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

猪瘟(swine fever)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猪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该病1883年首先发现于美国,死亡率可以达到80%~90%,往往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形态

猪瘟病毒粒子直径为34~50nm,有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内部核心直径约30nm,病毒粒子略呈圆形,具有脂蛋白囊膜,病毒粒子表面有脆弱的纤突结构。猪瘟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除菌滤器。

2、理化特性

猪瘟病毒不耐热,56℃下60分钟即可被灭活,60℃10分钟就会丧失感染力。猪瘟病毒在pH5~10之间比较稳定,低于pH3时病毒滴度下降较快。

猪瘟病毒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迅速丧失感染性,对胰酶有中度敏感性。二甲基亚砜(DMSO)对病毒中的脂质和脂蛋白有稳定作用,10%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的病毒对反复冻融一定的耐受性。

3、抗原性

大多数资料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国外发现了一些猪瘟的血清学变变种,不易被猪瘟特异性抗体所中和,但至今未确定其稳定的抗原型。

目前分离到了许多慢性猪瘟变异株和低毒力毒株,这些毒株通常免疫原性很差,不能产生明显的血清中和抗体,在用强毒攻击时,往往

呈现厌食和高热等症状,但很少死亡。弱毒疫苗株可以完全保护猪不受这些变异株的感染。

猪瘟病毒和牛粘膜-腹泻病毒(BVDV)具有公共的可溶性抗原,实验证明二者有交叉血清学反应,猪感染BVDV后可以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有学者认为BVDV是猪瘟病毒的一个特殊的血清学变种,对猪已经减毒,但充分适应于牛和绵羊。

4、培养特性

猪瘟病毒能够在猪肾细胞、猪睾丸细胞、犊牛睾丸细胞和其他许多哺乳动物细胞内增殖。病毒成分在胞浆内合成和装配后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培养物中病毒的传播呈三种方式:一是被感染细胞释放病毒通过培养液感染新的易感细胞,二是被感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将病毒传染给子代细胞,三是通过细胞间桥在细胞之间传播病毒。

许多研究者试用不同种类的细胞,主要是猪源细胞在体外增殖病毒,证明骨髓、睾丸、肺、脾、肾细胞及白细胞均能增殖病毒,经过鸡胚传代的猪瘟病毒可以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内生长。猪瘟兔化弱毒株可以在犊牛睾丸细胞和羔羊肾细胞内增殖。感染性最强的是PK-15、PK-2a、ST等几株猪肾和猪睾丸传代细胞系。新合成的病毒大多吸附或结合于细胞之上,仅有约1%的病毒存在于培养液之中。

我国中监所专家周泰冲等人通过将石门系猪瘟强毒在兔体内连续传几百代后培育成功了猪瘟兔化弱毒株,国际上称为中国C株,用于疫苗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欧洲一些国家利用该弱毒疫苗株扑灭了本国的猪瘟。

5、病原性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对猪瘟均易感,幼龄的猪最敏感。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8天,最初的症状是精神沉郁和食欲丧失,体温升高到41~42℃,高温持续到濒死前(此时体温常降至正常体温以下)。多数病猪呈现明显的四肢无力、运动失调,常见结膜炎。常先便秘后下痢,腹部皮肤、耳部、鼻镜常出现红色或紫色的出血斑,甚至有皮肤坏死区。病猪呼吸困难,支气管炎和咳嗽也是常见症状。某些毒株有嗜神经性倾向,病猪呈现脑脊髓膜炎的神经症状。病程为5-16天,最急性型病猪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以达到90%以上。慢性病例常拖延至1个月以上,死亡率较低。

猪瘟病毒主要是易感猪吞入污染物经由口腔和咽部组织侵入宿主体内,病毒最初在扁桃体和咽部淋巴结内增殖,随后发生病毒血症,并在白细胞内随血流或淋巴流而散播至全身。实验感染时,病毒接种后3天后出现在血液中,6-8天达到最高峰。

猪瘟病毒对中胚层组织特别是造血和血管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这些组织的损害是淋巴结肿大和广泛性全身出血的主要原因,猪瘟病毒能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急性型猪瘟突出的病理变化是小血管变性,导致肾、膀胱、皮肤、淋巴结出血,脾包膜下、皮肤及消化道粘膜经常出现梗塞,并有明显的淋巴组织坏死,消化道内的淋巴组织坏死经常发生继发感染。

