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饮食及其文化特征

朝鲜族饮食及其文化特征
朝鲜族饮食及其文化特征

“民以食为天”是众人皆知的古训它不仅道出了人类生存的本能欲望也阐释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随着人类的发展饮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饥饿的生存之需而且在选择饮食的烹饪方式、饮食的器皿、饮食的礼节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的饮食文化活动。各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不能单纯地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解释。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其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已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颗奇异的明珠。本文以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和传承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为论题从发展的视角论述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阐述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缘起与形成

中国朝鲜族是迁入民族也是农耕民族。由于生计所迫他们从朝鲜半岛迁移到中国东北开荒种田、繁衍生息已有数百年历史。大量的朝鲜移民迁入中国东北后在新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中经过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逐渐形成了与朝鲜半岛的民族既相连又相异的中国朝鲜族文化。也就是说中国朝鲜族融合了中华各民族的要素成为与传统意义上的朝鲜民族或朝鲜半岛本土的朝鲜民族“同源异流”的民族。

朝鲜半岛的饮食文化形成于新石器以后的农耕时期。新石器时期的人们是以渔猎为生存手段的然后转向陆地开始农耕。进入青铜器时期以后完整的农耕技术由中国传入到朝鲜半岛稻作文化开始向各地广泛传播。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这个时期开始把米糕、酒等用在祭天礼节上。在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时期大酱、酒、海鲜酱等发酵储存食品已普遍化五谷杂粮和米饭为主食的传统饮食开始形成。

随着佛教的传入茶也被引进与茶食一道传入的还有油蜜果。在崇尚佛教时代统一新罗时代和高丽中期蔬菜饮食也广泛流行成为日常之食 随着戒斋之令的频繁下达喝茶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李氏朝鲜时代前后外来食品如辣椒、面瓜、马铃薯、红薯、玉米、西红柿、西瓜等陆续传入饮食的种类大幅度扩大。其中辣椒逐渐成为泡菜和辣椒酱的主要材料被誉为朝鲜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李氏朝鲜时代由于压制佛教盛行朱子理学导致喝茶习俗慢慢淡化。这个时期有关饮食的专著层出不穷如《新增东国与地胜览》“土产条”《屠门大嚼》、《饮食知味方》、《林园经济志》、《闺阁丛书》等。这些专著的问世说明人们开始普及饮食的加工和烹调技术随之饮食器皿也发达起来。这就意味着饮食不只是人类为了生存的生物性需要重要的是开始赋予饮食自身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纵观人类饮食文化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适应其生态环境而形成的。中国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在朝鲜半岛形成以后已经具有了自己的民族饮食特色。因朝鲜族大部分都是来自贫民阶层所以其饮食文化也来自基层庶民。而作为庶民的基层文化他们信仰的原始宗教即萨满教是大众宗教从古朝鲜至三国时期初的国家政体一直是以祭政一体为主要形态的。其基本程序为请神向神灵献祭——降神用鼓语呼唤神灵的到来——领神神灵附体后萨满代神立言——送神将神灵送走。这一程序构成了阿尔泰语系诸族萨满仪式的基本架构。这种献祭的节日饮食成为当时该民族最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组成。

随着献祭活动的频繁饮食种类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得以扩大料理的烹调法也逐渐发达起来节日饮食后来发展为岁时饮食和宴会饮食。朝鲜族的先民们在节日和宴会上品味着美味佳肴以饮酒歌舞为乐已成为悠久的传统。因此朝鲜族迁入中国东北时已经带着自己完整的饮食文化体系也就是说带着传统饮食中的大酱、泡

菜、米酒等发酵饮食来到中国开垦定居。

二、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

朝鲜族饮食文化来自本身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经历了生产和生活的漫长历史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特征。

(一)发酵食品的广泛食用朝鲜族的发酵食品大概有三类大酱、泡菜和酒。

其中第一类是以大酱为中心的发酵食品。大酱是利用大豆发酵制成的食品在以谷类为主食的朝鲜族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大酱作为调料品能调节饮食的色香味而作为蛋白质的重要供应源具有不亚于肉类食品的优质蛋白质是传统饮食中必不可少的副食。大酱食品的生产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时期大酱就已经非常普遍化。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液态的酱油和固态的大酱按选材的不同分为大酱、清国酱日本称纳豆、延边朝鲜族称臭酱、鱼子酱、虾酱、辣椒酱等。朝鲜族饮食中的酱汤可谓声名远播其种类多样有蔬菜酱汤、肉酱汤、鱼酱汤、海带酱汤等。根据辣椒酱和清国酱的不同可烹调各种味道不同的汤类。

第二类是以泡菜为代表的蔬菜发酵食品。这种食品以白菜等蔬菜为主要原料经过食盐腌制然后配上辣椒粉、大蒜、生姜、海鲜汁等调料做成。由于这是在低温下通过发酵而生成乳酸的制品在不破坏蔬菜组织的同时能较好呈现丰富多彩、味美俱全、爽口的品质特征。

第三类是酒类食品。朝鲜族的酒类除了蒸馏的烧酒以外最具民族特色的是米酒朝鲜族称之为“马格里”。该酒酿制程序简便随着选料不同味道各异每当节假日或喜庆日子人们总是要喝米酒来庆贺。在乡村这种酒有时也作为清凉饮料。

(二)饮食以素为主

由于朝鲜族是农耕民族在传统的饮食上不是以肉食为副食而是以蔬菜类为副食。蔬菜中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成分多。传统的饮食以蔬菜为主。虽然蔬菜是副食和零食的摄取品但实际上朝鲜族祖先们在谷物没有收成的时候为了解决饥饿会在自家周围种植一些蔬菜或到野地里采集野菜因此餐桌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蔬菜饮食已成为一大饮食特征。如山野菜、生菜、白菜等成为蔬菜包饭的主材料其他小菜种类更是丰富几乎包罗了大自然的主要植物食料。有时把野菜和蔬菜与面粉搅在一起做成各种饼类如泡菜饼、土豆饼、角瓜饼、艾蒿饼、青椒饼等。在朝鲜族饮食中最不可缺少是大葱、大蒜、洋葱、胡萝卜等富有营养成分的蔬菜尤其是吃肉食时一定要与蔬菜搭配。如朝鲜族烤肉所不可缺少的就是生菜、苏子叶、洋葱、大蒜等。

