明 清 民国纪年表

明 清 民国纪年表
明 清 民国纪年表

明朝帝王纪年表

明(公元1368—1644年)

1368 戊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

1369 己酉二年

1370 庚戌三年

1371 辛亥四年

1372 壬子五年

1373 癸丑六年

1374 甲寅七年

1375 乙卯八年

1376 丙辰九年

1377 丁巳十年

1378 戊午十一年

1379 己未十二年

1380 庚申十三年

1381 辛酉十四年

1382 壬戌十五年

1383 癸亥十六年

1384 甲子十七年

1385 乙丑十八年

1386 丙寅十九年

1387 丁卯二十年

1388 戊辰二十一年

1389 己巳二十二年

1390 庚午二十三年

1391 辛未二十四年

1392 壬申二十五年

1393 癸酉二十六年

1394 甲戌二十七年

1395 乙亥二十八年

1396 丙子二十九年

1397 丁丑三十年

1398 戊寅三十一年

1399 己卯明惠帝朱允溫建文元年

1400 庚辰二年

1401 辛巳三年

1402 壬午四年

1403 癸未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

1404 甲申二年

1405 乙酉三年

1406 丙戌四年

1407 丁亥五年

1408 戊子六年

1409 己丑七年

1410 庚寅八年

1411 辛卯九年

1412 壬辰十年

1413 癸巳十一年

1414 甲午十二年

1415 乙未十三年

1416 丙申十四年

1417 丁酉十五年

1418 戊戌十六年

1419 乙亥十七年

1420 庚子十八年

1421 辛丑十九年

1422 壬寅二十年

1423 癸卯二十一年

1424 甲辰二十二年

1425 乙巳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

1426 丙午明宣宗朱瞻基宣

德元年

1427 丁未二年

1428 戊申三年

1429 己酉四年

1430 庚戌五年

1431 辛亥六年

1432 壬子七年

1433 癸丑八年

1434 甲寅九年

1435 乙卯十年

1436 丙辰明英宗朱祁镇正

统元年

1437 丁巳二年

1438 戊午三年

1439 己未四年

1440 庚申五年

1441 辛酉六年

1442 壬戌七年

1443 癸亥八年

1444 甲子九年

1445 乙丑十年

1446 丙寅十一年

1447 丁卯十二年

1448 戊辰十三年

1449 己巳十四年

1450 庚午明代宗朱祁钰景

泰元年

1451 辛未二年

1452 壬申三年

1453 癸酉四年

1454 甲戌五年

1455 乙亥六年

1456 丙子七年

1457 丁丑明英宗朱祁镇天

顺元年

1458 戊寅二年

1459 己卯三年

1460 庚辰四年

1461 辛巳五年

1462 壬午六年

1463 癸未七年

1464 甲申八年

1465 乙酉明宪宗朱见深成

化元年

1466 丙戌二年

1467 丁亥三年

1468 戊子四年

1469 己丑五年

1470 庚寅六年

1471 辛卯七年

1472 壬辰八年

1473 癸巳九年

1474 甲午十年

1475 乙未十一年

1476 丙申十二年

1477 丁酉十三年

1478 戊戌十四年

1479 乙亥十五年

1480 庚子十六年

1481 辛丑十七年

1482 壬寅十八年

1483 癸卯十九年

1484 甲辰二十年

1485 乙巳二十一年

1486 丙午二十二年

1487 丁未二十三年

1488 戊申明孝宗朱祐樘弘

治元年

1489 己酉二年

1490 庚戌三年

1491 辛亥四年

1492 壬子五年

1493 癸丑六年

1494 甲寅七年

1495 乙卯八年

1496 丙辰九年

1497 丁巳十年

1498 戊午十一年

1499 己未十二年

1500 庚申十三年

1501 辛酉十四年

1502 壬戌十五年

1503 癸亥十六年

1504 甲子十七年

1505 乙丑十八年

1506 丙寅明武宗朱厚照正

德元年

1507 丁卯二年

1508 戊辰三年

1509 己巳四年

1510 庚午五年

1511 辛未六年

1512 壬申七年

1513 癸酉八年

1514 甲戌九年

1515 乙亥十年

1516 丙子十一年

1517 丁丑十二年

1518 戊寅十三年

1519 己卯十四年

1520 庚辰十五年

1521 辛巳十六年

1522 壬午明世宗朱厚熜

嘉靖元年

1523 癸未二年

1524 甲申三年

1525 乙酉四年

1526 丙戌五年

1527 丁亥六年

1528 戊子七年

1529 己丑八年

1530 庚寅九年

1531 辛卯十年

1532 壬辰十一年

1533 癸巳十二年

1534 甲午十三年

1535 乙未十四年

1536 丙申十五年

1537 丁酉十六年

1538 戊戌十七年

1539 乙亥十八年

1540 庚子十九年

1541 辛丑二十年

1542 壬寅二十一年

1543 癸卯二十二年

1544 甲辰二十三年

1545 乙巳二十四年

1546 丙午二十五年

1547 丁未二十六年

1548 戊申二十七年

1549 己酉二十八年

1550 庚戌二十九年

1551 辛亥三十年

1552 壬子三十一年

1553 癸丑三十二年

1554 甲寅三十三年

1555 乙卯三十四年

1556 丙辰三十五年

1557 丁巳三十六年

1558 戊午三十七年

1559 己未三十八年

1560 庚申三十九年

1561 辛酉四十年

1562 壬戌四十一年

1563 癸亥四十二年

1564 甲子四十三年

1565 乙丑四十四年

1566 丙寅四十五年

1567 丁卯明穆宗朱载贺隆

庆元年

1568 戊辰二年

1569 己巳三年

1570 庚午四年

1571 辛未五年

1572 壬申六年

1573 癸酉明神宗朱翊钧万

历元年

1574 甲戌二年

1575 乙亥三年

1576 丙子四年

1577 丁丑五年

1578 戊寅六年

1579 己卯七年

1580 庚辰八年

1581 辛巳九年

1582 壬午十年

1583 癸未十一年

1584 甲申十二年

1585 乙酉十三年

1586 丙戌十四年

1587 丁亥十五年

1588 戊子十六年

1589 己丑十七年

1590 庚寅十八年

1591 辛卯十九年

1592 壬辰二十年

1593 癸巳二十一年

1594 甲午二十二年

1595 乙未二十三年

1596 丙申二十四年

1597 丁酉二十五年

1598 戊戌二十六年

1599 乙亥二十七年

1600 庚子二十八年

1601 辛丑二十九年

1602 壬寅三十年

1603 癸卯三十一年

1604 甲辰三十二年

1605 乙巳三十三年

1606 丙午三十四年

1607 丁未三十五年

1608 戊申三十六年

1609 己酉三十七年

1610 庚戌三十八年

1611 辛亥三十九年

1612 壬子四十年

1613 癸丑四十一年

1614 甲寅四十二年

1615 乙卯四十三年

1616 丙辰四十四年

1617 丁巳四十五年

1618 戊午四十六年

1619 己未四十七年

1620 庚申四十八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元年

1621 辛酉明熹宗朱同校

天启元年

1622 壬戌二年

1623 癸亥三年

1624 甲子四年

1625 乙丑五年

1626 丙寅六年

1627 丁卯七年

1628 戊辰明毅宗朱由检

崇祯元年

1629 己巳二年

1630 庚午三年

1631 辛未四年

1632 壬申五年

1633 癸酉六年

1634 甲戌七年

1635 乙亥八年

1636 丙子九年

1637 丁丑十年

1638 戊寅十一年

1639 己卯十二年

1640 庚辰十三年

1641 辛巳十四年

1642 壬午十五年

1643 癸未十六年

1644 甲申十七年

清代帝王纪年表

清(公元1644—1911年)

