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作业

无损检测作业

1、已知钢中C

L =5900m/s,C

S

=3230m/s,有机玻璃中C

L

=2730m/s,求以有机玻

璃为斜楔的K1横波探头的入射角α

L

?

2、已知超声波探伤仪示波屏上有A、B、C三个波,其中A波高为满刻度的80%,

B波为50%,C波为20%。

①设A波为基准(0dB).那么B、C波高各为多少dB?

○2设B波为基准(10dB).那么A、C波高各为多少dB?

○3设C波为基准(-8dB),那么A、B波高各为多少dB?

3、用2.5MHz、Ф20mm的探头测定500mm厚的饼形锻件的衰减系效,现测得完好

区域的B

1=80%,B

2

=35%,求此锻件的介质衰减系数α为多少?(不计反射

损失)

4、什么是超声场的近场区和近场区长度?近场区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

要尽量避免在近场区探伤定量?

5、什么是超声场的远场区?远场区内波源轴线上的声压变化有何持点?

6、什么是半扩散角?半扩散角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半扩散角以外的缺陷都难以发现?

7、已知钢中C

L =5900m/s,水中C

L

=1480m/s。求2.5MHz、Ф20mm纵波直探头在

钢和水中辐射的纵波声场的近场区长度N、半扩散角θ

,和未扩散区长度b 各为多少

8、用2.5MHz、Ф20mm的直探头探测厚为l50mm的饼形锻件.已知示波屏上同时

出现三次底波。其中B

2

=50%,衰减器读数为20dB.若不考虑散失损失.求

B 2、B

3

达50%高时衰减器的读数各为多少Db?(α=1.18×10-3 dB/mm )

9、已知x≥3N,200mm处Ф2平底孔回波高为24dB,求400mm处Ф4平底孔和800mm

处Ф2平底孔回波高各为多少dB?

10、什么是正压电效应?什么是负压电效应?探头接收和发射超声波时各产生何

种压电效应?

11、什么是试块?试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2、试块共有哪几种分类方法?我国常用试块有哪几种?

13.测得某探头和仪器的始脉冲宽T=2μs(微秒),工件中的C

L

=5900m/s,求此探头和仪器的盲区至少为多少mm?

14、横波探伤时调节扫描速度的方法有哪三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15、试说明利用CSK-I A试块调节纵波扫描速度1:1和1:2的方法.

16、试说明利用CSK- I A试块按声程1:1和1:2调节横波扫描速度的方法.

17、调节探伤灵敏度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并举例说明具体调节方法。

18、仪器按水平1:n调节横波扫描速度,缺陷波所对的读数为τ

f

,.试分别导出用一、二次波探伤时缺陷定位的计算公式(K值探头)。

19、什么是缺陷的当量尺寸和指示长度?缺陷的当量尺寸和指示长度和缺陷的实

际尺寸有何关系?

20、在厚度为200mm的试件上调节纵波扫描速度,若B

2对准50、B

4

对准100,问

这时的扫描速度为多少?这时B

1、B

3

分别对准的水平刻度值为多少?

21、用2.5P20Z探头探伤500mm的工件.C

L

=5900m/s.探伤中在200mm处发现一缺陷,

其波高比B

l

低l2dB.求此缺陷的当量大小为多少?

22、采用固定式X射线机透照一铸件,焦距为700mm、管电流为8mA时曝光时间

为3min,现改用1000mm的焦距,管电流为12mA,这时所需的曝光时间。

23、用192Ir γ射线源,透照直径1.8m的环焊缝,曝光时间为30min,若透照直

径为2.4m的相同的环焊缝,问曝光时间应是多少?

24、辐照场中距源2m处允许的剂量率是90×10-6Sv/h,若工作人员每周工作

25h,按照标准规定的周剂量当量限值为HW=1m Sv,问工作人员与源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多少?(1m Sv=10-3Sv)

无损检测作业安全管理方法

无损检测作业安全管理方法 (一)安全保障目标 为保障现场施工,检测过程中的安全,全体上岗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施工,检测过程中人员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杜绝一切伤亡事故的发生,防微杜渐,控制小碰小擦的发生。 (二)安全保障体系 在公司安全责任人的带头下,组织全体上岗人员就行安全教育,建立与无损检测工作相适应的安全责任制度,提高检测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个人,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做好现场人员进场安全教育工作,进场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及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持有效证件上岗,杜绝盲目指挥和冒险作业。 (三)安全检测管理职责 (1)在组织检测工作时,必须同时对安全工作进行计划,安排, 检查,总计,分析及下达。 (2)根据安全,检测一体的原则,结合设备,场地,人员,负 荷等因素开展工作,合理调配劳动力,尽量避免检测检测人员因疲劳 作业而发生事故

(四)设备检测仪器机具安全使用职责 设备检测仪器机具人员经常检查设备的安好状态,确保设备仪器安全保护装置完好,定期维护保养,特别是用电设备(漏电保护装置必须灵敏可靠)及设备吊装(钢丝绳,吊带,吊具的安全可靠)。使用大型仪器要进行操作培训,待能熟悉熟练操作在仪器保管员同意后可自行操作。 (五)现场安全管理规定 (1)从事无损检测作业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具有无损检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 (2)无损检测作业人员应按检测工艺规程要求正确穿戴防护服,安全帽,手套,眼镜,口罩等劳动防护用品。凡进入现场的人员 必须穿哦本工种的劳保用品和安全帽,严禁穿背心,裙子,高跟鞋,拖鞋,凉鞋进入施工现场,女工严禁披长发。 (3)严禁酒后上岗,严禁在施工现场流动吸烟,在禁火区域内严禁动火作业。 (4)禁止在没有防护措施的上,下同一垂直面内同时检测。 (5)无损检测中涉及登高,动火,进入设备内部,用电等作业安全,渗透检测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a高空作业时,一律正确佩戴双扣双带式安全带,安全带要高挂低用,变化检测位置时,安全带必须系扣在安全绳上移动,高处检测 严禁随意抛丢物体,随身携带工具必须放置稳妥,防止意外掉落;在四周设置护栏及安全梯道等安全设施;

