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特点

佛教建筑特点
佛教建筑特点

佛教建筑特点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大雄殿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或释迦佛或毗卢佛或接引佛,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释迦佛、左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或三身佛(法身、报身、化身)。主尊两侧,常有左右胁侍,即老“迦叶”、少“阿难”,或塑文殊、普贤两菩萨。殿内东西两侧面,多塑十八罗汉像或二十诸天。佛去背后多塑一堂“海岛观音”。法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是寺中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最后是藏经楼,珍藏佛经的地方。大雄宝殿两旁的

伽蓝神。东为祖师殿,多供奉达摩或当寺开山祖师。其它尚有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普遍。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这两种相反的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层深的欣赏。如苏州的灵岩寺、杭州的灵隐寺、夫台山、广东、湖南、湖北、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属于此类格局。

佛教建筑的特点

佛教建筑的特点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中国佛教寺院,脱胎于宫殿的模式,但它既异于印度的伽蓝,也异于中国的宫殿,它是以中国宫殿的外观,增加了佛塔、祖塔、佛像、壁画等的内容。佛灭后的印度伽蓝,初以佛塔为主体,由于僧人向佛塔礼敬,逐渐以佛殿为中心,僧众由礼佛舍利而改为礼佛圣像;寺院以大殿为中心,周围建有小殿,小殿各有东西两轩,及东西两廊,各殿之间,均以回廊互相连接,寺之东侧有钟楼。寺院设置重重的大门;此外有南西门及东西门,均名为三门。此三门是指牌楼形的大门,均用四柱三门的形式,门顶采用楼阁的形状,若比照宫殿规矩,皇宫的三门是七楼四柱,王宫五楼四柱,一般寺观多用三楼四柱仍是三门,最简单的一楼二柱,则仅一门了。后来的一般人不知三门是由四柱三洞构成的原由,便易名山门了。也有以高大的楼阁为三门的,例如京都知恩院的三门,高耸入云,楼上供有国宝级的释迦等十九尊圣像。 寺院在大型的佛教道场,总院之下,别设分院,每院在总院之内又各具一个格局,如弥勒院、文殊院、观音院、地藏院、华严院、戒坛院、翻经院等。在五台山的显通寺,相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即有「置十二院」的记载。在中等的大寺院,将分院之名改为殿名,同时设有堂口,如法堂、禅堂、客堂、斋堂、讲堂、念佛堂、如意寮等。不过不论寺院大小,必建有僧寮、大寮(厨房)、库房、厕所等的配置。 根据唐代道宣律师的《戒坛图经》(《卍续藏经》册105,新文丰版)介绍印度祇桓精舍的建筑规模及其布局,是以后殿为中轴线之中心,后佛殿之最前部

西藏建筑特色

西藏建筑特色 西藏建筑,以稳重的建筑轮廓和壮丽雄伟的艺术造型,以富丽辉煌的艺术装修和醒目的装饰意趣,以对比强烈的建筑色彩和雄宏的佛教性格,以别致的木构柱式与卓越的工艺美术而别具一格,成为独特的藏族建筑体系。 西藏建筑,那宫殿与寺庙的金壁辉煌的宫顶,那廊柱雕刻与壁画的精湛,那装饰富丽豪华的梵轮,那红白相间的寺庙墙面,整个建筑带有神的色彩和蕴味,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弥漫着藏传佛教文化的灿烂历史。 西藏建筑独有的藏式建筑风格与高超的建筑艺术,具有神秘的佛教艺术底蕴和建筑魅力 1.西藏建筑具有稳重的建筑轮廓和壮丽雄伟的艺术造型 西藏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散发着神韵的佛教底蕴建筑艺术魅力。 西藏建筑,多以山地建筑群,把其有梯形轮廓的个体建筑的稳重造型成群的显露出来,从而汇集成建筑群整体气势磅礴的形象。 西藏建筑,建筑物外墙的明显收分,而成上下大小的梯形,这种金字塔的形状具有较强的稳定感;西藏建筑外墙上的窗一般都很小,这样的建筑物就呈现出稳重、敦实、封闭的外观形象,好像碉堡一样,所以藏民又把它叫做“碉房式”。 西藏建筑,其外墙上的窗洞以窄长形居多,上端挑出小檐,增添了立

