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感对旅游社区发展影响研究

地方感对旅游社区发展影响研究
地方感对旅游社区发展影响研究

地方感对旅游社区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社区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旅游社区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地方感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文化与社会属性的人地关系,在旅游社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对地方感、旅游社区以及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可以旅游社区乃至旅游目的地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感;旅游社区;社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引言

地方感(sense of place)是用来表述对于特定地理位置的认知与情感的概念。从最简单的形式来说,地方感经常被定义为空间与感知的集合。这一概念包括了地方的客观存在以及人们的主观认识。空间指的是某一特定地方所具有的地理特征;感知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体验过程中,对地方所产生的深切的联系。这一概念被用于地理空间,描述某个地方对于个人的意义,而不是其本身意义。steele(1981)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脱离人独立存在。他认为地方感是一个人在特别自然环境中的特殊体验,是一个相互作用概念,当一个人来到某个环境并与环境相接触,他就会对环境产生反应。他提出地方感产生的二维结构:人(心理因素)和环境(自然+社会基础),两者共同作用,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会计制度古代、近代、现代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记录计量到单式簿记再到复式簿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变革过程。 关键词:原始计量单式簿记复式簿记 1.古代会计阶段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 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 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 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 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 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 济收支的目的。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 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 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 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春秋以至秦汉,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衡 正确无误,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在会计簿书写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书如 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如 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如上计报告不真实,有欺诈隐 瞒者,根据情节轻重判刑;在仓储保管方面,规定对于账实不符的,区分通盗、责任事故、 非责任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度量衡方面,规定度量衡不准者,按情况不同实行杖打 等处罚。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 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 -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西 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南北 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分别为唐人李 吉甫、韦处厚所撰,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政 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 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

