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密州

苏东坡与密州
苏东坡与密州

苏东坡与密州(诸城)

常山,位于诸城市城南10 公里处,原名“卧虎山”。过去人们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灵验,帮更名为“常山”。

雩泉亭,坐落于常山之北的一条山涧中,涧中有一古泉,泉水很旺,“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如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 ................... ”是扶淇河

的一条支流。

雩泉亭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但雩泉尚在,今被姑子庵村群众用作水井。井底呈方形,凿痕宛在,即为原雩泉。

超然台:坐落在原北城墙偏西处,今台下巷北端与北关路交汇处。台高10 米左右,北面紧靠城墙,台面略成梯形,前沿东西长约28 米,南北宽25 米。台上分前后两院,前院中间有3 间厅堂,明柱出厦,门悬横匾"慕贤亭" ;后院有东西两庑,各3 间,较前矮小,内置刻石。后堂3 间,内有苏轼泥塑坐像,一手捧书,一手扶膝,神态文雅庄重,风度超然脱俗。

苏轼《雩泉记》

【引文】

雩泉,是位于常山北坡山溪西侧的一眼自然山泉,泉水“汪洋折旋如车轮”,满溢成溪,北流而下,注入扶淇河中。古时人们多经此路到常山祈雨。

苏轼深爱此泉,每登常山,必临其泉。祈雨祭神毕后,常站在泉边高坡上,北俯密州城,“雉堞楼观,仿佛可数”。尤其当祈雨应验,更是欣喜万分。为表达自己对常山和雩泉的喜悦之情,于熙宁九年(1076)四月,作《雩泉记》,以述心怀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苏轼的真挚爱民之心。

【原文】

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2} ,不甚高大{3} ,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4} ,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于斯民{5} ,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6} 。乃新其庙{7} 。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8} 。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9} 。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10} ,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吁嗟常山,东武之望{11} 。匪石岩岩{12} ,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维水作聪{13} ,我民所噫{14} 。我歌《云汉》{15} ,于泉之侧。谁其尸之{16} ?涌溢赴节。堂堂在位,有号不闻{17} 。我愧于中,何以吁神{18} ?神尸其昧{19} ,我

职其著{20} 。各率尔职,神不汝弃。酌山之泉,言其蔬。跪以荐神 {21} ,神其吐之 {22} ?

【注释】

①熙宁九年(1076)四月十八日作。清乾隆《诸城县志》卷14《金石考》录苏轼 本文,末有“(熙宁)九年四月癸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 军州事、骑都尉苏轼记”之语。《乌台诗案》“祭常山作放鹰一首”记载:“熙宁 八年五月,轼知密州内,于本州常山泉水处祈雨有应,轼遂立名为雩泉。九年四月 癸卯,立石常山之上。”癸卯为十八日,立石者即《雩泉记》。 雩(音于)泉:在 密州诸城县南常山上。 雩,求雨的祭祀。 ②常山:《太平寰宇记》卷24 “常

山”条引晏氏《齐记》:“祈雨常应,故曰常山。”案东晋十六国时南燕晏模(一 作谟)撰《齐地记》,《太平寰宇记》所引当即此书。 东武郡治:指密州治。西 汉置东武县(即北宋密州诸城县),北魏置东武郡,其地在北宋密州,苏轼常以东 武借指密州。 治,地方官署所在地。密州治诸城县(今山东省诸城市)。 ③ 不甚高大:常山今海拔297米。 ④雉堞:城上短墙。古代以雉计算城墙面积, 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堞为城上呈齿形的短墙,也称女墙。 ⑤食:鬼神享受 祭献的供品。 ⑥“熙宁八年春夏旱”三句:熙宁八年四月苏轼作《祭常山祝文》

第一首,这是第一次祷雨。同年五月苏轼作《祭常山神祝文》,这是第二次祷雨。 再:两次。 响:回声。《易?系辞上》:“其受命也如响。”孔颖达疏:“如响

之应声也。” ⑦乃新其庙:熙宁八年苏轼作《祭常山祝文》第二首:“自我再

祷,应不旋毂。迨兹有秋,岁得中熟。嗟此薄礼,曷称其德。陶匠并作,新其楹桷。 岂以为报,民苟不怍。”“陶匠并作”二句即言更新常山神庙事。 ⑧易: 轻视。 ⑨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礼记?月令》“乃命百县雩祀”。郑玄注: “雩,吁嗟求雨之祭也。” 吁嗟:叹息。 ⑩遗(音谓):送交。 {11}望:

帝王遥祭日月、星辰、山川。《淮南子?人间训》:“郊望尝。”高诱注:“望, 祭日月、星辰、山川也。”本文望字用为名词。 {12} 匪:同“非”。 岩岩: 高大。《诗经?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13}聪:听。 {14} 噫:叹息。 {15}我歌云汉:(云汉)为《诗经?大雅》诗篇,全诗忧旱求雨,

苏轼此处用其义。 云汉:天河,银河。 {16}尸:主持。《诗经?召南?采》: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17} “堂堂在位”二句:《乌台诗案》:“云‘堂

堂在位,有号不闻',以讥讽是时京东连年蝗旱诉闻,邻郡百姓诉旱,官吏多不接 状依法检收灾伤,致令怨叹之声盈于上下。当时之人耳如不听,故《记》有嗟呼之 诗也。” 京东:路名,密州属京东东路。 检收:当作“检放”,指验灾免税。 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寻常检放灾伤,依法须是检行根苗,以定所放分数。 今来二麦元不曾种,即无根苗可检,官吏守法,无缘直放。若夏税一例不放,则人 户必至逃移。” {18} 吁:呼告。 {19} 昧:不明。 {20} 职:主管。《史 记?秦始皇本纪》:“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 诣守、尉杂烧之。” 著:明。 {21} 荐:进献。 {22} 其:岂,难道。 译文】

不很高大,而从山上俯视州城,州城如在山下, 从城中眺望常山,常山如在城上,在日常生活中, 无论到哪里都可以看见它。常山神享受密州百姓的祭祖奉献,确

实是合适的。密州 临海多风,沟渠又不留水,所以经常为干旱所苦。在常山祷雨,没有不感应降雨的。 百姓因为它可以信赖,有始终不变的德性,所以把它称为常山。熙宁八年春夏干旱, 常山在密州州治之南二十里,

城上短墙和城中楼观都隐约可数。

我两次到常山祷雨,常山神都感应降雨,像回声应答声音一样。于是就修理更新常山神庙。在庙门西南十五步的地方,有一口泉,汪洋回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如一,泉水溢满流出,直到山下。常山之所以能够保持不变的德性,出云为雨,守信于密州百姓,想必就在于它有这口泉,但泉没有名称,整治不严,农民轻视它。于是砍石为井,深七尺,广三尺二,在上面建亭,给泉取名为雩泉。

古人称叹息求雨为雩。百姓现在为没有收获而叹息,为生活病痛而呻吟,也是很普遍的啊。可现在还有听见百姓叹息呻吟能怜悯他们,答应他们的要求,像常山雩泉一样可以信赖的官吏吗?我因此在神面前感到惭愧,于是写了如下一首《吁嗟》诗,交给密州百姓,让他们歌唱着诗来祭祀常山神并勉励官吏:

哦,常山啊常山,这密州的被祭祀的山,它受到祭祀不是因为山石高大,是因为它美德不变。哦,雩泉啊雩泉,这常山上的清漪,它在细心倾听,百姓的呻吟叹息。我歌吟诗篇诉旱求雨,就在雩泉的一旁。是谁暗暗主持着一切?你看泉水应着节拍奔涌流淌。可声威赫赫的官吏们,百姓在呼号他们却听而不闻。我内心感到惭愧,我还怎么呼告求神?神主持微妙难明的事务,我主管密州日常的事宜。官吏们各尽你们的职责,神不会把你们遗弃。舀取这常山上的清泉,摘取这常山上的菜蔬。跑着把它们进献给神,神难道会拒绝而把它们吐出?

