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研究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研究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的发展,境外上市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企业融资进程中令人瞩目的现象。境外上市在国外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国内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成功登陆境外证券市场,而获取国际资本是其主要目的。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境外上市能否放松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理论部分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境外上市动机方面的主要理论假说,包括市场分割假说、流动性假说、融资约束假说以及投资者认知假说。接着介绍了融资约束相关理论,包括传统的企业投资理论、MM定理、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FHP模型。文章同时梳理了国内外与境外上市动机、融资约束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该部分为文章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对中国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的背景及现状有具体的了解,本文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政策背景、沿革历程,然后从境外上市模式、境外上市地点、上市行业分布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目前民营企业境外上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境外上市缺乏足够的认识,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忽视投资者关系管理。

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基于FHP模型、LSZ模型构建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是否放松融资约束的检验模型,样本选择了2008-2010年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国内民营企业。结果证明上市后公司投资对内部现金流的敏感程度下降,说明境外上市有利于放松公司的融资约束。

随后针对实际背景的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本文分上市公司和国内证券监管部门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境外上市;融资约束;FHP模型

Abstract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Oversea listing has become a noticeable phenomenon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financing of china’s companies. Overseas listing has a history of thirty years in foreign countries, while it’s a short history in china. More and more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choose oversea listing with the purpose of attaining international capital. In this background, it is of practical and theory meaning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roblem, whether oversea listing could loosen the financing constraints of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ory part, the author firstly reviews the various motive hypotheses on overseas listing, including market segmentation hypothesis, liquidity hypothesis, investors recognition hypothesis, and finance constraints hypothesis. And then the related theories on financing constraint, including conventional investing theory, MM theorem,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invest, FHP model. In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reviews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wo ideas.

In order to understanding definitely 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ose private enterprises, which are oversea listing, the third part firstly introduces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progress, and then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in the view of oversea listing model, place and the industry distribution. In the final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 of them: ignor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ors; the weak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 the part of empirical study, basing on FHP model and LSZ model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empirical model. The samples are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listing in HK between 2008 and 2010. The author documents that, following listing, the sensitivity of investment to internal cash flow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This proves that overseas listing relaxes capital constraints.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and empirical result, the author proposes certain advice about listing company and securities regulators.

Key words: Overseas Listing; Finance Constraints; FHP model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1.1.1 选题的背景 (1)

1.1.2 选题的意义 (2)

第二节研究内容及文章创新点 (2)

1.2.1 研究内容 (2)

1.2.2 文章框架 (3)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4)

第一节境外上市动机文献综述 (4)

2.1.1 理论研究成果 (4)

2.1.2 实证研究综述 (9)

第二节融资约束理论 (10)

2.2.1 传统企业投资理论 (10)

2.2.2 融资约束理论假说 (12)

2.2.3 实证研究综述 (14)

第三章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背景及现状分析 (19)

第一节我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背景分析 (19)

3.1.1 政策背景分析 (19)

3.1.2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沿革历程 (20)

第二节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发展现状 (22)

3.2.1 上市模式选择 (22)

3.2.2 境外上市地点分布 (23)

3.2.3 境外上市行业分布 (25)

第三节我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问题 (26)

3.3.1对境外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 (26)

3.3.2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28)

3.3.3忽视投资者关系管理 (28)

第四章民营企业境外上市与融资约束的实证模型与假设 (30)

第一节实证模型的构建 (30)

第二节实证假设 (31)

第五章我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与融资约束的实证检验 (33)

第一节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33)

第二节单变量比较 (33)

第三节面板数据回归 (36)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38)

第一节全文结论 (38)

第二节对策建议 (38)

5.2.1 上市公司 (38)

5.2.2 证券监管部门 (39)

5.2.3 证券交易所 (40)

参考文献 (41)

第一章绪论

本部分是全文的绪论,主要工作是介绍了文章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以期对本次研究有个初次了解。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尝试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到国际股权融资的潮流中,因而国内外金融界日益关注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现象。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地缘文化等原因,我国企业境外上市地集中在香港、美国和新加坡,其中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最多。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而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尤其是在资金筹集方面,融资难的问题了成了民营企业最大的绊脚石,最近几年,国内股市持续低迷,民营企业通过境内上市实现融资愈发困难,而我国政府所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也使得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门槛被不断提升,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国内很多民营企业开始谋求境外上市,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我国政府在此方面也从最开始的不加管制到立法干预,再到当今的积极鼓励,推动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走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路子。

在众多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中,不乏成功者,正是这些成功者的榜样效应,再加上大多数民营企业自身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民营企业奔赴境外上市融资的热潮,遍及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到境外上市,其最大目标便是获取需要的资本,根据统计,当前国内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多以香港、新加坡的创业板,以及美国的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市场的要求的企业上市条件较低。但是,境外上市仅仅是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一种向投资人融资的可能,至于企业最终能够融到多少资本却与多个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有企业自身条件、中介机构资质

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等,也就是说,民营企业若想通过境外上市实现融资,必须得到多方面的认可和支持。一般来讲,融资约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上市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而境外大部分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及披露行为方面都具有比国内市场更大的优势,因此对民营企业来讲,境外上市的方式或许能够对融资约束产生有利的影响。

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国内民营企业现状及企业境外上市的有关制度,对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对融资约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重点以在香港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1.1.2 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通过本课题对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丰富国内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是本课题选取香港上市民营企业为样本,探讨其对融资约束的影响,这有助于拓展国内民营企业通过境外上市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是本课题通过直接检验内地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是否能够放松融资约束,并得出最终的结论,这非常有利于促进国内证券市场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促进内地融资环境的改善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及文章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本文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民营企业信贷方面相对紧张以及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特殊制度背景,提出我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对于其融资约束的的可能影响,并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以2008-2010年间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来检验境外上市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本文试图以H股公司为样本,直接检验内地民营公司在香港上市后,融资约束是否能够放松,以弥补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然后指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以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相关理论综述。该部分围绕本文的研究,梳理国内外境外上市动机及融资约束相关的文献,并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阐述,为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背景及现状分析。该部分首先对国内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政策背景及历史进行阐述,然后从境外上市模式、境外上市地点以及境外上市行业分布对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境外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为政策建议提供方向。

第四部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与融资约束的实证模型与假设。该部分首先基于FHP模型和LSZ模型构建了本研究的实证模型,然后提出实证假设,从而指明了实证研究的具体方向。

第五部分我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与融资约束的实证检验。该部分是实证部分,首先选择了研究样本和检验数据,然后分别通过单变量比较、面板数据回归两步检验得出最终的实证结果

第六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该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然后针对现状分析部分以及实证检验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2.2 文章框架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研究内容新。本文结合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以下简称FHP)的经典文献[1]中提出的FHP模型,结合当前形势进行改良,进而根据不同背景和不同行业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探讨境外上市对于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机理。

