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体现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意境。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十个人中屡见不鲜。

相同点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

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而作为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诗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特点。中西方诗歌的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总的来说,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表现在发展传统,表现形式,语法运用以及语言风格这四个方面。现在分别就每个方面进行概述。

不同点一:中西方古典诗歌发展的传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以抒

情短诗开头,形成了强大的抒情诗体系,而西方则以史诗为首建成了强大的叙事诗系统。具体的来说,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是从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楚辞》、《离骚》、汉魏乐府、唐诗、宋词直到元曲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西方的叙事诗传统要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说起,再经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到中世纪的四大史诗和但丁的《神曲》,17世纪弥尔顿的《失乐园》,18世纪拜伦的《唐璜》,歌德的《浮士德》,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均是规模宏大的叙事诗。但中西方的叙事诗与抒情诗传统只是相对而言,中国存在诸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这样的叙事佳作,西方同样有像雪莱《西风颂》这样代代称颂的名篇。

之所以会有发展传统的不同,还要归结于中西方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中国总体来说体现的是一种静的文明,以安息为本。中国在古代本质上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大国,农业社会的根深蒂固以及地理环境的相对隔绝让中华民族在安贫乐道中追求宁静和谐,向往和平。中国以农民为主题的汉族“重实际而黜玄想”,重视的是现世生活而不爱做抽象理性的思考,从而抑制了其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精神的发展,不利于诗人把富有传奇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想象与再创造,从而形成有神话色彩的史诗作品。与之完全不同的是,西方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动的文明,是以战争为本。古希腊的海上冒险经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也为叙史诗的最早出现奠定了基石,西方商业化的社会特征促成了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主义,崇尚个人奋斗与享乐,敢于冒险与战斗的精神。民族间的不断征战,社会的不断变更以及民族迁徙催生出中世纪一大批的英雄史诗。

不同点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体现在中国诗歌尚写意,语序灵活,词语组合多变,西方诗歌则重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上相对来说比较严谨,但不如汉语灵活。同时,中国诗歌听觉与视觉长度一致,诗型整齐,对偶普遍而且严整;西方诗歌相反,诗行长短错落不一。少对偶而且往往不严整。这种差异归根结底与汉语与印欧语的使用原则有密切联系。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主要讲究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义理,很少受语言的形态成份的约束。同时汉字是表意文学,

象形文字,使汉字本身就独具形象感,对于强调意象的诗歌创作,汉字独其优势。印欧语是表音文字,没有这种长处。

不同点三:语法运用上,中国诗歌语言中的词汇不依靠任何词形变化,仅凭其所处的位置与前后联系,便可易换各种词性,从而使一个词增加数倍表现力,同时也产生一种模糊含混的表现效果。西方的诗歌难有这种效果。另外,汉语诗歌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由此造成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抒情效果,使个人体验上升为普遍的或象征的意蕴,从而使读者也能置身其中,产生更大范围的共鸣。而在西方诗歌中,由于人称必不可少,无法产生这种效果。如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由于省略了人称,造成一种“人的动作与大自然完全融合”的效果。若加上人称,效果大不一样。

不同点四:二者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诗歌具有委婉,含蓄,淡远,空灵的风格,常喜欢写意的刻画某种情景,并由此景烘托某种情感;西方的诗歌则体现出热情奔放,激烈狂野的风格,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二者在这一点上的不同于爱情诗歌中最为明显,例如李商隐的《无题》和彭斯的《红红的玫瑰》。这两首诗同样是表现爱的执着,彭斯的诗热情奔放,直接表达要受到“四海枯竭”“岩石烧裂”“生命不绝”。而李商隐却非常含蓄,以“春蚕”和“蜡炬”的意象来表达。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源于中西方的审美标准的差异以及人们习惯表达的方式不同。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 摘要: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中西诗歌诗歌比较意境韵味 1 前言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展。“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性的诗叫作泛诗。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诗——阴(阳)诗——泛诗。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充——转化。”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 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体现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意境。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十个人中屡见不鲜。 相同点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

