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说明书

马鞍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说明书
马鞍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一、背景及依据

1、规划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沿江开发战略及马芜铜城市群发展体系的全面推行,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安徽东向发展,交通东连、投资东引、产业东接是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其中基础设施的对接又是推进东向发展的前提。改变以往围绕安徽省自给自足的经济来建设公路交通,加强衔接以上海为龙头的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公路网建设,加大“东连”出省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沿长三角地区快速通道的建设步伐。进行800 里皖江资源开发最优配置,变地理的无缝对接为发展的无缝对接,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和资本转移。“十一五”期间,安徽还将修建南北两条沿江高速作为重要的东西通道,4 座横跨长江的大桥也将崛起,800 里皖江上将有7 座大桥。交通东连,马鞍山市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马鞍山市应抓住契机,全面开展“南进东拓”的城市发展战略。随着马芜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城际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的开通,使得马鞍山市与外部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公路运输枢纽空间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马鞍山市的区位条件,大大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1999 年编制完成了《马鞍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针对城市的

客货系统、公路枢纽信息中心、各种站点的布置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对城市的公路运输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马鞍山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对外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多,引起交通集散分布的变化。以及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完成,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现状的城市公路交通枢纽已不适用当前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公路枢纽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顺应城市增长格局的变化,有效地配合《马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年)》的落实与实施。结合编制完成的《马鞍山市综合交通规划》,开展第二轮《马鞍山市公路交通枢纽总体布局规划》。

2、研究意义

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元素,运输枢纽和运输线路、运输工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公路枢纽站场是发挥交通组织潜在效益的硬件,以公路主骨架为依托,以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手段,以综合服务为保障,具有运输组织管理、中转乘换、中介代理、通讯信息和辅助服务等五大功能,与运输路线、运输工具并存、并重,是公路主骨架的客、运集散地。

通过本次规划研究,可以系统地把握马鞍山市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过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结合其发展环境,探讨未来公路运输枢纽的发展方向;分析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的先进经验,获取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进一步认识公路枢纽的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性。研究适用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公路运输枢纽站场的布局方案;同时通过对马鞍山市公路运输枢纽站场的规划实施,将有利于改善马鞍山市公路交通的客、货运组织管理,使公路客、货运能够真正纳入到有序的管理中来,为马鞍山市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JT/T200—2004》

部;

《南京都市圈规划》,江苏省建设厅;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马《马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年)

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马鞍山市综合交通规划(2004—2020)

,南京道路交通规划研究所;

《马鞍山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研究》

,马鞍山市城乡规划设

《马鞍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1998—2010)

计院;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马鞍山《马鞍山市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区总体规划》

,芜湖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马鞍山市统计年鉴》;其它相关规范、标

准及已批准的相关规划。

二、规划范围及年限

1、规划范围

马鞍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即马鞍山市主城区及副城区(当涂县城)约125 平方公里范围内,同时考虑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外围乡镇之间的区位关系和交通联系。

2、规划年限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相一致,本次规划期限:近期到2010 年,远期到2020 年。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战略目标

1、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围绕建立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运输体系和马鞍山市道路客货运输“十一五”规划的总目标,加强马鞍山市的客货运输的站场建设,使站场设施功能更加齐全,服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充分发挥站场功能,使客货运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道路运输业快速发展。通过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市场的调节促进节点运输、仓储、物流等服务的开展,实现马鞍山市道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马鞍山与周边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对接工程建设,形成“公、铁、水”三位一体化城市高效运输系统,构筑马鞍山市在皖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以及在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地位,为马鞍山市尽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提供支撑条件。

2、规划原则

2.1 坚持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市公路运输枢纽与区域公路运输枢纽发展关系的原则:城市发展应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城市资源应能体现区域资源特点和优势,城市公路运输枢纽要有利于区域公路运输枢纽调整和促进市场资源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2.2 坚持综合协调,有机衔接的原则:要坚持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充分发挥综合运输优势的原则,并正确处理新建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关系。

2.3 坚持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一方面要立足和贴近道路运输市场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满足我市现代化战略的总体要求,并适度超前。

2.4 坚持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和谐发展的原则:一方面充分贯彻现代物流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做到一切为人着想,达到利民、便民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坚持“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远近结合。

2.5 坚持体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眼未来,立足生态,坚持站场可持续发展。

3、规划战略目标

3.1 建成功能明确、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城市公路运输枢纽站场经过本规划的

实施,能充分发挥我市省级公路运输枢纽的功能,形成布局合理、辐射周边、多层次的运输网络,促进整个马鞍山市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全市公路运输

和城市交通结构的调整,促进物流、零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从而达

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目的。

2010 年:客运站场要在现有数量适应、质量滞后的基础上,达到数量、质量全面适应;货运站场达到初步适应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2020 年:客货运站场全面实现现代化;全面形成适应区域公路运输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绿色环保型公路运输站场体系。

3.2 构筑高标准、高效率、高度集成的交通衔接体系运输枢纽是城市中人流和物流汇集点,是城

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节点,连接着城市交通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以及各个系统内部的关节,是人们各种交通出行行为的纽带。未来马鞍山市将建设成高标准、高效率、高集成的对外公路运输枢纽网络,极大改善马鞍山市的出行条件,实现交通线路的网络化、交通方式的系统