研究视角新。现有关于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研究,现有文献主要是基于当前在香港上市的所有企业进行研究,其中包含不仅包括民营企业,还包含国有企业。本文则以当前形势下融资相对困难的民营公司为视角,在分析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状况的基础上,探讨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1] Fazzari, S., R. Hubbard ,and B. Petersen.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141-195.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国外经济学家针对企业境外上市和融资约束的研究源于经济实践的需要,起步较早,积累了大量较为成熟的理论假说与实证结论。而我国真正的自主境外上市行为则出现于1999年,学术研究方面起步较晚,融资约束理论研究更是滞后。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同样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梳理了国内外与境外上市、融资约束相关的研究文献,以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节境外上市动机文献综述

国际股权融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而迅速发展,但国外针对于境外上市的研究在七十年代就已兴起。尽管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也、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但企业境外上市的动机一直是理论及实证研究热点。现有的证据表明,境外上市公司的股票在上市之前和上市后短时间内价格显著上升,说明境外上市会导致股东财富增长(Karolyi,1998)1。诸多学者尝试从各个角度解释或验证境外上市所具备的分散风险、降低资本成本、提高流动性等一系列功能。

2.1.1 理论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是市场分割假说,流动性假说,投资者认知假说,融资约束假说,投资者保护假说,信号假说,投资者法律保护假说等。现有的境外上市动机假说基本可以分为财务动机、公司治理动机和战略动机(见表2.1),而财务动机在企业境外上市决策的重要地位已获得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因此本章将阐述重点放在公司财务层面。

1Karolyi, G.A.,Why do Companies List Shares Abroad? A Survey of the Evidence and its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J],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1998,(7):1-60.

4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文献整理

现有的境外上市动机假说尽管是从分散风险、降低资本成本、增加流动性、提高信息披露水平以及放松融资约束等不同角度提出的,但是均建立在资本市场一体化理论基础上,因此在梳理各假说之前先介绍一下资本市场一体化理论。

在经典公司财务理论中,资本市场一体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实现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具有一项显著优势:实现上市股票投资机会的均等化,无论投资者所处国家,换言之,投资对象与投资主体均可实现全球化,交易信息可以几乎同时被全球各资本市场接收,交易指令可以以最好的条件在全球各资本市场执行。在此背景下境外上市将毫无意义,因为即使不同资本市场的股票,只要风险相同,以相同货币衡量的价格也会是一致的。但是尽管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化蔓延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资本国际化流动的障碍已经大大降低,投资者进入外国资本市场比以前容易得多,但这样理想的市场仍然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资本的跨境流动仍然面临着许多障碍。这些障碍有些是直接因素,比如政策性障碍(外汇管制、高额税收、外国股权限制、股息支付限制等)以及较高的经纪和交易成本;有些障碍是间接因素,比如监管成本较高(营业

5

和交易时间不一致、缺乏外国公司的会计信息、外国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等)。这一系列的障碍使得各国资本市场要么完全分割,要么部分分割。企业境外上市最根本的动机正是克服资本的跨境流动障碍。这也就构成了境外上市动机假说的理论基础。

(1)市场分割假说

美国学者Stapleton和Subrahmanyam 于1977年发表了著名文章《资本市场均衡与企业融资》1,文中首次提出市场分割假说理论。作者在文中首先分析了导致资金无法在不同证券或者证券投资者之间无障碍转移的原因,并从资本市场分割的角度研究了企业融资约束。上述两种现象是促使企业寻求境外上市来解决资本市场分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主要原因,而且有的企业为达到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入的目的实现了双重上市。

Errunza和Losq(1985) 2基于Stapleton等人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构建了市场分割状态下的均衡定价模型。作者在《基于温和分割的国际资产定价理论及试验》一文中首先定义了证券市场分割的“硬分割”:由市场物理不同或证券投资限制造成的市场分割,其次划分了三种硬分割状态:全部整合、中间温和分割和全部分割,接着建立了温和分割状态下的均衡定价模型,并将此模型运用到了境外上市企业中投资者的收益的分析中,结果表明,投资者可以投资上市公司的股票来分散可能的风险;预期收益受企业权益资本的影响。最后文中指出市场分割很难使用定量数据来表达。

(2)流动性假说

学者Amihud(1986)3从股票的流动性和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角度入手研究了境外上市动机。他在《资产定价和买卖价差》一文中指出股票的流动性与公司权益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股票流动性的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会升高,从而有利于公司最终的收益。所以,在较为发达的境外市场比较容易实现买卖价差较低的股票交易,且能提供更优质的流动性服务,因此很多共四寻求境外上市或者实现双重上市,以求提升公司的股票流动性,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1Stapleton R., Subrahmanyam,M., Market Imperfections,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 and Corporate Finance [J],Journal of Finance,1977,(32):307-319.

2Errunza,V.,Losq,E.,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under Mild Segmentation:Theory and Test[J],Journal of Finance ,1985,(40):105-124.

3Amihud,Y., Mendelson,H., Asset Pricing and the Bid-ask Spread[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6,(17):223-249.

6

美国学者Foerster(1998)1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在北美地区的证券市场选取股票样本,运用间接方法,综合考虑了股票的成交前后价格、交易量以及股票上市地点等因素,对股票流动性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在流动性更为活跃的市场往往能够产生超出常规的收益,而且差异一般都比较大。这一成果载于《多元化交易及流动资金的交易数据分析》一文中。

(3)投资者认知假说

投资者认知假说(Investor Recognition Hypothesis)是由美国学者Merton2于1987年基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资本市场均衡模型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对不同证券拥有不同的信息,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自己了解的证券。

因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如果投资者对某只股票的认知度低,那么就会增加其“影子成本”,从而降低对该只股票的预期收益。而境外上市可以显著提升投资者的认知程度,进而提高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Merton还提出,投资者认知的提高会降低公司资本成本。Foerster和Karolyi(1999)3从风险分担角度改进了Merton最初的假说。他们认为,境外上市可以有效的扩大股东基础,这样可以将公司的经营风险分散到更多的股东中间,从而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提升公司价值。

(4)融资约束假说

2005年,Lins,Strcikland和Zenner4在借鉴市场分割假说、流动性假说、投资者认知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融资约束(financing constraints)假说。该理论认为试图通过境外上市降低获取外部资本尤其是国际资本的难度,从而缓解融资约束压力是企业寻求境外上市的主要原因。Lins等也强调了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对境外上市放松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的重要性,同时进行了实证研究来支持自己的论断。一是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角度证明证明境外上市对企业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有着显著影响,反映出企业在境外上市后融资约束得以放松。另一个是将样本公司分成来自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两类进行验证,结果

1Foerster, S.R. ,Karolyi, G.A., International Listings of Stocks :The Case of Canada and theU.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3,(24):763-784.

2Merton,R.,A Simple Model of 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87,42:483-510

3Foerster, S.R., Karolyi, G.A., Multimarket Trading and Liquidity :A Transaction Data Analysis of Canada-US Interlisting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1999,(8):393-412.

4Lins,K., Strickland,D., Zenner,M., Do Non-U.S. Firms Issue Equity on U.S. Exchanges to Relax Capital Constraints? [J] .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5,(40):109-133.

