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1.走人丰城丧葬文化礼俗丰厚,农村有人故去了,还得请族下老于世故的人来协助办理丧事,否则乱了礼套,会得罪亲友族客,还会连累村上挨骂名,说村上不懂道理,家间没有人。一般在乡村自己屋里正常死去的人(在村外死去的人不准进屋),儿子孙辈一定要守在身边守着长辈落气,人一落气,先看时辰。接着马上就要响爆竹,爆竹的声音会通晓全村的人,某人现在去世了。乡里作兴红喜事请上门,白喜事赖上门。村里的人听见爆竹响,同一房族的人马上就会上门问怎样安排,需要那些人做那些事。同一宗族的人也会作好要做八仙的准备(抬棺材的八个人,有时葬地路远,还得用双八仙,十六个人轮着抬)。放了爆竹过后,就得马上将死者的手脚牵直,把手足头脸摆正来,否则死去的人的手脚马上会僵硬了就不好弄。接着就要穿了拖地的长袖白褂,用水壶到村里的水井里提一壶水来为死者净身。以上这些事是孝子必须在死者身体尚未冷却之前做好的事。

2. 族人理事待将死者的身子抹干净了以后,家人就会帮着给死者穿好贴身的寿衣,并用丝线穿了一块银子放在死者的口里,丝线的二个线头往外挂在口角,这个寓意是为

后辈人都能开口说话。在这个时间里,族房下善于理事的人也早就来了,便着手吩咐写字贴,比如孝子不想把丧事搞得很大,就在大门上贴张:‘寸草片纸不敢领受’的白纸条,远房的族人与亲友知道贴了这样的字贴,便不会送丧礼上门。如果在大门二旁贴上:思亲千年难忘、驾鹤西去、赴王母会、升天成仙等舒瑞的字样,亲友就会送来丧礼,不是同一房族的本族人也会合起来送财礼。 3.道士进门接着就是请道士算时辰,那个时辰下榻、破土,那个时辰上棺,那一日喃材,那个吉日能出殡,那段良辰能下葬,死者的生死时辰与在生的人有那几个时辰里的冲突,这些人在那几个时辰里不宜站在死者的棺材旁等等。道士会把这些有关本次丧事的禁忌画上一个符图,贴在壁上,理事的则会按照符图上注明的日期安排其体事宜,告知某时辰出生的人应该回避某项仪式。道士在画写时日安排表时,会考虑周边邻村有没有在近几天出殡的人,不能与其它的亡人在出殡的同一条路上发生迎面相遇的事。

4.下榻停尸下榻就是把死者从房间的床上搬到到厅堂的地

下来,因为地下凉爽,尸体能多保存些时间,厅堂的停尸位置选在中堂栋柱前面(顶着屋粱的屋柱,不得在屋粱后面)靠壁的一面。下榻前,地上铺垫一层嫩嫩的响沙,响沙上面盖一床薄丝毯。下榻一般都是在当天下午与死者的生死时辰没有相冲的吉时,下榻时先响爆竹,孝子则跪在床榻前

口唱:请父或(母)亲下榻。家人则将死者抬到厅堂停尸位置上去,头朝外脚往内。死者头部垫一叠纸钱,脸上遮盖纸钱一张,二个半握的拳头里各握卷起来的纸钱几张。马上在头顶部位放好香炉、焚钱盆,点上燃香三支,烛二支,焚纸钱,响爆竹,孝子又是三通跪拜。道士会画上一道:‘x 天师弟子xx 在此.各路小鬼不得近前’的镇邪符贴在停尸的旁边。现在有的人骂人说‘挺尸’,指的就是人在这段时间的事。

5. 守灵做孝子的夜间不能睡,得通夜守灵。不管是在地上停尸,还是上棺以后,只要是在出殡前,孝子都得通夜守灵,不得闭眼偷睡。特别是在地上停尸时间,夜间会有老鼠去偷吃死者的眼睛。自死者闭上眼睛以后,所有帮忙做事的人,都在死者家里吃饭,一般是八个人一桌,早上四到六个菜,中晚六到八个菜。

