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古名夷陵“彝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雍正年间改称“宜昌”,意寓“宜于昌盛”,是一个有着27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是三国时期夷陵之战主战场,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肺”的宜昌,拥有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等百余处水电枢纽工程;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也都在宜昌,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湖北唯一)、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湖北唯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辖五区三市五县,区域面积2.16 万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末宜昌城区人口,共159.8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4.80万人,流动人口约35万人;居住人口以汉族、土家族等民族为主。宜昌市总人口约399(2008)万。全市经济及综合实力仅次于省会武汉,是名副其实的“湖北省第二大经济体”及“湖北省综合实力第二强城市”。

宜昌的自然特色

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

宜昌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流经市域237公里,清江流经市域153公里。此外,还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99条。宜昌市内河流总长3793公里,河流密度计每平方公里0.18公里。水能蕴藏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量达2500万千瓦,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装机21台,总容量27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57亿千瓦小时;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装机4台,总容量120万千瓦;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本市的三斗坪镇,东距宜昌市城区40公里;设计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83亿千瓦时;还有高坝洲电站、水布垭电站等五个大中型水电站和已建成的387座小水电站,装机总容量将达2300万千瓦,年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从而使宜昌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建设基地,并将成为全国的能源中心。“三峡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电城”。

旅游资源驰名中外

宜昌市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公布的40佳旅游城市;2000年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目前正在向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城迈进。

宜昌境内拥有国家级AAAAA级景区一处,国家级AAAA级景区10处,分别为:宜昌市柴埠溪峡谷风景区、宜昌西陵峡口风景名胜区、宜昌车溪民俗风景区、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长江三峡工程坛子岭旅游区、三峡石牌要塞旅游区、宜昌市三游洞风景区、三峡大瀑布风景区、宜昌九畹溪风景区、清江画廊度假风景区,其总量目前居湖北省首位。国家3A级景区13处,是不折不扣的旅游名城。

全市已开放的旅游点350多处,享有盛誉的有100多处,长江三峡画廊及三峡水利工程坝址中堡岛、葛洲坝水利枢纽为全国旅游热线,世界著名。长江三峡四百里画廊在1985年被列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1年又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热点。三峡之一的西陵峡,位于本市境内,其奇峡险滩,令人叹为观止,有“西陵山水天下佳”之称。这里还有历史悠久的巴人遗址和三国古战场遗址,被誉为“三楚名山”的玉泉山,“天下四绝”之一

的当阳玉泉寺,清江小三峡,兴山高岚风光及其栩栩如生的卧佛,宜昌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我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和的友好使者王昭君的故乡,千姿百态的五峰、远安天然溶洞群,著名的三游洞、金狮洞、白马洞、龙泉洞、长生洞、燕子洞等迷宫奇观,风采各异美不胜收,神秘的原始森林等,众多的山水风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宏伟的葛洲坝工程、隔河岩水电工程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数不胜数

宜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宜昌境内探明的矿物有53种,占全国已知矿的1/3,占湖北省的45%。主要矿产有磷、铁、煤、锰、铬、铅、汞、金、银、铜、锌、硅、石膏、石墨、石英砂、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等。各种矿产地1044处,其中,工业矿床462处,大型矿床14处。磷矿是全国六大矿区之一,储量在11亿吨以上,是全国第三大矿区,占湖北省的50%;已探明铁矿储量约10亿吨以上;锰矿储量达1167万吨以上;硅石储量达3499万吨;银钒矿储量639万吨;石灰石矿储量在8亿吨以上;石墨矿储量在7万吨以上;汞矿储量37万吨以上;铬铁矿储量3万吨;蛇纹石储量1亿吨以上;石膏矿储量达2440万吨以上;煤矿储藏量5亿吨;黑色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市境南部;贵金属矿分布较广而且含量高,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石墨矿探明综合储量1552万立方米,是中南地区唯一的磷片石墨矿,矿石品位全国第一,储量全国第三;石膏储量近1亿吨,是湖北省仅有的雪花型矿;石灰岩储量3.7亿吨,花岗岩石材储量1100万立方米,远景储量达12亿立方米。这些矿藏分布相对集中,化工原料和建材、冶金辅料矿最具有开发前景。

