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 导论

公共政策分析 导论
公共政策分析 导论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Public Policy Analysis: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玉坤33271198wuyukun@https://www.360docs.net/doc/7f12661579.html, 这些都是公共政策

?美国攻打伊拉克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力挺香港经济

?计划生育打击黄、赌、毒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公共政策分析——一个新兴的学科范式

?20’50从政治学和行政学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

?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效果

?关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

?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我国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理解公共政策

一、政策的产生与存在

1.产生

?社会需求>>公共部门支付能力=>公共问题(物质、金钱、时间便成为稀缺性资源)

市场自行调节(自由主义)

?资源配置

公共部门调配(凯恩斯主义)

2.定义:

?有多少个政策分析家,就有多少种定义。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活行动准则。

3.理解

A 价值安排:公共-个人;效率-公平

B 问题导向:问题界定、识别、解决方式

C 行为主体:政府、个人、NGOs、MNC

D 理论实践:理论分析、实际政策(教育、国防)

E政策研究(Study of Policy)

?对政策的分析(Analysis of Policy):政策的本质、内容以及政策是如何被制定和执行的。?为政策的分析(Analysis for Policy):政策背景、环境

F 政府与市场: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自由调节

G 作为政策链环的理论过程:

4.政策分析的类型

?未来分析:事前分析,对被选方案的分析:预见性的和规范性的

?回溯分析:事后分析,对政策的评估

?整合的分析:

5.延续性的麻烦:

——“她”解决的问题多,还是产生的问题多?

参考书目

?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 Michael Howlett and M. Ramesh, OXFORD,1995

?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公共政策导论),James P.Lester, Joseph Stewart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理解公共政策),Thomas R. Dye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编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议程、备选方案与政策:约翰·金登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节政策分析的历史演展

1.溯源

?源头——演化——先导

2.政策科学

?拉斯韦尔:

?德洛尔:

?体制化:

3.政策科学到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的范式:

?理性途径与非理性途径

第三节市场经济与公共政策

1.资源配置:市场VS政府

2.市场失灵:

?宏观调控;公共物品;外部性;再分配;秩序供给

3.政府失败:

?垄断性;政治性(配置效率);效率(行政、运作)

4.两种不完善体系之间的选择努力

第四节政策分析的学科建构

一、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途径:

?系统理论:戴维·伊斯顿过程理论:

?团体理论:精英理论:

?制度理论: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新制度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

第五节政策分析的意义与课程框架

?政策分析的意义

1.产生的必然:

2.职业化取向:

3.现实意义:

?课程框架

1.政策系统:系统、活动者、体制和工具

2.政策过程: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与周期

3.分析方法:系统分析、经济分析、伦理分析和创新

政策系统

第一章政策与政策系统

一、政策概念

?托马斯·戴伊(Thomas Dye):政府决定做或不做的事情;

?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 :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维度:主体、价值、问题、规范

二、本质:是政治性的,政治、管理和利益协调工具

三、类型:

?性质:分配性的、调节性的;

?范围(层次):总(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领域: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

*三、公共政策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管制功能:积极、消极

3.调控(分配)功能:

4.象征功能:

政策系统的构成

一、政策系统(Policy Cycles)

?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主体、客体、环境。

?作为解决问题的公共政策;

严打——关乎民众,政治幼稚?

1.作为政策

?稳定性——安全感

?问题指向

?导向功能

?工具选择——菜刀切肉、斧头砍材

2.作为政治

?不成熟感,问题解决的乏力

?权利预期——不公平

3.后续问题

政绩,阶段性混乱,官僚病…………

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

政策环境:

经济:东西地区差距

体制:非协调;政策领地

文化;文化差异下的政策整合

国际环境:判断;相互影响

?*Comparative of USA and China

政策系统的划分

一、信息子系统二、咨询子系统三、决断子系统四、执行子系统五、监控子系统

第二章政策活动者

一、官方活动者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街头官僚理论

二、非官方活动者

1.利益集团

2.选民

3.大众传播媒介(众口铄金)

三、现代政策研究组织

1.特征和类型

A特征:政策制定;多学科;相对独立;先进技术手段

B类型:(半)官方思想库;民间思想库;跨国

2.体制、地位与功能

3.方法和手段

性别平等(Gender Equality)

1.在什么层面上应该平等?

2.在什么层面上不应该“平等”?

3.不平等的原因?

4.传统社会的性别差异—传宗接代、妓女、母亲

5.现代社会的性别差异—劳动的扩展、生存的压力

6.差异存在的必然与必要—不“平等”、对等就是平等

第二章政策活动者

——公共政策政治性的根源之一

政策活动者的理解

●政策活动者即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官方与非官方)

●西方学统中的“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s

●政治性的根源:利益的多样性和个人意识的主观性

→对价值性目标和手段性政策的不同选择

理性的个人缘何产生冲突

●如果所有的“利益攸关者”都直接参与政策过程?

→不可能,也不应该。

●间接参与→

选出部分代表→

“代表”能够代表你的利益吗?

“ 他”会追求自我利益吗?

“代表”可以很好的理解你的利益吗?

