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热能练习试题

化学能与热能练习试题
化学能与热能练习试题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断裂1mol 共价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H —H 键:436 kJ ;I —I 键:153 kJ ;H —I 键:229 kJ 。下列对反应H 2(g)+I 2(g)2HI(g)的判断中,

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是放出能量的反应

B .该反应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C .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 .I 2与H 2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的HI 具有的总能量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发生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来源于对反应的加热

B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发生能量变化,且总表现为吸热

C .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时吸热,有时放热

D .化学反应总是放出热量

3.一种化学冰袋中含有Na 2SO 4·10H 2O 和NH 4NO 3,使用时将它们混合用手搓揉就可制冷,且制冷效果能维持一段时间。以下关于其制冷原因的推测错误的是( )

A .Na 2SO 4·10H 2O 脱水是吸热过程

B .较长时间制冷是由于Na 2SO 4·10H 2O 脱水是较慢的过程

C .铵盐在该条件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D .NH +4NO 3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4.化学反应A 2+B 2―→2AB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断裂1mol A—A键和1mol B—B键能放出x kJ的能量C.断裂2mol A—B键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

D.2mol AB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

2和1mol B

2

的总能量

5.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与稀H

2SO

4

反应

B.Ba(OH)

2·8H

2

O与NH

4

Cl反应

C.灼热的炭与CO

2

反应

D.甲烷在O

2

中的燃烧反应

6.根据下列信息判断氢气燃烧生成水时的热量变化,其中一定正确的是( )

A.H

2O分解为H

2

与O

2

时放出热量

B.生成1mol H

2

O时吸收热量245 kJ

C.甲、乙、丙中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丙D.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小于水的能量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时要吸收热量,所以这是吸热反应

B.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1mol Ba(OH)

2与1mol H

2

SO

4

反应释放的热量为Q,则Q为它们反应的中和

D.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8.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mol 氢气

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

1kJ,破坏1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

2

kJ,

形成1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

3

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Q

1+Q

2

>Q

3

B.Q

1

+Q

2

>2Q

3

C.Q

1+Q

2

3

D.Q

1

+Q

2

<2Q

3

9.一定量的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值为Q

1

,等

量的H

2在同样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值为Q

2

,则Q

1

与Q

2

的关系

为 ( )

A.Q

1>Q

2

B.Q

1

=Q

2

C.Q

1

2

D.无法确定

10.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

拆开)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和P

4O

6

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

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kJ/mol):P—P:198,P—O:360,O=O:498,

则反应P

4(白磷)+3O

2

===P

4

O

6

的反应热ΔH为( )

A.-1 638 kJ/mol B.+1 638 kJ/mol C.-126 kJ/mol D.+126 kJ/mol 1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将氯气通入H

2O

2

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发出红光,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

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放出热量

B.1mol H

2

在氯气中完全燃烧,放出180 kJ热量,则键能(E)的关系为E(H—H)=180 kJ+2E(H—Cl)-E(Cl—Cl)

C.干燥的碘粉与铝粉混合无明显现象,滴上一滴水会冉冉升起紫色的碘蒸

气,最后得到白色AlI

3

。说明碘和铝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精确实验测得H

2O在常温下也能微弱电离:H

2

O H++OH-,该过程是放

热过程

12.已知H++OH-===H

2O生成1mol H

2

O放出热量 kJ,下列反应中符合该特

点的是( )

A.1mol稀H

2SO

4

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

B.稀盐酸与氨水反应生成1mol H

2

O

C.稀盐酸与稀Ba(OH)

2

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

D.稀NaOH与95%浓硫酸反应生成1mol水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14分)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

[Ba(OH)

2·8H

2

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

内加入约10g NH

4

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要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实验中没有看到“结冰”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个或3个以上原因)。

(3)如果没有看到“结冰”现象,为说明该反应吸热,我们还可以采取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种方案)。

(4)写出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即使不“结冰”,提起烧杯的时候,发现烧杯与玻璃片也“黏在一起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用简单的方法说明烧杯与玻璃片之间是因为“结冰”而黏在一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上述实验过程中,你认为是否有不妥之处?若有,请指出并写出改进方法,若没有,此问不用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8分)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1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

物质Cl

2Br

2

I

2

HCl HBr HI H

2

能量(kJ)243193151432366298436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

A.H

2B.Cl

2

C.Br

2D.I

2

(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 A.HCl B.HBr C.HI

(3)X

2+H

2

===2HX(X代表Cl、Br、I)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X

2

(X代表C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

15.(10分)50 mL ·L-1盐酸与50 mL ·L-1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有_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60 mL ·L-1盐酸跟50 mL ·L-1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用50 mL ·L-1 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__。(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16. (8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日益减少,促进人们去研究能源的利用率和新能源(如太阳能、氢能、核能等)开发。