心理学研究内容

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总是由注意状态伴随。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气质+环境。 一、心理学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联想和释梦手段)。2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S-R)3认知心理学派:S—O—R(刺激—内部机体变量—个体行为)4人本注意心理学派:发起人马斯洛,后影响最大的罗杰斯;强调心理学研究任务是了解人,以人为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师的威信:职业威信、人格威信。 学习概念:人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特点:A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上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特点:A自学方式占重要地位。B学习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猫试验。1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2学习律(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 巴莆洛夫条件反射说:狗实验。条件反射几个规律现象:A强化B消退C自然恢复D泛化E分化F高级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1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他的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和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指有意义的接受理论):1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高。3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4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内、外部条件)5教学原则6“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建构注意理论 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结实、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题作用。学习观: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2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3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谈(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谈 记得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师兄师姐们是这么对我们说的:“你要想以后继续做化学,要不然就不修双要不然就修数双。你以后要想转行,就去修经双。”现在想起来,这样的说法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正确的,是有道理的,但我从现在看来,总有种深深的不安感。最近在审查校外双学位报名同学的资料,很多同学在个人陈述这一栏里都是这么写的,诸如“经济学是当今社会的第一学科”、“我从小就特别热爱经济学”、“我在我们学校修读了 XX 经济学课程, 从此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云云。我并不是要对这些想法有什么否定,但我只是想要说,大家想要修读经济学双学位,到底只是随大流呢,还是真是如上所述,“对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有很多学校的主修专业就是经济的、金融的,想要来报考双学位,当然这些人是不具备报名资格条件的,但是,我想表达的东西应该不需要明说吧? 我肯定不是要劝退,只是希望大家在做出选择之前多想清楚。就我个人而言,我承认,我大一时就属于浑浑噩噩地随大流报了经双,一直那么水水地学着,直到大三快结束时决定放弃化学了,才开始对经济学有了点真正的了解。即使是现在,要问我对经济学有兴趣吗,我真心说不清。但是至少,我觉得学习经济学能让我感到自身的知识储备增长率远高于学化学时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个社会所发现的任何现象其实都可能纳入经济学的范畴,因此你需要里了解掌握有关你身边的任何事情,这样你就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某个狭小的领域。而理科的学习,最终的归宿大多是在某个小领域努力钻研以求突破(当然对于真正的牛人来说学什么都是相通的。我喜欢这种每天都在学习,都能有新收获的感觉。 经双能给你提供的,就是这么样一种视角。虽然考虑到这样一个项目在全校的覆盖范围如此之广,因此不可能全部设置那种阳春白雪式的课程,但即使是那些并不需要太深的知识储备就能够理解的课程,也会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诸如我上过的法律经济学、“人文与社会”跨学科讲座,以及旁听过的大国国家发展战略,都是这么样的一些课程。当然还有一些理论性非常强,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如每学期考试下来都会哀鸿遍野的计量经济学,以及我旁听过半个学期最后因为只是上课干听课下没有花时间研究而跟不上的金融计量,都是这样的课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势在必行(一)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势在必行(一) 一、问题的提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背景阐述 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产生于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旅游活动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并随着闲暇时间的私有化和商品化、旅游活动的商品化和社会化而倍受注目。我国旅游业发展二十多年的历程及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模式也证明发展旅游业即为开展旅游活动。“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拉动内需”、“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市)”的提法及在实践中的推广更是出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达到创收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增加税收、拓宽就业渠道的经济目的。旅游发展中的泛经济性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造成对东道主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消极影响,经济短视而秩序混乱、环境污染而加剧恶化、文化传统扭曲而丧失、社会风气败坏而沦丧。从东道主社区角度考虑,旅游发展中的非社区性造成旅游发展的非持续性,主要体现为: (1)“旅游飞地”现象 “旅游飞地”现象是指旅游或休闲活动空间虽然依托的是当地的土地和旅游资源,但与社区主要地域单元相分离,成为旅游直接经营者的特区。旅游消费的物质和从事服务的中高层人员基本来自外地,旅游收入“漏损”严重。旅游发展对当地发展的关联度小、联带作用弱。旅游的乘数效应便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造成当地资源的“低价出售”,甚至是为微小经济所得而支付环境、社会、文化上的高昂代价。 “旅游飞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目的地的经济基础及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发展产生刚性约束,目的地供给潜力扩张有限,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增加了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使旅游目的地成为发达经济体的“飞地”。这就是经济久发达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的“悖论”:希望通过发展旅游壮大经济基础,但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资本基础、开发与管理经验和企业家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及发展旅游经济激烈竞争的现实,使目的地经济体不得不依靠来自体外的投资和管理,从而造成“贫困化出口”,旅游业发展的带动效果大打折扣1]。 (2)“旅游孤岛”现象 “旅游孤岛”现象指旅游活动发生地与旅游地所在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界限可是有形的实体边界,也可是无形的意态界限,旅游者与当地平民的社会联系被切断,旅游活动空间孤立于东道社区空间。整个旅游行程中,旅游者生活于周密策划的场景中,他们目光被掮客左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旅游活动空间被舞台化,旅游者很难得出有关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生活的基本结论。 (3)“新殖民主义”现象 “新殖民主义”现象指旅游业发展中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四权分离,相关利益者之间地位及关系的不平等,特别是旅游活动的经营管理权掌控于旅游中介企业,社区居民主体地位往往忽略,形成“契约”形式隐掩下,旅游业直接经营者对东道社区旅游发展的控制、干涉与旅游利益的掠夺、剥削。 鉴于“旅游业并不象一系列急功近利者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灵丹妙药”,2]改变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经济与环境、旅游相关利益者间的和谐关系,凸显社区参与旅游的主体地位,走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便提上议事日程3]。可持续旅游发展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重点强调:代内代际公平;旅游开发利用应以环境可承载能力为限;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经济。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的实践落实即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实现社区旅游一体化成为其最佳模式选择。联合国大会在1969年发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宣言》,指出公民参与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制定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强调“旅游发展目标要符合经济期望目标和环境要求,不仅要考虑当

