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纺织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最佳答案1: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元器件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最佳答案2:战国政制的背景,尤其要紧的是“列国的相互关系”、“封建的解体”、“货币经济与商业活动”诸题。此处只需将若干重要的节目点明,而且凡以春秋与战国作对比时,并不意味为两个时期间的制度有一突然转变的转捩点,凡所对比,都无宁是各种特性最盛时的程度与性质。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春秋】:一提起春秋时期,就令人想到诸子百家。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

上是东周的前半期。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很乱很乱…到战国时期加上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山国都还有大致八个国家文化格局还是文化发展的背景?那可多了去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我要了解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大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编辑本段]政治和社会背景作为对公元前221年前秦史的任何有意义的考察的一个开端,我们必须从广义上对周代(传统时期为公元前1122—前256年)出现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这不是一两行字能说得清楚的春秋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有春秋五霸战国有战国七雄还有许多小的国家这哪能是一两句能说得清楚。翻书啊…。

春秋战国文化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听郭德纲说的丑娘娘,会有所了解。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总结是从奴隶制轻转向封建制的重大变革时期:井田制趋于瓦解。文化,分封制走向崩溃,小农经济发展:铁器牛耕产生。经济政治。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郡县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文化和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政治上:周王室的地位受到挑战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大量私田被开垦。各国纷争。也就是天下乱的时候往往思想文化学术很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这个说法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他把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这段时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因为那是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思想大发展的时代。之后由于国家的统一,思想也被统一了,中国的文化也就。发扬华夏传统继承千年文明因为后世一直是在继承那个时代的思想,科技方面不必说,在人文方面,很难说后世突破了多少百花齐放。以后再也没有这么宽容的所有系列的文化争奇斗艳1、文字在那时候成型,以后几千年都没有变过!2、思想文化在那时候成型。例如儒家、道家都是产生那个时代。3、宗教在那个时代。在战国之前,中国文化是贵族文化,文化被贵族垄断,平民没有文化。而战国是大动荡的时代,很多贵族衰落,转而把文化传给平民,。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公元前722年,在犬戎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周平王从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伊洛盆地的洛邑,从而揭。中国主要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都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的著作与历史背景和相关文学品论-。那时

候的有些文件我们根本看不见,有些根本看不懂。我只是介绍一下。夏朝的文字有人见过吗?好像叫夏篆。反正我没见过。夏朝的音乐首推夏启所做的《九歌》和《九辩》了,不过现在看见的已经是经过屈原加工润色过的。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在夏代,。完本小说下载,看名子就知道了 6.5万本txt小说免费打包下载,用的好给宣传一下冶金矿产。.史记。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最佳答案1: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那时候1.农业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国家以百姓为根,百姓以谷为命。如果百姓无谷,国家就会失去根基,因此,必须将发展农业生产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珠、玉、金、。最佳答案2:相传天子籍田千亩、

诸侯籍田百亩。帝王于春耕前亲耕于籍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其实是对力役田租征收做个榜样。但是召公、周公共和之后公田制就难以维持了,周宣王就没有“修籍于千亩”,实际改为较进步的物品田租。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前770----前476奴隶制瓦解时期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是什么?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诸。

春秋战国时的文化背景相关站点推荐:

战国青铜剑值多少钱

春秋战国强大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国家

春秋战国有几个国家

春秋战国时的各国位置

梦幻q仙仙尊礼盒

梦幻q仙国庆庆典礼盒

梦幻q仙煞乌豪礼

梦幻q仙周年庆礼包梦幻q仙周年庆礼盒梦幻q仙煞乌天凤礼包梦幻q仙礼包大全

梦幻q仙礼包煞乌豪礼梦幻q仙礼包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例题解析 旧人教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2003年全国高考题)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 C.墨子D.孟子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常考和必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以考查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为主。只要记住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即能顺利解出本题。“兼爱,非攻,尚贤”是墨家三个基本思想。本题启示:基础知识一定要重视。 【答案】C 例2 (2002年考题)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要求考生从题给定的对象中,通过内容分析,找出切合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思想主张一段言论。“制天命而用之”即认为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利用它为人类服务,反映了儒家学派荀子的自然观,“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即从政治上反对贵族专政,反映了墨家学派量才任官的“尚贤”思想;“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是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对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一种构想,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所以A、C、D项均应排除。“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学派韩非的一句名言,他认为赏和罚的惟一依据是法律,除君主外,任何人都要受法律的约束。故此,B项正确。 【答案】B 例3 (2000年上海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历史事实和阅读、分析理解历史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读懂材料,如“道”“刑”“德”“礼”“格”等字的含义。根据材料可知用“刑”来治国,会出现“无耻”,而用“德”“礼”则可达到“有耻且格”,显然,该观点是来源于儒家。 【答案】A 例4 (2002年天津文综卷)“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要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时孔子最早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以缓和阶级矛盾。据此可排除选项C。本题又要求回答该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故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D体现的是墨家的思想。 【答案】B 例5 (1994年全国卷试题)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试题提供了墨子的两段言论,要求考生据此分析、

春秋战国历史时期的十大名将

春秋战国历史时期的十大名将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个大黄金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爆炸,出现了许多的思想流派,他们影响深远。同时在诸侯众国的无数战争中,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天才的军事人物,成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英雄。其中的佼佼者是如下的10大名将: 1、孙武 简述: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代表作:《孙子兵法》:著名的军事作品,无语,还有人不知道吗。柏举之战:以吴国3万大破楚国20万,创造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特点:超强的军事理论能力,用兵如神,知名度高。结局:终老于吴地。 点评:兵圣!名传千古,宇内共知,中国历史的军事第一名人。 2、吴起 简述:吴起(?-前381)战国初期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在魏,任西河郡守,在楚,任国相。 代表作:《吴起兵法》:著名的军事作品,与《孙子兵法》齐名。无一败绩:在魏国与其他诸侯国打了72仗,其中64仗全胜,其余平手,从无败绩!阴晋之战: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特点:战无败绩,治国能人,文武双全。 结局:在楚国变法,被受利益损害的贵族杀害。 点评:吴起是集卓越的将军、高深的军事理论家、杰出的政治家及改革家于一身的春秋战国第一强人。 3、白起 简述: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官居秦国尉,受封秦国武安君。 代表作: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鄢郢之战:攻陷楚国国都,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国士兵,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特点:百战百胜,擅长歼灭战,杀人无数,令六国闻白起之名胆寒。 结局:招秦国相范雎嫉妒,被诬陷,自杀。 点评:战神!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无敌于天下,是中国历史上战将的一大奇迹。 4、孙膑 简述:孙膑(约公元前380-432),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 代表作:《孙膑兵法》:军事的经典著作。奇谋异计: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杀庞涓:以迫兵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围歼魏军,逼庞涓自杀,擒获魏太子申。 特点:高深的军事理论,多智,擅用计谋。 结局:善终,死后,葬于驿城。 点评:既生瑜何生亮,可惜庞涓机关算尽反害了卿卿性命。同时成就春秋战国的一代名将——孙膑! 5、李牧 简述:李牧(?-前229),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最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 代表作:抗击匈奴:长年对抗匈奴,一举歼灭10万匈奴铁骑,保赵国边关10年平安。两拒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有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 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 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 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 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 P36 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P41 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2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27、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28、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P47—P49

