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建议

本节教学分为三个板块:(1)实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相关;(2)理解比热容这个物质的重要特性;(3)利用比热容概念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 实验探究设计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热传递或内能转移的过程,涉及的相关因素较多。为了降低探究难度,能够首先探究物体的吸热水平。宜参考教科书的做法,借助学生熟悉的烧水经验,先讨论交流同种物质(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相关。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水平。

教师应首先提出讨论问题: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和烧成温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

以用学过的知识推测自己的猜想,还能够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最终,汇总学生的观点,应得到以下结论: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而且,此结论可推广到其他物质(如煤油、沙子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不同种类的物体在质量相等、温度变化也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为了比较两种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利用什么办法更好?怎样比较?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应达成一定探究方案,如:

各小组任选两种不同物质(例如水、酒精、煤油、沙子等)。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二者所升高的温度。考虑到容器吸热及向外界散热的影响,被加热容器应该相同(例如用自制的相同的易拉罐金属盒)。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物质种类、质量、温度变化等)时,要将控制变量意识具体落实到设计方案中。

也能够采取以下备选方案:

①取同种物质(水或沙子),质量不同,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

②取不同物质(水和沙子),质量相同,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

在确定探究方案之后,需要求学生明了以下问题:

①为保证被加热物质质量相同或不同,需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天平称量质量、滴管微调)

②如何保证被加热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或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需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温度计)

③如何保证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或比较他们吸收热量的多少?(相同的加热器:同一酒精灯、同一加热金属板、同一规格的“热得快”、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可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吸收热量的多少。)

教科书选用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内,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同时放在用同一酒精灯加热的金属板上,比较沙子和水的吸热情况,设备简单,易于随堂实行,可考虑优先选用。若以“热得快”为加热器,则宜选用水、酒精、煤油等液体,且量宜大。

在实验操作之前,还要求学生明确:你设计的实验研究的是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个因素的关系?你将采用什么物理方法实现,需要什么实验器材?实验时应注意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设计出实验的记录表格。

在探究前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学生能够分组实行实验操作(各小组宜在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分工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各种因素的关系)并记录观察结果。因为影响探究实验的因素较多,实验误差可能较大,教学中要求认真记录实验原始数据,并引导学生实行必要的交流、评价。

在完成实验之后,通过各组之间的交流与总结,得出以下实验结论: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相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升高的温度相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它是什么物质相关。

2. 教师在总结实验探究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比热容”概念,并分析其意义

既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及它是什么物质相关,要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本领,就要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的条件下比较。大家约定:取单位质量(1 kg)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的多少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水平,并命名为“比热容”。比热容大,就意味着物质的吸热本领大。1 kg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所以用比热容同样能够描述物质的放热本领。比热容大,物质的放热本领也大。

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收与放出热量的水平,它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这种特性不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而且对我们理解大自然、预测气候变化十分有益。不同物质通常具有不同的比热容。教师应在引入比热容概念之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典型物质的比热容。尤其应理解水的比热容特点(c水≈5c干泥土)。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所给的比热容表,组织学生观察

分析,发现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如:

①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一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温度而变化。

②水和冰属于同种物质,但比热容不同,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

③水的比热容较大,是干泥土的5倍。

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物质比热容大小的基础上,讨论它们在生活、生产、自然界起到了什么作用?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提示。例如: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理解生活、生产中广泛利用水作冷却剂或取暖介质(水暖,早春培育秧苗,汽车散热水箱,发电厂冷却塔……);比较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每日温差或全年温差的不同,海陆风与陆海风形成的原因等。

在引出并讨论了比热容概念之后,有必要介绍比热容的单位。

比热容的单位是初中阶段最为复杂的一个,它涉及质量、温度、热量三个单位的组合。为避免死记硬背,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来把握复合单位的规律。能够类比密度、速度的单位,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

气体的比热容情况更复杂,除了涉及上述物质种类、状态等因素之外,气体的比热容还与过程(如等压、等容、绝热过程)相关,详见参考资料。

3. 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

本教学板块的设计初衷仍是凸显并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教科书采用算术法导出物体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一般公式的原因。教学中不宜直接给出计算公式,也不宜引出热平衡方程,更不宜由此引出题海中的一些怪题。

建立教学过程是:将本板块作为本节教学过程的小结,组织学生结合具体计算讨论本节教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实验中的数据信息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会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含定量解释)相关现象。

可酌情增加一些练习题目:

①两个大小相同、外观一样的铁球,一个是实心的,一个是空心的,怎样利用比热容知识将它们区别开来?