切割下料加工作业指导书

切割下料加工作业指导书 (ISO9001-2015/ISO45001-2018) 1、目的 此作业指导书规范下料切割工艺,让操作人员在钢板原材料加工方法方面有章可依。同时提升下料件的切割实物割口成型质量,降低切割缺陷的形成几率,提高焊接、装配及整机外观质量。所涵盖的切割设备主要包括数控火焰切割机、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直条切割机、半自动切割机等。 2、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原材料切割下料的过程。适用于以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手动切割为切割方式的切割下料过程。 3、施工要求 3.1材料要求: 3.1.1用于切割下料的钢板应经质检科的检查验收合格,其各项指标满足国家规范的相应规定; 3.1.2钢板在下料前应检查确认钢板的牌号、厚度和表面质量,如钢材的表面出现蚀点深度超过国标钢板负偏差的部位不准用于产品。小面积的点蚀在不减薄设计厚度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焊补打磨直至合格。 3.2施工前准备工作: 3.2.1施工前操作人员预先熟悉零件图纸、按照工艺文件图纸设计要求,按照下料清单核对钢板的材质、厚度规格是否与工艺文件相符合,目测板材的表面质量是否合要求。

3.2.2施工前设备开机运行,查看设备工作是否正常;检查氧气,混合气体的阀门,压力表和燃气胶管是否完好,连接是否紧密可靠;在整个气割系统的设备全部运转正常,并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才能运行切割工作,而且在气割过程中应注意保持。 3.2.3检验及标识工具:钢尺、卷尺、石笔、记号笔等。 3.3、数控火焰切割 3.3.1数控火焰切割操作工艺过程: 3.3.1.1在进行火焰切割时,吊钢板至气割平台上,调整钢板单边两端头与导轨的平行距离差在5mm范围内。 3.3.1.2将拷贝好的程序插入USB接口中,打开程序,检查程序图号是否与下料清单中的图号相符合;调整各把割枪的距离,确定后拖量,选择合理的切割参数,切割参数包括割嘴型号、氧气压力、切割速度和预热火焰的能量等,同时检查割嘴气体的通畅性。 3.3.1.3气割前去除钢材表面的污垢,油脂,并在下面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利于熔渣的吹出。气割时,割炬的移动应保持匀速,割件表面距离焰心尖端以2~5mm为宜,距离太近会使切口边沿熔化,太远热量不足,易使切割中断。3.3.1.4开始切割,时刻注意切割状态并对首件切割零件进行自检,合格后方能进行批量切割。在进行厚板气割时,割嘴与工件表面保持垂直,待整个断面割穿后移动割嘴转入正常气割,气割将要到达零件终点时应略放慢速度,使切口下部完全割断。 3.3.1.5根据板厚调整切割参数,切割参数选用标准参见《数控火焰切割工艺参数及割嘴选用规范》。

射线探伤作业指导书

射线探伤作业指导书 1.1 目的 为了保证射线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编制本细则。 1.2 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金属材料板和管的熔化焊焊接接头。 1.3 编制依据 1.3.1 《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 2 检验人员 凡从事射线工作的检验人员,都必须持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和国家卫生防护部门颁发的放射工作人员资格证。各级别检验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3 准备工作 3.1 技术准备 3.1.1 根据《金属试验委托单》了解被检工件情况,包括材料、规格、焊接种类、焊接位置等。 3.1.2 确定检验工作质量等级、检验比例、数量、对接接头焊接质量验收级别。 3.2 现场情况及现场准备 3.2.1 了解被检工件结构,焊口位置、分布等,对位于一定高度的焊口要搭好拍片架子。 3.2.2 检查焊缝外表面:外观是否符合《焊规》规定要求,是否有影响底片评定的因素存在,存在上述问题时,必须纠正后才能进行透照。 3.3 工艺制订 根据有关标准规定及现场情况等制订工艺,确定透照方式、投影角度、焦距、曝光参数、象质计指数,还有大管一个口拍几张片、小管几个口拍一张片。以上参数参见具体检验项目的《射线探伤工艺卡》。 3.4 器材 3.4.1 射源或射线机选择 主要根据被检工件的透照厚度及现场情况选择γ射线机或X射线机。 3.4.2 胶片、增感屏及暗盒选择 3.4.2.1 透照用胶片应选用《射规》4.6.1中规定的JI或J2型胶片。胶片在使用前,应对每箱或每盒胶片进行灰雾度的抽查,其本底灰雾度应小于或等于0.3。 3.4.2.2 胶片在裁片、装片、抽片、评片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胶片的划伤。裁纸刀、暗袋、增感屏等应保持清洁和平整,应经常擦拭。在装片、抽片时要轻缓,避免产生静电。要正确持片、不得用手指直接捏住底片表面,防止对底片造成污染。 3.4.2.3 使用金属增感屏进行射线透照时,金属增感屏的材料及前、后屏的厚度应根据不同的射线能量参照《射规》表4的规定选择(具体见《射线探伤工艺卡》)。 3.4.2.4 增感屏的表面应经常擦拭,保持洁净、平整和干燥,以防止产生造成影响底片图像的影像或假缺陷。 3.4.2.5 暗盒尺寸须与胶片及增感屏符合。 3.4.3 屏蔽板

