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新解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新解读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袁安慧

所谓教材解读,就是指教师在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反复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出教材内容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实际问题、逻辑结构和思想方法,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从而掌握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弥补其缺陷的活动和过程。思想政治课教材解读的主要对象是课本,但它不仅仅是课本,还包括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文件、时政材料以及经典著作等一切有关资料。

在传统的课程观下,教材成了知识的权威、好教师的标准是会“教教材”。因而,在这种课程观指导下的教材解读,就是对教材文本本身的分析、挖掘和再现,重视知识性,而忽视了能力;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解读必然是封闭的、单向的、独断性的。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目标是三维的,而不是单向的。它统筹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谋求逻辑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注重启发引导并重视学生主体的民主参与,建构精心预设与灵活生成的相统一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呈现和展示的是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教材已不再是教材文本与师生的阅读——明理的关系,而是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的对话关系、伙伴关系、共同成长的关系”。

①就是说,教材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材是为实现一定课程目标而精心编制的、负载着一定知识和信息,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进行对话的文本。好教师的标准不再是会“教教材”,而是会“用教材”、“选教材”。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既尊重教材,又依据所教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对教材做一定“改造”。因此,我们对教材的解读应该有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

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解读,其意义重大。它有利于于教师切实把

握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德育方向,可为本课程确定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及确定具体实施方案打下基础。

新教材如何新解读?新教材的分析与解读仍然要基于课本,但教材解读并非完完全全地再现课本,而是要高于课本,是忠于课程标准和课本基础上的创造。解读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笔者认为要综合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解读。解读新教材,必须认真阅读和研究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要求,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倡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以及此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上把握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重视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因为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上把每个知识点讲到怎样的深度都做了一定的规定,如有的是“了解”,有的是“理解”,有的是“说明”。这样,就可以克服我们在教学中不知道怎样把握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有些教师刚接触到新教材时,未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也就不能旧教材的体系中摆脱出来,所以就一些知识点到底讲到怎样的深度和广度胸中无数,不敢轻易少讲,因而导致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这成了很多教师的困惑。而认真阅读和研究教学要求之后,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该抓的抓,该放的放。

第二、结合课程标准通读课本,把握课本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它要求教师站在教材作者的立场上,用教材作者的主观精神去分析问题,领悟、理解教材,解释教材的内在理念和精神实质。

如《经济生活》新教材,在通读完课本之后,要理清教材的逻辑体系。如经济生活模块分四个主题,以生产为主线,按照为什么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逻辑顺序来建构的。而且教材的作者也非常有心,以与学生最接近的内容——消费为起点,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一下进入角色,而且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经济生活的逻辑结构

弄清逻辑结构,还要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说《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介绍多彩的消费,对于商品、货币、消费者之间就存在这样的联系:消费什么?商品。用什么去消费,货币。怎样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样这三个知识就可以把整个单元的内容窜起来了,教师容易讲解,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图示:

第三、联系经典和国家政策进行解读。思想政治课课本的理论知识主要源自于马列和邓小平等伟人的经典著作、社会科学经典著作与党和国家的权威性文献。这就要求我们联系经典著作和文献来解读和分析教材,同时要特别注意研究怎样用课本中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分析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国内外形势,去解决社会现实问题,预见和指导未来。为了提高解读课本的能力,还必须适当阅读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弄清每个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问题的来龙去脉,以便从中发现异同,启发思路,不能喧宾夺主,用教参代替课本。

第四、教师以主体身份介入,联系学生实际、学生生活、社会现实进行解读。新课程新教材都非常注重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而学生的生活具有较大的地域性、时间性和个体性。所以,在解读教材时,要联系生活

的实际,把握当时、当地学生的生活热点及其所遇问题,在生活中开发教学资源,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教学。如:《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在解读时就要考虑到学生平时学生在哪些方面消费比较多,学生平时就可能存在哪些消费心理,可以在课前就作充分地了解,这样这节课上得才有的放矢,最后达到教育的目标。

