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寓言与故事

战国策寓言与故事
战国策寓言与故事

戰國策

寓言與故事

欣賞

台中市太平國小六下補充教材

林老師編寫

生姓名:

狐假虎威

楚策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

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

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

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 ) 本篇主旨是

○1任何事情都應該探求真相,不可被表

面的假象所蒙蔽

○2莊敬自強,

才能處變不驚

○3提醒人提防狐狸的狡猾

4勸諫為政者應該禮遇

有德之人。 ( )

「天帝使我長百獸」的「長」字音

義是 ○1掌,年長 ○

2常,高

○3掌,統帥 ○4長,長久。

( )

北方各國都懼怕昭奚恤,主要原因是

1昭奚恤 是楚國的軍人 ○

2昭奚恤是荊宣王的臣子

○3

昭奚恤擁有荊宣王的廣土大軍

4昭奚恤身

魁梧,孔武有力。

( )

江乙把誰比喻為狐狸? ○1荊宣王

○2群臣

3

昭奚恤 ○4

北方之人。 (

比喻憑

藉別人的威勢嚇人」

成語

1龍

鬥 ○2狐

假虎威

3虎視眈眈 ○4龍行

虎步。

鷸蚌相爭

燕策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

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

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

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并擒之。今趙且伐燕,

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故願王

也。」惠王曰:「善」乃止。 ( ) 「喙」字讀如 會 拙 歲 船。 ( )

「惠王」是指 燕惠王 趙惠王

秦惠王

蘇代。 (

「燕趙久相支」句中「相支」的意思是 互相支

互相利用 相持不下 相敬如賓。 ( )

在這

段寓言中,誰代表漁父? 蘇代 燕 趙

秦。

「鷸蚌相爭」的意思和下咧哪個

成語相同? 漁翁

得利 意氣用事 野人獻曝

兩全其美

:「

:「

○1

○2

○3

○4

○1

○2

○3

○4

○1

○2

○3

」,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

」,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求千里馬

燕策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

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

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

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

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已。」

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 本篇主旨是

○1君王若欲得到人才,須表現求才

的誠意

○2闡明求千

里馬的技巧

○3說明涓人

的聰明才智

○4頌揚君王善於用人。 ( )

涓人以五百金買一死馬頭的真正用意是

○1想儘快

完成任務

○2藉此宣傳君王渴求千里馬之心

○3幫助貧困的賣馬人 ○4顯示自己的奇特。

「涓人」是指 ○1商人 ○2隱士

3軍人

○4太監。

( )

「千里馬」實際上是在隱喻 ○

1富人 ○

2窮人

○3

賢者 ○4愚人

之人。 ( )

「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所使用的修辭法是 ○1引用 ○2轉化 ○3設問 ○4譬喻。

曾子殺人

秦策昔者曾子處費 ,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 而殺人。

告曾子母曰

:「曾參殺人。」曾子

之母曰:「吾

子不殺人。」織自若●。

有頃焉?,

「曾參殺

」其母

若也

。頃之,人又

告之曰

:「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

?瑜?牆而走。

夫以曾子之賢

,與母

,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注釋︼

處費∣

處,居住。費,音

,春秋

魯國的邑名,現山東省費縣。

同名族者|同名族人。亦即同名同姓的人。

●自若|自如;態度自如也。

?有頃焉∣

不久、一會兒。

?杼

織布機上用來

持緯線的器具。

?踰∣越過。 ?則∣就是,連詞。

( )

文中真正的殺人兇手是 曾子 虛構的人 與曾子同姓名的人

根本沒有殺人事件。

( )

本文給人的啟示是

不可編造謠言 人應三

思而後言

不可隨便殺人

人言可畏。

( )

從上下文推知,「則慈母不能信也」的「不能信」

的意思是

不能不相信

不可相信

絕不相 信

不能相

信。 ( )

「曾參殺人」這句成語是比

喻 世間沒有可以 完全相信的人

拘泥而不知變通

謠言的可

賢孝的人

不會殺人。

( )

「織自若」文句中的「自若」正確的解釋是:

自以為是

從容自在

自由自在 專心工

作。

( )

曾子的母親起初認

「不可能」殺人的原

因,是因為

已經抓到兇手了

曾子的個性膽小

費人誣告

曾子是個賢良孝順的孩子。

( )

