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10篇)

《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10篇)

《克与千克》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

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二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试教时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1粒扣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发现这样设计给学生的铺垫太

厚,没有思维度。后来把这一环节改为“由1粒扣子的质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扣子有多重?”这样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设计了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针对物品重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让气球载满物体顺利升空。

第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新知和过去的学习经验相结合,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扩充训练容量,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体现。第二个问题情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把学生那种向往宇宙、向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毕竟,我们还在实验、还在探索,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克与千克》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

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

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

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

“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克与千克》说课稿篇3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单位的基础上,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品的质量,培养学生估量物品的质量。

3、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估量物品的质量。

设计特色:注重突出学生的活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去体验、感知,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含义。教学立足于现实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可以运用于生活。

教具准备:

天平、盘秤、盐每组2袋用黑袋包装、每组1袋重1千克的沙子、每生自准备1个苹果、1个2分硬币。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做手指操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小手,老师教你们做做手指操好吗?真不错一下就学会了,相信你们呆会儿会把最棒的一面展示出来的,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一、生活引入,感知轻重。

1、谈话:

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的手特灵巧,现在再来考考大家的反应,一起来判断老师说的话是对还是错。注意了:

教鞭长,粉笔短;

男同学多,同学少;

老师高,这位同学矮;

老师轻,这位同学重;

师:果然聪明!看来生活中的物体有长有短,有多有少,有高有矮,还有轻有重。

2、汇报老师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课前老师在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轻重(出示挂图)

一袋饼干重110克、一盒香皂重180克、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一听奶粉重900克、一袋苹果重2千克

师: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轻重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物品的单位是克,有些是千克。

师:真能干!生活中说物品的轻重就是物品的质量。孩子们发现的克与千克就是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与千克。(揭示课题)克和千克是全世界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克可以英文字母g来表示,千克用kg来表示。

师:有关克与千克你还知道些什么?大多数小朋友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对克和千克比较陌生是吗?不过我相信通过呆会儿的学习,你会与克和千克交上好朋友的。

二、感知经历,加深认识。

1、掂一掂

师:到底1克有多重?1千克又有多重呢?请看,这是一个2分币,请你也拿起来像老师这样轻轻地掂一掂,掂过之后,你的感觉怎样?(很轻)孩子们,这个2分币大约就重1克。说明1克怎么样?

师:再看,这是一袋重一千克的沙子,请你也放在手里轻轻地掂一掂。小组轮流掂一掂,感受感受。1千克怎么样?

师:来,像老师这样一手放1千克的沙子,一手放1克的2分币,小组再轮流掂一掂,比一比。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通过掂一掂质量是1千克和1克的物品,我们都觉得1克很轻,1千克比较重。

2、找一找

师:好,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下面我们就用感觉来找一找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请听要求:在你们的桌上找出重大约1克的物品放一堆,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也放一堆。比一比那个

小组最快。

师:(指一小组)告诉大家,大约重1克的物品有哪些?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这些物品你们是怎样找的?(通过掂一掂,凭感觉找出来的)其他小组同意吗?究竟它们的重是不是1克和1千克呢?我们可以怎样验证?(用秤来称)

3、称一称

(1)师:是个好办法,要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一称。那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生答)现在我们来认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出示挂图)说说在哪见过?

(2)师:现在我们就用秤来称一称找出的这些物品。这是一粒花生米,应选用什么秤来称?(天平)这是一架调好的天平,在使用天平时,把物品放在天平的左盘,右盘放入砝码,当天平平衡时,物品的质量和砝码的质量相等。花生米太轻了,我们不需要使用砝码,只要移动标尺就行了,(师演示)看,平衡了,说明花生米的质量就就1克。

(3)师:我们再来验证这袋物品(黑色包裹的两包盐),放在天平上合适吗?为什么?那选用什么秤?(盘秤)(出示盘秤并介绍如何认秤)

师:来,看看这包物品到底有多重?演示(板书:1千克)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自己的估计能力怎样?(4)师:其实,这袋物品里还藏着秘密呢?请你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盐)有几包?(两包)你能猜一猜1包有多重吗?(500克)你怎样知道的?你真善于观察!掂一掂,500克的感觉怎样?

师:一包盐500克,那两包同样的盐合在一起是多少克?(板书:1000克)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看来1千克和1000都是这袋盐的重量,它们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合表示?(=)1千克=1000克(范读)

4、估一估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一刀砍”的本领吗?(没有)就是有一个卖肉的屠夫,他卖肉时不需使用秤。如果你需要1斤肉,他眼瞅一下,一刀砍下去就是一斤;需要2斤,一刀砍下去就是2斤,不多也

不少。厉害吧?你想不想练就这样的本领?那我们也来练练吧。

《克与千克》说课稿篇4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

一些)。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克”用字母“g”来表示。

教师:我们认识克了,那么1克有多重,你知道吗?

