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林边驻马

雪夜林边驻马

罗伯特_弗罗斯特_雪夜驻林边_解读

··2009·4引言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驻林边)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 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以上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著名的诗作之一,描写的是一个雪夜诗人在郊区林边欣赏雪景的情景。本文分析此诗,运用的是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是语言系统的“功能”思想。韩礼德认为,语言形式,包括语法结构、语音结构等,其自身并不能表明它自己是否与一个语篇的文体相关。语言形式与文体的关联,是通过语言形式在语言交流中的“价值”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看它是否在语篇整体中起突出作用。在文学作品中,由于语篇的语言形式生成语篇内容的情景是作者在创作中创造出来的,所以要分析语言形式的文体风格,就要看它是否与表达作者的整体意义有关。这样,语言功能就成为连接语言形式与情景语境的中介。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概念之一是前景化。他认为,某个突出的语言特征只要与作者的整体意义相关,这就是与语篇的情景语境相关,就是有动因的突出,就能实现前景化。情景语境又制约作者对意义的选择。语篇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通过对意义的选择而生成的。对音系层的选择,用以实现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用以实现对意义层的选择。而对语义层的选择则是由情景语境支配的。所以语言形式的功能,是由其 是否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来决定的,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形式在语境中的功能(张德禄,1999)。本文主要是基于以上一些角度,来分析诗人如何使此诗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统一,写出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 一、作者及其诗貌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Rrost,1874~1963)是美国现代诗歌史上的著名诗人,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与艾略特一同被认为是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人物。 他是一名田园诗人,乡村的风景和生活是他写作的兴趣所在。他赞美客观事物,强调实在普通的东西,作品的生活气息真切,形象鲜活。而他骨子里是一位哲理诗人,他所写的生活悲惨而快活,美丑皆有,乱中又有统一,“他通过诗歌把乡村和城市、地方和世界、人和自然等因素并列、对比与揉和起来,令人通过一地、一时、一人、一物而领悟到人世间的普遍真理”(李宜燮,常耀信,1991)。 虽然他的诗富于深远的哲理,文字却十分普通,“他用一种略加提炼的流畅的口语写乡村生活的情景”(赵毅衡,1985)。他有很高的语言运用艺术。他的诗体虽然广泛,甚至有传统诗的形式,然而运用的却是完全现代的语言,诗句流畅自然。尤其节奏感很强,这主要由于他重视诗歌的音乐性,这也是他的诗难译的原因之一,当诗意勉强译出后,原诗的音乐性却无法传达出来。他又喜欢轻松,笔调轻快、洁美和谐,而将生活的复杂性尽寓其中。 诗人并非纯粹地写田园生活、写哲理,而是寓深情于其中,所以他又以善于写抒情诗而著称,尤其是抒情短诗。他的抒情短诗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如劳伦斯·汤普森所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于象征的意象揉和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彭予,1995)。 以上的这首“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就是弗罗斯特田园诗的典型代表作。该诗于1923年发表在他的诗集《新罕布什尔》。 二、诗中的自然境 这首独白诗的讲话人是诗人自己。内言:一个夜晚,诗人路经一片树林,见雪花悄然飘落,林木银装素裹,便禁不住停下来欣赏这一美景。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此时欣赏雪景的感受。 该诗形式上共有四段,每段四行,每行的基本韵律是四步抑扬格(两个音节一组,内有轻重抑扬,称为一步)。每段的1、2、4行押韵,第三行的韵是下一段1、2、4行的韵脚。第四段的所有四 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驻林边》解读 卫麦鹏 摘要本文分析的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抒情短诗“St opping by W oods on a Snow y Evening”(雪夜 驻林边),作品文字简练洁美、清新朴实,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与现实情怀。关于作品的语言运用,诗界的评论 各不相同。本文试用英国现代语言学家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对其进行解析,从另一角度分析作品寓于诗歌语言的深意。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驻林边》语言功能前景化境界 247 --

雪夜林边小驻

诗人Robert Frost 简介: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 美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孩子的意愿》、《波士顿以北》、《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林间中地》等。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他11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东北部的新英格兰。 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末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与《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获得四次普利策奖,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4次获得普利策奖(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

