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异化问题

人的异化问题
人的异化问题

人的异化问题

本文作为结业论文无意有任何创新或精深研究,只是对异化问题进行历史知识型整理,并结合几个重要流派进行比较,以企更加理性地思考,得到提高。

异化是一个越来越流行的词了。经常会有人把异化放在嘴边。人被金钱异化了,大学生被文凭异化了,中学生被高考异化了,初中生被琼瑶金庸异化了,小学生被日本动漫异化了,时尚青年被时尚异化了,叛逆少年被叛逆异化了,当有人附在你耳边说你被CS异化了时,才真正明白为何有人要惊呼:“这是一个异化的时代。”

这是一个异化的时代。“上帝死了”,没有了标准,没有了本质,人第一次要真正对自己的心灵负责。极端的两物,在世上并存。在工具理性日益控制世界的同时,社会非理性也日益显现。经济进步并未导致民主和道德的同步发展。相反,资本市场专横于世,人被自己所创造的系统支配,成为无足轻重的螺丝钉。幸福变成了个人欲望的满足。与此同时,价值和意义逐渐丧失,信仰开始动摇。自我意识不再是自由理性,而是膨胀的欲望。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成为现代(至少是现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当人们从科技理性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的狂欢中逐渐冷静下来,惊恐的发现:资本和技术联姻统治了全人类,所有的挣扎反抗都显得苍白无力。潘多拉

的盒子又一次被我们心甘情愿地亲手打开了。

一、“异化”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异化”是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之“他物”相分离,以致“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

“异化”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创始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并随时代不断有所发展。异化的状态甚至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原罪说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卢梭的理论表明,自然状态的个人由于赞成公民的个人自由以进入社会状态而放弃天然自由。原罪和公民自由成为异化的雏形。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提出一个著名论点:“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之物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时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对他而言,绝对理念的发展是使理念异化或外化为自然,然后在更高阶段克服异化返回本身的过程。每个范畴均发展为其对立面,此对立面又包含于此大范畴之中。异化状态经过再次扬弃而达到统一。黑格尔的体系是“理念-自然-精神”。理念外化为自然,却采取了反精神的不自由的物质的形式。理念挣脱这一桎梏,成为自在自为自觉之真正理念,便是绝对理念(精神)。异化和扬弃异化乃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无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创造了

上帝而非上帝创造了人。这是人的本质的丧失。神性即人性,上帝越伟大,人就越卑微。扬弃异化必须批判宗教,恢复人类丰富多彩的人性。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是人受到社会关系的扭曲从而失去本质。他进一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异化是最现实直接的异化方式。从而转为现实社会和实践意义上的批判。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普遍矛盾所产生的现象,其根源是工人与劳动产品-采取了商品、货币资本的方式,并运行于一整套貌似合理的建立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制度形式上-的异化。克服异化只能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使人成为“全面自由自在”的个体。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曾产生巨大影响-一度掀起震撼历史的变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异化理论亦存在一定局限。

二、“扬弃异化”的理论局限。(仅仅是试错式渐进式的探求和一般观点陈述,绝非完全正确,亦非个人思想基础,更不涉及任何现实构架层面。)

首先,扬弃异化几乎完全建立在生产力,一个在实用理性至上的中国尤为流行的概念,的基础之上。这是再典型不过的主客对立的两极思维。他一再强调人的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以及物质的决定作用,但是扬弃异化的生产力绝对发达

无疑是对自然的全面征服。前提和结果完全相反。纵然意识的反作用极为深远,但是倘若靠生产力消解异化,那么到底谁是“第一功臣”?物质还是意识?历史一次次用血泪证明人的品质绝对不是随生产力同步上升,社会发展亦如此。现代人性反而丧失得更加严重。“歌舞升平”的今天有几十亿人吃不上饭,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再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加群体化和自私自利,全球化背后是血淋淋的冷酷。真是对自以为文明的人类的巨大反讽。

其次是个人自由于与个人本质之间的悖论。其理论中人类自由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为前提,这是自由史上最为诱人的描述:个人全面把握曾经异化的社会关系而自在自为,按需局进行分配,按意愿-一种不确定但崇高的人性之善-进行自由劳动。然而人的本质又是被二重消解的。自然决定了人类的存在,此乃一重。更严重的是其著名论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注定了人的非原子性和非先天独立性。谁能想像人如何能超越构成自身的本质而又独立自由存在?因为本质就注定了自由的限制。这里还没有考虑人的动物性和人与人之间在选择上的必然矛盾。当然,并不能由此否认其在实践上号召意义上的巨大作用。

最后的问题是人类终极意义的消失。目的论和一致性越来越成为哲学理论的死穴。如果历史按照人与物质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法展开我们人类的地位和意

义何在?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如何在已经确立的规律——并且是没有信仰约束力的工具一样的规律——中体现出终极意义?这无疑是对人的贬低。信仰实践和进步吗?太过功利实际,反而忽视了道德和人性,从而陷入怀疑和虚无,陷入强权政治和阶级主宰论,反而加重了异化。前苏联的集权统治和“文革十年”便是例证。

现实中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尤其应理性深入,全面研究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协调好各种关系,尤其是物质和精神、发展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样实践才会更接近于理想,避免异化负作用。

