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启示录

西南联大启示录
西南联大启示录

西南联大启示录

注: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因为他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至今未能逾越的高峰。而这样的一坐高峰却屹立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战乱、轰炸和饥饿伴随着这所大学短暂的一生。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大学,为我们的民族贡献了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数百位院士,不仅如此,他还用他那短暂的生命告诉了极好的诠释了大学的作用,他成为了中国大学的楷模!转此文以希联大岁月留下的精神用鼓励我前进。本文转自我校的樟树林论坛。

内容摘要:西南联大是一个历史。这段历史和我们——北大学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就像母与子的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来讲一讲。另一方面,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我是从中年以后开始的,它就属于我刚才说的那种可以孜孜以求的对我们最重要的知识。第二就是这种知识里边很大的一个含量是“历史”,历史决定着我们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整个民族的一个起点,你是从哪儿开始的,以后的走向如何,在整个世界上的形象如何,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一个参照形象,所以历史对我们很重要。

主讲:张曼菱

时间:2003-11-04晚7:00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报告厅

主办:北京大学校友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大讲坛

主持人:北大校友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讲,今天这一讲的题目是“西南联大与我们”,主讲人是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我们北京大学78级中文系的校友张曼菱学长。张曼菱学长的代表作品有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国布衣》,《北大才女》,《涛声入梦》,影视作品《青春祭》,《天涯丽人》,《涛声入梦》,《知青行》,《西南联大启示录》。她是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出席今年报告会的还有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郝斌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李安模教授。

张曼菱学长这次来京参加11月1号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她的作品《西南联大启示录》的研讨会,我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找到了张曼菱学长,提出了邀请,她非常爽快的答应了。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张曼菱学长为大家做报告。

张曼菱:

同学们,你们好。我非常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讲座。我想起了大概25年前吧——我是78届的——我也像大家一样在学校里住校,晚上到处看什么地方有讲座就来听。我当时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希望从导师那儿,从图书馆的书里头得到对自己最重要的知识。我想说,人一生当中我们永远都需要一种最重要的知识,除了我们的专业知识,还有一种最本真的知识,这种知识影响我们的很多决定,影响我们的道路,影响我们的命运,影响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知识会在很多关键时刻能起大作用。这种知识对于我们应该是共通的,是我们一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孜孜以求,而且是无止境的。也许你的专业知识在某个方面可能已经富足了,但是,我说的这种最重要的知识它永远需要我们去寻觅和探索。我今天要讲的《西南联大与我们》主题不是一两个小时能讲完的,我想讲一讲的原因就在于,我觉得这个主题对于我,对于大家,它应该能够提供我刚才说的那种重要的知识。

首先,西南联大是一个历史。这段历史和我们——北大学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就像母与子的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来讲一讲。另一方面,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我是从中年以后开始的,它就属于我刚才说的那种可以孜孜以求的对我们最重要的知识。第二就是这种知识里边很大的一个含量是“历史”,历史决定着我们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整个民族的一个起点,你是从哪儿开始的,以后的走向如何,在整个世界上的形象如何,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一个参照形象,所以历史对我们很重要。但是不是所

有的历史和知识都是那么现成的,不是在图书馆里、在我们导师那儿、在一教、二教听讲座可以听到的。像西南联大的历史,还有一些其他宝贵的历史,它们会被某种“沙尘暴”或者“大雾所”笼罩,我所指的沙尘暴和大雾不仅在自然界里有,在人类的文化生态上它也会经常发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件事物会掩盖另外一件事物,历史曲折的道路,它会有各种阴影。西南联大的历史就是这么一部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这也是我今天要讲西南联大的第二个原因。

我自己为什么要来做这个西南联大(启示录)?为什么要来发现它、要来认识它、要来考证它、要把它再现出来?很多真实的历史,除了我们在图书馆里能够寻求到的这种历史真相以外,还有很多被掩盖、被切割甚至被歪曲的部分,这种真相经常会在我们身边点点滴滴地冒出来。我是生长在昆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我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喝点小酒,就让我跪在凳子上拿一个筷子蘸一点,挺辣的。然后听我爸讲,在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就来了一伙北方的名人、学者、教授,他们穿着长衫,穿着皮夹克,胡子留的很长,说看不到胜利就不刮胡子。那些大学生们背着斗笠,下雨就戴着它,浑身都淋湿了,非常节俭。由于他们的到来,昆明城的很多有钱人家就不好意思再穿绫罗绸缎了,那些小姐们太太们都把绸子衣服收起来了,说国家有难了,日本人来了,一看这么多大名人都从北京来了,都穿着布衫,打着补丁,走在街上都那么朴素,我们还怎么好意思再穿这种花的绸子衣服呢?昆明人把那些老师学生请到大户人家去做客,并让孩子出来,让教授指点指点。教授一看就说:“那个脚,放掉,放掉,怎么还缠着脚?!”又说:“上学,上学”。大人就说,已经订婚了。“太小,不订婚了,上学”。就这样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的母亲就是一个被缠了足后来又放掉了的小姐,然后跑出去上学的。这改变了我父母的命运,他们后来自由恋爱,而且一生都被这种民主的光辉所照耀,他们经常去听课。潘光旦先生就瘸着一条腿跑到我母亲上学的女中,拄着拐棍讲“优生学”,那时候中国谁敢说什么优生啊?他讲怎么样能够把下一代生得更优秀,这个潘光旦还经常一个单拐打篮球。大家都去看,不是因为他篮球打得好,看什么呢?潘先生有一句话:“正常人能做的我都能做”。就是这种毅力、这种精神照耀着整个昆明城,也鼓舞着我父母的一生。抗战胜利后老师们就回去了,这之后整个昆明城也就变得封闭起来了,后来解放后又经过了其他的事情,变得跟所有的城市一样了。

但是,我父母一直在怀念着这群很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我母亲当时在女中上学,她的老师是一个西南联大的学生,当时靠教书来勤工俭学。她的老师鞋梆和鞋底是分开的,拿绳子捆在一起。她们都看见老师脚趾头都露着,老师跟她们讲东北怎么样,东三省沦陷了,当了流亡学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就很关注西南联大非常详细的历史,但是由于很多原因这段历史没有被完整的发现和整理。一直到我毕业了,后来当作家,又到海南下海,再到1998年被家乡云南省“人才引进”,我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回去我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做西南联大,因为我觉得可以报效我的母校北大,也可以报效我的家乡。我觉得这种寻觅、发现是从我们身边的每个事情开始的。每个同学都能从你们的父母口中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这种话里可能就有一个真实的历史在那里。你们如果思索和寻觅下去,也许就会发现很多珍贵的、可以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事情。我也不光是因为小时候就不断听到这种传说,也不光是因为一时的兴趣,自己感觉大学毕业以后,经历了国家前进得最快,也是变革最多的一个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候,投身和参加于那种促使旧的和不合理的东西消亡的活动中来,并促使新的、合理的、有利于个性发展和社会民族生存发展的这些东西,促使这种新的东西诞生并推动它壮大起来。我觉得寻觅西南联大的历史就具有这样的意义,也能够实现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以上这三点就是西南联大和我,和我们今天的一种联系。

