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社会人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着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我国北方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辞。根据《史记》,孔子收集整理《古诗》,选取“可施于礼仪”的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作《诗》或《诗三百》,在战国晚期始称为“经”,并当作最权威的典籍被引用。所谓的“子曰诗云”的“诗”就指的是《诗经》。

《诗经》的内容,古称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作

诗的三种方法。

“风”,又称作“国风”,原指风俗,后来把有关风土风俗的歌谣称为“风”,多是抒情之作。“风”共有160篇,数量多,来源广,产生于十五“国”,涵盖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域;它的作者包括了当时社会的所有阶级与阶层,而又以劳动人民为主体,所以它所反映的内容异常丰富、广泛,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春秋中叶以前的社会生活。如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劳役兵役繁重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劳动者不屈的反压迫反剥削的反抗精神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控诉了他们害民误国的罪行;叙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反映了婚姻与恋爱生活,表现了劳动青年坦诚、真挚、纯洁的爱情,以及他们为自由恋爱而与旧势力的抗争,也有一些诗描写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被礼教束缚、被人遗弃的悲苦遭遇,对不合理的社会习俗与礼法提出控诉与抗议。

“雅”是指流行中原一带,为王室所崇尚的正声,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是会朝的乐歌,小雅是飨宴时的乐歌,抒情叙事参半。《雅》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数是西周公卿列士的献诗,主要用于朝会、宴会、朝聘。但也有周朝之前就流传的歌谣,如《生民》、《公刘》、《绵》等,这些叙述周人先祖后稷、公刘、古公父领导周民族奋斗发展的史诗,其产生的年代和诗中所描写的时代相距不会太远,从诗的节奏和韵律看,还保留着古老诗歌的特点。《大雅》中还有一小部分政治讽谏诗。在《小雅》中,政治讽刺诗已占绝大部分,这不仅因为这些诗是在周王室衰微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且还因为一部分士大夫、贵族阶级下层人士甚至个别平民也参与创作,由于他们对当权者的昏庸腐败不满甚至憎恶,在他们讽谏的诗中多含怨刺与批判,指责了时弊、揭露了黑暗,表示了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人民的某些疾苦。《小雅》中还有表现周室与周边部族之间矛盾的诗,诗中流露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还有少量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其格调已近于《风》诗。

“颂”是歌而兼舞,用来礼赞神明,歌颂祖先,多属叙事之作。《颂》诗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主要记述商、周先祖功业,歌颂他们对民族发展的巨大贡献。商、周的先祖,不仅是部族的军事首领,带领本部族保卫家园、开疆拓土,奠定九州统一的基础,而且是本部族的劳动组织者与领导者,有的还是劳动生产的发明创造者,这些颂扬英雄先祖的诗歌,便成了《颂》诗中的精华。这些先祖是当时先进社会力量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诗中塑造的也是生气勃勃的、对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

献的英雄形象。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

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

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上面可以看出,《诗经》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

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

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

诗一派的传本。

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

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诗经》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现实主义的先河。

第三,《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

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这种批评完全是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就以《相鼠》一诗来说,它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行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诗对于这两种现象都

是适用的。

《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

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这一特点,

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明代诗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

