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英译馆藏书目》

《中国古代典籍英译馆藏书目》

1.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

2. The Book of Changes (《周易》)

3.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

4. The Book of Rites (《礼记》)

5.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春秋》)

6. Mencius (《孟子》)

7. The Great Learning (《大学》)

8.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中庸》)

9. The Tao Te Ching (《道德经》)

10. The Zhuangzi (《庄子》)

11.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史记》)

12. The Book of Documents (《尚书》)

13.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孝经》)

14.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山海经》)

15. The 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战国策》)

16.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 (《会议四史》)

17.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志》)

18. The Water Margin (《水浒传》)

19. Journey to the West (《西游记》)

20.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红楼梦》)

中国古代典籍汉译英

中国古代典籍汉译英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书经》The Book of History 《易经》The Book of Changes 《礼记》The Book of Rites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The Mencius 《山海经》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资治通鉴》History Retold as a Mirror for Rulers 《西厢记》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三国演义》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水浒传》Heroes of the Marshes;Water Margins 《西游记》Pilgrimage to the West 《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Mansion;The Story of the Stone 《聊斋志异》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四书The Four Books 朦胧诗misty poetry

三字经three-character scripture 五言绝句five-character quatrain 七言律诗seven-character octave 八股文eight-part essay;stereotyped writing 言情小说romantic fiction;sentimental novel 武侠小说tales of roving knights;martial arts novel;a kung fu novel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six classical arts:rites,music,archery,riding,writing,arithmetic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学号:42120446 哈尔滨师范大学 读书汇报论文 题目《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读书报告 学生万晓安 指导教师毛海燕 年级 2012级 专业英语笔译 系别翻译硕士 学院西语学院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这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和概论概括了典籍英译的理论定界和教学与研究的涉及范围;第二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讨论了文化典籍的文献分类,注释体例与翻译技巧。 中国文化典籍的定界,第一覆盖文史哲三科,兼顾儒释道三教,坚持开放与全球视野尝试打通与贯穿思路第二尝试以汉族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民族的文献的多元化格局,第三以统一的文明史理念,确定典籍选材的上下限,重点以及思路贯穿的途径。中国文学文焕典籍的外译和英译状况,如何在认真而科学的评论中摆脱中国文化的本位论,破除民族的,语言的,文学的偏见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价值合作方式问题。 绪论的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首先讨论何为国学与国学之要点,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释,如今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关键术语的综合性注释作为译文的正文的必要补充,所谓的综合性注释,就是根据一个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基本含义和所指的意义,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条目,说明他的来源,所指和扩充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引申义,以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提供一个基本的语义场作为在整个文本和其他地方这一词汇的基础.. 英文基本术语的对应于阐释明确有序,应考虑到语源知识尽量求的对应,基本定义,搭配关系,语境变异和系统的构建,句子需要明晰而行文晓畅,篇章层次可做必要的调整以求适合性,译文应关注不同文体和表达功能的体现,在知识可靠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和诗学功能。 本书的正文部分有二十四讲,基本囊括所有的中国文化典籍,第一讲上古神话,首先对神话进行概说,中国神话记载最早且最早见于战国至出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夸父追日》等,选《女娲补天》作为例文翻译,其中很多中国元素,翻译的生动,女娲直译为Nuwa,九州和四极须加以解释,英文用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 . 第二讲为先秦寓言,中国的寓言开始于先秦,但是社会动荡,列国争雄,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或借传说故事讥他人之迂腐,寓言大兴。寓言的翻译要点,不外乎以生动流畅的英文来表达其深刻的寓意(moral),然而有些寓言其意明了,或以片言明示之,有的则隐含较深,本例《画蛇添足》,本文涉及朝代的翻译,楚有祀者译为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 .第三讲诗经风雅,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ooks of Songs)记录了周代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流传于中原等地的诗歌305首,这里选录的为关雎和君子于役分别属于周南和王风。前者通过自然界鸟类的求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赞美,后来演绎为对于后姬之德的歌颂;后者则写农夫之妻在丈夫被迫久久不归,时时借助家禽的归来表达盼郎归的情感,关雎译成ospreys .第四讲楚辞悲歌,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战国时代楚国没落贵族出身的大诗人屈原。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屈原并不是唯一的作者,这里选录了楚辞离骚,并直译LiSao何方圆之能周兮的疑问句改为直陈语气,方圆暗示君子小人不能显示,只取其意,A circle fits not with a square design .屈心译为I check my heart. 第五讲道德之宗,中国文化之大宗,由先秦诸子所创立儒墨道法名农杂阴阳纵横九大流派,经长期的外界内和而归之于儒释道三家,而道家在