7

发现来自前者的企业在境外上市后融资约束程度得到明显放松,而来自后者的企业缺乏明显变化,这表明融资约束动机是新兴市场企业选择境外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发达资本市场企业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弱。

除以上假说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信号(Signaling effect)假说(Cantale,19961; Fuest,1998), 该假说也是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入手,认为来自于新兴或者落后证券市场的公司,由于其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所以到一个严格的市场上去上市,会产生“信号效应”,证明该公司品质出众。另外Lins等人(2004)年提出了投资者保护假说(investor protection hypothesis),该假说从信息环境发生变化的角度入手,指出境外上市企业的投资者风险和评估水平决定了企业的整体价值,因此对投资者的保护非常重要。

由于早期经济体制的限制,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境外上市开展也较晚,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的不断接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成果。

朱超(2002)2认为境外上市能够为内地企业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并结合成功实现境外上市的内地企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的根本动机,进而引入了可供内地企业借鉴的境外上市模式,最后针对目前内地企业实现境外上市的障碍因素以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周元元(2003)3从资本运作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方面论述了中国内地企业进行境外上市的主要动机:利用国际资本的流动来缓解融资约束。他通过对中海油集团两次上市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大规模集团公司同样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而内地企业在境外上市不得不面对文化差异、异地成本等问题,因此,中国只有首先确定良好的上市目标和提升企业自身的业绩,从内部提高自身价值,才能更好的利用国际基本市场。

王凤荣(2004)4指出内地企业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选择就是境外上市,可选方式包括直接上市、造壳上市与借壳上市三种,而借壳上市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首选。此外,他分析了境外上市相对于境内上市的优越性:一是促进国际市场地位的提升;二是借助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三是拥有了国际化的经营平台;四是完善企业制度及治理结构。

1Cantale,S,The Choice of a Foreign Market as a Signal,Working paper,Tulane University,1996

2朱超.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

3周元元.论中国境外上市现状障碍及对策[D].长沙:湖南大学,2003

4王凤荣. 境外上市与企业国际化[J]. 聊城大学学报,2004(01):106-110

8

胡国晖(2006)1认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首先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推动,因而具有明显的政府干预特征。其次,内地企业的境外上市不但与企业自身有关,同时也与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基于以上分析,他认为中国企业的境外上市动机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财务和企业利益,政府政策背景下的宏观企业利益。因此应避免使用片面的思维来判断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原因。

易宪榕,卢婷(2006)2认为由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企业可以获得的债务性融资份额增速回落;国内股市等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不良资产也纷纷压缩信贷规模等原因,国内企业的融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情况下企业实行境外上市是国内资本市场缺陷下的现实选择。

罗飞飞(2006)3认为境外上市对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来自三种效应:民营化效应、IPO效应以及境外上市效应,并认为对于A+H多重上市国有企业而言,PIO效应的影响要大于民营化效应,正向的境外上市效应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

陈思行(2007)4分析了美国证券市场诱导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重要原因,而且认为在政府推动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将会有很多企业试水赴美上市。他从融资成本、上市成本和企业效益等多个方面对比了直接上市、买壳上市和收购上市三种不同路径的利弊,得出不同企业应选择不同途径的结论。

王海燕(2010)5指出国内民营企业自从20世纪末开始在境外上市,而今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刺激下,民营企业的境外上市热情日益高涨。文章基于行为科学相关理论,构建和分析了内地民营企业实行境外上市的动机。

2.1.2 实证研究综述

实证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Foerster& Karolyi(1993)6运用了在美国交叉上市的境外公司的股票价格效应,证明公司境外上市后股票价格会有明显上

1胡国晖.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动机辨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7):57-59

2易宪容,卢婷.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7):4-33

3罗飞飞. 境外上市对国有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4陈思行.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新通道及现今三大主要路径的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7z):75-76

5王海燕. 中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研究[D].辽宁大学,2010

6Foerster, S.R. ,Karolyi, G.A., International Listings of Stocks :The Case of Canada and theU.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3,(24):763-784.

9

升,而且被分割程度最高的市场获益最大。Miller(1999)1尽管采取了不同样本,但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同时不少学者从降低资本成本角度验证市场分割理论,比如Eminza&Miller(2000),Foerster& Karolyi(1993,1999),并发现境外上市通常伴随资本成本的下降。

流动性假说比较有力的证据来自于Miller(l999)。他从上市公司的除权除息项目入手研究了公司价值在此前后的变化,结果发现股票价格的反应因除权除息项目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在NADAQ或者NYDE上市的公司正异常收益率最高,而在私下发行的公司正异常收益最低。因此这可以证明流动性增长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假说。

关于投资者认知假说,Foerster & Karolyi(1999)2用股东人数反映该只股票的投资者认知状况,发现境外上市后股东人数的增加确实与较低的公司预期收益相关联,进而验证了投资者认知假说。

对融资约束假说的代表性实证研究来自于该假说创始人Lins等(2005),他选择投资—敏感性作为融资约束程度的度量指标,研究样本选择了在美国NYSE 和NASDAQ发行ADR的非美国企业(1986—1996),结果证明境外上市对企业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有着显著影响,反映出企业在境外上市后融资约束得以放松。

第二节融资约束理论

融资约束理论是以传统企业投资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首先介绍了加速理论,流动性理论,新古典投资理论和托宾Q理论,进而介绍了MM定理,投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FHP模型等融资约束理论假说。

2.2.1 传统企业投资理论

投资理论主要是为投入产出活动的预期性选择提供基本原理和分析模型的1Miller, D. P.,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Segmentation on Securities Prices: Evidence from Depositary Receip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51):103-124.

2Foerster, S.R., Karolyi, G.A., Multimarket Trading and Liquidity :A Transaction Data Analysis of Canada-US Interlisting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1999,(8):393-412.

10

思想体系,可以描述投资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投资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典学派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等,这些早期比较系统的论述投资理论的学说将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置于关注的焦点,因此,古典经济学及其之前的经济学研究尚未形成关于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定量模型。之后,投资理论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又加之数学工具的引入,投资理论逐渐跨入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新阶段,也涌现出许多比较的经典的投资理论,比如、加速原理、流动性理论、新古典投资理论和托宾Q理论。

2.2.1.1 加速理论

加速理论(accelerator theory of investment)是由美国经济学家J.M..克拉克1最早于1917年提出的,是古典学派之后较早用于投资研究的理论,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Clark 建立了原始加速模型,该模型首先假定资本存量与产出存在一个固定的比例关系,得出结论认为投资主要由产出的变化决定。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灵活的加速模型(Koyek,1954)、实用的加速模型和利用最新信息的加速模型。

2.2.1.2 流动性理论

流动性理论(liquidity theory)主要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是紧随加速理论之后的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主要取决于内部资金的充足程度,过去的利润水平可能作为将来盈利水平的替代,与资本支出决策有关。该理论的主要贡献者有Meyer(1957)、Dusenberry(1955)、Meyer和Glanber(1964)。与之类似,Grunfeld 于1961年提出利润决定的投资函数,认为最佳的投资决策与利率、税率、资本价格等因素有关,是利润决定投资。

2.2.1.3新古典投资理论

由于流动性理论缺乏严密的理论基础,新古典投资理论很快就对其提出挑战。该理论体系是基于Modigliani和Miller于1958年建立的经典MM定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Jorgenson(1963、1966、1971)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下,将新古典生产函数引入投资函数模型,提出新古典投资模型,承认在生产函数中要素之间具有可替代性,这与加速模型中假设资本和其他要素之间不具有替代性是完全不同的。Jorgenson(1963)利用一个连续时间的动态最优化模型

1J.M.Clark.Business Acceleration and the Law of. Demand,"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March 1917 pp.