【简析】

作为密州的长官,苏轼面对自然灾害、农民饥馑、社会治安、新法不便等多种问题,其中干旱就一直困扰着他。他在《次韵章传道喜雨》诗中说:“去年(指熙宁七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熙宁七年底他初到密州时在《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中报告当年的旱情:“臣所领密州,自今岁秋旱,种麦不得,直至十月十三日方得数寸雨雪,而地冷难种,虽种不生,比常年十分中只种得二三。”“且天上无雨,地下无麦,有眼者共见,有耳者共闻,决非欺罔朝廷。”《雩泉记》有“熙宁八年春夏旱”的记载。熙宁九年有《七月五日二首》诗,第一首说:“今年苦炎热,草木困薰煮。”九年冬的《雪夜独宿柏仙庵》诗也提到这一年“秋旱”。他在密州还写有六篇祭祝常山的祝文,更集中地记载了这三年的旱情。面对这样的旱情,苏轼进行了一系列祭祀活动。根据现存的材料可以知道,苏轼六次祭祝常山,其中四次是祷雨,两次是因祷雨有应而报答常山神。在常山神庙门西南十五步的地方有泉,据《雩泉记》“我歌《云汉》,于泉之侧”的话,常山的祭祀在泉边举行。熙宁八年五月祷雨后,苏轼就给泉取名为雩泉,斫石为井来保护尊重它,在上面建亭,写了《雩泉记》,立石于常山上。

既然密州的干旱和苏轼的祭祀是《雩泉记》的写作背景,那么关于神和祭祀神的叙述自然就是记文的重要内容。苏轼叙述了常山的神秘力量:“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又以自己两次祷雨而常山“皆应如响”的事实来证明。这里作为自然界事物的常山已经被神化,成为神。苏轼还进一步推测常山的力量来自山上的泉,这样泉也被神化。苏轼的祭祀活动以及《雩泉记》的这些叙述,隐含了这样一种古老的观念:神存在,人与神能够交流,神能够施福祸于人。但苏轼对这一观念相信的程度如何呢?熙宁四年(1071)苏轼曾写《泗州僧伽塔》诗,说到祷神得应的问题:“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脚转。回头倾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这表明苏轼对祷神得应是持保留态度的。看来,苏轼祭神求雨主要不是迷信,而是在仪式化的祭祀行为中寄托愿望,表达感情。这样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下面的情况,即苏轼叙述常山和雩泉时,他的态度中有赞美,但缺乏崇拜,有感激,其中又渗透着亲近感。

以神为榜样勉励官吏关心民事是《雩泉记》另一个重要内容。苏轼两次将神与官吏加以对比:“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

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吁嗟常山,东武之望。匪石岩岩,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维水作聪,我民所噫。我歌《云汉》,于泉之侧。谁其尸之?涌溢赴节。堂堂在位,有号不闻。我愧于中,何以吁神?” 每次对比时苏轼都说他感到惭愧。苏轼关心民事,政绩卓然,他惭愧什么呢?他的惭愧固然可以理解为祭神时说的表示自责的得体话,但在《雩泉记》中,他的惭愧实际是指向那些对百姓困苦漠不关心的官吏的,他说到官吏的状况,是含着讥讽乃至谴责的。苏轼在御史台接受审问时就承认“堂堂在位,有号不闻”二句是“讥讽”。由于不满官吏现状,苏轼就以神为榜样勉励官吏关心民事,目的还是改善百姓生活,全文就这样从神落脚到人,流露了苏轼爱民的慈心,使这篇与祭神相关的记文洋溢着人间的情怀。口(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著名苏轼研究家)

超然台记苏轼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购,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酉离,皆可

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

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巡,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

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以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

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北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一定要不必

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 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 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 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 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词作鉴赏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蝶恋花;密州上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词人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原文】 蝶恋花密州上元⑴ 灯火钱塘⑵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⑶。帐底吹笙香吐麝⑷,更无一点尘随马⑸。 寂寞山城⑹人老也!击鼓⑺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⑻雪意云垂野。 【注释】 ⑴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

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⑸“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⑹山城:此处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⑻“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垂,靠近。