(三)日常饮食和节日饮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朝鲜族的日常主食主要有饭、糕、面条、粥等。其中饭以大米为主辅以小米、玉米、黄米、糯米、高粱米等杂粮。迁入中国后延边朝鲜族逐渐从其他民族那里学会了面食制作但多数人仍以米饭为主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比较丰富最喜欢吃的如狗肉、牛肉、鸡肉、猪肉等但肉食一般仍以大酱和泡菜相配。节日饮食有别于日常饮食在农村全信子民族学视野下的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其传承节日饮食中一般以打糕和松饼、蒸发糕等多种多样的米糕为主食。制作工艺不同的糕食品种有50多种但最受欢迎的是打糕。其做法是将糯米洗净淘好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后蒸熟然后放在打糕槽里用木锤打制越打越黏。节日饮食中正月十五日吃的五谷饭是用米、麦、谷、豆、黍五谷混合煮成以此祈望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但因时代和地区不同五谷所指不尽一致一般有白米、小豆、大麦加上从大豆、小米、高粱、黄米中选择两项合成五谷。再如夏季人们最喜欢的就是用荞麦面做的

冷面。炎热季节吃冷面清爽、甜、辣、酸等美味俱全。

(四)重保健与食疗

朝鲜族饮食最具鲜明特色的就是发酵食品。其中以泡菜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传统发酵食品是利用传统的原材料通过乳酸菌或酵母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所制成的食品在发酵成熟过程中产生风味物质的同时也提高了营养价值增强了储藏性。如朝鲜族泡菜因热量低水分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低不会因为营养过剩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其二泡菜中含膳食纤维、维生物和矿物质。其三泡菜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和脂类主要来自所添加的鱼虾酱和肉类等辅料。其四泡菜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蔬菜和辣椒、蒜等香辛料以及糯米汤等谷类碳水化合物在泡菜成熟过程中分解生成乳酸、酒精、酯类等有机物。泡菜制作过程时所使用的很多辅助材料本身就是药用植物含有不同的功效成分而且在乳酸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活性物质其保健作用一是提高钙、铁的体内利用率促进维生素B1的吸收二是引起食欲有助于消化是净肠调节肠内微生物态平衡预防便秘四是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五是预防成人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六是调节体液酸碱平衡七是抗突变具有抗癌作用。

朝鲜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采集经验他们所选用的山野菜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药效作用。如松茸健脑益智防癌山白菜祛痰抗菌止咳苦苣菜清热解毒健胃蕨菜滑肠行气化痰紫苏抑菌解毒散寒桔梗别名“小人参”具有镇咳抗炎、降血脂的功效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能治疗肺热咳嗽、呕吐反胃等。除此之外朝鲜族的主食也以二米饭和杂谷饭居多并根据不同的节庆吃不同的食品。如正月十五吃五谷饭清明节吃艾蒿做的糕中秋节吃打糕和松饼等。还可根据不同季节以不同食品调养自己的身体如春天吃“人参补身汤”补气强身夏天吃“狗肉补身汤”具有滋补强身之效民间有“伏天狗肉赛人参”之说秋季食用牛肉和海鲜味主料的“梅云汤”和“神仙炉”冬季吃“野味汤”滋补御寒。这些都体现了朝鲜族的食疗观念。

(五)崇尚自然的多元融合

朝鲜族饮食文化体现了传统的农耕文化特征。由于朝鲜族先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适合农业的发展在漫长的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尤其是他们把水稻技术应用在中国东北在寒冷的东北土地开发了水田使水稻在北方寒冷的自然环境得以传播。东北肥沃的土地不仅可以开垦稻作农业还赋予这里丰富的野生植物如桔梗、沙参、马蹄叶、蕨菜、水芹菜、艾蒿、刺嫩芽、小根蒜等山野菜等。朝鲜族民谣中有一首《桔梗谣》唱的就是朝鲜族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该民族勤劳的精神。朝鲜族的饮食中不可缺少的小拌菜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恩惠———山野菜。山野菜的做法一般以尊重原味为主讲究色泽搭配。朝鲜族餐桌上经常放着山野菜的组合。食用时基本上以生食制成各种拌菜如沾酱菜、菜包饭、蔬菜拌饭等很大程度保留食物的原生态特性。如朝鲜族的冷面可谓夏季人们最喜爱的饮食之一根据选料不同口味各异。一般的冷面是以荞麦面做成凉爽的冷面汤颜色鲜艳夺目咖啡色的荞麦面条上面放上切开的白边蛋黄的鸡蛋、牛肉片、红色的西瓜片、泡菜萝卜丝、绿色的黄瓜丝上面再撒上芝麻粒看起来就是一幅色泽鲜艳的画卷。朝鲜族历来以米饭为主食米饭的制作原料十分丰富除大米和五谷杂粮外还用一些平时在餐桌上少见的山野菜如山白菜、苦苣菜、马蹄叶等进行包饭。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拌饭其原料除了米饭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蔬菜、山菜、肉末等。也就是说主食是多元的。为了达到“饭之甘在百味之上”、“遇好饭不用菜”的效果朝鲜族过去使用一种外形独特的铁锅锅底深收口。它最大的特点是锅盖特别沉重能够将锅

盖得很严实能焖住气儿即使锅内的大米再怎么沸腾也不会溢出来焖出来的米饭香味浓郁堪称一绝。

(六)精工细作,注重手工

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对选料加工有着严格的要求正如大家所说的“中国料理看火头、日本料理看刀功”而朝鲜族料理侧重看手功。这种手功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技艺更多的是讲其心诚、心静、心善的修养境界。因此朝鲜族的很多佳肴都是不用器具和工具而是直接用手来调拌的。调拌时的手指温度也都是很有讲究的。如发酵食品的酱类从用水泡制黄豆、煮黄豆再用稻草做成椭圆形或长方形的豆饼然后进行长时期的发酵在整个过程中其温度、时间、器皿等不但有讲究而且对如何避讳在制作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和行为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要求。即使做好的大酱若盛在器皿里也有很多规范。必须用干的汤匙盛酱忌讳用湿的汤匙盛好后一定要把大酱缸的盖子严密封起来若有闪失就会使大酱发霉变味。因此家里的长者一般不许年轻人随便动酱缸。