无损检测作业题

√1 无损检测的定义?无损检测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其主要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作用? √2 何谓超声波检测?在超声波检测时的主要特性有哪些? 3 超声波的优缺点有哪些? √4 何谓正、逆压电效应? 5 超声波的波型有哪些?可能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6 超声场中常见的特征量有哪些?各有何意义? 7 什么是衰减?衰减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常说的材质衰减是由哪几方面组成的? √8 垂直入射时,r P、t P、R、T各如何表达?各有何物理意义? √9 异质薄层的存在对超声波检测主要有哪些影响? √10 何谓波型转换?说明纵波第一临界角、第二临界角及横波第三临界角各有何作用? 11 说明Tp和T的主要区别。 √12 解释N、θ0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对检测结果各有何影响? √13 简述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的基本原理。画图解释说明其电路工作原理。 14 简述探头的工作原理和基本作用?探头选择原则是什么?说明试块的分类及用途。耦合剂的基本要求? √15 检测灵敏度的选择要求是什么?(用DAC曲线画图说明超声检测灵敏度的制定。) 16 A型脉冲反射法的分类是什么?各自的使用条件为何? 17 概述脉冲法检测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18 在超声波探伤中应如何选择探头?应如何选择超声波探伤仪? 20 锻件中常见的缺陷有哪些? √21 锻件检测时,探头频率和检验方法如何选择? 22 简述缺陷的定量方法。 √23 焊接形式有哪几种?焊缝种主要存在的缺陷有哪些?UT中缺陷如何估判? √24 斜探头的主要扫查方式是什么?

1 射线检测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2 射线检测的本质和射线的本质各是什么?怎样产生X射线? 3 X射线主要有哪些分类?在X射线检测和X射线衍射中各适用那种射线?为什么? 4 什么是同位素?常用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有哪些?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规律是什么? 5 射线有哪些特性?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是什么?其衰减规律为何? 6说明X射线检测基本原理。用衰减规律解释射线底片上影像的形成。 7 何谓绝对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在射线检测中灵敏度应如何体现?在射线检测中像质计应如何放置? 8 射线检测中,增感屏有哪几类?各自作用如何?在质量分级中应如何选用? 9 何谓黑度?何为几何不清晰度?如何控制几何不清晰度? 10 按GB3323-2005规定,对于焊缝检测主要的透照方法有哪些?对<89mm管径的圆管常采用什么方法透照? 11 底片对比度如何表达?要得到较高的底片对比度应如何处理? 12 暗室处理的作用是什么?它需要经过哪几个过程?各个过程的所用的成分是什么?各有何作用? 13 底片质量评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4 焊缝中常见缺陷的基本影像特征是什么? 15 根据GB3323-2005规定,焊缝的质量等级分为几级?如何分级? 16 射线检测防护措施有哪些?如何防护? 涡流检测 1 何谓涡流检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 涡流检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 简述趋肤效应和渗透深度,并说明两者在涡流检测中的重要作用。 4 何谓有效磁导率?涡流检测的相似率和填充系数应如何表述。 5 影响线圈阻抗的因素有哪些?常见的涡流检测线圈有哪些? 6 简述涡流检测的工艺步骤。

VT探伤作业指导书

V T探伤作业指导书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 广州忆民有限公司 目视检验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2-12-06发布 2012-12-28实施

目视检验作业指导书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目视检验的方法及人员等技术管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碳钢、不锈钢及铝合金焊缝外观检查。 2、人员要求 从事目视检验人员必须取得VTⅡ级及Ⅱ级以上资格证书,有半年以上工作经验方可独立上岗操作。 检测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检验标准(如ISO5817、ISO10042)。 检测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相应的焊接工艺。 检测人员必须满足ISO 9712的要求(如每12个月检查一次视力),且应当有足够的视力和颜色分辨力。 3、外观检测条件 被检工件表面的光照度应至少达到350Lx,推荐值为500Lx。 眼睛距离被检区域的距离应不超过600mm。 眼睛与被检工件的夹角应大于30°。 经商定可采用其它检测设备,如内窥镜。 图1 外观检测角度示意图 4、环境要求 作业场地应远离翻砂、电焊、潮湿,场所应整洁宽敞。 检验环境光照度应至少达到350Lx,推荐值为500Lx。 5、检测设备 检测尺如直尺、卡尺、塞尺、焊接检验尺。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为2~5倍,应尽量有刻度。 其它检测仪器如成型量具、镜子、照像机、内窥镜。 6、焊缝的外观检测 焊缝的外观检测的基本范围在所应用的标准中作出了规定:焊缝必须可见且便于检测,检测时间在表面处理之前。焊缝的外观检测可分三个阶段:——焊前准备的外观检测 ——焊接过程中的外观检测 ——焊接后的外观检测 焊前准备的外观检测

无损检测大作业-小论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损检测技术报告 无损检测技术在道桥领域的应用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南京市,210016)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无损检测领域中常用技术,如超声、射线、渗透、涡流、磁粉等常规无损检测技术,举例具体说明了超声波在道桥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在道桥工程应用中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以及预测道桥无损检测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波;道桥;应用与发展 Introduction to NDT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bridge Wang Yan (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current commonly used in the field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iques, such as ultrasound, radiation, penetration, eddy current, magnetic and other conventional NDT techniques,specific illu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in bridge, and analyze the ultrasonic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in road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hat exist in bridg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s well as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iques to predict bridge future trends. Key words:NDT technology; ultrasound; bridg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1.引言 无损检测技术(Nondestructive Testing, NDT)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是在不破坏或损坏被检测对象的前提下,利用材料内部结构异常或缺陷存在所引起的对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来探测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结构件等内部和表而缺陷,并对缺陷的类型、性质、数量、形状、位置、尺寸、分布及其变化作出判断和评价[1]。 近20年来,在我国的道桥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大批既有道路与桥梁相继进入老化时期。为此,为了确保道桥结构的安全运营,对道桥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桥检测工作亦由此愈发显得重要。目前国内外在道桥检测方面继出现了许多现代检测技术与检测方法,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国内外学者关注最多的是桥梁的健康诊断无损检测。道桥的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无损检测体系[2]。文中扼要地介绍了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在道桥检测中的具体应用。 2. 无损检测及其新技术 1.1常规无损检测方法 无损检测技术是产品质量控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技术,随着产品复杂程度增加和对安全性的严格要求,无损检测技术在产品质量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