《中西方诗歌比较》

从小方面比较中西方诗歌 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表达语言,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结晶。中国拥有最博大精神的诗歌文化,而西方的诗歌经过了抒情诗、史诗、诗剧、诗体小说、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中西的诗歌既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那么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比较。 一、从表达上中国的诗歌更加含蓄 中国的诗歌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所以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而西方诗歌比起中国的诗歌的含蓄则显的更加的直接开放。比如英美现代诗歌大多都是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二、从诗词上看有共性也有差异的特点上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从中既可以看到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三、从写作方式上看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四、从表现手法上看 中国诗歌常常喜欢写意地刻画某种情景,并由此情景烘托某种情感!如柳宗元的那首《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综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刻画的是一种孤独而不寂寞,人与自然相溶,悠远而深沉的情感。但全篇不带一点理性的描写,这首诗很好的显示了中西方表现手法上的根本区别,即中国人常常喜欢用材料来烘托、渲染情感,这时候由情境决定了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温驯、含蓄和安静。 而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常常是由情感的不安的运动所决定,他们的情感是激烈运动的、是不安的、是追问的、是探求的,所以他们的表现手法总体上说比较多样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前言 中西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西方人讲究精准确切,而中国人虽说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却更注重一种意境上的领悟。 在饮食上,西方注重营养与科学,烹调要求规范化,相同的菜肴在地区之间差异并不大。而中国则更注重味觉,也更随意,厨师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对菜品进行加工改进,并不遵从菜谱上的配料比例。 在绘画上,西方的传统是极度写实的素描与油画,注重透视的准确及光与影的再现。而中国则是水墨画,或缥缈或厚重,跟实物相差颇多,但对神韵的把握则是共同的。 在哲学上,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过西方的科学发展:“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西方的哲学强调形式逻辑,强调推导论证。而中国则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悟”,一种感觉。正如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究竟道是什么,很难有人给出一个标准答案。道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是一种悟出来的感觉。又如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哲学观点“天人合一”。我即是天地,天地即是我,两者是统一起来,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这种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自然更注重主观的感受,而逻辑性上缺乏重视。这个区别在文化上的反应是直观的。 中西诗歌的差异 一、情感表达差异 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李白的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便是中文诗歌中的一个典型。通篇文字都很简单,描绘的情景其实也很简单。不过是看到夜晚起床之后看到空中一轮明月后,开始思念了家乡。但这一仰头一低头之间的风致却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吸引了一代代的国人竞相传唱。而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Tr. W. J. B. Fletcher在翻译静夜思时,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两句译做了“On her clear face I gazed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Fletcher显然没能理解到诗中的那种思乡的感觉。而另一个人Tr. S. Obata则翻译成了“I raised my head and

中西方诗歌比较-文档资料

中西方诗歌比较 1 前言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展。“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性的诗叫作泛诗。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诗――阴(阳)诗――泛诗。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充――转化。”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

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 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中华诗词之特美(二)已完成 下列诗句中,运用转喻手法的是: ∙a、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b、宝剑锋从磨练出来,梅花香自苦寒去c、红烛离愁无好一千,夜寒空替人泣d、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西方的史诗也好,戏剧也好,著重的就是()。 ∙a、内涵b、描述的方法、技巧、情节c、所表达情感d、所用的语言 恰当答案:b我的答案:c 西方《诗学》的作者是()。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尼采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李白就是诗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运用了哪种修辞学方法: ∙a、拟人b、暗喻c、明喻 恰当答案:c我的答案:c 按照希腊的传统,希腊最早的诗指的是史诗。 恰当答案:√我的答案:√ 以下哪句诗没有起到起“兴”的作用?()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d、将仲子兮,并无逾我里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的修辞学方法就是:∙ ∙a、像喻b、暗喻c、明喻d、转喻 恰当答案:b我的答案:b 西方诗歌的起源是史诗和戏剧。

恰当答案:√我的答案:√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是? ∙a、《为诗一辨》b、《诗艺》c、《诗品》d、《诗学》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红烛离愁无好一千,夜寒空替人泣”这句词使用了以下哪种著成手法?∙ ∙a、外应物相b、隐喻c、拟人d、转喻 恰当答案:c我的答案:c 外应物象(objuectivecorrelative)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诗经·郑风·将仲子》使用的就是“诗赋”这种引发感发的著成方式。恰当答案:√我的答案:√ 西方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不包括()。∙ ∙a、明喻b、原词c、曲枝d、寓意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握一隅不以三隅反华,则无复也”出自于《诗学》。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过尽千帆皆不是”所用手法为举隅。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一襟余恨宫魂断”运用了寓托,其事源于:∙ ∙a、鲁国b、孤竹c、齐国d、越国 恰当答案:c我的答案:c