化以及内外交通的无缝化。

四、主要结论

1、建设公路运输枢纽的必要性

1.1 规划建设公路运输枢纽是确保马鞍山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又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格局。世界性的加工制造业中心已转移到了以东南亚为中心的亚洲地区。东南亚和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业也向内陆条件好的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东部发展最快,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马鞍山市具有紧邻长江三角洲的副中心南京市的优越区位条件,产业带的转移为本市提供了机遇。随着新产业的引入,长江三角洲产业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工制造业的产品市场空间也将有所拓展,市场竞争腹地进一步扩大。安徽省进一步加快实施“八百里皖江”发展战略,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将一并增强,马鞍山市为发挥后发优势,实行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加工制造业,抢占国内外市场制高点。达到以上发展目标必须要有集运输生产、信息服务和运输组织为一体的现代化枢纽设施,目前马鞍山市对外的区域交通体

5

系尚不健全,对城际运输枢纽缺乏足够重视,城市重要运输枢纽之间的联系仍然不便,大城市之间交通联系方式单一,特别是对广大农业腹地的交通设施发展滞后,不利于城市对农业地区的辐射与带动。

从上海出发的第二条华东高速公路的选址从马鞍山经过,预备在马鞍山建起安徽境内的第三座长江大桥;其高速通道修建起来后距离禄口机场仅需要约20 多分钟车程,可充分发挥距离机场近的优势;宁芜段铁路改造升级,形成国铁干线,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沿江高速公路和沿江铁路的修建,进一步加强了长江沿岸城市的连接。使马鞍山市形成公、铁、水、空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地区交通条件的全面改善,使得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物质和人员交流日益加大,有利于形成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也有利于承接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的西拓。这不但要求运输设施、运输设备有较大的提高,同时,还要求提高运输服务的质量。但由于过去的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已滞后于当今的高速发展趋势,运输内部结构欠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困难,各种运输方式的优越性不能有效的发挥,运力浪费严重,未能达到经济合理的运输效果。规划建设马鞍山公路运输枢纽,可以充分利用运输枢纽,完善的信息网络,现代化的运输设施,科学的运输组织,合理配置运输资源,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实现各客货集疏的畅通,发挥马鞍山市城市的集散力,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1.2 建设公路运输枢纽是改善马鞍山快速公路运输系统,提高其整体效益的

有效途径。

马鞍山市是安徽省公路运输枢纽的一个重要节点,公路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极不平衡。公路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通行能力不断提高,民用汽车

保有量迅猛增加,与此同时,公路承担的客货运量迅速增长。但与其形成鲜明对

比的是城市的公路站场设施、运输设备还十分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是我市公路

交通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市的公路运输站场系统还没有形成,大吨位、专业化、低能耗的货运运输工具和高效、安全、舒适的大中型高档客车在公路运

输中的普及率还不高,公路运输信息化水平很低,公路运输管理水平,运输服务

质量和服务方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路运输市场

体制尚未完全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的快速、高效、优质的汽车运输系统尚未完

全建立与完善,公路运输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公路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

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设公路枢纽。

1.3 规划建设公路运输枢纽是加强马鞍山市行业管理,建设有形有序运输市场的需要。

现如今我国运输市场打破了专业运输一统运输市场的格局,实行市场开放,各种经济成分的运输业户不断涌入市场,形成运输市场多元化。这虽然极大缓解了乘车难、运货难的状况,但在另一方面,公路运输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车辆迅速发展与公路运输站场短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与管理手段落后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在公路上进行客货运输组织、争抢(客)货源状况,这既导致了运输市场的混乱、车辆运输率的不高,同时也影响城市交通。要改变这种状况,引导公路运输市场朝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方向发展,迫切需要规划建设以现代化枢纽站场为依托,集中运输生产和服务为一体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系统。

2、规划年度客、货运量发展水平

预测出的马鞍山市各规划年的公路客运量及适站量见表1-1

表1-1 公路客运量和适站量发展水平单位:万人次

预测出的马鞍山市各规划年的公路货运量及适站量见表1-2

表1-2 公路货运量和适站量发展水平单位:万吨

3、站场布局方案

根据马鞍山市的城市发展格局和客、货运适站量及流向情况,按照相对集中适当分散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站场布局详见表1-3 和表1-4

4、站场规模的确定

马鞍山市公路枢纽的客货运系统站场的总规模以2020 年的需求为依据。至2020 年,马鞍山市公路客、货运枢纽站场规划占地总面积分别为11.3 万平方米

和45.1 万平方米,一处信息指挥中心占地0.2 万平方米。

5、系统设计

马鞍山公路运输枢纽系统的总体设计的模式为“一个中心,两个系统,三个层次,四个子系统”。“一个中心”为马鞍山公路运输枢纽通信信息指挥中心,“二个系统”为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系统,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系统,“三个层次”为宏观管理层,组织营运层,微观服务层,“四个子系统”为生产服务、组织管理、通信信息及辅助系统。在这一模式中,在四个子系统中体现,从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完整的统一体。

为保障马鞍山市客货运市场的稳定,保障所有客货运经营者在同等条件下的公平竞争,有一个较为固定的、经营行为比较规范的经营环境。马鞍山市公路客运枢纽系统的运行机制在于通过对客运市场的整顿和管理,实现全市客运的联网

定售票,进站、发送班次的统一调度、管理。积极推行站运分离,目前可采用体制内分离的办法,再逐步改造和转化。

6、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包括的主要项目有:征地拆迁费、建筑安装费、设备费以及其他费用(如建设工程管理费、工程监理费、勘察设计费、水电增容费、配套工程预留费等)。其中征地、拆迁及土建工程费用参照马鞍山市2004 年同类价格。其他投资估算参照的标准主要有:

<<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安徽省建筑工程

预算定额(1990 年);交通部交工发[1993]<<公路工

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本规划的投资估算是以每个客、货站场为单位,规划建设5个客运站、2 个物流园区、4 各货运站点和一个公路运输枢纽通信信息指挥中心共10 个项目(其中3个已建项目),总用地面积56.6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9 万平方米;总投资概算为32600 万元,其中:征地拆迁费11950 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6.7%;建筑安装费

占总投资额21.5%;其它费用2750 万

设备费7000 万元,

占总投资额33.4%;

10900 万元,

元,占总投资额8.4%。

7、资金筹措和建设时序

资金筹措方针以交通部提出的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的原则,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是引进外资,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集资、省、市、县适当补助等。

根据城市经济发展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将建设项目分为四个阶段完成:2005-2007 年、2008 年-2010 年、2011 年-2015 年、2016 年-2020 年,分别用序号Ⅰ、Ⅱ、Ⅲ、Ⅳ表示。详细情况见表1-5

第二章区位分析

一、地理区位

1、地理位置

马鞍山位于长江下游东岸,地处安徽与长江三角洲的结合部,长江三角洲沿江产业带的西端,是国内外著名的资源密集型工矿城市。紧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性经济实体之一,也是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地区,主要由上海市、江苏和浙江共16 个地级市组成。长江三角洲以其特殊的竞争优势,很可能会继纽约、巴黎、北美五大湖区、伦敦和东京都市圈之后,崛起为极具竞争力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区域之间的快速通道的规划正在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马鞍山市必须积极接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辐射,尽快加入长三角洲都市圈,放眼世界,逐步与国际接轨。马鞍山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关系如图2-1 所示。

同时马鞍山市毗邻南京市,位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南京市是集交通枢纽、港口群、现代化公路、铁路运输体系、空港为一体,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比较雄厚。承东启西的优越区位,可使马鞍山充分发挥自身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经济辐射。马鞍山市要保持这种优势,必须与芜湖、铜陵等城市共同努力实现城镇带内的经济、交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巩固区域次中心城市的地位,建设成为皖江经济带中的物流次中心。并以交通建设来促进芜湖-马鞍山-铜陵共同体的形成,培育现代化的大城市和沿江城市群。马鞍山市在南京都市圈和皖江城镇带中地理位置如图2-2、2-3 所示。

图 2-1 马鞍山市在皖江城镇带中的位置

图 2-2 马鞍山市在南京都市圈中的位置

图 2-3 马鞍山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关系

2、历史沿革

马鞍山地区历史悠久。西周属吴国,春秋战国先后由吴改属越国和楚国。秦 至西晋,均属丹阳县,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乔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徙 沿姑孰,上旨姑孰为当涂县之始,迄今相沿不变,从这时开始至 1956 年的 1368 年间,马鞍山地区均属当涂县。

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属安徽省,1949年4月24 日马鞍山解放。1954 年设 马鞍山镇。1955 年设马鞍山矿区。1956 年 10 月 12 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置马 鞍山市。自从 1956 年马鞍山市建市以来,市区和市域的行政区划一直在不断调

整。马鞍山市现辖3区 1 县,以及 19 乡镇。

3、自然条件

马鞍山市西临长江,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市区地形基本上分为三部分:东部丘陵区;西部沿江地带分布着低丘,低丘与长江之间是狭长的阶地与河漫滩,长江中有沙洲;中部是较为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平均海拔在10 米左右。

马鞍山市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和湿润,

梅雨集中。

马鞍山境内河渠纵横,湖塘密布。长江在市域内全长41 公里,干流36 公里。慈湖河总长26 公里,流域面积124.58 平方公里。采石河总长18.2 公里,流域面积100.70 平方公里,雨山河总长5.1 公里,流域面积27.5 平方公里,雨山湖水面0.85 平方公里,调蓄容量120 万立方米,以上河流均自东向西流入长江。

同时市内山体众多,有雨山、佳山、翠螺山、马鞍山等山体,有“九峰环一湖,翠螺出大江”之美誉,凭借独特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半城湖光半城山”的城市特色,并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

旅游城市”、“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二、经济区位

1、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1 城市人口

截至2005 年底,马鞍山市户籍人口达到了125.6 万人,比上年增加1.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43 万人,非农业人口59.17 万人,城市非农业人口比例呈稳步增长的态势,表明马鞍山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 年,马鞍山市规划范围内人口达到72 万,其中主城区人口60 万。马鞍山市历年人口情况见表

2-1

表2-1 马鞍山市历年人口总数和非农业人口数

1.2 经济总量

2005 年,马鞍山市全市生产总值(GDP)达371.4 亿元,同比增长18.6%,人均GDP 突破3000 美元。马鞍山市历年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和市区历年产业结构情况见表2-2 和表2-3

表2-2 马鞍山市历年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

1.3 产业结构

表 2-3 马鞍山市市区历年产业结构比例变化情况 单位:%

从表 2-3 可以看出,马鞍山市产业结构比例反映了其钢铁工业城市的城市

特色,

达到了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很大,

其次为第三产业,65%左右, 占到

了 30%左右,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只占 5%左右。近年来,马鞍山市的 第一产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二产业比例趋于平衡;第三产业比例有着明显的 上升,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随着马鞍山市“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现代加工 制造业基地和滨江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城市性质的确定,可以预见马鞍山市的第 二产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旅游业将会得到进 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经济则会保持平稳下降的态势。 城市性质的改变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改变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也即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的、人性化的城市内外交通和运输枢纽体系。

2、马鞍山市与周边省、市经济比较分析

发展区域经济,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融入世界经济竞争格局的必 备条件。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在不同类型 地区和区域集团之间,一个地区要实现快速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条重要 的途径就是发挥现有优势,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强势区域经济, 推动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力优势。把握地方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是