三、“扬弃异化”与现代哲学思潮。

异化的主客间还有没有第三条路?本质和主体存在吗?对异化的追问直接触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几个基本问题:本体论、目的论、理性的是与非。本文尝试把“扬弃异化”的问题植入现代各流派进行思考。由于学识过浅,只能略述一二,不可能全面深入。

对扬弃异化影响最大的是存在主义。海德格尔,上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用存在理论来克服异化问题。他彻底扬弃和几乎终结了二千多年的传统形而上学,这个利器便是“存在”。他认为,一切传统的关于存在的讨论并非与存在本身,而是与存在者相关。对他而言,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其本身决定存在者成为存在者却不是存在者。也就是说人们

对存在者的关心导致了对存在的遗忘。《存在与时间》一大目的乃是“解蔽”——开启“存在的遗忘”中所蔽隐的真正存在来揭示存在。现代性在高扬主体的同时,忘却了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沦为资本和技术的附庸。海德格尔用根本的存在——“存在”的存在,来一统主客扬弃异化。他的致命缺陷是深一步的追问:“存在”本身是什么?也就是说他不能把握这个基础,只是颠覆我们的思想传统和认识方式。萨特,从来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的思想家,试图通过强调个人之绝对自由(他人即地狱)超越异化,并且消解主体终极意义(人是一种无用的激情)避免本质主义产生的“高贵物种的恶果”。这张力过大根本不现实。

毫无疑问,扬弃异化之路必然涉及对现代性基石:主体和理性的重新构建。认识论转向后,尤其是二战后,在英语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分析哲学以其研究本体的转变和反本质倾向为扬弃异化开辟了新路(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他们首先关注语言而不是本质。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非本质的基本存在,是把握存在的方式。这不是用逻辑论证控制世界,而是试图通过语音,一个第三者,来消解对立和本质倾向。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语言游戏”这一概念,即在语言中用参与的方式融入游戏消解对立,而又用游戏非本质性和规则的非先天性来避免语言再一次成为铁统治世界的恶魔。

然而,使这种用语言扬弃异化具备切实实践意义的人是

哲学释义学大家伽达默尔。他在《真理与方法》中明确提出:“能领会的存在就是语言”,“人通过语言拥有世界”。释义是一个我们的视域与过去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即在一个完全开放的领域中通过语言领会,主客传统本身得以融合,即“视域融合”,而这一媒介是语言和诠释。这样,扬弃异化不再是单纯地分析语言,而是平等自由开放的交流实践。

与前述倾向不同,“为现代性辩护”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哈贝马斯充分肯定了理性作为现代性的基石。他认为关键是如何看待和运用理性。他提出“交往理性”以克服理性的弊端,即以主体间交往和社会一致性,以语言近于乌托邦的能力为基础,致力于达成相互理解,形成一种非强制性的共识。以“交往理性”为中心来澄明异化,达到高度融合。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问题上有惊人的相似:一是试图寻找第三者或重新理解来克服异化。第二,也是最有影响的,即“把哲学从形而上学的天空拉回地面”。它们无一不是一种强调实践的哲学。这一思潮与时代特征息息相关:随着资本技术对人类的全面统治,实践与实践智慧逐渐消失。后果是人们不再有自己的观点,不再运用实践理性做出个人决定,因为你必须服从技术逻辑,这样民主和自由名存实亡了。

四、异化的核心:自我异化。

本文认为以上各个观点不是脱离人这一主体而依赖物

质关系,就是转向“他者”来克服异化,而这将导致人类意义的丧失或治标不治本的软弱。

自我异化是异化的核心。个人与真实自我、本性和意识相分离,个人失去了独立性和完整性。自我异化的关键是人性与欲望:人之为人的超越性和人之为生物的欲望相对立。人成为欲望的奴隶。扬弃自我异化,其它异化即迎刃而解。必须再一次强调:这绝不是禁欲主义或社会达尔文主义使人彻底沦丧为禽兽,而是肯定人的意义上的融合,使自我相统一。本文认为关键是强调人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进行基本的实践。

五、漫漫征程。

异化的历史其实走过了几千年,扬弃异化亦是如此。从宗教道德到仁爱礼仪再到天人合一的大道哲学,乃至现当代的纷呈思潮,无一不是在扬弃异化之路上创新发展。本文无意对任何一个观点妄加评论,更不是要独挽狂澜。马克思早有言:“异化与扬弃异化走同一条路。”本文只是进行叙述和交流,使思想更加宽广和明晰。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有一句名言:“对不可知的东西应保持沉默。”同样,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最后一句话是:“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沉默。”在人文科学日益衰落和边缘化的今天,哲学思想应以怎样一种姿态去面对现代化的无情狂潮?

