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南文化

论闽南文化
论闽南文化

论闽南文化

——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辩识

刘登翰

一、作为讨论前提的几点认识

闽南文化是衍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经由移民的携带,南徙入闽后形成的闽文化在闽南地区发展的一种亚文化形态。闽南文化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下位文化,可用下面的图示简略表明其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

中华文化——汉民族文化——闽文化——闽南文化

因此,在进一步探讨闽南文化的类型、形态和特征之前,有必要就闽南文化的形成提出几点认识,以作为讨论的前提和基础。鉴于这些认识大都已为学界所多次论述,这里只略加说明而不作展开。

1.闽南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它基于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古代福建是南方百越族之一支——闽越的活动地区。秦汉之际,中原地区已进入以汉文化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封建社会,而福建尚是以闽越文化为基础和表征的部族社会。自永嘉以后直至两宋,因北方战乱等原因而不断南徙入闽的中原汉族移民,在把闽越族及其文化融入其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社会的人口主体;同时,随同移民携带而来的中原汉族文化,也成为福建社会建构的文化基础。随着中原移民由闽北逐渐进入闽南,也把中原文化带入闽南。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无论闽南社会和文化,还是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在历史上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社会和文化。对闽南和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这一性质的认定,是我们认识和分析闽南文化的历史出发点。

2.闽南文化的形成,是漫长历史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中原移民入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开始,至12世纪的宋室南迁达到饱和。800年间经历了东西晋、南北朝、隋、唐和两宋,出现过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唐代初期的陈元光入闽,唐末五代的王审之治闽和靖康之难的宋室南渡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不同朝代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不同时期发展的中原文化,如年轮一般地沉积在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文

化之中。这也就是说,闽南文化不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原文化的植入,而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原文化的历时性积累,如地质考古中的文化层一样,是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这从闽方言及其各个次方言与中原古语关系的追溯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原移民在从晋末到南宋长达8个世纪的持续性迁徙,赋予了闽南文化贮存和承传中原文化的历史丰富性。另一方面,闽南文化又是闽南社会发展的结果。南宋以后,福建作为中原汉族的移民社会,已进入了成熟的定居社会阶段,有着一千多年的自身发展历史。特别在明清及近代以来,福建——尤其是闽南,处于外来殖民势力挟带的资本主义商业文明冲击,和封建王朝为抗御外来侵扰而坚持文化守成的反复“禁海”与“开海”中。来自内外的两股压力,既唤醒了闽南社会的民族意识,也激活了闽南文化的海洋人文精神。因此可以说,闽南文化不是静态地接受中原文化的移入,而且是动态地经历着自己的特殊发展。概而言之,闽南文化是渊源于汉晋,成熟于两宋,发展于明清,在近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以中原文化为基础,涵化和发扬海洋人文精神,从而逐渐形成的区域性文化。

3.闽南文化是一种本土性的文化。大凡移民社会都有两种同时发生的过程:一是移民社会向中心社会看齐的文治化(或曰内地化)进程;一是中心文化与移入地的文化因素互相融合和涵化的本土化进程。所谓“文治化”,是以移出地的中心文化作为移入地社会建构的基础,以使移民社会与中心社会同质和同步发展;而所谓“本土化”,是随着移民后裔的逐渐土著化,移出地的中心文化受到移入地的地理和文化因素影响而呈现出新的本土形态。影响中原文化移入闽南之后发生本土化变异的因素主要是:⑴闽南迥异于中原的海洋地理环境;⑵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闽越土著文化的遗留;

⑶闽南地区涉海的历史发展与遭遇。三者共同指向了闽南的海洋文化精神。因此,一方面,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在闽南社会的建构,使闽南文化纳入在汉民族文化的中心体系之中,这是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共性;而另一方面,融入在来自中原汉文化之中的海洋文化精神,突出了闽南文化的本土性特征,形成了闽南文化的个性。

以上三点应当成为我们深入讨论闽南文化的认识前提。

二、关于闽南文化的类型

闽南文化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文化?论者纷纭,然却缺乏深入讨论。概而言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意见

1.闽南社会是源之于中原的移民社会,闽南文化在本质上是随同移民携带而南播的中原文化。中原移民不仅成为闽南社会的人口主体,中原文化还成为闽南社会建构的基础和发展的主导。因此,无论从文化的本体还是文化的功能上看,闽南文化应和中原文化一样,属于大陆性的文化。

2.闽南为濒海地区,中原移民到来之前是海洋民族闽越族活动的区域。闽越族虽在汉武帝以后逐渐融入于汉族,但其在固有区域上遗留下的海洋文化传统,仍深刻影响着闽南地区的发展。宋元以后闽南迅疾的经济发展,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贸易大港和海外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便是对这一海洋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播入闽南后出现的本土化形态,主要也体现在对海洋文化的涵化,其迥异于中原的海洋环境所形成的海洋文化精神,是闽南文化特有的品质。因此,闽南文化应当是海洋性的文化。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各有其理。但是在辨析上述两种意见时,我认为:首先必须弄清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这两个概念从何而来?所指为何?论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

我在《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①一文中曾经说过:所谓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其提出源之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黑格尔在该书“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一、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二、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三、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本性。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居民生活有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收获……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但他们以

海作为陆地的天限,闭关自守使他们无法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第三种类型以海洋民族为代表。当他们“从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便以智慧和勇敢,超越“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的平凡的土地,走向大海,进行征服、掠夺和追逐无限利润的商业。毫无疑问,黑格尔是以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来否定和贬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当他进一步以这三种地理类分来“观察和世界历史有关的三大洲”时,这一倾向更暴露无遗。他认为:“阿非利加洲是以高地作为它的主要的、古典的特色,亚细亚洲是和高地相对的大江流域,欧罗巴洲则是这几种区别的综合。”然而,“非洲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到自觉的历史的光明”,因此“它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它没有动作和发现可以表现”;而亚洲,虽然是世界历史的起点,“精神文明从亚洲升起”,但世界历史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亚洲是绝对的“东方”,而欧洲是绝对的“西方”,亚洲“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联系,完全只是由于其他民族把他们寻找和研究出来”。唯有欧洲,才是“世界的中央和终极”,“绝对地是历史的终点”。②

