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复习(高三公开课教案)

电化学复习(高三公开课教案)
电化学复习(高三公开课教案)

高三电化学复习教案

化学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电化学中的电极反应,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2.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联系生产、生活中的金属腐蚀现象,会分析和区别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了解一般防腐蚀的方法,并能运用原电池的基本原理解释简单的防腐蚀等生产实际问题。。

3.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等是电解原理的具体应用,要了解和熟悉这些反应原理。

4.电解池中电解质溶液的pH变化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回顾原电池、电解池相关知识点,课堂强化训练,利用已掌握知识来解决问题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原电池、电解池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实现对知识认识的再次升华,在解决问题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启发、引导,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氧化还原反应:“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有升必有降,有得必有失,得失必相等。”

【知识梳理】

(1)一个概念:没有外加电源的装置应该为原电池,有外加电源的装置应该为电解池(或电镀池)。

(2)两个电极:原电池:活泼金属做负极。电解池:阳()→氧()→氧()。

(3)三个流向:电解池:①电流:正极→阳极,负极→阴极。

(4)四个条件:原电池:①活性不同的两极,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的回路,④负极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池:①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的回路,④外加电源。【能力培养】

1.书写原电池电极反应,先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正、负极反应物质,并得出该物质得失电子数,最后考虑电解质溶液是否会参与到反应中去。

书写下列原电池电极方程式:

1.Cu—Zn(稀硫酸)

(-)Zn-2e-=Zn2+(+)2H++2e-= H2↑

总反应:Zn+2H+=Zn2++H2↑

2. 钢(Fe—C)在酸性溶液中析氢腐蚀

(-)Fe – 2e- = Fe 2+(+)2H++ 2e-= H2↑

总反应:Fe +2H+= Fe 2++H2↑

3. 钢(Fe—C)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吸氧腐蚀

(-)Fe -2e-= Fe 2+(+)O2+4e-+2H2O=4OH-

总反应:2Fe +O2+2H2O=2Fe (OH)2

4. H2—O2(铂电极,HCl)

(-)H2-2e-= 2H+(+)O2+4e-+4H+ =2H2O

总反应:2H2+O2=2H2O

5. H2—O2(铂电极,KOH)

(-)H2-2e-+2OH-=2H2O (+)O2+4e-+2H2O=4OH-

总反应:2H2+O2=2H2O

6.Pb—PbO2在硫酸溶液(PbSO4为沉淀)

(-)Pb-2e-+SO42-= PbSO4↓(+)PbO2+2e-+4H++SO42-= PbSO4↓+2H2O

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

7.CH4—O2燃料电池(铂电极,KOH电解质溶液)

(-)CH4-8e-+10OH-= CO32-+7H2O (+)O2+4e-+2H2O=4OH-

总反应:CH4+2O2+2OH-= CO32-+3H2O

2.书写电解池电极反应,先看阳极是否为活泼金属,是活泼金属,则阳极会参与到电极反应中来,再分析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阴离子在阳极失电子,阳离子在阴极得电子还原。

1.石墨做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

(阳极)2Cl--2e-= Cl2↑(阴极)2H++2e-=H2↑

总反应:2NaCl==Cl2↑+H2↑

通电

+2H2O+2NaOH

2. 石墨做电极,电解CuCl2溶液

(阳极)2Cl--2e-= Cl2↑(阴极)Cu2++2e-= Cu

总反应:

Cl2↑CuCl2==+Cu

通电

3.粗铜做阳极,纯铜做阴极,硫酸铜电解质溶液

(阳极)Cu-2e-= Cu2+(阴极)Cu2++2e-= Cu

总反应:Cu==

Cu2+

+Cu2+

+

Cu

通电

4. 纯铜做阳极,铁件做阴极,硫酸铜电解质溶液

(阳极)Cu-2e-= Cu2+(阴极)Cu2++ 2e-= Cu

总反应:Cu==

Cu2+

+Cu2+

+

Cu

通电

【强化训练】

1.在A、B二只烧杯中各盛放稀硫酸和氯化铜溶液各1升。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假设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电解质溶液是足量

