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典籍英译过程与技巧

戏曲典籍英译过程与技巧

摘要:以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长生殿》译本为范例,研究典籍英译翻译过程:内容深度理解、语义初步转化与语义空缺填补,并探究译者在典籍英译分支——戏曲英译中的技巧运用。

关键词:戏曲典籍英译长生殿翻译技巧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美若瑰宝的文学作品凝结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成就,若能走出国门,必将得到盛誉。典籍英译,这项年轻的文化事业,在近年来颇具蓬勃发展之势。但相比之下,戏曲典籍英译,作为典籍英译的一项分支,只吸引得较少的关注度。曲,较诗词经说之异处,便是前者更为归真而传情。归真,便是天然去雕饰,雅俗共赏;传情,即为曲词音韵相融,可壮阔豪迈,可清丽淡雅。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得戏曲与诗词经说相较而毫不逊色,若能翻译得当,这些文学苍穹中的星辰亦将在国门之外光辉灿烂。

《长生殿》、《西厢记》、《琵琶行》、《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五大名剧。其中,清代戏曲作家洪昇,三易其稿,十年著成的《长生殿》,堪称明清戏曲中的奇葩,以其独特细腻的历史触感,清新悠长的音律词韵,在中国经典戏剧领域中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而久经流传。

以笔者拙见,戏曲典籍英译,应从其通俗易懂,文风流畅的特点出发,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翻译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内容深度理解、语义初步转化与语义空缺填补。

一、内容深度理解

有学者提出,典籍英译首先应强调理解。“从源出语到目的语的转换要经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王宏,2009)。”此时,内容深度理解即相当于语内准换步骤。古典戏曲,作为中国典籍一个重要的流派,在英译过程中首要任务即为透彻解析原著。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广泛涉猎文籍,博览古今历史,先对原作产生宏观的认知感与把握度,同时深入字里行间,援引辞典,反复推敲钻研,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句法分析(Syntax Analysis)、语义分析(Semantic Analysis)、语境分析(Analysis of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及语用分析(Pragmatic Analysis)。请看下列英译:

端冕中天,垂衣南面,山河一统皇唐。

Since I became Tang emperor I have ruled,This might realm, conferring royal favours.

先从字面上理解,端,玄端之服(谭帆,2004);冕,大冠,皆为天子服饰;山河代指指江山,国土。经过了词层面解析,便进入句法学范畴的分析:“山河

一统皇唐”按照逻辑的语序,应是唐皇一统山河。这是汉语语言学中一个典型的音调序变的例子。文学创作中,为满足语词平仄和谐,在语义基本等值的基础上往往要改变一下语词的组合顺序。翻译时,遵照改变之前的语序即可。此时,译者又会面临一个问题:直译与意译的侧重。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字词句法层面的含义带进语境,进行分析。上述原文出自《长生殿》第二出:定情,为唐明皇出场时用语。从历史角度来看,时值开元初期,唐明皇励精图治,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经此分析,译者选择了侧重意译:“Since I became Tang emperor I have ruled,this might realm”看到祖国山河大好,国泰民安,这位盛唐之君转而实行无为而治。于是,“端冕中天,垂衣南面”便被赋予了天下太平,无为而治的蕴意,翻译成最终的目的语文本,便是conferring royal favours.

二、语义初步转化与语义空缺填补

在对原作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戏曲典籍翻译便进入第二个阶段:语义初步转换与语义空缺填补。这个步骤可理解为语际翻译。之所以要特别提出语义空缺填补,是针对戏曲典籍自身的精简性与含蓄性而提出的,力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下面,将此过程分别从两个方面一一进行探究。

1.语义初步转化

根据翻译理论,在此阶段,译者通过对汉英戏曲作品词汇、句子、语体风格及节奏特点进行对比,以目的语英语读者为受众考虑,力求达到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戏曲,作为文学文体,美学性可谓是其强大生命力燃燃之火的厚实柴薪。下面从文法、逻辑、结构、修辞四方面出发,探究针对戏剧文学的动态平衡语义初步准换。

关于文法,请看如下英译:

听好鸟犹作欢声,睹新花似斗荣辉。

Though birds are singing for joyAnd spring flowers are ablaze with colour now.

由于中英句法表达上的差异,常常要进行词性的转换。“作欢声”为一个动宾短语,译者按照英语受众的习惯,转译成句法学中的VP型短语(Verb Phrase):sing for joy;同理,“斗荣辉”转译成AP型短语(Adjective Phrase),使得目的语文本流畅通顺。又如:

无端惹起闲烦恼,有话将谁告?

I am suddenly plunged in despair,

But to whom can I bare my heart?

另一个常见中英句法习惯差异之处为主被动句型的偏好。英语文学中常见被

动句式以表达情状,戏剧作品中更是屡见不鲜。引文中“惹起闲烦恼”经译者转换形态,译成plunged in despair,译后行文自然。另一点值得关注的地方,便是第二句用的倒装,使得译后的英文文本更加地道,不留翻译体的痕迹。

(1)逻辑。学者言,中英翻译时,在原文合乎情理的说法,换成英语有可能不合逻辑(王治奎,2005)。白话文的翻译尚且如此,文言作品由于其历史性,使得这种情况在戏曲典籍翻译中多有出现。此时,就需要按照英语受众的思维方式与逻辑习惯,通过意译来达到戏曲典籍翻译的动态平衡。下列英译:

把一个朝纲,看看弄得不成模样了。

The government is going to rack and ruin.