一例。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

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

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

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这么说也许多了一些想象,但叠徽章重句的美感,确是很动

人的。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

《诗经》,也未尝不可。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诗经里的社会人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着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我国北方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辞。根据《史记》,孔子收集整理《古诗》,选取“可施于礼仪”的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作《诗》或《诗三百》,在战国晚期始称为“经”,并当作最权威的典籍被引用。所谓的“子曰诗云”的“诗”就指的是《诗经》。 《诗经》的内容,古称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作 诗的三种方法。 “风”,又称作“国风”,原指风俗,后来把有关风土风俗的歌谣称为“风”,多是抒情之作。“风”共有160篇,数量多,来源广,产生于十五“国”,涵盖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域;它的作者包括了当时社会的所有阶级与阶层,而又以劳动人民为主体,所以它所反映的内容异常丰富、广泛,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春秋中叶以前的社会生活。如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劳役兵役繁重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劳动者不屈的反压迫反剥削的反抗精神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控诉了他们害民误国的罪行;叙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反映了婚姻与恋爱生活,表现了劳动青年坦诚、真挚、纯洁的爱情,以及他们为自由恋爱而与旧势力的抗争,也有一些诗描写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被礼教束缚、被人遗弃的悲苦遭遇,对不合理的社会习俗与礼法提出控诉与抗议。 “雅”是指流行中原一带,为王室所崇尚的正声,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是会朝的乐歌,小雅是飨宴时的乐歌,抒情叙事参半。《雅》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数是西周公卿列士的献诗,主要用于朝会、宴会、朝聘。但也有周朝之前就流传的歌谣,如《生民》、《公刘》、《绵》等,这些叙述周人先祖后稷、公刘、古公父领导周民族奋斗发展的史诗,其产生的年代和诗中所描写的时代相距不会太远,从诗的节奏和韵律看,还保留着古老诗歌的特点。《大雅》中还有一小部分政治讽谏诗。在《小雅》中,政治讽刺诗已占绝大部分,这不仅因为这些诗是在周王室衰微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且还因为一部分士大夫、贵族阶级下层人士甚至个别平民也参与创作,由于他们对当权者的昏庸腐败不满甚至憎恶,在他们讽谏的诗中多含怨刺与批判,指责了时弊、揭露了黑暗,表示了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人民的某些疾苦。《小雅》中还有表现周室与周边部族之间矛盾的诗,诗中流露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还有少量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其格调已近于《风》诗。 “颂”是歌而兼舞,用来礼赞神明,歌颂祖先,多属叙事之作。《颂》诗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主要记述商、周先祖功业,歌颂他们对民族发展的巨大贡献。商、周的先祖,不仅是部族的军事首领,带领本部族保卫家园、开疆拓土,奠定九州统一的基础,而且是本部族的劳动组织者与领导者,有的还是劳动生产的发明创造者,这些颂扬英雄先祖的诗歌,便成了《颂》诗中的精华。这些先祖是当时先进社会力量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诗中塑造的也是生气勃勃的、对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 献的英雄形象。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 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对《诗经》的理解(通用20篇)

对《诗经》的理解 对《诗经》的理解(通用20篇) 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隗宝,而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也被称为《诗三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诗经》的理解,欢迎大家分享。 对《诗经》的理解篇1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

【高考作文点睛素材】《诗经》《楚辞》中的人生智慧

【高考作文点睛素材】《诗经》《楚辞》中的人生智慧 《诗经·大雅》中渗透着古人的智慧 01外在的礼仪礼貌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译文:仪表堂堂,彬彬有礼,为人品德很端正。古人有句老俗话:“智者有时也愚笨。”常人如果不聪明,那是本身有毛病。智者如果不聪明,那就是在装疯卖傻躲避罪行。 领悟:内在很重要,外在有时也不能忽视;礼仪礼貌是基本的交往必备。02远离小人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译文:有了贤人国强盛,四方诸侯来归诚。君子德行正又直,诸侯顺从庆升平。建国大计定方针,长远国策告群臣。举止行为要谨慎,人民以此为标准。 领悟:不仅治理国家要亲贤人,远小人,做人亦如此。现代社会,小人不少,但是只要远离,自然化解烦恼。 03德性在,身不倒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译文:如今天下乱纷纷,国政混乱不堪论。君王的德行已败坏,沉湎酒色醉醺醺。只知吃喝和玩乐,继承帝业不关心。先王治道不广求,怎能明法利众民。 领悟: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民众,德行不行,就会无人跟随,无人听从。言传身教中,身教永远大于言传。 04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译文:皇天不肯来保佑,好比泉水空自流,君臣相率一齐休。应该起早又睡晚,里外洒扫除尘垢,为民表率要带头。整治你的车和马,弓箭武器认真修,防备一旦战事起,征服国外众蛮酋。

领悟:生活不仅要有规律,还得让自己和他人感到舒服,和谐。否则,就会祸起萧墙。事情来了,而你没有任何准备,结果肯定是失败。 05会说话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译文:安定你的老百姓,谨守法度莫任性。以防祸事突然生。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处处温和又可敬。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开口说话出毛病,再要挽回也不成。 领悟: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也没学会如何说话,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学会如何闭嘴。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者能把人或事说活,不会说着能把事情或人说死。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世界虚无缥缈,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可是在这样的言论自由下,有些人却是随心所欲想说什么说什么,这样的口无遮拦对他人带来伤害,也为自己的品格带来污点。隔着一个手机屏幕,仿佛没有人约束和限制,就可以随意说话中伤别人。 宁可把嘴巴闭起来,使人怀疑你浅薄,也不要一开口就让人证实你的浅薄。 《楚辞》中经典的句子,道尽了人生百态!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其中《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7篇是屈原所作,宋玉的是《九辩》和《招魂》2篇,《大招》则出自景差之手,另外还有贾谊的3篇。《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它体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创作,把中国的古典诗歌发展推向顶峰。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诗经中的社会风俗与风雅生活

