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慢性肾盂肾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慢性肾盂肾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慢性肾盂肾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肾盂炎是一种多见的泌尿系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女人。肾盂肾炎是由于细菌侵入肾盂、肾盏和肾的本质而导致的化脓性炎症。临床上分急性、缓慢两种。肾盂肾炎在医治过程中,病人还应留意饮食,避免饮食不妥导致病情恶化。

长沙普济医院将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概括为五种类型:

1、无表现性菌尿型

无全身表现,无显着尿路影响表现,仅尿液查看有少量至中量白细胞,中段尿培育为有意义菌尿。

2、长时间低热型

无尿路影响表现,仅有低热、头昏、乏力等一般表现。中段尿培育为真性菌尿。

3、重复发生型

经常重复呈现尿路影响表现,肾区钝痛。发生时中段尿培育为真性菌尿。

4、血尿型

少量病人以重复发生性血尿为特征,伴有轻度尿路影响征或腰背酸痛。数日后血尿减轻,呈镜下血尿。

5、高血压型

既往有尿路感染史,多年后有头昏、头胀、疲倦风高血压表现,或仅于查看时发现高血压,易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

慢性肾盂肾炎约半数以上有典型急性肾盂肾炎发生的病史,大都有重复发生的尿路影响表现,也可不典型或起病藏匿。有些病人无任何表现,但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菌尿。后期可呈现贫血、厌倦、胃口差、体重减轻、低热、高血压、多尿

及夜尿,并呈现缓慢肾衰竭。病人应忌食全部咸味调味品和含高蛋白的食物,应多食一些含维生素C的疏菜和生果.吃清淡而易消化的低盐或无盐饮食.

失掉金钱的人丢失甚少,失掉健康的人丢失极多,失掉勇气的人丢失全部。尽管,肾盂肾炎给您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只需您鼓起勇气,活跃和病魔做奋斗,您终获得成功,和正常人相同日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2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0份尿液标本)。使用干化学分析仪以及传统手工法进行检验。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结果2000份尿液均通过两种检验方式检验白细胞、蛋白质以及红细胞,两种检验方式所检验出的蛋白质、白细胞、红细胞等检验结果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集、储存、检验分析三个过程中均存在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结论通过实行强化检验人员的技能培训、设计并严格执行检验规范、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措施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尿常规检验的结果误差。 标签:临床检查;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中圖分类号:R446.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6-0188-02 尿常规检验是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其在泌尿系统疾病当中诊断、疗效评估以及临床用药安全监护等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应用意义[1]。但是,在临床检验当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差或偏差,导致检验结果不具备实用性。对此,为了提升临床尿常规检验准确性,本文以我院所收取的标本为例,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2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0份尿液标本),对所有患者实行尿常规检查,均取患者的晨尿,使用干化学分析仪以及传统手工法进行检验。 1.2材料 采用HT-150尿液分析仪以及配套试纸条、离心机、显微镜、冰酸钠、10 ml 尖底离心管以及一次性尿杯等设备及材料。 1.3方法 收取患者的尿液标本,在标本采集之前需要控制患者的用药以及饮食,并根据规范性的操作流程进行标本采取,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标准设计参与进行采取,每天随机质控4次,统计最终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诊断慢性肾盂肾炎的依据

诊断慢性肾盂肾炎的依据:1多见女性。2有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病史。临床特点易复发是其特点,常见五个类型1复发型,发作时有全身感染症状、尿路刺激征及尿液改变等,细菌培养阳性。还有低热型:长期低热,伴腰酸,食欲不振,可无尿路刺激征。血尿型:镜下或肉眼血尿,伴腰酸腰痛,食欲不振,尿路刺激征,细菌培养阳性。隐匿型,仅尿有变化,细菌培养阳性。高血压型:表现为高血压,偶发展为急进性高血压,常伴贫血,无明显蛋白尿、水肿及尿路刺激征。 诊断梗阻性慢性肾盂肾炎的依据:1多见女性。2有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病史。3有上尿路结石梗阻存在。 急性发作按急性肾盂肾炎治疗 1 .全身治疗卧床休息,输液、多饮水,维持每日尿量达1 . 5L 以上,有利于炎症产物排出。注意饮食易消化、富含热量和维生素。 2 .抗菌药物治疗可选用药物有:①SMZ - - TMP 对除绿脓杆菌外的革兰阳性及阴性菌有效。②喳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作用强、毒性少,除不宜用于儿童及孕妇外,临床已广泛应用。③青霉素类药物。④第一、二代头抱菌素可用于产酶葡萄球菌感染。第二、三代头抱菌素对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作用显著,与氨基糖昔类合用有协同作用。呱拉西林、头抱呱酮、头抱他定、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对绿脓杆菌及其他假单抱菌等感染有效。⑤去甲万古霉素适用于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的肠球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病人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亚胺培南一西司他丁钠(泰能)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杆菌杀菌活性好。这两种尤适用于难治性院内感染及免疫缺陷者的肾孟肾炎。以上的治疗宜个体化,疗程7- 14 日,静脉用药者可在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改善,尿细菌培养转阴后改口服维持。 3 .对症治疗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拘椽酸钾,降低酸性尿液对膀胱的刺激,以缓解膀胱刺激症状。Ca 离子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异搏定)或盐酸黄酮呱醋(泌尿灵)可解除膀胱痉挛和缓解刺激症状。 4清除体内感染病灶。 5外科治疗,及时纠正引起感染的原发病变,如尿路梗阻、结石。