(1)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能源品种是________,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减少污染,提高燃料利用率,下列措施可以达到目的的是________。

①将城市居民燃煤改为使用气体燃料

②若将原来烧天然气的灶具改烧石油液化气,应增大空气进入量和减少液化气的进入量

③研制燃料电池

④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

(3)某些科学家对以下3个化学反应很感兴趣:

①3FeCl

2+4H

2

O=====

500℃

Fe

3

O

4

+6HCl+H

2

②2Fe

3O

4

+3Cl

2

+12HCl=== 6FeCl

3

+6H

2

O+O

2

③6FeCl

3=====

300℃

6FeCl

2

+3Cl

2

科学家想利用上述反应来制取的一种很有意义的物质是________,该物质作为燃料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2分)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

(1)上述3个装置中,不能证明“铜与浓硝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

(2)某同学选用装置Ⅰ进行实验(实验前U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里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U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反应属于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为探究固体M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Ⅱ进行实验(反应在甲中进行)。

①若M为钠,则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②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则说明M溶于水________(填“一定是放热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或“可能是放热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M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4)至少有两种实验方法能证明超氧化钾与水的反应(4KO

2+2H

2

O===4KOH+

3O

2

↑)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法①:选择上述装置________(填“Ⅰ”“Ⅱ”或“Ⅲ”)进行实验;方法②:取适量超氧化钾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馏水,片刻后,若观察到棉花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依题意,断裂1mol H—H键和1mol I—I键吸收的总能量为436 kJ +153 kJ=589 kJ,生成2mol H—I键放出的能量为299 kJ×2=598 kJ,因598

kJ>589 kJ,所以H

2与I

2

反应生成HI的反应是放出能量的反应;根据反应式可

知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2.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是伴有能量的变化,有的吸收能量,有的放出能量,且能量通常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

3.答案:C

解析:Na

2SO

4

·10H

2

O失水属于分解反应,也属于吸热反应;NH

4

NO

3

吸收水并

溶解于水中,是一个吸热的物理变化过程,整个过程中只是Na

2SO

4

·10H

2

O的分

解反应和NH

4NO

3

溶于水的过程,而并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C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由图像知,1mol A

2和1mol B

2

的总能量高于2mol AB的能量,所以该

反应放热。

5.答案:C

解析:A、D是放热反应,B、C是吸热反应,但Ba(OH)

2·8H

2

O+2NH

4

Cl===BaCl

2

+2NH

3·H

2

O+8H

2

O是非氧化还原反应,C+CO

2

=====

2CO是氧化还原反应,故选C。

6.答案:C

解析:根据能量变化可知,1mol H

2与

1

2

mol O

2

断键时吸收685 kJ能量,而

生成1mol H

2O放出930 kJ能量,所以H

2

燃烧生成H

2

O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H

2

O

的分解是吸热反应。

7.答案:D

解析: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是物理过程,故A错;有些放热反应也要加热,故B错;中和热是指酸和碱中和生成1mol H

2

O时放出的热量,故C错。

8.答案:D

解析:H

2+Cl

2

===2HCl是放热反应,所以2Q3>(Q1+Q2)。

9.答案:C

解析:反应物相同,生成物状态不同,能量的变化是不一样的。H

2

燃烧生成气态水,气态水再液化成液态水要放出热量,所以Q2>Q1。

10.答案:A

解析:由反应方程式知,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包括1mol P

4、3mol O

2

断裂键吸

收的能量和1mol P

4O

6

成键放出的能量。由各物质的分子结构知1mol P

4

含6mol

P—P键,3mol O

2含3mol O===O键,1mol P

4

O

6

含12mol P—O键,故ΔH=(198

kJ/mol×6+498 kJ/mol×3)-360 kJ/mol×12=-1 638 kJ/mol。

11.答案:C

解析:A项,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项,正确的关系式是E(H—H)=2E(H—Cl)-E(Cl—Cl)-180 kJ,注意是键能和能量的关系;D 项,电离是吸热的。

12.答案:C

解析:A放出热量应为2mol× kJ/mol;B放出热量(即中和热)应略小于 kJ,因弱酸、弱碱在水中电离要吸收一部分热量,故多数强酸与弱碱,弱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热值小于 kJ。酸与碱的浓度不能太大,否则中和热数值会偏大,故D 错。

13.答案:(1)使反应物迅速混合而充分反应,使温度迅速降低

(2)①药品用量太少;②Ba(OH)

2·8H

2

O晶体未研成粉末,反应太慢;③没有

迅速搅拌;④环境温度太高;⑤玻璃片上加水太多;⑥Ba(OH)

2·8H

2

O失水

(3)①用皮肤感受,感觉很凉;②用温度计测量,发现温度降低

(4)Ba(OH)