林特资源珍贵奇异

宜昌市适宜的气候,优质的土壤,为红色大鲵等各种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林业、特产是宜昌的一大优势资源。全市林、果、药品种类有766个。从峡谷到山顶有常绿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河谷地带有热带的棕树、樟树和亚热带的柑桔、茶树等林木,在丘陵和低山地区有松、柏、杉、桑、乌桕、油桐、核桃、柿子、冷杉、金钱树、领春木、银雀、银杏、连香、珙桐等珍贵树木。全市宜林山地约1885万亩,有林地12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400万立米,森林覆盖率48%,居湖北省第三位。1991年远安县已实现绿化荒山,成为湖北省第一个绿化达标县。在五峰后河、长阳乐园、兴山后坪、宜昌大老岭等地至今还保存有第四纪冰川期遗存下来的森林群落37万多亩。生长有陆地脊椎动物363种;有高等植物3000多种,其中稀有珍贵树木47种。宜昌是著名的柑桔产区,有12个优良品种,其中脐橙、锦橙、蜜桔钦誉海外。茶叶资源丰富,产量居湖北省第一位,有优良茶叶27种,其中传统的“宜红茶”驰名中外,新开发的“春眉”发茶在1992年4月香港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奖,“峡州碧峰”、“珍眉”等珍品在全国广受好评。宜昌盛产药材,各种中药材有309种。草类植物繁茂,牧草有249种,可利用草场99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0%,国家农业部投资在宜昌境内建立三片南方草地畜牧业基地。

地形复杂多样

宜昌境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距今25亿年前的元古界到百万年前的新生界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世界著名的“李四光地质力学构造形迹”和最古老而原始的带壳动物化石,即发现于西陵峡境内,引起世界地质学界的浓厚兴趣,被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1924年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

在古城漫长的二十多个世纪里,它以“川鄂咽喉”、“蜀道三千,峡路一线”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镇称于世。这里发生的一次次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战争,使它的城镇史与战乱兵祸难舍难分:

宜昌——巴楚文化的摇篮

历史悠久的宜昌市,是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之乡)。这里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的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记录了无数古往今来的历史名人。古城周围山川形胜天下称奇,历朝历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先后来过宜昌。他们无不陶醉于此,留连于斯。自唐宋以来,这里因地理位置偏远,又成为朝廷作安置处罚官史的地方,遭贬而来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一些不明不白被贬谪的文人学士。他们各自的经历和苦吟而出的无数诗文,又给这里留下一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贬官文化史”。南朝齐梁间思想家、《神灭论》的作者范缜,仕齐任宜都(宜昌古称)太守。在任期间,一方面废淫祀,教民破除迷信鬼神;一方面鼓励民众勤勉。

宜昌特色

宜昌六大农业特色产业

以柑橘为特色的水果产业、以草食动物为特色的蓄牧产业、以库区特种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业、以无公害反季节为特色的蔬菜产业、以优质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以乌红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

宜昌六大工业优势产业

以发电和输配电为特色的水电产业、以绿色健康食品为特色的食品产业、以磷化工为特色的化学产业、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以新型建材为特色的建材产业、航天工程及海洋探测产业。

宜昌五大服务区域中心:

世界水电旅游中心、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信息中心、区域性商务心和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

走近宜昌——民风民俗

宜昌风俗与文化 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动人的地方,这里气候温和;这里美丽如画;这里的小吃名不胜数,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而更令我感到新奇.惊叹和自豪的,莫过于那些我这个本地人都不曾知晓的风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宜昌,领略宜昌奇特的当地风俗。 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顾名思义,是巴和楚的文化,显然多元的。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川、陕、鄂、湘、黔五省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巴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地域内的重合交叉,二是内核中的深层融合,三是民族间的联姻通婚,四是习俗上的涵化混同。 巴文化、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无疑是两种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但巴民族与楚民族的交往,以及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无论民族和文化,都是楚中有巴而巴中有楚。 巴人以干栏为居室,今称“吊脚楼”。芊姓楚人来自中原,起初与干栏无缘。后来发展了“层台累榭”,想必是仿照干栏营造的,但有踵事增华之妙。巴人的干栏大概是向越人学来的,但有出于蓝而青于蓝之妙。巴人遗裔的“吊脚楼”,在鄂西南、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都有,而以鄂西南的最为出众,缘由应是其地离故楚郢都最近,或多或少都带有层台累榭的遗风。建筑方面,巴与楚的影响是双向的。 宜昌风俗文化 土家族居住的地区,一般在山岗缠绕、物产丰饶的地带,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常吸引着许多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200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土家人有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的古文物青铜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以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千年以来常盛不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10.07 【实施日期】2017.10.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令第524号发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中国旅游地理课后题目整理 (1)