原文为否定之意,译者将正意反译,不仅未改变原意,反而得到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思维习惯的语句。又如,译者将“枕边闻香气”译为This hair perfumed my pillow,相比直接的译法:smell the fragrance on my pillow,既避免了模糊不清的语义,又顺应了读者的逻辑习惯。再者,在《长生殿》的译文中,所有的词牌名替换为角色名称,可以说是经译者苦心所思,力求符合受众欣赏习惯的决定。

(2)结构。《长生殿》英译中最显著的运用便是词行的排列。文中译者将唱词一律转换为的英语文学作品中行诗的形式,形成英语读者的所熟悉的文学作品形态。

(3)修辞。修辞是进行戏曲作品创作时的魂灵之笔。在翻译戏曲典籍时,不仅要考虑目的语的用词构句是否贴切合理,还要考虑到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修辞习惯差异。如下文:

教人好疑怪,教人好疑怪。

This is strange,very strange

由于汉语喜重复,英语崇简介,原文若译为This is strange ,this is strange.,便会让读者好疑怪了。一向简洁的英语语言忌讳重复,但只译出This is strange,又会失掉原来的感情色彩。此时译者做了小小改动。将修饰语very引入,既保留了原情,又避免了冗余。再有:

惟愿取情似金坚,钗不单分盒永完。

May our love be as close as firm,

May the phoenixes never be parted;May the box never be devided!

得出的译文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译者通过分合译技巧的灵活运用,最终达到了动态平衡。

2.语义空缺填补

上述过程之所以称为初步准换,是因为经由此阶段源出语转换而成的目的语在语义上是尚欠成熟完整的。具体分析,是由于各国民族文化,社会视角,审美认知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此时的文本正如刚出土的玉石料,须加以潜心雕琢,予其神韵,而语义空缺的填补正是巧匠之工。语义空缺填补的基础,是对源出语文本的准确理解,包括源出语文本的背景分析,文本语境解析,结构分析等;研究起点是寻找出语义确实的缘由,而填补原则是经过“激活扩散、推理与更新”(瞿宗德,2007)。此时,克劳地(Klaudy,2004)针对语义缺失提出的“显化”(explication)分类策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显化与内在显化。

(1)强制性显化。这种策略多用于由于源出语同目的语的语法与语义相异而产生的语义空缺。请看如下译文:

失意空悲头角,伤心更陷罗罝。

My luck has been bad, my ambition thwarted,And now I have fallen into a trap.

由于汉语语法灵活性较高,所包含的时态常常是隐形的,译为目的语英语时就会产生模糊感与歧义。根据此原理,译者补出了恰当的时态而完整了语义。在戏曲典籍英译时,由于汉语习惯于省略另一点常常发生的语义缺失为成分语缺失。要保持严谨的语内义贯通,常常要经过推理推出完整的语义成分。现举出其中一例,像这样为了使句意完整而补出主语的情况在整部作品中皆有出现:

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

When the egret is hidden by snow,

One sees it only when it begins to fly.

When the parrot is hidden behind a willow,

One detects it only when it begins to speak.

另外,补出隐含状语的现象也常有发生:

论男儿壮怀须自吐,肯空向杞天乎?笑他每似堂间处燕,有谁曾屋上瞻乌!

A hero should carve out his way,Not simply rail at fate;The men of today are thoughtless as the swallows That nest beneath the eaves,Not knowing that crows have swarmed upon the roof。

堂间处燕出自《孔从子》,喻指身处空堂却对自身危险毫无觉察的飞燕。而屋上瞻乌则源于《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描摹出忧国忧民之士。原作者将两处用典合并得严丝合缝,语义流畅,将一代忠臣铮铮铁骨烘托得淋漓尽致。

中国曲词用典向来言简意赅,不少甚至晦涩难懂。加之中国古今的变迁,中外文化的差异,曲词用典的翻译,若得当,便为作者与读者构架出通达的桥梁,若失当,就挖掘出难逾的鸿沟。此时,译者巧妙补出了隐含的意义:Not knowing that crows have swarmed upon the roof,语义顿时明了易懂。

(2)非强制性显化。针对源出语与目的语的行文风格差异而形成的语义空缺。非强制性显化与强制性显化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得到的目的语文本,若不经过非强制性显化,在语法语义上都是正确完备的,只是文风上略显生硬。这时,译者往往顺应整体的文风,进行修改。例如,《长生殿》中形容杨贵妃身姿时的“一朵红云空自漾”中的“红”,此时若译为pink或red从单纯的语义上并无错误,但显得乏味,失去了原文的色彩。故译者将其译为rosy,杨贵妃的曼妙身姿精致容颜马上跃然纸上。又如,此句“累臣今喜作亲臣”,为安禄山暂时得势时的话语,译者译为Once a prisoner, I am now favorite,既清晰了语义,又保持了文风。