下料工序作业指导书

下料工序作业指导书 目的 使下料作业标准化、规范化、确保生产品质。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物控部下料工序。 职责 物控部:负责本指导书的实施及下料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工艺部:负责工艺流程及参数的界定与修订。 品质部:负责对本指导书实施进行监督及信息反馈。 机修班:负责对开料工序所有设的维修、维护及保养。 作业内容 下料作业流程 核对生产指示→选料→下料→自检→圆角→磨边→写(刻)档案号→清 洗板面→烘烤→转下工序。 设备及物料清单 裁板机、磨边机、抛光机、钢印、打钢印汽缸、成品清洗机、烤箱、钢尺、 千分尺、铜箔测厚仪、覆铜板、油性笔、电动笔。 下料操作规程 4.3.1 下料前准备 4.3.1.1根据流程卡确定下料的件数、尺寸、板厚、铜箔厚度、板材型号等。 4.3.1.2根据流程卡选定所需要的板料,(使用边料时需检查测量板厚、铜厚和板 材类型)。 4.3.1.3以剩余最小边料为原则,合理利用材料,确定下料的方法。 4.3.2 下料 4.3.2.1根据已确定的下料方法先测量所下料板材的板厚、铜厚和板材类型,再在 裁板机上量出尺寸定位线并固定好。 4.3.2.2根据尺寸定位线裁一件首板,测量尺寸是否符合流程卡上的尺寸要求,测

量无误开始批量生产,如不符合流程卡上的尺寸要求,则重新调整尺寸定 位线直到所裁板尺寸符合要求为止。同时确认板件四周的切断口需整齐平 整、无明显毛刺、铜皮翻起。 4.3.2.3 开料时板厚(含以上的不能叠板剪裁,板厚小于的可以叠板但总叠板厚度 不能超过(的板料在开大料时不能叠叠板,开成小料后可以叠两块剪裁)4.3.2.4裁板过程中每裁10件板用钢尺测量一次尺寸。 4.3.2.5内层板下料要保持经向或纬向的一致性,同一批量的方向保持一致。本公 司板材型号有36"×48"、40"×48"、43"×49",其中36"、40"、43"为经 向,48〞、49"为纬向,当所下料为正方形时,经向以剪角标识(如下图所 示)。如果有内层芯板厚度不一致时,必须切角标识,且在流程卡上注明 清楚。 4.3.2.6特殊板料、 同一流程卡上如有两种或者 板厚)。 4.3.2.7下料完毕后,应将所剩的边料放置于原处,并且在边料上用粉笔注明板厚、 铜厚和板材类型,以防止混料或错用板料;不同尺寸的板件叠放时需用纸 隔开;并将用料记录填报在《板料使用记录表》中。 4.3.2.8剪板机刀片每3个月更换另一个刀口(每个刀片有四个刀口,当四个刀口 使用完毕后需返磨),当刀口有明显缺口或剪裁的板件有明显毛刺、铜皮 翻起也须更换另一个刀口。 4.3.3 板料处理 4.3.3.1板厚在(含)以上的需要进行圆角处理。圆角在抛光机上完成,砂带使用 240目的,当砂带破损或砂带上的磨砂补磨损得光滑导致磨削力明显下降 时必须更换砂带。要求圆弧光滑无铜皮卷起,板尖到板边磨掉部分小于 5MM。

钢轨探伤作业指导书

钢轨探伤作业指导书 1. 目的与要求 目的:钢轨伤损检查。 要求:钢轨伤损的判伤作业人员需具备国家无损检测Ⅰ级及以上资格、焊缝伤损需具备国家无损检测Ⅱ级及以上资格。 2. 适用范围 2.1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时速160km/h及以下区段利用列车间隔进行的线路钢轨母材及焊缝探伤作业。 2.2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天窗点外作业。 3. 引用标准 《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路线路修理规则》、《上海铁路局钢轨伤损检查、监视、处理办法》、《上海铁路局工务施工和日常养修作业安全管理办法》。 4. 工具材料 4.1 普通线路作业使用的钢轨探伤仪必须符合TB/T2340-2000标准要求。无缝线路作业使用的通用探伤仪必须符合GB/T10061-1999要求。 4.2 钢轨探伤仪必须用反光漆(模)进行编号。 4.3 防护用品: 4.3.1 上道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穿着黄色防护服,夜间必须穿着带有反光设施的防护服。 4.3.2 驻站联络员携带对讲机1台、“上海铁路局驻站联络控制表”1本、“上海铁路局安全防护驻站联络派遣单”1份。 4.3.3 现场防护员每人携带对讲机1 台、手信号旗1副、口笛1只、“防护

员工作手册”1本。 5. 作业程序 5.1.点名预想 5.1.1 作业负责人在上道作业前集中人员列队点名,详细交待当天作业的各项内容和安全预想。预想要结合当天天气、作业内容、区段、环境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5.1.2 确定当天作业防护人员,对防护工作提出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 5.1.3 遇有降大雾、暴风雨(雪)、雷电密集、扬沙等恶劣天气时应取消当天上道作业计划。 5.1.4 作业负责人负责对上道仪器状态、防护用品、各类备品数量、探伤日记、现场伤损监控卡和伤损钢轨通知书进行检查,防止仪器带病上道和备品不足,影响探伤质量和信息记录、传递。 5.2 设置防护 5.2.2.1 每作业班组应设3-4名防护员(单线地段:驻站1人、前后防护2人、随机防护1人;复线地段:驻站1人、来车方向防护1人、随机防护1人),遇曲线等瞭望困难地段,长大区间、隧道通讯联系困难以及站内视线不良、噪音较大时,必须根据作业内容及现场实际情况,增派中间联络员。 5.2.2 驻站联络员必须提前40分钟到达车站行车室,经车站值班员在驻站联络派遣单上签认后,及时通知作业负责人和现场防护员。如作业地段在天窗范围内时,应同时将天窗点起讫时间通知作业负责人和现场防护员。 5.2.3 作业人员到达计划进网地点集中列队后,由现场防护员开展进网前安全防护布置并录音(非封闭线路区段为上道前),标准用语为:“我是防护员

