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知识

一、荧光与磷光的产生过程

每个分子中都具有一系列严格分立相隔的能级,称为电子能极,而每个电子能级中又包含有一系列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在一般温度下,大多数分子处在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能、热能、化学能或光能等)后被激发为激发态。激发态是很不稳定的,它将很快地释放出能量又重新跃迁回基态。分子吸收了光能而被激发,跃迁回基态所发射的电磁辐射,称为荧光和磷光。

分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除了电子所处的能级外,还包含有电子的多重态,用M=2S+1表示,S为各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其数值为0或1 。根据Pauli不相容原理,分子中同一轨道所占据的两个电子必须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即自旋配对。若分子中所有电子都是自旋配对的,则S=0,M=1,该分子便处于单重态(或叫单重线),用符号S表示。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基态都处于单重态。基态分子吸收能量后,若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不发生自旋方向的变化,这时仍然是M=1,分子处于激发的单重态;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伴随着自旋方向的变化,这时分子中便具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即S=1,M=3,分子处于激发的三重态,用符号T表示。

但是S0→T1 禁阻跃迁,通过其他途径进入,进入的几率小;

处于分立轨道上的非成对电子,自旋平行要比自旋配对更稳定些(洪特规则),因此在同一激发态中,三重态能级总是比单重态能级略低。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很不稳定的,它可能通过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的形式去活化(去激发)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而返回基态。

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无辐射跃迁是指以热的形式释放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内转化、系间跨越及外转化等过程。图14.2表示分子激发和去活化的能量传递过程:

1.振动弛豫(Vibration relaxation,简写为VR)

当分子吸收光辐射(为图14.2中的λ1、λ2)后可能从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V=0)跃迁到激发单重态S n(如图中S1、S2)的较高振动能级上。然后,在液相或压力足够高的气相中,分子间的碰撞几率很大,分子可能将过剩的振动能量以热的形式传递给周围环境,而自身从激发态的高振动能级跃迁至该电子能级的低振动能级上,这个过程称为振动弛豫。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为10-12s数量级。

2.内转化(Internal conversion,简写为IC)

当高电子能级中的低振动能级与低电子能级中的高振动能级发生重叠时,常发生电子从高电子能级以无辐射跃迁形式转移至低电子能级。如图14.2中,S2和T2中的低振动能级与S1和T1中的高振动能级重叠,电子可以通过振动能级的重叠从S2跃迁至S1,或从T2跃迁至T1。这个过程称为内部转移。内部转移的时间为10-11s~10-13s数量级。振动弛豫及内转化的速率比由高激发态直接发射光子的速率快得多,所以,分子吸收辐射能后不管激发到哪一个激发单重态,都能通过振动弛豫及内部转移而跃迁到最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4.系间跨跃(Intersystem Crossing,ISC)

系间跨跃是指不同多重态之间的无辐射跃迁过程,它涉及到受激发电子自旋状态的改变。如由第一激发单重态S1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T1,使原来两个自旋配对的电子不再配对。这种跃迁是禁阻的(不符合光谱选律),但如果两个能态的能层有较大重叠时,如图14.2中S1的最低振动能级与T1的较高振动能级重叠,就有可能通过自旋一轨道耦合等作用实现这一跃迁。系间跨跃的速度较慢,经历的时间较长。

6.外转化(External convertion,EC)

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相互碰撞,并发生能量转移的过程称为外部转移。外部转移能使荧光或磷光的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猝灭。

3.荧光发射(Fluorescence emission,FE)S1---S0

处于激发单重态的电子经振动弛豫及内部转移后到达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V=0)后,以辐射的形式跃迁回基态(S0)的各振动能级,这个过程为荧光发射,发射的荧光波长为。由于经过振动弛豫和内部转移的能量损失,因此荧光发射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要小,荧光发射的波长比分子吸收的波长要长,这一现象被称为Stokes位移。而这个发光过程的速率常数较大,第一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平均寿命约为10-9~10-4s,因此

荧光寿命也在这一数量级。

5.磷光发射(Phosphorescence emission,PE)T1→S0

之前说S0→T1 禁阻跃迁,通过其他途径进入,进入的几率小

S0 →激发到S2的振动能级→振动弛豫到S2的最低振动能级→内转化S1的振动能级→振动弛豫到S1的最低振动能级→系间跨越到T1的振动能级→振动弛豫到T1的最低振动能级

激发态的电子经系间跨跃后到达激发三重态,经过迅速的振动弛豫而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辐射形式跃迁回基态的各振动能级,这个过程为磷光发射。磷光发射的跃迁仍然是自旋禁阻的,所以发光速度很慢。磷光的寿命为10-4~100s。因此,外光源照射停止后,磷光仍可持续一短时间。由于经过系间跨跃及T1中振动弛豫丢失了一部分能量,所以磷光波长比荧光波长要长,即

必须指出的是,T1还可能通过热激发而重新跃回S1即T1S1,然后再由S1经辐射跃迁回S0,即S1S0,发出荧光,这种荧光称为延迟荧光,其寿命与磷光相近,但波长比磷光短。

\二、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 ):

具有合适的结构;

在已知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当中,仅有一小部分会发射强的荧光,这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密切相关。能发射强荧光的有机化合物通常具有以下的结构特征:

1. 具有电子跃迁类型的结构

实验表明,大多数能发荧光的化合物都是由或跃迁激发,然后经过振动弛豫等无辐射跃迁,再发生或跃迁而产生荧光。而其中吸收时跃迁的摩尔吸光系数比跃迁的大102~103倍,跃迁的寿命(10-7~10-9)比跃迁的寿命(10-5~10-7)短,因此荧光发射的速率常数K f值较大,荧光发射的效率高。因此,跃迁发射荧光的强度大。此外,在跃迁过程中,通过系间跨跃从单重态跃迁至三重态的速率常数K ISC也比较小,有利于荧光的发射。总之,跃迁的

类型是产生荧光的最主要跃迁类型。

2. 具有大的共轭π键结构

发生荧光(或磷光)的物质,其分子都含有共轭双键(π键)的结构体系,因为共轭体系含有容易被激发的非定域π电子。共轭体系越大,电子的离域性越大,越容易被激发,荧光强度往往也较强,且荧光光谱向长波移动。

同一共轭环数的芳族化合物,线性环结构者的荧光波长比非线性者要长,如蒽和菲,其共轭环数相同,前者为线性环结构,后者为“角”形结构,前者λem为400nm,后者λem 为350nm。

3. 具在刚性平面结构

实验发现,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都具有强烈的荧光,因为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使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即可减少能量外部转移的损失,有利于荧光的发射。酚酞与荧光黄(亦称荧光素)的结构十分相近(下图所示),只是由于荧光黄分子中的氧桥使其具有刚性平面结构,因而在溶液中呈现强烈的荧光,而酚酞却没有荧光。又如芴与联二苯(下图所示),由于芴中的亚甲基使分子的刚性平面增加,导致两者在荧光性质上的显著差别,前者荧光产率接近于1,后者仅为0.18。萘与维生素A 都具有5个共轭π键(下图所示),而前者为平面结构,后者为非刚性结构,因而前者的荧光强度为后者的5倍。

4. 取代基的影响

取代基的性质(尤其是生色基团)对荧光体的荧光特性和强度均有强烈的影响。芳烃及杂环化合物的荧光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及荧光效率常随取代基的不同而异,由于目前对于激发态分子的性质了解还很不够,尚不能真正从机制上揭开其影响的秘密。其影响规律多出自实验总结和推测。表14.2列出了部分取代基对苯的荧光特性的影响情况。

取代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给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加强

