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P抑制剂5-AIQ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作用

PARP抑制剂5-AIQ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作用
PARP抑制剂5-AIQ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作用

雄激素依赖型与非依赖型前列腺癌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雄激素依赖型与非依赖型前列腺癌基因 芯片数据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罗烈伟,马文丽,郑文岭 【摘要】目的根据高通量基因表达谱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前列腺癌相关的特征基因与功能,探讨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GeneSifter在线分析软件对6个雄激素依赖型前列腺癌(ADPC)和6个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AIPC)基因芯片数据分成两组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得到348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KEGG通路的一些相关基因。结论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的形成可能与GREB1 protein基因表达下调有关,并在细胞通讯和细胞黏附等过程和通路方面与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ADPC;AIPC;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ndrogen-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using microarray data.Methods Microarray data from the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molecular changes between androgen-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primary prostate tumors. This dataset was analyzed with GeneSifter microarray analysis software (VizX Labs,Seattle,WA).Results After filtering the data,348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were identified. Gene Ontology and KEG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genes are correlated with RNA metabolism,cell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护理 免疫抑制剂定义 是一类通过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而使组织损伤得以减轻的化学或生物物质。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目前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免疫抑制剂的分类 1、钙调素抑制剂类:环孢菌素CsA类、他克莫司(FK506) 2、抗代谢类:硫唑嘌呤、霉酚酸脂(MMF) 3、激素类:甲强龙、醋酸泼尼松 4、生物制剂:抗T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 免疫抑制剂用药原则 1、预防性用药:环孢素A、FK506、霉酚酸脂(MMF)等。 2、治疗/逆转急性排斥反应(救治用药):MP(甲基强的松龙)、ALG或ATG、霉酚酸脂(MMF)、FK506等。 3、诱导性用药(因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出现延迟肾功能、高危病人、二次移植、环孢素肾毒性病人):ATG、ALG等。 4、二联: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 三联: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环孢素A(新山地明) 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FK506(他克莫司) 常用免疫抑制剂 1、环孢素(CsA):新山地明(进口)田可、赛斯平(国产) 作用机理

属于钙神经蛋白抑制剂,可以选择性抑制免疫应答,通过破坏使T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的表达,阻断参与排斥反应的体液和细胞效应机制,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 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新山地明受进食和昼夜节律的影响较山地明小,所以服药时间不必将用餐考虑在内。 环孢素A依靠胆汁排泄,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症或严重胃肠功能障碍都会影响环保素A的吸收和代谢。只有极少部分药物经肾脏排出,且不能经透析去除,所以对于肾脏功能不全者和需透析治疗的患者,均不需调整药物浓度。 副作用 (1)肾毒性:血清肌酐、尿素氮增高;肾功能损害。个体差异大,临床表现不典型,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移植肾损害很难鉴别。且发生肾损害时,血药浓度可能正常,甚至偏低。 (2)接近半数的患者会出现肝脏毒性,其发生率与用药量密切相关。 (3)神经毒性:表现为肢体震颤、失眠、烦躁等。 (4)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 (5)其他并发证: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钾血症、牙龈增生、糖尿病、多毛症。 用量 联合用药时:初始剂量为6~8mg/kg/d,Q12h,以后根据血药浓度调整。 注意事项 (1)严格按医嘱服药,定时服药,禁忌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常用免疫抑制剂

