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

浅谈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
浅谈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

量子力学思考题及解答

1、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体系,而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体系; (2)量子力学适用于η不能忽略的体系,而经典力学适用于η可以忽略的体系。 解答:(1)量子力学是比经典力学更为普遍的理论体系,它可以包容整个经典力学体系。 (2)对于宏观体系或η可以忽略的体系,并非量子力学不能适用,而是量子力学实际上已 经过渡到经典力学,二者相吻合了。 2、微观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完全描述,这里“完全”的含义是什么? 解答:按着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波函数统计性的描述了体系的量子态。如已知单粒子(不考虑自旋)波函数)(r ? ψ,则不仅可以确定粒子的位置概率分布,而且如粒子的动量、能量等其他力学量的概率分布也均可通过)(r ? ψ而完全确定。由于量子理论和经典理论不同,它一般只能预言测量的统计结果,而只要已知体系的波函数,便可由它获得该体系的一切可能物理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体系的全部信息显然已包含在波函数中,所以说微观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完全描述,并把波函数称为态函数。 3、以微观粒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为例,说明态的叠加原理。 解答:设1ψ和2ψ是分别打开左边和右边狭缝时的波函数,当两个缝同时打开时,实验说明到达屏上粒子的波函数由1ψ和2ψ的线性叠加2211ψψψc c +=来表示,可见态的叠加不是概率相加,而是波函数的叠加,屏上粒子位置的概率分布由222112 ψψψ c c +=确定,2 ψ中 出现有1ψ和2ψ的干涉项]Re[2* 21* 21ψψc c ,1c 和2c 的模对相对相位对概率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4、量子态的叠加原理常被表述为:“如果1ψ和2ψ是体系的可能态,则它们的线性叠加 2211ψψψc c +=也是体系的一个可能态”。 (1)是否可能出现)()()()(),(2211x t c x t c t x ψψψ+=; (2)对其中的1c 与2c 是任意与r ? 无关的复数,但可能是时间t 的函数。这种理解正确吗? 解答:(1)可能,这时)(1t c 与)(2t c 按薛定谔方程的要求随时间变化。

