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专题

三农问题专题
三农问题专题

三农问题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了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条完

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

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助记

词:依联限保消变)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

土地政策。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 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

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

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

改革总路线。(助记词:一团削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是进行土地革命,进而减租减息,后来又转

为土地改革。中共土地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它的实

行的重要作用使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改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农

民的根本利益:正由于中共的土地政策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使中

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获得了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实的基础

和可靠保证。

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1)第一次: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此次改革同过去不同之处是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保护富农目的是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2)第二次:1953年至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1958-1978)。主要原因:—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外国近代的土地制度和政策

(1).英国:圈地运动和拍卖政策。在革命前,英国圈地运动已经开始,大量的农民丧失土地。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大量的王室土地通过拍卖的方式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资产阶级革命后,圈地运动公开地大规模进行,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成为廉价劳动力。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讲是残酷的和不公平的,但却产生了农业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特别是农、牧场大量兴起,大大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促使英国农业迅速走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因此,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拍卖政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实行的政策,使土地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但却避免了农业的个体

化、小型化,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总之,英国处理土地的方式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以及大量的原料和资金。有力地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美国:无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美国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

产条件:耕地广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便利.正因为这样,美国内战时期颁布的《宅地法》,可以

给每个公民64公顷的土地,这在中国是万万办不到的,在英、法

也无法做到.地广人稀使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这就迫使美国走

农场化、机械化经营的道路。因此,内燃机发明后,机械化在西

部和南部地区广泛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率。另外,美国

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措施,如加强对农业、农民

的研究,教育;制定法律保护农民的利益;鼓励和帮助农民垦荒

和修建水利工程。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

产品商品率高,成本低,农业效益高,专业化程度高.

(3)、苏俄:十月革命中,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行个体小农经济。1927年农业集体化中对富农采取消灭政策,用行政手段把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4)、罗斯福新政,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中国建国后的农业政策比较。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体现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的特点)

战时共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体现战时特点,取消商品

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体现恢复国民经

济,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的目的;体现恢复

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的特点)。

(三)赋税制度

1、我国的赋税制度

1).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2).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是

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3).秦朝实行按亩纳税。有田租、户赋和杂税。

4).西汉实行编户制度,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

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5)、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

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纳绢或

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7).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期间,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8).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

重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9).摊丁入亩: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10)、中共的农村税费改革:

目的: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为什么要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

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

益的体现)

内容:简化税种,实行费改税;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

业税外(也要逐步废除),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收。

意义: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将农村的分配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

根源,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村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农业和国民经

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2)征税对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4)征税条件: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

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形势与政策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及其对策 在21世纪里,“三农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1) 第一,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都不高。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滞后、培训面不广、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同时,随着对农民工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外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 第二,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耕地少、分散,受气候的制约较大,交通不便、通讯困难、能源短缺等客观问题一直存在。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多数项目带动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规模不大,辐射面不广,农民能从中获益的不多。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第三,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投入和教育“两基”投入等原因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 二、“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1)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

关注“三农”专题复习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专题四:关注“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时政要闻: ●温总理在两会期间说道:“公平正义要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国家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全面教育问题,提高农民收入 1、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问题有哪些重大举措(举例)? ①取消农业税,并对农民实行补贴 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 ③开展抗旱救灾,家电下乡活动 ④逐步建立健全医保、社保和养老保险制度 2、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②党和政府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③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大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③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你认为国家和农民应该怎么做?(!)国家:①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 ③坚持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开放 ④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 (2)农民:①树立远大理想,认清社会责任,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 ②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建设贡献力量 ③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掌握生产技能,做新型农民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请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政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3)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4)社会:逐步建立健全医保、社保和养老保险制度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读后感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刚萌芽的文明遗址上种植的各种作物,到今天的科技化与传统种植模式共存的农业,农业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农业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仍然是最基础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背后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体制变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是左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和加人的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政府应当成为主导力量,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等,单纯靠农村自身力量推动不可能成功,只有政府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公民和法人单位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目前改革的发展前景较好。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显著,农业收入大幅增加,粮食总产与农业投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二,我国三农问题矛盾依然,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农业要素流失,包括土地用途不合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四是转化落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产品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对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制约。 第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是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他资产等产权问题。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主要包括: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与农民住房;集体的经济非经营性资产、经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收入。三权分置与经营权流转;我国目前农村土地的三权交易滞后于三权分置。我国土地三权分置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与农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有关,而且关系进城农民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改革仍存在三大瓶颈:社保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从政社经不分离到政社经分离;从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使用权、经营权到财产权;从实物性占有到资本化占有;从成员身份依附到契约依附;从封闭性运行到开放性运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民自主、多种模式、稳步进行。 第二,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三化同步,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即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了恰当解决三化同步的问题,应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加减法式的城乡差距缩小,而是在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三农问题还和区域发展有很重要的联系。在中国东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阶层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区域差距,而且区域差距的主要差距就在农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各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大不平衡,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样的不平衡

