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1.广州总体经济情况

广州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在着一种“超调”现象。总的来说,广州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是少有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六五”期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四大指标在这五年中年平均递增均达11%以上。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48%。这一增长水平在国际上是少有的。

2. 广州农业发展状况

通过分析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条件、发展历程和特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广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已形成产品生产、科技示范、生态屏障、休闲服务等多种功能,且空间分异较明显;面临农业地位下降、城市用地扩张、劳动力流失和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外部的发展障碍因素。为推动广州都市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协调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矛盾,打破行政界线、组建大广州都市圈农业区,走科技型都市农业发展道路,完善都市农业的流通配套体系,异地建设部分农副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3. 广州工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25年来,广州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轻工业快速发展、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各时期工业总产值和增速一年高过一年,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刷新纪录。然而,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改革的道路曲折坎坷,广州工业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终究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

4. 广州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下,第三产业已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州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35亿元,增长1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1%,三次产业比重为1.89∶37.14∶60.97,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比37.1%,增加值增长15.1%。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显得格外突出。其中,金融业增加值590亿元,增长近30%,创近年来新高。信息服务业收入达1150亿元,增幅达21%。根据此前出台的《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广州将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存在问题

1.广州民营经济发展困难

现在中小企业融资不是很难,关键是贷款还款的时间短,希望政府在企业筹融资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发展行业协会是两头热中间冷,企业和政府领导热,中间办事层次不热。

2.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产业结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但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市综合承载力面临严峻挑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节能减排空间收窄,大气和水污染治理难度加大;发展协调性有所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突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现代市场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但改革攻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拉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仍缺乏制度化保障,全社会法治水平亟待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仍有多个方面未达标,,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待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亟待加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但引用外资质量有待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明显。

3.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还未能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应该说,我区工业总体上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模式,增长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从科技创新能力来看,在我区工业企业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我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主要技术较多的还是依赖外商,即使象广州本田这样的企业,汽车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也是掌握在外商手里。我区经广州市确认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3家,仅占工业企业的2.79%。每年申请的专利数和拥有知识产权产品的数量,在全市中均处于比较后的位置,如2006年申请专利118件,授权76件,评为拥有知识产权产品(省级)只有三件。每年科技三项费用真正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比例偏低,企业每年的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投入也不足,基础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仍然是我区的薄弱环节。又如从能源的消耗来看,2005年我区工业企业能耗数据表明,我区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为0.51吨标准煤/万元(广州市为0.36吨);万元工业增加值1.97吨标准煤/万元(广州市为1.30吨);综合能耗消费量(万元GDP能耗)为0.93吨标准煤/万元(广州市为0.78吨,广东为0.79吨),单位能源的消耗高于广州市的平均水平

三.对策及建议

1.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

对于解放思想,广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必须率先贯彻省委决策部署,把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大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而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核心,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同时“破除阻碍科学发展、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朱小丹还特意提到,对解放思想的学习讨论,

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针对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破除片面追求总量、速度的观念;针对解决结构性矛盾,确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调整方向;针对体制性障碍,破除旧体制下的习惯做法和思维定式;针对自主创新“短板”,破除对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的依赖思想;针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压力,破除偏重引进规模忽视开放质量的思想;针对收入和利益分配难题,破除只重效率忽视公平的观念。

2实现我市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即实行二、三产业并举,共同发展,甚至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前,我市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具有客观必然性。陈小钢书记在2007年6月6日《区委中心小组学习会上的总结讲话》中已经作了充分的阐述:“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把服务业放在跟工业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广东省、广州市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我市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说明了我们所走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发展道路,其发展空间已经不大,虽然由于这几年的工业投入,还有一个释放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我市工业还会有较快的增长,但很可能发展的高峰过后,如果又没有新的大型项目上马,那么,无论是增长的速度还是增长的规模,都将出现逐步的回落。传统工业增长的模式,已不能确保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和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发展的道路;必须寻找和依靠新的增长源,也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走出一条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如何实现我市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这需要我们在今后通过调研、分析、论证,制定总体规划和具体方案、措施,但有一些具体的工作和原则是应该考虑的。