第四点我想说的就是西南联大是一个大学史,它告诉了我们大学是干什么用的。你们说说大学是干什么用的?大学就是为了上研究生,为了出国,对吗?我觉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办大学,集它的财力物力,把优秀子弟选拔出来,花费无数父母的苦心,无数

师长的心血,还有个人的努力,这是为了什么?我觉得大学就是要为这个民族培养出那些站得最高,望得最远,最能够为这个民族求取生存的,取得最良好地位,能够保护这个民族、能够发展这个民族,使之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一些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一句话,大学是培养有力量爱国者的地方。我说的爱国者不是针对一个国体,一个机制而言的,而是针对形成一个国家、民族最广大的整体利益。大学是做什么用的?这一点西南联大给予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中国的教育历来就有师承,有一个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除了技能以外,他还要学道,道就是真理,道理。我想还是通过几个故事来讲我的观点。

西南联大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气节”的。气节这个词,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素质吧。因为在欧美的军队,比如说被逮捕了,成了俘虏就没有责任了,就不存在什么叛徒。但对中国人来说,就存在着一种气节问题。所以西方人很不明白,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时候中国军队已经被包围了,在实力上根本不可能打败人家,但是中国军队屡屡地是“以卵击石”,要死掉。这在理性上完全属于盲目拼命,因为中国人认为:如果我不能保卫我的祖国、我的民族,我就必须用死来洗雪这样的耻辱。这是二战时很多国家的军队都感到很疑惑的,中国军队在被围困的时候,在没有胜利的希望的时候还要战斗,为的就是这种气节。

西南联大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联大的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就是他确立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文作风,他也是我们的国学大师。他们家是三代爱国,他的父亲陈三立是一个诗人,他做的旧体诗在京城非常有名,日本人占领东三省,打进北平以后,占领了古都,所有的人都要有良民证,到城门口就要鞠躬,不鞠躬就要被抓,鞠躬是什么意思呢?日本人能得到什么好处?他们要的是屈服,屈辱,挫伤这个民族,使之失去锐志。这时陈三立老人就绝食、绝药,谁劝也不行。这是季羡林先生给我讲的,陈寅恪是季羡林先生的老师。陈三立老人就这么绝食而亡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老了,不可能去保卫祖国了,而国家已经沦陷了,他不能承受这样的耻辱,就绝食而亡。这时日本宪军队送来了请柬,来请陈寅恪教授,

因为他们知道在京城的学界,陈先生威望很高。日本人非常懂得中国文化,他们知道如果把这个领袖屈服了,这些文化人就没话说了,请帖是请陈寅恪到日本宪军司令部做客的,先生一看,如果拒绝,肯定要被迫害,他还要再活下去,他要完成他的史学的任务。他认为必须从史学上来帮助中国,来救国,这是他的责任。所以在父亲的丧事还没有办完时,他就悄然地离开了京城,汇集到了西南联大这支队伍当中。西南联大这批学者,基本上都是带着一种感情离开古都的。像闻一多先生,就是日本人打到城外时,拿着几本书,带着孩子就走了,走到路上碰见臧克家问他那么多名贵的书怎么全部抛弃了,闻一多就说:“国家大片大片的国土都丢了,我几本书算什么呢!”这种时候,他依然是不失其态。其实当时如果留下来,日本人承诺:继续教学,照样保证教授丰厚的年金。作为教授,像闻一多可以有两个抄文的书记,有保姆,有厨师,还有洋车夫,那种舒适的生活还可以继续下去。可是他们不能接受,宁愿带着一桶饼干,带着孩子,夹着两本书上了船,就混入了难民的队伍,滚滚向南去,绝不在沦陷区,绝不留在原地替日本人办大学。众多的教授都是这样就离开了清华、北大。有一位没走的,就是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但是八年来没有去日伪的大学里教过一天的课,他就靠在街头卖自己家里的古董,卖完一件吃一段,吃一段时间又去卖,决不去上课,决不低头,这是任继愈先生给我讲的。后来抗战胜利归来,到北平以后,三个大学就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凡是在日伪时期,作为教授在学校里讲过课的,一律不再聘用。这说明什么?说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教授,你必须有一种人格的含量,你必须有气节,你不能逮着谁都上课,你不能国家沦亡了,作为一个亡国奴在上课,那样你就没有资格作教授,所以就不聘你。

这种人格的含量是贯穿在西南联大历史的。同样是“气节”,它有各种个性,体现

形式不同,像吴宓先生就不一样。吴宓先生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他不像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那样张扬,他性格比较内向,很真挚,有的时候还不被人理解。著名的《吴宓日记》我建议你们应该看一看,那是一部最真实的历史。里面写到,当时炮弹攻击北平,他坐在被子里边,墙在震动,他坐起来,他觉得炸死也无妨啊,但想到自己在这个时候对国家一点用也没有,活着有什么意思呢?他就非常痛苦,就问自己。实际上吴宓先生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完全可以出国,可以穿着西服革履,到国外继续去咖啡厅,追求异性,过一种很舒服的生活。但是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他想到的是做一个中国人,不能救国家,活着就没有意思,就非常痛苦地责怪自己。后来学校要往南去,可以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他就非常高兴,总算还有一个报国的出路。坐在火车里,满车都是日本人,那些日本军官在火车上肆无忌惮,他们没有想到这些沉默的、穿着蓝布衫的、非常谦和的教授,行李藏在不起眼的地方,他们到了南方以后将要培育人才,要为这个民族而奋斗。那个阴沉的早晨离开北平的细节,那种心情,吴宓先生用一首诗记下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这就是他们对侵略者的态度。学生也是这样,转移到了长沙后成立了一个临时大学,学生多次发生争论:我们现在还应该上学吗?我们应该去打仗,作为一个有血性的男儿,跟我们同龄的人都在当兵。当时钱穆教授就讲了一句话,说战争总要过去的,我们这个民族在战后还要建设,要复兴,我们为什么挨打?我们要强盛,所以我们的读书不能中断,我们培育人才不能中断。这种论点很快就说服了大部分的人,这就确定了西南联大读书的性质,就是为国读书,为救国而读书,要和前方的将士用一样的心情来读书。当时钱穆教授在云南编写的《国史大纲》,首页就是“谨以此书献给抗战的百万将士”,就是用这种行为来表明自己对中华民族的忠诚。所以我想西南联大的历史,首先就是一个关于“气节”的历史,就是刚才我所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含量,每个人的人格含量。是在关键时刻,知识分子对我们这个民族所负的责任。

从另外一个方向来说,西南联大的历史证实了我们的民族有一种爱惜人才、尊重教育、保护教育的传统。当时西南联大——就是当时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接到教育部南迁的命令时,经费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下,由国家政府拨出的,然后沿途各个地方的政府都进行保护。比如到了湖南以后,张治中将军,一位抗日名将,就使劲地挽留,积极配给校舍。最后没办法又从湖南再走到云南的时候,有一个步行团,张将军就给每个人都发了军装,这些学生都是刚走出象牙塔的,不知道怎么走,怎么吃住,于是军队就派了一位黄师岳团长护送。这位黄团长是非常敬仰“五四精神”的,带着这批人马穿越了湖南、贵州,一直走到了昆明。这一段路是一段非常难走的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文银”,黄团长开始时带着这些人是排成队走,走着走着,学生前前后后,还有老先生,大家找自己喜欢的伙伴说话,就很散漫了,队伍慢慢地就拉长了。黄团长一看,不能按照军队规矩来,非常尊重那些老师同学,爱怎么走就怎么走。当时有一个老先生有一个怪癖,他就不走小路,贵州的山路是“之”字形的,你可以从小路很直地插下来,但是这位老先生是位君子,不走小路,偏要走大路,所以大家从小路岔下来的时候,他穿着长衫一个人,