(3)语用显化与内在显化。语用显化与内在显化,是从目的语读者出发,为使其更好了解源出语民族文化而将隐含的信息暴露出来的显化策略。

如文中的“细看流年与五星”译成Reading men’s horoscopes or from the stars.流年是汉语命理学名词,意指人一年的运气。Horoscopes为西方的占星术,所包含对象为天气,命理等,若单单译为horoscopes,可能会对西方读者产生歧义。此时,译者考虑到其中的文化差异,加上了men,限制了对象的范围,从而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

三、结语

通过对以上《长生殿》译本的赏析,我们从内容深度理解、语义初步转化及语义空缺填补这些方面领略了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高超的翻译造诣,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戏曲典籍英译的道路上,中国译者任重而道远。在此,笔者衷心希望戏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清]洪昇著.杨宪益,戴乃迭译.长生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2]谭帆,杨坤.长生殿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一) 词义的选择 英汉语言中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 一词多类指一个词往往属于几个词类,具有不同的意义。 一词多义就是说同一个词在同一类中,又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我们在弄清原句结构后要善于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的词义: 一、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选择某个词的词义,首先判明这个词在原句中应属于哪一种词类,再确定词义 ----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 相同的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adj ---He likes mathematics more than physics ( 他喜欢数学甚于喜欢物理学) v ---In the sun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 are fine 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内的阳光里,细微的尘埃象金子一般在闪闪发亮。(前置词) ---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名词) 二、根据上下文练习以及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场合往往也有不同含义。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 ---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 他绝不会干那件事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He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blame. 怎么也不该怪他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根本不宜找他商量 ---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我怎么也没料到会在这个地方见到你

戏曲典籍英译过程与技巧

戏曲典籍英译过程与技巧 摘要:以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长生殿》译本为范例,研究典籍英译翻译过程:内容深度理解、语义初步转化与语义空缺填补,并探究译者在典籍英译分支——戏曲英译中的技巧运用。 关键词:戏曲典籍英译长生殿翻译技巧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美若瑰宝的文学作品凝结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成就,若能走出国门,必将得到盛誉。典籍英译,这项年轻的文化事业,在近年来颇具蓬勃发展之势。但相比之下,戏曲典籍英译,作为典籍英译的一项分支,只吸引得较少的关注度。曲,较诗词经说之异处,便是前者更为归真而传情。归真,便是天然去雕饰,雅俗共赏;传情,即为曲词音韵相融,可壮阔豪迈,可清丽淡雅。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得戏曲与诗词经说相较而毫不逊色,若能翻译得当,这些文学苍穹中的星辰亦将在国门之外光辉灿烂。 《长生殿》、《西厢记》、《琵琶行》、《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五大名剧。其中,清代戏曲作家洪昇,三易其稿,十年著成的《长生殿》,堪称明清戏曲中的奇葩,以其独特细腻的历史触感,清新悠长的音律词韵,在中国经典戏剧领域中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而久经流传。 以笔者拙见,戏曲典籍英译,应从其通俗易懂,文风流畅的特点出发,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翻译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内容深度理解、语义初步转化与语义空缺填补。 一、内容深度理解 有学者提出,典籍英译首先应强调理解。“从源出语到目的语的转换要经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王宏,2009)。”此时,内容深度理解即相当于语内准换步骤。古典戏曲,作为中国典籍一个重要的流派,在英译过程中首要任务即为透彻解析原著。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广泛涉猎文籍,博览古今历史,先对原作产生宏观的认知感与把握度,同时深入字里行间,援引辞典,反复推敲钻研,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句法分析(Syntax Analysis)、语义分析(Semantic Analysis)、语境分析(Analysis of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及语用分析(Pragmatic Analysis)。请看下列英译: 端冕中天,垂衣南面,山河一统皇唐。 Since I became Tang emperor I have ruled,This might realm, conferring royal favours. 先从字面上理解,端,玄端之服(谭帆,2004);冕,大冠,皆为天子服饰;山河代指指江山,国土。经过了词层面解析,便进入句法学范畴的分析:“山河

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

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 中国古典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规整的曲牌、婉转的曲调、优美的唱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戏剧文化,一直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在我国所有戏剧种类当中,昆曲又独树一帜,被尊为我国戏曲的活化石,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创作于明代,它的作者是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的中国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运用诗意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了名门闺秀杜丽娘和文质彬彬的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冲破社会阶级藩篱、追求幸福、渴望自由的精神。加之《牡丹亭》文字水平精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戏剧典籍中的精品,从文学艺术角度对其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自1939年起,我国开始有译者着手进行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工作,目前比较成熟的译本有1980年汉学家白芝出版的全译本;中国翻译家张光前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全译本;我国注明翻译家汪榕培千禧年出版的全译本;随后许渊冲父子也出版了《牡丹亭》的全译本。 一、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的一般过程 在我国古代,涌现了大量文史经典著作,灿若繁星的典籍作品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些作品放在现代来看,仍然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近年来,国学典籍的英译 1/ 7