面艺术感。檐下窗洞除上挑檐外,其余三面一律做成上下大小的梯形黑色窗套,这就是典型的藏式窗。 西藏建筑,布达拉宫是沿上坡用石块砌起来的,它的下部是数十米高的实墙,犹如生根于红山山岩之根部,建筑又随山形自然地错落布置,与山丘浑然一体,利用山式增加了整个建筑群的体量。在上山阶道的外侧筑护墙,突出书层层横向阶梯形线条,拉长了十山阶道的长度,更加强了建筑高耸雄浑的气魄。 西藏建筑的宫殿寺庙建筑装饰,其门厅、佛殿、经堂、日光殿的梁架、柱头、栏杆等处常常采用雕饰、油漆彩画装饰;做为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柱子的装饰非常细腻,柱身一般做方形,有收分,四面做琴面状,使得用料不大的柱子显得丰满和稳重。柱身一般不做油漆.常常用红色氆氇包裹。在光线较暗的殿堂内,也有用自底蓝花的氆氇裹缠。在要求较大空间的殿堂和门厅内,梁架柱子的断面加大,柱身雕刻佛像、花饰。在装修材料上,除用油漆、粉饰外,还大量应用镏金铜饰,在门扇上用雕有龙纹的镏金或错金门环和叶片链接,在栏杆望柱或楼梯扶手端头也做紫铜葫芦装饰。殿堂和回廊墙壁画满壁画,在墙壁与顶棚交接处画红蓝、红绿相间的布幔状花饰。寺庙的经堂、佛殿、灵塔殿内,凡属露明的木构件粱柱排架和天花一律装遍大点金彩画.门扇用浅浮雕镏金或错金的门环和叶片链带,木栏杆的望柱均安镏金柱头,全部的墙面上均满绘壁画,壁画内容有显宗的佛传和本生故事还有大量的密宗本尊、护法神的形象。室内天窗采光微弱,成百上千盏

中国的佛教建筑--梁思成

中国的佛教建筑 梁思成 佛教之传入和最初的佛教建筑 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从印度经过现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而传入中国的。在大约两千年的期间,佛教对于中国人民(这里指的主要是汉族人民)的思想、文化,以及物质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切在中国的建筑上都有所反映,并且集中地表现在中国的佛教建筑上。 佛教传入中国文化,仅仅按照已经有文字的记录来说,就已经有了将近两千余年的历史。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建筑的历史实际上比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要长若干倍。估计从石器时代开始,经过可能达到一两万年的长时间,一直到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匠师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在工程结构方面,形成了一套有高度科学性的结构方法;在建筑的艺术处理方面,也形成了一套特殊风格的手法,成为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那就是今天一般被称作中国建筑的这样一个建筑体系。在这些建筑之中,有住宅、宫殿、衙署、作坊、仓库等等,也有为满足各种精神需要的特殊建筑,如中国传统祭祀天地和五谷之神的坛庙,拜祖先的家庙,模拟神仙世界的仙山楼阁,迎接从云端下来的仙人的高台等等。中国的佛教建筑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在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等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洛阳。当时的政府把一个宫署鸿胪寺,作为他们的招待所。“寺”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的名称,但是从此以后,它就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专称了。按照历史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下命令为这些天竺高僧特别建造一些房屋,并且以为他们驮着经卷来中国的白马命名,叫作“白马寺”。到今天,凡是到洛阳的善男信女或是游客,没有不到白马寺去看一看这个中国佛教的苗圃的。 公元200年前后,在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汉朝已经进入土崩瓦解的历史时期,在长江下游的丹阳郡(今天的南京一带),有一个官吏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采”(见《后汉书·陶谦传》)。这是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中比较具体地叙述一个佛寺的最早的文献。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巨大的规模,可以容纳三千多人。更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那个上累金盘的重楼。完全可以肯定,所谓“上累金盘”,就是用金属做的刹;它本身就是印度窣堵坡(塔)的缩影或模型。所谓“重楼”,就是在汉朝,例如在司马迁的著名《史记》中所提到的汉武帝建造来迎接神仙的,那种多层的木构高楼。在原来中国的一种宗教用的高楼之上,根据当时从概念上对于印度窣堵波的理解,加上一个刹,最早的中国式的佛塔就这样诞生了。我们可以看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的精神生活所提出的要求下,一个传统的中国建筑类型,加上了一些外来的新的因素,就为一个新的要求——佛教服务了。佛教之广泛传播和寺塔之普遍兴建从笮融建造他的佛寺的时候起,在以后大约四个世纪的期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陷入了一个极端混乱的时期。从辽东(今天中国的东北地区),从蒙古,从新疆,许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部落或民族,纷纷企图侵入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先进的,生活比较优裕安定的汉族地区。中国的北部,就是从黄河流域一直到万里长城一带,变成了一个广阔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进行着汉族和各个外围民族的战争,也进行着那些外围民族之间为了争夺汉族的土地和财富的战争;也进行着被压迫的人民对于他们的残暴的不管是本族的或者外族的统治者的反抗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的生活是非常痛苦的。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是被战争完全破坏,就是被外来的征服者或是本民族的残暴的统治者所掠夺,生活没有保障。就是在这些统治者之间,在战争的威胁下,他们自己也感到他们的政权,甚至于他们自己的生命,也没有保障。在苦难中对于统治者心怀不满的人民也对他们的残暴的统治者进行反抗。总之,社会秩序是很不安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困苦绝望中