3.人才高地战略

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教育科研和人力资源中心集聚地的优势,占领人才资源制高点,不断增强人才吸纳能力,努力培养各类高端人才,为总部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夯实总部经济发展基础。——环境优化战略。完善交通组织、配套设施等硬环境,优化税收、法律、金融、管理、商务服务、教育、多元文化氛围等软环境,构建围绕总部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优美的南方山水城市特色景观,增强对总部企业和人才的承载力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近年来,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热点,广州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并将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战略。自2007年起,广州市政府就把“总部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还将其提升至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战略高度。 广州高度市场化以及开放、自由的空间软环境优势,吸引一批像麦当劳、本田、丰田、美赞臣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大企业纷纷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为广州经济发展跟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进一步发展广州总部经济,2015年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力争认定总部企业超500家,500强企业超100家的发展目标。 2007年广州市政府把“总部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经过5~10年的努力,把广州建设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总部经济之都”。 2014年8月,广州市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在琶洲集中全市力量尽快打造一个拉动辐射效应明显的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总部区。 2015年8月,广州市出台《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认定总部企业超500家,500强企业超100家的发展目标。 1、广州软环境最为企业看重 广州总部企业既有麦当劳这样的传统全球餐饮巨头,促传统餐饮行业转型升级;亦有本田、丰田等国际高端制造业代表,助广州制造业华丽转身;也不乏美赞臣、安利等将中国研发中心或者生产基地设立在广州的外资企业。当然,也少不了依托广州肥沃土壤成长起来的新兴的互联网总部企业,如YY语音、唯品会等等。 广州为何能吸引到这么多优秀企业落户呢?首先当然是经济活力,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一直比较活跃。而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整体的商业环境优越,包括政府对引进外资的积极态度和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包容,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另外,公平的环境、经济的活跃度,这些都是吸引外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最为看重的因素。 广州营商环境对总部企业发展异常重要,“政府不会随意干预,让企业自主发展,这一点看似简单,却是不少地方未必能有的创业环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总部经济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认为广州发展总部经济有如下优势:首先是广州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包容理念深入人心,开放程度高。其次,广州基础设施较优势凸显,而且集航空、港口、铁路、公路运输枢纽优势。从软环境来看,制度环境、人文基础好是广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又一大优势。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30多年来,在招商、营商等制度设计

广州会展业发展现状

广州会展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会展业具有中介有效、成本低廉、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的特点,是高效益、无污染而且对相关产业带动力极强的产业。据权威资料表明,国际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如交通、商业、餐饮、旅游等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展会在产品销售中也承担极为重要的角色,贸易展会成交额仅次于直销。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CEIR)的统计,3/4的买家在贸易展会上找到新的供应商,超过1/4的买家在展会上购买产品。因此,世界一些著名“展览城”,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芝加哥、纽约、巴黎及新加坡、香港等都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中国加入WTO 后,国内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国际会展中心向中国转移,为广州迎来了会展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更大的挑战。 广州毗邻香港和澳门,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经济活力的珠三角经济圈腹地,是华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量最大的集散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性岸,对外贸易自秦汉时迄今两千余年一直繁荣兴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贸易口岸角色。改革开放后,广州为全国最大的内贸及分销中心,商品覆盖全国和东南亚,欧美等地区。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广州曾把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城市的战略定位,是符合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进入新世纪,更加务实地从实际出发,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广州的国际化方向是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的使然。因此,广州计划 3--5年,成为亚洲会展中心城市;未来10--20 年,成为世界会展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第一展”举办地,广州在中国会展城市中享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会展形式风云变幻,广州如果不能了解自身特点,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国际化进程的话,必然会丧失已有的优势,甚至连作为中国会展“第三城”都不保。 一、广州会展业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广交会的诞生,使广州成为当代国内会展业开始最早的城市,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广州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善于吸纳外来文化,敢于实践创新的广州人已经在会展业方面先行一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拥有两大展馆群体 广州的会展场馆形成了以流花地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展览中心、锦汉展览中心和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两大会展场馆群体为主的展馆格局(见表1)。尤其是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建筑面积达70 万平方米,有亚洲第一展馆之称的新馆建成,使广州展览场地供应量大幅增加,为广州竞争“国际会展都市”提供了硬件保证,也更加确立了广州会展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涌现出一批品牌展会 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是目前中国会展经济带最为繁荣的地区。广州是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所在地,历经几十年,每届成交额都达到150 亿美元,客商十几万,国际化影响极大(表2 )。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像留交会、美容展、家具展、建材展、医疗器械等品牌展会。 据广州市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07 年在广州市举办的名展、大展数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展览规模明显扩大:(1)春秋两届交易会展览面积61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1%;(2)春夏两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37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49%;(3)春秋两届广州国际美容美发化妆用品进出口博览会14.61 万