春秋战国史简介

春秋战国 历史111 顾逸飞 公园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叫做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这一时期的历史,与孔子修订的《春秋》年代大致相当,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时期,时间为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6年。 平王东迁,春秋开始,这以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一开始,由于郑国与周天王的矛盾,郑国与周王在郑国的繻葛(今天的河南长葛县北)进行了一场战斗,混战中,周恒王被郑国的将士一箭射中肩膀,周军大败,天子也威严扫地,周天子从此成了各诸侯国的傀儡。 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力马上变得强大起来。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召其他诸侯在他的领导下抵御游牧部族的进攻,并先后灭了30多个诸侯国。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齐桓公确立了它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死后,齐国开始衰弱,而地处中原偏西北的晋国开始强盛起来。自晋文公重耳即位后,晋国与南方的楚国进行了著名的城濮之战,这场战争以晋国的大胜而告终,也奠定了晋国称霸的基础。 而在这期间,位于西部地区的秦国也开始发展起来。秦穆公即位后,采取由余之计,大肆扩张西部疆域,成为了西部地区的霸主,为逐鹿中原铺垫了基石。而南方的楚国在楚庄王统治下,对内整治朝政,对外积极扩张,在邓之战中,楚国打败晋国,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而这之后,地处江南的吴国和越国又相继称霸,春秋霸主的位子就这样你争我夺。 经过春秋时期激烈的争霸战争,许多小诸侯国已逐步被大的诸侯国吞并。春秋末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历史学家大都把这视为战国的开端,战国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开始时,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秦、赵、魏、韩七国,史称“战国七雄”,当然,“七雄”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期间,各国新兴的封建势力或用军事暴力或通过变法改革,攫取了统治权,并使国家日渐富强。主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和赵武灵王的改革等,其中最成功的要属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并且通过远交近攻的方法,逐一灭掉了其余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于是,战国结束,秦朝开始。 春秋战国虽然战事不断,动荡不安,但却孕育了一个个有名的文人墨客,也造就了百家争鸣这样的文化大繁荣的景象。 这就是春秋战国,一个纷纷扰扰、乱哄哄的却又充满了传奇特色的时代。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不胜数,今天就让为你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确实有几百个小国,但具体多少,估计永远是一个谜。非常遗憾的是,那些国家本来都有各自的历史记载,但是,只有鲁国的记载保存下来了,也就是“春秋”。如此的结果,估计是鲁国历史是孔子写的,至少他参与写了,而中国的历史基本是儒教写的,所以,孔子这个儒教祖师爷的东西才能保存,并且被扩张,而非儒教的墨家以及其他历史则被忽视,直到彻底消失。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

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秦、楚、齐、燕、赵、魏、韩。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於是由宋发起,於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兴起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推动了以农业文明为鲜明特性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外加之商鞅、吴起等改革的影响,奴隶社会迅速瓦解,以仕大夫等新兴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制度迅速发育。生产力高速发展,商品交换高度繁荣,同时也催生了货币的广泛使用。更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城,为了抵御外寇,便于管理,集中居住的地方。外围用木栅栏、土墙或石墙围起来,称之为“城”。 “市”,人们用于商品交换的地方,长期固定下来之后乃称之为“市”。 “城”,以政治、军事为中心的形态存在。“市”,是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形态存在。人们为了便于政治、军事的管理和商品交换,将“城”“市”设在一起,即城市的产生。 当时的城市不但规模大,而且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据《战国策·赵策》记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今千丈之城,百家之邑相望也,”一万户人家的大城市与三百户人家的小城市相比,自然是大得多了。 城市建设的兴起,不单单是商品交换的繁荣。人们在商品交换的过程当中,自然也活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结果是,商品交换同时,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也在商品交换过程当中必然的产生了相互间的影响。对当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人们还都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绝对没有春秋战果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城市化建设,两千多年以后的中国和西方国家比较,还没有完成。今天的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边远山区,人们还很大程度的,生活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面。商品交流不畅,文化闭塞,致使国民素质提高缓慢,生产力发展滞后。中国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战果时期就已经给指明。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之路。那就是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城市和农村的区别,除了城市便于管理和商品、文化交流以外,城市还优化了各种资源的配置,强化了社会分工。象春秋战果时期,城市的高速发展使更多的人从传统的土地当中走出来。他们结束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去从事专业的商品交换,采矿、冶金、手工业加工、制造,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梳理

