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中的宁静_雪夜林边停留_的文体学解读_常琅

深邃中的宁静_雪夜林边停留_的文体学解读_常琅
深邃中的宁静_雪夜林边停留_的文体学解读_常琅

2007年6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2007

第29卷第3期Journa l o f Y anan U niversity(Socia l Sc i ence)V ol129N o13

深邃中的宁静

)))5雪夜林边停留6的文体学解读

常琅1,王芙蓉2

(11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21延安革命纪念馆,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独特形态,具有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的文体特征。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善于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从宏观的谋篇布局、修辞隐喻,到微观的词汇语法、音韵特征和语义关系,把平淡无奇的东西点化成意味深长的诗韵,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一个艺术空间,给人以清新纯朴、富有生活气息、语调宁静亲切的美感。

关键词:诗歌;象征;语法隐喻;词汇特征;音韵

中国分类号:I10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07)03)0107)03

5雪夜林边停留6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1923年发表在他的诗集5新罕布什尔6中。其风格特征是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因而在美国本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评论家来说它也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吸引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但正如批评家奥斯特(Judith O ster)所言, /评价的不确定性和开放式的结尾以及对文本宽泛的释义帮助创建了一种现代阅读方法。0[2](P116)

一、主题

诗歌5雪夜林边停留6由四节组成,第一节和第四节讲述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关于小马和叙事者的所想。因此诗中两个主要的角色人与马,在构成诗的总体意思上有相等的意义。韵律结构(aaba bbcb ccdc dddd)在塑造人与马两种形象过程中加强了连贯性,也暗示了诗的意蕴将在最后一小节中得到体现。诗中叙事者以主角出现,在寒冷昏暗的冬夜,停马驻足观看林中雪景,他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马,但马无法理解为何要在/这一年最黑的晚上(the darkest even ing of the y ear),0/在远离农舍的林边湖畔停顿(to stop w ithou t a far mhouse near bet w een the w oods and froz en lak e),0所以它急于向前奔跑。当时叙事者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他爱好美景,另一方面他感觉到了生活压在他肩上的责任。诗中的小矛盾映射着生活中的大矛盾,小冲突象征着生命里更大的冲突。一方面,感性而睿智的他想沉醉于美丽和艺术的享受中,但另一方面他却深知有更大的职责和责任。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候,我们的面前摆着两条或更多的路,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这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走去。这种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过的经验,被诗人敏感地捕捉到了,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二、语法隐喻和修辞手法

诗的功能之一是/喻世0,往往通过想象意象性的比喻和强烈的感染力去刺激人们的情感来达到目的[3](P402),诗歌因此而具有较抽象的语域,适用的情景语境也比较多,能轻而易举地将读者拉到诗的意境中。诗在表达上的特殊性使读者不仅从文字上理解它,而且更重视它给人的联想和认同,这使诗的语法隐喻变得更为重要。简单地说,语法隐喻是通过把词汇语法层的本义转变为隐含意义的表达方法[4](P342);具体地说,语法隐喻把人们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或事件投射到抽象的概念或事件中,以获得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语域创造了许多情景语境潜势,使它的语法隐喻空间能够触及人们的生活,这具体表现在诗的修辞手法上。

11象征。树林有时是一个荒芜、疯狂、合理而又朦胧性的象征符号。然而这片树林并不是真的荒芜,它是某人的树林)))主人就住在村子里,和所有明智

收稿日期:2007)02)03

作者简介:常琅(1982)),男,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107

的人一样。这时出现了村庄与树林的分割线。即使树林没有恶意,他们仍然拥有无理性的种子。在这夜里,他们是幽黑的)))黑暗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涵义。树林坐落在文明的边缘上,无论如何,他们吸引着作者。/社会0将谴责在这个暗处、雪里停留)))这种行为是欠考虑的。作者把社会的责备归因于马,这起初看起来有点古怪。但马是人类文明驯化出来的,此情此景中它最能代表人类社会,从这点上看也就不难理解了。马责备叙事者(即使这仅仅是作者的想象),却凸显出叙事者两难的心理冲突:一方面是对美丽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危险、未知、黑暗神秘的吸引力,也可能与死亡相关。

诗中/悠闲的风(easy w ind)0的/悠闲(eas y)0和/绒毛状的小薄片(do w ny f lake)0的/绒毛状的(do w ny)0指的是内在特性。/在第二节和第三节里,树林、微风和降雪被视为自然摆脱限制的体现,是一个努力挣脱被人类权利和义务限制的世界0[5](P119-120),象风一样自然悠闲,树林也是自然、可爱、幽黑和深邃的。这些特质与人的价值观形成对比,归属的主题被重新陈述。然而,诗的第一小节中,所有权与权利紧密相连,在诗的最后也跟义务联系起来。动词/有(have)0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结束处的两行诗句因它们是重复句,占有高潮地位,/睡眠0一词在诗中常用于比喻死亡,所以本诗似乎在暗示:/还得活许多年,我才能长逝。0但如果我们接受这种解释,那就把不负责任地纵情于观赏雪林看作是死亡之路。诗人的全部含义很明显,具有人类价值的美是在整体生活中占有地位的,但如果人生以牺牲职责为代价而专门追求美,那就等于具有责任感的人死亡。因此,诗人接受了发言者的选择。