苏东坡密州轶事

密州,即现在的诸城。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前不久,我到诸城办公事,就住在密州宾馆。出宾馆往北走三十余米就是当年苏东坡办公的地方,即北宋时期密州知府所在地。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说起密州,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 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1074年。本来他是在杭州任知府的,由于他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有个说话的伴和相见的机会。便请求朝廷批准,调到密州来做知府。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这么一大串职务,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市地级一把手,即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密州的军政首脑。 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诸城文化源远流长,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从舜帝算起,要有五千年历史。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什么孔子的女婿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等众多圣贤名流,都是诸城人。近代史上还产生了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陶钝、崔嵬、李仁堂等一批文化名人。诸城还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的故乡。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其中就有江青。但是我最关心的还是苏东坡,他在密州有什么趣闻轶事,留下什么作品,建造了什么建筑?他们告诉我:有啊!超然台,雩泉亭。还有诗词文230多篇,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密州出猎》,就在大门口石碑上刻着呢!吃过饭,朋友们随我去看了看,果真如此,一块长方形的大石碑,前面写着“密州宾馆”,背面撰刻着苏轼的《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知道,这是当时苏轼心灵的写照,他在密州时,正好是盛年,即39岁至41岁,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豪放派风格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他虽然因为御史台案被贬杭州,但他为国效劳不坠青云的雄心壮志还在,“西北望,射天狼”正表达了他这一想法。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欢迎,社会也稍稍安定。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之多。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是个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当地老百姓认为简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老天就下雨。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在这里,苏轼还写了《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记曰:“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两年后,苏轼离开时,还为此泉写了一首诗:“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日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苏东坡在密州,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是反对新法的,但他又不是保守的,他也主张改革,只不过是側重点不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对当地老百姓有好处的就推行,没好处的就抵制或不去实行。“给田募役法”对老百姓有利,他就积极推广;而“手

苏轼的诗词人生 四、知密州.

四、知密州 由于在杭州工作已满三年,按宋朝的规定得换地方任职了。苏轼为了能够和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作官,于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到达密州任。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改调到山西的河中府,离开密州,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在此介绍了他在密州期间写的十二首诗词和一篇赋。 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九月,三十九岁的苏轼在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后,为了能够和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作官,可是,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见面的兄弟俩。受诏移知密州(山东诸城),秋末离杭,十二月三日到达密州任。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兼怀子由,做《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他遣怀为主,遣怀什么?兼怀子由。 苏轼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不到时两个月,王安石又第二次罢相(1074年第一次罢相)。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改调到山西的河中府,离开密州,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次年苏辙改赴南京(今河南商丘)做签判。七月,兄弟会晤在徐州。夜晚共宿。想着当年的期约,如今又要分别,苏辙便写下了著名的两首诗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和《逍遥堂会宿》。 《雪后北台书壁》或《雪后书北台壁》 1其一黄昏犹作雨纤纤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虚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赏析】 此诗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盐”,即堆雪。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一联,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南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盆”,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两句意思连贯。“扫北台”、“看马耳”,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2其二城头初日始翻鸦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苏东坡密州轶事

精心整理 密州,即现在的诸城。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前不久,我到诸城办公事,就住在密州宾馆。出宾馆往北走三十余米就是当年苏东坡办公的地方,即北宋时期密州知府所在地。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说起密州,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 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 在济南任职,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市地级一把手,即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要有五千年历史。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续金瓶梅》 产生了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陶钝、崔嵬 美的故乡。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 什么趣闻轶事230多 篇,,果真如此,《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射天狼。”我知道,这是当时苏轼心灵的写照,他在密州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豪放派风格就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苏 ,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中写道:“。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欢迎,社会也稍稍安定。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之多。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是个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当地老百姓认为简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老天就下雨。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在这里,苏轼还写了《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记曰:“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两年后,苏轼离开时,还为此泉写了一首诗:“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日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苏东坡在密州,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是反对新法的,但他又不是保守的,他也主张改革,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对当地老百姓有好处的就推行,没好处的就抵制或不去实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拼音版

江ji ān ɡ城ch én ɡ子z ǐ·密m ì州zh ōu 出ch ū猎li è 【宋s òn ɡ】苏s ū轼sh ì 老l ǎo 夫f ū聊li áo 发f ā少sh ào 年ni án 狂ku án ɡ,左zu ǒ牵qi ān 黄hu án ɡ,右y òu 擎q ín ɡ苍c ān ɡ,锦j ǐn 帽m ào 貂di āo 裘qi ú,千qi ān 骑q í卷ju àn 平p ín ɡ冈ɡān ɡ。为w éi 报b ào 倾q īn ɡ城ch én ɡ随su í太t ài 守sh ǒu ,亲q īn 射sh è虎h ǔ ,看k àn 孙s ūn 郎l án ɡ。酒ji ǔ酣h ān 胸xi ōn ɡ胆d ǎn 尚sh àn ɡ开k āi 张zh ān ɡ。鬓b ìn 微w ēi 霜shu ān ɡ,又y òu 何h é妨f án ɡ!持ch í节ji é云y ún 中zh ōn ɡ,何h é日r ì遣qi ǎn 冯f én ɡ唐t án ɡ?会hu ì挽w ǎn 雕di āo 弓ɡōn ɡ如r ú满 m ǎn 月yu è,西x ī北b ěi 望w àn ɡ,射sh è天ti ān 狼l án ɡ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中心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创作背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鉴赏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