心城市,是皖江城镇带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马鞍山的经济实力较强, 按人均 G DP 计算,马鞍山市在安徽省的 17 个地级市中名列第一,是安徽省人均 GDP 大于 10000 元的四个经济强市之首。其产业结构在安徽省具有独特性,与其 他城市主要产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1 马鞍山市与皖江东部城市经济发展比较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2004》整 所得理

从马鞍山与铜陵、芜湖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铜陵市主要资源为铜矿,主导

产业是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伴生矿的采选;芜湖主要是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加工制 造、电子电器、建材等,因而与马鞍山市在产品结构上相互竞争不大,在一定程 度上还有互补性。从其产业结构看,与马鞍山相比,另外两市较早开展产业结构 调整,第二产业聚积程度相对较低,第三产业都相对发展较快。但是从经济水平 来说,马鞍山人均 GDP 最高。因此在长江中下游的同等类型中,马鞍山发展具有 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相对的互补性。

2.2 马鞍山市与南京都市圈的关系

南京都市圈范围包括:南京、

扬州、镇江、

马鞍山、滁州、芜湖的全部,以

及淮安的南部和巢湖的部分地区,面积 4.41 万平方公里,人口 2325 万人。在空 间总体结构上形成一个核心、两个圈层三条主轴。其中一个核心是南京都市发展 区,两个圈层为距核心城市中心区 50 公里左右范围内的核心圈层和 100 公里左 右范围内的紧密圈层,即 1 小时路程内,也就是所谓的“一小时都市圈”;三条 主轴为宁扬、宁镇、宁芜轴线。

2.3 马鞍山市与长江三角洲主要人均指标

表2-5 2004年马鞍山市与长江三角洲主要人均指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皖江地区是安徽省发展最强劲的地区,是安徽城镇化水平最高和最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该地区均发展成为以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并且形成了铜陵有色金属、马鞍山黑色冶金产品加工、安庆的石化、芜湖的装饰建材、电子电器和汽车,滁州的电器等行业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企业,目前已形成了以马芜铜城市群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方向延伸的“十”型经济走廊,辐射带动安徽省工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马鞍山市又处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内,地处都市圈放射轴——宁芜主轴上,作为都市圈的节点城市,其城市职能为都市圈休闲度假旅游服务中心,以钢铁为主的基础原材料和制造业基地,马鞍山距离南京最近,应抓住机遇,加快

发展,积极主动地融入南京都市圈,与南京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建立了良好的交通网络。进而为马鞍山市融入到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工业化水平较高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奠定基础。城市经济发展积极融入发达地区,要加大对周边地区联系。着力优化公路运输基础设施,改善公路运输环境,达到规划有序,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使马鞍山市成为安徽省内公路运输较发达的地区,提高整个经济圈的综合实力。

三、交通区位

东马鞍山市位于皖江经济带东首,同上靠交通基础设施雄厚的长江三角洲,海、南京、武汉及安徽省的合肥、芜湖、安庆、铜陵等中心城市联系密切方便。水、陆、空条件比较优越,马鞍山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可以通航5000 吨的驳船,从长江水路东到上海440 公里,西达武汉685 公里;陆路北距南京仅45 公里,经宁芜高速公路,只需半个小时即可到达;南距芜湖市47 公里,经马芜高速至芜湖也只需半小时。目前东西交通由马和汽车轮渡连接,“十一五”期间将拟建长江大桥连接两岸,同时筹划兴建至沪宁杭地区的高速公路和沿江城际铁路,打通沪宁第二条通道。未来马鞍山市将处于安徽省东向发展的“十字”高速公路网的节点上,有利于马鞍山市对外交往和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马鞍山市的地理区位、经济区位、交通区位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马鞍山

南京都市发展应置身于皖江经济带、建立起

市圈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大环境中,“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性强、合作效果显著的密切关系,实现资源融合和发展利益的融合,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

第三章枢纽系统现状分析

一、城市内外交通发展状况

1、城市对外交通发展状况

马鞍山市作为皖江城镇带的重要工业城市与次中心城市,目前,马鞍山市的对外交通设施建设正在加速发展,已初步形成“公、铁、水”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安徽省交通运输网上的重要节点。

1.1 综合交通运输网

1.1.1 铁路

马鞍山地区过境铁路现有一条,为宁芜铁路,北接京沪线,南联皖赣线。从北向南穿境而过,与宁芜公路并行,是马鞍山对外交通重要通道。宁芜铁路上设有四个站点:慈湖站、马鞍山站、采石站和当涂站,2004 年,铁路货物发送量为399 万吨,同比下降2.9%,旅客发送量为92.8 万人,同比增长13.5%。其中慈湖站为货运站,马鞍山站和当涂站为客货两用站,采石站目前已基本处于停运状态。

1.1.2 航空

马鞍山市东距南京禄口机场仅35 公里,具有优越的航空条件。就马鞍山市至禄口机场公路项目,马鞍山市与南京市计委及江宁区政府进行了多次协商,江宁区已决定”

前期修建铜井至禄口机场超二级公路。公路建成后,马鞍山“十五

市至禄口机场距离由现在68 公里缩短至36 公里。同时马鞍山市近期将筹建马鞍山至溧水的高速公路,大大缩短到禄口机场的时空距离,使其真正成为服务马鞍山的空港。

1.1.3 水运航道

马鞍山市是沿江港口城市,其市区沿江呈带状分布。马鞍山港口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可以通航5000 吨的驳船,目前主要为马鞍山的货物运输服务,1995 年货物吞吐量为815 万吨,2004 年为2417 万吨,年增长率12.1%。其客运服务正逐年萎缩,2004 年五月已停运。