泌尿系统试题

泌尿系统 一填空 1 患者尿毒症期应(卧床休息),病情稳定期可适当活动,防止(跌倒)。 2 严格控制高血压是干预慢性肾病进展的重要措施,还可减少(心衰)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3 高血压控制的靶目标值是(130/80-85mmHg),伴24尿蛋白质大于1g/d时应为(125/75 mmHg)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可扩张出球小动脉,降低全身血压,其副作用有(干咳及高血钾)。 5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等患者服用后可出现(下肢轻度浮肿或浮肿加重、头痛)等副作用。 6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副作用是(高血压、头痛)和偶有癫痫发作。 7 尿毒症患者须严格控制水钠摄入,一般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加不超过自身体重的(4%)。 8 患者肾移植术后允许范围内协助翻身,保持皮肤完整,防止(压疮);遵医嘱行雾化吸入协助咳痰,防止(坠积性肺炎);适当活动双下肢,防止(静脉血栓)。 9 肾移植术后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期间观察有无并发(感染及消化道应急溃疡出血),观察大便有无出血,必要时标本送检。 10 肾移植术后需定期复查,通常1-3月内(每两周一次),3-6月内(每1月1次)。 11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护理问题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肾功能衰竭。 12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原则上(低盐)饮食并且需要限制(入量),若血压很高,水肿显著,每日液量控制在(1000)ml内。 13 肾功能不全患者进入肾脏替代治疗前需控制(蛋白质)入量,给予(优质低蛋白),每日(0.6~1)g/kg。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饮食原则是(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优质蛋白量约(1g/kg/d)。 14 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有(水肿)、疼痛、(高血压)、(高钾)、呼吸困难、(心衰)等。 15 患者需要以(量出为入)的原则控制入量,每天大致进液量可按(前一日尿量加500ml)计算。 16 血钾升高超过(6mmol/L)时,应密切监测(心率)和心电图,并立即处理。 17 代谢性酸中毒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疲乏、(嗜睡)、(深大呼吸)。 18 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的饮食原则是(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已经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需给予(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一般为(1~1.5)g/kg/d。 19 尿路感染患者最实用的预防方法是(多饮水)、(勤排尿)。 20 尿路感染患者给予(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饮食。 21无痛性肉眼血尿,特别是中年以上着,应首先考虑为(泌尿系统肿瘤)。 22活动后尿血,排尿中断伴剧烈疼痛,并放射至阴茎头部和远端尿道, 多系(膀胱结石)。 23男性老年人夜间尿频、尿线无力、尿不尽感,提示(前列腺增生症)。 24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25肾位于(腹膜)后方,(脊柱)两侧,右肾较左肾低(半个)椎体。 26肾实质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27膀胱肿瘤早期最典型症状(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 28成人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膀胱癌)。 29前列腺增生症最主要的症状是(进行性排尿困难)。 30嗜铬细胞瘤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以(高血压)、(高代谢)、(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31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 无尿指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 多尿指24小时尿量大于(2500ml)。 二单选 1 慢性肾炎尿毒症产生致命性危险的因素是:(D) A高镁血症 B 高钠血症C 低钠血症D高钾血症 2 肾性水肿病人每天入水量多少(D)

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肾脏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变主要侵犯肾间质和肾盂、肾盏组织。由于炎症的持续进行或反复发生导致肾间质、肾盂、肾盏的损害,形成疤痕,以至肾发生萎缩和出现功能障碍。平时病人可能仅有腰酸和(或)低热,可没有明显的尿路感染的尿痛,尿频和尿急症状,其主要表现是夜尿增多及尿中有少量白细胞和蛋白等。病人有长期或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病史,在晚期可出现尿毒症。 症状体征 ①全身中毒症状: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 ②局部症状:腰酸、腰痛及脊肋角叩痛。 ③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且泌尿道感染病史超过半年以上,抗菌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多端。其主要表现是真性细菌尿,尿中仅有少量白细胞和蛋白,细菌尿可为持续或间歇性。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尿路刺激症状。部分病人既无全身症状,又无明显尿路刺激症状。有些病人有低热、腰痛、乏力、尿频或反复检查出现脓尿等。有时仅有面色萎黄、倦怠、食欲不振,小儿表现为厌食、精神萎靡、贫血、发育不良、生长迟缓或遗尿、尿失禁等。 部分病人体内存在易感因素如尿路结石、尿路畸形等,此类病人常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并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虽较急性肾盂肾炎轻,尿液改变也不如急性肾盂肾炎明显,但仔细检查仍有肾区叩击痛、肋腰点压痛等阳性体征。当炎症侵犯肾实质时,可出现高血压、水肿、肾功能障碍。由于慢性肾盂肾炎病变主要在肾髓质和乳头部,故肾小管的功能常先受累,早期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功能减退,如尿路浓缩功能不良而出现多尿症状,酚红排泄率降低,偶可引起失钠失钾性肾病或肾小管性酸中毒。病情继续发展,在晚期可有贫血及血尿素氮升高,最后出现尿毒症。有一些单纯性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可以肾功能衰竭为其第一个临床表现。 将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归纳为五种类型,即:

尿液常规实验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续页) 实验五尿液实验检查 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尿液分析的相关知识,包括尿常规测定的原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尿常规检查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技术 2.熟悉尿常规检查各个项目的临床意义 3.了解尿常规检查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尿液理学检验 一、实验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颜色为深浅不同的黄色,多为淡黄色。 病理性改变例如:乳白色:可见于脂肪尿、乳糜尿; 红褐色:见于血尿,血红蛋白尿等。 (2)、透明度:正常人的新鲜尿液多数清晰透明,或微混,报告按 肉眼观察记录如:透明、微混、浑浊等。 (3)、尿量:正常人一昼夜排出尿量为1000~2000ml/24h,平均1500ml/24h。 24小时尿量>2500 ml为多尿,<400 ml为少尿,<100 ml为无尿。 2、显微镜检查 (1)、尿液细胞成分检查: 1、上皮细胞 (1)扁平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 (2)大圆上皮细胞(膀胱上皮细胞) (3)小圆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4)、移行上皮细胞(尾形上皮细胞) 2、红细胞 新鲜红细胞比白细胞小,正面呈圆盘状,侧面呈双凹形或单凹形,在高渗尿液中红细胞呈皱缩状,低渗尿液中红细胞呈影细胞,又称红细胞淡影。 参考值:正常人红细胞0~3个/HP,平均>3个/HP,称镜下血尿。 3、白细胞和脓细胞 [参考值]正常人不超过5个/ HP。 [临床意义]泌尿系统感染。

(2)、管型: 根据管型的形态学可分为下列几种: 1)、透明管型:正常人偶见 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较窄而两端钝圆,偶尔会有少许细颗粒,因其透明度大,易被忽略,应在弱光下观察。 2)、细胞管型: RBC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RBC超过1/3体积时; WBC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WBC超过1/3体积时; 上皮细胞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小圆上皮细胞超过1/3体积。3)、颗粒管型: 细颗粒管型:由上皮细胞变性演变而来的,细颗粒在管型基质内其含量超过 1/3体积。 粗颗粒管型:由白细胞演变而来的,粗颗粒在管型基质内其含量超过1/3体积。 4)、脂肪管型:管型基质内含有脂肪滴,其含量超过1/3体积。 5)、肾衰竭管型:由受损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碎屑,在明显扩大的集合管内凝 集而形成宽大而长,不规则,易折断的颗粒管型。肾功能 衰竭时出现。 6)、蜡样管型:由细胞颗粒管型继续碎化而来,呈蜡黄色,外形宽大,有折光性, 易断裂,边缘常有切口,有时呈扭曲状。 尿中出现管型是肾脏疾病的最重要症状之一,表明有肾实质损害。易被误认为管型的物体有:类圆柱体:形似透明管型;黏液丝;假管型:类似颗粒管型。(3)、结晶 磺胺类结晶:其形状各异,有哑铃状,球形辐射状,长方形,薄板状等。服用磺胺药物时,如在新鲜尿中出现大量磺胺结晶并伴有RBC,则有可能发生泌尿道结石,导致少尿、无尿、血尿和肾绞痛。此外病理情况下还可见胱氨酸、酪氨酸等结晶。 二、试剂与材料: 1.光学显微镜 2.玻片 3.离心机 4.试管 三、实验操作:取新鲜混匀尿液10ml于离心管内,以1500r/min离心5min弃取 上清液,留取沉渣液0.2ml混匀后移取一滴涂于玻片上直接显微镜镜检。 四、报告方式:观察20个视野(低倍镜)和观察10个视野(高倍镜),按下列方式报告: 管型最低值~最高值个/LP(低倍镜)

泌尿系感染与肾盂肾炎

泌尿系感染与肾盂肾炎泌尿系感染是上下泌尿道感染的统称。下尿道感染有尿道炎、膀胱炎;上尿道感染有输尿管炎、肾盂肾炎。肾盂肾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二期。急性期若不积极治疗易成慢性,而中年以上尿毒症患者中患慢性肾盂肾炎者占1/3 ,以下主要介绍肾盂肾炎的诊治。 肾盂肾炎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致病菌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①沿尿道上升经膀胱、输尿管至肾盂和间质而引起感染,女性尿道短易发病,2岁以下 用尿布的婴儿发病率更高。 ②淋巴系统感染。 ③血行性感染。 ④直接感染肾组织诱发本病。正常膀胱粘膜有一定的抑菌能力,仅细菌侵入尿道不一定致病。 但若有下列诱发因素时 则易患病: ①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阴,如尿路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等。 ②泌尿系畸形。 ③机体抵抗力下降,如糖尿病和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者。 ④尿道及邻近组织的操作和炎症,如导尿等。 [ 诊断要点] 1、急性肾盂肾炎,育龄妇女最多见,起病急骤,表现如下: (1 )高热寒战,体温多在38?39°之间; ( 2)腰痛,小腹酸痛,体检时在上输尿管点或肋腰点有压痛,肾区叩痛阳性; (3)儿童患者的症状不明显,起病时除高热等症状外常有惊厥、抽搐发作。 2、慢性肾盂肾炎症状较轻,可由于急性肾盂肾炎治疗不彻底发展而成: ( 1 )疲乏,轻度厌食,低热。 ( 2)腰部酸痛,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出现。 ( 3)晚期肾功能受损,夜尿多、尿比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低、尿素氮高、贫血等。 3、其他检查: (1)急性期白细胞数一般升高到1?2 万,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高。 ( 2 )尿常规检查简便易行,有诊断意义。尿中有白细胞每个高倍视野大于 5 个或成堆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内的炎症或化脓,尿蛋白从微量到中等量。 (3)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培养,清晨第一次尿的阳性率;菌落计数〉105/ml为阳性。 (4)X线检查:急性者无需作,慢性患者应视需要作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等,发现有无结石、梗阻等;此外,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肾盂可有轻度扩张或呈杵状及畸形,以此可比其他肾脏病鉴别。 4、鉴别诊断: ( 1 )肾结核起病缓,一般抗生素治疗效果差,尿结核菌检查可确诊。 ( 2)慢性下尿路感染,可有尿频、尿急、尿痛或膀胱区压痛的症状,尿检可有菌尿和尿中白细胞增多,但无发热、腰痛、上输尿管点压痛及肾区叩痛,两者有时鉴别困难。 (3)慢性肾小球肾炎,本病有浮肿、大量蛋白尿鉴别不难,尿蛋白量大于3g/日则多 属肾小球病变。 (4)尿道综合征,有尿频、尿急、尿痛,但尿菌培养阴性或菌落数v 104/ml,男性由于前列腺炎引起,女性可由于尿道旁腺炎引起。其诱因为受冷、性生活、洗浴或避孕措施不当等。去除上述诱因后,尿路剌激症状消失。

