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国研网“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人,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67.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44亿剩余劳动力。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目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1500万到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鉴于我国目前现状,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已初见端倪,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

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就是说,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而由于婚姻关系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学、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的,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根据此统计口径,1978-2001年的20多年间,农村劳动力总量由30688万人增长到48229万人,净增17541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2182万人增长到15778万人,净增13596万人。20多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本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

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在未受到政府力量控制情况下自发进行的。继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510万人,1958年增加到2316万人,工业部门新增的职工,绝大部分是由农村转移而来。

2.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

该时期由于受政府非经济力量的干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1958年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开,经济建设规模虚假的急剧膨胀,从而造成了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1958年,全国工业和建筑业共新增职工1900万人,相当于原有职工的两倍,其中从农村招收的约1000万人。由于在农村内部抽调劳动力大炼钢铁等,1958年农村劳动力比上年税减3800多万人,1958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陡降至58.2%.据统计,城镇人口由1957年的9900多万人猛增到1960年的1.3亿人,同期所增城镇人口中,约有90%属机械增长。同期城镇非农业职工增加了2500万人,其中近2000万来自农村。然而,这次农业劳动力转移“浪潮”的寿命却极其短暂。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大批劳动力又重新回到农村。1963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升至82.5%,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这样规模的大起大落,在世界人口迁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基本上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针对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城就业给城镇就业和食品供给造成的压力,从50年代后期,政府就开始严格限制城市企业从农村招工。从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

3.第三阶段:1979年-1994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农村劳动力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外转移。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中的份额由70.5%迅速下降到59.3%,平均每年下降1.72个百分点,而前26年平均仅下降0.65%.但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实施了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很大冲击,农村非农就业的增长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随之农业劳动力转移开始打破前三年停滞的局面,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

4.第四阶段:1995年-现在

从1995年开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据农业部抽样调查估计,1997年约为4461万人,1998年为5483万人,1999年为6683万人,2001年达到8961万人,2002年又增至9400多万人,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提速,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呈不断增长态势。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1.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于不发达地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的调查,1999年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为21.55%,总数约为10107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4.84%,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18.26%和14.98%.如图1所示,直辖市农村转移劳动力在50%以上,东部沿海地区在30%左右,均明显高出中部与西南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转移比重。

资料来源: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可以看出,越是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越多。在1999年转移劳动力中,有20.93%是跨省转移的,总数大约2115万。在跨省转移的劳动力中,又有81.5%流向了东部地区,仅广东省就吸纳了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近一半。

1.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呈上升趋势

如表1所示,跨区域流动的省内县外与省外就业比重与数量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1999年已达到3612万人,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的35.7%,比1997年上升4.5个百分点,尤其成为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1999年,省外(包括国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21.03%,数量为2125万,比1998年增加了309万。

从流向上看,发达地区劳动力以本地转移为主,而相对落后地区以向外转移为主。例如,1999年广东省省内转移人数占全部劳动力转移人数的99.8%,北京市市内转移的占99.5%,而同年河南省这个比率为70.2%.

2.工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一选择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比例由1990年的72.2%下降为2000年64.38%.同期,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分别由15.2%和12.6%上升为16.81%和18.81%.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工业是跨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选择(见表2),其次是建筑业和服务业。同时,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第二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3.37和6.2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跨省劳动力流动显著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能较多地在工业部门就业显然与中国农村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比较齐全有关。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的主体是以农业为原料的工业和直接为农业、农村提供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的工业。就我国情况而言,农村工业已全面介入各工业部门,其行业分布与城市工业具有很强的“同构性”。

3.非农收入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收入

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70.5%下降到45.1%,年平均下降1.3个百分点。在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非农收入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上升。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比1996年增加430元,其中,来自于非农产业的纯收入由621元增加到106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32%上升到45%.换言之,目前非农产业收入差不多已占到农民纯收入的一半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获得的劳务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劳务收入人均240元,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4.85%.2001年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75.7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5.9%.2002年,农民人均劳务收入438.2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7%.其中四川、重庆、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市农民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4.转移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兼业性

目前,我国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从事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而言,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长,反之则短。兼业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间隔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农村劳动力兼业转移人员在外工作时间1-5个月比率为3.4%,而在本乡从事非农行业1-5月的比率为18.3%.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无论是对农业还是对其它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但看到成绩的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较大偏差

由于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把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使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迁移,阻断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的途径,造成并维持了城乡居民之间过大的收入消费差距。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用工制度的松动,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但这只是一种体制外的、暂时的流动,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也不纳入城市的就业管理。以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分割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使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导致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偏差(见表3)。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缅甸(62.7%)等少数发展中国家。

2.职业性转移较多,地域性彻底转移不足

过去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的概括是“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换言之,尽管转移劳动力大部分是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但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以世袭方式继承下来的农民身份。据统计,我国每年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达8000万之多,但真正在城镇长期居住下来的只占20%-25%.这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特有现象。可以说,世界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实现了人口的彻底转移。而我国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却没有对人口城镇化作出多大的贡献。200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9.1%,远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70%的水平。

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较差

据调查,在外打工者的时间一般在2年以下,而且季节性劳动力转移较为明显。这种现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普遍存在。

4.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很大盲目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網络为主。据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通过有关部门或亲属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占27.8%,其余人员的转移仍然属于自发进行。

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大

毋庸置疑,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取得一定成绩,农村迁移到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村人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系列推动作用,但受转移途径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在逐渐增大。