第五、联系对立面的观点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矛盾点。课本上很多内容都有其对立面,如:唯物和唯心、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三权分立制、多党制与我国的政党制度等。这些对立面有的是针对历史上的一些问题,有的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还有的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一些逆反性思维来讲的。我们在分析正面观点时,要适当补充一点反面的观点,让学生去讨论、去比较、去鉴别。这有利于学生在冲突的价值观斗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新教材《经济生活》中的合作探究“金钱面面观”,我们主张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但我们在解读时就要联系其他的与之相背的金钱观,准备好一些反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引起价值冲突,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六、质疑教材,弥补教材的不足,以开放的心态完善、发展教学内容。这点要求很高。它要求我们教师站在更高的学术平台上去俯瞰教材,挖掘出连作者都没有明确意识到或没来得及清晰而系统地表达的潜在思想。还要求我们教师以批判地精神去质疑教材,揭示教材的缺陷。在一次省级培训上,不少教师发言说找到教材不少内容上前后存在着矛盾,还有的在定义上存在缺陷。这说明我们教师的确在很用心地解读教材。

第七,解读新教材,还要注意归纳新旧教材知识体系的不同。新教材的体系打乱了旧教材的体系,重新编排,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同时,在知识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原先是重点的,现在不是了;原先有的,现在删掉了;同时新增添了很多新的知识,如《经济生活》中“替代品”、“互补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使用教材时得心应手。

总之,教材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本身,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着手,这样才能使教材真正发挥作用,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彰显生命的活力。

(责编:夏雷)

高中政治教材解析

高中政治教材解析 一、必修一《经济与生活》 1.教材体系的构建逻辑 全书共分“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集中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和舞台。全书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可以用下面一个简单的图示表示这个教材的基本逻辑线索。 2.教材的思想政治观点 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和开放的胸怀。 ○树立科学发展观。 3.教材的相关知识 教材的主要知识有: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观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就业与创业方式;银行存款;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利润、利息、股息;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等。 教材设计力求以育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力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二、必修二《政治与生活》 (一)教材的编排结构 ○单元:全书一共四个单元,以生活主题安排知识内容,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序言和知识结构图,简要介绍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意义。每个单元都设计一个“综合探究”,通过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标准解读

3-2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程标准学习要求标准解读赏析不同民族 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了解文化多样性的 表现。 理解文化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文 化多样性的价 值。 理解尊重文化多样 性的必要性。 理解对待文化多样 性的态度和原 则。 了解文化传播含义、 途径和方式。 理解传媒技术的进 步对文化传播 的影响。 理解加强中外文化 交流。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 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 民居建筑、风俗习惯成等各个方面。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 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性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 性和普遍性。(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民族文化有自己的个性:各民族间 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 在着差异。从哲学生活角度看,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 般与个别的关系。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一 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现现实中,民族文化起飞着维系社会生活, 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民族的多样性, 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尊重文化多样性 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 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 与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等,都以 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 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活动、人类迁移、教育活动、大众传媒等。总之小到 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 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到 发展阶段,但是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 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 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传媒的主要手段。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 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世界 不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加强,做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理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了解传统文化及其 继承性。 理解传统文化的相 对稳定性和鲜 明的民族性。 运用继承传统文化 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理解文化继承与发 展的关系。 了解影响文化发展 的重要因素。 理解教育在文化传 承中的作用。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传统文化的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 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 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臭味相投 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 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 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以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 旧的文化形态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 济力量的旧文化节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 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进步和运用, 使得收集、选择、传递等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极大促进文化 的传播、继承和发展。(3)思想运动的变革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的思想 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撞击,从而催生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对传统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 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同时,又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 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高中新课标政治必修1教材总体介绍

高中新课标政治必修1教材总体介绍 高中新课标政治必修1教材总体介绍 《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 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程── 其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其基本内容──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课程定位──整个大德育中的主导环节。 (1)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少而精、实用;反映时代的新思想、新论断。 (2)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 生一切;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关切,适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 (3)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学科知识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觉悟服务。 (4)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材变教本为学本,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化。 (5)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中心 的状况,强调实践环节,是课改的追求。要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 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在解决实践中遇到