朝鲜族的泡菜腌制程序也非常讲究。用盐水腌制绝对不超过二十四小时而且咸度适中。白菜必须腌透然后用清水洗净再把白菜放进咸淡适中的盐水里时间可长可短然后把拌好的调料均匀地抹到白菜上。如果哪一道程序不规范就会影响泡菜的质量其味有差异新鲜度也有差异。

朝鲜族的拌菜非常讲究因大都取材于自然并且又基本上以生吃为主所以凉拌成为其特色。这种拌菜以原味为主加上调料使其达到爽口、酸辣、清淡的美味。讲究的人不戴塑料手套也不用其他筷子、汤匙等食具而用自己的手亲自拌。所以朝鲜族把这些人的手比喻为“蜂蜜手”只要此人拌菜就像蜂蜜一样甘甜。而这种人不仅对选料和调料有一手更重要的是此人对拌菜专心致志无论山野菜还是蔬菜都是那么精诚细作因此便会赢得“手功好、手味甘”之美誉。

再有朝鲜族的打糕别看是一锤一锤地打这里还深深地蕴含着人们的精诚所体现的精神境界。

三、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朝鲜族作为跨国民族迁徙到中国东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与其他民族一道开垦、建设了东北边疆的沃土同时也学到了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尽管如此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仍然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说其饮食文化仍然以米饭和酱类、泡菜类为主同时也兼具一些汉族饮食文化内涵。尤其在烹调过程中在本民族的饮食特点的基础上融进其他民族饮食要素形成了有别于朝鲜半岛的饮食文化一度出现了多民族融合的饮食文化特征。如朝鲜传统饮食的酱汤名副其实味道纯正而朝鲜族的大酱汤在其制作过程中有的朝鲜民众先放油等油开了再放大酱炒这种大酱汤的做法就是受到了汉族饮食烹饪的影响与其说酱味不如说油香味。再则有的朝鲜民众腌制泡菜其调料品放进花椒大料使朝鲜族泡菜味道更富有香辛味。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韩国饮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使很多濒临灭绝的朝鲜族饮食文化得以复生一些朝鲜族饮食开始寻根走向正宗复苏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朝鲜族饮食文化开始注重其原生态走向纯正从传统饮食文化中吸取养分进一步保持和发展了本民族的传统饮食特色。

首先注重原生态开发多样食品。在传承朝鲜族饮食文化方面比如发酵食品的酱类在其原生态、原味的基础上开发丰富多样的种类注重开发储存方便、携带方面的食品。如朝鲜族传统饮食当中的清国酱延边当地朝鲜族称臭酱过去这种酱只

能放在冰箱里保存但现在为方便大家在臭酱里直接放进调料攥成一团只要放进锅里煮即可食用。还有的制作成臭酱干粉末不论夏季还是冬季保存起来很方便。不仅如此人们对臭酱营养和保健价值的认识逐渐提高不仅供餐桌之需而且还把它制成随时随地可以食用的袋装颗粒有的药业集团将之制作成保健药品的胶囊。

朝鲜族泡菜以辛辣爽口而闻名于世但根据人们的不同口味的需要又开发了白泡菜也就是说其颜色没有红辣椒所以缺少辛辣味但仍不减爽口之美味。为了使泡菜的种类多样化人们用不同的蔬菜和山野菜腌制泡菜但其原味不变爽口的特点不变。由于配料不同有的具有海鲜味道有的具有苹果或梨的味道。同样是泡菜其味道千差万别。

朝鲜族的宴席上过去不可缺少的是米酒现在仍不减其魅力。米酒的醇香也不乏原味为了满足全信子民族学视野下的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其传承众口之需有的米酒散发玉米香有的散发水果香有的散发酒味香。这是因为在发酵中又添加了一些调料使米酒味道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以保健为主五谷杂粮相伴。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中主食仍以米饭为主过去以吃大米为上以吃大米为富但现在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现代疾病越发多起来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肥胖症等疾病不断侵袭着人们的健康生活人们越发感到讲健康应从饮食入手人们一改不良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多吃五谷杂粮。因此朝鲜族的主食多半是大米掺小米或黏玉米讲究的人更把粗粮当做必备品。不仅如此朝鲜族饭馆里的饭多种多样五谷杂粮的营养饭中土豆、地瓜饭、萝卜饭、茄子饭、蔬菜拌饭的品种多达数十种。

肉食也非常讲究多数朝鲜民众改变了过去单纯吃肉的习俗现在只要吃肉就必带蔬菜必备的蔬菜有洋葱、生菜等讲究合理的搭配。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每日三餐的需求从简朴到讲营养、重保健。过去朝鲜族非常喜吃糯米炒面而现在更喜欢把五谷杂粮和豆制品和起来碾成粉末制成膳食尤其是杂粮和豆制品。

其三注重饮食的美感享受。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在注重自己的原生态的情况下开发了许多丰富多样的食品并为食疗做出贡献。同时为了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朝鲜族饮食特别注重视觉美非常讲究什么器皿放什么饮食什么佳肴突出什么颜色。

如石锅营养米饭在白色的米底加上其他杂粮上面再镶嵌着红、绿、黄豆从视觉艺术角度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如朝鲜族冷面由过去的单纯的咖啡色荞麦面发展为黄色的玉米面和用山野菜做的艾蒿面等这些面条都在色泽搭配上富有美感。再有浓香的米酒盛在坛子里上面飘上几个红枣和绿色的松树叶然后用小瓢盛酒不仅色调美、器皿美饮酒的感觉也非常美。

当今朝鲜族饮食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向精细、多样、保健、美味、美感等方向发展体现出朝鲜民族的区域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以及这个民族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韩国)任相哲.韩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C].东亚传统文化与价值(延边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150.

