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学解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景。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单元教学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称、常见食品、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境引入,提出问题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了解动物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从哪儿获得的?

[学生自由交流]

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四个小动物迷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和他们一起去了解动物世界中的数学问题。

[引出课题]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二、合作探索、建立概念

(一)认识克

1、克有多重?先估计一下,再称一称。

[学生猜测,师适当记录,然后用天平实际称一称,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出自己猜测或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的1克的差距]

2、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再从学具中摸出豆子或糖果进行估计、验证。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多重。

[学生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做单位。

[学生可能结合自己常见的小食品,进行举例]

2、师: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的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做单位,克用“g”表示。那么稍重一些的物品,用什么做单位呢?

(二)认识千克

一、1千克用多重,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常见的食品、生活日用品包装上的标注来说明1千克有多重。并让学生实际掂一掂两袋盐、两瓶清洁液的重量。]

二、师: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三、说一说:你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学生交流,注意区分平时所说的“斤”与“千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五、自主练习:

课本第6页1、2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六、课后实践:

第3题,记录相关数据,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仪,学具、称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投影出示蜂鸟、袋鼠、鲸鱼三种动物]

师:看到这三个动物,你想到了什么?

[生交流,引导从体重上进行比较]

那么我们在描述它们的体重时,所用的单位一样吗?分别用什么?

2、提出问题:我们知道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体重达到150吨,那么1吨究竟有多重呢?

二、合作交流

1、根据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如一车煤约重4吨、40个25千克的学生合起来是1吨、100袋大米约重1吨等]

2、师:1000千克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

[板书:1吨=1000千克]

3、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吨”?

[学生交流,如车的载重量、电梯的承重量等]

三、小常识

课本第5页:生活中常见的秤,你认识哪些,是在什么地方见过的?

[学生交流]

四、自主练习

课本第4、5、6、7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五、课后实践:

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分别是用什么作单位来计量的?把它们记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超市

教学目标: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学会了吗?

1、交流:同学们逛过超市吧?通常会买些什么?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2、你最喜欢的是哪种食品?重多少?多少个水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交流]

3、一定吃过不少西瓜,你们家通常买多大的西瓜?用手比划一下。10个、20个这样的西瓜大约重多少?

4、超市的信息中,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小组讨论解决]

二、丰收园

1、在刚才的超市问题中,你都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

3、己一个评价,说一说你对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些方面?还有哪些方面需努力?

[学生自由交流]

单元测试

一、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袋虾条约重50()6个苹果约重1()

一个冰淇淋重100()一根火腿肠重40()

一只小羊重10()一艘船载重量是4()

三、你问我答

3吨=()千克5000克=()千克

()吨=8000千克7千克=()克

三、()里填上“<”“>”“=”。

600克○6千克8吨○7900千克

5米○50厘米2时○120分

600千米○6000米7000克○7千克

四、小食品超市

食品名称 QQ糖饼干猪肉干虾条点心

重量(克) 70 500 200 20 1000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二」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3、4页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拎一拎、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几千克物体的轻重。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至少两袋、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装了不同重量物品的袋子若干个

学生准备: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每人准备一件物品要知道它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走进动物世界。

同学们,咱们昨天通过了解可爱的蜂鸟,认识了“克”这个质量单位,今天,老师要为大家带来几位大家熟悉的小伙伴,看看在它们身上你们又能有哪些收获?(出示各种小狗的图片及体重,最后图片定格在课本情景图上。)

2.发现“千克”

在刚才的信息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可能会说到一些小狗的重量,会提到发现了“千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千克”。

关于“千克”,你知道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千克可能也是质量单位,比克大,1千克有多重?)

3.了解“千克”

正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千克”也是一个质量单位,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可1千克有多重?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猜一猜--千克与克的关系

请同学们借助原来的知识猜一猜,1千克可能等于多少克?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会说1千克=1000克,因为原来学过1千米=1000米)大家可真棒!借助原来所学的知识,直接猜出了答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1千克=1000克(边说边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猜想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以后的学习我们会经常用到。

2.小组活动--感受1千克

(1)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3)猜一猜,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利用盘秤验证你的想法。

(4)将你的发现填到学习纸上!

学习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

多少数量是1千克

小组活动时,师巡视、指导,寻找优秀素材。(素材多种方面,有一个物品,也有多个物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发现1千克

说一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可能会有这样的填法:)

学习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洗衣粉食盐或白糖上好佳糖数学书

多少数量是1千克 1袋 2袋 10袋大约6本

2.评价质疑--体会质量不变

(1)瞧一瞧,咱们寻找了这么多的物品,它们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个,也有的是多个,可有一点是它们是相同的,那就是(引导学生回答:质量都是1千克)。说的对!只要都是1千克,我们就说谈们的质量相同。如果质量都是2千克呢?(质量相同)都是4千克?10千克?

