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必修五课题渔父

左权中学语文组编写教师李军芳

〖学习目标〗

一、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古汉语句式。

二、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形象的分析,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设计〗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背景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二、了解本文

阅读教材课下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自主预习〗

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枯槁.()三闾.()淈泥()

餔.糟()歠醨

..()鼓枻.()

..()()汶汶

莞.尔()濯.缨()

三、用斜线标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并指出划横线句子的文言句式。

1.颜色

..枯稿

..憔悴,形容

2.圣人不凝滞

..于物

3.何故深思高举

..

4.屈原既放

5.是以见放

6.自令放为?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8.遂去,不复与言

五、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末期楚国人,杰出的和。名,字。他所开创的新诗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诗经》和《楚辞》也就成了中国诗歌史上和两大优良传统。

六、名句背诵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一种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二、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友情提示: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也可以从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或者从司马迁的生死观、荣辱观来探讨。)

(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当堂测试〗

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至于斯②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③安能以身之察察④可以濯吾足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⑥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③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渔父》和《报任安书》真实展示了屈原和司马迁内心深刻的矛盾。请思考两文分别是怎么样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的?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答案

二、自主练习(略)

三、问题探讨

1、“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句话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同时,这句话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2、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渔夫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他开导屈原,当“世人皆浊”时可“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可“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作用: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从而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四、1、(C)2、(B)

1、翻译:(1)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2)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3)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

4、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不愿意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主动迎接死亡,

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

司马迁以惊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忍辱负重,不仅实现了自我的理想,而且超越了自我。

四、拓展延伸

(示例一)“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殊途异归,各行各志。总体来说,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辅,以辅托主,赞扬屈原的崇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从作者的态度来看,让渔父用反语来激励屈原,从而形成更强烈的对比,这恰恰说明了作者对屈原的崇敬,对同流合污者的憎恶,倾向性十分鲜明。

(示例二)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而且,《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这篇文章中的渔父形象。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倒不妨认为作者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部编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2课《渔夫的故事》同步练习

部编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2课《渔夫的故事》 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bǔ yú guī ju xī fēng mí m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ǎo lěi wéi gān lǎ ba dǎo mé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形近字组词 拢________桅 ________耸________锡________撒________ 胧________跪________茸________踢________辙__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魔鬼 ________的魔鬼 ________地耸立 ________地说 ________地应付 ________地上升 ________地钻进 4.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魔鬼________(mó mé)撬起________(qiāo qiào)规矩________(ju jǔ) 胆瓶________(píng pín)弥漫________(mímǐ)逐渐________(zú zhú) 5.查字典填空。 (1) “捞”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 “陋”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6.按意思写词语。 ①心情愉快,满脸笑容。________ ②没有哪样坏事不干,形容人极坏。________ ③用仇恨报答恩惠。________ ④卑鄙龌龊,不知羞耻。________ ⑤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________ ⑥储藏的珍宝或财富,也指矿产。________ 7.给句子加标点。 ①________魔鬼________渔夫说道________所罗门已经死了1l①你听一听我________故事就什么都明白了。 ②魔鬼摇身一变,变成青烟,慢慢________钻进胆瓶。 ③看到这么庞大的一个怪物,把渔夫吓________知所措。 ④这件事是谁干________呢? ⑤.我们把教室打扫________干干净净。 10.将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 ①这一回非叫你在海底住一辈子不可。 ②魔鬼非要整死渔夫不可。 ③谁也不能否认渔夫在海上打鱼。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 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身为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2、题目解说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凝滞 2、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渔夫教案

《渔父》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重点:目标2 三、学习难点: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 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ó滞zhì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 皓hào 莞wǎn枻yì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十社戏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絮叨()怠慢()撺掇()() 凫()屹立()蕴藻()家眷() 踱()吁气()渔父()旺相() 棹()归省()行辈() 厂哄()[吓人() 哄€哄骗()吓{ 哄动()L恐吓() ⑵理解词义。 消夏:归省: 撺掇:凫水: 絮叨:自失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___ ,字______ , ________ 绍兴人。著有小说集 __________ 、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 。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并依此划分课文