慢性肾盂肾炎

专家谈:慢性肾盂肾炎 2006-12-3 20:26:05 专家谈: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肾脏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变主要侵犯肾间质和肾盂、肾组织。由于炎症的持续进行或反复发生导致肾间质、肾盂、肾的损害,形成疤痕,以至肾发生萎缩和出现功能障碍。平时病人可能仅有腰酸和(或)低热,可没有明显的尿路感染的尿痛、尿频和尿急症状,其主要表现是夜尿增多及尿中有少量白细胞和蛋白等。病人有长期或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病史,在晚期可出现尿毒症。 1.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 2.及时排尿。尤其在性生活后,女病人应及时排尿,以冲去进入尿道与膀胱内的细菌。 3.多饮水。 。 肾盂肾炎 由致病菌感染直接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炎症。肾盂肾炎为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尿路感染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与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后者可单独存在,而肾盂肾炎一般都伴有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好于20~40岁女性(男女发病之比为1:10)。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主要感染途径是上行性感染,即致病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引起膀胱炎,继而沿尿管向上蔓延至肾脏,导致肾盂肾炎。正常人在尿道口内1~2厘米处存在少量细菌,但一般不引起感染,因为尿道粘膜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尿液可稀释细菌并将其排出体外;尿中还含有一些抑菌物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粘膜轻度损伤(如月经期、性生活后等)以及尿路流通不畅时,细菌乘虚而入,在肾盂部大量繁殖,而使肾脏致病。由于女性尿道短而宽,女婴尿道口易被粪便污染,故均易发病。肾盂肾炎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尿痛以及腰背疼痛等,小便常规检查可查出白细胞(脓细胞)和细菌。慢性期症状一般较轻,可由急性期迁延而来;或急性期虽控制,但经反复发作演变而来。肾盂肾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一般急性肾盂肾炎90%以上均可迅速治愈,慢性者治愈则相对较困难。 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肾盂肾炎是由显而易见特异性细菌直接侵袭肾盂、肾实质引起的炎症性病症。个别患者可由支原体、霉菌,毒素等致病。急性肾盂肾炎未及时治愈者,则可变成慢性肾炎。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急性肾盂肾炎: 1)全身感染症状:起病急骤,寒战、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偶可腹痛。 2)泌尿道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排尿时尿道口烧灼感,腰酸、腰痛。 3)尿液变化:可有混浊有脓尿或/及菌尿。 4)体检:上输尿管点或肋腰点有压痛,肾区叩痛征阳性。 (2)慢性肾盂肾炎:病史超过半年以上,临床表现与急性期相似,也同样有全身表现、泌尿道症状和尿液变化,但通常要轻得多,甚至可无全身症状,泌尿道症状和尿液化也可不典型。 2、辅助检查 (1)尿常规检查:尿色一般无异常。脓、血尿多者呈混浊,尿蛋白常为少量,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急性期常满布视野,慢性期多于5个/高倍视野),可见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稍增多,偶为血尿。 (2)尿细菌检查:当尿中含有大量细菌时,直接尿沉渣涂片即可见到细菌。尿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对诊治肾盂肾炎有非常重要意义。每毫升尿菌数≥10万者为阳性<1万为

