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与《麦克白》的命运观的比较

《俄狄浦斯王》与《麦克白》的命运观的比较
《俄狄浦斯王》与《麦克白》的命运观的比较

选择与逃避

——《麦克白》和《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

文学院08级1班秦玉琴

摘要: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代表作,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同样表现了深沉的悲剧命运。本文试从自我选择命运与逃避反抗命运的角度来分析在命运操作下人的意志和力量。通过分析麦克白和俄狄浦斯两人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自身心理状态的不同来说明人的命运不是完全由神来支配,并讨论不同时空下作者的创造主题。

关键词:俄狄浦斯麦克白命运悲剧命运观

Abstract:Sophocles's famous king Oedipus taken is the masterpiece of Greek tragedy by Aristotle called drama, the model. Tragedy Macbeth is Shakespeare's greatest tragedies, also showed deep tragic fate. This paper tries to self choice destiny and escape the fate of the perspective of resistance in destiny operation of our will and strengt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cbeth and Oedipus two in the face of a twist of fate of different attitude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of different for the destiny is not entirely by reference to dominate god , and discuss the theme of the author's creation in the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Key words:Oedipus, Macbeth , destiny tragedy , destiny view

悲剧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类型之一。它源于古希腊,由酒神祭祀仪式中的酒神颂演变而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是对有一定长度的事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称为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任何命运的冲突”①。由于古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的努力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及困惑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命运悲剧在经过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发展之后,由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再到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实现了由神性向人性的转变。而命运这一说不尽的话题也不仅仅存在于古希腊戏剧中,在往后的许多悲剧中也含有命运这样严肃的话题。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就都隐藏着关于命运的思索。虽然在这两部悲剧中命运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却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主人公的生活。

一、被预言玩弄得俄狄浦斯和麦克白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两部相隔千年的作品。他们一个处于拥有多神信仰的古希腊时期,一个产生于反对宗教迷信的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但却产生了两个同样被预言、被命运玩弄的可怜人,都是由预言开始的悲剧。

俄狄浦斯本是忒拜城王拉伊奥斯的儿子,在他还未出生的时候,阿波罗就预言他将会弑父娶母,因此,为了逃避这个悲剧,拉伊奥斯将刚出生的俄狄浦斯抛弃了。仆人不忍,就将他送给了牧羊人,牧羊人又把他交给了柯林斯国王,于是俄狄浦斯成了柯林斯国王夫妇的养子。在他长大后,他又从阿波罗神庙得到神示,知道自己会弑父娶母,未了逃避这个预言,他离开了父母。可他却在十字路口为了自保杀死了拉伊奥斯,并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当上了忒拜城的国王,娶了前

国王的妻子即他的亲身母亲。最终弑父娶母的预言应验了,俄狄浦斯知道真相后羞怒不已,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荒野。

同样的预言也出现在了《麦克白》中。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得胜归来,在荒原遇到了三个女巫,她们提出了三个预言:麦克白会成为苏格兰国王;但他没有子嗣能继承王位;班柯的后代将为王。就在这时国王邓肯的信差来了,宣布原国王因叛国罪被处死,令麦克白继任。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实现了。在内心权利欲望的驱使下,麦克白杀害了国王邓肯,害死了好友班柯,并为巩固自己的王位最终成了一个冷酷残暴的君王,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众叛亲离之下,他不知反省,仍想着女巫的预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妇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麦克白永远不会被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森林会冲着向邓西嫩的高山移动”②。就是这样的预言,让麦克白迷失了本性。每个人都是妇人所生,森林也不可能会移动,这让麦克白有恃无恐,但最终森林却移动了,麦克白也被剖腹生下的麦克德夫所杀。凭麦克白的军事才华,若不被预言所惑,也许能打败马尔康和英国军队,但他对预言深信不疑。最终预言一一应验了。

不同时空下的两部作品,都是预言造成的悲剧。俄狄浦斯竭力的逃避命运的诅咒,但逃避是终点却是命运设定好的结局。麦克白深信女巫的预言,并完全按照预言所示的方向前进,最终却被命运捉弄,成为了预言的牺牲品。虽然两者对待命运的态度不同,却有一个相同的结局,即最终都我完全被预言掌控,成为预言的牺牲品。

二、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

(一)勇于反抗命运的俄狄浦斯

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是希腊命运悲剧的代表作,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同时也是古希腊命运悲剧中以人的意志反抗神的意志的典范,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作品。剧作中的人物从一开始就在反抗或者说在逃避着命运。拉伊俄斯为了逃避被子杀害的命运而将儿子抛弃,俄狄浦斯为了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出走。然而,他们一步步反抗命运之路却将他们送入命运的罗网中。俄狄浦斯的悲剧最震撼人心之处就在于他费尽心力的逃避的终点竟是命运安排好的结局。而在揭开谜底之前所享有的一切幸福、美好、荣誉都只是过眼云烟,当一切假象被打破之后,留下来的就是恍然大悟之后的痛苦。

在《俄狄浦斯王》一剧中,俄狄浦斯本身是无辜的,他的命运在他未出生之前就已经被安排了。虽然在他得知自己的命运之后拼命的反抗、逃避,但仍无济于事。俄狄浦斯虽最终犯下了杀父娶母的大罪,但看完整部剧作之后,我们却并不觉得他是一个罪人,相反的,我们会对他寄予无限的同情与怜悯。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未因为私心而做过什么损人利己的事,即使是杀害老国王,也完全是出于自卫。因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拯救忒拜城,而迎娶王后,并与她生下了两男两女,一切都是那样的光荣与幸福。然后为祛除瘟疫而寻找凶手,并最终发现凶手就是自己。于是这个为反抗而决意抗争的青年也不幸的落入了命运的圈套。最后是他“成了不应该生他的母亲的儿子,娶了不应当娶的母亲,杀了不应当杀的父亲”。最终成为与命运抗争的无辜的牺牲品。在这中间,俄狄浦斯之所以陷入悲惨的命运,不是由于他有罪,而是由于他竭力的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以及他身边的人也都在竭力逃避这个命运。虽然他们逃避的结果只是促使自己深陷命运的漩涡。但他们的这种反抗命运的精神却是值得赞扬的,这说明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不再完全的迷信神的意志,并敢于同神的意志作斗争