[2]毛公宁.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68

[3]金清,朝鲜族传统发酵食品的营养保健功能[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4,(3)

[4]金禹彤.论朝鲜族饮食及其文化特征[J].理论界,2009,(10)

[朝鲜饮食文化起源]朝鲜起源

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理解,下面整理了以供大家阅读。 朝鲜族饮食文化习俗 朝鲜族喜欢食米饭,擅做米饭,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收口、盖严,受热均匀,能焖住气儿,做出的米饭颗粒松软,饭味纯正。一锅一次可以做出质地不同的双层米饭,或多层米饭。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打糕、冷面等也是朝鲜族的日常主食。 朝鲜族日常菜肴常见的是“八珍菜”和“酱木儿”(大酱菜汤)等。“八珍菜”是用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八种原料,经炖、拌、炒、煎制成的菜肴。大酱菜汤的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兴菜、海菜(带)等以酱代盐,加水焯熟即可食用。 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是入冬后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备菜肴。泡菜味道的好坏,也是主妇烹调手艺高低的标志。朝鲜族菜肴食用后大都有一定的滋补和医疗作用。如春天食用的“参芪补身汤”、伏天食用的“三伏狗肉汤”、冬天食用的野味肉和野味汤等。 朝鲜族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另外还有酱牛肉萝卜块;铁锅里脊;生拌鱼等朝鲜族风味菜肴。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 朝鲜族喜食狗肉,但婚丧与佳节不杀狗、不食狗肉。朝鲜族人非常尊重老人,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忌讳人称“鲜族”。 朝鲜饮食文化习惯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饮食习惯,而朝鲜人的饮食习惯的确独具特色。这种鲜明的特点体现在副食方面,大概可用腌、生、烤、辣四个字来概括。 腌用盐或酱来腌制泡菜。在以勤劳智慧而著称于世的朝鲜民族妇女的手中,几乎所有蔬菜都可以腌吃,如腌白菜、腌萝卜、腌桔梗、腌黄瓜、腌小青椒、腌紫苏叶、腌沙参等。经过科学配方精心腌制的菜,味不很咸,辣而微酸。朝鲜半岛海产品资源丰富,人们把鱼类、贝壳类也用盐和辣酱腌了吃。朝鲜人较为常吃的鱼贝类腌制品有腌明太鱼、腌鱿鱼、腌虾等。自古以来,朝鲜人每顿饭几乎都少不了腌菜。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篇一:朝鲜族风俗 , 朝鲜族风俗 朝鲜族是一个古老 的民族,一个勤劳的民族,一个和眭团结的民族,自古就有许多优良的风俗习惯。 高尚的品德 朝鲜族素有礼貌等人、尊老爱幼的美德,与人交往特别注意用语。朝鲜族有三种阶称,即“尊敬称”、“对等称”、“谦卑称”。晚生对长辈须操“尊敬称”,妻子对丈夫也都用尊称,就是兄弟姐妹只要大一岁 也必须用尊称,不能叫名字。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否则是一种失礼,就要受到 舆论的谴责。 老人无论在家晨或 社会上都普遍受到尊敬。老有用餐时不和晚辈同席,到吃饭时全家人必须等老人归来方能用餐。一般父子不同席,同席晚辈不是喝酒,如得到允许,必须转过身去饮用。席间,长辈举 杯后,其余人方能依次举杯。晚辈抽烟时不能向长辈借火,更不能对火。老人或长者外出, 全家人都要行鞠躬礼,同路时晚辈必须跟在长者后面。 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后,不管儿女多少、生活贫富,必须由大儿子赡养。每缝节假日,其他子女必须携家口前往“大家”(大哥)看望父母共席节日,父母也可到其他子女家走动,但患病时,必须住大儿子处,这是朝鲜族人规定的大儿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给老人过“花甲”(六十大寿)是朝鲜族人尊老习俗中的最庄重一项,届时要摆上丰盛的美味佳肴,把全村老 人都请来,共享其乐,在席上频频敬酒,祝愿老人延年益寿。 朝鲜族不但尊老还 爱幼,新的生命一降生,就要举家接连庆贺几天;子女满周岁时,更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亲朋好友都要到场祝贺,以后每年给孩子过一次生日。朝鲜族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无论家 庭是否困难都要全力供孩子念书,甚至为了孩子离学校近一些,可以举家搬迁,注重给孩子 传授礼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妇女,在家里操持家务,在外干体力活,家中的上下关 系和邻里关系,全靠妇女的品德修养。 特殊的房屋 朝鲜族的房屋与众 不同,独具特色,以平房为主,分内部矛盾结构和外部结构两部分。内部结构一般由三部分 构成。中间为灶间,一边是仓库没有炕,有门和灶间相通;一边是住屋,全部铺成炕。住屋 分上屋和下屋,一般下屋是热炕头供老人居住;上屋隔成二间,朝阳的一间作为客房,另一 间作为儿子的卧室,各间用横推的门板隔开,随时能挪走隔板成为一个大间,便于聚众活动。 每屋都有通向外边的门,门上的棂子有各种式样的格纹棂和雕花棂构成,糊窗纸现多改为玻 璃门窗。客人进屋男女有别,男人进客房,女人通过灶间进大铺炕,否则为失礼。进屋都要 脱鞋,过去炕上铺的是芦席或高梁杆编的席子,现在则用人造纤维板或油黄纸,上面刷上炕油,墙壁和顶棚用不同颜色花纸裱湖,满屋既亮堂又整洁。 外部结构也有许多 特点。以前房屋多用木搭架,屋顶用稻草、谷草或瓦盖顶,墙壁是泥墙刷白色,房柱有圆的、 方的,圆柱有鼓肚的也有直的,方柱有四角和八角的,尤其是鼓肚的圆柱将房子装饰得雄伟 壮观,房柱的顶端有梁和檩,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壮斗拱托住屋顶房檐。房顶过去多苫草,现

