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全文)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全文)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全文)

中国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

附件: 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 “中国碳交易登记簿系统研究” 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在挪威政府、欧盟和UNDP的资金支持下,组织开展了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支持包括新疆兵团在内的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编制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在地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机构与能力建设。 我国政府公布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和意识,有效保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落实,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通过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经编制完成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相当部分省区市在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中主动提出要运用温室气体减排市场机制,积极开发CDM项目,推动实施自愿减排交易,还有省份同时提出要探索建立省内碳交易试点,这与国家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综合考虑现阶段国情和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为落实国家和地区提出的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要求,我国将从自愿减排交易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登记簿是所有碳交易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合理设计的登记簿体系是交易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为推动国内自愿减排交易顺利开展,亟需开展相关研究,设计建立国内基于项目的碳减排交易登记簿系统。本项目成果将为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撑,并将进一步扩展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对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积极影响。项目办将聘请一家研究能力强、具有丰富相关经验的专业机构,就“中国碳交易登记簿系统研究”课题开展专门研究。 二、项目目标 结合我国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实际需要,研究设计我国基于项目的碳交易登记簿系统,开发相关的软件,为开展自愿碳交易、逐步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和提供支持。 三、研究任务 为完成该项目的目标,咨询机构需要完成以下研究任务:任务一:调研国外相关交易登记簿设计 调研京都议定书下联合国登记簿体系及设计要求,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自愿碳交易市场登记簿体系设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建议讲解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建议陈炳才陈安国 2009年12月23日11:2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建议--中国共产党新闻【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尽管哥本哈根会议对下一阶段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资金、技术和测量机制等问题未达成理想共识,但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为切实做好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具体规划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关注气候变化,并把这一议题作为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的重要内容。2005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提出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电网,全额收购。2007年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能源使用、农业、林业等领域也制定了相关法律,2009年11月26日,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些应对措施积极有效,但还没有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方面考虑,也没有从碳捕捉和封存、碳汇技术和途径等方面考虑。因此,已经具有的政策法规不足以促使企业和社会从可控制性上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也难以促使企业和社会加快调整经济和能源结构,难以鼓励企业创新碳技术,减少和控制碳排放。因此,建议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或《低碳经济法》。通过立法,明确提出分时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数量标准,要求每届政府不断更新和提高标准,并落实到企业;探索实行碳交易制度;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并设立具体目标。应通过立法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规划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执行、检查机构,确保有关法律政策得到落实。应通过立法规范气候变化的公共职责,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媒体的职责。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建议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40年规划,分阶段确立实施目标。尤其要注意制定具体的新能源产业和产品规划,如氢能规划,太阳能规划,风能发展规划,核电发展规划,使能源结构在20—40年内有较大的调整和变化。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兼顾积极调整技术和能源结构对于如何减排以及承担多大的责任,如何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分歧。但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各国都会尽量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发达国家由于技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二工作组于 2001 年 2 月 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 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 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 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 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 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 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 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

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 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 农业 (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 海岸带和海洋系统 (渔业 , 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 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世界各国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行动

世界各国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行动 作者:曾静静曲建升来源:科学时报2009-4-23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不可避免,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以趋利避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主要介绍了欧盟、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组织)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并根据各国的适应行动对主要的气候变化适应选择进行概括和汇总。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下,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采取积极举措,以减缓气候变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不可避免,气候变化减缓行动的效果难以在短期内显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成为另一项重要选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20世纪90年代即提出了适应机制的阶段目标。2001年,UNFCCC确立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适应基金。2005年,通过《内罗毕工作方案》,以促进所有国家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帮助各国决策者就适应气候变化作出正确的、实际的决定。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厘岛行动计划》,也明确把适应作为气候变化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应该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期、艰巨的挑战,适应气候变化是更为现实、紧迫的任务。目前,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正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气候变化适应合作机制也不断发展完善,一些国家也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以趋利避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国家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 欧盟 2007年6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有关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性绿皮书《欧洲适应气候变化——欧盟行动选择》,确立了欧盟适应行动的四大支柱:在欧盟开展的早期行动,包括将适应纳入欧盟法律和资助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将适应纳入欧盟的外部行动中,特别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通过集成气候研究扩大知识基础,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准备协调、全面的适应战略的过程,涉及欧洲社会、商务和公共部门。 2009年4月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适应气候变化白皮书:面向一个欧洲的行动框架》,以提高欧盟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应变能力。 英国