见到道弯处就拐。团长就不说半句话,尊重这个老先生,他觉得知识分子有很多古怪的东西,都体现他们的一种哲学观或者思想方式,一种学者一种个性,不能像带兵似的。就是这种哲学,这种思想,这种走路法,在黄团长的带领下安全地走了过来。

我当时采访了清华大学董树屏先生,他是我们“两弹元勋”——像王希季先生啊,这些人都是他的学生。董树屏先生是一个东北流亡学生,在东北沦亡以后,他去找张学良,张学良当时是东北大学的校长。,他看到日本人打他的校长的耳光,他特别痛苦,就要求去参战,张学良却跟他说:“我需要文也需要武,你们这样文武双全的要为国家保留下来。”他把东北大学学生全部转到内地上复旦和清华,这样董先生就被护送到了清华,以后就随着清华大学一直转到昆明。他在清华大学转移到昆明的过程中,承担了把器材运往南方的任务,当时要骗过日本人,在路上和难民一块儿争船争火车。到了重

庆,国军想扣他的器材充公产,他想了很多办法,把这个器材保护下来,完整地运到了昆明,这使得西南联大的工学院成为一所设施最好的一个学院,因为其他暂时的学院没有设施。

施嘉焬教授也做出了贡献,在当时当兵是一条救国之路,他的同学有的就战死了,他就被留下来了,这一留就成了两大元勋的老师了。所以我们这个火箭、导弹的动力到底有多大?它凝聚着我们好几代人,包括我们的将军将领们的期待,这种留下来的人才意志聚集下来的力量。爱才也是中华民族的风尚,当时在整个社会上,包括下层都是这样。当时这个步行团步行在贵州非常贫困地方的时候,发生很多事情,都有照片还有事迹。比如,当地的“片儿警”也有反应。到一个地方有个地保出来敲锣,那个地保穿着一个破衫,挺穷的,敲什么锣呢?说:乡民们注意了,今天老师同学们要从这儿路过,今天集市不许涨价,要方便老师同学。最贫困的人民用自己最朴素的方法来支持和保护这些老师和同学。还有一个布告,是玉屏县的县长写的,说,今有大学师生路过我县,当国家危难关头,他们是我们的精神领袖,这些大学生都是未来民族振兴的领袖,所以所有的民众必须予以保护,予以爱护。所以师生一路走来,从来没有什么地方涨价、搞假啊以及不让住啊什么的,都受到非常多的爱护。当他们走到贵州某些地方的时候,看见集市上在卖鸦片,很多村民靠种罂粟来营生,而且地方官员逼迫你种。看到这些他们也感到心里很痛苦:自己的人民那么贫困,靠种大烟来为生,但是即使这么贫困,看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依然不愿当亡国奴,听到日本人来了,都是要拼命的,死也不愿意受辱,这些都是当年步行团成员任继愈先生告诉我的。这种气概当时就教育了这些学生们,实际上他们走过的这段路程和社会下层对他们的爱护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力量。如果说红军长征是播种机,是宣言书,我觉得西南联大这种大转移也是宣言书,它的宣言书就是“不当顺民”,就是宁肯走路,宁肯舍弃舒适的漂亮家园。他们要走在没有沦陷的土地上,不当顺民,这种信念也使得全国得到一种知识鼓舞,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最聪明的人,最有智慧的人,我们这个民族的名人,他们跟我们在一起,他们不投降,他们过来了,跟我们在一起,我们要对抗沦陷区的敌人。所以西南联大这种转移,实际上也加强了整个民族抗战的信心,也加强了这种抗战力量。也是步行者之一的诗人穆旦就写过这样的诗句,他看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我想说西南联大她还是一部教育史,是一个学校史,整个过程的八年还是一部“求知”的历史。西南联大的师生使我特别折服的,除了刚才说的他们的气节,他们以民族为己任,和他们这个不惜一切,赴汤蹈火的精神以外,还有他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知识分子,求知的那种穿透力。她可以穿透战争、穿越战火、穿越国界、穿越生死,去求知、求知、再求知。即使我不能拿枪,不能打仗,不能像农民一样种点粮食,那么为了这个民族,我就把我的求知往前推进。所以在当时,像陈寅恪先生,他研究的是“秦妇吟”,他不写抗战标语,他也不写煽动文字,他就写那个很古老的“秦妇吟”注。但是你仔细想一想,在这种人家以为我们要灭亡,要亡种的时候,还在那么沉静地把我们的国粹,把我们的历史很详细地在整理,这说明什么?说明对这个民族的信心,说明我们一定会过去,我们这个民族不会亡。我曾经说过,西南联大证明我们民族是垂危了,但是我们没有末日感,我们这个民族永远没有末日感,我们经历了几千年,有过很多动乱,穿越了很多曲折,但是从来没有一种末日感。末日感就是完蛋了,不顾一切了,没有后来了,也不用交代了,也不用再保存什么了。他们在这个时候抢救器材,抢救国宝,尽量带走好的,都是一种为了未来,认为战争一定会过去的,我们的民族绝对会存在下去,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住所,我们的一首诗,都要把它好好地注释下来,要继续留给后代,一切都得继续,这就是这个民族的不死生命力。

这个穿透力还有一种表现。当时胡适在国外,他在美国偶然看见有一本拓扑学的书,关于数学的。他马上把这本书买了,就寄到昆明来给江泽涵教授。因为邮寄费特别贵,他就把这个书皮精装去掉,光要那个芯子,然后寄到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们就互相传

阅、抄,陈省身先生——现在从美国回到天津南开大学——说,抄了以后就马上讲给学生。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西南联大可以在昆明那种茅草棚里可以教出和国际接轨的学生了。像杨振宁先生他们说,我们一到美国什么普林斯顿等一流大学,根本就没有感觉我们什么落后,我们在美国都是最杰出的学生。所以这个求知有一个穿透力,地域的一种穿透力。赵忠尧先生可以说是我国原子能事业之父了,他是最早研究原子能的,“两弹一星”元勋里很多是他的学生。他当时是蒋介石政府派往太平洋去参观美国比基尼导弹、原子弹爆炸的,参观完以后他当时就到处筹资想买一些基本的实验器材,带回国来教我们的学生实验。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蒋家王朝的灭亡,新中国的成立了,他一直在买这些器材,用教学生的薪酬去买,集资去买,最后在朝鲜战争爆发前期带着器材回国了。他这种愿望不是冲着谁的,不是冲着蒋介石的,虽然是这个政府派他出去考察,但他代表着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去考察的,他必须要把最先进的东西带回来,这种愿望穿透了时代,穿透了朝代的更替,也穿透了党派。我认为知识分子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穿透力,他的求知的愿望,他为证明自己的民族的愿望永远有一种伟大的穿透力。西南联大整个的求知情结就是带着这么一种穿透力,这种穿透力可以排除很多困难,比如说空袭啊,饥饿啊,那些教授家里边夫人和孩子经常都吃不饱,各种各样的困扰它都能穿透。只有具备这种精神的人,才会从事真真正正的科学,真真正正的学问,真真正正的学术。