21隐喻。诗中一些词语的重复使用体现了诗歌的隐喻手法。有些单词的字面意思,如/雪、结冰的湖、这一年最黑的晚上、铃铛、小薄片、幽黑、深邃、睡眠0都十分普遍,通常容易被忽视,但在诗里他们都具有隐喻含义。这些单词和短语都与促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变得寂静或死亡般的冷淡相关,提供给读者一种想象空间来构成一幅生动、难忘、激励情感的情景。诗中的/树林0是可爱、幽黑、深邃的。而在人的惯性思维中,树林常常因他们的明亮和开放而被赞赏,不符合/幽黑0、/深邃0这样的特性,作者对事物和概念非同一般的使用手法证明了他对隐喻经验的处理是正确的。

31句子重复。诗歌中词、词组或句子在不同地方的重现,能起到渲染气氛、前呼后应的作用。在同一个地方两句或更多诗句的重复实际上就是诗意的延伸,而且是非常明显的延伸。

5雪夜林边停留6中最后两行诗句的重复就是诗意的延伸,是全诗真正地的点睛之笔。第一句/And m 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0延续着其他诗句所阐述的字面意义,但我们必须达到更高的诗的境界,就应该知道诗歌所暗示的内容要比它直接说出来的多得多。接着我们看到了第二句/And m 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0,它表面柔和但穿透力极强,让人不能忽视更无法忘记。最后一句的/And m iles to go0好像在讲述生命的历程,/sleep0却暗喻死亡,与前面的woods (暗喻死亡的森林)和far m house(暗喻坟地)。诗的高潮在最后一小节凸现,就是神秘树林的吸引力与因为责任而不得不离开树林的拉力之间的冲突。树林是死亡的诱导,在最后一小节中产生象征共鸣:叙事者被他自己所认为的/可爱、幽黑、深邃0的死亡诱导,但是在他能/安睡0之前,他还有很多任务要去完成。

三、词汇语法层

11词汇特征。英语诗歌对事物的描写旨在对读者的感官起作用,使得到明确的感受。这种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或意象(I m ager y)。弗罗斯特巧妙地运用名词,非常形象化地描述了寂静笼罩的树林,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成一副自然世界的图画。在整个描述中,弗罗斯特提到了结冰的湖(lake)和微微的风(w i n d),暗示了那笼罩树林的寂静。弗罗斯特也把树林描述得和平而神秘,树林披着厚厚的雪装(fill up w ith sno w),给读者一个丰满的感觉,同时又营造出树林宁静的气氛,这片树林与世隔离,/没有人烟(w ithou t a far m hou se near)0让读者感觉到未扰动的隔离和和谐。弗罗斯特想象树林黑暗而深邃,暗示出一种与树林有关的神秘。

同时,诗歌作为一种交流的独特行为和语言的组成方式创造了独特的信息。/组成模式0是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产物,每种组成模式都揭示了主题。在诗的第一小节里的组成模式是以/代词性形式的优势0表现出来的。物主形容词h is出现两次,whose出现一次,引导读者/推测诗的整体主题与所属权有关,也与树林有关0[5](P118)。在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里/我的小马0、/他的铜铃0两个物主形容词也说明了归属主题。

21音韵特征。这首诗由结构相似的四小节组成,每一行都是抑扬格,带着四个重读音节,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在每个小节的四行诗里,第一、第二以及第四行押韵,第三行不押韵,但是它奠定了下一小节韵律。诗的韵律结构是aaba bbcb ccd c dddd,例如,在

108

第三节中queer,near和y ear全部押韵。lak e与下一小节的s hake,m istake和f lak e押韵。有规律的节奏和韵律产生一种令人愉快的效应,推动诗的发展。这种组成模式的例外出现在第四小节,是用来引起了读者的注意。第三行与前面两行押韵,而第四行重复讲了一次。读者不要被简单的话语和简易的韵律所误导,因为在英语诗歌中,强制性地使用韵律而不削弱诗本身,是很难做到的,然而作者却很自然地做到了。

从一开始作者就以试探性的语调让读者进入了完全无法感觉方向的境况中,如第二行末端一个平实的/though0,提醒叙事者仍生存在这个世界。通过[o]音的重复,/though0也启动了一系列音韵。在第一二行诗中孤独的感觉是为看见被雪覆盖的树林这一奇怪过程做准备的。在第二小节里,不间断的节奏增加了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神秘世界的感觉,因为读者只是微弱地感觉到与第一小节韵的联结,这种模式紧紧抓住读者。铃铛的/摇晃0增大了第三小节孤独的宽敞和寂静,但富于幽默的一/问(ask)0带出了马的观点,告诉我们赶马人是头脑清醒的。作者细致地处理周围的声音,从/g ives,shake,a sk, m istake0到/sound.s the s w eep/of easy w ind0,通过减少辅音字母的手段向寂静的世界过渡,同时又依靠词素s w eep的/)eep0,营造出安静、精神集中及小马的摇晃动作为第四小节的/sleep0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孤单(l o ne l y)0唤起了/easy0和/do w n0温柔的诱惑;/dark0和/deep0让人感到时间的陌生和树林的神秘。结尾的诗句极好地表现出全诗的冲突,通过重复,逐渐安定下来的令人昏昏欲睡的韵律冲撞着诗中发言者正说的话。随着说话者自我明智地在诗中重复着/我有许多诺言(I have pro m ises)0和/还要赶多少路(m iles to go)0,他好像就要点头离开。树林无处不在的黑暗、作者所听到看到的事物以及言语间的催眠曲是对睡眠的邀请,而冬日的睡眠却靠近安静的死神。所有这些诗句都暗示着纯粹意义上的象征:要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神秘的力量。

