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兼论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兼论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兼论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51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

——兼论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刘红梅

(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断裂,即教育的衔接性工作还没有真正做好,由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推进没有做好,由高等教育向社会教育推进也没有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断裂问题,这个困境与整个学校教育工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分析教育各阶段的衔接性状况时,一定要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要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两课”教育;教育衔接性;社会教育

作者简介:刘红梅,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051-2

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一直是不会中断的,很少有学生中途退学,之后再返回来读书,即便是有,也是个别的、零星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但是多年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告诉让我明白,我们的教育在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整体,没有中断,可实际上不是如此,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时其实就存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断裂问题,而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断裂问题更是严重,所以我们的教育衔接性工作没有做好,由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推进没有做好,由高等教育向社会教育推进也没有做好。 一、高校思想道德的困境分析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从教育断裂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教育的衔接性是教育能够良性运行下去的关键。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也主要是通过“两课”教育来实现的,以理论讲述为主,再辅助以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无论是从国家和学校的要求,还是从老师的讲述情况,应该来说,对于“两课”教育的重视程度其实是非常高的,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讲,“两课”教育的效果并没有我们原先所预想的那般高。因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断裂问题,这个断裂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教育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其重点主要在书本知识教育上,只要有比较高的升学率,那就是好学校,好学生,至于其它的,并不是重点,所以基础教育没有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就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难度,使基础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衔接好;另一方面,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内容上,变化不是很大,很多学生觉得是在重复高中及之前的内容,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而且觉得这些内容都是一些大道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无非是多开或少开一门课,多考或少考一门试的问题,所以在书本内容上,思想道德教育也存在衔接不够好的问题,这个衔接没有突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独特性与新颖性。“教育具有文化选择与批判、传承与传播、适应与创新的功能。”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断裂,还表现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衔接问题,因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我们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放在第一位,而是依然把学生的考试问题放在第一位,使学生没有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转化为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这也就导致不少学生毕业后不能正常适应社会,在社会上到处碰壁。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从基础教育做起,而且要注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向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转化,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当前,我们对于各个教育阶段的侧重点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容易造成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断裂。在幼教阶段,我们总是给孩子一些启发,让孩子想一些无法实现的东西,树立的理想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只不过是说一下些没有多大意义的话语;在基础教育上,我们把成绩看得过重,高分意味着一切都高,高分意味着学校好,老师

好,学生好,除了成绩,其它都不重要;大学教育阶段,我们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以为他们已经养成自觉的习惯,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而实际上大学生的表现使这种期望变成了奢望和失望。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教育的衔接性,虽然在不同教育阶段,教育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培养人才,而这个人才首先是有道德的人才,是先会做人的人才。

二、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高校学习,其实不完全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能力学习,因为大学毕业后,学生要走向社会,在社会工作和生活,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要做好“两课”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做,使学生能够提前认知社会,适应社会,即“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抓住根本。”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注重教育衔接性,从基础教育开始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个教育阶段,不仅是要做好学生的书本知识教育,也要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其中把德育摆在第一位,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我们却把智育摆在第一位,忽略了德育,使德育出现了断裂,影响了学生成长和进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确立了教育目标,必须要考虑到这个目标与教育对象过去达到目标状况的衔接,从主体自身特点出发找准侧重点。”[3]也就是说,在实现目标时,一定要考虑主体过去的教育状况,不可盲目按照现在既定的目标采取措施进行教育。如果不考虑主体过去的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以现在的方式进行教育,非但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23378578.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060.html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有些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有些 学校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之才应负有重要的职责。下面是OK给大家搜集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文章内容。 第一,加强课堂中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工作。在学校理论课的学习中,应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第一位,从最基础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深入展开,让思想修养深入每一位学生心中。在实践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结合社会中的实例,比如“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甘孜州菊美多吉等这些正面例子,给予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而如药家鑫案件和复旦大学投毒案,则折射了道德思想缺失的事例,也必须从负面的例子来教育学生。 第二,重视校园课余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墙上设立道德教育专栏,用每周的海报对学生思想素质进行渗透,教导他们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学校经常开设学术讲座,与著名大师进行互动,不仅对自身道德素质有全方位的提高,而且从中体会道德修养在未来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

