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鱼类、虾类和贝类等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然而,在水产养殖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问题,严重影响养殖

效益。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以供养殖者

参考。

一、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生物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包括鱼

体溃烂、红鳃、水质浑浊等。针对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1. 保持水质清洁

水体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

质清洁,可有效预防细菌滋生。使用滤网和生物滤材对养殖池进行过滤,确保池水中的有害细菌数量最低。

2. 强化饲料管理

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养殖者应选择适宜的饲料品种和食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使用抗生素

在疾病发生时,适量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也是一种常见的防治细菌性

疾病的方法。但务必按照兽药使用指导书的要求使用,并掌握适量的

使用方法和频次,以免对水产生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是水产养殖中另一常见问题。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钩虫、绦虫和蚯蚓等,它们会附着在养殖的水生动物体表或内部,引起寄生虫病。以下是防治寄生虫感染的方法:

1. 检疫新引进的种苗

在引进新的种苗时,养殖者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没有携带寄生虫的种苗进入养殖环境。可以采用药物浸泡、消毒、筛查等方法进行检疫工作。

2.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也是防治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池塘或池底清洁,避免给寄生虫提供栖息的环境。

3. 对发生寄生虫感染的水产养殖动物进行药物防治

一旦发生寄生虫感染,养殖者可以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防治。常用的药物包括氯化钠和阿维菌素等,但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并按照正确剂量和方法进行操作。

三、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令养殖者头疼的问题之一,其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鱼类疱疹病、感染性胰腺坏死病等。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方法如下:

1. 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

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是预防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养殖设备、场地进行消毒,减少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2. 选择抗病毒的饲料

选择抗病毒的饲料可以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饲料中添加的抗病毒成分可以有效抵御病毒侵害,提高水生动物的抗病能力。

3. 合理调节养殖环境

合理调节水质、水温和氧气含量等养殖环境因素对预防病毒性疾病也有重要作用。通过保持适宜的水质和环境温度,可以降低病毒在养殖水体中的活性,减少感染风险。

总之,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对养殖效益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病毒性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疫种苗、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和使用有效的药物防治等。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水产养殖中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防治措施导言: 水产养殖是指以水生动植物为对象,在人为环境下进行繁殖和生长 的一种经济性养殖方式。然而,由于水产养殖环境复杂,水质易受到 外界环境和昼夜温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出 现各种疾病问题。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 措施。 一、传染病防治措施 在水产养殖中,传染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问题,能够迅速传播并且 对养殖鱼类产生灾难性影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及相应的防治 措施: 1. 贝类疾病:贝类养殖中常见的传染病包括鳃腺肿病和软体动物寄 生等。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必须保持水体清洁,定期处理污水,并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设备。 2. 鱼类疾病:鱼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传染病有鱼虱病、细菌性疾病 和寄生虫感染等。防治措施包括注意水质环境,定期检查鱼类健康状况,隔离患病鱼类,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加强养殖鱼类的营养,提高其免疫力。 二、寄生虫疾病防治措施

寄生虫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另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能够造成养殖生 物体的严重损失。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寄生虫疾病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 鳃蚤病:鳃蚤是一种寄生虫,能够寄生在鱼类的鳃部。防治措施 包括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设备,增加水流量,选择抗鳃蚤种类的养殖 鱼类并控制其密度。 2. 鳃螺病:鳃螺寄生在鱼类的鳃上,进食鱼类的血液和组织,导致 鱼类虚弱甚至死亡。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鱼类鳃部,在寄生虫严重 的情况下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环境因素引发的疾病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的环境因素比较复杂,包括水温、水质和氧气等因素,这 些因素的异常变化都可能引发疾病。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环境 因素引发的疾病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 低氧和高温:低氧和高温是导致鱼类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需要定期检查水体中的溶氧量,及时增加 氧气供应,并合理控制水温。 2. 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非常严重的问题,容易导致鱼 类发生内外寄生虫病以及细菌性感染等。因此,为了保持水体清洁, 需要定期处理和过滤废水,并严格控制养殖密度。 结语: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通过科学的 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通过对传染病、寄生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 1. 鱼类病害 (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比较典型的有鱼病弧菌病、鸟氏菌病和拟杆菌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鱼体表现出虹吸力下降、食欲不振、停止摄食、呼吸急促等症状。 (2)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包括鱼虱病、白点病等,这些病害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1)白点病:白点病是虾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白斑虾病毒。患病的虾体表现出体色变浅、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 (2)黄黑颤虫病:这是一种虾体寄生虫病,患病的虾体表现出虾壳发黄、体色暗淡,严重影响了虾类养殖的生产。 二、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 (2)合理选择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养殖水域过于潮湿或者水流不畅导致水质恶化。 (3)定期检查鱼群:对鱼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换新,保持养殖水域的清洁。 (2)加强疫病防治: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 (1)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添加促进免疫的物质,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规范管理养殖动物:定期做好养殖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无病种饲料的使用。