旅游开发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分析及应对策略

目录 摘要II ABSTRACT II 1. 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居民4 1.1.社区的界定4 1.2.社区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4 2.旅游开发对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52.1.旅游开发促进社区经济发展5 2.2.旅游开发改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5 2.3.旅游开发促进地区文化的保护和融合5 2.4.旅游开发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存环境6 3. 旅游开发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63.1.旅游开发对社区居民的生活和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63.2.旅游开发中与社区居民产生矛盾的原因分析9 4. 调和旅游开发与社区居民之间利益冲突的对策104.1.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10 4.2.慎重强调资金的引入和投入问题11 4.3.提高社区居民意识12 4.4.政府应加强对旅游开发的预测和控制14

参考文献15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旅游开发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 旅游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影响着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而在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是旅游地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所以关注旅游开发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成了在旅游开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着重对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与居民利益相悖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开发社区居民利益关系对策 Abstract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long-term impact o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munity residents are the most essential travel to the stakeholders. So concerned abou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unity relations became the interests of residents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issue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is paper, tourism

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公共财政学》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课程 2013年春季学期 上课时间:每周四7-9节(15:10-18:00) 上课地点:理教314 任课教师:李力行 联系方式:lilixing@https://www.360docs.net/doc/7e10136417.html,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研究生专业课,要求选课同学具有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背景。本课程将介绍公共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并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重点讨论个人和公司税收的经济效果、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以及中国财政税收制度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等题目。 考核方式: 20%-出勤与课堂参与; 25%-文献报告(1-2次); 25%-审稿报告(1篇); 30%-研究计划(学期结束后一个月以内提交) 课程提纲: 1. Taxation 1.1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taxation: labor supply and taxable income 1.2 Taxation and efficiency, tax avoidance and evasion 1.3 Application to China 2. Expenditure 2.1 Social security 2.2 Other public insurances 2.3 Public goods, education, and program evaluation 3. Fiscal 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3.1 Economic theory of federalism 3.2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 3.3 Interaction of fis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local governance 阅读材料: 1. Taxation 1.1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taxation: labor supply and taxable income Macurdy, Thomas (1992). Work Disincentive Effects of Taxes: A Reexamination of Some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May, pp. 243-49. Eissa, Nada (1995) “Taxation and Labor Supply of Married Women: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as a Natural Experiment” NBER Working Paper 5023. Eissa, Nada (1996). Labor Supply and the 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 of 1981. In Empirical