217-35

11

来描述企业投资行为,标志着现代企业投资行为理论的正式形成。该理论认为投资的决定因素为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短期的投资决策是由滞后的资本需求的变化决定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间有可替代性。Bischoff(1971)对Jorgenson的标准新古典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改良的新古典投资理论,认为相对成本变化而言,投资对产出的变动更敏感。

2.2.1.4托宾Q理论

Grunfeld(1960)认为企业预期利润可以用其市场价值进行衡量,因此企业市场价值可以决定其投资行为。这一做法为托宾Q理论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引导,后经Tobin和Brainard的深化发展成为著名的Q理论。Q值通常被定义为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市场价值与企业重置成本的比率。该理论起初仅限于研究金融市场的一般均衡,但随后涉及范围延伸到企业的Q指标与企业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托宾Q理论提出了资本的市场价值发现和价值确定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依据,其最大贡献是把企业投资价值问题的研究放置于资本市场均衡研究的框架体系内,提出了一套有关企业投资价值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中,如果企业以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只要企业市场价值的边际增长(影子价格)大于其股本的重置成本,那么企业就会继续投资,增加股本。

而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企业财务(如内部现金流)对企业的投资行为的影响应该并不显著,投资应该取决于期望盈利水平。因此,对于同时包括托宾Q 和内部现金流的投资模型,只有Q可以影响到投资水平。尽管发源于新古典投资经济理论,但是托宾Q理论考虑了预期因素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这方面的不足。

对企业过去投资的解释能力和对企业未来投资的预测能力是目前公认的衡量投资理论和投资模型有效性的两大标准。为检验这些理论和模型对企业投资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许多学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比较研究,但是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并没有形成可以得到公认的结论。

2.2.2 融资约束理论假说

Mayer和Kuh早在1957年新古典投资理论产生之前就提出过关于公司融资约束的论述,他们首先指出了融资因素在企业投资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在

12

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企业内部现金流无法完全满足投资过程的资本支出需要,即企业受到了融资约束。这属于学术界最早关于融资约束的理论成果,但因为缺乏严密的理论基础,未能形成理论体系。上世纪70年代起,许多学者为赋予融资约束下企业投资理论一定的理论基础,开始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以及委托代理理论运用与解释企业的投资行为,也促进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

融资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融资及融资约束问题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建树颇多。理论方面,比较著名的成果有MM定理(也称为经典财务理论,Modigliani & Miller,1958)、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理论(Jensen,1976;Meryes,19841; Braverman,1986)、FHP模型(Fazzari、Hubbard&Petersen,1988)、代理理论(Jensen & Meckling,1976)。以上四种理论构成了其他关于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尽管都从不同角度出发,但是对融资约束下企业投资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2.2.1 MM定理

MM理论是现代公司财务研究的起点,是美国学者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1955年所建立的资本结构模型的简称。该理论认为如果不考虑税收、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即完美的资本上场,企业的价值由其实际资产决定,因此资本结构、资本成本均不会影响公司价值,而且如果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分离,那么公司的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也无关。此后又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一定修正和补充,其中权衡模型理论在MM模型中引入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认为最佳的资本结构应为减税收益等于两种成本现值之和时的负债比例。

尽管MM理论在公司财务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但是其严格的假设条件却大大降低了其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的有效性。有鉴于此,许多学者抛弃完美资本市场的假设,展开了以不完美资本市场为前提的研究。

2.2.2.2 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针对信息不对称对企业投资影响开展的一系列的研究,奠定了企业融资约束研究的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是指不同市场经济参与者所掌握的信息或者对信息的理解有所不同,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1Myers,C.S. and Majluf, N.S.,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187–221.

13

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不利的地位。Myers和Majluf(1984)认为,在不完美资本市场中,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和内部融资成本存在差异,企业的管理者在融资时更倾向于使用内部资金,原因就是企业的外部投资者与内部人之间存在着不对称信息,外部投资者为降低风险会要求企业多支付一定的融资成本。此时,投资—内部现金流敏感性在上市公司尤其是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变的非常高。投资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融资约束有两种表现:一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配给,妨碍了企业的债权融资;二是较高的外部融资成本限制了企业的股权融资。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不得不放弃投资,即使项目前景相当可观,这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经济效率的降低。

2.2.2.3 FHP模型

该模型是在1988年由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提出来的,它首先为企业受融资约束的程度选择了一个新的衡量指标:股利支付率,然后首次实证研究了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它们之间呈正向关系。后来有关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的研究尽管选择了不同融资约束衡量指标的,但是研究方向都遵循了FHP模型的思路,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支持FHP 的结论:即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之间呈正向关系。但是1997年Kaplan和Zingales(KZ)1提出了质疑FHP模型的KZ模型,在此研究中,研究对象选择为FHP(1988)界定为融资约束严重的一类企业,融资约束指标选为综合财务状况,而延续了FHP的研究思路,结果发现融资约束与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负相关系。经过后人分析,这种结论差异应该是由研究对象的不同和融资约束衡量指标的不同引起的。

此外还有学者从企业异质性角度(Gomes,2001)对企业投资与融资约束的关系进行研究,Alti(2003)在新古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无融资摩擦情况下的企业增长与投资模型,得出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不是融资约束存在的必要条件。

2.2.3 实证研究综述

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对企业投资与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模型

1Kaplan,S.N.and Zingales,Do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ties provide useful measures of Financing constrants? [J]. Quarterly Joumal of Economics,1997,112(l):169-215

14

还是在衡量融资约束变量的选取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在实证研究的结果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从对融资约束变量的不同分类标准上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从投资—现金敏感性角度进行研究的有FHP(1988),他们在该方面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发现公司所遭受的融资约束越严重,其投资—现金敏感性越高。此外类似研究来自Hubbard & Kashyap(1995))等;从现金—现金敏感性角度进行研究的有Almeida(2004),他发现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与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存在正向关系;从综合财务状况进行研究的有KZ(1997),Cleary(1999)等;从公司规模进行研究的有Deverux & Schiantarell(1990) 、V ogt(1994)等,前者运用资本存量的真实价值代表公司规模,发现公司规模越大,融资约束程度越低;从企业是否属于集团化企业方面进行研究的有Chirinko & schaller(1995),结果发现年轻、独立的制造业公司的投资支出更依赖于内部现金流。还有一些其他不经常用的分类标准,比如股权集中度、公司成熟度、公司债券等分类标准。现将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汇总如下表2.2。

