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实词

(一)古今异义

为仲卿母所遣:休,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虽与府吏要:约。(《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适得府吏书:刚才。(《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有此令郎君:美好。(《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府吏再拜还:两次。(《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多谢后世人:劝告。(《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阿房宫赋》)

使六国复爱六国之人:假使。(《阿房宫赋》)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座。(《阿房宫赋》)

烛之武退秦师:军队。(《烛之武退秦师》)

公从之:听从。(《烛之武退秦师》)

吾不能早用子:你。(《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已经。(《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这。(《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烛之武退秦师》)

唯君图之:希望。(《烛之武退秦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

亦去之:离开。(《烛之武退秦师》)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度。(《邹忌讽齐王纳谏》)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第二天。(《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齐地方千里:地,土地;方,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

谤讥于市朝:谤,指责他人的过错;讥,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诸:之乎?(《庄暴见孟子》)

今王鼓乐于此:假如。(《庄暴见孟子》)

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和儿女。(《庄暴见孟子》)

河内凶:遭到饥荒。(《寡人之于国也》)

弃甲曵兵而走:跑,这里指逃跑。(《寡人之于国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拿,用。(《寡人之于国也》)

其流奔放肆大:极、甚。(《黄州快哉亭记》)

其势益张:益,更;张,盛大。(《黄州快哉亭记》)

东西一舍:古时三十里为一舍。(《黄州快哉亭记》)

将何往而非病:怨恨,忧愁。(《黄州快哉亭记》)

或曰:“梅以曲为美”:有的人。(《病梅馆记》)

固也:本来。(《病梅馆记》)

以绳天下之梅:约束。(《病梅馆记》)

安得使予多暇日:怎么。(《病梅馆记》)

日过午已昏:暗(《项脊轩志》)

每移案:桌子。(《项脊轩志》)

亦遂增胜:佳景。引申为“光彩”。(《项脊轩志》)

始为篱,已为墙:后来,不久。(《项脊轩志》)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整。(《项脊轩志》)

久不见若影:你。(《项脊轩志》)

比去:等到。(《项脊轩志》)

且何谓阁子也?:那么。(《项脊轩志》)

有类橐驼者:好像、相似。(《种树郭橐驼传》)

若甚怜焉:爱。(《种树郭橐驼传》)

字而幼孩:字,抚育;而,你们的。(《种树郭橐驼传》)

传其事:记载。(《种树郭橐驼传》)

根拳而土易:交换。(《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固当:本来。(《种树郭橐驼传》)

因舍其名:于是。(《种树郭橐驼传》)

固病且怠:筋疲力尽。(《种树郭橐驼传》)

其本欲舒:根。(《种树郭橐驼传》)

旬余:十天左右。(《促织》)

少间:一会儿。(《促织》)

冥搜:深。(《促织》)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促织》)

献诸抚军:之于(兼词)(《促织》)

遏其生气:古:生长之势(《病梅馆记》)

因责常供:于是(《促织》第一段)

民日贴父卖儿:抵押(《促织》第九段)

(二)一词多义

①即使虽窥伺效慕(《种树郭橐驼传》)

②虽然虽曰爱之(《种树郭橐驼传》)

①……的样子隆然伏行(《种树郭橐驼传》)

庞然修尾(《促织》)

②这样,副词既然已(《种树郭橐驼传》)

③然而,连词然吾居乡(《种树郭橐驼传》)

然睹促织(《促织》)

①对待,动词为(wèi)人迂纳(《促织》)

②被,介词遂为(wèi)猾胥报里正役(《促织》)

③做,动词始为篱,已为墙(《项脊轩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为诗云尔(《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作,动词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⑤成为,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项脊轩志》)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⑥对,介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项脊轩志》)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⑦是,动词非为织作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⑧算,动词始尔未为久(《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⑨替,介词阿母为汝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⑩作为,动词时时为安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⑾叫做,动词自名为鸳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①再,副词亦不复以儿子为念(《促织》)

②覆盖,动词复之以掌(《促织》)

③恢复,动词成子精神复旧(《促织》)

④重复,动词成自反复自念(《促织》)

使

①让,动词使负栋之柱(《阿房宫赋》)

②假使,连词使六国之人各爱其人(《阿房宫赋》)

①用作表示句子成分移动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指郑文公,名词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③的,助词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④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⑤往,去,动词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⑥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①把,拿,动词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

②抬起,动词手裁举(《促织》)