1644 甲申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元年

1645 乙酉二年

1646 丙戌三年

1647 丁亥四年

1648 戊子五年

1649 己丑六年

1650 庚寅七年

1651 辛卯八年

1652 壬辰九年

1653 癸巳十年

1654 甲午十一年

1655 乙未十二年

1656 丙申十三年

1657 丁酉十四年

1658 戊戌十五年

1659 己亥十六年

1660 庚子十七年

1661 辛丑十八年

1662 壬寅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元年

1663 癸卯二年

1664 甲辰三年

1665 乙巳四年

1666 丙午五年

1667 丁未六年

1668 戊申七年

1669 己酉八年

1670 庚戌九年

1671 辛亥十年

1672 壬子十一年

1673 癸丑十二年

1674 甲寅十三年

1675 乙卯十四年

1676 丙辰十五年

1677 丁巳十六年

1678 戊午十七年

1679 己未十八年

1680 庚申十九年

1681 辛酉二十年

1682 壬戌二十一年

1683 癸亥二十二年

1684 甲子二十三年

1685 乙丑二十四年

1686 丙寅二十五年

1687 丁卯二十六年

1688 戊辰二十七年

1689 己巳二十八年

1690 庚午二十九年

1691 辛未三十年

1692 壬申三十一年

1693 癸酉三十二年

1694 甲戌三十三年

1695 乙亥三十四年

1696 丙子三十五年

1697 丁丑三十六年

1698 戊寅三十七年

1699 己卯三十八年

1700 庚辰三十九年

1701 辛巳四十年

1702 壬午四十一年

1703 癸未四十二年

1704 甲申四十三年

1705 乙酉四十四年

1706 丙戌四十五年

1707 丁亥四十六年

1708 戊子四十七年

1709 己丑四十八年

1710 庚寅四十九年

1711 辛卯五十年

1712 壬辰五十一年

1713 癸巳五十二年

1714 甲午五十三年

1715 乙未五十四年

1716 丙申五十五年

1717 丁酉五十六年

1718 戊戌五十七年

1719 己亥五十八年

1720 庚子五十九年

1721 辛丑六十年

1722 壬寅六十一年

1723 癸卯清世宗爱新觉罗

胤禛雍正元年

1724 甲辰二年

1725 乙巳三年

1726 丙午四年

1727 丁未五年

1728 戊申六年

1729 己酉七年

1730 庚戌八年

1731 辛亥九年

1732 壬子十年

1733 癸丑十一年

1734 甲寅十二年

1735 乙卯十三年

1736 丙辰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乾隆元年

1737 丁巳二年

1738 戊午三年

1739 己未四年

1740 庚申五年

1741 辛酉六年

1742 壬戌七年

1743 癸亥八年

1744 甲子九年

1745 乙丑十年

1746 丙寅十一年

1747 丁卯十二年

1748 戊辰十三年

1749 己巳十四年

1750 庚午十五年

1751 辛未十六年

1752 壬申十七年

1753 癸酉十八年

1754 甲戌十九年

1755 乙亥二十年

1756 丙子二十一年

1757 丁丑二十二年

1758 戊寅二十三年

1759 己卯二十四年

1760 庚辰二十五年

1761 辛巳二十六年

1762 壬午二十七年

1763 癸未二十八年

1764 甲申二十九年

1765 乙酉三十年

1766 丙戌三十一年

1767 丁亥三十二年

1768 戊子三十三年

1769 己丑三十四年

1770 庚寅三十五年

1771 辛卯三十六年

1772 壬辰三十七年

1773 癸巳三十八年

1774 甲午三十九年

1775 乙未四十年

1776 丙申四十一年

1777 丁酉四十二年

1778 戊戌四十三年

1779 己亥四十四年

1780 庚子四十五年

1781 辛丑四十六年

1782 壬寅四十七年

1783 癸卯四十八年

1784 甲辰四十九年

1785 乙巳五十年

1786 丙午五十一年

1787 丁未五十二年

1788 戊申五十三年

1789 己酉五十四年

1790 庚戌五十五年

1791 辛亥五十六年

1792 壬子五十七年

1793 癸丑五十八年

1794 甲寅五十九年

1795 乙卯六十年

1796 丙辰清仁宗爱新觉罗

颙琰嘉庆元年

1797 丁巳二年

1798 戊午三年

1799 己未四年

1800 庚申五年

1801 辛酉六年

1802 壬戌七年

1803 癸亥八年

1804 甲子九年

1805 乙丑十年

1806 丙寅十一年

1807 丁卯十二年

1808 戊辰十三年

1809 己巳十四年

1810 庚午十五年

1811 辛未十六年

1812 壬申十七年

1813 癸酉十八年

1814 甲戌十九年

1815 乙亥二十年

1816 丙子二十一年

1817 丁丑二十二年

1818 戊寅二十三年

1819 己卯二十四年

1820 庚辰二十五年

1821 辛巳清宣宗爱新觉罗

旻宁道光元年

1822 壬午二年

1823 癸未三年

1824 甲申四年

1825 乙酉五年

1826 丙戌六年

1827 丁亥七年

1828 戊子八年

1829 己丑九年

1830 庚寅十年

1831 辛卯十一年

1832 壬辰十二年

1833 癸巳十三年

1834 甲午十四年

1835 乙未十五年

1836 丙申十六年

1837 丁酉十七年

1838 戊戌十八年

1839 己亥十九年

1840 庚子二十年

1841 辛丑二十一年

1842 壬寅二十二年

1843 癸卯二十三年

1844 甲辰二十四年