结构。 2.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 段,讨论:⑴哪些事情体现出我的快乐感受? ⑵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3.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 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⑵a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 波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①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②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写得好,请欣赏。 ③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C.写在赵庄看社戏(14~21段)。 这部分写戏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仙境”来形容戏台,有什么作用? d.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22~30段)。 ①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32课《渔夫的故事》习题及答案解析

32《渔夫的故事》习题精选与解析 1、判断正误,正确点“是”,错误点“否”。 “但是他自己立下一条规矩,每天至多撒四次网。”这句话说明渔夫不很勤劳。() A 是 B 否 【答案】否 【解析】既然是他自己立下的规矩,说明渔夫本人不贪心,是一个有自己底线的人,它打渔是为了温饱,而不是追求更多的利益,这和下文的他的妻子形成一个鲜明对比。2、根据句子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这句话说明渔夫的什么特点 A、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 B 、从容镇定机智 C、保守,对新事物持有怀疑态度 【答案】B 【解析】这里故事要表现的就是渔夫的机智从容,用智慧战胜魔鬼的故事,此时渔夫已经想好了对付魔鬼的办法,面对魔鬼,渔夫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不动声色,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从瓶子里出来,诱骗魔鬼回到瓶子里,所以,选B。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凶恶地说……” A、于是 B 、慢慢悠悠 C、立刻 【答案】C 【解析】“立刻”一词,形象地写现出魔鬼一开始畏惧所罗门,所以刚刚从瓶子里出来还是一副软弱的样子,可是

一听到所罗门死了,接着就原形毕露的凶恶特点,“于是”语义太轻,没有表现力,“慢慢悠悠”则表现不出魔鬼凶残狡猾的本质,因此答案选C。 4、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下面的句子,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手法()他自言自语:“这个瓶里到底装的什么东西我要打开来看个清楚,再拿去卖。” A、动作描写 B 、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答案】C 【解析】从“自言自语”可见,这一句是在写渔夫的语言,当然,语言描写就可以看到渔夫的内心活动,从他的言语里可以看出他的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这里不是心理描写,更不是动作,因此答案选C。 5、根据句子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点“是”,错误点“否”。“最后变成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高高地耸立在渔夫面前。”这一句说明魔鬼很强大,这样写和下文写渔夫的弱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A.是 B.否 【答案】是 【解析】从“巨大”“高高地耸立”这些词语可以看出魔鬼的高大,令人畏惧,不可抵挡,这样就自然和渔夫的柔弱形成对比,说明渔夫无法和他形成实力对抗。 6、读下面的话,选择正确答案。 “这时候,魔鬼摇身一变,变成一团青烟,逐渐缩成一缕,慢慢地钻进胆瓶。”魔鬼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说明了什么 A、魔鬼在渔夫面前服输了,终于不再想做坏事了。

最新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最新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设计意图: 谁都有自己的童年,谁都有自己的梦,而童年的梦总是和童话故 事联系在一起的。童话故事总能给听过、看过它的人留下不可磨灭的 记忆。"起点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老太婆的极度贪婪,老渔 夫的善良懦弱,以及小金鱼的知恩图报,使我们永远记住了贪得无厌 不会有好结果。相信幼儿能从这则故事中认识到,不劳而获的幸福生 活是不能长久的,美好的生活只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前后的联系,理解渔夫四次向金鱼索要礼物的故事情节,懂得人不能过于贪婪,只有付出才有获。 2.能初步认读简单的符号和文字,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 想法。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知道渔夫是做什么的。 2.物质材料:教学大书1本,幼儿用书人手1本,小图片(如下)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 事-渔夫和金鱼。你们知道渔夫是干什么的吗?他和金鱼之间到底发生 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教师讲述故事前半段(1~4页),激发幼儿兴趣。 (3)师:渔夫捕到金鱼了吗?老太婆是怎样说的?渔夫会去向金 鱼要木盆吗? 2.阅读指导幼儿自主阅读5~l 5页,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1)出示图片l,请幼儿根据图片符号的提示阅读书的第5一l5页。 (2)思考:渔夫去向金鱼要了几次东西?分别要了什么? 3.理解故事内容 (1)找出故事发生发展的线索。 ①老太婆让渔夫去向金鱼要了哪些东西?一共要了几次?(教师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2、3中的相应小图) ②渔夫每次去向金鱼要东西,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根据 幼儿回答,出示图片4中的相应小图)为什么?

