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刺绣可研报告doc

楚雄彝族刺绣可研报告doc
楚雄彝族刺绣可研报告doc

楚雄州XX县XXXX制品有限公司刺绣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二0一四年六月十八日

目录

一、目录 (1)

一、项目名称 (2)

二、建设单位概况 (2)

三、项目背景 (3)

四、少数民族刺绣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4)

五、彝族刺绣特点 (4)

六、行业发展现状 (5)

七、项目建设的社会意义 (6)

八、项目发展前景 (7)

九、项目建设土地使用面积规划 (8)

十、项目投资概算 (8)

十一、社会效益分析 (9)

十二、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 (9)

十三、结论 (10)

XXXX服饰制品有限公司

刺绣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名称

XXXX服饰制品刺绣项目

二、建设单位概况

XXXX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XXXX年X月。注册资本XXX万元。XXXX年X月,成功注册了“XXX”商标,主要经营范围:民族服饰、饰品、居家饰品刺绣工艺品的加工、销售为主,致力发展对周边富余劳动力的集中培训,提高周边群众的收入。

公司主打传统XXX刺绣服装服饰等系列产品。主要生产服装、包类、车饰、办公产品、工艺品(挂件、刺绣壁画、软裱)等。XXX刺绣产品多次参加各个级别的展览、比赛,多次获奖【XXX年参加了XXX、XXXX、XXX、XXX等大型活动】。公司经理XXX是彝绣能手、XXX刺绣传承人。在XXXX年荣获“XXXXX”一等奖、“XXXXX”三等奖、XXXX年荣获XX县200x ——20XX年年度“巾帼建功标兵”,县州两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同时XXX服饰也被xx县委、政府评选为“旅游商品销售名店3A级店”、20xx年被评为“楚雄州20xx年百佳旅游特色商品”、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点。

目前,XXX服饰在楚雄州有1个总店(位置)、2个分店(位置)、3个合作项目点(xx、xx、xx),销售遍及全国各地、部分产品已销售到台湾、加拿大、美国及南亚等地。该公司还通过不同规模和方式的培训班,培养当地贫困的青年妇女学习XXX手工刺绣技能,截止目前,培训期数已经超过十期,培训人数到500多人,通过使妇女掌握彝绣技能,制作和销售彝绣产品,创造良好的经济价值,获得自身的劳动价值。对于传承XXX刺绣这一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主导的促进作用。

三、项目背景

xx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州西北部、县城距省会昆明xx公里,距州府楚雄xx公里、距四川省攀枝花市xx公里、全县国土面积xxxx平方公里。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xxxx人,占全县总人口xxxx人的33.16%,其中彝族xxxx人,傈僳族xxx人,苗族xxx人,回族xxx人,白族xxx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0%以上的民族集聚乡6个,其中民族乡1个(xx乡)。6个民族集聚乡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57.9%。

XX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独特、是彝族文化的起源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XX彝族同胞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灿烂刺绣文化。XX彝族刺绣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透过彝族刺绣,我们了解到XX彝族同胞在民间文化发展中保留着许多彝族独特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了我县不同民族间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形,显示出XX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美学、宗教、哲学及习俗等方面所形成的历史和传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XX彝族在保留本民族传统刺绣饰品特征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

精华,在刺绣饰品的质地、款式、民族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和创新,形成了当代彝族绚丽多姿的时尚文化。

四、少数民族刺绣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就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当今世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传播越来越依托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云南是少数民族大省,全国有56种民族,云南就有26种,而且云南独有的民族就有14种。楚雄是彝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在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加快彝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步伐的大背景下,XX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大对彝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宣传和开发力度,大力弘扬彝族优秀文化,加快彝族文化之乡建设步伐,成功举办了昙华插花节、三台赛装节、彝族刺绣展等彝族文化旅游活动。XX彝族文化有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运作空间和社会效益。

五、彝族刺绣特点

彝族的刺绣,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彝族刺绣具有随意性: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

气息。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彝族的服饰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仰慕之情,人从自然中得到需要的东西,也就应该感恩于自然。同时,那些鲜艳的色彩也表现出彝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和他们豪迈奔放的性格特点。这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

色彩搭配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刺绣在服饰上的应用多为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挑花刺绣也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

刺绣针法多样:彝族刺绣针法较多,不为固定针法,如平绣(缝花)、叠绣(纱针)、漏绣(夺针)、扣绣(双针花)、挽绣、挑(挑花)绣、游绣、打籽绣、贴布绣(包花)、十字绣(架花)等

六、行业发展现状

“当一个民族只是在展示的时候才穿自己的民族刺绣,这个民族离消亡也就不远了”,听这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仔细一想,却也反映出了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那就是:我们的彝族刺绣正在逐步淡出我们民族的日常生活起居,彝

族刺绣文化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并且形势刻不容缓。

XX民族工艺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民族刺绣品的发展程度却很低。长期以来,民族刺绣品只是作为农村妇女的一种爱好,民族刺绣产品的生产主要还是靠农村妇女自行组织生产,然后卖给刺绣销售商,在发展上没有形成规模化及市场化。农村刺绣能手的文化程度大部分都很低,对民族刺绣品质量的认识不到位,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差,因此就没有多少效益,没有效益则难以发展。

2006年以来,XX县围绕“民族文化名县”建设,结合XX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的意见》精神,XX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为提高我县刺绣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村刺绣能手的收入,先后三次邀请云南艺术学院的XXX 老师来对我县的刺绣能手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我县的刺绣能手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刺绣能力,提高了刺绣质量。公司成立前的一些年里,均只自发的加工制作一些民族民间刺绣和手工艺制品。一方面以满足自己,另一方面作零售,没有形成什么规模,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管理和新产品的研发。然而就此而已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品深受州内外,甚至省内外人士和商家的喜爱和认购。仅仅2012年就实现销售额150万元,而2013年已达200万元之多。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七、项目建设的社会意义