(二)选择迎合命运的麦克白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是一部命运悲剧也是一部性格悲剧。是什么使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是命运的驱使还是权力的诱惑?赫士列特认为,麦克白“是让妻子的怂恿和预言的告知给引诱得犯罪的”③;布鲁克斯认为,“推动麦克白谋杀邓肯的是女巫的预言”④。不可否认的,女巫和麦克白夫人的蛊惑和引诱是导致麦克白弑君的直接原因,但却不是决定因素,她们只是促使麦克白犯罪的外部原因其中取决定作用的还是麦克白本身。他本身对权力的极强的欲望,女巫的预言只是使他的这种欲望更加的膨胀。女巫的预言只是向麦克白表明了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抵制诱惑还是屈从诱惑取决于麦克白本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我们把女巫的两次预言当做是命运的话,那么究竟是顺从命运还是反抗命运则取决于麦克白本身。在整个故事中,麦克白其实是有选择的顺应命运的,他相信并选择顺应命运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并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女巫预言他将要当上国王,所以当国王邓肯宣布将由他的儿子马尔康继承王位的时候,他认为“这是一块横在我的前途上的阶石,我必须跳过这块阶石,否则就要颠仆在它的上面”⑤。于是为了能让自己当上国王,他谋杀了邓肯,顺利的成为了苏格兰国王。从这里看,与其说是命运使麦克白成为了国王,不如说是命运给了他弑君篡位的借口。他打着顺应命运的旗号以掩饰自己对权力的极度热衷。而且是他实现命运当上国王之后,他想到女巫的第三个预言“班柯的后代将会为王”。于是,为了使自己的后代子孙能够顺利的登上王位,他设计杀害班柯父子,所幸班柯的儿子在混乱中逃走了。所以,麦克白虽然迷信命运,但同时也认为命运并不是不可逆转的。为了不让女巫的第三个预言实现,他不惜杀害班柯父子,希望通过自己人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因此,麦克白其实只是选择了命运中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去实现而拒绝接受对自己不利的方面。

与俄狄浦斯不同的是,麦克白选择的是既服从命运的某些安排又试图扭转命运,而俄狄浦斯却始终不曾向命运屈服,由始至终都在反抗命运,虽然最终他们都落入了命运的罗网。从《俄狄浦斯王》到《麦克白》我们可以看出,在命运面前,人的力量是在不断的壮大的。从人在命运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到可以选择命运并试图改变命运,这是人的意志在不断加强的表现。麦克白的命运不是真正的命运之神的命运,它只是三个女巫洒下的一个恶魔的种子,是它催生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唤醒了麦克白心中的恶魔,使他深陷欲望的漩涡,并在野心的驱使下越走越远。在这里,并不是命运在操控着麦克白,而是麦克白自己用命运当外衣,把自己越裹越紧,终于窒息而亡。

三、不同的主题

《俄狄浦斯王》和《麦克白》都是以预言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的,无论是选择迎合命运还是反抗命运,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命运对于悲剧,人始终是占主体地位的。但在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又清楚的看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与时代不相符的宗教观念。

俄狄浦斯生活在一个多神信仰的古希腊时代,在当时人们对神是怀着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的。在一个被众神所围绕的时代中,人的意志显得微不足道,人们认为一切都是由神来决定的,充满的深沉的宿命论思想。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无

比推崇神的时代,索福克勒斯却创作出了一个敢于挑战命运,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俄狄浦斯。而在麦克白生活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所倡导的是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民主。生活在这样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的莎士比亚却创作出了一个轻信预言,因被预言所惑而倒行逆施的麦克白。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创作了这样的作品呢?古希腊悲剧发展到索福克勒斯时期是由神性向人性转变的时期,由世界完全由神支配转变到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意识,并可以利用它来改变某些东西,反应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拯救忒拜城,并使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些都体现了人的力量。但在忒拜城发生瘟疫时,当人们都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又只能求助于神示。并按照神示找到了替罪羊俄狄浦斯,他弑父娶母,违背了伦理道德,破坏了社会和谐,所以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虽然整部作品由始至终都贯穿着预言,看似所有的人都被预言所操作,但俄狄浦斯本身的反抗精神却预示着人类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类开始学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这是一个开始的标志。

在文艺复兴时代,人们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渴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体现自己的人间乐园。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强调人的个体解放,重视人的个人价值。“在文艺复兴时代肯定自己就意味着统治别人,有野心的人都爱垂涎王冠”⑥。人的这种强烈要求肯定自己证明自己的欲望表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是麦克白这一形象。麦克白生活在“美即是丑,恶即是美”的混乱社会中,人性被充斥着欲望的邪恶社会摧残着,日益腐蚀着。人性本就脆弱,在这样一个邪恶的社会中,人如果想保有原本的赤子之心就要不断的和周围的一切做斗争,并在这种残酷的斗争中挣扎。在不断的斗争与挣扎中,人性也会逐步丧失,最终泯灭初衷,在那个颠倒理性、善恶不分的邪恶世界中走向毁灭。麦克白本可以充分利用他高贵、勇敢的一面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但他却被社会上充斥的权利欲望和邪恶势力所腐蚀,在争夺权利的斗争中走向了毁灭。《麦克白》反映的就是人类自身的本性决定自身命运的现实主义。在人性缺失的时代,处于麦克白当时地位的人也许都会做出和麦克白一样的决定。因此麦克白的悲剧命运并不是由女巫的预言所造成的,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无论麦克白在回程途中是否会遇到女巫,他都会不可避免的走上弑君篡位的道路。所有,麦克白的悲剧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所以,在《俄狄浦斯王》一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是人类由蒙昧无知开始走向文明,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而《麦克白》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当今时代人性缺失不满,隐含着作者的控诉与讽刺。

四、结语

无论是索福克勒斯还是莎士比亚,虽然他们创作的主人公最终都没能逃脱命运的罗网。但由文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命运都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信仰神,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来决定的,但事实证明,任何个人都不能完全决定自己或他人的命运。人的命运是由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的个人努力来决定的。俄狄浦斯没能逃脱命运的罗网,和他的亲生父母抛弃他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他们没有抛弃他,正直善良的俄狄浦斯一定不会做出弑父娶母的事情,一切只是一个误会。麦克白虽然听信了女巫的预言,但他的良知告诉他不能做弑君篡位的事,然而就在他与良知拉锯着是时候,他的夫人在旁边煽风点火,激发了他内心的权利欲。这两个被命运的捉弄的人,都曾经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虽然最终没有实现,