2·8H

2

O+2NH

4

Cl===BaCl

2

+2NH

3

↑+10H

2

O

(5)水排开了烧杯底部与玻璃片之间的空气,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与玻璃

片黏在了一起

(6)看能否从侧面相对滑动,若不能,则是由于“结冰”的原因

(7)反应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NH

3

产生,且对环境造成污染,故应用浸有

稀硫酸的棉花多孔塑料片覆盖在烧杯口上来吸收NH

3

14.答案:(1)A (2)A (3)放热反应(4)Cl

2

解析:(1)、(2)破坏1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大,则物质越稳

定,所具有的能量越低。(3)、(4)以氯元素为例计算断开1mol Cl—Cl键和H—H 键需吸收能量:

243 kJ+436 kJ=679 kJ,而形成2mol HCl放出的能量为2×432 kJ=864

KJ,所以在Cl

2+H

2

===2HCl反应中放出864 kJ-679 kJ=185 kJ的热量,同理

可计算在Br

2+H

2

===2HBr、I

2

+H

2

2HI反应中分别放出103 kJ、9 kJ的热量。

15.答案:(1)环形玻璃搅拌棒

(2)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偏小

(4)不相等相等因为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

2

O所放出的能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5)偏小偏小

解析:本实验成败的关键是准确测量反应后的温度。因此所用装置必须保温、绝热且可使体系温度尽快达到一致,故缺少的仪器应为环形玻璃搅拌棒。(2)碎纸条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3)不盖硬纸板会损失部分热量故所测结果偏低。(4)由中和热概念可知,中和热只与生成水的量有关而与过量的酸碱无关,但液体体积增大温差减小,不便测量。(5)由于弱酸弱碱的中和热等于

H+与OH-生成H

2

O时的反应热加上其电离时吸热,故所测数值会偏小。因NaOH

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CO

2

使参加中和反应的OH-减少,故要使NaOH稍稍过量来达到以盐酸的量为标准进行反应。

16.答案:(1)煤人均能源占有量小,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

(2)①②③④

(3)H

2

单位质量燃烧发热量高燃烧产物只有水,对环境无污染来源(水)较为丰富

17.答案:(1)Ⅲ

(2)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热

(3)①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

②可能是放热反应某些物质(如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但不是放热反应③硝酸铵(或其他合理答案)

(4)Ⅰ(或Ⅱ)放热

解析:(1)装置Ⅰ可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是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Ⅱ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Ⅲ只是一个铜与浓硝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2)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3)浓硫酸、硝酸铵溶于水有热效应,但不属于化学反应,故不是放热或吸热反应。

2.1化学能与热能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能与热能 一、选择题 1.近年来,科学家在海洋中发现了一种冰状物质——可燃冰,其有效成分为甲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烷属于烃类②在相同条件下甲烷的密度大于空气 ③甲烷难溶于水④可燃冰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能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绿色能源是指使用过程中不排放或排放极少污染物的能源,如一级能源中的水能、地热、天然气等;二级能源中电能、氢能等。下列能源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①太阳能②风能③石油④煤⑤潮汐能⑥木材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①②⑤ 3.已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产物的总能量,则反应是………()A.放热反应 B.吸热反应 C.有催化剂作用 D.无法判断4.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活泼金属跟酸反应B.制造水煤气C.酸碱中和反应D.镁条燃烧5.为了更好的解决能源问题,人们一方面研究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另一方面寻找新能源。以下做法不能提高燃料效率的是…………………() A 煤的汽化与液化 B 液体燃料呈雾状喷出 C 通入大大过量的空气 D 将煤粉粉碎 6.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 A.有放射性 B.易燃易爆 C.能导电 D.有剧毒 7.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8.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具有的能量相等 9.“摇摇冰”是一种即冷即用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是…………………………………………()A.氯化钠B.固体硝酸铵C.生石灰D.固体氢氧化钠 10.有三个热化学方程式:①2H2 (g) + O2 (g) = 2H2O (g) + Q1 kJ;②2 H2 (g) + O2 (g) = 2 H2O (l) + Q2 kJ;③H2 (g) + 1/2 O2 (g) = H2O (g) + Q3 kJ;其中Q1、Q2、Q3的大小关系为() A.Q1 = Q2 = Q3B.2Q3 = Q1 < Q2、 C.Q3 < Q2 < Q1D.Q1 < Q2 < 3Q3 11.在25 ℃,101 kPa下,1 mol的白磷(化学式为P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4 mol 的红磷(化学式为P)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P4 (s) + 5O2 (g) = P4O10 (s) ; 4P (s)+ 5O2 (g) = P4O10 (s)

【大高考】高考化学: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7化学能与热能(含解析)