过江交通主要由马和轮渡承担。目前马和渡口交通任务繁忙,白天投入三艘汽渡船只,夜间需投入五艘汽渡船只,其货运车辆主要来于河南、河北、新疆、内蒙古等地,客运车辆主要来于合肥、巢湖等邻近地区。另有恒兴渡口和采石渡口,主要服务于马鞍山市与江心洲、巢湖市之间的过江客运交通。

1.1.4 公路

近年来马鞍山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初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的公路交通网络。马鞍山市公路主要有宁芜公路(国道205)、313 省道、314 省道、宁马高速、马芜高速(在建)、围乌公路、当高公路、乌黄公路、旅游大道等。

承担区域过境交通的公路主要是宁芜公路和宁马高速,宁芜公路从马鞍山市区穿过,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整条线路基本与宁芜铁路平行,东北方向,通往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上海以及江苏苏中、苏北等地区,南经过当涂县城,再至芜湖等皖南沿江部分城市,未来将担负着沿江产业货运快速通道的重任。宁马高速在城市的东部,在建的马芜高速全线通车后,能基本解决南北过境交通问题。

其他公路分布:314 省道,通往当涂县域范围内的丹阳镇,再经由博望镇延伸至江苏省322 省道;313 省道经向山镇到丹阳镇连接314 省道;围乌公路、当

高公路、乌黄公路、旅游大道等公路主要起连接各乡镇的功能。

截至2004 年底,市域内公路里程达1615 公里,其中国道37 公里;省道59 公里;县道287 公里;乡道693 公里;村道539 公里。目前全市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沙石以上道路。

1.2 客、货运运量及结构分析

马鞍山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货物运输占有相当比例,铁路、水路为货物运输重要运输方式,而公路则为旅客运输的重要运输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交通政策的变动以及交通基础建设加快的形势下,马鞍山市的各种运输结构的客货运比例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

2004 年公路运输、铁路及水路运输稳步发展。其中:公路运输为189 万吨,增长26%;铁路运输为399 万吨,下降2.9%;水路吞吐量为2417 万吨,增长67%。旅客运输量773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其中:公路运输680 万人次,增长29%;铁路运输92.8 万人次,增加27%;马鞍山港自2003 年5月份停航,

3309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复习重点(胡大伟)

第一章 1.五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公路运输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固定设施、流量尸体、控制系统、运输需求组成 3.固定设施:指公路网和运输枢纽站,流量实体指车辆;控制系统指道路标志、标线、信号控制、运行规章制度;运输需求指人或无得空间位移活动和交流。 服务的综合体,其表现为客货运站场、港口和航空港,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客流、货流、车流的集散和中专,并提供相应的信息、作业和服务。 6.枢纽分类:按枢纽功能特征分类:1 单式2 复式3中转。按枢纽布局分类:1终端2伸长式3辐射4辐射环形5辐射半环形。 在公路运输网节点上,依托城市所形成的能够提供运输组织、中转和装卸储运、中介代理、通信信息和辅助服务等基本功能的综合性基础设施。 8.公路运输枢纽按层次分类:1 国家公路2地区性3集散性。 9.公路运输站场:构成公路运输枢纽的实体单元,事办理公路旅客和货物运输相关业务,进行客、货运输组织和作业,并提供相应服务的场所。分为:1客运站2 货运站。 11.客运枢纽建设经验:1 客运枢纽的大型化、综合化、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重视交通结合部的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将城市、地铁、公共汽车和小汽车等交通方式连成一体,组成立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主要母的事提高换乘效率,把交通方式做一盘棋式的俺怕,以形成顺畅、通达、换乘方便、高效运行的综合交通系统。2. 客运枢纽服务综合化。3客运枢纽信息化建设。客运枢纽中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比较完善,自动购票和检票系统,信息显示系统,信息自动查询系统等信息资源丰富。 12.国外货运枢纽特征:1站随货定,综合运输。2 分级设置,合理分工。3大作业区,小仓库。 13.国外公路运输枢纽发展趋势:国外公路运输枢纽向现代化、综合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现代化运输枢纽具有现代化的建筑结构、中转作业的大厅和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很多高新技术成果都应用于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建设、管理各个方面。1 大量高新技术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公路运输枢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2不断完善公路运输枢纽规划、设计理论。3十分注意运输枢纽于城市的协调发展。 客货源分布特征等约束条件下,公路运输枢纽在规划区域内未来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包括宏观和微观。宏观:指全国范围内的枢纽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微观:指枢纽节点城市的公路客货运站场空间布局规划。 15.公路交通枢纽总体规划研究成果:1公路运输枢纽(微观)总体规划2公路运输枢纽总体研究报告:包括客运枢纽总体规划研究报告和货运枢纽总体规划研究报告。微观:规划背景、规划的必要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功能定位、布局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实施方案和近期建设重点、政策与措施等。客运: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现状、经济社会、交通法杖趋势和规划的必要性、市场需要分析与预测、站场布局规划、客运枢纽信息系统规划,实施方案、措施与建设等。货运: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现状、经济社会、交通法杖趋势和规划的必要性、市场需要分析与预测、站场布局规划、实施方案、措施与建设等 第二章 1.(经济发展及经济区域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关系:(1)经济卡发需要交通运输发展的强有力支持(2)经济持续快读发展需要运输系统全面升级与改造 2.生产力布局的三个层次:(1)安排好国民经济的宏观布局(2)安排好中观布局(3)搞好微观布局 3. (经济发展及经济区域的影响)产业布局与枢纽规划的关系:(1)产业布局规划是枢纽规划的基础和前提(2)产业结构决定了枢纽的性质和功能(3)枢纽规划建设会促使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4)产生力布局与枢纽规划对自然条件要求有一定的共性。 4.(城市规划影响)城市布局与公路运输枢纽布局的关系:(1)公路运输是组织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2)公路运