哲学从来就是对人类面临的问题的深层思考,而非坐而论道之空谈。扬弃异化亦非仅仅阐释探究,而是紧跟时代的实践性探索。哲学问题的解决绝不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更是生活方式转变的问题。因为哲学之疾亦是时代之患。

因此,扬弃异化的责任应当是知性地把握现代性的危机,而非沉湎于文人式的尖叫、漫骂和反讽,而非社会救世主式的批判,更非极端分子的狂热煽动。思想必须保持反省的理性状态。只有超越一己一阶层之的利益得失,正视并投入现代化进程,才有可能最终克服异化,走向更高境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永怀高贵的心灵,保持反省的理性态度,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之中。

“士不可以不宏毅,

任重而道远。”

23队:卢桂林

2005年4月28日

附:1、因为是课堂考试论文底稿,故没有详细注释,请自行查看相关书籍。

2、再次申明,本文仅仅是一般陈述,一不能保证完全

正确,二非自我思想的基础,更不涉及现实。

3、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概不负责。

专题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问题

专题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问题 弗洛姆(心理学家)在很大的篇幅上阐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就是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是植根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于人类生存的特殊条件......他认为人的异化是深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种文化的缺陷,正是由于大家都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底蕴之下,才会对病态的人、病态的社会浑然不觉。 人们越是可以通过工作致富,就越是把工作单纯地当成他们发财和成功的手段,而爱、理性与创造性等人类高贵的品质在这里被全部的淹没。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如今所有的文明一文不值,因为异化的人并不需要思考,并不需要哲学,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机器所“交代”给他的一道简单的工序而已......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表现为,人无法体验到自己是一个主动体、人类权力的持有者,他所能体验到的是一件在市场上待卖的商品,弗洛姆把这种倾向称之为“交易倾向”......这种待价而沽的异化人格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尊严的丧失,而尊严正是人类所特有的,异化的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实体。他们不会说“我就是我”,而只会说“我就是你需要的”。人丧失了万物的尺度的地位,变成了如同商品一般的“物”,而“物”无所谓自己。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存在着异化。人与他的同胞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的理解与友爱,而是两部活着的机器之间的相互利用关系。 “消费行为应当是一种具体的人的行为,其中包括了我们的感觉、身体需要、审美感;这是说,在消费中,我们是具体的、有感觉的、有感情的、有判断力的人,消费行为应当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创造性的经验”〔〔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是为了给人以快乐,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而是消费本身成了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 弗洛姆分析了公开的权威有理性权威和非理性权威之分......20世纪中期,权威的特点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公开的权威,而是无名的、不可见的、异化的权威,这种权威来源于利润、经济需要、市场、常识、舆论等,集体所做、所想、所感受到的一切。无名的权威藉以运转的机制是“协调一致”......美德即适应,即与他者一致;恶即与众不同”〔〔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受到无名权威支配的人便丧失了自我感,一切的趣味和判断全部被齐一化了,由于人的自我感的丧失,他体验到自己被无尽的虚无与恐惧所包围,为了从这种困境之中逃脱出来,他便急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 在弗洛姆看来,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社会经济状况造就了现代西方人的性格,使人的精神健康处于紊乱状态.....什么是“社会性格”呢?弗洛姆认为,“社会性格”是指在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所共同拥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社会性格并不是简单的指在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的性格特征的简单总和,而它的功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锻塑及引导人的能量,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的持续运行。

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日期:年月日

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摘要:科学技术在为社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和自然。机械世界观、私有制、片面发展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前迫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异化;人;自然;私有制 1 科学异化的表现形式 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今天的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人类作为主体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对物化工具的依赖。当人们运用高科技的快捷交通工具时,很少再有人愿意长途跋涉;当人们享受便捷的通讯设备时,则放弃了古老的书信;当人们可以在温暖的房间内居住时,人们可能失去对寒冷天气的抵御能力。人们更加倾向于借助科技力量使自己的生活、劳动变得更加简单。然而,由此产生的体能下降、精神困扰问题却是高科技时代带给人类的无法回避的负面效应,人性的异化便愈发陷入深层次[1]。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科学技术也存在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某种状况下存在背离,科学技术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转变的同时,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脆弱,日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对自然的依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人对自然的无度、肆意攫取就是破坏自然、盘剥自然,就是使自然界成为商品化的自然界,污染了的自然界,军事化了的自然界,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以至濒临枯竭[2]。 人,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结果。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产物。在与环境的对象性关系中,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所引起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也改变了人类自身[3]。在人类改造自然,为自身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通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却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人类活动的异己力量。换句话说,当由主体产生的客体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时,科学技术便异化了人和自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李延荣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摘要:科技的发展在带来益处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对人的异化表现在:人被非个性化、抽象化、工具化。但是人类应做科学技术的主人, 应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 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重建人的价值世界。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人的价值 科学即科学技术,其由人所创造,为人类而服务。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活,到今天的日新月异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它的错误运用, 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精神烦恼、价值迷茫和信仰危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随着技术进步与商业化运作,媒体(电视,电脑,手机)——这个科学技术的产物, 已经由最初的信息传播工具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文化控制力量, 各种媒体上各种各样的节目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对人的控制力和诱惑力是极其强大的, 它会让人丧失一定的自由, 例如人们对个人时间的控制和支配;也会让人丧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当然, 人类尽可能将这种丧失的自由和能力归结为自制力的低下或自身的懒惰。看过《楚门的世界》影片的都知道, 观众数十年如一日地观看这场漫长的肥皂剧, 像吸食毒品一样已经产生心理依赖, 给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失落;同时, 主人公楚门在高科技摄像机的控制下, 近乎失去自我生存的价值。以下内容就有关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所反映的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及人类应重建价值世界进行简单论述。并且作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韩剧,也叫“肥皂剧”对我们并不陌生,韩剧所塑造的男女主角,让给我们对爱情充满幻想,对爱情中的另一半产生了类似的要求,更有甚者,对我们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择偶观产生了强大的影响,甚至是错误的导向。本文中也有论述。 1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科学技术对人的价值的影响表现在:科技忽略了“个性化”人的存在, 致使人的“价值”和“意义”被忽视;同时科技把人作为一个抽象而存在, 导致了人的抽象和被忘却;人被工具化丧失独立生存的真谛, 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工具。 1.1 人被非个性化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叶子如此,人更是如此。人的不同一方面在外在形象,另一方面在于人拥有自己的个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整容技术也是的得到的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盛产美女的韩国,整容技术更是出神入化,据说你很难在韩国找到纯天然美女,各种选美比赛中,参赛选手分分钟让人脸盲,就连毕业季剖出来的大学毕业照,也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前段时间,上海虹桥机场拦住了一位乘客,因其长相酷似范冰冰,而护