的 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6)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评价主体、功能、目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较大改革。 课标是教材的依据,上述理念教材要体现。从大的方面说,教材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改革的方向,贯彻课标新理念。 1.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 总的来说,教材的逻辑结构按课程标准的顺序来构建。全书分为四个单元。 2.结构设计的总特点 (1)这一方案,力求以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为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 (2)这一方案,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这一方案,力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控制教学总量。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的比较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

摘要: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它是文化知识的传播媒介,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课程资源,是适应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推动学习者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获得知识智慧的工具。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材是高中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材料和主要依据,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有重要的意义,是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要资料。文章主要分析了思政教材的演变过程、思政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同时对高中新旧思政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出了几点关于教材编写的经验和启示,对教师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利用教材教导学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思政教材对比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的演变过程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师生学习的材料,主要包括文字或者影像等;狭义指教科书:它是一个文化知识的传播媒介;而思想政治课程教材指教师开展活动的素材,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思想政治课程的教材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晚清时期初创 这个时期的课程名称为修身课或者讲经课。教材内容多为古人的言语、书籍等,比如《论语》《孝经》《三字经》。而这些教材的内容不全都是正确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体现了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古往今来都得到了人们的推崇;但是“三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或许在中央集权的国家可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推崇,因为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行下效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秩序,但是现如今的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高人一等”,所以“三纲”的内容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地进行改变。 (二)民国时期改变 这个时期的思政课程名称仍然是修身课,1922年之后改称为公民课本。这一时期课程的内容将国民党的“民族、民权、民生”和蒋介石的“新生活”纳入其中。“三民主义”是为了激励中国人民复兴中华,而“新生活”以“礼义廉耻”为理论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全册重点知识汇总解析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全 册重点知识汇总解析 目录 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二、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第二课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 一、保障各类物权 二、尊重知识产权 第三课订约履约诚信为本 一、订立合同学问大 二、有约必守违约有责 第四课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一、权利保障于法有据 二、权利行使注意界限 第二单元家庭与婚姻 第五课在和睦家庭中成长 一、家和万事兴 二、薪火相传有继承 第六课珍惜婚姻关系 一、法律保护下的婚姻 二、夫妻地位平等 第三单元就业与创业 第七课做个明白的劳动者 一、立足职场有法宝 二、心中有数上职场 第八课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 一、自主创业公平竞争 二、诚信经营依法纳税 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 第九课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一、认识调解与仲裁 二、解析三大诉讼 第十课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一、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二、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三、依法收集运用证据

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我们要学法、守法: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名成员,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今后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我们都处于社会生活之中。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我们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规则。 ◇民法和民法典: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它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民事主体的分类: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分析-最新教育资料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分析-最新教育资料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分析 摘要:《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作者依据新课程理念,从五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课程标准的规定;综合探究的逻辑结构与作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热点;教学重点 和难点的确定;教材处理与完善的建议,以期为政治教师开展综合探究的教学打下基础。 一、课程标准的规定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分析的依据,从左栏“内容目标”和右栏“提示与建议”看出,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从教学内容看,该综合探究根据课程标准1.1设计,包括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与后果、衡量政治参与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第二,从教学目标看,按统、分结合的原则进行表达。1. 知识目标:了解有序和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后果,理解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2.能力目标:培养研究文献、剖析案例、制订规则的能力,提高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有序参与的意义,培养有序参与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从呈现方式看,教材在第一单元安排了围绕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查阅资料,列举政治参与中有序与无序的表现,依据法律讨论其代价和后果。尝试制订、评估一个选举班长的规则,体验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 二、综合探究的逻辑结构与作用 第一,宏观上看,第一单元由两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和一个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组成。教材立足公民个体的政治生活,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政治生活