举手拍马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③全,形容词举家庆贺(《促织》)

④开口,动词举言谓新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⑤成功,动词莫令事不举(《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⑥举起,动词举手长劳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①立即、就,副词即道人意中事(《促织》)

②即使,连词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①但,连词,表转折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表承接,连词儿涕而去(《促织》)

③表修饰,连词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①语气助词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②于此,兼词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③怎么,疑问词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④哪里,疑问词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时相遣归:代“我”,副词。

②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

③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

④登即相许和:代“它”,副词。

⑤誓不相隔卿:代“你”副词。

⑥相见长日稀:互相、彼此。副词。

⑦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

①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

②阿姆谢媒人:辞谢,动词

③多谢后世人:劝告,动词

①相见长日稀:见面,动词

②府吏见丁宁:我,代词

③渐见愁煎迫:被,介词

(三)通假字

此物故非西产:“故”通“固“,本来(《病梅馆记》)

昂其直:“直”通“值”,价钱(《促织》第一段)

假此科敛丁口:“假”通“借”(《促织》第一段)

手裁举:“裁”通“才”(《促织》第六段)

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促织》第七段)

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促织》第八段)

风云开阖:“阖”通“合”,关闭(《黄州快哉亭记》)

蚤实以蕃:“蚤”通“早”

蚤而绪:“而”通“尔”,代词,你们(《种树郭橐驼传》)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代词,你(《项脊轩志》)

以当南日:“当”通“挡”(《项脊轩志》)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五段)

吾今且报府:“报”通“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七段)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十二段)

槌床便大怒:“槌”通“捶”(《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十一段)

便可白公姥:“姥”通“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二段)

摧藏马悲哀:“藏”通“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二十五段)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十六段)

合葬华山傍:“傍”通“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三十三段)

列缺霹雳:“列”通“裂”(《梦游天姥吟留别》)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祭十二郎文》)

皆不幸早世:“世”通“逝”(《祭十二郎文》)

止一岁:“止”通“只”,只有(《祭十二郎文》)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使…增加(《烛之武退秦师》)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阙”通“缺”,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

直不白步耳:“直”通“只”(《寡人之于国》)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寡人之于国》)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途”通“涂”(《寡人之于国》)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报任安书》)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报任安书》)

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报任安书》)

放失旧闻:“失”通“佚”(《报任安书》)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报任安书》)

(四)词类活用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军”用作动词,驻扎(《烛之武退秦师》)

儿涕而去:名词“涕”用作动词,流泪(《促织》第五段)

裘马扬扬“名词:裘马”用作动词,穿着皮衣,骑这马(《促织》第九段)

仙及鸡犬:名词“仙“用作动词,成仙(《促织》第九段)

填然鼓之:名词“鼓”用作名词,敲鼓(《寡人之于国》)

然后不王者:名词“王”用作动词,为王(《寡人之于国》)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衣”用作动词,穿上(《寡人之于国》)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名词“号”、“绳”用作动词,号召、约束;形容词“明”用作动词,公开(《病梅馆记》)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形容词“穷”用作动词,用尽(《病梅馆记》)

孙子膑脚:名词“膑”用作动词,受膑刑(《报任安书》)

名我故当:名词“名”用作动词,命名、叫(《种树郭橐驼传》)

爪其肤:名词“爪”用作动词,抓破(《种树郭橐驼传》)

早实以蕃:名词“实”同做动词,结果实(《种树郭橐驼传》)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形容词“烦”用作动词,不断的发布《种树郭橐驼传》)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形容词“全”用作动词,保全《种树郭橐驼传》)

头上玳瑁光;名词“光”用作动词,发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多可喜,亦多可悲:形容词“多”用作名词,许多事(《项脊轩志》)

乃能衔哀致诚:形容词“哀”、“诚”用作名词,悲哀之心、至诚之意(《祭十二郎文》)

汝之纯明宜业其者:名词“业“用作动词,继承事业(《祭十二郎文》)

汝又不果来:形容词“果“用作动词,实现(《祭十二郎文》)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词“名”用作动词,取名(《黄州快哉亭记》)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名词“夜”用作状语,在晚上。(《黄州快哉亭记》)

将蓬户瓮牖:名词“蓬”、“瓮”用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黄州快哉亭记》)

虎鼓瑟兮: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用作动词,侍奉(《梦游天姥吟留别》)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名词、动词用作状语