第三,乐于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的意思是看见贤人,我们要向他看齐;如果看不见贤人,我们要检查自身。我们做事要按照道德规范的标准,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多为他人着想。 第四,在生活中锻炼自我。道德修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把道德教育提升至新的高度,在同学朋友中互相勉励,互相监督,促使共同进步。 第一,努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甚是重要。“美丽中国――五位一体”发展,社会进程也关乎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政治方面,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经济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文化方面,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生态文明方面,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城市湿地保护区等;社会建设方面,要多考虑民生工程,加强市政建设,为百姓和谐安定的生活不断努力。 第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精神文明建设中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举办的活动中,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教会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让学生从优秀传统观念中学到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性。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努力学习,磨炼自己的意志,成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才是我们教育最终的归宿点。

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道德教育角度分析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并就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外在行为方面的影响作一论述。进而提出一些强化网络对大学生正面道德教育的措施。【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人类进人了网络世界,而这网络世界正以几何级数在膨胀,以其无法估量的巨大力量冲击着人类原有的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甚至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是要增强时代感,在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互联网如同对待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特别容易接受,加上互联网的诸多特性又迎合大学生的思维、心理特征,因而他们对互联网情有独钟,趋之若鹜,纷纷触网。为此,笔者特进行了一次调研,旨在通过对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称“上海金专”)学生上网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让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的可行性对策。 一、大学生上网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上海金专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显示,虽然上海金专大多数学生“触”网时间在一年左右,然而却在网络中投人了相当高的热情,52%的学生每周上网1~5小时。而网络在学生中迅速发展、普及的同时,道德教育方面却缺乏有力引导,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明确,对网络教育功能利用不够。他们对网上聊天很感兴趣,其内容多为元主题的闲聊和纯感情的交流,而利用网络查阅有用资料,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生却非常少。 2.网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少,不健康内容难于控制。网络作为一种元国界、开放性的传媒工具,里面的内容良莠不齐,雅俗共存。调查结果表明,一半左右的学生已经遇到过传播不健康思想的网站,有极少部分学生还是经常访问此类网站。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尽管上海金专绝大多数同学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道德辨别力不高,也难免受到一些消极信息的影响。 3.网络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在上海金专,有16%的同学每周上网时间在六小时以上,甚至出现上“通宵网”的现象。这势必会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易于导致人际交往障碍。而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易造成青少年道德感弱化。" 4.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力度不够,对于开设思想道德教育网站,认为有必要的学生过半。而开设后,访问率是否很高,此网站能否占领网络的一片天地,调查结果不容乐观,由此增加了道德教育工作进网络的难度。

思想道德修养 案例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案例分析 一、2002年国庆节十天长假过后,天安门广场留下了十几万口香糖的痕迹,平均每块方砖粘有十几块口香糖,对此,环卫部们先后设计了三套清洗方案,皆因怕损坏方砖而放弃,最后仍然采用人工铲除的方法,上百环卫工人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将口香糖痕迹清除。吃口香糖本来是为了口腔文明,可是,天安门广场却因此没有了“文明”。你对此如何看待? 答案要点: 1、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2、维护天安门广场的文明不仅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 3、维护天安门广场的文明也是一个人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二、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看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被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表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请你分析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答案要点: 1、珍惜生命,每一条小鱼都是一个生命,每一条小鱼都会在乎自己的生命。 2、勿以善小而不为,你不能做到全部,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 3、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浅谈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指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解决学生深层次的认识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教育过程。无论外界形势如何变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终的着力点都是转变人的思想。从这一概念出发,可以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的根本,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再塑造。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该从认识人的本质、研究人的本质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认识人的本质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人的思想存在、可变性和后天性、人解决自身问题的需要、发展各种社会关系的需要以及人的本质的可塑性,这些都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必要的、可能的,而且应该也是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世界,将来走向社会后以健全的思维以及健康的感情和心态去面对社会。把握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分寸,要求教育者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严防采取简单化和模型化的工作方式,对待所有学生都采取一成不变,甚至是高高在上的态度,要以平等的态度多交流和对话,讲究“人情味”。 二、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着重点 1.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高校学生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提高民族创新素质理应从高校学生入手,这也使得创新意识的教育成为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成为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的根本与重要保障。为此,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围绕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和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终身学习观的教育。终身学习,顾名思义是指人的生命中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使得人的行为更加规范,文化修养、社会经验以及用以支撑事业的技能不断提高。让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树立终身学习观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3.团队精神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当代先进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意味着个人要得以发展,绝不能孤立地进行工作,每一个人必须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格外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将成为学生能在将来顺利并健康地发展的重要基础。 4.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处于全民倡导环境保护,鼓励低碳生活的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迫切需要使学生们树立符合现代化与未来社会发展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做一名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忧患意识,视野高远的当代高素质人才。为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学生中广泛倡导与提倡生态意识与和生态道德教育,早日培养起学生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5.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当今社会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生价值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显现。很多人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如“一切向钱看”,这种思想对初入社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高校学生来说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在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找到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自觉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风气。 三、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个性化解决问题。一般来说,思想问题的产生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更加要“因材施教”。如果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道德问题,究其根源,一定有其特殊的使其发生的原因。这时,相关老师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尤为重要。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之后,然后再提出循序渐进的缓和的解决办法,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注重个性化解决问题是符合问题的本质特点的,是科学方法的体现。 2.提高心理指导的作用。高校学生存在因某些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高校心理指导工作就是通过心理疏导,谈话启发,以及心理测试等方式对存在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此项工作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 浅谈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赵楠,孟祥琦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 议的讲话》。本文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该从认识人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探讨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 教育工作的着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从事该项工作的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与研究,提炼其特 点,把握其规律,使这一工作更富成效。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人为本;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07-02 【特别关注】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五个方面,谈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自我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