浅析高中政治新课改五大新理念-最新教育资料

浅析高中政治新课改五大新理念-最新教育资料 浅析高中政治新课改五大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主要追求“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的课程改革为学生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要持正确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言简之,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人人都精彩的学生观” 转变观念是开拓创新,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前提。以前课改的观念:“一切为了考试。”因此基础教育实际上成为单一的为升学做准备的教育,即选拔功能的教育,是选拔精英的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为了少数“尖子生”,因此师者务必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赏识学生的优点、进步和个性;宽容学生的过失、错误和缺点,耐心等待转变;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 实践证明,教师的期望价值,既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对学习、对人生充满希望和愉悦感,又能使其更加尊敬和信任老师,使学生的科学性与人文性都得到发展。 二、领悟新理念,树立“人人平等的师生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变成 调适者、研究者,教师和学生最终应该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同情、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自己放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对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包办代替,不要把帮助学生解 决问题理解为给学生提供答案。课堂不应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其次,教师应通过友好的问候、在课堂上直呼学生的名字等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安静的或表现不好

对用好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几点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对用好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教学的实效性,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追求和实现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的源点之一:教材的角度出发,谈谈我个人对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思考和体会。 一、要以课标为纲,教学参考书为辅,教材为本,确定教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的基本内容回答的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因为: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具有法规性质。 2.教科书是贯彻法规的工具,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直接的、重要的蓝本。 3.教学参考书是对教材的进一步发挥和说明,它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研究和把握教材,而不是针对广大学生的。 所以,教学基本内容的确定,必须严格地以教材为本。新教材讲了什么、讲到什么程度,教师就讲什么,就讲到什么程度。以高考为借口,把教材之外的东西灌注到课堂中,把旧教材中的概念、体系等搬到新教材中去,这样的做法是与新课改的精神相悖的,对教学的实效性是有害的,必须予以抛弃。当然,以教材为本,并不意味着把教材当成是“圣经”,照本宣科、一动也不能动,在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尊重新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灵活应用。 二、要以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引领教学思路 旧教材是以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特别是以内在的逻辑力量来作为编写思路的。新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主题,以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行为表现等环节的活动设计,呈现和提炼内容目标的意义。在这样的编写思路下,新教材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凸显政治观点,彰显价值追求;强调生活逻辑,注重过程研究。 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是新课程实施的指南、蓝本,一切教学组织工作,所有教学环节都要依教材的内容而定。所以,新教材的编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及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 2017年12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最新出炉,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发现在以下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1.课程性质中的“变” 旧课标主要从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观点、内容、学习高中政治的好处、高中政治课程在整个政治课程的地位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并没有明确的告知高中政治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怎样课程,这门课程讲授了

哪些内容,目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的。 学习解读: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变” 课程的基本理念由过去的五点变成了四点,而且在这四点中只能看到老的课程理念中的“政治方向”和“评价机制”的相关表述,但表述内容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如下: (1)“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变为“坚持政治的思想政治方向”; (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学习解读: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分析 作者:刘艳雯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5期 摘要:《新时代的劳动者》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框。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作者从五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的逻辑结构与作用;与本框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热点;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的评价及处理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本框内容并应用于教学。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材分析 一、本框的课程标准分析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1]是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分析本框内容首先要弄清内容标准的要求。 第一,从教材应包括的内容看,内容目标里的关键名词和提示与建议中的各项活动表明教材内容包括劳动的类型;劳动和就业的意义;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而提示与建议中的“讨论”提示出本框议题——产业结构与劳动结构不一致时,应怎么办?此议题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为“认同‘行行出状元’的价值取向”,即树立职业平等观。 第二,从教学应实现的目标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已有认知基础,本框目标可定为:认清就业形势、摆正心态,以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参与就业,激发学生投身家乡建设的思想感情。掌握劳动合同和劳动法的有关知识,提高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意识与能力。 第三,从教材呈现方式看,围绕“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话题,通过讨论、讲演、市场调研等问题探究形式呈现教材内容。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二、本框内容的逻辑结构与作用 第一,从宏观角度看,本框重点介绍劳动者的重要性和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2]。首先从本框所属单元的宏观结构出发。第一单元主讲消费,而消费需要货币,货币换来的产品是由劳动者生产的,所以要尊重劳动者,至此承接第一单元。接着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后获得合法收入,而收入是按照分配制度划分的(对应第三单元),不同类型劳动者的收入都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影响(对应第四单元),至此启下三四单元。其次从本框所属课的宏观结构看,劳动者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产,因此需了解所有制结构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对应第四课)。而财富的创造主体是劳动者,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但如今出现劳动力供应与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新解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新解读 所谓教材解读,就是指教师在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反复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 的基础上,整理出教材内容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实际问题、逻辑结构和思想方法,明确 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从而掌握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弥补其缺陷的活动和过程。思想政治课教材解读的主要对象是课本,但它不仅仅是课本,还包括对思想政治 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文件、时政材料以及经典著作等一切有关 资料。 在传统的课程观下,教材成了知识的权威、好教师的标准是会“教教材”。因而,在 这种课程观指导下的教材解读,就是对教材文本本身的分析、挖掘和再现,重视知识性,而忽视了能力;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解读必然是封闭的、单向的、独断性的。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目标是三维的,而不是单向的。它统筹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谋求逻辑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注重启发引导并重视学生主 体的民主参与,建构精心预设与灵活生成的相统一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呈 现和展示的是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教材已不 再是教材文本与师生的阅读----明理的关系,而是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的对话关系、伙伴关系、共同成长的关系”。①就是说,教材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 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 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材是为实现一定课程目标而精心编制的、负载着一定 知识和信息,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进行对话的文本。好教师的标准不再是会“教教材”,而是会“用教材”、“选教材”。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材分析与 教学设计过程中,既尊重教材,又依据所教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对教材做一定“改造”。因此,我们对教材的解读应该有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 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解读,其意义重大。它有利于于教师切实把握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德育方向,可为本课程确定教学目标、贯彻 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及确定具体实施方案打下基础。新教材如何新解读? 新教材的分析与解读仍然要基于课本,但教材解读并非完完全全地再现课本,而是