第二章 选择题 1、在海边看日出,能观赏到红日在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色彩渐渐变化,金光万道,光彩夺目,这是属于()旅游资源。 A天气B天象C气象 2、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具有() A空间特征B美学特征C文化特征 3、中国最大、保存最好的哥特式建筑在() A北京西什库教堂B上海圣三一教堂C广州圣心大教堂D上海松江圣母大教堂4、下述旅游景点中有“火山地貌博物馆”之美誉的是() A五大连池B雁荡山C镜泊湖 5、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对()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A天气B气象C大范围气候 6、下列哪个要素是自然中最富有活力和生气的要素?() A水光山色B气象与气候C生物景观 判断题 1、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都属于无机物,由他们构成的风景景观也有动静的变化,但这种动静的变化主要是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自然运动过程,是无生命的。() 2、自然环境的演化也会给城市的发展产生制约甚至是破坏性作用,导致城池遗址的形成。() 3、建筑物的体量可以用开间来反映,开间越多,题量越大,等级越高。() 4、构成气候气象的各种要素,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雾等,不仅具有直接造景、育景的功能,而且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5、一些景区内,作为主景的并不是地质地貌的物质形象和塑造,但由于有了这些地质景观的合理搭配,却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从而强化了主景的美学特征,使山更秀,谁更美,园林更自然和谐。() 6、水体资源既可以观赏又可体验、参与,因此对于水体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颇具优势。旅游者也总对水给与青睐和厚爱,观水、戏水、漂流总是情趣无限,魅力不减,水总是能给人们刺激和愉悦的感受。() 第三章 选择题 1旅游地理区常以()为轴心。 A中心城市B骨干名胜C 交通要道D经济发达区 名词解释:旅游地理区划 第四章 选择题 1、我国三大瀑布之一的吊水楼瀑布位于() A松花江畔B镜泊湖边C长白山区D河西走廊 2、我国雾凇景观最壮观,最典型的城市是()。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长沙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 ------长沙市长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英贤辈出,革命历史丰富,城市风貌独特。1982年2月,国务院正式公布长沙市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区域性商贸、科技、文化、信息中心的进程中,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和开发改造速度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的长沙人民继续继承长沙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张扬城市特色,处理好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关系,使长沙市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与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都市。 一、长沙古城历史发展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代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 之后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刘邦称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29年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长沙在37年,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

宜昌历史

宜昌还以“三国故地”而著称,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三十六个故事发生在这里。“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横予“当阳桥”,关公败走“麦城”被擒“回马坡”等等故事和遗迹俯拾皆是。这里还是埋葬关公正身的“五阳”之地,建有气势恢弘的关帝陵。同时也是关公文化的考察研究之地。 夷陵是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古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代是楚国的西塞重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册。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 西汉复置夷陵县。 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八月,东吴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史称夷陵之战。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属宜都郡,郡治夷陵。 南北朝时代,宋、齐皆为夷陵县,梁称宜州,西魏改拓州,北周改硖州。隋改硖州为夷陵郡,领夷陵县。 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后置硖州,领夷陵,夷道,远安三县,唐天宝元年改为夷陵郡,唐乾元元年复为硖州。 宋、元代为夷陵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夷陵州。 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置东湖县为附郭首邑。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先后隶属于荆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县城及城郊划出设宜昌市。宜昌县隶属湖北省宜昌专区,县直机关仍设宜昌市内。1970年7月,因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县城迁至小溪塔。2001年7月28日,撤县建区,称宜昌市夷陵区。宜昌古名夷陵。《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夷陵的命名当与其山川地理形势有关。应劭在《前汉书·地理志注》中记载:“夷陵在西北”,以为因夷山故名夷陵。夷山即今西陵山。又据清《东湖县志》载:长江自奉节下,两岸层峦叠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关,险势顿减,“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矮)”,故名其地为夷陵。此说起于何代,出自何人,无可考。清顺治五年(1648)改“夷陵”为“彝陵”。 宜昌之名始见于晋。晋永宁元年(301年),分夷道(今枝城市)、恨山(今长阳县)之地设宜昌县,与夷陵、夷道、恨山同属宜都郡。隋废宜昌县。郦道元《水经注》上说“(宜昌)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宜昌府名。其寓意大约为“宜于昌盛”。 夷陵区(原宜昌县)古属荆州。据《通典》载,周代为楚国及夔国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西汉置夷陵县,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立临江郡;建安十五年,蜀改宜都郡;郡治均在夷陵。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改夷陵为西陵。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属宜都郡,郡治夷陵。南北朝时,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后周(指南北朝北周)改硖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复夷陵县,并改硖州为夷陵郡,郡治夷陵。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夷陵郡为硖州;天宝初,复改硖州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夷陵郡为硖州,领夷陵等县。州、郡治均在夷陵。 五代,硖州与荆、归二州同为南平国。北宋,硖州属荆湖北路,领夷陵等县。神宗元丰年间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洛阳师范学院 期末作业(论文) 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年级: 2011级 学号:110544126 姓名: 孟凡飞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控制方向) 指导老师: 王静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第1章引言 (3) 第2章北京的地理环境 (3) 2.1地理位置 (3) 2.2气候环境 (3) 3古近北京 (3) 3.1古代北京 (3) 3.2近代北京 (4) 4.北京的符号 (4) 4.1天安门 (4) 4.2故宫 (4) 4.3天坛 (5) 4.4长城 (5) 4.5圆明园 (5) 4.6四合院、胡同 (5)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6)