6.丧礼如果丧事会收礼,第二天便会有人送礼来,送礼都是在上午送,下午不能送礼。丧事礼也是有规矩的,如死者二夫妻中死了一个,礼品必须是单数。通常丧礼是千响以上爆竹一挂、一尺以上红烛一对、长香三根、草纸一刀,布绸若干,礼钱若干。单数双数,在草纸与礼钱上区分。客人送礼来,理事负责将礼品收下,写上送礼人与死者的关系,礼品数量。根据送礼人与死者关系,或是孝子或是死者的侄子,反正是与死者的血缘至亲,或站或跪(根据送礼人礼

札上写的称谓)在死者旁边接应,待送礼人在死者头边或跪或揖后,将送礼人扶起。送礼人如果是年纪小,辈份比孝子也小,但礼札上写的称谓是代表与死者关系要大的名誉来赴丧,孝子也得跪接。送礼人在行拜揖礼的时候,帮忙的人得在门外响爆竹。送礼人拜揖完毕后,就到一旁去喝茶,远客留住,近客则会回家,客人除了依照地方习俗行各段节拜揖礼外,其它无事。

7.探井通常是在第二天,孝子就得领着家人去墓地探井,无论是原先砌好了墓基,还是新挖墓室,都得在出殡前先将墓室挖整好。一般是长子身着拖地长衣,捧着道士画写的开山码子去山上探井。码子就是死者去阴间的通关文牒,通关文牒上画写:今有xx 仙人,特奉阎王x 剌令,于x 年x 月x 日,前往x 山x 地就位,各路诸神莫得阻拦。xx 天师弟子手札。孝子一行人到得看好的墓地前,先烧开山文牍,焚香放炮,孝子跪地呼叫:父或(母)亲大人在上,孝儿为父或(母)亲开山。尔后举开山锄在地上啄锄三下,其余事由家人完成。如果是新挖墓穴,在挖的过程中发现新穴下有先祖墓穴,得立即焚香点烛放炮,赔礼道歉,将土回填好,重探新穴。待得新墓穴整完后,孝子得跪地牵开衣兜,双手捧一捧红土回家。孝子出门探井,探井回家,都得响爆竹。

8.上棺一般天气冷,死者得在屋里停尸三天,在出殡的前

一二天下午或傍晚上棺。上棺时女儿儿媳都得站在棺材两旁哭泣,哭辞一般是说好话,称赞死者生前对自己如此这般爱抚,今后自己缺依少托等话语。儿子女婿则依次穿着孝衣排列在棺的一边,长子按照从地上到棺材里的顺序口唱:‘给父(母)亲xx’。有的是在地上给死者穿戴好全部的衣裤鞋帽,有的是在寿材里穿戴。每一个环节都得燃放鞭炮。丰城地方乡俗,棺材为省装,头部四块板木都往外面翘起,好象狮子斗架样式,头部显得特大,特别是棺盖向上翘得很高,顶尖上部还往前面呈伸出状。棺身通漆黑色生漆,回头上或写福寿字或图楼台悬廓画。上棺时,棺材是放在厅堂的正中(栋柱前段),头朝门外。材的下面用二条扎实的椿凳乘到。寿材里早垫好了灯草、棉被,八仙把亡人入得寿材后,盖好盖被,脚下放好甑皮(蒸饭用的锅型蒸笼),头边放好盅盏碗筷。再是女儿媳妇用死者生前用过的旧衣旧被撕成碎条块,垫塞在死者身体周围,一边放塞碎条棉,一边放用纸钱包好的石灰小包,死者多少岁,就得有多少个石灰包。这些东西的主要作用是使死者在寿材里不能摆动,因为在把死者抬到墓地去的路上可能会是崎岖不平,抬扛的时候会产生波摇。亡人上棺摆置好了,就合上棺盖,但还不能下钉闩死,得用钱纸垫起一条缝来,待得出殡前孝子儿女及所有的至亲都看上最后一眼,才能下钉合盖。一旦下钉合好了盖以后,再也不准打开棺盖来。

9.喃材喃材是在出殡的头一天晚上进行,待吹打、锣鼓、崽里(戏班)排好阵势,先由孝子在寿材前三跪三拜,再是女婿、儿媳、女儿、侄辈、孙辈依次礼拜,再是朋友、亲戚,族下邻里一一参礼拜揖。这边施礼的施礼,那边吹唱的吹唱,铜锣吹打、鼓钹琴笛一并奏鸣,爆竹通响震天价地燃放。如果死者年龄在花甲以上,在喃材吃的晚饭里,妇人们在开甑时会用小盅合上几盅饭团,要小孩拿碗装了拿回自己家里去吃,意思是吃了能延寿。如此热闹直到三更天,众人小餐一顿后,又由道士领队,到村子的西头出煞、望家乡。出煞是由道士唱煞经扫除冥道上的一切障碍,念归经召死者魂魄回家看家乡最后一眼。这一阵势在拂晓前要结束。以上形势所有参拜者都得穿戴整齐,孝衣、丝麻,各司其是。