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

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 中国古典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规整的曲牌、婉转的曲调、优美的唱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戏剧文化,一直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在我国所有戏剧种类当中,昆曲又独树一帜,被尊为我国戏曲的活化石,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创作于明代,它的作者是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的中国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运用诗意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了名门闺秀杜丽娘和文质彬彬的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冲破社会阶级藩篱、追求幸福、渴望自由的精神。加之《牡丹亭》文字水平精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戏剧典籍中的精品,从文学艺术角度对其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自1939年起,我国开始有译者着手进行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工作,目前比较成熟的译本有1980年汉学家白芝出版的全译本;中国翻译家张光前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全译本;我国注明翻译家汪榕培千禧年出版的全译本;随后许渊冲父子也出版了《牡丹亭》的全译本。 一、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的一般过程 在我国古代,涌现了大量文史经典著作,灿若繁星的典籍作品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些作品放在现代来看,仍然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近年来,国学典籍的英译 1/ 7

事业发展愈发顺利,作为国学典籍分支之一的戏剧典籍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相比于诗词而言,更加反映世情,篇幅更长、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中《长生殿》、《西厢记》、《琵琶行》、《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五大名剧。这些戏剧典籍既有诗词的文采雅致,又能作为古代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若能对它们进行适当的翻译,将其传播到更广阔的事业,我国古代的戏剧典籍势必能够发挥更大的光和热。一般来说,戏剧典籍的英译需要遵循以下过程: 首先翻译者需要对戏剧典籍的内容做到深刻理解。比如对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翻译,并不仅仅要翻译出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生死相依、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翻译出这部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那种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以及真情至上跨越生死的信念。昆曲《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本是江南女子、名门闺秀,为何能够在梦中一见柳梦梅后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桎梏相许终身,这些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有關的内容都需要翻译者有透彻深刻的理解。 其次需要考虑到语言之间的差异,做到中文与英文,文言文与现代文字之间语义的转化和填补。《牡丹亭》当中除了介绍性的文字,就是一个个曲牌名串起了整个故事,中国古代文言文当中有大量省略、倒装、互文的用法,这些修辞手法无疑给翻译增 2/ 7

《孟子》及其英译精品文档9页

《孟子》及其英译 编者按:任何学术研究都离不开特定时代语境。在多远文化、多级世界并存并且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通过翻译来外宣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复兴中华文化,是我国所有翻译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季红琴的文章就属此列。同时,运用语料库推动翻译研究是另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戈玲玲、王青与秦洪武、王家义的文章属于顺应这一趋势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本文分两部分对《孟子》及其英译进行综述性总结。第一部 分集中阐述注疏;第二部分探讨几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孟子》英译的情况以及各个时期较具影响的《孟子》英译本,并进行客观评述。 Mencius and Its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JiHongqi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Mencius and its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The first part states the authors of Mencius, the origin of Mencius, as well as its contents, status and commentaries. The second part makes a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of Mencius into English and its influential English versions in each stage as well as comments on them. 《孟子》属于典籍。典籍翻译不仅仅是词、句、章等语言单位之间的简单转换,而需要“善译”(夏廷德 2009:96),善译的基础是理解。就《孟子》英译而言,理解则体现为各种注疏。