15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题目研究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题目研究 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题目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中小民营融资难主要是现行融资体制不公道、政府职能不到位以及企业自身原因所造成的,应从推进体制改革、培育信用环境、进步风险识别能力、加强政府协调以及进步中小民营企业整体素质进手,来解决融资难。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信贷配给创业资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作为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增加财政收进、扩大就业,进步经济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其融资难状况在总体上并未

得到改变,快速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抑制其活力的瓶颈。再者企业融资是企业理财的重要决策之一,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在新世纪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有作为,就必须解决好融资题目。 1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 中小民营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巨大贡献与其获得的金融支持极不对称。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笔者以为,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1 金融机构方面存在的题目 1.1.1 金融机构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的经营本钱较高 金融机构向民营中小企业放贷所涉及的经营本钱大大高于大型企业。由于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等大致相同,而每户中小民营企业均匀获得的贷款大大低于大企业,因而中小民营企业每笔贷款的经营本钱对金融机构来说相对较高。据世界银行1978年在菲律宾的调查,大额贷款的运作用度为贷款总额的0.3%~0.5%,而向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尽管金额较少,运作用度却高达2.6%~2.7%。 1.1.2 金融机构“亲大远小”倾向突出,所有制偏见仍很严重 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主要是面对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由于对其放贷风险相对较小,安全可靠,利润也丰厚;而中小民营企业因其经营规模小,资信状况差等原因,难以像大企业那样与金融机构建立传统联系。由于金融机构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获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分析及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民营企业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建立,民营企业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正以新的目标,新的组织,新的结构,新的动力步入全球分工体系,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不可忽视的动力。然而,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纵观国内外市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长远稳健运行。 本文将首先描述民营企业融资的几种模式,阐述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原因,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在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融资系统不够完善等方面。当然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一现状,既有企业自身因素,也受到当前政策经济环境和政府的影响。本文将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论述在当前融资环境下,企业如何增强自身素质,扩展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融资现状,融资对策 An Analysis of Privately-run Business’ Financing Status Quo and Strategies Author:Ren Shuang Tutor:Hu Juan Abstract Privately-run busi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on- publ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 opening up and reform, with t 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being perfected, privately- run business has broken through the constraint of traditional structure and enter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system with new goals, new organization, new structure and new motivation. It turns into the driving force which can not be neglected in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ly- run business has been affected by numerous factors, especially the difficulty in fund-raising which has become its bottleneck.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iculty in fund-

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缓解

中国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地缓解Post By:2009-12-16 10:28:48 ——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地动态面板数据分析 摘要: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3—2007年地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考察了中国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企业地融资约束水平,民营上市公司地融资约束比国有上市公司得到了更为明显地缓解;金融中介地发展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中地作用远比证券市场地作用大. 关键词:金融发展,融资约束,欧拉方程,GMM估计 融资约束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地问题.Fazzari等(简称FHP)将融资约束定义为:在资本市场不完善地情况下,企业由于内外部融资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支付过高地外部融资成本而出现融资不足,从而导致投资低于最优水平,投资决策过于依赖企业内部资金.融资约束地出现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地结果,表现为企业内源资金积累不足、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不能发行股票或债券等.金融发展水平,如金融业、信贷资金分配地市场化程度等,是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地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一定地转轨经济特殊性.那么,融资约束在中国企业地投资实践中是否存在?金融发展能否降低企业地融资约束水平?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3—2007年地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分析金融发展能否缓解中国企业地融资约束水平,进一步从公司财务层面研究金融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地微 观机理.

一、文献回顾 Modigliani和Miller(1958)认为,在完美地资本市场中,企业地投资完全取决于技术偏好和产量需求,投资决策与其财务结构、融资渠道无关.然而,现实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地完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会提高外部资金地使用成本,使得留存收益、负债和发行股票等作为投资资金地来源并不等价,企业地融资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投资行为.Stigliz和Weiss(1984)、Mye rs和Mailuf(1984)以及Myers(1984)等发现,非对称信息所导致地市场不完全以及在此市场中融资决策所具有地信号传递作用,会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Bemanke和Gertler(1989)以及Gertler(1992)等从代理问题出发,认为代理问题同样会使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当企业面临地内、外融资成本存在差异时,企业地投资决策将受到内部融资可得性地影响,即企业地投资数量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地内部融资能力,外部融资越困难、成本越高,企业地投资对其内部融资能力地依赖程度就越高. 为了证明融资约束地存在及其对企业投资地影响,FHP选择1970—1984年421家美国制造业企业地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根据股息支付高低来估计企业融资约束地程度,实证检验了企业投资与内部现金流地关系.他们发现,如果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使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则对于一个具有较好投资机会地企业来说,支付大量股息是不符合价值最大化原则地;如果融资约束问题很重要,则对一个具有相当好地投资机会地企业来说,投资对现金流将非常敏感.其后一些学者采用不同样本和方法进行地研究,如Hoshi等(1991)、Calomiris(1994)以及Lamont(1997),也证实了FHP地结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研究者开始关注影响企业融资约束地因素.一些研究者从企业自身地角度,考察了融资约束地影响因素.Pagano等(1998)发现,企业地融资约束与其信贷记录有密切地关系,良好地信贷记录可以提高企业地声誉,降低企业地融资约束,从而帮助企业以较低地成本进行直接或间接地外部融资.Cull和Xu(2003)认为,企业良好地经营表现可以使银行对其未来地现金流有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2年08月06日14:04 来源:《当代经济》2012年第1期上作者:温建民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8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上升,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民营企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民企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融资现状不容乐观,使得民企普遍缺乏发展资金,错失很多发展机会,甚至导致相当数量民企的失败。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内涵 资金在本质上代表实物资源的即期或远期的使用权利。资金对包括中小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取得资金,企业必须进行融资活动。融资活动是企业内部资金需求不断形成和被满足的过程。民营企业融资是指民营企业组织吸收内外部闲散资金,使之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企业融资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 二、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1、直接融资渠道堵塞 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中,直接融资渠道尚不健全,企业进入股票主板市场一直受到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在沪、深两个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过程中,部分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能得到包装上市的优先权,而资信程度较高、业绩显着的民营企业却难以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另外,适应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需要的小资本市场还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十分成功的民营企业要想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都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虽然二板市场为成长型的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上市的机遇,但是创业板高成长性的市场定位,使它不可能为众多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管理当局为控制风险,对拟上市企业的资格审查非常严格,加上上市需要支付高昂的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费用,都将使二板市场的融资成本高于银行借款成本,甚至高于主板市场的融资成本,也使很多民营企业无法从二板市场上融资。 2、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民营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存在差异,造成银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很多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不够重视,采取歧视性政策,长期把民营企业排除在贷款对象之外,导致国家的扶持政策未能得到落实。近年来,虽然国家政策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有所兼顾,但民营企业仍感觉贷款困难。用简单的数据来说明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不到30%的国有部门占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相反,民营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新增部分的贡献已达60%,但只获得30%的金融支持。另外,民营经济贷款规模较小,而且流动资金期限较短(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这样的贷款规模和期限无法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高新技术研发等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同时,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民营企业真正开放长期贷款。因此,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长期资金支持基本不可能。为了自身的发展,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融资,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非正式金融部门仍是民营企业解决创业和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断突现,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般来说,我国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以及非正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但是在上述融资渠道中,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都遇到了种种障碍。 1. 中小民营企业在各大商业银行贷款困难 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从各大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极其困难,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从各家商业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中小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比率更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偏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公有制经济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政府部门受传统思想影响,对民营企业这种私有化的所有制经济保持了一定的戒备心理,使得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法律一直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中小民营企业得不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法律上的保障,这种偏见影响各大商业银行向中小民营企业投放贷款。 (2)民营企业实力弱小。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民营企业