这种穿透力,在我们采访很多年轻人非常崇敬的学者专家也体现出来。比如杨振宁、李政道。我本来去时有顾虑,他们都是很有成就的美籍华人了,他们会不会有一些忌讳?他们会怎么来说呢?结果跟他们讲话就跟我们的老师一样,他们从来没有给过我那种“你们中国”这种印象。我记得有一位什么歌星演员之类的出去两三年,回来就在电视上大讲“你们中国”。我还碰见一个认识的人,去了美国密执安一个学校,见了我就说“你们中国知识分子”对什么问题的观点,那种立场,有点滑稽。而我见到的杨振宁、李政道博士,仿佛他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都很关注我们现在大学教育里有什么问题呀,该怎么做,讲的不仅“语言”是中国话,那种语气,那种立场,那种感受,也是很中国的。这种感觉就是可以穿透的,穿透一些绿卡啊、护照啊等各种东西。

所以我感觉到如果一个知识分子——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不管是物理学者或者是人文学者——如果他没有这种穿透力,没有这种精神,他就不可能真正的进入某一个领域,也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也不可能使他的一生变得完整。这种穿透力会保护你获得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生命。这样的穿透力,很感动人,很值得大家学习。

这种穿透力能穿透很多东西,使我们能够互相凝聚、沟通。我曾去采访过邓稼先先生的夫人许鹿希先生,她是许德衍的女儿,他们家都跟我们北大很有缘——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是北大哲学系系主任,邓稼先本人也在北大教过书,他的岳父许德衍先生更是“五四”的先驱。他们原来的家非常朴素,住的是过去那种筒子楼,“中国两弹之父”住在那种地方,看了你真的会流泪。坐的是那种折叠椅,很多专家就是在这儿研究大问题的。一部红色电话,邓稼先当年就是用它来指挥现场的,一旦发生什么事故,他就用这个电话指挥拉哪个闸,关哪个闸,来制止事故。他们的床单原来是很旧的,已经破了,当年因为杨振宁要来,邓稼先就赶紧去买了一个床单,是首都十大建筑的图案。去的时候我们请了北大勺园旁边的一个“的士”,司机是北大子弟,车比较好,因为我有很多拍摄的器材。一路上,这人讲他在如何在俄罗斯做倒爷、卖假羽绒服,一副牛气冲天的样子。我们一块儿拿机器上楼,到那个楼,很普通,楼下老太太在买菜,小孩儿在玩,整个就是一个低档楼。到了屋里,我们坐下后,许鹿希先生说,我们坐的两个沙发就是当年杨振宁来的时候和邓稼先坐过的,吓的那司机赶快站起来,不敢坐了。整个家都特别简朴,想想杨振宁先生当时走上这个楼,他是什么感受?邓稼先当年在美国和他一块,如果不回来的话,在国外的待遇就可想而知。我们这个倒爷司机,当时就呆呆的,等到我们回来,算钱结帐时,他说不要。我说用你的车就应该给你钱的呀,他坚持不要,或

许他突然受到了某种震动吧。第二天早上我下楼,看到一大伙司机围着他,他站在中间,在讲我们采访到的故事,说有一次我们原子弹爆破失败,降落伞没打开,原子弹摔下来,没爆炸,但不知到哪儿去了,这就会有很大的隐患,如果哪天它突然爆炸了,就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死。而且原子弹本身很贵,试验没有结果就没有办法对全国人民交代。当时防化兵出去找,找来找去没找着,最后邓稼先和一个副部长开吉普车去找,到了一个地方,邓稼先说:就在这儿。下来一看,有足球场那么大的地方都是碎片。邓稼先就说,你们站住,我进去。他作为一个专家,他能不知道伤害吗?他进去后发现那个弹头没有爆炸,还可以再重新试验。就是这次他受到了致命的污染,回来后尿里全是射线,他的死和这个有很大关系。因为这次以后,他马上就极度的衰老,头发很快就变白。杨振宁有一篇纪念邓稼先的文章说,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和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不一样,如果美国人在中国肯定造不出来,因为中国有非常特殊的国情。他还说,如果他当时在原子弹基地的话,在文革时期,肯定要被打死,因为他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融合的。而邓稼先非常朴素,他是中国人民最朴实儿子,他能够使“两派”联合在一起,能够使大家相信他。因为他朴素,他什么都不要,他可以亲自去核区去捡弹头。这样纯洁的一个人,当他出现的时候,一切的纠纷、殴斗和批判就都停止了。所以杨振宁说,邓稼先除了掌握科学知识,还有一种人格魅力。所以当时那个“倒爷”说:“应该是我去捡,我死了没什么,怎么是他去呢?”我觉得正是这种人格魅力强烈地震撼了他。所以,这种力量,这种穿透力,它可以打动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可以使这个民族凝聚起来。这也使我相信西南联大的历史会在今天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下一代所接受,并转化成一种历史的力量。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值得我们去回顾,不仅因为它是我们这些北大人的历史,还因为它是一个人文的、求知和曲折的历史。在西南联大撤退转移到昆明的途中以及这之后,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依然保护了这些学者和学生的人文个性。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和人文学者都有一种共同的知识,共同的底蕴,共同的人文,这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特点。虽然每一个人的个性是如此不同,就像闻一多的个性和吴宓的个性相差何其远,很多教授可能互相间都是看不惯的,有的在学术上有争执,为人脾气都很不一样,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着民族感情和性格。比如朱自清,他是读日文的,在昆明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时候,突然听见背后有人在讲日语,叽里咕噜。在那个国家被欺凌的时候,他就觉得这种声音特别刺耳,于是站起来,走人,不能忍受就是他的一种表现。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整个民族承受着耻辱,表达他的一种义愤。完全可以用个人的个性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这就是西南联大的可贵之处。这些学者和学生们站在自己的人本立场和人文起点上面,用最真挚的方式和最个性的方式来反抗民族的屈辱,同时,也是用自己本分的最真挚最个性的方式来选择为民族做事和抗敌的。所以西南联大提供了很多的空间,很多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基本上没有什么强制。

我经常在思考整个西南联大的人文精神是如何得以保持的。我们在做这个片子的时候,正好碰上“非典”。很多需要整个民族步调一致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国家主义,强制主义或者某种专制,会有一种借口来抹杀个性或者强制个性的东西。我觉得西南联大有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就是在这样面对侵略的时候既保持了一致性——我们这个民族不屈服,坚持抗日的一致,同仇敌忾;同时它也没有因为面对强敌而强行抹杀我们民族内部的个性。作为一个文化群体,它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国际上也是值得研究的。同时它也给我们的教学史研究提供了素材,给我们现在的大学该怎么办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借鉴。在那样的环境中,它既保持了一个统一的前提,因为很多东西需要统一,比如行动啊,吃饭啊,有时候像经费开支之类的都需要统一,但是它又能够容忍和保全学者们和学生们的个性,实则不易。学者的个性是自身学术个性和个人生活细节的惯性,都受到了同样的尊重和保护,这一点我觉得是尤其伟大的。这是欧美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中很难做到的,因为一般知识分子当时的选择要么就是