并提示学生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

教师:我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1克真是太轻了。

2.认识天平。

教师:1克物品太轻了,用什么工具才能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应该是很小的秤吧。

教师指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天平是由底座、托盘、指针、标尺、调节平衡螺母以及砝码构成的。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标尺的零刻度,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然后称物品,一般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增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零刻度),然后读取砝码和游码的总克数,就是物品的质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掌握使用方法后,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想知道1克黄豆有多少粒吗?(想知道)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吧,注意天平的使用步骤。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生汇报:6粒或7、8粒(根据实际测出的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把这几粒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吧。 3.例2 认识千克

出示较重物品

(1)问:图上都是什么物品,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讨论并汇报:洗衣液和苹果,包装上都标着净含量。洗衣液5千克,苹果25kg。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我知道“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

教师:包装上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学生1:应该是指里面的物品有多重吧。

学生2:除去包装后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总结:“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两袋500克食盐

教师: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

教师: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教师(或学生质疑):称较重的物体,用天平可以吗?(天平一般称重范围在几百克之内,不适合称较重物品)

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称较重物品呢?

4.认识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课件展示:

教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依次是磅秤、电子秤、盘秤、台秤和弹簧秤。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的秤?(体重秤、杆秤……)

教师:下面我们用盘秤为例,说说现在一些常用秤的用法。

教师:同学们认识盘秤吗?(超市经常看到)

问:知道盘秤以什么为单位吗?(千克)

问:表盘上的零刻度在哪里?(学生指出位置)接着问:“0”表示什么?(没有物品称重时指针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表盘上的100、500、1、2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00表示100克、500表示500克,1和2分别表示1千克和2千克。

教师:我们认识了盘秤,也会使用盘秤了,弹簧秤和体重秤跟盘秤使用方法差不多,我们试着称一称物品吧。

学生分别用盘秤、弹簧秤称出1千克物品,用体重秤测一下自己的体重。交流汇报测出的结果。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秤的使用方法吧。

学生: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例3

出示例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自己看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问题是让我们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题目中没告诉我们每个苹果有多重,我们需要称一称吧。学生1:称的话,每个苹果不一样大,称一个苹果不合适。

学生2:可以把20个苹果一起称一称啊。

《克与千克》说课稿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理解质量的加法性,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3、情感目标:数学源于生活,使学生喜爱数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秤,知道了质量单位:克。谁来说说你用天平秤称出什么物体大约重1克呢?对,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物体的质量都是用克来作单位的。我们桌上的篮子里有许多的物品,它们都标明了净含量是多少,请小朋友找一找、掂一掂,体验一下。(巧克力是100克,我感觉到100克是这么重。)

二、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老师这里有一本字典,谁来掂一掂,你感觉怎么样?我们放在这个盘秤上称一下。(用实物投影)仔细看,一大格表示几?一小格又表示几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本字典到底有多重呢?(称)(这本字典有1000克重)我们桌上的篮子里有一些物品,找一找哪些物品的质量也是1000克?小组里每人掂一掂,体验一下,比一比哪一组最快完成。(篮子里放盐、糖、饼干)学生汇报。这两包盐是1000克,想一想,有多少个2分的硬币那么重呢?还可以是一叠多少张的明信片呢?1000克就是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1千克,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1000g=1kg,跟我一起念。

三、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克、千克与计算。

四、体验质量单位:千克

1. 下面我们来称一称这盒茶叶大约有多重?这次老师想用小朋友桌上的弹簧秤来称一下。看一下你们桌上的弹簧秤,这个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品?老师把里面一圈表示千克的放大,一大格表示几?一小格又表示几呢?这盒茶叶有多重?(师称后,拨教具)对,这盒茶叶的质量是2300克,也就是2千克300克。

(出示:2300克=2千克300克)一起读。

2. 我们每个桌上都有一袋水果,请小朋友先掂一掂,估测一下大约有多重?同学们都想到了至少有1000克,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袋盐是1000克,比较一下哪个重?那你估计这袋水果有多重?再来称一称你估计得准吗?