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人的命运的不应该完全由神的来支配,两部相隔千年的作品,用不同的方式讲述着同一个话题,虽然作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不同,但对于命运对于人性的探讨使得它们在文学艺术领域拥有同样令人景仰的魅力。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陈忠梅译.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4

②莎士比亚.麦克白.朱生豪译. [M] .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65

③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03

④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61

⑤莎士比亚.麦克白.朱生豪译. [M] .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76

⑥张建宏.咒语、女巫及斯芬克斯之谜.[J].外国文学研究,2000,4

参考文献:

[1] 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C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 朱生豪.麦克白. [M ]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 罗念生.论古希腊戏剧. [M ]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4] 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 [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 关少锋.试谈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 [M ] .洛阳:河南戏曲艺术出版社,1981

[6 ] 勒内?吉拉尔.替罪羊.冯寿农译. [M ]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7 ] 冯寿农.勒内?吉拉尔对俄狄浦斯神话的新解. [J ] .国外文学,2004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历史

在命运中挣扎的勇士——俄狄浦斯 我们不能说人是渺小的,因为谁也不能够否定一个奋斗的、拼搏的、前进的 人所拥用的力量及其所能够创造的成绩。 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 一个奋力拼 搏永不言弃的人, 一个拥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崇 敬的。 但是冥冥之中自有那些无法言喻的力量, 一直制约着拼搏者的力量, 阻挡 着前进者的步伐, 甚至误导着探索者的方向。 我们把这种不可名状、 无法战胜而 又强加于人们身上的强大力量称之为命运, 或许我们也无法给命运一个准确的定 义, 但当一个人倾其所有力量抗战这种存在于茫茫宇宙中神秘力量, 最终却是跌 入莫名的深井, 穷尽所有的能力, 也终究不过是在井底冲突、 挣扎的时候, 我们 知道他其实就是命运面前的失败者——正如俄狄浦斯。 当斯芬克斯的谜语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时候, 当弑父娶母的悲剧震颤我们心 灵的时候,俄狄浦斯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也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底。但是,当我们看到个人的抗争在命运的面前显得微乎其微、 无能为力的时候, 当我们发 现命运的手掌正左右着人类道路终点的归属的时候, 我们看到的似乎是命运的强 大以及人的藐小, 似乎是命运的权威和人的羸弱, 我们所能够发出的也只是对深

深的同情和无奈的叹息。 那么, 这究竟是不是索福克勒斯所要告诉我们的呢?是 不是《俄狄浦斯王》所要呈现给世人的呢?——其实不然! 故事中我们看到, 命运之神启示奥卡斯塔, 他将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时候, 奥卡斯塔将还是婴儿的俄狄浦斯钉住了脚跟并弃之荒野。 但是执行命令的牧人却 出于不忍而讲婴儿交给了科任托斯国的国王波吕波斯。 这时幸存的俄狄浦斯当上 了幸福的科任托斯国的王子, 但是, 当俄狄浦斯得知自己的身世及降临在自己身 上的诅咒时, 不知情的俄狄浦斯离开了并非自己生父的波吕波斯国王, 以避免 “弑 父娶母”的厄运,并宣告绝不会再回科任托斯国。在他离开科任托斯国的时候,却在一个岔路口意外的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当他途径忒拜城的时候, 忒拜城 的国民正挣扎在女妖斯芬克斯的谜语之中,聪明的俄狄浦斯解答了女妖的谜语,使女妖羞愧地自杀了,从而当上了忒拜城的国王,并阴差阳错的娶了拉伊奥斯,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为妻。就这样, “弑父娶母”的预言还是在万般逃避之中兑 现了。 俄狄浦斯当上国王之后, 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是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不 断向前。 但是无情的瘟疫降临了忒拜城, 命运再次启示, 只有找到杀害老国王波 吕波斯的凶手, 忒拜城才成幸免于难。 俄狄浦斯为了解救国家, 毅然决定一定要 找到杀害老国王的凶手, 并诅咒凶手必将遭到所有人的唾骂和排斥。 在挫败了预 言师的隐瞒和拉伊奥斯的阻拦后,

麦克白——野心的悲剧

野心的悲剧 诗人的眼睛在狂怒中容得下辽阔的大地、深邃的苍穹;想象会获得未知的形象,诗人的笔则授之以定形,赋虚幻以显赫的地位和姓名。 ——《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以及《哈姆雷特》是公认的莎士比亚最主要的四部悲剧。而《麦克白》,它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幻想和剧情之激昂强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道德的人在道德的社会中的所作所为。 英国的赫兹利特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一书中提到“麦克白成为暴君不过是受环境的影响”,他是被适宜的机运、妻子和女巫的唆弄推上犯罪道路的,他的悲剧在于他犯罪的同时内心里还有怜悯心。 麦克白其实是一个软弱的人。他思想上迷离恍惚,六神无主,然而他的行动却突如其来而且异常凶狠,因为他对自己的果断缺乏信心。他的力量处置焦虑不安和内心的慌乱。而麦克白夫人与麦克白则正好相反,她那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男性般的坚强性格,是她战胜丈夫那迟疑不定的良心的保证。为了立即获得时刻诱惑者他们的荣华富贵,她执拗地急于抓住一切机会,而且毫不动摇、毫不退缩地一直把事情干到底。麦克白夫人,其实就是一个女中奸雄。她那无坚不摧的决心对麦克白产生了强烈的作用。 麦克白夫人在街道麦克白的信后说:“我为你的天性忧虑: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希望用正直的手段,达到你的崇高的企图,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要做非分的攫夺;你没有事后的追悔,却有太多事前的顾忌,赶快快回来吧,让我把我的精神倾注在你的耳中;命运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经准备把黄金的宝冠罩在你的头上,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顶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麦克白夫人用激将法把麦克白的懦弱赶跑,怂恿丈夫举起匕首,杀死国王;用她那跃跃欲试的野心鞭策着麦克白,并亲自实现了自己凶险的计划。 麦克白夫人在整部剧中就是野心的代表。她的主要特点不是心肠狠毒,而是铁石心肠般的顽强性格,这使她绝不会因为女人的软弱和怜悯心而放弃一经决定的罪恶企图。她的错误在于利欲熏心,过于想光大门楣,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类共有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阻止麦克白夫人亲手杀死邓肯国王的知识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因为睡着的国王长得很像她的父亲。 然而无论良知和野心、“人性”和“魔性”怎么较量,最终泥足深陷的人仍旧在内心的煎熬中死去。麦克白夫人在梦游中反复搓洗双手,但她手上无形的鲜血是再也洗不掉了。当罪恶真的铸就以后,麦克白夫人的内心深处良知在苏醒。他彻夜难眠,总是秉烛夜游。她牺牲了自己女性的身份,放弃“灵魂不朽”为代价却并没有换来重用,而是等来了背叛。麦克白尝到了犯罪的快感,踏上了不归路,而她只能停留在过去的罪行上,独自一人承担罪恶感。 麦克白夫人最后在梦游中被倒下的蜡烛火烧死了。 《麦克白》是一部野心的悲剧。像麦克白这样杰出的人也要被王位引诱,活生生地让野心与恶德压倒良心与美德,犯罪后堕落成暴君。这是一部描写野心的萌发、实现以及自毁全过程的悲剧。