代议制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的天然缺陷(官方主体缺陷)

两个假设:

●目标冲突: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不一致(警察)

●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总是掌握更多信息(知识专业官僚)

→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

经典代议政府中国人大制度

公民→议会公民→人大→政府

→政府

选官→内在要求委托者(公民及其利益表达群体)对其监督。

非官方主体的介入

介入方式:

●组成利益集团:极端表现形式的俘获理论

●外在监督:大众媒体(媒体政治)→批评、广告

●定期的选举:最后的“稻草”

凑合着过的平衡The Equilibrium of Muddling Though

各种内在特性:

●利益的多样性

●资源的有限性→“妥协”成为成熟政治技巧的必要

●主观意识的差别

●环境的影响

有哪些政策活动者

1.官方政策活动者

●立法机关:议会、国会、代表会等权力机关;

●行政机关:通常意义上的政府;

●司法机关:司法审查和法令解释的法院体系;

●执政党:利益的核心聚合

2.非官方政策活动者

●利益集团:基于共同利益目标的群体;

●公民(选民):

●大众媒体:选择性的集散信息

西方社会政策活动者的博弈

议会:企图控制选官和官僚政府:尽力摆脱束缚而扩张权力

法院:独立的平衡体系政党:最具“野心”的群体

利益集团:争取一切有利可图的机会公民:积极参与和政治冷漠共存

媒体:作为批评者的斗士

其他参与者:在野党、宗教团体、NGO、学术机构

经典的代议宪政体制能解决政策问题吗?

1.经典代议宪政体制的三权分立与制衡:

议会→立法政府→执行法院→司法(监督和解释)

2.政治行政二分的挑战

政治→制定政策行政→执行政策→行政国家的建立

3.利益集团:永久的政策领地(Policy Domain)

4.公民+政党:政策的策源地

中国人大体制下的政策活动者

人大代表:作用不断增强“弱势群体”政府:被政党解构的行动者

政党:利益标的的实际“拣选者”公民:应该“呐喊”的“主人”

媒体:

为什么我们的政策似乎总是显得不尽人意?

1.政党意识形态的强势主导:

→政府官员的党员身份使得党的意志得以执行

2.政绩合法性的正当性;

3.官员激励机制的同构性:

4.自组织社团、作为个体的公民和媒体的孱弱

民主化—政治活动场景中的希望

1.无论出于何种理由(经济、全球化、政治的),民主化已经成为文明政府的共识:

2.民主化要求社会个体的介入和媒体的公正批评:

3.(次)发达国家必须关注选民的意向;

4.欠发达国家也开始被迫或主动的“民主化”→利益对峙情况下各自出于权利的应得份额的妥协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政策政治性的根源之二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1.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

2.构成因素:

?决策权力:选举;反对的自有

?决策程序:相继的步骤

?决策规则和方式: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投票方式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1.纵向结构:构成领导与被领导主从关系的组织之间。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决定了决策体制“形状”的变化。

2.横向结构:平等合作和协商关系的组织之间。相互独立又制约

?决策体制的新变化

1.纵向:分权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地方政府具有更多的自主权

2.横向结构:决策与执行相对分离;“谋”、“断”分工

三、决策权力

1.权力:某种意志施加于他人,即使受到抵制仍能贯彻的力量

2.决策权力的实质:

?组织赋予的正式职位;精神领袖;技术专家

3.保证权力控制的手段:

?说服;威胁;交换;施用权威

4.决策权力中的利益

?以利益为基础、利益博弈、因其而改变

第二节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体制分类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2.集权制和分权制

3.历史经历:原始民主、神权、君权、议会、人大、法西斯、军人独裁

第三节现代公共决策方式

一、投票规则

1.全体一致(unanimity rule):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优势:一票否决:导向“帕累托最优”

劣势: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

2.过半数规则(majority rule):超过半数得胜

优势: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

劣势:多数暴政;结果不可靠(与个人无关);投票悖论

三、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一)理论演进

1.绝对半数:过半数当选

2.过半数下的多数:半数下得票最多

3.博尔达(Borda rule):按投票偏好排序

4.淘汰投票(exhaustive voting):选出最差的

(二)实践特色

1.大民主、小民主与集中的结合:投票选出委员,内部协商或集中指定

2.两票制:中国村民自治实践中选村党委。村民先对候选人投信任票,再党内选举

3.自有选举:可以投非候选人的票

二、投票悖论(the paradox of voting)

假设有三个投票者(甲、已、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B、C)中进行选择。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

甲:A>B>C 已:B>C>A 丙:C>A>B

情况I:在A、B的胜者中与C比较,则C被选中

情况II:在A、C的胜者中与B比较,则B被选中

情况III:在B、C的胜者中与A比较,则A被选中

中国社会政策的决策体制

1.国家权力机关

?中国社会政策的决策体制由行使公共权力的各级国家机关和执政党的各级组织组成,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执政党的各级党委会、党组。

?他们的决策权限各不相同。

?党的各级组织在多数情况下拥有对政策的实质性决定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立法机关,制定政策主要以法律形式出现。

?个别情况下,国家主席,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以及军事机关,也拥有一定的政策决策权。

?全国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对本地区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组织的主张成为本地区的法规和政令。

?党组(党委)在国家机关中直接发挥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不是国家机关,却是政策的实际决定者。

?它除了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使党的主张成为法规或政令外,还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有时还与有关国家机关一起,联合发布政策。

2.行政机关

?政策制定的起点是政策问题的提出。

?政策问题的提出主要不是来源于公民的政策诉求,而是来源于决策机关内部的政策问题动议,是决策机关建立的制度性信息收集系统提出的政策问题。

?主要由决策机关内部的工作系统和决策机关建立的信息收集系统。

?内部工作系统是主要的政策动议源。

?有权提出政策动议的首先是决策者集体或个人。

?他们担任决策机关的领导职务,决定决策机关的工作方向,审批各渠道汇集而来的政策问题,提出自己的政策动议。

?当某种政策方案产生后,通过批示文件,召集会议,发表意见等形式给有关下属,直接启动政策过程。

?在政策机关,有思想,有能力的领导人,更是最主要政策的政策方案倡议源。

?决策机关内部的工作部门代表管理对象,向其他部门争取有利政策,机关内部工作人员利用正式或非正式机会提出政策建议,如会议发言,工作研讨等。

Case:

中国预算政策决策过程

?预算由政府做出(根据专业知识而做出的运作和服务成本)

?预算由人大监控(对公共资金使用的监督)

?党委系统的介入使双方都难以发挥切实功能

预算过程:

财政部门制定草案→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政府提请人大会审议→人大会通过

?提交人大前党委已经同意,人大主任一般参加常委会;

?人大委员和代表提出异议时,政府可以以党委常委已经通过而拒绝修改

思考题

1.公共决策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

2.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完善作为决策方式的民主集中制?

第五章政策工具

——决定政策过程与政策效果的因素

第一节政策工具概述

一、政策工具研究的兴起

二、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分类

1.内涵:人们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2.分类:

?胡德:信息、权威、财力和可利用的正式组织

?霍莱特和拉梅什:自愿性、强制性和混合性工具

?休斯:供应、补贴、生产、管制

?陈振明: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

三、政策工具研究途径

1.工具主义:工具本身的特点塑造了政策过程(元教旨主义)

2.过程主义:工具有重大差别,没有超出问题的工具

3.权变主义:背景主义,根据背景的需要选择

4.建构主义:工具的选择使用要人们视情况而定

四、政策工具的主题与走向

1.政策研究主题:

?工具的应用性;新工具;偶发事件(非控制);政策网络

2.走向:

?政策工具使用的背景和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由微观走向中观,政策网络

第二节基本的政策工具

一、市场化工具

1.民营化:签约外包、国有资产私有化(电信);公私合作(农村供水、电);减免税收

2.使用者付费:公共产品的价格(交通、污染)

3.管制与放松管制:药品、酒类管制;价格放松、许可

4.合同外包:网络维护、车辆维修

5.分权与权力下放:扩大执行者的自主权,

6.内部市场:购买图书馆、娱乐设施(cnki)

7.产权交易:污染(拍卖最大排放量)

二、工商管理技术

1.战略管理技术:长期计划的广泛参与

2.绩效管理技术:以产出界定任务和投入

3.顾客导向技术:新公共管理

4.目标管理技术:MBO

5.全面质量管理:TQM

6.标杆管理技术:采用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榜样

7.企业流程再造:改变整个组织的运作模式

三、社会化手段

1.社区治理:

2.个人与家庭:安全、防火、社会保障

3.志愿者:慈善机构

4.公私伙伴关系:民间资本弥补政府不足

5.公众参与和听证会

第三节政策工具的选择

一、工具选择的重要性

?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政策执行本身就是工具选择过程

?是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影响政策选择的因素

1.政策目标:单一,多重,需要改变?

2.工具特性:

3.应用工具的组织:执行组织、目标团体

4.以前的工具选择

5.意识形态:中国环境政策的深化和发展

交通政策的工具选择

来自北京的案例

?“九五”期间,北京交通建设投资总额达到602亿,比“八五”期间增加了3.5倍,占GDP的比例由“八五”

期间的3%上升到5.9%,2004年市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5.2亿元

?截至2004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直逼1500万,达到1492万,而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0万辆,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机动车17万多辆,还不算外地在京车辆。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刘小明介绍说,由于交通需求总量的增长远远超出交通供给的增长,北京城市交通逐渐失去应有的整体调节能力?“路宽并不代表路多。”目前北京四环以内的道路占地率只有17%左右,而东京、巴黎、纽约等世界大都市都在25%以上。

?从提高交通设施容量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两个方面入手。在提高设施容量方面,不能仅仅一味建设宽马路,而且要优化路网结构

?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方面,不能仅着眼于车流,更要推进集约化运输和加强管理

?开辟新城区,不停车交叉路口

国外实践

?经济手段:拥挤收费:新加坡,1975年实施“区域通行证”

英国:03年内环内21公里收费,拥挤-40%;通量-16%;排队-20-30%;车速+37%

瑞典:将从2006年1月3日开始,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试征交通拥堵税,试行期为6个月

?行政手段:车牌限制。汉城95年0-9,同号不得出行,通量-6%

工具选择

1.扩宽道路:——道路扩宽的速度有汽车增长的速度快嘛?

2.提高燃油税——对行驶在乡村宽敞路上的汽车公平嘛?

3.路桥收费:——只会造成更多的拥挤;政治因素(选票)?

思考题

1.政策工具研究有哪些基本途径?

2.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等工具的有缺点。

3.政策工具对转轨时期的我国政策实践的意义。

中篇政策过程—Policy Process

第六章政策制定—Policy Making

第一节政策议程Agenda Setting

一、政策议程的类型:

1.系统议程(system agenda):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

?抽象:概念和范围模糊,只提出发现问题

2.政府议程(institutional agenda):政府致力于解决的议程;

3.问题的界定和陈述

Eg:交通堵塞→扩路、限车、收费

二、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

1.政治领袖:

2.政治组织

3.代议制:

4.选举制

5.行政人员;