浅谈会计发展史

浅谈会计发展史 摘要: 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本文简要回顾了东西方的会计演进概况,介绍会计发展过程中里程碑性质的六个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对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景展望,当前,会计走向动态核算与控制,正向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相结合的社会化会计转化,不断趋于国际化标准化。会计的发展,走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关键字:会计;发展;演进;里程碑;前景展望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是一切商业、经济活动的语言、准则和根基。它既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信息系统)。 一.会计演进概况 会计,作为人们提供经济信息的一种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会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根据现有的史料,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周王朝等都有类似于会计的记录,或者会计官制与会计活动的记载。 《周礼》记载,周王朝已设立了“司会”这一会计官职来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支。在我国的秦汉时期,开始使用“人、出”作为记账符号并创立了用于登记会计事项的账簿,西汉时采用的“上计簿”可视为中式会计报告的基本形态。唐宋时期会计得到进一步发展,其突出成就是发明了“四柱清册”的结账与报账方法。经过元朝到明朝的广泛应用,我国传统的单式簿记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到了明末,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便产生了比“四柱清册”更加完备的、能满足商业上核算盈亏需要的“龙门账”。 在西方,10世纪前后一般也采用单式簿记记账。但从12世纪到l5世纪,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的商业、手工业和银钱兑换业得到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从簿记中获得有关经济往来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信息,于是,簿记方法出现了重大的突破,科学的复式记账在意大利产生了。15世纪,复式簿记在威尼斯一带已相当流行,其记账方法也比较完备。1494年,意大利传教士、数学家卢卡。帕乔里出版了一本著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其中一章“簿记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从理论上给予必要的阐述。该书推动了复式簿记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从而影响了许多国家的会计发展。因此,该书的出版被誉为会计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并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随着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的发展,出现了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经营形式,从而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诞生了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从19世纪5起到20世纪5的一百年里,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 摘要: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特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乐观的研究成果,为培养大学生的乐观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操作方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力量(strength)和美德(virtue)等积极方面因素对人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新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 (pathology psychology)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反思。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1.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 eric 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进入新世纪,Sei ig man和Csikszentmihalyi以“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确立了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界的地位。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2000年,E. P.Selig man和Csikszentmihalyi联名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宣称: “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2]” 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科学心理学主要面临三项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因此,目前积极心理学对人类的贡献在于[3]:1)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的成果,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等;2)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的成果,包括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等;3)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研究的成果,指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职业伦理等。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精)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以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为个案 梁军 [摘要]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体现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效应,从而加快乡村社区全面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对于家村居民乡村旅游意向调查分析,结合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开发与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社区,综合影响,调控措施 社区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内外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解释和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可以认为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1〕社会学研究一般把社区分成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两大类。〔2〕 乡村社区与旅游的结合形成了社区乡村旅游,其主要内涵是:从乡村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与最优化。〔3〕 一、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1.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的环境影响 (1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利用方式从环境消耗性利用转为环境建设性利用;可以绿化、美化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森林的砍伐;可以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对环境的保护;可以保护旅游产品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

(2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活动、旅游设施建设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各类环境污染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景区生态环境改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增多等。 2.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 (1旅游对经济的牵动作用。由于旅游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发展旅游将强迫性地使旅游地各项功能更完善,这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旅游地资源的复合开发,推动旅游经济内部结构调整。 (2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小;旅游业在旅游开发中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靠外来资金,当地社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 3.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 (1对社会文化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社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居民观念的更新,学习文化积极性的提高;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城乡 居民提供理解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社区形象的塑造;增强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拓宽村民的视野;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高地区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 (2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部分旅游者在旅游地存在“道德约束力松弛”现象,导致旅游非道德行为,如污染环境、毁坏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在公共场所举止不文明、对旅游地不尊重等,形成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文化传统被当作商品和经济资源,导致社会道德意识下降,当地文化传统丧失,传统价值观念受外来影响而改变;因为对旅游资源开发机会的不均等而产生的各有关方面的利益冲突。如政府与当地群众、政府与投资商、投资商与当地群众、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矛盾。 二、于家村概况