1845 乙巳二十五年

1846 丙午二十六年

1847 丁未二十七年

1848 戊申二十八年

1849 己酉二十九年

1850 庚戌三十年

1851 辛亥清文宗爱新觉罗

奕詝咸丰元年

1852 壬子二年

1853 癸丑三年

1854 甲寅四年

1855 乙卯五年

1856 丙辰六年

1857 丁巳七年

1858 戊午八年

1859 己未九年

1860 庚申十年

1861 辛酉十一年

1862 壬戌清穆宗爱新觉罗

载淳同治元年

1863 癸亥二年

1864 甲子三年

1865 乙丑四年

1866 丙寅五年

1867 丁卯六年

1868 戊辰七年

1869 己巳八年

1870 庚午九年

1871 辛未十年

1872 壬申十一年

1873 癸酉十二年

1874 甲戌十三年

1875 乙亥清德宗爱新觉罗

载湉光绪元年

1876 丙子二年

1877 丁丑三年

1878 戊寅四年

1879 己卯五年

1880 庚辰六年

1881 辛巳七年

1882 壬午八年

1883 癸未九年

1884 甲申十年

1885 乙酉十一年

1886 丙戌十二年

1887 丁亥十三年

1888 戊子十四年

1889 己丑十五年

1890 庚寅十六年

1891 辛卯十七年

1892 壬辰十八年

1893 癸巳十九年

1894 甲午二十年

1895 乙未二十一年

1896 丙申二十二年

1897 丁酉二十三年

1898 戊戌二十四年

1899 己亥二十五年

1900 庚子二十六年

1901 辛丑二十七年

1902 壬寅二十八年

1903 癸卯二十九年

1904 甲辰三十年

1905 乙巳三十一年

1906 丙午三十二年

1907 丁未三十三年

1908 戊申三十四年

1909 己酉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元年

1910 庚戌二年

1911 辛亥三年

中华民国纪年表

壬子1912年元年

癸丑1913年2年

甲寅1914年3年

乙卯1915年4年

丙辰1916年5年

丁巳1917年6年

戊午1918年7年

己未1919年8年

庚申1920年9年

辛酉1921年10年

壬戌1922年11年

癸亥1923年12年

甲子1924年13年

乙丑1925年14年

丙寅1926年15年

丁卯1927年16年

戊辰1928年17年

己巳1929年18年

庚午1930年19年

辛未1931年20年

壬申1932年21年

癸酉1933年22年

甲戌1934年23年

乙亥1935年24年

丙子1936年25年

丁丑1937年26年

戊寅1938年27年

己卯1939年28年

庚辰1940年29年

辛巳1941年30年

壬午1942年31年

癸未1943年32年

甲申1944年33年

乙酉1945年34年

丙戌1946年35年

丁亥1947年36年

戊子1948年37年

己丑1949年38年

中华干支纪年对照表

中华干支纪年对照表 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对照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对照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 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干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公元前:299729962995299429932992299l29902989298829872986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公元前:298529842983298229812980297929782977297629752974 干支: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 公元前:29732972297l297029692968296729662965296429632962 干支: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 公元前:296129602959295829572956295529542953295229512950 远古代:伏羲01 羲02羲03羲04 干支: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公元前:294929482947294629452944294329422941294029393938 伏羲代:羲05羲06羲07羲08羲09羲10羲11羲12羲13羲14羲15羲16 干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公元前:293729362935293429332932293129302929292829272926 伏羲代:羲17羲18羲19羲20羲21羲22羲23羲24羲25羲26羲27羲28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公元前:292529242923292229212920291929182917291629152914 伏羲代:羲29羲30羲3l羲32羲33羲34羲35羲36羲37羲38羲39羲40 干支: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 公元前:291329122911291029092908290729062905290429032902 伏羲代:羲4l羲42羲43羲44羲45羲46羲47羲48羲49羲50羲51羲52