汉语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对比研究

汉语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对比研究在世界文学史上,诗歌被视为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自古以来,诗歌就是文人雅士追逐的艺术,也是无数时代之人感叹情感的方式。而汉语诗歌与西方诗歌,在文化、语言背景和审美观念上的不同,使得它们的艺术形式、表现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一、文化与语言背景的不同 汉语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纵横千年的历史,由于中国文化长久以来注重道德、哲学和文学的融合,因而汉语诗歌在创作和阐释上强调意境、凝练和含蓄。而西方诗歌则是欧洲文化的表征,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创作风格在形式与内容上更为多元化。 同时,语言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了两者的表现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汉语诗歌主要采用平仄和韵律来体现音乐美,注重以形象、意境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作品的内涵;而西方诗歌更强调形式的多样性,如英国十四行诗、意大利十四行诗等,而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往往是作品整体结构的基础。

二、诗歌表现形式的不同 在诗歌表现形式方面,汉语诗歌更侧重于字数的限制,这是由于汉语特有的语言结构和单音节词汇的较多造成的。汉语诗歌的限词规定虽然给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为诗歌的凝练风格提供了基础。相比之下,西方的自由韵律诗则较少有字数限制,以及不在乎韵脚和数量之类的限制,它通常是通过押韵、音节等方式来展现美感。 三、对比研究的启示 通过对比研究汉语诗歌与西方诗歌的不同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方面,汉语诗歌与西方诗歌高低不同,本身各有长处,它们的风格和表现方式不同是由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决定的,这也提醒我们在学习和欣赏西方经典文学作品时,应该摒弃一切观念与刻板印象,从作品本身出发去品味享受。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在人类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诗歌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的诗歌常常通过各自具有特色的意象或表现手法,体现出文化特色与文学风格的不同。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意象的比较研究,以期探究其差异性和共性。 一、景物与情感 中西方诗歌意象表现方式中,议论比较大的方面当属景物和情感。在中国古诗的意象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山、水、云、石等自然景物的阐述。这种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交融,在中国古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同时,情感变化也是很有特色的。例如在唐代河北胡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便表现出了悲壮、疏离和坚定的情感;而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了对于家乡、亲友的思恋之情。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的意象,虽阐述的仍然是景物和情感,但强调的更多是形式化的咏叹和抒情。尤其是在诗歌的形式上,以长短句、诗行和押韵作为意象的表现形式。例如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诗歌语言表达清晰,表现手法丰富,情感直接饱满。如《狄波拉》中的“春天神仙狄波拉,裸身不挂云朵乘,轻轻飞越天际和漾流光,一路追逐拂晓草泥跳跃,弯下芳草采撷哈士奇,喜欢小桥流水

红鱼跃,为食忘忧挑营色泽艳丽,朱橙紫绿微寒凉夜月舞。” 二、受众与文化 中、西方诗歌意象的形成、发展和受欢迎程度与本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凝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包含着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特色。如《静夜思》表现了诗人吟咏其心灵感受和环境氛围的交融;《江南逢李龟年》表现了对故乡之美的景仰和感慨。 西方诗歌的意象同样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演进。如英国十几世纪的抒情小诗,表现出英国自然风光的浪漫情感;美国一战前后的洛杉矶诗派,体现出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反思。 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受众。中国的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以熟练精湛的表达方式和睿智生动的形象表现来吸引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而西方的现代诗歌,则倾向于以现代性、个性和独立自由的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三、技巧与素材 如果说前两点中间的诗歌意象是特色,那么在技巧和素材上,两种诗歌意象则更具区别性。中国古代的诗歌意象多讲究断句、韵脚、参考典故。而中古时期的西方诗歌技巧则更多地强调了修辞手法,如设问、反问、夸张、比