月22日)是唯一获得这个奖项的美国总统。)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赂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氏诗歌充满新英格兰乡间风味,诗歌语言平实,充满美国口语色彩,而诗人更被看作是美国的民族诗人。 Robert Frost(1874一1963)is a poet whose Poems begin with description of simple events,but usually end in Profound connotations far beyo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pecific events. This skill of expressing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f truth through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some Particular events is typical of Robert Frost’s style. A careful reading of his poem“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ill show a great deal about his style.《雪夜林边驻足》是诗人最闻名的诗作之一,于1923年发表在诗集《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上。

补墙等

补墙 有一点什么,它大概是不喜欢墙, 它使得墙脚下的冻地涨得隆起, 大白天的把墙头石块弄得纷纷落: 使得墙裂了缝,二人并肩都走得过。 士绅们行猎时又是另一番糟蹋: 他们要掀开每块石头上的石头, 我总是跟在他们后面去修补, 但是他们要把兔子从隐处赶出来, 讨好那群汪汪叫的狗。我说的墙缝 是怎么生的,谁也没看见,谁也没听见但是到了春季补墙时,就看见在那里。我通知了住在山那边的邻居; 有一天我们约会好,巡视地界一番, 在我们两家之间再把墙重新砌起。 我们走的时候,中间隔着一垛墙。 我们走的时候,中间隔着一垛培。 落在各边的石头,由各自去料理。 有些是长块的,有些几乎圆得像球. 需要一点魔术才能把它们放稳当: “老实呆在那里,等我们转过身再落下!”我们搬弄石头.把手指都磨粗了。 啊!这不过又是一种户外游戏, 一个人站在一边。此外没有多少用处:在墙那地方,我们根本不需要墙: 他那边全是松树,我这边是苹果园。 我的苹果树永远也不会踱过去 吃掉他松树下的松球,我对他说。 他只是说:“好篱笆造出好邻家。” 春天在我心里作祟,我在悬想 能不能把一个念头注入他的脑里: “为什么好篱笆造出好邻家?是否指着 有牛的人家?可是我们此地又没有牛。我在造墙之前.先要弄个清楚, 圈进来的是什么,圈出去的是什么, 并且我可能开罪的是些什么人家, 有一点什么,它不喜欢墙, 它要推倒它。”我可以对他说这是“鬼”。但严格说也不是鬼.我想这事还是 由他自己决定吧。我看见他在那里 搬一块石头,两手紧抓着石头的上端,像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武装的野蛮人。 我觉得他是在黑暗中摸索, 这黑暗不仅是来自深林与树荫。 他不肯探究他父亲传给他的格言 他想到这句格言,便如此的喜欢, 于是再说一遍,“好篱笆造出好邻家”。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翻译及赏析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林边小驻]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我知道林子的主人是谁,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虽村落是他所居之地。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他不会看到我停留于此,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凝视他的林子雪花纷飞。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我的小马一定以我为怪,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近无房舍,为何停伫。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况只有林子与冰湖,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和一年中最黑之夜。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他轻摇铃具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询问有错与否。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唯一的回复来自,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软雪和清风。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林子很美——昏暗而幽深,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但我已有约定。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沉醉前还有一段路要走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沉醉前还有一段路要走。 1 Summary: On the surface, this poem is simplicity itself. The speaker is stopping by some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He or she takes in the lovely scene in near-silence, is tempted to stay longer, but acknowledges the pull of obligations and the considerable distance yet to be traveled before he or she can rest for the night. Form: The poem consists of four (almost) identically constructed stanzas. Each line is iambic, with four stressed syllables: Within the four lines of each stanza, the first, second, and fourth lines rhyme. The third line does not, but it sets up the rhymes for the next stanza. For example, in the third stanza, queer, near, and year all rhyme, but lake rhymes with shake, mistake, and flake in the following stanza. The notable exception to this pattern comes in the final stanza, where the third line rhymes with the previous two and is repeated as the fourth line. Do not be fooled by the simple words and the easiness of the rhymes; this is a very difficult form to achieve in English without debilitating a poem's content with forced rhymes. Commentary: This is a poem to be marveled at and taken for granted. Like a big stone, like a body of water, like a strong economy, however it was forged it seems that, once made, it has always been there. Frost claimed that he wrote it in a single nighttime sitting; it just came to him. Perhaps one hot, sustained burst is the only way to cast such a complete object, in which form and content, shape and meaning, are alloyed inextricably. One is tempted to read it, nod quietly in recognition of its splendor and multivalent meaning, and just move on. But one must write essays. Or study guides.