事业发展愈发顺利,作为国学典籍分支之一的戏剧典籍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相比于诗词而言,更加反映世情,篇幅更长、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中《长生殿》、《西厢记》、《琵琶行》、《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五大名剧。这些戏剧典籍既有诗词的文采雅致,又能作为古代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若能对它们进行适当的翻译,将其传播到更广阔的事业,我国古代的戏剧典籍势必能够发挥更大的光和热。一般来说,戏剧典籍的英译需要遵循以下过程: 首先翻译者需要对戏剧典籍的内容做到深刻理解。比如对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翻译,并不仅仅要翻译出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生死相依、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翻译出这部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那种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以及真情至上跨越生死的信念。昆曲《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本是江南女子、名门闺秀,为何能够在梦中一见柳梦梅后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桎梏相许终身,这些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有關的内容都需要翻译者有透彻深刻的理解。 其次需要考虑到语言之间的差异,做到中文与英文,文言文与现代文字之间语义的转化和填补。《牡丹亭》当中除了介绍性的文字,就是一个个曲牌名串起了整个故事,中国古代文言文当中有大量省略、倒装、互文的用法,这些修辞手法无疑给翻译增 2/ 7

英译汉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英译汉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英译汉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英译汉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之上的,专业英文的翻译技巧讲与练。这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法方面的一些表达手段上各有其特点。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英译汉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英译汉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语序调整主要指词序、句序两方面的调整。英汉语句中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或表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各种定语的位置和各种状语的次序在英、汉语言中则有同有异。 一、定语位置的调整 1.单词作定语 英文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汉语中也大体如此。有时英文中有后置的,但译成汉语时一般都前置。 something important(后置)重要的事情(前置) 如果英文中名词前的定语过多,译文中则不宜完全前置,因为汉语不习惯在名词前用过多的定语。a little,yellow,ragged beggar (前置)一个要饭的.,身材矮小,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后置)2.短语作定语 英文中,修饰名词的短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后,而汉语则反之,但间或也有放在后面的,视汉语习惯而定。 their attempt to cross the river(后置)他们渡江的企图(前置) 二、状语位置的调整 1.单词作状语 英文中单词作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其他状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形容词或状语的前面,这一点与汉语相同。 He was very active in class.(前置)他在班上很活跃,专业英文《专业英文的翻译技巧讲与练》。(前置) 英文中单词作状语修饰动词时,一般放在动词之后,而在汉语里

则放在动词之前。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后置)现代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前置)2.短语作状语 英文中短语状语可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或之后,译成汉语时则大多数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但也有放在后面的。 Seeing this,some of us became very worried.(前置) 看到这种情况,我们有些人心里很着急。(前置) A jeep full sped fast,drenching me in spray.(后置) 一辆坐满人的吉普车急驶而过,溅了我一身水。(后置) 英文中地点状语一般在时间状语之前,而汉语中时间状语则往往放在地点状语之前。 He was born in Beijing on May 20,1970.(地点在前) 他是1970年5月20日在北京出生的。(时间在前) 英文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的排列一般是从小到大,而汉语中则是从大到小。 英译汉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一、英汉翻译的方法 总的来说,英译汉的翻译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直译和意译。从翻译过程来看,直译 为直接,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不是死译;意译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更多考虑英语的特点。 二、英汉翻译常用三大技巧 1、增译法 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语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e.g. 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 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 (增译主语和谓语) 2、省译法

中国典籍英译赏析

《中国典籍英译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142030 课程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英语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典籍英译赏析》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高年级的选修课,本课程研究中国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通过赏析英译的中国典籍,旨在完善学生的翻译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口笔译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学修养以及语言艺术修养。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通过中国典籍英译赏析和翻译训练,使学生逐步提高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中国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具备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并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写、译等技能的要求。 知识要求: 1.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2. 熟练掌握英语翻译基本理论及方法; 3. 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较扎实的相关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能力要求: 1.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2. 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及使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5. 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6.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的基本品质及实践能力。 技能要求: 1.初步了解中国典籍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 2.能翻译中等难度的中国典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 3. 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实施说明 第六学期开设《中国典籍英译赏析》,教学时间为4周,每周4学时,总计16学时。 1. 教学方法; 本课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重视中国典籍英译赏析英译的理论与技巧及翻译实践训练,始终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2. 教学手段: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多种手段开展教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先修完《翻译理论基础》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 练习题的形式要多样化,中国典籍英译赏析的选材要广、知识点饱满。 2. 教学活动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实践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是书本理论知

双语文化典籍汉英翻译:《西厢记》

双语文化典籍汉英翻译:《西厢记》 元杂剧的语言艺术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前者语言朴素无华,生动形象,以关汉卿为代表;而后者,辞藻华美,富有诗意,典型作品为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可谓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中国古诗词戏曲文化内涵丰富,寥寥数字便是文,想要翻译这种高度凝练传神的语言艺术,绝非易事,而许渊冲老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翻译技巧为我们树立了模范。 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With clouds the sky turns gray, o'er the yellow-bloom-paved was. How bitter blows the western breeze! From north to south fly the wild geese. Why like wine-flushed face is frosted forest red? It's dyed in tears the parting lovers shed. 解析: 1. “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一俯视一仰,雄浑苍茫,渲染孤寂悲凉的氛围。“碧云天”中的“碧”不是传统上的青绿色,根据全曲的意境,实则应该为灰色,许译此处处理为“gray”,更符合原文意境。 2. 中国古诗词讲求押韵,翻译古典文集,能够较大还原原作风貌已属不易,做到声韵和谐更是不易,所以有些译者会选择采用自由体翻译。许先生提出“三美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强调意思的同时,也讲求韵律和形式。译文后四句,两两对仗。例句中标出的词尾,双双押韵。 3.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历来被人称道,特别是“染”和“醉”。许老将“醉”翻为“wine-flushed face”,十分巧妙。“It's dyed in tears the parting lovers shed”中的“dye'将“染”这一动词诠释得十分到位,霜林不是经霜而红,而是被离人的眼泪所感染。 2 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萤火焉能比月轮?高低远近都休论,我拆白道字辨个清浑。君瑞是“肖”字这壁着个“立人”,你是个“木寸”“马户”“尸巾”。