中外诗歌的比较研究

中外诗歌的比较研究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它可以反映文化、历 史和社会变迁。中外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形式,因其直诉人心, 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诗歌的形式和样式有所 不同,但其内核和精神是共通的。本文将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点以及文化差异。 一、文化差异 中外文化的不同是造成诗歌异同的主要原因。中文和英文是两 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而且诗歌文化背景也不同。中国诗歌讲求写 意而不讲求对仗,注重意境和美感的表达;西方诗歌则讲求韵律,注重音乐性和艺术感受的统一。 中文汉字本身就包含着很多寓意和象征意义,古典诗歌中常用 多音字和字形相似字结合,来表现出情感、形象和意境。而英语 则重视音乐性和韵律,通常采用单音节、多音节和强调音节相间 的押韵方式,追求音乐美和节奏感。 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了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差异。中国古 典诗歌多表现出意境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尤其强调对山水、情怀、人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感受和思考。而西方诗歌则更多地表 现出个人感受、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尤其是偏爱对死亡、孤独、生命意义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二、形式差异 中外诗歌也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中文古典诗歌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两大类,除了遵循诗歌的押韵、比律和平仄规则之外,还注重韵律变化,有时加入口语、方言和外来语,增强了诗歌意境的表现力。 而英语中的诗歌有多种形式,如简体诗、短诗、长诗、古诗、新诗等形式。其中简体诗和短诗最为普遍,短时诗歌普遍采用十四行结构,包括四个锥形结构和两行对抗结构。 三、内容相似性 尽管中外诗歌在形式和文化背景上存在不同,但从内容上看也存在很多相似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提及自然、风景和情感,心灵和思想,同时也表达了难以言表的爱、恨、哀和乐情感。同样,西方诗歌也关注自然、人类、人文和经验,常常探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带出了人类进化的主题和经验。 回顾历史,中外诗歌曾经历过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战后的中国新诗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经验,吸收了一些现代派的诗歌思想和风格特色。同样,美国当代诗歌也对中国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如Ezra Pound翻译的《诗经》、Langston Hughes翻译的唐诗等。 结论: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诗歌比较 概述: 诗歌是一种以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为目的的文学形式。中西 方文化盛行的两种不同诗歌传统,即中国古代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比较中西诗歌在形式、主题 和风格方面的差异,并探讨背后的文化因素。 形式比较: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如唐诗和宋词。 这些古代诗歌注重音韵的和谐和规则的押韵,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 更加隐晦含蓄。而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加自由和开放,不受格律的限制。现代诗人追求表达个人内心体验的自由,他们破除了传统的诗 歌形式,采用自由诗和断行诗等形式,以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和思想。 主题比较: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对自然的情感。中国诗 人以山水田园为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而

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加关注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现代诗人通常以自己的经历、观察和感受为主题,表达对生活、人际关系和存在意义的独特见解。 风格比较: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中式诗歌常常以意象化的语言和比喻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追求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共鸣。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加直白和直接,注重真实和直接地表达情感和思想。现代诗人少使用修辞和寓意,他们通常以直观和真实的方式来传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追求读者在阅读中直接领悟他们的意图。 文化因素: 中西诗歌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主题和风格上,背后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因素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儒家思想和禅宗影响。中国古代诗歌追求超脱尘世的理想和对自然的崇拜。而西方现代诗歌则受到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注重个人情感和自由的表达。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诗歌是人类文学创作的瑰宝,是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中西方诗 歌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 表达方式。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异同之处,以加深我们对两种 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中西方诗歌在诗歌形式和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中 国诗歌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代表,注重格律和韵脚的处理。与 之相比,西方诗歌形式更加多样化,常见的有押韵诗、自由诗和散 文诗等。西方诗歌更加注重诗意的表达,对于形式的限制较少,给 予诗人更大的自由度。 其次,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审美追求上也有所不同。中诗强调 内涵,注重写意、抒怀和人文关怀。中国古代有许多以山水、季节、爱情和哲理为主题的诗歌作品。而西方诗歌则更加关注思想、哲学 和现实社会问题,力图在诗歌中传达独特的思考和观察。 另外,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中文 是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中国诗歌注重形象的描

绘和修辞的运用,尤其擅长以细腻的语言描绘情感和景物。相比之下,西方诗歌更加注重抽象和概念的表达,语言更直接,富有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和主题上存在差异,但 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首先,中西方都强调诗歌的节奏感和韵 律感,都以音韵的和谐为表达手段。其次,中西方诗歌都追求语言 的精炼和凝练,都注重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此外,中 西方都倡导诗歌的自由表达和创新,都鼓励诗人挑战传统形式和观念。 最后,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无论中西方都具有其独特的魅 力和价值。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两种文化 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和视野。无论是欣赏中国古 典诗词的丰富内涵,还是领略西方诗歌的奔放和多样性,都能够让 我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灵感的启迪。 总结起来,中西方诗歌在形式、主题、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存在 诸多差异。然而,无论是中文的含蓄和深远,还是西方文化的开放 和多元,都展示了人类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最佳方式之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也使得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将从风格、主题和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爱情诗歌进行比较。 一、风格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看,中文诗歌倾向于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情感、表达心声来表达爱情;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词形容等修辞手法,以绘画般的描述来表达爱情。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婉约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西方诗人雪莱的《爱的抱枕》则通过比喻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美妙:“我爱你的我的个体,我爱你的灵魂不变。” 二、主题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的主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中文诗歌更多地将爱情与自然、季节等元素相融合,表现出深情厚意的爱情。