雪夜林边驻足

A Stylistic Analysis for Robert Frost’s poem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赏析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中驻脚》的文体特点。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弗罗斯特的写作风格,写作主题等,再次简略赏析的这首诗的诗歌主题,诗歌形式等;第三部分从语音角度的韵律、格律等方面分析了该诗的音韵特征;第四部分从词汇方面分析了该诗中名词、动词等的应用;第五部分分析了本诗的句法特点;第六部分从语义、语域方面分析了该中象征、隐喻、重复、拟人、提喻等修辞手法在这首诗的运用;最后得出结论:只有从音位特征、词汇特点、句法、语义等角度深层次分析这首诗才能充分地理解罗伯特《雪夜林中驻脚》的写作主题和写作风格,升华其写作思想。 关键词:韵律格律词汇语义 Introduction: Robert Frost was popular and famous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literature. During his entire life, he received numerous awards including the Pulitzer Prize four times, the commendations by the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In America, Frost was considered as “New England Poet”, because his ancestors have lived there and his poems also have a strong flavor of simple life in New England. The poetic world of Frost is that of the rural world, the simple country life, the pastoral landscape. When I read his poems, I found most of his poems are simple in the way that they are dramatic monologues or dialogues of New England speakers, and they are short and direct on the informational level, and they have simple diction. However, his poems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because the thematic concerns are always presented in rich symbols with surface simplicity of his poems including the beauty, terror and tragedy in nature, as well as the loneliness and poverty of the isolated human being. Frost was good at taking symbols from nature and the limited human world to reveal some profound truths which are delivered under the disguise of the plain colloquial language and the simple form. Besides, Frost?s poems were popular;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he used the traditional form and iambic pentameter, especially the familiar conventions of nature poetry and of classical pastoral poetry. Frost?s achievement in poetic form is his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erse forms and a clear American local speech rhythm. Analysis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is one of Robert Frost most famous short poems; he uses his usual remarkable style: the conventional form to express new content; the plain colloquial language and local speech rhythm.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is a deceptively simple poem in which the speaker literally stops his horse in the winter twilight to observe the beauty of the forest scene, and is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 《雪夜林边小驻》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最著名也是最受欢迎的诗作之一,本篇论文除了分析了这首诗的形式——押韵之外,在分析诗歌内容时还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诗人面对三种人格结构的依次出现时的心理变化。诗人最终在超我的人格结构的主导下不再留恋那片幽静的树林,而是继续前进,从而体现了这首优美的诗歌所隐含的 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韵步;押韵;人格结构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为“新英格兰诗人”、“民族诗人”。他是用传统诗歌形式创作的杰出代表,在二十世纪诗歌改革的潮流中他却屹然不动,更加的显得难能可贵。《雪夜林边小驻》是弗罗斯特众多代表作品中的一部,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极其质朴的语言道出人生的哲理,引人深思。 我国学者对于这首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文体学角度解析:如俞瑶指出“弗罗斯特的小诗《雪夜林边小驻》一直为读者喜爱,这极好地证明了偏离的使用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探究作者的使用偏离的意图,从而了解诗歌更深层次上的涵义。”;对其解构主义角度解析:如谷峰指出“通过对这首诗进行解构解读,找出这首诗中的二元对立,即美丽平静与恐怖紧张,作者内心的平和与不安以及生

与死,体现了这首诗的多义性。”;以及对其核心意象“树林”的解析:如任景赛指出“这树林是诱惑也是一种警示,弗罗斯特作为一个诗人直面人生中的苦难,坚定地从事诗歌创作,从而摆脱了迷失林中的命运,最终履行了诗人的诺言”等其他的研究。但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一诗歌的,目前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本篇论文在分析诗歌内容及主题时,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探析这首诗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一、韵律美 这首诗共有四节,每一节四行,每行用的都是四音步抑扬格,押韵模式为连锁式的押韵模式,即a a b a;b b c b;c c d c;d d d d。诗人除了用了这一押韵模式,还用了押头韵和押元韵,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音乐美和韵律美。 这首诗共有四节,采用的依然是诗人钟爱的四音步抑扬格,每一诗行中的八个音节,一轻一重,错落有致。另外,诗人运用了连锁式的押韵模式,全诗共四小节,每节的第一、二和四行押韵,第三行的韵脚又成了下一诗节的主韵脚,第三行与下一诗节的第一、二和四行押韵。第一小节里第一行的“know”、第二行的“though”和第四行的“snow”同押/?u/韵。第三行的“here”同其他三行不押韵,但是与第二小节里第一行的“queer”、第二行的“near”和第四行的“year”连在一起同押/i?/韵。同样,第二小节里第三行的尾韵成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雪夜林边驻足翻译及赏析