对量子力学的认识

对量子力学的认识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经典力学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但对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条件下的物体,牛顿定律不再适用,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 量子力学是一个物理学的理论框架,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它有很多基本特征,如不确定性、量子涨落、波粒二象性等,其基本原理包括量子态的概念,运动方程、理论概念和观测物理量之间的对应规则和物理原理。量子力学的关键现象有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结构和物质衍射,前人正是在在这些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量子力学。爱因斯坦、海森堡、玻尔、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对其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黑体是一个理想化了的物体,它可以吸收所有照射到它上面的辐射,并将这些辐射转化为热辐射,这个热辐射的光谱特征仅与该黑体的温度有关。但从经典物理学出发得出的有关二者间关系的公式(维恩公式和瑞利公式)与实验数据不符(被称作“紫外灾变”)。1900年10月,马克斯·普朗克通过插值维恩公式和瑞利公式,得出了一个于实验数据完全吻合的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但是在诠释这个公式时,通过将物体中的原子看作微小的量子谐振子,他不得不假设这些原子谐振子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1900年,普朗克在描述他的辐射能量子化的时候非常地小心,他仅假设被吸收和放射的辐射能是量子化的。今天这个新的自然常数被称为普朗克常数来纪念普朗克的贡献。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通过扩展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提出不仅仅物质与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量子化的,而且量子化是一个基本物理特性的理论。通过这个新理论,他得以解释光电效应。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和菲利普·莱纳德等人的实验,发现通过光照,可以从金属中打出电子来。同时他们可以测量这些电子的动能。不论入射光的强度,只有当光的频率,超过一个临限值后,才会有电子被射出。此后被打出的电子的动能,随光的频率线性升高,而光的强度仅决定射出的电子的数量。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光的量子的能量在光电效应中被用来将金属中的电子射出和加速电子。假如光的频率太小的话,那么它无法使得电子越过逸出功,不论光强有多大。照射时间有多长,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而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时,即使光不够强,当它射到金属表面时也会观察到光电子发射。 20世纪初卢瑟福模型是当时被认为正确的原子模型。这个模型假设带负电荷的电子,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围绕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库仑力与离心力必须平衡。但是这个模型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首先,按照经典电磁学,这个模型不稳定。按照电磁学,电子不断地在它的运转过程中被加速,同时应该通过放射电磁波丧失其能量,这样它很快就会坠入原子核。其次原子的发射光谱,由一系列离散的发射线组成,比如氢原子的发射光谱由一个紫外线系列(来曼系)、一个可见光系列(巴耳麦系)和其它的红外线系列组成。按照经典理论原子的发射谱应该是连续的。1913年,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玻尔模型,这个模型为原子结构和光谱线,给出了一个理论原理。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一定能量的轨道上运转。假如一个电子,从一个能量比较高的轨道,跃到一个能量比较低的轨道上时,它发射的光的频率为通过吸收同样频率的光子,可以从低能的轨道,跃到高能的轨道上。玻尔模型可以解释氢原子,改善的玻尔模型,还可以解释只有一个电子的离子,即He+, Li2+, Be3+ 等。 1919年克林顿·戴维森等人,首次成功地使用电子进行了衍射试验,路易·德布罗意由此提出粒子拥有波性,其波长与其动量相关。简单起见这里不详细描写戴维森等人的试验,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摘要: 相对论是在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能量子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运用能量子概念使量子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玻尔、德布罗意、薛定谔、玻恩、狄拉克等人为解决量子理论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先后提出电子自旋概念,创立矩阵力学、波动力学,诠释波函数进行物理以及提出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终于在1925 年到1928年形成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肩形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 关键词:量子力学,量子理论,矩阵力学,波动力学,测不准原理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分子等)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 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经典力学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但对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条件下的物体,牛顿定律不再适用,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量子力学认为在亚原子条件下,粒子的运动速度和位置不可能同时得到精确的测量,微观粒子的动量、电荷、能量、粒子数等特性都是分立不连续的,量子力学定律不能描述粒子运动的轨道细节,只能给出相对机率,为此爱因斯坦和玻尔产生激烈争论,并直至去世时仍不承认量子力学理论的哥本哈根诠释。 量子力学是一个物理学的理论框架,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 它有很多基本特征,如不确定性、量子涨落、波粒二象性等,在原子和亚原子的微观尺度上将变的极为显著。爱因斯坦、海森堡、玻尔、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对其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子核和固体的性质以及其他微观现象,目前已基本上能从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理论中得到说明。现在量子力学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和许多近代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从宏观世界逐渐深入到微观世界;许多新的实验结果用经典理论已不能得到解释。大量的实验事实和量子论的发展,表明微观粒子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还具有波动性(参见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运动规律来描写。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堡,玻尔和狄拉克等人逐步建立和发展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应用这理论去解决原子和分子范围内的问题时,得到与实验符合的结果。因此量子力学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学科的发展,它还标志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量子力学是用波函数描写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以薛定谔方程确定波函数的变化规律,并用算符或矩阵方法对各物理量进行计算。因此量子力学在早期也称为波动力学或矩阵力学。量子力学的规律用于宏观物体或质量和能量相当大的粒子时,也能得出经典力学的结论。在解决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某些问题时,量子力学必须与狭义相对论结合起来(相对论量子力学),并由此逐步建立了现代的量子场论。

量子力学中几种表象及其之间的关系

量子力学中几种表象及其之间的关系 摘要 体系的态可以用以坐标为变量的波函数ψ(x,t)来描写,力学量则以作用在这种波函数上的算符(量子力学中的算符代表对波函数的一种运算)来表示,这是量子力学中态和力学量的一种具体表述方式。态还可以用其他变量的函数作为波函数来描写体系的状态。 微观粒子体系的状态(量子态)和力学量的具体表示形式称为表象。 常用的表象有坐标表象、动量表象和能量表象。 而研究量子力学规律的各种表示形式以及这些不同形式之间的变换的理论,则称为表象理论。 关键词 态的表象 坐标表象 动量表象 Q 表象 算符表象 角动量表象 正文 体系的态既可用以x (表示全部坐标变量)为变量的波函数ψ(x,t)来描写,也可用以动量p 为变量的波函数c(p,t)来描写。ψ(x,t)和c(p,t)之间的变换关系是 式中 是动量的本征函数, dx x t x t p c dp x t p c t x p p )(),(),()(),(),(*ψ?=?=ψψψ /2 /1)2(1)(ipx p e x -=πψ

称ψ(x,t)是在坐标表象中的波函数,而c(p,t)是同一态在动量表象中的波函数。 由ψ(x,t)可知,粒子坐标在x 到x+dx 之间的概率 c 由(p,t )可知,粒子动量在p 到p+dp 之间的概率 如果ψ(x,t)所描写的状态是具有动量p ’的自由粒子的状态,即ψ(x,t)=ψp ’(x,t),则 在动量表象中,粒子具有确定动量p ’的波函数是以动量p 为变量的δ函数。 那么,态在任意力学量Q 的表象中的描写方式又是什么样呢? 设力学量Q 具有分立的本征值Q1,Q2,…Qn …,对应的本征函数为u1(x),u2(x),…,un(x),…,并组成正交归一的完全系。将态在坐标表象中的波函数ψ(x,t)按{un(x)}展开成 dx t x dx t x w 2 ),(),(ψ=dp t p c dp t p w 2 ),(),(=dx e x x dx x t x t p c t iEp p p p p /''')()()(),(),(-**?=ψ?=ψψψ /')'(t iEp e p p --=δ) ()(),(x u t a t x n n n ∑=ψ