②沙石的比热容(查表)是J/(kg·℃),2 kg的沙子从80℃降温至40℃,放出的热量是J。这些热量可使500g的水从10℃升温到℃。

③据相关专家预测,我国当前在建的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夏天将比原来下降2℃左右,而冬天将比原来升高2℃左右。请你对产生这种影响的可能原因做出说明。

西亚教案设计

《西亚》教学设计 【课题】 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西亚第一课时西亚的位置与农牧业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程标准对世界区域地理认识地区这部分内容提出11项要求,每个地区具有差异性,要求达到的课程标准侧重点不同。西亚的位置及农牧业一节应重点达到课标中以下两项要求: ⑴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⑵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及学情分析】 ⒈本节教材包括四个内容:①五海三洲之地;②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③阿拉伯国家;④世界的石油宝库。西亚的位置和农牧业为第一课时内容。对于西亚的地理位置,教材弱化了纬度位置及其影响,而通过图文强调海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影响,旨在让学生认识海陆位置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影响。对于西亚的自然环境教材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强调了干旱的环境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旨在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⒉本节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地区的学习中的第三个区域,学生通过前面东南亚、南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区的方法,在本节教学中除了加强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继续学习认识地区的方法之外,重点要让学生认识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过程 ⑴解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西亚主要的国家。 ⑵解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条件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农 牧业的发展。 ⒉能力与技能 (1)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图表认识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 (3)会分析西亚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农牧业发展特点,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分析】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质课教学文案

第三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4.记住水的比热容. 5.了解生活中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实例. 6.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一:自主预习 __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比热容的概念还可以表述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______1℃所______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二:讨论交流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猜想:_______(填“水”或“沙子”)的吸热能力较强.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 (1)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是不是还需要其它的器材?

(2)怎样保证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 (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些什么? 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 2.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 想想议议: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做介质,把热量带到房中取暖,用水做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试举例. 三:展示反馈 1.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是5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质量为5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 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热量的公式:Q=_______________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应是Q=__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点拨知识归纳 三、比热容 (一)比热容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五章 病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病毒》 一、设计思路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第5章 第3节 吸收作用教案

第3节吸收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2)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的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说出氮、磷、钾等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 2、能力目标: (1)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观察用土壤浸出液培养幼苗的演示实验中,学会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无机盐对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无土栽 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过程中,继续关注生物科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们先来复习前面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我们知道植

物的叶绿体可以制造有机物,线粒体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其实,这些活动都是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参与的,那么植物体又是怎样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节吸收作用。(板书:第3节吸收作用)2、新课讲授 我们学习植物的器官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根)没错,就是植物体的根吸收周围土壤的水分和无机盐。(板书:1、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那根又是用什么方式吸收水分的呢?我们一起看看85页的活动,我们看看盐渍黄瓜,把酱油或者盐水倒进黄瓜盘的时候,盘子里面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盐渍萝卜也是一样的会出现很多汤,而且萝卜条会变软,但是放在清水里面的话会变得更硬。大家可以看到大屏幕上的图片,那为什么黄瓜盘里会无缘无故出现那么多水,这些水从哪里来?很明显这些水是黄瓜本身的。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机制,也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植物会吸水,什么时候植物会失水。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萝卜块吸水放水实验)大家说水和盐水,哪个浓度大?很明显是盐水,甲的清水变少了,说明萝卜把水吸收了一部分,而乙的盐水变多了,多出来的水是来自萝卜细胞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细胞可以吸水,也会失水,到底是失水还是吸水,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质课