《雪夜林边驻脚》赏析(辜正坤) 这是一首充满梦幻情调和淡淡忧思的诗歌。弗罗斯特本人曾认为这首诗是他所有 创作的诗作中他最喜欢提到的诗。科林斯?布鲁克斯也认为:“在弗罗斯特的诗 歌中,这首诗最引人注目。”《雪夜林边驻脚》至少有5组意象连缀起来表达了 一种扑朔迷离、忧思惆怅的情调。第1组意象是雪夜。这是寒冷与幽暗二者的结合,象征着诗人心境的凄冷状态。第2组意象是树林,美丽、幽深,象征着诗人 的寄托。第3组意象是小马,这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命和力的象征。第4 组意象是湖冰,冷的极致,象征着死亡。是诗人本能地感觉到的必不可免的未来 的归宿。第5组意象是飞舞的雪花,漫天遍野,有点像是其余4组意象的中介物,弥漫而不执著,可见而不可触。飘然于前,忽焉在后,是扑朔迷离状态的最贴切 的写照。这种扑朔迷离状态由于诗中一连串的疑惑而进一步加强:“纳闷”“为何”“仿佛问,出了什么事情?”此诗的诗眼是“可惜我还有别的承诺等待完成(课文译为:可是许诺的事还得去做)”。诗人还有强烈的使命感,他还不愿意 就此在雪夜的林边永远驻步,生命的路程远未完结,他“不能安睡,除非再走一 程(课文译为: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死亡这种极其重大的主题在这里被 淡化,诗人以一种近乎超然的人生态度来提到它。苟非有“承诺”,他也许会长 此沉睡林边! 诗歌的魅力正在于诗人对待生命与死亡的这种近乎超然的心态。来则来,去则去,人生在世,只要尽其所能地完成承诺,则无所遗憾。 不过,弗罗斯特终究还是愿意执著于生命的。他的超然也还不能达到苏轼(1037—1101)的那种超逸隽永、泻化无痕的清高境界:“缺月挂疏桐,/漏断 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 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词的境界亦有类于弗罗斯特诗境界处。此词意 境幽冷深曲,影影绰绰,恰如孤鸿之翩然而至,悠然而往。“语意高深!似非吃 烟火食人语”。但词旨毕竟有别,此词喻诗人不肯苟合取容、与世俗同流。 (选自《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弗罗斯特的诗歌多以自然为题材,树林、溪水、鸟禽、马驹,以及朴素的田园生活,

雪夜林边小驻

雪夜林边小驻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by Robert Frost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注释] Queer:Deviating from the expected or normal; strange:奇怪的,不平常的,a queer way of talking(一种奇怪的讲话方式)。词组:in queer street表示“负债”、“在困难中”等。 Harness:The gear or tackle, other than a yoke, with which a draft animal pulls a vehicle or an implement.挽具:一种与轭不同的用于将驮重动物系在车辆或工具上的马具Downy:Resembling down:似绒毛的。eg:downy white clouds. 絮状白云