高中作文:民国人物素材

民国人物素材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人物概述 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 3 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

中国邮政百年大事记

中国邮政百年大事记 清朝时期 1866年12月,清政府总理衙门将各国使馆及海关往来文件的邮递移交海关兼办。北京、上海、镇江、天津海关先后设立邮务办事处。 1878年3月9日,经清政府总理衙门同意,赫德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天津、北京、牛庄(营口)、烟台、上海五处海关试办邮政,成立海关邮务办事处。 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是清海关试办 邮政期间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 1878年6月15日,德璀琳函请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面值银3分和5分大龙邮票各10万枚。7月29日,该套邮票运抵天津,随即分发北方各通商口岸,此即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 1888年3月12日,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改驿为邮,设立台湾邮政总局,并发行两种邮票。这是我国独立自办近代邮政的开端。 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奏折,在全国正式开办大清邮政,并委令赫德为总邮政司。 1899年5月8日,全国邮政按海关管辖区域划分为35个邮界,各邮界设立邮政总局。

1903年5月16日,邮政总办帛黎发布通令,提出邮政经营方针为“常”、“速”、“妥”。 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内置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 1911年5月28日,清政府邮传部接管邮政,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1月,民国政府交通部宣布裁驿归邮,各地方政府举办的文报局亦随之裁撤。 1914年3月1日,中国正式申请加入万国邮联(现名万国邮政联盟),并于9月1日起执行万国邮联的主要章程。 1921年10月12日,北洋政府公布《邮政条例》。 1922年12月,除日本在我国东北旅大地区及沿南满铁路线的日本邮局和英国在我国西藏地区的邮局外,列强在华“客邮”基本撤销。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赤色邮政”。 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江西瑞金成立。 1934年12月31日,国民政府交通部限令民信局停业,邮政通信成为国家专营事业。

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二十二年丙午46 二十三年丁未47 二十四年戊申48 二十五年己酉49 二十六年庚戌50 二十七年辛亥51 二十八年壬子52 二十九年癸丑53 三十年甲寅54 三十一年乙卯55 三十二年丙辰56 中元元年丙辰56 二年丁巳57 永平元年戊午58 二年己未59 三年庚申60 四年辛酉61 五年壬戌62 六年癸亥63 七年甲子64 八年乙丑65 九年丙寅66 十年丁卯67 十一年戊辰68 十二年己巳69 十三年庚午70 十四年辛未71 十五年壬申72 十六年癸酉73 十七年甲戌74 十八年乙亥75 建初元年丙子76 二年丁丑77 三年戊寅78 四年己卯79 五年庚辰80 六年辛巳81 七年壬午82 八年癸未83 九年甲申84 元和元年甲申84 二年乙酉85 三年丙戌86 四年丁亥87 章和元年丁亥87 二年戊子88 永元元年己丑89 二年庚寅90 三年辛卯91 四年壬辰92 五年癸巳93 六年甲午94 七年乙未95 八年丙申96 九年丁酉97 十年戊戌98 十一年己亥99 十二年庚子100 十三年辛丑101 十四年壬寅102 十五年癸卯103 十六年甲辰104 十七年乙巳105 元兴元年乙巳105 延平元年丙午106 永初元年丁未107 二年戊申108 三年己酉109 四年庚戌110 五年辛亥111 六年壬子112 七年癸丑113 元初元年甲寅114 二年乙卯115 三年丙辰116 四年丁巳117 五年戊午118 六年己未119 七年庚申120 永宁元年庚申120 二年辛酉121 建光元年辛酉121 二年壬戌122 延光元年壬戌122 二年癸亥123 三年甲子124 四年乙丑125 永建元年丙寅126 二年丁卯127 三年戊辰128 四年己巳129 五年庚午130 六年辛未131 七年壬申132 阳嘉元年壬申132 二年癸酉133 三年甲戌134 四年乙亥135 永和元年丙子136 二年丁丑137 三年戊寅138 四年己卯139 五年庚辰140 六年辛巳141 汉安元年壬午142 二年癸未143 三年甲申144 建康元年甲申144 永嘉元年乙酉145 本初元年丙戌146 建和元年丁亥147 二年戊子148 三年己丑149 和平元年庚寅150 元嘉元年辛卯151 二年壬辰152 三年癸巳153 永兴元年癸巳153 二年甲午154 永寿元年乙未155 二年丙申156 三年丁酉157 四年戊戌158 延熹元年戊戌158 二年己亥159 三年庚子160 四年辛丑161 五年壬寅162 六年癸卯163 七年甲辰164 八年乙巳165 九年丙午166 十年丁未167 永康元年丁未167 建宁元年戊申168 二年己酉169 三年庚戌170 四年辛亥171 五年壬子172 熹平元年壬子172 二年癸丑173 三年甲寅174 四年乙卯175 五年丙辰176 六年丁巳177 七年戊午178 光和元年戊午178 二年己未179 三年庚申180 四年辛酉181 元始元年辛酉 1 二年壬戌 2 三年癸亥 3 四年甲子 4 五年乙丑 5 居摄元年丙寅 6 二年丁卯7 三年戊辰8 初始元年戊辰8 新始建国元年己巳9 二年庚午10 三年辛未11 四年壬申12 五年癸酉13 天凤元年甲戌14 二年乙亥15 三年丙子16 四年丁丑17 五年戊寅18 六年己卯19 地皇元年庚辰20 二年辛巳21 三年壬午22 四年癸未23 更始元年癸未23 二年甲申24 三年乙酉25 东汉建武元年乙酉25 二年丙戌26 三年丁亥27 四年戊子28 五年己丑29 六年庚寅30 七年辛卯31 八年壬辰32 九年癸巳33 十年甲午34 十一年乙未35 十二年丙申36 十三年丁酉37 十四年戊戌38 十五年己亥39 十六年庚子40 十七年辛丑41 十八年壬寅42 十九年癸卯43 二十年甲辰44 二十一年乙巳45