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摘要:北京在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代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称大都。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朝时期北京成为第一个汉族王朝的首都。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当之无愧!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都城;首都 1.引言 我国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资源。 2北京的地理环境 2.1地理位置 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2.2气候环境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3古今北京 3.1古代北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本市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这样一首奇丽小诗描绘的正是我们美丽的宜昌南津关大峡谷。白居易、白行简、元稹等古代诗人都曾来过宜昌,写下了动人的诗篇,对美丽的宜昌赞不绝口! 今天,在学校观看了《新春第一课》,让我对宜昌的文化和风景又加深了一层的了解。 首先,是宜昌美丽迷人的风景。凤凰山、石牌、龙进溪、还有著名的三峡大坝……这些景色就像一幅幅山水画,为宜昌增添了一种别样的色彩。 其次,宜昌的传统文化更让人赞叹不已。山水文化、水电文化、巴楚文化、峡江文化、三国文化是宜昌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坚持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的人更是值得我们钦佩。他们就是周立荣、胡振浩和汪国新。他们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从小就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他们那勇于面对种种困难的精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屈原的家乡,关公的藏身之地,这就是宜昌。仰望天空,我总会想起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时,我突然又

想起什么,身为宜昌人,特别是我们小学生,为了宜昌的美,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让宜昌的环境更幽美,让宜昌的文化更灿烂。 我爱你,美丽的宜昌。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504班钟宇航 我曾看过很多好看的节目。有的令我捧腹大笑;有的令我感受颇深,记忆犹新;有的令我眼花缭乱,感同身受……今天,老师组织我们看《新春第一课》,节目里的每一个点点滴滴的小细节都牢牢的刻在了脑海里。 今年“宜昌市新春第一课”以“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美丽宜昌”为主题。通过介绍巴楚文化、峡江文化、三国文化三种宜昌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展播周立荣、胡振浩、汪国新三位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宜昌人先进事迹,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胡振浩,胡振浩祖籍秭归,1924年生于武汉。抗战爆发后,胡振浩随母亲回到秭归。他学过医,当过教师,解放后,酷爱艺术的胡振浩最终和文艺结缘,并为之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和努力。胡振浩一生酷爱船工号子,收集到20多首船工号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标准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色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 【摘要】:说到现当代中国文坛,余秋雨是一位始终绕不开的作家。特别是他 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散文,更是引领了文坛一股鉴史伤古的散文创作潮流。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散文集更是成为近一二十年年来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余秋雨可以说是现当代历史文化散文的开创者和领跑者。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的具体描写,试通过对其文章的探究以及写作笔法的剖析,浅析其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和特色。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特色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国文脉》等文集,被公认为全球华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从“历史文化”视角写人状物,余秋雨总能注入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传达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文明批判,将人、自然、历史与文化浑然融为一体,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但其一些历史散文中也不免为了突出情感而故作矫情,给人一种虚假做作之感。下文将从历史的追忆、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诗意的语言、以及部分片段的做作矫情等几个方面对余秋雨的散文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对历史的追忆 作为历史文化散文,对名胜古迹的凭吊以及对历史的追寻与反思自然是第一位的。余秋雨的散文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历史的追寻。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无法也不能为人们所忘却的文化传承,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写史的传统,可见历史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独特情感。余秋雨在散文作中将历史与文化相融,使其作品散发出强烈的历史厚重感。 在余秋雨笔下,历史并不是没有生命的,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漫漫长河,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在文化历史中紧密相连。余秋雨写过敦煌,写过都江堰,但写到最后一篇却是《这里真安静》,是一片荒凉的坟墓。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在《莫高窟》中,他写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气魄,在余秋雨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前人留下的骨架,而是充满了血肉、永远不会凋零的生命。在《道士塔》中,余秋雨面对面前的断壁残垣,想起了:“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