的)

A.A池和B池均为电解装置

B.A池和B池均为原电池装置

C.A池铁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

D.当A池产生0.05 mol H2时,B池中析出金属的物质的

量也为0.05 mol

2.下面是常见的电化学装置图,①③④中均为惰性电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①中阳极反应式为:↑=---2Cl e 2Cl 2,阴极反应式为:Cu e 2Cu 2=+-+,电解完全后,溶液中的酸性增强

B. 装置②中铜片为阳极,若铜片和铁制品的质量相等,电解一段时间后,电路中有2mol 电子转移,此时铜片和铁制品的质量差为128g

C. 装置③中b 极为负极,该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OH 4e 4O H 2O 22

D. 装置④中阳离子交换膜上每透过1mol Na +时,则阴极上产生11.2L H 2

3. A

阳离子

Ag + Na + 阴离子 NO 3- SO 42- Cl -

下图所示装置中,甲、乙、丙三个烧杯依次分别盛放足量的A 、B 、C 三种溶液,电极均为石墨电极。

接通电源,经过一端时间后,测得乙中C 电极质量增加了27克。常温下各烧杯中溶液的pH 与电解时间t 的关系图如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M 为电源的 负 极(填写“正”或“负”),甲、乙电解质分别为 NaCl 、 AgNO 3 (填写化学式)。

(2)写出d 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2H 2O-4e -= 4H + +O 2↑ .

(3)若电解后甲溶液的体积为25L ,且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则该溶液常温时的pH 为 12 。

(4)若丙装置产生的两种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铂电极形成原电池,请写出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O 2+4e -+2H 2O=4OH - .

(5)要使电解后丙中溶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应加入H2O 物质。

4.右图是一个用铂丝作电极,电解稀的MgSO4溶液的装置,电解液中加有中性红指示剂,此时溶液呈红色。(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6.8~8.0,酸色—红色,减

色—黄色)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电解过程中电极附近溶液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

是①④(填编号);

①A管溶液由红变黄;② B管溶液由红变黄;

③ A管溶液不变色;④B管溶液不变色;

(2)写出A管中发生反应的反应式:2H++2e-= H2↑;

(3)写出B管中发生反应的反应式:Mg2++2OH-= Mg(OH)2↓;

(4)检验a管中气体的方法是用拇指按住管口,取出试管,靠近火焰,放开拇指,有爆鸣声,管口有蓝色火焰;

(5)检验b管中气体的方法是用拇指按住管口,取出试管,靠近火焰,放开拇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会复燃;

(6)电解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将电解液倒入烧杯内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呈红色,白色沉淀溶解。

【总结反思】

【课后巩固】

【板书设计】

一、

(1)一个概念

(2)两个电极

(3)三个流向

(4)四个条件

二、电极反应书写

高三定语从句公开课教案

高中教案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针对教学重难点的当堂检测反馈Step 1:Greetings. Step 2:Lead-in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ry to describe them. Harry Porter is a boy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man _________________ is Liuxiang. Liuxiang is the man ________________. Which house is mine? The house _________________ is mine. Revision of the Attributive Clause Step3 Grammar explanation语法讲解 The definition of the attributive clause定语从句(the attributive clause) 在复合句中,修饰或限定一个名词、代词或一句话的从句,充当 _______ 用的从句是定语从句 ☆被定语从句限定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定语从句 的词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有三大作用,即连接(连接定语从句和主 句)、替代(替代前面的先行词)、成分(在定语从句中要充当一 定的句子成分)。 For example: 定语从句: 修饰或限定一个名词、代词或一句话的从句 This is the best film that I have seen The attributive clause: that I have seen Antecedent: the best film Relative pronoun: that Step 4: 基础知识回顾: 关系词及其意义 指代人who, whom, that, as 指代事物which, that, as 关系代词 归纳总结所属关系whose 指地点where 指时间when 关系副词 指原因why Revision1 relative pronoun Describe the picture in English. Keep the form in their mind. Do exercise.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解斜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解斜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巩固对正弦、余弦、面积公式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分析、演绎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斜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回顾: 1.1、正弦定理及其变形; 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变式一:sin 2a A R =、sin 2b B R =、sin 2c C R = 变式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1.2、余弦定理及其变形; 余弦定理:2 2 2 2cos a b c bc A =+-,变式:222 cos 2b c a A bc +-= 2 2 2 2cos b a c ac B =+-, 222 cos 2a c b B ac +-= 2 2 2 2cos c a b ab C =+-。 222 cos 2a b c C ab +-= 1.3、面积公式 二:例题分析: 1、正弦定理 (1)在△ABC 中,已知 ,则 sin B= ( ) (2)在△ABC 中,若a = 2 ,b =0 30A = , 则B 等于60?或120? 111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ac B ===4,303 a b A ===?