叶祖尧博士简介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National School …

叶祖尧博士教授(Raymond Yeh) 叶祖尧博士现为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IEEE)院士, 美国奥斯汀大 学IC机构的资深研究员。曾任美国宾州大学、德州大学、明尼苏达大 学及马里兰大学教授,并兼任德州及马里兰大学电脑系主任。叶博士曾 在1978年帮助李国鼎博士规划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并获国际电机与 电子工程师学会颁赠的百周年纪念奖牌和特别奖,SDPS颁赠的终身成 就奖,台湾政府颁赠的资讯科技远见领袖奖章。 1982年,世界著名的软件工程学创始人叶祖尧博士,带着自己开创的“软件工程学”理论来到中国,成为当时中国政府计算机领导小组的顾问。他制定了一项“中国软件发展计划” 提交到国务院主要领导,我国软件业从此启动。叶博士80年代末参与成就新加坡股市;推动台湾IC产业的发展;90年代在美国德州创造了第二个硅谷……。 在学术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功同时,叶博士更是游刃于商业,在经管领域取得相当辉煌的成绩。叶博士曾创立了三个成功的合资软体公司,并任CEO的职位长达15年之久,更曾经应邀担任联合国,及美、日、新加坡等多国政府的管理顾问,同时也是IBM、GTE、AT&T、Fujitsu、NEC、Siemens、Hitachi等公司的企业顾问。 叶博士的著作在重点专业期刊杂志发表120篇论文,并出版11本 技术与经管专著。其中包括屡获佳评的《零时——即时响应客户需 求的创新战略》。这本富有创见性的书提出了“零时”公司的概念,解 释了技术是如何影响组织结构的,并结合英特尔、福特、亚马逊、 戴尔等公司的丰富案例归纳出零时公司需满足的五条法则:零价值 间隙、零学习间隙、零管理间隙、零流程间隙和零内部间隙。“零时” (Zero Time)为企业在以光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如何生存和发展提 供了前瞻性的指南,在亚马逊图书销量排行版畅销中销量名列前 茅。 2005年叶祖尧博士携最新著作《商业谋略》(The Art of Business)再次来到大陆。《商业谋略》一书的英文版去年底在 美国上市以来,受到了众多公司主管的欢迎,在亚马逊图书销量 排行版畅销中销量名列前茅。该书运用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前《孙 子兵法》,通俗易懂地分析了世界上零售连锁店沃尔玛、IBM、电 脑制造商戴尔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这些大公司成功的共同秘诀, 并总结出孙子兵法的精华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为国内外中小企 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效仿的素材。2006年4月10日,该书由经 济管理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中国发行。

中国会计发展史浅谈

中国会计发展史浅谈 作者:wcn wwww大学, 摘要:中国会计发展历史悠久,最早课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六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特点,伴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进步,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 关键字: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制度,会计记录方式,会计方法 纵观中国经济史,会计发展贯穿其中。回顾会计的发展,其实就是重温每个时代的变化发展,能让我们在历史中思考领悟,汲取经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的现代。 一、原始社会会计的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社会的生产力有所提高,生产的东西数量增加,剩余的产品也增加,伴随着原始民主制的逐渐削弱,财产私有制出现,产品互换行为产生,商品货币关系开始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使记数量的行为越发频繁,促进经济计量方法发生变化。因为原始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原始会计计量方法也呈现多样化特征。 原始会计计量行为一共可分成三个阶段。产生阶段,原始人类开始由无意识的记录行为发展成可以记录以确认经济活动数量关系。发展阶段,产生实物计量法,绘画计量法,结绳记事,刻契记事等方式,将简单的数据记录在身边物质上,从现在挖出的一些原始陶器等器物痕迹上可以看出这点。完善阶段,则是逐渐向数字计量阶段转化,计量符号的规范性增强。 二、奴隶社会会计的发展 夏后氏父子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开国家财政之先河,征收赋税,必然会建立相应的官职进行管理,会计行为必会发展。虽无具体史料证明,但夏朝为我国政府会计历史起点无需置疑。 商朝出土的甲骨文资料对探索其会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商朝商品交换活动频繁,有贝作为货币,还出现了实物度量衡及度量单位。同时商代已具备较完备的文字系统——甲骨文,和数字体系,一到十的数码已形成,并采用了以十为底的进位制。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产品成果,奉供物品的来往,物品交换等有经济意义的记录,反映出一些支出收入以及经济对象的内容,商代可能存在类似于现代会计账本的经济记录简册。 西周是奴隶制发展的高峰,建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并设置了独立考察国家财会的职官系统——司会及所属部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项目体系,还出现了会计考核专职官员——宰夫。经钟鼎文史料可知,货币以从只有流通手段的只能演化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并在实践中发挥了会计货币计价的作用。在会计方法方面,一种利用收入支出盈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反映资产的增加减少并进行结算的方法——三柱