慢性肾盂肾炎91例临床疗效分析

慢性肾盂肾炎91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治疗原则,依据治疗原则确定治疗药物。结果:本组91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临床治愈51例,好转3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11%。结论:西药治疗慢性肾盂肾炎针对具体病情选择对症药物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肾盂肾炎;抗生素;治疗;疗效观察 慢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肾脏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变主要侵犯肾间质、肾盂和肾盏组织。由于炎症的持续进行或反复发生导致肾间质、肾盂、肾盏的损害,形成瘢痕,以至肾脏发生萎缩和出现功能障碍[1]。笔者利用西医方法治疗,效果理想。现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08年3月~2010年3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91例,男52例,女39例,年龄27~75岁,平均51岁,病程为0.5~1.5年。 1.2 方法 1.2.1 治疗原则①针对致病菌及药敏性选择有效药物,并选用毒性较小且在肾实质和尿液内都具有较高浓度的抗生素。②采用足够长的疗程(一般4~6周),使之达到彻底清除细菌的目的。③若不能彻底清除细菌而尿路感染反复发作者,采用低剂量长疗程的抑菌疗法,疗程至少1年以上。④发生尿毒症者,既要注意保护肾功能,避免药物蓄积中毒,又要很好地抑制细菌生长,防止病情加重。 1.2.2 药物的选择①轻者可用复方新诺明口服:1~2片/次,2~3次/d,首剂加倍。本品是目磺胺类药物中抗菌最强而且较常用的复方制剂,可出现结晶尿、血尿、蛋白尿、尿少、腰痛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使用。②喹诺酮类:诺氟沙星胶囊,口服:1次400 mg,2次/d,疗程10~21 d。诺氟沙星为杀菌剂,具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高,通过作用于细菌DNA 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2]。③哌拉西林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中度感染1日8 g,分2次静脉滴注;严重感染1次3~4 g,每4~6小时静脉滴注或注射。1日总剂量不超过24 g。哌拉西林是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具广谱抗菌作用。哌拉西林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杀菌作用[3]。④亚胺培南加西拉司丁钠静滴或肌注:据病情以亚胺硫霉素计量肌内注射或静滴。1~2 g/d,分3~4次给予。重症者可增加剂量但不宜超过4 g/d。本品能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迅速杀灭细菌。对革兰阴性菌的孔蛋白亲和力高且易于通过,对革兰阴性细菌外膜具有良好穿透力。与结合蛋白作用,产生

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

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 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内江 646000 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就诊时,均接受过尿常规检验项目,医生通过分析检验结果,能为临床诊 断提供依据。尿常规检验结果的正常值是什么?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 何进行质量控制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尿常规检验?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被称为“无痛的肾活检”,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物质成分,反映出泌尿系统的代谢情况,并辅助诊断其他系统有无病变。其一,不少肾脏疾病患者,在病变早期就能检出蛋白尿,以及尿沉渣中的有形成分,从而尽早治疗 干预。其二,对于一些全身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等,尿 常规检验也具有参考价值。其三,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尿常规检验可以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 2.尿常规检验结果的正常值 尿常规检验结果的正常值如下:①尿液颜色:正常为无色或淡黄色。②尿透明度,正常为清。③尿酸碱度,正常值为6.5。④尿液中的细胞数量,红细胞正常值男性为0,女性为0-2;白细胞正常值男性为0-3,女性为0-5;颗粒管型无,透明管型无或偶见。⑤尿液中的生 化指标含量,蛋白为(-),糖类为(-),酮体为(-),胆红素为(-),尿胆原<10mg/L。3.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需要尿常规检验时,检验前一天晚上21点后不能进食,可以饮水;检查当天晨间禁食禁水。检查时要求:①留取尿液标本时,预先选好能装20ml以上的专用容器;②最好留取早上第 一次尿标本送检,取尿时取中段尿。总结起来,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有: (1)实验室因素。检验过程要求在洁净环境下完成,其中试纸要和分析仪配套,选择合适 的量级标准。如果检验前对实验室的清洁消毒不彻底,或者温度、湿度设置不当,或者试纸 和仪器不配套,均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 (2)药物因素。患者在采样前服用药物,会影响尿液成分,例如服用维生素C,会降低乳酸 脱氢酶的水平;服用咖啡因,会增高血糖和胆固醇的水平;服用左旋多巴,会降低葡萄糖含量。 (3)采样因素。采集尿液样本具有严格要求,一是使用一次性的、干净的采集杯;二是留 取中段尿;三是女性避免在经期采集尿液;四是男性要避免精液、前列腺液污染尿液样本。 此外,采集前患者剧烈运动,或者处于兴奋状态,均会影响尿液成分,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4)保管因素。尿液采集完成后,应在2小时内送检,一旦放置时间过长,就会导致细胞、管型分解,破坏原有结构,甚至从弱酸性变为碱性。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应该置于4℃温度 下冷藏,将保管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否则就会影响检验结果。 (5)送检因素。尿液样本送检后没有及时检验,细胞会蒸发、代谢,改变了温度、渗透压、化学反应等指标,难以保证样本质量。此外,振荡样本也会破坏尿液成分,影响检验结果。4.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措施 (1)加强健康宣教。采集尿液样本前,了解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病史等资料,介绍 正确的采集方法,选择最佳采集时间段。从运动、饮食、用药等方面入手,要求患者避免剧 烈运动,运动后15分钟才能采集尿液;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为主,禁用浓茶、咖啡;不能 服用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例如维生素、抗生素、左旋多巴等。 (2)进行采样指导。采样前清洁尿道口,女性要避开月经期,男性要避免混入精液和前列 腺液,防止分泌物污染尿液。盛放尿液的容器,选择一次性尿杯,采样后及时编号,核对患 者的信息,确认无误后送检。 (3)规范送检保管。尿液样本要在采集后2小时内送检,避免尿液成分发生变化或细菌繁殖。如果2小时内无法送检,应该置于恒温箱内保管,将温度控制在2-8℃之间,并在6小 时内送检。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防腐剂,以甲醛为例,严格控制使用剂量,按 照5-10ml/L计算,防止生成沉淀物。