2、余弦定理 (1)在△ABC 中,满足 ,则A = 60° (2)已知△ABC 的周长为9,且4:2:3sin :sin :sin =C B A ,则cosC 的值为 A .4 1 - B .41 C .3 2 - D . 3 2 3、三角形解的个数 (1)在△ABC 中,已知 , 这个三角形解的情况是:( C ) A.一解 B.两解 C.无解 D.不能确定 (2)△ABC 中,∠A ,∠B 的对边分别为a ,b ,且∠A=60°,4,6== b a ,那么 满 足条件的△ABC ( ) A .有一个解 B .有两个解 C .无解 D .不能确定 4、判断三角形形状 (1)若c C b B a A cos cos sin = =则△ABC 为(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有一个内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 D .有一个内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 (2)关于x 的方程02 cos cos cos 2 2=-??-C B A x x 有一个根为1,则△AB C 一定是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5、正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 (1)有一长为1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2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10°,则坡底要 伸长( ) A .1公里 B .sin10°公里 C .cos10°公里 D .cos20°公里 (2) 10105/4/o C v v B AB o 某渔船在航行中遇险发出呼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向角为北偏东45,距离海里的处,渔船沿着方位角为的方向以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艇舰立即以海里小时的速度前去营救。设艇舰在处与渔船相遇,求方向的方位角的正弦值 18,20,150a b A ===?222a b c bc =+-

新人教版化学-公开课教案

双江民族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2)学期 化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一氧化碳 执教:杨兴奎 时间:2008年5月7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及新课讲授,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差异。 2、通过化学实验演示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对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毒性。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过,木碳可以跟氧发生化学反应。 ①、当碳在氧气或空气里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 ②、当碳燃烧不充分的时,生成一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氧大,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 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讲授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 C + O CO 2 2 点燃 2C + O 2CO 2 点燃 CO + H O H CO 2223C O + C ( HO) C CO +H O 22a 3a 2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

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二) 什邡中学数学组 廖美 重点:等差数列的判定与证明. 难点:①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证明或者判定等差数列; ②证明或者判定过程中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化简. 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掌握简单的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方法. 相关知识点: 1.证明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2.判定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③通项公式法:是常数)b a b an a n ,(+= ④前n 项和公式法:是常数)b a bn an S n ,(2+= 例1.在数列{}n a 中,),2.(12,53*11N n n a a a n n ∈≥-==-,数列{}n b 满足1 1-=n n a b )(*N n ∈ (1) 求证:数列{}n b 是等差数列; (2) 求数列{}n a 中的最大项和最小项,并说明理由.

训练1.(01天津,2)设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且2 n S n =,则{}n a 是( ) A.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 B.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C.等差数列,而且也是等比数列 D.既非等比数列又非等差数列 训练2.数列{}n a 中,),2(112.1,2*1 121N n n a a a a a n n n ∈≥+===-+, 则其通项公式为=n a _________. 训练3.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31=a ,点),(1+n n S S 在直线11+++= n x n n y ()*N n ∈上. (1)求证:数列? ???? ?n S n 是等差数列; (2)求n S .

