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6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6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6课

第八单元第二十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A)

A.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深受美国的压迫与剥削

C.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D.法国与联邦德国已开始和解

[解析]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根本还是出于其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美苏“冷战”的外部环境是诱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2.(2018·合肥高一联考)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共同体)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能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

A.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法德战争

B.欧洲煤钢共同体既加强了经济联系也消除了战争的物质基础

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彻底消除了法德之间的宿怨

D.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使法德成为一体

[解析]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把欧洲主要的工业区置于共同管治之下,保证了这些资源不再被用于军国主义,加强了法德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法德之间矛盾的和解,从而防止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

3.(2018·武汉高一期末)1963年,法国戴高乐将军说:“她(法国)不再需要任何人,相反,别人开始有求于她了……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模式怎能不改变?”上述言论反映了(C)

A.法国与美国关系走向彻底破裂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导致法美关系调整

C.法国主张改变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合作关系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促使美国重视法国地位

[解析]A项“彻底”表述错误。法国要求和美国更为平等的合作关系。法美关系调整主

要源于法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排除B项。D项发生于1967年,时间不符合要求,排除。

4.某学生制作了“欧洲联合三步曲”的表格,其中有两处没有完成,请你帮他完成(A)

A

C.“北约”加强政治联合D.“北约”加强军事联合

[解析]“北约”是美国主导成立的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政治集团,排除C、D两项。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故选A项。

5.(2018·黄山高一期末)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B)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解析]二战后美苏对峙,美国“扶蒋反共”失败后,被迫扶持日本,使日本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6.20世纪50~70年代,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客观条件是(D)

A.清除了封建落后的因素B.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C.重视教育D.在战争中得到了美国的大量订单

[解析]客观条件对于日本来说,应该是外部提供的。根据所学知识,当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应该是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军事订货带来的。

7.(2018·湖南学业水平模拟)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

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B)

A.与美欧合作建立国际新秩序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D.与美欧进行经济竞争

[解析]由“日本为3万亿美元”可知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由关键信息“共同分担国际责

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说明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8.下表显示甲、乙、丙三国1950年与1980年的国民平均生产额(以1985年的美元为计价标准)。根据本表判断,甲、乙、丙三国最有可能是(C)

A.甲:英国

B.甲:中国乙:苏联丙:日本

C.甲:日本乙:联邦德国丙:美国

D.甲:美国乙:中国丙:法国

[解析]中国不符合表中变化,B、D两项可直接排除;二战后西欧各国走向联合,成立欧洲共同体,经济发展迅速;丙不可能为联邦德国,A项错误;日本通过民主改革和经济改革,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局面,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故选C项。

9.(2018·岳阳高一联考)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C) A.以反对“冷战”为目的B.反对与大国交往

C.反对参与美苏对峙D.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

[解析]不结盟运动并不是以反对“冷战”为目的的,而是反对参与美苏两极对峙,故A 项错误,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并不反对与大国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显示不结盟运动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故D项错误。

10.(2018·江门高一检测)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这说明不结盟运动(B)

A.成为超级大国开始控制世界局面的标志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解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从题干材料“敢于直言”“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

动”“太有用”等信息可知,反映了不结盟运动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A项明显不正确,C项与题干无关,不结盟运动是亚非国家独立后才出现的,D项不正确,故选B项。

11.(2018·广州高一期末)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给哈瓦那举行的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贺词中说:“俄罗斯认为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面临着如恐怖主义等新的威胁,应对这些挑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寻求集体解决办法。”普京的话表明(C)

①当今第三世界国家仍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国际社会②不结盟运动对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至少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作用③俄罗斯希望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结成政治联盟④俄罗斯反对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反恐政策

A.②③B.①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结合材料关键信息“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普京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①②正确;“世界面临着恐怖主义等新的威胁”“寻求集体解决办法”,说明④正确;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③错误。故选C项。

12.(2018·郑州高一检测)西欧的崛起、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国际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D) A.反映了美苏两国的霸权地位的削弱

B.是国际力量对比消长的结果

C.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趋势

D.是国际恐怖主义的结果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答案为D项,题干表述与恐怖主义无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1)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或欧洲传统优势地位消失);两极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局面出现),西欧国家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加强自身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2)据图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英、法、德三国经济变化的概况。

[答案]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位居前列;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法国经济持续增长。

(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示?