中国古代建筑寺庙

永宁藏传佛教——扎美寺的兴建与风格 摩梭地区现存的最大藏传佛 教寺院落是永宁的扎美寺。永宁 距宁蒗县城93公里,下车后,沿 永宁街北行2公里,就能发现位 于公路左侧的扎美寺。扎美寺是 宁蒗彝族自治县藏传佛教(黄教) 寺院。它东面与噶木山遥相对应, 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初是格鲁 派(白教)寺院,到清雍正年间 改为格鲁派(黄教)寺院。 建筑雄伟壮丽,藏式庙宇分正殿、偏殿、禅房等。寺庙外围有东、西、南三扇门。正殿流光溢彩、气势恢弘,有三丈金佛通连偏殿,满寺佛光辉映、气势非凡。寺内壁画极富艺术性,各种宗教题材的绘画另人目不暇接,虽年代久远,但仍色调浓烈,充 满了浓郁的印藏风格。

喇嘛教传人永宁的时间约700年。传说在元朝时期,曾有一个喇嘛化身来到永宁,询问现在喇嘛寺所在位置的地名,当他听到那里的地名喊为扎美柯时,他感叹地说,这里修建一个喇嘛寺将是多么好,因为他用藏语翻译用藏语翻译即为无敌之意。扎美寺的寺址是在明代宗祖师噶玛巴活佛所选。 因现在寺庙所在位置地名叫扎美柯,背依之山"增米瓦"亦与藏语"无法丈量之山"相同,寺旁村庄"巴搓古"又与藏语"巨大之汇集"同意。后来就在这里修建了喇嘛寺,这寺的藏名为塔洛扎美归,后来就称为扎美寺,据说这座寺庙曾被烧毁,其后又重建。摩梭原始宗教受到削弱,无形中被排斥,喇嘛教占了上风,在永宁坝摩梭人中,到民主改革时达巴所剩无几,只是江边一带还有二十几个。有些达巴经已被佛经代替。 摩梭喇嘛的活动中心:黄教喇嘛教在永宁扎美寺,白教喇嘛在永宁者波萨迦寺和蒗蕖萨迦寺。大殿面积约200平方米,是众喇嘛聚集从事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正殿及偏殿的屋脊上,都有金顶,屋檐四周,挂着风铃,壁上有精美的壁画,殿内共有大大小小几万尊佛像,为四川乡城藏人所塑。左偏殿里,塑有一尊高约3丈的土塑镀金弥勒佛巨像,形象表现出总在教导沸法的姿势,像内充满藏文经典。大殿周围,有一排排小土砖房和木棵房,是喇嘛们来进行佛事活动时住的。喇嘛寺的总面积为400亩,还有寺院土地数百亩。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1)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  ——2005中国古建筑考察报告  罗超君  0420010038  2005年9月   2005年8月1日至12日为期半个月的古建筑考察之行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建提供了一个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机会,短短十二日的行程覆盖了晋中南大部分的古城古镇,加上之前连着的四川李庄古镇带测绘实习以及峨眉游,第一次亲历这么多令人震撼的古建筑,览尽大好风光,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考察对象包括:芮城永乐宫、五龙王庙(广仁王庙);解州关帝庙;万荣飞云楼、后土祠;临汾尧庙、钟鼓楼、魏村牛王庙戏台;洪洞上下广胜寺、水神庙;霍州衙署;蒲县东岳庙;隰县千佛庵(小西天)、千佛洞(弥勒道场);五台山台怀镇菩萨顶、广宗寺、圆照寺、显通寺、罗睺寺、塔院寺、殊像寺;镇海寺、碧山寺、南山寺、清凉寺、佛光寺、广济寺、尊胜寺、南禅寺、阎锡山故居;太原晋祠以及天龙山石窟。其中绝大多数为佛教建筑,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开始比较异同,产生一点心得,回来随即查阅资料,将考察成果记录整理,作个总结。  一、 佛教中国化嬗变:  佛教属于异国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不是通过简单的译介佛教教义及其经典理论,而是通过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融合。佛教之所以能够根植于中国,并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融入了中国的原始宗教意识和传统伦理观念,吸收了不同地域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心理特征的宗教信仰。印度佛教经过中国化的过程嬗变为中国佛教。  佛教中国化的嬗变过程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不同途径。佛教最早从印度循三条途径传入中国:西北通过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国的中原腹地,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北传佛教);西部通过尼泊尔传入中国的吐蕃,与藏族文化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喇嘛教),后又流传于中国青海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西南通过缅甸传入与之接壤的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形成了南传佛教。这三大体系的佛教无论流传到哪个地域,其建筑的布局、特征,乃至装饰艺术风格,也因佛教传播地域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各自独具特色。  诚然,佛教流派多元化造就的佛教建筑艺术风格远非三大类型所能囊括,即使同一流派和同一类的佛教建筑艺术,由于宗派众多,崇奉的佛教教义不同,其建筑风格也会各不相同,同属汉传佛教的南方佛教建筑与北方佛教建筑在艺术风格上就有很大差异。由于此次考察涉及典型藏传佛教建筑极少,在此仅对南北两地的汉传佛教建筑进行比较研究。  二、 汉传佛教建筑的主要型制演化:  早期,汉传佛教建筑的型制因循了古代印度的式样,基本特征是砖石结构的宫塔式。宫塔式佛寺是以象征“天宫千佛”的巨型“宫塔”为主体,塔后建佛堂,周围造僧舍的佛教寺院型制,最早见于洛阳白马寺壁画。据《魏书?释老志》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 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