4. 养殖环境的管理 (1)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养殖水域的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病害发生。 (2)良好的水循环:保持养殖水质循环,避免养殖水质滞留造成水体污染。 5. 科学用药 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使用药物应根据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残留过多的药物在水体中,从而导致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养殖户从多方面入手,包括管理水质、加强疫病防治、改善养殖环境等方面,同时要及时发现病害,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以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水产养殖的抗病能力,保障水产养殖的稳定发展。

养殖水产中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养殖水产中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然而,常常会发生各种水产疾病,给养殖者带来很多损失。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养殖者需要了解不同种类的水产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将介绍养殖水产中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以帮助养殖者更好地管理养殖业务。 1.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养殖水产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们往往引起鱼类和虾类的感染。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包括鱼类的溃疡病、红鳃病和虾类的白颤病。 (1)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和适宜的水温、酸碱度等因素,可以降低细菌感染的风险。同时,定期更换水体,清除底泥等有助于减少细菌的滋生。 (2)药物治疗:如果发生细菌性疾病,应及时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消毒剂,但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水产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2.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业中也是常见的问题,例如鱼类的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和虾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NV)。 (1)加强水产种苗的筛选:选择健康的种苗,并进行定期的病毒检测,确保无病毒或低病毒的种苗投放到养殖水域中。

(2)隔离感染病畜:一旦发现感染病毒的水产动物,应及时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健康的水产动物。 (3)提高养殖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提高溶氧量和排水系统的流畅性,可以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3. 寄生虫疾病 寄生虫疾病是养殖水产中常见的疾病,例如内寄生虫导致的钩虫病和外寄生虫导致的鳃膜虫病等。 (1)加强养殖水域的清洁:清除水中的寄生虫卵和幼虫,可以有效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2)合理使用药物: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和感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在使用药物时应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剂量和处理方法。 4. 其他常见疾病 除了上述的三种常见疾病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疾病需要引起养殖者的注意,如鳃腐病、水霉病和气囊病等。 (1)加强饲养管理:合理、科学地配制饲料,提高水产动物的抵抗力,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上述疾病的发生。 (2)定期检查和观察:定期检查养殖水域中的水产动物,观察是否有异常现象,如食欲下降、行为异常、体表异常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疾病。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一、鱼病的预防 1、做好消毒工作 (1)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15-20min;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3-5min。 (3)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消毒液用600mg/L 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2、严格检疫制度 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3、科学管理 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它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4、药物预防 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二、鱼病的诊断 1、现场调查

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2、目检 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2)鳃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然后打开鳃盖,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较多,鳃丝是否肿大和溃烂。鳃盖内侧是否开天窗,有无肉眼可见寄生虫等。 (3)内脏将病鱼的体腔剪开,首先观察肠、肝脏、胆囊、生殖腺、脾脏、鳔等的形状和颜色是否正常,有否充血发炎和大型寄生虫寄生等。内脏的检查:中肠是检查的重点,应将病鱼的肠剥离开,看看肠是否充血,有无腹水,体腔内有无大型寄生虫,有无充血发炎和溃烂现象。 3、镜检 (1)镜检方法刮取病鱼的鳃部粘液、体表粘液和内部器官做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体的寄生情况。 (2)查找病原检查鱼病时若发现有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出现,就要对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强度和对鱼的危害程度以及病鱼的表现症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主次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1、用药方法 (1)鱼体浸洗法在一定的容器内,配制高浓度的药物,用较短的时间,浸洗鱼体,从而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浸洗时间的长短,主要根据水温的高低和鱼体耐药程度而定。通常水温高时,药效快,毒性强,浸洗时间要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鱼类、虾类和贝类等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然而,在水产养殖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问题,严重影响养殖 效益。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以供养殖者 参考。 一、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生物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包括鱼 体溃烂、红鳃、水质浑浊等。针对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1. 保持水质清洁 水体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 质清洁,可有效预防细菌滋生。使用滤网和生物滤材对养殖池进行过滤,确保池水中的有害细菌数量最低。 2. 强化饲料管理 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养殖者应选择适宜的饲料品种和食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使用抗生素 在疾病发生时,适量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也是一种常见的防治细菌性 疾病的方法。但务必按照兽药使用指导书的要求使用,并掌握适量的 使用方法和频次,以免对水产生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是水产养殖中另一常见问题。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钩虫、绦虫和蚯蚓等,它们会附着在养殖的水生动物体表或内部,引起寄生虫病。以下是防治寄生虫感染的方法: 1. 检疫新引进的种苗 在引进新的种苗时,养殖者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没有携带寄生虫的种苗进入养殖环境。可以采用药物浸泡、消毒、筛查等方法进行检疫工作。 2.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也是防治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池塘或池底清洁,避免给寄生虫提供栖息的环境。 3. 对发生寄生虫感染的水产养殖动物进行药物防治 一旦发生寄生虫感染,养殖者可以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防治。常用的药物包括氯化钠和阿维菌素等,但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并按照正确剂量和方法进行操作。 三、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令养殖者头疼的问题之一,其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鱼类疱疹病、感染性胰腺坏死病等。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方法如下: 1. 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介绍二十种常见鱼病 一、车轮虫、斜管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而引起的鳃病。这些 原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严峻时成“跑马病”。虫体常成群地聚拢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缝隙里,使鳃丝腐烂,严峻影响 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池水用 0.5 克硫酸铜和 0.2 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可杀死鳃上车轮虫。 2.最好其次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 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二、小瓜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成虫为球形,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圆形,大核香肠形或马蹄形。病鱼的体表有很多被小瓜虫侵袭而形成的白色小脓泡,故又称白点病。寄生处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特别,呼吸困难而死亡。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欣赏鱼危害最为严峻。 〔二〕防治方法 1.放养时用亚甲基兰 10ppm 浸泡 10—30 分钟。 2.用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三、指环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指环虫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鳃病。病鱼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局部苍白,阻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 20 克洗浴 10—30 分钟。