根据W ill o w don的观点,诗永远没有权威的解释,正所谓/诗不达诂0,因为诗的设计本身就包含了许多意义再生的潜势。弗罗斯特利用形象化的描述、比喻的短语和象征性表达等各种形式,创造出整首诗与一种神秘感混合的平静气氛,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同时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世界。此外系统功能理论在文体学中的运用,使读者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参考文献:

[1]姚祖培,朱兰花1罗#弗罗斯特抒情诗选[M]1北京:中

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1

[2]戴凡1对一首诗的功能文体学分析[J]1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2(1)1

[3]张德禄1功能语言学[M]1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

[4]H a lli day M A K.A n Introduction to Functi onalG ramm ar[M]

1Be iji ng:F oreign L anguage T eachi ng and R esearch P ress, 20001

[5]W iddow son,HG1Sty li stics and the T each i ng of L iterature

[M]1L ondon:L ongm an G roup L i m ited,19751

[责任编辑加东]

Stylistic Analysis of S to pp i ng by W oods on a Sno wy Evening

CHANG Lang1,WANG Fu-rong2

(11Co llege o f Foreign Languages,Yanan University;21Yanan Revo l u ti o nary M e m or i a,l Yanan,Shaanx i716000) Abst ract:A s a unique stylistic feature o f the literat u re,poe m bri n gs usm usic beauty,v isual beauty,i m age beauty and sy mbolic beauty.Am erican conte m porary poetRobertFrost is good at sty li s tic feature of poe m s fr o m the m acro-scopic organization,rhetorica lm et h ods and gra mm a tica lm etaphor to m icroscop ic gra mm ar,vocabu lar y,rhy t h m ic feature,and se m antic relations.Through the descri p ti o n of the poetry i m age,he m ade the si m plest pieces into m ean i n g ful poe m s to pursue its i m p li c ation,therefore,let the poetry de m onstrate a m ult-i l e vel and m ult-i ang le ar-tistic d i m ension and bri n g us refresh i n g sense,flatus of life,tranquility and gen iality.

K ey w ords:poetry;sy mbo lis m;gra mm aticalm etaphor;vocabu lar y features;pronunc iation r hythm

109

文体学分析1

《英语文体学》1~7章小结 一.关于文体学 本章主要是介绍了骨水泥与文体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简单的来说,文体学就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和使用语言方式的一种规则。在现代文体学中包括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这本书主要涉及普通文体学。普通文体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本书主要讨论一种特定体裁的总体特征。接着,课文简单介绍语言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义和在不同领域人民对语言的不同观点。并且,文章的上下文决定这语言的意思。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称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接下来是风格的介绍有四种:集体语言使用特点、个人独特写作风格、表达模式效果、“好”或“漂亮的”文学写作。本书倾向于了解第一种。即问题学的研究限制在特定场合。现代文体学一直在发展,我们得出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文体体裁特征的本质及规律。 二.学习文体学的需要 本章主要涉及学习文体学的重要性。 (一)学习问题学能培养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即应该能分清在不同场合应该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二)对我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大作用。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采用违反常规的写作方法:背离与重复。这就牵扯到文学批评,对其“描述——解释——评估”,以此突出其作品的鲜明特点。这在文体学上被称为“前景化”。 (三)帮助达到适应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效果。翻译时不可能直译过来,这是由各国文化差异决定的。 三.语(言)[义]的变体 根据语言的使用方式可以把语言分为两种:方言和变体。人们所处的背景和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方言。方言可以分为个人方言(如海明威用语方法)、时间方言(如古今英语用法不同)和社会方言(如男女用法不同)。而语域的变体可以分为几种:社会经济地位变体(不同阶层)、种族变体(美国社会黑白人不通用法)性别变体和年龄变体。 语域是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反映,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即告知别人话里所包含的信息。语域有话语范围:特定场合(命令、法律等)与非特定场合(例如应酬性谈话)。有话语方式:口语和书面语。有话语基调:人及际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规范程度)和功能语旨(说话人意欲)。总之方言和语域是相互依靠的,不可能有单独使用的情况出现。 四.语言的描述 先介绍文体学特点的三个层次: ●音系学和字系学。英语在音系学上有音段(包括拟声词、象声词、语音同化和重复) 和超音段(包括重音、韵律、语调停顿和语速)。这些特征的不同表达式包含了说 话人的不同心情。 ●有语法和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在句子类型(省略句、圆周句、松散句和对偶句)、 从句类型、词组类型(名词、动词词组)和词语类型(合成词)。词汇方面有:用 词倾向(如抽象、具体、普遍、专有等)、内涵意义(与之关联的词)和词的搭配 (固定搭配)。 ●语义单元和语义角色。语义单元包括连贯(互指、成段、语篇模式、修辞手段)和 语义角色(增强语言丰富性) ●接下来介绍语言描写四步骤:(一)系统阅读文章写下认为重要的风格;(二)确定 语言特点的使用频率;(三)估计风格特点的重要性;(四)陈述语言使用模式,判 断该模式在文中的重要性。