属于这类基团的有-NH 2,-NHR ,-NR 2,-OH ,-OR ,-CN 等。由于这些基团上的n 电子云几乎与芳环上的π电子轨道平行,因而实际上它们共享了共轭π电子,形成了p ~π共轭,扩大共轭体系。因此,这类化合物的荧光波长变长,荧光强度增大。

★ 吸电子基团使荧光减弱而磷光增强

属于这类基团的有如羰基(-COOH ,-CHO ,),硝基(-NO 2)及重氮基等。他们

也有n 电子,但n 电子云与芳环上的π电子云不共平面。这类基团都会发生

跃迁,属于禁阻跃迁,所以摩尔吸光系数小,荧光发射也弱,而

的系间跨跃较为强烈,

同样使荧光减弱,相应磷光增强。

★ 取代基位置的影响 取代基位置对芳烃荧光的影响通常为:邻位,对位取代者增强荧光,间位取代者抑制荧光(-CN 取代基例外)。取代基的空间阻碍对荧光也有明显的影响。如下面化合物萘环上的8位引入-SO 3-

基时,由于空间阻碍使-NR 2与萘之间的键扭转而减弱了平面构型,影响了p

~π

共轭,导致荧光的减弱。同样,1,2-二苯乙烯的反式异构体是强荧光物质,而顺式异构体不发射荧光。

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态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如外转化过程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环境因素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除了荧光物质的本身结构及其浓度以外,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主要是溶剂、温度、介质酸度、氢键的形成及其它的因素。

1. 溶剂的影响

同一种荧光体在不同的溶剂中,其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都可能会有显著的差别,尤其是那些在芳环上含有极性取代基的荧光体,它们更容易受到溶剂的影响。溶剂的影响一般分为一般的溶剂效应和特殊的溶剂效应。

● 一般溶剂效应指的是溶剂的折射率和介电常数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折射率加大,将使荧光光谱的Stokes 位移减小,而介电常数加大,将使Stokes 位移加大,且荧光效率提高。

特殊溶剂效应指的是荧光体与溶剂分子的特殊化学作用,如溶剂的极性、氢键。特

吸收的光量子数

发射的光量子数=ϕ

殊溶剂效应对荧光光谱及强度的影响往往大于一般溶剂效应。

对于荧光发射的主要电子跃迁类型跃迁来说,电子激发态比基态具有更大的极性,所以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对激发态比对基态产生更大的稳定作用,因此降低了

跃迁的能量,荧光光谱发生红移,而且荧光增强。

荧光物质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所形成的分子间氢键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激发之前荧光体的基态所形成的氢键,这种情况一般使摩尔吸光系数ε增大,即吸收增强,因此荧光强度增大。同时也可能发生分子极性及共轭程度的变化,因此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都可能发生变化。另一种情况是激发之后荧光体的激发态所形成的氢键,所以吸收光谱(激发光谱)不受影响,而荧光发射光谱会发生变化。

2.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于溶液的荧光强度有着显著的影响。通常,随着温度的增高,荧光物质溶液的荧光量子产率及荧光强度将降低,图14.7为不同温度下邻菲啰啉的荧光光谱。

图14.7 不同温度下邻菲啰啉的

荧光光谱(在邻二苯中)

当溶液不存在猝灭剂时,荧光的量子产率与去激化的辐射跃迁过程及非辐射跃迁过程的相对速率有关。一般认为辐射过程速率不随温度变化,因此,荧光量子产率的变化反映了非辐射跃迁过程速率的变化。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介质粘度降低,分子运动速率也变大,从而使荧光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分子的碰撞几率增加,外部能量转移速率变大。因此,荧光量子产率降低。溶液温度上升而使荧光强度降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分子的内部能量转化作用。多原子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位能曲线可能相交或相切于一点,如图14.8所示。

图14.8 内部能量转化的位能曲线

当激发态分子接受到额外热能而沿激发位能曲线AC移动至交点C时,有可能转换至基态的位能曲线NC,使激发能转化为基态的振动能,随后通过振动弛豫而丧失振动能量。3.介质酸度的影响

带有酸性基团或碱性基团的大多数芳香族化合物,其荧光特性都与溶液的酸度(pH)有关。这是因为在不同酸度介质条件下,荧光体的存在型体不同,不同的型体(分子与其离子)在电子构型上有所不同,而且基态和激发态所表现出来的酸、碱性也有所差别。因此不同酸度下,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都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在荧光分析中一般都要较严格地控制溶液的pH值。下列为两个实例:

利用金属离子与有机试剂反应生成螯合物而进行荧光测定时,也受到溶液pH的影响。一方面pH会影响螯合物的生成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能影响螯合物的组成,因而影响它们的荧光特性。例如,Ga3+与2,2’-二羟基偶氮苯在pH3-4溶液中生成1:1的配合物,它能发射荧光;而在pH6-7溶液中则生成1:2的配合物,它不发射荧光。

4. 其他方面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对荧光光谱及强度都会产生影响。荧光体在由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微环境中,不仅可以减少非辐射去激化过程和猝灭过程的速率,提高荧光量子产率,而且由于表面活性剂参与组成配合物而增大分子的有效吸光截面积,导致摩尔吸光系数的增大。因此,在胶束溶液中,荧光强度增强,测定的灵敏度提高。多元配合物的形成通常也可以增强荧光强度,提高荧光测定的灵敏度。

五、荧光的猝灭

荧光的猝灭(熄灭)一词,从广义上说,指的是任何可使某给定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降低的作用,或者任何可使荧光强度不与荧光物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的作用。从狭义上说,指的是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与荧光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使荧光强度降低的物质,称为猝灭剂。荧光猝灭的形式很多,机理也比较复杂。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碰撞猝灭

碰撞猝灭是荧光猝灭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指的是处于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与猝灭剂分子Q 相碰撞,使释放热量给环境,以无辐射的形式跃迁回基态,产生猝灭作用,这种猝灭也称动态猝灭。这一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根据荧光量子产率的定义,在无Q 时的量子产率φ0及Q

存在时的量子产率φq 分别为:

则无Q 时的荧光强度(I f )0及Q 存在时的荧光强度(I f )q 之比为:

式中,K 称为猝灭速率常数,,可以推得,K 与热力学温度T 成正比,与溶液的粘度成反比。可见,碰撞猝灭效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而随粘度的增大而降低。

2. 生成化合物的猝灭

生成化合物的猝灭也称为静态猝灭,它指的是基态的荧光物质与猝灭剂反应生成非荧光

的化合物,导致荧光的猝灭,可用下式表示:

从上式也容易推导出荧光强度与猝灭剂平衡浓度之间的关系:

式中(I f)0及(I f)q分别为加入猝灭剂Q之前及之后的荧光强度,C M为荧光物质的总浓度。上式与动态猝灭的关系式一样,只是常数K的意义不同。利用上面的关系式可以用于荧光猝灭法的定量分析。

3. 能量转移猝灭

当猝灭剂吸收光谱与荧光体的荧光光谱有重叠时,处于激发单重态的荧光体激发分子的能量就可能转移到猝灭剂分子上,或者猝灭剂吸收了荧光体发射的荧光,使荧光猝灭,而猝灭剂被激发,这种猝灭俗称“内滤作用”。可用下式表示:

4. 氧的猝灭

O2可以说是荧光和磷光的最普遍存在的猝灭剂。对于溶液磷光来说,氧的猝灭作用是十分有效的,通常观察不到溶液的室温磷光现象。而对于溶液荧光来说,不同的荧光物质或同一荧光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对氧的猝灭作用的敏感性有所不同。氧对溶液荧光产生猝灭作用的原因比较复杂,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确定说法,可能包含着多种机理。有的认为可能是由于三重态的氧分子和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激发单重态的氧分子和激发三重态的荧光分子所引起的,如下式表示:

也有的认为氧和其它顺磁性的物质一样,它们之所以会使荧光猝灭,是由于它们能够促进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的系间跨跃()以及提高荧光物质基态分子的系间吸收跃迁()的几率;还有的认为荧光猝灭是由于荧光物质受到氧化的缘故。

6. 荧光物质的自猝灭

当荧光物质的浓度较大时,会使荧光强度降低,荧光强度与浓度不成线性关系,称为荧光物质的自猝灭。

荧光物质的自吸收,当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重叠时,会发生自吸收现象,处于S1激发态的分子发射的荧光被处于基态的分子所吸收,使荧光强度降低。

荧光币基础知识介绍

荧光币基础知识介绍 纸币中的荧光—基础知识介绍 一、什么是“荧光”? 荧光,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波长长的反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具有这种性质的反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 物质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发出荧光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发荧光,如叶绿素、血红素等经紫外线照射后,能发出红色的荧光,称为自发荧光;第二种是诱发荧光,即物体经荧光染料染色后再通过紫外线照射发出荧光,称为诱发荧光。 二、纸币上的荧光是什么荧光? 应该属于诱发荧光,这要从纸币的油墨防伪技术上来分析。油墨是印制钞票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具有防伪性能的油墨一般称安全油墨或防伪油墨。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色荧光油墨 用这种油墨印刷的图案在普通光线下看是一种颜色,但在紫外光照射下会看到它发出明亮的荧光,甚至呈现出另一种颜色。有色荧光油墨一般应用在钞票某一个固定的位臵或某种花纹图案上。 2、无色荧光油墨 这种油墨的印刷图案在普通光下是看不见的,而在紫外光下可看见发出明亮的荧光。如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纸币上均使用了这种油墨。 3、磁性油墨 磁性油墨的应用历史较悠久,但多是做为一项定性指标。现代钞票多将磁性油墨做为一项定量检测指标用于机读,同时也增加了伪造难度。 4、光变油墨 光变油墨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光可变材料,印成图案后,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图案的颜色会出现变化,由一种颜色变为另一种颜色。如第五套人民币100元、50元纸币正面右下角的面额数字即是使用光变油墨印刷的。 5、防复印油墨 用彩色复印机复制钞票时,这种油墨印刷的图案会发生颜色变化,致使复印出来的色调与原来票面上的色调完全不同。如日元上就使用了这种油墨。 6、红外光油墨 红外油墨印刷图案在普通光下,能看出来有颜色,但用红外光仪器观察时则无颜色。 7、珠光油墨 珠光油墨印刷图案随观察角度的不同会出现明亮的多种金属光泽效果或彩虹效果。欧元和日元采用了该项技术。 三、纸张的防伪技术 纸币的防伪首先从纸张开始。制作钞票专用纸张的主要原材料是棉纤维和高质量的木浆,而且未添加增白剂,因而钞票纸本身没有荧光反应。但是,钞票如果不慎放入含有增白剂的溶液中漂洗,钞纸上也会染上增白剂,在紫外灯光下,可能出现〝荧光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结合钞票的其他特点综合分析确定真伪。同时,在钞票纸的抄造过程中,专门采取了以下防伪技术。 1、水印 水印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变纸浆纤维密度的方法而制成的,它在造纸过程中已制作定型,而不是后压印上去或是用油墨印在纸张表面的,因此,水印图案都有较强的立体感、层次感和真实感。钞纸水印按其在票面的位臵分布可分为固定水印和满版水印;按其透光性可分为多层次水印和白水印。水印图案可以是人物、动物、建筑、风景、花草及数字、字母等。第五套人民币100元、50元纸币均采用人物头像固定水印;第五套人民币10元、5元、1元纸币既有固定花卉水印,又有数字图案的白水印;第四套人民币5元、2元、1元则采用了满版古钱币水印。水印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比较有效的防伪措施,在货币防伪方面有它独特的作用。世界各国的钞票几乎都使用了这个技术。 2、安全线 纸张防伪普遍采用的技术除了水印以外,还有安全线。安全线是在造纸的过程中采用特殊技术在纸张中嵌入的一

荧光材料基本知识

1.把各种能量转换为光能的过程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热辐射,其二是发光。 2. 按照激发能的不同可以把发光分类为光致发光(紫外波段发光或真空紫外波段发光激发)、阴极射线发光(电子束流激发)、电离辐射发光(X射线、γ射线及高能离子激发)、电致发光(直流或交流电场激发)、化学发光(由化学反应能激发)、生物发光(由生物能激发)、摩擦发光(由机械应力激发)等。 3. 发光材料是由作为材料主体的化合物(基质)和选定掺入的少量以至微量的杂质离子(激活剂)所组成,有时还掺入另一种杂质离子作为敏化剂。 4. 荧光,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 5. 荧光淬灭(fluorescence quenching)又称荧光熄灭或萃灭:是指导致特定物质的荧光强度和寿命减少的所有现象。 6.荧光熄灭剂:引起荧光熄灭的物质称为荧光熄灭剂。如,卤素离子、重金属离子、氧分子以及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羧基和羰基化合物均为常见的荧光熄灭剂。

7.荧光淬灭的原因很多,机理也很复杂,主要包括:①因荧光物质的分子和熄灭剂分子碰撞而损失能量;②荧光物质的分子与熄灭剂分子作用生成了本身不发光的的配位化合物;③溶解氧的存在,使得荧光物质氧化,或是由于氧分子的顺磁性,促进了体系间跨越,使得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生在荧光物质分子与猝灭剂分子之间 8.静态猝灭:当基态荧光分子与猝灭剂之间通过弱的结合生成复合物,且该复合物使荧光猝灭的现象称为静态猝灭。 动态猝灭:如果激发态荧光分子与猝灭剂碰撞使其荧光猝灭则称为动态猝灭。 动态猝灭:温度增高,猝灭增强; 静态猝灭:温度增高,猝灭降低。转变至三重态;④当荧光物质浓度过大时,会产生自淬灭现象。 9. 量子效率也称量子收率, 是指荧光物体分子发射的光量子数与吸收的光量子数之比。其大小是由分子结构决定的, 而与激发光源的能量无关。 10.拉曼散射光谱是指分子对入射光所产生使其频率发生较大改变的一种光散射现象。激光拉曼光谱主要的一些特点: (l)每种物质(分子)都有自己完全独立的特征谱线,因此每种物质的特征谱线可以表征这一物质。(2)拉曼谱线的线宽大多数较窄,并且往往都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具有完全相同大小的正负频差。这两条谱线在短波一边的叫做反斯托克斯谱线,在长波一边的叫做斯托

