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摩擦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摩擦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摩擦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第40卷第11期机械工程学报v0140No.112004年11月CHINESEJOURNAL0FMECHANICALENGINEERINGNov20O4

我国摩擦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温诗铸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摘要:总结了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成立25年来我国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论述了在流体润滑理论与设计、微观摩擦学、材料磨损机理与控制、表面工程与耐磨材料、润滑材料以及磨损状态监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如减摩抗磨技术、制造过程摩擦学、生态摩擦学、仿生技术与生物摩擦学等。

关键词:摩擦学研究进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THll71

0前言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教育科学研究部在对工业部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关于摩擦学(T曲0109y)教育和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将摩擦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加强研究和教育工作。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随即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重视。此后,摩擦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并成为机械、材料等学科中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噱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摩擦学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为数不多的学者进行过磨损和润滑研究,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事摩擦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步开展起来。

1979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成立。经过过去25年来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摩擦学学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摩擦学知识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形成了一支从事摩擦学研究的专门队伍,包括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了国家级或者省部级的研究基地;创办了专业学术刊物,出版了10余部学术专著和科技图书;在相关的学会组织推动下,召开了各种全国或地区性学术会议,讨论和交流研究成果;国际学术活动频繁,在我国召开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亚洲摩擦学国际会议。同时,我国学者也活跃在国际摩擦学学术舞台。应当强调指出,我国摩擦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因此,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促使我国机

?为纪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成立25周年而作。20040909收到初稿,2∞40922收到修改稿

电产品的摩擦学性能得到普遍和迅速的提高。

通过长期的实践,我国摩擦学工作者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还注意提高研究工作的深度和拓宽研究领域。我国摩擦学研究发展的总趋势可归纳为:从面向机械产品的维修过渡到新产品的摩擦学设计:从单纯跟踪研究过渡到加强创新研究;从局部目标的单一学科研究向着针对摩擦学系统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从宏观特性考察深入到揭示微观机理,建立摩擦学现象的构性关系;推动摩擦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努力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如微观摩擦学、生物摩擦学和生态摩擦学等。

1进展

1.1流体润滑与滑动轴承研究

基于流体润滑理论的低副机构(面接触)摩擦副如滑动轴承、密封装置等的润滑设计是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问题。对于汽轮机组、涡轮压缩机等叶片机械的高速径向滑动轴承的润滑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椭圆轴承、多油楔轴承和可倾瓦轴承等。主要研究内容有:在计及热效应和冷热变形影响的静态(承载量、流量、摩擦功耗)、动态(动力学参数:刚度系数、阻尼系数1性能计算:分析静、动态性能与结构参数、工况参数的相关性;以汽轮发电机组为背景,进行轴承一转子系统动力学分析,提出转子失稳条件和判断准则,并对汽轮发电机组发生动力学失稳导致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口J。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汽轮发电机组多跨转子系统的设计专家系统。

以精密机床主轴为应用背景的静压轴承研究取得进展。提出了浅腔静动压复合轴承的设计,获得比常规结构优越的润滑性能ijJ:将静压轴承用于改造磨床主轴支撑以提高回转精度得到较大规模推

机械工程学报第40卷第11期

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气体静压润滑轴承在高速主轴等装置中研制成功;特别是所研制的以气体动压为基础的各类螺旋槽密封装置性能优良,已经形成产业化,行销国内外。

对内燃机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包括各个摩擦副的材料结构和润滑设计,大幅度提高其性能;针对内燃机各摩擦副组成的整机系统,提出摩擦学智能设计理论与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软件系统MJ。1.2弹流润滑及其应用研究

高副机构(点、线接触)摩擦副诸如齿轮蜗杆传动、滚动轴承等的润滑设计的基础是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称弹流润滑)理论,在此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针对工程实际影响因素,相继发展了考虑热效应的热弹流;考虑润滑剂非牛顿特性的流变弹流;考虑变工况运行的非稳态弹流等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推导并求解普适性最高的润滑方程组,从而建立了可同时考虑各实际因素综合影响的工程模型的弹流润滑理论,被国外学者称为是当今完备的全膜润滑理论口^J。在应用研究中,对铁路机车滚子轴承挡边润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大幅度提高轴向承载能力;应用于卫星滚动轴承润滑分析,建立乏油和干涸润滑状态判断准则,成倍地延长轴承的服役寿命;将弹流理论与啮合原理结合,对蜗杆传动改进设计,提高了承载能力等。

针对齿轮传动中三维共轭曲面接触,发展了非赫兹接触的弹流润滑理论,包括扁椭圆接触、卷吸速度与主平面方向不重合以及带旋转运动的接触等,并应用于曲齿锥齿轮传动的润滑分析。

提出零卷吸速度热弹流具有承载能力即温度楔承载的观点,经过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可望为高速的无保持架滚动轴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工程实际中长期关注的润滑膜失效问题,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基础研究。例如,在粗糙峰微观弹流润滑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真实粗糙表面接触的混合润滑求解;在流变弹流润滑研究中,针对粘塑性流变模型,揭示出润滑膜滑移、屈服进而丧失承载能力的机理,表明润滑油极限剪应力对润滑失效的重要作用:根据粘弹性流变模型和材料变形响应速度的弹流润滑分析,论证了全膜润滑条件下产生磨损的可能性和磨屑形成条件。

在试验研究中,研发了一系列弹流润滑膜性能测试技术。例如,光干涉测膜厚和变形场、红外辐射测温度场、薄膜传感器测油压分布,以及研制的高压粘度测量装置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利用光强原理研制的纳米级膜厚测量仪属首创。1.3微观摩擦学研究

以超精密机械和微机电系统(MEMs)为应用目标的微观摩擦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早,成绩显著【7J。