管道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管道射线探伤工艺 1. 目的 为了保证本工程压力管道施工中射线探伤工作的正常进行,使其检验结果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等要求,保证管道射线探伤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2. 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本工程中压力管道施工过程中的射线探伤检验。3.相关文件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97)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劳部发[1996]140号文)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4730-2005 《钢管环缝溶化焊对接接头射线透照工艺和质量分级》GB/T12605-90。 4. 职责 4.1 射线探伤评定人员 由持相应技术等级Ⅱ级(中级)或Ⅱ级以上(高级)资格人员负责具体的管道射线探伤评定工作,并编写和审核检验报告。 4.2 管道射线探伤操作人员 由持初级技术等级或以上资格的人员负责相应的管道射线操作工作。 5. 管道射线探伤工艺 5.1 焊缝射线透照检测 5.1.1透照方式和透照时机 5.1.1.1按射线源、工件和胶片三者之间的相互位臵关系,透照方式分为: a.双壁单影法;b.双壁双影法。 5.1.1.2对一般管道来说,每条焊缝焊接完毕后,再进行探伤;对于焊接后有产生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制造的压力管道,必须等焊完24小时后探伤。 5.1.2试件检查和清理

试件上如有妨碍射线穿透或贴片的附加物应尽可能去除,试件表面质量包括焊缝余高,应经外观检查合格,表面的不规则形状在底片上的图象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与之相混淆。否则应对表面进行打磨修整。 5.1.3胶片的选用 射线胶片的选用根据像质高低,工件厚度和材质而定。AB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T3类或更高类的胶片(即天津-III型或天津-V型)。胶片的本底灰雾度应不大于0.3。 5.1.4增感屏和暗袋 采用铅箔增感屏。要求其表面质量光滑清洁,无污秽、损伤变形和划痕。如果增感屏表面有划痕或开裂,发射二次电子的表面积增大,在底片上会出现类似裂纹的细黑线。增感屏要注意防潮,否则时间长了会使其中锡、锑在表面呈线状分布,在底片上会产生白线条。总之增感屏要经常检查,保持清洁无损。铅箔增感屏分为前屏和后屏。装胶片的暗袋(暗盒)应为黑色塑料或合成革制成。要求其材料应薄、软、滑具有一定强度而不易老化。规格应与增感屏和胶片相匹配,暗袋的外表面应有中心标记线,背面还应有贴铅质“B”标记和其它标记的小袋。暗袋经常和工件接触易脏、易破要及时检查更换。 5.1.5底片黑度 射线透照对底片黑度有一定要求,假如黑度不适当会影响缺陷的检出能力。按JB/T4730-2005标准规定,AB级底片黑度范围为2.0-4.0之间。用X射线透照小径管或其他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至 1.5。 5.1.6划线 按照探伤工艺卡和相关规定的检测部位、比例和一次透照长度在工件上划线。采用双壁单影透照时,只需在工件胶片侧划出一次透照的平均长度。 5.1.7透照方法 5.1.7.1 双壁双影法 5.1.7.2 D≤89mm钢管采用双壁双影法(垂直90°两次透照)。

下料作业指导书

下料作业指导书编号:WHJX/ZD02-04 编制:技术科 审核:王凤立 批准:徐公明 实施日期:2009.5.10 诸城市五环机械有限公司

对下料过程进行控制,确保原材料的合理利用和杜绝浪费。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下料车间工人。 3 职责 1、车间主任负责直接领导、监督责任。 2、下料车间职工要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导书操作生产。 3、技术部、质量部对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4工作流程 1、选择材料:严格按照工艺卡片规定的材质选材

厚板要求尺寸用自动割或用气割;圆棒料用锯床;型材用切割机。 3、下料尺寸按工艺卡片规定执行,沿料边开始下料,并摆放整齐。 4、完工后整理好现场。 5剪板作业指导书 范围:适用于准备车间剪板工序 目的:用于完善工艺过程,提高工序能力。 内容: 1、剪板工序的准备工作: 1.1技术准备前,操作者应充分了解《剪板机使用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及使用要求,做到“三好(用好、管好、修好)”,“四会(会操作、会检查、会保养、会排除故障)”。 1.2设备及工、夹、量具的准备: 1.2.1设备及现场设置的准备: A、配置多种规格的转运车或工位器具(用于安放已剪或尚未下料的板材); B、设备在启动前,应在导轨滑行面上加注润滑油,轴承油杯中打润滑脂,检查刀片工作部分是否有异物,然后,试运行设备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1.2.2工、夹、量具的准备: A、划线用的钢针、直尺; B、度量用的钢尺、卷尺、游标卡尺、深度卡尺; C、调整定位基准用的12”活络扳手; D、作标识的记号笔。 1.3材料准备: 1.3.1板材应按有色、黑色金属、冷轧、热轧、酸洗、厚度分门别类安放(货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无损检测指导书 1目的与范围 目的是使井架、底座、天车的无损检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渗透检测、磁粉检测与超声波检测、X射线检测。2引用文件 API spec 4F《钻井和修井井架、底座规范》 AWS D1.1《钢结构焊接规范》 ASTM A578《超声斜射波束接触法检测方法》 ASTM E709《磁粉检测方法》 ASTM E165《渗透检测方法》 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3 一般要求 3.1 人员资格 参加无损检测的人员,至少有一名经过权威机关培训,并取得该无损检测方法的中级人员。 3.2 设备 使用的设备应是经校验合格的设备。磁粉设备应每年校验一次;超声波设备每年校验一次,但水平线性、垂直线性应每月校验一次。 3.3 被检件的表面准备 所有被检表面首先应经目检合格,且无影响无损检测的杂物。 4 磁粉检测 由设计者依据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确定检测部位和关键焊缝。 4.1检测方法