河南历史大事记:清代晚期(1840.6~1911.12)

河南历史大事记:清代晚期(1840.6~1911.12) 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清廷被迫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历史揭开帷幕。是年据报,全省人口共2377万。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4月为抵抗英国入侵,清廷连续责令河南赶送武器、火药,去东南沿海,以应海防急需。9月和次年2月,又连续调拨河南防军和乡勇驰赴苏、浙前线御敌。8月2日黄河在祥符(今开封县)县张家湾决口,害及河南、安徽两省,河南以祥符、陈留(今属开封)、通许、太康、鹿邑受灾最重。中、下旬,清廷谕令革职留任的河东河道总督文冲和已革职的两广总督 林则徐等堵治黄河。1842年3月27日,河归故道。共费银635万两。9月23日清廷任命宋襄为河东河道总督。10月19日清廷命鄂顺安署理河南巡抚。是年 全省实征地丁银292.5万两。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12月8日清廷任命慧成为河东河道总督。是年本省与皖、苏、鄂接壤诸府县捻党日趋活跃,9、10月间,在永城、鹿邑和毫州(今安徽毫县)一带击败清兵。汝阳(今汝南)邓韩玉、马宗禹部各百余人先后于豫鄂边境和息县、沈丘一带开展劫富"活动,江苏北部捻党也进入息县境内。12月,光山捻党首领胡全堂等率众往来湖北黄安(今红安)和光山、罗山境。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 7月23日黄河于中牟九堡决口,中牟、祥符、尉氏、通许、陈留、扶沟、西华、太康等县受灾最重。1944年2月2日,决口河堤修复。9月8日清廷任命钟祥为河东河道总督。是年彰德、卫辉、陕州、汝州等府州(今安阳市、新乡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捻党愈趋活跃。 △意大利米兰传教会入卫辉府传教。据报省内已有天主教信徒2000人。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清廷同意对天主教驰禁。法天主教会于南阳设立靳岗总堂,统管河南全省天主教事务,成立河南教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冀、鲁、豫边境捻党日盛,且袭击官府。豫南捻党人湖北应山活动。 △全省实征地丁银373万两。(以后10多年,除大灾之年减收百十万两外,大体上都在350万两上下浮动。)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豫南捻党赵廷群等在汝阳、正阳、息县、新蔡等县频繁开展"劫富"和"抗官"活动。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 上年秋和是年夏,多数州县因旱情严重,农业两季无收,人多以草根树皮为生。 △豫东捻党首领张三胖、冯震等率众频繁活动。清廷严饬豫、鲁、直3省协剿。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人物分析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学人风度”多维解读与运用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 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

明清大事记表

1271 忽必烈即中国帝位,定国号元1274 第一次征日1275 马可波罗(1254-1323)到达中国1279 灭南宋(1127-1279)1281 第二次征日1292 马可波罗(1254-1323)离开中国1294 成宗(1267-1307)1295 元贞1297 大德1300 关汉卿(1220-1300)1307 武宗 1308 至大1311 仁宗1312 皇庆1314 延祐1316 郭守敬(1231-1316)逝,计算数、天文学、地理1320 英宗1321 至治1321 马致远(1250?-1323?)逝1323 晋宗 1324 甲子年1324 泰定1328 致和天顺帝1328 天历文宗1329 明宗 1329 文宗1330 至顺1332 宁宗1333 元统顺帝(1320-1370)1335 至元 1335 废止科举1341 至正1341 重开科举1345 辽史、金史、宋史写成 1351 韩山童( -1351)、刘福通( -1363)红巾之乱(1351-1366)起 1368 明军攻陷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结束 明(1368-1644)1368 洪武太祖(朱元璋,1328-1398)即位 1369 倭寇侵山东沿岸,倭寇之忧起1370 定科举法 1370 施耐庵(1296-1370)逝,著有《水浒传》1380 胡惟庸( -1380)入狱,废止宰相1373 颁布大明律1381 行里甲制1384 甲子年1384 再定科举取士制 1385 画家王蒙(1308-1385)逝1385 徐达(1332-1385)逝1387 《鱼鳞图册》问世 1398 惠帝(朱允炆,1377-1402?)1399 建文1400 罗贯中(1330?-1400?)逝,著有《三国志演义》1402 成祖(朱棣,1360-1424)1402 方孝孺( -1402)被杀1403 永乐 1405 郑和(1371-1435)七次下西洋( 1405-1433)始1407 《永乐大典》问世 1420 北京设东厂1421 迁都北京1424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1425 洪熙1425 宣宗(朱瞻基,1399-1435)1426 宣德 1435 英宗(朱祁镇,1427-1464)1435 宦官专政开始 1436 正统1444 甲子年1449 土木堡之变,英宗(1427-1464)被瓦剌军也先( -1454)俘1449 景帝(朱祁钰,1428-1457)1449 瓦剌军也先( -1454)攻北京 1450 景泰1457 天顺英宗(朱祁镇,1427-1464) 1462 画家戴进(1389-1462)逝1464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1465 成化1487 孝宗(朱祐樘,1470-1505)1488 弘治 1502 《大明会典》问世1504 甲子年1505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1506 正德1506 王阳明(1472-1529)贬贵州1509 画家沈周(1427-1509)逝 1510 宦官刘瑾( -1510)逝1521 世宗(朱厚熜,1507-1566) 1522 嘉靖1550 瓦剌军围北京1552 画家仇英( -1552?)逝1559 杨慎(1488-1559)逝1559 文征明(1470-1559)逝1562 严嵩遭罢免1557 葡萄牙获澳门居住权 1563 俞大猷(1504-1580),戚继光(1528-1587)于福建破倭寇 1564 甲子年1566 穆宗(朱载垕,1537-1572)1566 海瑞(1514-1587)非难世宗 (1507-1566)入狱1566 葡萄牙人建设澳门1567 隆庆1570 缔约承认蒙古对西藏宗主权1570 李攀龙(1514-1557)逝1572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1572 张居正(1525-1582)为首辅,高拱(1512-1578)遭罢免 1573 万历1578 李时珍(1518-1593)著《本草纲目》(Great Pharmacopoeia)问世1580 张居正(1525-1582)丈量田亩1582 吴承恩(1510?-1582?)逝,著有《西游记》1583 申时行(1535-1614)任首辅1584 耿定理(1534-1584)逝 1590 王世贞(1526-1590)逝1592 日本丰臣秀吉(1536-1598)出兵朝鲜 1593 文人徐渭(1521-1593)逝1596 耿定向(1524-1596)逝 1596 日本第二次出兵朝鲜1601 意大利耶稣教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到北京1602 李贽(李卓吾,1527-1602)狱中自杀1604 顾宪成(1550-1612)重建东林书院