常用免疫抑制剂 一、激素类药物 主要为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和强的松(prednisolone),前者在术后近期及急性排斥时静脉注射,以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后者为术后口服维持。 作用机制: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均有影响,主要是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也阻碍淋巴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破坏淋巴细胞,使外周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并损伤浆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缓解变态反应对人体的损害。 副作用:骨质疏松、溃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二、细胞毒类药物 1.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依木兰,Imuran) 作用机制:主要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对T细胞的抑制较明显,并可抑制两类母细胞,故能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但不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副作用:抑制骨髓使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感染等。 2.霉酚酯酸(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商品名:骁悉CellCept) 作用机制:特异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抗体形成和细胞毒T细胞的分化。 副作用:1)消化道不适:食道炎、胃炎、腹痛、腹泻和消化道出血。2)血液: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 三、钙调素抑制剂 1.环孢素(ciclosporin,cyclosporinA) 作用机制:可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辅助性T细胞被活化后可生成增殖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环孢素可抑制其生成;但它对抑制性T细胞无影响。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干扰素。 副作用:多毛、震颤、胃肠道不适、齿龈增生以及肝、肾毒性;亦可见乏力、厌食、四肢感觉异常、高血压、闭经及抽搐发作等。 2.普乐可复(Prograf),又称FK506或他克莫司(tacrolimus)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同,主要是抑制白细胞介素-2的合成,作用于T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基因的产生(对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的mRNA转录有抑制作用),同时还抑制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但不影响抑制型T细胞的活化。与环孢素相比,有如下特点:1)免疫作用是环孢素的数十倍到数百倍。2)可减少肝、肾移植受体的急、慢性排斥反应。3)细菌和病毒感染率也较环孢素治疗者低,尤其是本品有较强的亲肝性,对肝移植的功效高100倍,因而大大降低了临床使用剂量,可降低原治疗费用1/3~1/2,同时不良反应也明显降低。 副作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震颤、思维紊乱、低磷血症、失眠、视力障碍和呕吐等,偶见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异常,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失调,皮肤瘙痒等。 四、生物制剂类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 2015-03-09 环孢素(CsA):新山地明、田可、赛斯平 作用机理 属于钙神经蛋白抑制剂,可以选择性抑制免疫应答,通过破坏使T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的表达,阻断参与排斥反应的体液和细胞效应机制,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 目前,市面出售的环孢素A有两种:一种为进口的,为瑞士诺华制药(新山地明),其剂型主要是胶囊;另一种为国产的,其剂型有口服液和胶囊。国內已有华东医药(赛斯平)、华北制药(田可)等多家生产厂家。 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环孢素A依靠胆汁排泄,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症或严重胃肠功能障碍都会影响环保素A的吸收和代谢。只有极少部分药物经肾脏排出,且不能经透析去除,所以对于肾脏功能不全者和需透析治疗的患者,均不需调整药物浓度。 新山地明受进食和昼夜节律的影响较山地明小,所以服药时间不必将用餐考虑在内。 副作用 1、肾毒性:个体差异大,临床表现不典型,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移植肾损害很难鉴别。且发生肾损害时,血药浓度可能正常,甚至偏低。

2、接近半数的患者会出现肝脏毒性,其发生率与用药量密切相关。 3、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血压41%~82%,高胆固醇血症37%,高尿酸血症35%~52%,高钾血症55%,震颤12%~39%,牙龈增生7%~43%,糖尿病2%~13%,多毛症29%~44%。 用量 联合用药时:初始剂量为6~8mg/kg/日,分两次服用,以后根据血药浓度调整。 注意事项 1、严格按医嘱服药,禁忌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2、遵医嘱监测血药浓度。 3、药品储存在15~30度室温中,忌冷冻。 4、定时服药,养成良好的定时服药习惯。 5、环孢素有不同的剂型,不同的厂家,各药在同一患者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不尽相同,故改换不同剂型、不同厂家的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排斥反应或药物中毒。 6、接受本药治疗的母亲不应授乳。 7、过敏体质者慎用注射液。 8、因硝苯吡啶可引起齿龈增生,故在应用环孢素A期间,发生齿龈增生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硝苯吡啶。 血药浓度 1、 CsA谷值浓度(C0)

前列腺癌科普文章题库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前列腺的位置示意图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目前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在欧洲,前列腺癌占全部男性癌症人数的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9%[11]。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美国,50岁以下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是大于5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显著增长,在我国,城乡发病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在大多数病例中,前列腺癌在年龄较大的男性中发展缓慢,并不会导致死亡。