10.孝衣丝麻孝衣丝麻,各有规矩。孝子头顶竹编的箍管,箍管罩住长条拖巴(孝布),拖巴的长度,是孝子站立走动时巴尾还得拖在地上不少于一尺,其意义是孝子用拖把扫除亡人在去路上的灰尘、路障。孝衣要罩过膝下,孝裤裤头拢在腰间,用左搓方式搓成的草绳扎住腰间裤头,足下须蹬草鞋,草鞋前端须扎苎麻,足底腕部用左绳圈扎三圈,小腿部位打扎绑腿。女婿是郎当半子,拖巴也得拖地,但比孝子的短,其余一样。女儿儿媳也是孝衣孝裤孝鞋,头上扎戴顶风白帽,右脑后披一束长度在一尺以上的丝麻,鞋

上前首缝白麻一圈。侄辈、外甥以丝麻扎做白布头帽,白衣不白裤,拖巴飘垂至大腿股下。其下子孙均得披麻戴孝。所有亲友、房族、或比亡者辈份大的也得在胸或臂部挂麻示意。但凡丧事,都是唯死者唯大。丧事寿衣不能有缝,孝衣不能开叉。

11.出殡出殡的那天早上日出一竿前须将早餐收拾完毕,孝男孝女阵色全齐。八仙首在厅堂将未下钉的棺盖移开,道士和八仙用一根直墨线按在寿材的头脚部位上面,然后把死者的鼻尖腰腿摆得与墨线在一条线径上,二个微微张开的脚尖呈八字型分排在墨线的两边,孝子逐一检视后,又是一番依次告别式,待所有人都没有半点说法后,便把棺盖合好,最后由入仙将竹钉一锤钉将下去。中国俗有一句“盖棺定论”词语,说的就是这一刻时间。盖棺后,八仙把龙杠架在棺材上(龙杠是用一根纹路至密的独木红心杉料做成.长一丈二尺),再用一寸粗的麻绳将棺材绑缚在龙杠上。又将二根翘杠前后各横一根在龙杠下(翘杠长一米八.榉木)绑定。翘杠的二头又各分别直绑一根小翘扛。(檀木)再罩上龙凤棺套(龙凤套是用竹篾扎编成一个框架.再用樟木雕的一只龙头放在竹架上.又用丝绸织的一块大布料. 上面绣了几只凤.罩住整个棺材),再让一只活的公鸡站在龙杠上(活鸡的脚上缚绑一个红布袋,袋里装一些钱币),叫做公鸡(神鸟)踏杠。接下来就是棺材出屋,做女

的扒在灵柩左侧跳足大哭,女、为媳的扶住材身右边鼻涕眼泪。媳哭灵从这时哭起,一直要哭到整个神场告别仪式结束、扒扶灵柩送到村外大路上为止。这一切都是在响炮鼓号声中进行。

12.行礼棺材是抬到村中的神场上去,摆开阵势,让所有的送葬队伍人员向死者礼拜告别。在告别仪式里,所有的亲朋都得按礼规穿戴,丝麻不乱。礼拜原是从孝子做起,以下依次礼拜,均是三跪三拜。在行礼过程中,丧务主事则站在孝子的身边,指示对那个行拜礼的人孝子要怎样回礼。除房族子侄拜时孝子站在棺材一侧不动,对房族长辈、朋友外戚的跪拜,孝子都得以跪相对,长辈戚友三拜完毕后,孝子还得上前以手做个扶起行拜人来的表示尊敬的礼。神场拜礼中,只有尊房族长比死者年龄辈份大的,才行长揖礼,其余都是行跪拜礼。八仙是最后行礼,完毕后,孝子得双手捧传盘,举过头顶,传盘上盛烈酒一壶,盏八只,八仙分别饮过一盏烈酒后,由八仙中的主事重新将八个酒盏洒满,再由八个人分别将盏里的酒洒倒在棺材的周围。至此,这才方可起杠出殡。整个礼拜过程都是吹打不停,鼓锣相击,爆竹不断。所需时间不少于二个小时。在行拜礼仪式过程中,有理事会把送葬队列编排好。派一个村族中善于处事的青壮年人在出殡队伍出发前半个小时动身探路,如果在出殡的路上遇有娶亲的,则及时告诉对方作个回避。如果