典籍英译中的语境重构策略探讨

典籍英译中的语境重构策略探讨 中文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经典著作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 现了古代汉语的经典表达方式。然而,由于汉语表达方式与英语表达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将中文典籍翻译成英文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的语境重构策略,以帮助译者们更好地解决翻译难题。 一、语境重构的概念 语境重构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所表达的意思进行加工和调整,以使翻译结果更 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从而达到更好的传译效果。语境重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使翻译更准确、自然、流畅、清晰,更贴近目标读者 的语言和文化习惯。 在翻译中,语境重构的策略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译文的目的和受众 在进行语境重构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译文的目的和受众,从而确定翻译的语言风格、用词、句式等。比如,如果翻译的是古典诗歌,译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目标读者能够欣赏 其艺术价值,因此应该更注重其韵律、音韵和意境等方面;如果是科技文章,译文的目的 则是为了传递专业知识,因此应该更注重准确性和技术术语的翻译。 2. 文化差异的处理 在翻译中,文化差异往往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有效地处理文化差异,译者需要 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背景,并尽力消除原文和目标语言之间的障碍。这可能需要译者通 读原文,了解其文化内涵、上下文和历史背景,以及目标读者对此的理解程度。比如,中 国传统戏曲中常常出现“丹青”、“砚台”等文化词汇,对于目标读者而言可能会比较陌生,译者需要考虑到这一点,进行一定的注释和解释。 3. 语言风格的调整 语言风格是翻译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因为不同语言对于表达方式、用词、语气等都存 在着不同的习惯和规则,所以在翻译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读者的需要,进行语言风格 的调整。比如,中文典籍中常常使用文言文表达方式,但在英语中,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显 得过于古板和拘谨,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适当地运用现代英语的语言风格。 除了考虑到整体的语言风格外,上下文也是翻译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由于语境的 变化会对意思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整个文句的意思,进行充分的推敲 和理解。比如,中文典籍中经常使用典故和引用,如果翻译不当,可能会丧失原有的文化 内涵和美感。

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英译问题刍议

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英译问题刍议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戏曲也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舞台,需要将其 独特的魅力传播给外国观众。然而,戏曲跨文化传播中的英译问题一 直备受关注。本文将围绕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英译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戏曲因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对于外国观 众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在戏曲的英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 达中文戏曲的内涵成为了一个挑战。首先,英译者需要深入理解戏曲 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包括戏曲剧情、情感表达和角色塑造等方面。 其次,英译者需要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使戏曲的独特之处能够得 到准确而生动的传达。 在实际英译过程中,英译者常常面临戏曲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 法的难题。中国戏曲中的歌词、唱腔、表情等在英语中难以准确表达,并且与西方观众的审美习惯存在差异。因此,英译者需要在保持戏曲 风格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灵活处理翻译的问题。 此外,英译者还需要考虑到戏曲剧情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戏曲 中的传统故事往往与中国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而对于外国观众来说 可能不太熟悉。在英译过程中,英译者需要通过加入适当的背景信息 和注释,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戏曲。 此外,在戏曲跨文化传播中,英译的内容和形式也对其传播效果产 生重要影响。英译者需要审慎选择表达方式和词汇,以便让外国观众

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同时,英译者还应该注意平衡传统和现代的 特点,以保持戏曲在现代社会的吸引力。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多种新媒体和平台为戏曲跨文化传播提供 了更多的可能。除了传统的演出形式外,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中 国戏曲得以向全球观众传播。在英译过程中,英译者需要充分利用这 些新媒体平台,将戏曲以更具吸引力和知识性的方式呈现给外国观众。 总之,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英译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任务。英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中文戏曲和中国文化的理解,灵活运用翻 译策略,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善用新媒体平台,以使中国戏曲 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推广。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中 国戏曲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走向世界舞台。