人工感染实验可使犊牛、绵羊、山羊、鹿发生无症状感染,家兔感染后出现暂时性发热。

6、诊断

猪瘟的典型症状是回盲瓣纽扣样坏死。

目前大多数病猪并不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而且多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成年猪大多表现为轻症疾病或完全无症状,只有仔猪和乳猪发病,出生仔猪没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很难根据病变做出诊断。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确诊必须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或作抗体测定。

7、疫苗

国际上公然的没有残余毒力的疫苗有:中国C株兔化弱毒,日本GPE细胞弱毒疫苗,法国培育的Thiveosal冷变异弱毒疫苗。

(1)中国C株兔化弱毒的特点:

①已经由一株感染猪的强毒(石门系)变异为感染兔的病毒,感染兔产生典型热反应,并能被猪瘟免疫血清所中和,由感染兔采取病毒含量最高的脾、淋巴结做种毒制备疫苗。

②兔化弱毒接种各品种的猪都安全,不保毒、不排毒,特别是对孕猪、胎猪、乳猪都无残余毒力,且不能通过胎盘屏障诱发仔猪慢性猪瘟,连续回归易感猪毒力不反强。

③免疫力坚强,免疫猪可以抵抗所有品系的强毒攻击,产生免疫快而持久,可用于疫区做紧急接种。

(2)兔化弱毒疫苗的种类

①乳兔组织苗

②家兔脾淋组织疫苗

③牛体反应疫苗

④犊牛睾丸细胞苗

⑤传代ST细胞苗

7、免疫

我国从50年代开始就广泛应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免疫,取得了控制猪瘟的效果,但注苗的地区仍时有猪瘟发生,尤其是非典型性猪瘟较多,并且出现了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带毒,感染胎儿,引起死胎、弱胎和先天性震颤)。持续感染与胎盘感染密切相关,妊娠母猪的隐性感染可导致胎猪的胎盘感染,这些猪可长期带毒、排毒,并具有免疫耐受性。

猪瘟的免疫非常复杂,常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母源抗体的干扰。初乳抗体可在仔猪体内存在持续7周以上。母源抗体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的仔猪产生主动免疫应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接种时母源抗体滴度越高抑制就越明显,增大免疫剂量或进行二次免疫可以减少这种抑制。

实际应用时常采取超前免疫和超量免疫的方法,即仔猪出生后不哺乳马上进行免疫,免疫后4小时以上在进行哺乳,采用0-35-70日龄3次免疫或者20-60日龄2次免疫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彻底消灭猪瘟需要采用疫苗免疫和淘汰隐性感染猪只的方法相结合,达到此目标任重道远。