遇上前后有同路出殡的,则同对方商量,二支队伍隔开半个时辰的路程来走。要是遇上双方都是出殡,要从反方向迎面对着走的,首先要看是在那方的地盘上,不属于这块地盘的就要远远的让路,如果双方会迎面碰头的地方发生在都没有份的路段,这就要看谁的势力大,一般势力小的会自动让路。如果双方都坚持不让路,这个就是真正的“死对头”,所谓“生冤家.死对头”就是这样产生的。遇上这事双方就得回家喊人抄家伙来打大架,打赢了的一方会将对方的棺材从路上移开让路,但不会伤害死人,只会打死活人。

13.迎街在送葬的队列里,走在最前面的是二个童男童女,分别手里举着一根长长的有梢的竹篱(叫做纸淼几),上面飘写着:‘金童玉女领路’,在前面领路。第二是丢纸钱的,放鞭炮的(棺材后面还有一个放鞭炮的)。纸钱从村中丢起,一直要丢到墓地,这些钱叫做‘买路钱’,意思是拿些小费给豆子小鬼,好叫小鬼们在出殡的路上不要别生枝节。这中间有一个挑箩担的,箩里尽装爆竹、纸钱、香烟、红头布(白色的布)、一壶白酒、糊判三生(肉、鱼、蛋,分别代表猪、鱼、鸡)。在出殡的路上,有会经过人家大门口平时有些关系的人家,这户人家如果在路上点香烧纸放鞭炮,孝子走到这里必须行个跪拜礼,丢纸钱的会从箩里拿一块红头布给这户人家,并请这户人家吃酒。路上有其它姓氏的村庄,凡是从本村嫁出的女,都会在路上迎面点

烛燃香放炮。走在第三的是铜锣,(铜锣有二面.一面薄的响锣.一面厚的声音沉闷的重音锣.这种锣中间有一个回音

的圆窝)。

14.孝子孝子手持柳条扎做的狼牙棍走在第四(用白纸裁剪成不间断的丝条.卷缠在柳条上.柳棍条上象似长着无数个

狼的獠牙),孝子手里的狼牙棍有二个作用,一个是吓跑路上的野鬼,二个是万一有八仙因鬼魂压身抬不动棺材,孝子就手持狼牙棍敲打这个被鬼魂敷身的八仙,使他脱险。孝子在出殡的路上流的鼻涕是不准揩掉的,眼泪也不但揩。所谓涕泪长流,指的就是发生在出殡的路上。

15.灵牌走在孝子后面的是长孙,长孙二手捧着死者的灵牌,上面由道士注写:x 公.讳xx.x 府君之灵位(现在端的是死者生前画像)。灵牌后面是吹打,吹打一般是请一对,(有请二对的.还有一对在棺材后面走)。吹打后面的是喜帐,喜帐是送礼的亲友送的各式被单绒毯、丝绸绫罗,理事早己在礼品上面注明了送礼人与死者的关系,按分辈大小依次排列(现在有的用花圈代替喜帐.也有花圈喜帐并用)。后面再是锣鼓琴笛、崽里戏班。

16.靠灵锣鼓后面才是八仙抬着棺材,女人们在旁边扶柩簇护,边走边泣。龙杠上的神鸟(公鸡)在八仙的步履节奏中一啄一啄,首尾二翘。路上行人则在一边指指点点:那个媳妇平时最泼,那个媳妇是在哭假的等等。

17.亲友一应送葬队伍都在棺材后面走,所有的人身上都得有白麻,或头上或胸前,或肩或臂,有的手里拿着白色的花束。均是表情严肃,不得说笑。列队全部走出村子时,抬凳(凳是在路上停下来时放棺材用)的最后会在村头路边点燃一个‘冷把’,冷把是用干稻草接扎成约五尺长的草束,将点燃的冷把燃头朝下,斜放到路边低向处,冷把不会有明火,它会自行闷烧掉。冷把的作用一是烧去死者从前的过错,二是死者的魂魄晚上要回来时进村有光亮,不会摸黑。