最新浅谈《俄狄浦斯王》中的人物形象演示教学

浅谈《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人物形象 【摘要】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分别是古希腊时期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而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则被称为“三大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被公认为希腊悲剧的典范,该剧本描述了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赞颂人的不屈不挠的积极斗争精神。这对于我们理解古希腊悲剧以及古希腊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俄狄浦斯,古希腊悲剧,人物形象 1.引言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发轫于酒神颂歌,“悲剧”一词在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俄底浦斯王》属于古希腊悲剧类型上“命运悲剧”,在剧作中宣扬民主精神,反对政治,同时讴歌人的伟大,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亚里士多德认为《俄底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悲剧贯穿着命运观念,命运凌驾于人、英雄乃至神之上,甚至连宇宙之王宙斯也对此感到无可奈何。 2.杰出悲剧中的英雄人物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可勒斯同名杰出悲剧的英雄人物。他道德高尚、聪明机智、处事公正,虽然他还没有出生就被打上“弒父娶母”的原罪印记,但是他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 2.1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王是人力的代表,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恶运后,对于这个与生俱来的宿命,他从逃避、抗争到坦然承受,力图避免犯下这可怕的罪过。很可悲,他始终没有逃出命运的摆布,抗争归于失败,但是在俄底浦斯同命运的关系上,却体现了他积极的思想。 2.2正直善良,敢于承担责任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在剧中的正面主人公,作为一名开明君主,以民主和法制治国,关心人民疾苦,处事公正,执法如山。在忒拜发生瘟疫之时,他亲自走出王宫,倾听乞援人,为了拯救城邦他坐立不安。得到神示后,发现矛盾越来越集中到自己身上时,他为了拯救民众,又残酷地惩罚自己,并自我放逐。用这种悲壮的斗争的照亮了人生阴暗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们的精神;可以把他们打倒,却不能将他们征服。因此,在俄狄浦斯身上,已经可以看出英雄人物正从传统的神的家族体系中分离出来,走向人化,超人的色彩在渐渐淡化,俄狄浦斯真正成为敢于承担责任,依靠自我力量的“人”的典型。 3.悲剧人生与命运 面对命运,俄狄浦斯越是真诚地避免犯罪,却越使自己陷入罪恶之中;而且他越是为人民排忧解难,却越使自己临近毁灭。悲剧对命运问题的处理,表现了雅典正直的公民对已经显露衰颓趋向的城邦政治的惶惑心理。悲剧对命运的谴责,实际上是表现了对越来横行无忌的社会邪恶势力的抨击,这种势力是社会美的摧残者。索福克勒斯处理的主题是伟大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一方面哀叹人类的命运多舛,一方面又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莱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归纳哈姆 莱特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讨论、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 教师点拨。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 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PPT课件、《哈姆雷特》视屏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莎士比亚全集》),对,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而这个艺术之神的创造者,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他是谁?莎士比亚!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莎士比亚! 二、走近莎士比亚【参见《语文》(必修4)第96页《莎士比亚戏剧》】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 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 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 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此外还有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奥》:威尼斯大将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 交加,拔剑自刎。 《李》: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 《麦》 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文学的长流里,莎士比亚是一个永恒。不例外地,他的戏剧创作也经历了从浪漫到现实, 从喜剧到悲剧的过程;卓异的是,在这个流程中,他篇篇锦绣,字字珠玑。《罗密欧与朱丽叶》 坚贞的爱情,《威尼斯商人》的可气,还有麦克白密室中的煎熬,李尔王旷野中的呼唤,奥赛罗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_短故事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一):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那还是在远古的英雄时代。希腊古老美丽的忒拜城邦突然遭受巨大的灾难,正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着抬不起头:田间的麦穗枯萎,牧场上的耕牛瘟死,百姓家的孕妇流产;最可恨的是带火的瘟神降临城邦,全城正弥漫着浓浓的烟火。人们正在成群地死去,死者的亲属在各处祭坛的台阶上呻吟,祈求天神消灾弭难。求生的哀声和悲惨的哭声响彻城邦的上空。 这天清晨,忒拜城王宫的前院里人群骚动,老祭司领着数百儿童、青年和老年人,来向国王俄狄浦斯请求援救。 俄狄浦斯并不是天神,但忒拜城的公民把他看作是天灾和人祸的救星来向他求救的。先前俄狄浦斯来城邦时,忒拜公民正遭受狮身人面妖兽的威胁,已经有许多人丧失性命,是俄狄浦斯破译它的妖谜,摧毁这妖兽而拯救下城邦的。全城邦的人都坚信,俄狄浦斯有天神的帮忙。此刻忒拜城又遭劫难,人民祈求俄狄浦斯能再次为他们找到生路。老祭司领着众人向俄狄浦斯乞援:啊,最高贵的人,快拯救我们的城邦!保住你的名声!你以前凭你的好运为我们造福,如今也请快拯救城邦,使它稳定下来吧! 俄狄浦斯眼看城邦将要被灾难毁灭,人民惨遭不幸,情绪十分沉重。流着泪,他悲伤地告诉大家: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和疾苦。我的痛苦远远超过你们大家。你们每人只为自己悲哀,我的悲痛却同时是为城邦,为你们。他还告诉大家,他已经派国舅克瑞翁到光明神阿波罗的庙上去求问,要怎样才能拯救这城邦。他正焦急地等待克瑞翁带回神示。 正说着,克瑞翁回来了。俄狄浦斯让他当着大家的面说出神示阿波罗要我们把藏在那里的污染清除出去,别让他留下来,害得我们无从得救。 怎样清除?那是什么污染?俄狄浦斯不十分明白神示的意思。克瑞翁告诉他,阿波罗是指原先的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被人杀害的事,神分明是叫我们严惩那伙凶手,不管他们是谁。 这是多年以前的事了,俄狄浦斯也曾听说过。但是他们在哪里?线索去哪里寻找呢?克瑞翁回答:神说就在这地方;去寻找就抓得住,不留心就会跑掉。 俄狄浦斯当即下决心查找凶手,为全城邦消灾弭难。他又问克瑞翁;拉伊俄斯被打死时有没有报信人?有没有同伴见到这件事?如果有,我们能够问问。克瑞翁说国王的侍从除一人逃回来外全被打死,那人说国王是被一伙强盗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是城邦内部有人出钱收买强盗行凶的。克瑞翁说:我也这样猜想过;但自从拉伊俄斯遇害后,没有人在灾难中起来报仇。之后出现了妖兽的新灾难,追查凶手的事也就搁下来了。 俄狄浦斯决心重新把这个案子弄清楚。他对克瑞翁和乞援者说;这不仅仅是为我妻子的前夫拉伊俄斯报仇,而且也是为我自己清除后患。正因不论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是谁,他也会用同样的毒手来对付我的。他要把全城邦的公民都召集到那里来进行彻底的究查,要凭借天神的帮忙消除这场瘟疫。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二):