2.用 90%晶体敌百虫 0.2~0.5ppm 全池遍洒,对杀灭指环虫也有很好效果。 3.最好是用指环净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杀虫后第三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 四、中华鳋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大中华鳋和鲢中华鳋寄生而引起的鳃病。大中华鳋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雌虫用大钩钩住鱼的鳃丝,像挂着很多小蛆〔因此又称鳃蛆病〕,它破坏鳃组织,并分泌一种酶,刺激鳃组织增生,使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峻时,整个鳃丝肿大发白,甚至溃烂。 〔二〕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 5 克、硫酸亚铁 2 克,浸洗鱼种 20~30 分钟,杀灭鱼体上的中华鳋幼虫。 2.用氯氰菊脂溶液、精博混杀灵、虫菌强杀、敌百虫辛硫磷粉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五、锚头鳋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起的鱼病。常见的有寄生在鲢、鳙鱼体表的多态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鳞片下的鲩锚头鳋,寄生在鲤、鲫、金鱼、乌鳢等鱼体的鲤锚头鳋。锚头鳋体大、瘦长,呈圆筒形,肉眼可见。锚头鳋把头钻人鱼体吸取养分,使鱼消瘦。被钻人部位鳞片裂开,皮肤肌肉组织发炎红肿,如遇低温往往有水霉菌侵入丛生。1 条 6~9 厘米长的鱼种,如有 3~5 条锚头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 〔二〕防治方法 用氯氰菊脂溶液、精博混杀灵、虫菌强杀、敌百虫辛硫磷粉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六、鱼鲺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种鱼鲺寄生而引起的鱼病。常见的有日本鲺、大鲺和中华鲺等。虫体椭圆形,透亮,肉眼可见。鱼鲺寄生到鱼体后,用口刺刺破鱼的表皮,并用大颚撕破表皮,吸食鱼的血液,造成很多伤口,使组织溃烂,病鱼呈现极度担忧。能造成病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治与健康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治与健康管理 水产养殖是一个广泛的产业,包括鱼、虾、蟹、贝类等许多品种。无论是养殖者还是消费者,都十分重视水产养殖的健康管理以及疾病防治问题。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讨论,介绍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以及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同时也会探讨如何进行健康管理,维护水产养殖的健康。 1.常见病害及预防治疗 1.1 鱼病类 1.1.1 贻贝氏丝虫病 贻贝氏丝虫病,简称“贝丝病”,是由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感染后,鱼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贝丝状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预防方法包括定期检查鱼塘水质、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清理污染物并确保鱼塘的通风、水流通畅,减少感染源,并在适当时候加入维生素C及枸橼酸钠等药物进行预防。 1.1.2 鱼霸病 鱼霸病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草鱼、鲢鱼等鱼类。感染后,鱼会出现浅黄色肿胀,在严重情况下鱼体暴胀并出现脓肿。预防方法包括保持水体清洁卫生,避免过度喂食,避免过密养殖,提高饲料质量和环保设施等。 1.2 虾病类 1.2.1 白点病 白点病是虾类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由一种微小的寄生虫引起。感染后,虾体表出现些微白点和体型变薄弱等征象。预防方法包括淡化水、进行充足而规律的清洗、完善的饲养管理、低压应激等。 1.2.2 白斑病