(2)怎样保证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 (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些什么? 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 2.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 想想议议: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做介质,把热量带到房中取暖,用水做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试举例. 三:展示反馈 1.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是5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质量为5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 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热量的公式:Q=_______________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应是Q=__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点拨知识归纳 三、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比热容与生活 (三)热量的计算 1.公式:Q=cmΔt 五:检测巩固 1.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 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kg,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已知铁的比热容是0.46×103J/(kg·℃)) 3.质量为500g的某中物质,温度从20℃降到30℃,吸收了2.1×104J的热量,则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它可能是什么物质?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小组合作交流,知道病毒的种类;通过观看视频,具体深刻的理解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通过自学引导明确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病毒的认识,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难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极度恐慌》中的片段,教师发问:除了埃博拉病毒,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预习课本的情况,说出“非典、流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西亚》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 第三节西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了解西亚的地理位置及其位置的重要性。 (2)了解西亚石油在世界中的地位、分布及输出路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析图增强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西亚动荡不安的局势,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本来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2)西亚石油资源的地位、分布和输出路线。 【教学难点】 西亚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成为世界热点地区。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图片: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英联军轰炸伊拉克;伊拉克战争中受伤平民;战争使伊拉克平民背井离乡(学生观看图片) 这是一个充满硝烟和血腥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这个地区为什么长期成为世界热点地区? 过渡:这个地区是西亚地区。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西亚地区,首先来学习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相信学完本节课内容,同学们会对西亚有所了解。 二、新课学习 (一)探索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古代丝绸之路: 西亚自古就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陆地要冲,是古代著名的陆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活动: 1.找出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学生读图找图) 2.找出西亚所联结的大洲和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学生读图找图,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 明确: 联结三大洲:亚洲、非洲和欧洲; 联系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3.填写下列海峡所沟通的海洋。 (2)五海三洲两洋之地: 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介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间,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又称海湾,它的沿岸和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波斯湾海上的唯一出口是霍尔木兹海峡。海峡长150千米,最窄处公38.9千米。它是世界上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平均每5分钟就有1艘油轮进出海峡。每年有大量石油从这里运出。因此,霍尔木兹海峡被称为“世界油阀”。 播放视频:《霍尔木兹海峡》 探索二:世界石油宝库 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西亚石油的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提问:读图说说西亚有哪些世界重要的产油国?(学生回答) 明确: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 提问:读图说说西亚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西亚的石油主要输往西欧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 活动: 1.找出从波斯湾到日本的海上石油运输航线,说说这条航线经过哪些大洋和著名的海峡。(学生读说出)

第5章第3节功能高分子材料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精品学案】 一、教材分析 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 能源、 信息和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材料是指 人类利用化合物的某些功能来制作物件时所用到的化学物质。 材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巨 大,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耐高温、 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 就不 可能有今天的宇航技术;没有半导体材料,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光导纤维, 就不会出现信息的长距离传输, 实现高速、高容量的光通讯; 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类的 生活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材料的发明和开发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也可以说是一部材料科学和技术的 发展史,材料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 等,就是以材料作为标志来命名的。 可以相信,材料科学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必将为 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层次。教学策略中可利用上网查询, 从历史的角度使学生体会化学材料的发展是化学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不同时期化学 材料发展过程的了解,使学生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进程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⑵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自学和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的重要性。 难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学习的兴趣和投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四、 学情分析 教材介绍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点是较常见的高吸水性树脂和一些复合材料, 教学中可 作适当的补充, 教师可以收集多方面的素材, 介绍用于印刷的感光树脂、液晶高分子、 磁性 高分子、高分子导体、高分子药物、高吸水性树脂、高分子智能材料等。如高分子分离膜、 人造器官的图片、 实物和视频提供给学生, 使他们能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以动员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 收集、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突出学生自主实 践活动,自己撰写有关高分子 材料的论文。 除走出去参观, 也可以请进来, 安排一两次专业技术人员作功能高分子材料的 科普讲座等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 第三节 功能高分子材料 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活生产 也可