量子力学论文

量子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摘要】本文简述了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所带动的激光、半导体、扫描 隧道显微镜、量子信息等技术的形成及影响,并借此强调了基础理论对于技术发明的重要性。 【关键词】量子力学激光半导体扫描隧道显微镜量子信息 回顾科技史,以量子论、相对论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掀起了以能源、材料、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革命,其中量子理论在形成中便带动了相关技术群的出现并促进了自身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一、从“光量子假说”到激光技术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了解决有关热辐射现象的“黑体辐射”难题,提出了“普朗克假设”,其“能量子”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随后,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说”以解释“光电效应”,使人们对能量量子化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的认识。1916年,爱因斯坦指出辐射有两种形式: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从而为激光器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激光器在技术上的最终实现得益于二战后对与雷达相关的微波的深人研究。其中标志性的工作有:1933年拉登伯格观测到了负色散现象;1939年法布里坎特指出辐射放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粒子数反转;1946年布洛赫观察到了粒子数反转的信号;1951年珀塞尔第一次在实验中实现了粒子数反转并观察到了受激辐射;1951年汤斯首次提出实现微波放大的可能性;1954年汤斯等人成功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辐射的受激发射微波放大”的装置(简称脉塞Maser);1958年汤斯和肖洛论证了把微波激射技术扩展到 论的又一重大课题。在量子力学建立前,特鲁特于1900提出了经典的金属自由电子气体模型,定性的解释了金属的电导和热导行为,但得到的定量比热关系在低温时与实验 偏离较大。1907年爱因斯坦应用了量子假说,所得结果得到了能斯特的实验验证和大力宣传,使量子论开始被人们认识,从而打开了迅速发展的局面。从1913年玻尔提出半 经典的量子论原子模型到1928年狄拉克发表电子的相对红外区和可见光区的可能性。最终,美国休斯研究所的梅曼于1960年成功制造并运转了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脉冲激光器,同年12月贾万研制出第一台气体激光器——氦氖激光器。 这两种激光器的相继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科技界研究激光的热潮,各种激光器陆续出现。其中有可获得大功率脉冲的钕激光器,连续输出大功率的二氧化碳激光器,可在室温下工作的小型半导体激光器,从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化学激光器,光谱线很宽的可以连续改变激光输出波长的染料激光器。后来,还出现了自由电子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离子激光器等等。激光的波长范围已扩展到从红外到紫外以至x射线的所有波段,激光的应用更涉及到从日常生活到高新科技各个领域.如工业上的激光切割、焊接、打孔、表面改性、测距、大气污染分析;生物上的激光育种、水产养殖、品种改良、生命活细胞的全息照相;医疗上的激光外科手术、诊断;军事上的激光制导炸弹、强激光武器;此外,激光还应用于通信、光盘、分离同位素、激光核聚变等许多方面。

浅谈量子力学的前沿进展

量子力学论文 题目:浅谈量子力学的前沿进展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时间:2014年7月1日 指导教师:

浅谈量子力学的前沿进展 摘要:量子力学是在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科学,而且它还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中,在自然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量子力学的规律已成功地运用于各个领域,物理、材料、化学、生命、信息和制药等,量子力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量子力学诞生至今一百年。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它由原子层次的动力学理论,已经向物理学和其他学科以及高新技术延伸。而事实上,它已超出物理学范围;它不仅是现代物质科学的主心骨,又是现代科技文明建设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本文将对量子力学目前的发展、应用以及前沿进展做出阐述。

关键词:量子力学;发展;前沿 Abstract Quantum Mechanics was a new subject that was formulated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is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It plays a key role in natural sciences. The theory of Quantum Mechanics is applied to a variety of areas, such as physics, materials, chemistry, life science, informatics and pharmacy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Quantum Mechanics is a basic theory that studies the motion law of microscopic particles and studies mainly atoms, molecules, condensed matter, and the structure and nature of atomic nucleus and fundamental particles. It has been one hundred years up to now when Quantum Mechanics was founded. It extended from kinetic theory at atomic level to Physics and other subjects and high-tech within one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As a matter of fact, it has beyond the scope of Physics; it is not only the backbone of modern matter science, but also one of the main theoretical basis of modern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will make a simple exposition for the modern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and leading edge of Quantum Mechanics.