白斑病是虾类中比较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感染后,虾的身体表面会出现白色的圆形斑点,严重的会导致虾死亡。预防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疫病防治等。 2.健康管理 除了疾病的防治外,健康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养殖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2.1 底泥管理 底泥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往往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不良的底泥质量容易引起水中污染,影响水体质量,进而严重影响鱼类健康。因此,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底泥管理,尽可能保持清洁。 2.2 水质管理 水质是水产养殖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对鱼、虾的生长以及健康影响巨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充分关注水质的检测和管理,注意水质的稳定性和清洁。 2.3 饲料管理 养殖过程中,合理的饲养管理也至关重要。饲料的类型、质量、数量等都会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和成长。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加强饲料的管理,根据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的需要,适量给予合理的饲料。 3.总结 水产养殖是一个体力劳动为主的较为重要的产业。养殖过程中,除了要进行疾病防治外,健康管理也是不可少的。在加强疾病预防与预防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水质管理、底泥管理、饲料管理等多个环节,保证水产养殖的健康。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预防方法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预防方法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威胁,这些疾病不仅会导致养殖效益下降,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传播 给其他养殖物种。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了解常见 的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包括细菌性肠炎、细菌性鳃炎和腹水等。这些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症状包 括食欲不振、体表溃疡和鳃呼吸异常等。 预防方法: 1. 合理养殖密度:过高的养殖密度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增加细 菌滋生的风险。因此,养殖密度应根据不同品种进行合理调整,保持 水质稳定。 2. 疫苗接种:定期为水产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其抵抗力,减少 感染的风险。 3. 定期消毒: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水池、设施和器材 进行有效消毒,防止细菌的繁殖和传播。 二、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另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吸虫、单胞菌和鳃蚤等寄生虫引起。这些寄生虫会损害水产动物的消化系统和呼吸器官,导致生长迟缓和养殖效益下降。 预防方法: 1. 定期检查:定期对水产动物进行检查,发现寄生虫感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寄生虫的猖獗扩散。 2. 控制源头:控制并消除可能带来寄生虫的携带者,如野生鱼类和昆虫等。 3. 合理养殖环境:维持水质清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PH值,以减少寄生虫的生存和繁殖。 三、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症状包括体表白点、鳃呈现白色和肌肉组织溃烂等。真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水温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容易滋生。 预防方法: 1. 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更换或过滤水质,减少水中有机物的积累,降低真菌生长的条件。 2. 采用消毒剂: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养殖设备和器材进行消毒,杀死潜伏在其中的真菌孢子。

水产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然而在养殖过程中,水产动 物常常会遭受各种病害的侵扰。这些病害对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因 此了解并掌握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对于水产养殖者来说至关重要。本 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鱼类细菌性疾病 鱼类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造成细菌性疾 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水质恶化、饲料不良、环境污染等。常见的 病症包括鱼体溃烂、眼球突出、鱼鳃变黑等。 对于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首先,保持 水质清洁,及时清除废料和过剩饲料,确保水体清新。其次,严格控 制鱼苗数量,避免过度密度养殖。此外,饲喂高质量饲料,增强鱼类 的抵抗力也是很重要的。 二、虾蟹类病害 虾蟹类病害在水产养殖中也是常见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白斑 病和黄体病。白斑病会导致虾蟹体表出现白色小斑点,严重时还会引 起死亡。而黄体病则会导致虾蟹体色变黄、虾蟹体液变为深黄色。 虾蟹类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加强虾蟹的饲料 管理,合理搭配饲料,确保其营养均衡。其次,严格控制虾蟹的密度,避免过度养殖。此外,对于水质进行定期检测,确保水质清洁,并定 期更换水体。

三、贝类病害 贝类养殖也常常受到病害的侵扰,其中最常见的是贝类霉菌病和带壳动物传染病。贝类霉菌病会导致贝类壳面出现黑斑、白斑等异常情况,严重时会引起贝类死亡。而带壳动物传染病则会导致贝类濒临灭绝。 贝类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对贝类养殖环境的管理,保证水体清洁。其次,定期检查贝类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贝类,以免病害扩散。此外,加强贝类的饲养管理,保证其养分摄入均衡。 总之,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害给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养殖者应该重视病害的防治工作,以保证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本文介绍了鱼类、虾蟹、贝类等常见的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希望对水产养殖者有所帮助。养殖者可根据自身养殖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与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与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在保障水产品供应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水产养殖中常常出现各种疾病,给养殖户带来很大困扰。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养殖业务。 一、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之一,它对鱼类和虾类等养殖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其中,细菌性溶藻菌病和细菌性败血病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细菌性疾病。 1. 细菌性溶藻菌病 细菌性溶藻菌病是由溶藻菌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水体传播。溶藻菌会侵入水产养殖生物的体内,并破坏其免疫系统,导致生物出现腹胀、黑色素沉着、肝脏发炎等症状。 防治方法: -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 积极利用生物学防治方法,投放具有抗菌作用的益生菌,增强养殖生物的免疫力; -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防止细菌滋生繁殖。 2. 细菌性败血病