猪瘟病毒及其临床症状

猪瘟病毒及其临床症状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为特征。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1 病原学 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既能在冷冻条件下存活,也能在烟熏烤晒加工的肉品中存活;但不耐热,仅部分毒株可抵抗56℃温度。pH<3.O或pH>11.O可灭活;对乙醚、氯仿、β-丙烯内脂敏感;能被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碳酸钠(4%无水或10%结晶碳酸钠+0.1%去污剂)、离子和无离子去污剂、含1%碘伏的磷酸灭活。 2 流行病学 该病发生于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美及南美、非洲及部分欧洲国家。 在自然条件下,猪、野猪是猪瘟病毒惟一宿主。其他动物有抵抗力。猪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先是一头或几头猪发病,以后逐渐增多,经1~3周达到高峰,发病率80%~100%。治疗无效,病死率极高。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经眼结膜、伤口、输精感染及胎盘垂直传播。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血液而感染;或通过农场访问者、兽医及猪的贸易活动传播;通过污染的栏舍、器具、车辆、衣物、设备及采血针头间接传播;用未煮沸的泔水喂猪也可导致传播。 传染源为病猪、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猪。病、死猪的所有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持续毒血症并数月排毒的先天性感染的仔猪;带毒的猪源细胞苗及自然弱毒株均可成为传染源。 3 临床症状 猪在胎儿期接触到猪瘟病毒有可能终身感染,潜伏期一般为几个月。仔猪接触病毒后潜伏期为7~10天,通常在感染后5~10天具感染性,但慢性感染病例一般在3个月后才具感染性。 急性型:高热稽留(41~42℃)。食欲减退,偶尔呕吐。嗜睡、挤堆。呼吸困难,咳嗽。结膜发炎,两眼有脓性分泌物。全身皮肤黏膜广泛性充血、出血。皮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猪瘟预防控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7485777.html,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猪瘟预防控制 作者:杨廷灿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9年第01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自己的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而在养猪产业中,极易受猪瘟病毒的影响,这对养猪户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对猪群重大疾病以及病毒的研究,以提高养猪户对猪瘟以及其他疫病的防控能力。本文先围绕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免疫失败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对病毒持续感染对猪瘟预防控制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猪瘟;持续感染;病毒;预防控制 1 前言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病毒持续感染会造成动物的大批量死亡,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对病毒持续感染与免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病毒的预防控制能力。基于此,围绕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猪瘟预防控制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2 病毒持续感染与免疫失败的关系分析 2.1 先天性与后天性所造成的持续感染 所谓持续感染,指的是有些病毒在感染机体之后,能够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者是能够在细胞内终身携带病毒,并且会经常的向体外排毒。如果是持续感染,那么病毒的潜伏期就会比较长,会潜伏数月、数年甚至会潜伏终身,但是却不引起症状。所谓先天性持续感染,指的是母猪通过母体胎盘将病毒传播给仔猪,或者是公猪通过精液传播给仔猪,这样一来,仔猪在出生之后就会携带病毒。有相关实验显示,如果是持续带毒的种猪,那么它们将病毒传给仔猪的概率较高,达到了45%以上。至于后天性持续感染,则只是猪只因为免疫力较差,猪瘟病毒反复感染并且滞留于体内,虽然没有什么临床症状,但是会向周围的环境排毒,而且带毒的时间比较长,可达2年【1】。 2.2 强致病力与低致病力的持续感染 强致病力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一般在那些接受过免疫的成年种猪中更容易发生,这种种猪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是却会将病毒传播给仔猪,进而导致仔猪的死亡。若将不同窝健康猪与带毒的仔猪一起进行混养,那么也会影响健康仔猪的健康,会致使其感染病毒并且造成死亡。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对猪只的健康情况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是由低致病力猪瘟病毒所引起。有相关研究显示,低致病力猪瘟病毒株经猪回传五代之后,基本上会变成强毒毒株。还有研究显示,与其他野毒株相比,低毒力猪瘟病毒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所产生的抗体的中和耐受力更强。而这种高度耐受也许是引起持续感染的一大原因。

猪瘟的临床诊断

猪瘟的临床诊断与实验室诊断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热性、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影响颇大。1984年,国际兽疫局(OIE)将其列入A类传染病,我国目前将其定为一类传染病。 根据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和文献资料表明,大、中型养猪场通过科学而有效的免疫接种程序所建立的猪群,在猪瘟流行时只引起猪瘟的散发。尽管实行科学的防疫制度,包括疫苗提高药量,但没有完全扑杀带毒猪,某些养猪场就成为猪瘟的疫源地。因此,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预防猪瘟科学的措施、方法,主要环节是提高防疫措施、诊断、接种后的免疫预防和评价。对此,养猪场迫切需要及时诊断猪瘟和定期检疫猪瘟,只有快速、灵敏、准确、便捷的临床与实验室诊断,有利于有效地控制和扑灭猪瘟,从而保护养猪业。 1 临床诊断 猪体温变化明显,迅速上升到41℃,少数达到42℃,稽留不退。食欲不振,其特征为病猪把嘴放在食物处片刻,又回到休息处。精神萎顿,伏卧嗜睡,后肢无力。先便秘后腹泻,以后交替发生,粪便中混有粘液或血丝。后期部分病猪有尿血、气喘等症状。急性结膜炎流出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有些上、下眼睑粘在一起。常在鼻端、耳、四肢侧、腹下有出血斑和出血点,指压不褪色。个别猪有神经症状:磨牙、痉挛、脚交叉、站立不稳。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可造成流产、木