长江三峡是巴楚文化交汇之地

长江三峡是巴、楚文化交匯之地 就考古所见,长江三峡地区不仅存在着丰富的巴文化遗存,同时还蕴藏丰具有独特风采的楚文化遗存。对这些遗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比较,对了解先秦时代巴、楚文化关系和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历史进程都是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的。 经考古调查和发掘证明,这里属于西周时期的遗址有:宜昌县的下牢溪、三斗坪、覃家沱、黄土包、小溪口;秭归县的官庄坪、乔家坝、柳林溪上层等。这些遗址出土的主要器类有尖沿、尖唇侈口锥足鬲、深腹盂、粗柄折盘豆和罐、盆、缸等日用陶器;陶色以泥质红陶和橙红陶居多,泥质灰陶、褐陶、黑陶次之。这个阶段的文化面貌与当阳磨盘山西周楚文化遗物特征相似,应属于西周时期的楚文化范畴,也可能是属楚系的文化传统,其时代约为西周中期,即楚文化的滥觞期。 在长江西陵峡所见的另一种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与当阳磨盘山的遗存则有区别,但其主要特征仍属楚系。因此,研究界把它称为楚文化的支流。如:秭发县官庄坪遗址出土的小口方唇鬲、巷沿罐、碗形豆、斜肩鼓瓮等器物,与江汉地区典型的西周楚文化遗存面貌不尽一致。据史籍载,西周夷王时,楚熊渠封嫡嗣熊挚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曰夔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杜预注:“夔,楚同姓国,今建平秭发县”。《史记·楚世家》集解云:“夔在巫山之阳,秭归乡是也”。是知芊姓夔国地在今秭发县境。因此,有关学界将这一不同的文化遗存归于楚附庸国——夔于国的。 东周时期的楚文化遗址颁地域则更为广泛,仅在西陵峡两岸,发现有路家河、伍相庙、大沙坝、五家坝、水府庙、刘家坝、王马桥、曲溪口、土地庙、甲沟等数十处。归纳起来主要器类有陶鬲、豆、罐、盆、鼎、瓮等;陶质以红陶为主,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其文化性质仍属于楚文化系统,时代延续较长,特别是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遗物较多。上述文化遗存面貌,与江陵、当阳等地同期楚文化面貌极为一致,说明楚文化在此阶段的发展是巩固和统一的,印证了文献上所记,大约在春秋中叶前后,即“楚人来夔,以夔子归”的前后,楚国便直接统治了长阳西陵峡,与巴国在峡江互置关隘对峙。 东周时期,长江三峡地区还有一种与楚文化并存的巴文化遗存,这类文化遗存除少量的绳纹陶罐、陶壶、陶釜外,主要是反映在青铜器上,如巴东县和秭归发现许多巴式虎纹剑、巴式掌心纹矛、巴式虎纹戈、巴式柳叶矛等虎钮镦于、靴形铜刀、虎形铜带钩等具有特色的巴国青铜器。令人惊奇的是,上述这些青铜器主往与楚国青铜器出一地或一墓,有的出于楚地的巴人墓;有的则是出于巴地的楚人墓。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东周时期巴、楚两国文化在长江三峡地区发展和共存的历史实际。 古籍记载,后照为巴人始祖,巴国的主体是人,早期都城在枳(今涪临)。巴文化的分布地域空间,大体是北达秦岭,南及黔中,西连岷山,东至荆楚。楚人始祖为祝融,芊姓楚人是李连的后裔,早期都城在丹阳(一说秭发、一说枝江、一说丹淅)。楚文化极励之时,是南卷杨越,北达黄河,东并吴越,西连巴蜀,地半天下,浸染了南中国半壁河山。它经济奇盛,文赋纷华,堪与中原文化相匹。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