藏族寺庙建筑艺术特色风格

大昭寺 西部游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6d5120731.html, 由于寺院在藏族社会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建筑上具备许多特点。 寺庙要进行很多宗教活动,而修习经论仍是一项主要活动。一座寺庙,类似一所佛教大学。哲蚌寺内有教学、教仪、教务、杂务四大部分,下设三所显宗学院,一所密宗学院。这些经学院,藏语称扎仓,隶属于寺庙最高管理机构“机康”。扎仓建筑由经堂、佛殿和前院组成,并附设供应喇嘛饮食茶水的大灶房和辩论经典的辩经场。扎仓下面,设若干个康村,康村是寺庙的基层学经僧团,其建筑称扎夏,由僧舍、厨房、小经堂、内院辨经场、各种库房组成。建筑一般为回字形内院式,层高以三至四层居多,有的高达五至六层。寺庙一级的大殿,称措钦,即大集会殿的意思,其形制与扎仓相同,机康均设在二层。哲蚌寺措钦大殿的经堂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可容纳万余僧人诵经。

色拉寺 西藏建筑以藏传佛教建筑的成就最高。公元7世纪,西藏高原出现了吐蕃王国,随着与内地及南亚关系的发展,佛教也在此时从印度和中原传人。 佛教传人以前,西藏原已有一种原始宗教苯教,以后融入佛教之中,加上带有后期印度教因素的印度佛教密宗的强烈影响。使以后发展成熟的西藏佛教带有很强的神秘色彩,与内地佛教明显不同,特称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庙宇则称喇嘛庙,佛塔称喇嘛塔。 藏传佛教寺庙可分藏式、藏汉混合式和汉式三种。在西藏及其毗邻省分,几乎全是藏式:内蒙以藏式为主的藏汉混合式最多,也有少数汉式;北京、承德和五台山的喇嘛庙,则大都是汉式或以汉式为主的藏汉混合式。 藏式喇嘛庙又可分建在平地的和建在山麓的两种,以后者居多。平地寺庙常取接近于规整对称的方式,作为构图中心的主体大殿形象最为突出;山麓地带的取自由式布局、没有总体轴线也没有事先规划,仍都遵循着一些布局的规则,如寺庙多北负山坡,南向平地,在后部高处安置体量高大色彩鲜丽的经堂和佛殿,其外安排活佛府邸,在外三面围以大片低矮小院,居住一般僧人。一座大寺,多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完备。 西部游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6d5120731.html,