诗经中的社会风俗与风雅生活 引言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那就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遗产,被誉为"诗的鼻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诗经中不仅包含了大量优美的诗歌,还深入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风雅生活。本文将深入探究诗经中的社会风俗与风雅生活,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古代社会的礼仪与习俗 1. 礼仪之邦 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视礼仪的社会。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涉及到社会的礼尚往来和人们的礼仪之道。例如《周南·桃夭》一诗中,描述了一个少女的婚姻仪式,强调了婚礼的庄重与重要性。这反映了古代婚姻仪式的盛大和社会对婚姻的重视。 2. 宴会与饮食习俗 宴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也是展示主人地位与境遇的方式之一。在诗经中,有许多诗章描绘了宴会的盛况与酒宴之乐。例如《国风·齐风·东门之池》中描述了一场宴会的情景,歌颂了主人的实力和气派。同时,诗经中还涉及到古代人们的饮食习俗,例如《国风·邶风·硕人》中描绘了丰盛的宴席和美味的食物,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享受。

3. 赋诗与竞赛 在古代社会中,赋诗与竞赛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文化活动。诗经中的《鸿雁》一诗就是一场赋诗竞赛的记录。这种竞赛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展示个人才华和智慧的机会。通过赋诗与竞赛,古代人们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交流与相互借鉴。 风雅生活的追求 1. 音乐与舞蹈 音乐与舞蹈是古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包含了关于音乐与舞蹈的描写。例如《国风·卫风·无衣》中描述了一位舞蹈者的优雅与动人,赞美了她的才艺与美貌。古代人们通过音乐与舞蹈,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享受艺术的美与魅力。 2. 美丽与装饰 古代人们非常注重自身的美丽与装饰。诗经中的《小雅·车辖之什·四月》描述了美丽的女子佩戴珠宝装饰的场景,赞美了她们的美丽与魅力。古代人们通过美丽的服饰和佩饰,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魅力。同时,各种装饰品也成为古代社会中的一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3. 文学与诗歌 古代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学与诗歌的社会。诗经本身就是一部集优美诗歌于一体的作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文学和诗歌的追求。古代人们通过创作和欣赏诗

诗经读后感感悟古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经读后感感悟古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 考 诗经读后感:感悟古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人生哲理是人们的生活与思考经验的总结,是贯穿人类文明发展始 终的主题。在古代诗歌中,诗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人们 提供了许多人生哲理的启示。在阅读诗经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 古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先,在诗经中,"离离"、“思独归”的旷远意境中浸润了古人对于 生命中与爱情相关的问题的思考。比如《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 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对于离别与相思之痛的深深关 注和情感表达。这也启示我们,生命中短暂的相聚与永恒的别离之间,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拥有的每一刻,学会让离别的苦痛化作思念, 让思念抚平离别的悲伤。 其次,诗经中也涉及到了人生中的道德情操。比如《无衣》一诗中“相在有衣,相如无衣;相在有酒,相如无酒。”表达了在生活中行为 准则的重要性。古人认为,行为准则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对于别人、 对于社会的一种道德约束,而在这些行为准则中,最重要的理念是"仁"。《仁者》这首诗,传达了一个人只有做到仁爱之心,和平之道,才有 可能成为真正的“仁者”——英俊、高尚的品格所在。对于我们来说, 仁爱之心、和平之道也是意义重大的存在,他们可以引领我们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诗经中也深刻表达了古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态度。比如《桃夭》一诗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表达的是对于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信仰,古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与人生的方向,以此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体来看,诗经既包含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又兼具哲学思考。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古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更能从中汲取启示,发扬传统文化精髓,让其继续在当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诗经》名句解读:诗意盎然的人生观