量子力学知识点总结(精.选)

1光电效应:光照射到金属上,有电子从金属上逸出的现象。这种电子称之为光电子。 2光电效应有两个突出的特点:①存在临界频率ν0 :只有当光的频率大于一定值v 0 时,才有光电子发射出来。若光频率小于该值时,则不论光强度多大,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子产生。②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与光的强度无关。光的强度只决定光电子数目的多少。 3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光(电磁辐射)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E= h ν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以这种形式在空间以光速 C 传播,这种粒子叫做光量子,或光子 4康普顿效应:高频率的X 射线被轻元素如白蜡、石墨中的电子散射后出现的效应。 ⒕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规律:射光中,除了原来X 光的波长λ外,增加了一个新的波长为λ'的X 光,且λ' >λ;波长增量Δλ=λ-λ随散射角增大而增大 5戴维逊-革末实验证明了德布罗意波的存在 6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某时刻t 在空间某一点(x,y,z)波函数模的平方与该时刻t 该地点(x,y,z)附近单位体积内发现粒子的几率密度(通常称为几率)dw(x,y,z,t)成正比。按照这种解释,描写粒子的波是几率波 7波函数的归一化条件 1),,,( 2 ?∞=ψτd t z y x 8定态:微观体系处于具有确定的能量值的状态称为定态。定

态波函数:描述定态的波函数称为定态波函定态的性质:⑴由定态波函数给出的几率密度不随时间改变。⑵粒子几率流密度不随时间改变。⑶任何不显含时间变量的力学量的平均值不随时间改变 9算符: 作用在一个函数上得出另一个函数的运算符号,量子力学中的算符是作用在波函数上的运算符号。 10厄密算符的定义:如果算符 F ?满足下列等式() ? ?dx F dx F φψφψ**??=,则称F ?为厄密算符。式中ψ和φ为任意波函数,x 代表所有的变量,积分范围是所有变量变化的整个区域。 推论:量子力学中表示力学量的算符都是厄密算符。 11厄密算符的性质:厄密算符的本征值必是实数。厄密算符的属于不同本征值的两个本征函数相互正交。 12简并:对应于一个本征值有一个以上本征函数的情况。简并度:对应于同一个本征值的本征函数的数目。 13量子力学中力学量运动守恒定律形式是: 01=??????+??=H F i t F dt F d ?,?η 量子力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形式是01=??????=H H i dt H d ?,??η 14 15斯特恩-革拉赫实验证明电子存在自旋理由 16黑体辐射揭示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 17玻尔的量子化条件:在量子理论中,角动量必须是h 的整数 的近似求解方法。 求出,由求出微扰论:由n n n n E E ψψ)0()0(

量子力学十道面试题目

十道量子力学口试题赏析 说明 第一,这十道面试题,不就是特意编辑与思考的结果。而就是上篇博文撰写过程中,临时回想出的一些问题。面试过程中,对每位考生,每位老师顶多能问一次,而且最好不要重复。所以我现场提出的问题要多很多,而且不限于量子力学。 第二,周世勋先生的《量子力学教程》就是我校指定的复习教材,很多学生的笔试近乎满分。问一问就可以知道她就是否尝试脱离应试的桎梏。 第三,如果不就是研究理论性问题的研究人员、也不就是量子类课程(含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量子统计、固体理论等)的教师,一时想不起答案来,很正常。 ————插播———— 复试时自傲的学生? 还就是上个世纪碰到过! 科学院物理所罗会仟研究员:学生会非常自傲,说把量子力学给读烂了,然后面试问题就是让她在黑板上现场解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这哥们立马挂了。 对考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博士的某位硕士:“您说您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就是统计物理问题,而您解决的这个问题对宇宙起源与演化的理解有所帮助。那您讲讲都有哪些帮助?”这哥们也立马挂了。 —————————— 1,宽度为a的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的基态,当宽度突然变化到2a时,就是否会变到新的无限深势阱中的基态? 答案:在新的势阱中,要把原来的基态通过简单的添加零后就就是新的势阱中的状态(以保证粒子数守恒),会发现这个态不就是新势阱中的基态。 赏析:动力学立即改变时,状态不会马上变化。不过,如果把这个问题反过来,问当宽度突然由2a变化到a时,基态如何变化,就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问一维谐振子基态波函数对位置的依赖大概就是个什么函数? 答案:高斯分布。

赏析:一维体系本征态有三大性质(节点定理,简并定理,宇称定理)。高斯分布往往就是对基态形式的第一个尝试。 3,粒子的能量低于势垒高度而处于势垒中时,粒子的动能就是否为负? 答案:学生常有这个困惑。本质上,量子力学中没有这个问题。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P、92有专门讨论。 赏析:这就是周世勋先生《量子力学教程》中唯一一个两次着墨的问题。不可轻视! 开始学习量子力学,难以挣脱经典力学理解的定势。而认真的学生要有一个自我摆脱的过程,并且对这个羽化的过程有体会。按杨振宁先生的说法,任何一位量子力学的学习者,如果没有这个羽化过程,难以进入量子力学的厅堂。 4,基态氢原子能级就是多少?