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有限,而且产权不明晰,各大商业银行认为,为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很大。因此,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审核异常严格。对于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负债率较高,用于抵押的资产较少,要想获得银行贷款是比较困难的。 (3)民营企业信用缺乏。民营企业自身的信用问题,也影响到他们从各大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民营企业家以及高层管理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甚至视信用为儿戏,导致了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危机。银行向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需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考察其商业信用,这无疑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2.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受限 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是企业融资的另一重要手段。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是优先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有70%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国有控股企业,市值达到了90%以上,除去外资企业,我国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远远低于30%,市值不及10%。 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股票市场对企业进入的要求很高,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达不到上市的要求,因而难以通过股票市场融资。虽然我国于2004年5月27日在深圳推出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二板市场”,但是,真正能在“二板市场”募集资金的只是那些极具活力的高科技企业。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而言,通过“二板市场”融资仍然是可望不可及。 3.中小民营企业的非正规融资渠道不畅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文献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方面 融资是资金融通的简称,是资金从剩余(超前储蓄)部门流向不足(超前投资)部门——购买力转移——的现象。企业融资,即企业从各种渠道融入资金,实质上是资金优化配置的过程,包括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 1、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企业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即指企业为获得各种渠道的资金所必须支付的价格,也是企业为资金供给者支付的资金报酬率。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等同于企业在具备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时,寻求投入成本最小化的融资结构。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 2、企业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企业的融资结构,又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状况,即资产负债表右边各组成部分的构成。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戴兰德于1952年提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下列三种方法建立的,即净收入法、净营运收入法和传统法,这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现代企业融资理论是由Franco Modigliani和

Merton Miller于1958年所创立,即著名的MM理论。后来的学者对MM理论的假设条件不断发展完善,引进了诸如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张维迎认为,“一个企业的融资结构至少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该企业所在经济的制度环境,二是该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三是该企业自身的特点”。 3、金融制度方面的理论——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领域中,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金融深化论认为:金融机制会促进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即一国的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发挥作用,经济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碍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 4、银企信贷博弈分析。主要运用博弈论,通过对银行与企业在信贷过程中的博弈分析,来说明降低银企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徐洪水认为,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不是一次性的,实际是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在有良好的政治信贷支持系统(担保抵押体系)或高效的司法制度下,能有效降低银企交易成本,获得银企双赢,反之,昂贵的交易费用和低效的司法制度将增加银企交易成本,加剧中小企业金融缺口。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方面

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概要

题目: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专业:市场营销 学生姓名:林景坤准考证号:711060018005 日期:2014年5月9日 改革开放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及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下,民营企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市场经济造就了民营经济的辉煌,民营经济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发展前景及作用的探讨,分析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症结,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有广阔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即1978—1989年开始被认可阶段,1989—1991年的清理整顿阶段,1992年的重新发展阶段和1997年至今的迅速发展阶段。 民营经济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决策快捷的长处,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原始资本积累,步入了“第二次创业”阶段。全国民营企业产值占整个GDP 的比重已达到65%以上,占经济增量的70%至80%,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 从数量看,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0.8倍和39.1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30.3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0%。其中,私营企业数达到17.7万个,占总数的5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数达到6.7万个,占总数的20%。从产值看,2007年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8%。其中,私营企业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最新篇)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丰富了商品供给、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平衡。据统计,201X年末我国中小企业占比超过了99%,对GDP贡献率超过了50%,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 但是,这些遍布在各行各业、数量庞大、融资种类不同、需求不同的小微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近年来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甚至有的企业陷入了因资金连断裂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什么原因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为缓解这一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已发展成为引起多方关注的社会问题 1.国家已启动相关措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近年来,国务院、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件,采取有力措施助力企业融资发展。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回升。截止201X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 5.46万亿元,同比增长1 5.5%,增速比上年末高 1.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0.4%,占比比上年末高1个百分点。全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

13万亿元,增量占企业贷款增量的4 1.9%,比上年占比水平低 1.6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贷款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 虽然中央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金融机构也加大了扶持力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贷款需求的不断增加,小微企业甚至规模相对较大的小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或从商业银行贷款的难度仍然很大,且获得贷款实际承担的利率水平也明显更高。以浙江为例,通过银行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融到资的只占21%,而49%的小企业主通过亲友和民间借贷融资,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融资的占7%和1%。而这些企业中63%的企业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远高于大型、中型企业,且需支付较多的额外费用。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少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15%到25%之间。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较高的融资成本大于了企业的利润率,导致了企业生存危机,甚至温州出现老板跑路的现象。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社会根源 1. 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和银行机构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的经营战略不匹配。虽然近年来股票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债券市场开始推进,但目前我国的融资结构仍然是以银行间借融资为主,而中国银行从经济成分和股权机构上看以国有主。绝大多数小微企业是民营企业,国有银行在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认定上格外谨慎。一方面。近些年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把做大做强作为首要战略目标,一些中型银行、小银行也由此动向,甚至整合起来组建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但他们并没有坚持在区域内做精做强,而是仍然优先选择和大中企业对接,导致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方案]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方案]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1页 ========================================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2页 ======================================== I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愈益重要。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较快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 拓宽,企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 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的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就是融资难的问 题,而融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制约 着民营企业 的发展,现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主要是围绕民营企业融资难的 原因展开探讨,然后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特点,进而又分析了我国民营企 业融资的现状以及融资难对民营企业自身和政府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对融资难