对社区参与旅游的几点思考

摘要:通过分析社区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存在的问题,研究社区参与旅游的模式和措施,把旅游景点景区建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发展 大部分旅游景区景点是和周围居民社区生活场所融为一体的,如果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孤零零的景点将难以吸引旅游者,必须把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以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以社区为背景,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社区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旅游活动对社区的影响 1.提高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相应的经济效应,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经济活动的开展。同时随着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必然引起对周边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旅游业本身发展的需要,这亦将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经济效益。旅游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不论是酒店、旅行社、景区,还是其他旅游服务企业,都需要大量服务与管理人员,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就业。 2.提高社会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首先,推动当地居民的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增强居民的自信心与荣誉感。其次,一些新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也会引起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可以提高和改善当地居民的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等。同时,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能够更好的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提高环境效益 旅游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既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又要有好的社会环境,二者缺一不可。旅游的发展必将对当地社区的环境改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是当地居民,非常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4.负面影响 一些当地居民认为,旅游只能使得少数居民获益,而且导致了物价上涨,也可能造成当地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外来人口的涌入或者旅游活动的逐渐频繁又引起了污染物的增多。另外,景区一些人为建设会使自然风景受到了破坏,已成为景区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 在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认知。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居民的正面感知要强于负面感知,居民总体对旅游发展以及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持较为肯定态度,绝大多数居民目前没有认识到旅游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反对旅游发展的对抗情绪也没有产生。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居民会越来越强调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处置不当,很有可能会引发对旅游发展不利的情绪,从而阻碍了旅游的发展。 (三)社区参与旅游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参与意识 社区居民大多是旅游景区当地的村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旅游发展的认识不足。同时,大部分人认为老百姓没有决策的权利,这样就缺乏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也失去了自己应得的权利。 2.缺乏统一管理 有些旅游景区景点除了行政上各有主管部门外,从地域上来说,又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县市。这种分头管理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居民的自发参与旅游,没有统一的管理和信息联系,基本属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txt熬夜,是因为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赖床,是因为没有勇气开始这一天。朋友,就是将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研究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研究2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么? 研究4 小心视崖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 研究5 所见即所学 研究6 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 研究7 梦,并不浪漫 研究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Nicholas Spanos认为催眠不过是一种提高了的动机状态。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没有介绍某个特定实验,而是总结了多人研究。 三结果和讨论 催眠术中两个关键因素使人们相信其是一种被改变了的意识状态: 被催眠的被试认为起行为是不随意的 被催眠的被试会产生某种期望 四研究发现的意义: 人们不可能在违背自己愿望时被催眠——已经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五近期应用: 1支持者: 2反对者: 3另外一种观点:催眠的反应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塑造。 第三章学习和条件反射 研究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Pavlov 经典条件反射 研究10 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华生 基本目标:1证明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起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2证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行为来自于无意识——是错误的。 批评:1该研究的伦理道德 2怀疑华生关于这些恐惧会无限持续下去的假设。“消退” 应用:广告 近期研究指出恐惧症中,家庭在生理方面的作用比环境方面的影响要大的多。 研究11 敲敲木头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情境——行为——结果——强化=学习 ——惩罚=不学习 理论假设:迷信行为:敲打木头,忌讳从梯子下面走,携带一枚硬币……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因果关系的存在。 方法:斯金纳箱中的鸽子 结果:鸽子变的“迷信”了 讨论:迷信的消退非常难——人们的期望值很高 批评和后继研究: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 近期应用:1人们在睡觉时可能比清醒时更迷信 2检验了强化对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的作用 讨论:迷信行为有其积极的功能(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 研究12 观察到攻击行为……作出攻击行为 班杜拉模仿 一理论假设: 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无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做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2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被试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的控制组儿童。 3“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 4“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机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就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 五后继研究:在特定的条件下榜样的暴力影响可以被改变:奖励/惩罚 六意义: 1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儿童的新行为是怎么样通过简单的模仿成人而习得的,甚至成人可以不真正出现。 2为数百项关于人或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https://www.360docs.net/doc/7e10136417.html,/`cgboeree/bandura.html) 第四章智力、认知和记忆 研究13 期望导致结果 自我预言实现罗森塔尔聪明鼠/笨老鼠双盲实验学校教学 一理论假设:“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方法:橡树学校的学生 三结果 四讨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1 低龄儿童的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级的儿童强 2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能在教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 3 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候,他们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容易影响和带动低年级的学生