量子力学论文

从波函数到薛定谔方程 摘要:本文从波函数出发,阐述薛定谔的推导过程,并且根据哈特里福克方程,克莱因戈尔登方程完善薛定谔方程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洛伦兹不变性。 关键词: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哈特里福克方程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一.波函数: 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称为量子态,是用波函数来描述的,这个波函数所反映的微观粒子波动性,这个波函数所反映的微观粒子波动性,就是德布罗意波。(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并且,玻恩指出:德布罗意波或波函数不代表实际物理量的波动,而是描述粒子在空间的概率分布的概率波。 (1)推导过程: 在波动学中,描述波动过程的数学函数都是空间、时间二元函数一列沿X轴正向传播的平面单色简谐波的波动方程,即: 应用欧拉公式,可以推广到复数域: 再通过德布罗意公式,可以得到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2)波函数性质 1.自由粒子的能量和动量为常量,其波函数所描述的德布罗意波是平面波。 2.对于处在外场作用下运动的非自由粒子,其能量和动量不是常量,其波函数所描述的 德布罗意波就不是平面波。 3.外场不同,粒子的运动状态及描述运动状态的波函数也不相同。 (3)波函数的统计假设 设描述粒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为,则 1.空间某处波的强度与在该处发现粒子的概率成正比; 2.在该处单位体积内发现粒子的概率(概率密度)与 的模的平方成正比。 (4)波函数统计意义的具备条件 1.连续- 因概率不会在某处发生突变,故波函数必须处处连续; 2.单值- 因任一体积元内出现的概率只有一种,故波函数一定是单值的; 3.有限- 因概率不可能为无限大,故波函数必须是有限的;

二.薛定谔方程: 1.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非相对论性的量子力学基本方程,质量为m的粒 子,在势能函数为的势场中运动,当其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时,它的波函数 所满足的方程为: 这就是薛定谔方程,它反映微观粒子运动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力学规律,又称含时薛定谔方程。 其中,为哈密顿算符。 2.若粒子所在的势场只是空间函数,那么对应于一个可能态有一个能量值E,即可得到定态薛定谔方程: 3.定态是指波函数具有的形式。它的特点是其概率密度与时间无关。 4.定态波函数中振幅函数满足统计的条件: (1)连续,单值,有限的标准条件 (2)归一化条件 (3)对坐标的一阶导数存在并且连续 5.可以看出定态波函数和定态薛定谔方程可以通过势能函数互相导出。 三.哈特里-福克方程: 1.为了解决多电子体系薛定谔方程近似求解的问题量子化学家道格拉斯·哈特里在1928年提出了哈特里假设,他将每个电子看做是在其他所有电子构成的平均势场中运动的粒子,并且首先提出了迭代法的思路。哈特里根据他的假设,将体系电子哈密顿算子分解为若干个单电子哈密顿算子的简单代数和,每个单电子哈密顿算子中只包含一个电子的坐标,因而体系多电子波函数可以表示为单电子波函数的简单乘积,这就是哈特里方程。 2.由于哈特里没有考虑电子波函数的反对称要求,事实上他的方程还是有问题的。1930年,哈特里的学生弗拉基米尔·福克,提出了考虑泡利原理的自洽场迭代方程和单行列式型多电子体系波函数,这就是今天的哈特里—福克方程。 3.所以,在薛定谔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哈特里福克方程使得量子力学是满足泡利原理的。