投笔从戎、从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要么就是避难,不管世事。不像我们的学者和学生,不管是逃避或避难,到最后还有新的发展,比如原来北大的“兼容并包”,清华的“厚德以载物”和南开的务实精神,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反而更加和谐的融在一起,创造了新的学风,新的人际关系和更加开放的氛围。当时一些教授走到长沙、昆明的时候,教授和学者的家属还没有来,就安排两个人一起住,像陈省身就曾经和吴宓两个人住一个屋子,一个数学教授和一个人文的教授住一块儿,这种学术的交叉产生了很好的成果。吃完饭以后,大家就一块儿去散步,谈笑风生,完全打破了任何门户之见。朱自清的儿子朱乔森先生回忆说,他父亲当时就可以把闻一多先生的手稿借来看,这存在“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的吧?还没出版,你看了把我的盗去了怎么办?因为大家都是研究诗词的。王力先生的手稿也经常借给闻一多先生看,他们可以在还没有发表自己作品之前就互相传阅,这种现象今天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这样一种发展学术的氛围,共同融会贯通的浓厚学者之间的纯净精神,现在真是令人神往。这些都发生在战争期间,战争反而使他们的胸怀变得格外的宽阔,反而使他们的目光格外的开阔。闻一多先生就是在这期间从民间的民歌里边开始研究,找出一些方言的发音方法来注释诗经的,吴大猷先生也曾用当地的器材做一些简单的试验。我们这个民族由于一百多年来都危机重重,总是有一种危机感,生怕外力把我们这个民族冲散了,于是就维护国家统一,维护这个民族的存在,因而产生很多令人难以忍受甚至和现代潮流格格不入的东西,比如强制社会和人民接受某种东西等。这种思维也好像成了一种定式,比如说日本兵来了,我们必须马上形成一种军事化,也就是一体化。但是西南联大就在需要团结、需要一致的时候,还能保持个性化,还能保持生动的生态——我们思考和我们生活的人生生态。西南联大有些教授是很有趣的,有的教授每天晚上也数钱,很小气;有的也跳舞,开Party;有的照样谈恋爱,然后游山玩水。在湖南的时候,岳麓山是最受三校欢迎的山。他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点,看见道佛儒的长处,并从中吸取各种力量。他们的力量来源是多种的,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放松的、个性化生态的生活,使他们能够维持八年持久的学习和抗战。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大学学生和个人在人生道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下面我想讲一讲“人杰”的观点。“人杰”这个词也是中国特定的,李清照“生当做人杰”就提起过这个词,一般来说“人杰“没有很明确的定义,那些比较杰出的、独领风骚一时、能够主宰时代的、能够对历史发生影响的人就是吧。西南联大的校歌里有“中兴业,须人杰”的字眼,通过它的校史,通过它的杰出的人物如邓稼先、闻一多等,对“人杰”我们可以有一个新的定义。现在“人才”这个词很流行,比如说你是哪方面的人才,就有含金量,可以给你多少年薪,公司就可以和你订合同。这个人才是可以量化,可以具体衡量,也是可以替代的。人杰它更具有我们这个民族所期盼、所需要的那种特质。人杰这个词汇在西南联大历史再塑造以后,具有了一种信仰的因素,而且只有具有为信仰献身的精神的人才,才能叫做“人杰”。人才都是被公司叫去,先问让我做什么事,我能做吗,我能付出吗,我完成你给我多少报酬,然后看看是否合算。人才有这种“量”的关系,跟社会有一种兑换,但是“人杰”有信仰,有无限的献身性,当然不是说“人杰”就不吃饭不要工资,但是到了某种紧要的时候,人杰和人才是会有非常不同的表现的。我认为“人杰”具有我们刚才讲的“气节”一样,它含有信仰和为信仰而献身的因素。这些能够在历史上闪亮的都是属于“人杰”范畴的。相反那种只是“有才”而无益于民族甚至有害民族的,人们就不大会记得他的才。像秦桧,他的字很漂亮,是一个杰出的篆体书法家。但到现在为止,书法界就找不到一幅他的字,因为没人愿意保存,而文天祥因为一首《正气歌》永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气。我总觉得中华民族千年来能够形成一个团结的民族,能够不被打散,正是因为能够不断地发展这种最重要的品质。之所以阐述人杰这个观点,也是我对诸位的一种期待、一种期望吧。

《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学院 10D 杨慧敏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学术。而如今发达的社会,为现时代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住所,许多学生却不能珍惜,还不时埋怨。真的,有时候要想想,到底良好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还是在增加他们的懒性。 其实不用觉得这很难感触到,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会谈起他们以前生活的艰辛,感叹现在生活改善了许多,但人却没有以前的勤奋。 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很重要,当时西南联大的学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没有学习场所时,就在茶馆那学习,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细读书语。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动着昆明的大街小巷,有时候老百姓也会给这些莘莘学者腾出一个地方,为他们泡上茶,让他们学习。学校,无非就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在乎这个学校的大小,优势,只在乎它用好的学习气氛、好的校风,能带动学生们学习。但是现在的学生,更看重的学校的名气,而非校风,追求的更多是物质的,而非精神上的享受。 观看了这短短的片子,让我们感触很多,想到同为一个大学学子,我们对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要为什么而来感到很茫然。但是现在,我们不再为学校的种种缺陷而不乐,而为学校有良好的氛围而庆幸。我想我们会珍惜这几年时光,为自己、为家人做出一定的贡献! 观西南联大回忆录之感. 信息学院 10D 高晓金

浙江省宁波市2018届高三3月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18年3月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1 7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微信变动了启动画面,这幅中国位于中间的图像是由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拍摄获得的。完成1、2题。 1.该气象卫星 A.处于高层大气 B.位于地月系 C.属于自然天体 D.不受太阳风影响 2.下列属于“风云4号”卫星遥感功能的是 ①监测天气变化②观测地表形态③记录太阳活动④探索宇宙生命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01 7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新区位于北京南部,区内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完成3、4题。

3.对于白洋淀的利用,下列做法最能体现其价值的是 A.发展航运业 B.建设湿地公园 C.适当围湖造陆 D.发展养殖业 4.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新区用水紧张的有 ①南水北调②海水淡化⑨价格调节④开发深层地下水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读某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6.图示四类沉积物影响局部土壤特征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B.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元素 C.影响土壤的质地特性 D.影响土壤的微生物含量 张蔓菱在《西南联大启示录》中写道:“步行团刚进云南,一过胜景关(云南与贵州的交界处),公路马上变宽了,并且路已经平了,感觉像北方平原一样。天有点奇怪,贵州天天不是阴天就是下