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

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 一、民族概况 (一)中国的朝鲜族 朝鲜语(朝鲜语:???)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4大民族。 吉林、黑龙江、辽宁以及内蒙四省区是现代朝鲜族聚居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朝鲜族人口1,929,69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83%。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与朝鲜半岛接邻的东北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大的聚居区。由于地缘和中国与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紧密关系,朝鲜族长期在中国东北地区或聚居或与其他民族杂居。早期到来的朝鲜人多汉化或者旗化,中国现代朝鲜族大多是19世纪后迁入中国的朝鲜族人的后裔。 (二)朝鲜族的分布 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为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 其中,黑龙江省有452398人,占全国朝鲜总人口的23.56%;吉林省有1181964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61.54%;辽宁省有230378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2%;内蒙古自治区有22641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18%;关内各地共有33216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73%。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总共有1864740人,占全国朝鲜总人口的97.1%。 二、语言、宗教信仰 (一)语言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居民多数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居民通常使用汉文。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①在类型上,因为和阿尔泰语系相近,沈阳有人主张入阿尔泰语系。②朝鲜文创于15世纪,是一种字母音节文字,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标记。朝鲜语共有40个字母,其中有元音21个,辅音19个。③在朝鲜语,元音是音节的中心,辅音只有和元音结合才能构成文字。④朝鲜语的辅音不仅可以在音节开头与元音相拼,还可以在元音作为韵尾发音。 (二)宗教信仰 朝鲜族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没有统一全民性宗教。 三、文化艺术

朝鲜族习俗作文

朝鲜族习俗作文 【篇一: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摘要:了解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历史及民俗文化,更多的了解朝鲜族,有利于发展和谐互助的民族关系,以及巩固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具 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迁入、饮食文化、炕文化 近几年来,韩流之风越吹越猛,说起韩国就离不开朝鲜,还有韩国 和朝鲜的主要民族—朝鲜民族,朝鲜民族是东亚的主要民族,主要 分布在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和日本也有少数分布,现在中国的朝 鲜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陆续迁入的。最早迁入并定居的一批, 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明末清初, 朝鲜半岛的朝鲜族开始有规模地 迁入, 或因其他原因被动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 是因战争而被动迁入中国。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 清军就俘获 5000 名朝鲜士兵, 其中, 仅有部分遣返朝鲜。另有一部分发配为奴, 这部分朝鲜人终生留居中国。1627年, 后金为巩固作战在第一次对 朝战争中获胜, 朝鲜被迫与后金签订《江都会盟》, 在后金军队撤退 过程中, 有 4986 名朝鲜人被掳走, 除被杀 290 人、逃还 623 人外,其 他被带到中国。1636 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为解入关后患之忧, 再度 攻伐朝鲜。朝鲜大败, 被掳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达数十万。这些数量 众多的朝鲜人, 绝大多数成为女真人的奴隶, 自然成为中国朝鲜族的 早期迁入者,。现在东北分布的朝鲜族,尤其是黑龙江的朝鲜族,主 要是在九一八之后日本组织的移民。日本当时有个政策,叫“日人移韩,韩人移满”,组织了大量朝鲜人进入中国东北。曾经东北地区对 朝鲜族人的两种称呼——鲜族和棒子,都和这种移民活动相关。称 朝鲜族为鲜族,会引起不悦——这是日本人对朝鲜人的蔑称,称呼 其为“棒子”“高丽棒子”,那就是要打架。诚然, 这一迁入过程是被动的。中国朝鲜族人口积累的第二个途径是主动迁入的,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年,朝鲜全国遭遇 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700年,在朝鲜北部 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此后,为 了生计而潜逃越边境者越来越多。

朝鲜族民族食品

第一章绪论部分 概念题 1、民族食品: 2、民族食品学: 3、朝鲜族传统食品: 4、朝鲜族传统食品学: 5、传统食品: 6、特色食品: 7、民俗食品: 8、民族(传统)食品: 判断题 民族食品就是民俗食品。() 传统食品和民俗食品具有共同的属性。() 朝鲜族传统食品的特点是主食和副食区别明显。() 辣味是朝鲜族传统食品独有的特点。() 选择题 朝鲜族传统食品根据其用途可以分。 ①发酵食品②盐制食品③主食④调味品⑤熏制品⑥休闲食品⑦副食 朝鲜族传统食品根据其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 ①盐制品②农产品③调味品④水产品⑤休闲食品⑥林产品⑦饮料⑧畜产品 朝鲜族传统食品根据其制造方法不同可以分为。 ①主食②调味品③发酵食品④干燥食品⑤农产品⑥盐渍食品⑦熏制食品⑧休闲食品 简答题 1、民族食品学的研究内容是?

2、民族(传统)食品的属性是什么? 3、朝鲜族传统食品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4、民族食品的研究意义? 5、朝鲜族传统食品的特点是什么? 论述题 1、试述民族食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2、举一种你家乡的代表传统食品或特色食品,试述其特点、制造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其发展前景。 3、举一种你家乡的代表传统食品或特色食品,试述其历史背景和传统饮食文化,原材料的特点、制造工艺及制造方法及其特点和发展前景。 a 历史背景和传统饮食文化 b原料的特点 c制造工艺流程 d 操作方法 e 发展前景 第二章朝鲜族泡菜(KIMCHI)的加工 概念题 1、泡菜 2、朝鲜族泡菜 3、KIMCHI 4、朝鲜族辣白菜 5、四川泡菜 6、腌制 7、干腌制 8、湿腌制 9、混腌制 10、海鲜酱

【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民俗传统

【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民俗传统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

中国朝鲜族文化价值意识的变迁

中国朝鲜族文化价值意识的变迁 /****************************************************************************/ 亲爱的朋友,您好,此文档为我站的宣传信息,若需查看部分资料或者购买此套资料,请联系我们的客服或登陆我们的网站--3A学习网万分感谢您对我站的关注与支持!!! /****************************************************************************/ 政治腐败,财政枯竭, 社会秩序紊乱,人民遭受涂炭。特别是朝鲜北部连年发生前所未有的大水灾、旱灾和虫灾,民不聊生。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集团的暴政,遭受连续不断的自然 灾害,清朝戌边力量的薄弱等原因,濒于死亡线上的朝鲜边民为谋求生路,“不惜冒犯重禁,渡江越境’,。[a1因此加剧了朝鲜北部边民越境的浪潮。 2. 1. 2移民实边时期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清朝政府逐渐缓和对东北地区的封禁,开始采取开 发东北的放荒政策,不仅废除“封禁令”以外,到19世纪80年代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由此以来,朝鲜族的移民行为呈现急邃增加之势。清朝政府的这种变 化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原地区的人口急逮增加,社会动乱因此时而发生。在明朝,中国 的人口只有六七千万。到了清朝,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便随之减少,并出现了粮食不足的现象。151 第二,为了摆脱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而导致的经济危机。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需赔款2.3亿万两纹银,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两倍。之 外,清朝政府由于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而借的外债达12亿两纹银。国家的财政,此时到了这种程度,可以说已经枯竭。[61 第三,为了抵制俄国的南下政策和沿海的殖民开拓。因为,根据1E6。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朝与俄国的国境己确定为从瑚布图河口沿浑春河到图 们江人口处。延边地区,因而成了清、朝、俄三国的接壤地区。然而,俄国却经常派军队在图们江河口地区挑衅,不断制造国境纠纷 清廷认识到国境问题的深刻性之后,于1881年,清廷将挥春协领升级为副都统,同时完全废除了对延边地区〔南荒围场)的封禁,决定依照《盛京东边 间旷地开垦条例》,全面开放延边地区。由此可见,当时清廷想通过对延边地区的移民实边,既防范俄国的南下,又开拓边境地区,以期达到一石二鸟之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政府一开始在延边地区实行的“以汉实边”政策, 141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第4章,奉天学务公所.1907年版(151马汝沂、马正大,《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658e 161何清涟,要清末中国的大量外债及其分析》,《财政研究》1998年第12期,P26 由于交通条件恶劣和汉族老百姓的不适应而无法如愿以偿与此相反,在这一时期仍被作为禁越对象的朝鲜垦民从i9世纪\n价值内容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种价值意识又