乃伊胎、畸形、死胎、有震颤症状的弱仔猪出生、或外观正常但生产出被感染的仔猪。 全身性出血,皮肤、粘膜、实质器官都有充血和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淋巴结外观充血肿胀,切面周边出血,呈红白相间的“石样”。脾脏不肿大,边缘发现楔状梗死区。肾皮质色泽变淡,有点状出血。膀胱粘膜表现不同程度的充血,粘膜上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扁桃体出现梗死,随着细菌侵入发生化脓性炎症。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回盲瓣、回肠、结肠可见轮层状溃疡即“扣状肿”。公猪包皮积尿。 根据以上临床症状、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以建立猪瘟的初步诊断,但应与猪丹毒、猪副伤寒、猪肺疫、猪弓形体和链球菌病等进行鉴别。 2 实验室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特征性病理变化,建立猪瘟的初步诊断,但确诊、非典型猪瘟,特别是仔猪表现的复杂症状,难以做出诊断,必须借助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现在实验室诊断应用方法有动物试验、病毒分离、免疫荧光试验等。 2.1 动物试验 取病猪的扁桃体、脾脏、肾脏、淋巴结等组织(扁桃体是分离病毒首选器官,如采集不到扁桃体,也可采集脾脏、肾脏、淋巴结),剪碎、研磨,加生理盐水制成乳剂,无菌处理后接种易感猪,观察发

猪瘟知识大全

一、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 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猪瘟两种。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的上皮细胞。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着,引起肾小球肾炎。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先天性持续感染猪对HCV不产生中和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性。 4、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为5-7d,长的21d。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天体温升高。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最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慢性、迟发性和非典型性(温和型)或不明显型等类型。 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头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高的可达42℃以上。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为9000/mm3,甚至低达3000/mm3。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至多几天内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常见。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达41℃左右,可视粘膜和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病程l-3天,死亡率达100%。较为少见,多发于新疫区或未经免疫的猪群。 急性型:病猪精神沉郁,减食或厌食,伏卧嗜睡,常堆睡一起,呈怕冷状。全身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体温达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处初期有多量粘液,后期转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着两眼,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排出粪球状,附有带血的粘液

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 猪瘟(swine fever)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猪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该病1883年首先发现于美国,死亡率可以达到80%~90%,往往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形态 猪瘟病毒粒子直径为34~50nm,有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内部核心直径约30nm,病毒粒子略呈圆形,具有脂蛋白囊膜,病毒粒子表面有脆弱的纤突结构。猪瘟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除菌滤器。 2、理化特性 猪瘟病毒不耐热,56℃下60分钟即可被灭活,60℃10分钟就会丧失感染力。猪瘟病毒在pH5~10之间比较稳定,低于pH3时病毒滴度下降较快。 猪瘟病毒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迅速丧失感染性,对胰酶有中度敏感性。二甲基亚砜(DMSO)对病毒中的脂质和脂蛋白有稳定作用,10%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的病毒对反复冻融一定的耐受性。 3、抗原性 大多数资料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国外发现了一些猪瘟的血清学变变种,不易被猪瘟特异性抗体所中和,但至今未确定其稳定的抗原型。 目前分离到了许多慢性猪瘟变异株和低毒力毒株,这些毒株通常免疫原性很差,不能产生明显的血清中和抗体,在用强毒攻击时,往

往呈现厌食和高热等症状,但很少死亡。弱毒疫苗株可以完全保护猪不受这些变异株的感染。 猪瘟病毒和牛粘膜-腹泻病毒(BVDV)具有公共的可溶性抗原,实验证明二者有交叉血清学反应,猪感染BVDV后可以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有学者认为BVDV是猪瘟病毒的一个特殊的血清学变种,对猪已经减毒,但充分适应于牛和绵羊。 4、培养特性 猪瘟病毒能够在猪肾细胞、猪睾丸细胞、犊牛睾丸细胞和其他许多哺乳动物细胞内增殖。病毒成分在胞浆内合成和装配后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培养物中病毒的传播呈三种方式:一是被感染细胞释放病毒通过培养液感染新的易感细胞,二是被感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将病毒传染给子代细胞,三是通过细胞间桥在细胞之间传播病毒。 许多研究者试用不同种类的细胞,主要是猪源细胞在体外增殖病毒,证明骨髓、睾丸、肺、脾、肾细胞及白细胞均能增殖病毒,经过鸡胚传代的猪瘟病毒可以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内生长。猪瘟兔化弱毒株可以在犊牛睾丸细胞和羔羊肾细胞内增殖。感染性最强的是PK-15、PK-2a、ST等几株猪肾和猪睾丸传代细胞系。新合成的病毒大多吸附或结合于细胞之上,仅有约1%的病毒存在于培养液之中。 我国中监所专家周泰冲等人通过将石门系猪瘟强毒在兔体内连续传几百代后培育成功了猪瘟兔化弱毒株,国际上称为中国C株,用于疫苗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欧洲一些国家利用该弱毒疫苗株扑灭了本国的猪瘟。