准高一必看高中政治新教材改版内容!详细整理,这些你必须知道!

准高一必看|高中政治新教材改版内容!详细整理,这些你必须知 道! 政治 1.课程性质变化 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怎样课程,这门课程讲授了哪些内容,目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的。 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变化 课程的基本理念由过去的五点变成了四点,而且在这四点中只能看到老的课程理念中的“政治方向”和“评价机制”的相关表述,但表述内容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如下: 1“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变为“坚持政治的思想政治方向”; 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 3.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旧课标中没有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 新增“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对高中政治新教材的认识论文

对高中政治新教材的认识论文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沟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对高中政治新教材的认识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对高中政治新教材的认识论文篇一 课程理论家迈克・富兰说:“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作为高中政治教师的我们,即将踏上新教材这项新的旅程。新旅程,意味着艰难,意味着阵痛。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提前了解这项旅程的特点,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就一定会觉得新教材是场“及时雨”,在这场雨的浇灌下,我们一定会让素质教育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一、高中政治新教材的特点: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1.在内容上,新教材以“生活为中心”取代旧教材“理论为中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旧教材关注的是学科概念、原理与观点表述得是否全面、是否严谨、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权威;新教材关注的是能否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途径与空间,学生能否据此自己得出结论并在生活中运用结论。因此,新教材是对旧教材的革命性变革,是对它的辩证否定,在内容上有增有减。它保留了旧教材中符合当前需要的知识,大胆剔除了那些生涩、繁难、过时的定义,把学生生活及他们关心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教材内容,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的主题中,从而达到用生活支撑政治教学、增强政治学科生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以《经济与生活》为例,这本教材是对以前《经济常识》两本书的浓缩。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中,以“货币”为主线索,介绍了货币的产生、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信用货币。紧接着就介绍旧教材下册第八课的外汇。它舍弃了商品经济的含义、货币的含义、马克思的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生就是金银”,对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二重性则是简略带过。在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中新增了“如何增加就业”,甚至还介绍了“自由职业人员和SOHO”。就此可见,新教材放弃了旧教材中重概念演绎、重原理的做法,强调实践性、生活性,从而摆脱应试