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有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融资障碍,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 滞后,金融机构发展状况不理想和直接融资制度不健全等。最后结合民营企业自 身的特点、政府政策、金融环境及我国民营企业所处的现实环境,提出了解决融 资问题的对策,并对进一步拓展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进行了探讨。 :民营企业; 融资现状; 原因分析; 融资对策 ========================================第3页 ======================================== II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reform continues to deepen,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access to faster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scale is continually expanding; operating areas is also continuously expanding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其中,融资问题成了困扰中国中小企业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融资困难成为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最难突破的“瓶颈”。 一、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及影响 (一)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 1.中小企业自身积累较少。由于中国中小企业采用低折旧计算方法,在生产经营中只计算有形折旧,而忽视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无形损失,所以造成中小企业在设备更新时缺乏足够的资金,而为了正常的生产经营,会导致自有资金更少,负债过重。中小企业自身积累少,很难为融资作出贡献。 2.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渠道狭窄。目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而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用于流动资金及固定资产更新,银行很少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的信贷。 3.中小企业有价证券融资比例小。中国资本市场目前没有为中小企业作出安排,主要还是针对国有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自身难以达到上市标准,所以,直接融资渠道缺乏。 4.其他融资渠道杯水车薪。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一些非正式的金融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职工内部筹集资金、企业领导人向亲友借贷以及各种民间借贷行为。但是这些非正式融资活动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等诸多原因,虽然能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却不能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实行。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所带来的影响 1.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延缓经济的整体增长。目前,各国经济发展表明,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技术进步、发展国际贸易等方面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融资困难,缺乏资金,周转不良,致使中小企业效益低,发展缓慢,不能为整体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应有的动力与支持,延缓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2.中小企业融资难,滋长了非正规金融市场。由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筹集到资金,致使一些中小企业被迫将目光投向非正规的地下金融机构。这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提高收益,设置了很高的借贷利率。这样既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投资效益,又由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高利率而增加了成本,这些都对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及产业政策发展不利。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0-09-30T11:52:40.0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1期作者:郭松林[导读]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组成中的重要成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郭松林(河南省烟草公司平顶山分公司,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要: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组成中的重要成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由于体制性障碍和企业自身的原因,我国私营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都比较困难。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私营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走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本文从民营企业本身、政府政策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入手,探讨了融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融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045.6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080-01 一、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民营企业创业者大都没有足够多的可用资本用作企业发展,投入资金相当有限;同时,民营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有资本的积累,资金基础相对薄弱,单靠自身资本积累来发展民营企业,容易错过发展良机。企业的制约表现在:首先,法律地位不稳固,税收负担制度过重,较大程度的降低了自我内部积累水平。民营企业税负过重,降低了自我内部积累水平。其次,商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对民企贷款金额小、期限短,向银行贷款困难重重。从贷款总额度上讲,远远还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自身原因 1.大部分民营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无法准确预测,难以吸收投资者注意,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短,使得众多投资者风险过大而不愿意投资。同时,民企的资产相对的较少,负债能力有限,不能吸引太多的投资者投资。 2.很多民营企业缺乏信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信誉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从国外到国内,国际国内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都面临危机,更何况普通的民营企业。谈到给中国企业诚信打分的问题的话,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民营经济的分数是不及格的5分以下,连6分都达不到。 3.大部分民营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产权高度集中,家族式管理,导致内部决策缺乏灵活,机制僵化。(二)社会金融环境方面 1.国家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目前,企业获取资金的主渠道仍然是银行机构。现行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对广大民企的贷款请求,往往不予支持,基层的银行贷款权限受到严格的限制,同时贷款审批程序烦琐。同时,国家严格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活动,使民企借贷非常困难。 2.金融中介机构缺乏。我国融资市场目前是过剩与缺乏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还有大量资金没有投入;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却告贷无门。许多民营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自有资本进行抵押贷款,只能依赖担保性贷款;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的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不多,即使有的地区建立了这种机构,也因注册资金和担保金来源不足,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有效运作。(三)政府方面 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缺乏法力,各种政策法规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1.政府管理不规范,宏观调控乏力。许多有利于民企融资的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政府在对民营经济管理中,往往出现相互交叉,缺乏协调的现象,增加了个体私营企业的负担,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2.民营企业的市场环境有待公平。有些扶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或者在落实上打了折扣。与国有集体和外商投资企业相比,民营经济在许多方面还处于不利地位,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市场准入方面,许多行业和部门仍然不允许个体私营经济进入,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是凤毛麟角,也不能设分支机构等。 三、民营企业融资对策探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批民营企业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过程,面临二次创业。一些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和经营理念上也逐渐走向规范。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如果不能有效拓展民营企业合法融资渠道,可能将影响其现有的增长速度。最重要的是通过多方的努力,引入竞争机制,营造一个共同受益的赢利格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各民营企业下大力气,重建企业信誉。 第一、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明晰产权,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这是重建企业信誉的基础。第二、健全企业财务机制,理清会计账目,方便外界审计,使投资者能随时了解财务信息,增强对企业的信任。第三、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企业首先要有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同时,要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基本信用信息理念、综合信用报告及调查报告三部分。(二)加快银行体制改革,增加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我国商业银行在民企中普遍存在“惜贷”行为,根源在于银行体制尚未改革到位。因此,应加快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使之真正树立竞争和服务意识,从而对民企的“惜贷”转为“争贷”。同时鼓励成立民营企业银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于这一群体。民营企业对消除融资门槛的渴求,曾经是民生银行诞生的原因之一。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门槛,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融资窗口,同时鼓励民营资本的有机结合。(三)加大金融中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的担保体系。现行金融机构受利益驱使,偏爱大型企业。因此,要建立面对广大民企的金融中介机构,使之决策程序简单,服务成本降低,与服务对象紧密相连,专门从事对民企的融资活动,从而有利于不断积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经验,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质量;建立健全的担保体系,担保体系是民企与银行联系的重要媒介。建立信用担保、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相结合的担保体系可以满足多数企业的需要。(四)政府要加强法规和政策力度,优化融资环境。

风险投资、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约束

风险投资、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约束 中小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GDP增长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久以来,融资难阻滞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问题被视为其瓶颈问题。在解决高新企业融资困境上,各国渐渐将风险投资视为重要主体。随着风险投资承担作用的突出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探究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风险投资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有关于风险投资持股效果,大部分学者表明,有助于增加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绩效以及治理水平,增加了企业价值。有关于风险投资与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既有文献大多间接得出风险投资在被投企业融资方面所起的作用,而对此进行直接研究的较少,更未就风险投资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进行过研究。这为论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风险投资被视为“增值者”,因其不仅会向企业提供资金,更关键的是非资本增值服务。 有关于风险投资后续管理增值服务,学者们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现有研究并未对这些增值效果进行归纳,论文基于被投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将风险投资的增值效果归纳为对被投资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风险投资对企业融资具有一定作用,并能增强被投资企业社会资本,既有研究表明了包含企业内外部关系集合体的企业社会资本能缓解融资约束,论文基于风险投资、企业社会资本、融资约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揭示了企业社会资本在风险投资缓解被投资企业融资约束中的中介作用。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风险投资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选取中小板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企业社会资本,利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衡量融资约束。然后进行实证检验,首先将样本企业分为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一组与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一组,分组检验融资约束程度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证研究风险投资对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并实证检验风险投资的退出对被投资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然后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以及企业社会资本对融资约束的作用,第三在控制了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后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风险投资作为被投资企业的“增值者”,增强了被投资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资本,也就是