文化是人类群体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价值观是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决定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

区分是非的判断力。社会规范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文化会随着人类群体的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而刺绣则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具体体现,又具精神文明的一种结晶。人类社会从原始到文明,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当今,文化智力优势已逐步取代自然资源优势,文化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的民族凝聚功能和鼓舞力量会更加突出,文化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云南的特色经济最主要的是旅游,它既依靠自然资源,又要依靠文化资源。实际上云南真正宝贵,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力的,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民族文化资源。因此,必须保护好、开发好民族刺绣文化资源这笔珍贵的遗产,继而将其融入新的理念,赋予新的内涵,将其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县独具魅力的彝族文化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优势,使我县民族众多、彝族刺绣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转化为旅游业经济优势,吸引八方游客,加快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民族刺绣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将进一步增强我县旅游产业的后劲,同时,绣女们实现不走出家门就能发展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妇女、留守妇女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绣女的收入增加改善了家庭生活水平,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八、项目发展前景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刺绣起源的那

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刺绣之中,构筑成了刺绣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内涵。因此,彝族刺绣与彝族刺绣文化是在彝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在当今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彝族的刺绣文化有它获得更好发展前途和扩大生存的空间。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刺绣在旅游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少数民族刺绣产品在全省各大旅游景点受到了许多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有的旅游景点的少数民族刺绣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民族刺绣产品的价格甚至比一般的旅游产品的价格还要高,有的甚至还出现断货现象。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彝族刺绣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刺绣里重要的组成部分,迫切需要走向市场。

九、项目建设规划

项目现有车间及仓库、培训教室都是临时租用,项目需建设彝绣工艺馆,其中涵盖了刺绣车间、仓库、培训教室、加工车间、产品研发中心、办公楼等。购置安装先进的彝绣图案设计和加工设备。

十、项目总投资概算

1、项目投资预算

本估算包括建筑工程费、装修工程费、配套系统工程建设费、设备购置费、培训费。

本项目建筑工程费用估算为15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200万元;办公及生产设备购置费240万元;每年定期培训费及产品研发费用60万元。

十、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年均产彝绣刺绣、工艺品20000件,按产销率90%计算,产品单价按现行市场价计算,毛收入18000件×1300元=23400000元,扣除成本18000件×800元=14400000元,利润为9000000元。

2、社会效益分析

彝族刺绣刺绣项目建设对于当地的人文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不但培养了一批彝绣手,解决了他们的就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传承了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产品销售出去会极大地提高XX县的知名度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力,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十一、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

1、主要风险

近年来,民族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产品销售不稳定,受旅游人数的影响较大。企业岗前培训和岗位管理部到位,造成经营收入减少。

2、避险对策

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做好销售服务。搞好市场开发,扩大市场范围。建立优秀的销售队伍。同时,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传统工艺,保持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建立科学的公司管理机构,不断提高公司的营业水平。

十二、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不仅有较好的抗风险性,还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了当地劳动力优势,能够解决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取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在技术上是成熟的,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楚雄广通彝族民俗文化特色研究