32渔夫的故事练习题测试卷(有答案)

渔夫的故事 一、你能写出每头黄牛里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吗? 二、我会照着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言()语 ()言()语()言()语 三、我会根据意思写词语。 披头散发自言自语笑逐颜开荣华富贵恩将仇报下流无耻 1、眉开眼笑,形容很高兴。() 2、用仇恨报答恩惠。() 3、比喻兴盛或显达。() 四、把词语朋友送回家。 站立耸立屹立 1、上海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于东海之滨。 2、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高高地()在渔夫面前。 3、我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久久不愿离去。 五、读句子,回答问题。 1、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 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 这句话主要写魔鬼的样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表现了魔鬼的样 子。 2、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

妖气。” 这句话主要写渔夫的心理活动,渔夫要运用战胜魔鬼,可见渔夫非常。 3、“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 不改变意思,把这个句子改成一个反问句。 六、快乐读寓言,轻松做练习。 掩饰过失的猫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把自己吹嘘得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跑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了,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是想捉鱼,只不过是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它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最灵!” 后来,它掉到河里。同伴们要救它,它说:“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就沉没了。“走吧!”同伴们说,“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掩饰: 过失: 2、用“△”把短文分为两段。 3、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

《渔父》公开课教案讲解学习

《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并体会渔父的形象在本文中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言重点句式 难点:渔父形象的深层含义 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冯友兰先生说过“我国文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种精神中国自古有之,而屈原应该是较早实践这种精神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人生选择。 二、走进文本 1、初读文本,正音。 (1)初读课文,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写的实际上是一场对话,这种对话问答的形式使你们想到了我们以前学到的古代的哪种文体?(赋)没错,这种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写法已比较接近,所谓“赋者也,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2)那么,在这场对话中,谁先登场的?(屈原)此时的屈原境况如何? 遭遇:被放逐 外在形象: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内心: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无人可解 (注意在此穿插课文第一段的文言知识,特别注意: 既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形容至于是以见放) 在这种处境之下谁出现了?(渔父)。渔父的出现解开了屈原心中的郁结了吗?(没有)没有,因为二人的对话产生了分歧。 (3)请同学分析一下二人对话的分歧在哪里?从中体现了二人怎样的形象? 屈原:水清——我清 洁身自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仕者形象 水浊——独清 渔父:水清——濯吾缨 与世推移——和光同尘的隐者形象 水浊——濯吾足 (穿插文言知识重点讲解: 与世推移自令放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讲解“水清”与“水浊”的象征意义 水清——世道清明水浊——世道黑暗) 2、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渔父》导学案

渔父 问题导学 1.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2.《渔父》一文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自主探究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如说去国或者隐居,就像渔父一样。 文法导析 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文中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心里的话语,运用这种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坚贞不屈的品质。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尝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矢志不移,至死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可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生活,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铭记——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于是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成为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原。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原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着如屈原,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劝告呢?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遁世的隐者形象。渔父规