一、转移途径有待进一步突破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非农产业仍以乡镇企业为主。二是城市化战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其中又可分为小城镇战略和大城市战略,二者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1.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最初的“六五”时期,乡镇企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加552万人,到“七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596万人,再到“八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688万人,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绝对数量节节攀升。但1995年以来,随着乡镇企业有机构成和吸纳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减弱,接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趋于减少,平均每年仅增加90多万人。根据农业部的调查,2001年在本省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9.2%被安置在本乡乡镇企业就业,比2000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乡镇企业日益重视集约化经营,逐渐采取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进步。从1978-1986年,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带有“高资本投入与高劳动投入并存”的粗放经营特征。1987年之后,乡镇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1992年我国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后,乡镇企业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替代了大量的劳动投入,乡镇企业职工全员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从而导致乡镇企业完成一定产出所需要的劳动力大幅度下降。二是在于乡镇企业虽然总体上发展较快,但布局分散,2000年全国有89%的乡镇企业分布在行政村(包括自然村),9%分布在建制镇,只有2%分布在县城或县城以上的城市,分散的乡镇企业不能有效推动农村的城市(镇)化,无法产生城市(镇)化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力,从而阻碍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三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乡镇企业的竞争对手变大变强,市场环境日趋严峻,迫使乡镇企业精简人员、降低成本以求发展。同时,财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偏紧,取消了对乡镇企业的减免税、税前还贷、以税还贷,导致乡镇企业借贷和还贷能力下降,加剧了乡镇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从而使乡镇企业扩大规模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同时,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虽然没有波及到我国,但却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对乡镇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大批乡镇企业因此倒闭。此外,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务院出台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关闭“十五小”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由于自身的技术条件和资金实力的限制,被要求关闭的“十五小”企业主要为乡镇企业,不少地区“一刀切”关停了一大批乡镇企业。这也影响了乡镇企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

2.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不均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本文所指的小城镇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而不是作为行政单位的镇域。依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国镇平均人口规模虽由1990年的3816人/镇增加到4296人/镇,但平均每个镇非农就业人数却从3370人/镇降为2972人/镇,平均减少11.8%,如表4所示,1990-2000年间,东、中、西部镇数分别增加3136、2009和2548个,净增率分别为56.8%、50.3%和102%,但除东部地区外,镇平均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都有所下降,其中中部地区减少550人,降幅为16.3%,西部971人,降幅为31.3%.除此之外,不同区域吸纳劳动力的容量也有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等省(市)镇的平均非农人口分别为5678人/镇、6306人/镇、4468人/镇和4860人/镇,而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如重庆、四川、湖北、湖南的镇平均非农人口一般只有2000人/镇左右,反倒是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边远省(区)镇的平均非农人口达到3831人-6574人/镇。

形成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现状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上世纪90年代东部与中、西部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中、西部省份在经济竞争中逐渐“边缘化”,即大量国内外资本不能进入内陆中西部省份,而大批中西部近乎无限供给的廉价农村劳动力又不断涌向东部发达省份,造成产业经济,特别是乡镇非农产业经济的弱化;其次,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等省、市地处我国沿海,引进外资较早,乡镇企业发展基础好。到上世纪90年代,这些地区乡镇企业产业经济发展势头更盛,而中西部地区虽然镇的数量众多,但因为缺乏产业支撑,因此镇平均容纳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反而很低。而地广人稀的新疆、青海、宁夏等省区,因为规划设立的建制镇数量少,如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仅有124个建制镇,青海72平方公里仅有40个,因此平均下来每个镇容纳人口数量较多。

3.大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仍有较大空间

根据1987年和1995年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82-1987年间,从镇迁出人口中有23.6%进入城市,从县迁出的总人口中有33.2%迁入城市,其余均进入镇或农村。而从1990-1995年间,从镇和县迁出的人口中,分别有65.6%和50.8%迁入城市。由于城乡货币收入差异及城市较好的生活服务设施的巨大吸引力的影响,加之政府对流动人口迁移政策

的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比例逐渐增长。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差距,但坚冰非一日可破,时至今日,中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局面并未根本扭转,滞后程度仍然较为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落后程度也是极为明显的(见表5)。

二、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原因

1.以政府导向型转移造成的制度性约束

中国城镇化在传统时期的大起大落和曲折发展,主要是受到政策的影响并受政治力量的支配。政府在有关城镇化的决策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私人主体(主要是农民)基本上没有决策权。政府通过行政集权对城镇化实行供给垄断,私人主体对城镇化的需求受到人为抑制而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在有关城镇的各项制度安排中,农民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可能对是否向城镇转移或流动做出主动的选择和决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方向、速度、规模、水平和形式的选择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实现政府各项目标的需要,政府行为是影响和控制城镇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变量。

2.城市自身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创造了17000多万个就业岗位。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镇的就业需求出现了让人担忧的现象。不仅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不断走低,1998年为50%,2001年降至30%,2002年则降至20%以下;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也不断下滑,1992-1998年,城镇每年新增的从业人员在264-722万之间,大多数时间在400万人左右,而同期每年的新增劳动人口在800万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最多只有70%的新增劳动力能够找到工作。进入21世纪以后,高学历人员的失业率开始不断上升,到2001年全国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降为82.75%;一般院校的初次就业率迅速下降为68.2%;高等专科学校的初次就业率为41.23%,不到一半。

3.劳动力教育素质的制约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而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就业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因此要想实现每年最少1000万的农村人口转移目标,未来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拓宽转移渠道,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区域之间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禀赋各异,不应当也不可能采取整齐划一的城市化模式。理性的选择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有重点的发展小城市(镇)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意在一定发展阶段,由于相对较低的进入门槛,中小城市和县城镇对农民进城具有相当大的吸纳功能。更要注意到,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是以规模发展为特征的。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适度扩张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的发展是适宜的。大城市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居民聚集的成本,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在一定时期远远低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的迁移大多数都经历过从农村向大城市转移,再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扩散过程的根本原因。换言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大量农民和农村劳动力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聚集,扩大城市生活和就业空间,是世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规律。试图人为地避开这一阶段,实现城市化的理想状态是不现实的。

一、多管齐下,加速转移

1.乡镇企业仍是不可或缺的转移途径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30%以上的乡镇企业停产倒闭,增长势头锐减。“九五”与“八五”相比,乡镇企业增加值由年均增长42.5%下降到13.1%;出口交货值由年均增长63.5%下降为10.3%.1997年与1998年两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减少970万人,近两年甚至出现民工大量回流,农民从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增速回落近二十个百分点。因此有人认为乡镇企业在提高农民收入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再难以有很大的作为。但我们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在90年代后期步入低谷,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必然要出现的经济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乡镇企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大有关。