高三英语公开课教案

高三英语公开课教案: Gerund ---------------梁胜利 教学目标: 动名词可以起名词的作用,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教学重点:动名词与不定式作主语,表语的区别 教学难点;现在分词的形式与动名词相同,但功能不同.可在句中充当定语,表语,状语和补语。 教学过程:动名词的语法作用 1. Playing football is my favourite sport.主语 2. Our work is serving the people. 表语 3. I remember being taken to Wuhan when I was a very small child. 宾语 4. W e have a swimming poor in the back yard.定语 I remember being taken to Wuhan when I was a very small child.(动名词的一般被动态) She admitted having opened the box.(动名词的完成被动态)How about the two of us taking a walk down the garden? (MET93 17) (动名词的复合结构) 动名词与不定式作主语,表语的区别 v-ing形式作主语时往往表示一般性的、习惯性的动作;而不定式作主语则表示在具体情况下特定的或一次性的动作。但有时可

以通用。 只能用动名词作宾语的动词 1.advise, allow, avoid, admit, consider, delay, enjoy, escape, excuse, finish, imagine, mind, miss, permit, practise, risk, suggest,dislike,appreciate 2.feel like, give up, put off, keep on, look forward to ,insist on , can’t help ,get used to ,devote …to 3.It’s useless/no use/no good… doing 在begin, start, continue,intend 等动词后跟v-ing形式和不定式作宾语,句子含义相同 在like, love, hate等动词后v-ing形式作宾语时往往表示一般性的、习惯性的动作;而不定式作宾语则表示在具体情况下特定的或一次性的动作。 下列动词后跟动名词或不定式意思完全不同。 v 1.remember,forget, regret + doing 记得/忘记/遗憾曾做过某事 + to do记得/忘记/遗憾要做某事 v 2.want,need,require +doing 需要被做 +to do 需要做 v 3.stop,try, mean,go on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课标: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形成的任内阁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解读:根据学生知识实际、课标和升学愿望,初中生学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观、初步地了解其革命过程和政治制度。因此,我该在知识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做适合学生学习就近发展区地设计,重点落在《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发展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方面,难点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据课标和历史教育对人情感、价值观影响特殊作用。我应充分发掘历史知识的内在精神,发挥其“读史明智”“古为今鉴”作用,培养学生接人待物,认识社会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神,更要突出得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历史发展过程。 B.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国革命、《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史实。 2.熟记《权利法案》核心思想(内容)、责任内阁和首相产生、内阁与议会关系和首相权力。 3.理解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特点和代议制。感悟对今天社会问题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史料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生动展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论从史出”等历史意识。 3.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思考,感悟得到知识地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地学习,感悟妥协和协商是血的教训,感悟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智慧,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有限权利和责任意识。 2.通过历史和现实联系,学生分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C.教学设计思想 我对课标和课本研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出学生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中蕴含的法制、民主、妥协、协商、责任、有限权力等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教学要注重知识逻辑性、开放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兴趣和广阔思维空间。我整合了教材,直接突出主题最先讲解“议会权力的确立”,学生就能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也有了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条件的制度背景,更好回答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然后随历史发展,再学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也为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铺垫完整的知识基础。为拓展学生知识、思维维度和照顾知识完整性,留了选作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能力、史学意识和理解知识等,为此,我亲自精心挑选切合的史料。为突出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史料分析和回答问题时,要点明依据。教学中设计悬疑、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分组抽签展示和“七嘴八舌”环节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到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D.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语: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有个疑问,能帮我解决吗?“君主”给你们什么印象?“宪”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同时给出两幅图片,给学生思考启发点。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 高考要求 概率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新增的随机变量这部分内容要充分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意义,理解概率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重难点归纳 本章内容分为概率初步和随机变量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和独立重复实验第二部分包括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涉及的思维方法观察与试验、分析与综合、一般化与特殊化主要思维形式有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有一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率数如下 [10,15]4 [30,35)9 [15,20)5 [35,40)8 [20,25)10 [40,45)3 [25,30)11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含累积频率);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的画法