从“现实的人”看当代境遇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塑造

从“现实的人”看当代境遇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塑造[摘要]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的生存问题、价值意义、人的发展出路 也浮出水面。面对当下的“浮躁”社会,很多人都在追问人究竟要走向何处,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出发,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出发点,阐述人在生产力和人的交往不断提高和扩大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并随之导致了人生存状态中各个领域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人对自身生存、价值和发展等问题出现的困惑和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痛苦也是由其导致产生的。因此,认清异化,在个体的能力范围内进行适应性的创造性的自我塑造,来缓解这种异化产生的痛苦就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当代境遇异化自我塑造自我意识 一、现实的人和人的本质 人究竟是以怎么样的状态存在?或者说人有何特定的本质规定即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的必要前提。只有弄清楚人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特征,才能讨论和比较现代社会下人的异化,才能看清人到底在发展过程中人的本质出现了什么样的偏差。 在马克思之前,也很多哲学家对人的本质做过不同的理解和定义。“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但是他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把人归结我自我意识。”从抽象出发,黑格尔所谓的人是理念的精神的意识的人。这种“意识的人”是把人精神化了,思想化了,没有感性的实体的东西来支撑人真实的存在和活动。而费尔巴哈则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他的人是指单个的固有的“抽象”的人。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可以说是对某一时间段人的共同性特征的理解,把某一时间段的人的共同性抽离出来固定为人的本质。这只是费尔巴哈对某一时间段的人直观感受。他没看到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的不同,没有把人的社会关系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而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人的本质说。“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体系’的秘密,把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马克思站在“现实的人”角度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揭示了从社会关系入手考察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既是变动的,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是变化的,但也是稳定的。在某一阶段里,社会关系是稳定的,因此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也必然的带着社会关系的烙印。也就是说,正是在社会关系中,人才得以历史性地生成。可以说,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的人要看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之所以讨论和研究人的本质,是因为本文是从当代境遇下出发看人,也就是说本文讨论的人,是在全球化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网络和通讯信息便捷发达,政治文明与民主进程不断前进等这一时代

人的异化

浅论人的合理异化及作用 摘要 何谓异化,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过于片面与消极,只看到了物质对人的消极影响, ,现代人是经过无数次的异化从原始人类发展而来,如果否认异化的积极作用,那么就等于否认了社会前进的动力,否认了社会的发展,否定了人类的历史,.当然,这里所说的异化是普遍的异化,而不是少数人的过度异化,此文主要讨论的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异化的合理性与影响,以及如何防止人类的过度异化. 关键词:异化物化

一、人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他主要从两方面论述这个问题:一是人的本质异化,即人类的异化。劳动者被剥夺他的生活,即人的生活,失掉了自己的本质,人就不再是人了。二是人同人相异化。也就是任何人的关系已经被物和物的关系所取代,人已经被异化,失去了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异化的理论,其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狭隘的把异化理论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没有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人的异化。人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 1.人生来就被异化 人类所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物质世界,如果脱离了各种物质,人就失去了其社会属性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人类对工具的改造与利用成就了智慧人类,人类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不断的改造世界,利用各种物质,而后来的人们是生活在前人改造过世界之上,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人类文明的延续。 2.社会分工固定化 社会分工固定化是文明社会的象征,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却把它当作异化的最终根源,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劳动能力也是有限的,一个人要想与社会完美的结合那就必须存在于他最合理的位置,这种位置取决于他的综合能力,一个人的能力不可能满足全部的社会分工需求。我们每个人都能吃上麦当劳汉堡、用上手机、买的起汽车不是因为它们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它们是社会分工固化的产物。正是应为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产量才能提高,商品价格才会降低,它们才会成为普通的大众消费品。因此,社会要想高效快速的发展,社会分工必须固定化。当今社会,异化普遍存在,工作使人异化但并不能说明不需要工作,相反,它恰恰证明了工作的必须性。因为异化存在一个预设的前提,即人有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获得满足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现代化的工作所否定的。工作,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开发,在工作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同样,人们也需要休闲放松,去追求在工作中无法满足的活动和需要。人的解放———人类诸种需求和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实现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我们的各种能力和力量得到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新的需求,反过来,这种新的需求又刺激我们的新力量和新能力的发展。此外,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种纯粹的物质需求和物质能力。因为诸种物质需求和物质活动的发展将会推动精神和文化层面更高的需求和能力的出现和发展,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和自由本身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人的异化的探讨 马克思指出,在人类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活动中,人类自身存在表现为三大历史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人类生存的异化状态。“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阶段是对异化形态的超越。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异化的全面超越,是自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这也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对异化的消除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因为私有制导致了人们对物质财富无休止的贪婪欲望。如果仔细推敲,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应该都陷入了物质财富