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_麦克白_悲剧性分析

摘要:麦克白悲剧结局是由他自己的野心和权欲导致的,麦克白心中的野心与女巫的预言不谋而合,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欲望,麦克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不是命运悲剧。 关键词:性格悲剧;命运悲剧;麦克白;女巫;预言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篇幅最短的一部,戏剧动作发展最迅速的一部,与《哈姆雷特》的行动迟缓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用谋杀国王的手段来篡夺王位的故事。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悲剧主人公麦克白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恶人,而是一个正直慷慨、英勇善战的英雄。是什么力量扭曲和毒化了他的灵魂? 英国19世纪文学批评家赫士列特认为,在《麦克白》中,“超自然势力不可抗拒的压力以双倍的力量激荡着人类感情的浪潮。麦克白自己被命运的狂力所驱策,像一只船在风暴中飘荡。”[1]由此看来,女巫是操纵了麦克白行动的命运女神,三个女巫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而麦克白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并最终落到毁灭的下场,则完全被看成是受了女巫的捉弄的结果。这种说法显然是与莎士比亚的意图格格不入的。剧本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麦克白是在女巫的胁迫下才采取行动的。 一、女巫的第一次预言 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军功赫赫的大将,是国王邓肯的表弟,深受国王的宠爱和赞赏。苏格兰国内发生了叛乱,麦克白和班柯将军一起,经过激战,打败了叛军。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碰到了三个神秘的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苏格兰国王,也预言班柯的子孙将来也当上苏格兰国王,这是女巫的第一次预言。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这时候,国王邓肯的使者来迎接麦克白,并称麦克白为考特爵士,原来国王将叛变的考特爵士的封号和领地转封给了麦克白,女巫的预言应验了一半,这就勾起了麦克白更大的野心。于是麦克白就给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把女巫的预言告诉了妻子。而麦克白夫人在得知这些预言的时候,脑子里顿时生满邪恶的念头,她决心鼓动麦克白夺取王位。麦克白回到朝廷以后,国王邓肯立长子马尔康为太子,这引起了麦克白的不满,在麦克白夫人的一再鼓动下,麦克白亲手杀死了在自己城堡作客的国王,并制造假像嫁祸于国王的两个侍卫。如女巫所预言:麦克白终于当上了国王。然而麦克白并没有忘记女巫还曾预言:苏格兰大将班柯虽然不能为王,但他的子孙将要当上苏格兰的国王。于是,麦克白夫妇决心要把班柯和他的儿子一块儿弄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布置了一个盛大的晚宴,把所有重要的大臣都请来,当中,特别隆重地邀请了班柯父子。但麦克白却暗地里安排刺客杀死了前来赴宴的班柯。所幸的是,班柯的儿子在混战的时候逃跑了。 事实上,女巫的第一次预言尽管对麦克白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但是,根本原因还在于潜伏在麦克白心中的权势欲立刻与女巫的预言产生了共鸣。这一点,可以通过麦克白和班柯对预言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得到证实。班柯虽然也有对权势的渴望,但却心地坦荡,因而他对女巫的预言一听了之,毫不动心。可是,麦克白一听到女巫的预言就惊恐不已,立即产生了邪恶的念头。显然,女巫的预言只是向麦克白表明了未来的可能情况,而抵制诱惑还是屈从诱惑则完全取决于麦克白本人。更何况,女巫只是向他宣布了可能发生的事情,将他尊称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然而只字未提实现这些预言所必须采取的行动。由此可以断言,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想法。 二、女巫的第二次预言 麦克白虽然派刺客暗杀了班柯,但是班柯的儿子却逃脱了,麦克白的心病仍然没有消除,更可怕的是,在那个晚上的宴会上,班柯的鬼魂屡屡出现,鲜血淋漓地坐在麦克白应该坐的位子上,麦克白被吓得魂不附体,对鬼魂否认自己与谋杀有关,班柯的鬼魂除了麦克白之外,众人都看不见,因此麦克白的这一番辩白反而引起大臣们的怀疑。此后国内流言四起,麦克白终日生活在可怕的幻觉之中,心力交瘁。登上了王位的麦克白并没有得到一点欢乐,却时时在担忧王位的丢失。于是,麦克白又去找三个女巫,在荒野里的一个山洞里终于找到了那三个女巫,这三个女巫又神秘地发出三个预言:一,要他留心大臣麦克德夫,二,没有一个妇人所生的人可以伤害他。三,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嫩方向移动。得知这三个预言后,麦克白还没来得及下手,大臣麦克德夫已经逃往英格兰,麦克白便派刺客杀死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如果说麦克白第一次遇见女巫纯属偶然的话,那么,在谋杀了邓肯和班柯之后,他再度去和女巫见面时,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不是女巫来找他,而是他自己主动找上门去。麦克白在这次和女巫会见之后,立即就去屠杀了麦克德夫的妻儿。而我们知道,在女巫与他的第二次会面时并没有对这个暴行有任何暗示。 麦克德夫怀着深深的仇恨,与避居国外的王子马尔康带领一万英格兰将士打回了苏格兰。这时,麦克白因为不得人心,已经众叛亲离。但他仍然把希望全寄托在女巫的预言上。麦克白把自己的王宫搬到了地势险要的邓西嫩高山上的城堡。麦克白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准备凭借地理上的优势与对方决一死战。麦克德夫和马尔康王子率领的军队已经打回了苏格兰,在勃南森林附近,为了隐蔽实力,马尔康王子让每 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 —《麦克白》悲剧性分析 杨振喜 (北华大学文学院) 84