1.2016年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和2017年展望

2016年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和2017年展望* 广州市统计局综合处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联合课题组1 摘要:2016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广州市坚持稳中求进,通过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措施,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2017年,面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广州市将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力度、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政策措施,实现经济增长的预定目标。 关键词:广州经济形势展望 一、2016年广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6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经济呈现出“稳、进、优”的特点,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一)基本判断: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三产比重持续提升 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610.94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与2015年(8.4%)比,基本持平,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分别较全国(6.7%)、全省(7.5%)高1.5个和0.7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8.1%)、上半年(8.0%)、一季度(8.0%)分别提高0.1个~0.2个百分点。从三大产业来看,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40.04 亿元、5925.87亿元和 13445.03 亿元, *本研究报告系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学”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广州城市综合发展决策咨询 团队”研究成果。 1课题组长:黄平湘(广州市统计局副局长)、涂成林(博士研究员);成员:冯俊、陈婉清、李俊、周凌霄、黄旭、汪文姣;执笔:李俊、周凌霄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李江帆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珠江三角洲地图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 ●9市: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 ●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 ●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 ● 4.1万平方公里, 占广东省23.2% ●2306.6万户籍人口, 占广东30.8% ●另1700万外来人口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征 1.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 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传统农业社会, 鱼米之乡文物 ●1979年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 ●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 ●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 ●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 珠江水上人家咸水歌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 五十年代的水壶 五十年代沿街卖云吞的担挑 ●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 ●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 ●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 ●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 ●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珠三角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 ●集中全省85%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集中全省9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家国家级高新区: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 ●3家省级高新区: 江门、东莞、肇庆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 ●占全省9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6%,高于全省的14.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珠三角家电比重 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 ●2000年工业总产值10571亿元,占广东84.7%。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 占工业比重52.9%●三大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 比重下降到17.3% ●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8.7% ●200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珠三角有23家,前10名有2家。 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良好,“三高”农业生产结构确立 ●农、林、牧、副、渔业比重 ●1995年41.0:1.5:25.0:4.5:28.0 ●2000年37.2:1.5:22.4:5.2:33.7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由1995年的61:39调整为55:45 ●以畜牧、水产为主导,“三高”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确立●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初见成效 农业重点工程建成投产 ●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一、二期工程 ●广东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新会现代农业基地 ●东莞绿色世界 ●番禺鱼窝头水稻生产现代化示范区 ●花都南方花卉中心 ●从化从玉蔬菜基地 ●深圳畜牧业及蔬菜、水果现代化示范区