城市总体规划-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七章 1.城市道路交通主要特征: (1)在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客流与货流两类,各有特点; (2)各类交通的流动路线,流动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的不同,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要求; (4)城市道路交通(车流人流)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对于提高道路通过能力至关重要; (5)静态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等)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 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充分利用 地形、减少工程量。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 求。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 求。 ①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 具有的干道长度。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 2. ②城市道路按交通性质分为:快速道、主干道、 次干道、支路。 ③城市道路系统按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功能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④城市道路的形式:方格棋盘式(方格网)、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道路系统。 ⑤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分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三种形式。 3.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 )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与地区条件,综合利用他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各尽其长、各尽其用。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 (2)为了发挥各种交通设施的效能,在布置时,应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他们的技术经济要求。(3)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4)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的 共同发展。在布局上,应使城市与各类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互不影响。 4.客运站的位置: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中心。在中、小城市,可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区边缘。 5.客运站的数量:我国绝大数城市只设一个客运站,管理使用都方便。但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用地范围大,旅客多,只设一个客运站,旅客过于集中,且影响到市内交通;另外,因自然地形(如山、河)的影响,城市布局分散或呈狭长带形时,只设一个客运站也不便于整个城市的使用。因此,这类城市客运站宜分设两个或两个以上为好,或者以一个客运站为主,再加其他车站(如中间站或或货运站兼办客运)作为辅助。 6.货运站的位置:P301 在小城市,一般设置一个综合性货运站和货场即可满足货运量的需求;在大城市则需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运输量、城市布局(如工业、仓库的分布情况)等实际情况,分设若干综合性与专业性货运站以及综合、专业相结合的货运站、其位置一方面要满足货物运输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即加快装卸速度,缩短运输距离);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服务区内,一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特别是零担货场),一般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地区;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一般应在市区外围;不为本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则应设在郊区,接近编组站和水陆联运码头;危险品(易燃、易爆有毒)及有碍卫生(如牲畜货场)的货运站,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安全隔离地带,还应与其主要使用单位储存仓库在城同一侧,以免造成穿越城市区的主要交通。 (2)货运站应与城市道路系统紧密配合,应有城市货运干道联系。货运站的引入线应与城市干道平行,并尽量采用尽端式布置,以避免与城市交通的互相干扰。 (3)货运站应与室内运输系统紧密配合,在其附近应有相应的室内交通运输站场、设备与停车场 (4)货运站与编组站之间应有便捷的联系,以缩短地方车流的运行里程,节省运费,并加速车辆周转。 (5)货运站应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等条件,并考虑留有发展余地。 7.航空港的位置选择所考虑主要因素:净空限制要求; 噪声干扰影响; 用地条件通讯导航要求气象条件生态学影响在地区中的位置关系 四) 五) 1、 2、 3、 4、 5、 6、 7、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要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要 1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要( ―2020) 佛山市交通局 4月一、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发展现状㈠、客运站: 发展现状: 佛山市当前共有30个公路客运站, 年平均日发送旅客8.6万人次, 其中, 每个区都建有一个二级以上的中心客运站, 包括佛山汽车客运站、南海汽车客运站、顺德汽车客运总站、三水汽车客运站和高明客运站, 这5个汽车站当前主要承担本区跨省市的长途旅客运输, 其余25个客运站主要承担市内、区内短途旅客运输及广州等中短途旅客运输, 兼顾长途配客功能。 佛山市公路客运站场基本情况统计表序号客运站名称地址站级占地面积( ┫) 建筑面积( ┫) 停车场面积( ┫) 候车厅面积( ┫) 设计发送能力( 人次/日) 实际发送量( 万人次/年) 1 佛山汽车客运站禅城区汾江中路5号一级25000 7359 16141 1050 16000 506.26 2 祖庙汽车客运站禅城区城门头路2号三级3953 9000 1845 574 2

6000 31.77 3 石湾汽车客运站禅城区江湾二路9号三级 16650 7500 8000 600 5000 81.76 4 粤运汽车客运站禅城区佛山火车站西侧三级17295 4198 6362 1073 5000 57.67 5 佛山市城巴总站禅城区丝织路3-5号三级 4826 1886 500 10000 178.12 6 澜石汽车客运站禅城区澜石大马路28号简易413 1500 50 1000 1.24 7 南庄镇汽车站禅城区南庄大道侧简易3100 871 1900 152 900 13.87 8 南海区汽车站南海区桂城佛平新路二级25330 5762 9275 1323 10000 306.6 9 南海区小塘汽车站南海区小塘三环西路四级10665 2298 6100 500 3000 69.35 10 南海区西樵汽车站南海区西樵官山圩官山桥脚三级24600 3643 8800 460 10000 441.65 11 南海区官窑汽车站南海区官窑镇禅炭路三级 10667 1490 5236 516 3000 91.25 12 南海区和顺汽车站南海区和顺里和路白岗路段临时四级 14665 5711 3066 1001 5000 54.75 3

《城市总体规划》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题 (课程代码 252369) 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为()。 D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 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 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 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美元时,标志着工业化已进入成熟阶段,开始向后工业化时期过渡。B A.1000 B.4000 C.10000 D.20000 3. 下列哪一项不是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特征()。C A.数 B.极 C.快 D.智 4.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合适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5. 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 A.新陈代谢的观念 B.新颖的观念C.先进性的观念D.复杂性的观念 6. 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图画出的各类用地( )。B A.以大类为主 B.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C.以大、中类为主,小类为辅D.以大类为主,中、小类为辅 7.一般禁止建设区的山体坡度大于()%。 D A.10 B.15 C.20 D.25 8. 控制范围为“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的是()。C A.黑线 B.红线 C.黄线 D.绿线