(2)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哪个重?为什么?(学生会说:一样重,质量相同。)

(3)数学活动:猜一猜: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将物品装在袋子里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想一想--深化千克理解

(1)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说:如比1袋洗衣粉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反之用克作单位。)

(2)做一做,课本6页第二题。

(3)说一说,关于千克,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课内小结:

正如大家提到的那样,在神奇的动物世界中,我们了解到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板书:1公斤),可以用“kg”表示。并且借助我们原来的知识,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走进训练场去接受新的挑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课本第6页第1题

找生说说物品的重量。

2.提高练习

《同步学习与探究》中“千克的认识》练习题。

注意:单位换算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填写原因及方法。

3.开放练习

了解生活中的秤,看看他们分别秤什么样的物品,怎样称重?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千克(公斤)kg

1千克=1000克

使用说明:

(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通过执教这节课,我个人感觉的亮点之处是:

1.借助知识迁移,理解学习新知

千克与克的关系,借助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自豪感。

2.建立数学观念,强化千克理解

“千克”的教学,我一改原来称重的方法,而是利用手中物品的质量,让学生直接建立1千克的观念,并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千克的理解。并将1千克作为敲门砖,估一估其他物品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千克的理解。

(二)使用建议

“千克的认识”是质量单位承上启下的一课,只有让学生建立起“1千克”的概念,“克和吨”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要下大力气帮学生感受“1千克”。

(三)需破解的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是理解“千克”,还可以利用情景图的袋鼠问题,将千克与克对比,来凸显千克的特点。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三」

课题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

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五」

教材简析:

“认识千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35~38页上的内容。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

教材还结合认识千克,在“你知道吗?”栏目中,介绍了旅客乘坐火车或飞机时可以免费携带行李重量的规定。

设计理念:

1、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2、在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1、感知轻重

(1)播放录象故事:一天,妈妈和小明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拿了一袋红枣,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小明对妈妈说: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3)议一议:那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吗?

(4)试一试: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

(5)质疑: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要用到秤。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巧妙地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你曾见过哪些的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电脑演示各种秤。

(3)(屏幕上出示台秤)介绍:在生活中,人们秤一般物品时都使用台秤。

3、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一袋红枣,指针指着数字几?

(5)提问: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6)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4、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

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巩固练习

(1)买蔬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蔬菜专区,买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③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买水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水果专区,买了西瓜和菠萝。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西瓜和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买大米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看到超市的一边堆着几袋米,他想知道一共重多少千克?可以算一算。

②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买东西、称东西的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2、拓展知识

(1)理解“净含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①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②“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理解“载重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①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②“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

[把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3)听“你知道吗?”

三、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四、课外实践活动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了解的结果记录下来,或写成数学日记,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千克的认识和了解。]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六」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 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阅历动身,敏捷处理教材,先熟悉克,再熟悉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学问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试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熟悉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肯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展简洁的质量计算。 2、连续培育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鼓舞共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熟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熟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肯定的学习

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奇怪心强,依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奇怪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爱、熟识的嬉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觉,猎取新知,同时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制造了良好根底。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纳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沟通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觉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置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 = 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如盐、口香糖等。学生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了解质量单位 1.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 2.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3.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4.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介绍计量工具

1.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并结合教材第103页“你知道吗?”作必要的补充。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一)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1)课件出示以下图片。 (2)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3)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4)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5)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6)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1)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2)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公开课用)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p85-86 练习十八1、2、3题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出示主题图)前几天,这几位小朋友陪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6个苹果重1千克;一盒饼干重110克;一桶豆油重5千克;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PPT出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发的小正方体,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和千克》教案1 一、班级情况、学情分析: 该班有40名学生,男生19人,女生21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敏捷,课堂反映灵活,与老师配合密切,能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 练习十八1—4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 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 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 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504×=7×4-5=5×700= 52+48=7×500=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

《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10篇)

《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10篇) 《克与千克》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

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二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试教时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1粒扣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发现这样设计给学生的铺垫太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1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学解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8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第1篇 教学内容: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1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2)认一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认识秤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秤。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教案(通用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教案(通用5篇)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详细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熟悉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严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特别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把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把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确定学生的答复,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刚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看、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看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看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教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沟通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拿出有预备的东西展现。 2、克的熟悉。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当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洁介绍天平的构造,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看。 提问:你们发觉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熟悉。 (1、)出示盘称。大家熟悉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1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1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

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

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