广州概况

广州的交通很发达,陆路(公路、铁路)、水路、航空都很齐备。同时,广州是华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而且在行政方面,四大行的省级分行几乎都设在广州,广东各城市的存贷款都要在广州完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广州目前已经是一个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 在广州发生的金融交易的总量(银行业、保险业、银行存款、贷款和金融机构的数量)在华南地区都是数一数二的,广州的经济实力总量排在全国前列。此外,无论是在珠三角区域还是泛珠三角区域,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广州经济发展对珠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非常强劲。 第一产业: 有利: 1、雨热同期,水热充足,农业基础雄厚 2、属低山丘陵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可发展立体农业。 3、劳动力充足。 不利: 1、红壤贫瘠、酸性强,比较低产。 2、植被破坏,易水土流失。 第二产业: 有利: 1、离香港、澳门比较进,吸收外资企业和学习外国的管理、技术比较方便。 2、属于沿海城市,海上交通便利;京广线的终点,铁路交通便利;公路方便有京珠高速等,属于立体交通。 3、发展较早,工业基础雄厚。 4、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5、市场广阔,政府支持。 可以充分利用特区优势,外引内联,开拓国际市场。 不利: 1、高校不及京津唐和长三角地区多,科技力量较为薄弱,难发展自主品牌; 2、煤炭、矿产资源不足,多靠外地运输,运输成本较高; 4、能源不足,需要西电东送。 第三产业: 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亮点,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和赞誉。广州这个地区大中小城市崛起,城乡协调发展、功能各异的城镇体系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的结合等对该地生产力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 中共广州市委文件 穗字〔2010〕14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 (2010年11月1日) 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粤发〔2010〕8号),扎实推进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叉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意见如下。 一、加快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1.积极落实鼓励消费的优惠政策。继续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落实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道路和城市路灯节能改造。落实带薪休假和弹性休假制度,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推行旅游消费券。推动建材、信息、设计和宽带下乡。 2.深入挖掘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对中低收入市民的住房保障力度。引导租赁、信用和网络等新型消费模式,推动文化娱乐、教育培训、旅游休闲、信息服务、医药保健、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新兴消费。到2012年,全市居民消费率超过32%。 3.增强中心城市的消费集聚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核心街区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商家落户广州,完善提升北京路、上下九路、天河路、环市东路、中山三路等零售商圈功能,推动珠江新城、天河北、白云新城等新兴商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开发从化新温泉、花都王子山、增城白水寨、白云帽峰山等特色旅游区域。加快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推动“万村千乡”连锁企业拓展销售和服务网络。到2012年,新打造3个以上拥有信息技术支撑、具有“广州价格”功能的新型交易市场,新培育1-2家中国连锁100强企业,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000亿元,其中连锁经营销售额占比超过62%。 4.大力拓展内需市场。重点培育琶洲国际商务会展核心功能区,积极发展会展关联产业,依托广交会品牌优势,做大做强汽车、纺织服装、家具建材、住房等专业展览展会。积极组织各类广货推介会、展销会、洽谈会,推动广货全国行,支持企业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广货商品展贸城。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城市,积极拓展广州旅游胜地招商推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和旅游品牌,吸引海内外游客来穗观光消费。到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 (二)保持投资稳定较快增长。 5.强化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按照“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要求,积极谋划、储备和推进一批关系全局、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重大项目。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项重大战略工程、现代产业体系重大项目和我市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到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500亿元。 6.大力吸引总部企业投资。落实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政策,重点建设好总部经济功能区和示范基地,巩固与中央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成果,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知名企业在广州设立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机构,着力引进大型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总部,争取更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到2012年,新增总部企业超过40家。

关于广州的经济地位及其发展前景

关于广州市的经济地位及其发展前景 岑军健 广州市在《九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改革开放以来虽不算最高,但与其他大城市和地区作横向比较却是最好的。在《九五》期间,广州市的GDP 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出全国近5个百分点和广东省近3个百分点,并分别高于上海市和北京市2~3个百分点。按2000年GDP 比较,广州市虽然与5年前一样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但与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差距已经缩小,并且GDP 分别高于人口在二千多万到四千多万的广西、江西、云南、吉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省。这一喜人的业绩提升了广州市在广东省和全国的经济份量和地位。在未来5~10年,广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地位能否保持这一优势?与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比较,会出现什么样的格局?影响广州经济发展速度有那些主要因素?本文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一、经济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 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会时快时慢,这是正常的现象。只从自身发展历程作纵向比较是不能完全说明发展速度较其他城市属高属低的问题。《八五》期间,广州市的GDP 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0.18%,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但省内不少县市的增长速度更快,广州市在省内的经济比重并没有多大变化。在《九五》期间,广州市的GDP 年增长速度降至13.175%,但其GDP 在全省的份量都显著加大,并高于国内其他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应该说,《九五》期间广州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更高的相对速度。因此,作横向比较的相对发展速度比纵向自身比较的绝对速度更具重要的实际意义。 1.GDP 总量的比较。 广州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城市之一,因此应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作比较。除特区和台湾外,我国大城市2000年的GDP 的前四名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香港是我国超级的经济大城市,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9.11》事件的影响,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2001年会出现零增长,甚至可能负增长,但其2000年GDP 仍然超过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五大城市的总和。因此,选取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作横向比较,更能识别高低优劣。 表1.五大城市GDP 的横向比较 城市 项目 广州 香港 上海 北京 深圳 1995年GDP (亿元) 1,243.07 10,826.4 2,462.57 1,394.89 795.7 2000年GDP (亿元) 2,383.07 13,778 4,460.5 2,464.12 1,610 百分数比较 1995年 100% 870.9% 198.1% 112.2% 64%