人教版初三物理上册《比热容》教案

第3节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知识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对话说的是否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提出问题:大家都做过饭,考虑一下,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哪个温度上升的快?如何进一步的探究验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或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各自升高的温度。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数据。

归纳总结:(1)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2)实验中砂子需要不停搅拌,这样才会受热均匀。 实验结论: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探究点二比热容 活动1:根据学生自己探究的实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 活动2:让学生自学课本的11页内容,得出比热容的单位、符号和几种常见的比热容值。归纳总结: (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2)单位:J/(kg·℃) (3)水比热容是4.2×103 J/(kg·℃),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热量是4.2×103 J。 知识拓宽: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高低、升高或降低温度的多少、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因素无关,可用来鉴别物质。 (2)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容改变。 (3)比较两种物质吸收热多少时考虑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这三个因素,吸收多少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与物体升高的度数有关。 (4)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物体的温度不同,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比热容大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都是由比热容的大小引起的。 典例剖析(南京中考)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教案示例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 例 以下是关于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了解有关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阐明讲究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我们已经知道,通常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那么,怎样选择和搭配食物,怎样安排一日三餐,才能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

学习的内容: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要做到营养卫生,首先要注意合理膳食。 提问:人每天都要吃食物,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知道的食物一般都有哪些? 回答:猪肉、牛肉、鱼、鸡、大米、面粉、蔬菜……。 讲述:我们所吃的食物,种类繁多,但一般可以分为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类这四类。在这四类食物中,谷类含淀粉多一些,肉类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一些,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多一些,奶和奶制品类含蛋白质、脂肪、部分维生素和钙等。因此,为了满足人体的需要,各类食物我们都应该进食,做到合理膳食,也许有同学会问,讲了这么半天,到底什么叫合理膳食?结合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合理膳食,就是指能够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的膳食。由于这种膳食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合理,因此又叫平衡膳食。 不仅要做到合理膳食,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请问在座的同学有谁今天没有吃早餐? 回答:有。 提问:不吃早餐的同学,在上午上完两节课后,有什么感觉? 回答:饿、心慌、注意力不集中…… ·

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比热容》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课题,学生们已具备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能力。并能独立的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和分析归纳总结结论等各个环节。 教 学 目 标知识技能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教学方法探究式法、反馈法、分组实验法、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

教具和 媒体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热得快、沙页 1 第 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细线、烧杯等。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多媒体展示视频:海滩美景)提问:美不美?想不想去?想象是无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假如我们现在身临其境,在海边玩耍,赤着脚走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走在海水中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沙滩上烫脚而海水中却不怎么烫呢?(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创设物理情景,营造宽松的气氛,稳定学生的情绪,尽快进入角色,并提问激发学生的斗志,努力拼搏,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探索研究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学生回答)将一壶水

八年级上第五章病毒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三)病毒的结构和繁殖(重难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0~91页,完成下面问题: 1、课件展示动物植物细胞,病毒的图片,比较不同之处。(回顾认知) 2、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图,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自主总结)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为什么还属于生物呢?(知识升华) 4、大屏幕动画放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来总结病毒要选择怎样的生活 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理解概括)学生分组交流问题。派出代表发言 (当同学理解有误时:你的回答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听听其他同学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精彩发言后:非常全面,准确,太精彩了。) 教师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有生命,属于生物。病毒可以依靠其寄生的活细胞的 营养物质生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 『板书』三、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繁殖: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附图(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学以致用 1、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H7N9病毒 B、草履虫 C、痢疾杆菌 D、酵母菌 2、2013年4月份以来,由甲型H7N9病毒引起的流感在全国多地爆发。下列对病毒描述正确的是() A、不含遗传物质 B、能独立生活 C、每个人都会得此病 D、没有细胞结构?重难点突破方法: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并利用练习题进行巩固记忆。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常提到病毒,人们的第一印象是有害的,不好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或者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思考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叙述: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使人类、动物致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无毒处理制成的疫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呈现(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体现)