目前乡镇企业中有80%从事的是轻纺、简单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深加工所占的比重很小。受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稀缺的制约,面对强大城市工业企业的竞争,乡镇企业经营每况愈下,是不难想象的。1997年后乡镇企业发展的国际环境陡然逆转,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机电产品成为第一大创汇产品。1998年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超过40%,而乡镇企业出口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只有8%.所以,乡镇企业当前的困境是国内和国际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只是说明乡镇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决不标志着其发展潜力丧失殆尽。我国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在城市,这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也使得城市的集聚效应不能发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定会为乡镇企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农产品加工业应成为今后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其实,工业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以荷兰为例,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就业的人数接近60万人,是农业就业人数的2.3倍,其中食品和饮料工业的就业人数超过15万人,为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30%,超过农业总产值1.2倍。因此,未来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还应该有所作为。

据测算,乡镇企业适当集中比分散办厂,能扩张就业能力(包括连带效应)50%以上。因此,如果引导乡镇企业(特别是其增量部分)向城市尤其是小城镇适当集中,无疑将为乡镇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又会伴随着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上升,从而又反过来促进城镇化进程,由此可以形成一个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机结合、相互促

进的良性循环。

2.小城镇战略在我国具有一定优势

关于小城镇与大城市战略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是不同学者争论的焦点,但事实上,我国未来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都由大城市来消化,则需要建设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200个,或增建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300—400个。而且据测算,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仅生产性投资就需1万元左右,保守估计2亿多剩余劳动力进城也需2.7万多亿,如此巨额投资,是我国城市难以承受的巨额成本。因此,有特定的历史阶段,小城镇战略仍有其一定优势。在我国发展小城镇一是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避免加重大中城市的就业危机;二是多年来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因势利导在我国有一定基础;三是由于地缘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四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更快、更好地连接起来,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从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我国约有6万个小城镇,这些小城镇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非农产业发展的有利地方。将小城镇与非农产业相结合,就能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如果每个小城镇能够吸纳5000人,全国6万个城镇共计可吸纳近3亿人,小城镇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主要载体。由此可见,把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3.大中城市应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工业化后发国家,为了追求发展的效率并容纳较多的就业人口,往往被迫选择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城市化模式。因为,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区域不仅产业集聚和要素集聚程度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高,经济增长速度快,潜力大,能够为流动人口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辐射扩散能力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大,有利于实现都市圈域内城乡互动和融合发展,因此,大城市战略是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发展目标。

据测算,在人均工业产值、人均利税、固定资产平均产值和固定资产平均利税等4个指标上,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差距分别为1.68倍、2.18倍、1.69倍和2.17倍;在地均工业产值和地均利税上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差距更大,为73倍和91倍。可见,小城市(包括小城镇)的综合经济效益是比较差的,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来看,小城镇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农村城市化的一种初级发展阶段和目标,而以发展大中城市一步走为主导的据点式发展,才是农村城市化的高级发展阶段和目标。具体来说,我们要在农村城镇化的基础上加速城镇城市化的进程。要尽快将一部分建制镇过渡到城市,建立新的城市“据点”。城镇据点则要依靠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和经济资源等来确定。近几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武汉、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周围的若干县区,均已建设成为城市新区。与此同时,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逐渐形成和壮大,如以北京、天津、青岛、沈阳、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沙、湘潭、株洲城市群。因此,将一部分建制镇过渡到城市,建立新的城市据点,有利于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发展本来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为地硬性割开,必然导致工农业、城乡之间发展的内在联系被斩断。不管采取何种转移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转移都应当包含下列内容:1、地域上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或者从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地区向以非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地区转移;2、职业上由农民向非农劳动者转移,基本摆脱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依赖;3、摆脱原有身份束缚,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4、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按照这个原则,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想模式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在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有序地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职业流动、身份转换和居所迁移同步发生,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绝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成为完全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的居民。

二、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我国的战略选择,关键是要让产品、劳动力、资金在城乡双方按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其核心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质就是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多而资源短缺的矛盾,因此任何政策手段都要紧紧围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这个核心才能起作用。

1.改变“挖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战略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也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后工业化阶段。现在工业发展的条件比以前有了根本性改观,2002年GDP 首次突破10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近3000亿美元,居民存款8万多亿元,外商直接投资500亿美元。从现实的经济基础来讲,我们完全有能力持续地反哺农业。可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是WTO 所有成员国中对农业支持力度十分缺乏的国度。按照WTO 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国家应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补贴、农业保险、农业教育、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等领域,以改变农业比较收益偏低的现状,吸引大量社会剩余资金投资于农业,为新型农村工业化开拓发展空间。

2.把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突破口

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构成中,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大大偏离于其他国家的普遍情况。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一般高于其产值比。比如,韩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与其产值比为61:51,马来西亚为50:41,菲律宾为45:45,巴西为56:50,而中国的数据却是27.7:33.6,两者偏差为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中国非农就业结构偏差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乡镇企业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重点是发展农产品流通业、交通、通讯、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型企业主要承担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体系的建设、高新和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国际竞争力等任务,而中小型企业尽管从资源配置和技术构成方面不如大企业进步和有效率,但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做

法,对一些就业量大的企业予以相应政府扶持,使其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3.为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目前仍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除了花大力气抓好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外,还需要帮助农民解决依靠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一,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拓展服务的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就业信息服务网;第二,为了鼓励分工分业农民顺利转产,政府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期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对于分工分业后的农民创办新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等,在这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一些实践,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此外,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严厉查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切实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其四,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失业要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城乡统筹,促进城乡社会稳定。

附:主要参考文献

1.李培林等:《就业与制度变迁——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1998-1999: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黄平:《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5.廖丹清:《城市化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3期