黑格尔的世界体系明显地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偏见。因此,建立在黑格尔历史哲学基础之上的以大陆文化(黄色文明)和海洋文化(蓝色文明)来区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从而认为大陆文化是保守的、苟安的、封闭的、忍耐的,海洋文化是冒险的、扩张的、开放的、竞争的,便是基于这种偏见的言说。尽管黑格尔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在解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区别不同的文明类型上有着合理的内核,但其历史偏见的片面性和内在逻辑的悖论则常为学界所质疑。因此,当我们为了说明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而沿用黑格尔关于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概念时,许多学者都倾向于只在人地关系的本体论意义上,把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作为区分文化类型的概念来使用,而不先验地赋予这两种文化带有黑格尔偏见的价值判断。

讨论闽南文化所涉及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概念,亦应作如是观。

著名历史学者杨国桢在论及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时曾经指出:“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过农业部族和海洋部族争胜融合的过程,中华古文明包含了

向海洋发展的传统。在以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王朝体系形成以后,沿海地区仍然继承了海洋发展的地方特色。在汉族中原移民开发南方的过程中,强盛的农业文明,吸收涵化了当地海洋发展的传统,创造了与北方传统社会有所差异的文化形式。南中国的沿海地区,长期处于中央王朝权力控制的边缘区,民间社会以海为田、经商异域的小传统,孕育了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基因。”③这一段论述恰好说明了闽南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由移民携带来自中原的大陆文化,与闽南当地的海洋文化因素互相涵化的过程,也就是闽南社会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闽南从中原移民南来之前的蛮荒之地,走向与内地一体的社会建构,其文治化的实质是中原化。因此,中原文化对闽南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础的和主导的作用。但同时,中原文化进入闽南之后必然出现的本土化转变,其核心是对闽南海洋文化因素的吸收。这是一个双向互动、互相涵化的过程,在这里,闽南文化不仅包含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两种因素,而且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这种现象恰如内陆河流奔向大海而在大陆与海洋交界的出海口所形成的三角洲。因此,我们可否用闽南文化是从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来予以概括。

所谓“海口”,本来是一个地理学的名词,它通常用来说明内陆河流与大洋交汇的地方。在海口的周围,从内陆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往往是土地最为肥沃、物种最为繁富,也是人口最为稠密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以“海口”来说明闽南文化的类型,一方面是对闽南地理环境所作的概括。闽南位于福建东南部的濒海地区,是晋江、九龙江的出海口,面对台湾海峡这一沟通北中国海和南中国海的黄金海道,北上可抵日韩,南下直达东南亚诸国,以此与世界发生广泛联系,是典型的“海口型”的地理区位。另一方面,闽南地理环境的海口型,也带来了闽南文化的“海口性”。

所谓闽南文化的“海口性”,其涵义有二:一、从中华文化的内部看,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播之后接受闽南海洋地理环境和海洋人文精神的影响,出现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与涵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的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内部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汇。二、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关系看,闽南是中国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交会、碰撞、融摄和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先发地区。外来的异质文化,在晚近400多年来,无论来自西方或来自东洋,也无论是以和平的传播方式,还是以血腥的殖民方式,都是最先在祖国东南海疆的闽粤两省(闽南是其最敏感的前沿地带)发生,而后才逐渐北上进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闽南地区这一特殊遭遇的历史契机,使闽南文化包容了不同文化的多元交汇,它正负值具存地赋予了闽南文化特殊的形态。无论在中华文化的内部还是外部,闽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区位,都犹如泥沙俱下、龙虫并存的海口,汇百水而成淤,其本身就是一种形态独特而包蕴丰富的文化景象。

三、关于闽南文化的形态

文化的俗、雅之分,只是就文化的表现形态所作的一种大致的区别。闽南文化常常被视为是一种俗民文化,这当然不是闽南文化的全部涵义,而只是就其所呈现的独特地域色彩和个性而言。

所谓俗民文化(或称俗文化、常俗文化),是指以俗民为主要载体和对象,建立在他们生活传统、信仰传统、社区组织传统和经验传统基础之上,比较朴素、粗糙,因而带有一定自发性、非理性和传承性的那一部分文化现象。比如我们常说的方言、俗谚,、民间习俗、民间信仰、饮食习惯、口传文学、民间谣曲、戏剧、歌舞等等。这是一种带有很大民间性的常俗文化,是体现文化地域色彩和个性的最主要代表。它不尽相同于与之相对应的士人文化。所谓士人文化(或称雅文化、精英文化),一般是以士人(士和士大夫)为主要载体和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对前人实践和经验(包括俗民实践和经验)进行整理概括,扬弃提升,从而成为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富于理性色彩的知识谱系和社会意识形态。比如我们常说的社会制度、法律规约、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及各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等等。它常常由文化的表层进入文化的深层,从社会的基层进入社会的上层,成为统治阶级倡导和支配,并用来制导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因此,相对于俗民文化的下层性和民间性,士人文化带有浓厚的上层色彩和官方色彩。二者既互相依赖和渗透,又互相对立和

排斥。一方面,士人文化是对俗民文化的综合概括、扬弃提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士人文化源之于俗民文化。另一方面,士人文化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又对俗民文化起着制约、规范和改造作用,使俗民文化不致超越一定体制下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规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疆域广大的国家中,士人文化更多地表现出整合统一的文化共性,而俗民文化则更多地体现出独特地域的文化个性。二者所形成的正是文化结构中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来考察闽南文化,毫无疑问,从文化的构成上看,闽南文化应当全面包括士人文化和俗民文化两个层面。尤其在闽南社会从边缘向中心靠拢的文治化进程中,士人文化的某些特殊表现,如朱熹在闽南的儒学教化,李贽富于叛逆性的文化思想,等等,都应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但闽南作为后发展于中原的移民社会,欲了解其文化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则不能不深入闽南的俗民文化。这是因为:一、俗民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以移民自身为载体,最先进入闽南,并与闽南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发生融合而产生变异,形成源于中原又异于中原,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形态。它奠基于民间,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相对而言,士人文化是后发的,主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体现于上层,其对民间的影响要薄弱的多。因此,俗民文化是闽南文化形成的最早、也最基础性的文化因素。二、闽南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经历着中原化(即内地化、文治化)和本土化二个互相涵化的双重过程。如果说移民社会的本土化进程,所带来的是对移民母体文化分殊化的地域形态,是以俗民文化为代表的同中之异;那么,与移民社会本土化进程同时发生的文治化(中原化、内地化)进程,则是移民社会对母体社会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是通过士人文化将分殊化的地域文化整合在中华文化统一体之中的一种异中之同。因此可以说,士人文化表现的是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一体的共同本质,而俗民文化则更多地体现出闽南文化自身独特的色彩与个性。