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点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苏轼在密州(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

苏轼在密州(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 苏轼在密州 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 朱靖华张梅贺等 苏轼在密州的治绩 朱靖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至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中旬,旷世英才苏轼任密州太守,大约有两年多的时间。这时,正值苏轼三十九岁至四十一岁的“不惑”之年,他大踏步地走入了人生的成熟期,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独特的业绩,成为他光辉一生的重要阶段。 《礼记·曲礼上》云:“四十曰强,而仕。”“强”,指智深力强;“而仕”,指做官为政的好年龄。这原是对一般士子而说的,何况是对旷世英才的苏轼!他必然要表现出异样的才华。 苏轼知密州的官衔全称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其官衔名称很长,这是北宋职

官称谓的习惯,它包容了“职”(本职)、“阶”(品级)、“衔”(官阶等级)、“爵”(世袭爵位)、“勋”(勋官)等复杂名目。其中“知密州军州事”(军谓兵、州指民政,知州即太守)是苏轼受朝廷差遣的本职职务。而其他,如“朝奉郎”是正六品文阶官,表示他的“阶”(资历等级),“尚书祠部员外郎”(属礼部典祀官)是“衔”,“直史馆”(“直”同“值”。即“史馆”中工作的史官)是“兼衔”,“骑都尉”是武官名,属于“勋”。后面这些官衔,都只表明其身分资历,没有实权,用作装饰的虚名而已。苏轼的祖上皆系布衣,故无爵位可袭。 苏轼知密州之初,即遭逢了莫大的困境。当地蝗灾、旱灾交相为虐,“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公私匮乏,民不堪命”。加以“新法严密,风波险恶”,百姓“剥啮草木啖泥土”,“饥馑疾疫靡有遗”,“流殍之余,其命如发”,其逃亡,弃婴者随处可见。值此“岁凶民贫”的严重景况下,使苏轼感到“力所无如之何者多矣!”压力极大,这无疑是对苏轼任太守的一次严峻考验。 更何况,苏轼当时的政治处境也是很艰险的。自熙宁变法以来,他一直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由于他“赋性刚拙,议论不随”、“专务规谏”、“祸福得丧付与造物”,曾历数新法之不便,而触怒了变法派的执政者,被迫离开朝廷“补外”而去。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考题汇总(2009-2017)

贵州省安顺市2017年中考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这首词在写法上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其中这些典故涉及作者心目中两位英雄人物,他们是、。(2分) 10. 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2分) 答: 11.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 答案: (一)古诗词赏析(7分) 9. 孙权魏尚(顺序可颠倒)(2分) 10.“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2分) 11.不一致,《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送了作者’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写无限热爱。(3 分)(若只判断不分析,不给分) 2017年贵州省黔南州中考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13.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下阕重 在。(2分) 1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15.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答案: (一)古诗赏析(6分)