考点 3 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形势图 。 齐、楚、燕、韩、赵、魏、地理位置熟知: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

【易错警示】1.春秋霸主是先后相继,战国七雄是同时并存。 2.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国家是秦国、齐国和楚国。 【知识延伸】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表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考点 4 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知识扩展】商鞅变法对国家和个人的启示。 (1)(从改革的结果看)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2)(从改革的过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3)(从改革的精神看)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易错警示】商鞅在变法中由于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被处死,这只能说明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因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故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细节提示】 (1).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2).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建立县制 (3).各阶层对待变法的态度:新兴地主阶级和平民支持;旧贵族反对。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 (5).商鞅变法中的内容“建立县制”与秦始皇加强集权的措施“推行郡县制”有所不同。

高三历史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 从孔子起,周代的最后三个世纪出现了成体系的思辨思想。以下是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战国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也ZYB-B 可调式渣油泵有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 二、思想 (1) 道家:①老子(春秋):A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B 著有《道德经》一书,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立的东西是互相转化的。②庄子(战国):A 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2) 儒家:①孔子(春秋):A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对仁有许多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在政治上他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C 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D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E 编订和整理儒家五经,《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保存了古代文化。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②孟子(战国):A 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B 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C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D,主张性本善论,在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为亚圣。③荀子(战国):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1

高一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高一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重要提示: 1、夏朝:王位世袭制 2、商朝:宗法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神权与王权结合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4、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5、汉朝: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御史大夫(监察中央) 6、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7、宋朝:二府三司制 8、元朝:行省制度 9、明朝:废丞相、内阁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新高潮) 10、清朝:军机处、“改土归流”(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1、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宰相权利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自行补充)(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行补充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2、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 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自行补充): 大臣以朝议的方式参与国家决策(朝议制度)。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4)郡县制的作用(自行补充):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二)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培训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

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历史小说春秋战国1-7

历史小说春秋战国1-7 八大军阀秘闻 18集,89.3M 著:佚名播:刘军状态:完结 军阀,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演绎出了一番惊心动魄的场景。从他们的政治生涯、人生命运、情感生活等鲜为人知的野史秘... 特别辩护 23集,111M 著:佚名播:佚名状态:完结 本书意在留下律师为林、江集团案主犯辩护的历史资料,所以只写了庭审的姚文元、 陈伯达、吴法宪、李作鹏、江腾蛟中的律师辩护;而没有请律师... 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古典江湖 25集,273M 著:扶栏客播:罗兵状态:完结 本书延续了上一本《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全新、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轻 松自如、幽默诙谐的语言,演绎司马迁笔下的战国四公子孟尝... 春秋-听世界(第七部) 50集,252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给了无数英雄们表现的机会,齐国向东,晋国向北,楚国向南,秦国向西,四大强国的扩张,使华夏版图至少扩... 春秋-听世界(第六部) 52集,272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给了无数英雄们表现的机会,齐国向东,晋国向北,楚国向南,秦国向西,四大强国的扩张,使华夏版图至少扩... 春秋-听世界(第五部) 50集,252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给了无数英雄们表现的机会,齐国向东,晋国向北,楚国向南,秦国向西,四大强国的扩张,使华夏版图至少扩... 春秋-听世界(第四部) 38集,218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给了无数英雄们表现的机会,齐国向东,晋国向北,楚国向南,秦国向西,四大强国的扩张,使华夏版图至少扩... 春秋-听世界(第三部) 42集,289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有一个朝代,一半以上进士在那时形成;一半以上成语在那时产生;一半以上祖师爷出自那个时代。那时产生了教会我们礼义廉耻的孔子;著作《道... 春秋-听世界(第二部) 30集,188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有一个朝代,一半以上进士在那时形成;一半以上成语在那时产生;一半以上祖师爷出自那个时代。那时产生了教会我们礼义廉耻的孔子;著作《道... 春秋-听世界(第一部) 30集,209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有一个朝代,一半以上进士在那时形成;一半以上成语在那时产生;一半以上祖师爷出自那个时代。那时产生了教会我们礼义廉耻的孔子;著作《道... 小问题大历史6 21集,226M 著:佚名播:罗兵状态:完结 一个小问题引发大故事。您知道胡同一词,是怎么来的吗?您知道哪条胡同最长,哪条胡同最老吗?常吃的面条、馒头和饺子,这里头又有哪些故事? 张居正与万历皇帝 32集,331M 著:佚名播:罗兵状态:完结 张居正,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声名显赫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所进行的改革,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由于得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全力支持,成...