ASTM E709 ⑴磁粉检测以湿磁粉连续法进行检测。选用黑磁粉、无味煤油配制的浓度为10~20g/l(沉淀浓度1.2~2.4ml/100ml)的磁悬液。 机加工表面进行湿荧光磁粉连续法进行检测。选用荧光磁粉、无味煤油配制的浓度为0.5~3.0g/l(沉淀浓度0.1~0.4ml/100ml)的磁悬液。 灵敏度使用A-30% 试片。 ⑵焊缝表面应使用交流小磁轭,进行相互垂直方向的磁化检测。 ⑶磁化通电时间为2~4秒,磁悬液必须在通电时间内施加完毕,且至少应反复磁化两次。 ⑷若焊缝母材料有延迟裂纹倾向时,磁粉探伤应安排在焊后48小时后进行。 ⑸当焊缝及其热影响区表面难以清理至金属色,影响磁痕观查时,应使用白色反差增强剂以增加色彩对比度。 4.2 灵敏度 交流小磁轭的提升力应不小于45N(4.5千克力)。 4.3 缺陷的判定 除能确认磁痕是由于工件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不当造成之外,其它一切磁痕显示均作为缺陷处理。 4.4磁粉检测的验收(依据AWS D1.1第六节): 4.4.1任何裂纹都不合格,不论其尺寸或部位。 4.4.2 不得有未熔合。 4.4.3 咬边的验收: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射线探伤检测 1.X射线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应尽量避免射线的直接照射及散射线的影响。 2.从事X射线工作人员应配有剂量仪,并对计量仪定期进行检定。 3.检验人员及审核人员的资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4.应选用合适的透照方式,并符合JB4730.2-2005标准要求。 5.在透照前应对工件表面进行外观检查,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图像,不掩盖 焊缝中的缺陷或与之混淆,否则应做适当的修理。 6.胶片的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应符合JB4730.2-2005的标准规定。 7.像质计的要求及摆放位置,应按JB4730.2-2005的标准规定执行。 8.射线透照等级要求至少达到JB4730.2-2005的标准AB级。 9.胶片和増感屏的要求,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 10.透照条件的选择应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透照条件,以达到最佳的检测灵敏度。 11.胶片处理应按胶片的使用说明书或公认的有效处理方法,可采用自动或手工冲洗的 方法。 12.显、定影液的控制,应采用添加补充液的方法,来维持显、定药液的恒定。如洗片 效果仍不佳,应更换全新的药液。 13.在底片上应显示出最小线径及像质指数,底片的黑度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的要求。 14.底片质量不允许存在的假缺陷: (1)灰雾 (2)洗片处理时产生的条纹、水迹或化学污物等缺陷。 (3)划痕、指纹、脏物、静电痕迹、黑点或撕裂等。 (4)由于増感屏不好造成的缺陷显示。 15.评片应在专用的,室内光线暗淡,但不全暗,室内照明用光不得在底片表面产生反 射的暗室。 16.观片灯的亮度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 17.缺陷的评定及验收等级,严格按照JB4730.2-2005的标准要求执行。 18.探伤报告的内容及要求,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 19.底片和检测报告保存期不得少于7年,7年后若用户需要可由用户保管。 20.探伤合格的工件上,应做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标记。

产品探伤作业指导书

产品探伤作业指导书 一、符合API 5CT标准钢级的探伤要求 1.H40钢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 磁粉中灵敏度2.J55钢级 2.1、J55钢级PSL-1规范等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 磁粉中灵敏度2.2、J55钢级PSL-2规范等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4 / L4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 25%壁厚验证超声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 25%壁厚验证超声 2.3 J55钢级PSL-3规范等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2 L2 L2 L2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100%壁厚验证,报告最小壁厚值超声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100%壁厚验证, 报告最小壁厚值超声 3K55钢级 3.1 K55钢级PSL-1规范等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 磁粉中灵敏度3.2 K55钢级PSL-2规范等级 产品外表面缺陷内表面缺陷 探伤设备管端探伤设备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管子和附件L4 / L4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 25%壁厚验证超声 接箍毛坯L4 / / / 漏磁或超声手动超声或 磁粉中灵敏度 25%壁厚验证超声 3.3 K55钢级PSL-3规范等级