考点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辨析1.(2015·海南化学,4,2分)已知丙烷的燃烧热ΔH=-2 215 kJ·mol-1。若一定量的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1.8 g水,则放出的热量约为() A.55 kJ B.220 kJ C.550 kJ D.1 108 kJ 解析由丙烷的燃烧热ΔH=-2 215 kJ·mol-1,可写出其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C3H8(g)+5O2(g)===3CO2(g)+4H2O(l)ΔH=-2 215 kJ·mol-1,丙烷完全燃烧产生1.8 g水,n(H2O)=m÷M=1.8 g÷18 g/mol=0.1 mol,所以反应放出的热量是Q=(2 215 kJ÷4 mol)×0.1=55.4 kJ,A选项正确。 答案 A 2.(2014·江苏化学,11,4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在海轮外壳上附着一些铜块,则可以减缓海轮外壳的腐蚀 B.2NO(g)+2CO(g)===N2(g)+2CO2(g)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C.加热0.1 mol·L-1 Na2CO3溶液,CO2-3的水解程度和溶液的pH均增大 D.对于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ΔH<0),加入少量浓硫酸并加热,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均增大 解析A项,若在海轮外壳上附着一些铜块,则Fe、Cu和海水构成原电池,海轮外壳腐蚀更快,A项错误;B项,该反应是熵减的反应,ΔS<0,要在常温下自发进行,则ΔH<0,B 项错误;加热会促进CO2-3水解,c(OH-)增大,pH增大,C项正确;D项,酯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加热会加快反应速率,但化学平衡向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D项错误。 答案 C 3.(2013·北京理综,6,6分)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解析A项,硅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B项锂离子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

衡水中学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测试:专题五 化学能与热能 (1)

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测试专题五 化学能与热能(1) 1、已知:①能量越低的物质就越稳定,②白磷转化成红磷是放热反应。据此,下列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条件下,红磷比白磷稳定 B.在相同条件下,白磷比红磷稳定 C.红磷和白磷的结构不同 D.红磷容易发生自燃,而白磷则不会自燃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钢件表面镀锌时,钢件与外电源的正极相连 B.由反应2()()g H g +→ ()g 128.7H kJ mol -?=+?,则环已二 烯比苯稳定 C.常温时, 11pH =的氨水与3pH =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7pH > D.合成氨反应22 3N H +32NH ,当满足 时,标志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 ①生石灰与水反应; ②NH 4Cl 晶体与Ba(OH)2·8H 2O 混合搅拌; ③醋酸电离; 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 ⑤H 2在Cl 2中燃烧; ⑥浓H 2SO 4稀释; ⑦酸碱中和反应 A.①②⑤ B.①⑤⑦ C.①④⑤⑥⑦ D.③⑥⑦ 4、燃烧1 g 乙炔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热量50 kJ,则这一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 A. B. C.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可表示水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若()()22C s O g +()2CO g 221.0/H kJ mol ?=-,则碳的燃烧热为 110.5/kJ mol C.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常温下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D.已知:Ⅰ:对于反应: ()() 22H g Cl s +()2HCl g /H a kJ mol ?=-, 且a 、b 、c 均大于零,则断开1mol H Cl -键所需的能量为()a b c kJ --- 6、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力、蒸汽都是二次能源 B.若一定条件下,A B ,说明A 物质比B 物质稳定 C.时, ,则的燃烧热 为 D. ,含 的溶液与 含 的浓硫酸混合后放出 的热量 7、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为 已知:醋酸电离要吸热。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分别与 的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关系

化学能与热能练习题

6、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 释④ KClO3分解制O2 ⑤生石灰与水生成熟石灰 A、①④ B、②③ C、①④⑤ D、②④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反应发生时同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例如煤、石油、天然气这三种我们非常熟悉的燃料,它们在燃烧时便能释放出热能。在初中化学里我们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等相关知识。那么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能量变化,比如热能的释放,其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是否有所联系?在本节的学习中,我们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即从本质上去分析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主要是热能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 本节的学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部分内容里,我们将运用已有的化学键的初步知识去分析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在学习中应深刻理解以下要点: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E反: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生: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该重视实验探究方法在学习新知识中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帮助和加深我们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研究过程的认识,学会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了解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建立起正确的能量观。除了课本知识外,也应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多听科普讲座、多读书和看报纸等多种途径去获取这些方面的知识。