浅析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必要性

浅析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力的增强,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愈发明显,无疑是世界上的政治强国和经济强国。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对薄弱,在国际舆论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的中国文化在目前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下显得处境较为艰难。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国威胁论和修昔底德陷阱等理论甚嚣尘上,不利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和谐理念的传播。 在这种背景下,响应领导人为外语人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翻译中国文化典籍,让世界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对改善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不利地位,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谬论,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关于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先进理念有着重要战略意 义。 从1807年第一本《论语》英译版 The Work of Confucius开始到目前为止现存11个英译版本,而其中只有辜鸿铭版,黄治中版和吴国珍版三版是中国人主导的翻译版本,其他8个版本均为外国学者所译。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语言障碍,外国学者在进行《论语》英译特别是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的时候难免会存在理解的偏差和代入本国文化的现象,致使原文的语义无法被精准传达,《论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也无法被外国人真正了解。[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孔子全部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概念之一。[2]因其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并未对“仁”做出明确的定义, 但我们可以将其给出的不同答案大致归为两点:第一,爱人为仁,即应相互仁爱,建立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第二,“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 理雅各(1815-1897)是苏格兰的汉学家,传教士,教育家和学者。理雅各 致力于人类的发展,他尽力学习和吸收包含中国经典文学在内的亚洲思想和文化,以传播这些新知识到基督教中。 显而易见,理雅各的翻译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以补全西方的基督文化,是以 西方文话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他对《论语》进行翻译时无需深究语句的深层 含义,仅需提取其中和基督文化相同点,进而大量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对语 篇中蕴含的文化负载词并没有进行过多的研究和注解。 在理雅各的译本中,“仁”主要译为virtue或者the good,而在《牛津高阶 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中,virtue的注释为“behavior or attitude that show high moral standards”[3],即“美德,高尚的行为和态度”,这明显与“仁”的实际内涵有所出入。 辜鸿铭及其翻译情况 辜鸿铭(1857-1928)是我国近代学贯中西的翻译家。受就读于爱丁堡 大学时的校长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托马斯·卡莱尔的影响,辜鸿铭 早年就已经了解了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与西方的种种陋习并对其深恶痛绝。因此他对中国文化十分自信骄傲。 辜鸿铭的翻译目的在于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变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歧视 和偏见。这在当时落后的晚清民国时期十分难得可贵。由于本身儒学功底的深厚,辜鸿铭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显得得心应手。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简目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简目 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 一、文学艺术类(123 项) 1.日藏诗经古写本刻本汇编 2.诗本义校笺 3.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4.鉴湖诗 说5.九歌旧疏汇纂6.清人文选学著述丛刊7.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订补本)8.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9.乐府诗集校笺10. 全三国两晋赋评注11.中古俗赋校注12. 全唐五代诗13.增订注释全唐诗(修订本)14.文苑英华(校订本)15.古文真宝校注16.全元诗17.全元赋校注18.全明诗19.全明文20.遗民诗校笺21.中国历代 僧诗全集22.龙眠风雅23.湖南文征24.清代东北流人诗文集成25.全粤诗(清代部分)26.江南女性别集丛编27.清代女性诗人总集28.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29. 回文集30.新编历代方言谣谚丛刊31.中国古典文学丛书32.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33.傅玄诗文集笺注34.王右军集校注王大令集校注35.杜甫全集校注36. 元稹诗文编年笺注37.郧溪集38.苏轼诗歌宋人注集成39.晁补之集笺注40.陆游全集 校注41.宋本南岳稿南岳旧稿42. 方回全集43.明别集丛刊44.对山先生集45.归 有光全书46.王世贞集校笺47.