《窦娥冤》《哈姆莱特》跨文化比较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0208747.html, 《窦娥冤》《哈姆莱特》跨文化比较解读 作者:袁国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2期 中国元代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都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悲剧名作。同为古典悲剧,两剧却在内容、主题、人物、冲突和语言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不同無疑是两剧文本各要素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在对两剧文本各重要要素比较的基础上,探究造成它们产生差异的各种文化原因。 一、文本重要要素比较 1.内容、主题比较 《窦娥冤》:中国传统文化与蒙元异质文化的冲突 关汉卿通过《窦娥冤》艺术地再现元代的社会生活、理性地审视元代的社会现状时,其立足点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元代异族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儒家文化的断层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窦娥冤》就诞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作品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形象再现了人民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故事一开始就给人沉重的压抑感。生活陷入绝境的穷书生窦天章,因还不起高利贷,只好卖七岁女儿做童养媳抵债,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让人揪心。而后,随着窦娥凄苦命运一步步升级,悲剧氛围越来越浓重,元代社会浓得化不开的黑暗弥漫在读者周围:弱肉强食、豺狼横行,是非颠倒、观念错位,法制弛坏、社会混乱,吏治腐败、贪酷成风,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而这一切都是野蛮、落后的蒙元游牧文化暂时战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恶果。窦娥守节尽孝,恪守传统的伦理道德,却被社会残酷碾压、抛弃。从窦娥的遭遇中,不难看出,在这个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正渐行渐远,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关汉卿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武器,与元初野蛮落后的异质文化战斗,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标尺,来整合混乱的意识形态。所以,《窦娥冤》实际上是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阵地的元代知识分子的一次壮烈的文化突围。 《哈姆莱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腐恶势力的冲突 《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时代精神的艺术结晶。哈姆莱特具有他所处时代最优秀、最进步的思想特征:出身于高贵的丹麦王室,却不养尊处优,远赴德国接受人文主义教育;身处社会的最高层,却不高高在上;置身腐恶的社会现实,却出污泥而不染,热爱生活,朝气蓬勃。克劳狄斯统治下的丹麦则是一个混乱颠倒的世界。从国王到大小官吏,自私自利,生活腐化,丧失原则。整个社会邪恶气焰嚣张,正义销声匿迹,人性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读《俄狄浦斯王》,最害怕的是揭晓真相的那一刹那,即使故事的始末已有如明镜高悬于心间,然而当一切勇猛的反抗推波助澜式的铸就了悲剧的结尾,无力感或多或少还是有的。刻意逃避命运却分外招致命运,就像无罪却非基督徒的生灵,终究会迎来约沙法谷的审判,即使那是睿智的维吉尔。束缚的枷锁无从打破,无法获救,无法避免,悲惨的命运不一定可悲,但知晓无法改变的命运却希冀改变一定是可悲的,那是注定的灾厄,因为如此的选择,定会有愿望化作泡影,希望转化为绝望的那一刻,不可谓不幸,但绝不可唏嘘。俄狄浦斯的魔咒如同悟空脑袋上的金圈,自此只有西去一道,然而倘若时光倒流,我想那倔强的石猴也不会甘愿屈身于一个小小弼马温的禁锢,定也要冲上云霄,闹他个天翻地覆,要问为何,骨子里有无形的风,无法被牢笼困住的自由的风。 俄狄浦斯的不幸,是索福克勒斯的感慨,然而无法逃脱的命运,却非我们所应从索福克勒斯那里认识到的。倘若命运的不可抗性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那么人类文明的数千年里的教训与尝试或许早已将之臵于几何学公理同等价值的位臵,然而事实却是,关于命运存在与否问题的纠纷从未划上过休止符,这不仅仅是少数之于多数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哲学基本问题的矛盾,或许永远也无法得到绝对的解答,但读《俄狄浦斯王》,受制于时代的限制,显然不能使用现代的观念去思考。 曾于书中读到过类似的句子:“对于索福克勒斯优点的赞扬以至于忽略掉其作品的思想智慧。相比于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德斯,似乎大多数学者对于索福克勒斯的褒扬比较倾向于其作品的艺术色彩。”这令我惶恐不安,对于《俄狄浦斯王》,便也不敢再班门弄斧,妄加赞誉些什么,如此看来,我也只能当一个安安

从伦理学角度论麦克白及夫人的悲剧

摘要 传统上分析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都是从人性恶的视角出发,他们被视为凶恶,残酷,弑君的恶人。本论文试图从伦理批评的角度找出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悲剧的原因,以将处于伦理困境的悲剧英雄更生动的展示出来。长久以来,麦克白夫人都是是作为诱导唆使其丈夫走向堕落的因素出现,被人视为文中的第四位女巫,而本文则从其女性的心理角度来对麦克白夫人进行剖析,以揭示这个女性形象的深层情感及悲剧命运。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麦克白夫人、伦理困境、悲剧

ABSTRACT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are traditionally analyz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evil and they are regarded as cruel, ferocious and regicidal couple.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find the root cause of the tragedy of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from the ethics point of view. So a more vividly picture of the tragic heroes in the ethics dilemma can be depicted. For a long time, Lady Macbeth are as a guide put her husband to degenerate elements, be regarded as the fourth point, and the women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o reveal it to the women's deepest feeling and the tragic fate. KEY WORDS: Shakespeare, Macbeth, Lady Macbeth, ethical dilemma, tragedy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章文瑶学号:1005019059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悲剧之星”。本文将研究《俄狄浦斯王》,并结合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人物命运”、“悲剧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俄狄浦斯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以及这部悲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格里高尔、命运、性格、悲剧性 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1]。在古希腊传统悲剧中,命运的超现实性、神秘性和必然性,更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常常会从中得出人生是命中注定的结论。的确,古希腊悲剧在诞生时,就与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观念是与人类天才之歌颂交织起来的,人是在生活派给他的范围中一切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创造者与建树者,他对命运是信而存疑,因而他创造了一位命运悲剧下的英雄式人物——俄狄浦斯。接下来,将阐述悲剧的形成原因并分析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无法逃脱的命运成就了俄狄浦斯的“英雄式” 1、“神”们的态度是造成俄狄浦斯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阿波罗神曾经预言拉伊俄斯会死在他儿子手里,拉伊俄斯才会将儿子俄狄浦斯仍在喀泰戎山上;当俄狄浦斯成人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语丝》周刊第十五期。