楚雄广通彝族民俗文化特色研究 发表时间:2016-08-12T17:24:53.7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1月作者:吴思慧[导读] 楚雄广通镇地处滇中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成为民族文化汇聚、生长的宝地。 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摘要】楚雄广通镇地处滇中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成为民族文化汇聚、生长的宝地。本文以楚雄禄丰广通镇彝族民俗文化特色为研究对象,从广通彝族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入手,综合分析其民俗文化特色,力图对该地彝族民族心理和生活文化进行分析解读,挖掘其特色文化内涵。 【关键词】广通彝族文化特色 “广通镇地处滇中腹地,东距省城昆明159公里,西距州府楚雄34公里,距县城禄丰56公里,”[1]素来有“滇中旱码头”之称。广通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成为经济文化汇聚、生长的宝地。彝族是当地最古老的民族,在该地少数民族中所占比例较大,遂形成了集中的彝族集聚区,并在时间的洗蚀中仍保留着原生态的民风民俗。而今,彝族人的文化活动也已成为当地人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对当地的民族团结,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系统地解读广通彝族文化,以期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现其独具特色的民族生活面貌和文化精神。 1.物质民俗特色 广通彝族在位置独特的广通镇发展繁衍,主要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过着山间田园里的惬意生活,彝族文化也自然地在群山绿水间传承发展。他们戴着独特火红的“花公鸡帽”,讲着纯正的彝族话,吃着原汁原味的羊汤锅,在物质民俗方面有着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 1.1广通彝族的穿衣食住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文化,衣食住行就是生活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1.1.1广通彝族的服饰 广通彝族的服饰代表着其文化信仰和对生活的美好寄寓。广通彝族有两种类型,其服饰各不相同。广通黒夷服饰从上到下均着黑色布料,衣服的衣襟前长后短,开衫袖口,绣花腰带装饰朴质自然。不论婚配与否,男女均用黑纱布包头。比较特色的广通白夷,未婚妇女上穿右衽大襟短绿绸或红绸上衣,下穿大红裤子。衣服无领但均有精美的绣花。“花公鸡帽”以成百上千颗银泡呈同心圆形镶绣而成,代表了广通地区彝族对大红公鸡的崇拜。已婚的妇女不戴“花公鸡帽”,改用黑纱帕包头。青年男子穿蓝色或黑色开襟绣花褂,穿大裤筒,衣裳裤均用白线逢制。男女均穿绣花鞋,鞋垫男女均绣花。广通彝族爱在衣服上绣花。广通彝族特别爱绣马樱花和茶花,表达对先民的崇拜和爱情的追求,并且喜爱加上云纹装饰。 1.1.2广通彝族的饮食习惯 广通彝族十分重视饮食,爱吃爱喝,彰显了本地彝族热情勤劳、豪迈大气的性格。 “彝人贵酒”,广通彝族爱酒更是爱到了骨子里,无论男女,都爱喝酒。走进彝族村寨,到处都有酿酒的作坊,彝族的小灶酒更是闻名遐迩。广通彝族随身带酒,几位彝族同胞碰到一起,便拿出酒来,围成圆席地而坐喝“轮轮酒”。“轮轮酒”不分你我,促进了本民族关系的融洽和团结。酒是彝族同胞礼节、信义的象征,亦是感情联络的工具。 烤茶是广通彝族的重要生活饮品。广通彝族有饮茶的规矩:家中团聚无客人时,可烤茶按辈分依次轮饮,意味家庭和睦。家中有客时,谁制的茶谁饮,互不同饮一罐烤茶。广通彝族认为饮别人饮过的茶不过瘾。有客时,这也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诚意。由此可见,广通彝族十分注重家庭和美,待客之礼。 广通彝族爱食全羊汤锅,有需要时与药材同煮,有温补的功效。广通彝族的羊汤锅要求汤白肉嫩、味净肉鲜。羊肉原汁原味,光吃羊肉,不吃米饭和辅菜,加上醇香清冽的小灶酒,展现了广通彝族对饮食的原味理解和阔达朴实的性格。 1.1.3广通彝族的建筑 广通彝族的建筑和于天地自然,富有便利生活、希冀未来的生活愿望。广通彝族的民居比较有特色的“三合院”、“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建筑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楼上的瓜形吊脚简单古朴,房檐两端均刻有两端简单起翘的拱形水花图案;室内圆形或方形石础、石门槛上雕刻八方瑞兽、祥瑞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等,都体现着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广通彝族建筑中虽然吸收了汉族建筑的元素,但因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本身的民族性,建筑仍有独特的风格。生活在山区或半山区的广通彝家院落宽敞向阳,房子不会盖得很高,最多就是二层,厨房、牲畜圈和厕所都是单独另盖,这使得房屋干净宽敞。广通彝族用栗木围造的栅栏式畜厩,不废木料,简单安全且使用方便。 广通彝族爱在房顶上放置镇宅的宝物。广通本地有“龙泉”的传说,认为龙神掌管风雨,是村寨的保护神。所以彝族常常“祭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镇宅的宝物常常是龙。这寄寓着广通彝族对风调雨顺,家宅顺遂的诚心祈愿。 2.语言民俗特色 2.1广通彝族的歌乐特色 广通彝族的歌谣是广通彝族劳作情感的抒发,是广通彝族生活情趣的体现。 如广通彝族歌谣的代表《栽秧调》,其大体内容是: “大田栽秧,秧把稀,提着秧把捉秧鸡,捉得秧鸡来下酒,约好表妹唱歌玩。” 有别于其他歌谣,比较有代表性的经验型歌谣是《十二生肖调》,其内容大体是: “正月花香,香出门,朵朵配向属虎人,老虎见人退三步,人见老虎绕石岩。 二月花香,香出门,朵朵配向属兔人,兔儿不吃窝边草,绕鹰不打立夏鸡。 三月花香,香出门,朵朵配向属龙人,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撒花花不红。 ……”

峨山彝族文化-彝绣

峨山彝族文化-彝绣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朱,我们马上就要到达峨山了,在此之前呢,小朱导游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咱们的峨山。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滇中革命老区。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自治县。峨山境内彝族有纳苏、聂苏、山苏3个支系。 峨山彝族妇女心灵手巧,多才多艺,擅长歌舞和刺绣,其中彝族刺绣是峨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表达和文化载体。在每个彝家村寨,女孩子从7.8岁开始在母亲和姐妹的指导下学习刺绣。从简单的花边,单一的绣片开始,一直到节日盛装,婚假礼服;一针一线中渗透着彝家女子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闲暇时间,彝家女子就会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凭着简单的花针和灵巧的双手,绣出她们心中最美的图案。 彝族刺绣发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一千多年里,彝家女代代相传,各个支系自成体系:堆绣、挑绣、平绣、贴绣。除以上基本技法外。彝族女子还创造发明了疙瘩绣、长短针、鸡眼针等几十种针法,形成了独具峨山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峨山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女子刺绣,是峨山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规和技艺。峨山彝绣品种丰富,多是以实用为主的衣服、鞋子、背裳等服饰鞋帽类,还有枕头、挎包、背包、桌布等,绣品图案精美、工艺精湛,

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体现了彝族原创古朴的自然之美,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峨山有百年历史的金鱼帽、三寸金莲的小鞋、刺绣的小腰包、背裳等都是很漂亮的彝绣代表哦,待会儿大家到峨山可以仔细观看实物。目前,峨山彝族服饰于2009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当然啦,说到彝族,大家都会想到彝族是一个好以酒待客的民族,在这里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彝族的酒文化 彝族以酒为贵,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等必备礼物,同时配于丰盛的肉食,以此热情待客。彝族俗语:“腊肉无味,加盐给客人吃;荞酒不香,加蜜给客人喝”。到过彝乡的人都能体会到,彝族是极其好客的。当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客人坐在火塘旁上位,端出香喷喷的酒来,请你先喝几口后,主人家才与客人共饮。 彝族为了表示真挚之情,在没做好饭菜时就献上美酒,然后才大做酒菜。彝族的酒菜是十分讲究的,往往根据贵宾的情况准备不同的佳肴,一般客人杀鸡招待,并请长者看鸡舌,看看客人前程如何。比较重要的客人要打羊杀猪。最尊敬的客人来了,必须杀牛招待。无论杀何种牲畜、家禽,在宰杀之前,都把要宰杀的对象送到客人面前过目,表明“请客人们慢慢喝酒吧,好酒好菜还在后头呢!”至此,主人和客人互相倾诉客套之言,互相敬酒问候,自由散打起来。这里充满着主、客双方

