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

养殖技术-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发生鱼病的原因

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指下面三项:

自然条件因素引起

1水温的变化: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水温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也有一定的要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水质的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及气候的变化。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时,一方面需要吸收水中大量氧气,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聚集一定数量后,水质便会变成不良,不利于鱼的生长,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高了发病率。而且鱼对水体pH值也有一个适应范围,以7~8.5为适宜,如果pH值低于4.5或高于9.5,就会引起鱼类发生不良或死亡。

3溶解氧的变化:水中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活有直接影响,过低鱼就会浮头、泛池缺氧而死,过高又会引起幼鱼患气泡病。正常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不低于1毫克/升。

人为操作因素引起

1放养密度不当或混养比例不合理。如果放养密度过大或上下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导致产生饵料不足、营养不良和抵抗力减弱,为流行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2饲养管理不当。投饵不足,不均匀,时饥时饱,大量投放过多未经发酵的粪肥,易使水质恶化诱发暴发性传染病。

3操作不当。如拉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使鱼体掉鳞、断翅、受伤,体表溃烂而易感染水霉菌。

生物因素引起

一般多数鱼病都是由各种微生物感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另外还有一些鱼的敌害生物,象水鸟、水鼠、水蛇、凶猛鱼类、水生昆虫、青泥苔等。

致鱼发病的内因:主要指鱼体本身的抗病力,如一个池塘有的鱼发病,有的不发病,有的病互相传染(暴发性出血病),有的不传染(打印病),就是由鱼体本身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

鱼病的种类

按照感染方式将鱼病分为三大类:

传染性鱼病

1病毒性鱼病: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甲鱼鳃腺炎病、甲鱼出血病。

2细菌性鱼病:主要有细菌性烂鳃、肠炎、白皮、赤皮、打印、竖鳞等病。

3真菌性鱼病:主要有水霉病、鳃霉病。

侵袭性鱼病(由寄生虫引起)

1原虫病,包括碘泡虫、车轮虫、小瓜虫、纤毛虫等。

2蠕虫病,包括脂环虫、毛细线虫、绦虫、水蛭等。

3甲壳动物,包括中华鳋、锚头鳋、鲺等。

4软体动物,包括勾介幼虫等。

其他因素引起的鱼病

怎样诊断鱼病

一是看体型是否正常;二是看体表症状,有无虫叮,是否充血、出血、肿胀、黏液增多及是否烂鳃,长毛等;三是看鱼的吃食活动情况:如果摄食量减少或跳动不安,表明可能已经患病。

具体诊断方法:先目检,就是直接观察鱼的体表,内脏等,再进行镜检,用显微镜检查粘液、血、鳃丝、内脏等检查的对象要新鲜,最好活体,先头后尾,先表后里。

怎样预防鱼病

从外在方面预防,也就是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彻底清塘消毒。最好用生石灰清塘,有如下几种好处:

①能杀死残留在池中的敌害,如野杂鱼、蛙、水生昆虫等。

②可杀灭微生物,寄生虫病原体及孢子。

③石灰中的钙可使池水变肥。

④能改善池底通气条件,加速池底有机质分解。

⑤可以在水中形成碳酸钙,保持水中pH值稳定,始终呈微碱性,有利于鱼类生长。有条件的鱼场可将池水排干,经过冰冻、日晒使土壤中表层疏松,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土中有机质转化为营养盐类。

2鱼体消毒。对刚下塘的鱼苗、鱼种或成鱼进行苗种消毒,方法:

①用食盐3%~4%,浸湿10分钟~15分钟

②用高锰酸钾10毫克~20毫克/升,浸洗10分钟。

③用硫酸铜加漂白粉10毫克/升,浸洗10分钟~20分钟。

浸洗方法可直接在池中放个箱,把鱼苗放在箱中消毒,也可在盆或桶中消毒。

3水体消毒。对水体定期泼洒药物杀虫、消毒,预防鱼病发生。

鱼病流行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尤其流行高峰期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6月~9月高温季节,通过泼洒或投喂药物来有效的控制和消灭病原体,通常泼洒的药物主要有杀虫剂和消毒剂,这两类药物经常合用,但一定是要先杀虫,后消毒。