细菌性败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主要由厌氧菌引起。受感染的养殖生物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皮肤溃烂等症状。 防治方法: - 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检验水质,避免细菌滋生; - 注重养殖生物的营养平衡,增强其免疫力; - 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但需注意按照规定剂量使用,以免造成抗药性。 二、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钩虫、珍珠虫等。寄生虫侵入养殖生物体内,吸取其营养,导致生物体弱化,生长迟缓。 防治方法: - 定期对水产养殖生物进行检查,发现寄生虫及时进行处理; - 使用寄生虫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但需注意剂量使用; - 将养殖设施进行消毒,避免寄生虫的滋生。 三、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它会引发养殖生物的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其生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目前,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常见病的威胁。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病的防治方法。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并提供相关的应对方案。 一、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病害,多由水中的病原菌引起。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关键是保持水体的清洁卫生及提高养殖水质。 1. 定期清除废料:养殖场应定期清除养殖池中的废料,避免积累过多的有机物,以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 2. 水质监控: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检测水质的指标,如溶解氧、氨氮、pH值等。控制好水质,合理调整温度,可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3. 种苗消毒:在引种过程中,需要对种苗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细菌与病毒的传播。通常可使用过氧化氢、重金属离子等进行处理。 4. 使用抗生素:当发生细菌性疾病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使用抗生素需谨慎,避免滥用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二、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的危害较大,常常导致大量损失。为了降低病毒疾病的发生率,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引种检疫:养殖场在引种新鱼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确 保引入的种苗没有携带病毒。 2. 防止交叉感染: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应隔离养殖,避免交叉感染。同时需要控制养殖密度,以减少病毒在群体中的传播。 3. 干净的水质:保持水质的清洁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定期 更换养殖池中的水,保持水质的新鲜与稳定。 4. 使用疫苗:部分病毒性疾病已有疫苗可供使用,养殖者可根据需 要采取预防接种的方式降低感染率。 三、寄生虫疾病的防治 寄生虫疾病通常由水中的寄生虫引起,给水产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方法。 1. 检疫隔离:引种新鱼时要进行检疫隔离,排查是否有寄生虫存在。如果有寄生虫,要先进行处理,确保引入的种苗健康。 2.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养殖池水均匀的流动,使用适量的水草 覆盖养殖池底部,减少寄生虫滋生的机会。 3. 使用驱虫药物:当发生寄生虫疾病时,适量使用驱虫药物可以有 效防治。但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避免对水产动物造成伤害。 4. 定期清洁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养殖设施,可以减少寄生虫的数 量和传播风险。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作者:向方华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产动物经常会遭受病害的威胁。为了保证其不受病害威胁导致大面积减产,需要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本文阐述了常见的水产病害及其发生原因,并对水产病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旨在提升水产养殖工作的质量,确保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产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技术是一项专业性十分强的养殖技术。由于水产动物的生长环境较为封闭,因此一旦出现病害则容易产生大面积的传播和危害,进而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死亡。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要加强我国水产养殖工作,并做好水产养殖病害的预防措施。 一、常见水产病害及其发生原因 1.常见病害的种类 (1)瓜虫病。瓜虫病是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易发的寄生性原虫病。一旦发病,则会在鱼类的体表和腮附近出现一些零星的散状白点,鱼群一旦感染瓜虫病,会导致鱼群幼苗大量死亡。特别是在温度提升到20~25℃时,瓜虫病的病源多子小瓜虫开始进入繁殖旺盛期,并大量寄生于鱼类体表和腮盖内部。但是随着温度的上升,在达到30摄氏度以上时,瓜虫的生长发育会受到阻碍,因此瓜虫病常见于春季,而夏秋两季鲜有发生。 (2)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败血症是淡水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由于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而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特别是这种病菌易于在水中传播,一旦温度适宜,便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傳播至整个鱼群。常见的致病菌有河弧菌、水气单胞菌等等。一旦鱼塘中出现感染情况,则会使鱼群出现大面积损害。一旦出现细菌性败血症,鱼类会产生大量并发症并迅速死亡,细菌性败血症的治愈难度高,死亡率也高,因此十分危险。 (3)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经常会出现于水质较差的鱼塘之中。在鱼塘中的水循环出现问题时,水池内的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等会被大量的微生物分解,并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这些亚硝酸盐会通过鱼类的生活而流入其体内,一旦亚硝酸盐的含量过高,其与鱼类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大量结合,就会使鱼类缺氧,使其无法正常进食经常浮头,并导致鱼鳃产生组织病变,长时间就会严重影响其平衡能力,出现翻白的现象。亚硝酸盐中毒的鱼类会出现表面瘀斑的症状,且其体内的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也会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现象及其防治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现象及其防治我们平时常常会讨论、交流某某某作物有哪些常见病虫害,怎么防治等?其实对于动物来说也是需要注重疾病防治的,尤其是特殊的水产养殖行业,平时更是要多以预防工作为主,防大于治。下面一起学习水产养殖病害常见控防措… 我们平时常常会讨论、交流某某某作物有哪些常见病虫害,怎么防治等?其实对于动物来说也是需要注重疾病防治的,尤其是特殊的水产养殖行业,平时更是要多以预防工作为主,防大于治。下面一起学习水产养殖病害常见控防措施。 一、水产养殖常见病害现象 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其活动不易被人们觉察,鱼生了病。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正确诊断也较陆上生活的饲养动物困难得多,而且治疗也较麻烦。当病情较重时,鱼已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的药物,也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若体外用药,采用全池遍洒或浸洗的方法也只适用于小面积的池塘养鱼等。而对大面积的湖泊、河道及水库,就难于使用。 而且体外用药一般只对体表疾病有效,而无法杀死体内的病原体。因此,鱼病预防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水产养殖常见鱼病防治主要采用科学放养、提高鱼体抗病力、控制病原及施用药物等措施。 1.病害引起浮头 养殖鱼类除正常的缺氧浮头(开增氧机械或向鱼池中抛撒增氧剂就能解决)外,还有以下病害情况也可引起鱼类的浮头。 酸性水质引起的浮头:这种现象是鱼从傍晚就开始浮头到黎明,这种情况可向池中泼洒生石灰15~20㎏/亩。 养殖池长期不用消毒药物,导致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及有害细菌