18.收帐出村上了大路以后,队伍稍停作短暂歇息,女人们和不得上山的亲友都回去(规矩是女人不准上山)。喜帐也全部收起拿回去(现在多了花圈.花圈得拿到山上去)。所有亲友送的礼品,除去香烛纸爆、金钱,其它的床布丝绸由女儿媳妇平均分配,算作是托福延寿。女儿靠了灵的,应得双份,有女儿因故不能前来的,没有靠在棺材身旁哭的,不参与分配,死者身上穿的衣被,也都是女儿负责出钱购办。喜帐分配时间是在丧事酒席办完了,亲友族人都回去了以后。

19.过桥出殡路上遇有过水桥粱,队伍得停下来为过桥渡水喝彩。道士把踏杠公鸡拿到手里,高叫:呼吁呀!仙人过桥。一句龙头,xxxx。二句龙中,xxxx,、。三句龙尾,xxxx。后面又是几轮高叫呼吁呀!尽是捡得好话来高声喊叫。道士每呼一句,吹打锣鼓就得回应一声。孝子则手持狼牙棍

跪在桥头西边,为死者能安全过桥默声祈祷。道士喊叫完毕后,随之用手掐破鸡冠,将鸡冠血滴几点在酒盏中,将酒洒在桥前路的当中。又走到棺材边,以手指弹掐几滴鸡血在棺材的周围。一应停杠起杠,喝彩前后,都得连放爆竹。这只踏杠的公鸡完成任务后,归道士得了,道士也会拿去卖,不敢自己吃。棺材过桥时,孝子跪在桥头要颤颤唯唯地口念:父(或母)亲过桥。道士是专项,与鲁班等其它儒佛玄不是一个行当,他一路上念的就是:天师弟子在此,请诸神回避。小鬼不得靠近。

20.呼吁传说这个‘呼吁’是鲁班的第一个徒弟,这位呼先生曾因妒嫉心里得罪了鲁班,后来事露,便躲到龙王那里不好意思出来。但鲁班还得觉得这个徒弟是年轻莽撞,属偶然犯事,早原谅了他,并多次叫他出来为人们做木工活,但呼吁终是认为自己无脸回来,不肯现世。为了体现为师的度量(胸怀),鲁班定下二个规矩:一、天下所有木工(造屋的叫大木,做家具的叫小木,造船的叫驳木,雕刻的叫花木。还有车木、圆木、榨木、棺木等等。所有木工,统称博士)的斧头,都不能将斧把穿透斧头孔的前端。此一是告示手艺人莫出头逞强,二是留下这个斧窝给呼吁藏身。二、所有博土动斧开工、造房做屋、逢水过桥之前,都得高叫呼吁,因为呼吁是所有博士的师兄。

21.入山到得墓地后,先是八仙整理墓穴,检查有无叠坟现

象(意恐穴下会有先人坟墓)。道士验正方位(墓穴朝南.男性偏西15 度),顺着朝向往前望去无明显视觉障碍。一般送葬队伍的行走路径,都会选在人多走的大街上或邻村互通的大路上游迎宣示。在这个时段里,另有一拔人早把石灰(或糯米蒸好的饭)、石碑(含支垫石.镇墓兽)、廓砖(有的还另有一副木棺椁.套在盛了尸体的棺材上)、麻蒿(芝麻杆)、丧葬队伍人喝的饮用茶水,搬运到墓地去了。道士把墓穴定好方位以后,八仙就放火烧麻蒿,一边烧蒿,一边往火里丢纸钱,麻蒿可把藏在墓穴土里的小虫烤死,也可把墓土烧得有些干结。

22.下材烧完火土就可以下棺,拿掉龙棺凤套,解去横杠小翘,因坟墓山地多有不平,八仙中选二个力大的打硬肩(现在有人帮人家担保借钱或担保一件很难做的事,叫做‘石硬肩’,比喻的就是这回事)扛着棺材到得穴旁,再由众人七手八脚小心栩栩地把棺材放入穴中(大的墓穴可直接扛下去,小的墓穴则要将龙杠架在穴的二头,然后松绳慢慢把材溜下去)。棺材放置是头往山上,尾朝山下,石碑是竖在脚下。

23.定位再是道士用罗盘(指南针)定中,用雄黄画大极图,画镇墓符,孝子女婿众人盯准罗盘的中心圆,与棺材上方的墨线与棺头棺尾都要在一条线上(男性.指针斜向西边15 度)。事毕,孝子跪在穴脚土上,牵开衣兜装住道士丢来

的几捧红土,红土必须由孝子一直二手抱着回家。取得寿土后,道士便往穴周边抛撒雄黄,洒浇雄黄酒。过后,用廓砖的就开始砌廓砖、套棺椁。不用砖的就开始填土。(零六年丰城建桥迁墓,移坟万余座,下层碑记有宋代坟墓.