对于纳米量级膜厚为特征的薄膜润滑研究作出开创性的重要贡献。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考察了表面效应对于薄膜润滑行为的相关性:提出纳米膜含吸附膜、有序液体膜和粘性液体膜的物理模型;建立薄膜润滑向边界润滑和弹流润滑状态转化关系;研究了介于纳米间隙中约束流体的流变特性,包括壁面效应、固化和相变等ⅢI;采用多种微流体模型对薄膜润滑性能进行了探索性的数值分析,为建立考虑润滑膜内部微结构的润滑理论提供依据。应用薄膜润滑概念初步研制成功自密封自润滑滑动轴承,在不补充润滑剂条件下实现高速运行。

通过对光滑表面接触摩擦副界面物理与化学行为及纳米磨损规律的深入研究,在超精密纳米平面加工技术中取得重大进展。所研发的计算机磁头、磁盘抛光和改性技术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指标处于国际领先,并已应用于规模生产。

我国有序分子膜润滑研究进展显著,开发出多种自组装膜,分子沉积膜等pJ。在分子膜增强、提高耐温抗湿性质、增加承载能力,以及纳米粒子改善常规添加剂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微摩擦磨损是制约微机电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在理论与试验上都十分困难。首先研制成功多种适应于微摩擦磨损研究的试验装置和测试系统;建立以分子动力学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方法。进而在原子、分子尺度上研究了干摩擦界面上的表面行为与变化;粘着、粘附以及滑动过程中的粘滑等与表面能密切相关的现象与抑制技术;试验论证实现近零摩擦超滑技术的可行性17J。

由于微摩擦与表面形貌密切相关,为此,针对微机械常用的高能密度束加工的表面,研究了其生成的微观形貌特征,以及微摩擦与形貌的相关关系,以期通过表面形貌设计和修饰达到控制微摩擦的目的。通过外加电场、磁场控制摩擦磨损性能也取得积极进展。

表面涂层是提高纳米摩擦学性能的另一途径。关于金刚石膜、类金刚石膜和碳氮膜等超硬纳米涂层,以及软、硬相间多层膜的研究也初步取得应用成果。

1.4金属材料磨损研究

关于金属材料的磨损研究,我国在磨粒磨损、微动磨损和腐蚀磨损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磨粒磨损与耐磨材料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10】。由于磨粒磨损在冶金、建材、煤矿和农机中

2004年11月温诗铸:我国摩擦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是最重要的磨损类型,在我国每年造成的钢材消耗达百万吨以上,经济意义很大,促使生产部门与研究机构紧密结合,共同攻关。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下属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先后召开了近10次全国性耐磨材料及磨损失效分析学术交流会议,还组织了全国性的球磨机磨球、破碎机齿板等耐磨性能评优和选材的交流活动,以及地区之间的耐磨材料协作网[1”。这些活动对大幅度提高耐磨材料的质量,发展新材料及工艺,深入研究磨粒磨损机理起了推动作用。

我国学者对微动磨损的机理与防护作出了系统的贡献【l“。包括:提出表征微动过程的微动图,将微动区域划分为滑移区、部分滑移区和混合区:揭示出微动损伤机理中裂纹萌生和扩展方式:微动磨损与微动疲劳的关系;考察了材料表面强化和润滑对微动损伤的防护等。应用这些理论对高空电缆和斜拉桥钢索的微动损伤失效分析和防护都取得显著效果。

腐蚀磨损是力学与化学相互作用造成材料流失的一种严酷损伤形式,有别于一般磨损和一般腐蚀现象,因此是摩擦学中难度较大而又起步较晚的研究领域。我国腐蚀磨损研究的开展与生产实际结合,针对水田耕作机件、石油化工料浆循环泵、煤矿运输轻轨和燃煤锅炉管道等的防护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包括:腐蚀磨损装置和性能测试研制;腐蚀磨损机理:耐腐蚀磨损合金设计和新材料开发:表面涂层耐腐蚀性能等。腐蚀磨损研究在我国已形成相当规模,1996年召开了第一届腐蚀磨损学术会议,2003年出版了专著《金属的腐蚀磨损》,从磨损与腐蚀交互作用出发全面阐述了这种损伤形式”…。

1.5非金属材料摩擦学研究

除了陶瓷材料、金属塑料复合弹性材料水轮机轴瓦等研究以外,我国非金属材料摩擦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橡胶磨损研究和水润滑非金属轴承的研发及其产业化。

橡胶作为特殊的摩擦学材料在车辆、石油工业中获得广泛应用。然而,迄今有关橡胶摩擦学研究报告尚不多见。我国学者针对橡胶磨损中的磨粒磨损和侵蚀磨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干磨粒、油性磨粒和湿磨粒三种磨粒磨损形成特征;研究橡胶侵蚀磨损机理,提出磨粒侵蚀磨损模型:并对天然橡胶、丁晴橡胶、氟橡胶和聚氨酯等磨粒侵蚀中的表面力化学效应进行了分析【l…。

目前我国拥有各种船舶共计200多万艘,每年船舶推进系统泄漏润滑油达百万吨以上,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传统的合成橡胶或铁犁木水润滑轴承通常功耗大、寿命短。我国自主研发的非金属复合材料水润滑轴承结构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已实现产业化,行销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6表面工程及其应用研究

自从1987年在伦敦召开的摩擦学国际会议强调表面工程的重要性以来,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从此,表面改性和表面涂层技术的应用研究成为我国摩擦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并取得丰硕成果,使得我国为数众多的机械零件的摩擦磨损性能得以普遍的提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表面工程是利用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方法使表面层获得适当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的技术,包括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电镀和电沉积、堆焊和热喷涂、高能密度处理以及气相沉积等”“。可以说,所有这些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我国都有开展,难以一一叙述。近年来还发展了多种技术结合而形成的复合型表面,以及开发出了先进的超声速热喷涂技术等”…。