《诗经》名句解读:诗意盎然的人生观 前言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 至前6世纪)的各类歌辞。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 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文章将从诗经中选取几个脍炙人口、具有深 远意义的名句,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人生观。 名句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句出自《诗经·邶风·十里红城》,描述了一种生机盎然、美轮美奂的景象。桃花绽放时,展示了秀丽多姿、充满希望与喜悦的一面。这句表达了对于世界万 物美好与活力的赞美,并呈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为思考个体命运和社 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象征,它传递着“即使环境恶劣,也要保持心中美好”的价 值观。 名句二:民之初,性本善。 这句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反映了人性的本善观。作者通过描绘乌鸦的情景,表达了人类在诞生之初拥有纯真善良的本质。它呼吁人们要保持纯净和善的内心,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社会。这一思想引发了中国文化中重视道 德价值观的传统,并影响着现代社会对于教育和个体修养的理念。

名句三:胡为乎不改其行? 这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探讨了人们为什么不改正错误行动的问题。它揭示了一个警醒人心、激起自我反思的命题,要求个体认识到自己过往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在面对错误时积极纠正。它还强调了责任感与自制力对于成长与进步的重要性,提醒着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改变。 名句四:何日君再来? 这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展现了对离别或蜕变后的等待与期盼。当时代变迁,风云人物如浮云一般消失,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渴望。这句表达了对于真挚情感的珍视和热切等待,传递出了个体追求爱、友情以及公义等积极价值观的意愿。它让我们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珍视什么重要事物,并提醒着我们要以诗意、希望和勇气去面对每一个未知的明天。 结语 《诗经》是一部富有哲理、情感丰沛、充满智慧和美感的文化瑰宝。通过解读其中几个名句,我们可以看到其所包含的人生观:秉持积极乐观,保持纯真善良,自我反省改正错误,并珍视爱、友情和公义。这些品质都是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社会和幸福个人所必需的。因此,《诗经》不仅是文学之美,更是关乎人类生活意义的智慧之书。

诗经与周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诗经与周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许多反映周代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诗篇,对于我们了解周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耕、礼仪、妇女地位等几个方面,分析诗经与周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首先,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农耕经济特点。诗经中的《田家》、《早梅》等篇章,描绘了农田劳作的场景,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收获的喜悦。这些篇章反映了周代社会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农田劳作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与此同时,《早梅》中的“主人有酒,君子欢,县官有声,少年娶妇”等句子,也说明了农耕社会中的人们对 于丰收的庆祝和欢乐,反映了农耕社会中丰收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 其次,诗经展现了周代社会严谨的礼仪制度和人际交往的规范。周代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仪,这在诗经中有着充分的反映。例如《召南·车辖》一章中写到“筑室既多,具与为妇”,说明周代社会的婚嫁礼仪在人们婚姻生活中的至关重要性。《周颂·振鹰》中提到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则展现了 王权和祭祀仪式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礼仪制度的存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诗经中对这些规范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礼仪制度的具体表现。 此外,诗经还反映了周代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家庭生活。在诗经中,有关妇女的篇章较多,例如《桃夭》、《谷风》等,这些篇章描绘了妇女的美貌和聪明才智。然而在当时社会,妇女的

地位相对较低,主要以嫁娶、生育和侍奉家庭为主。《伐檀》中的“义薄德薄,我其怀矣”反映了妻子对丈夫不忠的罪过受到了社会的唾弃和谴责。诗经虽然对妇女的地位的描述有限,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妇女的地位相对较低。 总之,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风采,更为我们了解周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诗经通过描绘农田劳作、反映礼仪制度和妇女地位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诗经中的诗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周代社会的农耕经济、严格的礼仪制度和妇女地位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素材。此外,诗经还反映了周代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家庭生活。在周代社会中,妇女的地位相对较低,主要以嫁娶、生育和侍奉家庭为主要职责。诗经中的《桃夭》一章中,描述了妇女婚姻时的美丽和仪态,但也反映了妇女仅以婚姻为主要身份的社会地位。在《谷风》一章中,描绘了妇女之间的交往和婚姻的重要性,但又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主导地位。因此,尽管妇女在诗经中的描述是美丽聪明的,但在社会地位上仍受到限制。 妇女在周代社会中的角色主要围绕着家庭和子女的照料和管理。在许多篇章中,诗经反映了妇女对家庭的关怀和管理,如《关雎》一章中的“妻子贞不遐尔”,表达了对妇女在婚姻中的忠诚和家庭责任的期望。然而,在家庭的管理中,妇女的地位与丈夫和岳父母的地位存在明显的不对等。《伐檀》中的“义薄德薄,我其怀矣”,反映了妻子对丈夫不忠的惩罚,这进一步显 示了社会对妇女忠贞的要求和门第观念的影响。