一、课堂设计 一、反射 (一)实验膝跳反射实验 让两个同学一组,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 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1、扣击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 2、如果有意识地控制膝跳,上述实验现象还会出现吗? (2)小组展示: 1、扣击韧带时,小腿会突然跳起。 2、如果有意识地控制膝跳,上述实验现象不会出现。 (3)拓展思考: 1、膝跳反射中小腿前伸是不是有意识的行为?还受谁的支配? 2、你能归纳出反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什么系统发生的反应?反应有 什么特征? 3、列举生活中有关反射的事例,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一、反射弧: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膝跳反射示意图,了解膝跳反射中信 息传递和处理的途径,尝试写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小组讨论, 统一答案。 (2)小组展示: 感受器(股四头肌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纤维感受器(股四头肌效应器肌梭) (3)跟学生一起总结反射弧的概念及组成 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结构,叫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的建立: 1、吃食物流唾液是狗生来就有的反射,听铃声流唾液是狗在生活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反射。 2、条件是铃声刺激和食物的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1)学生通过巴甫洛夫给小狗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思考总 结: A、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 B、防止条件反射消退的方法 (2)小组展示: A、非条件刺激(食物)与无关刺激(铃声)多次结合。 B、经常用非条件刺激(食物)来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刺激(铃 声)。 2、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二者的区别列成下表。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

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建议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三个板块:(1)实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认识比热容这一物质的重要特性;(3)利用比热容概念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 实验探究设计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热传递或内能转移的过程,涉及的相关因素较多。为了降低探究难度,可以首先探究物体的吸热能力。宜参考教科书的做法,借助学生熟悉的烧水经验,先讨论交流同种物质(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能力。 教师应首先提出讨论问题: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和烧成温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 学生将提出各种猜想与假设,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支持自己的猜想,也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推测自己的猜想,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最终,汇总学生的观点,应得到以下结论: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而且,此结论可推广到其他物质(如煤油、沙子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不同种类的物体在质量相等、温度变化也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为了比较两种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利用什么办法更好?怎样比较?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应达成一定探究方案,如: 各小组任选两种不同物质(例如水、酒精、煤油、沙子等)。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二者所升高的温度。考虑到容器吸热及向外界散热的影响,被加热容器应该相同(例如用自制的相同的易拉罐金属盒)。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物质种类、质量、温度变化等)时,要将控制变量意识具体落实到设计方案中。 也可以采取以下备选方案: ①取同种物质(水或沙子),质量不同,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 ②取不同物质(水和沙子),质量相同,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 在确定探究方案之后,需要求学生明了以下问题: ①为保证被加热物质质量相同或不同,需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天平称量质量、滴管微调) ②如何保证被加热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或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需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温度计) ③如何保证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或比较他们吸收热量的多少?(相同的加热器:同一酒精灯、同一加热金属板、同一规格的“热得快”、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可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吸收热量的多少。) 教科书选用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内,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同时放在用同一酒精灯加热的金属板上,比较沙子和水的吸热情况,设备简单,易于随堂进行,可考虑优先选用。若以“热得快”为加热器,则宜选用水、酒精、煤油等液体,且量宜大。

了解地区--西亚教案(湘教版)

第七章了解地区 第三节西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西亚地理位置范围国家及其位置重要性; 2、了解西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3、认识西亚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得出西亚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特征。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与归纳对比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西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 西亚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自学任务 (任务一)西亚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_____和_____之间,跨____带与____带 海陆位置:西亚位于______洲西部,____海____洲之地 五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洲分界线:1、_____________(亚欧) 2、_____________(亚非)