這個故事可以知道,謠言是

可以動搖人的信心

不會

對人造成傷

讓人從

中記取教訓 非常

有趣,可以任意散播。

( )

「曾子殺人」的故事,和下列哪一

成語的故事

有異曲同工

之妙? 歧路亡羊 井底之蛙 鷸

蚌相爭

三人成

虎。

驚弓之鳥 楚策

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台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

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

「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間,雁從東方來。更贏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

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

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聞弦音,引而高

故瘡隕也。」

「故瘡痛也」的「瘡」字,讀音為

創。

) 「雁從東

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的原因是

飛累了,自行飛下

故瘡未息,驚心未至

雁聞弦音而下之

以上皆非。

「驚弓之鳥」成語之含意為

因受過驚嚇,略

有動態便感害怕 聞弓弦音而害怕的鳥

警告雁鳥遠離弓箭

以上皆是。

「有間」的「間」字音義是 箭,一會兒

箭,嫌隙

箭,差別 兼,空間。

更羸曰:「此孽也。」句中的「孽」字解釋

是:

災禍 罪過 作惡 病。

鄒忌諷齊王納諫

齊策

鄒忌脩八尺有餘,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

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

公何能及公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

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

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

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

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

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

甚矣!」王曰:「善。」乃下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

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

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

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312

( ) 根據「鄒忌脩八尺有餘,形貌昳麗」的描述,下

列成語何者不適合用來形容鄒忌?

宇軒昂

潘安再世

天生尤物

丰神俊朗。

( )

請選出「

」詞的選項:

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皆以「美

」於徐公

「朝

」服衣冠\

皆「朝」於

齊 令初「下」\受「下」賞 數月「之」後\

魏聞「之」。

「鄒忌

諷齊王納諫」

強調的

是何

者的重要?

富國

去弊

強兵

懷疑

下列詞語解釋錯誤

的是

昳麗:光豔美

旦日:第二天

私我

偏愛我

蔽:隱密。 (

妻、妾與客為何都說鄒忌比較美?

鄒忌真的

美 與徐公有仇

與鄒忌有利害關

為鄒忌所迫。

下列者說明有誤?

鄒忌欲言勸諫大事,但卻從

庭瑣事談

起,這

樣做的目的是要從心理人情相通的角度,最終達到進諫成功的效果

鄒忌運用類比推理,由私臣、畏臣、求臣而被蒙蔽

,推知私王、畏王、求王而王亦受蒙蔽,國事、家事巧妙地聯繫在一起了

齊王決定納諫,諫分三

種,賞分三種,不到一年,即想進言,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由於齊威王能虛心納諫,所以齊國不戰而勝,燕、趙、韓、

魏都紛紛主動前往齊國拜見齊王。

( )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

中的「孰」同「熟」,意思是「仔細」

「忌不自

信」中的「自信」意思是「對自我具有信心」

文寫得很美,運用了一種「三疊排比」的結構方式,使人耳目一新。

文章中的「三問」、「三答

」、「三

比」在表述上各不相同,雖未寫人物的心理、神態,

卻很切合人物的身分和所處的環境,增強了文章的

故事性。

( )

對「今齊地方千里」一句翻譯正確的是

現在

齊國這個地方有數千里的土地

現在齊國的土 地剛好有千里 今天齊國這個地方有數千里的 土地 今天齊國

土地方圓有千里之多。

(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

寡人者,

受中賞;

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上述文句「上、中、下」三賞,高下情境有別,在修辭學上屬於 層遞法 轉化法

譬喻法 映襯法。 ( )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中「美」字的用法,異於下列何者?

君「美」甚

皆以「美」於徐公

妾之「美」我

者 我與徐公

孰「美」

( )

所謂「轉品」,是指一個詞改變了原來的

「詞

」。下列引號中的字,何者用法錯誤?

朝「服」衣冠/名詞作動詞用

皆「朝」於齊/動詞作名詞

「面」刺寡

人之

過者/名詞作副詞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詞作動詞用

有關本文採用層遞手法寫作,下列說明何者有誤?