3. 小结:在估计的时候我们找一个对比的物体,这样可以使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

五、巩固练习

1.请小组合作完成练习纸的表格,先在桌上找出这件物品,掂一掂,估测一下大约有多重,把估计的值填入表中,再称一称,也填入表中。

(1.肥皂 2.新华字典 3.一个书包)

2.填上合适的单位:小丁丁到超市去购物,他称出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出示)

1只鸡蛋大约重65()1张书桌大约重10()1个足球大约重350()1台电视机大约重25()

看一看小丁丁忘写了什么?你觉得这些物品用什么质量单位比较合适?填一填,校对。现在你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应该用克来作单位了吗?什么时候应该用千克来作单位呢?还有更大的质量单位我们以后再学习。

3.应用:小丁丁又买了一些橘子,他把600g的橘子放在重320g的篮子里,合起来一共有多重?这时,秤上的指针应该画在哪里呢?做在书上,校对。

4.提高:小丁丁觉得口渴了,他买了一瓶水喝,他想知道这个瓶里的水大约有多重,请大家帮他想想办法。老师提供一些材料给大家:一瓶水、秤、一个马甲袋、一次性杯子,怎样才能知道瓶里的水有多重呢?小组合作设计出方案,并记录在你的练习纸上。学生交流。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千克与计算,你学到了什么?相信通过学习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帮助。

《克与千克》说课稿篇6

教学内容:P81—82

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9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0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3)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0

(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题。

文艺书籍:50种

科学书籍:80种

学习书籍:130种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的不同

(4)进一步口算:900+600 1500—600

三、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选择课前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做一做”

3、捉鼠比赛。练习十七第一题。

4、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四、作业:“做一做”

《克与千克》说课稿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认识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昨天,老师从超市里买回来一些东西,是什么呢?请你们猜一猜它们哪一袋更重一些?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重,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马上知道?

师: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读一读!(出示几个包装上标示的重量)

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再读一读标示的质量。(课件)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

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为质量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课件)师:老师还购买了一些水果,比一比,你能知道哪一样水果的重量重一些吗?师:大家的意见为什么这样不统一?

师:其实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而且这两样水果的大小又差不多,光凭观察,能看得出谁轻谁重吗?能不能换一个别的办法试一试!

师:我们不如同时拿在两只手上,看看能不能感觉得出。谁想来掂一掂?

二、认识秤

师:怎么办呢?拿在手上掂一掂还是难以确定。其实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课件导入):电脑里有几个录像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认识这些称物体的工具吗?除了以上的三种秤,还认识别的秤吗?(课件)逐一认识,在哪里见过,介绍有何作用?怎么用?

师:(课件)那么大家认识这种秤吗?它的名字叫天平,一对手臂长又长,两手托着两只盘,可以上下来摆动,头上长着一根针,它的作用特别大!左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左偏;右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右偏;不轻不重指中间。

师:既然天平可以分辨出哪一边的物品重量重一些,我们为什么不请它来帮忙呢?(操作演示:把一只苹果和一只梨子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只盘子里,并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

师:结果怎么样?谁稍微重一些?为什么?

师:天平不仅可以比较出物品的重量,还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课件)使用天平时,左盘放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砝码。要使天平保持平衡,还可以再移动游标,最后砝码的重量加上游标所指的数量就是物体的重量。

师:用天平称一称,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呢?

三、认识1克

师:下面我们要称1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上掂一掂,互相交流一下感觉如何?(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师:(课件)让天平告诉我们1枚2分硬币的重量吧!我们把它放在天平的左盘,移动游标,使天平左右两端保持平衡,结果怎么样?1枚2分硬币大约有多重?(1克)1克的重量很轻很轻。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课件)

四、认识1千克

师:你们真棒!那么谁来估量一下这包盐的重量?

师:谁估计得最准?一起看标注!(500克)师:(课件)一袋糖500克,两袋呢?(1000克)

师:就是这两袋糖,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课件),你们发现了1000克和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000克=1千克)

师:把1千克的糖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师:两袋糖重1千克,刚才的一大包萨其玛也是重1千克,分别拿在两只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一样重)

师:对,不论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师:判断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课件)师: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品的质量也是1千克?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

五、应用

1、填写质量单位:(课件)

2、数学日记找错误:(课件)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鸡蛋两个,150克重的苹果一个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克的小猴子和脖子长达3克的长颈鹿。

3、学生阅读:(课件)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重100千克,它的一个蛋就重1500克。

《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10篇)

《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10篇) 《克与千克》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

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二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试教时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1粒扣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发现这样设计给学生的铺垫太

二年级上册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

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4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4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4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四)教具准备: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二、说学情“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说教学过程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

人教二年级下册_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同学们都喜欢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买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

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饼干重110克,豆油重5千克,妈妈买的苹果重1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我们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认识感知一克。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药包,茶包)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理解“净含量”.明白“净含量”是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8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 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一 一、说课程要求 《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说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克和千克》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 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 (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兔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平时逛超市购买物品的经历引出国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

《克和千克的认识》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克和千克的认识》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人教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

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

人教版《克和千克》说课稿【精选】

《克和千克》说课稿 人教版《克和千克》说课稿【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克和千克》说课稿【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 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 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 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 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克与千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

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

《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B、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两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一袋盐和一袋饼干: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 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天平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