粘附在鱼的鳃丝上,引起鱼的鳃丝呼吸不到水中溶氧而引起的浮头,可用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寄生虫病引起的浮头,常表现为暴躁不安,在池中狂浮,可通过向水体中泼洒杀虫药进行控制。 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它们本身是鱼苗和鳙鱼的优质生物活饵料,成鱼精养塘由于鳙鱼投放的数量不当,引起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当达到较高密度时,它们会与鱼类争氧,甚至吃光浮游植物,导致水质变清、溶氧下降、引起养殖鱼类因缺氧而浮头,应立即增加增氧机开机时间,强化增氧;利用黎明时间沿池边杀灭水中浮游动物,重新肥水。 池中污染、中毒症状引起的浮头,可向池中加入未受污染的水进行冲水,并抽出一部分池水,但千万不能开动增氧机,否则会加剧鱼的死亡。 在夏季向池塘过多施入未经发酵的有机肥,引起缺氧而浮头,精养鱼塘建议夏季不施有机肥,而施少量的磷肥或生物渔肥。 2.鱼不吃食或吃食不旺 这种情况多为水体缺氧。水中溶氧低于5mg/L,可用增氧方法使溶氧达到8mg/L左右。 水体pH值不正常。pH<6.5或pH>9.0,可用调pH的方法,使pH值达到鱼类正常生长的范围内。 水中氨氮过高。可用换水的方法进行处理,若换水不方便,可用生物制剂进行处理,如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EM菌、光合细菌等。 3.饲养鱼类体质偏瘦 此种情况多为饲料原因。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偏低,造成鱼体偏瘦,一般情况下各饲料厂均能达到标准。有些养殖户为了

水产养殖常用中草药

水产养殖常用中草药 一、大蒜和大蒜素 主要功能为行气消积,杀虫解毒,为植物杀菌剂,常用于防治草鱼、青鱼的烂鳃病和肠炎病。 大蒜使用方法:每100Kg鱼用大蒜0.5-1Kg拌入饲料投喂,6天为一疗程;如加入等量食盐,可提高药效,多用于预防烂鳃病和肠炎病。 大蒜素的使用方法:用以防治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阿米巴原虫病、鳃真菌病、和鳗鱼的一些细菌性病。用量为100Kg鱼每天4-7g,连续投喂3-5天。 二、大黄 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致病性真菌有强抑制作用,对草鱼出血病亦有一定疗效,且有促凝血止血作用。 使用方法: 1、全池泼洒常用浓度1-1.5mg/L。 2、把大黄研成粉末,按每万尾鱼种用大黄粉250-750g拌入饲料中投喂,连续投喂3-5天。大黄与黄柏、黄芩合用可提高疗效。用法是每50Kg鱼每天用三黄粉250g(大黄50%、黄柏30%、黄芩20%)混入粘合剂拌料投喂,另加食盐250g,投喂6天。 三、五倍子 五倍子含有大量鞣酸,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和止血作用。常用以防治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白皮病等细菌性疾病。