《大英百科全书》在解释“民俗”一词时认为:“民俗,是普通民众始终保存的、未受当代知识和宗教影响的、以片断的、变动的或较为稳定的

形式存在至今的传统信仰、迷信、生活方式、习俗及仪式的总称。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及起初被排斥在外的物质文化的某些方面也属其范围。”在这个解释中,作者强调了民俗的主体(普通民众)、未经当代知识影响的特征,以及作为生活方式的信仰、习俗和仪式等传统。这是文化的世俗形态,与本文所称的俗民文化可以互证、互通甚或互名。

俗民文化作为闽南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景观,主要表现在以下诸个方面:一、闽南的方言与俗谚;二、闽南的民间习俗;三、闽南的民间信仰;四、闽南的饮食、衣着等行为习惯;五、闽南的民间文学;六、闽南方言谣曲、戏剧与歌舞;七、闽南民间工艺与器物。当然还可以列出一些,但仅上述诸端,就足以展示闽南文化的特殊风貌。一个初抵闽南的外乡人,往往首先是从充满中原古音的闽南方言,涵化大陆与海洋的风俗礼仪、秉承闽越族信鬼重祀的众多地方神信仰,以及庄谐相生的民歌、戏曲、歌舞中,走近和认识闽南的。俗民文化成为闽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态,便是不言而喻的必然。

四、关于闽南文化的特征

文化特征是文化发展中受地理、人文等诸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独特色彩与个性的表征。它既呈示为一种外在的地域形态,也内化为一种潜隐的文化性格。文化作为社会内在的构成因素和外化的存在形态,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渗透在文化之中,使其特征也呈现出多重色调的对立统一关系。闽南社会本质上的移民性质,在它同时实现的内地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进程中,给闽南文化留下深刻烙印。我们在考察闽南文化特征时,无论其海口性、边缘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常会发现这些特征都存在着悖论式的两重性。这些体现着闽南文化内在矛盾的两重性,恰正是闽南文化源之于闽南社会的重要表征。解读闽南文化特征这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是我们深入认识闽南文化的关键。

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再做一点简略分析:

1.“远儒”与“崇儒”的文化辩证。这是闽南文化的边缘性所带来的之一。两宋以前的古代福建,相对于汉唐以来就进入封建社会鼎盛发展的中原地区,是未臻开化的蛮荒之地。而在福建内部,闽南的开发更后于闽北。

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这种迟缓发展的边缘状态,不仅在地理区位上远离中原的政治中心,而且在文化上也远离中原的儒家教化。这种文化上的“远儒性”,使福建(尤其是闽南)文化较少或较晚受到儒家文化的教化、规范和制约,也比较充分地发育了古代闽越文化遗留的海洋人文精神,从而表现出更多非儒家正统和规范的叛逆精神和自由性格,也更易接受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两宋以来福建社会的发展,既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在尽其地利发挥海洋经济优势的同时,努力进行儒家文化建构。积数代的传衍至南宋朱熹的出现,把福建从“远儒”的蛮荒之地变成“崇儒”的理学之乡。朱熹过化闽南,以泉州收获最丰。据傅金星《泉贤著作述评》统计,唐代泉人著作仅20余种,至宋朝则达412集2200多卷,明朝有1100多部,清朝有800余部。朱熹盛誉泉州为“满街都是圣人”,由此可见一斑。从“远儒”到“崇儒”,构成了闽南文化悖论式的两面。“远儒”的边缘性,非正统、非规范的叛逆性和异质性,形成了闽南文化性格自由、开放的一面。而“崇儒”的文化守成,又把“远儒”的游离和叛逆规约在一定体制可以容忍的限度之内,使闽南文化原生成分的异质性内涵,包容在与中原一体的儒家文化之中。二者的对立、涵化,制约和反制约,互相激发,展示了闽南文化丰沛的活力。闽南文化特征色调丰富的复杂性格,几乎都可从这一文化辩证中找到它的某些根源。

2.“安土重迁”与“走向大海”的精神涵化。闽南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南播入闽后发生变异的一种地域形态。农耕文化十分重视人与土地的关系,这是因为土地开发的长期性和从播种到收获的周期性,使人不敢轻易离开土地。

中国封建社会便是在这种人地关系的基础之上建立血缘的家族制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它形成了中国农业社会“安土重迁”的文化观念。然而当有限的土地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的生存需求时,人们便走上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的移民道路。移民文化是一种“人在路上”的文化。从“安土重迁”到“人在路上”,是一次极大的文化变革,它意味着对固有人地关系和文化观念的解构。尽管移民的最初目标,是通过垦殖建立新的人地关系,最初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也是如此,中原的农耕文化才能够经由移民的携

带而成为闽南社会建构的基础。

然而,闽南濒海的自然环境与早有承传的海洋人文,其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对困于土地的移民,尤其是逐渐适应了海洋环境的移民后裔,具有更大的诱惑力。于是一部分移民便再度打破这种新建的人地关系,毅然走向大海。从陆地到海洋,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海为田,发展近海养殖和捕捞,它基本上没有摆脱农业经营的范式;二是进行海上贸易,这就相对彻底地抛却了传统以农为本的土地经营,走上被农耕文化视为舍本逐末的商业化道路。闽南文化便在重新建立人地关系和再度打破这种关系的反复与流动中,涵化了大陆和海洋两种人文精神。在“安土重迁”与“走向大海”,重农抑商与弃农从商的互动与互补中,实现了对祖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双重认同。闽南人在淡化了土地情结之后,“安土重迁”的物质性依赖,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对敬祖认宗的精神性寄托。它既是对文化本根的中原故土和血脉衍派的追思溯源,还是对闽南开基祖及其本土文化的眷顾认同。尤其是离开土地远走他邦的海商,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故园情结和念祖情怀。闽南堪称全国之冠的各种宗族活动,以祭祖认宗和修谱续世为核心,聚合了流散世界各地的同族共姓,把对祖根与本土的双重文化认同,融而为一,便是典型的例子。