(发展战略)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进展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进展 一曹格丽一姜彤? 摘一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二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二紧迫,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三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采取积极的适应行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本文介绍了2009年以来农业二水资源二森林二草原二海岸带和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二行动和进展,及部分气候变化敏感和典型区域的特色性适应措施三 关键词:气候变化一适应措施一重点领域一行动进展 一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回顾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三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结合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以及防灾二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并提出中国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主要目标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三 2008年10月和2009年11月,中国分别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09年年度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了国家方案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进展,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5 91?曹格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姜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二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和洪水响应三

响二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三2009年以来,中国继续探索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适应政策和措施三在农业领域实施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措施强化气候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三水资源领域,在应对极端干旱和洪涝灾害中,三峡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三在森林和草原领域,继续实施了林业和草原发展相关规划,在西部大开发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当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加强沿海重点经济发展区域的海洋灾害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海岸侵蚀二咸潮入侵等海平面上升灾害的影响,通过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并提出针对性的适应对策三在一系列气候变化敏感和典型区域,包括鄱阳湖流域二长江三峡库区和云南省等地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适应措施和行动三 二一2009年以来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二措施和计划 (一)农业 2009年以来,我国在农业领域继续采取积极的适应政策,制定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畜禽及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抗旱二抗涝二抗高温二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提高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30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800亿元,参保农户超过1.33亿户①,种植业保险逐步覆盖全国主要产粮区和粮食生产大县②,为农业领域适应洪水二台风二雹灾二暴雨二干旱等气候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三 我国未来气候条件不容乐观,特别是干旱问题进一步恶化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③三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主要立足于国内生产保障 691① ② ③ 吴高连:在 第一届亚太区农业保险再保险国际研讨会 的发言,2010年4月20日三 吴定富:‘种植险今年要覆盖主产区“,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1/19/content_ 10682389.htm三 2009年麦肯锡公司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二中国农业科学院:‘从粮仓到旱地 中国华北二东北地区抗旱措施的经济影响评估“三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