李煜的《浪淘沙令》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夜 久犹为报,钟山何处响。客心自有主,凭谁看落晖。”而西方爱情 诗歌更注重揭示内心情感和矛盾,对于爱情的探索和思考更加深入。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谢尔盖娅的回忆》通过描写一段短暂而绝 望的爱情,表达了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悔恨:“我伫立在你的昔日 宴会厅,回忆起我的错误,心都碎了。” 三、形式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中文诗歌在形式上较 为自由,常采用律诗、绝句等传统形式,并注重音韵的工整和平仄 的控制。李商隐的《锦瑟》用辞华丽,声调优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而西 方爱情诗歌则更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可以运用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例如,美国诗人金斯伯格的《爱之歌》采用散文诗 的形式,赋予爱情以真实而感人的力量:“我爱你,就像一只小鸟 爱阳光。我不能没有你,就像花朵不能没有雨露。” 综上所述,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主题和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中文爱情诗歌注重抒情,将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深情厚意;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山水田园诗虽然描写的是自然风景,但主题思想却非常广泛,诗歌没有国界,但诗人们都善于借用山水等主题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几乎同时成熟于晋宋之际,至盛唐兼并合流形成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西方的自然抒情诗是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产物,是西方诗坛一株惹人注目的奇葩,二者都是诗人们回归自然的产物都以追求自由、寄意山水、在客观景物中寓主观情像为主要特征,但是,由于分别是中西不同文化的产物,受不同哲学思想美学传统的影响,又在诸多方面迥然异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代表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主要以自然抒情诗闻名于世的诗人有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 1 中西山水诗歌的相似性 首先,人们在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心灵回归到最初的自然和纯净,忘记世俗的一切,沐浴在这种天然纯净的田园中,诗人用自然的美来驱赶心中的烦闷和庸俗,用山水田园美景去抒发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在面对世俗地位、权利、金钱的激烈争抢和尔虞我诈时,觉得只有心向自然才能感到到片刻的心理安宁。因此,向往自然、返璞归真,这是中西诗人们共有的心理倾向。 其次,中西诗歌都可用来借景抒情,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抒 1/ 4

情模式,如:在表现欢乐之情的中诗中,诗人常用艳阳和鸟语花香,在表现哀伤之情的诗歌中,常会用衰草、残月、枯荷等景象。英诗表现欢乐之情的景象常有燕子呢喃(swallows twitter)、蟋蟀歌唱(hedge-crickets sing)、群羊欢跳(lambs frisk)、牧笛悠扬(shepherds pipe)、布谷鸟欢叫(cuckoo)等,而表现哀伤之情的景象则有丧钟(knell)、墓地(churchyard)等。 2 中西山水诗歌的差异性 2.1 在诗中寄托的情感不同 中国诗人主要是以自然与官场相对,自然视为安息灵魂、完善生命的理想之所。因此,在自然中寄托的情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脱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怡悦之情,二是不入流俗遗世独立的孤傲之志。写怡悦之情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以“舟遥遥以轻庵,风孩飘而吹衣”表现辞宫归家途中欢快的心情,王维《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些都典型地表现了淡薄名利远离官场之后逍遥于山水田园之间的闲适自得之情。 西方浪漫主义诗人们主要是不满现实社会中人奴役人的不平等的现象,他们在自然景物中寄托的主要是平等、自由、博爱的资产阶级人文理想。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本身是爱的宇宙,花草树木都是爱的精灵。华兹华斯写到:“每一自然形体如山岩、果子、鲜花,乃至大路上滚来滚去的石子”都有自己的灵魂(《序曲》); 2/ 4