屠隆集48.董其昌全集49.陈继儒集50.曹学佺诗文集51.冯舒冯班全集52.清初岭南遗民诗文集53.稀见清人别集丛刊54.清名家诗 丛刊二集55.冒襄集校笺56.尤侗集57.毛奇龄全集58.朱彝尊全集59.恽寿平全集60.曹贞吉集笺注61.高士奇集62.春融堂集63.存素堂集64.张澍文集65.林琴南 全集66.徐珂诗文集67.历代名人别集订补文献丛刊68.中国近代文学丛书69. 诗经汇评70.楚辞汇评71.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72.百三名家集题辞校笺73.杜诗 汇评74.唐五代诗纪事75.韵语阳秋校释76.后村诗话校证77.瓯北诗话校注78. 清诗话合集79.八股文文话汇编80.历代骈文书目提要81.全清词(雍乾卷、嘉道卷、咸同卷、光宣卷)82.全金元词评注83. 石林词笺校84.词话丛编全编85.历代词集序跋汇编86.古本戏曲丛刊(六、七、八)87.南戏大典88.全明杂剧89. 全明传奇90.稀见明代戏曲丛刊91.清代宫廷大戏丛刊92.复庄今乐府选全编93. 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2—5 辑)94. 临川四梦校注95.录鬼簿校笺96.昆戏集存97.傅惜华藏古本地方戏剧本丛刊98. 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99. 南京图书馆藏曲谱集成100.木鱼书全编101.皮影戏文选刊102.清代古 典戏曲总目提要103.中国鼓词总目提要104.古体小说丛刊105.清平山堂话本校 注106.史志著录小说集解107.晚清小说期刊辑存108.中国古代小说序跋全集109.中国近代小说编年110.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111.世说新语资料汇编112.海外 所藏稀见书画文献丛刊113.南宋院画录校释图笺114.中国古代美术史名著校注115.六朝画论集注116.赵孟頫书画全集117.中国书画史籍校注丛典118.清河书 画舫119.中国丛帖综录120.唐宋乐古谱集成121.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122.历 代琴人传123.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刊(上下辑) 二、语言文字类(23 项) 124.商周金文类纂125.金文字词集释126.中原出土商周金文集释127.秦汉 简牍文字编128.包山楚墓文字全编129.战国文字类纂130.战国出土文献字词集 释131.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校释132.文始疏证133.六书故134.龙龛手镜校笺135.古代字书辑刊136.新编宋元以来俗字谱137.古音汇纂138.音韵学丛书139.集韵 疏证140.尔雅集释141. 经传释词读书杂志142.可洪音义校笺143.古代方言文献丛刊144.续经籍纂诂145.中国历代民俗语言文献集成146.中古汉语资料汇编 三、历史类(120 项)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 如果把文化看作一个民族的各项活动:物质的和精神的,那么哲学是思想的、精神的 文化。哲学可以创造文化,代表着文化理想。(成中英,:58)可见,哲学是民族文化中的 核心部分,而承载着哲学文化的典籍,作为经典文本,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生立命的根基。具体到中国哲学典籍,它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如后 代所称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公孙龙子》等,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同时也包括魏晋南北朝之后传入中国的佛学典籍。以儒、释、 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它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 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 个极好途径。”(汪榕培,王宏,:3),进而言之,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可以分为翻译 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三个层面,其中,译史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会通,从 而构建“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 究内容方面是对翻译活动的史实的梳理和描述(翻译了什么?什么没有被翻译?谁在翻译?如何翻译?,另一方面总结不同时期翻译活动的特征与规律,再者则是挖掘翻译史料背后 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为什么会是这些人在以这种方式翻译这些典籍?翻译的结果又 是什么?,最后,以史为鉴,引发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的思考,但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构建层面,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史的研究几近空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 研究工作亟待展开。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两个层面,而 对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却鲜有人涉足,甚至还没有一本中国典籍英译史的专著问世,就 连相关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 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 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 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 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也不绝如缕。其实,这种对译者史研究的忽略不仅局限在典籍英译当中,“无论在国 内还是国外,专门记述历史上的译者活动的译者史书籍在20世纪前都相当贫乏。”(李 德逊于,编者按:vii)[3]译者研究通常分成译者理论、译者课堂教学和译者史三方面。 其中,译者理论着重于对“译者的本质、译者的标准、译者的过程等作理论上的阐述。” 译者课堂教学就是“分析汉外各种语言的优劣,深入探讨译者中的认知和抒发、包含对译 品的评析。”译者史则就是“对既往译者活动的记载,包含译者的文献、译者非政府机构、翻译家、译者主张、译者方法等。”(王克非,:3)[4]译者研究的三个方面互为表里,关 系密切,只有共同发展,就可以促进整个译者学科的全面建设。