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9.2年减少10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20---40年减少10区降水量平均每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毫米,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50毫米。三是近60~20年增加10增加,平均每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5.2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0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四是近毫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加速趋势。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1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如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复的影响,年来的50次评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内容提要:神经、免授、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具有重要作用。掌 握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 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认识植物杭逆性及水分养 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开展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研究,是解决农业问题大 基础科学问题。认识重点流域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适应性和区域生态安全,从而更 好为人类健康服务。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我国经济全局。全球气候 变化对中国具有巨大影响。研究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温 室效应的机理,气溶胶形成、演变机制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控制是营造人类有利生活环境 的必需邵分。研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大规模核能基本技术和氢能技术的 科学基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健之一。纳米研究是国际前沿性学科。我国其他关键科学技术 还涉及生殖与发育、干细胞等诸多领域。 核心概念: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中医药理论体系;全球气候变化;气溶胶;可再 生能源;氢能;纳米技术。 第一节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一、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和细胞基础 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之后,国际科学界关注和竞争的又一个焦点。随着人类基因组 全序列测定的完成,人类基因组中绝大部分基因及其功能都需要在蛋白质水平上揭示与阐 述。蛋白质组学将全面研究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生命体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全景揭 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同时,蛋白质组研究也是开发新型 药物,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腾飞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深人,人们可以直接获得一批应用性 抗体、发现一批诊断和药物靶标,并依此研究发现大量新药,从而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 迅速发展。另外,蛋白质组研究还将刺激和带动其他生物、分析、信息、材料等相关技术、 设备与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广泛影响工业、农业、畜牧业、环 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此,国际科学界 将人类蛋白质组作为21世纪最大的战略资源之一,在联合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后, 又推出了规模更大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二、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是动物和人体内三大调节系统。这三大系统之间不仅存在大的 回路,而且彼此之问还进行着直接的双向交流,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功能I:的 相互联系是通过三大系统共同存在的细胞因介、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及受体实现的免疫 系统的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在病毒、内毒素等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所谓“免疫递质”( immune transmitter)来作为应答,这些“免疫递质”包括淋巴因子、胸腺素、内源性阿片样物质A CTH、TSH、IL--1等等。例如研究发现感染病毒的淋巴细胞可产生一 种与ACTH具有共同抗原特性和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此物质局限在垂体及大脑内,称为阿黑 皮素原(proopiomelancortin, POMC),并证实POMC即为ACTH的前体;在激活的淋巴细胞内含有与催乳素和生长激素相同的MRNA,推测淋巴细胞也可能是这两种激素的来源;另 外.还证实淋巴细胞可对LHRH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而分泌LH,它与垂体所分泌的LH具 有同样结构的β亚单位,经T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可反应性地产生FSH。这些不同的“免 疫递质”首先能对兔疫系统本身施加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免疫系统受到不同的调节效应。 此外,不同的“兔疫递质”也能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起不同的作用,使机体的许多功能 (其中包括免疫功能)受到相应的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有各自的活性物质,但共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肮等物质,又同时都有这些多肤的受体,因此,人们认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肤是神经内分泌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附件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集中度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严重。气候变化导致高温热浪、暴雨、雾霾等灾害增多,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趋势加强,登陆台风强度增大,加剧沿海地区咸潮入侵风险,已经并将持续影响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市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积极主动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根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特编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一、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城市安全宜居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支撑,牢固树立适应理念,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统筹、标准规范、建设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努力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统筹考虑极端气候事件风险和气候变化对城市的持续性影响,将适应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城市建筑、能源、交通、水资源和生态等关键领域的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施分类指导的适应方案,明确安全、宜居、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和控制要求,坚持“一城一策”,分区施策、分步实施,采取合理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应行动。 协同推进。落实中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明确任务分工,加强联动协调,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广泛参与。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社会组织培育和科普宣传,加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共识,积极主动参与适应行动。 (三)目标愿景 到2020年,普遍实现将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指标纳入城乡规划体系、建设标准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典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到50%。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广泛普及,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 二、主要行动 (一)加强城市规划引领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二〇一四年九月 前言 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禀赋较差,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气候变化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我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导向、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第一章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 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导致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群健康。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还将进一步增大。 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区域降水波动性增大,西北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东北和华北地区降水减少,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等海岸带灾害加重。全球气候变化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冰川面积缩小了10%以上,并自90年代开始加速退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方季节性干旱加剧,洪涝等灾害频发,登陆台风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尽管国际气候谈判举步维艰,但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主动采取行动的重要动机。近年来,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法案,政策和措施。 美国 美国在2001年宣布退出以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为目标的【京都议定书】,主张在不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减缓气候变化。长期以来,美国并未在国际气候变化行动中发挥与其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性对应的作用。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为基础,寻求现实的解决方案。在适应行动上,美国也针对相对突出的气候变化问题和比较敏感的部门采取了旨在提高使用能力的行动。自2009年以来,美国一转以前的态度,出台了很多积极应对进出口石油依赖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2009年12月宣布一项总额3.5亿美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其中美国将提供8500万美元,用于在未来5年内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掌握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效的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话是能源的依赖。 2010年11月2日,美国举行了20世纪以来最关键的中期选举共和党人在众议院获胜,一些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成为新成员。这一选举加大了美国采取全国减排行动的难度,是的全面气候立法在短期内既无可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包含的总量管制和交易机制条款胎死腹中。然而,一些区域减排市场却受到鼓舞。在加利福尼亚州,选民用选票捍卫了盖州2006年通过的一项气候法案。根据这一法案,加州将从2012年开展碳交易。在马萨诸塞州,现任州长德瓦尔.帕特里克成功连任,而他支持该州成为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一员。2003年发起的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催生了首个区域温室气体总量管制和交易项目,目前已有美国东北部10个州加入,其目标是将2018年有关个州的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8年的基础上消减10%。在同为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成员的纽约州,民主党人安德鲁.科莫击败了以为称全球变暖为“闹剧”的对手,当选州长。 欧盟 欧盟在其后变换问题上一直持积极的态度。2007年6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有关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性绿皮书{欧盟适应气候变化-欧盟行动选择},确立了欧盟适应行动的四大支柱: 在欧盟开展的早期行动,包括将是应纳入欧盟法律和资助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将是应纳入欧盟的外部行动中,特别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通过集成气候研究扩大知识基础,从而减少不确定性。 准备协调,全面适应战略的过程,涉及欧洲社会,商务和公共部门。 2009年4月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适应气候变化白皮书:面向一个欧洲的行动框架】,以提高欧盟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应变能力。欧盟气候政策的核心是其碳排放交易体系(EUEmissons Trading System,ETS).ETS交易系统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5-2007年)主要集中在CO2的排放源;第二阶段(2008-2012年),ETS讲解那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经核准的减排制度和联合履约机制的信用额度,计划2010年将航空部门的排放也纳入交易体系;第三阶段(2012年后)将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部门,包括航空,海洋运输和林业都纳入ETS,拍卖60%的排放配额。 2010年5月,欧盟发布题为“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政策:重振全球气候变化行动刻不容缓”的政策文件,明确了欧盟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战略。文件认为,虽然根本哈根会议令人失望,但会议所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支持了欧盟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核心目标,而且加入该协议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一合计超过了全球排放总