獎賞之多寡遞減:上賞、中賞、下賞

勸諫之

時間遞升:令初下、期月之後、數年之後

關係之親疏遞遠: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

受諫之情形遞降:門庭若市

時時而間進

雖欲言,

無可進者

( )

甲、「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的「美」,指美麗 乙、

「吾妻之美我者」,「美我」指認為我美麗 丙、 「皆

以美於徐公」的「美」,指美麗

丁、「臣誠知不如

徐公美」的「美」,指美麗。以上字義的解釋,正

確的有幾個? 一 二 三

四個。

買馬

趙策

客見趙王曰:「臣聞王之使人買馬也,有之乎?」王曰:

「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馬之工也。」對

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國事,又不知相

馬。」曰:「王何不遣紀姬乎?」王曰:「紀姬婦人也,不知相馬。」對曰:「買馬而善,何補於國?」王曰:「無補於國。」

「買馬而惡,何危於國?」王曰:「無危於國」。對曰:「然則

買馬善若惡,皆無危補於國。然而王之買馬也,必將待工。今

治天下,舉措非也,國家為虛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

工而與建信君何也?」

( ) 本文主旨在於說明

趙王明白

相馬的道理 相馬之

工難求 買馬的人必須是才德兼備的

喻治理國事,必須用人適當。 ( )

本文中的「社稷」是指 國家 君王 人

祖廟。

( )

「然而王

,必將待工。

的「必將待

工」是說,必須等待

懂得照料馬的人

善於理財的人

能夠識別馬好壞的人

善於馴馬的人。

( ) 「血食」的意思是? 肉食 殺牲祭祀

食物鮮美

茹毛飲血。 ( )

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戾」音淚,哭泣的意思

馬的好壞對國家有深遠的影響 客讚趙

王知人善用 建信君是趙王寵幸的臣子。

( )

「國家為虛戾,而社稷不血食。」是因為

趙王好買馬 趙王寵紀姬 趙王買馬待工

用人不妥當。 ( ) 「舉措非也」喻趙王 用人不當 不勤於政

政令

錯誤 手足無措。

唐雎說信陵君

說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

郊迎。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事有不可知者,有不

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

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

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

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臣願君之忘之

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4132

) 本文主旨是說

人有恩於我則不可忘 有人 報恩,應心存感謝

趙王郊迎,不可忘

施恩於

人不望圖報。

( )

「事有不可知者」意謂

有些事不可使人知道

有些事很難完全了解 有些事不必去探知

些事外人難以了解。

( )

「有不可忘者」意指何事? 我之憎人

人之憎

人有德於我 我有德於人。 ( )

「臣願君之忘之也」指 忘掉與秦的嫌隙

掉救邯鄲之事,記存趙國之恩

忘掉與趙王的

舊仇 忘掉晉鄙之過。

田單攻狄

齊策

田單將攻狄,往見魯仲子。仲子曰:「將軍攻狄不能下也。」

田單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於卒,破萬乘之燕,

復齊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車,弗謝而去。遂攻狄,三

月而不克之也。………田單乃懼,問魯仲子曰:「先生謂單不能下狄,請聞其說!」魯仲子曰:「將軍之在即墨,坐而織簣,

立則杖插,為士卒倡。曰:『何往矣?宗廟亡矣!亡日尚以,

歸於何黨矣?』當此之時,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

聞若言,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此所以破燕也。當今將軍東有夜邑之奉,稀有菑上之虞,黃金橫帶而馳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者也。」田單曰:「單有心,先生志

之矣!」明日,乃厲氣循城,立於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

) 「立於矢石之所」意思是

站在城樓上 站

在最

危險的地方 站在存放刀箭的倉庫裡 立

刻到山岩上頭。

( )

「三曰而不克之」句中「克」的意思是

立刻

克服 攻克

克難。

( )

「聞若言」的「若」字意用於 諾 偌 汝 吾。

( )

由文中

單是

剛愎自用的人

偽飾的人

不拘小節的

能納忠言的人。

( ) 戰國策是 戰國時代諸侯爭戰時的一種策略圖

輯錄東漢到東晉期間一些高士、名流的言行

記載兵法家們整軍經武的過程

記載戰國時代各

國遊說之士的言行。

( )

「弗謝而去」的意思是

一聲謝謝都不說便走了

一句告辭的話都沒

說,就離開了

一聲道歉都不說,掉頭就走 沒有一點虛偽的客套,很瀟灑地離去。 (

「請聞其說」的

思是

請你告訴

請聽我解釋理由!

請聽聽別人怎麼說!