3.拼搏开拓与冒险犯难的拓植性格。中原移民南入福建而抵闽南,除了政治原因的战争移民外,大多是以拓展生存空间为目的而从事土地垦殖的经济性移民。其移民类型是从国内开发较早的先进地区向开发迟缓的后进地区的迁徙。比起移出地,移入地的自然条件虽好但未臻开发的蛮荒状态,迫使在恶劣环境中从事拓垦的移民,必须具有加倍坚韧、勇毅的勤俭拼搏精神,才能立足。久而久之,环境改变了,而世代相承的这一精神却更凝定。这是闽南文化性格最值得肯定和弘扬的一面。但同时,未臻开化的环境,还意味着社会教化和规范的不足,它导致了本来就具有叛逆性格的闽南人养成蔑视中心与权威而好逞一已之勇的行为习惯;尤其在行政力量难以充分到达的领域,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不靠官方(因为不可靠),而只好依赖民间力量的争勇斗胜,从而进一步养成了闽南人的强捍民风和造成社会的失范。而规范不足的行政法规,也常留有疏忽和漏洞,可供逐利谋私

者钻营。闽南社会环境的这些特殊性,使移民面对土地拓植的拼搏精神,在转向社会后则往往转化为冒险好斗,甚至不惜违法犯难。移民拓植性格的这正负两面,在社会现代化未臻成熟进程中,迄今仍常常顽强地表露出来,成为我们今天分析闽南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侧面。

4.重名尚义与务实逐利的商儒之道。尊儒重教,是闽南文化的重要传统。儒学教化,广被各业,成为闽南的一种社会风气。朱子称泉州“满街都是圣人”,当然并非说泉州全城都是堪以称圣的儒学大师,而是广指儒学教化的广泛普及。闽南人的性格向以肝胆尚义、接物以信、慷慨乐施、好打不平为特征,便是儒家君子之风与侠义精神的衍化。此风也延及向为农耕文化视为舍本逐末、无商不奸、无奸不富的商贸文化。然而与此有别,闽南商风也深受儒学教化的影响,南宋诗人刘克庄曾云:“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便读书;唯有剌桐南廓外,朝为原宪暮陶朱”(原宪为孔子学生,陶朱即商人始祖范蠡的别称),生动描绘了闽南亦商亦儒的风气;宋元时期,为了商教结合有利贸易,甚至“请建蕃学”,即申请为外国商人子弟和中国商人举办专门的语言文化学校。闽南的商儒之道,以诚信为本,重道思义;在商业经营中,务实求利,一洗所谓“君子言于义,小人言于利”的伪道学之分,而是寻求“以义化利”,在获取利润之后通过乐善好施、回报乡梓来使义利一致。这一传统延续至今,这是闽南商儒文化的积极一面。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闽南商儒文化还存在的负面局限,如庄国土在《闽南人文精神的特质和局限》中一针见血指出的,其缺乏坚定政治理念和大团队精神,使闽南商人“勇于冒险开拓而拙于精明策划,注重眼前利益而疏于长期和群体战略”;虽然“泉州人个个猛”,但只愿当“头家”而不肯做“伙计”,“都想占山为王而缺乏整合意识”;“惯于在利用中央政策漏洞或疏于防范中求发展,从而养成对自上而下的法规法令不甚遵从的民俗”。这种“极端功利主义”和“极端冒险主义”的短期意识,使闽南商人在竞争中“注重实用性,缺少创造性”,“更疏于社会的法制建构和高层次的人文教育。”④这些痛彻的针贬,加深了我们对闽南商儒文化更深刻的辩证思考。

5.文化守成与开放多元的兼容统一。闽南文化的濒海环境,使其处于外来异质文化不断交会和碰撞之中。

从宋元开始,迄及近代,这种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外来商贾的携入,以宋元时期最为典型。彼时泉州已成为与亚历山大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世界各国商人的不断东来,并入住定居,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习俗和信仰,延留至今。以宗教为例,彼时泉州不仅有本土佛寺和道观,还有外来的伊斯兰清净寺、天主教堂、景教庵庙以及印度教寺,使小小泉州成为世界的宗教博物馆;二是闽南人“过番”,不仅蹈海踏浪远播了中华文化,在回望故园的不断往来中,也带回了色彩缤纷的南洋文化;三是自明清以降,东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挟持其政治、军事、经济的强势,进行文化的强行输入。三者无论是用和平传播的方式还是以战争强制的手段,在导致闽南走向开放的过程中,也促使闽南文化在保持民族文化和纯洁性、完整性的文化守成中走向兼容。

尽管各呈特色的外来异质文化,无论是阿拉伯的、东南亚的、日本的还是西方的,曾长时期大举进入闽南,但都未曾动摇闽南社会的中华文化基础和主导,而只是将外来异质文化涵化在中华文化的闽南区域形态之中,成为闽南文化的一种特色。宋元时期多种宗教进入泉州,就为儒家传统的“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所化解和涵纳;而定居泉籍的阿拉伯商人后裔,在漫长的历史传衍中,也被全部汉化。漂洋过蕃的东南亚华侨在往返故园和新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新民俗,如“脱草鞋”、“送顺风”等,也都体现着闽南民俗的特色。文化守成和文化兼容是闽南文化在面临多元异质文化交会、碰撞中的两面,表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融摄力,是闽南文化开放多元的基础。

注释:

①《闽南文化的地域特征》载《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7}

②见黑格尔著《历史哲学》第132—147页,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

③杨国祯《明清中国沿海与海外移民》第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④参阅庄国土为中国民系<闽南>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提交的论文《闽南人文精神的特质与局限》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