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近几年,广州市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广州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有着多种因素。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增长加快,这对于经济外向度高的广州非常有利。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与落实CEPA 的不断加强,给广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Ⅰ〗2003年经济发展状况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遭受“非典”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广州市坚持防治“非典”与经济建设“两手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大力促进出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速创8年来新高。 2003年,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典”过后的下半年,经济增势强劲,增速不断加快,经济总体上呈现“速度快,动力强,结构优,质量好”的特点。全年广州市生产总值达3466.63亿元,比上年增加465.15亿元,增长15.0%,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亏损总额下降。2003年1-11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37%,比上年同期提高24.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9.93%。 二、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加快增长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广州重点加快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起重大影响的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3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2%,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4705.91亿元,比上年增加917亿元,增长26.5%,增速比上年加快11.5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94.31亿元,增长37.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3%。 三、投资、出口需求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7.77亿元,增长14.7%,增速为近四年来的最好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3年我市重点项目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全市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1.40亿元,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和资金到位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投资增势较快。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81.66亿元,增长17.7%。支柱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民间投资能量进一步释放,投资渠道多元化。全市民间投资达443.70亿元,增长9.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近四成。随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民营经济发展加快。 利用外资形势喜人。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严峻考验,广州利用外资仍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喜人态势。利用外资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呈现出"制造业项目多、大项目多"的特

广州市经济发展实力分析

广州市经济发展实力分析 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也是广东省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将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分析广州市综合实力。从几个方面在简要介绍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并在之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广州市在全国20个城市各方面的数据比较,进行定位。 标签:主成分分析;广州市;发展实力 1 概述 1.1 城市简介 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也是广东省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广州作为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在这样一个交通、经济的中心城市,作为连通外界的枢纽,广州市的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瞩目共度的成就,工农业、对外经贸等方面的发展都在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2 工业 广州市在“珠江三角洲”,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已经有多年发展基础的广州市工业在其加快企业技术革新的脚步中有了更快的发展,珠江三角洲聚集了重要的科技人才以及资源,是高新科技的发展中心,正是在科技进步的带领下,工业企业技术革新的同时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1.3 农业 现在所谓的农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的总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稳步前进,农、林、牧、渔也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长。广州市的乡镇企业也发展迅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在过去几年中,广州市农业已经向城市化农业转化。 1.4 对外贸易 随着对外贸易的比重逐渐增强,其核心作用已然凸显出来,广州市交通发达、行业覆盖全面、信息化程度高、商业分布较广,其作为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贸易口岸,在多年发展的过程中,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外开放逐步深化,于是跨国企业经营水平也不断提高,企业走出去获得重大的突破。商品结构优化的同时,对外经贸前景无限。 1.5 社会投资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1.广州总体经济情况 广州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在着一种“超调”现象。总的来说,广州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是少有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六五”期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四大指标在这五年中年平均递增均达11%以上。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48%。这一增长水平在国际上是少有的。 2. 广州农业发展状况 通过分析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条件、发展历程和特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广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已形成产品生产、科技示范、生态屏障、休闲服务等多种功能,且空间分异较明显;面临农业地位下降、城市用地扩张、劳动力流失和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外部的发展障碍因素。为推动广州都市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协调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矛盾,打破行政界线、组建大广州都市圈农业区,走科技型都市农业发展道路,完善都市农业的流通配套体系,异地建设部分农副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3. 广州工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25年来,广州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轻工业快速发展、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各时期工业总产值和增速一年高过一年,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刷新纪录。然而,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改革的道路曲折坎坷,广州工业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终究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 4. 广州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下,第三产业已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州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35亿元,增长1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1%,三次产业比重为1.89∶37.14∶60.97,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比37.1%,增加值增长15.1%。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显得格外突出。其中,金融业增加值590亿元,增长近30%,创近年来新高。信息服务业收入达1150亿元,增幅达21%。根据此前出台的《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广州将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存在问题 1.广州民营经济发展困难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李江帆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珠江三角洲地图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 ●9市: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 ●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 ●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 ● 4.1万平方公里, 占广东省23.2% ●2306.6万户籍人口, 占广东30.8% ●另1700万外来人口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征 1.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 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传统农业社会, 鱼米之乡文物 ●1979年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 ●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 ●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 ●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 珠江水上人家咸水歌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 五十年代的水壶 五十年代沿街卖云吞的担挑 ●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 ●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 ●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 ●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 ●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珠三角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 ●集中全省85%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集中全省9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家国家级高新区: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 ●3家省级高新区: 江门、东莞、肇庆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 ●占全省9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6%,高于全省的14.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珠三角家电比重 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 ●2000年工业总产值10571亿元,占广东84.7%。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 占工业比重52.9% ●三大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 比重下降到17.3% ●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8.7% ●200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珠三角有23家,前10名有2家。 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良好,“三高”农业生产结构确立 ●农、林、牧、副、渔业比重 ●1995年41.0:1.5:25.0:4.5:28.0 ●2000年37.2:1.5:22.4:5.2:33.7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由1995年的61:39调整为55:45 ●以畜牧、水产为主导,“三高”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确立 ●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初见成效 农业重点工程建成投产 ●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一、二期工程 ●广东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新会现代农业基地 ●东莞绿色世界 ●番禺鱼窝头水稻生产现代化示范区 ●花都南方花卉中心 ●从化从玉蔬菜基地