6.利益集团

7.专家学者;8.公众

9.大众传媒:10.危机和突发事件

三、政策议程的模型

1.外部倡议:社会团体、个人主动,政府微量介入

2.内部倡议:政府主动,社会力量微量介入

3.动员模式:政府全权处理,向社会发布

4.共同倡议:双方都主动介入

5.全球化背景下政策倡议方式的转换:由内向外

EG:中国商品关税的外部倡议

?中国于在2001年12月11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接轨世贸规则与中国的现实规范。以关税问题为例,联合早报报道:“昨天起,中国各领域也开始准备履行承诺,国务院税务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伟表示,中国将从明年1月1日起开始履行关税减让义务,当年关税总水平将由现行的15.3%降至12%左右;2005年将下降至10%以下;明年中国工业品关税税率将降到12%左右,农产品关税税率降低到16%左右,70%以上税目的税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低税率(10%)的税目大幅增加,达到总税目的一半;

水产品税率在14%左右,纺织品在18%左右,化妆品在8%左右,交通工具在18%左右,机械产品在10%左右,电子产品在11%左右。关税减幅在100%、80%、70%、60%左右的商品,每一类都在100个以上。60%的税目达到承诺的最终约束水平。明年300多个信息技术产品平均税率降到5%左右,其中100多个实行零税率。到2005年,税率高峰将大幅度削减,税率高于25%的税目仅占不到总税目的5%;98%的税目达到承诺的约束水平。另外,中国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则指出,中国不批准外资独资医疗机构,只批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方所占的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

第二节方案规划

一、方案规划的含义

?方案规划: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二、原则

?信息完备:系统协调;科学预测;现实可行;民主参与;稳定可调

第三节政策合法化Policy Legitimation

一、政策合法化的概念与作用

1.合法性与合法化:

2.政策合法性: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注、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所有层次的政策都包含合法化过程

?目的是获得合法性;

?法定主体依照法定权限所实施的活动

?内涵着一系列行为

我们认为理解政策合法化这一概念较为明晰的解释是Thomas R.Dye(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中把政策合法化分解为三个功能活动:

?即选择一项政策建议;

?为这项建议建立政治上的支持…

?将它作为一项法规加以颁布

3.政策合法化的地位与作用

?政策制定的重要阶段和政策执行的前提

?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具体体现

?是依法治国的需求

二、政策合法化主体及其权限

三、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1.程序的相对性:部门-国务院-人大

2.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与领导体制密切相关

3.立法机关或权力机关政策的合法化过程:政策合法化

第四节中国政策制定的特点与经验

一、中国政策制定的特点

1.78年以前,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动员模式”

2.78年以后,社会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外部倡议模式”

3.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和群众路线

二、中国政策制定的经验

1.群众路线是政策制定永葆活力的法宝

2.“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大胆创新→循序渐进→由点到面

案例分析

台北市垃圾收费政策变化中的议程过程

1.背景:

?长期以来,台湾的垃圾清除处理费是采用附加在自来水中收取的方式。也就是用的水越多,缴交的垃圾费越多。

?优势:垃圾费用征收非常方便;

?不足:不符合“污染者付费”的公平诉求;

2.政策变更:

?马英九政府决定2000年7月1日起,将垃圾费改为随袋征收(按垃圾的实际产生量征收)

1.意向转变

?98年,并未获得一致的“民众偏好”

?2000年,获得一致的“民众偏好”

?这个过程中,到底是民意促成了政府政策调整,还是政府政策意向促成了大众的意向转型?

2.传统的议程链环指向:

媒体议程——大众议程——政策议程

过程分析

3.实际政策过程(98-2000年)

潜伏期:环保团体发起(市长换届使之突显)

扩大期: →马英九政府推动

《台北市一般废弃物清楚处理费征收自治条例》

关键期:→2000年1-6月,政府宣传

解决期:→ 2000年7月1日正式启动(11)

睡眠期:→马英九的就职周年重新讨论

过程分析

影响议程的活动者

?民选首长(马英九)

?政务官和官僚体制(环保局长,环保局和市府团队)

?民意代表(议院)

?利益集团(环保团体)

?传播媒体

中国通讯价格下调政策议程。

思考题

1.两种政策议程的区别和联系。

2.我国政策制定的特点及基本经验。

第七章政策执行——Policy Implementation

第一节政策执行概述

一、政策执行的研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执行运动”

?政策执行:将已制定好的政策付诸实施的过程。

1973年,艾伦·维尔达夫斯基和杰弗里·普瑞斯曼《执行:联邦政府的期望在奥克兰市落空》

?正确的问题识别+良好的政策方案=完满的解决问题

归结为现实中的方案可行性分析

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表现:

?曲解政策:变形、走样;

?截留政策: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尚有政策下有对策;

第二节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

一、过程

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试验→全面试验→协调与监控二、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诱导手段

第三节创造性执行政策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要求

原则是基础;灵活性不能与大方向抵触

二、政策变通

1.方法

?求神似,去形似;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深邢都不似

2.合理变通

?了解上情;摸清下情;上下情有机结合

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

1.表现: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执行;

?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执行;

?软脱硬抗,拒不执行—象征执行;

?搞土政策,变相利用—附加执行;

2.成因:

?不同层级政府的利益不一致

?政策本身的缺陷:不完整、不科学、不配套;政策多变;政出多门

?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政策执行监控不力

3.危害

政策难以落实;损害政策主体权威

4.对策:

合理划分事权加强政策研究

摆正局部和全局关系加强监督

第四节政策执行的本质解释——行动还是组织

(一)行动学派

琼斯:政策执行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种活动。

?解释:将政策内容转化为人们能接受和了解的指令:

?组织:设立行政机关,拟定办法和落实政策;