中西方语言特点对其诗歌的影响

中西方语言特点对其诗歌的影响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人类语言的积淀,同时也是人类语言最美的凝练。汉语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西方诗歌语言直白、气势磅礴,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中西方诗歌根于自身特定的语言与文化,因此,中西方语言的特点对中西方诗歌艺术有一定的影响。 一、中西方語言自身的特点 中西方民族之间的历史因素、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中西方语言的大不相同,各具特色。 1、在字体形式上的区别 西方语言用字母,以字母拼成单词。在字体上,西方的文字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近乎于平面的、流线型的结构,没有多种字体类型的区分,文字也没有象形的味道。汉语不用字母,只用方块字。在字体上,汉字的结构是方块型立体的结构,而且,汉字的笔划上下左右都可以相通。除此之外,汉字还有多种字体类型的区分,如甲骨文、行书、篆书、草书等,有着很强烈的象形味道。 2、在语音方面的不同 西方的语言文字有单音节、双音节,同时还有多音节的区分。此外,西方语言文字还有轻音节与重音节的区别,用轻重音来表

示文字本身的语调。汉语所具有的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单音节,而且大部分的汉字都是开音节词,如果是闭音节,中国的拼音文字就不可能实现。另外,汉字还有韵调,有“一二三四”声。 3、在表意和表音的差异 西方语言是表音文字,以音为主,对每一个词的词性、结构、时态、数的变化都非常重视。西方语言具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态变化,重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西方语言追求的精确性使得西方诗歌更具有明确性与准确性,在表达上来说比较严谨与清晰。 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不太讲究语法上的结构,更偏重形式美的组合,讲究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义理。因此,汉语很少受语言的形态成分的约束。这种特点使得汉语诗歌更具写意性,语序灵活,词语组合多变。而且,汉语的简洁性使得中国诗歌的表意空间非常广,常造成一种“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空灵感。 二、中西方语言的特点导致中西方诗歌形式及表达的差异 中西方的语言特点导致中西方诗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具体表现在诗体形式、节奏音律、审美感受等方面。 1、在诗体形式上 在汉语诗歌中,由于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所以每行诗句的字数同它的音节数是一致的。汉语诗歌就以每句的字数分成了几种诗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字数不限的叫自由诗,并由此演变成四句一首的绝句,八句一首的律诗,以及句数不限的

中西诗歌之比较

品读中西诗歌,感受文化魅力 自古以来,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长廊中浓墨重彩的一朵奇葩,没有诗歌的文化世界,将逊色不少。 而无论是中国的诗歌,还是西方的诗歌,都有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和各自的特色。由于其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诗歌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当你深入下去细细比较的话,在差异的同时也能看出许多相同的地方。下面就针对孟郊的《游子吟》与W.Dayton Wedgefarth的《Mother’s Hands》,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化的长廊,感受诗歌文化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之间共同的文化魅力。 第一,在其主题内容上,表达的都是母爱,对母亲的赞颂。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孝”,将“孝”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中所必需的素养。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表达“孝”与“母爱”的主题形式,这首《游子吟》就是其中的代表。诗篇中,诗人通过写一个母亲在游子临行的时候,为儿子赶制衣物的动人故事,并以“密密缝”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悉心关怀,这是中国传统母爱中一个典型的场景。在诗的最后,作者为了表达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成为传颂千古的佳话。在W.Dayton Wedgefarth的《Mother’s Hands》中,诗人将母亲的手作为线索与描述的对象,写母亲用温柔的手表达对儿子的爱,用直接赤裸的语言歌

颂母爱,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第二,在表达的方式上,都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 在《游子吟》的结尾处,诗人通“寸草”、“春晖”来表达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Mother’s Hands》中,我们可以更明显的看出,诗人借助“母亲的手”来表达母爱。无论哪一个,都借用一定的事物寓于表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在节奏方面,都比较注重诗歌的节奏感。 虽然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节奏的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都比较注重诗歌的节奏感,是诗歌读起来顺畅而且感觉舒服。比如,《游子吟》中,“缝”与“心”相对,“归”与“晖”相对,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在《Mother’s Hands》中,“brow”与“somehow”相对这些都有利于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再者,让我们来继续探讨一下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一些差异及其原因。 第一,首先在语言的表达上,《游子吟》比较含蓄委婉,而《Moth er’s Hands》则比较直接。 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诗歌比较委婉,而西方的诗歌则比较直接暴露。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应该与该地域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在古代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保守,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人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儒家文化讲究一系列的君子礼仪,讲究言辞举止的规范化等等,这些无疑对诗人的创作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含蓄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