知识依托频率、累积频率的概念以及频率分布表、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的画法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时,计算容易出现失误,且要注意频率分布与累积频率分布的区别 技巧与方法本题关键在于掌握三种表格的区别与联系 解 (1)由所给数据,计算得如下频率分布表 数据段频数频率累积频率 [10,15) 4 0.08 0.08 [15,20) 5 0.10 0.18 [20,25)10 0.20 0.38 [25,30)11 0.22 0.60 [30,35)9 0.18 0.78 [35,40)8 0.16 0.94 [40,45) 3 0.06 1 总计50 1 (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累积频率分布图如下

高中化学《醛酮的化学性质》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中化学选修五 醛和酮糖类(第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了解醛酮的结构特点,比较醛酮分子中官能团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能够预测醛酮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从新的视角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规律,理解有机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和加O 去H,或加H 去O 的关系与实质。 3、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在探究醛酮的化学性质时,通过通过问题猜想、制定方案、实验操作、分析交流和结论等步骤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4、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认识环境保护重要性,了解室内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推崇绿色化学的理念 二、重点难点 1、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 羰基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从新的角度认识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3、乙醛的性质实验 三、实验内容 1、验证实验 根据甲醛的化学性质,预测乙醛和丙酮是否能够发生类似的加氧氧化。选择一种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试剂进行实验。 药品:乙醛、丙酮、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小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2、探究实验 根据验证实验得出乙醛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具有还原性,还原性强还是弱呢?让学生选择相应的氧化剂(弱氧化剂)来探究。 药品:乙醛、硝酸银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仪器:试管两支、小烧杯、热水、试管夹、酒精灯等。

学以致用:喝酒脸红和千杯不醉的原因 核心素养 四、设计思路 五 、设计流程 问题: 生 活中的醛 酮 预测: 根据结构推测性质 羰 基 的 加成、还原反应 学 以 致用: 蛋白质变性原因 实验探究: 醛酮氧化反应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问题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醛酮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中间 产物,它们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这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问题】 【思考】 1、福尔马林的成分是什么? 2、福尔马林为何能防腐?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化学实例,不 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解决化学生活中的两个问题 性质实验: 乙醛和丙酮与强弱氧化剂的反应 结构分析: 分析乙醛和丙酮的官能团,键的极性,预测性质 学习活动 生活化学: 回顾福尔马林的作用和喝酒脸红的现象 醛酮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化学知识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导入:醛酮是中转站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结论: 醛酮为何被称为有机合成的是中转站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精)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技术是罗氏公司开发的,但全自动机械制造却由日本的日立公司承担,所以仪器上还有Hitachi的标志。这个仪器让大家吃惊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一直在实验室研究的电致化学发光居然已经真正地产业化了,其中我们一直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尤其是重现性均已得到解答,看来罗氏的确花了不少心血开发这款仪器。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性能特点——创新的技术,与众不同 一、最先进的检测原理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是目前最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以后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具有敏感、快速和稳定的特点,在固相标记免疫测定中技术上居领先地位。 电化学发光(ECL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实际上是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的完美结合。电化学发光与普通化学发光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是电启动发光反应,循环及多次发光,后者是通过化合物混合启动发光反应,是单次瞬间发光。因此ECL反应易精确控制,重复性极好。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是电化学发光(ECL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直接以[Ru(bpy3]2+标记抗体,反应时标记物直接发光。且[Ru(bpy3]2+在电极表面的反应过程可以周而复始进行,产生许多光子,使光信号得以增强。 二、专利的包被技术 链霉亲和素(streptoavidin,SA和生物素(biotin,B是具有很强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的一对化合物,特异性强且结合紧密。一分子SA可与四分子B 相结合,增大了抗体结合量,达到放大效果。在ECL的试剂中,SA通过特殊的蛋白结合物均匀牢固地包被在磁性微粒上,形成通用的能与B结合的固相载体,另一试剂为活化的B衍生物化合的抗原或抗体。两种试剂混合时,抗原或抗体即包被在磁性微粒上。 三、独特的载体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 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n 21),得221)2 11(411+=-=++n n n S S ,(n ∈N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 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k k k S S S ,(k ∈N *)故只要23S k –2<c <S k ,(k ∈N *)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所以23S k –2≥2 3S 1–2=1 又S k <4,故要使①成立,c 只能取2或3 当c =2时,因为S 1=2,所以当k =1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