焊缝磁粉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专用车底盘项目焊缝磁粉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前言: 本指导书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熔焊焊缝及其附近母材表面和近表面质量的磁粉检验。由于焊件和焊缝接头的形状、材质、状态、所能产生的缺陷、质量要求等有所不同,因此,一个或成批产品焊缝在实施磁粉检测时,应选用经试验证明确有成效的方法,对所用的磁化技术与规范、设备器材、施加磁粉或磁悬液时间、验收质量等级等加以具体的规定。 本指导书参照了JB/T6061 JB/T4730-2005 GB3721 GB9445 JB/T6063 JB/T6065 标准制定。 1 检验方法及要求 1.1 检验前,焊缝及其两侧各不小于25mm范围的母材表面应进行清理,去除表面的油污、 焊接飞溅物、铁锈和氧化皮、漆层等。 1.2 被检部位按下列步骤顺序进行: 1.2.1 用磁粉探伤设备进行必要的磁化。 1.2.2 在被磁化的区域内用干法施加干燥过的磁粉,或者用湿法施加磁悬液。 1.2.3 对施加过磁粉或磁悬液的部位进行磁痕观察、分析、评定。 1.3 采用连续法进行检验。由于工件较大请使用适合局部磁化的磁轭法。每次磁化的长度 范围最小为50mm,最大为200mm。 1.4 焊缝上的每个检验部位应至少在相互垂直或近于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得到磁化。可 选用:纵向磁化加横向磁化、交叉磁化、旋转磁场或摆动磁场等方法进行磁化。1.5 建议采用湿法施加磁粉。 1.6 用湿法施加磁粉时,施加到被检表面的磁悬液应尽可能均匀分布,并利用载液的流动 性带动磁粉流动。在有漏磁场的地方形成磁痕,没有漏磁场的地方全部离走。 1.7 当遇到下列的任意一种情况或几种情况时,应采用干法: 1.7.1 要求检验埋藏深度较大的缺陷时; 1.7.2 焊缝表面的平整度极差,如果使用湿法,磁悬液很难顺利流动时; 1.7.3 焊缝表面明显低于母材表面,如果使用湿法,容易使磁悬液发生淤积时; 1.7.4 焊缝温度明显高于室温,如果使用湿法,容易使磁悬液干涸时。 1.7.5 上述情况使用干法检验时必须加温,使其温度超过室温。 1.8 容易产生冷裂纹的焊缝检验时,其有效的检验结果必须在焊缝的焊接温度冷却至室 温之后再放置24h以上的检验中取得。其他场合下的结果可作参考。 1.9 焊后需要进行热处理的焊缝,应在热处理工作结束后进行。 2 检验人员 2.1检验人员应按GB9445的规定取证,经相关部门考试合格后,持证操作。签发检验报 告者必须持有磁粉检验II级以上资格证书。 2.2检验人员应了解产品焊接中常出现的缺陷类型、部位、方向,并掌握可使重要缺陷不 漏检的试验方法。 2.3检验人员的矫正视力应不低于1.0,并且没有色盲。 3检验设备 3.1检验设备应符合GB3721的规定。必须使用在有效的鉴定期内的仪器设备。 3.2交流电磁轭在其最大磁轭间距上的提升力应大于44N,直流电磁轭在其最大磁轭间距 上的提升力应大于177N。 3.3用于施加干磁粉的喷粉器应能均匀地喷洒出雾状的干磁粉,并产生足够的压缩气流, 以吹掉被检表面上没有形成磁痕的磁粉。 4 检验用磁粉

无损探伤作业指导书

无损探伤作业指导书?DOC 便携式磁粉探伤机所用磁探仪提升力M44N,且符合 《GB372130/100型标准试片的缺陷磁粉堆积清晰显示才能进行探伤,连续工作1小时后应进行校验。 3、3、3、3使用钳式探伤仪探伤必须作两次大体垂直的磁化;磁化时必须有重迭区,以免漏检。 3、3、3、4磁悬液,采用水剂磁悬液,磁膏加水,按产品说明书配制。 3、3、3、5施加磁悬液,采用湿磁粉连续磁化法,在通磁化电流时,应同时施加磁悬液,磁化电流每次持续时间为2s左右,停施磁悬液至少Is后才能停止磁化。 3、3、3、6磁悬液应采用喷洒等方法,使用时,磁悬液应不断摇晃,以免浓度不够。 3、3、3、7观察:在充足的光线下,仔细观察,有怀疑时擦去磁粉后重擦,如能显示出与前次相同磁痕,方能确认为缺陷。 3、3、3、8记录:磁粉显示的缺陷作好详细记录,记录下缺陷的部位、长度、条数等,以及探伤者和探伤日期。 3、3、4质量评定:按标准进行评定 3、3、5安全与搬运 3、3、5、1安全:选用相匹配的电源,安全用电,要脚穿绝缘

鞋,仪器外壳应加可靠地线。 3、3、5、2搬运:移动过程中,轻拿轻放,不碰撞,外出装箱时应用填料(海绵、泡沫等)填充好,防止电源箱倒置,防止激烈振动。 3、4渗透探伤 3、4、1检测依据:根据相应的标准质量部无损探伤作业指导 书日期xx年10月30日页数第4页共5页 3、4、2渗透探伤前的准备 3、4、2、1渗透探伤使用剂系易燃、微毒液体,操作时要严禁火种和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如在容器内操作,尚需采取防毒措施,以防操作人员中毒。 3、4、2、2渗透探伤前,应对受检表面及附近30伽范围内进行清理,不得有污垢、蚀锈、焊渣飞溅、氧化物。当受检表面妨碍显示时应打磨或抛光处理,在受检面用钢印打编号并用于受检面有较大反差的油漆标明检验结果的标识。 3、4、2、3渗透剂的选用与保存a)着色法渗透剂中配有颜 料,其对比色应能在日光或正常的室内照明下达到可见的程度。b)购回的渗透使用剂(DPT—5)需存放在阴暗通风处,存放温度应低于40°C。 3、4、3渗透探伤的基本操作程序 3、4、3、1灵敏度检验:每次探伤前,用人工缺陷试块(铝合金试块,镀辂试块)来鉴别渗透探伤灵敏度,检查探伤使用剂、探