苏东坡与密州

苏东坡与密州(诸城) 常山,位于诸城市城南10 公里处,原名“卧虎山”。过去人们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灵验,帮更名为“常山”。 雩泉亭,坐落于常山之北的一条山涧中,涧中有一古泉,泉水很旺,“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如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 ................... ”是扶淇河 的一条支流。 雩泉亭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但雩泉尚在,今被姑子庵村群众用作水井。井底呈方形,凿痕宛在,即为原雩泉。 超然台:坐落在原北城墙偏西处,今台下巷北端与北关路交汇处。台高10 米左右,北面紧靠城墙,台面略成梯形,前沿东西长约28 米,南北宽25 米。台上分前后两院,前院中间有3 间厅堂,明柱出厦,门悬横匾"慕贤亭" ;后院有东西两庑,各3 间,较前矮小,内置刻石。后堂3 间,内有苏轼泥塑坐像,一手捧书,一手扶膝,神态文雅庄重,风度超然脱俗。 苏轼《雩泉记》 【引文】 雩泉,是位于常山北坡山溪西侧的一眼自然山泉,泉水“汪洋折旋如车轮”,满溢成溪,北流而下,注入扶淇河中。古时人们多经此路到常山祈雨。 苏轼深爱此泉,每登常山,必临其泉。祈雨祭神毕后,常站在泉边高坡上,北俯密州城,“雉堞楼观,仿佛可数”。尤其当祈雨应验,更是欣喜万分。为表达自己对常山和雩泉的喜悦之情,于熙宁九年(1076)四月,作《雩泉记》,以述心怀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苏轼的真挚爱民之心。 【原文】 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2} ,不甚高大{3} ,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4} ,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于斯民{5} ,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6} 。乃新其庙{7} 。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8} 。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9} 。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10} ,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吁嗟常山,东武之望{11} 。匪石岩岩{12} ,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维水作聪{13} ,我民所噫{14} 。我歌《云汉》{15} ,于泉之侧。谁其尸之{16} ?涌溢赴节。堂堂在位,有号不闻{17} 。我愧于中,何以吁神{18} ?神尸其昧{19} ,我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阅读答案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阅读答案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阅读材料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如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下。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阅读题目 (1)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用?(4分) (2)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4分)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阅读答案 (1)【答案】写钱塘上元的繁华热闹,反衬(衬托)出密州上元的清冷寂寞,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2)【答案】环境凄清:密州粗犷的箫鼓、稀疏的灯火、昏暗的雪云;(2分)忧伤社稷:密州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举行社祭祈求丰年。(2分)(答出“慨叹时光易逝”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

苏轼诗词《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原文译文赏析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宋代: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译文】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定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酒阑人散,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唐教坊曲,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杨元素:即杨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 “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赏析】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表达别后思念之情。起句便写他日密州杭州相隔天涯,相望渺茫,颇有黯然别情。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为什么有思念,为什么有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有些许盼头。 “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时“还乡”,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这里既有不舍之情、别后思念之意,更有一番豁达豪迈之气。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则劝好友不必戚戚于黯然离别之情。“不用诉离殇,”词人对给他饯行的杨绘说,“痛饮从来别有肠。”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完全不必费神分辨。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此句写出了以酒化情,千言万语的别情尽在心肠千回百转,看似豪迈,实则深藏凄然别情,看似凄然,却有铿锵有力。这般矛盾的劝酒之词,可谓妙绝。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阅读附答案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阅读附答案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4.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E.“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远离富庶之地,被贬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 答案:CE(C项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E项“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15.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对杭州的思念之情。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诗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 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比起自身境遇,更让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诗人在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密州词