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已经被确认的包括;年龄,种族和遗传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此外其他可能的高发因素有:高动物脂肪饮食等。雄激素在前列腺的发育和前列腺癌的进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前列腺癌发病的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 前列腺癌的病理类型 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前列腺癌约75%起源于外周带,20%起源于移行带,5%起源于中央带 前列腺癌的常见症状 在前列腺癌的早期,由于肿瘤局限大多数前列腺癌病人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也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发现。

免疫抑制剂整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选择 (网上搜集,感谢同行) 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分为四大类:即非甾类抗炎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和植物药。NSAIDs和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症状,但关节炎症和破坏仍可发生或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经诊断即开始DMARDs治疗。推荐首选常用的如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羟氯喹。视病情可单用也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DMARDs联合治疗。一般对单用一种DMARDs 疗效不好,或进展性、预后不良和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采用机理不同的DMARDs联合治疗。联合用药时,其不良反应不一定比单一用药多。联合用药时,可适当减少其中每种药物的剂量,如MTX可选用7.5mg ~25mg/周和柳氮磺吡啶1.0~3.0g/日。目前常用的联合方案有:① MTX+柳氮磺吡啶;② MTX+羟氯喹(或氯喹);③ MTX+青霉胺;④ MTX+金诺芬;⑤ MTX+硫唑嘌呤;⑥柳氮磺吡啶+羟氯喹.国内还可采用MTX和植物药(如雷公藤、青藤碱和白芍总甙)联合治疗。如患者对MTX不能耐受,可改用来氟米特或其他DMARDs。 ⑴ NSAIDs 通过抑制环氧化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退热、消肿作用。由于NSAIDs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故可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食欲不佳,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肾脏不良反应:肾灌注量减少,出现水钠潴留、高血钾、血尿、蛋白尿、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发生肾坏死致肾功能不全。NSAIDs还可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凝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损害等,少数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皮疹、哮喘),以及耳鸣、听力下降,无菌性脑膜炎等。应强调,NSAIDs虽能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但不能改变病程和预防关节破坏,故必须与DMARDs联合应用。 ⑵DMARDs 该类药物较NSAIDs发挥作用慢,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1-6个月,故又称慢作用药。它虽不具备即刻止痛和抗炎作用,但有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首选何种DMARDs。从疗效和费用等考虑,一般首选甲氨蝶呤,并将它作为联合治疗的基本药物。 ①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口服、肌注或静注均有效。口服60%吸收,每日给药可导致明显的骨髓抑制和毒性作用,故多采用每周一次给药。常用剂量为7.5~25mg/周,个别重症患者可以酌情加大剂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口炎、腹泻、脱发、皮疹,少数出现骨髓抑制,听力损害和肺间质变。也可引起流产、畸胎和影响生育力。 ②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一般服用4~8周后起效。从小剂量逐渐加量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使用方法:每日250~500mg开始,之后每周增加500mg,直至每日2.0克,如疗效不明显可增至每日3.0