4食场消毒。及时捞出残饵,并定期在食场四周用药物消毒。

5饵料及工具消毒。水草类用6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分钟~30分钟,粪肥则按每100千克加14克漂白粉消毒处理,配合料可按5%的比例混入土霉素后投喂。

用药注意事项:

①混用药物应现配现用

②施药时间应先在晴天上午9点或下午5点左右

③准确计算水体,水深大于2.5米时,应以2.5米计

④要对症下药,严禁盲目施药

⑤用药时可泼洒、喷雾,不可倾倒⑥有浮头或浮头刚过不能用药⑦从上风用药,先喂食后再投药从内在方面预防

主要是提高鱼体自身的抗病力

1就地繁育苗种,或使用当地苗种。即可增强适应性,又可避免从外地带入病源。

2合理密养、混养。科学确定单位面积放养量,及各种品种的搭配比例。

3提早放养,提早开食。使养殖鱼类很快进入正常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4合理投饵、施肥。应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发育阶段,活动情况以及季节、天气、水质、水温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饵。

5加强管理。勤巡塘,了解池水的变化,掌握鱼类的吃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发展,蔓延。

几种水产品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几种水产品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一、鱼类养殖 1.白斑病 白斑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会导致鱼类体表出现白色 圆形病斑,严重时会死亡。预防白斑病的方法包括: •消毒:在引进新的鱼苗、鱼饵或者更换设备的时候,应该对容器、用具和水系进行彻底消毒。 •维持清洁:鱼塘、饲养设备等应该经常被清洗。清洗时,应该彻底将淤泥、水草等杂物清理出来。 •加强管理:在鱼塘中增加水草,调节水质,定期检查鱼病状况。 2.鱼霉病 鱼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对于细菌特别敏感的鲤 鱼等常见养殖鱼类极易发生。预防鱼霉病的方法包括:•消毒:新引进的水源、设备和工具需要进行消毒,并且要注意对集体保持清洁卫生。 •定期更换水源:建议每个鱼塘每天更换10%的水,避免水质恶化。 •病鱼及时处置:病鱼必须隔离或者及时移走。 3.鱼类鳃丝蚓病 鳃丝蚓病是鱼类病原体感染鱼体后,在鱼鳃内滋生并产生 丝状体,形成蚓皮等鳃丝状物的疾病。预防鳃丝蚓病的方法:•加强消毒:引进水源和饲料都要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清洗水产设施。

•加强疫苗接种:周密准备疫苗,在病灶出现前开始疫苗接种。 •加强水源质检:在引进水源时要对水源进行必要的检测,避免鱼类生长环境被异物污染。 二、虾类养殖 1.白斑病 虾的白斑病是由一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囊泡状病斑堆积能引起半死不活的反应,病情严重的话可以导致虾类死亡。预防白斑病的方法包括: •控制弱虾:弱虾是病菌容易侵入的地方,所以在虾苗引进前应该先将虾池清理干净。 •保护虾苗:虾苗要放在清洁安全的水源中养殖,同时要保证虾池的良好建设条件。加强虾类的饮食护理。 •分离病虾:发现感染,要及时将病虾分离出来,避免疾病的扩散。 2.高膜病 高膜病是虾类病原体感染后,在虾的体表上产生红色粘液体且非常黏稠的一种病症。预防高膜病的方法包括: •提高环境卫生:要经常清理虾池内的异物,清除虾池底部淤泥和死物,定期清洗虾池设备和饲料盆以【避免杂物混入。 •对水质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虾池水温、酸碱度、盐度、溶氧浓度以及其他因素,保持虾类养成环境健康与平衡。 •保证虾类营养:对虾进行预防免疫,保持虾类营养健康,同时调整好虾苗的摆放位置和密度。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 1. 鱼类病害 (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比较典型的有鱼病弧菌病、鸟氏菌病和拟杆菌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鱼体表现出虹吸力下降、食欲不振、停止摄食、呼吸急促等症状。 (2)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包括鱼虱病、白点病等,这些病害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1)白点病:白点病是虾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白斑虾病毒。患病的虾体表现出体色变浅、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 (2)黄黑颤虫病:这是一种虾体寄生虫病,患病的虾体表现出虾壳发黄、体色暗淡,严重影响了虾类养殖的生产。 二、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 (2)合理选择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养殖水域过于潮湿或者水流不畅导致水质恶化。 (3)定期检查鱼群:对鱼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换新,保持养殖水域的清洁。 (2)加强疫病防治: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 (1)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添加促进免疫的物质,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规范管理养殖动物:定期做好养殖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无病种饲料的使用。