七年级写我的家乡的作文

七年级写我的家乡的作文 篇一 我是一个农村生长的孩子,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也没有城市的喧嚣,但它却有着清新自然的风景,纯朴勤劳的人们。听烦城市喧闹的你,请和我一起出发,去领略一下我家乡的美丽所在吧! 不知不觉,春天已悄然来临。沉睡的动物们开始苏醒,小草破土而出,尽情地吮吸着大地的甘霖。冰冻已久的河水开始融化,发出潺潺的流水声。鸭子们在水面上相互追赶,嬉戏着。鱼儿不时跳出水面,花儿也不甘示弱,迫不及待地开放着,引来许许多多的“采蜜者”。辛勤的人们扛着农具到地里耕作,路旁的电线杆上栖息着可爱的小燕子,像五线谱上的跳动的音符。 “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转眼间炎热的夏天到了。,池塘里的荷花早已竖满河面,调皮的蜻蜓们在荷丛中飞来飞去。勤劳的人们开始插秧。瞧,年纪稍大的人左手拿着板凳,右手抱着稻草,急急忙忙往田间走去,他们准备拔秧苗。年轻人卷起衣袖弯下腰来,身手敏捷地插点秧苗。这劳动的景象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那么生机勃勃。寂静的夜晚,劳作一天的人们开始进入梦乡,屋外只听见蛙声一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胜春朝。”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喜悦的季节。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着,不时发出哽咽的声音。那金黄的稻穗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哗”地声响。看着一袋袋“胜利的果实”人们露出了笑脸,欣慰之情顿时驱走了所有的劳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不觉,寒冷的冬天到了。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在炉火旁,相互攀谈,谈论今年的收成,谈论明年的打算,笑声洋溢着整个屋子。下大雪了,我的家乡就像披上了一件白绒似的大衣,纯洁而又美丽。看!孩子们快乐地挥舞着小手,堆雪人,打雪仗,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无比的快乐!你听,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在村庄上空回荡。纯朴的村民们手里拿着大扫帚,扫出一条条道儿来,为过往的行人提供方便。 这就是我的家乡!它是如此的自然,朴实,我爱我的家乡! 篇二 我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香港、大连、青岛、上海等,但我最喜欢我的家乡——丰城市的一座小村庄。那儿一年四季景色诱人,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从土里悄悄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四处张望。草地上的野花五颜六色:红的、绿的、白的、蓝的,形状千奇百怪。山上的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映山红也绽开了红红的笑脸。一团团,一簇簇,就像火红的焰火,格外引人注目。田里的农民伯伯辛苦地插秧,看着绿色的秧苗随风起舞,农民伯伯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夏天,草木茂盛。小草长得格外精神,微风拂过,依然笔挺地立在草地上。树木长得更加葱郁了,原来又嫩又短的小树枝,现在变得又坚硬又粗壮;原来又小又嫩的叶子,现在变得又大又翠绿了。树上的知了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当然,夏天也少不了游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王旭建搜集整理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繁琐,讲究封建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蓟县各级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农村建立公墓,以减少占用耕地。1969年建火化场, 1975年以后,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蓟县的丧葬习俗也随之变化。六七十年代,破旧立新,大部分习俗或取消或淡化或由新的习俗取代。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渐恢复了一些习俗,并且融入了现代内容。这些习俗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送终,长辈在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长辈在临咽气时,晚辈能守在身边,也叫“得济”。 更衣,死者在咽气之前弥留之际,家人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寿衣有的在死者生前就准备好了,或自己做或子女做或找人做。也可到寿衣店购买。用白线扎腿,白线的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后来演变为用麻批儿扎脚。大概有多挽留死者之意。 打狗棒,用秫秸棍等材料做成。共5根,供桌上的碗里插3根,死者衣袖各放1根。 支客,也称“大了”、“支宾”,是操办丧事的总指挥。在举办丧事期间统领派找落(读lao去声)忙人,分配活计,招待客人,主持丧礼,支配喜钱,安排酒席、临时采买等多项工作,总支客下面还要有小支客,小支客形同小组长,是伙夫、端菜、洗碗、倒酒、打杂等项活计的小头头,小支客直接向总支客负责。现在基本上各村都有专职支客,也有村干部兼任的。支客男人居多,但也有女支客负责接待女客人的。 会计,也有称“先生”的,一般由2—3人组成。设帐桌、账本。负责整个丧事过程中的钱物收支、记账、书写挽联、供条等。由死者子女提供钱款。丧事结束后,公布账目,当面向东家交代清楚钱物,如子女多的还要负责分配钱物和分担债务等。丧事过程中,所有开支都从会计处领取。会计必须做到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落忙人,一些村民得知死人后,主动前来帮忙操持丧事,有时由总支客找来,称之“落忙人”,一般都是自愿,并且不要报酬。 报丧,也称“送信儿”、“送话儿”。人咽气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顺序为先通知死者娘家人,然后通知其他亲友。随着通讯的发展,现在也有改用电话通知的。送话人到死者亲友家,一定讲清楚死者咽气时间、火化时间、出殡时间等。 灵床,也称“床排子”,用门板或床板,搭在两条长凳上。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供桌香案,摆供品,点长明灯(在碗中放豆油,灯捻,点燃,直到死者被抬走前不能熄灭)。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 烧导头车,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导头车”。 送纸儿,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到村头小武庙祭祀鬼神,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儿”,也称“报庙”。后来没有了小武庙,就在村头用4块坯或砖搭建而成。孝子捧的香逐渐取消了,酒也用水代替了,同时烧完纸,用水浇灭,防止火灾。导头纸连送3遍,也有送7遍的。每次吃饭前送1次纸,直到送行之前。 吊纸儿(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儿者多为女性。一般都不在死者家中吃饭,随来随走。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现在逐渐用花圈取代了烧纸。 命纸,用纸剪成,挂在死者家门口。一般由扯孝人剪或在寿衣店购买。命纸的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条。 讣告,旧时称“批榜”、“殃榜”。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讣告