夏布酶法后整理条件的优化

第28卷第3期2007年3月 纺织学报 Jo啪alof7rextileResearch V01.28No.3 Mar.2007 文章编号:0253.9721(2007)03.00“一04 夏布酶法后整理条件的优化 彭源德1,唐守伟1,杨喜爱1,严理1,沈建新2,付五兵2,熊和平1(1.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6;2.湖南尤特尔生化有限公司,湖南岳阳414009) 摘要为了确定夏布酶法后整理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在利用高效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等复合酶进行夏布后整理的基础上,研究酶的用量、浴比、温度、起始pH值和处理时间等因子对夏布酶法后整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布酶法后整理的适宜条件为:木聚糖酶用量(对夏布)O.5%,纤维素酶用量(对夏布)O.5%~2%,浴比1:15,温度50℃,起始pH值4.5。5.o,时间1h;夏布酶法后整理中,纤维素酶浓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最大,起始pH值次之,浴比的影响最小。 关键词夏布;后整理;木聚糖酶;纤维素酶 中图分类号:偈195.5文献标识码:A optiIIliz觚onofe眦ymatic6Ilisllingco础tio璐ofh舳d-mader锄iecloth PENGYuandel,TANGshouweil,YANGxi7ail,YANLil,sHENJiaIl】(in2,Fuwubin92,xIoNGHepin91(1.m硪t姚矿曰∞£硒erCnDps,劬in黜A∞如r可0,Ag庇沈啪Z5c据,黜s,c胁,拶地,五kMn410006,劬iM; 2.月hMn^锄cent“可口幻ckm溉Z(ⅣC鳓一co.,删.,地e,竹愕,月hMn414009,吼i船) AbstractForoptimizingthepmcessconditionsofenzymaticfinishingofthehand—mademmiecloth,highemciencymixtureofxylanaseaIldcellulasewasemployedintheenz)rmefinishingofthe cloth.卟eeffectsofenzyrrledosa窘e,bath瑚土io,temperature,pHValueanddura上ionoftreatmentonthefinishingresultwereinvestigated.Itdemonstratedthattheoptimizedprocessconditionsofenzym砒icfinishingofthehand.maderamieclothareasfollows:0.5%xylaIlase,0.5%~2%cellulase,bathratio,1:15,pHvalueatthe瑚geof4.5~5.0,and恤atingat50℃forlhour.Amongthefactorsinnuencingthefinis}ling,ceUulaseconcentrationisinthefirstplace,aIldf0110wedbyori百nalpHvalue,thelastisbathratio. KeywOrdsraIIliecloth;finishing;xylanase;cellulase 夏布是用苎麻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是制作衣料、刺绣、饰品、蚊帐的上等材料。目前使用浸濯漂洗方法(主要包括清水漂白、日光漂洗、露漂、石灰水漂、炭熏、牛粪浸渍等)生产的夏布是未经脱胶的原麻制品,布上有胶质、红根、斑疵等杂物,为此,国内广泛开展了苎麻织物的酶法处理技术研究¨。12|,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在用高效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等复合酶进行夏布后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夏布酶法后整理的影响因子,确定夏布酶法后整理的最佳工艺流程和参数,为加速研究夏布酶法后整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以解决我国夏布存在的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淀粉等含量高,品种颜色单一,刚性强,毛羽多,刺痒感强,不柔软,色泽不光洁,不利于产品的增值和深度开发等关键问题。 1试验部分 1.1材料 夏布(产自四川隆昌县);CMc(sigmac一5678)、木聚糖、聚半乳糖醛酸、无水葡萄糖、柠檬酸一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硫酸、3,5一二硝 收稿日期:2006一06—20修回日期:2006一10—29 基金项目:国家948项目(2003.z52) 作者简介:彭源德(1965一),男,副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农产品生物加工的研究。熊和平,通讯作者,E.majl:一iexhp@public.cs.hn.cn。 万方数据

浅析云南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及针法特征

云南花腰彝族服饰中刺绣纹样和针法研究 ——以云南石屏县哨冲镇雨能后村为例 许毓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摘要: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它因浓艳多彩的花腰服饰而得名,每一套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工艺都异常细致精美,纹样极其丰富。然而现代生活却悄无声息地将这一民族服饰消融于工业化中,这愈是凸显记录和传承的重要性。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以哨冲镇雨能后村为考察地,雨能后村民风淳朴,刺绣技艺得以完好传承。文章从花腰彝族服饰的图案纹样和刺绣针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从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纹样中探寻其民族的文化内涵,其次再对刺绣针法进行研究,刺绣技艺的传承最为重要。研究发现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多以花卉类题材为主,而且每一种纹样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象征,刺绣针法则以平针绣为主,织网绣最具特色。 关键词:花腰彝族;图案纹样;刺绣针法 0引言 云南省石屏县是花腰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彝族人占全县总人口一半以上。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1]花腰彝族大多分布在石屏县龙朋、龙武和哨冲三个镇,还有小部分布在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共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雨能后”是用彝语同音直译而来的,“雨”代表水,“能”在以前叫“怒”是翠绿之意,“雨能后”连起来就是“一塘碧绿的水”的意思,这是因为村子里历来有一潭清澈的水被族人们视为神水,传说水里还有一条神龙保佑着全村每年都能风调雨顺,村民们每年都会在此举行祭龙仪式(图1)。雨能后全村93户人家都是花腰彝族,共378人。村子里的民族氛围比较浓厚,大人和小孩穿着民族日常装,平日里都用彝语相互交流,闲暇时间妇女们会聚在一起边绣花边说家常,或是男女老少一同载歌载舞,生活多姿多彩。独具代表性的花腰服饰只有在过节、过年或参加喜宴时才舍得穿戴。花腰彝族服饰的图案纹样和刺绣技艺独 1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彝族刺绣文化研究