?施用:机关提供例行服务和设备,支付经费。

(二)组织学派

任何政策都是经由一定的组织来执行的。

?组织内部的分工与整合;

?组织的标准程序与变通;

?组织的人力资源与文化;

?组织的运作方式与环境;

二、政策执行的分析路径

——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一)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

以政府官员的政策决定为出发点或中心点

(二)自下而上(bottom-up approach)

?作为自上而下路径的批评者出现,执行研究的起点应该在基层。

?强调基层官员——“街头官员”(street—level bureaucrats)的作用,政策制定和执行没有截然分别,政策过程是一个充满了上下级、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第五节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政策内容-执行机构-目标群体

政治层面-行政层面-传播层面

一、政治因素

1.政策特性和内容:问题性质;政策合法性;合理性

2.政策体制与决策体制:

?集权与分权;政党制度;选举制度

3.利益格局:利益的分散程度

二、行政因素

1.执行机构:责权关系、权威性和保护

2.执行人员:专业性、经验和精神状态

3.自行资源:经费、工具、信息

三、宣传因素

1.政策解释:歧义、笼统、效用多样化

2.政策宣传:

3.政策沟通:纵向、横向

思考题

1.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有哪些?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成因、危害及可行的解决路径。

第十章政策终结与周期Policy Termination and Policy Cycle

第一节政策终结

§1 Policy Termination

一、政策终结概述

1.终结研究的兴起

2.定义: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之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行为。

3.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4.意义:节省资源、提高绩效、避免僵化、优化政策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根据世贸组织规则以及同国际接轨的要求,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或者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一段时间需要修改、废止的法律、行政法规50多件,需要停止执行的国务院文件40余件,需要修改或者废止的部门规定和其他政策1000余件。

二、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与方式

1.政策终结的原因:财政困难;低效率、意识形态变化;行为理论变化;学习

2.政策终结的类型:功能终结;机构终结;政策本身终结;项目终结

3.政策终结的方式:政策废止;政策替代;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缩减、政策的法律化

三、政策终结的障碍

1.相关的心理抵触;

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3.行政机关的联盟;

4.利益集团的阻碍;

5.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

6.社会舆论的压力

7.高昂的成本

四、政策终结的策略

1.重视说理,争取支持

2.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3.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和焦点

4.“立场分析”、传播试探性信息与“闪电”策略

5.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政策周期Policy Cycle

一、政策周期的内涵

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之后形成的一个周期,标明新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延续,是对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形成的政策周期。

二、政策周期的意义

1.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2.巩固和发展现行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推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

第三节政策变化Policy Change

一、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机构》,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

1.常规变化模式:方向不变的调适,具有较大连续性

以吸取经验教学的学习类型为基础

2.范式转换或中断—平衡模式;新政策取代旧政策

以“社会学习”作为基础

二、政策风格:

?政策风格:指同一批政策参与或团体长期主宰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的脉络和途径中加以处理最终形成特有的风格。

三、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

霍尔(Hall):稳定→反常的积累→试验→权威的破灭→争议→新范式制度化

四、政策变化的原因

?政策总是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为转移。

?任何政策都是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

?任何政策都是需要逐渐完善。

五、政策变化类型

根据变化的范围政策局部变化政策“自下而上”的变化

政策整体变化(政策创新)根据引起变化的因素

政策内在变化政策外在变化

根据变化的顺序政策“自上而下”的变化

系统议程与政府议程

系统议程政府议程

图1-1议程的扩展与控制(Cobb 和Elder)