4. 养殖环境的管理 (1)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养殖水域的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病害发生。 (2)良好的水循环:保持养殖水质循环,避免养殖水质滞留造成水体污染。 5. 科学用药 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使用药物应根据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残留过多的药物在水体中,从而导致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养殖户从多方面入手,包括管理水质、加强疫病防治、改善养殖环境等方面,同时要及时发现病害,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以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水产养殖的抗病能力,保障水产养殖的稳定发展。

养殖技术-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

养殖技术-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发生鱼病的原因 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指下面三项: 自然条件因素引起 1水温的变化: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水温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也有一定的要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水质的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及气候的变化。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时,一方面需要吸收水中大量氧气,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聚集一定数量后,水质便会变成不良,不利于鱼的生长,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高了发病率。而且鱼对水体pH值也有一个适应范围,以7~8.5为适宜,如果pH值低于4.5或高于9.5,就会引起鱼类发生不良或死亡。 3溶解氧的变化:水中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活有直接影响,过低鱼就会浮头、泛池缺氧而死,过高又会引起幼鱼患气泡病。正常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不低于1毫克/升。 人为操作因素引起 1放养密度不当或混养比例不合理。如果放养密度过大或上下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导致产生饵料不足、营养不良和抵抗力减弱,为流行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2饲养管理不当。投饵不足,不均匀,时饥时饱,大量投放过多未经发酵的粪肥,易使水质恶化诱发暴发性传染病。 3操作不当。如拉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使鱼体掉鳞、断翅、受伤,体表溃烂而易感染水霉菌。 生物因素引起 一般多数鱼病都是由各种微生物感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另外还有一些鱼的敌害生物,象水鸟、水鼠、水蛇、凶猛鱼类、水生昆虫、青泥苔等。 致鱼发病的内因:主要指鱼体本身的抗病力,如一个池塘有的鱼发病,有的不发病,有的病互相传染(暴发性出血病),有的不传染(打印病),就是由鱼体本身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 鱼病的种类 按照感染方式将鱼病分为三大类: 传染性鱼病 1病毒性鱼病: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甲鱼鳃腺炎病、甲鱼出血病。 2细菌性鱼病:主要有细菌性烂鳃、肠炎、白皮、赤皮、打印、竖鳞等病。 3真菌性鱼病:主要有水霉病、鳃霉病。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鱼类、虾类和贝类等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然而,在水产养殖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问题,严重影响养殖 效益。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以供养殖者 参考。 一、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生物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包括鱼 体溃烂、红鳃、水质浑浊等。针对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1. 保持水质清洁 水体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 质清洁,可有效预防细菌滋生。使用滤网和生物滤材对养殖池进行过滤,确保池水中的有害细菌数量最低。 2. 强化饲料管理 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养殖者应选择适宜的饲料品种和食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使用抗生素 在疾病发生时,适量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也是一种常见的防治细菌性 疾病的方法。但务必按照兽药使用指导书的要求使用,并掌握适量的 使用方法和频次,以免对水产生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是水产养殖中另一常见问题。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钩虫、绦虫和蚯蚓等,它们会附着在养殖的水生动物体表或内部,引起寄生虫病。以下是防治寄生虫感染的方法: 1. 检疫新引进的种苗 在引进新的种苗时,养殖者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没有携带寄生虫的种苗进入养殖环境。可以采用药物浸泡、消毒、筛查等方法进行检疫工作。 2.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也是防治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池塘或池底清洁,避免给寄生虫提供栖息的环境。 3. 对发生寄生虫感染的水产养殖动物进行药物防治 一旦发生寄生虫感染,养殖者可以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防治。常用的药物包括氯化钠和阿维菌素等,但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并按照正确剂量和方法进行操作。 三、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令养殖者头疼的问题之一,其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鱼类疱疹病、感染性胰腺坏死病等。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方法如下: 1. 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中进行的鱼类、虾类、蟹类等水生动物的养殖活动。由于水的环境与陆地环境不同,水生动物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扰。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防治十分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红皮病、溶藻杆菌病、烂鳃病等。这些病害主要由一些常见的细菌所引起,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藻传染菌等。 防治方法: 1. 提高养殖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更换养殖水。 2.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投喂,避免过量投喂,减少饵料残渣的堆积,以降低细菌滋生的条件。 3. 使用抗菌药物:在养殖环境中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可有效控制细菌的繁殖和传播。 4. 加强疫苗接种:定期给养殖动物接种疫苗,提高其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寄生虫性病害 寄生虫性病害是指水生动物体内寄生虫引起的病害,如鱼虱病、鳃蚤病、鳃虫病等。这些寄生虫会寄生在水生动物体内,对其造成严重的危害。 防治方法: 1. 提高养殖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更换养殖水,以减少寄生虫孳生的环境。 