1.7润滑材料研究

润滑材料与技术是摩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润滑化学的发展,近25年来性能优越的新型润滑材料不断涌现。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环境差别较大,而工农业和国防各部门对润滑材料的性能要求多种多样。为适应实际需求,我国学者结合国情研制出类别繁多的新型润滑材料,包括稀土元素和液晶润滑材料”“。应当强调指出,在以航空航天为应用背景的高温或恶劣工况固体润滑研究领域,我国学者作出了突出贡献,达到很高的水平。

颜志光教授主编出版的《新型润滑材料与润滑技术实用手册》,汇集国内外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了润滑材料和技术的性能、标准、测试和应用实例“…。1.8铁谱技术与磨损状态监测研究

实践表明,铁谱技术作为机器磨损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已为不少工业部门认同。

油分析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采用光谱仪分析润滑油中所含磨损的微量元素,以检测磨损状态。20世纪70年代检测磨粒形态的铁谱仪问世,使得油分析技术更加完善。

我国在1983年和1985年相继研制成功分析式铁谱仪和直读式铁谱仪,并开始批量生产和应用,使我国迅速成为拥有铁谱仪数量较多的国家。

将铁谱仪应用于柴油机、齿轮箱、液压系统的磨损状态监测已经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积累了大

6机械工程学报第40卷第11期

EⅪSTINGSTATEANDDEVELoPMENToFTRIBoLoGYRESEARCHINCHDiA

耽H鳓渤”

(&舶缸y三口6D埘肋∥D,砌D蛔拼乃魄咖“口

吼fMs毗&咖喀加DD觯)

Abstrac缸:Main舵1lie、r锄entsof研bologyresearchinChinadIlri“gtllep黯t25yea格weresummarized,includinghydro?d1舢iclubdc撕ontheory&dcsign,向cm/n蚰。埘bology,

matcdalwearmech札ism&con订ol,surfaceengincering,wear_∞sisdngma蜘als,lubdcati-onmatcrials粕dwearstanJemonitorillgtechnOlOg弘Severalpro删singrcscarch丘clds盯esu韶cs倒acco碰ngly,including衔舐0n—reducing柚dan廿一we盯techn0109ies,manufactIlrc埘b0109y'ecologicmb0109y∞dbio州b0109y,m

Keywords:“b0109yrcsearchExi鲥ng

s龇

Fun玳research丘elds

作者简介:温诗铸.男,1932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从事润滑理论、摩擦磨损机理、纳米摩擦学以及微机械学等方面的研究。出版著作(摩擦学原理》、《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耐磨损设计》和《纳米摩擦学》4部,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8项.

E—m缸1:w蛆sz@pim协in曲uaeducn

表面工程摩擦学研究进展

第20卷 第2期摩擦学学报V o l20, N o2 2000年4月TR I BOLO GY A p r,2000表面工程摩擦学研究进展3 张绪寿,余来贵,陈建敏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综述了第二代表面工程技术和表面工程摩擦学的研究进展,展望了21世纪表面工程摩擦学研究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表面工程摩擦学;表面涂层;复合表面工程;多层涂层 中图分类号:TH117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0595(2000)022******* 随着表面科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近廿年来表面工程摩擦学(改性表面摩擦学)获得了迅速发展.80年代初,表面工程摩擦学研究在英国和德国摩擦学各研究领域中已分别上升到了第一位和第二位. 1983年世界上第一个表面工程研究所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1985年《SU R FA CE EN G I N EER I N G》创刊,1988年《表面工程》创刊.资料表明[1],1990年到1994年仅德国就有近1000家新的表面工程公司成立.1994年北美、日本和西欧各国在表面工程研究领域的总投资达400亿美元.目前表面工程摩擦学已成为摩擦学研究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分支[2,3].这从1997年第一届世界摩擦学大会的有关论文情况亦可得到佐证[4].表面工程摩擦学领域所获得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仅促进和丰富了摩擦学的基础研究,而且为开发工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所必需的具有高强度、高耐磨性和高抗蚀性的摩擦学材料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1 表面工程摩擦学研究现状 1.1 表面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1997年B ell根据表面工程技术(涂层和表面处理)发展历程把表面工程分为两代[5]:第一代主要采用单一技术,包括电镀、化学镀、热喷涂、热化学处理、CVD、PVD沉积以及载能束改性等表面工程技术.20多年来,该类表面工程及其摩擦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许多研究成果已获得了应用.随着新型工艺如PA PVD、PA CVD和PS II等的采用,具有低摩擦高抗磨性的新型涂层如C3N4等应运而生[6,7].但是,只有采用第二代表面工程即复合表面工程才有可能从经济和技术上不断满足高性能新材料的要求[5,8].Sub ram an ian等[9]根据涂层的发展历程把涂层技术分为3代:第一代涂层指传统的单组分涂层如T i N;第二代指二元复合涂层如T i(CN)和(T i A l)N;第三代指新近出现的多层及多组元涂层.近年来针对复合表面工程及多层涂层的研究更为活跃[10],其代表了表面工程技术90年代以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复合表面工程和多层涂层摩擦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2 复合表面工程的定义和分类 复合表面工程的特点在于采用2种或2种以上表面技术以获得任何单一技术不能达到的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复合物表面.按照两种不同技术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复合表面层综合性能的贡献,可以进一步将复合表面工程分为2类[5]:第一类指2种不同工艺技术互相补充,其最终性能是2种工艺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类指一种工艺补充和增强另一种工艺,前者作为预处理或前处理,最终性能则主要取决于后一种工艺.采用复合表面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①通过对底材进行强化预处理以提高底材对涂层的支撑能力,从而防止在给定负荷下由于底材的塑性变形而导致涂层的过早失效[5];②利用多种涂层或处理技术复合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在表面上获得更高性能的复合改性层[8].从技术上说,2种或多种表面技术的结合是没有限制的,但实际上复合表面工程不是每种表面技术的简单混合.由于复合处理的结果组成了一个典型的多层复合体系,复合体系的最终性能主要取决于2种不同处理技术的综合效应,其中2种处理间的协同效应对改善复合体系的性能有利.因此,选择复合表面处理技术时,必须仔细考虑不同处理工艺在冶金学、力学、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严防 3国家杰出表年基金资助项目. 1999210212收到初稿,2000201228收到修改稿 通讯联系人张绪寿.张绪寿 男,65岁,研究员,主要从事摩擦学表面工程研究工作.