朝鲜族文明礼仪

篇一: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吉林省延边称之为朝鲜族自治州。2008年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这几年来人口数是逐渐减少。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着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 日常礼仪 说话礼仪: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在与人交往时,特别注意用语。朝鲜语有三种阶称,即“尊敬阶”、“对等阶”、“谦卑阶”,以不同的语法格式,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对长辈一定要操“尊敬阶”,妻子对丈夫一般也用尊称,兄弟姐妹之间,弟弟妹妹对兄姊也要用敬称,而不能直呼名字。平辈之间初见,也要用敬语,并说些客气话,以示文雅、有礼;否则就是失礼,被视为无教养,家长也会受到非议。 走路礼仪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如果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需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必须恭顺地敬礼、问安,并且让路以至目送 用餐礼仪朝鲜族的老人地位很高,生活在朝鲜族当中,处处都能体现对长辈的尊重。如平日饮食,老年人不同晚辈同席,而要在单独房间的小方桌上进食。 晚辈若被允许同长辈同席,也不能当着长辈面饮酒;若要饮酒,也须转过身去饮用。在酒席上,要按年龄辈分依次就座、斟酒。只有长者举杯后,其余人才可以依次举杯。 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吸烟,不准向长辈借火,更不能同长辈对火。老人或长者外出,全家要鞠躬礼送;老人在吃饭时未归,全家要等老人归来方能进餐;遇有佳味,亦须在老人尝用过后,家人才可享用。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 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 篇二:浅谈朝鲜族饮食文化与礼仪 浅谈朝鲜族饮食文化与礼仪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1.人口与分布 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改革开放前,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其人口多聚居于乡村,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兴办民族教育,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朝鲜族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朝鲜族经济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水稻耕作,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镇,由小城镇流入大中城市,由东北的传统聚居地区流向关内发达地区和国外。仅就人口流动状况来看,朝鲜族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输出劳务,另一方面由传统的居住地东北三省迁移到北京、天津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从事第三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流动到国内大城市及沿海城市的朝鲜族人口为55万~60万,2008年9月为止,通过各种渠道劳务输出到韩国的朝鲜族人口为38万,另外缔结涉外婚姻和入韩国国籍的有8万。目前在韩国的朝鲜族人口,共计46万,加上在日本和美国的朝鲜族人口15万,在国外的朝鲜族人口达到60万以上。这就说,朝鲜族在国内外流动人口的总数达到120万,占朝鲜族总人口192万的60%以上。朝鲜族人口的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内其他民族的前列。伴随大规模流动人口,朝鲜族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不能详谈。今天重点讲朝鲜族的形成过程,即移民到中国,成为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过程。 2.朝鲜族的形成过程(朝鲜人迁入中国的历史) 由于便利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频繁,疆界观念淡薄,相互移居现象时有发生。但17世纪以前的古代朝鲜移民的后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早已为汉族、蒙古族、满族以及其他民族所同化、吸收,不再是朝鲜民族群体的成员了。这些古代移民的痕迹也只有在历史文献、金石资料、家谱及部分后代们的意识中才能找得到。

朝鲜族习俗 文档

保安族的风俗习惯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2)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冷面,三分淀粉、七分面压制而成。煮熟捞出冷却,再用牛肉或鸡肉熬汤,并放入甘草、胡椒、花椒、生姜、味精、糖醋等制成冷面汤,吃时再放入牛肉片、

朝鲜饮食礼仪

朝鲜饮食礼仪 篇一:朝鲜族文明礼仪 篇一: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 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的日常礼仪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吉林省延边称之为朝鲜族自治州。2008年 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 %.这几年来人口数是逐渐减少。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 北方种植水稻着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 方水稻之乡”。

日常礼仪 说话礼仪: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在与人 交往时,特别注意用语。朝鲜语有三种阶称,即“尊敬阶”、“对等阶”、“谦卑阶”,以不同的 语法格式,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对长辈一定要操“尊敬阶”,妻子对丈夫一般也用尊称,兄弟姐妹之间,弟弟妹妹对兄姊也要 用敬称,而不能直呼名字。平辈之间初见,也要用敬语,并说些客气话,以示文雅、有礼; 否则就是失礼,被视为无教养,家长也会受到非议。 走路礼仪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如果有急事非超前不 可,需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必须恭顺地敬礼、问安,并且让路

以至目送 用餐礼仪朝鲜族的老人地位很高,生活在朝鲜族当中,处处都能体现对长辈的尊重。如平日 饮食,老年人不同晚辈同席,而要在单独房间的小方桌上进食。 晚辈若被允许同长辈同席,也不能当着长辈面饮酒;若要饮酒,也须转过身去饮用。在酒席 上,要按年龄辈分依次就座、斟酒。只有长者举杯后,其余人才可以依次举杯。 晚辈不得在长辈面 前吸烟,不准向长辈借火,更不能同长辈对火。老人或长者外出,全家要鞠躬礼送;老人在 吃饭时未归,全家要等老人归来方能进餐;遇有佳味,亦须在老人尝用过后,家人才可享用。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 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