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 猪瘟(swine fever)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猪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该病1883年首先发现于美国,死亡率可以达到80%~90%,往往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形态 猪瘟病毒粒子直径为34~50nm,有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内部核心直径约30nm,病毒粒子略呈圆形,具有脂蛋白囊膜,病毒粒子表面有脆弱的纤突结构。猪瘟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除菌滤器。 2、理化特性 猪瘟病毒不耐热,56℃下60分钟即可被灭活,60℃10分钟就会丧失感染力。猪瘟病毒在pH5~10之间比较稳定,低于pH3时病毒滴度下降较快。 猪瘟病毒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迅速丧失感染性,对胰酶有中度敏感性。二甲基亚砜(DMSO)对病毒中的脂质和脂蛋白有稳定作用,10%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的病毒对反复冻融一定的耐受性。 3、抗原性 大多数资料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国外发现了一些猪瘟的血清学变变种,不易被猪瘟特异性抗体所中和,但至今未确定其稳定的抗原型。 目前分离到了许多慢性猪瘟变异株和低毒力毒株,这些毒株通常免疫原性很差,不能产生明显的血清中和抗体,在用强毒攻击时,往往

呈现厌食和高热等症状,但很少死亡。弱毒疫苗株可以完全保护猪不受这些变异株的感染。 猪瘟病毒和牛粘膜-腹泻病毒(BVDV)具有公共的可溶性抗原,实验证明二者有交叉血清学反应,猪感染BVDV后可以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有学者认为BVDV是猪瘟病毒的一个特殊的血清学变种,对猪已经减毒,但充分适应于牛和绵羊。 4、培养特性 猪瘟病毒能够在猪肾细胞、猪睾丸细胞、犊牛睾丸细胞和其他许多哺乳动物细胞内增殖。病毒成分在胞浆内合成和装配后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培养物中病毒的传播呈三种方式:一是被感染细胞释放病毒通过培养液感染新的易感细胞,二是被感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将病毒传染给子代细胞,三是通过细胞间桥在细胞之间传播病毒。 许多研究者试用不同种类的细胞,主要是猪源细胞在体外增殖病毒,证明骨髓、睾丸、肺、脾、肾细胞及白细胞均能增殖病毒,经过鸡胚传代的猪瘟病毒可以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内生长。猪瘟兔化弱毒株可以在犊牛睾丸细胞和羔羊肾细胞内增殖。感染性最强的是PK-15、PK-2a、ST等几株猪肾和猪睾丸传代细胞系。新合成的病毒大多吸附或结合于细胞之上,仅有约1%的病毒存在于培养液之中。 我国中监所专家周泰冲等人通过将石门系猪瘟强毒在兔体内连续传几百代后培育成功了猪瘟兔化弱毒株,国际上称为中国C株,用于疫苗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欧洲一些国家利用该弱毒疫苗株扑灭了本国的猪瘟。