公 元 干 支 纪 年 对 照 表

公元干支纪年对照表 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干支纪年1864 1924 1984 甲子 1894 1954 2014 甲午1865 1925 1985 乙丑 1895 1955 2015 乙未1866 1926 1986 丙寅 1896 1956 2016 丙申1867 1927 1987 丁卯 1897 1957 2017 丁酉1868 1928 1988 戊辰 1898 1958 2018 戊戌1869 1929 1989 己巳 1899 1959 2019 己亥1870 1930 1990 庚午 1900 1960 2020 庚子1871 1931 1991 辛未 1901 1961 2021 辛丑1872 1932 1992 壬申 1902 1962 2022 壬寅1873 1933 1993 癸酉 1903 1963 2023 癸卯1874 1934 1994 甲戌 1904 1964 2024 甲辰1875 1935 1995 乙亥 1905 1965 2025 乙巳1876 1936 1996 丙子 1906 1966 2026 丙午1877 1937 1997 丁丑 1907 1967 2027 丁未1878 1938 1998 戊寅 1908 1968 2028 戊申1879 1939 1999 己卯 1909 1969 2029 己酉1880 1940 2000 庚辰 1910 1970 2030 庚戌1881 1941 2001 辛巳 1911 1971 2031 辛亥1882 1942 2002 壬午 1912 1972 2032 壬子1883 1943 2003 癸未 1913 1973 2033 癸丑1884 1944 2004 甲申 1914 1974 2034 甲寅1885 1945 2005 乙酉 1915 1975 2035 乙卯1886 1946 2006 丙戌 1916 1976 2036 丙辰1887 1947 2007 丁亥 1917 1977 2037 丁巳1888 1948 2008 戊子 1918 1978 2038 戊午1889 1949 2009 己丑 1919 1979 2039 己未1890 1950 2010 庚寅 1920 1980 2040 庚申1891 1951 2011 辛卯 1921 1981 2041 辛酉1892 1952 2012 壬辰 1922 1982 2042 壬戌 1893 1953 2013 癸巳 1923 1983 2043 癸亥 收藏分享

揭秘民国大人物们的雅号与绰号

揭秘民国大人物们的雅号与绰号 ⊙冯玉祥主持河南期间,不但关闭了所有的烟馆、妓院、寺庙,强令和尚同妓女结婚,而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并在树上挂上纸条: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你砍我的树,我砍你的头! 因而得到“植树将军”的美誉。 ⊙张勋复辟后,曾经得意地说: ?他们推翻清室的人,被称为革命伟人。现在老夫 推翻民国,难道不该称为复辟伟人吗?? 于是“伟人”名号不胫而走。 ⊙陆徵祥上私塾时,常在艳阳高照的情况下带雨具上学,惹来同学笑话。及至放学,天降大雨,所有人衣服都湿透,唯陆徵祥无事。后来同学们问他怎么会想到要带雨具,他神秘地说,他的鼻子能测天气阴晴,故先准备。大家因此称他为“晴雨表”。 ⊙刘海粟与胡适之,当年一个被谴为“艺术叛徒”,一个被责为“文学叛徒”。有位钱化佛君,别出心裁地取一柄折扇,求刘画上山水,又请胡题几行诗,当时人们戏称此扇为“叛徒扇”。 ⊙张宗昌嗜赌成癖,终日与骨牌为伍。其家乡人称玩牌九叫“吃狗肉”,故张宗昌遂得“狗肉将军”的绰号。杨度曾在张宗昌处做参赞,张戏呼其为“羊肚参赞”。二人堪称绝配。 ⊙谭延闿雅号“水晶球”,其座右铭为: ?鱼龙混杂是混,仙女游戏也是混,混之为用大矣哉!? 谭死后,有人送一挽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领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刘文典以“二云居士”闻名,原因是他爱食云南烟土和云南火腿。1943年,刘文典应普洱大豪绅、盐商张孟希之邀,为其母撰