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_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

收稿日期:2008-01-15 作者简介:朴婷姬(1965-),女(朝鲜族),吉林汪清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第25卷第3期2008年7月东 疆 学 刊Dongjiang Journal V o l .25N o.3July .2008 ?民族问题研究? 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 ——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 朴婷姬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 要: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族的后裔,如今是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朝鲜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朝鲜族认同的三个层面,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中国朝鲜族的族群认同釉及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入手,阐明跨国民族认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跨国民族;多重认同;朝鲜族 中图分类号:C 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007(2008)0320037207 民族的认同意识是具有政治意义也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心理现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拥有30多个跨国(或跨界)民族[1]的国家。相对而言,跨国民族的认同容易受政治的影响,较强烈地遭受他律变化,呈现复杂多重的特点。因此对跨国民族认同的研究,不仅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繁荣,而且对构建多元民族文化与国际交流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族的后裔,如今是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朝鲜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本文从朝鲜族认同的三个层面,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中国朝鲜族的族群认同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关 系入手,阐明跨国民族认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一 “认同” (iden tity )一词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来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日益频繁,“作为一种操作性概念,主要是一种能动的与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密切相连的归属性”。国家认同,就是在有他国存在的语境下,人们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 的“身份感”[1] 。 国家认同对民族群体来说,是群体意义上“家”的认同。主要表现在个人对国家所持有的感情和认识,除此之外,也包含理性层次的利益考虑[2],体现了民族的政治认同与归属。“国家认同 的主要标志是国籍认可”[3],但从认同主体因素 上分析,除了获得法定国籍还不够,还必须在观 7 3

各民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形的风俗

各民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形的风俗朝鲜族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蒙古族 蒙古族男女都穿身宽袖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他们现在的服装式样和鞋子已有较多的改进。饮食方面,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冬羊皮缝制大衣,不挂布面。妇女夏天穿长的花布连衣裙,冬季外罩对襟棉大衣。牧民冬季戴三叶帽,热天则扎用三角布制的头巾。妇女头戴白布盖头,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头巾左上端上佩带一件首饰,并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饮食,哈萨克族牧民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们制做的马奶子是名贵的饮料。 藏族 藏族男子发辫盘于头顶,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着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西藏农区妇女夏秋着无袖袍,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牧民穿羊皮袍,不缝袍面。僧尼披袈裟。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僧尼可食肉。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植棉和棉织业历史悠久。过去一般都穿棉布衣。男子穿的长袍称为“袷袢”;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穿黑色对襟背心,现在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爱戴“尕巴”(四愣小花帽)。耳环、手镯、项链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维吾尔族农民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待客、节日和喜庆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饭。集市上出卖的烤肉、烤馕、薄皮包子、小水饺等,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瓜果是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们制做的马奶子是名贵的饮料。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冬羊皮缝制大衣,不挂布面。妇女夏天穿长的花布连衣裙,冬季外罩对襟棉大衣。牧民冬季戴三叶帽,热天则扎用三角布制的头巾。妇女头戴白布盖头,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头巾左上端上佩带一件首饰,并戴耳环、戒指和手镯。 苗族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

朝鲜族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后东三省朝鲜族海外移民问题初探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族陆续移居海外,迁入韩国者大约有40万;光是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在1991年至1994年迁入俄罗斯者为3万多;还有在1995年大约2万左右的人去了美国、加拿大、中东等地。虽然朝鲜族的海外移民数量相对于中国总体的海外移民数量所占比例很低,但她仍然是中国国际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有必要研究和探讨有关他们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出国、出国的方式有哪些、对中国和移居国的影响是什么以及他们的海外移民活动对我们有哪些启示等。在中国,研究这一方面的学者并不多,目前为止笔者知道郑信哲,他在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龙井市朝鲜族的劳务输出、出国探亲和涉外婚姻以及存在的问题,但并没有谈到他们出国后具体做什么工作,他们的海外移民对中国和移居国的影响,郑先生在文中谈到了他们的跨国流动的积极意义,并未涉及到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按照国际迁移过程中的“推-拉”理论,就改革开放后朝鲜族的海外移民的原因、途径、他们在移居国的工作以及对中国朝鲜族社会和移居国的影响进行讨论。 “朝鲜”原是1392年建立的李氏王朝的国号。李氏王朝历史500余年,后即以国号为族名。“朝鲜”的原意是“光明的东方”。 朝鲜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成员,目前总人口大约有200多万,有63%的人口分布在吉林省(其中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人口约占朝鲜族全部人口的43%)、黑龙江省的朝鲜族占25%左右;辽宁省占11%左右,其余散居在北京、山东、上海、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朝鲜族人口约有160万,其中约有60万陆续回到了朝鲜。据统计,1949年,东北朝鲜族人口减少到大约有100万其中53万聚居在延边地区。这表明,朝鲜族人已经形成为区别于朝鲜半岛朝鲜民族的心理素质,也标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形成的中国朝鲜族民族共同体最终得以形成。现代世界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越来越使世界各国成为一个整体,谁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 对外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来往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开放。 对外开放使朝鲜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外开放增强了朝鲜族的开放意识,使朝鲜族地区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朝鲜族在对外开放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更提高了民族自信心;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竞争意识得到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有了提高;民族教育获得新的发展,民族文化更加活跃,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增强了朝鲜族的中华民族意识,民族间发展差距缩小,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按照国际迁移的“推-拉”理论及其四个基本要素,朝鲜族的海外迁移过程也具备条件,只是,笔者为了更具体论述朝鲜族海外迁移的原因,所以分为以下几点。 客观原因:从国际方面看,二战后,世界分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