6.刘学敏:《小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7.刘艺荣:《农村城市化的内涵及其模式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8.周牧之,《中国需要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经济时刊》,2001年特刊

9.陈吉元、庚德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北京人民出版社

10.薛军民:《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的公平和效率》,《财经研究》,2003年第4期

文章来源:国研网专题报告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3563925.html,.hk/wk.asp

新职业发展的现状xx年职业中介服务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新职业发展的现状xx年职业中介服务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分析 xx年版中国职业中介服务行业深度调研 及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89366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xx年版中国职业中介服务行业深度调研及市场前景分析报告报告编号: 1893660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Email: kf@Cir. 网上阅 读: .cir./R_ITTongXun/60/ZhiYeZhongJieFuWuShiChangQianJing Fe nXiYuCe.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职业中介服务机构是人力资源市场的载体,职业中介服务对促进劳动力供求均衡、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降低劳动力交易成本方面、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的公共就业服务更能起到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透明度、保持人力资源市场的公平、帮助就

计算机文化基础答案

1. 简述计算机的几种主要类型,它们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2. 计算机内部的信息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编码表示 3. 一台服务器的网络地址是它是由四个十进制数表示的,在计算机内部 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在 4个字节中。请写出该地址对应的 4个二进制数。 4. 简述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 什么是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机器指令通常有哪些类型 6. 简述操作系统的形成过程。操作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7. 进程的概念是什么举例说明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涉及到进程的一些操作 8. 在 Windows中,启动一个程序有哪几种途径 9. “文件”的概念是什么如何定义文件名和扩展名 10. 注册表的功能是什么 11. 利用 Delete键是否能够安全卸载某个应用程序为什么 12. 在 Windows中,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有哪些形式,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3.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举例说明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应用 14.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软硬件)。 15.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常见的拓扑结构有哪几种 16.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协议说出 OSI七层协议的名称。 17. 什么是 Internet,举例说明 Internet上有哪些应用 18. Internet采用的标准网络协议是什么 19.在网络应用中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有什么好处 20. 在 Internet中,IP地址和域名的作用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21.什么是 HTML 什么是主页 22. 目前 Internet上主要的搜索引擎有哪些如果利用它们查找所需的信息 23.什么是电子邮件举例说明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 24. 计算机病毒通常由哪些危害请具体介绍你在自己学习或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上利用了哪些软件工具或使用了哪些方法防治计算机病毒的。 25. 请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对于网络安全的认识。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 【摘要】随着当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本文基于工业集聚视角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原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展开,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集聚 一、引言 工业集聚是指一系列相似的下业企业汇聚于同一个区域。这是一种在工业布局上相对集中的现象。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限制以及工业组合因素的影响。随着各种下业产业的发展与个别产业规模扩大。为了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下业集聚成为必然的趋势。企业的运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当地的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足。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下业集聚区。久而久之,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统计。2010年从农村转移㈩来的劳动力约有1.5亿人,占到了总流动人口的68.2%。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不容小觑。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生原因 我国存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中一元是以下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另外一元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

在这种经济社会结构下。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城乡生活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数差距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1)经济因素。与农村相比,下业化集聚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高的薪酬。一部分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奔赴工业聚集地,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农村劳动力转移。 (2)科技因素。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村开始引进适量机器设备,提高了部分农业的作业效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在下业集聚地下厂为了维持日常经营又急需劳动力。那些被机器所淘汰的农民开始寻求新的下作。为了谋生他们向工业集聚地转移。 (3)生活质量因素。我国现阶段,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差距。一些农民工进城工作已经不再是为了挣钱去找一些辛苦脏乱的下作,他们更加希望的是在挣到钱的同时能借此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开阔眼界,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希望在城市立足,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工业集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我国农村人口过多。耕地严重不足,截至2008年,我国的人均耕地仅1.35亩。并有666个县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795亩,其中463个县低于国际公认危险线:0.5亩。工业

王老吉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王老吉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微观环境分析 1.企业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 1828年,历经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50强之一,曾荣获“中华老字号”、“全国先进集体”、“广东省医药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和中国五星级企业等荣誉称号以及获得广州市银信评估咨询有限公司颁发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等。 王老吉药业拥有先进的厂房设备,管理规范、获得国家药检局颁发的GMP 证书。主要产品有王老吉系列、保济丸、保济口服液、小儿七星茶、清热暗疮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痰咳净、藿胆丸等,其中王老吉清凉茶、王老吉广东凉茶颗粒、保济丸、痰咳净等都被评为“广东省、广州市名牌产品”和“中国中药名牌产品”…… 王老吉药业一贯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公司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 50%。公司承担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仪技术在中草药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家建成全自动立体仓库;自行研制成功具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全自动保济丸包装机,生产效率为引进的日本包装机的4倍…… 公司积极与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合作,运用中药现代化最新的“三超”技术研制保济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等新产品。克感利咽口服液因在非典期间表现出对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常见致病菌有明显抑止作用,被列为“广东省抗 SARA和流感的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公司还与南丹麦大学签署了《克感利咽口服液抗病毒机理的研究》专项科技合作项目,以“科技输出”的形式成为欧盟传统药品法生效

后,国内首家进入欧盟的企业…… 王老吉药业一直热心资助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2005年,香港同兴药业强势加盟王老吉。香港同兴药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管理科学、先进,特别是在中药海外销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拥有庞大的中药销售网络,将为王老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通渠道。 展望未来,王老吉药业将继续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目标,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把公司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工业企业。 2.供应商 王老吉凉茶的主要成分是水、白砂糖、仙草、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原材料由固定的供应商提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旨在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下提供高质的原材料,从而为大众提供高标准的凉茶。其它的如设备、能源、劳务、资金方面,也都有稳定的合作伙伴。这样,保证了资源供应的可靠性,价格的稳定性,资源质量的高质性,为生产出高标准凉茶提供充足条件。 3.营销中介 2002年之前,虽然从表面上看,红色罐装王老吉是一个活的不错的品牌,在两广及浙南地区销量稳定,但要走出两广,走向全国需要重新定位。2002年年底,加多宝找到成美营销顾问公司(以下简称“成美”),初衷是想为红罐王老吉拍一条以赞助奥运会为主题的广告片,要以“体育、健康”的口号来进行宣传,