《摩登时代》所反映的人的异化

《摩登时代》所反映的人的异化 《摩登时代》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为背景,反映了工厂里的工人因生产机械化而异化的现象,表现人和机械的冲突。 百度百科上对异化的哲学和社会学概念有这样的说明: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在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资本家露出了其毫无节制攫取利益的丑恶嘴脸,在一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冰冷的管理制度下,工人们缺少关怀,没有自我,得不到尊重。在《摩登时代》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主角的老板想通过引进一种未知的仪器来达到减少工人就餐所花费时间的目的,但他不曾考虑仪器的安全问题,便随意在主角身上进行试验,结果机器在运转时出了故障,这使主角受到了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侮辱。而作为工人的主角却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这无疑是对现实中强势的资本家残酷对待弱势的工人的真实写照。 而另一方面,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无视工人们的死活,不断苛求更快的生产线速度,无休无止的压榨工人们的休息时间,使工人长期处于身体劳累与精神紧张的状态中。工人们的人性被扭曲,感到无所适从,却又无可奈何。而《摩登时代》的主角正是由于长期处于这样被压榨的环境下,被无奈地异化成冷漠、麻木的“机械般”的“工具”,只会不停地工作。

学习心得:超越人在宗教中的“自我异化”

学习心得:超越人在宗教中的“自我异化” 宗教的本质在于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宗教的“神圣形象”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本体”,对宗教的“虔诚的信仰”是通过确立、信仰和内化“神圣形象”而实现的。人创造宗教,是为了从宗教的“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神圣”的意义;然而,只有从“神圣形象”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又只能是人在宗教中的“自我异化”。在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以新的哲学理念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这是哲学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的生命力之所在。 宗教具有神秘性,但是,具有神秘性的宗教并不神秘。这是因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人是哲学的奥秘,也是宗教的奥秘。从人的存在出发去理解和阐释宗教,就是对宗教的哲学反思。 一、宗教的根源: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存 “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没有宗教”。人之所以创造宗教,是因为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动物式的生存。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是“寻求意义”的存在。“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超越了动物的本能的“生存”,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的“生活”。“为何生存”和“如何生活”是人生的两大主题;追问“为何”和思考“如何”,就是寻求存在的“意义”。“有意义”的生活才是人的存在,“无意义”的生存则是人生的否定。因此,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存,总是向往和追求有意义的

生活。 然而,对于具有“自我意识”和追求“生命意义”的每个生命个体来说,最具有挑战意义的却是人生苦短,命运多舛,理性有限,未来难卜。无论“此岸世界”的人如何求索和奋争,个人的“命运”似乎并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生活的“意义”似乎并不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人又总是活在“没有获得自我”或“再度丧失自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之中。正是这种困扰人的人生悖论,催生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具有神秘感的基本方式——宗教。 宗教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人生:人无法忍受有限的人生,人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人无法忍受现实的苦难,人无法忍受冷峻的理性,人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宗教之所以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之所以成为“这个世界的总理论”“包罗万象的纲要”和“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就在于它以自己的“总理论”“纲要”和“逻辑”,表达了人对“无意义”的人生的“无法忍受”,表达了人对“有意义”的人生的“向往”:有限对无限的向往,渺小对崇高的向往,此岸对彼岸的向往,存在对诗意的向往。在宗教的语境和情境中超越有限的人生和自我的失落,挣脱现实的苦难和死亡的恐惧,并在宗教的语境和情境中达成精神的抚慰和灵魂的安顿,这是宗教产生和持续存在的“人性根源”,也是宗教之于人类的“真实意义”。 从总体上说,人创造宗教,既有人的无法忍受的“形上”根源,又有人的无法忍受的“形下”根源,更有人的无法忍受的“社会-历史”根源。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异化的人群绝望的生存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内容摘要]:卡夫卡在小说中以怪诞的笔法为人们展开了一个离奇诡异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对现代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讨,本文依据其文本探讨了卡夫卡小说世界中人的生存异化现象的种种形态,通过危机四伏的生存、物质对人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个人自我异化等方面的分析努力对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主题做出较系统的探析。 [关键词]:卡夫卡;生存;异化 卡夫卡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对理性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落,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生产中人的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昔日的一切,倾斜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和焦虑。”[1]现代人的焦虑感、孤独感、隔离感、恐惧感,是社会科学家们包括作家们思考的主题和源泉。“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等口号影响了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生物”等传统观念,其对潜意识、本能的肯定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处于这一文化转型期的现代主义作家而言,文化批判、对人的异化的表现、对人的心灵的探索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卡夫卡(1883——1924)一生时间基本上都居住在布拉格,当时的布拉格属于