摩擦学前沿

摩擦学发展前沿 一、纳米摩擦学的新发展 纳米摩擦学,也称为微观摩擦学或分子摩擦学,它是在原子、分子尺度上研究摩擦界面上的行为、损伤及其对策。纳米摩擦学是90年代兴起的纳米技术的重要分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 随着精密机械和高新技术装备的发展,特别是纳米科技所推动的新兴学科为纳米摩擦学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和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摩擦学的宏观研究直接面向机械产品性能提高,因而仍然是本学科现阶段主要研究领域。随着纳米摩擦学的深入发展,并实现宏观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必将促进摩擦学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巨大潜力。 二、分子沉积膜摩擦学的发展 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的分子沉积膜作为一种有序分子膜,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有序性好和膜厚可控制等优点。分子沉积膜的构筑单元一般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后,阴(阳)离子在静电作用驱动下逐层沉积而成膜,其膜厚度可通过调节水的PH值或离子强度加以控制。 目前国际上对分子沉积膜的研究已经充分肯定了他在摩擦学应用上的良好前景。它有望实现超低摩擦、近零磨损和纳米膜润滑,以满足计算机大容量高密度磁存储系统、微型机械和微电子系统等方面的摩擦学性能要求。 三、生物摩擦学的发展 生物学摩擦学是以生物的摩擦、粘附及其润滑为中心,基于生物体材料的流变性质,研究摩擦行为及其与结构、材料等生物学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体内存在各种摩擦,如关节的摩擦;管腔(血管、气管、消化道、排泄道)内的摩擦;运动产生的肌肉、肌腱间的摩擦等。由于摩擦可以引起人体许多生理变化和疾病。它对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促进生物材料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将生物技术引入到机械工程中都很有意义。 四、仿生摩擦学的发展 在进化和生存竞争中,生物形成了具有优异摩擦学性能的优化的结构设计、精巧的材料拓扑和多功能表面织构,成为仿生摩擦学的楷模。从生物的生长过程来看,在进化和演化的过程中实现对生物材料化学成分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生物体适应环境、提高材料利用率及节约能源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对材料拓扑结构优化和表面组织优化,这种优化主要表现为材料拓扑结构的复合化和非均质化,表面结构组织的特异性。它包含着许多人们尚未认识的科学内涵,因此很具潜力。

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

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 姓名:XXX 学号:XXX 日期:2016年5月

目录 1.引言 (1) 2.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1) 2.1摩擦学教育 (2) 2.2摩擦学研究 (2) 3.现代摩擦学的发展 (3) 4.70~90年代摩擦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 4.1磨损研究 (4) 4.2流体动压轴承 (4) 4.3流体静压支承和动静压支承 (4) 4.4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5) 4.5固体润滑材料 (5) 4.6润滑油脂材料 (5) 4.7摩擦学测试技术及共况检测 (5) 5.90年代后至今摩擦学的发展方向 (5) 6.工业界的摩擦学研究 (6) 7. 摩擦学工业应用举例 (7) 8对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的几点认识 (8) 9.摩擦学面临的挑战 (8) 10.结束语. (9)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摩擦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及其在机械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当今摩擦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回顾了我国摩擦学发展的历程,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分析了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节能、节资应该是摩擦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摩擦学在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国家安全、公众健康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显然,国内面临的严峻形势需要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并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即摩擦学除了继续发挥它对高新技术和许多科技与工程领域的技术支撑作用之外,还应成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1.引言 按照当今的概念,摩擦学是研究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其有关实践的科学与技术,以摩擦、磨损和润滑为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这个概念,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技术应该是比较早的摩擦学技术,在公元前几千年的制陶工具———陶轮中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轴承;战车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夏代。诗经里的“载脂载辖,还车言迈”是我国早期使用润滑脂的文字记载,说明最晚在2 500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润滑剂了。我国摩擦学技术的早期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摩擦学(Tribolgy)一词是在1966年以后才开始使用并收入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中,这个新词是英国HPeterJost先生于1966年3月9日首先提出的。摩擦学包括摩擦、磨损与润滑。摩擦学被定义为“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的表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与技术”。摩擦学是当今国际上研究十分活跃和受到各国普遍重视的交叉学科领域。摩擦学涉及材料科学、表面工程、流体力学、化学、物理及机械工程等学科。目前,摩擦学的研究不仅存在于机械系统中,而且存在许多领域中,如计算机工业中的磁性信息储存器、核反应堆中的摩擦学问题、医疗工程中的生物摩擦学等。 由于过去没有摩擦学的概念,各项研究工作都是在自然形成的各自的技术领域(如摩擦、磨损、润滑)中进行的,摩擦学科学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966年,以H PJost博士为首的专家小组,提出了著名的《英国教育科研部关于摩擦学教育和研究的报告》(Jost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摩擦学”这样一个学科术语,它把摩擦、磨损、润滑及其相互作用的表面科学联系起来。摩擦学的提出对于促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2006年中国工程院专门立项进行了《摩擦学科学与工程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由徐匡迪院长担任顾问,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张彦仲院士任组长,谢友柏、薛群基、徐滨士院士任副组长,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和军事部门的33个单位的15位院士、63名专家直接参加了调研工作,另有200余位各个行业的摩擦学专家教授、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协助参加了调研工作。项目组按照调研对象(行业)成立了冶金、能源化工、机车、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军事装备和农业装备等8个课题组,结合我国实际,采用面上调查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专业人员基础较好、统计资料较完整的企业,通过问卷调查、组织座谈和专题讨论,以及深入现场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开展了调研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可以认为, 20年来我国在摩擦学教育、科研和工业应用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西方管理学的发展概况