对高中政治新教材的认识

对高中政治新教材的认识 作者:闫争党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4年第08期 教材既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标准和依据,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省使用的思想政治人教版新教材,是国家教育部门集中我国各相关学科权威专家和最优秀的学者编写,经过几年的实践最后才确定下来的。作为一直奋战在高中政治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突出文化生活的地位 新编教材的最大变化也是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贯彻“三贴近”原则(贴进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从教材前后名称的变化就可以感受到。老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由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三个模块构成,侧重于理论的说教。有人戏称其经济学过时,政治学说教,哲学太抽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新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我国人民生活的实际,与时俱进。新教材由10本书构成,4本必修教材和6本选修教材。4本必修教材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是高考必考内容。6本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延伸和拓展,高考不做要求。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重点,降低高中教育的难度,也便于提高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改变人们对政治课纯说教的偏见。新教材把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放在同等的地位,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也使教材的理论体系更完整、更科学。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三大领域,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是以社会的这三大领域为对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密切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自身的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又引出了生活与哲学模块。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更加接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更接“地气”,受到了师生好评。 二、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 新教材共10本书,但在实际使用时各校基本上只重视高考必考的4本必修教材。4本必修教材是按照从生活到哲学的逻辑思路安排的,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必修一、二在高一教学,必修三、四在高二教学。高一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基本没问题,但高二的就有一点小问题。每学年中的第一个学期时间较长,教学时间较为充分,而必修三文化生活的内容相对较少,生活与哲学的内容较多也难理解却放在了第二个学期,这样就出现了第一个学期教学时间过于宽裕而第二个学期时间过于紧迫的情况。因此一些学校不得不把第二个学期的部分内容调至第一个学期来教学,给实际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有一些高明的学校把必修三和必修四的教学进度互调,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编排小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存在的问题探析]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的比较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存在的问题探析]高中思想政治新 旧教材的比较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存在的问题探析]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的比较高中政治教材已实施了几年,有喜也有忧。喜的是思想政治教材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建立起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忧的是思想政治教材存在内容过多,导致课时不足,内容的增删导致某些概念理解困难;教材编排体系逻辑性不强;探究活动数目多、任务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关于教材内容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多,课时明显不足。其一,以往的高中政治课程包括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三本教材,分三学年完成。新课改后的政治课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各模块36学时,必修模块的学习必须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完成,一共是144学时。与以往相比,内容增加,而课时减少;其二,与旧教材相比,每一模块虽削减了不少繁、难、偏、旧的内容,但也增加了许多紧贴学生生活的内容,学习内容增加;其三,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课都设置了探究活动,探究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其四,在高中还要完成两门选修课的学习,这些因素导致高中政治课程学习时间非常紧张。 2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新教材确实大量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增加了符合时代要求和适合学生成长的新内容,但是也要看到:部分教材在对原有教材知识取舍上采用的是简单压缩方法,即将过去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在一个学期(一个模块)之中;很多理论观点只给出结论,不进行分析。如《政治生活》中的“政协的三大职能”,只是指出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小编也已为各位整理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答记者问: 1.社会各界对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答: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二是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三是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2.为确保课程修订达到预期目标,修订工作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

答: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 二是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三是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努力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四是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读两个两个故事及大家共勉: <故事一>有一位秀才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做了三个梦:①高墙上种白菜②头戴斗笠手打伞③及女人背靠背睡觉。第二天,他找到一位算卦先生为他解梦,先生说你做的这三个梦不好啊!(①白搭②凉快③啥也没得到)。秀才很沮丧,不想在去赶考了,于是打包准备回返,却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得知情况为他解梦,说这三个梦好啊!(①高中②双保险③翻身就是),于是秀才信心倍增,几天后果真高中。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心态决定一切: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故事二>饥荒年代,一只小老鼠在拼命奔波觅食中,不小心掉入米缸。它高兴极了,于是整天在米缸里,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终于有一天,米缸没了米,小老鼠还在等待天下会掉下来馅饼,最后的结局:小老鼠饿死在米缸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于现状是最可怕。满足于现状就没有未来。 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状态,勇敢参及改革实践,否则将跟不上时代节奏。 但是,对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的接受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中年教师来说,传统理念、传统教材、传统教学方式已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改变习惯,驶入一个全新的轨道,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需要反思、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所以,谈一下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为什么要改革,课程要改、教材要改、授课方式要改┉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事例: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一段>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