請告訴我別人怎麼說!

( )

本文主旨是

境太好,

就打

不了勝仗

有必死之心才能打勝仗

環境困頓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一鼓作氣才

能打勝仗。 (

「坐而織簣」句中「簣」的音義是

貴,

,草具

貴,

簣,竹席

計販駿馬

燕策

蘇秦為燕說齊,未見齊王,先說淳于髡曰:「人有賣

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 『臣

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

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

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今臣欲以駿馬見於王,莫為臣先後

者,足下有意為臣伯樂乎?臣請獻

白璧一雙,黃金千鎰,

以為馬食。」淳于髡曰:「謹聞命矣。」入言之王而見之,齊王大說蘇子。324

( ) 文中「願子還」意思為何?

希望你幫我講價

希望你騎上馬繞一圈

希望你轉身回頭

希望你還我馬。

( ) 全文共有八個「之」字,其中指「駿馬」的有幾個?

三 四 五

六個。

( )

賣馬者用了什麼計謀賣出好價格? 漁目混珠

善氣迎人

花言巧語

攻心為上。

( )

文中的「駿馬」用來譬喻何人? 蘇秦

齊王

淳于髡

伯樂。

中的「蘇秦為燕說齊」、「先說淳于髡」

、「齊

王大說

子」之

「說」字讀音為

何? 皆讀說

皆讀稅

分別為稅、稅、月 分別為說、

稅、月。

田父擅功

戰國

113

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

︻注

釋︼ 韓子廬:韓國出產的黑

狗。

廢:困倦不堪。

東郭逡:狡兔的名字。

擅:獨占、據有。

極:精疲力竭。

騰:跳越、翻越。

韓子盧和東郭逡兩者的速度如何? 伯仲之間

判若雲泥

天壤之別

無法比較。

( )

依本文所述,韓子廬與東郭逡最後的下場是

因精

疲力盡而亡

因傷重而亡

被田父活捉

被田父殺死。

下列哪一個故事和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

守株待

兔,以逸待勞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戰國策︾

︽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

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

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

460—220)

。它的作者不可考,

後來劉向重加整理,定名︽戰國策︾,遂沿用至今。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它保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

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尤其秦國變法以致富強,並不斷向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一海內,引起各國間的複雜矛盾和鬥爭。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武力,但也決定於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長。所謂「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那

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並不完全決定於軍事,而更重

要是決定於政治的巧妙運用。這時候,諸侯崇尚的是權謀譎詐,需求的是雄辯的說士。所以︽戰國策︾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鉤心鬥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鬥爭的反映。

︽戰國策︾所寫的人物是極其複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秦王不納,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陳軫

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于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諼(

齊策四)。也有敢於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鬥爭和宮闈的

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

)

、秦宣太后欲以魏

醜夫殉葬(秦策二

)

,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以上這

些雖然只作客觀敘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歷史人物

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

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

很強的說服力,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

)

,張儀說秦王。

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緻準確,如蘇秦

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為生動,例如燕策中用全力

寫刺客荊軻,尤其是在易水送別這一段:

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

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

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

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填目,髮盡上指冠。於是

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髮衝冠、沈毅勇

決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至於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

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如江乙以「狐假

威」對

楚宣王(楚策一),蘇代以「鷸蚌相持

」說趙

王(燕策二),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諫孟嘗君(齊策三),

汗明以「驥服鹽車」說春申君(楚策四

)

等,入情入理。

特別像鄒忌諷諫的方法更巧妙。他拿親自體驗的生活瑣

事來啟發齊王,小中見大,步步進逼,使齊王感到被諂 臣包圍的危險,不得不下令大開言路。鄒忌的生活體驗 可能是事實而非虛構,但借來作為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

段,依然帶有寓言意味,可謂別開生面。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册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昏庸腐朽,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社会影响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战国策备课教案

《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 一、南辕北辙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二、曾参杀人 【原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译文】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 三、惊弓之鸟 【原文】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