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本人暑期在校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200份。共15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管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2.3%,大二占30.2%,大三占47.5%(大四学生已离校)。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同时,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网络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点: 1、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有39.7%的同学配有电脑,35.7%的同学每天一般花1—2小时在电脑上,有42.6%的同学为3—4小时。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并不象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了解中国范例及使用比较陌生,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虽然对软件、语言等并没有熟悉的应用,但一提到上网,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熟悉的。大二、大三经常接触网络的同学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经常上网的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分析原因在于有些同学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而有些同学则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特别方便,或是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总体而言,经常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占全体同学的40%左右,同学总是与网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迷上了网络。 2、大学生中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3、高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应放在查找资料、开阔视野等层面上,一些大一的学生也承认,在没有接触到网络之前,在他们的意识中,网络应该是学习的辅助。但是事实上,真正使用网络来查找资料帮助专业学习的同学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偶尔写论文,甚至是直到交作业时,才到网上找找。调查表明,上网聊天的占34%,上网玩游戏的占28%,上网查资料的占38%。也就是说,有62%的学生在网络里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2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三、“信息污染”严重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大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不只是为大学生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也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总是屡禁不止,并且成人网站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一些黄色甚至反动的网站也接近着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四、网络文明不理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困境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是知识教育的关键环节,因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正是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前提,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很难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更很难学好习,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属于基础性和必要性教育,甚至可以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或首要的位置。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知识教育的基础,因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好坏关系到知识教育的发展,而且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可能离开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既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挑战,说有好处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见识,他们懂得东西越来越多,更明白应该做什么才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有利于开展并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而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是因为大学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某些大学生自觉性差,自控力不好,对学校教育有抵触心理,这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 1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表现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既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说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越来越难做,困难在不断增加,而我国长时期实行的应试教育,尤其是过分关注升学率,使学生更多变成了考试机器,上大学后的宽松式管理,使很多学生失去自我,不知所措,所以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合格优秀的大学生,能够成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就必须先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起,做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即便是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是越来越响,可并不没有从行动上进行素质教育,而是加剧了应试教育的剧烈程度,看看高中及以下学生的作业负担,看看高中老师的辛苦,尤其是主课老师的辛苦程度,我们就知道,我们的教育重心依然在知识学习上,而忽略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这给以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最终又反过来制约着学生知识素质的提高,甚至影响 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从长远来讲,学校教育关系着学生,而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体来讲,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大学生学习主动性降低,耐性大大下降“‘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指‘上课、复习、考试’等应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而是广义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校社团活动、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如图书馆、网络、学术报告) 开拓视野等等。”[1] 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大学时光,的确会让自己进步很多,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甚至能成为对社会和国家 做出巨大贡献的新世纪人才。 但是,实际情况却很不乐观,对于学习,很多大学生多多少少都是有抵触的,再加上就业负担越来越重,不少大学生都觉得学习根本就没有什么 —————————————————————— —作者简介:常佩艳(1972-),女,陕西米脂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硕士,延安大学能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 教育。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困境分析 Analysis of Dilemma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常佩艳CHANG Pei-yan (延安大学能源学院,延安716000) (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China )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是知识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因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其它方面的知识教育。当前高校思想道德 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学习主动性降低,耐性大大下降;二是学生对于所使用的书本不能有正确认识,不会读书;三是课堂 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偏差;四是课堂秩序与课外学习也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针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好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为以后的学习、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s the basis and key of the knowledge education,it relates other knowledge education.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plight of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First,students reduce learning initiative,and their patience is declined significantly;Second,students can not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book;Third,It has deviation between classroom education and actual needs of students;Last but not least,classroom order and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is becoming a prominent issue.For these dilemmas,society,schools,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clearly aware of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do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 that students can get better higher education,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learning,growth and progress.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困境;老师;分析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predicament ;teache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63-02 ·263·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家校合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可以好的思想品质使人受益一生。 毛泽东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地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可见对未成年人培养教育,事关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强,所以思想品德教育,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从小思想品德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更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力量。 1、进行常规训练。 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不一定做到。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时时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要做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学生才能有信心和决心,久而久之,才能使这些良好的品德得到内化。 2、用教师品格影响学生。 小学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对于纯洁的犹如一张白纸、好奇心强、知识少、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师,一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自觉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学生弄歪的课桌椅等,久而久之,学生受到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份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市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格观念。 3、教师用“真爱”与学生“心灵”沟通。 品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赋予“真爱”。只有爱心打动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关注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其特点,诸如好玩、好动、好奇心、喜欢成功、喜欢表扬和自我表现,部分学生具有自卑封闭性格和逆反心理等等。师生关系融洽,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是“良心事业”,