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高一观后感

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高一观后感 刚刚看完优秀抗日题材电视剧《烈火金刚》,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颗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现代青年的心。在片尾,肖飞、丁尚武、林丽、齐英等英雄人物,或身缚手榴弹炸毁敌人正在修复的公路,或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力争献身、最后诀别的环节,队长史更新忍悲送别战友,双目含泪,一个铁打的汉子强忍内心的强大悲痛,通过向战友一拍肩膀和后来端起抢来的机枪向鬼子愤怒激射的镜头描写,淋漓尽致地突现了英雄的爱恨情仇。而肖飞身负重创,最终还是来到准备要炸毁的公路上,从容躺下,拉开身上捆绑着的数十枚手榴弹的导火索时,那一声”战友们,请向我投弹!”的大喊,更让人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女战士林丽奋力挣脱汉奸的阻挡,冲向敌群的英勇身姿,更是让人肝肠寸断,顿生无限敬仰、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情感。同时,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更是充满了无比的仇恨。 片尾中的熊熊烈火,又一一再现了牺牲了的英雄们光辉形象。他们在烈火中重生、涅盘,在人民正义战争中归于永恒。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看完此剧,心中久久仍不能平静,我们现代的爱国意识应该与历史时期的英雄们是一样的。但奋不顾身、为国牺牲或与邪恶抗争的勇气及对强寇顽敌舍命拼搏、视死如归的大

无畏精神境界,笔者认为,现代的我们与英雄们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面对英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要不,为什么在和平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那么多丑陋的行径,罪恶的举止,无人阻止或止而不绝?公交车上肆无忌惮的骚扰、偷抢;大街上围观恶人的挥刀行凶,以及那么多贪赃枉法的官污吏,腐败机构的横行霸道,鱼肉民生的种种恶行。这林林总总的新闻或消息报道的内容,都令人发指,深恶痛绝。然而,造成人人自保,趋利弊避害、明哲保身及纵容犯罪的一系列根源何在?笔者认为,是浮躁的时代冰封了人们的爱心和正义感,无数个血淋淋的案件事实和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例,也侧面反映了机制的不公与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颠倒或泯灭。人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面对嚣张罪恶的忍气吞声。究竟谁之过,到底谁之责?这个时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吗?难道是我们不需要了,还是英雄真的都已成为过去?

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

教育的反思与自省:有感于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精选 看到朋友转来的这篇演讲,真的是于我心有戚戚,在这个名利日盛的时代,我们的教 育有着太多需要完善和反思的地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和我们自己超越弥 漫在我们身边如“浓重雾霾”一样的名利,仰望星空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做的人多了,这世界才真的变得有意义。其实这也正是九年来我和国内外同 行不遗余力推动iCAN大赛的源动力,希望每一个人都早点儿觉醒并开始相信自己并走 向成功,相信:Yes,iCAN! 张曼菱北大演讲:你们的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就如此无趣 2015-04-05五道口书院五道口书院 张曼菱(1948—),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电视制作人、 社会活动家,北大才女。1969年赴盈江县平原区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医学院工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员、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 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青年时代曾在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当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0年在大学 生竞选中作为北大代表,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候选人之一。1982年以“文科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到天津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 地方》,一时轰动京华,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饮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 电影的巅峰之作,成为一代人心灵的丰碑。作为西南联大的史料抢救者与研究者,她 担纲制作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深得海内外联大校友认同,为中国高等教 育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是2014年3月29日张曼菱在北京大学的讲座实录,张曼菱先生观点犀利独到, 极具穿透力,值得您耐心读完。

爱国主义电影的观后感4篇(20200423113012)

爱国主义电影的观后感4篇导语: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是启迪美好心灵的火炬,对塑造民族文化、弘扬正气有着重要意义,影片展现了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民族气节和大义,不畏强权、坚定不移的民族信念。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具有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有着健康向上、催人进取的思想的内涵。 不知你们听过这首歌没有,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就是王二小……”。 王二小从小是个孤儿,他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打死了,为了报仇,他参加了儿童团。因为大家都很喜欢他,所以就选他当了儿童团团长。 一天,日本鬼子来到了他们村,二小知道以后,便想了一个好办法,把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的中队长发现上了当就立刻把战刀捅进了二小的胸口。二小的衣衫顿时被鲜血染红了,他慢慢地摇晃着,笑着闭上了双眼。 我觉得王小二真勇敢,我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在生活中不怕吃苦,学习中不怕困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觉得王小二真可怜,吃不饱,穿不暖,挨打挨骂,我呢,经常

乱花爸爸妈妈的钱买零食,还经常剩饭,我以后要珍惜现在 的富裕生活。我想,王小二一定没有死,他一定变成了天使,当我在做作业做不出来准备放弃时,他会来帮助我…… 哇,我真想和王小二成为好朋友。 昨晚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影片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后期,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 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 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 牺牲。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象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 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 支撑着了我们的整个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话,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了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 东思想的具体体现。 电影《张思德》将为人民服务具体化,让观众相信,为 人民服务是快乐的,这个榜样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通过 观看《张思德》影片,我深深体会到:一名普通共产党员默 默奉献的伟大,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 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在张思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第一篇:《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究走过的道路。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决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 ;每一足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 ;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片子包括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 6 集,影像资料丰富,解讲词准确感人,生动再现了 1xx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继地奋斗追求的历程,清晰地勾画出中华民族从倍遭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的历史脉络,主题鲜亮,气势恢宏,既令人振奋,亦发人深剩以复兴之路为题,可谓提纲挈领,抓住了关键。 即要辨明历史的正确走向,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即如片中所言,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出现了千年未有的变局。这时,各种思潮交相激荡,主义之争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引导中国走孔子之路;自由主义者、全盘西 化派既不满专制复古,又排斥马克思主义,寄希望于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封 -杀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封建的法西斯主义主宰中国之命运。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开宗明义,首先指出了中国向何处去那个关键咨询题。可见,这思想的较量,主义的斗争,事实上质是不同的历史走向之争,是中国进展道路的选择之争。 回忆历史不是为了给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一些他味,亦非为久坏失修到麻木的灵魂丰富情感,铭记历史是为了明白昨天是什么,现在该做什么,今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模样。我想,这是我们反复温习历史最起码要得到与明白的。 从旧民 -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共-产 -党为领导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中 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为建设一个富强民 -主文明和 -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觉地用历史感悟以后,在中国以后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咨询题上,进行了有讲服力的论讲,这关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决信念、凝聚共识,非常有益处。 现在中国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正是回归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GDP 跃居世界第三,世界 500 强中,中国也占了 30 个席位(大陆 23 家,台湾、香港 7 家)有人预测 2020 年中国 GDP将超过日本, 2050 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这不是狂吹,这是对中国成绩的确信。嫦娥的升-天,也使中国稳居世界航天第三位,卫星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篇一:观西南联大观后感 参观了西南联大的遗址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有点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 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