佛教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色彩研究

佛教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色彩研究 摘要:佛教自进入中国以来,佛教建筑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建筑主要以红黄二色为主,佛教建筑彩画逐渐趋于民俗化,以代表吉祥的瑞兽等为纹饰;而伊斯兰教的建筑深受其地域和伊斯兰教人民的思想观念影响,以蓝绿色为主,其纹饰也是以植物居多。本文对佛教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色彩进行研究,主要是对两者的彩画颜色进行研究,并比较两种宗教建筑色彩的异同。 关键词:佛教;伊斯兰教;建筑;色彩 0引言 佛教建筑色彩的研究,针对的是佛寺的梁枋色彩研究,同时体现在彩画研究上。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彩画主要是在木构的表面涂绘一些色彩的装饰画。雕梁及画栋指的就是建筑的装饰,佛教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彩画影响。佛教建筑彩画以红黄色彩为主,也相间着绿、蓝、白等色。而伊斯兰教的建筑以清真寺为主,从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建筑中能够发现,伊斯兰教多以蓝绿两色为主,与佛教建筑颜色差别很大。 1佛教建筑的色彩分析 佛教的教义中,对于佛教建筑的色彩装饰有明确的规定,就是佛寺外墙为红色,内墙中白色部分镶嵌黑色的窗框,

木门廊装饰为红色,门廊的饰带是棕色的;另外,红色墙面上饰带的主色调为白色和棕色。屋顶及其饰带,主要是用镏金的装饰进行点缀,或者直接将屋顶刷为镏金色。佛教建筑的装饰中,除了红色用得比较广之外,黄色也是其装饰色彩中比较常用的一种,黄色自古就是皇家御用的色彩,代表尊贵、威严之意。另外,红黄二色在所有颜色中,象征着生命、阳光、万物等,与佛教的慈悲、度化生命、关爱万物等教义相近,因此,佛教装饰的主色为红黄。同时,在佛教的建筑装饰中,不同建筑的构件在颜色上也有较严的规定[1]。 佛教建筑传入中国,还受到中国封建等级和文化等的影响,因此佛教建筑中等级不同则彩画也就不同。但是,佛教建筑中彩画的共同特性是均为旋子彩画,枋上的旋子彩画,是稍次于和玺彩画的一种,它具有明显的系统等级划分。旋子彩画的主色调是蓝色和绿色,其按照图案的划分部位和青绿相间的原则等进行色彩的分布,从而使构成图案整体的色彩比较谐调和匀称。 2伊斯兰教建筑的色彩分析 伊斯兰教建筑的色彩在建筑构件上都有表现,如建筑的外墙面、门窗以及礼拜堂天花、立柱等,均是采用独具特色的色彩绘制出具有代表意义的纹饰和几何图案。伊斯兰教的绘画艺术特点主要是将宗教的神学信仰与科学性极强的几何原理,加上特殊的色彩等融合组成一种独特的伊斯兰教