量子力学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量子力学的最早创始人是 ,他的主要贡献是于 1900 年提出了 假设,解决了 的问题。 2.按照德布罗意公式 ,质量为21,μμ的两粒子,若德布罗意波长同为λ,则它们的动量比p 1:p 2= 1:1;能量比E 1:E 2= 。 3.用分辨率为1微米的显微镜观察自由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若电子的能量E= kT 2 3(k 为 玻尔兹曼常数),要能看到它的德布罗意波长,则电子所处的最高温度T max = 。 4.阱宽为a 的一维无限深势阱,阱宽扩大1倍,粒子质量缩小1倍,则能级间距将扩大(缩小) ;若坐标系原点取在阱中心,而阱宽仍为a ,质量仍为μ,则第n 个能级的能 量E n = ,相应的波函数=)(x n ψ() a x a x n a n <<=0sin 2πψ和 。 5.处于态311ψ的氢原子,在此态中测量能量、角动量的大小,角动量的z 分量的值分别为E= eV eV 51.13 6.132 -=;L= ;L z = ,轨道磁矩M z = 。 6.两个全同粒子组成的体系,单粒子量子态为)(q k ?,当它们是玻色子时波函数为 ),(21q q s ψ= ;玻色体系 为费米子时 =),(21q q A ψ ;费米体系 7.非简并定态微扰理论中求能量和波函数近似值的公式是 E n =() ) +-'+'+∑ ≠0 2 0m n n m mn mn n E E H H E , )(x n ψ = () ) () +-'+ ∑ ≠00 2 0m m n n m mn n E E H ψ ψ , 其中微扰矩阵元 ' mn H =()() ?'τψψ d H n m 00?; 而 ' nn H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该方法的适用条件是 本征值, 。

量子力学课程论文由薛定谔方程引发的深思

量子力学课程论文题目:《由薛定谔方程引发的深思》 学院:数理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物理112班 学生姓名:徐盈盈王黎明 学号:11260124 11180216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20日

由薛定谔方程引发的深思 【摘要】 薛定谔方程的提出揭示了微观物理世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它是原子物理学中处理一切非相对论问题的有力工具[1]。作为量子力学之魂,薛定谔方程完整的向我们诠释了微观世界的魅力。为更加深入地学习薛定谔方程和量子力学,我们将分析薛定谔方程的推导过程、介绍其在求解粒子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原子物理、核物理、固体物理等学科的应用,最后谈谈自己的想法。 【引言】 随着“任何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德布罗意假说成功被戴维森-革末实验所证实,薛定谔思考着会有一个波动方程可以反应粒子的这种量子行为。于是,基于众多前人研究成果,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薛定谔方程,完美的解释了波函数的行为。正是因为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其推导过程和应用。并且由薛定谔方程出发,深刻思考我们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 【关键词】 薛定谔方程玻尔理论波函数深思 【正文】 一、薛定谔方程的提出与推导 1、薛定谔方程的历史背景 爱因斯坦认为普朗克的量子为光子,并且提出了奇妙的“波粒二象性”。1924年,路易·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的概念,认为任何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并且这个假说于1927年成功被戴维森-革末实验所证实。薛定谔由此认为一定会有一个波动方程能够恰当的描述粒子的这种性质。最后他借助于经典力学的哈密顿原理以及光学的费马原理,将牛顿力学与光学类比,并且以哈密顿-雅克比方程为工具,成功建立了薛定谔方程,并且准确的计算了氢原子的谱线。 2、薛定谔方程的推导思路 ①首先自由粒子可用平面波来表示,可当粒子收到随时间或位置变化的力场的作用时,应该用波函数来表示。波函数描写体系的量子状态。波函数是指在空间中某一点的强度和在该点找到粒子的概率成比例[2]。 ②当讨论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所遵从的规律时,必须建立波函数随时间变化的方程。 ③用平面波描写自由粒子的波函数ψ(r,t)=Ae i(p.r-Et)/h,并且对时间求偏微商,对位置求二次偏微商,再利用能量和动量的关系式E=p2/2m+V(r),最终可得到薛定谔方程: ④从一维薛定谔方程出发,可以得出三维薛定谔方程和定态薛定谔方程:

浅析量子力学

Despite the name,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was not really a railroad, but was a network of people who assisted fugitive slaves. Many fugitives who escaped to the North and Canada received assistance along the way from individuals who were involved in this network. By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he organization became so successful that it is estimatal that between 1810 and 1850,100,000 slaves escaped from the South through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It was not a coincidence that it was called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Steam railroads had just emerged and the terms used to describe the people who helped and the fugitives were related to the railroad line. Fugitive slaves were called “parcels”and “passengers”, the helpers were the “conductors”, the people who provided their homes as refuge were called “stationmasters”, and the homes were referred to as “depots” or “station”. The route used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successful escape. There were numerous secret routes that a conductor could use. The one used depended on where the search parties and slave catchers were stationed . Some trips required the use of many different routes. If it appeared that they might be in danger, a guide would change paths. Some guided and