社戏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第16课社戏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归省.()行.辈()凫.水() 弥.散()潺.潺()蕴藻 ..()() Xù dāo( ) dài màn( ) Cuān duo( ) jiǎo jié( ) piāomiǎo( ) yǒng yuè(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绝壁膝盖脑怒欺侮 B.困惑挑剔胆怯委曲 C.叛徒诚肯鉴别晌午 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 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和辈 B.委实:实在弥散:弥漫消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依稀:隐隐约约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旺相:茂盛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2)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即使况且 B.因而如果况且 C.然而如果而且 D.因而即使而且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哄笑起来。() ⑶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⑷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6.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⑴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⑵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7.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下列不能表现其性格的一项是() A.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可见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B.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表现他的热情友爱。 C.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D.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8.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的作者是,原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和《》。本文最初就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中。 重点字音: 潺潺.(chán)絮.叨(xù)撺掇 ..(cuān duo) 凫.水(fú)桕.树(jiù)蕴藻 ..(yùn zǎo)怠慢(dài)踱.(duó)步踊跃(y?ngyuè) 棹.(zhào)船忌惮.(dàn)弥散(mí sàn)喝 hē(喝水)吓 xià(吓唬) hè(喝彩) hè(恐吓) 行 háng(辈)省 xǐng(归) xíng(行走) shěng(省份)依稀:隐隐约约。絮叨:翻来覆去地说。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惮:怕,畏惧。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弥散:弥漫消散。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文学家、思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设想: 这堂课的教学主要三个环节进行: 一是基础巩固,包括基础知识的检测落实,关键语句的理解背诵; 二是文本研习,屈原和渔夫形象以及处世态度的对比分析; 三是问题探讨,屈原的精神价值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检查预习: 1.介绍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政治上,他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2.检查字词(略,见预习材料) 3.朗读课文 4.师生背诵相关名句(老师背上句,同学们接下句) 补充名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三、文本研习: 这篇文章的结构不是很复杂,简要来说就是渔父和屈原的三次对话。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两者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态度。(思考再说话)屈原: (1)屈原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者说理想得不到理解和实现而发出无奈的悲凉的感慨。 (2)屈原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洁白无暇的,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渔父 教案

渔父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③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弃小义,雪大耻”的生。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教师纠正句读。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宾语前置、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状语后置) 自令放为(宾语前置、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质疑)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渔夫教案

《渔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教学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字词,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一、导入: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屏显题目) 二、朗读课文: 1、范读(播放任志宏的朗读) 2、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 三、检查预习:(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屈原既放:已经或……之后 2、行吟泽畔:边走边唱 3、颜色憔悴:脸色 4、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5、是以见放:被 6、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7、何故深思高举:思考深刻,行为高出于世 8、吾闻之:音节助词 9、安能以身之察察:结构助词,的 四、分析课文: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屏显屈原和渔父的生平资料):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 师生共同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分析中落实翻译)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

渔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于”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朗读课文 1、课件展示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3、展示重点字词: 渔父(fǔ)枯槁(gǎo) 餔(bū)其糟濯(zhu?)吾足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 凝滞(zhì) 皓(hào)皓之白物之汶(mén)汶歠(chu?)其醨(lí) 4、文言知识整理:(小组讨论,提出疑问,教师总结)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连词,表转折)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醴?(表并列)

渔夫 教案

《渔夫》教案 一、导入 作家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司马迁和屈原,那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报任安书》,了解到司马迁在遭受腐刑之后隐忍苟活,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的高尚品格。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另一位大家——屈原的内心世界,探求一下他的不朽人生。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屈原的《渔夫》,首先,注意,父字的读音,这是个通假字,通“甫”,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作者与背景 下面,在我们讲解课文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一些相关知识,首先是作者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他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我们学过的有《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其他的作品有《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等。屈原年轻的时候很受楚怀王的信任,但是后来遭受奸臣的迫害,所以被贬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被评为“四大文化名人”,受到联合国和世界人民的纪念。 民间农历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 三、《xx》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楚辞》,楚辞,是指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本意是指楚地歌辞,是中原文化和楚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民间的口头创作,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工修改,到了战国屈原的时候,作为一种新体诗,正式由文人创作定型。 西汉末的时候,刘向辑录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即是《楚辞》,所以《楚辞》又可以称为以屈原为首的一群作家的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也称为“骚”或者是“骚体”。《楚辞》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新高峰,是继《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句或者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并且大量使用兮字变换节奏,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说,它采用楚地方言和音调,描写楚地的风情和景物,吸收了楚地的神话传说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古代文学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的典范。后人将《诗经》和《楚辞》称为“风”、“骚”,分别代表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四、课文讲解 那屈原是一位很有理想的政治家,性格正直,充满自信,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着美好的看法,并且一直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但是在他奋斗的过程中,遭到了挫折和失败,《渔夫》这篇文章即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表现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以及他最终的选择。 那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前面已经喊大家预习过了,现在我们把需要注意的字音一起来朗读一遍。 憔悴歠醨鼓枻餔食濯纓三xxxx枯槁 看第一小节, 屈原既放——既: 已经放: 被放逐被动句 游于xx——状语后置句于xx游 行吟xx畔——畔: 岸边省略句省掉介词“于” 古今异义词: 颜色形容