比较广州与深圳区域经济发展

比较广州与深圳区域经济发展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1、广州与深圳概况 (2) 2、经济综合实力对比分析 (2) 2.1 1980-2001年对比 (2) 2.2 2003-2007年对比 (3) 2.3 小结 (3) 3、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4) 4、城市功能及区位对比分析 (6) 4.1 2006 年广州深圳国民经济部分主要指标比较 (6) 4.2 分析 (6) 5、主导产业分析 (6) 5.1 高新技术 (6) 5.2 两城市产值前十行业 (7) 5.3分析 (7) 6、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摘要: 广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其城市经济基础是多元化的,其城市职能也是多功能的。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巨大成就,成长为一个经济实力直逼广州的新兴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广州和深圳这两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最具实力的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定位其城市功能,确定其产业发展思路和战略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广州与深圳经济实力与产业结构的对比,结合两市在城市功能与区位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揭示了2 座核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广州深圳经济综合实力功能产业 1、广州与深圳概况 广州是华南地区传统中心城市。据第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州市总人口1004.58 万人(2007年末),人口密度1351人/ km2。其中,城市总人口833.12万人,城市化水平已由1980年的51.02%上升至83.79%。而深圳原是一个毗邻香港,沉寂、落后的边陲小镇,改革开放政策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作为中国首批特区城市,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至。2006年,深圳常住人口数达846万,实际总人口已超过1200万人,人口密度高达4334人/km2,居全省之首,城市化水平已由1980年的10.68 %跃升至92.46%,亦居全省首位。 2、经济综合实力对比分析 2.1 1980-2001年对比

武汉统计局武汉与广州经济发展比较

【武汉统计局】武汉与广州经济发展比较 改革开放初期,武汉与广州的主要经济指标大体相当,差距很小,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和重庆,排在5到6位。改革开放后,广州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点的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发展。目前,广州的生产总值在19城市中排3位,武汉排9位,已经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一、武汉与广州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多数指标落后广州。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大于广州的7434.70平方公里,但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小于广州的895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广州的1033.45万人少123.45万人。武汉的户籍人口835.55万人,比广州的784.17万人多51.38万人。武汉的流动人口74.45万人,广州249.28万人,只有广州的三分之一。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广州9112.76亿元,只有广州的二分之一。198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53.44亿元,广州57.55亿元,仅少4.11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广州12502.08亿元,仅为广州的五分之二。1979年,武汉88.05亿元,广州81.98亿元,多广州6.07亿元。1984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超武汉时,武汉138.46亿元,广州141.18亿元,多武汉2.72亿元。