《中国古代典籍英译馆藏书目》

《中国古代典籍英译馆藏书目》 1.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 2. The Book of Changes (《周易》) 3.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 4. The Book of Rites (《礼记》) 5.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春秋》) 6. Mencius (《孟子》) 7. The Great Learning (《大学》) 8.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中庸》) 9. The Tao Te Ching (《道德经》) 10. The Zhuangzi (《庄子》) 11.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史记》) 12. The Book of Documents (《尚书》) 13.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孝经》) 14.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山海经》) 15. The 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战国策》) 16.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 (《会议四史》) 17.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志》) 18. The Water Margin (《水浒传》) 19. Journey to the West (《西游记》) 20.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红楼梦》)

敦煌文献中书籍名称分类及英译

敦煌文献中书籍名称分类及英译作者:*** 来源:《中国科技术语》2022年第03期

摘要:以敦煌文獻中书籍名称的分类为基础,强调译前解读书名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探讨译中遵循的原则及采用的策略,以及译后检验译名质量高低的标准。书籍名称翻译时应遵循“三从”原则,“从众”和“从他”针对已有译名,是对前人研究结果的尊重和认可;“从己”则针对未检索到的译名进行创译。根据书籍的类别,翻译时以音译、直译为主,辅以各种补偿手段,如回译、概译、融合译等。译后以“准确性”“可读性”和“可辨性”为译名质量检验标准,兼顾“系统性”和“统一性”。通过书名翻译,助力敦煌文献翻译,传播敦煌文化,推动敦煌学的国际对话与互动。 关键词:敦煌文献;书名分类;文化内涵;书名翻译原则;书名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Z8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2.03.006 Classification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Book Titles in Dunhuang Documents//ZENG Lix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book titles in Dunhuang documents, we tend to attach the importance to revealing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various book titles before translation, then discuss the three principles (conventionality-pre-emptiveness, author-pre-emptiveness, and self-pre-emptiveness) to be followed and the strategies (transliter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supplemented with various methods of compensation) to be adopted while translation, and offer criteria (accuracy, readability, distinguishability as well as systematicity and uniformity) to

《楚辞》国内英译本探析

《楚辞》国内英译本探析 【作者简介】张俊娜,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近十年国内楚辞译本探析 《楚辞》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集,是中国诗歌的源流。由于其年代久远和想象奇异的风格,为译好这部经典增加了难度。《楚辞》的英译起步也较晚,最早的英译是1879年《中国评论杂志》第七期309-314页上发表的Parker英译的《离骚》。下面笔者用出版的四个系列中《楚辞》的四种英译本(按出版时间顺序,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的《楚辞选》,卓振英的《大中华文库·楚辞》,孙大雨的《英译屈原诗选》以及许渊冲的《楚辞》)为例,针对译本异质转化方面,来管窥当代中国的典籍英译。 异质转化。这里所说的异质,即韦努蒂所谓“foreign”概念的一个侧面,包括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负载词汇和骚体诗独特的形式特征。 一个大的趋势认为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世界上流传不广的原因不是缺乏译本,而是缺乏好的译本,而好的译本应当让外国读者读来像英文的原作。典籍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异质正是翻译时需要保留而非削减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典籍英译由我国译者来做无异于我们自身进行的一场主动的“抵抗式翻译”。 1/ 4

1.诗体形式转化。先看四个译本对于楚辞骚体诗形式上的处 理。楚辞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兮”字感叹词的运用,“兮”字不仅在诗中起到调节音韵的作用,有时,“兮”还作为介词来使用,相当于“于”,如“蹇谁留兮中洲?”。毫无疑问这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来传达。杨、孙和卓译本都将这一符号去除,不作翻译;只有许译本将这个特征体现出来,把“兮”都处理为“oh”,并且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如《九歌·湘夫人》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许译为:“The autumn breeze,oh!Ceaselessly grieves/ The Dongting waves,oh!With fallen leaves.” 对这一异质做了保留,无论西方读者接受程度如何,在诗体上都是一次创新。至于有学者困惑为何用“oh”而不是其他如“ah” “eh” “uh”等感叹词,实是多虑了。“oh”相当于“O”,是英语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诗用感叹词,也作为插入词,形式随意,不似楚辞纳入诗体之中,如莎士比亚诗Dirge of love 中有“Lay me,oh,where/ Sad true lover never find my grave,/ To weep there. ”楚辞的音韵顿挫,但年代久远,用现代汉语的语音读来,押韵并不那么工整,且句式长短有致,字数并无一定要求。杨、许、卓三种译文押韵工整。总体来看,许译的“兮”字保留、孙译适度的音韵节奏和卓译的长诗分章,都是在形式上可以保留的异质特征。 2.文化负载词汇转化。再看文化负载词汇的处理。楚辞大部 分是极富想像力的浪漫主义诗篇,其中涉及为数不少的有关作者 2/ 4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训诂,典籍,中国]“通其训诂、发其精微”