(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限时练(一)文言断句

(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一)文言断 句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导学号:76082045】 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弊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骰法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朝廷亦无稗政。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虽未必其人尽材而贤,而谙练者或二三十年,最少者亦且十余年。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B.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C.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D.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D[从语法结构来看,“上下相循”是主谓结构,相对完整,应断开,排除A、B两项;“当其势之偏重也”中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不能断开,排除C项。] 【参考译文】 我听说治理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像流水一样是自上而下的。朝廷公正,用的官员就贤明;官员贤明,下面办事的胥吏就不敢做道德败坏的事。革除流弊,是自下而上的,胥吏办事不枉曲法令,官员就不会做错事;官员不做错事,推而广之,朝廷里就不会有不好的政治措施了。从上到下相互循环,那么从古至今的变化就都在其中了。如果政治措施发生了偏移,即使是圣明的君主贤能的丞相也不能把它纠正过来,让政令施行的时候不那样犯错;如果能像那样上下循环地匡正政令,天下就不会得不到好的治理了。过去天下人做官的方法是一样的,虽然这个人不一定非常有才干并且贤明,但是他熟悉政事有二三十年的经历,最少也要十多年。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功能: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该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高中选修4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再学习。因此本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4奠定必要的基础。 能量是本章最核心的一个关键词,能源更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节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总之,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通过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体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正确的能量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体现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 阅读、交流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用具 ①多媒体课件; ②试管、6 mol/L盐酸、砂纸、铝条、温度计、Ba(OH) 2·8H 2 O晶体、NH 4 Cl 晶体、烧杯(3)、玻璃片、玻璃棒、2 mo/L盐酸、量筒。 六、教学设计思路

化学能与热能练习题 (1)

6、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 释④ KClO3分解制O2 ⑤生石灰与水生成熟石灰 A、①④ B、②③ C、①④⑤ D、②④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反应发生时同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例如煤、石油、天然气这三种我们非常熟悉的燃料,它们在燃烧时便能释放出热能。在初中化学里我们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等相关知识。那么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能量变化,比如热能的释放,其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是否有所联系在本节的学习中,我们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即从本质上去分析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主要是热能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 本节的学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部分内容里,我们将运用已有的化学键的初步知识去分析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在学习中应深刻理解以下要点: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E反: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生: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该重视实验探究方法在学习新知识中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帮助和加深我们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研究过程的认识,学会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了解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建立起正确的能量观。除了课本知识外,也应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多听科普讲座、多读书和看报纸等多种途径去获取这些方面的知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属于( )。· 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 C.既是吸热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D.都不是 2.“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可能是( )。 A.氯化钠 B.固体硝酸铵 C.生石灰 D.蔗糖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着放热的是( )。 A.生石灰 B.固体NaCl C.无水乙醇 D.固体NH4N03 4.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物H20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1及答案精选.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一)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 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 ..,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①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②。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B.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C.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化学能与热能习题

化学能与热能 一、从 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已知拆开1 mol H 2中的化学键需要消耗能量436 kJ ,拆开1 mol O 2中的化学键需要消耗 能量 498 kJ ,形成水分子中1 mol H -O 键释放能量 463 kJ 。图为2molH 2与1 mol O 2 反应生成2mol H 2O 时能量变化的情况。请回答: (1)图中a 值为 kJ , b 为 kJ 。 (2)反应过程中会 (填“吸收”或“释放”)能量 kJ 2 已知断开1molH -H 键吸收的能量为 436 kJ ,形成 1molH -N 键放出的能量为391kJ ,根据化学方程式N 2+ 3H 2?2NH 3,反应掉1molN 2放出的能量为,则断开1molN≡N 需吸收的能量是 ( ) A. 431kJ B. C. 649 kJ D. 869 kJ 二、从宏观角度判断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 已知反应X+Y====M+N 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的能量一定低于M 的,Y 的能量一定低于N 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和Y 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 和N 的总能量 4. (2016·铜川高一质检)已知2SO 2+O 2 2SO 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O 2的能量一定高于SO 2的能量 B .2 mol SO 2和1 mol O 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2 mol SO 3的总能量 C .SO 2的能量一定高于SO 3的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5.在25 ℃、101 kPa 下,1 mol 白磷(化学式为P 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和4 mol 红磷(化学式为P)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红磷比白磷能量高,白磷 比红磷稳定 B .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红磷比白磷能量低,红磷 比白磷稳定 C .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红磷比白磷能量高,白磷 比红磷稳定 D .由红磷转化为白磷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红磷比白磷能量低,红磷 比白磷稳定 6.如图表示吸收能量反应的图象是( ) 7.反应A +B ―→C(ΔH <0)分两步进行: ①A +B ―→X(吸热), ② X ―→C(放热)。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 量变化的是( ) 8.根据下图所示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1 mol H 2的共价键形成放出436 kJ 能量 B .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吸收能量 C .1 mol H 2(g)跟12 mol O 2(g)反应生成1 mol H 2O(g)释放能量245 kJ D .1 mol H 2(g)与12 mol O 2(g)的总能量大于1 mol H 2O(g)的能量 9、 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 2S(g)+3O 2(g)=2SO 2(g)+2H 2O(l) △H =―Q 1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l) △H =―Q 2 kJ/mol 催化剂 高温、高压 催化剂 高温