斯的亲生子而去求阿波罗神谕时,阿波罗只告诉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很害怕,于是出走,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阿波罗神明知道事情发展的走向,却没有给予俄狄浦斯明示;16年后,忒拜城爆发瘟疫,克瑞翁去求神谕,阿波罗答,只有驱逐杀害先王的凶手,忒拜城才能脱离灾难。就这样,俄狄浦斯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对命运的反抗——他离家出走,他凭自己的聪明才干登上王位,达到了生命巅峰,却又与此同时一步步走向命运给他设定的圈套。从这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 2、英雄的人格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二。他是英雄,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由于命运的坎坷,他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虽然,英雄形象是突出形象:不屈、勇敢、聪慧。但他内在的性格也很明显:焦躁、忧虑、胆怯、恐惧。因此一个非脸谱化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们明白,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英雄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发观众对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怜悯”。他勇敢,却也莽撞——在三岔路口,与老人发生冲突,并失手将他杀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第一个伏笔;他聪明——在忒拜城外,他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并由此得到城邦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娶了先王的妻子,继承了王位,也第二次印证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智慧并且雄才大略——做国王16年来,城邦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是那场注定出现的瘟疫,他将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充满了责任心和道德感——在终于得知自己身世之谜,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他用已经自缢身亡的王妃所用之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颜在自己犯

哈姆雷特与夜宴比较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和习惯,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威廉·莎士比亚是个多产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有喜剧十部和历史剧九部,还有三部悲剧;第二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的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创作有《哈姆莱特》等悲剧七部和喜剧四部;第三时期可称为传奇剧时期,主要创作有传奇剧三部和历史剧一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在第二时期创作的悲剧《哈姆莱特》和现代影片《夜宴》(编剧:盛和煜邱刚建,导演:冯小刚)在故事情节、艺术创作风格及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异同: 一、剧情(Plot)的异同之处 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其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报仇。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探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探察他。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王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从此,奸王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夜宴》“Dinner Banquet”的情节是这样的:也是皇帝杀死了太子的父亲后登上皇位,并将太子发配边疆(也即先帝驾崩,太子巡游在外。皇叔篡位并自封厉帝,执掌朝政)。身为当朝太子后母却又是与太子自小青梅竹马的婉后迫于无奈,委身历帝,并希冀以此保太子周全。但是,刚刚得知父皇驾崩消息的太子,却在其竹海的伎馆遭遇了一场生死之战。历帝在诛杀太子的同时也在先皇的宫廷开始了排除异己确立皇权的屠杀。婉后为求自保,在这场政治争夺中成为了厉帝的帮凶,同时对权利的企及也在她心底日益萌生。与此同时被迫臣服于厉帝却持有异心的还有太守殷太常。殷太常之子殷隽乃是当朝武将,其女儿青女更是早已许婚太子。大势所趋之下,识时务的殷太常开始阻止青女与太子的交往,并极力想在新的王朝确立自己的地位。谁料青女痴情于太子,并梦见太子回朝。当太子无鸾出现在婉后面前,婉后抱住少年时的情人,仿若生死两别。但是无鸾的一声“母后”将她残酷的推开。她已不再是无鸾少年时习武的陪伴者,也不再是太子的后母,她将成为新的皇后,成就新的皇权,并以她昔日的身份和荣耀,助篡位者猖。于是,这本该灭绝的王朝开始了一场新的混战……影片的最高潮发生在一场晚宴上,皇帝、皇后、大臣、将军和太子钩心斗角,各怀诡计,上演一场鸿门宴,母后将公主和皇帝杀害,并与大臣之子和太子做最后的决斗。太子复仇,反被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5篇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5篇 是古希腊著名的杯具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戏剧不仅仅仅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俄狄浦斯与杯具命运抗争的一生,更有价值的是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人生、思考活法的无限哲学空间。 从一出生便被太阳神谕示其终将?杀父娶母?,于是,尽管笑靥纯真、天真可爱,小小的俄狄浦斯还是被作为父母亲的国王和王后狠心地遗弃于荒野之外,甚至命令牧羊人要将其刺死,以避免未来的杯具。但是,命运终究是命运,与芸芸众生一样,俄狄浦斯最后也没能逃脱命运之魔掌,落得刺瞎自我的双眼之后自我流放的结局。 有人说,?命运?是存在的,人一出生上天便给你安排好了一辈子。俄狄浦斯王读后感。俄狄浦斯王何尝不是呢?他的这辈子之中,有什么是能够让他自我改变的呢?若是牧羊人狠心将他刺死,那么也就没有了之后的他;若是在迷茫的途中娶了那位女人成家,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之后的杯具;若是当时没有智慧地猜中斯芬克斯之谜,他就不会被理所当然地奉为王,不会娶得王后??他的母亲为妻??这一切的一切,都由不得他。 杯具的命运是一对锋利的魔爪,紧紧地追赶着俄狄浦斯,吞噬着他。应对被注定的命运,俄狄浦斯苦笑、不屑,

他不愿意相信,更不愿意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比谁都痛。杀父娶母!这样的神谕令他痛楚的同时,也充斥着深深的无奈和可笑。他觉得很可笑,自我怎会被注定如此糟糕的命运?他觉得心都被掏空了,世界都空了,他看不见周围的一切,心里只有绝望与孤寂。但是,坚强的俄狄浦斯不甘这样败给所谓的命运,他开始反抗,发了疯地反抗,即使明白不可能改变,却还是自我给自我一丝期望去走未来的路。而越是反抗,杯具的命运越是在?斗争?的路上一步步被应验了。俄狄浦斯王读后感。在当时神化的国度里,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就算内心再强大,意志力再强,也终究打败不了魔鬼般的命运。最后,当俄狄浦斯得知自我在尽心追查的杀害国王的凶手、全城瘟疫的祸首竟是自我,而心爱的妻子却是自我的亲生母亲之时,彻底绝望、崩溃了,但就在这样的时刻他还是没有选取逃避,勇敢地惩罚自我,承担了职责。 一向被命运追着跑,却一向勇于反抗、勇于承担,这就是俄狄浦斯。他不满于所谓的宿命,勇敢地与命运做斗争,这也是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合上,反思自我的人生,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就该像俄狄浦斯那样具备勇于应对、敢于承担的可贵精神品质,不为小小的挫折所打倒、不被所谓的命运所束缚,即使明白前方的道路很艰难,也要进行?有血有肉?的抗争,为自我保留一点期望,从容而勇敢地走下去,承担自我就应承担的,这样的过程也