“通其训诂、发其精微”——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 中国哲学是由不同时代的诠释者在对元典进行持续性阐释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延续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对象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即后世所谓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以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等内容涵盖了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它诸子百家的哲学经典文本。只有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对象及其对元典持续性阐释的特点,才能在翻译中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不同时代诠释者历史性的诠释意义;在对元典及其诠释文本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探讨转换成目的语的具体方法。按照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翻译本身也是一种诠释,笔者十分赞同这种说法。只是这种诠释不仅要关注诠释文本的历史性,还要注意其地域和文化的跨越性。笔者认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可分为诠释(理解)的方法和转换(表达)的方法。将这两种方法分开来讨论,并非割裂中国典籍英译过程中这两个相互制约又紧密联系的部分,而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细致全面地梳理翻译方法。黄俊杰在探讨东亚儒学史的研究方法时所提出的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可以作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作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者,翻译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对经典的正确理解和诠释,下面就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经典文本为例,具体探讨以上两种方法的应用。 1.概念史的诠释方法 儒家的哲学体系是在对经典的阐释过程中建立的,其间又会产生新的经典。不同的哲学派别之间是有差异的,同一哲学派别内部也有不同的发展路向。但根据中国哲学经典具有较强的阐释性的特征,哲学的发展都是在对元典的不断阐释的过程中进行的,而经典毕竟是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资料,所以只有回到元典的文字中去,把握章句基本的概念意义,才能有进一步理解圣人微言大义的基础,这正是训诂的功夫。这也是典籍英译者在把握典籍的意义时应该持有的方法,即首先要潜回到元典,通其训诂,然后才能以意逆志,发其精微。 譬如,作为宋明理学的一个核心术语一气(Chi)有多重含义:subtle,incipient,activa-ting force、concrete thing、material force which isopposite to li(Ptinciple)。在宋明理学之前,气主要是指同气血运转相关的一个心理和生理相关的力量,因此,可以译为vital force或者vital power。如,孟子的浩然之气就可以译为strong,movmg power。敬(Ching)在先秦儒学家那里主要是和恭(Kung)互换使用,可以翻译为reverence,但是在宋明理学中,敬和恭的意思却截然不同。南宋理学家陈淳(1153-1217)指出:恭主要指人的外在表现,对他们的尊敬,而敬则是指人的内在努力。这两个词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恭和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而敬则是一种心态。张君劢(1886-1969)把它译为attentivenessandconcentration,葛瑞汉译为composure,显然是把敬和禅宗的静心联系起来,但陈荣捷认为,二者都没有传达出宋明理学对敬的理解:处理事情时所表现出的努力的态度。因此,他在译文中选用了seriousness。再看忠恕的翻译,conscientiousness and altruism,其实忠就是要深入发展自己的善心,而恕就是把善心推及到对待他人,即儒家所讲求的仁的两个方面,忠是对自己的要求,恕是对别人的善心。恰当的翻译首先要涵括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其次,能表达出这个术语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理解的细微变化。再譬如对仁的理解和翻译。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指具体的某种美德,一个是宽泛意义上的美德,所有善义的基础。下面这些译法都不能同时涵盖这两方面的意涵。benevolence,perfect vir-tue,goodness, human-heartedness, love, altru-ism,etc.仁在儒学内部的意义