成都 一、历史沿革 成都为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4500年城市文明史,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四世纪,古蜀国王开明九世于“广都樊乡”(今双流境)“徙治成都”,构筑城池,是中国2300多年城址未变、城名未改、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历程、文化兴衰、历史文化遗产都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文化基因,4500年的文明史,2300多年的建城史,为成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青城山、青羊宫、宝墩、三星堆、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大熊猫基地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二、地域特色 成都的城市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形成了川西平原上“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特征。成都古城城市空间格局的传承性极强,至今仍保持着大城、皇城、少城的格局,府、南河环抱古城,形成“三城相重、两江环抱”的特征,并保留了的独特的道路网络。 三、历史文化资源 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分别为成都市和都江堰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分别为新都区、崇州市、邛崃市;中国历史文化

名镇6个,分别为安仁镇、新场镇、平乐镇、洛带镇、五凤镇和黄龙溪镇;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6处;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2项;历史文化街区12片;古树名木8459余株。 1、历史城区 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保护较好,目前仍呈现出“两江抱城,三城相重”的古城格局,街巷北偏东30度的走向得到良好保护与传承。着力保护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保护规划强化并划定自唐代传承至今的历史城区范围界限,延续历史城区街巷肌理与空间格局,重点保护“城水关系”,修缮城墙遗址等。 2、历史文化街区 成都市共规划历史文化街区18条。按照《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要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街巷肌理、空间尺度、历史风貌,保护与之相联系的建(构)筑物等物质形态和环境要素,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成都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3处,大致分为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几大类,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0处。自1961年以来,成都市先后有7批38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数量逐年增加,文化遗产得

(整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一、古董与古建筑------截然不同的态度 劫难------ 四大人为破坏:宗教、流失、战争、“建设” 二、百年来的保护理念与历程 较早源起欧洲,18世纪中 保护与修复,18世纪末 理论化与科学化,19世纪中 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国立法 1933年的《雅典宪章》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由文物建筑所在地段到历史街区 文物古迹的概念 保护的宗旨 四、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1976年《内罗毕建议》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延伸了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 拓展了保护的内涵 历史环境的五个方面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 进一步扩大保护的内容 1987年《华盛顿宪章》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确定保护意义、原则及方法等 历史地区保护的五个内容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纳入整体规划中去 五、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当今发展状况 保护对象不断增加 保护内容涵盖更广 保护深度加大(尤其是“软件”) 保护方法更加综合化 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定义 选定标准 七、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987年进入缔约国 到1997年底为止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一、建国前 1922年考古学研究所、考古学会 1926年考古发掘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国民政府的《古物保存法》 1932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及《条例》 二、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 三、以各种通知、指示、暂行办法和指定机构为主体的早期管理 四、1961年《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五、1961年第一批180处“国宝” 六、1976年《刑法》中的规定 七、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八、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 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 十、加强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十一、国际交流与接轨 十二、研究机构、决策机制 十三、法规与制度建设 十四、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 十五、1996年屯溪会议---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 十六、1997年建设部转发《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十七、1999年始专项资金援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一、中国名城的特点 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特色丰富 先规划后建造 类型多、差异大 文化职能 未曾衰落过的发展历程 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三、保护名城的思想的提出 四、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五、历史文化名城核定的标准和程序 核定标准 审批程序 六、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七、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中外名城的基本类型 一、欧洲名城的基本类型 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三门峡的历史文化五大特色