(完整版)《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1)

《社戏》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二.背景链接 1)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 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 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 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2)关于课文有关内容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 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 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 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 情谊的眷恋。 三、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 ) 凫.水( ) 屹.立( ) 蕴.藻( ) 家眷.( ) 踱.( ) 潺潺 ..()皎.洁()飘渺.()行.辈( ) 棹.( ) 吁.气( ) 渔父.( ) 旺相.( ) 归省.( ) .( ) 吓.人( ) 哄哄.骗( ) 吓 .动( ) 恐吓.( )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抵:疏疏朗朗: 倘: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线索: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二)阅读分析 1.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段,讨论: 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 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看社戏前有哪些波折和转机?(5~9段)。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能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 3.思考怎样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知识。 2.分析渔父和屈原的形象和各自的处世态度。 3.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有思考、有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知识链接】 1.屈原及背景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代表作品为《离骚》,另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2.《楚辞》简介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父》课堂实录

《渔父》课堂实录 该课例荣获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课堂实录】 一、课前激发,确立课题 师:很高兴和屯溪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但不一定关注过他的听课状态《西游记》第二回有记载说,孙悟空听讲的时候,是“抓耳挠腮,眉花眼笑”看到此种状况,祖师就问他为何如此悟空答曰:“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我很希望同学们能够像孙悟空一般听讲,悟空没有像他的同学那般老老实实,因为老老实实是通往平庸的宽广坦途其实,课堂就是师生所过的一场精神生活“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师生之间,能够用精神的华彩将彼此照亮,就是好课! (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体,此种状态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一种语文课堂状态,还应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命状态此种精神的树立,着实不易,是教师一节课一节课逐渐呼唤出来的语文课堂,打开并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最佳的“教艺”学生听后,眼睛中闪现出光芒这也是学生的“动”) 师:课题《渔父》,大家都看到了通过这节课,同学们想和老师交流什么问题呢? (学生沉思片刻,有人举手) 生:我很想了解屈原和渔父各自代表怎样的人生道路,我们该进行怎样的选择 生:我想了解楚辞的主要特点 师:两个同学讲得都很好,还有同学有其他想法吗?大家赞成研讨这两个问题就鼓掌通过,反对,就拍拍桌子(没有学生拍桌子)好,那我们今天就探讨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主,兼顾第二个问题还需注意的是,《渔父》是一首散文诗,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知形象 (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确立研讨的内容,是新课程的一个

重要理念,也是教师游刃有余把握教材的一种体现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得以深入的重要媒介和基础) 二、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一次对话 师: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是层进式的对于层进式的对话,我们该从哪里看起?开头,中间,还是结尾? 生:从开头 (给学生以必要恰切的提示,帮助学生把握研讨的方向与层次) 师: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原文,看看屈原是以怎样的状态出场的 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师:面对屈原如此景况,渔父怎么说的,话语之间是何语气? 生:“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对屈原好像有取笑的意味 师:对屈原有取笑的意味,从文中哪些关键语句体味出来的? 生:“何故至于斯?”从这个反问句里体会出来的 师:“斯”在这里指代什么,“至”又有何意味? 生:“斯”在这里指“江潭”,“至”有到达、沦落的意味 师:体味得好!“斯”除了指代地点“江潭”“泽畔”,还有其他指代的意思吗? 生:还可指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状况 师:是啊!三闾大夫是屈原在怀王时担任的要职,掌管楚国屈、昭、景三姓贵族渔父以赫赫之职称代屈原,有调侃取笑的意味另外,诚如同学们所言:别有意味的是“斯”,“斯”既指江潭,又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至”,有沦落的意味整体体味语气,虽不乏同情之意,调侃取笑之意亦有这是渔父对屈原的第一次发问:从巍巍庙堂何以至寂寂江潭,从冠冕轩轩的三闾大夫何以至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江湖散人?屈原是如何作答的? 生(一位男同学随口轻柔地读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师:将“举世”“浊”“独清”“众人”“醉”“独醒”加重,体味屈原作答时的心境,再读一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