《中庸》节选英译本批评与鉴赏

《中庸》节选英译本批评与鉴赏 作者:洪斌陈文安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8期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典籍英译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内涵的掌握程度不同,直接影响了译文的呈现,造成了译本的多样性。本文对理雅各和陈荣捷的《中庸》节选译本提出批评与鉴赏。 关键词:《中庸》理雅各陈荣捷 一、引言 《中庸》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中庸》原为《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推崇《中庸》,南宋时朱熹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成为“四书”,对其精心诠释,成为最能代表中国儒学思想的经典名作之一。《中庸》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最具哲学意味的儒家典籍,《中庸》的英译对传播儒家思想乃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从1828年高大卫(David Collie)将《中庸》介绍至英语国家以来的180多年时间里,《中庸》全文或节选被十位以上中外译者译为英语文本,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国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文本。 二、译本总体风格分析 理雅各和陈荣捷两位译者对《中庸》一书关注的侧重点和对其思想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理雅各翻译儒经最初的动机是为其传教活动服务的,因此对《中庸》的翻译渗透着传教士精神。他的译文比较忠实于原文,并配有大量的注释,学术性较强。而陈荣捷所处的时代,美国对中国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美国学界对儒学、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东方思想常有误解,为了消除这种误解,并且原汁原味却又不造成歧义地传播中华文化,陈荣捷在翻译《中庸》时的手法比较灵活,多采取音译或音译注释法来翻译一些特殊字词。从而显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完全展现原文文化的完美译作是不可能的,译作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源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的对等”(Nida,1969)。因此,本文着重探讨译者对《中庸》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及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译介程度。 三、《中庸》书名的翻译 “中庸”一词源自《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杨伯峻在注《论语》时,释“中”为“折中,无过,也无不及,调和”;释“庸”为“平常”。程颐在论“中庸”时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2010: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和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本文选取《红楼梦》杨、霍和邦英译本,从“底本选择、修辞使用和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对章回题目翻译进行了探究,旨在归纳总结可借鉴的中国典籍章回题目外译方法。 标签:《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一、引言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座宝塔。20世纪80年代,《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面世。1980年,中国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版了《红楼梦》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共三卷。1986,英国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作完成了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共五卷(文军、任艳,2010)。直到2004年7月,香港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主页发布了英国传教士邦索尔(Rev.Bramwe11Seaton Bonsa11,中文名彭寿)的PDF版《红楼梦》全译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①。自此《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研究道路更为宽阔。下文将这三个译本简称为杨译本、霍译本和邦译本。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电子版发行八年之后,笔者于2013年6月14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涉及到邦英译本的论文已有23篇,其中还有两篇专门研究该译本的硕士学位论文和一篇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在对邦译本的专门研究方面,刘柯宏(2012)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对《红楼梦》的诗歌意象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诗歌意象语料。在《红楼梦》不同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方面,董乾(2010)应用语料库语言学及定量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对《红楼梦》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韵律诗的译者风格考察。石磊(2012)归纳总结了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关于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特点。在《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方面,张妍一(2009)就杨译本和霍译本探讨了《红楼梦》章回翻译的审美;屈纯、王鹏飞(2010)从语言、形象、意境和风格四个方面探讨了邦译本章目再现原作美感;张莉(2012)在目的论视角下分析了《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章回题目的翻译。笔者认为对杨译本、霍译本和邦译本进行比较,从而考量《红楼梦》章回题目的英译是实际可行的,并且具有新的启示意义。本文拟从“底本选择、修辞使用和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对三个译本(杨、霍和邦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归纳总结可借鉴的章回题目翻译策略。 二、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代表作。该著作文备众体,语言精美,其修辞多变且富有文化内涵的章回题目是这部文学作品不可忽视的亮点。小说每一回的章回题目生动凝练地概括出本章故事的中心脉络,加之其自身的巧妙措辞和构句,使读者过目难忘。纵观全书,章回题目意义非凡。因此,在将这样一部