纸币中的荧光—基础知识介绍

纸币中的荧光—基础知识介绍 一、什么是“荧光”? 荧光,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波长长的反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具有这种性质的反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 物质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发出荧光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发荧光,如叶绿素、血红素等经紫外线照射后,能发出红色的荧光,称为自发荧光;第二种是诱发荧光,即物体经荧光染料染色后再通过紫外线照射发出荧光,称为诱发荧光。 二、纸币上的荧光是什么荧光? 应该属于诱发荧光,这要从纸币的油墨防伪技术上来分析。油墨是印制钞票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具有防伪性能的油墨一般称安全油墨或防伪油墨。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色荧光油墨 用这种油墨印刷的图案在普通光线下看是一种颜色,但在紫外光照射下会看到它发出明亮的荧光,甚至呈现出另一种颜色。有色荧光油墨一般应用在钞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或某种花纹图案上。 2、无色荧光油墨 这种油墨的印刷图案在普通光下是看不见的,而在紫外光下可看见发出明亮的荧光。如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纸币上均使用了这种油墨。 3、磁性油墨 磁性油墨的应用历史较悠久,但多是做为一项定性指标。现代钞票多将磁性油墨做为一项定量检测指标用于机读,同时也增加了伪造难度。 4、光变油墨 光变油墨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光可变材料,印成图案后,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图案的颜色会出现变化,由一种颜色变为另一种颜色。如第五套人民币100元、50元纸币正面右下角的面额数字即是使用光变油墨印刷的。 5、防复印油墨 用彩色复印机复制钞票时,这种油墨印刷的图案会发生颜色变化,致使复印出来的色调与原来票面上的色调完全不同。如日元上就使用了这种油墨。 6、红外光油墨

荧光物质知识点

对寡核苷酸的5'或3'末端进行氨基修饰后,其末端附带的一级脂肪胺可连接氨基反应分子。氨基修饰的寡核苷酸也可用于固定目的寡核苷酸在微阵列基质上。 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作为探针,用于Southern印记杂交或染色体原位杂交及随后的显色检测。也可以用包被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的磁珠来捕获带有生物素探针的杂交核酸,用于限制酶切作图、基因组步移与差异显示。 Cy3和Cy5是新的荧光分子,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高水溶性和高荧光效率。它们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峰值分别为548/562nm 与646/664nm。Cy3和Cy5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量都非常相似,但两者之间的光谱却分得很开,因此,Cy3和Cy5常被用于很多双色实验中,如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领域。 当Dabcyl在空间上邻近荧光基团时,可以吸收能量使荧光淬灭,因此它在分子信标,分子淬灭探针中等得到广泛应用 羧基荧光素(Carboxyfluorescein),是荧光素衍生物的一种,5-FAM较6-FAM更经常使用。与FITC相比,FAM与氨基反应更快,产物也更稳定,但FITC结合蛋白的量更大且进程更易于控制。

FAM适用于Argon-ion Laser的488mm光谱线,Abs/Em=492/518nm (pH=9.0),具有荧光素衍生物的普遍特性,在水中稳定。 六氯荧光素(Hexachloro Fluorescein),是荧光素衍射物的一种。适用于Argon-ion Laser激发光源,Abs/Em=535/556nm。 次黄嘌呤可与C、A、T、G稳定地配对。含有I的寡聚核苷酸已广泛用作杂交探针,以筛选cDNA和基因组文库,从而获得仅知部分氨基酸编码序列蛋白的编码基因。也可以成功地从复杂的cDNA和基因组文库中克隆到许多基因 磷酸化修饰的寡核苷酸一般被用于定点突变和接头插入。 与荧光素具有光淬灭率高、pH敏感性强的缺点相比较而言,TAMRA具有更好的光稳定性,而且在pH4~10之间,TAMRA 的光谱不会受到影响。 TAMRA偶联物的荧光产率均为荧光素偶联物的1/4,然而TAMRA易于被mercuryarc lamps的546nm光谱线所激发,且比荧光素具有更好的光稳定性,因此,TAMRA偶联物常常显示出比相应的荧光素偶联物更强的荧光。TAMRA也可以被Green He-Ne Laser的543nm光谱线有效激发,广泛用于分析仪器。

荧光知识补充~激发三重态

在一般温度下,大多数分子处在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能、热能、化学能或光能等)后被激发为激发态。激发态是很不稳定的,它将很快地释放出能量又重新跃迁回基态。若分子返回基态时以发射电磁辐射(即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就称为“发光”。如果物质的分子吸收了光能而被激发,跃迁回基态所发射的电磁辐射,称为荧光和磷光。现从分子结构理论来讨论荧光和磷光的产生机理。 每个分子中都具有一系列严格分立相隔的能级,称为电子能极,而每个电子能级中又包含有一系列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分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除了 电子所处的能级外,还包含有电子的多重态,用M=2S+1表示,S为各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其数值为0或1 。根据Pauli不相容原理,分子中同一轨道所占据的两个电子必须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即自旋配对。若分子中所有电子都是自旋配对的,则S=0,M=1,该分子便处于单重态(或叫单重线),用符号S表示。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基态都处于单重态。基态分子吸收能量后,若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不发生自旋方向的变化,这时仍然是M=1,分子处于激发的单重态;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伴随着自旋方向的变化,这时分子中便具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即S=1,M=3,分子处于激发的三重态,用符号T表示。 处于分立轨道上的非成对电子,自旋平行要比自旋配对更稳定些(洪特规则),因此在同一激发态中,三重态能级总是比单重态能级略低。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很不稳定的,它可能通过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的形式去活化(去激发)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而返回基态。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无辐射跃迁是指以热的形式释放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内部转移、系间跨越及外部转移等过程。 (3) 荧光发射(Fluorescence emission,FE)——处于激发单重态的电子经振动弛豫及内部转移后到达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V=0)后,以辐射的形式跃迁回基态(S0)的各振动能级,这个过程为荧光发射,发射的荧光波长为。由于经过振动弛豫和内部转移的能量损失,因此荧光发射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要小,荧光发射的波长比分子吸收的波长要长,即。第一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平均寿命约为10-9~10-4s,因此荧光寿命也在这一数量级。

临床免疫学荧光免疫技术

第九章荧光免疫技术 本章考点 1.荧光的基本知识 2.荧光抗体技术 3.荧光免疫测定 荧光免疫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种。很早以来就有一些学者试图将抗体分子与一些示踪物质结合,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物质的定位。Coons等于l941年首次采用荧光素进行标记而获得成功。这种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而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由于一般荧光测定中的本底较高等问题,荧光免疫技术用于定量测定有一定困难。近年来发展了几种特殊的荧光免疫测定,与酶免疫测定和放射免疫分析一样,在临床检验中应用。 第一节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一、荧光现象 一些化学物质能从外界吸收并储存能量(如光能、化学能等)而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再回复到基态时,过剩的能量可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射(即发光)。荧光指的是当一个分子或原子吸收了给予的能量后即刻发光,停止能量供给,发光瞬间即停止的一种发光。荧光产生的原理:荧光物质的分子在特定条件下吸收激发光能量后,分子呈激发态而极不稳定,当其迅速回到基态时,以电磁辐射形式释放出所有的光能,这种幅射现象称为发光。荧光发射的特点是:可产生荧光的分子或原子在接受能量后即刻引起发光。而一旦停止供能,发光(荧光)现象也随之在瞬间内消失。可以引起发荧光的能量种类很多,由光激发所引起的荧光称为致荧光。由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称为化学荧光,由X线或阴极射线引起的分别称为X线荧光或阴极射线荧光。荧光免疫技术一般应用致荧光物质进行标记。 二、荧光物质 (一)荧光色素 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常用的荧光色素有: 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其主要优点是:①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②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 2.四乙基罗丹明(RB200):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最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256 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5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620nm,呈橙红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可配合用于双重标记或对比染色。其异硫氰基可与蛋白质结合,但荧光效率较低。 4.藻红蛋白(R-RE):本品为无定形,褐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65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78nm,呈明亮的橙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故被广泛用于对比染色或用于两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抗体的双重染色。 (二)其他荧光物质 1.酶作用后产生荧光的物质:某些化合物本身无荧光效应,一旦经酶作用便形成具有强荧光的物质。例如4-甲基伞酮-β-D半乳糖苷,受β-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分解成4-甲基伞酮,后者可发出荧光,激发光波长为360nm,发射光波长为450nm。其他如碱性磷酸酶的底物4-甲基伞酮磷酸盐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底物