《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 平山中学留庆祝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部,倚山面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江河纵横交错,盛产稻米、蔬菜、花果、以及香菇、竹笋、莲子、薏米、麂、[矢鸟]、鹧鸪、石鳞等山珍野味,沿海地区更盛产鱼、虾、螺、蚌等海产佳品,为烹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个地方菜所组成。福州菜清鲜、清爽,偏于甜酸,讲究调汤,善用红糟作配料,如炝糟、拉糟、煎糟、醉糟、爆糟等十多种,尤以传统名菜“淡糟炒香螺片”、“醉糟鸡”、“糟汁汆海蚌”等最为著名;闽南菜也具有清鲜、清爽的特色,并且以善用甜辣调料而著称。使用的甜辣调料有辣椒酱、沙茶酱、芥茉酱等,如“沙茶焖鸡块”、“芥茉鸡丝”、“东壁龙珠”等菜肴都属于闽南的特殊风味菜,闽南菜则偏咸、辣,多以山珍野味为原料,具有浓厚的山乡风味,如“油焖石鳞”、“爆炒地猴”等为其代表菜。 闽菜突出的特点是汤菜较多,烹法以炒、煨、[火局]技术而特殊,其代表菜有佛跳墙、七星丸、沙茶鸡丁、生煎明虾、柴把鸭、荷包鲫鱼、菜干扣肉、全折瓜等。闽菜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烹饪原料是烹饪的物质基础,烹饪质量的保证。在烹饪作用的发挥,烹饪效果的产生和烹饪目的的实现诸环节中,烹饪原料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当地勤劳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为后代创造、选育、聚集了丰富多彩的烹饪原料:这里有广褒的海域,漫长的浅滩海湾,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透光性好,海水压力不大;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等江河又带来丰富的饵料,水质肥沃,加上又是台湾暖流和北部湾寒流等水系交汇处,成为鱼类集聚的好场所,鱼、虾、螺、蚌、蚝等海

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婚嫁习俗 结婚在诏安民间称为“嫁娶”,由于各种礼品都得贴上红纸,门口要贴红联,故又称结婚为“做红事”、“喜事”或“好事”。结婚的环节是很多的,首先要择日(用男女的生肖、出生日辰,由算命先生或懂阴阳五行术数的专业人士,按五行相生相克去挑选一个所谓黄道吉日),婚期择定后,男女在十二天前要“行聘”(如男方入赘,就不用这项)过去,所谓“行聘”实际是送彩礼行聘送礼主要包括:聘金、酒、肉、大饼等,后来改为衣料、金银首饰、食品和其他用品,并议明数量,实际上是变相买卖。女方在收到礼品后,便全面准备嫁妆。在制新衣服中,一定要制二套“象头衫裤“(用白布制成的贴身衣裤,这种衣裤结婚后一般不穿,留为百岁后收殓的内里衣裤)。 嫁前姑娘要“挽面”,(先由一个中年妇女用粉抹姑娘的脸,然后用二支纱线交叉松紧拉动,拨掉脸上汗毛)表示成人。姑娘出嫁距今五六十年前是坐轿。轿分两人抬(小轿)或四人抬(大轿)到夫家门口,还有一套仪式:女婿要踢轿门,公公要用米筛引媳妇进门。后来没有轿子也,改为步行,有了自行车以后,出嫁时改骑“脚车尾”(自行车后座,现在改坐轿车),新娘穿新衣服,头发扎红头绳,插红石榴花(纸制的),过去女方如果嫁妆多的要装在嫁妆匣里,每匣二人抬着,沿途让人观看。陪伴新娘到新郎家的,要有一个中年妇女(俗称“指古妈”负责孝礼节),还有一个男孩,手执枝叶齐全的榕树枝,叫“拖青”寓意婚后的日子如榕树般茂盛长青。对抬嫁妆、拖青的人称为“青奴”,结婚双方都热情招待,每人并送一个红包。 新娘一般应在中午前抵夫家,下午由新郎伴同吃“新娘桌”,旧上摆十二碗菜,由“指古妈”代新娘夹菜,每夹进新娘碗里一种菜,就要说一句顺口溜的吉利话,如“吃鸡,百岁好夫妻”、“吃猪肚,好性素(好脾气)……等等。”新娘桌“要庙在洞房里,过去“吃新娘桌”要点一对红烛,表示洞房花烛。桌上摆一个红斗,内装白米,上插一把红尺,一把戟,一个红竹筒。表示婚后财丁兴旺,百年偕老。吃“新娘桌”时,村里的人可以挤围在周围观看。 晚上是闹洞房,闹洞房的花样很多。新人睡前还有两个节目:一是新郎新娘要搓“合房圆”(合读鸽)这是搓一种糯米浆的红团子,寓意——和合之意,一种是由新郎的弟侄辈(年纪几岁)一人,登床翻滚,寓意——婚后早生孩子之意。第二天,新娘对长辈要拜茶(请长辈吃密枣,长辈要赠送礼物或红包等),第三天新娘一早要下厨,饭后要回娘家“做三日客”(也有十二天才回娘家的),去时要带饼、肉和糖果,在娘家不能过夜,傍晚要赶回来。路途遥远的也有改为“做满月客”,去时可住3~5天,回来时,新娘的小弟弟(或堂弟)要带一瓶花生油,称巡油,婆家要宴请小舅子。捧油寓意——“添丁”的意思。女儿回去时,娘家要送一对童鸡,寓意——传宗接代。

(完整word版)大学生闽南文化保护知识竞赛决赛题目

大学生闽南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大赛 决赛试题 1、各代表队基准分为100分,在此基础上通过竞赛增减,比赛结束依据各 队得分高低排定名次。 2、结束后如出现平分,加试一题以决出名次。 一、必答题 1)嫩饼也称“煎饼”,类似春卷,为闽南什么时节的特色名菜。 A清明B中秋C端午D除夕 2)厦门作为最早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它除了以泉州和漳州菜路为主体, 亦兼收了粤菜和另一种什么菜的风味。 A湘菜B川菜C粤菜D西餐 3)下面哪句话可以形容泉州饮食风气。 A 日日酱瓜豆鼓,终年不知肉味。 B 饭稻羹鱼 C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 D 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 4)以下哪位民间艺术大师不是木偶艺术大师: A蔡文通B杨胜C徐竹初D黄奕缺 5)以下哪一位总结出歌仔戏杂碎调,为歌仔戏的发展奠定基础,他创作的 许多歌,至今还在闽南民间广泛传唱。并被称为是闽南音乐和闽南方言 的集大成者,有着“闽南第一戏仙”之誉。这个人是: A唐美云B王海玲C邵江海D何凤珠 6)以下哪个福建民间信仰是起源于闽南地区:

A临水夫人B妈祖C清水祖师D护国尊王7)以下哪种民间舞蹈的起源与戚继光抗倭有关: A车鼓舞B大鼓凉伞舞C拍胸舞D罗伞舞8)有一位著名侨胞,深受岳父陈嘉庚先生影响,一生热衷社会公益,对新 马地区和故国桑梓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请问他是谁: A.李清泉 B.李光前 C.李献兰D李庭芝 9)福建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是: A厦门B福州C泉州D漳州10)福建土楼产生于什么时期: A北宋末期B宋元时期C明朝中叶D清朝初期11)以下哪一个世遗景区最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A武夷山C福建土楼B清源山 D泰宁丹霞地貌 12)漆线雕工艺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经过 三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漆线雕工艺也可以将漆线雕图案做成独立的装饰艺术品。那么请问漆线雕发源于哪个地方: A厦门B北京C杭州D泉州13)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剪纸艺术传承人。 如林桃、陈金、黄素、陈匏来四位老艺术家还有闽南“四大神剪”的美誉。请问剪纸在过去一般是用于什么: A春节B婚礼C葬礼D端午14)为了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中国从2006年开始设置文化遗产日,那么中国“文

闽南文化故事

(第一张图闽南文化的图)宝;闽南文化丰富多彩,可谓卷帙浩繁,而闽南文化故事传说又是闽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闽南人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那么今天呢,我们闽南文化卫视的记者采访了泉州某小学,该小学为让孩子不忘闽南文化历史,特地在每周五的课外活动课上开设了一门名叫《闽南文化故事讲堂》的课程,接下来让我们去看一看现场的情景吧。(开场点题,说明我们的表演属于闽南文化,宝佳学姐可以再改一改,使之更适合你的风格)开始播放背景音乐欢快的儿歌 燕舒走上讲台,说;上课。 苗;起立 三;老师好。 燕;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老师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闽南文化故事吗? 三;喜欢。本站起来:老师,我不光喜欢闽南故事,我也喜欢你呢。(众笑) 燕;同学们不要笑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站起来的这个小朋友吧。他是刚从特殊学校转来的,智力可能有点缺陷,大家要多多包涵一下哈。 苗;什么智力缺陷,他明明就是个智障嘛。 本急;我不是智障,我妈妈说我可傻了,啊不是,可聪明了。 燕;好好好,老师知道你很聪明,那老师再问你一个问题,在咱们众多的闽南文化故事中你喜欢什么题材的啊? 本不好意思;爱情。 燕;别看这孩子傻呼呼的,他还知道爱情,那好,今天老师就听你的,给大家讲一段非常经典的闽南文化故事传说,故事发生在明朝,主人公有……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陈三五娘》(第二张图,背景音乐结束) 第一幕;元宵灯会上,五娘正在吹奏乐器,丫头在一旁伴舞,陈三和林大在路上经过,都被五娘吸引。 陈三;啊,好美的女子,好美的音乐,好美的场景啊。 林大;(天津话)我要是能娶她当老婆该有多好啊,心动不如行动,先下手为强,就这么决定了(走) 陈三五娘深情对望。五娘羞涩。 陈三;小姐好。五娘;公子好(多次重复) 第二幕;林大来提亲,五娘父亲满口答应。 林;伯父您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我叫林大,林是森林的林,大是大小的小,是林老员外的儿子,在元宵灯会上,我不小心看上了您的女儿五娘,我想娶她做老婆,您看成吗?伯:带聘礼了吗? 林;带了,在这呢,嘿嘿,(道具) 伯接过聘礼;哎呀,果然不愧是林老员外的儿子啊,真是一表人才啊 林对观众傻笑 伯接着说;啊,既然聘礼都送来了,这事,我看行,(问下人或观众;你看怎么样?下人;我看也行。)嗯,好,这事就这么定了,我——相信群众。 林;哎呀,伯父真是深明大义、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义薄云天、英明神武啊。 伯;哈哈,来,小婿,这边请,咱们屋里喝杯茶。(下场) 第三幕;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doc

第 1 页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2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

闽南文化论文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闽南文化论文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婚嫁习俗结婚在诏安民间称为“嫁娶”,由于各种礼品都得贴上红纸,门口要贴红联,故 又称结婚为“做红事”、“喜事”或“好事”。结婚的环节是很多的,首先要择日(用男女的生肖、出生日辰,由算命先生或懂阴阳五行术数的专业人士,按五行相生相克去挑选一个所谓黄道吉日),婚期择定后,男女在十二天前要“行 聘”(如男方入赘,就不用这项)过去,所谓“行聘”实际是送彩礼行聘送礼主要包括:聘金、酒、肉、大饼等,后来改为衣料、金银首饰、食品和其他用品,并议明数量,实际上是变相买卖。女方在收到礼品后,便全面准备嫁妆。在制新衣服中,一定要制二套“象头衫裤“(用白布制成的贴身衣裤,这种衣裤结婚后一般不穿,留为百岁后收殓的内里衣裤)。 嫁前姑娘要“挽面”,(先由一个中年妇女用粉抹姑娘的脸,然后用二支纱线交 叉松紧拉动,拨掉脸上汗毛)表示成人。姑娘出嫁距今五 1 六十年前是坐轿。轿分两人抬(小轿)或四人抬(大轿)到夫家门口,还有一套仪式:女婿要踢轿门,公公要用米筛引媳妇进门。后来没有轿子也,改为步行,有了自行车以后,出嫁时改骑“脚车尾”(自行车后座,现在改坐轿车),新娘穿新衣服,头发扎红头绳,插红石榴花(纸制的),过去女方如果嫁妆多的要装在嫁妆匣里,每匣二人抬着,沿途让人观看。陪伴新娘到新郎家的,要有一个中年妇女(俗称“指古妈”负责孝礼节),还有一个男孩,手执枝叶齐全的榕树枝,叫“拖青”寓意婚后的日子如榕树般茂盛长青。对抬嫁妆、拖青的人称为“青奴”,结婚双方都热情招待,每人并送一个红包。