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分析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要点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前列腺癌的临床确诊率。结论:在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效果较为理想,对于患者的及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 on the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prostate cancer.Methods:Analysis of prostate cancer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Results:The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method, is helpful for improving prostate cancer clinical diagnosis rate.Conclusion:In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in clinical diagnosis,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pplication effect is ideal,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treat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Prostate cancer;Histopathology;Diagnosis 前列腺癌是较为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患者多在50岁以上。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很难依据自然发展规律进行预测。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腺体周边,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并不明显。一旦患者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多为癌症晚期或者已有癌细胞转移[1]。目前,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中,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主要是依赖于组织的显微镜检查,结合病理学分析结果,从而判断患者前列腺癌的症状、扩散情况等。 1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要点 1.1前列腺腺体的结构异常,正常人的前列腺腺体是以尿道为中心,向四周呈现出放射状分布,腺泡内缘多呈现出特殊的锯齿状及迂曲。前列腺癌患者腺体的规律性生长方式基本消失,多表现出腺体形状与大小不等。在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中,患者最为常见的腺体结构异常为出现大量的小腺泡,并且聚集成腺瘤样,分叶状结构特征不明显,也可能通过腺体的搭桥、共壁形成类似胃肠道低分化腺癌的结构或者片状的融合性腺泡壁。 1.2浸润现象,前列腺癌的浸润现象主要包括:前列腺包膜内、包膜外浸润,特别要注意包膜内浸润。正常人的前列腺良性腺体基底膜完整,周围有平滑肌纤维、弹力纤维包绕[2]。而在发生浸润现象时,癌细胞将突破基底膜,侵入间质,通常表现为腺体融合或密集的共壁现象。前列腺癌患者常见癌细胞侵入神经周围的间隙、淋巴管、血管等,如果发现神经周围的浸润,则可初步确诊为前列腺癌。 1.3细胞核的异型性,人体内良性的腺泡、导管上皮细胞核通常呈均匀圆形,染色质纤细,很少见核仁。前列腺癌患者的癌细胞体积较大,核染色质粗,部分核呈现为空泡状,常有较大、明显的核仁,这是诊断前列腺癌的基本特征之一。在高倍镜下,将前列腺癌的核与邻近正常大的腺泡、上皮细胞核相比,染色质增多、略有增大。

前列腺癌的病理诊断及Gleason分级

前列腺癌的病理诊断及Gleason分级 摘要前列腺癌病理诊断的发展,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使前列腺癌诊断的客观依据更加充分,Gleason分级的发展与前列腺癌预后的关系更加密切,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估计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关键词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 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老年人高发,占美国男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1].虽然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较低,但随着国人寿命的延长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也在逐年增加,且分化差!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良[2,3],因此前列腺癌的及时诊断对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前列腺腺癌的分级是前列腺病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献报道的多种分级系统中,Gleason分级[4],Mostofi分级[5]和MD Anderson医院分级[5]是3种主要系统"在美国,分级是普遍使用的分级系统,是制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的主要指标之一[10-14].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2004年版分类,也正式将分级纳入[6]. 临床表现:前列腺癌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直肠指诊、超声检查或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偶然发现。前列腺癌较大时可以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血尿。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可以引起骨痛、脊髓压迫的神经病状、病理骨折等。 肉眼上,早期癌块很小,一般难以发现,后来可呈现多个小结节或融合成鸡蛋大或更大的癌结节。癌结节常位于前列腺包膜下,境界不清,质地较坚实,呈灰白或浅黄色。从尿道刮切碎片组织,仔细检查亦常可发现癌组织比良性增生组织坚实,色泽较黄色,有时质地较硬,似乳腺硬癌组织。75%~85%前列腺切除标本分段切片证明有多个癌灶,由多中心发生。 前列腺癌的组织学类型 1980年WHO公布前列腺肿瘤分类如下[7]: 前列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上皮性肿瘤 良性 恶性 腺癌:小腺泡、大腺泡、筛状、实性/小梁状、其他 移行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未分化癌 非上皮性肿瘤 良性 恶性 横纹肌肉瘤、平滑肌瘤 其他 杂类肿瘤 继发性肿瘤 未分类肿瘤 前列腺癌以腺癌最常见,约占96%。前列腺腺癌的75%位于前列腺后叶,约95%起源于被膜下的周边部分。前列腺穿刺标本或经尿道的切除标本,原发部位不易判断。 我们就最常见的前列腺腺癌来讨论一下它的病理诊断和Gleason分级。 常见的前列腺腺癌组织学表现略分为下列各型:(1)小腺泡型;癌细胞表现为形态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或立方细胞,排列为单层、小腺泡状,密集分布。(2)大腺泡型:癌细胞体积较前者大,呈立方状或矮柱状,多数具有透明的胞浆,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排列成与良性前列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