量子力学与能带理论

量子力学与能带理论 孟令进 专业: 应用物理 班级:1411101 学号:1141100117 摘要:曾谨言先生在《量子力学》一书中用量子力学解释了能带的形成,从定态薛定谔方程出发,将原子中原子实假定固定不动,并且在结构上呈现周期性排列,那么电子则可以看成在原子实以及其他电子的周期性的势场中运动,利用定态薛定谔方程可以解出其能级结构,从而得到能带理论。 一、定态薛定谔方程 1.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我们首先利用薛定谔方程解决一类简单的问题,一维定态问题,即能量一定的状态。我们设粒子质量为m ,沿着x 方向运动,势场的势能为V(x),那么薛定谔方程可以写为 ),()(2),(222t x x V x m t x t i ψψ?? ????+??-=?? ,因为处于一定的能量E 状态,定态的波函数可以写为 /)(),(iEt e x t x -=ψψ,两式整理可得,)(x ψ满足的能量本征方程)(),()(2222x E t x x V x m ψψ=?? ????+??- ,或称为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这个方程时,我们需要带入边界条件,连接条件。 2.定态薛定谔方程与方势垒 在经典力学当中,当一个具有能量E 的粒子射向高度为V 的势垒时,如果E>V ,则粒子能够顺利的越过这个势垒,如果E0的粒子从左方入射,那么在前两个区域的波函数可以用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解除来,结果如下:

量子力学史简介

近代物理学史论文题目:量子力学发展脉络及代表人物简介 姓名: 学号: 学院: 2016年12月27

量子力学发展脉络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理论,它和相对论构成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没有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提出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物质文明。而在原子尺度上的基本物理问题只有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才能有合理地解释。可以说没有哪一门现代物理分支能离开量子力学比如固体物理、原子核粒子物理、量子化学低温物理等。尽管量子力学在当前有着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甚至对当前科技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及在其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除了业内人对于普通得人却鲜为人知。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下量子力学建立的两条路径及其之间的关系及后续的发展,与此同时还简单介绍了在量子力学建立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及其贡献。 通过本文的简单介绍使普通人对量子力学有个简单认识同时缅怀哪些对量子力学建立其关键作用的科学家。 旧量子理论 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光电子假说和波尔的原子理论。 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存在一种乐观情绪,他们认为当时建立的力学体系、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已经相当完善,而剩下的部分不过是提高重要物理学常数的观测精度。然而在物理的不断发展中有些科学家却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涉及电动力学的以太以及观测到的物体比热总小于能均分给出的值。对黑体辐射研究的过程中,维恩由热力学普遍规律及经验参数给出维恩公式,但随后的研究表明维恩公式只在短波波段和实验符合的很好,而在长波波段和实验有很大的出入。随后瑞利和金森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给出瑞利金森公式,而该公式只在长波波段和实验符合的很好,而在短波波段会导致紫外光灾。普朗克在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公式普朗克公式,普朗克公式和实验数据符合的很好并且数学形式也非常简单,在此基础上他深入探索这背后的物理本质。他发现如果做出以下假设就可以很好的从理论上推导出他和黑体辐射公式:对于一定频率f的电磁辐射,物体只能以hf为单位吸收

浅谈量子力学与量子思维

量子力学:不平凡的诞生预示了不平凡的神奇 ——浅谈量子力学与量子思维 理学院物理系林功伟 量子力学自诞生以来,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电脑、电视、手机到核能、航天、生物技术,处处它都在大显身手,它已经把人类社会带入量子时代。但量子理论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带给我们的仍只是无尽的想象。近年来,校长钱旭红院士,从改变思维的角度出发,在多种场合呼吁全社会要重视量子思维方式并加以运用,不久前又在“文汇科技沙龙”上,提议让“量子思维”尽早走入中小学课堂。那么,量子力学究竟是什么? 量子力学的诞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它的发展史是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史上最为动人心魄的篇章之一。不平凡的诞生预示了不平凡的神奇。在量子世界中,处事原则处处与我们熟悉的牛顿力学主宰的世界截然不同。在我们熟悉的世界,要么是波,要么是粒子。在量子世界,既是波也是粒子,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兼具波和粒子的特质,即波粒二象性。从而引申出量子叠加、测量塌缩、量子纠缠等种种神奇的现象。 量子叠加:鱼和熊掌亦可得兼 在经典的牛顿力学体系中,把粒子的运动都归结为确定轨道的机械运动。知道粒子某个时刻的运动状态与力的作用,就可以推断粒子的过去,也可以预知粒子的未来。就像一个算命先生,你告诉他生辰八字,他掐指一算就知道你的前世来生。在这种机械观下,仿佛一切都是注定的、唯一确定的。然而,在量子世界,一切都变得不一样。比如,有一天要从上海去北京,异想天开的你既想乘坐京沪高铁体验沿途的风光,又想搭乘飞机享受鸟瞰大地的感觉。我们习惯的方式是同