《诗经》中饱含哲理的句子,点透人生

《诗经》中饱含哲理的句子,点透人生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其中有些句子饱含人生哲理。今天就列出一些,供大家欣赏。 1、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选自《诗经·伐木》 表面意思是,鸟儿在嘤嘤地鸣叫着,这是在寻求同伴的应声。何况我们这些人,难道还不知重视友情。 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引申为,寻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容易,要好好珍视友情。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选自《诗经·蓼莪》 直接翻译为:可怜我的爹和娘,抚养我大,他们太辛劳了! 引申为,父母之恩,每个人都难以回报。(可怜天下父母心!) 3、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选自《诗经·文王》 直接翻译为: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引申为:人要多检讨自身,求助别人,还不如求助自己的好。

4、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选自《诗经·烝民》 直接翻译为:既明白事理,又聪明智慧的人,才能应付保自身。 引申为:能辨别善恶是非,保持理性,这样做才能保全自身。 5、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选自《诗经·谷风》 直接翻译为:本应共同努力心心相印,不该如此发怒,把人损伤。 引申为:经营婚姻不易,夫妻之间,应该同心协力,相互包容。(放到今天,这对大家来说,都是金玉良言) 6、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选自《诗经·节南山》 直接翻译:我举目四望,到处是祸乱,局促狭小无处可以驰骋。 引申为:天地如此宽广,人难免觉得局促,而无法施展。可是不要害怕,要记住天无绝人之路。(这似乎是反向理解) 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选自《诗经·车辖》 高山,在这里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自身的行为,

诗经中人生哲理的句子

诗经中人生哲理的句子 1、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2、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3、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4、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5、琴瑟在御,岁月静好。 6、得妻若此,夫复何求。 7、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9、鱼在在藻,依于其蒲。 1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哀哀父母,生我劬(音渠)劳。 13、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4、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15、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1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7、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8、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9、桃之夭夭,烁烁其华,之子与归,易其室家。 20、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21、宁为秋霜,勿为犬羊。 22、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23、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2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5、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2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7、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28、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解读《诗经》中隐藏的人生之谜

解读《诗经》中隐藏的人生之谜 解读《诗经》中隐藏的人生之谜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曰:诗无邪。并将《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列为儒家经典。而百万畅销书作家曲黎敏再掀国学潮,从当代生活出发,用第三只眼睛看《诗经》,在《诗经:越古老,越美好》中妙解爱情、婚姻、男女关系,讲透肉身、精神、雅趣生活,带领大家感受《诗经》里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解读《诗经》隐藏的人生之谜。 在曲黎敏看来,我们这个“以经为诗”的伟大民族有着不断往前走的情怀和狂放,这个民族骨子里蕴含的诗性和诗魂令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始终有一种能力来拉升生活的平庸,始终用诗性来丰富对生命的高度敬仰和高度赞美。这种精神的丰富性,便是从《诗经》开始。 现代人的茫然、平庸,无趣,是一种时代症结,生活压力大、大龄剩女、抑郁症等越来越多地成为很多现代人生活的标签。“就是因为你穷才和你分手”,“城里媳妇回农村婆家过年”等等两性、婚姻话题越来越多地引发社会讨论。其实种种生活苦恼与社会问题,和现代人理想和文化的坠落不无关系,这让我们越来越趋于生活的平庸,对生命高度的敬仰与赞美渐行渐远。 《诗经:越古老,越美好》以《诗经》为源,在《诗经》中找寻共鸣与突破口,解读大家生活中的困惑与无奈,其实剩女古代也有,婆媳关系从古至今,孤独幽怨更是文人骚客的灵感来源。其实人们之所以感觉自己不幸福,并不见得是真的不幸福,而是要追求比别人幸福。 《诗经》把我们带进了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诗意生活中。我们应该再次回到《诗经》时代,先找回我们身体的健康,然后找回我们情绪的健康,最后再找回我们心灵的健康。 传承古老,回味美好——评《诗经:越古老,越美好》