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原始----春秋战国 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乐器是(骨笛骨哨),距今已有8000年。 2 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3 《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古来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是描写先民们 的狩猎活动的。 4 河南舞阳县出土的骨笛其制作材料是(鹤骨),能演奏(七声音阶)。 5 目前我国考古中发掘最早的一件乐器是(骨笛),它迄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是 鹤骨制作的,其骨笛有(22.2)厘米,有(七个音阶)。 6 在《尚书·尧典》一书中载有(击石拊fǔ石)一词,说的是乐器(磐)。 7“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说的是(八首民歌),是(葛天氏)时代的音乐作品8《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朱襄氏)时期的以为音乐家,他叫(士达),制作了一件乐器叫(五弦琴)。有人认为是(七弦琴)的前身。 9 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大禹)时期的,其歌词是(侯人兮猗)。 10 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11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一古墓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乐舞蹈图案的(陶盆),是 我国(新石器时期)后期的作品,陶盆中绘有一幅乐舞图,共有(15)人歌舞,每(5)人一组,共有(3)组。 12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多件能吹奏的骨哨,它们全都是用鸟 禽的(肢骨)制作的。 13 传说中的远古乐舞《箫韶》,也叫《九歌》《九辨》。 14 《云门》是(黄帝)时期的乐舞,它被记载在《周礼》一书中。 15 尧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这一记载于《吕氏春秋》书中。 16 《大夏》这一乐舞所歌颂的领袖人物是(大禹)。其表现的内容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 英雄形象。 17 根据文献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夏代),夏代的一种大型乐舞叫(侈乐)。 18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夏代)的。 19 据史料记载,夏启大量使用侈乐,在他的宫中每天早晨为其歌舞的女乐多至(3万)人。 20 尧帝时期的的乐舞叫《咸池》。 21 成汤时期的乐舞叫《大濩》。 22 六代之乐是指(周)时代以前的六部大型乐舞。 23 六代之乐是指《云门》《咸池》《大韶》《大濩》《大武》《大夏》。 24 六代乐舞有(文舞)(武舞)两种乐舞形式。 25 六代之乐舞主要是用于(祭祀天地)和(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音调平淡) (缓慢肃穆)。 26 在商时期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并领导音乐与乐舞等艺术活动的代表人物是(巫)。 27 为商纣王创作靡靡之音的乐师叫(师延)。 28 六代乐舞在当时最受统治者重视,这种乐舞有(大司乐)亲自掌教。 29 商纣王使用音乐形式主要是(淫乐)。 30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乐队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王宫县)是指(四面)用的乐队; (大夫判县)是指(两面)用的乐队。 31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天子使用的乐队的排列是东西南北四面的,这种排列叫(宫县), 诸侯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东西北三面的,这种排列叫(轩县),卿、大夫使用的乐队是两面的,叫(判县),士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一面的,叫(特县)。 32 周天子用乐舞人数(64),诸侯用乐舞人数是(36),卿大夫用乐舞人数是(16),士用