常见猪瘟的类型和综合防治

常见猪瘟的类型和综合防治 1猪瘟的分类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猪只后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是养猪业的头号大敌,自从多年前我国成功地制造出猪瘟疫苗后,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近年来随着疫苗和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病毒出现毒力强弱不同的毒株,本病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同时存在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猪瘟类型。 1.1急性猪瘟主要发生于没有经过猪瘟疫苗免疫的猪只,这类猪只体内没有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一旦感染就会很快发病,多数急性发作死亡。此类猪只表现出急性发热性出血性败血症的典型猪瘟症状,外观猪体温升高到40.50~42 ℃呈稽留热,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粪便干硬如球状,尿色发黄,病猪厌食,精神极差严重沉郁,部分猪只运动失调有痉挛等神经症状。大多数病猪3d内死亡,病程稍长者出现腹泻、尿脓稠而臭,行走无力,消瘦等变化,此类猪只多于1周内死亡,极少数侥幸存活者成为僵猪,并长期向外排毒。目前猪瘟免疫比较普遍,此种类型相对较少。 1.2慢性猪瘟也称为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是目前最常见的猪瘟类型。主要发生于免疫过猪瘟的猪只,这些猪只体内本来应当有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但是由于猪瘟免疫不合理或某些原因引起免疫抑制发生抵抗力下降,不能抵御猪瘟病毒侵袭而发病。因为猪只还有一些抵抗力,所以表现出的症状就不典型,呈隐性经过,发作慢而温和。表现轻度发热、贫血、消瘦、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等症状。慢性猪瘟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可长达11周,其病程也比较长,同时有呼吸和神经症状。在猪群中不断出现死猪现象(主要是中、小猪,特别是哺乳仔猪)。猪群中常出现有“无名高热”、“干耳朵”、“干尾巴”、“烂喉病”等病猪,有的出现皮肤烂斑、点状出血。有的腹下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紫斑蹄、污斑症)、花皮猪等。本病的发病和死亡率相对急性猪瘟来说比较低,主要是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常耐过者多,但从此以后成为僵猪,并长期向外排毒。患有慢性猪瘟的病猪外观症状极为不典型,临床很难判定。笔者曾经遇到过仅出现吃食减少,没有其它症状,用药无效,1周左右死亡的慢性猪瘟病例。比较经典的慢性猪瘟病程是先沉郁、发热、厌食,再出现临床症状改善,好象要康复然后突然恶化迅速死亡,前后可持续1~2个月。 1.3迟发性猪瘟是由母猪怀孕后期感染低致病性猪瘟,然后传播给仔猪引起的猪瘟疫病。这种仔猪出生后直到断奶前看起来都同正常猪一样,从断奶后逐渐开始发病,一般生后6个月内均发病死亡。没有发病前的猪貌似健康,却不停的向外排病毒,感染其它猪只。这种猪使用猪瘟疫苗免疫不产生免疫力,随时可以发病。该病一旦发作,同一群的猪只可能会全群覆没,紧急免疫接种也不起作用,经济损失很大,它是近年来新发生的对养猪业发展危害最大的一种猪瘟类型。目前我地猪群已经发现多起迟发性猪瘟,无一不是全群覆没,值得广大养猪户高度

猪瘟和猪肺病并发感染的诊治

猪瘟和猪肺疫并发感染的诊治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疾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感染猪瘟病毒的猪抗病力降低,极易并发或继发猪肺疫。尤其是在寒冷、潮湿、天气突变等,使猪体抵抗力降低,可引起巴氏杆菌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如不及时控制,可造成猪只大批死亡。 一、发病情况:河北省内邱县十里铺,王某2002年11月1日,从外地购进了60头猪,体重15公斤左右,买来后第6天,猪群中有2头开始发病,逐渐发展到全群猪,并死亡6头,曾用青霉素、安乃近、庆大霉素治疗,不见好转,反而有死亡现象,随后到我院诊治,通过剖检化验、治疗,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二、临床症状:病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到40度—41.5度。呈稽留热,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眼流浓性分泌物。可视粘膜发绀。病初便秘,后拉稀,恶臭带血并混有白色粘膜。全身发红、耳尖、腹部、颈部及四肢皮肤有紫斑,指压不退色。公猪包皮有混浊尿液。颈部肿胀坚硬、触之敏感。病猪呼吸困难,叫声嘶哑,鼻流出浆液性或粘稠分泌物,个别猪鼻孔流出带血泡沫,严重的呈犬坐式张口呼吸,终困窒息死亡。 三、病理变化:共剖检病死猪4头,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呈暗红色,胃底部粘膜、膀胱粘膜出血,脾脏表面有丘状小点出血和绿豆大小暗紫色的出血梗死。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回盲办、盲肠及结膜粘膜有钮扣状溃疡。喉头有出血斑和出血点。心冠脂肪,心内膜有出血点,肺水肿呈喑黑色,并有散在的大小不一肺炎灶,气管、支气管内有粘液性泡状分泌物,并混有数量不等的血性泡沫。胸腔和心包积