使用方法:先将五倍子捣碎后用开水冲溶,溶解后用池水稀释,全池泼洒。常用浓度2-4mg/L。 四、地锦草 地锦草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及没食子酸,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以全草入药,干鲜均可,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病和烂鳃病。 使用方法:每100Kg鱼用干地锦草500g或鲜草2-2.5kg,水煮后连渣拌入饲料中投喂,3天为1疗程。如用药前先以20mg/L浓度石灰乳全池泼洒,则效果更好。 五、乌蔹莓 乌蔹莓别名五爪龙、母猪藤,常生于路边、田间、灌木丛中,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省。 使用方法:干鲜均可,常与硼砂合用,治疗白头白嘴病。每亩水面用鲜草2.5-3Kg,捣烂后拌入1.5-2ml浓度的硼砂溶液中,全池泼洒,连用3天位1疗程,有明显疗效。 六、烟草 烟叶中含1%-3%烟碱(尼古丁),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三重作用,广泛用于治疗草鱼的肠炎、烂鳃、赤皮病。 使用方法:每亩水深1米,可用廉价抵挡的烟7包或干烟叶 100-130克,用开水浸泡3小时,稀释后全池泼洒即可。 七、乌桕

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防治 措施 【导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很多疾病,尤其是细菌性疾病,今天小林要跟大家聊的就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一些常见的比如肠炎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由于水产市场行情好,利润高,水产养殖也一直很火,很多想在农村搞投资的都纷纷投入水产养殖业。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很多疾病,尤其是细菌性疾病。今天小林要跟大家聊的就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防治措施,仅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肠炎病 此处专指肠道致病菌所引起的肠炎病,常与烂鳃、赤皮病并发。是我国养殖鱼类中员严重的疾病之一。 1.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46M州则PM咖抛),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4Pm—0.5PM—1.0Pm—1.3Am,无芽胞,极端单鞭毛,有动力,革兰氏阴性,多数两个相连。琼脂菌落圆形,直径o.5M—1.5M,微突,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半透明,1—2d后产生褐色素,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适宜温度25Y,的霓以上死亡。 2.症状:病色体色变黑,肛门红肿突出,严重时腹部膨胀,肠壁全部或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有淡黄色粘液,肠壁微血管出血或充血。重病大色腹腔积水,腹壁上有红斑,肠粘膜坏死脱落。 3.流行情况:此病流行于全国各地淡水养鱼区,患病的主要是当年草鱼和1龄青鱼,一般死亡率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90%以上。发病季节是4-9月,当年鱼为7—9月,18骡以上开始流行,25℃—301:时达高峰。此细菌存在于各淡水养殖水体的池底察泥或鱼体,一般认

为它是条件致病菌,只在环境恶化或鱼体受伤时才能致病,病原体随粪便徘入水中,经口腔吞人而感染。 4.诊断:根据上述症状特别肠壁的病变,可初步诊断为肠炎病,其与其他有类似病段的疾病区别如下:①出血病和肠炎一样,肠道也发红出血,但肠炎病肠道内充满黄色液体,有时轻压病鱼腹部,就有粘液流出,而出血病无此症状;出血病全身肌肉出血,而肠炎一般仅胺壁出血。②赤皮病主要是体表皮肤充血、出血、溃烂、鳞片脱落,肠炎则无此症状。③从肠炎病鱼的肝、肾、血液中能分离出肠炎点状气单脑茵。 5.防治:①彻底清搪、消毒,投喂新鲜饲料、保持优良水质、认真实行“三消、四定”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措施;②每50kg鱼,第一d 用磺胺服5g,第2d-6d用2.5g,制成药饵投喂,同时用19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此法一般—龄鱼的疗效可达印%,二龄鱼可达80%—100%:③用映喃陛酮制药饵投喂,每50kg鱼每天5g—10g连喂8d。 (二)烂鳃病 1.病原:病原为鱼害藏球菌或称柱状屈挠杆菌。色害骸球菌茵体细长,两端钝圆.长短不一致,一般弯曲,无鞭毛。通常作滑行运动或摇晃颤动。在琼脂乎板上菌落扩散型,边缘不整,由淡黄色逐渐变为金黄色。 2.症状:鳃丝糜烂带有污泥,鳃盖内部表皮往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表皮溃烂,形成一透明的小宙,鳃丝肿胀,粘液增多,局部缺血呈灰白色。色体变黑,游动缓慢,食欲减退。 3.流行情况:病原危害广泛,对鲤科、鲑科、蟹科都可感染,在我国,主要危害草鱼和青色。从负种到成色都可感染。感染源为病鱼。通过水和塘泥传播,流行水温为15宅。扣宅,水温越高病情越严重。