三门峡的历史文化具有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连接不断等特点。全市共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收藏藏文物近7万件。这些文物上自远古,下至明清时代,综合分析,有以下五大特色: 一是新石器文化。在三门峡的新石器文化中有“三最”:其一,最具文化魅力的是渑池县仰韶村,出土文物以彩陶为代表,又叫彩陶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仰韶文化遗址多达5000处。其二,最典型的是庙底沟文化。由于该文化主要图案以花瓣纹为主且不同于其他同期文化而被学术界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仰韶文化诸特征因素中传布最广的是属于庙底沟类型的。庙底沟类型遗存的分布中心在华山附近,这正和传说中华族发生及其最初形成阶段的活动和分布情形相像,所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其三,最大的遗址群是灵宝铸鼎原聚落遗址。目前基本调查清楚的有34处,其出土文物的断代认定正好与史书上记载的黄帝时期吻合,加之当地流传的许多有关黄帝的故事传说和至今仍延用的黄帝岭、荆山、夸父山、蚩尤山等地名,学术界初步认定这里是黄帝部落统一中原的定都之地。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分别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二是西周文化。以上村岭虢国墓地和虢都“上阳”城遗址为代表。上村岭虢国墓地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已发掘和探明的遗址多达731处。特别是第二次发掘和钻探,弄清了国君埋葬区的规模和遗址数量,发现了两座大型国君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是目前全国已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排列有序、跨越西周至东周之际的大型公墓。虢都“上阳”城遗址总面积60万平方米,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发现了具有明显城市特征的城墙、护城壕、宫殿、供排水、作坊等遗迹,被专家确认为虢国都城遗址。这一发现,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上溯到3000年前。 三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一个流域性的涵盖范围较广的概念,但在三门峡地区具有四个明显特色:第一,在黄河流经线上,三门峡是离黄河最近的两个城市之一(另一处为甘肃省兰州市)。不同于兰州的是,在三门峡,黄河流势平缓,水量增大,且两面环绕城市,形成独特的水城一体景观。第二,在黄河入三门峡境内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如铸鼎原遗址群、函谷关、古陕州城、虢国墓地、仰韶村遗址、周桓王陵遗址等。古陕州城是离黄河最近的一座古城址,有2000多年历史。第三,有中游向下游过渡段独特的自然景观,如黄河三门峡谷、白浪峡谷等。第四,有万里黄河第一坝。坝区不仅有独特的峡谷地貌,有中流砥柱、梳妆台等千古名胜,还有大禹斧劈三门的神话 四是宗教文化。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圆寂后葬于熊耳山下空相寺,今有达摩塔及梁武帝萧衍所题“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古碑为证。空相寺是曾与白马寺、相国寺、少林寺齐名的河南佛都四大名刹。此外,义马的鸿庆寺和市区的宝轮寺也曾是北魏和盛唐时代三门峡地区的著名佛教寺院。至今尚存降魔变浮雕和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其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极高。这三座古寺名迹是佛教文化在三门峡地区兴盛和发展的最好物证。 道教成教于东汉,但被道教尊为教宗经典的《道德经》却是东周时期著名哲学家老子在函谷关写下的。《道德经》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本已有250种之多,成为仅次于《圣经》之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老子的《道德经》同函谷关一样,名人、名著、名关已成为道家文化在三门峡留下的千古不朽的文化圣事。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目录(2013)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区) 我国已有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整名单):国务院曾于1982年、1986年、1994年先后批准了三批共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01年起开始单独批复增补,至2013年7月烟台列入为止, 先后增补了24个,总数达到123个。其中2007年增补的海口市与第三批中的海口市琼山区有时合并算为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总计122个。122个文化名城按省域分布,最多的是江苏,有11个;其次是山东9个;河南和四川则分别有8个;广东有7个。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 这些村镇分布在全国二十五个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古名夷陵“彝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雍正年间改称“宜昌”,意寓“宜于昌盛”,是一个有着27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是三国时期夷陵之战主战场,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肺”的宜昌,拥有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等百余处水电枢纽工程;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也都在宜昌,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湖北唯一)、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湖北唯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辖五区三市五县,区域面积2.16 万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末宜昌城区人口,共159.8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4.80万人,流动人口约35万人;居住人口以汉族、土家族等民族为主。宜昌市总人口约399(2008)万。全市经济及综合实力仅次于省会武汉,是名副其实的“湖北省第二大经济体”及“湖北省综合实力第二强城市”。 宜昌的自然特色 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 宜昌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流经市域237公里,清江流经市域153公里。此外,还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99条。宜昌市内河流总长3793公里,河流密度计每平方公里0.18公里。水能蕴藏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量达2500万千瓦,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装机21台,总容量27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57亿千瓦小时;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装机4台,总容量120万千瓦;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本市的三斗坪镇,东距宜昌市城区40公里;设计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83亿千瓦时;还有高坝洲电站、水布垭电站等五个大中型水电站和已建成的387座小水电站,装机总容量将达2300万千瓦,年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从而使宜昌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建设基地,并将成为全国的能源中心。“三峡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电城”。 旅游资源驰名中外 宜昌市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公布的40佳旅游城市;2000年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目前正在向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城迈进。 宜昌境内拥有国家级AAAAA级景区一处,国家级AAAA级景区10处,分别为:宜昌市柴埠溪峡谷风景区、宜昌西陵峡口风景名胜区、宜昌车溪民俗风景区、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长江三峡工程坛子岭旅游区、三峡石牌要塞旅游区、宜昌市三游洞风景区、三峡大瀑布风景区、宜昌九畹溪风景区、清江画廊度假风景区,其总量目前居湖北省首位。国家3A级景区13处,是不折不扣的旅游名城。 全市已开放的旅游点350多处,享有盛誉的有100多处,长江三峡画廊及三峡水利工程坝址中堡岛、葛洲坝水利枢纽为全国旅游热线,世界著名。长江三峡四百里画廊在1985年被列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1年又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热点。三峡之一的西陵峡,位于本市境内,其奇峡险滩,令人叹为观止,有“西陵山水天下佳”之称。这里还有历史悠久的巴人遗址和三国古战场遗址,被誉为“三楚名山”的玉泉山,“天下四绝”之一