有多量淡红色的混浊液体,颈部皮下水肿,肌肉充血、淤血。 四、实验室检验 1、直接镜检:取病死猪的心、肝、脾组织直接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明显的革兰氏阴性红色小杆菌,以姬姆萨氏染色,菌体多呈两端纯圆,两极着色浓染的短杆菌。 2、细菌分离培养:以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肝、脾组织,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经37度培养24小时,见血平板上长出淡灰色,湿润、圆形、露珠样小菌落,不溶血。取典型菌落制涂片,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3、生化试验:分离的细菌能发酵甘露醇、葡萄糖、蔗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棉子糖、木糖。分离的细菌进行硫化氢和靛基质试验,结果为阳性。V—P 和M.R试验均为阴性。 4、药敏试验:挑取生长典型的菌落均匀涂布于鲜血琼脂平板上,用多种抗菌药敏纸片做抑菌试验,结果该菌对链霉素、卡那霉素、百病消、氟哌酸、磺胺嘧啶呈高敏。 5、取病猪脾、扁桃体触片,猪瘟荧光抗体染色,细胞浆有绿色荧光。 通过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可诊断为猪瘟与猪肺疫合并感染。 五、防制:发病后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才能使疫病很快得到控制。 1、加强饲养管理,采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提高猪体抗病力。 2、对已患病的猪进行隔离治疗,病重猪与死猪深埋。对场地用具、圈舍及周围环境用绿威霸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病猪治疗:(1)、用猪瘟高免血清进行紧急注射,每

关于猪瘟的免疫问题

养猪SWINE PRODUCTION 2011第2期收稿日期:2011-02-21作者简介:万遂如(1938-),男,江西南昌人,教授,主要从事家畜传染病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秘书长.猪瘟是一个古老而又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在我 国猪群中常年不断,并有不断上升的态势。由于猪瘟的危害甚大,猪瘟仍然是当前我国猪病防控中首要之病。近几年来许多猪场坚持免疫接种猪瘟疫苗,而免疫猪群仍然不断发生猪瘟,造成免疫失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的。现就当前猪瘟的免疫接种与免疫后出现的有关问题谈点意见,仅供咨询者参考。1中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中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疫苗,其免疫原性好,无残余毒力,接种后不产生病毒血症和脑炎病变。可安全地免疫接种妊娠母猪与哺乳仔猪,不影响受精率及成活率,不引起流产、死胎等。免疫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对不同地区、不同致病力野毒株的单独感染或多毒株的混合感染都有中和能力,猪群完全可以得到保护。为此,目前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防控猪瘟仍然有特效,不应怀疑。2猪瘟病毒是否发生变异 长期的反复培养传代、高度免疫的压力下,以及外界环境的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可能诱发病毒变异,特别是RNA 病毒,由于没有RNA 聚合酶,缺乏校对功能,因此在体内免疫压力的选择影响下易发生变异,在与抗体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上发生变异,失去与抗体的结合能力,从而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引起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发生。猪瘟病毒属于RNA 病毒,与其同一科或同一属的病毒如口蹄疫病毒、流感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等,均发现了能够逃脱抗体中和作用的突变体病毒,猪瘟病毒是否发生了变异?朱研博士与涂长春研究员以我国猪瘟病毒石门毒株为模型,对其在免疫压力下的增殖变异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证实猪瘟病毒石门毒株在免疫压力下仍然保持遗传稳定性,能被中和抗体所中和,也未发现能够逃脱抗体中和作用的突变体病毒。不同代次石门毒株的核苷酸以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 97.7%~100%、97.3%~100%, 表明在同一属病毒中,猪瘟病毒的遗传稳定性最高,最不易发生变异。3妊娠母猪免疫接种的问题 用猪瘟弱毒疫苗给妊娠母猪免疫接种,疫苗病毒(C 株)能通过母体胎盘传给胎儿,但对妊娠母猪 无害,不会引起胎儿畸形;用猪瘟C 株疫苗免疫接种猪只,可将疫苗病毒传递给未免疫接种的猪只,但是毒力不见返强,其返强的可能性是微小的。国外使用中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猪只,也发现疫苗毒株穿越胎盘屏障感染胎儿,但对胎儿无害,生长发育正常,也不产生慢性猪瘟。因此,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可用于母猪妊娠期间的免疫接种。 为什么有人主张母猪妊娠期间不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主要是认为接种疫苗易发生应激,诱发其他疫病,甚至造成流产。母猪妊娠期间尽可能不注射疫苗,不用抗生素类药物,让母猪安全健康妊娠为上策。母猪配种前可以免疫接种猪瘟疫苗,既符合免疫程序,又不会影响配种受孕,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到妊娠期间免疫接种?没有必要。 4猪群免疫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后仍然发生猪瘟的原因何在 近几年来,不少养猪场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后,猪群仍常年不断发生猪瘟,这种情况比较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4.1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影响 当前我国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在猪群中普遍存在。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毒株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就可引发持续性感染,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的发生,据有关报道,妊娠母猪的带毒率达到 43%。持续性感染的母猪产下的仔猪可带毒、 排毒,呈现持续性感染。这些持续性感染的猪只如果能康复就可产生抗体,这样,在这些猪体内便可同时存在血清中和抗体与猪瘟病毒,呈现隐性感染状态,不出现症状,如果这时给这些猪只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其疫苗可被猪体内血清中和抗体而中和,使其缺乏免疫抗体,猪只易感染野毒造成猪瘟的发生。4.2仔猪产生先天性免疫耐受的影响 携带猪瘟病毒的妊娠母猪可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使其产下的仔猪产生先天性免疫耐受,并长期带毒与排毒。据广东、福建、吉林等地5个规模猪场调查发现,其仔猪先天感染带毒率为96.7%。当给这些仔猪免疫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时,仔猪不产生免疫应答,检测不出免疫抗体,呈现免疫耐受,导致免疫失败。不少猪场给哺乳仔猪于断奶前后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而常在保育期发生猪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仔猪产生先天性免疫耐受而造成的。 关于猪瘟的免疫问题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吉林长春130122) 中图分类号:S85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957(2011)02-0081-02 81