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海林市教师进修学校徐光成 据调查海林市朝鲜族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但是,在新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海林市朝鲜族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比较薄弱,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孩子的教育带来新的问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工作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调查还发现有10.8%的学生具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政治上,有的学生爱国主义的意识淡薄,对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漠不关心;思想上,有的学生觉悟不高,法制意识淡薄,经常违规违纪,自控力、自制力差,不明理,破坏欲望强,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兴趣,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有的参与偷盗、抢劫、赌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理想上,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没有追求,不少学生偏重个人前途,“唯我独尊”,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责任感不强;价值观念上,部分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追求个人利益、向往高收入与高消费日趋明显;道德情操上,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自由散漫,语言不文明,举止粗野,不诚实、说谎话,吸烟、喝酒,哥们义气严重;劳动上,有的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劳动技能,自理能力差,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勤俭节约的意识,一味地攀比、享受;心理上,有的学生个性强,不善交流,做事偏激,不计后果,自私、自利,

浅议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同名16956)

浅议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同名16956)

浅议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摘要】: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各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正文】: 网络道德释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是同法律一样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是由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它是指以

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解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考察和研究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必须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及时在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中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1、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促使大学生健康成材,又可对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也就是说互联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网络具有信息共享的特点,网上的信息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资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案例分析

案例一(道德与法律) 1、甲男与乙女是一对恋人。一日,乙在电话中提出要和甲分手,甲说希望我们能见最后一面,道个别,乙同意了。甲来到乙的寓所,对乙说,“希望你不要和我分手,不然我就喝下这瓶毒药!”说着拿出一瓶液体状东西。乙认为甲是吓唬自己的,于是说,“你爱喝就喝,关我什么事。”甲一口喝光液体,满脸痛苦倒在床上。乙认为甲是假装的,掉头摔门而去。甲中毒身亡。 问:如何看待乙的行为? 答:乙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但其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从犯罪主观方面看,乙没有任何伤害或杀死甲的故意和过失;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甲的死亡后果是因为自己喝毒药,而这毒药并不是乙给他喝的,乙的行为对甲的死亡不构成因果关系。另外,男女朋友间没有救助的法定义务,救助甲是乙道德上的义务;对甲的死亡乙也不能预见,因为她认为甲是吓唬自己,不是真的自杀,因此,也无救助的可能性,由此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但是乙作为甲的女友没有留心注意甲的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2、被告人林某,32岁,某煤矿局汽车司机。1995年3月2日下午2时许,林某驾驶解放牌货车返回单位的路上,行至某村庄附近弯道处,迎面高速驶来一辆卡车。由于路面又滑又窄,眼看就要相撞,林某急向右打方向盘,车下公鹿撞倒一茅棚,而后又撞在供销社的墙上。尽管林某采取了紧急刹车,但是还是造成了供销社一面墙的一部分倒塌并砸坏一些商品,汽车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损失价值1万元,林某本人也负伤。 分析林某的行为性质。 答:林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林某为了使自己和卡车司机的人身权和自己的货车和对方的卡车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急向右打方向盘造成损害,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另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着超出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案例中卡车从又滑又窄的乡村弯道附近高速驶来,引起险情的显然不是林某;而林某采取的措施引起的损害小于两车相撞引起的损害,因此未超出必要的限度,因此他也无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某女青年袁某,婚后常遭到丈夫的打骂和婆婆的责怪。袁某认为,夫妻感情不好,完全是婆婆造成的,于是产生了毒死婆婆的念头。有一天,丈夫去外地干活,袁某趁作饭之机,把毒药放入锅中。由于投度量小,婆婆和小姑子吃饭后只略感不适,并无他恙。第二天,袁某又加大了药量投入锅中,结果,婆婆和小姑子均中毒,呕吐不止。袁某见状于心不忍,就跑去找医生抢救,婆婆和小姑子均脱险了。 分析袁某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 答:袁某有两次投毒的故意犯罪行为。第一次,袁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投毒),但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投毒量小)而未得逞所以,属于犯罪未遂。第二次,袁某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后因于心不忍,跑去找医生抢救,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犯罪中止。 四、公交车上的法律与道德 公交车上来一老人,好心司机劝乘客让座,车上的年轻人都不起身。司机发火,熄火罢运,并扬言:今天没人让座就不开车! 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谈谈如何看待 1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2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导读: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 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他还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用忠实于事实