罗伯特_弗罗斯特_雪夜驻林边_解读

··2009·4引言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驻林边)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 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以上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著名的诗作之一,描写的是一个雪夜诗人在郊区林边欣赏雪景的情景。本文分析此诗,运用的是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是语言系统的“功能”思想。韩礼德认为,语言形式,包括语法结构、语音结构等,其自身并不能表明它自己是否与一个语篇的文体相关。语言形式与文体的关联,是通过语言形式在语言交流中的“价值”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看它是否在语篇整体中起突出作用。在文学作品中,由于语篇的语言形式生成语篇内容的情景是作者在创作中创造出来的,所以要分析语言形式的文体风格,就要看它是否与表达作者的整体意义有关。这样,语言功能就成为连接语言形式与情景语境的中介。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概念之一是前景化。他认为,某个突出的语言特征只要与作者的整体意义相关,这就是与语篇的情景语境相关,就是有动因的突出,就能实现前景化。情景语境又制约作者对意义的选择。语篇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通过对意义的选择而生成的。对音系层的选择,用以实现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用以实现对意义层的选择。而对语义层的选择则是由情景语境支配的。所以语言形式的功能,是由其 是否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来决定的,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形式在语境中的功能(张德禄,1999)。本文主要是基于以上一些角度,来分析诗人如何使此诗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统一,写出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 一、作者及其诗貌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Rrost,1874~1963)是美国现代诗歌史上的著名诗人,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与艾略特一同被认为是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人物。 他是一名田园诗人,乡村的风景和生活是他写作的兴趣所在。他赞美客观事物,强调实在普通的东西,作品的生活气息真切,形象鲜活。而他骨子里是一位哲理诗人,他所写的生活悲惨而快活,美丑皆有,乱中又有统一,“他通过诗歌把乡村和城市、地方和世界、人和自然等因素并列、对比与揉和起来,令人通过一地、一时、一人、一物而领悟到人世间的普遍真理”(李宜燮,常耀信,1991)。 虽然他的诗富于深远的哲理,文字却十分普通,“他用一种略加提炼的流畅的口语写乡村生活的情景”(赵毅衡,1985)。他有很高的语言运用艺术。他的诗体虽然广泛,甚至有传统诗的形式,然而运用的却是完全现代的语言,诗句流畅自然。尤其节奏感很强,这主要由于他重视诗歌的音乐性,这也是他的诗难译的原因之一,当诗意勉强译出后,原诗的音乐性却无法传达出来。他又喜欢轻松,笔调轻快、洁美和谐,而将生活的复杂性尽寓其中。 诗人并非纯粹地写田园生活、写哲理,而是寓深情于其中,所以他又以善于写抒情诗而著称,尤其是抒情短诗。他的抒情短诗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如劳伦斯·汤普森所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于象征的意象揉和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彭予,1995)。 以上的这首“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就是弗罗斯特田园诗的典型代表作。该诗于1923年发表在他的诗集《新罕布什尔》。 二、诗中的自然境 这首独白诗的讲话人是诗人自己。内言:一个夜晚,诗人路经一片树林,见雪花悄然飘落,林木银装素裹,便禁不住停下来欣赏这一美景。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此时欣赏雪景的感受。 该诗形式上共有四段,每段四行,每行的基本韵律是四步抑扬格(两个音节一组,内有轻重抑扬,称为一步)。每段的1、2、4行押韵,第三行的韵是下一段1、2、4行的韵脚。第四段的所有四 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驻林边》解读 卫麦鹏 摘要本文分析的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抒情短诗“St opping by W oods on a Snow y Evening”(雪夜 驻林边),作品文字简练洁美、清新朴实,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与现实情怀。关于作品的语言运用,诗界的评论 各不相同。本文试用英国现代语言学家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对其进行解析,从另一角度分析作品寓于诗歌语言的深意。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驻林边》语言功能前景化境界 247 --