猪瘟病毒怎么治疗

猪瘟病毒怎么治疗 1概述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人进行过用干扰素、中草药制剂预防和治疗猪瘟的试验,但均未取得成功。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基本无效。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制剂是猪瘟高免血清,但也只限于对发病前期的猪有效,而对病程进行到中后期的猪无效。 我国一直重视猪瘟的防制,1956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以免疫为基础的消灭猪瘟的规划并要求在12年消灭猪瘟。但时间整整过去了50年,猪瘟的大流行、地方性流行虽然得到控制,但目前仍普遍存在,而且持续存在。据我们近年来用猪瘟荧光抗体技术对我国14省、市、自治区的39个规模化猪场的26418头种公、母猪进行的检测,共检出3215头带毒猪,阳性率高达12.17%。 近 20年,世界各国的猪瘟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猪瘟状况也不例外,普遍出现了长期持续存在多点散发性猪瘟,临床上表现为非典型、温和型、亚临床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特别是持续感染、胎盘垂直传播、初生仔猪先天性带毒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等非常普遍。其根源主要在于带毒母猪,毫无临床表现的母猪却常常出现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不仅带毒母猪妊娠后猪瘟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垂直传播,而且带毒公猪也可以通过精液感染母猪。因此,种猪群感染猪瘟后,带毒母猪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下的先天感染的仔猪不断产毒、排毒、污染环境,感染其他健康猪,使那些健康猪发病死亡。同时,先天感染的仔猪又产生后天免疫耐受性,形成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未经严格的实验室检测,这些猪就会被误作后备种猪培养而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继续繁衍带毒后代。带毒种猪在产生垂直传播的同时,又向环境排放病毒,感染其他健康猪。这样由于猪瘟的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在一个猪场不间断地反复、交替进行,而且范围越来越大,情况愈来愈严重,形成了令人头痛的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链锁。这是形成猪瘟持续性感染的根本原因,也是长期困扰着养猪业发展的问题,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猪瘟的综合防治技术 控制和消灭猪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密切配合,运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许多国家为了消灭猪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欧共体国家按欧盟法规中有关猪瘟条例的规定不能采用疫苗接种,一旦发生猪瘟,立即圈定范围,实施全部扑杀(损失由政府补偿),追踪传染源和可能接触物、限制来往、对受感染的猪场进行消毒。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目前经济尚不很发达,还不能实行全部扑杀的计划,长期以来预防接种猪瘟疫苗作为控制猪瘟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们把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经反复研究、田间应用、探索出一整套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猪瘟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 ①加强以净化种公、母猪及后备种猪为主的净化措施,及时淘汰带毒种猪,铲除持续感染的根源,建立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 ② 做好免疫,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以提高群体的免疫力,并做好免疫抗体的跟踪检测; ③ 加强猪场的科学化管理,实行定期消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