高考语文短平快限时训练详解

20XX届高三语文“短、平、快”限时训练答案 第一套 1.(3分)A,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不能形容退休的老人。 2.(3分)A(B搭配不当,“解决困境”改为“摆脱困境”。c语序不当,将“历届”调到“是”之后。D成分赘余,删去“的进行”。) 3.(3分)④①③② 4.(5分)从来;但是;都;只要;一定。 5.(6分)示例:①一粥一饭需珍惜②一帘风雨王维画 6.(6分)自然物象有衰草、寒云、暮雪。(3分)荒凉、寒冷、白雪茫茫。(3分) 7.(5分)社会动乱,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2分)为不幸身世而伤感,为“识君迟”而深感遗憾,为别离而痛苦难受。(3分) 卢纶诗鉴赏: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以一个“悲”字贯串全诗。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着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衰败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在这样的气氛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得直、露,但由于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到提挈全诗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冷峻和重压之感,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染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此时留在旷野里的只有诗人自己,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偏偏这时,天又下起了雪,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意脉流畅,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二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徙他乡,饱经漂泊困苦,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搭配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堪称佳造。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友人离别处,独自垂泪掩泣,企盼着相逢之日。 全诗以“悲”流贯,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21.参考答案:“贰角姑娘”当上副厅长。“贰角姑娘”拒绝功利合作。(任答1句2分,信息挑选正确2分,符合新闻标题要求、字数要求2分。如答“黄其萍当上了‘贰角姑娘’”只给2分,因为信息没有了新闻价值。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应给分) 22.参考答案:第①句“文化底蕴丰实厚重”改为“丰实厚重的文化底蕴”,(或“博大深沉的气象”改为“ 气象博大深沉”并去掉“和”字)第②句删去“永远”或者“从”。

高中化学知识点复习:化学能与热能

高中化学知识点复习:化学能与热能 高中化学知识点复习:化学能与热能 【】为了帮助考生们了解高中学习信息,查字典化学网分享了高中化学知识点复习:化学能与热能,供您参考!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 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

应的是( B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以上就是查字典化学网的编辑为您准备的高中化学知识点复习:化学能与热能

高中化学专题——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能与热能 考点一 反应热与焓变 真题感悟——悟真题、明方向 1.(2018·北京)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 2和CH 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 3COOH 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历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生成CH 3COOH 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B .CH 4→CH 3COOH 过程中,有 C —H 键发生断裂 C .①→②放出能量并形成了C —C 键 D .该催化剂可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解析] CO 2和CH 4制备CH 3COOH 的化学方程式为CO 2+CH 4――→催化剂 CH 3COOH ,反应

中没有副产物生成,所以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A项正确;CH4分子中含有4个C—H 键,而CH3COOH分子中含有3个C—H键,显然CH4→CH3COOH过程中必有C—H键发生断裂,B项正确;观察反应的示意图可知,①→②过程中放出能量,且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新化学键,即乙酸分子中的C—C键,C项正确;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影响化学平衡,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D项错误。 2.(2018·天津)CO2与CH4经催化重整,制得合成气: CH4(g)+CO2(g)催化剂2CO(g)+2H2(g) 已知上述反应中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CH CO HH C O(CO) 键能/kJ·mol-1413 745 436 1 075 _+120_kJ·mol-__ [解析]化学反应的焓变等于反应物键能之和减去生成物键能之和,所以焓变为(4×413+2×745)kJ·mol-1-(2×1 075+2×436)kJ·mol-1=+120 kJ·mol-1。 核心突破——补知能、学方法 ?知能补漏 1.反应热的理解和计算 (1)下图表示燃料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 (2)在CO2中,Mg燃烧生成MgO和C。该反应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3)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4)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5)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6)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 2NH3(g)ΔH=-38.6 kJ·mol-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催化剂 500 ℃、30 MPa 1(×) 2.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的六个易错点

化学能与热能---2021年高考化学复习专项训练含解析答案

化学能与热能 1.(2020·邯郸教学质量检测)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利用乙烯和水蒸气反应制备乙醇。化学原理:CH 2==CH 2(g)+H 2O(g)===CH 3CH 2OH(g) ΔH 。已知几种共价键的键能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上述合成乙醇的反应是加成反应 B .相同时间段内,反应中用三种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相等 C .碳碳双键的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 D .上述反应式中,ΔH =-96 kJ ·mol -1 2.(2019·浙江4月选考,23)MgCO 3和CaCO 3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M =Ca 、Mg): M 2+(g)+CO 2-3(g)――→ΔH 2M 2+(g)+O 2-(g)+CO 2(g) ↑ΔH 1 ↓ΔH 3