延边朝鲜族风情风俗

朝鲜族简介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朝鲜族比较讲究卫生,讲究礼貌,特别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称赞。 “都拉吉,都拉吉,都哦拉吉,迎春花开都拉吉”凡是接触过朝鲜族的人,无不对这载歌载舞“桔梗谣”的画面记忆深刻。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即兴歌唱,翩翩起舞。这首著名的民歌《桔梗谣》,更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也使得朝鲜族的风味小吃愈发沾染上了浓郁的饮食文化色彩。 服饰特色 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在盛大节日,隆重庆典等场合,朝鲜族男女都习惯穿白色衣衫,故又有“白衣之国”的美称。 迁入初期,朝鲜族人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朝鲜族的传统服饰有男女上衣、裤子、裙子、外套、袍、坎肩及笠帽、船形鞋等。除了日常的服装外,还有周岁服装、结婚礼服、丧服等礼仪服装。 男子穿白色斜襟短上衣,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盘结在右襟中上方。他们还喜欢外套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坎肩)。冬天多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腰宽,裤裆和裤管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穿时将裤腰前部折起后系上腰带,裤管下口用布带系绑。节日时多戴礼帽。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 朝鲜族女装多采用丝绸或柔软面料制成,其最大特点为短袄长裙,其色彩和纹饰都很讲究,优雅而漂亮。女袄的袄襟很短,无扣,用绸带系住,襟和下摆略呈弧形,线条柔和。年轻女子喜在袖口及衣襟处镶饰彩色绸缎边。老年妇女冬天外面加穿皮毛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裙子分筒裙和缠裙两种,又有长裙和短裙之别。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系宽腰带,内套白色衬裙,再将外面的裙子缠裹下身,最后把裙子左下角提起掖在腰带内,这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年轻妇女可以穿缠裙或褶裙,未成年的少女只能穿褶裙,褶裙为直筒式,腰间有很多细褶,宽大而飘逸。 朝鲜族妇女头饰较简单,女孩多留娃娃头短发,未婚少女梳一条长辫,婚后

朝鲜族的餐桌礼仪

朝鲜族的餐桌礼仪 朝鲜族又称高丽族、韩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朝鲜族的餐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朝鲜族的餐桌礼仪 朝鲜族的饮食特点 朝鲜族地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大米是其主要食粮。 爱吃打糕(打糕是朝鲜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宾客的主食,就像汉族人吃饺子一样重要。)、冷面(朝鲜族冷面更是别具一格,朝鲜族有正月初四吃冷面的习俗,认为这一天吃了长长的冷面能“长命百岁”,故又称“长寿面”。) ,爱喝汤,爱吃狗肉。此外,其传统食品有五谷饭、松饼、药饭;另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副食品为:泡菜。 酒:白酒、“马利格”酒

冬至这天还有喝小豆粥的习惯。 朝鲜族的社交礼仪 朝鲜族人礼貌、好客,非常注重礼节,儒家“孝”的思想对其影响最为深远。 尊老及餐桌礼仪 朝鲜族日常礼仪 说话礼仪: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在与人交往时,特别注意用语。朝鲜语有三种阶称,即“尊敬阶”、“对等阶”、“谦卑阶”,以不同的语法格式,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对长辈一定要操“尊敬阶”,妻子对丈夫一般也用尊称,兄弟姐妹之间,弟弟妹妹对兄姊也要用敬称,而不能直呼名字。平辈之间初见,也要用敬语,并说些客气话,以示文雅、有礼;否则就是失礼,被视为无教养,家长也会受到非议。 走路礼仪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如果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需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必须恭顺地敬礼、问安,并且让路以至目送

朝鲜族民俗食品包装设计开发策略

朝鲜族民俗食品包装设计开发策略 摘要:目前,中国朝鲜族民俗食品业的发展强势与产品包装设计弱势形成极大的反差。中国朝鲜族民俗食品包装装潢设计中只有不断地挖掘和利用民俗文化的价值,抓住地域特点、民俗特色,追求创新、注重质量,民俗食品的开发才能尽快走出低谷,开辟新的具有延边朝鲜族地域特色的民俗食品品牌,使延边民俗食品业造成商品与民俗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延边朝鲜藏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并能有效的形成民俗食品产业新的经济增张点。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饮食文化民俗食品包装设计 一、中国朝鲜族民俗饮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朝鲜族特色民俗文化渊源 “中国朝鲜族是一个迁入民族,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朝鲜北部连年灾荒,加之官府沉重的苛捐杂税,灾民纷纷跨越图们江、鸭绿江等界河,大批迁徙到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在此开荒种田、赖以生存。大量移民在中国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个既保持固有民族传统和基本特征,又融合了中国色彩的新民族共同体——中国朝鲜族。1952年,我国在朝鲜族人口最多、聚居最集中的吉林省延边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行政机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从此朝鲜族成为中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既继承和发扬了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保持了民族生活方式中的优良传统和民族风格,又在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汲取周边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以适应具有中国多民族特色的新型生活方式,从而建构了既与朝鲜半岛生活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又和我国其他兄弟民族生活文化有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其总体特征与中国特色大致体现为朴素性与原文化性、地域性差异、复合性与兼容性等。 “民俗风情是民族生活的体现,并因民族的生存空间不同而有地方的区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俗语正是体现了民俗的地方性特征”。同一民族的风俗习惯是相近的,但由于居住地域的不同和历史的变迁,即使同一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会呈现很大差异。 2、中国朝鲜族民俗饮食文化特点 从民族特征上看,延边朝鲜族可以说是中国朝鲜族的一个缩影,在饮食文化方面尤为如此。“延边朝鲜族在特殊的地理、历史、经济条件下,继承了传统饮食习惯、融合了东北汉族饮食风味、汲取了半岛南部的饮食风格,形成独具特色的延边朝鲜族饮食文化风俗,其尚天然、重食疔、融多元的饮食文化特征,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发展,更丰富了中华饮食文明”。 二、朝鲜族传统食品包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变迁,朝鲜族的特色食品逐步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迈进。朝鲜族饭桌上的各种菜肴经过精致包装走进了超市,走出了延边,有些产品甚至远销国内外。为弘扬朝鲜族饮食文化和振兴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延边产品包装设计创意、质量、水平与朝鲜族传统食品业飞速发展的强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各产品的包装设计风格大同小异,根本没有朝鲜族传统特色。民俗食品的开发与研究始终是延边食品业发展中非常薄弱环节。目前,延边民俗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产品加工粗糙、包装档次低、创意陈旧、无特色等缺点。同时,民俗食品生产企业多以民营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多采用小铺面、小作坊的经营方式。南于规模小、实力弱,所经营的民俗食品品种类较为单一,而且,对山珍等地方土特产产品的加工还停留在初加工上,产品加工粗糙,包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