荧光灯基础知识

直管荧光灯 目录 直管荧光灯的分类 选用直管荧光灯的原则: 一种外形为圆直管的荧光灯。 它是利用低气压的汞蒸气在放电过程中辐射紫外线,从而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的原理发光,因此它属于低气压弧光放电光源。荧光灯内装有两个灯丝。灯丝上涂有电子发射材料三元碳酸盐(碳酸钡、碳酸锶和碳酸钙),俗称电子粉。在交流电压作用下,灯丝交替地作为阴极和阳极。灯管内壁涂有荧光粉。管内充有400Pa-500Pa压力的氩气和少量的汞。通电后,液态汞蒸发成压力为0.8 Pa的汞蒸气。在电场作用下,汞原子不断从原始状态被激发成激发态,继而自发跃迁到基态,并辐射出波长253.7nm和185nm的紫外线(主峰值波长是253.7nm,约占全部辐射能的70-80%;次峰值波长是 185nm,约占全部辐射能的10%),以释放多余的能量。荧光粉吸收紫外线的辐射能后发出可见光。 编辑本段直管荧光灯的分类 一、按管径大小分: (一)、直管型荧光灯管按管径大小分为:T12、T10、T8、T6、T5、 T4、T3等规格。规格中“T+数字“组合,表示管径的毫米数值。其含义:一个T=1/8英吋,一英吋为25.4mm;数字代表T的个数。如T12=25.4mm*1/8*12=38mm。 (二)、荧光灯管管径与其电参数的关系: 1、荧光灯管,管径越细,光效越高,节电效果越好。 2、荧光灯管,管径越细,启辉点燃电压越高,对镇流器技术性能要求越高。 管径大于T8(含T8)的荧光灯管,启辉点燃电压较低。相对于220V、50Hz工频交流电,符合启辉点燃电压小于1/2电源电压定律。可以采用电感式镇流器,进行启辉点燃运行。 管径小于T8的荧光灯管,启辉点燃电压较高。相对于220V、50Hz工频交流电,不符合启辉点燃电压小于1/2电源电压定律。不能采用电感式镇流器,进行启辉点燃运行。管径小于T8的荧光灯管,必须匹配电子式镇流器。由电子式镇流器,产生启辉高压,将荧光灯管击穿点燃。尔后,由电子式镇流器,驱动荧光灯管点燃运行。 二、按光色分:

知识库-荧光成像

荧光成像: 1、原理: 荧光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发光现象。荧光是光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这种相互过程可以通过雅布隆斯基(Jablonslc)分子能级图描述:大多数分子在常态下,是处于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So,当受到能量(光能、电能、化学能等等)激发后,原子核周围的电子从基态能级So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第一或第二激发态),激发态的电子处于高能量状态,不稳定,会通过两种途径释放能量回到基态,一种是以光子形式释放能量的辐射跃迁(包括荧光和磷光过程),一种是以热能等形式释放能量的非辐射跃迁。通常原子核外电子受到激发从基态So跃迁到激发态Si后,会通过非辐射跃迁的方式快速降落在最低振动能级,随后由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以光子辐射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称为荧光。 荧光成像的理论基础是荧光物质被激发后所发射的荧光信号的强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与荧光素的量成线性关系。荧光成像系统包括荧光信号激发系统(激发光源、光路传输组件)、荧光信号收集组件、信号检测以及放大系统(CCD、PMT); 2、选型: 光源:可选激光光源和发光二极管光源;激光光源为单波长非连续光,分辨率和灵敏度高;二极管光源相对激光光源结构更紧凑简洁,激发光带宽较宽,能量输出相对较低,可以直接整合到图像扫描设备内,也比较经济,轻便; 荧光信号收集系统:主要包括振镜式的扫描系统和摆头式扫描系统。振镜式的扫描系统通过快速摆动反射镜将反射光信号捕获,而摆头式扫描系统通过平移探头来实现等距信号的捕获; 荧光信号探测系统:目前比较普遍的荧光信号探测装置包含PMT光电倍增管和视觉相机(包含电荷耦合元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PMT光电倍增管将放大后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放大倍数通常在10-6---10-7数量级,转化波长范围一般在300-800nm之间; 视觉相机是荧光成像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成像组件,目前用在荧光成像的产品主要有EMCCD、ICCD、SCMO相机和制冷相机产品; EMCCD产品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319173865.html,/nuvu-hnu/ ICCD产品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9173865.html,/pco-dicam/ SCMOs产品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319173865.html,/pco-scmos-edge-1/ 制冷相机产品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319173865.html,/glm-fli/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9173865.html,/pco-zhilengccd/

对有机荧光物质知识的了解

对有机荧光物质知识的了解 一种新型中位一吡啶取代的硼.二吡咯亚甲基(BDP)染料的合成与晶体结构表征,发现中位一吡啶环与因达省平面几乎正交.其二面角为88.2°。同时对它的吸收和稳态荧光性质研究表明:当溶液的酸性增强时,化合物的荧光减弱,pK 为2.24。该化合物在可见光激发下,可以作为比较灵敏的pH荧光探针。 首先,什么是物质的荧光性能?这个性能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荧光,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从激发态分子衰变为自旋多重度相同的基态或低激发态时的自发发射现象。由多重度相同的状态间发生辐射跃迁产生的光,如 S1→S0的跃迁。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由于电子跃迁而由被激发分子发射 的光。 物质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发出荧光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发荧光,如叶绿素、血红素等经紫外线照射后,能发出红色的荧光,称为自发荧光;第二种是诱发荧光,即物体经荧光染料染色后再通过紫外线照射发出荧光,称为诱发荧光。原子荧光,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原子荧光可分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等三种类型。 由于一些植物本身含有荧光性物质(如竹子),因此国家允许商品中含有荧光性物质,但其含量不得超过5平方厘米,不允许人工添加的荧光增白剂超过该标准。因为荧光性物质不同于一般化学物质,它不容易被分解、排除,积蓄在体内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发育和成长,严重的会引起细胞变异,削弱免疫力,危害人体健康。荧光性物质与伤口外处的蛋白质结合,会阻碍伤口的愈合。荧光性物质接触过量,其毒性累积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会形成潜在致癌因素。其毒性进入血液循环,会破坏红细胞。 有机荧光物质是一类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化合物, 它们能吸收特定频率的光, 并发射出低频率(较长波长) 的荧光释放所吸收的能量。某些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和短波长的可见光的激发下能发出荧光, 产生可见光谱中鲜艳的颜色, 这类物 质称为日光型荧光染、颜料。 有色化合物分子通常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能量后, 电子跃迁至高能量轨道激发态。分子可有多个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通过振动弛豫、内部转换等过程跃迁到分子的最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再 发生辐射跃迁回到基态, 放出光子, 产生荧光。