写墓志,张孟希赠他“云土”50两。此举引来联大同事非议,认为他不堪为人师表,校方遂将其解聘。 ⊙梅贻琦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故时人称其为“寡言君子”。学生曾戏作打油诗一首,描述梅校长说话谦逊含蓄的情形: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时人当面称陈诚为“四干将军”,赞其能苦干、强干、硬干、快干;背地里则称他“三昌将军”,揶揄其连丢南昌、武昌、宜昌三地。 ⊙段祺瑞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三事,亦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孙中山有“孙博士”之称,且在国际上甚是流行。有人说,孙中山一生从未得过博士或荣誉博士学位,说他是博士纯属以讹传讹,因为孙是医学院毕业,也行过医,博士一说可能是Dr.(医生)一词的误译。 ⊙刘师培生有异相,尻部有一根长不及寸的无骨肉尾,左足正中有一块龙眼大小的鲜红胎记,故被称为“老猿再世”。 ⊙苏曼殊才华横溢,因遁世出家,被人称为“革命诗僧”。他有《本事诗》一首云: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此诗流传海内外,号称凡有井水处,均能歌“尺八箫”。 ⊙1939年3月,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右腿被日军机枪射中两弹,受伤极重,然而他只草草进行了包扎,便又再度投入战斗。上高会战时,张的腿部又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其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克雷斯特尔为其诊治。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上看到有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医生劝阻,伤未痊愈便提前归队,从此留下残疾,走起路来一跛一拐,人送外号“跛腿将军”。

九年级历史上册半期考[1]

2012—2013学年九年级上期历史期中考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把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中,每小题2分,共40分) 1.你应邀参加一场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专题研讨会,关于文艺复兴的实质,你是这样来定性发言的() A、地主阶级文化运动 B、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C、古典文化的复兴 D、天主教会文化运动 2.“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在那绵延六百里长的小西班 牙(指海地岛)得告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材料中的“我”指的是() A.郑和 B.麦哲伦 C.哥伦布 D.达﹒伽马 3.“凡未经议会同意,而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实行法律,均属非法。”这则引 文出自下列哪一文献?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汉谟拉比法典》 4.第一次确认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 资产阶级民法基本原则的文献是:()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拿破仑法典 5.右图是一幅漫画,画中的人和马分别是英国殖民者和名为 “美利坚”的烈马。这匹烈马要将骑在它身上的 英国殖民者掀翻在地。与漫画反映的主题相关的 历史事件是( ) A.美国南北战争 B.美国独立战争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6.下列具有民族独立与解放性质的历史事件包括() ①文艺复兴运动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④抗日战争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与现代大工厂制度的建立》 B.《英国人富尔顿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C.《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工业革命是从珍妮纺纱机的使用开始的》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民国人物传记

说起民国四大美女,有“校园皇后”陆小曼,“金嗓子”周璇,“默片影星”阮玲玉以及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其中林徽因是一个清丽脱俗、温柔似水、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女,在民国的文化园中,她像一朵神奇的玫瑰,散发着淡紫色的光芒。 著名建筑家,诗人以及作家等多个名衔集齐在这一女子之身,不可谓不称之为才女,而才华与美貌并存的林徽因,在民国文化的土壤上孕育而生,更像一朵鲜花盛开,由内而外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林徽因自幼便是人群中那颗闪耀的那个人,早年经历就丰富非凡。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于江南杭州,其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任浙江金华、孝丰等地官职。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在这样的家庭熏陶的林徽因,自然不同一般的女子。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这样的一位才女,攻略建筑学、诗文、书法、美术……在物质层面上俨然优秀到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这样优秀的才女的感情经历也实为丰富。 林徽因在感情生活中,遇到的是三个不同风格的男子。诗人徐志摩,建筑师梁思成,哲学家金岳霖,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视林徽因为掌上明珠,一生的目光,都围绕着林徽因的身影转动着。她有幸被几位出色男子宠爱的故事,将会流传千古,成了无数女人追求爱情的榜样。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时,刚刚16岁,恰值情窦初开的美好年华。林徽因被对方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打动。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多年以后,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说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看来,林徽因着实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或者可以夸张一点地说,没有林徽因,徐志摩是写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可惜当时的徐志摩已是有妻之人。随着时间,距离的洗刷,两人也就不欢而散。 在与梁思成赴美留学,二人也是在外相互扶持,最后结婚,徽因留学归来以后,身心方面更为成熟,她能够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两人时有走动,把当初的恋情升华为更高的境界,比红颜多一点,比情人少一点,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许上天也觉得这段感情应该有个结果,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搭乘一架邮政飞机。当飞机抵达济南上空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轰隆一声撞上白马山,当即燃起了熊熊烈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这段感情也有了终点。 金岳霖的终身未娶,更是说明了林徽因的魅力所在,林徽因当时深爱着两个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唐朝(公元618—907年) 高祖(李渊)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33癸巳贞观七年618戊寅武德元年634甲午贞观八年619已卯武德二年635乙未贞观九年620庚辰武德三年636丙申贞观十年621辛巳武德四年637丁酉贞观十一年622壬午武德五年638戊戌贞观十二年623癸未武德六年639已亥贞观十三年624甲申武德七年640庚子贞观十四年625乙酉武德八年641辛丑贞观十五年626丙戌武德九年642壬寅贞观十六年太宗(李世民)643癸卯贞观十七年公元农历年号644甲辰贞观十八年627丁亥贞观元年645乙巳贞观十九年628戊子贞观二年646丙午贞观二十年629已丑贞观三年647丁未贞观二十一年630庚寅贞观四年648戊申贞观二十二年631辛卯贞观五年649已酉贞观二十三年632壬辰贞观六年

高宗(李治)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70庚午咸亨元年650庚戌永徽元年671辛未咸亨二年651辛亥永徽二年672壬申咸亨三年652壬子永徽三年673癸酉咸亨四年653癸丑永徽四年674甲戌上元元年654甲寅永徽五年675乙亥上元二年655乙卯永徽六年676丙子仪凤元年656丙辰显庆元年677丁丑仪凤二年657丁巳显庆二年678戊寅仪凤三年658戊午显庆三年679已卯调露元年659已未显庆四年680庚辰永隆元年660庚申显庆五年681辛巳开耀元年661辛酉龙朔元年682壬午永淳元年662壬戌龙朔二年683癸未弘道元年663癸亥龙朔三年684甲申嗣圣元年664甲子麟德元年文明元年665乙丑麟德二年光宅元年666丙寅乾封元年685乙酉垂拱元年667丁卯乾封二年686丙戌垂拱二年668戊辰总章元年687丁亥垂拱三年669已巳总章二年688戊子垂拱四年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及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中国历史重要大事年表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 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民国人物评述范文