关于农村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就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也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一、背景介绍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学者们、各领导们争相讨论的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因此,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想法显得尤为重要,应此要求做了此次调查。壶关县,位于长治市西面,山林较多,经济相对落后。而黄山乡下好牢村,即为此次调查对象,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相对较弱的大环境中,加上这儿丘陵较多,耕地面积小,交通闭塞,观念陈旧,从而导致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苦。 二、调查过程 1、确定调查对象 由于条件限制以及选题适应,本人就选取本人居住的乡村进行调查。村委会及当地村民给予的极大的帮助与支持,为调查的顺利进提供了保障。此次调查的具体对象是当地的农民,特别是个体户、养殖户、种植户、打工户、砍柴户、特困户等。 2、研讨调查方法 初步决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但是考虑到农民大部分不会填表,于是就改用现场访谈的方式,从聊天中获取数据,得到需要的答案。此外,直接与村干部交谈,获取第一手资料,保证调查的准确。 3、确定调查内容 主要是统计农民对?三农?问题的认知情况,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经济状况,具体有年收入、平均收入等。此外,吸收农民提出的希望及要求,作为群众的心声报告乡政府,希望乡政府能给予支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实地调查访谈 正式深入农民家中调查始于2011年8月1日。本人就采用抽样、抽典型调查,作好记录,统计数据,做出分析。

中考历史 专题六“三农”问题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1)

专题六“三农”问题精练精析 一、选择题 1.右图是一个铁制犁头,它表明,我国至迟到什么时候就已经使用牛耕 ( )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2.(2012·绵阳中考)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能反映唐朝生产力水平提高 的文物是( ) 3.(2012·苏州模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观某地文化时说:“……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他参观的地点是 ( ) A.云南省元谋县 B.浙江余姚河姆渡 C.陕西西安半坡村 D.山东泰安大汶口 4.(2012·泰州模拟)某名胜有一副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这副对联最合适的位置是( ) A.大禹陵 B.古运河 C.都江堰 D.苏轼祠 5.(2012·重庆中考)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长城 D.故宫 6.北魏贾思勰撰写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是( )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7.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种现象说明了( ) A.国家重视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C.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 D.东南沿海的农民赋税较轻 8.(2011·烟台学业考)刘少奇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是因为( )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9.(2012·广东模拟)希望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要完成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调查报告,准备今年6月访问一位经历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最适合的是( ) A.林大爷(78岁) B.谢伯伯(60岁) C.田大叔(46岁) D.杜阿姨(38岁) 10.(2011·巴彦淖尔中考)下图漫画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什么时期(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11.(2012·聊城学业考)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 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大学生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

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靠着耕作,养活了我们一代代的人。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的农业受到了十分大的冲击,生产日益萎缩,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1936年前后,农业收成达近代史上最好水平。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才能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到了今天,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有关农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即“三农”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农村面貌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上。其中首要体现的就是农民的收入,在中国农村,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而且增长缓慢,农用材料价格却不断上升,很多的农民种不起地,负担很重。在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在中国加入WTO后,农副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这使得农民的收入十分堪忧。 农业问题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小, 使得劳动生产率很低。采用机械化生产代替劳力, 在没有稳定就业出路的情况下, 仍要分享农业收入, 会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 农民劳动强度很大, 经常出现粗放管理, 造成粮食减产。1999~2003年5年时间里, 全国农产品产量一直没有提高迹象,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出现了持续低下的局面。 众多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质量仍不过关,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