补墙等

补墙 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 它使得墙脚下的冻地涨得隆起, 大白天的把墙头石块弄得纷纷落: 使得墙裂了缝,二人并肩都走得过。 士绅们行猎时又是另一番糟蹋: 他们要掀开每块石头上的石头, 我总是跟在他们后面去修补, 但是他们要把兔子从隐处赶出来, 讨好那群汪汪叫的狗。我说的墙缝 是怎么生的,谁也没看见,谁也没听见但是到了春季补墙时,就看见在那里。我通知了住在山那边的邻居; 有一天我们约会好,巡视地界一番, 在我们两家之间再把墙重新砌起。 我们走的时候,中间隔着一垛墙。 我们走的时候,中间隔着一垛培。 落在各边的石头,由各自去料理。 有些是长块的,有些几乎圆得像球. 需要一点魔术才能把它们放稳当: “老实呆在那里,等我们转过身再落下!”我们搬弄石头.把手指都磨粗了。 啊!这不过又是一种户外游戏, 一个人站在一边。此外没有多少用处:在墙那地方,我们根本不需要墙: 他那边全是松树,我这边是苹果园。 我的苹果树永远也不会踱过去 吃掉他松树下的松球,我对他说。 他只是说:“好篱笆造出好邻家。” 春天在我心里作祟,我在悬想 能不能把一个念头注入他的脑里: “为什么好篱笆造出好邻家?是否指着 有牛的人家?可是我们此地又没有牛。我在造墙之前.先要弄个清楚, 圈进来的是什么,圈出去的是什么, 并且我可能开罪的是些什么人家, 有一点什么,它不喜欢墙, 它要推倒它。”我可以对他说这是“鬼”。但严格说也不是鬼.我想这事还是 由他自己决定吧。我看见他在那里 搬一块石头,两手紧抓着石头的上端,像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武装的野蛮人。 我觉得他是在黑暗中摸索, 这黑暗不仅是来自深林与树荫。 他不肯探究他父亲传给他的格言 他想到这句格言,便如此的喜欢, 于是再说一遍,“好篱笆造出好邻家”。

广告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功能的分析和探讨

【摘要】本文就选词、择句及修辞等方面对广告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功能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指出广告英语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其以说理、劝诱为主的文体特征逐渐具有了文学的移情感染特征,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化的视听阅读文学。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广告已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消费向导。广告的根本目的是代商家向公众传达其产品的有关信息并促使他们最后购买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为达到其目的,广告制作人总是挖空心思在语言上大下工夫。由此,在其选词、择句及修辞手法上都表现出其特有的语言特征。本文拟就广告英语在选词、择句及修辞等语言特征及其功能方面作些探讨。 一、词汇特征 (一) 常用词语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去仔细研究广告。为此,广告的形式、语言、内容必须做到新颖独特、简洁生动、通俗易懂。正是这些要求使得广告语言在谴词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格局。 1 、大量使用评价性形容词广告英语中常大量采用褒义色彩浓厚的评价性形容词(evaluative adjectives) 来赞扬其产品的优良品质,以期赢得公众的心理认同,树立产品的良好形象。如下例就是一个极端:An unrivaled international collection of exceptional naturalfibre bedding , clothing , intimate apparel and personal accessoriesfor discerning and some very fortunate children.有比较才有鉴别。但由于受广告法的约束和限制,在广告中不能采用贬低别的商品方式借以抬高自身的身价。因此,广告商在推销宣传产品的过程中不能使用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来同其他产品进行比较,往往转而借助缺少比较对象的模糊的比较方式来显示其产品质量更高一筹。如:Persil washes whiter and it shows.———(Persil 洗涤剂广告)Tastes richer. . . mellower. . . more satisfying.———(REAL 牌香烟广告)有时为了避免对其自身的产品可能造成的负面联想。在广告中甚至采用一些新词来替代业已广为人们所熟悉的词汇,如用pre - owned 代替second - hand ; 不说有小号鸡蛋(small eggs) ,而说有medium, large , extra 和jumbo 四种规格的鸡蛋。 2、注重使用简短动词英语广告中常使用一些单音节的动词,如用get 替代obtain ,buy 替代purchase ,用use 替代utilize 等,从而使得语言简洁生动,易于诵读,增强其可读性。如:Getting places in the business world is easier if your bankeris there to meet you.———Security Pacific Asian BankWhy buy just a boat , when you could buy a CHRIS -CRAFT.———Chris - Craft这类简短动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意义最明确的动词。虽然其含义千差万别,但在广告里面都可以用来暗示广告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某种关系;以期消费者从中获得某种联想, 借以满足其某些心理欲望。如“have , get , give , buy , keep”可表示消费者对某些商品或服务的取得和拥有;“take , use , have”可涉含消费者使用商品的动作和过程;而“like , love , need ”则可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喜爱及需求程度。因而,有人也把这类能激发起消费者心理联想的动词称为“鼓动性动词”。 3 、灵活运用复合词复合词除了新闻语体外,在其他文体中是不多见的。在广告中,广告商大量采用复合词,不仅可以节省许多篇幅,而且在行文上往往打破常规、独具匠心,令广告语言更加引人注目,以增强其记忆功能和注意功能,在受众心里留下更为持久深刻的影响。如:The exhibition , which will run concurrently , will have state- of - the - art exhibits , will definitely interest many. We’reone of America’s most sought - after national consulting firms forone reason - - our technological edge.此类复合词还有很 多:pollution - free (fuels) , brand -new , wear - resistant , all - in - one , honest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翻译及赏析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林边小驻]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我知道林子的主人是谁,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虽村落是他所居之地。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他不会看到我停留于此,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凝视他的林子雪花纷飞。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我的小马一定以我为怪,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近无房舍,为何停伫。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况只有林子与冰湖,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和一年中最黑之夜。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他轻摇铃具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询问有错与否。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唯一的回复来自,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软雪和清风。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林子很美——昏暗而幽深,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但我已有约定。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沉醉前还有一段路要走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沉醉前还有一段路要走。 1 Summary: On the surface, this poem is simplicity itself. The speaker is stopping by some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He or she takes in the lovely scene in near-silence, is tempted to stay longer, but acknowledges the pull of obligations and the considerable distance yet to be traveled before he or she can rest for the night. Form: The poem consists of four (almost) identically constructed stanzas. Each line is iambic, with four stressed syllables: Within the four lines of each stanza, the first, second, and fourth lines rhyme. The third line does not, but it sets up the rhymes for the next stanza. For example, in the third stanza, queer, near, and year all rhyme, but lake rhymes with shake, mistake, and flake in the following stanza. The notable exception to this pattern comes in the final stanza, where the third line rhymes with the previous two and is repeated as the fourth line. Do not be fooled by the simple words and the easiness of the rhymes; this is a very difficult form to achieve in English without debilitating a poem's content with forced rhymes. Commentary: This is a poem to be marveled at and taken for granted. Like a big stone, like a body of water, like a strong economy, however it was forged it seems that, once made, it has always been there. Frost claimed that he wrote it in a single nighttime sitting; it just came to him. Perhaps one hot, sustained burst is the only way to cast such a complete object, in which form and content, shape and meaning, are alloyed inextricably. One is tempted to read it, nod quietly in recognition of its splendor and multivalent meaning, and just move on. But one must write essays. Or study guides.