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盗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看当下的我们,上大学越来越颓废,当初的理想、抱负都抛之脑后,整天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早上睡到日晒三竿,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明明每天都没干什么,却觉得很累,身体越来越弱!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时候我经常会这么问自己:“我们这是怎么了?”我们的确该反省反省,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有不足之处,应试教育残害了多少人才,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教师为了考试而猛灌知识,慢慢的导致很多学生讨厌读书,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被不断地消减至无。国民素质直线下滑,就在今天,在西南联大旧址里便有一个女生看到那里有架船,毫不犹豫的跳进去叫他的男朋友帮她拍照。西南联大里的一切物品我认为都是十分珍贵稀少的,我们作为观观者应该做的是小心保护,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拍摄背景! 因此,我觉得为了更好地保护西南联大旧址的文物,我们的政府应该将它与州博物馆合并,加以保护! 篇二:《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口语交际练习(10分) 1、食堂是学校的一个公共场所,这里能很好的反映同学们的修养。有个同学洗好盆子后转身走了,一任水龙头哗哗淌水。请你说句得体的话劝其要节约用水,自愿去关水龙头。你会这样说: 。(要求:简洁、得体、有说服力、易接受)(2分) 请为食堂水池边设计一幅图文并茂的广告,告诉大家要节约用水。(3分) 2、校运会中,你们班的张明同学在4×100m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当第3个同学跑完后,你们班位居小组第三,大家都对张明寄予了厚望。果然,张明接棒后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出,奇迹般的追上第二名,眼看就要追上第一名了,却在离终点10米处一个趔趄,失去重心,跌倒在地……请你迅速写一份不超过80字的广播稿,通过校电台说些心里话,表达你的看法和感情。(5分) 二、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12分) 妇rú()皆知仰mù()()xiǎn为人知zǎi()割 潜心guàn()注心会神níng()()lì尽心血( )chóu划 ()shuāi微一拍jì()合马革guǒ()尸元xūn()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甘成为任人宰割的民族。 B.二战中日军恶贯满盈,家喻户晓。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风小心翼翼的吹过来,唯恐弄乱了他的头发。 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的杰出人物,请写出你最崇敬的人,并说说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4分) 4、请写出两则关于读书的名言、格言。(4分) 5、《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写到了众多著名作家,请各写出他们的一部代表作。 (4分)福楼拜:歌德:屠格涅夫:左拉: 6、判断正误。(4分) (1)《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共产党员。()(3)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4)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长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11分)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 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正能量电影观后感五篇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师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她让我们仰望。 西南联大坚持精神自由的治学态度,在战争年代仍然主张常态

教育,这为当时的学子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学习空间。历史证明,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创造出教育史上的神话,是因为开放的学术氛围。 我们学习西南联大精神,并不是要重复历史,而是应以一个新的面貌与姿态,塑造全新的有竞争力的大学,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10篇完美版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一):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10月30日,我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建立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向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此刻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贝乐奖这个事例来说吧,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但我们中国却只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乐奖,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为自我争权谋利。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如果他们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吗?如果他们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吗?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取权谋利了,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光来为国家作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同时,我也期望我们小学生好好学习,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长大为国家做奉献。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二): 当我看完《小兵张嘎》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时,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嘎子小时生活很苦,但是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嘎子的爱国热情、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到达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和嘎子比较,我显得是那么渺小。嘎子为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奋不顾身,即使失败也会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败就放下。记得那次学校开展一次科技小发明的活动,我当时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师报了名。正当我满怀信心地开始制作我自我设计的动力小船时,却发现了一个个让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如接上电线了电池却不通电。等我解决了电池的问题后却发现螺旋桨转不了了,当我解决螺旋桨的问题却发现这一个个问题把我搞得头晕眼花,头

小学生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6篇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小学生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地道战》观后感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当电影里传来坚定、雄壮的旋律,我心中不禁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 1942—1944年间,一群丧尽天良的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频繁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冀中人民团结一心,利用地道战一次又一次击退日寇。面对敌人“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冀中人民没有丝毫的畏惧,他们利用智慧、勇气和力量,建立了蜿蜒曲折、机关重重的地下长城,把鬼子打得闻风丧胆、落花流水。 条条地道,场场战斗,时而让人紧张万分,时而让人拍手叫快。印象最深刻的是战士们用墙上的小眼儿左打一枪,右放一炮,让鬼子们摸不着头脑,在村子里东奔西跑,抱头鼠窜。神秘的地道里埋伏着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战士,他们虽然没有先进的武器,但有最聪明的“土”办法——地道战,有最强大的后备军——老百姓。他们之所以能赢得胜利,靠的是中国正义的力量,靠的是他们机智的头脑,靠的是人民坚定的支持。 那已成为历史,我们现在很少存在战争,因为人们不想打仗,他们想有一个温馨的家,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们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四年级:雨茉涵萌 --500字 《地道战》电影观后感 自从看了电影《地道战》以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因为英雄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地道战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为了赶日本鬼子出中国,在每户人家里挖了一条通道,这做了陷井,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冀中人民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但是,高老忠为敲钟报警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觉得冀中人民很聪明,会用各种手段去对付他们,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冀中人发会想到挖地道,家家户户连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为历史,我们现在很少存在战争,因为人们不想打仗,他们想有一个温馨的家,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们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300字

爱国主义教育片观后感

爱国主义教育片观后感 导语:国家、国家,顾名思义是有家组成,所以我们应 该从爱小家、小团体开始,我们不应该空喊口号“我爱祖国,我为祖国”。以下是XX为大家搜集的爱国主义教育片观后感 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爱国主义教育观后感 1 电影《上甘岭》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 八连已经在山上抗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 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 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 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 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 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 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 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 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旁观看。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心好 像被无数的钢针刺着一样疼。我想起自己平时对同学的态度 不好,心里难受极了,感到自己脸红,羞愧。 过去,我在班上算得上一个“吵架、打架王。”我不是