气候适应——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气候适应——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 环境署在气候变化和适应方面的相对优势,来自其全球全球环境事务的领导地位以及召集力。主要工作包括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全球环境展望、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评估倡议(AIACC)等,环境署在国家适应行动方案、综合水资源管理和区域海洋方案等方面也做出突出工作。 这些活动奠定了环境在能力建设、生态系统管理、和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各级传播知识等方面的信誉。 环境署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重点在于为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复原力。该工作是通过在三个补充的领域采取技术、政策和财务措施而实现的: * 为发展中世界建设适应能力 * 提高生态系统复原力 * 调动和管理适应政策和计规划面的知识 在未来三年(2009-2011年),环境署在适应方面的工作将主要集中在非洲、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大型三角洲,关注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生态系统,尤其是低洼海岸和旱地。这些活动将得到全球和区域适应网络的支持。 环境署在联合国系统的总体适应工作中主要负责以下几类行动: * 生态系统脆弱性和适应服务评估 * 增加关键生态系统复原力的适应措施 * 帮助支持和加强政策能力、知识水平和体制能力 * 制订包含气候考虑因素的国家经济、法律、体制和管理框架 * 将气候适应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 向主要的气候变化金融机制提供技术、分析和政策支持 着眼最弱者 环境署的主要优先工作领域之一,就是促进非洲开展气候适应措施,应对由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压力,包括缺水和洪涝。情景分析以及适应行动的设计和试点实施,都有利于减少灾难风险,为因缺水而被迫流离失所的现象寻找解决方案。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在2020年前为将遭受更严重的水荒的7500万至2.5亿人提供帮助。 环境署还致力于建立体制能力,为居住在亚洲和非洲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低洼海岸和大型三角洲的千百万人们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办法。环境署还提供政策指导、相关工具、技术和最佳做法,并将它们纳入管理进程,以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在喜马拉雅山脉,适应气候变化和减少灾难风险高低地伙伴关系将通过知识管理、技术和政策支持等,加强喜马拉雅山脉地方社区和政府的适应能力,应对冰湖溃决洪水和泥石流等短期气候变化所致灾难或减少这些灾难的风险,并支持适应长期的水供应减少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适应网络 环境署正在推动开展一项国际进程,以制订一个全球气候变化适应网络,加强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能力。该网络将确保协调调动相关地表观测站、区域之内更新和国际技术援助机构的资源,加强科学、技术和体制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将改善信息和知识库,使之更易于获取,同时加强决策、规划和适应措施。 第一阶段至2009年止,包括审议关于建立该网络的提案和以非洲和亚太为首,在各区域试点开展该网络的活动和职能等。其中包括在现有的设施和中心的基础上确定、发起和加强区域试点网络。同时将通过国际和区域磋商,为该网络编制一项总体实施计划。协商进程于2008年10月在大韩民国的昌原发起,持续到2009年。 降低脆弱性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活动 * 环境署气候适应培训班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所关注的问题了,那么如何应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气候变暖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

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50年来,气温上升的脚步在加快。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博士介绍,过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升高,本世纪变暖幅度还会增大。最新观测表明,1906—XX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发表的研究报告说,XX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年份,估计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或明年开始形成,全球地表气温可能将在今后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2.4节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蒋李军课程标准: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根据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⑵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⑶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图2.28、图2.29,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⑵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⑴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⑵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⑶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学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P47,据图2.29-2.30讨论: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CO2含量变化之间有什么相关性? 3、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过去2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与人类适应

郭正堂1 任小波2 吕厚远1 高 星3 刘 武3 吴海斌1 张春霞1 张健平1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2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 北京 100864 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摘要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影响与适应任务群”主要以全新世大暖期为“相似型”,研究全球平均增温约 1o C —2o C 情形下的我国环境格局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为人类适应提供自然背景及参照;探讨过去不同气候环境背景下人类的适应方式,揭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模式,为未来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启示。通过近 5 年的工作,在自然背景研究方面,揭示出目前的全球增温有自然变暖的周期背景,且不同尺度的增温总体有利于我国季风区降水增加,导致森林面积扩大,我国北方沙漠区收缩,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在人类起源与适应研究方面,获得了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和迁徙的新证据,揭示出过去的气候变暖促进了农作物的栽培与驯化。8 ka BP —6 ka BP ,稻作和旱作农业在空间上显著扩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促使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大规模定居。一般情况下,过去寒冷的气候条件限制了人口发展,而相对暖湿的气候有利于人口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研究同时显示,近70年来我国海岸带陆地面积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而增加近 14 200 km 2。未来工作应加强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历史的定量重建,加强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等研究。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环境格局,人类活动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6.01.016 1 研究背景 在 CO 2 浓度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它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后果、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利益冲突等, *资助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XDA0512 0000、XDA05130000)修改稿收到日期:2015年12月25日 过去2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的 影响与人类适应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 相关问题”之影响与适应任务群研究进展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进展 Progress on CAS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