《简·爱》英语文体学分析

《简·爱》文体分析 摘要: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最为经典的作品。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简·爱》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词汇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方面的特点。 一、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二、小说内容概要 简·爱是一个孤儿,寄住在舅母家,从小受尽欺侮和白眼。她被送进一家慈善学校,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并最终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后来,她应聘报纸广告上的职位,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收养的小女孩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简·爱相貌平平,出身寒微,却诚实真挚,独立自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罗切斯特被简·爱所深深吸引,而她也爱上了罗切斯特。就在他们即将成婚之际,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她就是被关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伯莎。简·爱拒绝了罗切斯特要她留下来的请求,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无家可归的简·爱被圣约翰·里弗斯兄妹收留,原来他们竟是表亲。圣约翰要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的品格非常适合做牧师的妻子,于是向她求婚,而简·爱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一天晚上,她仿佛听见罗切斯特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于是她又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却发现昔日的庄园已被伯莎点的一把火化为灰烬。而罗切斯特也在抢救伯莎时受伤,双目失明。这时已经继承了一笔遗产的简·爱决定留在罗切斯特身边。三、文体赏析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

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广告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广告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摘要:英汉广告在遣词造句以及修辞上既表现出相似性又存在着差别,因此,在翻译广告时,应根据具体广告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的译法,译成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习惯和审美需要的广告,以促进产品的销售。 关键词:广告;文体特点;翻译 Abstrac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and that in Chinese concerning their language and rhetorical devices. Therefore ,in t ranslating advertisement ,we have to choose anappropriate approach to make the t ranslation suitable for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hip and promote theselling of product . Key words :advertisement ;stylistic features ;t ranslat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日益兴盛,中英文广告的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广告翻译不仅同产品信誉、销售规模和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1 ] (P26) 本文拟从广告的文体特点着手,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广告翻译中实现在功能对等的基础上的等效。 一、遣词造句简洁典雅 一般来说,英文广告词的句子比较简短,讲求利落有力,大量使用省略句、祈使句及破折句,忌讳用结构复杂的长句,行文口语化强。英语广告用词多具有通俗语体色彩,且词语多含有积极意义,行文构句多使用单音节词(monosyllables) 和合成词, [2 ] (P41) 如have , see , buy , come , get , make , give ,keep ,great ,rich ,f resh ,new ,crisp ,top - quality ,economy - size ,brand - new ,home - made ,f resh- tasting ,first - class , record - breaking 等。除此之外, 一些创新词、杜撰词( coinages) 和外来词(foreign loans) 也颇为常见,如sunkissed ,eggsactly ,timex , kleenex ,playtex , kash , karry 等。另外, 为了让读者对所宣传的产品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也常常在广告语篇中出现,如 best ,better ,milder ,hottest ,plushest , softest 等。这些词语简单易识,新奇醒目,构成了广告语言的主体。 汉语广告习惯上则偏重使用“四字格“词组, 包括成语与非成语,来达到精练语言( refined language) 的目的。另外汉语广告常常选择顶级词语作为自己的语言材料。事实上,现代汉语广告已拥有了一套几乎是自己专用的顶级语汇系统。这个系统除了包括直接表示“第一”、“极至”意义的“最”、“更”、“超”、“大”、“新”、“独”、“全”、“王”、“霸”等词语外,还有隐含“第一”与“极致”意义的其他词语被大量收编,如品质超群、领袖风范、卓越不凡、无出其右、空调专家、搬运权威、销售冠军、精心杰作、聚天地精华、唯一推荐、领先潮流、超值享受、尽显风流等等。这些丰富的语汇材料, 使汉语的广告语言区别于任何文体,显示出独特的夸饰风格。当然汉语广告相对于英文广告来说,主要特点是更显典雅简洁,文质气重。“四字格”(four - character phrase - ology) 词组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法,上面所列举的顶级词汇中,有许多都是“四字格”词组,