一时间我们只能选择其一,必须割爱其一。但在量子世界中你可以在火车上和飞机里共存量子叠加态上,鱼和熊掌亦可得兼。 这种量子叠加状态非常奇特。同一时刻,你既体验着高铁沿途的风光,也享受着飞机上鸟瞰大地的感觉,如果说同一时刻有两件事,但分别要求在火车上和在飞机里完成,量子叠加态的你完全可以神奇地一一照做。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分身术,同时一个上天一个入地。现在科学家们正利用这一原理来研制未来的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中的量子比特可以在无数的空间中量子叠加。它们并行地操作完成复杂的计算。已有研究表明这种量子并行计算确实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复杂计算问题上大大提高效率。例如:一个400位的阿拉伯数字进行质数因子分解,目前即使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要耗时上百亿年,这几乎等于宇宙的整个寿命;而具有相同时钟脉冲速度的量子计算机可能只需要几分钟。还有利用量子快速搜索算法,可能很快从一个大森林里找到一片叶子,或者在一个沙滩上找到一颗沙子。在量子世界,“大海捞针”已不再是没有可能的事,简直“易如反掌”。 量子叠加不仅可以是同一个物质在它不同状态的叠加,还允许不同物质的叠加,哪怕这两个物质是迥然不同类的。比如光和原子,前者是宇宙中最快的,一眨眼可以绕地球好几周;后者可以慢悠悠地停留在某处。如果让它们量子叠加一起会怎么样呢?有种叫电磁诱导透明的技术就可以让光和原子相干叠加。叠加后我们称之为暗态极子,它是半光半原子的混合体,就像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帕尔修斯,既具备人的情感,也具备神的能力。人们发现这种半光半原子混合体的速度是介于之间的,它既不像光速那么快,也不像原子慢悠悠停留在某处,它的速度取决于光在其中叠加的比重。人们通过调节这个比重就可以让光乖乖地慢下来,需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光再飞奔起来。在运用上,光子相互作用很小,而原子之间容易产生大的相互作用。有趣的是:最近,我们研究小组通过合理设计可以利用原子的优点来弥补光子的缺点,设计出强的单光子相互作用。如果把这个过程提升到量子思维的话,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取长补短”“协同合作”吗?而这个思维能力正是当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量子力学论文(1)

量子力学和物质波 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成功的理论之一,物质波是量子力学从建立到完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概念之一。本文从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出发,对量子力学与物质波的关系给出了论证: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就是对物质波的认识过程;量子力学的框架就是围绕粒子的波动性(波函数)来完成的;量子力学的含义就是给物质波一个物理解释。文章最后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给出了解决“量子物理论战”的一条可能途径。 量子力学是关于微观粒子运动的一门科学,其核心内容是描述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类似于波的运动;而微观粒子在被一些实验手段测量时又体现经典粒子的性质,如,具有动量、质量、电荷——这看似矛盾的性质被统一于物质波的概念中。虽然我们对量子力学仍有疑问,但是它的成功已经被无数实验确认,而且数学证明它也是自洽的,它自身的内部体系已经变得几乎无懈可击;所以我们要有所突破只能从外部,从它的假设入手。我想,最有可能突破的就是它的统计解释,也就是量子力学的主要任务——描述物质波。当然这一切需要实验的支持。由此可见物质波对于量子力学的意义。。 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成功的物理理论之一,熟悉它的建立过程对我们更好的理解量子力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将会看到,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就是对物质波的认识过程。 1914年,密立根用实验完全确认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1923年,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实验证实了辐射的粒子性;在康普顿的“X射线在轻元素上的散射的量子理论”中写道:“这个实验非常令人信服的指出,辐射量子确实既带有能量,也带有定向的动量。” 至此能量的量子化观念就完全建立起来了。需要说明的是,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人的关于能量量子化的工作虽然与物质波没有直接联系,但是确实为物质波的提出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能量量子化观念建立以后,考虑到光子和实物粒子的类比,1923年9月到10月间,德布罗意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先后发表了分别题为《辐射——波与量子》、《光学——光量子、衍射和干涉》、《量子、气体分子运动论和费马原理》的论文,逐步阐述了他关于物质波的思想,随后在1924年向巴黎大学科学院提交的博士论文《量子理论研究》中完善了物质波的理论:能量子(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同样也适应于物质,写出了有关物质波的关系式 物质波的概念在量子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了纽带的作用,它既深化了量子化的观念,把量子化推广到所有物质,使我们对世界物质有了新的认识;又是波动力学的出发点,正是对于物质波的追问,才导致了量子力学的诞生。 物质波的概念提出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到一个描述它的数学理论,这就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建立。我们将看到量子力学的体系是怎样围绕物质波的概念建立的。 波函数,确定力学量的取值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