[答案]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促进欧洲文化认同。

14.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

材料三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

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年9月)

(1)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

[答案]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2)导致上述特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特点在政治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原因:“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战后的日本通过民主改革,重视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加上美国的扶植,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美国经济发展放缓,陷入越战泥潭。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不结盟运动产生的原因。

[答案]原因:美苏对峙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新兴独立国家处于弱势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其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八单元 第26课学案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 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 中国等国家兴起和发展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归纳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 原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大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经济上: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政治上: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图解历史欧洲联合的过程 判断正误 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对抗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 × ) 解析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是欧共体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化理解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必要性: 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谁也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人民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发展经济。西欧各国面积狭小,资源相对匮乏,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②可能性: 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西欧各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2)特点 ①由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个经济领域。 ②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军事、外交领域。 ③成员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①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国际机遇: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④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概况: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走向联合。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概况 (1)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风雷 (1)背景 ①国际形势: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②思想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③政治根源: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 (北洋军阀分裂,点明当时的国内背景是军阀的混战) ④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壮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压榨奴役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⑤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过程 ①5月:北京学生 ②6月:上海工人 ③结果:初步胜利 (3)五四运动的性质和评价 ①性质: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②历史功绩: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启导人民的觉悟和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A、同: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B、异:开端(旧:1840年鸦片战争;新:1919五四运动) 领导(旧:资产阶级或农民阶级;新:无产阶级) 思想(旧:三民主义;新:马克思主义) 前途(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实现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的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南陈北李)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使建立统一的政党组织任务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共的成立(1921-7-23) ①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会期8天;会址: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上海代表李汉俊弟弟李书诚家举行,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参加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正式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2人,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个党员。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与会;由于当时没有大会审查机构,据说只是列席了会议<有争论>。列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有关"一大"原始材料都在前苏联;1957年的苏联和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时给了中国一部分。因此,俄本的文件记载就成为有关这次大会的珍贵史料。此前由于有关一大的当事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次会议对中共未来历史的影响,后来的只是根据毛泽东和董必武的回忆) 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的时候,党员的状况比较复杂。如参加中共"一大"的12名代表,后来也发生了分化。其中多数人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革命事业,有的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像陈公博、周佛海在党成立后不久就被清除出党,后来,又追随汪精卫,成为大汉奸。张国焘后来也背叛革命。中国革命像一座大熔炉,炼出真金,淘汰渣滓。 ⑴、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6课

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岳麓版教案2009版点击数:247 【字体:小大】【收藏】【查看评论】接收回传【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和表现(中国加入WTO、APEC、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及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 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能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新中国外交是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 ⑵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⑶我国外交战线人才济济,周恩来、乔冠华等人都是外交领域的“天之骄子”。新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与旧中国外交有天渊之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截至2005年2月,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多少个?是168个,世界上大约有200个主权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就有168个。可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7个。那么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国际形势?新中国又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呢?我们来学习27课新中国的外交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际形势、国家性质、国家综合实力 线索:由于这一课内容比较多,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我把教材整理了一下。学习的时候,我们分成三大部分来学习: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

历史必修一第26课

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 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 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 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方针政策 (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三大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________”的外交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内容:20世纪50年代,在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的国家的友好关系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超越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2.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2)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________国际会议,在会上起来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年参加在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 知识点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背景 (1)问题由来:1945年4月,全世界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草拟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又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没能恢复。 (2)条件: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 2.恢复:________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知识点三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的缓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太原教育教学网北部区班主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历史必修一第六课笔记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主要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叶罗马制定和实行的全部法律制度) 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 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起来。 2、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 年,罗马帝国建立起来。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习惯法—→成文法(从形式上看) (1)习惯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早期(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随意性、伸缩性、不确定性。(局限) 评价: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贵族自已,损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平民进行反对贵族的斗争; 特点:内容广泛,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法律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评价:a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 c局限: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d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从结构上看) (1)公民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及罗马帝国统治前期 概念: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作用: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 时间: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概念: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适用范围: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原因:A随着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结果——主要原因)B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C 公民法无法适应新变化 目的:为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过程:A、皇帝重视:罗马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B、法学家充实:法学家充实罗马法律。 C、广授公民权: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结果: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 1、本质:为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律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核心内容:(1)保护私有财产;(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4、作用和影响 积极:( 1)维系统治(对罗马即现实):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保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2)影响后世(对西方即后世): A、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 到源头。(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 B、近代资产阶级还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C、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等国的立法产生影响 局限: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1

【导与练】2018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含解析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广东肇庆期末)“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D 通过材料中“青岛问题”“强邻”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五四运动。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 A.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解析:A 从材料中“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说明梁漱溟认为学生的行为即使是爱国的,但也是违法的,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A项正确,B、C两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江西九江期末)《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五四运动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 ) A.农民阶级 B.市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解析:C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所以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工人阶级,C项正确。 4.(2017·福建厦门期末)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 )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史实: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认识到它们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利用图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的社会现状等史料,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国共双方对比的史实分析和现场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国共两个政党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同时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国民大革命运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从而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通过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3)回顾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程,培养连续的、全面的历史观,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难点:

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在1919年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场爱国运动?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从这场运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新课学习 一、五四风雷 师:五四运动的爆发,导火索是什么? 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师:根据以前我们学的,巴黎和会是为什么召开的呢? 生:是一战后,商议对战败国的安排的会议。 师:很好。而且从引言得知中国为一战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生: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并派出了大约50万劳工奔赴欧洲战场,担负军工等繁重的战勤任务,为一战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师:是的。大家可以看看这幅照片(多媒体展示劳工图),这是中国的劳工在欧洲战场上艰苦工作着。而他们当中有20万左右最后没有能够回国。一战结束后,中国发现自己成了战胜国一方,这也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于是在一战后巴黎和会召开时,中国派出使团,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巨大希望来到巴黎。在和会上,中国使团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要求,有谁知道是哪些要求吗? 生: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21条,收回山东主权。 师:是的(展示多媒体巴黎和会),但是结果呢? 生:遭到了列强的拒绝! 师:是的!其实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想收回主权,而且当时中国还是战胜国一方。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巴黎和会实际上是列强分赃的大会,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瓜分。而且不同战胜国之前,得到的利益也不同,是由各国的实力所决定的。而巴黎和会被英、法、美、日、意操纵,而中国力量弱小,所以虽然我们的

2019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6课 随堂 含解析

第八单元第二十六课 一、选择题 1.(2018·焦作高一检测)“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这说明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B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安全 B.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解析] 据材料“欧共体……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可知欧洲走向联合是为了自身安全和经济发展,故选B项。A、C两项仅反映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D项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 2.(2018·淮南高一期末)“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它们各自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掠夺对方的基础上,冤冤相报。从20世纪50年代后,它们寻求合作,谋求共赢。”上面所描述的国家关系比较典型地发生在( C ) A.英国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间B.美日之间 C.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间D.美欧之间 [解析] 结合所学史实,最符合材料信息的国家是法国和德国,法德都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因此,正确的答案为C项。 3.(2018·延吉高一联考)日本外务省1991年版《外交蓝皮书》指出:“日本已能对有关国际秩序的所有问题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必须在亚太稳定与发展方面‘起到中心作用’。”这表明日本( C ) A.成为世界头号霸主B.拥有国际问题否决权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主导亚洲稳定与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材料中“起到中心作用”,说明日本想在亚太地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C项正确;A项和B项不是日本经济发展后的政治主张;D项明显不是日本的目标。故选C项。 4.(2018·苏州高一期末)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时期,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和民主的社会集团,同一个苏联联合和受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认 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1924年到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 “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了解共产党28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材料探究、对比讨论、史论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刚才我们通过一组图片大致回顾了中国近代史,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醒来,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

的探索与抗争。但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未能完成反封建反侵略任务,旧式民主革命改变不了中国人民的命运。面对民族危亡,敢问路在何方?中国又该往何处去?摆在了中国人面前。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辟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风雷?新开端(新阶级新觉醒) 点燃五四运动导火线的是什么事件? 1919年1月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期望能将德国在山东攫去的特权归还中国,而巴黎和会却蛮横地把这些特权转交给日本。愤怒终于像火山那样爆发了。 1、【探究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展示材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 万… 1915 年9 月,《新青年》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8 年11 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学生:(略) 教师:归纳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政治原因: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的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6课

第八单元第二十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A) A.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深受美国的压迫与剥削 C.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D.法国与联邦德国已开始和解 [解析]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根本还是出于其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美苏“冷战”的外部环境是诱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2.(2018·合肥高一联考)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共同体)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能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 A.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法德战争 B.欧洲煤钢共同体既加强了经济联系也消除了战争的物质基础 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彻底消除了法德之间的宿怨 D.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使法德成为一体 [解析]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把欧洲主要的工业区置于共同管治之下,保证了这些资源不再被用于军国主义,加强了法德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法德之间矛盾的和解,从而防止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 3.(2018·武汉高一期末)1963年,法国戴高乐将军说:“她(法国)不再需要任何人,相反,别人开始有求于她了……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模式怎能不改变?”上述言论反映了(C) A.法国与美国关系走向彻底破裂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导致法美关系调整 C.法国主张改变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合作关系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促使美国重视法国地位 [解析]A项“彻底”表述错误。法国要求和美国更为平等的合作关系。法美关系调整主

要源于法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排除B项。D项发生于1967年,时间不符合要求,排除。 4.某学生制作了“欧洲联合三步曲”的表格,其中有两处没有完成,请你帮他完成(A) A C.“北约”加强政治联合D.“北约”加强军事联合 [解析]“北约”是美国主导成立的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政治集团,排除C、D两项。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故选A项。 5.(2018·黄山高一期末)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B)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解析]二战后美苏对峙,美国“扶蒋反共”失败后,被迫扶持日本,使日本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6.20世纪50~70年代,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客观条件是(D) A.清除了封建落后的因素B.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C.重视教育D.在战争中得到了美国的大量订单 [解析]客观条件对于日本来说,应该是外部提供的。根据所学知识,当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应该是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军事订货带来的。 7.(2018·湖南学业水平模拟)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 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B) A.与美欧合作建立国际新秩序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D.与美欧进行经济竞争 [解析]由“日本为3万亿美元”可知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由关键信息“共同分担国际责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6课