西方管理学发展概况 摘要: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众所周知,管理学的精华在西方,纵观管理的发展,从管理萌芽的出现到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再到现今管理理论的百花齐放,西方管理学理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关键词: 管理学西方发展过程演变 正文: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有史料记载的西方管理实践和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直到19世纪末管理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纵观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早期管理思想,一是管理理论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一)早期管理思想 西方的管理实践和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古罗马人在这些方面有过重要文献。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也出现过许多管理思想。然而,西方的管理实践和思想是在工厂制度产生之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在工业技术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在社会关系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新的管理问题需要人们去回答、去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少对管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管理实践和思想因运而生。这其中有: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他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 的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 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 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 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 和。 2、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他们接管了一家铸造厂后采取了不少有效的 管理方法,建立了许多科学的管理制度。如:实行生产化标准,详细的监督管 理制度,制定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规划,选举委员会来管理福利。 3、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1841年的马赛诸塞车祸后,舆论哗然,对铁路老板低 劣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这个铁路公司不得不进行管理改革。老板交 出了企业的管理权。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企业的管理中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的 分离。

世纪回顾与展望——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硒卷第6期20O0年6居 机械工程学报 CHIN}cSEJ0L1f{NAL0FMEC}{ANICALENGINEERING Ⅵ,l,36M?6 Ju【l,2000 世纪回顾与展望——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漫诗铸 (清华大学黪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 摘要在强籁牵攘擘发展嚣变瓣基础土,憨络驽{罄纪国年代鞋寒,在鬻攘学主要磷究鹱蠛龟臻涟箨澜瓣、越辩密损与表面处理技术、纳米摩擦学等的发展现状和展盟。分析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科交叉对摩擦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并彳卜绍了摩擦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如摩擦化学、生物摩擦学,生态摩擦学和微机械学等的发展概况和趋势。簸谲:藏搭漏精嚣鹋瘗援缝拳牵攘学瘴攘纯掌生态牵攘掌 中国分类鼍:THll7.】 0前言 章擦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稂强的技术基础科举,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键挺关:戮燕耍摩攘学豹发爱爨变,宅经历了霓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研究模式一 早期的摩擦学研究以18世纪m”ont。nsj}nc蕊。曲靖篱俸摩擦的疆究为代表,佳们通过太量的试验归纳出滑动摩擦的变化规律和经典公式。这…时期的特点鼹以试验为基础的经验譬}究攒式。 19世纪束.Revnolds¨3根据牯性流体力学揭示出滑动轴承中润滑膜的承载机壤.建立了表征流体海游貘力学褥性题Re¥m韬s方程,羹定r滚漆懑、簿的理论基础.从而开创r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研究模式: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生产发展的需婺牵擦学豹研究领域得繇遘一步§。夭。其中,}b州、-2提出依靠润滑油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物理化学馋照露形戏吸瞻骥的边界澜涛理论;T0“ir峙ono从分子运动鲰度解释固体滑动过程的能量转换和摩擦起因,特别是Bowd。n和Tabor【4o建立了疆链羞效疲为基穗翁牵擦瘗撰理论等。这鳖骚究不仅扩展了摩擦学的范畴,而且促使它发展成为涉及力学、热处理、材料科学和物理化学等的边缘学科.瓿此开创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模式。 1965年奠国教育科学研究部发表《关于摩擦学教凳鞠殴究缀蠹》《通豢嚣麦赫}摄告),善敬提窭bhmo∞(摩擦学)一词简要地定必为“关于摩擦过程的科学”。此后,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爱到世界备国普德重甏,鼙攘学瑾论与痘鬻繇究迸A了一个耨 习篙瞄。6驻曩秘臻弱8}赣。隧著研究翁深走开麓,久们试识到为了确效地发挥摩擦学在生产中的潜在效益._在研究模菰}的发展趋势蟪是出宏观进入激理,出怒性进入建量,由静态遥^动态.由单一学科的分析进人多掌利的综合研究“。 l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代摩擦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 (1)在以往分学科研究的麓础上,形成了一点簿握搬槭、奉砉糕秘毙学等甥关知识夔专建戮究麸螽,确利于对摩擦学现象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动了霹擦学机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2)鸯予攀攘学专韭教育酌发震程箱谖善及,彩及摩擦学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当今工m界商大量的]二程科技人员结合工程实跨开展研究,促使摩擦学斑甬研究取得巨大的经济教撬。 (3)随着理论与应用的不断完善,摩擦学研究槎式开始麸戮努辑摩擦学褒象为主逐步自整分羲与羲制相结合.甚趸以控制性能为目标的研究模式发展此外,摩擦学研究工作从以往的主要面向设备维憾稻敬造逐步邂A褫禳产品静氆麟设计镁域。 20世纪60年代以后,相关科学技术特别是t{算搬科学、撼嚣}科学秘续岽秘技的发羼避摩擦学醪究藏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耐1.1流体润滑理论 敷鼗篷瓣为基穑翁弹往藏体动力溺漆t篱称鹑流润滑)理论的建立魁润滑理论的重大发展。现”计算机科学瓤数值分柝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诲霪复杂的摩擦学现象都可能进行精确的定艇计算i静如,谯流体润滑研究中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已经建益f努蹙考惑肇攘表蘑撵性髟变、热教瘦、裘覆彩襞润滑膜流变陆能以及非稳态工况等实际因素影响,  万方数据