新娘一般应在中午前抵夫家,下午由新郎伴同吃“新娘桌”,旧上摆十二碗菜, 由“指古妈”代新娘夹菜,每夹进新娘碗里一种菜,就要说一句顺口溜的吉利话,如“吃鸡,百岁好夫妻”、“吃猪肚,好性素(好脾气)……等等。”新娘桌“要庙在洞房里,过去“吃新娘桌”要点一对红烛,表示洞房花烛。桌上摆一个红斗,内装白米,上插一把红尺,一把戟,一个红竹筒。表示婚后财丁兴旺,百年偕老。吃“新娘桌”时,村里的人可以挤围在周围观看。 晚上是闹洞房,闹洞房的花样很多。新人睡前还有两个节目:一是新郎新娘要搓 2 “合房圆”(合读鸽)这是搓一种糯米浆的红团子,寓意——和合之意,一种是由新郎的弟侄辈(年纪几岁)一人,登床翻滚,寓意——婚后早生孩子之意。第二天,新娘对长辈要拜茶(请长辈吃密枣,长辈要赠送礼物或红包等),第三天新娘一早要下厨,饭后要回娘家“做三日客”(也有十二天才回娘家的),去时要带饼、肉和糖果,在娘家不能过夜,傍晚要赶回来。路途遥远的也有改为“做满月客”,去时可住3,5天,回来时,新娘的小弟弟(或堂弟)要带一瓶花生油,称巡油,婆家要宴请小舅子。捧油寓意——“添丁”的意思。女儿回去时,娘家要送一对童鸡,寓意——传宗接代。 送礼和请客:结婚,男女双方的亲友都要送礼,女方的亲友送礼称为“添妆”礼 物多半是布类或化妆品(现改为红包),男方亲友送礼称为”相贺”礼物一般布轴,轴面贴红纸贺词,也有送房中摆设、生活用品的(现也改为送红包)。礼物一般都要凑成双数,表示“好事成双”。结婚双方对送礼的亲友均应回送礼物或寓请喜筵,男女双方对亲友回礼主要是大饼。这种大饼由男方供应,男方供应不够,或补

闽南文化创意作品展

闽南文化创意作品展 主办:国家知识产权局广东省人民政府 承办: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 特别支持: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时间:2011年11月11-13日 设计与制造之约 创办于2008年的中国(顺德)国际工业设计创意博览会(简称“顺德设计展”),以“设计与制造之约”为长期主题,以强化设计和制造对接融合为核心定位,致力打造国际工业设计展示交易服务平台。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专业化、国际化不断提升,历届参展商达已达1000多家,总参观人数超过15万人次,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的工业设计专门展会之一。 关于承办地--顺德 顺德区是广东省直管县试点,中国制造业名城,地处珠三角世界级制造核心区,是美的、格兰仕、万家乐等多家中外知名品牌企业总部所在地。工业企业达2万余家,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携同周边珠三角其他城市,构成中国目前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和工业设计需求市场。 顺德又是中国新兴的工业设计服务业集聚地。2008年起承担建设国家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顺德)基地。经过三年发展,国家基地已形成三大核心园区的集群发展格局。至2011年5月,顺德集聚的中外工业设计机构以及紧密关联企业超过200多家,成为华南重要的工业设计服务基地。 2011 相聚广东工业设计城 广东工业设计城,由广东省经信委与顺德区政府实行省区共建,坐落于顺德制造业重镇-北滘,以旧工业区改造为基础,正在规划建设的2.8平方公里工业设计高端服务业集聚区。09年启动以来,顺德工业设计园、国际大师工作室、德国红点中国办事处、粤港创新中心等十多项组成项目已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园区已入驻中外设计机构50多家,设计师达600人。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现代服务业500强”,并逐步成为珠三角重要的设计采购地。 2011年,顺德设计展首度移师广东工业设计城举行,以“展城结合”的崭新姿态,提供更多对接商机,竭力为与会中外商家铺就设计与制造的合作共赢之旅。 本届特色 1、展城融合(设计展与设计城实现资源共享,商机无限) 2、设计为主(一改设计与制造混合参展,万家制造企业将临展为客) 3、重在对接(力推项目、人才、思想三种对接,奖励设计交易) 4、凸显引领(反映趋势,关注未来,推出新行业、新领域设计专题展) 展览内容 综合展览区(设计城展览馆):7000平方米 一层:(1)国际设计机构及伙伴国展区;(2)国内设计机构区; (3)港台设计机构区;(4)设计院校及综合配套服务区。 二层(隔层,高4米):(1)老年产品设计区(2)名师作品区

《依托综合活动 走进闽南文化》综合实践案例

依托实践活动亲近闽南文化 ---三年级校本课程之《有趣的闽南童玩》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以校为本的研究。基于我校“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的校本课题,依托“有趣的闽南童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近闽南文化,推动课题延伸的教育教学成效。 闽南童谣、玩具及游戏等传统的闽南童玩是聪明、勤劳的闽南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给孩子带来快乐,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智的发展。本着外来学生占95%左右的校情,我校开发了“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的校本课程,《有趣的闽南童玩》成了我们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在一二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的“闽南文化月”活动中进行学科的整合渗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选择以“有趣的闽南童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但保护和传承闽南童玩,而且能分散沉迷于电玩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闽南童玩的乐趣,并在学校这块乐土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活动,而就一个具体的活动,又往往是由搜集信息、资料查询、走访调查、总结提炼一系列过程来完成,怎样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又快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取决于各小组成员中的分工合作与个人任务的出色完成。通过成果的汇报与展示,能清楚学生在此次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能力提升程度及活动收获,检验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从而验证活动目标是否落实。 一、关注课堂生成,渗透闽南语言教学 在实践成果的展示过程中,戏谣小组成员通过走访老一辈闽南人,结合校本课程《闽南童谣》搜集相关戏谣的信息,有的用表演的形式念唱戏谣《捻称仔》《猪八戒》《炒米芳》……;有的则自编闽南戏谣,然后写在自制的书签上。 该小组成员上台展示写着戏谣的书签,老师相机采访其中一位同学。 师:这首童谣是怎么来的? 生:爷爷教我编的。 师:你怎么会想要编这首童谣呢? 生:我在玩“献纸炮”时突然想到的。 师:你能现场再为我们展示一次献纸炮吗? 该生边展示“献纸炮”动作边念童谣:听着砰一声,逐个都青惊,其实你免惊,我是献纸炮,互你听! 师:哇,你真厉害,玩玩具时还能编出这么有趣的童谣,确实值得大家学习。你当小老师教大家念这首童谣好吗? …… 师:这首童谣里有一个“惊”,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