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广州5545.56亿元,为广州的五分之二。第三产业比重50.4%,广州为60.9%,低广州10.5个百分点。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 亿元,广州2659.85亿元,多广州341.25亿元,这是近几年武汉加大投资力度的结果。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0年以后,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高于武汉。到2008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才超过广州,当年武汉2252.06亿元,广州2104.56亿元,多广州147.50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广州3647.76亿元,不足广州的五分之三,而且与广州的差距还在逐步扩大。 武汉进出口总额114.73亿美元,广州767.37亿美元,只有广州的七分之一。武汉出口总额58.25亿美元,广州374.05亿美元,不足广州的六分之一。武汉进口总额56.48亿美元,广州393.32亿美元,只有广州的七分之一。 武汉金融机构存款8761.6 2亿元,广州20944.19亿元,只有广州的五分之三。武汉金融机构贷款7535.32亿元,广州13851.83亿元,不足广州的五分之三。 武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广州702.58亿元,为广州的五分之二。 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02元,广州27610元,为广州的五分之三。武汉农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广州11067元,为广州的五分之三。 二、广州领先武汉的主要方面

广州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广州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个城市的经济怎么样,取决于它的产业怎么样,产业发展得怎么样;在整个经济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选择发展哪些产业。广州市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在过去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当前广州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天我们将通过介绍广州产业发展背景、产业发展历程、“9+6”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思路等几个方面,使大家能够对广州产业发展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一、广州市重点产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广州产业结构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49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4%、33.0%、39.6%,基本上是“三分天下”,以传统商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略为占先。之后,在当时“重生产轻流通”,把广州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城市”的方针指引下,广州逐渐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生产体系。到1978年,广州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为11.7%、58.6%、29.7%。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是按照“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来进行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到“九五”期末的2000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3.97: 43.44: 52.59,第三产业占了半壁江山。到2011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7:36.8:61.5,经济结构实现了由轻纺工业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主导的历史性跃迁。 (一)80年代:轻纺工业巨大成功推动广州重新跻身国家主要中心城市行列 上世纪80年代,广州大力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轻工业在“六五”和“七五”期间迅速增长,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1%和14.5%,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65.3%和64.2%,到1988年达到65.96%,在全国十大城市居第一位,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等产业成为广州工业的支柱产业。轻纺工业的大发展较好地促进了城市经济起飞,从1989年开始,广州的经济总量就一直牢牢的占据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第三位。 (二)90年代:工业在曲折中向适度重型化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 90年代后,广州将电子、汽车、摩托车、日用电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石油化工、钢铁等十大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根据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趋势,广州在“九五”规划中又及时将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化工、建筑与房地产、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六大产业明确为支柱产业。 (三)“十五”时期:三大支柱产业有力带动工业重型化取得巨大成功

调查广州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调查广州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鉴于这个调查范围和实际操作的复杂程度,本人决定从广州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的问题里选取一个点,即城中村的问题,来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 城中村的成因 一.从客观上来说,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发展,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的结果。 二.从主观上来说,是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这也是深层次的制度原因。 城中村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中村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繁华的都市里,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边,不时地兀立着一个个布局凌乱、拥挤不堪的建筑群落,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外观,也影响了城市管理.城中村里环境脏乱、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构成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严重障碍.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旧城区和“城中村”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治安计生等问题突出,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供水电力通讯杂乱等现象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 城中村改造遇到的问题 (一)城中村土地的产权障碍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城市所有土地的产权归国家所有,而农村和城郊土地的产权归集体所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国家可以征用作为农民生产资料的农用地,但难以征用作为农民生活资料的宅基地。城中村改造的最根本障碍就在于这种二元土地制度。 (二)城中村土地流转举步维艰 在那些土地没有完全国有化的城中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的流转非常困难。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中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许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随时会有失业的风险。集体土地负担着经济与保障的双重职能,如果难以流转,大量的土地资源,或利用率低下,或由于抛荒而浪费,同时劳动力也得不到有效配置。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征用制度的缺陷 加快城市化进程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土地所有形式的改变,由此产生土地征用问题。在我国,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存在诸如土地征用权滥用、征地补偿范围过窄、标准过低、征用程序不严格不民主等一系列问题,这无不与土地征用法律法规不完善和土地征用管理不当有关。 (四)城中村改造中房屋拆迁补偿的法律盲点 城中村改造中最复杂、最关键的是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及相应补偿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的国家级大法。拆迁是在城市规划区内还是城市规划区外,其法律意义是不同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的集体所有

论湛江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论湛江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 ————————————————————————————————日期: ?