浅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

浅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 还记得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师兄师姐们是这么对我们说的:“你要想以后继续做化学,要不然就不修双要不然就修数双。你以后要想转行,就去修经双。”现在想起来,这样的说法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正确的,是有道理的,但我从现在看来,总有种深深的不安感。最近在审查校外双学位报名同学的资料,很多同学在个人陈述这一栏里都是这么写的,诸如“经济学是当今社会的第一学科”、“我从小就特别热爱经济学”、“我在我们学校修读了XX经济学课程,从此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云云。我并不是要对这些想法有什么否定,但我只是想要说,大家想要修读经济学双学位,到底只是随大流呢,还是真是如上所述,“对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有很多学校的主修专业就是经济的、金融的,想要来报考双学位,当然这些人是不具备报名资格条件的,但是,我想表达的东西应该不需要明说吧? 我肯定不是要劝退,只是希望大家在做出选择之前多想清楚。就我个人而言,我承认,我大一时就属于浑浑噩噩地随大流报了经双,一直那么水水地学着,直到大三快结束时决定放弃化学了,才开始对经济学有了点真正的了解。即使是现在,要问我对经济学有兴趣吗,我真心说不清。但是至少,我觉得学习经济学能让我感到自身的知识储备增长率远高于学化学时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个社会所发现的任何现象其实都可能纳入经济学的范畴,因此你需要里了解掌握有关你身边的任何事情,这样你就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某个狭小的领域。而理科的学习,最终的归宿大多是在某个小领域努力钻研以求突破(当然对于真正的牛人来说学什么都是相通的)。我喜欢这种每天都在学习,都能有新收获的感觉。 经双能给你提供的,就是这么样一种视角。虽然考虑到这样一个项目在全校的覆盖范围如此之广,因此不可能全部设置那种阳春白雪式的课程,但即使是那些并不需要太深的知识储备就能够理解的课程,也会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诸如我上过的法律经济学、“人文与社会”跨学科讲座,以及旁听过的大国国家发展战略,都是这么样的一些课程。当然还有一些理论性非常强,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如每学期考试下来都会哀鸿遍野的计量经济学,以及我旁听过半个学期最后因为只是上课干听课下没有花时间研究而跟不上的金融计量,都是这样的课程。还有一些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同学会去选修研究生的“三高”课程(即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这些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与校内开设的通选课相比,经双的课程难度肯定会更高、课程要求也肯定会更麻烦,毕竟这是一个体系里的课程,相互之间都会有联系性,但是你能从中收获的知识肯定会更多。 修经双会影响本专业的学习吗?据说某些院系的老师在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吓唬同学,说修了经双以后连觉都没得睡了云云。就我个人而言,我表示一般不会对主修专业有太大影响,唯一的影响就是男生可能要少打几盘dota,女生可能要少追几部剧了。文科生同学可能压力会大一些,从我这段时间进行毕业审查中可以看出,文科院系的同学挂科的、退课的人次明显高于理科院系的。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同学通常都属于一挂挂一片、一退退一堆的类型,且多集中于计量、概统两门课程。因此,真正认真学的同学,绝大多数都能顺利地学下来,拿到这个学位。就我个人而言,毕业时主修专业总学分应该会达到161.5学分,双学位45学分,加起来206.5学分,除了大二上学期由于被ex 耍得团团转而绩点跌破天际以外,其他学期均为正常水平,与大一未修双学位时并无显著差异。修经双的节奏通常是,平时的晚上和周末加一节课而已,从大二开始修,每学期大约需要修8学分即两门课就可以了。并且,我认为经双最人性化的地方在于,所有课程的考试时间都会放在通选课考试周之前的两周进行,这样就可以和主修专业的考试错开了,当然另一方面,通常造成的结果就是由考试周变成了考试月……其他双学位由于规模不大而经常需要和本院的同学一同上课,考试自然就会放在考试周进行,具体会怎样不需要我明说吧? 说了那么多都是个人的东西,接下来改用比较官方一点的语气。我们常说的北大四大俗里的“修经双”,特指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NSD)从1996年开始开设的经济学双学位,主要面向北京大学校内非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的同学,以及从2003年开始也面向校外本科为非经济学学士的本科毕业五年内的同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CCER)即是国发院的前身。据说光华今年也打算开双学位,但是他们要开设的应该是管理学双学位,弄不清楚这两者区别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坊间一直流传着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必要性阐释