资料来源:Wayne Parsons. Public Polic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olicy Analysis. Aldershot, UK; Brookfield, US: Edward Elgar, 1995:128.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A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众效应 2.实验性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企业 B.社会组织 C.政府 D.个人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深入 B.内化 C.反映 D.响应 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麦克纳马拉C.贝塔朗菲 D.兰德公司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九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C.民主参与大众化 D.政策信息公开化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C.温和性 D.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C.系统性 D.倾斜性 8.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补充 B.协调C.-致 D.排斥 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13小题) 1.(1分)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形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是在20世纪的() A、50年代 B、6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2.(1分)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3.(1分)"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 B、西蒙 C、拉斯韦尔 D、史密斯 4.(1分)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5.(1分)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A、权威性B、合法性 C、系统性 D、倾斜性 6.(1分)最早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是() A、林德布洛姆 B、洛克 C、科勒曼 D、梅伊克尔扎克 7.(1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使用的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是() A、公共政策学 B、政策学 C、政策科学 D、政策分析 8.(1分)公共政策学、政策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这些不同的学科名称表达的是() A、同一概念 B、不同概念 C、相关概念 D、同一学科的各个分支 9.(1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 A、《过秦论》 B、《战国策》 C、《论积贮疏》 D、《商君书》 10.(1分)全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可能是() A、《国家论》 B、《政治学》 C、《理想国》 D、《智囊补》 11.(1分)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勒纳 B、拉斯韦尔 C、德洛尔 D、马克思 12.(1分)被人们认作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的公共政策学名著是() A、《经济与社会》 B、《国富论》 C、《战争论》 D、《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13.(1分)公共政策学的发源地是()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二、多项选择题(8小题,) 1.(2分)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A、分配功能 B、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 D、规制功能 2.(2分)政策的导向是()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3.(2分)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简答题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简答 题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简答题: D: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39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2 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49 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53 邓恩列举的备选方案的来源包括哪些57 G:公共政策:基本特征27、主要功能28、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29、 问题构建的步骤53、 终止的影响因素、可能遇到的障碍、策略 73 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45 公共利益区别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74 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50 L:利益的特点74 N: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29 R: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主客体的互动43 如何理解全球化46 S: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障碍54 W: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27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官方决策主体的构成39 威廉·N·邓恩的政策方案评价标准 X: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特征39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有哪些41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45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53 西蒙提出的解决决策过程中的冲突方式59 行政权力强控制的种类74 Y: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去向的因素有哪些43 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50 Z:专家政治指导派产生的条件40 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40 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影响和作用42 政治法律环境的内容45 政策工具的作用、特征49 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58 政策方案优选中共识形成的途径59 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基本特点64 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基本观点64 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中影响政策制定与政策效果之间关系的因素65 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65 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65 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政策影响的区别72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试题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 单项选择题: 第一单元 1、被人们当作政策分析学科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B.拉纳和托克维尔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政策分析学科起到方法论解放作用的学者是:C、库恩 3、在政府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上,亚当。斯密的基本态度是:B:不主张政府介入资源配置过程 4、政府干预主要针对以下哪种市场失灵:A、市场固有失灵。 5、政府失灵的最一般表现是:D: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 6、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属于政策特征的:C:政治性 7、把政策分析界定为“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的学者是:B拉斯韦尔 8、以下不属于政策分析的政治学研究途径的选项是:A:公共选择理论 9、在政策分析研究中,把“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有利的行动方案”,这一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是:D:公共选择理论 10、从政策分析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总结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这种状况属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的:B:第二阶段 第二单元 1、上世纪50年代论及政策工具基本原理的著作《政治、经济和福利》一书的作者是:C:达尔和林德布洛姆 2、以下哪一项是不属于推动工具研究盛行的选项:D:社会团体的推动 3、在政策工具研究中“后现代工具”的提出者是:B:休普 4、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策研究的古典途径:A:工具主义 5、用木工匠和园艺业比喻政府治理工具的学者是:C:胡德 6、把政策工具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的学者是:D:狄龙 7、以下属于全面质量管理(TQM)核心业务的选项是:B:不断进行员工工作流程分析 8、关于听证会开始于哪个国家的说法,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英国 9、以下不属于影响政策工具因素的选项是:C:社会团体 10、以下不发球政策工具选择策略的选项是:D:以政策执行者的偏好为标准 第三单元 1、把政策问题觉察机制形象地称为“扳机触发器”的学者是:C:安德森 2、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是:C:代议制 3、以下不属于方案规划环节的选项是:D:听证票决 4、以下不属于政策目标规范性要求的选项是:A:政策目标要体现决策集团的利益 5、政策方案抉择要依据有关标准,以下不属于这些标准的选项是:C: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属于中度水平 6、把合法化严格限定在政治秩序被认可层面的学者是:B:哈贝马斯 7、以下关于政策合法化含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法律法规不存在政策合法化问题。 8、以下关于政策合法政府化地位与作用的各种说法不正确的是:A:政策合法化是领导意志转变为群众意志的过程 9、政策合法化的主体要有合法依据,以下国务院有关构成部门哪个即使经国务院批准也不能发布规章:C:国家统计局 10、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我国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B:群众路线 第四单元 1、将政策执行看作,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是:D: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的确主要表现方面:B:保证法律法规实施的主要手段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A:政治性 4、政策执行过程有诸多环节,包括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定,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C:质量监测制 5、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传统的政策执行手段中行政手段的特点:D:结果的不容置疑性

公共政策概论-04任务(1)

公共政策概论04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 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B. 企业 C. 个人 D. 社会组织 满分:2 分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利益 B. 权力 C. 公共 D. 权威 满分:2 分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 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A. 公共政策主体 B. 公共政策客体 C. 非官方决策主体 D. 执政党 满分:2 分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满分:2 分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满分:2 分 6.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满分:2 分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满分:2 分 8. 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满分:2 分 9.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 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以一系列假设为依据,对作为分析对象的政策在设想中将要实现的环境和各种条件进行描述和预测的政策分析方法称为()A. 头脑风暴法 B. 德尔菲法 C. 脚本写作 D. 个人判断法 满分:4 分得分:4 2.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A. 替代 B. 分解 C. 合并 D. 缩减 满分:4 分得分:4 3.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A. 政策科学 B. 公共政策学 C. 政策学 D. 政策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4. 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是()A. 咨询子系统 B. 信息子系统 C. 监控子系统 D. 反馈子系统 满分:4 分得分:4 5. 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 政策问题的认定 B. 政策目标的认定 C. 政策方案的认定 D. 社会问题的认定 满分:4 分得分:4 6. 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最早兴起于()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满分:4 分得分:4 7.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的观点。A. 理性模型 B. 渐进模型 C. 精英模型 D. 小组意识模型

满分:4 分得分:4 8.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项公共政策做出价值判断就是()A. 政策评估 B. 政策变通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执行 满分:4 分得分:4 9. 公共政策目标具有三个特点,即目标的进取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 A. 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B. 主体权威性 C. 信息的反馈性 D. 空间广泛性 满分:4 分得分:4 10. “如果反复观察到某种事实,则某个确定的结局将以一个确定的概率发生。”这一论断,属于()。A. 事实分析 B. 价值分析 C. 规范分析 D. 可行性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方法中的类比分析法包括()。A. 人的类比 B. 直接类比 C. 符号类比 D. 幻想类比 满分:4 分得分:4 2. 政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体现在()A. 是解决政策问题的重要途径 B. 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C. 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其后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满分:4 分得分:4 3. 必要的公共政策资源包括()。A. 财力资源 B. 人力资源 C. 权威资源 D. 信息资源 满分:4 分得分:4 4. 我国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程序包括()A. 决策方案的提出 B. 法制部门的审查 C. 领导会议讨论决定 D. 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满分:4 分得分:4 5. 一般把公共政策议程建立分成()。A. 外在创始型 B. 参与型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必过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