浅析《雪夜林边驻足》的音韵之美

浅析《雪夜林边驻足》的音韵之美 [摘要]诗的音韵美和诗体是相互依存的。本文从音韵的角度对弗罗斯特的诗《雪夜林边驻足》进行剖析,解读此诗的音韵格式来品尝诗的内在之美,使诗的内涵得以充分呈现,深层揭示诗人所表达的复杂的情感。 [关键词]音韵弗罗斯特 弗罗斯特(1847-1963)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自然诗人,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并引以为自豪的少数几位诗人之一。他三十九岁才成名,与其他诗人相比,可谓大器晚成;但他一生中享有的荣誉却是其他任何一位美国诗人都难以与之相比的。他曾四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多次获得美国许多大学和学院授予的荣誉学衔。晚年,他获得了美国政府授予他的荣誉勋章,并应肯尼迪总统之邀在其就职仪式上朗诵自己的诗歌。从20-30年代直到他去世,弗罗斯特实为美国未受封的“桂冠诗人”。 弗罗斯特善于把握诗歌的音韵特征,把平淡的无奇点化成富有美的,意味深长的诗趣;透过诗歌意象的描写,追求深远的意蕴,使诗从多层次,多角度展现出一个富于弹性的艺术空间,给人以清新纯朴,富于生活气息,语调宁静亲切的美感。《雪夜林边驻足》这首小诗,质朴清新而诗意隽永,富有韵律而又自由,不落俗套,既遵循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音韵美与诗意美的和谐。 一 在阅读此诗时,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浮现处这样的一幅画面:某人在雪夜经过一个熟人的树林,不顾夜黑风寒,驻脚观望,稍作休息后,不得不继续赶路。 音韵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作品中,尤其是在诗歌审美的重要方面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大雪覆盖的白色森林,银装素裹美丽非凡,但作者有许多承诺的事要做,只得稍停后又继续赶路。要真正领略诗人赋予此诗的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哲理,我们就要去感受这首诗歌的艺术形式的构成,从诗人和谐的音韵美和丰富的意象描写中,进入到诗歌的深层意蕴里。这是因为作品的内容不是独立于形式而存在的,而是贯穿、溶解于特定的形式中的,内容是表现在形式中的内容,形式是表现着内容的形式,两者不可分离。某个内容变换了或离开了特定的形式,即改变了文体,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也就立刻消失[1]。下面从诗的音韵角度来赏析此诗的独特的美感。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

雪夜林边小驻诗歌赏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当时,他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他的诗歌主要描写生与死、爱与恨、战争与和平等问题,被誉为哲学诗人。然而,他最感兴趣的是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作品大多以新英格兰的乡村为背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风情。因此,他也被称为田园诗人,被授予“新英格兰诗人”和“美国民族诗人”的称号;1961年,他应邀出席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并宣读了他的诗歌《完整的礼物》。此后,他成为美国人心中的“民间桂冠诗人”。他不仅发扬了传统诗歌的创作技巧,而且确立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是欧美传统诗歌与现代派诗歌之间的桥梁,因此有评论家称他为“候补诗人”。弗罗斯特从未将自己归类为任何流派,对庞德和艾略特发起的新诗运动不感兴趣,拒绝接受法国先锋派诗歌创作的原则。他感兴趣的是独创性 1.3《雪夜林中驻足》这首诗的体裁和主题是一首四英尺长的抑扬诗,它采用了爱德华·菲茨杰拉德创作的鲁比节。除最后一行外,每一行都遵循阿巴的押韵格式,是一个连环押韵,即在前韵之后;但由于他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他不得不回归现实,继续前行。诗中的主人公其实是指作者本人;诗中“树林”的深邃寓意着人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里程碑”是指诗人需要完成的作品;“睡眠”是指生命的终结。这些词都反映了人生旅途中的一种进取精神,这正是弗罗斯特

所追求的。本文主要从节奏和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这首诗的文体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韵式和结构变异。2.1押韵这首诗使用了多种押韵方法,特别是韵尾和头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押韵方法,2.1.1这首诗最明显的文体特征之一就是结尾押韵。在第一节中,结尾押韵的词是已知的。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不仅使用了最后的押韵和头韵,而且使用了谐音、和声和内韵,使这首诗更有节奏感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翻译及赏析

1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林边小驻]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我知道林子的主人是谁,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虽村落是他所居之地。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他不会看到我停留于此,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凝视他的林子雪花纷飞。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我的小马一定以我为怪,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近无房舍,为何停伫。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况只有林子与冰湖,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和一年中最黑之夜。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他轻摇铃具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询问有错与否。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唯一的回复来自,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软雪和清风。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林子很美——昏暗而幽深,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但我已有约定。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沉醉前还有一段路要走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沉醉前还有一段路要走。 Summary: On the surface, this poem is simplicity itself. The speaker is stopping by some woods on a snowyevening.Heorshetakesinthelovelysceneinnear- silence,istemptedtostaylonger,butacknowledges the pull of obligations and the considerable distance yet to be traveled before he orshe can rest for the night.