电子竞技行业KSFs分析 电子竞技现状分析

电子竞技行业KSFs分析:电子 竞技现状分析 电子竞技行业KSFs分析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电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电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游戏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喜爱。电子竞技是以信息技术和体育竞技为基础,人们将体育运动由游戏场地转变到电脑平台上,体育竞技和体育运动由现实世界向着虚拟世界发展。电子竞技运动提高思维、反应、手眼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参与者或电子竞技运动员从中获得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现实与未来的论坛上,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何慧娴女士说:电子竞技是从网络游戏中脱颖而出的阳光游戏,它是按体育精神、体育规则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进行的一项体育运动,通过比赛来推崇体育精神、实现自我超越,是有利于开发人体手脑协调并用的健康智力运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运动设立为我国第99个体育运动项目。这说明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国电子竞技运动正在进行一个高速发展的正式阶段。

韩国是世界上电子竞技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后,电子竞技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电竞赛事方面,由韩国举办的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World Cyber Games)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奖金丰厚,参赛的国家和地区多达近百个,WCG 还被人们赞誉为电子竞技赛事中的“奥运会”。在经济方面,电子竞技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些利润已超越汽车产业,它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网络设备、数据网络基础设施、IT设备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现在全球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从1998年开始的第二轮产业浪潮,世界电子竞技产业的中心由韩国转移到了中国。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电子竞技表演赛中,中国队在LOL和AOV项目中夺得冠军拿到金牌,18年和19年的LOL全球总决赛中LPL赛区击败LCK赛区夺得两连冠,2020年即将进入杭州亚运会,意味着中国电子竞技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电子竞技产业链的中心是电子竞技职业赛事,围绕着赛事整个产业链包括:赛事上游的游戏研发、发行厂商; 赛事中游的赛事主办方、承办方,电子竞技俱乐部;赛事下游的媒体和直播平台;

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分析概要

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分析 一、职场中的玻璃天花板现象 在职场中,总是会出现一种所谓的玻璃天花板现象。其含义第一是说女性大多停留在较低层的职业或者职务上,难以上升到较高的层次。第二个含义是说玻璃天花板是透明的,它是看不见、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是又实际存在着。它代表的是某种非明文的规定,非政策性的一些原因。虽然说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来限制女生提升到领导岗位,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女性获得职务提升的机会就是少于男性。没有任何一个条文明确指出对女性有怎样的限制,但是在运作过程中,就是有那么一种力量,能把女性给筛选下来。第三个含义是,玻璃天花板并非是个别女性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女性群体普遍面临的障碍。像美国、欧洲也存在着这种现象,玻璃天花板现象,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职务等级的性别差异 就现在来说,领导职务依然是男性的领域,女性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的职业分布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全国男性占 2.18%,女性只占0.73%。女性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占的比例比较高。比如医生、教师、律师等等,女性的比例稍微高于男性。相对来说,办事人员中男性所占比例比较高。办事人员包括普通的科员,或是多少有点小权力的人物。办事人员中男性占4.56%,女性是2.63%。女性在商业服务和农林牧渔这些部门,占的比例比较多。越是在实权的部门,女性晋升到领导职位的概率越低。比如说在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负责人里边,女性与男性的比例差距是最大的。在政府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里面,女性与男性的差距也比较大,排在第二位。企业排在第三位。事业单位排在第四位。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负责人里面,男女差距就比较小了。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中最典型的是妇联,妇联大部分都是女性。还有一些NGO,现在新出现的NGO,也是女性跟男性比例差不了多少。就是说越是在实权部门,女性晋升到领导职位的几率越低。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中,女性也很少。有一个调查,对象是278家上市公司的5067名在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结果显示,其中女性只占1 3.58%。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 研究 ——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作者:王晓红 专业名称:文秘 指导教师:浏讲师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农民工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农民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其伴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等,笔者则针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的涵义,对金牛区农民工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最后得出了笔者对完善农民工福利管理的粗浅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前言1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2 1.1降低社会矛盾2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2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3 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3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4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4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4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6 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6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6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7 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8 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8 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8 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性文件和规章8 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8 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 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9 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 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9 .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人,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67.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44亿剩余劳动力。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目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1500万到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鉴于我国目前现状,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已初见端倪,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 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就是说,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而由于婚姻关系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学、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的,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根据此统计口径,1978-2001年的20多年间,农村劳动力总量由30688万人增长到48229万人,净增17541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2182万人增长到15778万人,净增13596万人。20多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本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 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在未受到政府力量控制情况下自发进行的。继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510万人,1958年增加到2316万人,工业部门新增的职工,绝大部分是由农村转移而来。 2.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 该时期由于受政府非经济力量的干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1958年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开,经济建设规模虚假的急剧膨胀,从而造成了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1958年,全国工业和建筑业共新增职工1900万人,相当于原有职工的两倍,其中从农村招收的约1000万人。由于在农村内部抽调劳动力大炼钢铁等,1958年农村劳动力比上年税减3800多万人,1958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陡降至58.2%.据统计,城镇人口由1957年的9900多万人猛增到1960年的1.3亿人,同期所增城镇人口中,约有90%属机械增长。同期城镇非农业职工增加了2500万人,其中近2000万来自农村。然而,这次农业劳动力转移“浪潮”的寿命却极其短暂。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大批劳动力又重新回到农村。1963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升至82.5%,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这样规模的大起大落,在世界人口迁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一阶段,农