诗经古代诗歌中的智慧和美

诗经古代诗歌中的智慧和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 世纪的诗歌作品,总计311篇。这些古代诗歌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 生活、思想和文化,更展现出了无限的智慧和美。本文将从四个方面 阐述诗经古代诗歌中的智慧和美。 一、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在诗经中,不仅有关于风景和爱情的描写,更有对人生哲理的内省 和感悟。例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中的“民之无良,相在邦国”,告 诉我们国家强大需要人民自律,相互尊重;《小雅·谷风之什》中的“无言以对,心之忧矣”,表达了沉默大于言语的思考方式,告诉人们要静 下心来思考问题;《大雅·荡之什》中的“民胥靡以,汲汲忧心”,众人 的担忧可以化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显示出了合作的智慧,以及“发现问 题并解决问题”是集体前进的一部分。 二、用诗歌赞美美丽的风景 这些年,我们都喜欢在旅行中寻找大自然的美,然而这样的感觉在3,000年前就已经有了,而且诗经中很多诗歌都是用来赞美自然风景的。如《小雅·采薇之什》中的“维叶萋萋,静女无奈何”,表达了诗人对于 秋色的赞美和静思;《国风·秦风》中的“彼矣洛阳,有亩方士”,总结 了洛阳美好的自然景观,然后抱怨生活中的多余干扰。在这些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还能想象出当时所处地方的美景。

三、表达爱情和感情 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爱情和感情一直是最为吸引人的话题。在诗经中,可以找到大量表达这两种情感的诗歌。如《国风·郑风》中的“惟兮有心,于兮无所用心”,表达出男女间沉思冥想的快乐和无奈;《小雅·采蘋之什》中的“于以采蕨?于沼于沚,于以求之?于苞于芄,未知瘼谷,亦未知山”,表达了女孩在喜欢上男孩后对失望的感受,并告诉 人们青春是美好的,但也是脆弱的。总之,通过诗经中的这些爱情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与我们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本质上的 相似之处。 四、对生活智慧的体现 有很多诗歌,虽然没有描写风景或者感情,但是却有对于生活智慧 的描述。如《国风·周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告诉我们聚焦 于此,重视眼前。《小雅·鸿雁之什》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告 诉我们要感恩生活中的所有人,努力追求精神和身体的全面发展。这 些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当代人们的灵 感和智慧。 结论 总之,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视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智慧和美。虽然一些诗歌距离我们的生活已经超过3,000年时间,但是它们给我们 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引导我们更好地面对当前的生活和未来的挑战。

《诗经》中的思想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

《诗经》中的思想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 一、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兼具历史、文化、哲学和艺术价值。它涵盖了战国时期以前数百年间的文化形态,记录了当时人 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本文将探讨《诗经》中蕴含的思想文化与现代社 会之间的关系。 二、丰富多元的价值观 1. 和谐与雅致 《诗经》中强调和谐相处和追求雅致,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古代诗歌体现了人心与自然、人际关系以及美学的统一,为我们提供 了追求内外和谐平衡的启示。 2. 衡量善恶标准 通过分析《诗经》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着一种判断善恶的 标准。这种标准强调正义、忠诚、友爱等品德,并对抱负和道德行为给予赞扬。 3. 孝顺与家庭观念 孝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而《诗经》中充满了对父母、兄弟姐妹和 亲人的孝顺和尊重。在现代社会,这种家庭观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生态度与情感抒发 1. 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经》中体现了对人生意义的关注,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生死、幸福、困苦等问题的思考。这些古代智慧不仅启迪我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设定。 2. 情感表达与共鸣 《诗经》以其深刻、真实的情感描写打动着读者,其中包含了爱情、友谊、别离等各种情感主题。这些情感主题能够唤起现代社会中人们共同的情感共鸣,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 四、艺术美学与审美观点 1. 音乐美学 《诗经》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给予了这些古代诗歌一种独特的魅力。通过对音乐和声调的探索与创新,它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现代社会中的音乐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但《诗经》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审美和艺术上的启示。 2. 文化多元与交流 《诗经》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其中不仅融入了各个时期和地区的文化元素,还融合了周边民族的影响。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共存。

《诗经》从哪几个方面反映社会生活及成就[修改版]