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借鉴作用。 三、有志者,事竟成 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勤矢勇,强心强志,锲而不舍。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立志。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并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要求人们奋发向上。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四、家齐而后国治 我国历来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家齐而后国治”,是许多古代思想家政治理论的基础。在古代不可能普遍设立学校,因此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使有私塾,也是以家庭为基础。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更历来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在考察古代家庭教育时,从内容看,必然会涉及许多旧礼教,历代关于家训、家规之类的作品,其中糟粕多多,这里不加评述。但是古人关于家庭教育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如“母教”、“蒙养教育”等也是值得我们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思考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思考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并充实新的丰富内容,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高等学校尤其是每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寻求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关键词】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对策 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延伸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挑战,而受这种影响最大的“受体”,首先就是当代的大学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走弯路,走迷路,走错路呢?最主要的就是把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前,做到位。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思考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之策,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文。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稳定、向上的,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是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青年群体。但部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1.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大部分大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希望祖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有些人缺乏坚定的政治方向,不能将爱国热情建立在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理性思维基础上,因此,当经济领域和其他各项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社会问题,遇到一些暂时困难,会给部分大学生思想上带来困惑,他们往往会为狭隘的爱国情绪所支配,加之缺乏经验,看问题显得简单片面,容易走向极端。 2.价值观趋于功利化,缺乏进取心。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功利化和世俗化。一些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过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大学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甚至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往往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意识较为薄弱。有的大学生出现厌学甚至逃避学习的行为,对学习毫无必趣,照抄照搬别人的作业,考试舞弊从而荒废了学业,甚至部分学生整天沉谜于网络,在网上虚度光阴,缺少做一番事业的雄心。 3.心理素质脆弱。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全国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数据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大全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大全 一、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1、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关心时事、政治热情高涨。 2、学生基础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逐渐形成。近年来由于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学校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活动,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贫助困蔚然成风。大多数学生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 3、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总体呈积极向_上趋势。小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集体观、人际观、* 道德观等方面价值取向正逐步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4、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尊重他人,珍爱友情,乐于合作。近年来由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多数学生能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善于与人交流,乐于与人合作,爱交知心朋友,坚持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素质。 虽然,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膨胀,对社会、国家、他人缺乏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可能是受独生子女多的影响,也或是市场经济下个人意识的回归,青少年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膨胀。对小学生来说,对国家、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算是理想,但助人为乐、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等不变的主题,却在小学生思想中越益淡薄。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1、片面追求成绩, 思想道德观念淡化,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时常存在,学校智育的力度虽然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未成年人的文化水平可能有所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未成年子女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平时不允许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不许看电视、看小说,法纪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足轻重。 2、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表现存在偏差,思想教育缺乏实效性。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一种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教育观,其特点就是教师的绝对中心,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实际,脱离青少年主体,忽视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的和谐统一,忽视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部分小学生心理失调情绪波动,弱势家庭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失去自信。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变革,未成年人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心理压力,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在学校,学习内容过多,学习枯燥无味,会引起学生厌烦情绪; 在家庭家长期望过高,有的学生始终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学习失去自信; 部分弱势家庭的学生生活辛苦,总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内心世界十分孤寂,自卑心理自然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