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2016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 B、法律和市场 C、宪法和法律 D、政府和政策 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 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问题详解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A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A)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 )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 )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6. (A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7. 国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C )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8. 荷兰经济学家(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9. ( 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11.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12.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 )地位。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单选题 1.(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 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 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 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4.(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 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5.(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 一步。 6.(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 早提出的。 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 10.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 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1.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 12.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 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14.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1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 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6.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17.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 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8.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 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20.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2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 会可持续发展)。 2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23.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24.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2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26.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 结三个阶段。 27.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28.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29.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 的行为准则。 30.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31.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 题的最低层次。 32.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政治时对政 策的解读和利益诉求的表达 33.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 的学者。 34.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威廉 ?邓恩)。 35.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 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 36.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资源)。 37.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是(政策工具)。 38.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39.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 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40.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 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41.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 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42.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 称为(目标群体) 43.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44.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4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自 然地理环境)。 46.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47.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 学者(戴维?伊斯顿)。 48.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 的是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 49.萨巴蒂尔认为(信仰体系)是宣传联盟能够形成的关键要 素。 50.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 问题)。 5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52.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53.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愿(自主)性工具)。 54.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目标群体) 55.文化环境不包括(心理文化)。 56.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 尔的(实验理论) 57.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 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58.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

4月公共政策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古代提出“国待农耕而富,主待农战而尊”的政策主张的政治家是( A ) A.商鞅B.诸葛亮 C.李世民D.李斯 2.《国富论》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发展为一种完整的体系。这本书的作者是( D ) A.韦伯B.马克思 C.克劳塞维茨D.亚当·斯密 3.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这就是( C ) A.政策群B.政策链 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 4.强调公共政策在本质上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政策的理论模型是( D ) A.政治系统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 C.理性主义模型D.精英模型 5.混合扫描模型的提出者是( C ) A.洛克B.培根 C.埃齐奥尼D.西蒙 6.在美国,不属于 ...公共政策的是( B ) A.司法决策B.政党政策 C.国会立法D.行政决策 7.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 A ) A.前者是属于后者的一种基本类型 B.后者是属于前者的一种基本类型 C.二者互不隶属 D.二者互相排斥 8.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核心因素是( B ) A.国家结构及其关系模式 B.决策权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状况 C.决策者的人数多少及其地位关系

D.国家的政体形式 9.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是( C ) A.信息子系统B.执行子系统 C.决策子系统D.监控子系统 10.代表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利益,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但竭力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是( D ) A.政党B.法院 C.政治领袖D.利益集团 11.公共政策问题一定是( A ) A.已经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B.尚未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C.不需要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D.没有引起公共权力机关注意的公共问题 12.下列不属于 ...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的是( B ) A.外在创始模型B.集团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D.动员模型 13.政策方案设计中的灵魂是( B ) A.方案的综合性B.方案的创新性 C.方案的独立性D.方案的方向性 14.政策议程通常可分为( A ) A.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B.系统议程和公众议程 C.政府议程和国会议程D.政府议程和非政府组织议程 l5.查尔斯·琼斯认为政策规划的明显特征在于( B ) A.增加规划主体B.提出解决办法 C.实现利益补偿D.延长规划时间 16.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又称( C ) A.互动理论模型B.琼斯模型 C.雷恩一拉宾诺维茨模型D.马尔科夫模型 17.最基本的政策执行资源是( B ) A.执行保护B.经费和人力 C.信息D.方案和目标 18.下列关于政策监控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政策监控的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 B.政策监控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 C.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都可以对政策进行监控

完整公共政策概论问题详解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有哪些。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希望你们喜欢! 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公共政策是(A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A)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 )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 )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6. (A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7. 国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C )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8. 荷兰经济学家(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9. ( 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11.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最全公共政策分析题库(含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题库(最全)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B,法律和市场C,宪法和法律D,政府和政策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B,中国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

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C,法律有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的工具 D,制度与政策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13,现代政策科学兴起的背景是(C). A,文艺复兴 B,民权运动 C,产业革命 D,二次大战 14,20世纪早期美国的专业政策研究部门有(B). A,遗产基金会 B,布鲁金斯学会 C,商业圆桌委员会 D,三边关系委员会 15,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D). A,道格拉斯·诺思 B,戴维·韦默 C,艾丹·维宁 D,拉斯维尔 16,一个负责任,高效率的政府应该追求政策的(A). A,合理性,科学性 B,计划性,操作性 C,经济性,全面性 D,

(完整word版)MPA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案例分析)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好政策为什么不受欢迎 ——宁夏西海固地区种草政策中遇到的问题 为恢复和保持生态环境,国家于2002年开始执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对所有符合国家条件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土地经过验收后给予粮食和现金的补贴。为达到同样的目的,与此政策相配套,国家进一步规定了舍饲圈养政策,要求所有养牲畜的农户不得以放牧的形式放养牲畜,而应将牲畜圈养起来,人工喂养。国家的这一政策由东部推向西部,并特别在西部的一些生态环境恶劣的省份给予了大量的财政补贴。 西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养牲畜特别是养羊比种粮食收入高。当农民使用放牧的方式养羊时,几乎没有投入,养羊的边际成本较低却收益较高。因而放牧养羊是农民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却给环境带来很高的边际成本;如果让农民用圈养舍饲的方式养羊,虽然对环境有好处,但与农民快速致富的预期和愿望又相违背。用舍饲圈养的方法养牲畜,而且在西部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的地方,难免会出现地里产的秸秆不够牲口吃,农民又没有经济能力购买饲料的情况。这样很难保证农民不重新放牧牲畜,环境和脱贫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面对这一矛盾,国家的总体思路是:让农民用一部分种粮食的田