9.对于一般()来说,城市商务活动规模不大,可以与商业中心结合。D A.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小城市 D.中小城市 10. 城市生态系统是()的生态环境。A A.人工环境 B.动态平衡 C.脆弱 D.特殊 11.世界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C A.0.01 B.0.01 C.0.03 D.0.04 12.城市总体规划的上层次规划是()。A A.城镇体系规划 B.控制性详细规划 C.修建性详细规划 D.城市设计 13.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建设用地共分为()大类、()中类、()小类。B A.7;30;44 B.8;35;44 C.9;35;44 D.10;44;35 14.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比例一般不超过()%。C A.15 B.20 C.30 D.40 15.按照城镇人口规模划分,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在()。C A. 20万人以下 B. 20万-50万人 C. 50万-100万人 D.100万人以上 16. 以下()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A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 B.城市用地选择范围尽可能选择跨行政区界限 C.城市用地应尽量选择自然条件非常好的地区 D.城市用地选择首先考虑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口容量 1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C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 18. 城市总体规划的管辖范围是( )。C

整车物流运输规划方案

第四章整车物流运输规划方案 本章节主要研究整车物流运输问题,通过建立“汽车物流运输枢纽”,形成多枢纽的辐射式网络,使若干城市成为具有分拣功能的汽车物流运输枢纽。不仅能为XXXX物流缩短运输在途时间、提高服务水平,还能提高商品车交车时完好率与实现“零”公里交车,从而推进汽车物流市场的专业化发展。 4.1现状及问题分析 4.1.1研究背景 国外背景: 物流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当代最具影响的新科学之一,它全面融合了运筹学、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揭示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物流各要素的内在联系,物流成本在经济发达国家被视为继原材料、劳动力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推动下,现代物流业已从传统的为社会提供运输服务,扩宽到以现代化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综合物流系统。 国内背景: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去年我国汽车行业的销量增速减缓。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8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870.40万辆和862.98万辆,同比增长仅为7.98%和8.52%,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4.27%和14.67%,国内19家重点汽车企业中有10家企业出现了利润同比下滑,2家企业亏损。据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2009年乘用车预计销售706万辆,其中轿车、SUV、MPV总体将销售599万辆,同比增幅5.7%,而微客的增幅可能为0,仍为107万辆的销量;但商用车有9.8%的下滑,总体预计销量为235万辆。因此全年的汽车销量将在941万辆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在成本中占据了重要一部分的汽车物流,被众多汽车制造企业看作是挖掘潜力、在竞争激烈得汽车行业生存的最佳途径。因此,汽车物流将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 鉴于以上背景,有必要对汽车物流成本进行研究。虽然目前也有些研究者对物流成本进行了研究,但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

公路客货运枢纽分类与分级及概念

1交通枢纽的概念与分类 城市对外交通枢纽是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承担1种或1种以上运输方式的主枢纽功能的节点,是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运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换装、装备储存、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6大功能。【胡列格,刘中,杨明.交通枢纽与港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它对所在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所依托的城市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带动作用,是城市对外辐射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按照服务范围、交通方式、交通功能、服务对象的不同,交通枢纽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表交通枢纽分类 1.1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的类型 城市对客运交通枢纽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所在区域有较大的客运需求源,即周边地区有较多人口,对外客运需求量大,于是各种运输方式设施的逐步建设而形成较大规模的客流集散地,由于它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吸引和辐射作用,是区域内部和对外交通运输的主要中转地。

客运枢纽分类

1.2城市对外货运交通枢纽的类型 货运枢纽是两条或两条以上货物运输线路交汇的关键节点,是货物集散、中转、仓储及装卸的载体,具有货运信息、交易和公共服务中心以及货运配载、中转等功能。货运交通枢纽包括城市仓库、铁路货站、公路运输货站、水运货运码头、市内汽车运输站场,就是市内和城市对外的仓储、转运的枢纽。 1.2.1货运枢纽分类 1.2.2货运枢纽分级 当前货运由单一运输方式向多式联运运输转变是是我国城市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并且货运枢纽布局与城市空间、产业布局密切相关,有必要从功能性质、辐射范围等方面对货运枢纽进行分级,按此要求货运枢纽可分为国际及省级货运枢纽、城际货运枢纽、城市配送站三级。 (1)国际及省际货运枢纽 该类枢纽是依托航空、港口、铁路、公路站场等区域重要基础设施,承担国际及全国范围内大型货运集散、中转、控制等多功能的大型对外货运交通枢纽,主要服务于国际及全国范围内的长距离干线运输,可分为多式联运型枢纽和单式运输型枢纽:多式联运型枢纽包括机场、港口和铁路枢纽,在货运网络中不仅承担物流起终点的功能,还承担物流中转的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城市规划考试重点样本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 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 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 人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 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 生产水平尚低, 城镇化的速度较慢, 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 当城镇化超过30%时, 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经济实力明显增加, 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在不长的时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 或以上(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一部分工业人 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 相天法地, 强调方位, 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 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 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 强调皇权, 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 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 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 长安) : 以宫城为中心, ”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 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 里坊制逐渐被废除, 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 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以城 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 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 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 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 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 有机平衡的 原则; 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 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 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 务设施 6、柯布西耶: 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 想高层发展, 增加人口密 度。市中心空地, 绿化要多, 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 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 减少街道交叉口, 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7、《雅典宪章》: 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 指 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8、邻里单位: 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 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城市规划考试题选