苏轼密州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凡是说汉语的人群大约都会知道这著名的词 句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手笔。也许因为他太大的声誉、太高的成就和太久的年代,我们只是遥遥地眺望大师的背影,从未想过其实他离我们很近,这首《水调歌头》就是苏轼在密州为官时写下的。而密州,就是今天潍坊的诸城市。 才高一世、名满朝野的苏轼,曾经受过许多次毁谤和打击,才人命骞在他的 身上得到了最典型的验证,于是,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也就成了他命运的最真实的写照。 1074年9月,苏轼打点行装北上,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在他,可能只 是漂泊沉浮中平平常常的一次经历,在密州的历史上,却是千载难逢的一种幸运。 或许上天总是要给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设置太多的波折,以显示命运的公平,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经历才使他成为不朽的文豪,这些宿命的因果我们无法弄懂。只是知道,就如同他在杭州时曾经赈济灾民、后来在徐州也赶上黄河决口一样,苏轼来到密州面对的又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惨淡景象,而当地官吏为了讨好朝廷,故意隐瞒灾情,任其发展,以至于民不聊生。这时候,他还来不及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也顾不得去探望自己多年未曾谋面的兄弟,而是凭借文人的良知,一边将实际情况写成奏章,呼吁朝廷减免赋税,一边组织百姓生产救灾,并拨出库粮,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此时的苏轼,只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 等外界的一切归于平静之后,已是冬天。这一年密州的冬天是荒凉的,只有 过年的时候出现过昙花一现的喜庆,苏轼面对的是枯木残雪、萧瑟和孤寂。他开始思念家乡和亲人。没有了西湖风光的美丽背景,他的思念也缺少了哪怕是一点点明亮的色彩。 正月二十晚上,他的思念终于化成了梦境:家乡的窗前,美丽的王弗正在对 镜梳妆。这是他十九岁时结发的妻子,温柔贤淑,与苏轼恩爱情深。他痴望许久,妻子转过身来,默默无言,满脸泪水…… 从梦中醒来的苏轼再难入睡,十年前27岁的妻子病逝的一幕再一次令诗人肝 肠寸断。如今,亡妻远葬千里之外,已是40岁的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冷落凄清、衷肠难诉,于是,含泪挥毫,用他那美妙绝伦的书法写下了那一首千古绝唱《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后世的一些词话家评价苏轼“短于情”,其实他仅仅是不喜欢写那些“绮罗 香泽”的艳情。只这一首悼亡词所表现的对爱妻永不忘怀的真情,就完全能够抵过柳永等人多年的咏唱。也正是这首词,让许多把宋代词人简单地规划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的评论家为难。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婉约派词人沉迷于风花雪月的情景中,大都因为对这种感觉的熟悉而显得浮泛,如苏轼般生性豪放的词人所写的婉约词,反而因为真挚而凄婉欲绝。最直接的原因却是,此时此刻,所谓豪放词风还潜藏在苏轼心灵的深处,等待迸发。 1075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宋将王韶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宋朝开国 后的最大胜利,收复大量失地,但北宋却向辽国割地700余里。苏轼虽然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但在远离边关的密州却过得波澜不惊,他豪放的诗人秉性也在这鼓舞、痛心和波澜不惊中逐渐恢复。 密州的天还是干旱,苏轼便在那年的冬天带领人马到常山祈雨。或许他笃信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 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 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 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 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总觉得用"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这些词来形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似乎还是不够表达出词中散发出的那种难以形容的气势,惟有用"千古绝唱"来给这首豪放词一个定位。

这首词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老夫聊发少年狂",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以"老夫" 自嘲,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刚刚四十就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但是“老夫”并不服老,“牵黄”、“擎苍”勾画出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腾,腾空越野,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的,所以他拿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苏轼《密州通判厅题名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苏轼《密州通判厅题名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密州通判厅题名记 苏轼(宋) 始,尚书郎赵君成伯为眉之丹棱令,邑人至今称之。余其邻邑人也,故知之为详。君既罢丹棱,而余适还眉,于是始识君。其后余出官于杭,而君亦通守临淮,同日上谒辞,相见于殿门外,握手相与语。已而见君于临淮,剧饮大醉于先春亭上而别。及移守胶西,未一年,而君来倅是邦。 余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而人或记疏以为怨咎,以此尤不可与深中而多数者处。君既故人,而简易疏达,表里洞然,余固甚乐之。而君又勤于吏职,视官事如家事,余得少休焉。 君曰:“吾厅事未有壁记。”乃集前人之姓名以属于余。余未暇作也。及为彭城,君每书来,辄以为言,且曰:“吾将托子以不朽。”昔羊叔子登岘山谓从事邹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堙灭无闻使人悲伤。湛曰:“公之名,当与此山俱传,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夫使天下至今有邹湛者,羊叔子之贤也。今余顽鄙自放,而且老矣,然无以自表见于后世,自计且不足,而况能及于子乎!虽然,不可以不一言,使数百年之后,得此文于颓垣废井之间者,茫然长思而一叹也。 16.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余出官于杭卸任 B.视官事如家事对待 C.乃集前人之姓名以属余通“嘱”,嘱托 D.然无以自表见于后世显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舍其邻邑人也则移其民于河东 B.剧饮大醉于先春亭上而别见欺于王而负赵 C.必吐出乃已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吾将托子以不朽申之以孝悌之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名记是将担任此官者的业绩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评判其优劣,文中所说的“不朽”、“表见于后世”等话,实际上是在警醒自己。 B.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文字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本文是苏轼是对自由心灵的抒写,只有尽尝生活艰辛的人,才能发挥到极至. C.文章中,苏东坡记叙了与赵通判共事的经历,感叹自己经常因说话不慎而遭祸,同时作者对官员间的告讦之风表示反感。 D.《密州通判亭题记》把抒情、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昔羊叔子登岘山谓从事邹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远望如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