高中化学《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比较苯与甲烷、乙烯在组成、结构、 性质上的差异。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的概念。 (2)以苯的分子式的确定入手,展开实验探究苯的化学性质,对比学习苯与甲烷、乙烯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3)煤的综合利用、苯等苯的同系物来自煤干馏的产物以及在各个方面的用途,提高学生“变废为宝”环保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以及主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 教学过程: [幻灯片展示] 生产生活中以苯为原料的制成品,引起学生关注、思考 [苯的发现史介绍] (1)法拉第发现苯 (2)米希尔李希命名为“苯” (3)热拉尔提出分子式(4) 凯库勒提出结构式 [板书] 苯 教师:联系已经学习的有机物结构请猜测苯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试写出几种苯的结构。学生:讨论、练习、书写 [板书]一、苯分子的结构 1.分子式:C6H6

[思考]根据分子式C6H6 ,苯是一种饱和烃还是一种不饱和烃?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 [学生活动]写出可能的几种结构简式。 [幻灯片展示] C H2=C H-C H=C H-C≡C H HC≡C-C H2-C≡C-C H3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样品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实验1-苯溶于水实验] [板书](2)比水轻、不溶于水。 (3)沸点是80.1℃,熔点是5.5℃ 教师:结构决定性质,性质预测 [问题思考]苯是否具有烯烃类似的化学性质?可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 ①能否使溴水褪色?② 能否使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 [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实验2-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 实验结论: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 教师:所以不存在双键

高三生物公开课教案

高三生物公开课教案 开课课题: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开课教师:陈杨珍 开课时间:2014年3月20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开课地点:高三(五)班 开课课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设计思路:通过例题分析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出知识点,再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以达到面向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二、教学分析 1、考纲要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理解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2)理解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和“J”型曲线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的方法,正确作出曲线图,能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 能力目标 1、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实际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在建构“种群特征及数量增长曲线”模式的过程中,加深对自然界稳态的理解,逐步养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1、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各种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群增长的“S”型曲线和“J”型曲线的分析。 重点突出:通过例题讲解,课件的展示,表格的分析比较 难点: 1、样方法中取样原则及数据的获取、分析;标志重捕法中取样及求解种群密度的数学公式。 2、获取的数据与图表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的突破:例题的分析,问题探究,变式练习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高三历史教案-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最新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引言分析 1.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隋唐两个王朝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①隋朝是短暂而繁荣; ②唐朝是全面繁荣。 2.这一时期,世界历史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①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阶段,国家分裂,政局混乱,工商业凋敝,文化衰落。 ②亚洲除了中国发展繁荣之外,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出现,并进入 鼎盛时期,与中国一起成为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3.这一时期中外历史的比较: ①以中国历史纵向比较,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时期。 ②与此时世界历史横向比较,尽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达到西方资本 主义的发展程度,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高考范围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①隋的建立和统一 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③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⑤武则天的统治 ⑥“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府兵制和募兵制 ④租庸调制 ⑤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和城市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突厥 ②回纥 ③靺鞨 ④南诏 ⑤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和新罗的交往 ②和日本的交往

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②宗教和哲学 ③教育 ④文学和艺术 近五年高考试题 (一)上海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 34、“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13分)34. 名称: 原因, 表现, 例: 名称: 贞观之治或唐前期原因: 勒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 轻儒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 (二)广东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广东卷) 2.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B 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4.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B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三)综合卷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一)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B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12.“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A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四川、吉林、湖北、湖南、重庆卷) 13.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D