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 中国佛寺建筑

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以增房。 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一般常见的殿堂有(一)山门(或三门)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通常空门两侧立有哼哈二将(二)钟楼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闻公为其右胁侍。(三)鼓楼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四)天王殿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五)大雄宝殿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以三佛同殿居多。供一佛常见的为“释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三佛同殿,常见的有“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释迎牟尼佛-阿弥陀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和七佛(释迹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迎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释迎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六)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七)法堂(亦称讲堂)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八)罗汉堂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30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百罗汉堂。(九)方丈室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更古而今为宙,东南西北为宇。 悠悠五千年,史文光辉载大国。中国历史久远,文化深邃博大,华夏礼仪精神渗透细微。天朝上邦之名万国臣服,五千年中传奇神话无数。生息繁衍之处无不神秘莫测。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其本质上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和对世界的无尽探索。古人的智慧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样的魅力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每一处得以见证。而作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深深烙印了中华文明的血统。 中华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或典雅古朴,或高贵出尘,或恢弘大气。从房屋的结构到装潢铺设都能诠释古代工匠技艺的登峰造极。古代建筑充分的结合了神话,宗教,古代美学等等文化因素,从门窗的赑屃、神鸟诸多神瑞雕刻到门前的镇宅石像无一不体现如此。空间艺术是诠释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佳词汇,其布局讲究,建筑结构,文化应用都将文明在一砖一瓦中灌注。古代建筑中的宗教文化体现广众,但其中以:道,佛两教文化为主。道教建筑为观,佛教建筑为寺。(道教建筑也称为宫) 佛教作为西汉末年随丝绸之路传来中原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立地扎根。其宗教文化下的建筑特色也随之传入中原,也是中国寺庙文化的起源。中国的佛教建筑和印度原始建筑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佛教文化与本土化结合的缘故,其文化内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传统特点。同样以木质结构为主隐于大山之中或现于街市之内。佛法讲究入世和清净,其寺庙的选址也突出了该寺立意的根本。 中国寺庙的布局优美独特,样式与宫殿相似。以门庭正中为山门,山门左右设有钟楼、鼓楼,从外进内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各殿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重要,也是寺庙中占地最大的建筑部分,其因为大雄之名意为佛祖释迦牟尼。在寺庙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佛塔,这是历代供奉佛僧舍利的地方,神圣庄严。也是中国楼塔文化的源流之一,佛塔由印度传入。梵文音译为窣堵坡,与中原重楼文化相结合有多种形式:阁楼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一般都建造在寺庙中部位置,因为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原因为了更好的保护佛骨舍利都另辟别院建造佛塔。在西游记中唐三藏为表达对佛的尊敬发过誓愿道“见佛拜佛,遇塔扫塔。”佛塔也有浮屠的意思,俗语中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便是说救人于为难,比之你建造一座佛塔来彰显虔诚与祈愿善良更加重要。寺庙的布局俯瞰之下一般为:平面四方形,从山门殿中顺次进入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寺庙供奉主菩萨殿、讲法殿、藏经楼为主,南北纵贯对称。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寺庙中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次序稳定的审美中心,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建筑特色融入祭祀、观天的功能建筑。<注:现代寺庙中讲法殿与藏经楼合为一处名为法堂,又名藏经阁,此处不抄。> 由于佛教中佛法入世修行的核心理念,佛教中有许多为追求佛陀真谛的僧人发下宏愿而简居的建筑,称为佛洞。与道教中闭关参悟的洞府有类同之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为九华山古佛洞,位于罗汉峰西北、太极洞北,新辟石板道通此。两洞相连,一大一小,一名古佛,一名圆通,总面积38平方米。历代有苦行僧居之。顶垒高台,怪石乱生,洞前有面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菜畦、花木,天籁不绝。无底洞在太极洞西南。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亚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峻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裂缝,纵横

佛教建筑史

菏泽学院 Heze University 题目论中国古代佛教的建筑文化 姓名吕国正学号2012154028系别园林工程系 专业艺术设计(景观设计方向) 指导老师彭国良 2014 年12月20日 菏泽学院教务处制

论中国古代佛教的建筑文化 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也孕育了中国璀璨的建筑文化。中国的建筑从亭台楼阁,到大明宫殿,到寺庙楼宇,都是各成特色。都在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了永恒的脚印。中国的宗教文化是悠长的,从宗教建筑就可以清楚的体会到宗教文化的内涵。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思想,似乎是想在整齐划一中规定出等级,所以,无论宫殿、官署、民宅,平面布局都是院落式,变化不大,而在大小、开间等方面显示森严的等级。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历史上比较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寺庙有: 洛阳白马寺——始建于汉朝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官方最早营建的佛寺。寺院呈长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因此,白马寺至今仍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五台山佛教建筑——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筑多达58处,其中较著名的寺庙建筑包括建于唐朝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一座木结构寺庙建筑;佛光寺在建筑上荟萃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寺内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佛教在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气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寺院建筑之美展示出宗教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土木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土木构建的无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山流水和蓝天白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广,大气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高僧大德心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人文情怀。 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而成的传统模式。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大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方。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人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用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人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人行为准则、仪式、以及僧人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以“前厅为大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工时。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到了宋代,以殿为中心的佛教建筑,又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等。自此,佛教建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门类,以始建洛阳白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约有2000年的历史。佛教建筑历史的遗存跨越年代久,覆盖类型广,在造型形式上变化最多。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类型: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物材斜,大体可将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教为主的两大类型。 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 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寺院建筑特点与布局形式研究初探