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闽南传统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

最新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题目

“方志文献杯”首届闽南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初赛) 1.闽南语“无头神”,普通话的意思是:(B ). A.一会儿 B.健忘 C.扒手 D.没力气 2.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宋元窑址位于( C )城东南郊. A.安溪 B.南安 C.德化 D.永春 3.( B )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A.南安纸织画B永春纸织画 C.德化纸织画 D.安溪纸织画 4.( D )是厦门历史最悠久的工艺品,集景德镇陶瓷、福建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于一体。 A.影雕 B.石雕 C.木雕 D.漆线雕 5.“阮淋着冷冷的雨水 无奈你已经无惦阮身边 不知你置叨位 甘有将阮放忘记”这段歌词来自于闽南语歌曲( B )。 A.小雨 B.雨水我问你 C.西北雨 D.车站 6.( C )是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其石雕艺术的文化历史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晋代。 A.南安 B.永春 C.惠安 D.石狮 7.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 B )”,

A.布袋 B.嘉礼 C.杖头 D.药发 8.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其艺术手法幽默、风趣、诙谐,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它是( C )。 A.讲古 B.善书 C.答嘴鼓 D.讲鉴 9.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D )妈祖圣诞之日举行。 A.十五 B.十三日 C.初三 D.二十三日 10.因率领中原十八姓族开发漳州有功,而被漳州人尊为“开漳圣王”的是( C )。 A.陈政 B.朱熹 C.陈元光 D.颜思齐 11.妈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生于( A ) A.莆田 B.福清 C.厦门 D.晋江 12.1621年,漳州月港成衣匠颜思齐以诸罗山为根据地,开拓疆土,分设10寨,被众拥立为( A )。 A.开台王 B.开漳王 C.开闽王 D.开泉王 13.九龙璧石(华安玉)与水仙花、( D )、片仔癀并列为漳州四宝。 A.农民画 B.灯谜 C.剪纸 D.八宝印泥 14.( B )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 A.泉州 B.漳州 C.厦门 D.莆田 15.闽南人的端午节习俗除了赛龙舟,还有(A)补天。 A.煎堆 B.听香 C.吃粽 D.除尘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小吃的特点 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其中,厦门市和漳州市,泉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如今,闽南各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 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其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小吃的品类和含义

婚丧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馈赠亲友的风味小吃有:榜舍龟、大花包、满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头甜粿、麦馅粿等。其中较有特色的榜舍龟,用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心,蒸成形似龟状,面染橙黄色,上面覆有大红团寿图案,以祈延年益寿。大花包以发面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为馅。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盖红色喜庆图案,专门用于婚嫁纳彩时,男方馈送女方的食品。满月粿,是生小孩子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粿、烧鹊桥,以示怀念。糯米丸子是冬至这天要做的小吃,而“红丸子”是喜事宴请时祝颂甜蜜、圆满,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时的小吃。 地方风味小吃有:蚵仔煎、鲜酥蚵串、鱼仔粥、蚝仔粥、鲎羹、包心鱼丸、鲜肉鱼丸、水丸汤、马鲛粳、网纱鱼卷、酥炸鱼条、捆蹄、面线糊、扁食、肉燕、烧芋果、芋包、鸡汤伊面、干拌面、卤面、莲美豆干、糯米灌大肠、猪血尾口粳、苦菜大肠汤、虾皮番薯粉团、豆签、牛肉羹、豆花、石花糕等。其中蚵不仅营养丰富,且烹制的食品味道鲜美。闽南人有食粥的习惯,他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时令食物,调配糯米制成粥。土笋冻,是用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像蚯蚓的软体动物熬成的胶状体,不仅美味,还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鲎羹是闽南特有的海产,鲎全身可食,风味特殊。

(完整word版)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蔡家谱 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

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各文化区域人的性格差异、方言差异、民间信仰差异、民俗民风差异、民间艺术形式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使闽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作文闽南文化载体之一的闽南民间歌谣,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属闽南语,乡音各异。闽南语极其复杂,而其复杂性在于同是在闽南方言区内有厦门话、漳州话、泉州话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闽南各地的民歌传播与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的民歌更具乡土气息。一些民歌如不加注解,便很难了其原意。 如:闽南劳动歌《过山过岭挽茶叶》中有许多地方为闽南方言,如“挽茶娘仔真硬正”,“硬正”为闽南方言“硬朗结实”的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 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 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 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 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 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 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 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 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从什

关于闽南文化的作文_0

关于闽南文化的作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闽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各种各样的形式令人目不暇接,五花八门的艺术中充满了民间的万种风情,而其中欢乐激昂的“拍胸舞”令我情有独钟。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的舞步十分滑稽,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不同,动作节奏、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

“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从右手开始,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随后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右、左胁部,双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同时配合双脚于蹲裆步位置有节奏的跳动,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如此循环往复,动作始终不变,只在队形上稍作些进退、出入、交叉变化,即可完成一场“拍胸舞”的精彩表演。“拍胸舞” 舞者赤足裸身,头上都戴着一个形制特殊的草箍,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节奏,一方向体现舞蹈本身的动律特色,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喧染舞蹈气氛,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舞蹈粗犷、古朴的民族舞蹈遗风。“使我们至今得以领略古闽越图腾祭祀舞蹈古朴、庄重、整齐划一、如醉如痴的动人情景和舞蹈遗存。别有一番风味的闽南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老的“拍胸舞”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蕴含了民间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一门最朴实但意义最深

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闽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Introduction to Snack Culture of Southern Fujian 姓名: 学号: 系别: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 11级 指导教师: 2014年6月8日 摘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闽南文化作为我国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传承已久的区域性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闽南小吃为切入点,阐述闽南小吃与闽南文化的联系,介绍多种闽南特色小吃,并从闽南食俗、历史典故、闽南俗语三个方面深入研究闽南小吃文化,对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闽南文化、闽南小吃、闽南食俗、闽南俗语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As the southern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Taiwan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local culture that had been inherit- ed for a long time,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as the entry point,this text expounds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contacted with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introduces a varie- t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pecial snacks,an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outhern F- ujian eating customs,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 in-depth stud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 culture .It is a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and develo- ping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Key words: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the Southern Fujian eating customs;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 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其中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闽南人,家在泉州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