国内凉茶市场案例分析

国内凉茶市场案例分析 近年来,软饮料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备受推崇的碳酸饮料逐渐“退烧”,而以茶饮料为代表的无糖饮品迅速崛起,成为饮料市场新的主力军。在国外,茶饮料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发展最快的饮料,在国际上被称为“新生代饮料”,被认为符合现代人崇尚天然、绿色的消费追求。 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中国茶饮料市场销量达998亿箱,其中绿茶饮料占据42%的市场,红茶饮料的份额高达47%。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到2009年,中国茶饮料产量已超过700万吨,茶饮料行业成为中国传统茶产业的支柱。 目前国内茶饮料市场品牌集中化较为明显,茶饮料是典型的双寡头垄断。销售排名前十位的茶饮料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96%。其中,康师傅、统一、麒麟、王老吉、三得利、雀巢等都是市场上比较强势的品牌。 下面以王老吉为案例,进行以下分析。近年来,一种红色罐装饮料王老吉(加多宝集团)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而且,迅速飙红大江南北,成为近几年饮料行业的一匹黑马。其广告词“怕上火,喝王老吉”变成了老少皆知的口头禅。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组销售数据说明这一问题。2002年,王老吉年销售额1.8亿元,2003年销售额6亿元,2004年销售额15亿元,2005年销售额25亿元,2006年超过了35亿元,2008年销售超过120亿元,2010年150亿元,几何级的增长使王老吉迅速跃升为中国饮料行业销量最高、品牌影响力最大的品牌之一。王老吉的成功,一时成为行内外热津讨论的话题。 以下是对“王老吉的迅速飙红”作出的市场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一)、饮料市场概况 1、市场规模 饮料市场规模在不断增大,消费者最近两年喝饮料的数量有所增加,饮料市场容量在不断的扩大,整个饮料行业市场前景看好。据有关数据显示,在1999年至 2006年的饮料市场的黄金成长期间,老牌瓶装水和碳酸水饮料增势日疲,已连续两个年度负增长;新的功能饮料和茶饮料近两年增幅趋稳,稳中有升;增势最为明显的还要数果汁饮料。 2、市场构成 饮品市场有碳酸饮料、瓶装饮用水、茶饮料,以及果汁饮料四大品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调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调查 各位朋友, 您好:感谢您填写本问卷。我们对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业者开展职业现状和职业发展规划的相关调查, 了解目前从业者的职业现状、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您所填写的资料只供统计分析之用,个人相关信息将保密。再次感谢您的参与。 Q1 一、基本信息 (文字说明题 Q2 1. 您的性别 (单选题 A. 男 B. 女 Q3 2. 您的年龄 (单选题 A. 20岁 -30岁 B. 31岁 -40岁 C. 41岁 -50岁 D. 51岁 -54岁 E. 55岁以上 Q4 3. 您的最高学历 (单选题 A. 初中及以下 B. 高中(中专 C. 大专 D. 本科 E. 硕士研究生

F. 博士研究生 Q5 4. 您所学的专业 (单选题 A. 哲学 B. 经济学 C. 法学 D. 教育学 E. 文学 F. 历史 G . 理学 H. 工学 I. 农学 G . 医学 K. 管理学 L. 艺术类 M. 军队转业 N. 其他(请您具体说明 Q6 5. 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多少年 (单选题A. 1-5年 C. 10-20年

D. 20年以上 Q7 6. 您工作企业所在的省份 (单选题 A. 北京市 B. 天津市 C. 河北省 D. 山西省 E. 内蒙古自治区 F. 辽宁省 G . 吉林省 H. 黑龙江省 I. 上海市 G . 江苏省 K. 浙江省 L. 安徽省 M. 福建省 N. 江西省 O. 山东省 P. 河南省 Q. 湖北省

R. 湖南省 S. 广东省 T. 广西壮族自治区 U. 海南省 V . 重庆市 W. 四川省 X. 贵州省 Y . 云南省 Z. 西藏自治区 A. 陕西省 B. 甘肃省 C. 青海省 D. 宁夏回族自治区 E.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Q8 7. 您所在企业的所有制情况 (单选题 A. 国有 B. 民营 C. 外资 Q9 8. 您所在企业属于哪个行业? (单选题 A. 农、林、牧、渔业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学生XX XX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

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提纲 (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 三、正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5-7 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7-10 4、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10-15 四、参考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文提纲】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 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rural labor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transfer of moder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which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also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study the major issues. 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ctively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the basic method is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issue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an idea.

饮料行业市场分析度报告完整版

饮料行业市场分析度报 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四部分:中国饮料行业市场分析月度报告(9月)目录: 1、饮料行业综述: 2、行业政策回顾: 3、监测指标评析: 3.1区域分析 3.2竞争态势分析 4、本月焦点评述: 5、市场预测: 1、饮料行业综述: 虽然9月的天气还带着夏季的燥热,但面对已经来临并且将持续几个月的销售淡季,众多饮料已显得有些急迫。众多饮料品牌在节假日期间开始疯狂促销,一时间,饮料市场热闹非凡。 市场大环境走势: 国家统计局调查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反映消费者对未来几个月经济前景的预期指数上升,代表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满意指数同时上升。但在消费者收入满意度提升的同时,消费者对当前物价的满意度则有所降低说明9月份全国物价的上涨幅度超出了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因而 9月下旬饮料市场的降价风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淡季销量下滑的不足。 各饮料市场本月变化: 功能饮料:

夏季已过,饮料市场开始变冷,但各地大型超市里,还有不少品牌的功能饮料,仍摆放在最显眼的货架上。而与之相邻的碳酸饮料、茶饮料却显得底气不足,远不及功能饮料惹眼。有内部人士分析,尽管风光实际上功能饮料市场上真正得到实惠的是广告宣传并不密集的二线品牌。 今年夏季由于暴雨连连,国内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夏季不热”的情况。加上一线企业在广告宣传方面太过强调“功能”,反而没有突出自身品牌。功能饮料这个概念已经为消费者说熟悉,但代表品牌却没出现。而一部分二线区域品牌,靠搭“功能饮料”顺风车,反而平稳发了财。不过有人士分析,因为超过300公里物流半径的区域范围的产品推广费用将会大大上升从而消耗生产企业的大量利润。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在全国完成饮料生产基地布局的可口可乐(34个工厂)、百事可乐(20个工厂)、娃哈哈(在23个省有分厂)、汇源集团(27个工厂)等强势品牌拥有强大的发展后劲,众多二线品牌还是不能突破固有的地区限制。 果汁饮料: "天然、健康、回归自然"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潮流。而果汁饮料满足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符合了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因此在短时间内消费仍会继续增长。 从目标市场购买行为偏好来看,消费者购买时比较看重品牌因素,但品牌忠诚度较低。在央视市场研究机构调查中显示,被访者在一段时间内只喝一种类型品牌饮料的概率不足10%。虽然橙汁在我国消费者中的接受率高达58%,但苹果、葡萄等口味也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因而,果

论电子竞技行业的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3563925.html, 论电子竞技行业的现状分析 作者:陈燕萍 来源:《商情》2016年第45期 本文阐述了电子竞技市场潜在需求与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电子竞技直播平台电竞游戏 随着英雄联盟和DOTA 2两大电竞品类的崛起,全球电子竞技总奖金额度奖金增长迅速,从2010年至2014年间,增幅高达1083%.其中DOTA 2项目的冠军奖金超过温网冠军奖金。 奖金额度的上升也从侧面反应了整体电竞市场的飞速发展。但国内主流的电竞游戏均为海外厂商研发,国内的运营方主要担任举办次级赛事、业余赛事的辅助角色。相比之下,国内的电竞游戏的研发商相当稀缺,同时游戏认知度较低、赛事规模小。笔者认为,电竞游戏需要创造性研发,并且重视平衡性,而创意不足更重视吸金一直是国内游戏开发商的通病,导致目前国内电竞游戏以海外研发商为主导。英雄联盟S4总决赛的观众数超过了NBA总决赛,随着电竞受众的进一步扩大,未来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亿。 一、概念定义与行业概况 电子竞技指利用电子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电子竞技属于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相似,且更具门槛低,对场地要求低,设备便宜,人员要求少,可以线上匹配,足不出户单人进行等特征。电子竞技游戏,可以分为狭义、广义和泛电子竞技游戏。其中,狭义电子竞技游戏在一个可以实时对战、相对公平的平台上进行,一般会有以该游戏为主要项目的全国性及以上的赛事和活动,代表平台有英雄联盟、DOTA2、星际争霸、CS、全民枪战等。广义电子竞技游戏,则具备对抗性玩法,同样也有以该游戏为主要项目的 赛事或活动,代表平台有QQ飞车、地下城与勇士。最后泛电子竞技游戏,不同于狭义、广义电子竞技游戏,它是非实时对战的竞技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来锻炼脑力和体力技能的电子游戏,如水果忍者。 目前越来越多人成为电子竞技游戏的参与者,而所谓电子竞技用户则是指那些半年内至少观看过或参与过一次狭义电子竞技游戏赛事(包括职业和非职业赛事)的用户,又或者是每周频繁玩狭义电竞游戏或观看电竞游戏直播的用户。满足以上俩种行为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同时满足俩种的用户,才能被纳入电子竞技用户。 目前中国电子竞技市场规模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本文立足于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根据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对实证区域多家涉外企业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统计结果对“十二五”时期我国外贸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外贸行业人才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仍在持续,但世界经济保持缓慢复苏,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国际市场需求是沿着低端产品-中端产品-高端产品的路径逐步恢复。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2010年以来,我国外贸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态势。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21486.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9%。其中出口11346.4亿美元,增长34.0%;进口10140.4亿美元,增长42.4%。随着我国外贸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加强,对一线应用型外贸人才的需求趋旺,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渐提高。 区域外贸现状调查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正以无可替代的优势和特质,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第三大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在未来一段时期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然而涉外企业人才的缺乏和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并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充分了解和分析“十二五”时期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本课题组从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河北保定及周边地区开展了调查。 本次调查由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及相关教师组成调查小组,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向保定市及周边地区28家涉外企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收回调查表28份,其中有效问卷26份。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私营企业占62%、国有企业占13%、股份制企业占18%、合资企业占7%。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性质、国际贸易人员的学历层次、业务人员的英语能力、外贸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企业紧缺岗位需求、企业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企业对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等16个调查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数据结构与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数据结构与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数据结构与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本科目要求考生在数据结构方面: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的实现,能够对算法进行基本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的分析;能够运用数据结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求解,具备采用C或C++或JAVA语言设计与实现算法的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方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典型网络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二、考试的内容 (一)线性表 1.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 2.线性表的实现: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线性表的应用 (二)栈、队列和数组 1.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 2.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 3.栈和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 4.栈和队列的应用 5.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 (三)树与二叉树 1.树的概念 2.二叉树:二叉树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二叉树的遍历,线索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3.树、森林:树的存储结构,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树和森林的遍历 4.树与二叉树的应用:二叉排序树,平衡二叉树,哈夫曼(Huffman)树和哈夫曼编码 (四)图 1.图的基本概念 2.图的存储及基本操作:邻接矩阵法,邻接表法 3.图的遍历: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 4.图的基本应用:最小(代价)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关键路径 (五)查找 1.查找的基本概念 2.顺序查找法 3.折半查找法 4.散列(Hash)表 5.查找算法的分析及应用 (六)排序 1.排序的基本概念 2.插入排序 3.起泡排序(Bubble Sort) 4.简单选择排序 5.希尔排序(Shell Sort)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9.9. 《 目 录 》 摘要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现状 2. 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因素 3.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 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在与将来 5. 政策建议 作者:李牧群 (Li Muqun) 首席研究员 刘金贺(Liu Jinhe)首席研究员 马兹晖(Ma Zihui)首席研究员 李萌(Li Meng)研究员 SERI: Hyunkuk Cho 首席研究员 审阅:刘晋硕(Liu Jinshuo) 首席研究员