春秋战国各国国君

鲁国 姬伯禽前1043年-前998年在位46年 鲁考公姬酋前997年-前994年在位4年 鲁炀公姬熙前993年-前988年在位6年 鲁幽公姬宰前987年-前974年在位14年 鲁魏公姬晞前973年-前924年在位50年 鲁厉公姬擢前923年-前887年在位37年 鲁献公姬具前886年-前855年在位32年 鲁真公姬濞前854年-前826年在位29年 鲁武公姬敖前825年-前816年在位9年 鲁懿公姬戏前815年-前807年在位9年 鲁废公姬伯御前806年-前796年在位11年 鲁孝公姬称前795年-前769年在位27年 鲁惠公姬弗涅前768年-前723年在位46年 鲁隐公姬息姑前722年-前712年在位11年 鲁桓公姬允前711年-前694年在位18年 鲁庄公姬同前693年-前662年在位32年 鲁闵公姬启前661年-前660年在位2年 鲁厘公姬申前659年-前627年在位33年 鲁文公姬兴前626年-前609年在位18年 鲁宣公姬馁前608年-前591年在位18年 鲁成公姬黑肱前590年-前573年在位18年 鲁襄公姬午前572年-前542年在位31年 鲁昭公姬稠前541年-前510年在位32年 鲁定公姬宋前509年-前495年在位15年 鲁哀公姬将前494年-前468年在位27年 鲁悼公姬宁前467年-前437年在位31年 鲁元公姬嘉前436年-前416年在位21年 鲁穆公姬显前415年-前383年在位33年 鲁共公姬奋前382年-前353年在位30年 鲁康公姬屯前352年-前344年在位9年 鲁景公姬匽前343年-前323年在位21年 鲁平公姬叔前322年-前303年在位20年 鲁文公姬贾前302年-前280年在位23年 鲁顷公姬雠前279年-前256年在位24年 齐国 (姜氏) 齐太公姜尚(前1046年--前1000年) 47年 齐丁公姜及(前999年--前???) 齐乙公姜得(前???--前???) 齐癸公姜慈母(前???--前???) 齐哀公姜不辰(前???--前863年) 齐胡公姜静(前862年--前860年) 3年 齐献公姜山(前859年--前851年) 9年 齐武公姜寿(前850年--前825年) 26年 齐厉公姜无忌(前824年--前816年) 9年 齐文公姜赤(前815年--前804年) 12年 齐成公姜说(前803年--前795年) 9年 1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教案(旧人教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教案(旧人教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ocio-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review lesson plan (old vers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 教案(旧人教版) 高三历史:1.6 一、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 1、政治上:周王室衰退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瓦解。 (1)诸侯争霸特点: ①各国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基础 ②以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为目的 ③前期基本上是北方诸侯国称霸中原,中后期南方诸侯国进入中原争 (2)春秋五霸: ①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②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两种说法都有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注意位次不能颠倒) (3)典型事件:(原因-概况-影响) 齐桓公称霸 ①齐国是东方的富庶在国②齐桓桓公改革增强了实力: 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点); b、改革军制、设常备军(最早设); c、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先进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援燕打退③ 助卫挫败狄人;联合诸侯讨伐楚国。① 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② 灭掉30多个诸侯国,成为霸主;③ 丘(河南兰考境内)会盟,其霸主地位得到周王正式承认(标志)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楚争霸 ①晋文公改革使晋国成为北方强国;②南方楚国势力向北发展至黄河流域,威胁到晋国利益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战(标志),晋军诱敌深入,打败楚军。晋文公霸业确立吴越争霸战争 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也参加争霸战争先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臣薪尝胆"。国力增强,最终掉吴国。 (4)性质: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 (5)影响: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ocio-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等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常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不断发展,商业渐趋发达,一些重要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扩大政治权利,促使各大诸侯国不

断进行变法运动。经过百余年的斗争,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3.商鞅变法较为彻底,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1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①我国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根据考古发现证明我国西周晚期已使用人工冶铁制品。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地区已非常广泛普遍。 ③铁器普遍使用的重要意义:标志我国由青铜时代进步到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普及, 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