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养殖水生动物的体表,发现寄生虫及时处理,避免病害的扩散。 3. 使用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多菌灵、喹诺酮类药物等。 三、病毒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水产养殖病害,如鱼病毒性贫血病、鱼病毒性脓肿病等。这些病害对水生动物的危害较大,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四、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 除了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引起的病害外,水产养殖中还有一些病害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如氧荒、温度过高或过低等。 防治方法: 1. 提高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水质污染,增氧排污,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2. 控制水温:根据养殖水生动物的需求,保持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3.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水质及水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以防止环境因素引起 的病害。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同时定期监测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确保养殖水生动物的健康生长。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但养殖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合理的病害防治对于水产养殖非常重要。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细菌性病害 1. 青霉病 青霉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由青霉菌引起。青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霉斑,同时伴有鱼体溃烂、出血等症状。为了有效防治青霉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合理饲料管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E等营养物质,增强鱼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2)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更换水,减少细菌的滋生。 (3)药物防治:可以使用氯霉素、四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治,但使用时需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 二、寄生虫病害 1. 鱼体寄生虫病 鱼体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由寄生虫引起。病害的主要症状包括鱼体发育不良、食欲减退、鳃腔内有寄生虫等。为了有效防治鱼体寄生虫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定期检查:定期对养殖鱼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清除寄生虫。 (2)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体清洁,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3)药物防治:在养殖过程中可以使用氯仿、氯喹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三、病毒性病害 1. 鱼类病毒性疾病 鱼类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病毒引起。病害主要表现为鱼体体色异常、食欲减退、活动力下降等症状。为了有效防治鱼类病毒性疾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加强养殖管理:密切监测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行处理。 (2)改善环境条件: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提高水质,减少病毒的传播。 (3)疫苗接种:可根据疫情情况,使用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性接种,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水产养殖中的病害种类繁多,给养殖户带来了诸多困扰。为了有效防治水产养殖中的病害,养殖户需要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技术,制定科学的疾病 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疫用药,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保障 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水产养殖业有所帮助。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但由于水产生长环境的复杂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 出现各种病害,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了解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并掌握其有效 的防治方法对于保障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水产养殖中常见 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 1. 青鳉细菌病:这是由青鳉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黏液和溃疡,鱼鳃充血并逐渐坏死。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养殖水质管理,定期清理池塘底泥,避免过度 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定期检查饲料和水质。 二、病毒性病害 2. 鳜脑病:这是一种由鳜脑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脂质囊肿和 溃疡,鱼鳃发红,呼吸急促。防治方法主要是增加养殖水质的通风换气,提高养殖环境的 通风条件,定期检查水质和水温。 三、寄生虫性病害 四、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 2. 水温变化病:养殖水温变化较大时,容易引起鱼类的应激反应,出现食欲不振、 生长速度减慢等情况。防治方法主要是在养殖过程中控制水温,避免突然的水温变化,保 持养殖水质清洁。 五、养殖技术引起的病害 1. 过度投喂引起的病害:过度投喂会导致养殖水体内营养物质过多,引起水质污染,造成水质恶化,容易导致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和疾病。防治方法主要是控制投喂量,遵循科 学的投喂方法,避免过度投喂。 2. 过度密度养殖引起的病害:过度密度养殖容易造成养殖水质恶化,容易引起疾病 的传播和蔓延。防治方法主要是控制养殖密度,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塘底泥, 保持水产生长环境的通风换气。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主要包括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寄生虫性病害、环境因素引起 的病害和养殖技术引起的病害等多种类型。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害,我们应该加强水产养 殖水质管理,定期清理池塘底泥,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增加水产生长环境的通风换气,避 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并定期检查水质和水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治水产养殖 中的各类病害,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