英语修辞

头韵(Alliteration) 头韵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首字母发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在广告中使用头韵看起来醒目,读起来悦耳。另外,某些音位的组合所具有的特定联想意义,能体现语言与事物的有机联系和内在和谐。例如: Export fair set for foreign-funded firms.(博览会广告) 这是一则外资企业出口产品博览会的广告,七个词中有五个(fair,for,foreign,funded,firms)互押头韵。听起来好像是博览会在文质彬彬地迎接众多外资企业。Bathing Beauty Discovered in Interior Decorator's Bathroom.(瓷砖广告) 这则广告中有两组头韵词“Bathing,Beauty,Bathroom”和“Discovered,Decorator's”,让消费者将装修与美丽联系起来,暗示了产品的神奇效果。 One man's disaster is another man's delight.(削价售货广告)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一个人的佳肴常为另一人的毒药。 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ing pepper.(alliteration) 皮特.派特咽下了一口腌菜用的胡椒粉。 twist and turn 迂回曲折 might and main 尽全力 part and parcel 重要部分 safe and sound 安然无恙 spick and span 崭新的,极干净的 time and tide 岁月,时光 go to rack and ruin 陷于毁灭 slow and sure 慢而稳,稳妥 hale and hearty 老当益壮 chop and change 变幻莫测(尤指观点,计划等) fair and foul 在任何情况下 weal and woe 福祸 sum and substance 主要情况,要点(尤指讲话的主要部分) forgive and forget 不念旧恶 wax and wane (月的)盈亏圆缺;盛衰 for fame and fortune 为了名利 for the fantasy of fame 有名无实 dine and wine 大吃大喝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Far fowls have fair feathers. (远处的鸟羽毛更美丽。) 面善心恶A fair face hides a foul heart. 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城市。 Shanghai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to a city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and showin g a great promise. We should serve the people heart and soul.

深邃中的宁静_雪夜林边停留_的文体学解读_常琅

2007年6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2007 第29卷第3期Journa l o f Y anan U niversity(Socia l Sc i ence)V ol129N o13 深邃中的宁静 )))5雪夜林边停留6的文体学解读 常琅1,王芙蓉2 (11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21延安革命纪念馆,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独特形态,具有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的文体特征。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善于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从宏观的谋篇布局、修辞隐喻,到微观的词汇语法、音韵特征和语义关系,把平淡无奇的东西点化成意味深长的诗韵,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一个艺术空间,给人以清新纯朴、富有生活气息、语调宁静亲切的美感。 关键词:诗歌;象征;语法隐喻;词汇特征;音韵 中国分类号:I10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07)03)0107)03 5雪夜林边停留6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1923年发表在他的诗集5新罕布什尔6中。其风格特征是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因而在美国本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评论家来说它也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吸引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但正如批评家奥斯特(Judith O ster)所言, /评价的不确定性和开放式的结尾以及对文本宽泛的释义帮助创建了一种现代阅读方法。0[2](P116) 一、主题 诗歌5雪夜林边停留6由四节组成,第一节和第四节讲述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关于小马和叙事者的所想。因此诗中两个主要的角色人与马,在构成诗的总体意思上有相等的意义。韵律结构(aaba bbcb ccdc dddd)在塑造人与马两种形象过程中加强了连贯性,也暗示了诗的意蕴将在最后一小节中得到体现。诗中叙事者以主角出现,在寒冷昏暗的冬夜,停马驻足观看林中雪景,他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马,但马无法理解为何要在/这一年最黑的晚上(the darkest even ing of the y ear),0/在远离农舍的林边湖畔停顿(to stop w ithou t a far mhouse near bet w een the w oods and froz en lak e),0所以它急于向前奔跑。当时叙事者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他爱好美景,另一方面他感觉到了生活压在他肩上的责任。诗中的小矛盾映射着生活中的大矛盾,小冲突象征着生命里更大的冲突。一方面,感性而睿智的他想沉醉于美丽和艺术的享受中,但另一方面他却深知有更大的职责和责任。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候,我们的面前摆着两条或更多的路,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这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走去。这种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过的经验,被诗人敏感地捕捉到了,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二、语法隐喻和修辞手法 诗的功能之一是/喻世0,往往通过想象意象性的比喻和强烈的感染力去刺激人们的情感来达到目的[3](P402),诗歌因此而具有较抽象的语域,适用的情景语境也比较多,能轻而易举地将读者拉到诗的意境中。诗在表达上的特殊性使读者不仅从文字上理解它,而且更重视它给人的联想和认同,这使诗的语法隐喻变得更为重要。简单地说,语法隐喻是通过把词汇语法层的本义转变为隐含意义的表达方法[4](P342);具体地说,语法隐喻把人们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或事件投射到抽象的概念或事件中,以获得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语域创造了许多情景语境潜势,使它的语法隐喻空间能够触及人们的生活,这具体表现在诗的修辞手法上。 11象征。树林有时是一个荒芜、疯狂、合理而又朦胧性的象征符号。然而这片树林并不是真的荒芜,它是某人的树林)))主人就住在村子里,和所有明智 收稿日期:2007)02)03 作者简介:常琅(1982)),男,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107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相关资料--作者介绍