城市规划的原理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0道小题) 1. 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含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简单过程 2. 城市性质不是由( )决定的。 (B) 中心地职能 3. 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可以按城市人口每人( )m2安排。 (D) 0.8~1.0 4. 中国古代有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是( )。 (C) 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及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理念 5. 与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相比,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更强调( )。 (C) 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方面 6. 下列不是城市交通政策内容的是( )。 (C) 政策范围 7. 城镇体系的特征不包括( )。 (B) 连续性 8. 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农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埋藏地,在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中属于( )。 (C) 三类用地 9. 不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是( )。 (B) 城市主导产业 10.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是指( ) (C) 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地块控制图则,基础资料汇编 二、主观题(共15道小题)

11.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参考答案: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是:(1)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2)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3)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鶳的社会环境。 12.__________可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参考答案:城市化 13.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___。 参考答案:生活工作休息交通 14.城市规划学科传统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内容。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 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尤其是__________的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 境城乡空间环境 15.城市的规模通常用______和______来界定。 参考答案: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16.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分析主要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几方面进行 分析。 参考答案:地质水文气候地形 17.城市居住用地是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可概括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四类。 参考答案: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18.雅典宪章--- 参考答案: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19.城市性质--- 参考答案: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0.城市用地区划--- 参考答案: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21.城市总体布局--- 参考答案: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22.城市用地选择--- 参考答案: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对用地

枢纽规划与设计(附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P6): ①运输枢纽:运输网络内流量活动达到一定数量的节点。运输网络内客货流量达到一定水平,且办理旅客和货物中转、发送、到达业务,并具有所需的设施设备的节点。 ②公路运输枢纽:公路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定的旅客流量、货物流量、车辆流量及客货信息流量,办理旅客和货物的发送、中转、到达、仓储、配送等业务,具有所需的设施和设备的公路运输网络的节点,处于两条以上的干线公路交汇处,由多个公路运输站场及其衔接与配套设施、设备构成。 ③道路运输站场: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是道路运输网络的节点,是道路运输经营者与旅客、货主发生运输交易活动的场所。 ④综合客运枢纽:为公众提供两种以上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是综合系统中的关键节点。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设计年度中旅客发送量偏高期间内、每天最大同时在站人数的平均值,并非指一年中客流高峰日内客流最高时刻聚集在车站的旅客人数。 工艺流线:旅客、行包和营运车辆在站内集散活动过程所形成的流动路线。 出勤人数:车站一年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量(即生产纲领)与职工名义工时基数的比值。 在册人数:车站一年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与职工实际工时基数的比值。名义工时基数:根据国家工作制度,职工一年应完成的工作时间。 实际工时基数:考虑工时利用率后,职工一年完成的实际工作时间。 2.根据服务功能与性质公路运输枢纽分为哪几类?其特征如何? ①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在全国性干线运输网络中起主要作用并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确定的公路运输枢纽。 ②区域性运输枢纽:在区域运输网络中起主要作用并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确定的公路运输枢纽。 ③集散性运输枢纽:以客货集散为主要功能的运输枢纽。 3.简要说明公路运输枢纽和站场关系、区别和联系。 ①公路运输场站是组成公路运输枢纽的基本要素:公路运输枢纽是由多个公路客货运场站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组成。公路运输站场作为运输枢纽的主体构成要素,是公路运输枢纽提供运输功能的依托。②公路运输枢纽是公路运输站场发展的高级形式:公路运输站场的发展经历从点到面的过程。公路运输枢纽将多个站场有机联系起来,使其覆盖的范围扩展到城市或经济区域整个面上。③道路运输站场是构成公路运输枢纽的具体单元,是办理公路客货运相关业务,进行客货运输组织和作业并提供相应服务的场所。4.简要分析站场工艺设计的作用与意义。工艺设计是汽车客货运站建设工作的重要

城市规划总规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 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以及 行政管辖的意义。 10、 希波丹姆模式: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城邦时期提出。 11、 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者斗兽场或者官 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P18 12、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13、 城市性质: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地位和所行使的主要职能。 14、 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它随着社会、经济和自 然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 15、 城市总体规划:从本质上看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 16、 战略:是与“战役”、“战术”相对而言的概念,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 划。 17、 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18、 城市总体布局: 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 同形态表 现出来的。 等的建设活动 2、性别比: 儿的性别比; 老龄化: 3. 4、 是指族群中雄性(男性)对雌(女性)的比率。 第一性别比”指怀孕时的性别比; 第二性别比”指刚出生婴 第三性别比”指所有成熟个体(此指出生后至死亡)的性别比。 P179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引起的老年人口例相对增长的动态过程。 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形成的变化量。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人口与迁出城市人口的 5、 6、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因素的消失,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 基计算公式为:城市 人口自然 X 1000( %0 均总人口数之比。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 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 -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 7、 城市人口增长率 P181 (本年迁入人口数一本年迁出人口数 )/年平均人数X 1000 8、 营国制度 9、 卫星城: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 人镇。它 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19、 20、 21、 22、 23、 24 、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覆盖率,即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基底面积之和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公交重复系数:指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之比 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交通:人和物的运送和流通,它包括各种现代的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广义来说,信息的传递也可归入交通的范 P 282 25、 26、 27、 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和货物的运输活动,以及行人的流动。 历史地段保护: 对城市中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鉴定、保存、维护、整治以及必要的修复和复原的活动。 历史文化名城: 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旧城改 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