第二单元第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C) A.公民法B.万民法 C.《十二铜表法》D.《民法大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罗马是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是对传统习惯法的记录和整理,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2.(2018·新疆学业水平测试)《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对《十二铜表法》认识正确的是(D) ①体现了对奴隶统治的残酷性②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③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④有利于限制贵族的特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十二铜表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故②④符合题意;再从题干“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①也符合题意;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民法大全》的汇编成集,故③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3.(2018·湖南学业水平测试)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成文法诞生。其中第十一表规定:“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该法是(A) A.《十二铜表法》B.习惯法 C.万民法D.《民法大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故选A项。 4.(2018·广州高一检测)学者M·卡瑞曾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法律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公社法律。”这说明《十二铜表法》(B) A.其条款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B.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知识梳理-精选教学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风雷 (1)背景 ①国际形势: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②思想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③政治根源: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 (北洋军阀分裂,点明当时的国内背景是军阀的混战) ④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壮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压榨奴役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⑤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过程 ①5月:北京学生 ②6月:上海工人 ③结果:初步胜利 (3)五四运动的性质和评价 ①性质: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②历史功绩: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启导人民的觉悟和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A、同: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1)诞生的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南陈北李)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使建立统一的政党组织任务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共的成立(1921-7-23) ①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会期8天;会址: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上海代表李汉俊弟弟李书诚家举行,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参加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正式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2人,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个党员。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与会;由于当时没有大会审查机构,据说只是列席了会议<有争论>。列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有关"一大"原始材料都在前苏联;1957年的苏联和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时给了中国一部分。因此,俄本的文件记载就成为有关这次大会的珍贵史料。此前由于有关一大的当事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次会议对中共未来历史的影响,后来的只是根据毛泽东和董必武的回忆) 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的时候,党员的状况比较复杂。如参加中共"一大"的12名代表,后来也发生了分化。其中多数人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革命事业,有的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像陈公博、周佛海在党成立后不久就被清除出党,后来,又追随汪精卫,成为大汉奸。张国焘后来也背叛 革命。中国革命像一座大熔炉,炼出真金,淘汰渣滓。 ⑴、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第26课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多极化”:指的就是多个具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且对国际事务有较大影响力、作用力 和协调力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欧盟、日本、中国等。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60——80年代) (一)原因:世界主要政治力量发生变化 (二)表现:1.西欧的崛起 (1)原因:①经济: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经济之间的联系加强;(根本原因) ②政治: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联合才能摆脱美国控制,应对苏联的威胁; ③思想:欧洲统一理念的重新兴起;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文 化宗教信仰; ④法德和解。 (2)经过:①1951年,《巴黎条约》: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3)影响:经济:密切了西欧各国经济联系,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壮大了经济实力; 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扩大了政治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对世界格局: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 极化方向发展;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进行民主改革; ②美国的扶持; ③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 ④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重视教育; (2)标志: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①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日本与美国、西欧三足鼎立之势,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 ②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思考:日本经济的崛起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①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③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④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3.第三世界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原因:①政治基础:二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时间、地点、倡议国、斗争目标等) 意义: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70年代开始,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③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 冲击着两极格局; (2)中国的崛起:中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开始瓦解。(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

必修一历史第26课知识点总结

小结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二战后,西欧国家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2、条件: (1)各国政治体制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2)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 (3)在美苏对峙下,欧洲国家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地位,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对抗美苏。 (4)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关键因素,法德是领头羊。 ①1950年“舒曼计划”:法国外长舒曼提议法德实现煤钢的共同生产。不仅促进了法德关系的改善,还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 ②“戴高乐主义”法国积极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宣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谋求政治上独立和欧洲联合。 (5)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停止纷争,实现持久和平成人们普遍愿望。(6)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3、过程 (1)1951年,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相继成立。 (3)1967年,三大机构合并,欧共体正式成立。 (4)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①欧盟总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②盟旗为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 ③性质:欧盟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5)1999年欧元问世,2002年1月1日,欧元现钞进入流通领域。 4、影响 (1)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合作,实力增强。 (2)政治:摆脱美国控制,开展自主外交,加强政治上的联合。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日本进行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美国扶植 ①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 ②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资金和技术。 (3)朝鲜战争时,日本成了美国后方,对其物资供应,战后西方扩军备战,使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 (4)“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等口号促进了经济发展。 (5)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6)制定“和平宪法”无交战权,(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力)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