论湛江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湛江概况 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地处粤桂琼三省(区)结合部。全市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750多万。现辖三市、两县和四区,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试验区,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国家一类大市,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先后荣获“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二、湛江具有的优势 (一)港口优势。 港口资源是湛江最重要的优势资源,港湾众多,建港条件优越。全市现有交通运输港口码头16个,大小泊位165个,2008年,年吞吐能力超亿吨,形成了以湛江港为中心、环雷州半岛中小港口相互配套的港口群。湛江港是国家级主枢纽港,为粤西、环北部湾地区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有万吨级以至5万吨级泊位20多个,拥有全国第一座30万吨级油码头、30万吨级现代化铁矿石码头和华南沿海最深的航道,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目前湛江港已建成30万吨级航道,近年来,投入巨资进行大型项目建设,已初具国际一流深水大港规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方大港。 (二)交通区位优势。 湛江内联“三南”、外连“五洲”,为大西南、华南、海南的交通枢纽。海上,是全国主枢纽港;铁路,与广州、深圳、韶关并列,为广东四大铁路枢纽;公路,是全国45个枢纽之一;还有粤西唯一的民航机场。形成了发达的海、陆、空和管道运输立体交通网络。连接广州、海南和大西南的铁路干线在湛江交汇,黎湛线、三茂线及粤海铁路与国家铁路干线对接,洛(阳)湛(江)铁路广东段和黎湛铁路复线湛江段基本建成;国道207线、325线纵横贯通,广湛、渝湛两条高速公路已于2005年底建成;湛江民航机场已开通至北京、广州、海口、长沙、香港等地航线30多条。湛江是连接中国西南与东部地区的结合部,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口,也是我国大陆沿海通往非洲、中东、欧洲、东南亚、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港口城市,处于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战略位置,是中国加入世贸扩大开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

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2008-08-18 改革开放30年系列分析之四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统计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珠三角重点突破,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与主力 2007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②,占全省GDP比重的79.7%,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珠三角以占全国3.6%的人口和占地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了经济总量(GDP)占全国比重高达10.3%的经济奇迹。而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2107.48亿元、2325.02亿元和2075.3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6%、7.2%和6.5%。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为97.53亿元,1990年达到992.94亿元,新世纪后步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生产总值8421.32亿元,2005年为18244.46亿元,2007年又达25606.87亿元。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9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5.7%。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09.7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6倍,年均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61.00亿元,年均增长22.8%;更新改造投资865.52亿元,年均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07年达223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8.8%。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完成或进展顺利,惠州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投产后将为广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广州已经开通了4条地铁线路,累计建成开通线路达59.3公里,其他各条线路正在建设;广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秋季已进驻第二批学生;一批电力、邮电、高速公路、港口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2、工业先行服务跟进,结构优化换代更新。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019.7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85.2%;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合计、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46898.67亿元、34648.51亿元、2609.55亿元和1123.03万人,占全省份额的87.0%、87.0%、84.6%和85.9%。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最大50家工业企业的前10家有9家落在珠三角地区。1978年至2007年,珠三角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7.2:24.5,调整为2007年的2.4:51.0:46.6。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含量工业企业的迅速扩大,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转变。一些高端工业产品如广州本田公司的小轿车,华为、中兴公司的通信设备,美的、格力公司的家用电器,安利公司的日用品,广州宝洁公司的日用化工产品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珠三角第三产业也即服务业占GDP比重则由1978年的24.5%上升为2007年的46.6%;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54.3%提高到2007年的83.8%。一批新型服务业如会展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似雨后春笋般涌现。广州、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2007年达到4152.54亿元和3389.87亿元。分别占全省份额的30.9%和25.2%。 3、市场销售畅旺,社会商品丰富。2007年,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1.78亿元,比1978年增长195倍,年均增长20.0%。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1.6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49.9%提高到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