高三政治-专题二《三农问题》专题训练 最新

专题二《三农问题》 浙江省某市以抓工业的办法管理农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使特色产品规模化、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加快了该市农业迈向现代化的进程。据此回答1-2题。 1、“以抓工业的办法管理农业”说明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D.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①可以使购销双方紧密联结起来②有利于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③必然使农业特色产品规模化,加工精深化和国际化④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落后的局面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2018年12月3日—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有利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据此回答3—7题 3.我国对宜林宜草地区由过去的垦荒种粮放牧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转变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人类是自然的主人,可以主宰自然界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从经济学角度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①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活跃农村经济②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③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④改变粮食、畜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提高农民收入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体现了() ①党履行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②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国家机关履行公共服务职能④国家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认为,2018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好势头,这是政策好、市场活、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都带有恢复性质,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基础薄弱、就业门路少、农民增收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2018年要继续强化“三农”工作,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从哲学上看,中央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的分析坚持了()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③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要努力保持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 A.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B.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C.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D.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史实:农具的发明或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土地制度;政策;赋役制度;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改革;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 2. 难点: 对于有关三农问题的重要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 三农问题 考点1基础知识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1.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①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⑤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2.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③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④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⑤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⑥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 3. 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①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②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③秦朝开通了灵渠。 ④隋朝开通大运河。 a. 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b. 概况: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c. 影响: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农村三农问题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2508-15 农村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农村三农问题调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自从中共中央对关于“三农”问题的四个一号文 件一一在三湘农村落实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 高,三湘大地日新月异,全国上下都惊叹“三湘巨变”。 在“二会”中,“三农”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为了亲身体验一下如今的农村生活,发现和了解如今 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竭尽我们的薄力,呼吁人们 的关注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出口,4月18日,中南大 学化学化工学院马列学习研究分会为切实地关注和了 解“三湘巨变”和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开展了 题为“关注三湘巨变,感受和谐社会”的问卷调查活 动。我们——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十六名同学, 组成一个调查组,分为三个小组,随着春风,来到宁 乡*,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农村调查访问