简析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简析《麦克白》中人物的悲剧性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麦克白》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 《麦克白》中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一、人物自身的悲剧性 (一)麦克白 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军中大将,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浮士德博士那样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麦克白又不能像爱德蒙和伊阿古那样的恶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第一幕第二场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从第一幕第三场开始,伴随着三位女巫的预言,“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麦克白的野心开始萌芽,并随着女巫前两个预言的实现而迅速膨胀。当邓肯王宣布立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时,麦克白的内心反映是:“肯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章文瑶学号:1005019059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悲剧之星”。本文将研究《俄狄浦斯王》,并结合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人物命运”、“悲剧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俄狄浦斯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以及这部悲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格里高尔、命运、性格、悲剧性 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在古希腊传统悲剧中,命运的超现实性、神秘性和必然性,更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常常会从中得出人生是命中注定的结论。的确,古希腊悲剧在诞生时,就与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观念是与人类天才之歌颂交织起来的,人是在生活派给他的范围中一切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创造者与建树者,他对命运是信而存疑,因而他创造了一位命运悲剧下的英雄式人物——俄狄浦斯。接下来,将阐述悲剧的形成原因并分析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无法逃脱的命运成就了俄狄浦斯的“英雄式” 1、“神”们的态度是造成俄狄浦斯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阿波罗神曾经预言拉伊俄斯会死在他儿子手里,拉伊俄斯才会将儿子俄狄浦斯仍在喀泰戎山上;当俄狄浦斯成人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斯的亲生子而去求阿波罗神谕时,阿波罗只告诉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很害怕,于是出走,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阿波罗神明知道事情发展的走向,却没有给予俄狄浦斯明示;16年后,忒拜城爆发瘟疫,克瑞翁去求神谕,阿波罗答,只有驱逐杀害先王的凶手,忒拜城才能脱离灾难。就这样,俄狄浦斯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对命运的反抗——他离家出走,他凭自己的聪明才干登上王位,达到了生命巅峰,却又与此同时一步步走向命运给他设定的圈套。从这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 2、英雄的人格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二。他是英雄,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由于命运的坎坷,他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虽然,英雄形象是突出形象:不屈、勇敢、聪慧。但他内在的性格也很明显:焦躁、忧虑、胆怯、恐惧。因此一个非脸谱化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们明白,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英雄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发观众对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怜悯”。他勇敢,却也莽撞——在三岔路口,与老人发生冲突,并失手将他杀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第一个伏笔;他聪明——在忒拜城外,他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并由此得到城邦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娶了先王的妻子,继承了王位,也第二次印证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智慧并且雄才大略——做国王16年来,城邦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是那场注定出现的瘟疫,他将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充满了责任心和道德感——在终于得知自己身世之谜,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他用已经自缢身亡的王妃所用之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颜在自己犯下如此错后在黄泉之下面对父母。 3、“不知者亦有罪”这是俄狄浦斯的悲剧原因之三。俄狄浦斯在得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上被诅咒的命运的轨迹的时候,他抱着既是自己母亲又是自己妻子的尸体,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悲叹:“你们再也看不见我所受的苦灾难,我所造的罪恶了。”这算是对他自己被诅咒的命运的控诉,他一生光明磊落、正直贤明,却因为被诅咒的命运,令他做下最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并生育了四个儿女。对于这一切,他一直是要逃避的,只是无从逃脱,而且也无力挽回或者补救什么,这让他感觉自己甚至连自杀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无颜面对已逝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只有刺瞎自己的双眼、流放自己来洗涤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俄狄浦斯本身是没有罪的,他也不想“弑父娶母”,但是命运却让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阅读练习题(教案) 一.填空题 1.落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3.《哈姆雷特》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该剧有三条复仇情节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因而本剧又名《王子复仇记》。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雷特和奥菲莉亚之间的不幸爱情;哈姆雷特与霍拉旭之间真诚的友谊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雷特友谊的背叛;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 4、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哲学的基本命题,也是本剧最为大家熟知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5.哈姆雷特最终与雷欧提斯比剑中毒后,和弑君夺位的野心家克劳狄斯同归于尽,王后则误饮毒酒而死。 二.判断题 1.“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对男女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肯定。(错) 2.克劳狄斯对王子的疯病充满怀疑,于是派出哈姆雷特曾经的朋友去打探虚实,但哈姆雷特从未当他们是朋友,当面拆穿了他们的谎言。(错) 3.看了《捕鼠机》后,克劳狄斯煞有介事地跪地忏悔,哈姆雷特从他背后经过却犹豫不决,错过了最好的复仇机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对) 4.剧本最后写到哈姆雷特潜回王宫,路经墓地时,听见两个掘坟人的对话,从这段对话可以反衬出贵族的道貌岸然。(对) 5.当看到掘坟人扔出一个骷髅, 哈姆雷特想:不论他或她生前是富贵或贫穷,是好人还是坏蛋,死后只好给人们当木头一样抛着玩.说明他已看破红尘,看透了生命的无常。(对)6.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是出于父仇子报的封建观念,而不是出于铲除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错) 三.选择题 1.下列有关《哈姆雷特》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哈姆雷特》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杀死叔父,并最终在宫廷决战中中毒剑身亡的故事。 B.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故意装疯,疏远了心上人奥菲利亚,后来又误杀了奥菲利亚的哥哥,以致痛苦中的奥菲利亚溺水而亡。 C.《哈姆雷特》全剧共五幕二十场。最后一场全剧达到高潮:哈姆雷特中了剑毒并用毒剑刺中了篡位的叔父,王后也误饮毒酒身亡。 D.哈姆雷特的悲剧不是单纯的复仇悲剧,而是一个被莎士比亚深化了的性格悲剧。而哈姆雷特则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下面是对剧本《哈姆雷特》情节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姆雷特为报父仇,为了“重整乾坤”,同以克老迪斯为代表的宫廷集团展开一系列斗争。 B、哈姆雷特面对整个封建集团,他势单力薄,孤军奋战,不得已才装疯卖傻,斩断情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