贵州民族传统丧葬习俗讲义

讲义 贵州民族丧葬习俗 生与死是人生旅途的起与终,自古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各民族在其发展和演变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丧礼和葬仪。贵州民族的葬式和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葬俗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文化。 一、葬式 弃尸、树葬、火葬、瓮棺葬、土葬、岩葬。僰 丧葬习俗的发展规律: 从原始的简单葬俗向着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葬俗发展 弃尸 树葬 将尸体简单包裹后捆绑或悬挂在树上的丧葬习俗。解放前,曾在黔东南部分苗族和侗族,以及黔西北的部分彝族中流行。 明代郭子章《黔记》: “黑苗……亦称短裙苗……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而已” 黎平肇兴侗族目前还保留“婴儿挂葬”的习俗,即将未满月的婴儿尸体放置撮箕中,用白色或黑色的布盖好,也有的将其装在棺木中,然后送到村寨附近的林间悬挂或捆绑在树上。 火葬 大多数贵州民族都曾风行过对非正常死亡的人实行火葬的习俗。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非正常死亡者恶魔缠身,只有通过火葬才能解脱其灵魂,并回到祖宗那里去。 黔西北彝族的火葬与贵州其他民族非正常死亡的火葬在观念意识上有根本的区别。 岩葬 岩葬是生活在喀斯特地区苗、瑶等民族独特的葬俗,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岩葬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因此,岩葬的分布以贵州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岩墓大致分为:岩洞葬、悬棺葬、岩墓。 岩洞葬:古代贵州苗、布依、侗、仡佬、土家等族都曾使用和保存过此种葬