MCO 3(s)――→ΔH MO s +CO 2(g) 已知:离子电荷相同时,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ΔH 1(MgCO 3)>ΔH 1(CaCO 3)>0 B .ΔH 2(MgCO 3)=ΔH 2(CaCO 3)>0 C .ΔH 1(CaCO 3)-ΔH 1(MgCO 3)=ΔH 3(CaO)-ΔH 3(MgO) D .对于MgCO 3和CaCO 3,ΔH 1+ΔH 2>ΔH 3 3.已知:2H 2(g)+O 2(g)===2H 2O(g) ΔH 1 3H 2(g)+Fe 2O 3(s)===2Fe(s)+3H 2O(g) ΔH 2 2Fe(s)+32 O 2(g)===Fe 2O 3(s) ΔH 3 2Al(s)+32 O 2(g)===Al 2O 3(s) ΔH 4 2Al(s)+Fe 2O 3(s)===Al 2O 3(s)+2Fe(s) ΔH 5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ΔH 1<0,ΔH 3>0 B .ΔH 5<0,ΔH 4<ΔH 3 C .ΔH 1=ΔH 2+ΔH 3 D .ΔH 3=ΔH 4+ΔH 5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限时集训13词语、病句、标点、连贯三

专题限时集训(十三) 词语、病句、标点、连贯(三) (限时45分钟) 一、(2019·郑州二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每小题3分) 踩在法律边缘的钢丝上,撩一下公序良俗的底线,借以显示自己营销手段的与众不同,并迎合部分人难以名状的心理,几乎成为一些广告从业人员的惯性思维方式和操作伎俩。由此产生的个别产品广告往往在是否违法的______上显得极为模糊,但其品位与趣味的低下却________。 在现代传播中,广告的地位显而易见。“新闻就是配在广告旁边的东西①。”这是西方媒体人给新闻下的定义。我们不认同这样的新闻观,它只是某些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________的直接表述。但这句话至少可以证明商业广告在传播中占据着地位不可忽视、巨大的价值和影响力。商海风高,用广告赢得商战的例子很多,用广告影响②、塑造、转变甚至玩弄受众消费观念以至价值观、世界观的事情也大量存在。精心制作的广告大片能在一瞬间击溃受众的心理防线,而那些________的小广告也会对受众产生不良诱导。 定期给广告③“洗洗澡”,这不只是有关管理部门的事,广告的发布企业和刊载媒体也应对低俗拙劣、罔顾社会风气的广告说④“不。”而广告面向公众,公众舆论是矫正不当传播的利器,公众对不良广告理当坚决抵制。( ),个别企业打擦边球的心思才能得到有效管控,我们的广告市场才会健康有序发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规定颠扑不破唯利是图居心叵测 B.规定毋庸置疑利令智昏别有用心 C.界定颠扑不破利令智昏居心叵测 D.界定毋庸置疑唯利是图别有用心 D[规定:对某一事物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界定:划定界限;确定所属范围。此处指给是否违法划定界限,应该用“界定”。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根据语境,用“毋庸置疑”更合适。唯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利令智昏:贪图私利使头脑发昏,丧失理智。“利令智昏”强调私利使头脑昏乱丧失了理智,根据语境,用“唯利是图”更合适。居心叵测:存心险恶,不可推测。别有用心: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别有用心”语义较轻,仅限于心存不良;“居心叵测”语义较重,除表示“心存险恶”外,还表示其居心难以揣测。根据语境,用“别有用心”更合适。故选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句话证明商业广告至少可以在传播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具有巨大的价值和影响力。 B.但这句话证明作为商业广告至少可以在传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巨大的价值和影

2021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十三化学能与热能

专题十三化学能与热能 高考帮·备考方向导航 考点1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 1.[2020天津,10,3分]理论研究表明,在101 kPa和298 K下,HCN(g)HNC(g)异构化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CN比HNC稳定 B.该异构化反应的ΔH=+59.3 kJ·mol-1 C.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D.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反应热 2.[2018北京,7,6分]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2和CH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3COOH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历程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成CH3COOH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B.CH4→CH3COOH过程中,有C—H键发生断裂 C.①→②放出能量并形成了C—C键 D.该催化剂可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3.[2018海南,12,4分][双选]炭黑是雾霾中的重要颗粒物,研究发现它可以活化氧分子,生成活化氧。活化过程的能量变化模拟计算结果如图所示。活化氧可以快速氧化二氧化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活化一个氧分子吸收0.29 eV的能量 B.水可使氧分子活化反应的活化能降低0.42 eV C.氧分子的活化是O—O的断裂与C—O键的生成过程 D.炭黑颗粒是大气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催化剂 考点2 热化学方程式 4.[2021四川石室中学开学考试]H2O2(l)在有MnO2条件下和无MnO2条件下分解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是( ) A.有MnO2条件下的变化曲线是b B.该反应能量变化类型与氢气燃烧反应的相同 C.加MnO2后,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O2(g) ΔH=(E1-E2) kJ·mol-1 D.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 2O2(l)H2O(l)+1 2 5.[2017全国卷Ⅰ,28(2),5分]下图是通过热化学循环在较低温度下由水或硫化氢分解制备氢气的反应系统原理。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五化学能与热能(3)专项测试(含解析)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 化学能与热能(3) 1、已知298 K,101 kPa时,2SO2(g)+O2(g)2SO3(g) ΔH=-197 kJ·mol-1。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向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SO2和1 mol 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向另一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中通入1 mol SO2,0.5 mol O2 和1 mol SO3,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Q20 D.2A(g)+B(g)2C(g) ΔH<0 3、下列有关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 A.用图1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 B.用图2装置分离苯和溴苯