慢性肾盂肾炎抗菌治疗原则

慢性肾盂肾炎抗菌治疗原则 由于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致肾脏中炎症和修复过程交替进行,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使得局部血运差,抗生素不易进入病灶;局部引流不畅,致病菌难以清除,因此炎症难控制,受损的肾组织不易修复。长沙普济肾病医院提醒,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有高血压及水肿时,要限制液体的摄入。每日的摄入量应控制在1200-1500毫升,其中包括饮料及菜肴中的含水量800毫升。若水肿严重,则进水量更要严格控制。在排尿的情况下,则可适当放宽。 慢性肾盂肾炎抗菌治疗的原则为: (1)抗生素的选择:定期作尿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并参考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来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由于致病菌较为顽固,以2—3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为佳。 (2) 疗程:疗程是慢性肾盂肾炎治疗成败的关键,不能足疗程用药,即使原治疗有效,往往不能彻底清除细菌,同时培养了耐药菌,使致病菌得到喘息,一旦条件适宜,即可复发,病情迁延。因此,慢性肾盂肾炎急发时,按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原则用药,总疗程不少于4周。当临床症状被控制后,可停药观察,一般每月复查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一次,共半年。若尿中仍有菌,可采用长程低剂量抑菌治疗,具体方法为:每晚睡前排尿后口服单一剂量抗生素,剂量为每日剂量的1/3—1/2。抗菌药可选择3—4种为一组循环使用,即可使副作用降到最低,又可预防耐药性的产生,还可达到较好的抑菌效果。如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羟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Ⅳ等。疗程尚无定论,可用4个月、6个月、甚至1年。 慢性肾盂肾炎时临床表现复杂,容易反复发作,其原因为:①诱发因素的存在;②肾盂肾盏粘膜、肾乳头部因瘢痕变形,有利于致病菌潜伏;③长期使用抗生素后,细菌产生了耐药性,或进入细胞内,使抗生素失去杀菌能力;④在体液免疫或抗生素作用下,细菌胞膜不能形成,以原浆质形式存在,在髓质渗环境下仍有生命力,故一旦环境有利,重新生长胸膜并繁殖再毒辣,此即原浆型菌株(L型)。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_1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为了给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及时的准确的尿常规检验报告,我们对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方法通过标本的采集、收集、保存、运送、接受,仪器性能状态。结果尿常规检验能很好的服务于临床。结论尿常规检验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否则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Abstract:ObjectiveTo give a clinical diagnosis, and provide timely and accurate treatment of urine routine test report, the urine routine test of interference factors are discussed. MethodsThe specimens of acquisition,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performance. Results Urine routine test can be a very good service in clinic. ConclusionUrine routine test each link is very important, otherwise it will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 Key words:Urine routine;Influence factors尿液常规检验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对患者无损伤,报告迅速等优点,能及时反映出泌尿系统及其他系统的相关疾病。尿液分析是一项既简便、又有价值的肾功能试验,是进行疾病诊断、人群健康普查、监测疾病的过程和疗效的一项常规检验项目。尿常规检验所使用的设备比较简单且检验操作也不复杂,但临床检验过程中却往往出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检验结果不符的情况( 甚至相反的问题) 。对此,我们通过总结尿常规检验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分析”过程,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提升检验质量,尿常规检验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不容忽视,否则将影响尿液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本文从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1标本的影响因素 1.1标本的采集收集时段尿时,应告知患者时间段的起点和终点,起始时先排空膀胱,三杯试验留尿时间要分段明确,做好标记。一般建议患者采集晨尿,这是因为该次尿液具有较高的浓缩度,能够很好的评价肾脏的基本功能。在采集过程中,若是患者的尿道口清洁度不够,或者是男性患者的精液、前列腺液混人,女性患者在经期采尿以及阴道分泌物混人等因素都会对检测产生影响。须在2h内将尿标本及时送检,才能防止细菌繁殖、蛋白变性、细胞溶解以及尿胆原等物质因光照分解或氧化而减少等。 1.2标本的保存检测的标本应新鲜,不需防腐剂,尽可能在2h内完成。如果标本收集后2h内无法完成分析,可在冰箱2℃~8℃里冷藏, 6h内完成检验。在尿标本中加适量防腐剂,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选用不同类型的防腐剂。放置时间过长的尿液标本会由于细菌滋生分解尿素而形成氨,致使标本的pH值发生显著升高,细胞以及管型发生溶解,对细菌蛋白检验中的蛋白质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1.3标本的接受标本的容器必须有标记,包括患者姓名、病区、床号、标本收集时间。标签应贴在其盖上。必须检查标本容器是否符合要求;从留尿到接收标