大先生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绍兴人。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成贡士,二十四岁入翰林,堪称才俊。宰相翁同龢曾品目蔡元培为:“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关于蔡元培,人们了解的更多的是他的教育哲学与思想改革。诚然,蔡元培在近代中国思想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蔡元培在入仕途不久后便弃官从教,组织了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后又游学德法,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教育模式与思想意识,这对于今后他在北大的一番大事业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在他身上同时有着两种教育气质,中国古代儒家气质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气质,这也就为他将西方教育体制融入中国打下基础,也是从他回国开始,中国才开始有了较为完善的先进的新式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这为之后的历次革命与斗争准备了大量人才。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二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三是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正是由于这三点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界刮来一股新风,也是由于这三点,他也被称为自由主义教育家。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接手北大之后,将当时的“官僚窝”变成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本着“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宗旨,将胡适、辜鸿铭、李大钊、陈独秀等等一批风云人物融入一炉;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用自己的思想与才干在北大校史中留下了一个蔡元培时代;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顶着风潮解救学生,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推上了高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为中华民族存留了一大批大师人物。蔡元培是不折不扣的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相比于蔡元培赫赫有名的思想教育成就,他在政治上的活动确很少有人知晓。其实,蔡元培在近代中国政治活动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人物,是同盟会早期成员、革命元老,在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但蔡元培一直反对国民党的残暴统治,与宋庆龄杨杏佛建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副主席。他无畏于国民党的恐怖威胁,凭借自己的声望与努力解救了许多民主人士与共产党人,任鸿隽说:“在公义一方面,蔡先生是特立不屈、勇往直前、丝毫不退、莫不假借的斗士。”虽然受当时思想的局限,蔡元培一直对共产主义保持谨慎态度,但他的政治思想却是超越了党派的。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所谓人权,既同是人,就有一种共同应受保障的普通人权,所以我等第一无党派的意见。”他的追求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独立、平等、民主、自由。他的教育思想其实也就是他政治思想的一个体现,他虽为国民党,但他却又跳出了党派的束缚,他一生追求的是国家的独立与复兴,是国民的平等与自由。他的这种大视野大思想,无愧于国民大先生的称号。 1940年,蔡元培去世,他的一生,对中国近代教育和近代民主斗争作出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是伟大的民主斗士,是近代中国君子典范。先生逝去,世上再无元培。

湖北明清大事记梗概

湖北明清大事记梗概 明代时期(1368年-1644年)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 朱元璋的军队攻占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出降。朱元璋设立湖广行中书省,以枢密院的官员杨璟为参知政事。 1370年(明洪武三年) 设立武昌都卫,为湖广最高军事机构。至洪武八年,全国统一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湖广都指挥使司成为湖广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 楚王(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就藩武昌府,为明代湖北境内接受的第一位藩王。自此至天啟七年(1672年)神宗第六子朱常润就藩荆州,先后共有12位藩王就封湖北境内,对地方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朱祯在武昌建造楚王府,死后葬于江夏龙泉山。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 大将兰玉率军队攻破散毛?忠建等等土司,是明代对鄂西几位土司采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1430年(明宣德五年) 湖广首设巡抚(省长) 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 武昌城发生特大火灾,烧毁官署衙门民居不计其数。 1464年(明天顺四年) 天顺年间刘通、石龙等率荆襄流民在房县大木场起义。刘通称汉王,年号德胜,明成化二年失败。明成化六年李原(又号李胡子为原刘通部属)率荆襄流民起义,称太平王。 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 设置湖广郧阳府,管辖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均县、保康等七个县。为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治所郧阳城。 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 于郧阳城设置湖广行都司(省级都察院官署),管辖鄂?豫?陕三边区的六个府共计五十多个州县。历时(1477年至1682年)205年的省城。

1494年(明弘治七年) 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王朱祐杭就藩安陸府,其子朱厚熜即为后来的明代嘉靖皇帝。 1511年(明正德六年) 武昌等十余州县大水为灾,江汉堤防溃决,大水泛溢长江南北两岸。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 嘉靖皇帝巡游承天故地(钟祥县),修建显陵(嘉靖皇帝生父之陵墓)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 长江北岸最后一穴口郝穴被堵塞,由此荆江大堤连为一体。 1578年(万历六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编写完成。本年度张居正改革朝政开始,历时四年而止。 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 武昌楚王府发生《假王》事件,以朱华越为首的楚王府,宗人揭发楚王朱华奎,本是前代楚王妃兄长王如言之子,自幼抱养宫中。并非楚王血亲,由此震动朝野,楚王宗族纷争连年,社会影响广泛。 1620年(明泰昌元年) 荆州、襄阳、钟祥等处发生地震。 1642年(明崇祯十五到十六年) 李自成军攻占承天(钟祥),自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改承天府为扬武州,又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设官封爵。 张献忠军在攻占蕲州、黄州等地后,又夺取了汉阳、江夏等地,势力强大,沉没楚王朱华奎于长江之中,发放楚王府金银钱财于民。自称大西王,改江夏为天授府,设官定制,开科取土。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 明崇祯皇帝上吊自尽,明朝政权告终。 清代时期(1644年——1911年) 1645年(清顺治二年) 李自成被清军追击,败走襄阳,承天(钟祥),进入江夏,后在通山县九宫山被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