奥匈帝国(19l8年瓦解),奥匈帝国生产方式上已经资本主义化了,但政治上却实行君主立宪。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如一只硕大无比的怪兽,既使人兴奋激动又吞噬着无辜的一切,物质极大的丰盛了,人的自由度却降低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异化则加深了。而君主立宪的国家政权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奉行高压统治。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在大战中无数的生命殒落,人们的生命前所未有的脆弱,这使人们的精神受到巨大冲击,生命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被破坏了。内部的强权高压统治,与所有专制制度一样强调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已经觉醒的个体的人在强大的政权机器面前感到渺小无比,生命的尊严遭到践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束缚,精神和肉体遭到摧残。卡夫卡的家庭生活对他的个人性格及写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贫寒中白手起家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坚强、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言善辩、高人一筹、坚忍不拔、沉着镇定、通晓人情世故,有某种豪爽的气度”,[2]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对子女极为严厉,常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子女,粗暴地干涉子女的生活,从不肯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他对卡夫卡的行为总是满腹狐疑、冷嘲热讽。与强壮自信的父亲相比,卡夫卡则更多地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神经过敏、多愁善感的性格,从小就是个“听话、顺从,文静、内向”[3]的乖孩子,父亲粗线条的教育方式想将卡夫卡培养成一个强壮、勇敢的年轻人,事实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卡夫卡在父亲的训斥下形成了优柔寡断、自暴自弃的性格,他的个性遭到了扼杀,他的自信被彻底地粉碎了,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扼杀我的个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从来不能从我的个性中得到某些好处,也就是说我从来没有持久的自信心。”[4]作为对父亲的反抗,从中学开始,便开始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游离于社交圈子之外,转而专注于人的心灵和灵魂。在社会与个人生活中, 卡夫卡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也可以说是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世界),并对这种异化有切肤之痛,这使异化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他在小说中所敞开的异化世界是一个令人恐慌、不安而绝望的世界。他通过令人窒息的富于力度的语言,触及到了新的真实,把人类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的小说与现实相差甚远,是虚拟的,极端的,他把平和的现实撕开,展示出它狰狞的一面。人类的生存

人的本质:异化与发展

人的本质:异化与发展 摘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入手,阐述“社会关系总和”的非价值性及演进维度,着重阐析异化与发展问题。异化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其理论基石之一;异化是人的本质一种表现形态。人的本质是一个理论论述,不涉及价值观念和社会背景,异化劳动下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问题,有价值悬设。发展的过程总是与异化相随,异化是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命题意义在于不断扬弃异化。 关键词: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异化;发展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大门,资本主义与现代化在一定意义和范围内是同一的,经过百年发展,到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物质财富已经有了很大的积累,而且也正是在那个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对外扩张,侵占不发达国家为殖民地以掠夺原料和销售产品,或许可以这样说,全球化已经拉开了帷幕,只不过当时没有这个表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仍然可以说马克思的理论没有过时,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多启示和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苏联专家粱赞诺夫在20世纪20年代整理《巴黎笔记》时发现的。从20世纪30年代始,《手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学者据此将马克思的思想解读为人道主义的思想,而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手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受到广泛关注。《提纲》短小精练,是马克思的一个只有短短11条、不足1500字、为了“供进一步研究”而制定的新世界观的“纲”,对于人的本质做了明确的定义。《提纲》中关于“人”的思想是原则性的,这一思想在后来《形态》中得到充分的展开、深化和发展。 综观马克思的所有著作,特别是早期著作,有两个方面的背景值得我们重视,一是马克思的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其所表达的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明显的批判意识,看上述三部著作可以明显地体会这一点。任何的批判为了达到效果有时必定矫枉过正。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分辨。二是要把马克思的思想放在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来理解。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大量的社会财富,也积聚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对马克思著作中问题的理解应该联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不应只停留于思辨分析和概念演绎。 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类”的本质,是整体的、历史地认识“类”的存在状态;二是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应该定位于“个体”人,主要着眼于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是综合的,既从“类”的高度认识人的存在状态,又立足于时代背景生活关注入的生存发展状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解为人道主义

浅谈人的异化与发展

以前在我的印象当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强且枯燥乏味的课程。可是通过这一个学期在徐武生老师课堂上的学习,我发现了这门课的乐趣,也开始以新的角度来看带这门学科,更想要进一步的去探索它。老师不拘一格地开启了焕然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更是以自己对这门课的独特理解对教学内容做了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改革。由于大学生最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老师的教材实现了和我们现实生活最大限度的融合,同时力求抓住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的最核心部分:现实的人的历史性解放。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恰如其分的引用了一些文献资料和视频资料,让我们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小组讨论和整理笔记等活动都能够让我们对所学知识作出回顾和总结。 摈弃了以往课堂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教学方式,老师把时间很好还给学生,注重独立的思考过程,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之后较之前而言有很多收获,对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有了崭新的认识,可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是会觉得有些概念有些晦涩,自己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希望老师可以增多一些讨论课。 异化的概念是人所创造的东西与人对立,敌视人甚至奴役人,成为了支配人的力量。放眼当代都市,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人性异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异化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它几乎无孔不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无法逃离日常生活,也就是无法逃离异化本身。就比如现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常见的“过劳死”,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出现精过度疲劳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25岁女主播郭梦秋猝死”让人惊骇,让人惋惜,这是对 年轻人健康敲响的警钟,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事业多高才算高?金钱多多才算