尿路感染药物治疗原则

尿路感染的治疗,首先在于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杀灭细菌,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最低的不良反应,最小的医疗费用,取得最好的医疗效果?一般而言,在运用抗菌素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不少患者因长期服用广谱抗菌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往往难以痊愈,因此,降低尿路感染的复发率与死亡率,选用敏感抗生素是至为关键的一环。2)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抗菌药物:下尿路感染为尿路浅层的粘膜病变,要求在尿中有高浓度的抗菌药物,如呋喃类药物(如呋喃 B750 啶、呋喃西林)、庆大霉素、环丝氨酸、孟德立胺等。少数抗菌药(如氯霉素)在尿中排出时变为灭能的衍生物,丧失了杀菌能力,不宜选用。上尿路感染是肾实质深部感染,因此,要求抗菌药在尿中和血中均有较高的浓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肾内达到有效浓度。对肾盂肾炎来说最好能选用杀菌剂,迅速灭菌,这样才能避免肾实质永久性损害。3)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抗菌药物多由肾脏排泄,故在治疗尿路感染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慢性肾盂肾炎病人或多或少伴有肾功能不全,应避免使用强的或中等度的肾毒性抗菌药。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排泄减少,致使尿中的药物浓度降低,感染不易控制,在体内则易蓄积中毒,进一步损害肾功能。因此,选用抗菌药物时,要考虑到药物的毒性,半衰期,蛋白结合率,在体内代谢和排泄情况以及目前的肾功能状态。4)进行联合用药:在必要的情况下,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以产生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联合用药要避免具有拮抗作用的药物联用。正确的联合使用抗菌药可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联合用药的指征为:①单一药物治疗失败;②严重的感染;③混合感染;④耐药菌株同现。

慢性肾盂肾炎(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慢性肾盂肾炎(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是指发生于肾脏和肾盂的炎症,大都由细菌感染引起,按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肾盂肾炎。一般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是指病程超过半年或1年的肾盂肾炎。但目前对此定义有所争议。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学表现为:肾盂和肾盏有慢性炎症表现,肾盂扩大、畸形,肾皮质及乳头部有瘢痕形成,肾髓质变形,肾盂、肾盏黏膜及输尿管管壁增厚,严重者肾实质广泛萎缩。慢性肾盂肾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病因。 二病因有人曾提出,按病程长短(超过半年或1年)来划分急、慢性肾盂肾炎,但国内外的随访研究发现:患者在没有复杂性尿路情况下,大部分多次再发的尿路感染随访多年后仍没有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因此,慢性肾盂肾炎与尿路复杂情况密切相关,在无尿路复杂情况时,慢性肾盂肾炎极少见。常见的尿路复杂情况包括反流性肾病和梗阻性肾病。反流性肾病是指由于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内反流导致肾脏疾病;梗阻性肾病指各种原因(如尿路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等)引起尿液流动障碍导致的肾脏疾病。这两者均可能合并感染,长期迁延不愈可引起肾脏纤维化和变形,而发生慢性肾盂肾炎,最终影响肾脏功能。 三临床表现慢性肾盂肾炎的表现与急性肾盂肾炎截然不同,其发病和病程很隐蔽。分为三部分:1.尿路感染表现 不明显,可有乏力、低热、厌食等,间歇性出现腰酸腰痛等肾盂肾炎症状,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感染症状。可表现为间歇性无症状性菌尿。 2.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 如尿浓缩能力下降,可出现多尿、夜尿增多,易发生烦渴、脱水;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可表现为低钠、低钾血症,肾功能不全时也可出现高钾血症;肾小管酸中毒常见。慢性肾盂肾炎表现以肾小管功能损害表现为主,往往比肾小球功能损害更为突出。 3.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至终末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可有水肿、乏力、食欲不振、贫血等表现。四检查1.尿常规检查 最简便而可靠的方法。凡每个高倍视野下超过5个(>5个/HP)白细胞成为脓尿,有时可发现白细胞管型、菌尿,可伴有镜下血尿。偶见微量蛋白尿,如有较多蛋白尿则提示肾小球可能受累及。 2.尿细菌学检查

内科三基考试习题及答案五章 肾内科

第五章肾内科 一、填空题 1、CRF进行性恶化机制的学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 2、任何破坏肾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泌尿系统病变,均可引起CRF。在我国最常见的病因依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 3、急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期内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急性肾衰竭。 4、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六型:Ⅰ型_____________;Ⅱ型_____________;Ⅲ型_____________;Ⅳ型_____________;Ⅴ型_____________;Ⅵ型_____________。 5、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光镜检查分两型: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6、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尿含菌量_____________为阳性;_____________为可疑,需复查;_____________多为污染。 7、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8、根据肾病综合征患者对激素的治疗反应,可将患者分为三类:①_____________型:用药8 周内肾病综合征缓解;②_____________型:激素减少到一定程度即复发;③_____________型:激素治疗无效。 9、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其常见病理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原发性急进性肾炎根据免疫病理可分为三型:Ⅰ型:_____________ 型;Ⅱ型:_____________ 型;Ⅲ型:_____________ 型。近年来,根据患者血清ANCA又将本病分为五型:原Ⅰ型中约有30%患者ANCA阳性,归为_____________型;原Ⅲ型中有20%~50%患者ANCA阴性,归为 _____________型。 11、中心静脉置管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 12、经皮肾活检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3、目前已经公认,抗体沉积于肾小球主要由两大类体液免疫机制所致,即_____________。