地种草,如果有草,农民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饲料喂饲圈养的牲畜,这样既可以解决养羊、牛致富的问题,又可以不破坏环境。 政府在宁夏推广的草的品种是苜蓿。苜蓿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牲畜食两年生植物,播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两年,如果长势好的话,一年还可以收获两次。苜蓿还具有抗旱、抗寒、高产、低投入、少投工的特点,很适合在干旱少雨的地区种植。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政府免费向农民提供苜蓿的种子,但要求农民必须将其耕地的1/5到1/10(根据每户承包地块的面积和条件确定种草面积的差异)用来种草,且种苜蓿因为不属于退耕还草的部分,政府并不给予农民粮食补贴。这一政策在宁夏南部地区(以下简称银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现农民种草致富、生态环境改善、政府投入逐年递减等多赢的局面。 但一个在银川地区受到大家欢迎且取得良好结果的政策,到了银南特别是到了西海固地区却遭到了从百姓到一些干部的冷落,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将种苜蓿当成一项政治任务交给干部,将干部监督农民完成规定种草面积数,同干部的工作绩效和年终评奖挂钩。 按理说国家推行种草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农民尽快脱贫,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的统称,同时也是西部最干旱贫困地区的代名词。除固原市之外,西吉和海原两个县现在仍然是目前不多的国家级贫困县。西海固地区种植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海拔高(平均海拔2000-2500米)雨水少、气温低、土地土层薄,没有自然河流和人工灌溉。苜蓿种植下去和粮食一样,产量完全靠老天。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一、简答题(21小题) 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科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政策科学的诞生。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单一的、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公共政策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和现代政府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 2.什么是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3.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件等的总称。 4.政策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导向功能。(2)政策控制功能。(3)政策协调功能。(4)政策象征功能。 5.我国的官方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俩大类:一是综合型,主要是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政策研究室(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专项型: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相关部门的研究室(如中共中央纪委研究室以研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政策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以研究金融政策为主)等。这类机构是专职政策研究机构。 6.什么是政策制定? 答:政策制定是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即指从问题界定到政策方案抉择以及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7.什么是政策方案?

答:政策方案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8.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信息完备原则; 系统协调原则; 科学预测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稳定可调原则等。 9.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答:政策合法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0.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自下而上的途径; “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 工具选择途径等。 11.什么是政策执行? 答: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成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12.什么是政策评估? 答:政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3.政策评估有什么标准? 政策评估有如下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 14.政策评估有哪几种模式? 答:政策评估有八种模式: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模式、综合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 15.什么是政策监控? 答: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

1994年春节,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经过小组讨论和仔细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该项公共政策获得成功的原因。 一、禁放烟花爆竹是顺应民意的政策,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禁放令制定前期北京是已经发生大量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安全事故。北京市民已经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危害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是民众所需,执行起来困难必然会降低不少。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很注重宣传,改变人们固有的传统思想。爆竹植根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国人驱邪驱鬼的工具,在爆竹声中除旧迎新也成了中国人民的古老习惯。要禁放令顺利实施,首先就必须改变人民的传统思想,北京市政府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不仅在中小学生中宣传,包括新婚夫妇,以及中老年人都进行了宣传。在禁放令执行前就使大部分市民已经接受了这项新的法规。 三、政策制定过程中遵循了智囊原则,体现了群众路线原则。市人大在市区召开了各界人士的座谈会,进行市民意见调查,发现大部分市民都同意着一新的公共政策。这样就坚定了北京市执行这一新政策的信心,在经过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北京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四、注重实施反馈控制,执行“逐步限制,趋于禁止”的管理方针。春节前期《规定》生效,市民都比较遵守新法规,说明《规定》已经能够被民众接受,给春节期间大规模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五、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孟学良副市长亲自到达政策执行的一线,说明领导对政策的执行非常重视。执行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内保人员及公安部队参与,是一支值得信任的队伍在执行新政策。执行初期肯定有人没有遵守新政策,执行队伍都进行了处理,确保的有法就依的原则。 六、加强了政策的整合。禁放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相关政策在执行。比如严禁烟花爆竹进入北京市区,收回所有烟花爆竹的销售许可证。,以及动员和组织了80余万群众直接参与禁放工作。 七、确定了政策执行的目标和讲究了效益则。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除夕夜11点50至次日0点30分,没有发现一个燃放烟花爆竹者,119火警没有接报一起烟花爆竹所致的火灾,从而节约了1000万资金,使千家万户得到了安宁,也消除了潜在的痛苦。 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的成功也给了我们公共政策决策与执行的启示。 一、公共政策关系整个社会的民生,执行起来的基数很大,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针求群众的意见。而最重要的还是公共政策必须顺从目标群体,政策目标群体就是政策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必须考虑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程度。 二、政策执行利用各种执行手段。北京市的禁放首先就是法律手段,辅助的还有大量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所以北京的此次政策执行才如此成功。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篇一:最全公共政策分析题库(含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题库(最全)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B,法律和市场C,宪法和法律D,政府和政策 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 (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B,中国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 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 - 1 - 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