人的异化问题

人的异化问题 本文作为结业论文无意有任何创新或精深研究,只是对异化问题进行历史知识型整理,并结合几个重要流派进行比较,以企更加理性地思考,得到提高。 异化是一个越来越流行的词了。经常会有人把异化放在嘴边。人被金钱异化了,大学生被文凭异化了,中学生被高考异化了,初中生被琼瑶金庸异化了,小学生被日本动漫异化了,时尚青年被时尚异化了,叛逆少年被叛逆异化了,当有人附在你耳边说你被CS异化了时,才真正明白为何有人要惊呼:“这是一个异化的时代。” 这是一个异化的时代。“上帝死了”,没有了标准,没有了本质,人第一次要真正对自己的心灵负责。极端的两物,在世上并存。在工具理性日益控制世界的同时,社会非理性也日益显现。经济进步并未导致民主和道德的同步发展。相反,资本市场专横于世,人被自己所创造的系统支配,成为无足轻重的螺丝钉。幸福变成了个人欲望的满足。与此同时,价值和意义逐渐丧失,信仰开始动摇。自我意识不再是自由理性,而是膨胀的欲望。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成为现代(至少是现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当人们从科技理性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的狂欢中逐渐冷静下来,惊恐的发现:资本和技术联姻统治了全人类,所有的挣扎反抗都显得苍白无力。潘多拉

的盒子又一次被我们心甘情愿地亲手打开了。 一、“异化”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异化”是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之“他物”相分离,以致“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 “异化”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创始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并随时代不断有所发展。异化的状态甚至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原罪说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卢梭的理论表明,自然状态的个人由于赞成公民的个人自由以进入社会状态而放弃天然自由。原罪和公民自由成为异化的雏形。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提出一个著名论点:“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之物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时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对他而言,绝对理念的发展是使理念异化或外化为自然,然后在更高阶段克服异化返回本身的过程。每个范畴均发展为其对立面,此对立面又包含于此大范畴之中。异化状态经过再次扬弃而达到统一。黑格尔的体系是“理念-自然-精神”。理念外化为自然,却采取了反精神的不自由的物质的形式。理念挣脱这一桎梏,成为自在自为自觉之真正理念,便是绝对理念(精神)。异化和扬弃异化乃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无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创造了

科技时代正确看待人的异化

如何正确看待科技时代对人的异化《现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报告

如何正确看待科技时代对人的异化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它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用“科技时代”这一范畴来表征我们所处的时代,应当说是恰如其分的。而科学技术在给人带来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精神匮乏,个性丧失,爱与创造力衰退等诸多问题,即“人的异化”。这实质上是扭曲了科技对人的影响,这种消极思想的存在与继续蔓延,不但不利于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而且阻碍人类自身的自由解放。如何正确看待和克服科技时代对“人的异化”,将是伴随科技发展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科技时代对人的异化的表现 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表现在“人被抽象化”、“人被符号化”、“人被非个性化”、“人被工具化”,这就造成了人的价值的失落、精神的迷失和信仰的迷茫。 (一)人被抽象化 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级存在是不能用科学来把握的。因为科学的认知意旨在于对事物的内在规定做尽可能客观的如实揭示,它所追求是事物本来形态的“实然”,它的最高品格是达到底排除主观性的“冷慧”。而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成性”、“不确定性”和“矛盾性”,在于他的“是其所是”、“不是其所是”、是一切而又不能归结为一切的性质,也就是他的“价值性”。而现代语境下的人是被科学抽象化的人,为什么科学的思维导致人失落和被遗忘呢,因为科学的思维过程是将现实的“同类事物”集中起来,抽象出其“共性”,以

达到这类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二)人被符号化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手段的现代化使得现代社会成为一个符号化、数字化的社会,在这个一切都被压缩和精确计算的时代,人自身也未能幸免于难。各种精密观测仪器正在使语言本身失去其表现特征,并越来越排他地显现出一系列符号特征,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甚至每个个体灵魂的无限意义和价值观念也已经变得陈腐过时。因此,现代世界日益成为号码世界,而号码世界正日益成为唯一有效的世界,号码世界的存在意味着“个别主体之独特性的文化时代已经寿终正寝。个体连同他的个性、特点、文化等被简化为号码的存在,他被他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包括手机、传呼机(汽车号码),号码等所替代,而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及其主体文化特征被遗忘了。的确,作为‘集置’的现代技术通过数量化的商业市场把一切都‘拉平’了,尤其通过信息工具和现代传媒手段,把人类生活集置入一种平乏无殊的均匀状态之中。于是,一切价值等级体系都难以确立和维持,终极的、绝对的道德和信仰理想势必变成了空中楼阁。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经简化为数字,一经被符号化,便不再有个性和特色。生命行为的质量已经被数量所取而代之了。人类生活中更多地剩下了数量关系。其实,人之为人,正在于其个性和人格的独特性,在于其人性的纯真和情感的丰富,在于其道德的高尚和精神的富有,在于其信仰的坚定和灵魂的安宁,而不仅仅在于其人有多少财富、技术和符号。 (三)人被非个性化 “人之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恰当地道出了人是不同的“个性化”