水产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然而在养殖过程中,水产动 物常常会遭受各种病害的侵扰。这些病害对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因 此了解并掌握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对于水产养殖者来说至关重要。本 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鱼类细菌性疾病 鱼类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造成细菌性疾 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水质恶化、饲料不良、环境污染等。常见的 病症包括鱼体溃烂、眼球突出、鱼鳃变黑等。 对于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首先,保持 水质清洁,及时清除废料和过剩饲料,确保水体清新。其次,严格控 制鱼苗数量,避免过度密度养殖。此外,饲喂高质量饲料,增强鱼类 的抵抗力也是很重要的。 二、虾蟹类病害 虾蟹类病害在水产养殖中也是常见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白斑 病和黄体病。白斑病会导致虾蟹体表出现白色小斑点,严重时还会引 起死亡。而黄体病则会导致虾蟹体色变黄、虾蟹体液变为深黄色。 虾蟹类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加强虾蟹的饲料 管理,合理搭配饲料,确保其营养均衡。其次,严格控制虾蟹的密度,避免过度养殖。此外,对于水质进行定期检测,确保水质清洁,并定 期更换水体。

三、贝类病害 贝类养殖也常常受到病害的侵扰,其中最常见的是贝类霉菌病和带壳动物传染病。贝类霉菌病会导致贝类壳面出现黑斑、白斑等异常情况,严重时会引起贝类死亡。而带壳动物传染病则会导致贝类濒临灭绝。 贝类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对贝类养殖环境的管理,保证水体清洁。其次,定期检查贝类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贝类,以免病害扩散。此外,加强贝类的饲养管理,保证其养分摄入均衡。 总之,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害给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养殖者应该重视病害的防治工作,以保证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本文介绍了鱼类、虾蟹、贝类等常见的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希望对水产养殖者有所帮助。养殖者可根据自身养殖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预防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预防措施 摘要:近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速度迅猛,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水域污染越来越严重、鱼塘老化、鱼塘底部淤泥的淤积等,这些问题导 致了大规模的鱼病开始传播开来,本文就这些问题的预防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预防;清淤修塘池塘消毒;药浴;食场消毒 就渔业生产的最大敌人来说就是鱼病,这是养鱼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鱼病 的预防必须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应用药物与生态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 的综合的防治,这样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1 清淤修塘 冬季由于池塘水位较低,大部分池塘空池无鱼,正是对老化池塘进行清淤、 修整、改造的好时机。清淤方法是:先排干池水,进行人工或机械清淤后再冻土 晒塘。条件较好的池塘也必须进行修整、改造,可以放干池水,挖去过厚的淤泥,让太阳曝晒池底,这样既可以杀灭淤泥中的病原体和野杂鱼类,又能够促进池塘 底质的改良。同时要铲除杂草,加高、加固塘埂。池塘经过改造后既能增加池塘 的容水量,又能改善池塘的生产条件,大大提高池塘的生产潜力。 2 池塘消毒 修整、改造好的池塘要用药物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药物有漂白粉、清 塘灵、生石灰等,其中生石灰的消毒效果最好。池塘消毒应选择在晴天进行,池 塘的水深要保持在10cm左右,每667m2用生石灰50~80kg化水后全池泼洒。 生石灰清塘的作用是通过生石灰遇水后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并放出 大量的热,氢氧化钙为强碱,其氢氧根离子在短时间内能使池水的pH值提高到 11以上,从而杀死敌害生物。生石灰清塘方法分为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漂白粉清塘的效果与生石灰相近,其作用机制不同。漂白粉在遇水后,分解出碱性次氯酸,不稳定的次氯酸会立即分解放出氧原子。初生态氧有强烈的杀菌和杀死敌害 生物的作用。将漂白粉加水溶解后,立即遍池泼洒。清塘后3~5d便可放鱼。因此,用于急需使用的鱼池更为适宜。 3 鱼苗的选择与放养 3.1 选择健壮的鱼苗 对鱼塘中种鱼的放养要注意选取健壮的鱼苗,而且放养的密度要适中。注意 种鱼的基本形态以及是否活泼健壮。在必要时可以利用显微镜对种鱼进行观察, 注意种鱼身上是否携带病原。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 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治该 种疾病的目的。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就是在生病的鱼塘中选择一些没有受到感染的 鱼种进行精心的培育,由于这些鱼种本身生命力顽强而且一般具有免疫力,所以 用其作为繁殖用亲体。在鱼种下鱼塘之前都要进行消毒,利用高锰酸钾或者食盐 水溶液等。根据鱼塘的大小、水的质量以及管理的水平等堆密度进行确定。 3.2 种苗放养前注意进行药浴 在水养殖病害的预防措施中,药物预防是其重要的措施之一。各种鱼类进池 前要用适当的药物对其表面进行杀菌。在发病率高的季节,针对频繁地常发疾病 可采用泼洒药物的方法进行防治。泼洒药物时要谨慎,因为药物在消毒的同时也 会杀死水中有益的浮游生物,从而导致水环境的恶化,促进有害菌滋生,导致鱼 类发病。