电化学发光原理介绍

、概念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 ECLI 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以后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测定技术。电化学发光法源于电化学法和化学发光法,而ECLI 是电化学发光ECL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包括了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二个过程。 ECL 不仅可以应用于所有的免疫测定,而且还可用于DNA/RNA探针检测。 二、反应底物 ECL 反应底物有两种: ·三氯联吡啶钌[Rubpy3]2+络合物: 钌Ruthenium, Ru,原子序数44,原子量101.07。元素名来自拉丁文,原意是"俄罗斯"。1827年俄国化学家奥赞在铂矿中发现钌;1844年俄国化学家克劳斯肯定它是一种新元素。钌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十亿分之一,是铂系元素中含量最少的一个。钌常与其它铂系元素一起分散于冲积矿床和砂积矿床中。钌有7种天然稳定同位素:钌96、98、99、100、101、102、104。 钌为银白色金属,熔点2310℃,沸点3900℃,密度12.37×103/m3。 钌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空气和潮湿环境中稳定;不溶于酸和王水,溶于熔融的强碱、碳酸盐、氰化物等;加热到900℃,时能与氧反应;加热时能与氟、氯、溴反应;钌有形成配位化合物的强烈倾向,还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钌是铂和钯的有效硬化剂;金属钛中加入0.1%的钌就可大大提高耐腐蚀性;钌钼合金是一种超导体;含钌的催化剂多用于石油化工。 ·三丙胺Tripropylamine,TPA: 结构式: 点击浏览/下载该文件 三、电化学发光反应原理 电化学反应过程:在工作电极上阳极加一定的电压能量作用下,二价的三氯联吡啶钌 [Rubpy3]2+ 释放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成为三价的三氯联吡啶 钌 [Rubpy3]3+,同时,电极表面的TPA也释放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成为阳离子自由基 TPA+ ,并迅速自发脱去一个质子而形成三丙胺自由基 TPA·,这样,在反应体系中就存在具有强氧化性的三价的三氯联吡啶钌 [Rubpy3]3+ 和具有强还原性的三丙胺自由基 TPA·。 化学发光过程:具有强氧化性的三价的三氯联吡啶钌 [Rubpy3]3+ 和具有强还原性的三丙胺自由基 TPA·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结果使三价的三氯联吡啶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一)》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

指数函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能自觉、灵活地应用其性质(单调性、底数变化图像的变化规律、中介值)比较大小。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 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2). 从数和形两方面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分 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直 观、严谨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 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激 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 趣。 (2). 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感悟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底数a对图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概念引入: 1. 某种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四个分裂成八个,以此类推,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一年剩余质量约是原来的12 ,设该物质的初始质量为1,经过x 年后的剩余质量为y ,你能写出,x y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1. 2()x y x N +=∈ 2. 1()()2x y x N +=∈ 上述两个函数都是正整数指数函数,但在实际问题中指数不一定都是正整数,比如在实例(2)中,我们除了关心1年、2年、3年后该物质的剩余量外,还想知道3个月、一年半后该物质的剩余量,这就需要对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扩充,结合指数概念的的扩充,我们也可以将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扩充至全体实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函数——指数函数。 一般地,函数(01x y a a a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R ∈。 结合指数的运算,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规定01a a >≠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你能举出指数函数的例子吗? 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1)3x y -= (2)2y x = (3)23x y += (4)(2)x y =-

高三政治公开课教案

高三政治公开课教案 高三政治公开教案 题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班级 高三(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教学使学生学会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材料、整合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先通过近几年,江苏考题对材料分析题的要求的分析,从中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分析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教学,使学生能从对材料分析题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一种对这种题型的理性化的感觉。 教学重点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 怎样去分析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对此很难把握,这是学生的弱项 教学过程 材料题是高考必考题,它可以以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综合探究

题的形式出现,本主要探讨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一、怎样把握材料 1、审题时先审设问后审材料。 审设问可以节约时间,阅读材料时有针对性,可以提高效率。 2、材料划分为明确的层次,每层都相对应运用相关的常识。 一种是可以直接把材料划分为明确的层次,每层都相对应运用相关的常识,如2006年38题材料一。对于这种材料学生可以从标点符号上,就能明确划分。 例题:(2006年江苏政治卷38题) 材料一:自禽流感发生以,我国政府启动了整体防控体系,采取免疫、监测、发现、扑杀等对策,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并批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用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研究。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并与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认真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我国国家职能的? ①我国应对禽流感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在国际社会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体现了国家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 3、要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出几层意思,然后运用有关常识分析。 另一种是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出几层意思,然后运用有关常识分析,这有难度,对材料分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2006年江苏38题材料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