下料工序作业指导书

下料工序作业指导书 适用范围 责任岗位所用设备(工具) 1 下料准备适用于角钢、方管、扁管、钢带下料工序 剪板、气割、角钢切断等下料工 剪板机、机械压力机、半自动切割机、手工割炬、带锯床 1.1下料班接到加工任务后, 首先持工件加工卡到放样中心领取样杆、样板,同时通知配料班配料。 1.2下料前,下料工首先根据加工卡及材料表与原材料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下料。 1.3严格按放样所给定的尺寸下料。在划线、号形时,要根据原材料进行合理套料, 用石笔划线时,线宽不应超过1mm。 1.4部件材质、规格的代用,必须根据材料代用通知单, 严禁私自代料。 2 下料设备 2.1当材料规格在剪切设备承受能力之内时, 应优先选用剪切设备。 2.2剪切环境温度:碳素结构钢低于-20 ℃、低合金结构钢低于-15 ℃时,不应进行剪切。 2.3大的角钢、小型扁钢、厚的钢板等超过剪切设备的承受能力时,可根据技术要求采用带锯床切割或火焰切割下料。 3 下料 3.1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熟悉设备的性能和使用说明书,根据推荐的技术规范或参数进行操作,认真执行设备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2在下料过程中,如发现钢材表面有裂缝、折叠、结疤、夹杂和重皮;表面有锈蚀、麻点、划痕,其深度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的1/2 ,或累计误差超出负允许偏差时,不得使用,应及时通知领料员将材料退回仓库。严禁使用不合格原材料。 3.3在下料及以后的标识时,必须进行首件检查。查看尺寸、偏差、毛刺、拉角、外观成型等是否合格, 合格后方可成批生产。过程中或过程结束进行自检。 3.4下料质量要求 ,其断口上不得有裂纹和大于1.0 mm 的边缘缺棱,切断处切割面平面度为

磁粉探伤作业指导书

磁粉探伤作业指导书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磁粉探伤作业指导书 1目的 编制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为了使探伤人员在进行磁粉探伤过程中有明确的步骤、程序,以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2 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检查铁磁性材料工件及焊缝的表面或近表面裂纹和其它缺陷,对于铁磁性材料的毛坯件、半成品(钢坯、铸件和锻件)及成品也可参照执行。(本指导书主要侧重磁轭法) 3 引用标准 3.1 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3.2 GB/T1260 4.5《无损检测名词术语》 3.3 GB3721-83《磁粉探伤机》 3.4 ZBK54004-87《汽轮机铸钢件的磁粉探伤及质量分级方法》 3.5 GB/T9444-88《铸钢件磁粉探伤方法及质量分级》 3.6 ZBK54002-87《汽轮机叶片磁粉探伤方法》 3.7 JB3965-85《钢制压力容器磁粉探伤》 4 检测人员 4.1 凡从事磁粉探伤人员,都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取得有关部门的资格证书。 4.2 磁粉探伤人员按技术等级为高、中、初级。取得不同磁粉探伤的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该等级相应的探伤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4.3 凡从事磁粉探伤的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视力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4.3.1 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一年检查一次。 4.3. 2 从事磁粉探伤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5 设备 5.1 磁粉探伤设备必须符合GB3721-83的规定。 5.2 所使用磁粉探伤设备(电磁轭),当电磁轭极间距为200mm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4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177N的提升力。 5.3 应具备的辅助设备: (1)A型试片; (2)2-10倍放大镜; 6 磁粉及磁悬液 6.1 磁粉应具有高导磁率和低剩磁性质,磁粉之间不应相互吸引。 6.2 磁粉粒度应均匀。湿法用磁粉的平均粒度为2-10μm,最大粒度应不大于45μm。干法用磁粉的平均粒度不大于90μm,最大粒度应不大于180μm。 6.3 磁粉的颜色与被检工件表面相比应有较高的对比度。 6.4 湿粉法应用煤油或水作为分散媒介。若以水为媒介时,应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磁悬液的粘度应控制在5000-2000Pa.s(25℃)。 6.5 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粒度以及施加方法、时间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新配制的非荧光磁粉浓度为10-20g/I。

无损探伤作业流程管理规定

中远船务无损检测工作流程管理规定 一、目的 统一、规范中远船务各企业无损检测工作流程管理,顺利开展无损检测工作。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远船务船舶及海工建造的无损检测工作,修船业务参照执行。 三、职责 (一)集团质量管理中心负责制定无损检测作业流程,对无损检测工作实施监督和考核。 (二)企业技术部门负责无损检测方案(NDT PLAN)/无损检测图(NDT MAP)的编制及送审。 (三)企业车间/工区负责提交无损检测计划申请,做好无损检测前的准备及过程配合工作。 (四)企业质量管理部负责审核无损检测计划,跟踪及监督无损检测过程,组织报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五)中兴海陆负责按照无损检测委托单的要求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并及时向企业质量管理部反馈检测结果及出具报告。 四、工作流程 (一)企业技术部根据产品技术规格书和相关规范编制无损检测图,明确无损检测的种类、位置和数量,并组织召开由质量管理部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评审会,经会签后送船东/船级社审批,并将批准后的无损检测图及时发放给质量管理部。 (二)企业质量管理部将批准后的无损检测图发给中兴海陆,并根据生产进度将无损检测信息提供给车间/工区。 (三)企业车间/工区根据生产计划填写《无损检测委托单》,至少提前4小时提交质量管理部,并在无损检测实施前做好准备工作(详见附件《无损检测委托单》)。 (四)质量管理部审核车间/工区提交《无损检测委托单》,并通知中兴海陆。 (五)无损检测的实施

1.中兴海陆根据《无损检测委托单》的要求,派出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人员按时进行检测,检测工作实行首检负责制,即谁进行的初次检测,复检就由谁进行。 2.检测人员接到检测指令后,应和车间/工区核实检测部位的表面及相关工作的准备情况,确认检测的具体时间后,严格按照相关船级社或相关行业的标准﹑作业指导书等要求施工,质量管理中心对检测工作不定时实施抽查及监督。 3.无损检测结果的信息反馈 检测人员检测时应对不合格位置做好现场标识,对于超声波及磁粉﹑着色探伤工作,中兴海陆应于检测工作结束后4小时内将检测结果书面反馈给质量管理部,对于拍片工作,中兴海陆应于拍片工作结束后12小时内将检测结果书面反馈给质量管理部,对检测不合格的位置,质量管理部应将无损检测不合格位置及时通知车间/工区进行返工,并对返工情况实施监督和跟踪,返修结束后,应按照四(三)至四(五)3的流程重新检测直至合格为止。 4. 检测工作结束后,中兴海陆应在24小时内出具检测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