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

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 《牡丹亭》,一部经典的京剧曲艺作品,出自著名编剧杨锐之手,曾受到中国观众的 喜爱。本剧讲述了男主角全明珠(殷天正扮演)被爱慕多年、又遭受心机刁难的女侍花黛 蓉(程芳扮演)所折磨、最后遭受著名将领陶登(朱自清扮演)和灵慧巧妙的阿Q(胡金 铃扮演)偷袭,妙招驰骋、情况反转的故事。 本剧以话剧的形式为基础,融入大量的曲艺,使剧中角色的心理情绪有了强烈的可视 化缓和传达,使观众能够领略故事情节。本剧源于宋代,但在不同时期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增加了大量舞台节目,如场景变换,舞蹈,相声,独角戏,武打,技巧,杂技等等。 由于舞台节目的复杂性,英译本的舞台节目一般采用比较简短的描述,并以普通话为 基础,将节目中的摆设转换为英语表达,以表现节目本身的特点。从描述上看,Tag(舞 台节目的简要介绍)的编写更多的有两个方向:其一,以对台词的节选,或名词来形象化 地表达出台词中的主要内容,使其与俗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根据台词内容,写出 极具特色的短句,使得台词具有一定的韵律。 牡丹亭在英译本里舞台节目的英译展现出缓慢的节奏,音乐的配合十分重要。电台dialogue的英译有其特定的语言特点,主要以对话的简短,形象化的描写,表现出人物思想诉求,体现出剧本情节,来展现诸台情感风采。同时,把换装,舞蹈,武打,技巧,杂技,变换等节目采用特别的插入式,展现了舞台艺术的精彩情节。 杂技形式上,重视美感和动态变化,因此英译本中对这些动作的描写有着独特的风格,用消极的描写为读者以直观的表达节目精彩之处。舞蹈形式更多的是依据普通话,中外文 化的一些表现专用词汇,来丰富英文的表达,使语言流畅紧凑。武打形式则多是采用精美 的词句,来忠实的描写出宋词中的武打,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变换有时以普通话形象地 描述,有时则发挥英文的形容性,表达事物灵活变化的状态或特点,使语言更具有生动性。 另外,英译本中舞台节目的描述一般采用元慴化的语言,并且重视一言尽疾,注重耳 音效果,尽量表达出节目本身的特色,在保留中国式乐感的同时,又有效地表达出本剧的 艺术美感。

中国戏曲术语英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戏曲术语英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是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戏曲表演和研究过程中,戏曲术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戏曲艺术中的专业术语体系,包括角色、表演技巧、剧情结构等方面的名词和术语。然而,在跨语言交流和跨文化传播中,戏曲术语的翻译问题成为一个挑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戏曲术语的英译问题,并探讨其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常见戏曲术语的英译和翻译原则的分析,希望可以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戏曲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指出了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方式。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引入文章的主题,概括性地介绍了中国戏曲术语英译的重要性和本文涉及的内容。此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在概述中简要说明了中国戏曲术语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引发读者对文章主题的兴趣。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安排进行介绍,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架构。目的部分则详细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了研究的动机和价值。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围绕戏曲术语的概述、常见戏曲术语英译和英译戏曲术语的重要性展开论述。在戏曲术语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国戏曲术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常见戏曲术语英译则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国戏曲术语及其英译,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参考;英译戏曲术语的重要性部分阐明了对戏曲术语进行英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文化的意义。 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并展望了戏曲术语英译的前景。在对戏曲术语英译的展望中,可以讨论对戏曲术语翻译工作的推动和促进,以及对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贡献。最后,结语部分可以简洁明了地概括全文,强调文章的主旨和重要性。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本文将对中国戏曲术语的英译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探讨,旨在促进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了解和研究平台。 1.3 目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中国戏曲中常见的术语,并提供它们的英文翻译。通过对戏曲术语的英译,可以帮助国际学者、翻译人员和戏曲爱好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戏曲文化。同时,将这些术语翻译成英文也有助于促进中外戏曲艺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解释,读者可以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 为中心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 中国戏剧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观念。在对中国戏剧典籍的译介研究中,《牡丹亭》作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备受重视。本文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探讨其翻译历史、翻译策略及对外传播的影响。 《牡丹亭》是元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以其浪漫唯美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道德思考而享誉中外。然而,由于其古文表达方式与西方戏剧传统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翻译《牡丹亭》需要兼顾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语言上,古汉语和英语具有根本性的差异。古汉语追求简练和意象的表达,而英语更注重主谓宾结构和逻辑性。因此,译者需要在表达方式上寻找平衡点,既要保留原作的意境和风格,又要让英语读者易于理解。 其次,翻译《牡丹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戏剧典籍的接触并不深入,他们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戏剧表现方式缺乏了解。因此,译者需要通过注释和补充说明,帮助读者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化内涵,以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兴趣。 然而,在对《牡丹亭》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也存在一些误区。有些译者追求忠实于原作,过于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结构,导致英译版的语义混乱和乏味。另一些译者过于注重西方戏剧

的逻辑性,倾向于删减原文的修辞和想象力,导致英译版缺乏古典戏剧的韵味和魅力。因此,在《牡丹亭》的英译中,需要译者恰当平衡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既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和意境,又要满足现代英语读者的阅读需求。 此外,《牡丹亭》的英译在对外传播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英译版的出版,使得西方读者对中国古代戏剧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增进了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英译版也为中国的戏剧家和翻译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促进了中国戏剧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对于中国戏剧典籍的译介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广中国优秀的戏剧文化,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牡丹亭》作为其中的典型作品,其英译与传播历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中国戏剧典籍的翻译与研究,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了解中国戏剧的魅力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戏剧典籍的翻译与传播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译者需要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恰当平衡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以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牡丹亭》的英译不仅有助于西方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戏剧,也为中国戏剧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广中国优秀的戏剧文化,还在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中国戏剧典籍的翻译与研究,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和了解中国戏剧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英文版)