(任务二)自然环境--------地形与河流 1、西亚的地形:(读图7-24、地理图册29页“西亚地形”)找出西亚主要的地形及其名称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面积大 __________________面积小 2、西亚的河流:(地理图册29页“西亚地形”) 河流数量___________(“多”或者“少”) (任务三)自然环境---------气候 3、西亚的气候:(读图7-2 4、地理图册29页“西亚年降水量分布”与地理图册8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找出穿过西亚的特殊纬线:_____________ 西亚主要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西亚气候特点:西亚气候______,降水_____,气候条件比较恶劣。(任务四)西亚的农业 1、山地高原地区:__________代表国家及物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谷地区:____________代表国家及物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色列: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2019-2020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呼吸产物的检测 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②产物? ????有氧条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2.细胞呼吸的类型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 1.总反应式 C 6H 12O 6+6H 2O +6O 2――→酶12H 2O +6CO 2+能量。 2.过程

3.概念 (1)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条件:有氧参与、多种酶催化。 (3)物质变化 ①反应物:葡萄糖等有机物。 ②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4)能量变化:释放能量并生成大量ATP。 4.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的不同特点 (1)有氧呼吸过程温和; (2)有氧呼吸进行时有机物中的能量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 (3)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三、无氧呼吸 1.场所:细胞质基质。 2.类型和过程 (1)物质变化: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 (2)能量变化:释放出能量并生成少量ATP。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2)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3)及时松土有利于根系生长。 (4)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防止幼根变黑、腐烂。 2.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可以生产各种酒。 (2)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 (3)破伤风芽孢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皮肤破损较深时,需清理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1.有氧呼吸每个阶段都产生ATP,但是产生的量不同。( )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释放了少量的能量。( ) 3.细胞呼吸的产物都是CO2和水。( )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所需要的酶都是相同的。( ) 5.储存蔬菜、水果时应隔绝O2,以减弱细胞呼吸。( ) 提示:1.√ 2.×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 3.×CO2和水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酶也不同。 5.×若隔绝O2,细胞无氧呼吸会加强,不利于蔬菜、水果的储存,而应低氧储存。 1.教材P91的装置图中A装置中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什么?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保证酵母菌有充足的氧气,以进行有氧呼吸。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第三个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装置中,为什么要将B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提示:B瓶刚封口后,锥形瓶中有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两瓶产生CO2的速度和量基本相等,所以需将开始产生的CO2排掉;一段时间后,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

《比热容》优秀教案

比热容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探究会说出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因素。 ②通过学习会说出比热容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并且会利用比热容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③.通过学习会推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 探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 三、教学难点 热源的选择及对加热时间的限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 四、教学教具 比热容演示器、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介绍新疆气候的特点之一:日气温差较大。一般是白昼气温升高快,夜里气温下降大。许多地方最大的日气温差在20~25℃。在吐鲁番,年平均日气温差为14.8℃,最大日气温差曾达50℃。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的若羌县,年平均日气温差为16.2℃,最大日气温差达27.8℃。一天之内好像经历了寒暑变化,白天只穿背心仍然挥汉,夜里盖上棉被方能安眠。这些现象在全国是罕见的。 播放图片,介绍海边的故事:中午,砂子很烫而水不烫;傍晚,砂子很凉而水不凉

设问: ①新疆日气温差为什么很大? ②同样的日照情况下,为什么沙子和海水升高的温度不同呢?是因为沙子和水是不同的物质么? 引入新课,比热容 二、进行新课 比热容 (1)探究物质的吸热本领 议一议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①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②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收更多的热? 说明: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有关,与温度变化有关 猜一猜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外,还可能与其他的什么因素有关? 不同物质,当它们质量相同、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 做一做 用不同物质比一比吧! 看看不同种类的物质,吸收热量的性质是否相同。 实验设计 怎么验证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说一说设计思路 ①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保持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物质种类不同。 ②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盛放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水和煤油),用相同的两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 西亚教学案(参考文本)