教学文体学

教学文体学:把文体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诸如口语、阅读、写作、文学、翻译等课程的教学中。 文体学的目的: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各类文体的语言形式和功能,提高对语言及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文体敏感性,以及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历史背景:教学文体学是一个基于语言(language-based)、以学生为本(student-oriented)、注重互动(activity-minded)、以流程为导向(process-oriented)来研究文学(或非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教学文体学作为文体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一直贯穿于文体学的发展之中。19世纪开始,文学文本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当时普遍认为文学不具学术研究性,所以它并没有被运用到教学中去。从文学文本研究成为一门学科直到其后的30多年时间里,文学教学一直遵循着一个不变的模式,后来这个模式被Freire称为囤积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Freire认为这种模式好比是吧学习者当作空容器,他们不需要发言只需要接受所传授的东西,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知识倒入这些“容器”里。在1938年,Rosenblatt提出文学是可授的并且强调需要激发学生的回应,虽然她的研究被认为是以学生为本观点(student-oriented perspective)的最早研究之一,但是并未成为教学文体学发展史的一部分。1975年,Widdowson开创性的提出:文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习者解读一系列语言的能力,包括文学和非文学,合乎语法或不合乎语法。这之后就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本、注重互动的教学文体学的特点。在20世纪的前25年,俄国文学形式主义者提出了语言的重要性,将“文学研究”与“文学资源的试议”区分开来。他们的这些观点使得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使用文学文本的教科书。跟重要的是,他们提出“文学性”的问题,并以“陌生化”作为解答,对后来教学文体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1959年,J.R.Firth在爱丁堡大学谈及文体这一内容,使得文学教学从文体学的角度开始逐渐得到系统化。从此,EFL学者开始将文学文本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资源。1975年,Widdowson在《文体学与文学教学》中强调个人对文学的阐释应该建立在理解各语言项是如何获得话语的特殊价值的基础上, 即对文学 的理解侧重通过语言形式的选择和排列表达了什么, 而不在于它描述了什么。也就是说要抓住作者的深层思想,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交际的表达内容和方式的敏感性至关重要。Widdowson的这一论述是教学文体学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它开启了通过文体学将文学研究与语言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同时也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研究的空间。从1795年开始,许多关于这方面研究开始出现,加上俄国文学形式主义的影响,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人们把对作品和作者的关注转向了对文学文本语言的关注。基于语言的、以流程为导向的教学语言学逐渐形成。 研究趋势:教学文体学的研究趋势有很多,其中例举如下几个 1、语料库文体学,利用语料库以及新技术进行文体学教学 2、利用实证研究法进行文体学的教学 3、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学生的意识和意识的产生。

雪夜林边小驻

诗人Robert Frost 简介: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 美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孩子的意愿》、《波士顿以北》、《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林间中地》等。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他11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东北部的新英格兰。 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末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与《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获得四次普利策奖,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4次获得普利策奖(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

月22日)是唯一获得这个奖项的美国总统。)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赂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氏诗歌充满新英格兰乡间风味,诗歌语言平实,充满美国口语色彩,而诗人更被看作是美国的民族诗人。 Robert Frost(1874一1963)is a poet whose Poems begin with description of simple events,but usually end in Profound connotations far beyo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pecific events. This skill of expressing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f truth through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some Particular events is typical of Robert Frost’s style. A careful reading of his poem“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ill show a great deal about his style.《雪夜林边驻足》是诗人最闻名的诗作之一,于1923年发表在诗集《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上。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 《雪夜林边小驻》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最著名也是最受欢迎的诗作之一,本篇论文除了分析了这首诗的形式——押韵之外,在分析诗歌内容时还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诗人面对三种人格结构的依次出现时的心理变化。诗人最终在超我的人格结构的主导下不再留恋那片幽静的树林,而是继续前进,从而体现了这首优美的诗歌所隐含的 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韵步;押韵;人格结构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为“新英格兰诗人”、“民族诗人”。他是用传统诗歌形式创作的杰出代表,在二十世纪诗歌改革的潮流中他却屹然不动,更加的显得难能可贵。《雪夜林边小驻》是弗罗斯特众多代表作品中的一部,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极其质朴的语言道出人生的哲理,引人深思。 我国学者对于这首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文体学角度解析:如俞瑶指出“弗罗斯特的小诗《雪夜林边小驻》一直为读者喜爱,这极好地证明了偏离的使用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探究作者的使用偏离的意图,从而了解诗歌更深层次上的涵义。”;对其解构主义角度解析:如谷峰指出“通过对这首诗进行解构解读,找出这首诗中的二元对立,即美丽平静与恐怖紧张,作者内心的平和与不安以及生