寺院建筑特点与布局形式研究初探 —以广仁寺、瞿昙寺、西宁东关清 真大寺为例 摘要:宗教寺院建筑是我国建筑组成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体现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最为突出的建筑。国内藏传佛教寺院和清真寺的建筑与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传统建筑风格与特色,同时兼容藏地建筑风格与国外建筑特色。藏传佛教寺院大都按一定规制修建,以满足各种宗教礼仪的要求,从建筑群的选址到整体布局,都渗透着藏民族传统的审美理想,贯穿着佛陀世界的精神追求。而清真寺,则是伊斯兰教的象征。清真寺的群体建筑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最高体现,它是伊斯兰精神最集中的物质凝结。它们就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很高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研究重视该类建筑,对于城市的改造与保护,继承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宗教寺院藏传佛教寺院清真寺建筑风格与特色建筑文化 正文:宗教寺院都是一个膜拜的场所,是人们通过行使宗教礼仪表达宗教信仰的地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具有不同的膜拜方式,那么不同的宗教建筑就会有建筑氛围、建筑布局形式。下面就以广仁寺、瞿昙寺、西宁清真寺为例,分别说明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与清真寺建筑风格与特点。 广仁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占地面积三千六百平方米,有殿堂房舍五十余间。全寺有院落三重。第一进院落中有钟楼、

鼓楼,主殿为天王殿;第 二进院落的主殿为文殊 殿,又叫宗喀巴大师殿; 第三进院落的主殿叫大 佛殿,又叫弥勒殿。这三 重院落的两旁是二层楼 房,为接待四方信徒之处 所。所以,广仁寺规模虽不大,布局却很严谨,中轴线分明,左右配房对称,秩序井然。院内苍松翠柏,花草葱茏,十分清幽宜人。寺内供奉的佛像、所藏经典、僧众修持都依承藏传佛教,是一座具有汉族地区寺院建筑特色的喇嘛教寺庙。院内建筑建筑形式风格形似唐风,装饰华丽。 瞿昙寺是青海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瞿昙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全寺共有三个院落,建筑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是一座明代汉 式宫廷建筑风格的古寺,整个寺 院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气势宏 伟。瞿昙寺的汉式建筑风格十分 典型,在类型众多的藏传佛教寺 院中独树一帜,实际也是清代北 京和承德等地大量兴建的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先声。从山门起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和隆国殿。各殿依山就势逐层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 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 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

佛教建筑特点

佛教建筑特点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大雄殿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或释迦佛或毗卢佛或接引佛,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释迦佛、左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或三身佛(法身、报身、化身)。主尊两侧,常有左右胁侍,即老“迦叶”、少“阿难”,或塑文殊、普贤两菩萨。殿内东西两侧面,多塑十八罗汉像或二十诸天。佛去背后多塑一堂“海岛观音”。法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是寺中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最后是藏经楼,珍藏佛经的地方。大雄宝殿两旁的 伽蓝神。东为祖师殿,多供奉达摩或当寺开山祖师。其它尚有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普遍。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这两种相反的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层深的欣赏。如苏州的灵岩寺、杭州的灵隐寺、夫台山、广东、湖南、湖北、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属于此类格局。

浅谈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以及鸡鸣寺的改造)

浅谈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以及鸡鸣寺的改造) 关键词:寺庙建筑汉化欧洲教堂清雅 摘要: 作为一种饱含宗教文化性与悠久历史的建筑种类之一,寺庙应该开始脱离陈旧腐败的模式,而逐渐转向现代文明,更加注重表达精神和思想上的意义,区体会建筑和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流。 正文: 佛教寺庙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时期,其结构以及风格在汉化后自然和印度源起的风格有很大的改观。事实上佛教建筑是在中国贯通生活文化的哺育下发展而成的,所以总是不能避免一定的世俗感。 在古代寺庙多为僧人清修,有的大型寺庙是为皇室祈福所用,大多数身居山林,而让僧人感受到山林的宁静和佛堂肃穆从而礼佛,洗尽铅华。反较于当代的佛教寺庙,大多温和而慈善,是为了让大量为了朝拜的都市居民更好的礼拜。部分的寺庙存在于城市之中,由于地价的不断攀升,整个寺庙的面积就已经被局限住了,然而又有佛塔、大殿、经堂、钟鼓楼、藏经阁、僧房、宅堂等必不可少的形式,所以分到每个殿堂的面积就晓得可怜。早在禅宗兴起之后,中国大部分的寺庙就放弃了“塔”的建筑模式,多以中轴对称的层层推进来进行排列。失去了塔的建筑复建方法,无法保证在防火的情况下保证每层的稳定性,所以当代的城市寺庙只能从一定情况下失去了所想呈现的美感。对于每间殿堂的结构上来说一踏进门槛便是三至五个荷包垫,进门还没来得及看得清楚是什 么菩萨,长什么样子就被后面的人无意的推到垫子 上跪了再说。这样的拥挤的寺庙建筑很难让人感受 到转眼肃穆的感觉,尤其是不得不走马观花的“参 观礼拜”,早已失去了原有想要净化内心的超凡效果。 欧洲的宗教建筑教堂对比与寺庙来说非常不同, 无论是其所想表达的社会性,所处的位置还是建筑 的结构。教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让基督徒在周 日来教堂做礼拜,跟上帝忏悔自己的种种过错从而 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无论你是否是基督徒,在进入 教堂的时候总觉得身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一排排 的长椅,从外界透过墙壁上的彩色玻璃所讲述的一 个个久远的故事,巨大的十字架和周围伫立着的烛 光都让人身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但这些和中国的 寺庙建筑几乎无法分出胜负。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是 胜于中国一部分寺庙的,殿堂的室内空间。人们进入教堂,要经过很长的走廊的长椅才能走到神父的面前,在这之前的过程中,外部的不断熏陶会给心灵注入深沉的力量。