针对不同的鱼种要选用不同的药物,鳖种在放养前,水温在5~8℃时,利用高锰酸钾浸泡3~5min,也可以利用浓度适中的食盐水溶液对其表面进行杀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养 殖在经济上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水产养殖环境特殊, 容易出现病害,因此合理有效地进行病害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 将从养殖水质管理、疫苗接种、疾病监测等方面探讨水产养殖病害的 防控措施。 一、养殖水质管理 养殖水质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良好的水质有助于 提高养殖生物的免疫力,避免病害的发生。首先,养殖水体的PH值应适宜,一般为7-9之间。此外,清洁的水质对于防控病害也十分关键,可通过增加水流和进行定期替换水体的方式来保持水质的洁净。此外,对于有害物质的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通过过滤装置清除水体中 的杂质,减少污染源的输入等。 二、疫苗接种 水产养殖过程中,适时进行疫苗接种是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控措施。 针对不同种类的鱼类、虾类等,可根据其特点选择相应的疫苗进行接种。疫苗接种可以有效提高养殖生物的免疫力,预防多种病原菌的侵袭。此外,合理的接种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养殖鱼类、虾类 的特性进行逐一接种,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三、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养殖生物的 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病害风险,并采取 相应的防控措施。疾病监测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如观察养殖生物外观、行为的变化等。此外,也可以利用养殖水体进行病原菌的检测,以确 保水质的安全。 四、合理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饲养管理 包括对养殖生物的饲料管理、饵料选择、定时定量喂养等。合理的饲 养管理可以增强养殖生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也能避 免过度饲养、过度投喂等不良饲养行为,减少水体的污染,保持良好 的养殖环境。 五、消毒与消炎 对于养殖设施、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可以有效杀死潜在的病原菌,减少病害的传播。消毒可以采用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的方式,如使用 紫外线灯、臭氧发生器等进行物理消毒,使用过氧化氢、漂白粉等进 行化学消毒。消炎是在病害发生后对养殖生物进行的一种紧急处理措施,常用的消炎药物包括抗生素等。 六、养殖环境改善 良好的养殖环境是病害防控的基础。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 措施来改善养殖环境,如增加养殖水体的氧气供应,保持水温的稳定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常见病的威胁。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病的防治方法。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并提供相关的应对方案。 一、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病害,多由水中的病原菌引起。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关键是保持水体的清洁卫生及提高养殖水质。 1. 定期清除废料:养殖场应定期清除养殖池中的废料,避免积累过多的有机物,以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 2. 水质监控: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检测水质的指标,如溶解氧、氨氮、pH值等。控制好水质,合理调整温度,可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3. 种苗消毒:在引种过程中,需要对种苗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细菌与病毒的传播。通常可使用过氧化氢、重金属离子等进行处理。 4. 使用抗生素:当发生细菌性疾病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使用抗生素需谨慎,避免滥用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二、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的危害较大,常常导致大量损失。为了降低病毒疾病的发生率,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引种检疫:养殖场在引种新鱼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确 保引入的种苗没有携带病毒。 2. 防止交叉感染: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应隔离养殖,避免交叉感染。同时需要控制养殖密度,以减少病毒在群体中的传播。 3. 干净的水质:保持水质的清洁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定期 更换养殖池中的水,保持水质的新鲜与稳定。 4. 使用疫苗:部分病毒性疾病已有疫苗可供使用,养殖者可根据需 要采取预防接种的方式降低感染率。 三、寄生虫疾病的防治 寄生虫疾病通常由水中的寄生虫引起,给水产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方法。 1. 检疫隔离:引种新鱼时要进行检疫隔离,排查是否有寄生虫存在。如果有寄生虫,要先进行处理,确保引入的种苗健康。 2.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养殖池水均匀的流动,使用适量的水草 覆盖养殖池底部,减少寄生虫滋生的机会。 3. 使用驱虫药物:当发生寄生虫疾病时,适量使用驱虫药物可以有 效防治。但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避免对水产动物造成伤害。 4. 定期清洁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养殖设施,可以减少寄生虫的数 量和传播风险。