立项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300字以内) 彝族刺绣工艺,是彝族四大民间传统手工艺(漆器、金银器制作、服饰刺绣、擀钻)之一,是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有了“刺绣”的装饰,古朴的彝族成为了世界民族服饰文化中最耀眼、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之作。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彝族刺绣工艺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彝族群众继承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0Ⅶ-13)”,实现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要的研究开发内容及研究路线(300字以内) 1、深入彝族刺绣文化与彝族群众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之间的关系,深刻立即彝族刺绣文化内涵。 2、做好彝族刺绣能手的发掘和培养,克服彝族刺绣工艺后继无人的困难。 3、探索彝族刺绣品牌化路线的开发战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主要关键技术及经济指标(200以内) 关键技术:1、“黑、红、黄”三原色的运用;2、纹案象征:日月、山河、牛角、彩虹等等;3、工艺手法:垫绣、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等与挑、压、镶等工艺结合。主要手法有挑花、贴花、锁花、盘花等。 经济指标: 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200字以内) 1、依托彝家新寨建设和乡镇成人技术培训学习,打造彝族刺绣文化基地; 2、彝族妇女富余劳动力; 3、市场对传统彝族刺绣的需求。 项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300字以内) 彝族刺绣项目建设对于当地的人文经济将带来极大影响,不但能培养起一批彝族妇女绣手,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让彝族妇女实现不走出家门就能发展家庭经济;还能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高我区民族文化传播力。

夏布刺绣

一﹑概述: 江西省新余市,古物豫章,位于赣中西部,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夏布之乡”。早在清代黄原裕所著的《种苎麻法》一书中就称“豫章织绩苎麻甲天下”。千百年来,深厚的豫章文化和传统的“夏布之乡”,培育了夏布刺绣这朵古朴绚丽的民间工艺之花。渝州绣坊的掌门人,夏布刺绣技艺的传承人张小红,继承其母家族一百多年的刺绣、剪纸手艺,使夏布刺绣这一古老绣种流传于今天,被刺绣艺术名称为继绢、丝、绸、缎为面料的“四大名绣”之后的第五大绣种,被专家们称为“中国夏布第一绣”。 2005年,渝州绣坊制作的夏绣“清明上河图”等作品,获江西省文化艺术节精品展一、二、三等奖,夏绣制作获“绝活表演”优秀奖;2008年10月,夏绣《天工开物》全图获“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精品博览会”金奖和“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入围作品;2008年12月,在“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暨中国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创作)大赛”上,夏绣“猫头鹰”、“丽人行”分别获金奖和银奖,有四幅作品被“中国刺绣艺术馆”收藏陈列;2007年8月,张小红荣获“首届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家”称号。 走进夏布刺绣制作基地的渝州绣坊,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秀、雅、素、趣映入眼帘,令人心醉。展厅中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绣品,一个个绣娘专心至致的操作,不由使人萌生怀古之情。作为民间工艺 -1-

的夏布刺绣,既充分利用了夏布挺括、吸湿、抗霉、不褪色等优质的理化性能,又使绣品粗犷、古朴、内雄外秀,具有极高的实用、观赏、收藏价值。 二﹑制作工艺: ⒈夏布处理工艺 脱浆处理:将夏布浸泡在70℃左右的水中约2小时,人工搓揉、捶打、软化组织,降低硬度。 热烫夏布:制作图案时,对夏布进行热烫,保持布面约30℃温度进行图案制作,其后即上绷刺绣。 ⒉刺绣工艺过程 ⑴设计画稿 ⑵勾稿 ⑶上绷 ⑷勾绷 ⑸配线 ⑹刺绣 ⒊工具、材料 ⑴工具:绣架、剪刀、针、压条; ⑵材料: 织物(夏布) 绣线:分为棉质绣线、丝质绣线(真丝线)、合纤线、金银线、 -2-