荧光基础知识

考虑溶剂对荧光的影响——计算角度 当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荧光团(通常是具有大的共扼平面的分子)时,其最高能量占 有轨道似OMo)上的电子将跃迁到最低空轨道(LUMo)上产生激发态,激发态又将通过 各种能量衰减途径回落到基态"激发态分子以释放辐射的形式失活到基态或低能激发态的过程称为辐射跃迁,有机物的发光就是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产生的辐射跃迁现象" 在辐射跃迁中,依其释放辐射的始态与终态的性质,将其释放的辐射分别称为荧光和磷光" 荧光通常发生在具有刚性平面和二电子共扼体系的分 子中"所以发光有机物往往具有以下结构特征I4,.2]: (1)具有大的兀键结构"共扼体系越大,离域电子越容易被激发,相应地,荧光较易产 生"一般来说,芳香体系越大,其荧光峰越向长波方向移动,而且荧光强度往往加强"对 于同样共扼环数的芳香族化合物,线性分子的荧光波长比非线性分子的荧光波长要长" (2)刚性平面结构"大量的研究发现,具有较为刚性平面结构的化合物有着较好的荧 光性能这主要是由于振动耗散引起的内转换几率减小的结果"例如,偶氮苯是一个不发荧光的有机物,而杂氮菲分子发荧光,这是因为后者可以看作是偶氮苯分子被一个碳碳双键所固定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在设计功能分子时可以考虑在分子中引入这样的化学键或者空间位阻以减少激发态能量的振动耗散,从而有利于荧光的产生" 此外,利用配位键也可以增强分子的整体刚性例如,8一轻基哇琳是一个荧光效率 极低的配位试剂,几乎不发荧光,但其与铝离子配位之后,形成8一轻基哇琳铝就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能" (3)取代基中有较多的给电子基团[3]"一般来说,化合物的共扼体系上如果具有强的给 电子基团,如:.NH2、一OH、一OR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化合物的荧光"这是因为给电子取代基使化合物给出:电子的能力增加,并使与之相连的不饱和体系的最高占有轨道能级升高,导巍隙减小,有利于荧光产生"由于这些取代基的电子云几乎与芳环上 的轨道平行,实际上共享并扩大了共扼电子体系"所以这类化合物的吸收光与发射光的波长都比未被取代的芳族化合物的波长长,荧光效率有所增加"与给电子取代基相反, 吸电子取代基如拨基!硝基!重氮基团能减弱本体的荧光发射"这是由于吸电子基团使 化合物给出兀电子的能力降低,并使与之相连的不饱和体系的最高占有轨道能级降低, 导致能隙变大,在实验中可以观察荧光减弱和磷光增强的现象" 由于影响荧光团发射性能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目前尚不能对荧光化合物进行定 量的构效关系分析"但正是这些未知性赋予了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出人意料而又引人入胜的荧光分子设计及信号响应总是能激发起人们对于内在机制探索的兴趣,因而成为荧光化合物研究领域最为绚丽多彩的部分"深入了解机理,灵活运用机理,开发出 结构新颖!性质优秀的新型荧光化合物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荧光机理(知识讲座)

1光致电子转移(PET) 递给荧光基团的键合基团(RecePtor),负责光吸收并产生荧光发射信号的荧光基团(Fluorophorc)—其荧光发射强度反映键合基团的结合状态,以及连接键合集团和荧光基团的连接基团(Spacer)。键合基团和荧光基团通常为电子给体或者电子受体。 光致电子转移是指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受光激发后,激发态的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之间发生电子转移从而导致荧光的淬灭过程。例如,当荧光分子传感器的键合基团是电子给体,荧光基团是电子受体时,具体PET作过程如下:在光激发下,具有电子给予能力的键合基团能够将其处于最高能级的电子转入激发态下荧光基团空出的电子轨道,使被光激发的电子无法直接跃迁巨}到原基态轨道发射荧光,从而导致荧光的淬灭;当键合基团与底物结合后,降低了键合基团的给电子能力,抑制了PET过程,荧光基团中被光激发的电子可以直接跃迁回到原基态轨道,从而增强了的荧光基团的荧光发射。因此在未结合底物前,传感器分子表现为荧光淬灭,一旦键合基团与底物相结合,荧光基团就会发射荧光(见图) 由于与客底物结合前后的荧光强度差异很大,呈现明显的“关”、“开”状态,因此这类荧光化学传感器又被称为荧光分子开关。PET荧光分子传感器的作用机制可由前线轨道理论“来进一步说明(见图 1.5)。

2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ICT荧光化学传感器由推电子基团、吸电子基团通过p电子体系连接而成,在基态时表现为极化结构,一端为缺电子部分,另一端为富电子部分;而在光激发下,偶极矩增大,强化了这种极化特征,容易发 生ICT过程(如图)。 ICT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有两种(见图l.7a):当底物是缺电子基团(阳离子)时,一种是底物与吸电子基团结合,将增大分子内电荷转移程度,导致荧光光谱红移;一种是底物与推电子基团结合,则使原来向共扼体系转移的孤对电子用于与阳离子形成配位键,导致ICT 推一拉电子的特征下降,导致荧光光谱蓝移。当底物是富电子基团(阴离子)时,情况相反。一般情况下,ICT荧光化学传感器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不如PET荧光化学传感器显著。典型例子是同时含有吸电子

荧光材料基本知识

荧光材料基本知识 荧光材料是一类能够吸收能量并在吸收能量的作用下发出可见光的材料。荧光材料广泛应用于LED、照明、显示器、减震材料、生物成像等领域。本文将介绍荧光材料的基本知识,包括荧光原理、荧光材料种类和性质。 荧光原理是指荧光材料能够吸收光能量并在吸收能量的作用下发出比吸收能量更低的能量。这一现象可以通过斯托克斯位移来解释。斯托克斯位移是指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光的波长增加,频率减小。斯托克斯位移是荧光现象的重要特征,也是荧光材料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荧光材料可以根据荧光材料的激发方式分为两类:有机荧光材料和无机荧光材料。 有机荧光材料通常由有机分子构成,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加工性和可调控性。有机材料广泛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太阳能电池、荧光染料等领域。其中,OLED是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具有极高的对比度和饱和色彩,被广泛应用于平板电视、手机屏幕等。 无机荧光材料主要由稀土离子构成,如钆、钬、铽等。这些稀土离子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因此无机荧光材料在显示器、荧光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荧光灯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换为可见光的照明装置,由荧光粉涂层包裹的荧光管组成。稀土材料能够发出的可见光谱宽,色彩鲜艳,因此荧光灯具有较高的光效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荧光材料的性能也影响了它们的应用。荧光材料的荧光效率是评价荧光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荧光效率是指荧光材料吸收的能量中有多少能量转化为荧光发射。荧光材料的荧光效率越高,它们发出的荧光光线越

亮。荧光材料的光稳定性也是荧光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光稳定性是 指荧光材料在长时间照射下光发射保持稳定的能力。 此外,荧光材料还具有一些其他特殊的性质,如发光颜色的可调性、 热致发光特性等。发光颜色的可调性指的是通过调整荧光材料的化学组成 和物理结构,可以使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荧光材料的热致发光特性指的 是在高温条件下,荧光材料仍能保持较高的发光效果,这一特性在高温环 境下的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荧光材料是一类能够吸收光能量并在吸收能量的作用下发 出可见光的材料。荧光材料主要分为有机荧光材料和无机荧光材料,应用 于LED、照明、显示器等领域。荧光材料的性能包括荧光效率、光稳定性、发光颜色的可调性和热致发光特性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荧光材料的 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隐秘的荧光荧光实验

隐秘的荧光荧光实验 隐秘的荧光实验 隐秘的荧光实验是一项令人着迷的科学研究,它探索了荧光的奥秘,并揭示了人们眼前浩瀚宇宙中的一些神奇现象。本文将介绍有关荧光 实验的背景知识、实验过程以及相关应用。 第一部分:荧光的背景知识 在我们开始正式介绍荧光实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于荧光的 基本概念。荧光是一种物质在受到光的激发后,发出不同于激发光源 的可见光的现象。这是由于物质吸收光子能量后,跃迁到能级较高的 激发态,并在短时间内返回到基态时,释放出能量而产生的。经过这 样的处理,荧光物质可以在暗中发光,这使得荧光实验具有了神秘和 吸引人的特点。 第二部分:荧光实验的步骤 要进行一项成功的荧光实验,我们需要以下材料和步骤: 材料: 1. 荧光物质:例如耐热荧光粉、荧光墨水等; 2. 照明设备:例如荧光灯、紫外线灯等; 3. 试管、烧杯、滴管等实验器具。 步骤:

1. 准备工作台:确保实验环境干净、光线充足,并消除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干扰物; 2. 准备试验物品: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准备好所需的荧光物质和实验器具; 3. 照明设备选择:根据荧光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照明设备。例如,有些荧光物质只能在紫外线照射下才会发光; 4. 实验操作:将荧光物质加入试管或烧杯中,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利用滴管等实验器具控制加入的荧光物质的数量; 5. 照明观察:使用所选的照明设备照射试管或烧杯,观察荧光物质是否发出荧光,并记录实验结果; 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及相关现象。 第三部分:荧光实验的应用 荧光实验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科学研究,还具有许多实际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荧光实验应用: 1. 生物科学研究:荧光实验在生物科学中使用广泛,例如用于染色体、蛋白质和细胞标记等; 2. 化学分析:荧光分析法是现代化学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

酶标仪检测荧光原理

酶标仪检测荧光原理 一、引言 酶标仪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仪器,用于检测各种生物分子的含量和 反应情况。其中,荧光检测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广泛的线性范围等优点。本文将介绍酶标仪检测荧光原理。 二、荧光基础知识 1. 荧光现象 荧光现象是指物质在受到紫外线或其他激发能量的作用下,从低能级 跃迁到高能级,然后再从高能级返回低能级时所放出的可见光。这种 现象与磷光不同,后者是指物质在受到激发后,在不需要外界能量作 用下自发地放出可见光。 2. 荧光素和荧光染料 荧光素是指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或合成出来具有荧光性质的化合物。 例如,绿色荧光蛋白(GFP)就是一种常见的荧光素。而荧光染料则 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或其他手段制备出来具有荧光性质的化合物。

3. 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 荧光现象的产生需要外界能量的激发,而这种激发通常是通过紫外线 或其他特定波长的光源来实现的。这个波长就称为激发波长。而荧光 现象所产生的可见光则称为发射波长。 三、酶标仪检测荧光原理 1. 荧光素或荧光染料的标记 在酶标仪检测中,通常会将荧光素或荧光染料与待检测物质结合起来,以便在后续检测过程中能够追踪其存在情况。这种结合可以通过化学 反应、亲和力等方式实现。 2. 激发和发射 将样品放入酶标仪中后,首先需要使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源照射样品,使得其中的荧光素或荧光染料被激发到高能级。然后,这些物质会自 然地返回低能级并放出可见光,即荧光信号。这个信号可以通过酶标 仪中的探测器进行捕捉和记录。 3. 荧光强度和含量计算

由于荧光强度和荧光素或荧光染料的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荧光强度来计算待检测物质的含量。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品并测量其荧光强度,建立一个标准曲线。然后,将待检测物质的荧光强度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含量。 四、应用 酶标仪检测荧光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例如,在分子生物学中,可以使用酶标仪检测PCR扩增产物中的目标DNA片段;在医学中,可以使用酶标仪检测血液中特定蛋白质的含量等。 五、总结 酶标仪检测荧光原理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生物分子检测方法。通过将荧光素或荧光染料与待检测物质结合,并利用激发和发射过程以及荧光强度和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信号捕捉和计算,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含量和反应情况的检测。

化学元素知识:荧光材料-含化学元素的荧光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化学元素知识:荧光材料-含化学元素的荧光 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荧光材料是一种在受到激发后能够发出短暂强烈的辐射光的物质。荧光材料经常用于荧光灯、显示器、化学传感器、生物分析和光电子 技术等领域。其中含化学元素的荧光材料因为其特殊的光学和化学性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含化学元素的荧光材料制备方法包括溶液法、共沉淀法、水热法、烧结法等。这些方法根据具体要求选择不同的预处理材料和条件,进 而调整材料结构和性质。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讲解水热法制备含钡 的发光材料BaAl2O4:Eu3+。 制备步骤如下: 1、准备反应物:BaCl 2、Al(NO3)3·9H2O、Eu(NO3)3和Na2CO3。 2、将BaCl2和Al(NO3)3·9H2O以1:2的比例混合,将Eu(NO3)3 加入混合液中,继续搅拌,直到混合液均匀。 3、加入Na2CO3至混合液中直到pH值达到10。

4、将混合液转移到Teflon锅中,容量约为70ml,焖煮在170℃下30个小时。 5、冷却并过滤,再用去离子水和酒精多次清洗所得粉末,最后在1000℃的氢氧化钠气氛下烧结3小时。 6、将样品粉碎成粉末即可。 荧光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列举部分典型应用: 1、荧光灯:含化学元素的荧光材料已经取代了原有的荧光物质,成为照明行业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这主要源于其具有较低的能量消耗、高亮度和长寿命等优点。 2、荧光传感器:含化学元素的荧光材料具有对多种环境变化作出鲜明的反应,从而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中。例如利用含氧气感知荧光材料的发光强度的变化,实现了空气污染物的检测。又例如荧光成像技术中,利用含Ca2+的荧光材料CaSiO3:Eu作为探针,监测神经元中Ca2+的浓度变化,揭示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机制。

2021年水泥厂化验室荧光知识

水泥厂化验室荧光知识 1简述荧光岗位工作职责? 答进行荧光分析,协助质量调度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和班组工作,进行生料配料。3导致生料成分波动的原因有哪些?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答波动原因 1原燃材料成分的变化 石灰石成分的波动主要表现在cao和mgo的含量及其杂质的变化。 粉煤灰(或粘土)成分的波动主要表现在SiO2和Al2O3含量的变化,特别是SiO2的影 响,对饱和比的影响最大 燃料及其它辅料的波动,煤的灰分含量及煤灰分的成分会影响SiO2和Al2O3的含量变 化,其它辅料的影响较小2各种物料配比的波动物料配比波动的原因 工艺设备不能满足配料的要求(1)破碎工艺的不完备,使物料粒度不均匀或粒度过大(2)喂料及计量设备精度差,不能有效的控制物料流量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1)破碎设备不能及时修理和更换(2)料仓不能定时定量上料物料水分的波动(1)由于某种物料水分的变化影引起物料的下料量变化(2)由于物料水分的变化引起间断性的卡棚料 解决办法 采用运行可靠,计量准确的配料设备采用小磨头仓,微机配料时不采用磨头仓,避免不同粒度物料的离析而造成喂料的不均 匀性 严格控制入磨物料的水分,当入磨物料水分过大时,应在入磨前烘干或生料磨头装设小 型热风炉,并配合磨未机械抽风,以加速磨内物料水分的蒸发 岗位配料操作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努力提高操作水平,做到勤抽查,勤观察,勤调整 4如何利用过程控制的检验数据指导配料?