中国管理学发展阶段与趋势

中国管理学发展阶段与趋势 中国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根溯源到老子的无为而治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时期。改革开放前,中国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并改变了经济体制,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变化,但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学发展体系。真正把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来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的经济建设战略,确定了管理的重要性。 一、中国管理学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学开始迅猛发展。可将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一1986年的萌芽期、1987年一1996年的重视期和1997年至今的发展期。这三个时期是管理学深化和演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绩效为主导的现代管理研究体制,萌芽期阶段在各方面都体现出这一特点。但是,在这个时期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专门研究管理学的机构、管理学期刊、文章、书籍和着作开始出现,国内学者开始了管理学的教育与研究,同时从国外引进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学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到了重视期,经过前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提出,使得管理学开始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管理学研究活动也日益丰富。首先表现为政府层面对管理学的高度重视。如果说萌芽期政府开始了对管理学关注的话,那么在重视期政府就是高度重视发展管理学了。政府开始注重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更加注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国情。其次,在管理学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开始追朔国外管理学的研究本源,逐渐熟悉国际管理学权威期刊,不断增强中国管理学研究的规范程度,实证研究方法开始受到重视,我国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顶级学术期刊上。另外,教育界和理论界也对管理学分外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制定了一些保障管理学地位的标准。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管理学更加壮大。发展期阶段是一个管理学学科体系不断完整、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的阶段。管理学教育体系不断健全,管理学研究机构不断扩大,管理学学位教育开始变得多样化,我国学者与国外管理学学者交流增多,政府也设了一些管理学的重要奖项。 二、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中国管理学在近30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例如理论与实践分离等诸多与国际主流管理学相同的问题。其次是自身的独特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发展问题。第一,管理学过分西化忽视自身情况。中国仿照西方的模式开设了一系列诸如MBA、EMBA、

摩擦学的现状与前沿

摩擦学的现状与前沿 ——机自09-8班姚安 03091131 摩擦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摩擦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代摩擦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 (1)在以往分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支掌握机械、材料和化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研究队伍,有利于对摩擦学现象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动了摩擦学机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2)由于摩擦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和知识普及,以及摩擦学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当今工业界有大量的工程科技人员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研究,促使摩擦学应用研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随着理论与应用的不断完善,摩擦学研究模式开始从以分析摩擦学现象为主逐步向着分析与控制相结合,甚至以控制性能为目标的研究模式发展。此外,摩擦学研究工作从以往的主要面向设备维修和改造逐步进入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领域。 (4)交叉学科的发展。摩擦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学科往往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从而形成新的研究领域,这是摩擦学发展的显著特点。主要的交叉学科如下:摩擦化学、生物摩擦学、生态摩擦学及微机械学等。 当今,相关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纳米科技的发展对摩擦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流体润滑理论 以数值解为基础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称弹流润滑)理论的建立是润滑理论的重大发展。现代计算机科学和数值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许多复杂的摩擦学现象都可能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目前薄膜润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将成为今后润滑研究的新领域。 1.2 材料磨损与表面处理技术 现代材料磨损研究的领域已从以金属材料为主体扩展到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的研究。表面处理技术或称表面改性是近20年来摩擦学研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它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方法使材料表面层获得特殊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以适应综合性能的要求。就学科发展趋势而言,复合性材料的研究是材料科学的重点方向,而表面改性技术实质上就是研制表里具有不同材质的复合性材料,因而受到摩擦学者广泛的重视。 1.3 纳米摩擦学 纳米摩擦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即从原子分子尺度上揭示摩擦磨损与润滑机理,从而建立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特性之间的构性关系,这将更加符合摩擦学的研究规律.目前,纳米摩擦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材料微观摩擦磨损机理与控制,以及表面和界面分子工程即通过材料表面微观改性和纳米涂层,或者建立有序分子膜润滑,以获得优异的减摩耐磨性能。当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磁记录装置以及超精密和微型机械。纳米摩擦学是摩擦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迄今已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发表,并出版了专著。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许德音周长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0272004)的一部分。我们感谢刘学、武常歧、张维迎、张一弛、张志学以及《管理世界》两位编辑给我们的建议和鼓励,并感谢Anne S. Tsui与我们分享尚未完成的相关论文。

提要:我们采用结构化的程序与方法对国内最近期的战略管理学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和评估。通过检阅和甄别2003年度发表在《管理世界》与《南开管理评论》上的所有论文,我们确认了42篇与战略管理学相关的文章。我们从课题、类型、理论、方法等各个方面对这些论文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由此总结出国内战略管理学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判断在国内领先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战略管理学论文,尚不能通过主要国际管理学年会的匿名评审程序,更未达到国际主流管理学期刊在理论、方法、和学术贡献等方面的要求。最后,我们就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战略管理、文献评估、研究现状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ARCH IN CHINA: AN ASSESSMENT ABSTRACT: T his paper assess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China. Through a structured process, we identified 42 strategy-related articles in the 2003 issues of Management World and Nankai Management Review. A thorough review of these sample articles led to a set of critiques based on such criteria as the topic, style, theory, and method. We concluded that strategy research in China was still in its infant stage in both theor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vided. KEY WORDS: Strategic Management;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ate of the Field