论人性的异化(优.选)

一、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还是社会存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眼中,人是相对意识存在的:“我思故我在。”诚然,人,作为自然界的特殊生物体,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自己一只受伤的脚趾头的关注,要远胜于对远处一场地震的关注。”这是生物体自我保护的本能。但人又不仅仅如此。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依附于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可以根据自我意识等来区别人和动物,但人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劳动。”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这种劳动,又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从天性上来说就是一种政治动物。”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艺术与科学,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中探寻自己的位置,不断地编织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就像蜘蛛,离开了蜘蛛网,就不成其为蜘蛛了。由此人的本质就是自己编织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而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所以人类本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人们是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永恒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且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性或人的个性带有阶级性。因为在阶级社

会中,个人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切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变成畸形的、片面的人。”资产者和无产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像不同水域的鱼,各自游曳在自己的流层里,很难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确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工具;奴隶式的分工使人畸形发展,使人变成片面的人……”“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样的合乎人所应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人的个体需求及其异化: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爱与归属感)、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这五种需要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也有专家把他的需求五层次模型划分为两个阶段、两种类型:即位于较低层次的匮乏性需要和位于较高层次的超越性需要。所谓匮乏性需要,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性因子,是不可或缺的,是必要条件却非充分条件。没有它不行,光有它却不够。 而超越性需要却是生存之外的额外需求,更侧重精神层面,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价值追求分量也更重。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诗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价值追求。自由是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为了追求这种超越性需要,不惜牺牲匮乏性需要。所谓超越性

人的全面异化

人的全面异化 “异化”一词来自于希腊文,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黑格尔用“异化”来描述“绝对精神”的外化,仍是在外化和分离的意义来使用这一概念的。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做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相反的,现实的即真实的出现的异化,就其藏在内部最深处的---并且只有哲学才能揭示出来的—本质说来,不过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概念的含义被引申了: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这是一个双重对象化的过程:首先是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是主体沦为这一对象化的对象。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论述是从国家问题开始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就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从政治异化开始转向经济异化,接触到异化的经济基础问题,指出:“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钱是从人的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统治了人,人却向他膜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探讨,充分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明确提出异化

劳动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同时,马克思特别注意把异化同对象化区别开来,并认为劳动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对象化,而异化则意味着“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因此对象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共同基础,而异化只是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现象。异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显然,从异化这个词的历史观意义来说,它是指一种社会过程,在其中,人们活动的结果变成统治他并与他敌对的独立力量,包括作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即国家,人的精神力量的绝对化并变成超自然的力量,科学技术向着反对人本身的方向发展,等等。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异化则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所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 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而来的,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作了新的描述和解释。弗洛姆认为异化是对生产性潜能的否定,他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生产性潜能,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分析,弗洛姆发现在现实社会的劳动中,目的和手段颠倒了,目的成了手段,手段反客为主成为人的目的,他认为这是异化现象,是对生产性的否定。同时,弗洛姆还认为异化是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他认为,异化意味着人没有体验到时自己是行动的主体,而是

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 ——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个人观点 马克思关于“异化”概念的基本涵义指的是,人所创建的全部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峙的东西。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概念,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这就是说,人的异化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到改变的。关于人的异化,我的理解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人有分工不同、收入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等,有人坐办公室,月收入过万,有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其月收入却只能维持你基本生活,这些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正是这些的不同,就是人的异化存在的表现。 马克思指出,在人类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活动中,人类自身存在表现为三大历史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人类生存的异化状态。“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阶段是对异化形态的超越。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异化的全面超越,是自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这也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对异化的消除过程。 异化,这种错乱和颠倒是真实的,而不单是想象的,不单是存在于工人和资本家的观念中的。但是很明显,这种颠倒的过程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不过是从一定的历史出发点或基础出发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但决不是生产的某种绝对必然性,倒是一种暂时的必然性。 从一个比较大的方面来说,无论是从我的自身实际出发,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自身的本能的异化;二是人的思想、思维方式方面的异化。 关于本能的异化,大家都知道,本能是物种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并固定下来遗传给后代的反射活动。它不是对简单刺激的局部性反应,而是按规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发育完全正常的动物,不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或经验,即能表现出某种协调一致的复杂固定性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跳舞和鸟类迁徙等,都是本能行为。至于表现到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都是表现。虽然本能行为的程序有繁有简,延续的时间有长有短,但都是同种动物共有的。这对维持动物种族生存、繁殖后代等都有重要意义。这些普遍具有的复杂行为,不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学到的,是属于非条件反射的神经活动,是该种动物的本能。 所以,我认为,现代人生物本能方面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人的各种器官功能被工具替代。就我个人而言,首先,用笔写字就是我的本能,但是,科技的发展取代了这些,现在的我无论是论文写作、日记的记载还是平时的朋友间的相互联系,都是通过电脑,在电脑上打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