栏目索引与介绍 •当前位置: 主页/ •中外文化/中国文化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将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融合。因此,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介绍给世界各 国人民是所有英语爱好者应尽的责任。 开辟这个栏目,就是为了适应对外宣传的需要。我们将在此介绍中国历史、音乐、绘画、考古、旅游、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那些从事中国文 化教学与研究的师生会在这里找到一些参考资料和英语表达方式。 中国文化知识漫谈(中文)中国文化美国行(新闻报道与背景介 绍) Culture Relics文化古迹Travel Features旅游Wushu/Qigong武术与气功Opera/Theatre戏曲Galleries/Museums美术馆与博物馆Peking Opera中国京剧Events/Festivals节日与民俗Local Opera中国地方戏 Chinese New Year's Day中国新年来历与24节气Dance Drama and Ballet中国舞剧与芭蕾 Traditions of Chinese New Year中国 新年除夕习俗 Modern Chinese Drama中国话剧 Do's and Don'ts of Chinese New Year 中国新年禁忌Acrobatics, Puppet and Shadow Shows杂技、木偶戏与皮影 The History of Lion Dance中国舞狮Quyi Performances中国曲艺表演 The History of Fireworks中国鞭炮Paintings/Handicrafts绘画与工艺品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成语典故一 (三国演义、西游记)Brithday of Confucius孔子生日成语典故二 Birthday of Mazoo妈祖生日成语典故三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成语典故四 Moon Festival中秋节 中国古代简史 中国文学(包括古文、近代、现代与当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作家传记)中国诗歌英译 (请综合训练中翻译技巧栏目) 中国旅游《旅游英语》网络课程 中国旅游十大特色中国西藏 北京景点天坛 中国美食故宫 中国十二生肖:12 Taditional Zodiacs M usic音乐 RAM HORSE Solo Recordings中国音乐独奏 MONKEY ROOSTER Collected Recordings 中国音乐集锦 SNAKE DRAGON Traditional Chinese 中国传统乐器与音 乐

国外戏剧翻译研究的发展及流变

国外戏剧翻译研究的发展及流变 戏剧翻译研究在国外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一主题的概况。我们需要了解戏剧翻译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分析其发展历程和流变,最后探讨它对未来的启示和展望。 戏剧翻译研究主要如何将一种语言的戏剧文本准确无误地翻译成另 一种语言,同时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在戏剧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的转换,还要处理文化、舞台呈现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戏剧翻译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戏剧翻译研究主要语言层面的转换,包括词汇、句式和修辞等方面的处理。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初的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及其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该理论主张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动态平衡,使观众能够获得与原作观众相同的感受。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研究开始与戏剧翻译研究相结合。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他们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观,强调翻译应实现原文在文化、交际和美学等方面的功能,同时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应具有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开始应用于戏剧翻译研究。数字技术为戏剧翻译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如字幕翻译、语音识别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和准确性,但也给戏剧翻译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技术难题、知识产权问题等。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戏剧翻译研究逐渐从传统的研究方法向数字化转变。数字技术为戏剧翻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通过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辅助翻译,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多语种之间的即时互译,有助于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虽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戏剧翻译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由于机器翻译的局限性,有时会出现理解偏差和语义不准的情况。另外,数字化翻译还涉及到知识产权、数据隐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戏剧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流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我们需要语言之外的文化、交际等因素,以实现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翻译。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未来戏剧翻译的重要趋势,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相关技术,以应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以推动戏剧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的重要性

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的重要性 作者:陈圆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 摘要:中国文化典籍的源语文本大都是文言文,因此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需要经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过程。在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语际翻译的效果。本文从典籍英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阐述典籍英译的过程,并列举实例分析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典籍英译;语内翻译;语际翻译 中国文化典籍一般指的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和书籍,有着非比寻常的历史意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在这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数不胜数的文化典籍。把这些承载着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积淀的典籍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可以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度。 一、典籍英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将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广为人传的文献和著作翻译成英语,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政府大力号召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样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莫大的帮助。 翻译是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我国被收编至《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中的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被译成英语的只有28本,译成法语的只有18本。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之中只有几十本被译成外语,说明我国在这对外翻译方面做得还不够。 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有助于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促进文化交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典籍英译的过程 中国文化典籍的源语文本大都是文言文,因此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与将现代汉语翻译成英语所经历的过程是不一样的。现代汉语译成英语只需经历语际翻译这一过程,而将文化典籍译成现代汉语则需经历两个阶段——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 根据雅克布逊的翻译理论,翻译可以分为三类,而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涉及到是其中两类: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顾名思义,语内翻译说的是在一种语言之中,两种符号间互相转换,而语际翻译则是两种语言之间,用一种语言对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解释或翻译。