C.用图3装置制取并收集乙炔气体 D.用图4装置测定中和热 4、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A(g)+B(g) 2C(g) ΔH=-QkJ·mol -1 (Q>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2molA(g)和1molB(g)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 C(g)所具有的能量 B.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该平衡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将2molA(g)和1molB(g)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为QkJ D.如将一定量A(g)和B(g)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放热Q kJ,则此过程中有2molA(g)被消耗 5、反应()0A B C H +→?<,该反应分两步进 行:①()0A B X H +→?>;②()0X C H →?<。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2020高考语文限时规范练含答案

限时规范练一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 (时间:45分钟分值:4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chénɡ)明的心,当一颗心在无谓的热闹中变得混.(hún)浊之后,它就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了。 B.画作《奥凡尼的日落》笔触粗犷.(ɡuǎnɡ),气势豪迈,画面上远处是金黄的麦田和起伏的山峦.(luán),近处夕阳下广茂的旷野上,草木葱茏,牛群在悠闲地觅食。 C.西泠.(línɡ)桥、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cōnɡ)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一诗中的“西陵”就是现在的西泠桥。 D.秦孝文王即位后第三天便溘.(kè)然长逝,三天时间短到连史书对他的记载.(zài)也只有寥寥几十个字,但透过这几十个字,不难看出他的政治素养和长远目光。 答案C 解析A项“混”读hùn。B项茂—袤。D项“载”读zǎ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春天,在日落前一刻钟,我们到树林里去。一刻钟过去了,[甲]太阳落山了,但是树林 里还很明亮;空气清爽;鸟雀们探头探脑 ....,啾啾唧唧地鸣啭着;幼嫩的青草闪耀着绿宝石一样的宜人光彩……我们就等待着。[乙]树林里渐渐昏暗下来,晚霞的红光慢慢地沿着树根和 树干向上移动,越升越高,从低处几乎 ..还是光秃的枝干升到纹丝不动,还睡着的梢头……接 着树梢也暗下来了,红通通的天空渐渐地变蓝了。林子里的气息渐渐浓密 ..起来,微微地散发着暖洋洋的潮气,吹进来的风一到我们近旁便停住了。[丙]鸟儿渐渐睡着了——它们不是一下子全部入睡的,因为种类不同,迟早也不同:最初安静下来的是燕雀,过一会儿便是知更 鸟,接着是杜鹃鸟。树木渐渐融合在一起,变成一团越来越黑的庞然大物 ....。鸟儿几乎都睡着 了。只有红尾鸟和啄木鸟还懒洋洋地发出口哨似的叫声……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头探脑B.几乎 C.浓密D.庞然大物 答案C 解析A项探头探脑:不断探头看,多形容鬼鬼祟祟地窥探。此处用于形容鸟雀的动作、情态,使用正确。B项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发生(多用于说话人不希望的事情),差点儿。使用正确。C项浓密:稠密(多指枝叶、烟雾、须发等)。此处用于形容林子里的气息,不合语境。D项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使用正确。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2010-2019)十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9 化学能与热能(学生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化学 专题9 化学能与热能 题型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1) 题型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理 (7) 题型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1.(2019·江苏)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的反应是氢能源应用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反应2H2(g)+O2(g)2H2O(g)能自发进行,该反应的ΔH<0 B.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常温常压下,氢氧燃料电池放电过程中消耗11.2 L H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6.02×1023 D.反应2H2(g)+O2(g)2H2O(g)的ΔH可通过下式估算: ΔH=反应中形成新共价键的键能之和?反应中断裂旧共价键的键能之和 2.( 2018·北京)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2和CH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3COOH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历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生成CH3COOH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B.CH4→CH3COOH过程中,有C―H键发生断裂 C.①→②放出能量并形成了C―C键 D.该催化剂可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3.(2018·江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反应4Fe(s)+3O 2(g)2Fe2O3(s)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3 mol H2与1 mol 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6×6.02×1023 D.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温度越高淀粉水解速率越快 4.( 2016·海南)油酸甘油酯(相对分子质量884)在体内代谢时可发生如下反应:C57H104O6(s)+80O2(g)=57CO2(g)+52H2O(l)已知燃烧1kg该化合物释放出热量3.8×104kJ。油酸甘油酯的燃烧热△H为() A.3.8×104kJ·mol-1 B.-3.8×104kJ·mol-1 C.3.4×104kJ·mol-1 D.-3.4×104kJ·mol-1 5.(2016·海南)由反应物X转化为Y和Z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