近十年国内外管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近十年国内外管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作者:邱均平沈莹宋艳辉 来源:《现代情报》2019年第02期 摘要:[目的/意义]旨在直观了解国内外管理学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管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管理学更好地发展。[方法/过程]以CNKI期刊论文和Web of Science期刊论文中2008-2017年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利用CiteSpace对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作出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国内管理学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创新、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等,国外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则集中于创新、领导、组织等;国内管理学的研究趋势是大数据的发展和价值共创的应用,国外管理学的研究趋势是社会认同理论的应用和社会责任的意义。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进展;发展趋势;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CiteSpace;知识图谱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2.003 〔中图分类号〕C93;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9)02-0017-09 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管理活动中各种现象及规律的学科,自人类出现便有之。管理学产生的学科基础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一开始就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归纳方法建立相应的理论,而并非严谨的演绎方法[1]。管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 交叉点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横跨數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知识领域。管理学具有一般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等特点。 管理作为一项贯穿人类始终的活动,人们也对其做过各种研究。研究管理学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可以为学科管理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撑。过去人们对管理学的研究往往是阅读大量文献,根据文献内容对管理学的热点和趋势进行研究。例如黄德鸿等在对过去管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出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科学体系[2]。王玉等以7S结构作为区分标准,统计分析并归纳出国内外管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类型及相关研究方向[3]。近年来,得益于信息计量学的 兴起与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来对某一学科的发展作研究。例如姜春林等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4]。廖胜姣利用CiteSpace对国内管理学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探析[5],但只采用单一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会造成偏颇性和局限性。所以人们在以往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始通过结合定量分析来研究管理学的发展。例如王亮亮等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趋势做出研究[6]。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李传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从理论上总结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管理实践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主体(组织)、管理方法(工具)、管理对象(人和物)等方面;而我国管理学尚处于理论建构阶段,对于管理学学科体系尚存在不同的意见。近年来,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学呈现出以下明显的趋势: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在建构各自的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各有千秋,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甚至互有借鉴。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组织的发展,并且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人力资源的深层挖掘去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为了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要在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正是基于这一点,各管理学派都在努力寻找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在它们看来完全合乎理性的各种假设,展开论述:古典管理理论第一次把管理作为一个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它对理论的主要过程、管理的职能和技能的论述在今天仍是大家的共识,并指导着管理的实践;组织行为科学理论学派对激励诱导、群体及组织内人际关系作了详细论述,确定了工人是有价值的资源;管理科学学派运用数学模式和程序求得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特别是运用最新的信息情报系统,大大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学派注重效果,它从“效果”出发,充分考虑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并认为效率是实现效果的必要条件;经验管理学派则试图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实例分析,寻找在同类条件下如何有效管理的方式,认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必须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基础,而且管理者的有效性本身是对组织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认为系统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果;权变管理理论则提出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从而使管理更为有效。 在管理方法方面,体现出显著的量化特征。就决策工具而言,它必须能够实际做出或建议做出决策,将真实世界中现有的那些种类的经验数据作为它们的输入,用量化的方法做出评估。在这种严格条件下的模型设计,选择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保留最优化;第二个方向是设计满足模型,以合理的计算成本提供足够好的决策。这两个方向共存于管理理论的世界中,不论组织行为理论、决策理论,还是后起的系统分析学派、选择学派有、权变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两个方向徘徊。 关于人在组织中作用的认识,是管理理论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管理理论将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漠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目标,从而看不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管理学派完全走向了人作为“经济人”的极端,事实上,不仅科学管理学派中的甘特、吉尔布雷斯等人有较多关于重视人的价值的论述,就是泰罗本人关于“精神革命”和培训工人的见解,以及雇主应以平等态度对待工人并了解其真实思想与感情的主张,都表明了他还是注意到了人这一因素。行为科学理论正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理论的不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中的许多理论

浅谈对人类文化学的认识

浅谈对人类文化学的认识 摘要: 1501年德国洪德最早使用人类学一词时,将研究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书成为人类学。1831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法国巴黎民族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的诞生。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科学地研究人类由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是整个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基因技术可以由于民族识别,确定古尸种族,澄清历史事实。 关键词:人类文化学起源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研究方法应用个人看法 人类文化学,人类学研究领域两大分科之一。1901年,美国考古学家W.H.霍姆斯创用这一专称,旨在研究人类的文化史,以区别于研究人类自然史的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在英国称为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目前西方有把二者合并为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的趋势。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相当或相近。在欧洲大陆,人类学一词专指体质人类学,民族学一词指社会文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广州中山大学于1980年建立人类学系,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的教学研究。学者们认为,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群体的文化起源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要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各方面的问题,主要借助于有关的学科开展综合研究。运用考古学材料,不停留在物质文化遗存的器物类型对比分析上,见物又见人。结合民族学和语言人类学有关材料,有助于正确地复原各该地区人类群体的生产活动、社会结构以及精神生活的全貌。民族学提供民族社会的实地调查材料,与考古文物、历史文献相印证,更能了解当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较准确地勾画出某一特定性质的社会图景。在确定历史上某一人类群体,特别是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善、不通用的群体的迁徙、混合的历史时,也可以在语言人类学有关各种语言的分布、亲缘关系和相互作用中找到这种或那种反映。 对于人类文化学,我们得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一、文化人类学的一般问题。 1、人类文化学的起源。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1501年德国洪德最早使用人类学一词时,将研究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书成为人类学。1831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法国巴黎民族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的诞生。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科学地研究人类由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是整个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基因技术可以由于民族识别,确定古尸种族,澄清历史事实。 2、人类文化学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中国人类学是在20世纪初期才开始形成的。我国人类学的形成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翻译原著。第二阶段:留学取经。第三阶段:学科初建。第四阶段:调查研究与实践创造:第五阶段:受挫和复兴阶段。 3、对人类文化学的解释。广义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或四层,即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还有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民间文化或