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史瑞瑶李赟慧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要缓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既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又要吸取更多投资者的投资。本文围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养融资决策能力以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用案例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方法和过程,并提出改正完善措施。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 一、民营企业及其融资概述 (一)民营企业的概述 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民营企业就是他们经济活动的主体,故难找出各国准则或者研究学者描述民营企业的概念。现在各学术研究者对其仍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与官营或者国营经济向对应的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企业是指小规模的除过国营企业以外的包括集体或者个体或联营企业等的企业综述。 (二)融资的基本概念 融资是指为了扩大经营或者支付货款而致使资金链断裂不能再进行正常运营而需要加大企业资金量而进行集资的方式。我国对融资的定义是两种:一是资金的融通;二是储蓄向投资转化。前者相对微观一些,面后者相对宏观。因为本文章是从微观公司的角度出发,所以融资的定义取前者资金的融通。 二、融资现状分析 (一)自有资金 它是一个公司内部资金的基本来源,同时又为企业从外部借的资金提供了资金支持,自有资金是企业的所有者创办企业时投入的资金,及在经营期间追加或者自身的积累。 (二)借款融资 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是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或者是小的商业银行。这种融资手段一般需要用自己的资产做担保。对于大多数公司,这种方式是它们融资的主要来源,因为贷款具有较大的灵活性:(1)应收账款贴现融资。是担保信贷的最通行的形式。企业用应收到的金额作为担保金额,银行就对其进行相应的金额贷款。但是因为应收账款存在坏账,企业不会借到全部的款额。(2)贸易信贷。由于贸易信贷快捷灵活,交易双方约定,卖方对买房不采用货到付款,而是在一定偿还期对其无息融资。实际上是分期付款。(3)融资租赁。根据分期付款买货信贷的协议和租入大型的机器设备或者固定资产,实质上是融资租入的,偿还了所有资金后企业拥有其所有权。此类贷款有现值和终值的利润偿还。 (三)上市融资 资本市场的扩大,又为企业融资带来了另一个手段,就是利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来获得资金链,但是同时上市标准高,对企业有难度,申请上市所必须支付的法律、会计、审计等

混合所有制并购与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

混合所有制并购与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 资金的融通对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可能会遭遇融资渠道受限的困境,同时也需要在经营中承担更多的机会成本,进而影响其内部研发和外部扩张的投资决策。现有研究已经注意到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并表明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是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进程的桎梏之一。为了发挥国有与民营两种经济主体的特有优势、消除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发展桎梏,党的“十五大”以来,国家着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上,将混合所有制发展作为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并不断深化改革,从而让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两种经济主体的活力。因此,本文探究了民营企业通过跨所有制并购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其面临的融资约束所产生的影响,即对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所带来的有关公司融资情况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这一影响的作用路径。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2007年-2015年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并购数据作为样本,采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是否跨所有制并购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随后通过检验跨所有制并购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和外部政治关联水平的影响作用,及通过检验分别加入两种因素后混合所有制并购对融资约束改善程度的变化,来验证其是否为该作用的中介变量,从而明确这一作用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民营上市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并购后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能够得到缓解。同时,参与混合所有制并购的民营上市公司并购后一年相比并购当年而言内部控制质量有所提高,并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证明了内部控制质量是混合所有制并购与融资约束改善之间的中介变量之一;民营上市公司并购后一年相比并购当年而言政治关联水平也有所提高,并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证明了政治关联水平是混合所有制并购与融资约束改善之间的中介变量之二,并且两者均为部分中介效应。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验证了民营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并购能够缓解其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因此表明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民营企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探索了这一经济后果产生的理论路径和依据,从而为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借鉴意义,也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支持。

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随着国际次贷危机蔓延加深,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出现周期性波动,面对经济 增速不断下滑的发展形势,国家先后推出4万亿计划、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调控政策,以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这必然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约束状况。而作为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购重组,是宏观、微观领域协同共生的产物,不仅受融资约束的影响,也会在宏观经济周期不同阶段随着宏观 经济环境变化呈现不同的特征。尽管学术界认识到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关研究并不充分,忽略了外部经济环境的重要作用。从宏观经济周期视角研究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活动的影响,对于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拓展融资约束与并购战略选择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对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2007-2017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宏观经济周期的研究视角,以“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基本思路,运用并购动因理论、融资约束相关理论及金融加速器理论分析了在宏观经济周期背景下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倾向匹配得分法、二元逻辑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内容如下:第一、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梳理了融资约束、企业并购、经济周期等方面已有研究文献,指出已有研究文献的贡献和不足,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二、在理论分析和作用机理方面,本文运用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金融加速器理论,针对融资约束对企业并购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三、在实证研究方面,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倾向匹配得分法、二元逻辑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了在宏观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融资约束对样本企业并购的 影响,并验证了市场化程度和股权性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得出本文的实证结论,最后采用更换样本和主要研究变量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稳健性检验。 第四、最后给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发现如下:(1)我国企业并购交易具有顺周期性的特点,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课题组我国的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民营经济必然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及问题是为了能更好地提出对策以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从经济增长看,国有经济贡献占1/3,非国有经济贡献占2/3,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认为自己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自有资金,根据2000年出版的《中国新兴民营企业》的调查(见表一),北京、顺德、温州三地民营企业初始资本%以上来源企业创立者的自有资金。资料来源:《中国金融统计1997-1999》具体来说,中国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从间接融资方面看,商业银行的贷款是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比重逐年上升,从1996到2000年的5年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年均增长%,其中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年均增长15%。但是从贷款的总量来看1997年,民营部门得到的贷款占全国银行贷款的总量不到4%(见表二)。1998年以来,虽然国家政策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有所兼顾,但民营企业仍感觉贷款困难。截至1999年末,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只占其总贷款规模的%。2、从直接融资来看,企业进入股票市场一直受到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在深、沪两个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过程中,部分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能得到包装上市的优先权,而资信程度较高,业绩显著的大型民营企业却难以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截至2002年4月

底,我国沪深上市公司共有1171家,民营企业大约占9%。与股票市场相类似,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办法,同时,债券发行办法还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且还要有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单位作担保。这一系列条件也限制了民营企业进入债券市场。此外,国内外风险投资资金比较集中地投入在以IT行业为主要的新兴产业中,随着2000年网络经济的退潮,二板市场设立的不确定因素,使民营企业得到风险投资的机会和数量也越来越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国内民营企业成长,导致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由于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原则,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越来越容易,如果不给予民营企业起码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将会大打折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综上,用最简单的数据来概括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就是: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不到30%的国有部门却占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相反民营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新增部分的贡献已达60%,但只获得30%的金融支持。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我国的银行是国有企业,天生就有“父爱主义”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1、从间接融资渠道来看(1)国有商业银行在确定信贷计划时,授信额度的绝大部分安排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不仅较难获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而且在同等条件下贷款的使用成本也较高。(2)信贷市场结构不合理。目前对民营企业提供商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