岁征民间:名词“岁”用作动词“征”的状语,每年(《促织》第一段)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词“笼“用作动词”养“的状语,用笼子(《促织》第一段)

早出暮归:名词“早”与“暮”分别用作用作动词“出”、“归”的状语,在早上、在晚上(《促织》第一段)取儿藁葬:名词“藁”用作动词“葬”的状语,用草席(《促织》第六段)

力叮不释:名词“力”用作动词“叮”的状语,用力(《促织》第七段)

民日贴妇卖儿:名词“日”用作动词“贴”的状语,一天天(《促织》第九段)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名词“日”用作状语,一天天(《种树郭橐驼传》)

卿当日胜贵:名词“日”用“胜”的状语,一天天(《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啼告母:动词“啼”用作动词“告”的状语,哭着(《促织》第五段)

成骇立愕呼:动词“骇”与“愕”分别用作动词“立”、“呼”的状语,害怕地、惊讶地(《促织》第七段)笼归:名词“笼”用作动词“归”的状语,用笼子装(《促织》第四段)

骊山北构而西折:方位名词“北”、“西”用作状语,表示动词“构”和“折”的方向,向北,向南(《阿房宫赋》)

莫如西归:名词“西”用作状语,向西(《祭十二郎文》)

西望武昌诸山:名词“西”用作状语,向西。(《黄州快哉亭记》)

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东”、“南”用作“飞“的状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廊腰缦回:名词“腰”、“缦”用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阿房宫赋》)

蜂房水涡:名词“蜂房”、“水涡”用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阿房宫赋》)

辇来于秦:名词“辇”用作“来”的状语,用车子(《阿房宫赋》)

谁得而灭族也:名词“族”用作“灭”的状语,整个族(《阿房宫赋》)

理实如兄言:名词“理”用作“如”的状语,按道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使动用法

动心骇目:使……震动;使……惊骇。(《黄州快哉亭记》)

亦足以称快世俗:使……称快。(《黄州快哉亭记》)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使……跟从。(《黄州快哉亭记》)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使……尽情享受。(《黄州快哉亭记》)

以夭梅病梅为业:使……屈折;使……呈病态。(《病梅馆记》)

纵之顺之:使……自然生长。(《病梅馆记》)

必复之全之:使……恢复;使……完好。(《病梅馆记》)

非有能硕茂之也:使……高大茂盛。(《种树郭橐驼传》)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兴旺。(《种树郭橐驼传》)

遂而鸡豚:使……成长,饲养。(《种树郭橐驼传》)

鸣鼓而聚之:使……聚集。(《种树郭橐驼传》)

越国以鄙远:名词“鄙”做使动词,使……成为边界;形容词“远”做名词,远方的国家。(《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使……撤退。(《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缺损。(《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以陪邻: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使……为边界。(《烛之武退秦师》)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业。(《种树郭橐驼传》)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阿房宫赋》)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诫之甚勿忘:以……为戒。(《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五)偏义复词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

勤心养公姥(偏在“姥”)

我有亲父兄(偏在“兄”)

逼迫有弟兄(偏在“兄”)

(六)同义复词

不久当归还(都解释为“回家”)

会不相从许(都解释为“同意”)

今日被驱遣(都解释为“赶走”)

二、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汝是大家子。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以“……者……也”表示判断)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以“……为……”表示判断)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以“……也”表示判断,此句意在说明原因)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以“皆”表示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将何往而非病?(《黄州快哉亭记》)

将何适而非快?(《黄州快哉亭记》)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黄州快哉亭记》)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黄州快哉亭记》)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3、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家“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在古汉语里的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有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

例如: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三)被动句

被动句——当主语不是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时,句子就含有被动意味了。古代表示被动的句子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意念上的被动句——从形式上,与主动句完全一样,无法与主动句相区分,仅仅是动词用於被动意义,因此,只能从上下文才能领会出来。即所谓要从意念上来理解这种被动句

第二类:有标志的被动句——用各种表示被动的词语来显示被动意义。例如:

1.用“於”(于、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①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被箭射伤。

②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孟子?梁惠王上)

——在东面被齐国打败,长子也死在那次战争中;西面又被秦国抢占去了七百里的土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sì)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劳心的人统治别人,劳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④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⑤王痍者何?伤乎矢也。(公羊传?成公16年)——周王患病的原因是什么?被箭射伤了。