找这个吵嘴,就是找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 帮助。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在跑步的时候不小心踩了我一脚,他一边跑一边说:“对不起!”我却故意刁难他,把他一推,大声说:“对不起值几个钱,你把我的鞋子弄脏了,你 赔!”那位同学一边道歉,一边说:“我不是有意弄脏你的鞋,我帮你洗。行吗?”可我还是要他赔,并举起拳头要打他。旁边的同学听到我的叫骂声,围了上来。了解情况后,个个 都不满意,眼睛怒视着我,好象说:“如果你再欺负这个同学,我们就去告诉老师。我一看这吓人的架势,不敢再说什么,只好偷偷地溜跑了。 看《上甘岭》的英雄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的情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而像我平时那样,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 电视演完了,爸爸和妈妈津津有味地谈论《上甘岭》电 影中的精彩情节,可是我这个平时爱闹的人,却在一旁默默 地思考着,, 爱国主义教育观后感 2 刚刚看完优秀抗日题材电视剧《烈火金刚》,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颗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现代青年的心。 在片尾,肖飞、丁尚武、林丽、齐英等英雄人物,或身 缚手榴弹炸毁敌人正在修复的公路,或与敌人同归于尽。在 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力争献身、最后诀别的环节,队长史更新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阅读答案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阅读答案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也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10篇完整版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一):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五月一日的早晨,踏着一早的清新,沐浴着阳光,我来到北京参观了位于海淀区复兴路的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军事历史类博物馆,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革命的地方,是凝聚了中国英雄儿女血与泪的地方。 一进大门,一片军绿色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里瞬间便涌出一股崇敬之情,顿时觉得连那里的空气都肃穆了。博物馆的大楼上悬挂着毛泽东同志书写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型牌匾,为肃穆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份雄壮。 这次的参观,博物馆大楼正在修缮,无法进入到博物馆内部参观。虽然有一点点的遗憾,但这次参观也不是一无所获的。军事博物馆的兵器棚是露天的,我们能够随意地、近距离地参观。 中央的兵器库陈列的是各种坦克,这些坦克体积庞大,厚重的履带,坚硬的外壳,粗长的炮筒。一眼瞧上去,便能看出它们是体积庞大的杀伤性武器。这些武器有的是在战场上从敌军那里搜缴回来的,有的是中国自己制造的。不管它们来自那里,它们都对中国的革命有很大的帮忙,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其中,有两辆坦克让我印象深刻。它们是日本造97式中型坦克和美国造的M3A3轻型坦克。 日本造97式中型坦克是在抗日战争后从日本关东军军营搜缴的。加入人民军队序列后,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攻打锦州,解放天津等战役战斗。在1948年攻打锦州作战中,董来扶等驾驶该坦克孤军冲向敌军阵地,消灭敌军火力点多处,为步兵扫除了前进障碍。因其战功突出,被任命为功臣号坦克,并作为领头车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另一辆坦克是美国造M3A3轻型坦克,在1947年鲁南战役中被我军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中,该坦克参加了攻打永固门的战斗,为了清晰把握打击目标,炮手沈许打开炮塔窗口,探出身子观察,并实施抵近射击,连续发射30多发炮弹,摧毁敌人碉堡,工事多个,为步兵冲锋扫清了障碍,该坦克因此被授予功勋坦克。 无论是冲锋陷阵,孤军作战,还是打开窗口,精确瞄准,这需要足够的胆量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一颗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爱国心。在那个混乱的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孤身前行,是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他们能够冲在前头,必定抱着一颗视死如归的心。子弹和炮火是无情的,一旦被射中,这些英勇的战士们便有可能牺牲在战场上。但是他们不怕,他们无畏于死亡,他们心底有个坚定的信念:为了抗战的胜利而不懈奋斗!正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战士们,才会留下如此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才会有抗战的胜利,才会有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虽然我们已经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联大初建时下无寸土,上无片瓦,只能借用昆明一些学校的校舍。1939年建立的新校舍全是泥地土坯墙、木格窗的平房,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屋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宿舍由梁思成设计,但因经费严重不足,即便是建筑大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窗是用棉纸糊的,一刮风,沙沙作响。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宿舍是土坯草屋,睡的是上下层双人床,室内灯光暗淡,一个大房子要住40人,那个双人床一排排地排满。遇上大雨,双层木床上便成“泽国”,油布、脸盆、雨伞全派上了用场。学生的衣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退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色棉大衣,遮住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的破裤子。有些同学几个人合用一件长衫,谁进城就谁穿。在临时大学的时候,发件棉大衣,就这么勉强过冬。联大学生宿舍全部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少,有时就连盐商仓库也借用来当宿舍。新校舍是在泥土松软的坟地中开辟的,地上泥泞,床下长草。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是烂泥,路上留下一个个水坑,一双鞋子穿一个雨季就烂了。 当时校图书馆库藏书少,参考书不足,有些教授为了备好一堂课,往往需要四处寻觅有关书刊甚至拿出自己的藏书,常常挑灯夜战赶编讲义。联大许多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为了躲避空袭迁到郊区居住,住得最远的在50多里外的呈贡,远离学校数十里。由于住得分散,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为了讲课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辛劳往返数小时,从不迟到一分钟,并视为当然。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深受同学的敬重。 图书馆座位太少,而且只有煤油灯。每天晚上规定7时开放,但是每每在6时就有学生在门口排队了。当地茶馆晚上有气灯,于是便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去处,买一杯茶,可以占着这个位子坐一个晚上,甚至一天。因此学生们看书多半在茶馆,按当时联大学生的说法叫做所谓“泡”一下,只要5分钱就够了,这还只是喝茶,若是喝白开水只要3分钱。既省 得去图书馆与人一道挤了,而且光线也好得多。如果还要更舒服,那就再点上些水果和点心。所以每天晚上都有联大的学生占据着茶馆,关于这个,还有个名词,叫做“开矿”。昆明街头大小茶馆,都像是为数众多的联大分馆。同学们亲切地称茶馆为“校外的第二学习阵地”。 在那样的环境中却培养出了对国家、民族贡献卓著的杨振林、李政道、朱光亚、王汉斌、邓嫁先、黄昆、任继愈、王瑶等约8000人。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

[作文]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十篇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十篇 爱国,顾名思义就是爱一个国家。爱国,是中华名族永恒的主题,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真挚永恒的情感。中华名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爱国之心,飘扬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专题 1.爱国电影《党的女儿》观后感 2.爱国主义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3.小学生爱国主义电影地道战观后感800字 4.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500字 5.爱国电影《国歌》观后感汇总 6.爱国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300字 7.湄公河行动观后感爱国 8.爱国影片观后感600字作文 9.爱国电影《小兵张嘎》观后感 10.爱国影片《南京南京》观后感 11.爱国电影《绝密图纸》观后感 12.爱国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1000字 爱国电影《小兵张嘎》观后感 爱国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15.爱国电影八月一日观后感 16.年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血战小朱庄》观后感 17.《东京审判》爱国电影观后感 18.小学生爱国影片观后感500字 19.爱国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20.年关于爱国电影的观后感 当我看完《小兵张嘎》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时,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嘎子小时生活很苦,但是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嘎子的爱国热情、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和嘎子对比,我显得是那么渺小。嘎子为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奋不顾身,即使失败也会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败就放弃。记得那次学校开展一次“科技小发明”的活动,我当时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师报了名。正当我满怀信心地开始制作我自己设计的“动力小船”时,却发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观后感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观后感探寻先辈的足迹、感受历史的盛衰。我与妈妈怀着严肃的心情来到了三个见证历史的地方——五卅惨案烈士流血处、茅丽瑛烈士遇难处和金陵东路街道爱国主义教育苑首先参观的是五卅惨案烈士流血处。1925年2月,因抗议日本工头殴打12岁童工,4万华工举行抗议罢工并取得胜利。5月15日,日商撕毁“二月罢工”时与工人签订的协议,进厂交涉的共产党员顾正红惨遭日方枪杀,激起全市人民愤怒。5月24日,上海工、学、商各界人士万余人参加顾正红烈士追悼大会。5月28日,中共中央通过《扩大反帝运动和组织“五卅”大示威游行》的决议。5月30日,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反帝斗争震惊全国,形成了全国性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接下来,我们步行来到茅丽瑛烈士遇难处。茅丽瑛,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上海入党,曾任上海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是30年代上海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1939年12月12日,茅丽瑛为了支援新四军抗战,在组织义演、义卖、募集寒衣和筹集资金等抗日救亡活动时,于南京路120号慈昌大楼上海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边门的弄堂里,遭到汪伪特务的暗杀,牺牲时年仅29岁。1989年12月12日,茅丽瑛烈士遇难处被列为区级革命纪念地。 正参观完茅丽瑛烈士的遇难处,天空中下起了小雨,可并没有阻挡我们参观的热情。金陵东路街道爱国主义教育苑位于福州路614弄,它曾是上海有名的“旅馆弄”,也是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地下党员秘密活动的场所。特别是孟渊旅社、新苏旅社及附近的“六大”旧址、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等曾留下了周恩来、邓小平、陈云、李立三、李维汉、任弼时、李富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和生活的足迹。1996年,金陵东路街道爱国主义教育苑在湖北路203弄内设立,集中展示了浓缩金陵地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活动的20多幅照片。2000年教育苑迁至福州路614弄内,免费向公众开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导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 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

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 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1.《2018科学启示录》观后感 2.《师德启示录》观后感3篇 3.《科学启示录》800字观后感 4.道德启示录 5.电视剧生活启示录观后感范文 6.《现代启示录》观后感范文 7.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 8.西南干旱的感悟作文 上文是关于《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