战国策名著导读

《战国策》名著阅读 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 编者: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内容: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地位及影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其文学成就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战国策》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 【摘要】: 故事各自成篇。其所涉及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寓言的分类和功能两方面浅析《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的应用。 【关键词】:《战国策》寓言故事分类功能 一、引言 《战国策》成为“战国杂史”,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的策略。文章所涉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故或曰“史部”(《汉书·艺文志》)或归“子部·纵横家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曾在封建社会时期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书籍。宋人李文叔在《题战国策》一文中这样评价《战国策》,“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其评价虽否认其叙事部分,但也对文辞方面加以肯定。 《战国策》虽曾被视为异端,不被重视,但还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得以保存下来,以为内《战国策》本身拥有者不可估量的客观价值。而其在文学性突出表现就是巧妙运用了

大量的寓言故事。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解读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摘要】:《战国策》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故事各自成篇。其所涉及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寓言的分类和功能两方面浅析《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的应用。 【关键词】:《战国策》寓言故事分类功能 一、引言 《战国策》成为“战国杂史”,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的策略。文章所涉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故或曰“史部”(《汉书·艺文志》)或归“子部·纵横家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曾在封建社会时期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书籍。宋人李文叔在《题战国策》一文中这样评价《战国策》,“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其评价虽否认其叙事部分,但也对文辞方面加以肯定。 《战国策》虽曾被视为异端,不被重视,但还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得以保存下来,以为内《战国策》本身拥有者不可估量的客观价值。而其在文学性突出表现就是巧妙运用了

大量的寓言故事。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古诗战国策翻译赏析

古诗战国策翻译赏析 《战国策》(Intrigue of the arring tate),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也称ORg《短长书》。为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而当时战国七雄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

“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刘向书录中山策宋卫策燕策三燕策二燕策一韩策三韩策二韩策一魏策四魏策三 魏策二魏策一赵策四赵策三赵策二赵策一 楚策四楚策三楚策二楚策一齐策六齐策五 齐策四齐策三齐策二齐策一秦策五秦策四 秦策三秦策二秦策一西周策东周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秦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于南郑、兰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军于南郑矣。”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楚威王攻梁,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梁,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劲魏。’于是攻皮氏。魏氏劲,威王怒,楚与魏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也其将扬言救韩,而阴善楚,公恃秦而劲,必经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于公相支也。公战胜楚,遂与公乘楚,易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臣甚恶其事。司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与昭献遇于境,其言曰收玺,其实犹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对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以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秦必委国于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仪而已,其实犹之不失秦也。” 文言文翻译: 楚国围困雍氏,韩国派冷向到秦国借救兵,秦国为此派公孙昧来到韩国。公仲说:“您认为泰国将会救韩国呢?还是不救韩国呢?” 公孙昧回答说:“秦王的话是这样说的,请你们取道南郑、蓝田去攻打楚国,我们出兵进驻三川,等待您。这样恐怕秦、韩两军永远

也不能会合了。” 公仲说:“怎么办呢?” 公孙昧回答说:“秦王一定会效法张仪以往的计谋。楚威王进攻魏国,张仪曾对秦王说:‘我们同楚国一起攻打魏国,魏国就会掉头投向楚国。韩国本来就是魏国的盟国,这样泰国就孤立了。因此不如假意出兵使魏国变得强硬起来。’这时楚国一定围攻皮氏。魏国态度强硬,楚威王大怒,楚国和魏国展开大战,结果秦军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满意而归。观在秦国表面上声畜救韩,而暗地里与楚国亲善,您依仗秦国态度强硬,一定轻视同楚国的战斗。楚国已暗中得知秦国不会帮助韩国,一定很容易同您相抗衡。您如果战胜楚国,秦国就会同您一道乘楚国之危夺壤土地,攻占三川而归。您战不胜楚国,秦国就会阻塞三川全办拒守,您不能自救。臣下厌恶这样的事。司马康三次往反到楚阁的郢都,甘茂又同昭献在边境上会面,他们声称楚国收回了军印,不再攻打韩国,其实在这背后仍有盟约。” 公仲忍惧地说:“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办呢?” 公孙昧回答说:“您一定要先考虑韩国的实力,而后考虑秦国的援助,先用自身的计谋,而后考虑张仪的帮助,您不如赶快让韩国同齐国、楚国联合在一起,秦国一定会把国家托付给您,以解除可能遭到的进攻。这样您疏远的不过是张蚁罢了:,而实际上仍没有失去秦国的邦交。”