水产养殖主要病害的防治

水产养殖主要病害的防治 【水产养殖主要病害的防治】夏季,广大水产养殖户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要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问题,必须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保护好养殖水域环境,采用优质饲料,规范、合理用药。 一、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措施1.改善养殖环境,进行生态防治 通过清塘,除去敌害生物,清除竟食生物,杀灭病原体,注入清水,有效改良水质。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生物,如光合细菌,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投入捕食性鱼类,以捕食养殖对象中的病体、弱体进行生态防治。 2.控制病原体传播,进行生物防治 建立检疫系统。只要能建立起高效快速的检测技术,在引种移植鱼种中便可及时发现和进行诊断。 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法1.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每年秋冬捕捞后,将池水排干,曝晒池底。在放养前15天,每亩用70mdash;100千克生石灰化水泼洒,调节PH值,改良底质。 ②苗种消毒苗种用精碘或高效菌毒清消毒。消毒后用 0.8%mdash;1.5%的食盐水再消毒一次效果更佳。河蟹不宜用食盐消毒。 ③药物防治发病季节,每隔10mdash;15天用精碘或氯杀灵、漂白粉、高氯精等药物消毒一次,并用大蒜素和克血灵拌饲料投喂2天。养蟹、养虾池塘在发病季节每15天用生石灰每立方米水15mdash;20克化水泼洒一次,调节池水PH值。 2.病毒病防治措施

防治病毒病重点要做好细菌性病害防治工作,同时采取相应的病毒病防治措施。一是在彻底清塘后,于7天,用精碘(1毫克/升)再消毒一次,精碘对病毒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二是在发病季节来临前,增加使用2次精碘。三是对已发病池塘,内服药增加1mdash;2个疗程,防治病害暴发。 3.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①清塘时增加使用特杀灵或者其它的鱼用杀虫药,用药量加大5倍,将越冬的虫卵也杀死。 ②发病季节,每亩水深1米用特杀灵25ml全池,全池泼洒1mdash;2次。