1.土地,农民的命根子.<1>.吃饭靠种地,致富得打工.我们踏入这块土地时,农民伯伯正在地里抛着秧.放眼望去,一棵棵嫩绿的禾苗,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只是田地里种的,除了水稻,还是水稻,偶尔能见到一个水塘。经过两天的走访,我们了解到这的地并不多,每人的责任田约六分。水稻是一年两季,一年下来,亩地能收割谷子1000多公斤,化肥和农药等的开销100多块,粮食只能供自家吃。再者,田地里只单调地种水稻,几乎没有其它的经济作物。村子里的村民,能出去打工的几乎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有一位家长说:“农忙时,也用不着回来,在外面打工要划得来得多。再说,田又不多,又是抛秧的,我们俩口子也能忙得过来。”稍年轻一点的中年男子也出去打工了。有个村民刚要出门,碰见了我们,热情地和我们说开了:“到了家忙的时候就回来忙农活,平时就外出打工,”(那一年能赚多少呢?)“其实也赚不了多少,人家是老板,我们只是打工的。”吃饭靠种地,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陈多钊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财政农 业支持的目的是矫治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保护农民利益。如果不及时改善政府支 农资金的效率问题,中央增加再多的资金也难达到财政农业支持的目的,国家财力是有限性的,财政农业支持水平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如何提高财政农业支持效率,发挥财政支 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三农,财政,效率,制度,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村消费 一、三农财政的支出现状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 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 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 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 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预期收益低, 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劳动力素质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偏低,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 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等。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 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财政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如图1,尤其是2003 年以来,无论是用 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财 政支农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财政支农资 金的投入总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152配结构不太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顺,财政支农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财政支农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和效果。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精选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精选4篇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调查报告要怎么写呢?我精选了一些关于调查报告的优秀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府研究室的通知要求,近日,我镇对“三农”工作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基本情况和农村现状 xx镇共有35个村民委员会,406个村民小组,农业户13669户,农业人口51981人,农村劳动力26708个,全镇耕地面积76941.03亩,其中旱田11995亩,水田64946.03亩。目前,我镇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已形成大湖养蟹,堤塘养鱼,网箱养鳝,池塘养鳖的水产模式和林地养鸡的种养格局。并且积极倡导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引进了深圳望家欢蔬菜配送公司投资400万元开发九真水生蔬菜深加工项目,目前已完成土地征用规划,进入实施阶段。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镇农村虽然发展较快,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尤其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条件改善不明显。 由于种种原因,对农村的社会服务设施,环境改善,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较少,造成对农业的投入与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和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不协调。加上我镇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普通存在水利工程和设施老化,险危工程增加,导致水源浪费和供水不足,致使一些良田好地成了“望天收”。渠道、池塘淤积严重,灌溉能力大幅下降,农村基本没有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制约了农业生产较快发展。 二是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创收渠道窄,收入增长缓慢。 我镇总人口72655人中,近70%是农村人口。同时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择业面窄,大多数农民只能守着几分田土过着温饱的日子。在技能素养方面,一技之长的人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只能卖苦力打粗工,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如果广大农民的收入没有突破,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观。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广大农民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专题复习(doc 10页)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专题复习(doc 10页)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题复习 一、背景材料 我国农业的现状——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 (1).农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2).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3).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2.重视发展农业的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2).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为什么说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新的增长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⑹.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5.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2).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保护、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 (3).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4).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保障。 6.如何看待农村的税费改革?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理顺农村分配关系,规范分配行为。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1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姓名李璠 性 别 女职务在校学生 单位 名称 鲁东大学 通讯 地址 山东省烟台市邮编 E-mail lifan@https://www.360docs.net/doc/8a2598299.html, 联系电话xxxxxxxxxxxxx

调查内容①你对三农问题是否关注?A是B否 ②“三农”是指的哪三个方面?A农业B农田C农民D农村 ③你对三农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A广播B电视C 报纸D听说 ④你认为三农政策的制定对于农民来说··?A有帮助B无帮助C不知道 总结:本次调查共发放100分,回收86,回收率86%,有效问卷71。第二题了解的情况是40%,对于第三题,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是从别人的耳中得知,可见,广大群众对于中央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没有多大关心,而对于第四题,有35%以上的说不知道,这更体现了农民政策意识的淡漠。尽管这只是部分地区的反映,但是却体现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是我国农业落后,农民增收滞后困难的真实写照。因此,解决和发展“三农”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三 ”问题出现的原因 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 几点: 1.政府的宣传力度不。由于农民的政策意识普遍偏低, 不会主动的去接受相关政策的引导。政府制定政策以后,没 有做好有力的宣传,最终导致政策没有深入到农民中,没有 得到贯彻跟执行。 2.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低,增收的 途径也少,加上对于政策的不了解。而城乡差距扩大更是衬 托了农村的贫穷与落后。 3.农民思想被禁锢,小农意识根生蒂固,进一步制约了 农民创新意识,发展新事业的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发展不好,必然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没有农业 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2019-2020学年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注三农问题.doc

2019-2020学年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三农问题 【时政热点链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新农村相关问题】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 2、请你展望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清山与人相伴。 ④管理民主: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民主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3、你是怎样理解新农村建设目标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富强的新农村。 4、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呢?(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国情依据: ①我国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乡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②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村科技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不高。 ③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体现的道理): 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要求。 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⑤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提高。⑥有利于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⑦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 5、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或者是:请你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①统筹城乡发展②建设现代农业③深化农村改革④发展农村公共设施。⑤发展农村公共事业。⑥增加农民收入⑦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⑧加强党的领导 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材,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②向父母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③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