与死,体现了这首诗的多义性。”;以及对其核心意象“树林”的解析:如任景赛指出“这树林是诱惑也是一种警示,弗罗斯特作为一个诗人直面人生中的苦难,坚定地从事诗歌创作,从而摆脱了迷失林中的命运,最终履行了诗人的诺言”等其他的研究。但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一诗歌的,目前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本篇论文在分析诗歌内容及主题时,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探析这首诗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一、韵律美 这首诗共有四节,每一节四行,每行用的都是四音步抑扬格,押韵模式为连锁式的押韵模式,即a a b a;b b c b;c c d c;d d d d。诗人除了用了这一押韵模式,还用了押头韵和押元韵,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音乐美和韵律美。 这首诗共有四节,采用的依然是诗人钟爱的四音步抑扬格,每一诗行中的八个音节,一轻一重,错落有致。另外,诗人运用了连锁式的押韵模式,全诗共四小节,每节的第一、二和四行押韵,第三行的韵脚又成了下一诗节的主韵脚,第三行与下一诗节的第一、二和四行押韵。第一小节里第一行的“know”、第二行的“though”和第四行的“snow”同押/?u/韵。第三行的“here”同其他三行不押韵,但是与第二小节里第一行的“queer”、第二行的“near”和第四行的“year”连在一起同押/i?/韵。同样,第二小节里第三行的尾韵成

文体学第二章翻译总结

第二章文体分析的步骤 文体分析通常按照语言描写、文本分析、语境因素分析的顺序进行。 一、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对给定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的研究和分类。语言特征通过在文本中出现的相对频度表现出来。通常来说,当我们说一篇文章有特定的语言特征,就指这些特征在文章中出现的很多,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对一篇文章中特定语言特征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另外,在一篇文章中,局部特征和主导特征的安排可能暗示着写作人的态度意图。这就是文体学的关注点。并不是说出现频次最少的就不值得关注,有可能也是文章的一个特殊之处。(比如口语词汇不会出现在书写的法律文件中) 文章风格的塑造者用最常出现或最少出现的语言特征代表一种特定的文风文体。利奇和肖特在阐述问题分析的方法时,列出了四个语言学和文体学目录,分别是:词汇学种类、语法种类、修辞以及衔接和语境。 在本书中,我们提供一个从五方面进行语言描写分析的目录:音韵学、笔迹学、词汇学、语法学和语义学。 语言描写分析目录: 【音韵】这里的音韵学指一种语言的发音系统,包含以下方面: 1.音的省略 2.语音象征 3.组音 4.押韵 5.节奏 6.停顿 7.重音 8.速度 9.语调 10.头韵 11.谐音 12.尾韵 13.拟声 14.音高 【笔迹学】这里的笔迹学指书写形式,在文章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标点符号的使用 2.字母大写 3.段落划分 4.斜体 5.印刷布局 6.图解标志 7.拼写 【词汇】词汇的选择包含以下角度:

1.高级或低级词汇选择 2.词源是古英语还是拉丁语 3.本义还是衍生 4.音节的多少 5.描述或评价 6.正式或非正 式 7.标准或非标 准 8.动态或静态 (动态动词包括:①持 续的活动。比如“走” “读”“说”②过程或转 化。比如“成长”“到达” “成为”③瞬间动作。 “跳”“踢”;静态动词 包括:①关系或者存在 状态。“属于”“拥有” ②看法角度。“听”“看” 以及情感态度比如“爱” “恨”) 9.直白或委婉 10.讨喜与否 11.新词还是旧 词 12.常用词还是 稀有词 13.抽象或具体 【语法】句中连接和排列词汇的方式。 1.句子类型 2.句子长度 3.句子的复杂程度 4.名词短语 5.从句类型 6.短语类型 7.语法结构 8.词语顺序 9.时态 10.主被动 11.是否符合语法性 【语义】主要讨论修辞手法,可分为八种类型。 1.比较的手法(明喻、暗喻、类比、拟人、通感) 2.替换的手法(转喻、提喻、换称、用典、夸张、委婉语、轻描淡写) 3.重复的手法(头韵) 4.对比和并置的手法(对照) 5.双重含义的手法(双关)

广告文体的特点与翻译解析

广告文体的特点与翻译 All you can eat rest stop. Special Poster for "Oldtimer", a big Austrian chain for motorway rest stops. 奥地利的连锁高速公路饭馆 在当今信息时代,广告几乎无处不有无所不在。事实上,广告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信息来源,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成功地实现广告功能,即传播信息功能,劝说功能,塑造形象功能,刺激消费功能,广告作者总是特别注意修辞,总是狠下功夫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rhetorical devices),创造出精辟独到、生动形象、效果非凡的广告词,尤其是广告标语。 广告的功能与作用 ?吸引力(attractive --- catch the reader’s attention) ?创造力(creative --- project an image) ?说服力(persuasive --- urge the reader to act) ?影响力(impressive --- produce an impact) 一、广告的词汇特点 1.形容词及其比较级、最高级的使用More Use of Adjectives ?Example 1: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s a remarkable gel that can give your hair any look you want --- sleeker, fuller, straighter, curlier, more natural, even wet --- without a drop of alcohol or oil. ?一种前所未有、不同寻常的发乳问世了。它可以使您的头发随心所愿—更光滑,更丰茂,更平直,更卷曲,更自然,甚至保持湿度—却不含一滴酒精或油脂。 2. 创造新词、怪词以引起新奇感Originality in Spelling Example 2: ?TWOGETHER The ultimate all inclusive one price sunkissed holiday. 两人共度一个阳光灿烂的假日,一切费用均包括在单人价格之内。 3. 使用缩略词和复合词(以节省广告篇幅)Frequent Use of Abbreviations and Compounds ?Example 4: ?Where to leave your troubles when you fly JAL. 坐日航班机,一路无烦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