《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

《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 寓言故事标题所属策章 温人之周东周策·温人之周 百发百中西周策·苏厉谓周君 买良剑西周策·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美女破舌、美男破老秦策一·田莘之为秦轸说秦惠王 楚人有两妻秦策一·陈轸去楚之秦 四吴则将吴吟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 一举而兼两虎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 扁鹊见秦武王秦策二·医扁鹊见秦武王 魏文侯示乐羊谤书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 曾参杀人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 江上之处女秦策二·甘茂亡秦且之齐 博胜神丛秦策三·应侯谓昭王范雎 周人卖朴秦策三·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群狗争骨秦策三·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范雎子死不忧秦策三·应侯失韩之汝南 智伯之王秦策四·秦昭王谓左右中期 海大鱼齐策一·靖郭君将城薛门客 邹忌窥镜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 画蛇添足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陈轸 献珥测幸齐策三·齐王夫人死田文 土偶与桃梗齐策三·孟尝君将入秦苏秦 淳于髡(kun)荐贤齐策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韩子卢逐东郭逡齐策三·齐欲伐魏淳于髡 田骈不宦齐策四·齐人见田骈齐人 狗吠齐策六·貂勃常恶田单 狐假虎威楚策一·荆宣王问群臣江乙 狗尝溺井楚策一·江乙恶昭奚恤 安陵君知时楚策一·江乙说于安陵君 麋与猎者楚策三·秦伐宜阳陈轸 郑袖劓美人楚策四·魏王遗楚王美人郑袖 献珥测后(复出)楚策四·楚王后死昭鱼 庄辛说楚襄王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老莱子教孔子事君楚策四·或谓黄齐 不死之药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人惊弓之鸟楚策四·天下和从魏加 骥服盐车楚策四·汗明见春申君 土梗与木梗(复出)赵策一·苏秦说李兑 柱山两木赵策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虎将即禽赵策一·谓赵王曰三晋和而秦弱

独具风貌的《战国策》寓言

独具风貌的《战国策》寓言 09级对外汉语二班范璠0998112010 “寓言”一词其实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里提及的“以寓言为广”是要通过运用寓言故事使文章要表达的道理被广泛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政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传政治主张。值得一提的是“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议论者也。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恶得不苟?”(《吕氏春秋·遇合篇》)那个时代的国君大都并不是什么明主,他们武断专横,残暴多疑,向他们晋计献策的时候,直接大发议论显然是不明智的,极有可能触怒国君,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在这样的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巧妙运用不仅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还给国君留足了面子,通过间接的方式指出问题,提出策略,很是有助于游说的成功。在我看来,较之《战国策》中纵横捭阖,铺张扬厉的文笔,其寓言中取譬设喻,通俗易懂的风格反而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创造特定形象传达内在意义 《狐假虎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国策》中的寓言之一,策士江乙为了说明北方敌国害怕楚臣昭奚恤只是表面现象,用这一寓言启发受假象蒙蔽的荆宣王,诸侯之所以害怕楚将昭奚恤,是因为他背后有楚王的强大力量。狡猾的狐狸借助老虎的淫威,吓得山中百兽望风而逃,竟使得老虎误以为狐狸真是天帝“使其掌百兽”而不敢去吃它。这里“狐”就是“昭奚恤”的代表,“兽”就是“北方之敌国”,“虎”就是“王之甲兵”。众“兽”并不是“畏狐”,而是“畏虎”。 又如《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鹬和蚌互相抓住对方的弱点,死死咬住不放,都只看到自己有利一面,而不顾后果。它们正是燕赵的化身,若两国久久相持不已,那秦国就要成为那坐收其利的渔翁了。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无论是改编袭用还是信手拈来,即兴创作的,都服务于说明某种事理,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一些内在意义的传达又使这些形象的骨肉更加丰满,深入人心。 二、以生动的故事表现深刻的哲理 如果说《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仅局限于暗喻当时各国间紧张的局势,为纵横家们的游说提供理据,那么它们也就不会历经历史长河的浮沉而依然在现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了。细细品味,我们总能从这些寓言故事中读出发人深思的哲理,进而反思自我,得到启示。 如《齐策二》“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战国策

战国策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就是纵横家。 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1]。”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内容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 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 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

22《战国策》讲解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成语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 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反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字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 己,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读书笔记摘抄

战国策读书笔记摘抄 篇一:战国策读书笔记 篇一:《战国策》读后感 《战 国策》读后感《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 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 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 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 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

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 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 著作。它实际上是 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 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 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 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战 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