第1卷第1期2001年9月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 U R NA L O F HU N A N I ND U ST RY P OL Y T ECHNI C V o l.1 N o.1Sep.2001 [收稿日期]20010824 [作者简介]燕良轼(1956—),男,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必要性阐释 燕良轼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 本文从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中国人心理素质所必须和中国文化资源与中国心理学家的优势等方面对心理研究 中国化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Expounding the Necessity of Psychology Researeh Serving Chinese YAN Liang shi (Ps ych ology Dep.of Edu cation Scien ce Institute of Hu nan Nomal University,Changs ha 410081,Hu nan ,C hina) Abstract :Th is paper exp ou nds th e necess ity of p sych ology research serving C hinese fr om the point of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 ent in psychology,necessity of promoting Chinese ps ychological quality and advantage of Ch ines e cultural resour ce and C hinese psychologis ts. Key words :psychology res earch ;serving chines e;neces sity 中国人正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奔向现代化目标。显然这种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现代化,而且包括精神或心理生活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中国人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应当创造出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或心理生活。正因为如此,心理学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期冀利用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与技术准确有效地描述、解释、调控、预测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期盼心理学能更多地干预自己的生活,希冀心理学在提高民族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产生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在20世纪初踏上中国的国土后,尽管百年来为探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做出了许多贡献,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西方的心理学始终无法深入到中国人的心理生活中去,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真谛。这一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一些曾经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有识的中国心理学家意识到了。所以当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登陆之初,就有心理学家提出心理学必须中国化,要求中国心理学能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研究题目,解决中国的实 际问题[1] 。 不仅如此,在1922年中国最早心理学杂志《心理》的创刊号上曾明确要求中国心理学者应从三个方面从事心理研究:“一、昌明国内旧有的材料;二、考察国外新有的材料;三、根据这两种材料来发明自己的 理论和实践。”[2]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在1937 年发表的《把应用心理学应用于中国》一文中,也提出中国的心理学者要应用心理学去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他强调:“我们不能把德、美或其他国家的心理学尽量搬来就算完事,我们必须研究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应该提倡应用心理学,还应提倡中国的应用心理学。不能把它和实际社会脱离关系,我们所提倡的并不是欧美所现有的应用心理学而是中国实际 所需要的应用心理学。”[3] 但是早期心理学家们对于心理学中国化的呼吁没有引起整个心理学界的应有的回应,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心理学中国化随着心理学本土化的国际思潮又一次拉开序幕。但这一次的首倡者是港台心理学家。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题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的论文可以说是心理学中国化的一篇宣言。他指出了心理学中国化的四个层次与方向:(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2)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3)修改或创立概念理论;(4)改良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4] 此后,以心理学中国化或本土化命题的研讨会、专著和论文集不断涌现。 物换星移,当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了近百年后,我们又回到心理学中国化的主题,这绝不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旧事重提,而是赋有更新的时代意义。 一、心理学中国化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中国化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决不危言耸听、小题大做。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为对象的科学,心理学的最高目标是揭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