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大 众 文 艺 大212 摘要: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人民古朴淳厚,热诚豪爽,极重情谊。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彝族的居住环境、服饰图案、图腾、工艺品等别具风格、极富民族特色。在云南玉溪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朴实的彝族人民,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关键词:建筑;服饰;图腾;工艺品;艺术特征 云南玉溪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市级行政区域,在这些众多民族中最多的就是彝族。在玉溪地区中,峨山县、易门县、新平县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主要有彝族、苗族、回族等,其中彝族占了很大一部分。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浓厚的、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一、玉溪彝族的建筑形式 彝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无论在选址和布局,结构和形式,彝家的民居都十分精妙。以易门县十街乡马头山村的为例:第一,彝家工匠,修房前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及主人家的要求造屋;第二,屋梁及各种穿枋、斗拱等装饰都是地面完成后,择吉日再整体上柱;第三,整个房屋构成全是穿枋、斗拱,不用铁钉,不用粘胶;第四,装饰精美,屋檐大多数是吊牛角和墙壁隔板花纹,看上去十分美观。在屋檐下的垂柱和隔板上还雕刻有多种图案,垂柱下端的牛蹄上刻有山和月牙形,蹄头上刻有河流纹样,让蹄尖朝内,以示招财进宝;垂柱的底端装饰成线团型、灯笼型,牛头和牛嘴型,以示驱邪。更精妙的是,工匠修建十家房、百家房,却找不到两间完全相同的房子,即便同一间房子,在各部位的装饰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这是彝家特有的建筑风格,图案和纹样都是根据木匠的想法以及木材本身的图案雕刻出来的。它是彝族传统文化艺术作用的一种反映,体现了艺术的唯一性,从其精心的装饰可以看出,彝家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应用能力。 1.建筑选址与总体布局 玉溪的彝族聚居地多数在高寒地区,是传统的农牧兼营经济,生产力还很低下。因此在建筑选址时,多选择“前面有坝可种粮,后面有山可放羊”。“并且地势较险峻,水源要充足,又能看到四周,即有险可守,有路可走的河谷山城,朝向向阳的地带,同时还把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的思想融入其中,‘观青龙向虎,查朱雀玄武’,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 彝族居民主要是沿山地的等高线依山设置,整个布局小而紧凑,建筑高低错落,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这种不规则的房屋以村寨首领的住房为中心,一般较为高大,其他村民的房屋则建在其周围,有的村寨则不分主次,都为简朴的平房。彝族的村寨,它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玉溪现在的彝族村寨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模式,选择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能看清四周的有利位置,依山而傍。从美学上说,彝家人民已经从封建的观念中走出,而用发展的眼光用更好更结实的材料使自己的房屋装饰的更漂亮。 2.单体建筑与结构形式 玉溪传统的彝族民居按平面一般分为圆形、方形、矩形三种。圆形平面的房屋出现在早期的彝家村寨,是自然向人工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彝家祖先看来天与地都是圆形的,他们周围的世界如太阳、月亮、果实以及先辈居住的山洞也是圆形的,所以这些客观事物被先辈们凝聚成抽象的圆形表现在最初的建筑上。方形平面是圆形的变异,是原始观念简单的模仿向理性思维的迈进。矩形平面是因建筑功能的增加而出现的,它使房屋更易营造和更易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并且它与方形平面一起成为后来建筑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 边远山区彝族民居多为一个单一的空间,室内功能分布没有明确界限,空间具有模糊性。由于气候寒冷,进入房间的右方是火塘,兼有厨房的作用,称为“锅庄”,由三个刻有图案的石块构成,它是内部空间的主体及全家聚集的中心。左边是牲畜间,圈内牛羊的多少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因此在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火塘右侧是家人睡觉及堆放杂物的地方。这类民居在易门铜厂乡的部分村落还能看到,它是以人为中心,农具等环绕的一个大的整体,一般空间较大,与环境协调一致,表现为简单朴实,特点是人与牲畜共存在于一个内部空间里。 玉溪部分彝族与汉族接触较多,在汉族中散乱分布,生活条件较好。主要在地势平坦或靠近城市的地方,由于受地理、经济条件以及受汉族建筑和文化的影响,建筑不论在空间划分及空间组合等方面与边远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类民居主要由三间正房和两间耳房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正房的中间为屋堂,是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吴向军 (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0) 据各地,个人的需要,可大可小,可简可繁,只需有求必应,完全根据各人需要而定,是符合散漫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活特点。如逢到陈靖姑大仙的生日或者集体祭祀活动,既是很热闹的民俗活动又是经济交流的时机,灵经大传的传唱迎合了当下大批的商人心理。温州商人大年初一都要去拜神,以求生意兴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更多的是关注神灵是否灵验,能否解决现实中的苦难,能否满足与村民的祈求。相对来说,神灵的出身具有道德教化作用并不十分重要。 陈靖姑在温州的传奇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早已成为这一地区人们文化的一部分,并沉淀在人们的无意识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某些规范,以及对这些民俗行为的解释。对陈十四信仰范围中的俗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妇女,儿童的生活中时时都可以看到。例如陈靖姑有救产保婴的功能,所以在温州有一系列的有关生育民俗行为都用陈靖姑的相关功能来解释。小孩在未成年期间,都需要受其保护,因此在此期间常要祭祀临水夫人,在洗三旦的仪式上需要祭祀临水夫人。畲族女子都不愿意在18岁或者24岁出嫁,就与陈靖姑的“十八难”和“二十四坐化”有关。 总之,从上述的情况看,陈夫人的传说历经千百年的加工与流传,经过移民的移花接木,结合迁移后的生境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女神,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成为了温州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已同当地民众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整合当地的文化作用,对当地人们的民俗行为进行解释,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一些行为。温州地区的女神信仰是由移民所带来的,当移民定居下来以后,就将原有的女神结合其生境创造出新的女神,对女神进行了移花接木,从而为自己地域建构其女神信仰,为当地的民众提供信仰依据和民俗生活的约束,并对其民俗行为提供合乎民众心意的民俗解释。这也许是民间信仰历经千百年来仍存在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克骄.刘通彪著.明代温州民俗文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P124. 2.林亦修著,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P208. 3.陈燊官, 林炳钊. 陈靖姑信仰与传说[J]. 中国道教 , 2000,(01).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彝族(撒尼)刺绣