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 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 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的写作 有以下三个特点: ?.人物刻画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勒 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 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 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 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

战国策寓言与故事

戰國策 寓言與故事 欣賞 台中市太平國小六下補充教材 林老師編寫 學 生姓名: 狐假虎威 楚策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 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 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 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 ) 本篇主旨是 ○1任何事情都應該探求真相,不可被表 面的假象所蒙蔽 ○2莊敬自強, 才能處變不驚 ○3提醒人提防狐狸的狡猾 ○ 4勸諫為政者應該禮遇 有德之人。 ( ) 「天帝使我長百獸」的「長」字音 義是 ○1掌,年長 ○ 2常,高 ○3掌,統帥 ○4長,長久。 ( ) 北方各國都懼怕昭奚恤,主要原因是 ○ 1昭奚恤 是楚國的軍人 ○ 2昭奚恤是荊宣王的臣子 ○3 昭奚恤擁有荊宣王的廣土大軍 ○ 4昭奚恤身 材 魁梧,孔武有力。 ( ) 江乙把誰比喻為狐狸? ○1荊宣王 ○2群臣 ○ 3 昭奚恤 ○4 北方之人。 ( ) 「 比喻憑 藉別人的威勢嚇人」 的 成語 是 ○ 1龍 爭 虎 鬥 ○2狐 假虎威 ○ 3虎視眈眈 ○4龍行 虎步。 鷸蚌相爭 燕策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 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 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 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并擒之。今趙且伐燕, 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故願王 之 熟 計 之 也。」惠王曰:「善」乃止。 ( ) 「喙」字讀如 會 拙 歲 船。 ( ) 「惠王」是指 燕惠王 趙惠王 秦惠王 蘇代。 ( ) 「燕趙久相支」句中「相支」的意思是 互相支 援 互相利用 相持不下 相敬如賓。 ( ) 在這 段寓言中,誰代表漁父? 蘇代 燕 趙 秦。 ( ) 「鷸蚌相爭」的意思和下咧哪個 成語相同? 漁翁 得利 意氣用事 野人獻曝 兩全其美

战国策读书笔记

篇一:《战国策》读后感 《战国策》读后感《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 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的写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人物刻画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勒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善于讽喻。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战国策》的主角是来自各个国家的谋臣策士,他们共同的身份是说客,各自代表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而他们的活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情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活生动、波澜壮阔的战国时期的美丽画卷。他们活 跃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国的力量对比和外交政策,并一定程度

战国策中的小故事.doc

战国策中的小故事 历史故事能够让学生根据历史故事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 探究,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战国策中的小故事 战国策中的小故事:楚幕有乌 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战国策中的小故事:丁公凿井 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战国策中的小故事:东施效颦 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

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 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战国策中的小故事: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战国策中的小故事: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

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具体)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进:偶然进谏。 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战国策》成语典故

一、画蛇添足楚国大将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击杀魏将,大破其军,占领了八座城池,又移师攻打齐国。陈轸充任齐王使者去见昭阳,再拜之后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站起来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灭敌杀将能封什么官爵禄位?”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陈轸就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二南辕北辙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三、曾参杀人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 四、惊弓之鸟 天下各诸侯联合起来抗秦。赵国派魏加去见楚相春申君黄歇说:“您已经安排好领兵的大将吗?”春申君说:“是的,我想派临武君为大将。”魏加说:“我年幼时喜欢射箭,因此我就用射箭做个譬喻好不好?”春申君说:“好的。”魏加说:“有一天,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抬头看见飞鸟。这时更羸对魏王说:‘我只要虚拨一弓弦,就可以把鸟射死在你眼前。’魏王说:‘射技有如此高超吗?’更羸说:‘可以的。’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虚射一箭就把这大雁射落在地上。魏王说:‘可是虚射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更羸说:‘因为这是一只病雁。’魏王说:‘你怎么知道?’更羸说:‘这只雁飞得很缓慢,叫得声音又悲切;飞得缓慢是因为它旧伤疼痛;叫的悲切是因它离开了雁群,身负旧伤且心存惊惧,一听见弓弦的声音就吓得拼命高飞,以致使它的旧伤口破裂而掉落下来。’现在的临武君也曾被秦军打败,犹如惊弓之鸟,所以派他去担任抗秦的将领是不妥当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