2.用“为”字表被动,例如: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父母族人,都被杀死。

注意:“为”后面没有出现主动者。

②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最终被天下人笑话。

注意:“为”后面出现主动者“天下”。

③不为酒困。(论语?子罕)——(孔子酒量很大,饮酒不醉,但)不被酒所困扰。(即能自我把握,不会成为离开酒就不行的酒鬼之意。)

3.汉以后又产生出“为……所”式,例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我侯赢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了。

②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先动手就控制别人,後动手就被别人控制。

③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征和二年,卫太子被宦官江充败坏。(江充诬陷太子谋害汉武帝,太子奋起抗争,最后两败俱伤。)

4.用“见”和“见……於”表被动,例如:

①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被杀死了。

注意:“见”后没出现主动者。

②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将长久地被真正的行家笑话。

③(刘波)……后为前将军败,见杀。(《异苑》卷四)

④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谈薮?崔光》)

⑤高度)……于是见闭,置大幽中。(《观世音应验记》28)

⑥陈述为大将军掾,甚见爱重。(《世说新语?术解》)

⑦颜俊以据武威见杀。(《颜氏家训?诫兵》)

(四)互文翻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阿房宫赋》)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三、文学常识

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2、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原称《诗》或《诗三百》。

4、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末刘向编。《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

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5、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

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6、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

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7、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近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民国,鲁迅)。

8、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9、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文学家。又名潜,字元亮,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

所以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

10、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刘桢。

11、竹林七贤: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

12、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13、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

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

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14、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15、杜甫: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小李杜”为李商隐和杜牧)。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

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16、小李杜:小李杜“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17、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18、白居易: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19、柳永: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

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0、苏轼: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父亲苏

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家三口人被评为唐宋八大家,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旧党。豪放派词人。

21、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22、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23、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

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

24、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

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25、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

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26、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

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27、《红楼梦》:《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有些情节处理的很精彩。1792年,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并以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红楼梦》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五光十色的荣国府。这是一个由少数主子和数百奴仆所组成的贵族大家庭。这些贵族家庭成员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乐。就在这个贵族家庭中,曹雪芹塑造出贾宝玉、林黛玉具有光彩的男女主人公,以及众多的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贾宝玉是贯串全书始终的人物。根据考证,这一形象中,有作者的亲身体验。贾宝玉生长在贵族之家,家族对他寄予厚望,但是他不爱读书,憎恨封建传统思想,厌恶束缚他的家庭,充满叛逆精神。由于他生活在一群美丽、单纯的侍女中间,而对生活在下层的女性饱含同情。

少女林黛玉是曹雪芹着意刻画的女性。这个寄居在荣国府中的弱女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她与贾宝玉两小无猜,后来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但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封建势力所扼杀。

曹雪芹可谓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共出现四百五十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都真实而细腻。

《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有些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感动的流泪。但是《红楼梦》也引起封建也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猛烈攻击,把它列为禁书。但无论怎么禁止,《红楼梦》仍然在群众中流传。除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28、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己亥杂诗》与《病梅馆记》被

选入课本。

29、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

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30、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

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著有《饮冰室合集》。31、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我

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著作《静安文集》、《观堂集林》《遗书》、《全集》、《书信集》。

32、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

33、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34、徐志摩(1896—1931),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短短的36年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其诗歌特点:清新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形式整饬,追求艺术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再别康桥》选自《徐志摩诗全编》。

35、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

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著有《新与旧》《边城》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36、钱钟书:字默存,著有长篇小说《围城》。

37、外国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科夫:俄国代表作《变色龙》、《一个官员得死》

莫泊桑:法国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欧亨利:美国代表作《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

钱博超

张省一

范佳羚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篇公输 一、文学(文体)常识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知而不争(通“诤”,谏诤,规劝。) (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御。) (3)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4)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挡。) 2.词类活用 (1)吾义固不杀人(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 (2)吾既已言之王矣(名词作动词,告诉。) (3)犀兕麋鹿满之(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作动词,入侵。) 3.古今异义 (1)子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胡不见我于王(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 (3)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4.一词多义 (1)为: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 ②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③必为有窃疾矣(是。)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面的“为”:替;后面的“为”:制造。) (2)见:①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②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③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④子墨子见王(拜见。)