巴楚文化-讲

巴楚文化——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 大约从两周之际起,包括宜昌地城在内的峡江地带就成为巴楚交错地段了,它作为从古到今存在于巴楚交界地区的人类学文化,是最能反映、体现、代表宜昌地域文化的面貌与特色的了。 巴楚文化内涵: 其一,以虎钮镦于、巴楚兵器、巴楚编钟为主要标志的青铜冶铸工艺;其二,以原始蛋壳彩陶到东周抛光涂胶黑皮陶为代表的制陶工艺; 其三,虎座飞凤和虎座凤鸟悬鼓为标志的漆工艺; 其四,以于栏式、吊角楼式建筑为特征的建筑技艺; 其五,以屈子哲学及屈骚、宋斌为代表的巴楚文学; 其六,巴楚乐舞。近些年,由宜昌市歌舞剧团创作排演的作品,并连续获得了国家文华大奖。例如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土家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三游洞等单位复制排演的《巴楚乐宫》等。 在精神文化领域里,楚文化最神奇的部分巫文化;在物质文化领域里,巴、楚文化交流有着更多的文物考古实证,七十年代末,我国考古界曾首先在宜都古老背、红花套找到了许多相当于商周时期的早期巴人遗址,许多陶器同四川新繁水观音的早期蜀人遗物极为一致,这里的巴人文化绝非从当地的原始文化发展而来的,当是巴文化沿清江而到达长江之岸的。

风俗习惯方面如楚人的“尚左之风”。至今,在巴人后裔土家族聚居地,就有先择住房的地形,以两侧的山左高右低为好的习俗,并留下了谚语:“左青龙,右白虎,又安静,又热乎”“宁可青龙高万丈,不能白虎抬头望”,青龙、白虎分指两侧的山,以后传世。而巴人喜唱“竹枝”(巴人的民歌)也为楚人所极力仿效,早在楚郢都广为流传,一如顾况在《竹枝词》记载的那样:“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赏析论文

曲阜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学院名称: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助教:×××(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时间:2015年1月20日

曲阜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摘要: 文化影响力逐步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与集中合理的展示,不仅能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助力。曲阜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列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孔府、孔庙、孔林”被评为5A级旅游景区,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综合原始文明、古城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与文明进程中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的保护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 曲阜;三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正文: 一、前言: 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1982年,成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虽然比较小,但知名度和影响力却是世界级的。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古老朴素的城市风貌闻名海内外,受到国内外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重视。笔者的家乡距离曲阜非常近,基于对曲阜的了解,对其城市保护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简单剖析,并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进行回顾与思考。 二、城市历史要素 2.1城市自然环境 2.1.1地形地貌 曲阜北、东、南三面环山,有凤凰山、九仙山、石门山、防山、尼山等百余座山头分布,中西部是泗河、沂河冲积平原,位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境内最高点是北部的凤凰山,海拔548.1米,最低点在西南部的程庄,海拔47米,城区中心海拔60.5米。 2.1.2自然气候 曲阜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温带季风影响显著,冬天干冷,夏天闷热,春秋季节短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