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

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 ——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摘要:从佛教的传入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出发,通过三个方面(佛教建筑的历史发展阶段,佛教建筑的三大分类,佛教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装饰、外部环境等)来探讨中国佛教建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思想。 关键词:佛教文化思想建筑发展特点 2500 多年前, 伟大的释尊创立了佛教, 从 此, 佛教沿着漠漠黄沙的丝绸之路, 于公元 前2 年向北传入东方文明古国中国, 形成了 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根据流行的地区可 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之小乘佛教。 一.佛教的文化思想 总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出现与消亡都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经济、历史背景静 精密相关。梁思成在《中国的佛教建筑》 一文中说道:佛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 的精神建筑也是,也是一种政治、经济、 社会环境的产物。佛教所追求的是觉悟, 由大彻大悟而脱离轮回之苦,最终进入涅 槃世界。“四圣谛”、“十二因缘”、“六 道轮回”都是佛教倡导的理念。佛教主要 分为三大类: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南 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 而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 二.佛教建筑发展时期与布局特点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 段:萌芽期、融合器、昌盛期、衰落期。 1.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

佛教建筑的萌芽期。 佛教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土流传,三国的乱世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它的发展和传播。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关中的经济衰落。佛教建筑主要分布于洛阳附近且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寺”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的名称,当时皇帝以为天竺高僧驮经的白马命名了中国最早的一个佛教建筑——白马寺。白马寺寺院的布局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布局。 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中国佛教建筑的平面布局都带着明显的印度及西域式样。白马寺的平面布局就说明了中国佛教建筑的雏形是来自西域的。佛教建筑都沿袭了古雅利安人的曼陀罗宇宙图示。这种佛教思想用于建筑的基本形制就是以佛殿为中心,周边布置走道及房间,通常是以圆或者方为基本图形重复出现,数字4和8被重复运用于几何构图规则中。中心的佛殿或者佛塔既是象征着宇宙中心的须弥山。 这种思想在早期的藏传佛教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例如,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江北岸的桑耶寺是把宇宙的中心以及4大洲和8小洲作了分开的平面布置。这种佛教形制体现了佛教密宗的坛城、曼陀罗等思想。 汉末时期,在徐州兴建的浮屠寺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既是以塔为中心的的庭院式布局,这种布局仍然采用的是印度样式。但是浮屠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此塔的木楼隔式结构与周围的回廊殿阁却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 这是最早期佛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初步融合。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 传授与发展,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 的融合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快速的发 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由此而来。 由于这一时期佛风盛行,因此北方崇佛 以石窟造像为主,除了丝绸之路沿线上 分布的建筑遗址外,北方以平城到洛阳 一带区域佛寺最多;南方四朝均以建康 为都,因此佛寺也在这一区域广为发展。 中国石窟的开凿始于动荡的五胡 十六国,并且在北朝时期达到了高潮。 从石窟的形制上看,这一时期的石窟, 多为一种中心柱式的洞窟形式。敦煌、 龙门、天龙山、云冈都造就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寺庙的主要有两种平面布局。 一是以塔为中心的中轴对称的平 面布局。在这种寺庙中,塔的绝对的重 要性依旧沿袭了印度及西域的模式。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是皇室兴建的极富盛名的大刹。永宁寺的主体部分由塔、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