(3)类:①不可谓知类(事理。) ②为与此同类(种类。) (4)子:①子墨子闻之(前面的“子”,夫子,先生;后面的“子”,尊称。) ②愿借子杀之(子,您。) (5)说:①公输盘不说(高兴。) ②请说之(陈述,解释。) (6)然: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7)于:①胡不见我于王(向。) ②今有人于此(在。) ③起于鲁(从。) (8)争:①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②知而不争(通“诤”,谏诤。) (9)已:①然胡不已乎(停止。) ②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10)而: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连词,表承接。)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 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 於期偏袒 ..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9. ..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 9 乃朝服 ..,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 ..以骂曰() 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 ..以送之() 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的时候应该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发古音。 可汗ka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最新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最新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篇一】 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词类活用(词性转换)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高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doc

高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二语文文言文常识很多大家感觉学习文言文很困难,其实大家有没有归纳出文言文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参考。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以为轮 ?通“??”,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3、?以为轮/?使之然也 (?,通"??","使……弯曲")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5、上食埃土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6、下饮黄泉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以为轮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师说》原文: 作者: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翻译: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安徽省颍上二中语文组陈士锦 一、通假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1、通假字; 通假字又被称为“借字”,是指因音同或音近而用以代替本字的字。一般表示为“某字”通“某字”。 例:(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这里的“蚤”通“早” (2)乃瞻衡宇。《归去来兮辞》这里的“衡”通“横” 2、异体字; 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异体字也被称为“重文”或“俗体”。一般表示为“某字”同“某字”。 例:(1)“峯”同“峰”。(2)“羣”同“群”(3)“邨”同“村” 二、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1、使动:指的就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主语怎么样,一般表示为“···使···怎么样”。(客观上,外在的事物) 例:(1)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吃惊 2、意动:主观上认为/以为···怎么样,或者把···当作···(主观上) 例:(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衣襟,带:以···为衣带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以···为愉快,乐:以···为乐 三、古代汉语的语序 1、宾语前置 正常情况下,宾语总是放在谓语的后面,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在谓语的前面,因此就造成了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在以下三种情况时会出现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宾语前置。(这是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现象)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奚、焉、安、谁”等。 例:(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中就“何”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该是“之何”。 (2)之二虫又何知?“何知”中的“何”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知何”。 (3)彼且奚适也?“奚适”中的“奚”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适奚”。 (4)复驾言兮焉求?“焉求”中的“焉”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求焉”。 ②疑问代词作介词“以、与”等的宾语时,宾语要前置,要放在介词前面。 例:(1)奚以知其然也?“奚以”中的“奚”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以奚”。 (2)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与为”中的“谁与”中的“谁”这个宾语前置了。 ③在有否定词“莫、不、无、未”等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之夭阏”中的“之”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夭阏之”。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有”中的“之”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有之”。 2、介词宾语后置 例:(1)问征夫以前路。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里的“于星火”这个介词宾语后置了 3、状语后置 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急于星火“是整个句子的状语,在这里后置了。 4、定语后置(助词“之”的定语后置,“者”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 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 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 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 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 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 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9分,每个0.5)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5. 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王还柱而走(通____,_____ ___)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 ________) 9.距关,毋诸侯(通____,_______ _)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11.不敢倍德(通____,_____ ___)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 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__,________)14. 因击沛公于坐(通_ ___, ________) 15.王必说见臣(通__ __,________)16.日以尽矣(通 ____________) 17.燕王拜送于庭(通__ __,________)18. 图穷而匕首见(通__ __, 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9分,每个1分) 1.行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以为东道主(古义: ______________)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 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8.诸郎中执兵(古义: ________________) 9.乃引其匕首提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10.断其左股(古义: 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12.约为婚姻(古义: ________________)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古义:______________) 15. 而伤长者之意(古义:_________ )16.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___________) 17.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____________)18. 王购之金千斤(古义: ___________) 1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15分,每个0.5) 1晋军函陵()2若亡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8又前而为歌曰()

孔雀东南飞文言文知识整理

《孔雀东南飞》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韧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儿今日冥冥】“冥冥”通“暝暝”,日落 【奄奄黄昏后】“奄”通“晻”,阴暗不明 【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孔雀东南飞》多义词辨析【相】 1、互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2、偏指一方,可译为“你”、“他”、“我”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我)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你)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你)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你)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他,指县令的公子)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他,指太守的公子)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他,指府吏) 3、相貌,福相: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谢】 1、推辞,谢绝: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2、辞别: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3、告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见】 1、看见,看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 2、见面: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3、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4、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文言文考点知识整理大全

. . word. .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 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