西游记詹纳尔英译本鉴赏

文学翻译鉴赏 詹纳尔英译本《西游记》鉴赏

前言: (一)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汉族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四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西游记主要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汉族民间传说。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成书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西游记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二)《西游记》英译本发展历史 1.第一阶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很早便引起了英语世界的关注;1913年,上海基督教文学会出版了著名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译本,即A Mission to Heaven;1930年,海伦·M. 海斯的译本The Buddhist Pilgrim's Progress在伦敦和纽约出版。但这两种只摘译了部分回目的图书,在西方的影响并不大,最早引起广泛关注的是英国翻译家卫利(Arthur David Waley)的译本,即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 2.第二阶段 1942年面世的卫利版其实也是节译本,选取了原书的第一到十五、十八到十九、二十二、三十七到三十九、四十四到四十九和九十八到一百回,总共只有三十回,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一。这跟卫利本人对《西游记》的定位有关。在其英译本的前言里,卫利写道: 《西游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糅合了美丽与荒诞、深奥与无稽。传说、寓言、宗教、历史、反官僚的讽喻与纯粹的诗词——所有这些迥然相异的要素都囊括在这部小说里。 由于将《西游记》当成普通的讽刺小说,卫利认为原著实在是太长了,于是在翻译的时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节,不过选中的回目基本上保留了完整的架构:孙悟空、唐僧和白龙马先后在第一到十五回里出现,第十八到十九回是收服猪八戒的故事,第二十二回是师徒五人的大团聚——沙僧也被收服了;第三十七到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四到四十九回代表了取经过程中遭遇的劫难,第九十八到一百回则描写了取经后返归东土的故事。总的来说,卫利版在重现整个叙事结构方面是很成功的。 但与其说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是《西游记》的节译本,毋宁说是其改写本,因为在这三十回里,卫利并没有将原貌呈现给英文读者,而是进行了大量的删节和改写:凡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段落,比如关于五行、炼丹等的描写,几乎都遭到删节,至于幸存的段落,也基本上会被卫利随意改写。 如果从译文的可读性来看,卫利版是很流畅的,但是这种流畅牺牲了原著的复杂性和艺术性,将这部伟大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活生生地变成了一本三流的英国小说,其令人遗憾的

中国典籍英译本海外传播研究

中国典籍英译本海外传播研究作者:顾春江 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1期

摘要: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本文运用统计方式,研究中国典籍英译本在海外在线网站的星级排名、出版信息、图书馆馆藏情况等,探索目前中国典籍英译本在海外的傳播,发现目前中国典籍英译本较多,时间跨度大,载体多样,但是传播范围有限且效果不显著。 关键词:典籍英译星级排名出版信息馆藏数量

一、典籍英译意义 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结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浩如烟海的典籍,其中很多文化典籍凝聚着中国古人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及人生观。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必须经历典籍英译这一过程,正如杨牧之强调:“中国典籍外译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也是文化生态自身平衡的要求和国家发展‘软实力’的需要”[1]。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文化“走出去”不仅是一些知识和相关信息的传播,而且涉及中国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及国际话语权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了对外文化传播中典籍英译的重要作用。典籍英译要求译者在精通中国古汉语的同时还要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宗教及民俗习惯等,具备良好的英文表达能力,熟悉西方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文化惯性。扩大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前,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影响力及中国典籍英译本海外传播现状进行分析非常重要。 二、中国典籍对外传播历史 中国典籍对外译介传播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761年《好逑传》在英国翻译出版发行。后面有Giles的《中国文学史》、Waley的《诗经》《楚辞》《唐诗》、Hawkes的《红楼梦》及Birch的《牡丹亭》等。中国翻译家译著有辜鸿铭的《论语》和《中庸》及林语堂的《老子之智慧》《庄子》和《墨子》。改革开放后,国家集合翻译专家翻译和汇编了“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大中华文库》,涉及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小说,包括科技、宗教、军事、天文、地理和文学等方面。如今中国典籍对外翻译每年都有新的作品和新的研究,中国典籍译本对外传播达到了新高度。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典籍对外译介传播,强化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效果,都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现状 (一)研究对象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中国典籍数不胜数,经史子集种类繁多,在此一一研究,必然不现实。本文根据海外在线书店中国典籍销售情况,从中选取《道德经》《论语》《红楼梦》《西游记》《孙子兵法》《水浒传》《孟子》《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周易》等销量前十的中国典籍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当前,在线购物方式已经成为全球主要购物方式之一,且电子书盛行,通过统计在线网站书籍销售情况,或可窥见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本国外销售情况。本文主要通过统计亚马逊在线书店销售星级、读者评语反馈、出版社类别、译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