京剧典籍《梅妃》英译研究

京剧典籍《梅妃》英译研究 作者:王希宝,王琢珏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11期 王希宝1,王琢珏2 (1.辽宁省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62;2.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程砚秋名剧《梅妃》来研究京剧典籍英译,论述其 英译原因,并以第十一场(别院中)为例对《梅妃》唱词进行中英对比分析,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京剧典籍《梅妃》;英译原因;中英对比分析 doi:10.16083/https://www.360docs.net/doc/8419186802.html,ki.1671—1580.2016.11.048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11—0160—03 收稿日期:2016—07—05 作者简介:王希宝(1967—),男,辽宁开原人,辽宁省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和戏剧戏曲学。王琢珏(1990—),女,辽宁开原人,辽宁大学文学院,2013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戏曲小说和翻译。 一、京剧典籍《梅妃》剧情简介 京剧《梅妃》由金仲荪1925 年编剧,程砚秋1928年9 月上演,是程派代表作品。该剧取材于唐人小说《江采萍传》。唐明皇李隆基选色征歌,高力士在江南访到江仲逊女儿江采萍, 深受宠爱,被封为贵妃;因她喜爱梅花,赐号梅妃,并特地建造了一座梅亭,但不久唐明皇又 得到了杨玉环,喜新厌旧。梅妃独居后宫,回忆当年相爱盛况,引起无限惆怅与哀怨,顾影徘徊,赋诗寄意,但唐沉迷于杨玉环,对梅妃不理不睬,终于被遗弃。安禄山造反,唐明皇仓皇 入川,梅妃死于乱兵之中。郭子仪平安史之乱,唐明皇回到宫中,一天偶到梅亭游玩,突然想 起梅妃,感伤中慢慢睡去,梦中与梅妃诉说离情,醒来是一场梦,惆怅唏嘘,回宫而去。 二、京剧典籍《梅妃》英译原因 京剧《梅妃》自诞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如果把这部典籍译成英语,让世界人民了解 和欣赏,程派艺术影响力将有深远意义,文本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挖掘是翻译此剧的主要原因。 从文本上看,《梅妃》是个载歌载舞的宫廷戏,也是具有浓郁程派风格的历史悲剧,全剧 大背景依托于唐朝“安史之乱”,剧中表现了女主人公江采萍在封建宫闱中的不幸遭遇,抨击 了专制帝王的薄幸无情。梅妃孤傲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她是个才女,写下了《楼东赋》以解心中烦闷,“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妒色庸庸,妒气 冲冲,夺我之爱,斥我于幽宫。”她的幽怨气质造就了她抑郁的性格特征,如果说杨玉环的出 现和唐明皇的背信弃义导致了她的不幸,那么她个人内心的情感纠结也是她的悲剧成因之一, 所以梅妃这一人物形象是极其复杂的,她的心灵世界里充满各种矛盾和宣泄,有彷徨、不满, 然而更多的是无奈、忧愁和哀怨。 从艺术上看,程先生为了准确表现这个悲剧人物,在唱腔安排上独具匠心。“下亭来只觉 得清香阵阵”【西皮二六转快板】,欢快流畅,表现了梅妃见唐明皇的喜悦心情;两段【南梆

英译汉翻译技巧步骤

英译汉翻译技巧步骤 英译汉翻译技巧步骤 英译汉是运用汉语把英语所表达的思想精确而完好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而英译汉的过程则是正确理解英语原文和创造性地用汉语再现英语原文的过程,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特别地留意: (1) 汉语所要表达的是英语原文的内容,即句子或文章的意义,而不是句子结构; (2) 在翻译过程中,英语原文的内容要精确而完好地重新表达出来,而不是将两种语言结构进行简洁的转换。 英译汉的过程包括理解,分析句架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若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就谈不上精确的表达,但理解与表达通常是互相联系,往返反复的过程,在进行汉语表达的时候,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生从英语到汉语,再从汉语到英语反复的推敲。 一、理解 理解阶段的目的在于读懂英语原文,弄清原文的意思。 (1) 通读全文。 通读全文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理解划线的 部分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的语法与规律关系。一篇好的文章,其前后的意思都互相关联,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一个单词或句子只有在具 体的上下文中才能表达出精确的含义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才对上文中的某个难以理解的地方"恍然大悟'。因此,上下文能关怀我们正确的理解划线的部分,通读全文是很重要的。 (2) 分析句子结构。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具有特殊好的英语语法学问,在做翻译试 题时也应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在分句子结构时,我们要留意首

先把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找出来,这样句子的骨干结构也就清楚了,在分析句子的骨干结构时还应当留意分析句子中成分是否有省略的地方,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是否明确等等。 (3) 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的依据除了句子本身之外,还有该句子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此阶段应清楚以下问题: A. 句子中是否含有代词和其他具有指代意义的词,假如有,应根据上下文确定它们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B. 句子中的短语和一些常用的词往往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那么,在该句中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C. 依据你的理解,该部分的意义是否与全篇文章的内容一致,有无相互矛盾。 总之,在动手翻译之前,首先要读懂原文,不要一上来就急于动手翻译,这样做往往会出现一种状况:该题快要翻译完了,猛然又觉察自己理解有误,马上就急忙修改,而且很简洁忙中出错。 二、表达 表达就是译者把自己从英语原文理解的内容用汉语表达出来,表达的好坏取决与译者对于英语原文的理解程度以及汉语的修养水平。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是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确定会有正确的表达,有时对原文理解之后还不知如何用汉语表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在表达上还存在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关于这些方法和技巧,在此我们只是介绍两中基本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1) 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容许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对于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过程中,完全可以实行直译的方法,这样可以获得一举两得之成效,既保持了原文的结构,又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但是直译不是死译和硬译,象"It i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