答在实际生产中,如检测到得KH值偏高,则查看分析结果中cao是否偏高,如偏高,则相应减少石灰石的参量,若cao不高,则查看sio2是否偏低,若偏低则相应增加砂岩的参量。 5你认为如何控制进厂原、燃材料的质量? 答尽可能采用同一矿点的石灰石原料,对原料进行预均化堆放处理,对不同含量的原料进行听搭配使用。 6简述KH、n、p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其计算公式?答KH:熟料中SiO2被Cao饱和成C3S的程度 SM熟料中硅酸盐矿物与溶剂型矿物的比值IM熟料中溶剂矿物C3A和C4AF的比值石灰石饱和系数KHCao-65Al2O30.35Fe2O30.7SO38SiO2 硅率SM= Al2O3SiO2铝率IM= Al2O3Fe2O3Fe2O38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熟料质量?有何好处? 答稳定配料,稳定煤,稳定生料细度 强度稳定,游离钙含量稳定,安定性好,从而生产的水泥就好了9叙述荧光分析引起测定结果误差的因素? 答在硅酸盐的X射线分析中,误差主要来源是试样的基体效应及制样技术1基体效应 1)颗粒效应指粉末中颗粒度,颗粒度分布,颗粒形状及颗粒内部不均匀性引起的物理效 应。受X射线照射时一定体积中的颗粒数量会发生变化,发生的X射线的强度也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带来误差。 2)矿物效应属于物理化学效应的范畴,它是由于物质的化学成分相同,但因结晶条件的 不同而使其晶体机构不同,而产生的荧光射线强度不同,从而带来误差。3)元素间效应指试样中待测元素之外的元素对待测元素的荧光强度的影响。2制样过程中的误差来源1)试样粒度及粒度分布粉末试样的X射线谱线强度不仅取决于元素浓度还与粉末粒度有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7年讲义)第八章荧光免疫技术

第八章荧光免疫技术 第一节概述 荧光免疫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种。 一、荧光的基本知识 1.荧光:荧光就是某些物质受到一定波长光的激发后,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出的波长大于激发光波长的光。 2.发射光谱:发射光谱是指固定激发光波长,在不同波长下所记录到的样品所发射的荧光强度谱图。激发态电子回到的能级不同,发出的荧光波长就不同。荧光物质在吸收光能后,即刻发射荧光,一旦停止供能,荧光随即消失。 3.激发光谱:激发光谱是指固定检测发射光荧光波长,用不同波长的激发光照射样品所记录到的相应的荧光发射强度谱图。 4.荧光效率;在一定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激发光强度呈正相关,即激发光越强,荧光越强,但过强的激发光会使荧光很快褪去。 5.荧光寿命:荧光物质被激发后产生的荧光衰减到一定程度时所用的时间称为荧光寿命。 6.荧光淬灭:荧光物质在某些理化因素(如紫外线照射、高温、苯胺、酚、I-、硝基苯等)作用下,发射荧光减弱甚至消退称为荧光淬灭。 7.荧光偏振。 二、荧光物质 (一)荧光色素 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乙醇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kD,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其主要优点是: ①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②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荧光。 2.四乙基罗丹明(RB200):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最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 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5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620nm,呈橙红色荧光。 4.藻红蛋白(R-RE):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65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78nm,呈明亮的橙色荧光。 (二)其他荧光物质 1.镧系螯合物:其中以Eu3+应用最广。Eu3+螯合物的激发光波长范围宽,发射光波长范围窄,荧光衰变时间长,最适合用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2.酶作用后产生荧光的物质:4-甲基伞酮-β-D半乳糖苷本身无荧光,受β-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分解成4-甲基伞酮,后者可发出荧光。其他如碱性磷酸酶的底物是4-甲基伞酮磷酸盐,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底物是对羟基苯乙酸等。 第二节荧光抗体技术 荧光抗体技术是以荧光素标记抗体,与切片中组织或细胞抗原反应,经洗涤分离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呈现特异性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及其部位,借此对组织细胞抗原进行定性和定位检测,或对自身抗体进行定性和滴度测定,此技术亦称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荧光染料基础知识大全

荧光染料根底知识大全 纺织染整团队今天 荧光显微镜技术的根本原理是借助荧光剂让细胞成分呈现高度具体的可视化效果,比方在目的蛋白后面连一个通用的荧光蛋白—GFP。在组织样本中,目的基因无法进展克隆,则需要用免疫荧光染色等其他技术手段来观察目的蛋白。为此,就需要利用抗体,这些抗体连接各种不同的荧光染料,直接或间接地与相应的靶构造相结合。此外,借助荧光染料,荧光显微镜技术不只局限于蛋白质,它还可以对核酸、聚糖等其他构造进展染色,即便钙离子等非生物物质也可以检测出来。 1免疫荧光 (IF) 在荧光显微镜技术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观察到你的目的蛋白:利用源荧光信号,即通过克隆手段,用遗传学方法将荧光蛋白与目的蛋白相连;或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特异性结合目的蛋白。 有些生物学问题采用第二种方法会更有用或更有必要。比方,组织学样品无法使用荧光蛋白,因为通常来说,标本都是从无法保存荧光蛋白的生物体中获取。此外,当有一个有功能的抗体可用时,免疫荧光法会比荧光蛋白技术快很多,因为后者必须先克隆目的基因再将DNA转染到适当的细胞中。 荧光蛋白的另一项劣势在于其本身属于蛋白质。因此,细胞的这些荧光蛋白具有特定的蛋白质特性,其会导致附着的目的蛋白质发生功能紊乱或出现误释的情况。然而,荧光蛋白技术仍然是观察活细胞的首选方法。 免疫荧光法利用了抗体可以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这个特性,对此它还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最简单的方式是使用可与目的蛋白相结合的荧光标记抗体。这种方法被称为"直接免疫荧光法〞。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两种不同特性的抗体。第一种抗体可以结合目的蛋白,但其本身并未进展荧光标记〔一抗〕。第二种抗体本身就携带荧光染料〔二抗〕,并且可以特异性结合一抗。这种方法被称为"间接免疫荧光法〞。 这种方法存在诸多优势。一方面,它会产生放大效应,因为不只一个二抗可以与一抗相结合。另一方面,没有必要始终用荧光染料标记目的蛋白的每个抗体,但可以使用市售荧光标记的二抗。免疫荧光中广泛使用的荧光染料包括FITC、TRITC 或一些Ale*a Fluor®染料,下文均有提及。 2FITC 和TRITC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是一种有机荧光染料,目前,这种荧光染料仍用于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中。在495/517 nm 处,该染料会产生激发/发射峰值,并可借助异硫氰酸盐反响基团与不同抗体结合,该基团可以和蛋白质上的氨基、巯基、咪唑、酪氨酰、羰基等基团相结合。 而它的根本成分——荧光素,其摩尔质量为332 g/mol,常被用作荧光示踪剂。FITC(389 g/mol) 是用于荧光显微镜技术的首批染料,且其被当成Ale*a Fluor®488 等后续荧光染料的发端。该染料的荧光活性取决于它的大共轭芳香电子系统,而该系统受蓝色光谱中的光所激发。 经常与FITC 同时使用的另一种染料是与其相似的TRITC [四甲基罗丹明-5(6)-异硫氰酸]。与FITC相反,TRITC 并非荧光素,而是罗丹明家族的衍生物。罗丹明也具有一个大的共轭芳香电子系统,正是该系统引发了它们的荧光行为。 还有一点与FITC 相反,TRITC (479 g/mol) 由最大波长为550nm的绿色光谱中的光所激发,它的最大发射波长为573 nm。与蛋白质〔例如,抗体〕结合也基于异硫氰酸盐反响基团。 虽然FITC 和TRITC 仍在使用,但由于它们属于发光相对较弱的荧光染料且它们的优势仅仅是经济实惠,因此,在最新的显微镜技术中并不推荐。 图1:果蝇胚胎发育,绿色:FITC;红色:TRITC 3青色素 这类荧光染料相对较少,从青色素衍生而来,也是其名称的由来:Cy2、Cy3、Cy5 和Cy7。上述所有青色素均可以通过其反响基团与核酸或蛋白相连。例如,采用了蛋白标记的马来酰亚胺基团。有趣的是,对于荧光,Cy5 对其周边电子环境非常敏感,该特征可用于酶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