这些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

这些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 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我们称为鱼类肝胆综合症 肝胆综合症近年来已普遍流行丁全国各地,特别是池塘养殖较为普遍的浙江和江苏,尤其是鱼苗、鱼种发病率高,危害的对象有鲤、鲫、团头鲂、宵鱼、罗非鱼,也常见丁鳖,其中以草鱼和鲫鱼最为突出。由丁普遍误诊为其它以出血、烂觑、肠炎、烂尾等为特征的鱼病,如用药不对症,死亡率可达50%〜60%,其 至可达60%〜90%。180—3712--8119 2. 疾病特征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一倍以上,肝颜色逐渐变黄发白,或黄红白色相问呈斑块状,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由丁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觑、肠炎、烂尾等症。 3. 诊断 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鲍、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4. 防治 发病后除调节水质外还要采用药饵内服和外消相结合的办法及时治疗 (1) 池用碘王等药物泼洒 (2) 停食后第三天投饵量减半投喂药饵一般为二个疗程第一个疗程为7天高能应激营养素+参福康+鱼肝宝拌饵第二个疗程7天鱼肝宝+应激解蠹灵+五黄精华液拌饵 二、车轮虫病 是车轮虫和小轮虫两届中的许多种 流行特点:车轮虫对不同年龄的各种饲养鱼类,均能感染,但危害最大的是鱼苗和夏花鱼种,可造成大批死亡。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每年5月-8 月为此病流行季节。 病状与诊断:病鱼黑瘦,不摄食,体表有一层白翳附着.若为放养10天后的鱼苗患此病,

常见鱼类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常见鱼类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水产养殖来说,鱼类疾病的防治是打算水产养殖成败的重要因素。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假如是经常患病的鱼类,就会严峻影响水产品的品质。因此,在水产养殖的整个环节中,都必需做好鱼类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常见的鱼类病害 1.病毒病。病原体能够在细胞当中进行复制,无法利用药物对其进行有效地把握,鱼类疾病发生与个体品种、水温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春季鲤鱼发病时候的温度在15℃左右,发病温度不高于23℃。鲤疱疹病毒病仅见于锦鲤和鲤鱼,发病温度约为25℃,低于17℃或高于32℃。草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在草鱼和鲱鱼中,发病高峰在水温26℃左右。鱼类病毒病潜伏期不同,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上都有着复制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能够快速的传播,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把握难度,在治疗上只能够加强日常的预防。 2.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败血症的名称因地区而异,其发病机制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丹参气单胞菌、弧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淡水喂养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养殖疾病。 3.寄生虫病。寄生虫会导致患病鱼类消灭身体损伤等状况,严峻的会导致其直接死亡,发生严峻的病变,寄生虫在鱼类体内寄生会对其身体组织和器官等产生压迫,导致鱼类生理功能消灭完全性丢失,直接掠夺鱼类体内养分,这对于今后鱼类的稳定生

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寄生虫的排泄物在鱼类宿主体内会产生毒素,造成鱼类身体危害。 二、鱼类病害流行特点 1.类型多样,发病快。新产品、新技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得到快速的推广,养殖户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过度的重视饲料量的投入,抗生素的滥用更是导致水质受到破坏,水体载体承受过重,水养分成分过高,水质已经不适合养殖,水污染更加严峻。寄生虫、病毒疾病等是水产养殖周期当中较为常见的症状,特殊是随着鱼苗在全国范围当中的快速运输,不同鱼病也消灭了全面流行,单一病害已经进展成为多元病害,养殖户预防观念的淡薄,在鱼类疾病发生之后会使用大量药剂,或者频繁更换药物,进一步导致养殖水体承载力量下降。 2.耐药性强,根治难。增加药物的数量并不能够使鱼类疾病症状得到改善,反而为病原体等供应了更加适合繁殖的环境。药物的使用并不能够完全毁灭病原体等,寄生虫会通过进一步繁殖将抗病基因进行遗传,病原体、寄生虫等体内的耐药性增加。这就是盲目使用药物导致的基因突变,最终形成全新病原体。多种病原体会加重鱼类疾病,形成的恶性循环,使环境污染加重。 3.病原较广,时间长。养殖水体既是水产品生长场所,同时也是寄生虫等繁殖载体,病原体会在水循环影响下加重养殖病害侵入。以前的某种特定时期疾病进展到现在会消灭在任何季节当中,并且发病时间、疾病种类等消灭叠加状况。 三、鱼类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1.彻底进行池塘消毒。池塘是繁殖物种的载体,但底部的淤泥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