《 概 要 》 2003年起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但事实上中国农村仍然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最近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以及妨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种因素的存在,农民工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方面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无法持续吸纳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日趋活跃,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之城市工作收入显著高于在农村务农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农。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劳动安全条件差、工资水平低;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人群一样的城市公共服务,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等问题更是增添了农民工在城镇生活的难度。 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劳动密集程度低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出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通过从收入水平低的地区向高收入水平地区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消除地区不平等和减贫都有积极作用。 进城务农无论是对农民工自身还是对其家庭,以及城镇原有人群都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方面,进城打工提高了劳动力本身的回报和对自身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城市的容纳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农民工产生不满和失意,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问题严重。同时城市的犯罪案件增多及社会治安混乱等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 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外向经济依赖严重的中国经济影响明显,企业破产或以及产能过剩加剧了就业压力,政府出台解决就业的措施对农民工失业潮效果甚微,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大量失业在所难免,农民工的失业给城市和农村都带来经济和社会矛盾。 从未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演变趋势上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将长期存在,但每年新增进城务工人数将有所下降。从转移方向和目标行业来看,中西部地区将更多的吸引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而得益于东部沿海城市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仍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该地区城镇的第三产业务工 农民工向城镇岗位的转移是对城镇劳动力的有效补充,但农民工的知识技能有待提高,提升劳动者素质应当成为政策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建设的速度无法容纳大批农民工,长期而言应当依托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分流城镇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土地流转制度的出台应该充分考虑对失去土地农民的保障;长期而言解决农村-城镇劳动力大范围迁移的根本方法是农村的城镇化发展

2019年中国电子竞技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2019年中国电子竞技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预 测 电子竞技概念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将竞技运动的边界定义从实体世界拓展到了虚拟世界。广义的电子竞技概念被认为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不同于传统体育运动,在电竞运动中,“电子”是竞技的媒介与平台,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软硬件结合营造的环境进行对抗。因此,电子竞技在传播性、普及性、社交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现状 近年来,因来自广告、赞助和媒体转播权等三个领域的营收激增使得全球电竞行业收入逐年增长。据调查数据,2018年电子竞技行业收入为9.06亿美元,2019年全球电子竞技行业收入将突破11亿美元; 2022年全球电子竞技收入将达到18亿美元左右。 2014-2022年全球电子竞技产业收入规模及增速预测

2013-2018年全球电子竞技观众人数逐年增长,2018年全球电子竞技观众人数达到3.95亿人,其中休闲观众人数为2.22亿人,电子竞技爱好者人数为1.73亿人;预计到2019年,全球电子竞技观众人数将达到4.54亿人,其中休闲观众人数将达到2.53亿人,电子竞技爱好者人数将达到2.01亿人。 2014-2022年全球电子竞技观众人数及增速预测

2018年广告赞助依然是电子竞技产业的最主要营收来源,2018年其带来的营收将达到3.59亿美元,占比达到39.6%。而媒体版权营收的增长速度最快,其从2016年到2021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9.8%。到2021年,媒体版权营收将比2018年增长一倍,成为全球电子竞技产业的第二大营收来源。 全球电子竞技产业市场结构占比

电子竞技行业发展调研报告两篇.doc

电子竞技行业发展调研报告两篇 第1条 电子竞技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第一部分中国电子竞技发展现状始于网吧的红色警戒坦克战,今天我们可以在中央电视台看到CS大赛的直播。电子竞技逐渐被社会视为电子游戏产业的一个朝阳项目。 CS、星际、魔兽、国际足联,玩家之间激动人心的激烈对抗和争斗给我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使得兼具观赏性和对抗性的电子竞技的声音越来越高,成为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电子体育,它的现状是什么——历史上的一切都有它的起源。据笔者了解,上海最早的电子竞技始于1920年上海热线组织的“地震”和“国际足联99”比赛。 当时,初赛在上海十几家门店报名,决赛在天涯桥路3CT网吧举行。 我仍然记得在上海华亭酒店旁边的一个小巷子里有一场预赛。我不记得具体的名字,但我惊讶地发现有这么多人在玩国际足联。 那时,网吧里只有30台机器。那时,这里挤满了人。总共有四个小组和一个八人小组。可以说比赛开始时一片混乱。 在比赛中,由于比赛的速度,机器崩溃了,球员们换了无数次,停了无数次。如果电子竞技在几年前还是一个梦,那么可以说那是一个梦。当时许多国内电子竞技运动员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 ——发展随着宽带的普及,电子竞技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通过互

联网进行竞争已成为大势所趋。 随着魔兽争霸3在XXXX的发布,电子竞技再次兴起。 在线作战平台的竞争开始了。联通战斗平台、网易战斗平台和方浩战斗平台登场。其中,XXXX 9月21日上线的方浩战斗平台最为引人注目。由上海方浩集团投资的方浩战斗平台,在短短12个月内同时上线10万人,拥有数千万注册用户,成为中国第一战斗平台。 与此同时,WCG、ESWC等许多国际电子竞技组织从XXXX开始关注中国,并开始将正式的电子竞技比赛引入中国。 ——声音作为当前电子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可以部分反映上海电子体育的现状。 对以下六个问题的采访对于本次参赛选手调查,参赛选手基本上是为了与其他选手竞争而参加比赛的。奖金的诱惑似乎是某种附加产品。作者也理解这一点。毕竟,能够与实力相当的对手竞争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事实上,在与运动员的接触中,运动员对当前电子竞技的看法集中在组织方面。 球员们想要一个公平公正的比赛和一个有序的组织,但是从目前的比赛情况来看,很难满足球员的要求。 由此带来的对未来的困惑直接导致了球员们对职业精神的担忧。大多数玩家表示,他们不会将此视为他们的主要业务。 总的来说,上海对电子竞技的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这可以从网吧举办电子竞技比赛的态度和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态度上看出来。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