以“山水田园风光”著称于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普者黑,山美水美,而且有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当你步入景区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穿着“阿诗玛”服装的“小阿乃”(撒尼语小姑娘之意),她们或为你撑船掌舵,或背着大三弦为你跳起豪迈的撒尼舞,或为你导游……她们服饰上的每一块点缀物更是精美的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青睐。 说起彝族撒尼人的服饰,人们常会想起美丽的阿诗玛。据彝族民间长诗《阿诗玛》记载:“美丽阿诗玛,包头红光闪,耳环垂两颊,面秀如皎月,身修似金竹,左手戴金戒右手戴银镯,身披絮羊皮,漂亮围腰带,美似老胡须,一缕又一缕,垂须颤悠悠。脚像黄萝卜,穿着绣花鞋,灰衣配黑裤,全身多协调”。今天撒尼姑娘的服饰也大致如此。她们挑绣出来的花包头、花围腰、花边衣服图案,工艺精湛独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撒尼服饰既有美化生活的装饰性,又有长幼及已婚、未婚的身份标志性,还有信仰崇拜的象征性及审美心理和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这也许就是撒尼服饰让人着迷之处。 撒尼妇女自幼就必须学习刺绣、挑花。绣技的优劣,常与她们未来的恋爱、婚姻成败有关。谈情说爱择偶配婚,男性首先索取的信物,就是姑娘的绣品——花腰带。撒尼姑娘戴的花布包头是全身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它把一张张楚楚动人的笑脸映衬得更加秀美。花布包头以红、绿、蓝、紫、黄、青、白七种颜色的丝绸配制,外沿镶上银制泡泡(撒尼语称“卡士玛”),长辫裹于包头中,包头两端各缀着一只“彩蝶”(三角形包绣花图案布),右侧还垂吊着一串串珠和一绺乌黑的黑发。串珠垂至胸前,走路时,串珠左摇右摆,妩媚多姿,煞是好看。 传说,撒尼包头的图案是仿天上的彩虹制作的,为的是纪念一对为忠贞的爱情投火殉情的恋人。这对恋人死后化作了长虹。姑娘们于是纷纷绣起了彩虹,并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头上,象征着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贞。姑娘们衣服上通常也绣上自己心爱的花饰,上身多穿绣有花纹图案的白色、浅蓝色上衣,宽松的袖子上用彩色丝绸布镶了两道宽花边。斜襟长略过膝,左襟边沿用紫红或黑色绒布镶上牛鼻子形纹宽边。背部披上一块以黑绒布作外壳的洁白羔羊皮,腰间系花腰带,下着黑色或青色等深色花边宽裆裤,足穿绣花鞋。未婚少女于头部花包头上,左右两边各插一块蝴蝶块,已婚者,摘下蝴蝶块,一块收藏,一块放于头顶,包头上的银泡泡和串珠也不再戴。小伙子一见“彩蝶”已飞,就不会贸然试探了。已婚妇女上衣的颜色也逐渐从浅色转为深色,以示成熟与庄重。男子多穿青色、黑色对襟衣,大裆裤,外套白色绣花短褂,系花腰带。 撒尼妇女最擅长挑花,有单挑、双面挑、素色挑、彩色挑等,多以几何纹或日月星辰、彩云、青山、绿水、花朵和动植物变形纹,组成各种风格质朴、精美的图案。凡是在生活中能看到的一切美的事物,都被撒尼妇女用灵巧的双手绣在服饰上。服饰是撒尼文化的重要标志,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的刺绣服饰,再现了撒尼妇女对大自然深邃的观察、独特的理解和深厚情感,充分反映出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艺术天赋。如今,普者黑仙人洞村,已被确定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成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一朵奇葩。撒尼人挑绣的服饰更是一朵脱颖而出的绚丽之花,越来越焕发出特有的风采。

民间土布的华丽转身

民间土布的华丽转身 摘要:夏布又名“土布”,素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名,是一种古老的布料,作为一种民间手工纺织品,它用途广泛,具有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而如今它被执著地流传了下来,成为高档服装、床上用品、墙布、装饰、工艺美术品的重要面料,在传统中注入了新的人文、艺术理念,成为了美丽与时尚的象征。 关键词:夏布;土布;夏布画;麻绣 一、千年的演变 (一)夏布的历史 夏布(见图1)乃华夏之布,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华夏远古的文明时代,“《诗经》中曾记载: ‘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说明周代已经开始以自然发酵方法加工麻料。《周礼地官司徒下篇》中曾说到:‘凡葛征徽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为雪会稽之耻,‘身自耕作,夫人自织’。在唐代时,夏布既刚又柔、色泽诱人,‘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被列为贡品,然而从唐开始,夏布的发展经历了不少沉浮坎坷。在近100年来,夏布几经流转,潮起潮落。上个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中国的纺织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夏布更是首当其冲。手工夏布因工艺守旧,效率低、成本高渐渐淡出国人的日常生活。进而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再也找不见它的影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韩国、东南亚等地对夏布的需求唤醒了沉睡的夏布机,很多织布老艺人被请回织布机旁传授这几乎快要失传的夏布织造技术。夏布之乡应运而生了,如重庆的荣昌、江西的宣宜、四川的隆昌、湖南的浏阳等地区,家家户户的机杼声又重新回来了,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 (二)夏布的制作过程 夏布是“天然纤维之王”——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具有粗犷、挺括、凉爽、透气、抗菌等优点,其优越性与独特风格是别的纤维无法比拟的。夏布生产主要通过打麻、晒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中国古代夏布的粗细规格以“升”表示,即在规定的布幅(约1.5市尺)内每80根纱称为1升,约为每毫米1.6根纱。在周代还规定了各种粗细夏布的不同用途:7~9升的粗苎布供奴隶、罪犯穿用,也可作包装布用;10~14升为一般平民穿用,是大众化的衣料;15升以上细如丝绸,为高贵品种,仅供贵族享用;最精细者达30升,供王公、贵族制帽用。这种帽称麻冕。江西贵溪龙虎山崖墓中发掘的大批殉葬出土文物中,其中N1N11墓中发掘的苎麻印花布,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目前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苎麻印花布,其精细如丝绸。由于苎麻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较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所以,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被国家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 二、华丽转身——民族与时尚的再现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概述 作者:普忠良?发布时间:2003-12-25 22:25?原出处:彝族人网 (一)语言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传、丰富多彩的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日长月久,自成体系。 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研究、翻译机构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外的如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的一些机构也有不少彝文藏书。散存在民间的彝文经典,更是数以万计。这些彝文文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技等各个方面。例如:《西南彝志》有三十七万八千余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该书记载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历史的认识;论述“八卦”、“河图”和“经络”原理以及彝族古代天文历算。《齐苏书》是用彝文写成的药典,被誉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间所作。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用彝文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还有《洪水泛滥史》、《创世记》、《人类的起源》等。彝文有的用毛笔或竹签写在纸上或布帛、羊皮、麂子皮上,也有少量用小刀刻在竹筒、竹签或牛羊骨的上面。彝文经书手抄本多,本版书和石印本很少。各地彝族流传有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其内容涉及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洪水泛滥、兄妹结婚、战争迁徙、哲学、艺术、宗教等。举世闻名的《西南彝志》和彝族四大史诗《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和《查姆》;四大叙事诗《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和《逃到甜蜜的地方》等都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阿诗玛》已译成十多种外国文字,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在医药学方面,彝文古籍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元明时期用彝文记载的彝族医药的成就有《寻药找药经》、《医算书》、《献药经》、《明代彝医书》、《指路经》等。近20年来,彝族的作家文学和现代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文献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彝文刻石和碑文也很多,如贵州大方县的《火齐碑》是东晋时期所刻。贵州大方县有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铸造的铜钟,镌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省禄劝县《镌字岩》刻有彝