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世纪回顾与展望 —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温诗铸院士 摘要在回顾摩擦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摩擦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流体润滑、材料磨损与表面处理技术、纳米摩擦学等的发展现状和展望。分析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科交叉对摩擦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并介绍了摩擦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如摩擦化学、生物摩擦学、生态摩擦学和微机械学等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摩擦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18世纪的特点是以试验为基础的经验研究模式。19世纪末,开创了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研究模式。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涉及力学、热处理、材料科学和物理化学等的边缘学科,从此开创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模式。1965年首次提出Tribology(摩擦学)一词,简要地定义为“关于摩擦过程的科学”。此后,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摩擦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代摩擦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 (1)在以往分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支掌握机械、材料和化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研究队伍,有利于对摩擦学现象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动了摩擦学机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2)由于摩擦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和知识普及,以及摩擦学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当今工业界有大量的工程科技人员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研究,促使摩擦学应用研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随着理论与应用的不断完善,摩擦学研究模式开始从以分析摩擦学现象为主逐步向着分析与控制相结合,甚至以控制性能为目标的研究模式发展。此外,摩擦学研究工作从以往的主要面向设备维修和改造逐步进入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领域。 20世纪60年代后,相关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纳米科技的发展对摩擦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流体润滑理论 以数值解为基础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称弹流润滑)理论的建立是润滑理论的重大发展。现代计算机科学和数值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许多复杂的摩擦学现象都可能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例如,在流体润滑研究中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已经建立了分别考虑摩擦表面弹性形变、热效应、表面形貌、润滑膜流变性能以及非稳态工况等实际因素影响,甚至于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润滑理论,为机械零件的润滑设计提供了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基础。今后的任务是将润滑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工程设计,其中对于某些机械零件诸如齿轮蜗轮传动的实际接触情况复杂,工作中润滑参数又不断变化,它们的润滑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纳米摩擦学浅析

纳米摩擦学 引言 纳米摩擦学( nano tribology),也称为微观摩擦学(micro tribology)或分子摩擦学(molecular tribology),它是在原子、分子尺度上研究摩擦界面上的行为、损伤及其对策。纳米摩擦学在学科基础、研究方法、实验测试设备和理论分析手段等方面都与宏观摩擦学研究有很大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研究仪器方面,主要是扫描探针显微镜,它包括原子力显微镜、摩擦力显微镜以及专门的微型实验装置;在理论分析方面,由分子、原子结构出发,考察纳米尺度的表面和界面分子层摩擦学行为,其理论基础是表面物理和表面化学,采用的理论分析手段主要是计算机分子动力模型。而宏观摩擦学,通常是根据材料表明的体相性质在摩擦界面上的反应来表征其摩擦磨损行为,并应用连续介质力学,包括断裂和疲劳理论作为分析的基础。 1 纳米摩擦学的历史回顾发展过程 摩擦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有关摩擦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末,Amontons 在1966年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实验,首次归纳出固体摩擦定律。18世纪摩擦学的特点是以试验为基础的经验研究模式。19 世纪末,开创了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研究模式。到了20 世纪20年代以后,摩擦学发展成为涉及力学、热处理、材料科学和物理化学等的边缘学科,从此开创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模式。1965 年首次提出 Tribology(摩擦学)一词,简要地定义为“关于摩擦过程的科学”。随着现代测试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摩擦学工作者在科研实践中意识到未来摩擦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宏观性能的考察深入到微观机理、性能,从而发展了纳米摩擦学。到此后,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摩擦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国际上开始兴起纳米摩擦学研究时,我国摩擦学工作者迅速启动该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纳米摩擦学是在原子、分子尺度(0.1~100mm)上研究相对运动界面的摩擦、磨损与润滑行为和机理。它是一种新的研究模式与思维方式,即从分子、原子尺度上揭示摩擦磨损和润滑机理,建立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之间的构型关系,因此更加符合摩擦学的研究规律,标志着摩擦学学科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 纳米摩擦学的研究点与研究进展 纳米摩擦学研究集中在揭示摩擦表面和界面原子、分子尺度范围内的结构、行为及其变化,它涉及一系列材料(包括金属、离子固体、半导体、陶瓷、聚合物和有机材料等)组成的非均匀系统的结构变化、能量转化、动力学等过程,以及在非平衡条件下的非线性流动、形变等力学行为。显然在纳米摩擦学研究范围内,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纳米摩擦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测试技术及应用对象等方面都与宏观摩擦学不同。作为宏观摩擦学主要基础的连续介质力学以及材料的体相性能均不再适用。 2.1表面接触与粘着 宏观摩擦学认为,滑动摩擦过程中存在的表面接触、粘着、磨损等现象是由载荷作用下材料的体相变形所致,而不考虑界面间的分子作用。纳米摩擦学的近期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力或表面粘着能是产生变形和粘着的主要原因,某些材料甚至在零载荷时由于表面力作用将出现接触和变形。Landman等人进行大尺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硬的镍探针向软的金基片之间的法向移动过程。在法向趋近过程中,当接近到4人时,基片表面逐渐向探针鼓起,尔后突然向探针形成金的单分子粘着层。当探针插入基片后,基片晶格出现滑移和大范围的塑性流动。在分离过程中,基片材料韧性拉伸,形成丝状的“颈缩”,最后断裂。以上分析已被AFM实验所证实。 2.2边界润滑中的粘一滑现象 近期关于边界润滑状态下的粘滑现象的微观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SFA研究静摩擦特性,得出粘滑过程中滑动发生时,相应于在该润滑膜厚度下分子层数具有的界面粘着能处于最小值。极限剪应力(单位面积的静摩擦力)与分子层数存在着定量关系,而且各个分子层之间的剪应力不同,彼此可相差一个量级。此外,当润滑膜的分子层数不变时,极限剪应力的数值与滑动速度、载荷无关。体相状态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分子有序排列的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