( 地理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西亚教学 案(参考文本) Distinguish the location of things, learn geography, give you an outline, let you imagine, learn geography, you can know things and the world.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西亚教学案(参考文 本) 《第三节西亚》教学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西亚的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及与宗教有密切相关的两个城市2、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的地位,分布特点及主要的产油国,了解西亚石油的运输路线3、总结西亚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4、树立节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关注世界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和资源观 教学重难点: 西亚石油资源的分布及石油输出路线 教学方法:读图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西亚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重要性?西亚的气候有什么特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幕展示清真寺、阿拉伯人、耶路撒冷、麦加的图片,学生回答:西亚是什么人种?信仰什么宗教?说什么语言?引入阿拉伯国家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阿拉伯国家”一框内容,完成下列要求。1、西亚是哪些宗教的发源地?西亚的两大圣城在哪里?2、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麦加和耶路撒冷。3、学生自读材料“耶路撒冷”,了解该城市的概况4、 _____、_____、犹太教三教都把____奉为圣城。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1、谈谈你对耶路撒冷的认识?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师精讲点拨】

最新比热容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日期:

临床十大合剂(内科)

l.极化液(GIK) 〔1〕组成:10%GS 500ml、胰岛素(RI)8~12u、10%kcl10ml。(2)功效:RI可促进糖进入细胞提供能量,同时把钾带入细胞,恢复细胞的膜电位,从而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3)用途:①除了糖尿病需加大RI的量进行修改之外,几乎所有的病都可用。②多用于急性心肌梗塞。③各种心脑血管病:心肌炎、冠心病,多发性脑梗塞等。④心律失常。 (4)加减:①加25%硫酸镁10ml,称改良极化液,对高血庄、心律失常疗效更好。③如去掉10%kcl称降钾合剂可治疗高血钾症。 2.能量合剂 (1)组成:10%GS500ml、ATP40mg、辅酶A100u、细胞色素C30u (需皮试,现多不用而代之以肌苷0.4)。 (2)功效:营养细胞、提供能量。 (3)用途:各种疲劳、慢性病变,急性中毒(有机磷)、酒精、食物中毒。 (4)加减:①脑病变时可加胞二磷胆碱0.25~0.5g,②心肌病变时可加门冬氨酸钾饶盐10ml,③肝病加V-B6200mg,对恶心呕吐效果较好。 3.抗炎合剂 (1)组成:5%GNS500ml、青霉素800万单位、氨茶碱0.25~0.5g、可拉明0.375g、地塞米松5~10mg。 (2)功能:青霉素可抗菌消炎,氨茶碱可解痉平喘、强心利尿,可拉明可兴奋呼吸中枢,激素保护细胞膜,可使非特异性炎症减少渗出。

(3)用途:①肺性脑病,②呼吸衰竭。 4.利尿合剂 (1)组成:10%GS500ml、CNB(苯甲酸钠咖啡因)0 .25~0.5g、氨茶碱0.25~0. 5g、VitC 3g、2%普鲁卡因(皮试)20mg。(2)功效:氨茶碱可扩张肾血管有利尿作用,CNB可减少红细胞释放的尿少物质,VitC可非特异性解毒,普鲁卡因可扩张肾动脉、肾小管。 (3)用途:①急慢性肾衰。②心衰浮肿者。③肝硬化腹水。④安眠药中毒。⑤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5《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在教材内容以外,补充了三种形态以外的其他形态、关于繁殖方式跟进补充了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分步动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门引入艾滋病内容贯穿整课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并耐心的引导。另外,学生已学过植物、动物、人体、细菌、真菌,对于认识某一类具体生物的方法较为熟悉。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提高兴趣,然后“再学习”会较自觉。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知识方面 (1)、说出病毒的发现过程、形态、大小、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方式。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阅读文本获得信息的能力、动手构建模型的能力、表达交流、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判断推理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病毒的结构及生活方式时,联系到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3)、关爱艾滋病人,多一些科学理性的认识,少一些盲目恐惧和歧视。 四、本节渗透的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通过本节课主要渗透培养以下方面。 (1)、在文化基础方面,培养科学精神素养,尤其是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基本要点。 (2)、在自主发展方面,培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素养,及其包含的乐学善学、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共五个基本要点。 (3)、在社会参与方面,培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素养,尤其是社会责任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要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中生物课标的课程内容包含10个一级主题,其中第2条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7条是生物体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