楚雄彝族刺绣可研报告doc

楚雄州XX县XXXX制品有限公司刺绣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二0一四年六月十八日

目录 一、目录 (1) 一、项目名称 (2) 二、建设单位概况 (2) 三、项目背景 (3) 四、少数民族刺绣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4) 五、彝族刺绣特点 (4) 六、行业发展现状 (5) 七、项目建设的社会意义 (6) 八、项目发展前景 (7) 九、项目建设土地使用面积规划 (8) 十、项目投资概算 (8) 十一、社会效益分析 (9) 十二、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 (9) 十三、结论 (10)

XXXX服饰制品有限公司 刺绣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名称 XXXX服饰制品刺绣项目 二、建设单位概况 XXXX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XXXX年X月。注册资本XXX万元。XXXX年X月,成功注册了“XXX”商标,主要经营范围:民族服饰、饰品、居家饰品刺绣工艺品的加工、销售为主,致力发展对周边富余劳动力的集中培训,提高周边群众的收入。 公司主打传统XXX刺绣服装服饰等系列产品。主要生产服装、包类、车饰、办公产品、工艺品(挂件、刺绣壁画、软裱)等。XXX刺绣产品多次参加各个级别的展览、比赛,多次获奖【XXX年参加了XXX、XXXX、XXX、XXX等大型活动】。公司经理XXX是彝绣能手、XXX刺绣传承人。在XXXX年荣获“XXXXX”一等奖、“XXXXX”三等奖、XXXX年荣获XX县200x ——20XX年年度“巾帼建功标兵”,县州两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同时XXX服饰也被xx县委、政府评选为“旅游商品销售名店3A级店”、20xx年被评为“楚雄州20xx年百佳旅游特色商品”、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点。

民间土布的华丽转身——浅谈中国夏布画艺术

民间土布的华丽转身——浅谈中国夏布画艺术民间土布的华丽转身——浅谈中国夏布画 艺术 综合学术论坛 民间土布的华丽转身浅谈中国夏布画艺术 杨剑(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要:夏布又名"土布",素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名,是一 种古老的布料,作为一种民间手工纺织品,它用途广泛,具有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而如今它被执着地流传了下来,成为高档服装,床上用品,墙布,装饰,工艺美术品的重要面料,在传统中注入了新的人文,艺术理念,成为了美丽与时尚的象征. 关键词:夏布;土布;夏布画;麻绣 一 ,千年的演变 (一)夏布的历史 夏布(见图1)乃华夏之 布,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 溯到华夏远古的文明时代, "《诗经》中曾记载:'东门 之地,可以沤苎.'说明周代 已经开始以自然发酵方法加 工麻料.《周礼地官司徒下 篇》中曾说到:'凡葛征徽 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

图1夏布面料 之政令'.《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为雪会稽之耻,'身自耕作,夫人白织'.在唐代时,夏布既刚又柔,色泽诱人,'嫩 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被列为贡品,然而从唐开始,夏布的发展经历了不少沉浮坎坷.在近100年来,夏布几经流转,潮起潮落.上个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中国的纺织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夏布更是首当其冲.手工夏布因工艺守旧,效率低,成本高渐渐淡出国人的日常生活.进而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再也找不见它的影子.直到上世纪8O年代,韩国, 东南亚等地对夏布的需求唤醒了沉睡的夏布机,很多织布老艺人被请回织布机旁传授这几乎快要失传的夏布织造技术.夏布之乡应运而生了,如重庆的荣昌,江西的宣宜,四川I的隆昌,湖南的浏阳等地区,家家户户的机杼声又重新回来了,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 (二)夏布的制作过程 夏布是"天然纤维之王"——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 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具有粗犷,挺括,凉爽,透气,抗菌等优点,其优越性与独特风格是别的纤维无法比拟的.夏布生产主要通过打麻,晒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中国古代夏布的粗细规格以"升"表示,即在规定的布幅(约1.5市尺)内每8O根纱称为1 升,约为每毫米1.6R纱.在周代还规定了各种粗细夏布的不同用途:7,9升的粗苎布供奴隶,罪犯穿用,也可作包装布用;10 , 14升为一般平民穿用,是大众化的衣料;15升以上细如丝绸, 为高贵品种,仅供贵族享用;最精细者达3O升,供王公,贵族制帽用.这种帽称麻冕.江西贵溪龙虎山崖墓中发掘的大批殉葬出土文物中,其中N1N1l墓中发掘的苎麻印花布,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目前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苎麻印花布,其精细如丝绸.由于苎麻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较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所以,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被国家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