尿常规化验单上各指标临床意义审批稿

尿常规化验单上各指标 临床意义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尿常规化验单上各指标临床意义 尿常规化验单上的指标包括:白细胞、酮体、亚硝酸盐、尿胆原、胆红素、蛋白质、葡萄糖、尿比重、隐血、PH、维C这十一种。具体临床意义如下: 1、尿白细胞(U—LEU) 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 正常参考值:<5个/HP。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吐肾炎、肾盂肾炎、膀肮炎、尿道炎、尿道结核等。 2、尿酮体(U-Ke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中毒、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急性粟粒性肺结、惊厥等。此外,饥饿、分娩后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等也可出现阳性。 3、尿亚硝酸盐(NI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膀肮炎、肾盂肾炎等。 4、尿胆原(URO或UBG) 正常参考值:弱阳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肝病等。阴性,见于梗阻性黄疽。 5、尿胆红素(U-BIL)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胆石症、胆道肿瘤、胆道蛔虫、胰头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疽。 6、尿蛋白(R-PRO)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移植术后等。此外,药物,汞、铺等中毒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也可见阳性。 7、葡萄糖(U—Glu) 正常参考值:阴性(-)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内含糖量为0.1~0.3克,最高不超过0.9克,定性试验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嗜细胞瘤、胰腺炎、胰腺癌、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此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也可出现应激性糖尿;过多食入高糖物后,也可产生一过性血糖升高,使尿糖阳性。 8、尿比重(SG) 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测定尿比重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 正常参考值:1-5岁;5-8岁,;8-14岁;14岁以上至成人 临床意义:尿比重减低: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尿比重增高:多见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心力衰竭等。

肾内科(练习题)

第四章泌尿系统疾病 【学习要求】 1.了解尿路感染的定义、病因及尿细菌定量培养的临床意义;熟悉尿路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定位诊断,尿路感染的预防;掌握急性膀胱炎的治疗和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2、掌握肾小球疾病的概念及临床分型,了解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了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掌握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掌握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了解导致慢性化的机理;掌握肾病综合征的定义;熟悉五个病理类型的特点及临床表现;掌握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3、了解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了解肾小管坏死的诊断思路和鉴别诊断方法;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4、掌握慢性肾衰竭分期,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了解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肾衰竭各种临床症状产生原理;了解慢性肾衰竭的病因,鉴别诊断,透析疗法和肾移植的适应症。 【内容精要】 一、泌尿系统感染 1.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因微生物入侵繁殖而引起的泌尿系统炎症。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为肾盂肾炎,后者为膀胱炎、尿道炎。 2.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可轻可重,也可完全无临床症状。①膀胱炎与尿道炎;②急性肾盂肾炎;③慢性肾盂肾炎;④无症状性细菌尿。

3.急性膀胱炎的治疗:首诊可用三天疗法,可用磺胺类、喹诺酮类口服三天,多数病人可治愈。停药七天后复诊,如仍有症状或细胞学检查阳性,按急性肾盂肾炎治疗。 4.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临床症状明显者须卧床休息,多饮水。 (2)抗菌治疗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留取尿常规和细菌学检查后,不必等到尿培养和药敏结果后才开始用药。 二、肾小球疾病 1.肾小球疾病的分类: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大类。 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根据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的特点,可分为五大类。分别为:①急性肾小球肾炎;②急进性肾小球肾炎;③慢性肾小球肾炎; ④肾病综合征;⑤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3.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依据:于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生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甚至少尿及氮质血症等表现,伴血清C3下降,病情于发病8周内逐渐减轻或完全恢复正常,临床上可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如肾脏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确诊。治疗: ①一般治疗②感染灶的治疗。③对症治疗④透析治疗⑤中医药治疗。 4.慢性肾小球肾炎系指各种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临床起病隐匿,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主要表现,病程冗长,病情多发展缓慢,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总称。治疗:①低蛋白饮食和必需氨基酸治疗;②积极控制高血压;③应用抗血小板药;④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 5.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以:①大量蛋白尿(>3.5g/24小时);②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③明显水肿;④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中前两者为诊断的必备条件。治疗:①一般治疗;②对症治疗③肾上腺皮质激素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尿常规检验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通过尿常规检验可以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也可以对其它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同时还可以对用药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护,尿常规检验对人体健康状况的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虽然采集尿标本和检验设备都比较简单,但是临床上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状况比较常见,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对有关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检验过程中掌握好每一个环节,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109-02 目前对于临床检验室来说,尿常规检验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在尿常规检验的时候,在其采集前、运送过程中、分析中等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对尿常规的检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就应该规范尿常规检验标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的操作,同时与患者充分沟通、采集后及时运输和贮存、尿液分析仪及时保养、正

确的使用和正规操作等有有利于减少临床尿常规检验的误差,提高尿常规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 尿常规检验的必要性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对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疗效判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尿常规检验对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疗效判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临床检测工作中,尿常规的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可靠,决定于尿液采集的新鲜,以及容器的清洁,检验的及时,试纸条的正确使用,仪器的规范操作,日常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临床提供真实正确可靠的检验依据。 一般来说,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等。尿常规检验主要是通过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来进行分析检测的,无论是镜检还是用尿液分析仪,要获得尿常规稳定、可靠、准确的检查结果,防止临床诊疗做出错误的判断,实验室检验就要充分的考虑尿常规检查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2 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虽然尿常规检验标本的采集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临床上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状况比较常见,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对有关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检验过程中掌握好每一个环节,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