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 一、适当控食 夏天水温高,水中溶氧相对较少,过饱的饮食会增加水生动物的耗氧率而使水生动物易因缺氧死亡。同时在高温条件下,由于水生动物体质弱,摄食量本来也低于平时,而过量的投喂会造成剩余残饵污染水体而加速养殖水体的水质败坏。一般情况下,高温季节的投饲量控制在平时的60―70%,而遇闷热或雷阵雨天气,投饲量可减少到平时的40―50%。 二、保持良好水质 对养殖池塘应灌满塘水,鱼类养殖池塘水深达到1.8―2.2米,虾蟹类养殖池塘水深1―1.5米,对田改塘较浅的池塘多放养水草,以降低水温,创造适宜的水环境,使养殖品种良好生长。在晴天水温不太高的上午,每15―30天每亩用5―10公斤的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或投放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 三、挑选鱼种及最佳的生长密度 1.选择优质鱼种 鱼类能够成长为健康成鱼的前提是要选择优良的鱼种。优质鱼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病害少的特点。在选种时

要注意鱼种的来源。提倡由自己或附近的池塘进行培育的方法。这样既能够生产自己所需的鱼种,又能在品种搭配、数量和规格上灵活选择。放鱼种时要选择晴天进行,放鱼时操作要轻柔、细心,不能将鱼体弄伤,避免鱼病的发生。 2.鱼最佳的生长密度 池塘在一定条件下所最多能饲养鱼的总重量是有限制的,即鱼栽力。因而要把握好最合理的饲养密度。若存塘鱼重量达到鱼栽力时,鱼就会停止生长并出现养殖事故,造成产量上的损失。因此在鱼类饲养时要根据池塘条件、放养品种、管理措施和水平等掌握好鱼类饲养的密度。 3.鱼食的挑选与投放时间 我国目前鱼类养殖的饵料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人工生产颗粒饲料和经施肥而培养出来的天然饵料。在进行饵料的投放时,一般对已经养过鱼的塘口,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大致确定全年的饲料用量。对于初次养鱼或条件发生较大变动的养过鱼的池塘,全年饲料的用量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4. 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 4.1 细菌性败血症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水产养殖过程中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鱼病是渔业生产的大敌,也是养鱼成败的关键。鱼病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生态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一、彻底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包括清除池底污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一般老池塘每年都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15厘米即可。也有养殖户将鱼塘水排干后,保持有10厘米厚淤泥,再种上黑麦草、蚕豆、油菜及蔬菜等,实行种养有机结合,用农作物根系来通气,吸收和转化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起到改良土壤、破坏水生病菌生活环境的效果,能显著减少鱼病的发生。同时,一般老鱼塘致病因子较多,应注重清塘杀菌防病,这是控制养鱼少生病的关键。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工作。一种方法是干法清塘,即按每亩鱼塘用生石灰75~100千克或漂白粉3~4千克加水溶解,在全池均匀泼洒,泼洒后应让池塘曝晒几日,并用耙子全池耙动,以达到充分消毒防病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淤泥中的有机酸、硫化氢等,改变酸性环境,使於泥呈弱碱性,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另一种方法是带水清塘,按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30~150千克或漂白粉10~12千克溶化后全池泼洒。泼洒时要到边到位,尤其池塘四周容易忽视。 二、创优水体环境 池塘消毒后就要进水,进水必须进行水体消毒,既可以在池水进入池塘后用生石灰带水消毒,也可设单独的消毒池,养殖用水经过消毒后再使用。同时,池塘要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及水色。在养殖的前期,因为鱼类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以浅些为好,有利于水温回升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后随着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

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水深最好达1.5米以上。水色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透明度40~50厘米。 三、注意科学放养 养殖中应放养健壮的种苗,并采取适宜的密度。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必要时应先用显微镜检查,种苗上不带有危害严重的病原。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愈了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亲体,因为这些鱼类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所有鱼种下池前均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溶液进行浸体消毒。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四、合理投施饵肥 投饵工作在保持池塘水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投饵过多就会造成水体污染,水质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积累,水环境恶化,病原微生物繁殖,使鱼生病。可以在计算鱼种体重测算投饵量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饵料台,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剩料多少来调整投喂量。饵料要求质量高。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应是对环境污染少的环保饲料。同时,要注意合理施肥。通过适度培肥,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质,辅助鱼类生长。一般5~6月份以施有机肥为主,每7~10天一次;7~9月份以施化肥以主,每4~6天施肥一次。对于养殖鲢、鳙等为主的池塘,应根据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施肥,一般要求水质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水色应以茶褐色为佳。同时应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