第一篇:《诗经》从哪几个方面反映社会生活及成就 第一,《诗经》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农耕、蚕桑、采摘、纺织、染色、建筑、狩猎、捕鱼、缝纫、搓绳、修缮、畜牧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中,不仅反映了劳动诗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第一创造者,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及贵族统治者对劳动的偏见 第二,《诗经》反映了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如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或描写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坦率的表白,或描写青年男女在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和幽期密约时的兴奋,或描写真挚的相爱和刻骨的相思,或描写失恋时的痛苦和爱情受阻时的反抗情绪。《诗经》中也有数量可观的反映婚姻问题的诗作,这些作品记述了媒人的活动,突出了媒人在婚姻问题上的重要地位,记述了隆重的迎亲仪式和繁杂的新婚典礼,《诗经》中许多诗篇,或描写夫妻间融洽和睦的家庭喜悦,或描写夫妻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或抒发了久别重逢的喜悦,或抒发了深切的悼亡之痛,或记录了信誓旦旦的诺言,或记录了弃妇们发自心底的悲怆的呼声。 第三,《诗经》反映了周人的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尤其是西周后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诗大序》),再加上“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小雅。何草不黄》序),使得兵役、徭役格外沉重。大量诗篇通过服役者的长号及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反映出服役者为自身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反抗,《诗经》非常重视战争的记叙,对天子功德的歌颂,对将帅英武的赞美,对王师军容的强大及部队武器装备之精良的褒誉,自然,这与周 人以修明文德、崇尚礼义为上,征战杀伐为下的思维模式有关, 第四,《诗经》反映了周人的政治生活。《诗经》所反映的政治生活,自然首先就是奴隶们度奴隶主贵族的揭露和批判,这些作品记录了周代人民反抗斗争的轨迹,反映了人民参与意识的提高与成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堪称现实主义文学佳作。二雅之中有一批贵族知识分子们在厉、幽时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生动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这些诗作,以其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与浓郁的抒情风味,成为《诗经》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诗篇。 第五,《诗经》反映了周人的宗教生活。《诗经》对周人的宗教生活有全面的反映。周人继承了殷人的宗教观念,并结合农业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对“天”“帝““神”特有的崇拜,对祖先神的崇拜及于农业有关神灵崇拜的宗教观念,从隆重的祭祀场景,到繁杂的祭奠过程;从周人祭祀天地、祖先时的虔诚心理到祭祀时尸、祝、主祭人之间的对话,甚至占卜算卦、圆梦解梦,《诗经》均有明确记载。大雅和周颂中各有一组颂扬祖先的诗作,诗篇充满了对祖先英雄业绩的自豪感和崇敬心理,显示出中华民族先辈们勤劳、善良、勇敢、顽强的性格特征, 第六《诗经》记载了贵族的燕飨生活,这些诗作诗周人礼乐制度的反映,周人有意识地在这轻歌曼舞、红灯酒绿的和谐气氛中,培养贵族清高文雅的情操,去联络感情,增加血缘意识,加强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参考答案:《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写实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具体细节、具体场景,抒情写意,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2、赋比兴的827Az术手法。赋,用于状景、状物、写人。多用于生活片断,也有通篇为赋,有追叙、顺叙、插叙等。诗经中比喻,常用于形容人物,事物、讲道理、说感受。手法有明喻、暗、借、博喻,

《诗经·蒹葭》的人生哲学意蕴

《诗经·蒹葭》的人生哲学意蕴 蒹葭 佚名·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卡卢什区,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及注解 作者:佚名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短。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登山容易。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长好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独特、茂密貌。下文“萋萋”、“卡卢什区”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Ornain想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 直流的水道。 8.从:找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似的。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更替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年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存有以下三种观点:一就是 “刺及襄公”说道。《毛诗序》云:“蒹葭,刺及襄公也。没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借字中徒众(chǎn )析说道:“‘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短’、‘且之乐’、‘且右’,意思就是跑未通、喉咙痛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 ‘水中坻’、‘水中沚”,意思就是治国存有期望。”二就是“招贤”说道。姚际恒的 《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完整》都说道这就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为“贤才”:“贤人归隐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曰:“征询逸锥果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就是“爱情”说道。今人蓝菊存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抱持“恋歌” 说道。例如吕恢文说:“这就是一首恋歌,由于所崇尚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 于苦恼。说道河水隔绝,就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 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 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陕西 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