罗伯特·弗罗斯特生平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最受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留下了《林间空地》、《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小驻》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1874年3月26日,罗伯特·弗罗斯特出生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他11岁丧父,之后随母亲迁居新英格兰。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弗罗斯特16岁开始学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他一生历尽艰辛和痛苦,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女)。成名后的弗罗斯特受聘于多所大学,经常外出读诗和演讲,“经常拖着病体疲惫不堪地回家。”他诗歌中常常出现与孤独、绝望、死亡等关联的意象如冬、雪、冰、霜、枯叶等。因此,弗罗斯特常常以凋零的玫瑰、干枯的花朵等以喻体以映衬孤独、悲哀、寂寞的内心世界。1895年12月19日结婚,其后两年,与妻子帮助母亲管理一所私立学校。其间,写诗投稿给各种刊物,但很少得以发表。他卖出的第一首诗《我的蝴蝶:一首哀歌》1894年发表在文学周刊《独立》上。 1897年秋,弗罗斯特入哈佛大学,以便成为中学拉丁文和希腊文教师。但不到两年因为肺病而中断学业,从事养鸡。1900年举家迁往新罕布什尔州德里他祖父为他购买的农场。经营农场失败,又重新执教(1906年——1912年)。这前后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最著名的诗歌大多是在德里创作的,但并未引起编辑们的兴趣。1912年,弗罗斯特带领全家迁居英国。在伦敦期间结识了埃兹拉·庞德、E.托马斯、T.E.休姆、W.W.吉布森、L.艾伯克龙比和其他诗人。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伦敦一家出版公司立即接受他的抒情诗集,1913年以《少年的意志》(A Boy's Will)为题出版。接着,他的叙事诗集《波士顿以北》(North Of Boston)又在1914年出版。英国评论家的热情赞扬引起美国出版界的重视。三家美国出版公司立即向他约稿。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弗罗斯特于1915年2月返回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适逢他最初的两部诗集在纽约出版。受到美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从此,他名气大增,结束了默默无闻的年代。以后4次获得普利策奖(1924年的《新罕布什尔》、1931年的《诗歌选集》、1937年的《又一片牧场》和1943年的《一棵作证的树》)。先后在阿默斯特学院、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院校执教或做研究工作。他对植物学极感兴趣。《少年的意志》(A Boy's Will)中大部分诗歌是描写植物的。大自然对他来说具有宗教意义。 他的诗对异常广泛的各式各样的读者都有吸引力,因为它可以用那么多的不同方式来欣赏。在诗歌创作手法上,同20世纪多数诗人截然不同。他不进行诗歌形式的试验与改革,而是反复声称满足于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他学习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用贴近普通男女使用的语言抒发感情,描述日常生活的事件与情景。因此,他的作品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的矫揉造作和感伤悲切的诗歌相比似乎“毫无诗意”。他还受19世纪英国诗人勃朗宁的影响,在诗歌中运用戏剧独白或对话的手法。他对古希腊和古拉丁语作家,特别是忒奥克里托斯和维吉尔的研究,使他打下了写作牧歌的基础。他采用通俗上口的语言、人们熟知的韵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新英格兰地区宁静乡村的道德风尚。然而,他的诗歌并不仅仅记录为人忽略的自然界事物或乡野村民的举止行为。他对大自然的描写常常蕴涵深刻的、象征性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意义。他的优秀诗篇常常超越个人的外观同内心世界、他人、大自然以及整个宇宙的直接关系,以某种方式说明他的深刻宗教信仰所依据的价值观。尽管他诗歌中相当一部分描写恐惧和疑虑,但总的倾向还是积极向上的。 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在约翰·肯尼迪1961年的就职仪式上十分引人注目,朗诵了他特地为这一场合写的诗篇《全才》。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惟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