俗。葬址一般都选择村寨附近天然的洞穴或岩缝间的平台,并具有一穴或一台多棺的特点。全省各地均分布得有。 悬棺葬:贵州古代苗族的一种葬俗,葬址多选择在江河沿岸的悬崖峭壁上。利用天然的洞穴、岩缝放置棺木,或在岩壁上凿出小洞,然后插入横木,再将棺材搁于横木上。在贵州悬棺葬主要分布在黔北,与四川接壤的地方。 明代田汝成《炎徼纪文》:“仡佬……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 岩墓:岩墓是指人工在岩壁上凿成石窟作为墓室的墓葬。多数墓室门为正方形,以木板封闭。贵州的岩墓多分布在赤水、习水、桐梓、道真等地。 瓮棺葬 瓮棺葬是指曾流行于贵州惠水、长顺等布依族地区,用陶制容器作为葬具的墓葬。瓮棺中或收敛尸骨,或收敛骨灰,属于二次葬。 嘉靖《贵州通志·卷三》:“中曹司仲家……居丧食鱼虾而禁鸟兽食。……死葬以一伞盖墓,取雨水不侵之意,或三、五年择日掘而化之,葬无定处。” 石板墓 流行于贵州三都、荔波等水族地区的一种仿杆栏式建筑石板墓。其特点为: ●墓的造型仿杆栏式建筑,以石板构建。 ●墓葬的主要装饰为石雕的铜鼓图案。 ●墓葬的石板壁上保留有大量水族文化内容。 ●石板墓属于二次葬。 二、葬仪 在贵州各民族丧葬活动中,葬仪的内容、形式和潜在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整个程序无不反映出境内各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敬、孝道,以及自身心灵深处的观念和意识。 布依族丧葬 在布依族丧葬中使用铜鼓是因为铜鼓具有通灵的功能——能通告天上的祖先接纳亡魂。 苗族丧葬 砍牛是苗族最典型、最富于特色的丧葬习俗。它的葬仪主要程序为:接魂、

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民间调查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班级:汉本107新闻班姓名:潘芳荣 民俗学民间调查报告: 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 武鸣县是一个壮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而居住在农村地区中仍然保留着独特的丧葬习俗。武鸣壮族家中有白事时,那一年的丧事会在不同的时间陆续进行,总共分为死者去世当天及第二天、当年的端午节、农历七月初七这主要的四天,而死者去世第二天天是最主要最隆重仪式最繁杂的一天。 死者去世的第二天,丧事的重要仪式就正式开始。首先是要在这一天提前请道公,一般道公队由四个人组成,另外还有吹奏丧乐的一批人,道公主要是农村里年长的具有一定道教经验的人组成。 祭祀的灵台经道公布置好后,道公便吩咐让四个不同姓氏的人找四种不同的草放到装了谁的容器中浸泡,用这些水洒在灵台前给去世的人洗魂,洗掉死者生前的霉运和疾病,用竹枝将水洒到戴孝的人身上保平安,葬礼的堂内若有与死者同生辰生辰的人不能在场。另外,道公还设有一个天神台,神台上方南面挂有三位天神,道公先用桃木剑画符咒到地上,让妖魔鬼怪不敢靠近,然后用竹子做成一个架子,架子的顶上是一个圈,圈着贴上各种符咒,竹子圈外面四面各自点有三根香,子女和亲属跪在符咒圈前,道公念悼词,随着道公的指挥,亲属们一起围着符咒圈转圈,是让死者家属怀念失去的亲人,并祝愿死去的亲人能很好的升天,到更好的世界去,没有病痛苦难。 从夜幕降临到白天,亲属好友都要在灵位前守夜,道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念经文,几个道公一起,手中敲着竹子做的乐器配合孝经的反复诵读,

死者家中有未婚的女孩子的,道公会准备八个莲花灯,每个莲花灯里面点上一根蜡烛,摆成一个八卦方阵,四个道公围着莲花八卦阵跳起方阵舞,莲花灯主要是为了给姑娘保留福气,以保佑姑娘将来嫁个好人家,生活能更好。方阵舞跳完后,道公将糯米与朱砂混合与36枚硬币混合一起放在手中,道公会安排死者家属里面的子女辈的男男女女各自拿一个莲花灯绕着死者的灵位转圈,每走一步,停一步,道公作领头,一边走一边念悼词,转满七圈后,道公停下,将手中的36枚硬币发放到转圈的人手中,并说这些硬币可以放在身上辟邪,用来做生意可以保佑那个人生意兴隆,有钱可赚,用在出行路上可以保平安等等。 入夜至凌晨这段时间,道公们每隔两个时辰念一次悼文,唱壮族悼歌,歌文内容页大多是歌颂死者生平及其贡献作为等等,表达死者家属心中的哀伤不舍之情等。 道公们举行的每一项仪式的开始前都要算好时辰,道公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辰推算黄道日,以及适合举行的吉利的时辰。道公会给出禁忌,除了灵堂内与死者生辰相同的人不能出现以免有晦运跟上以外,若是死者死亡的当天是凶日,则死者家中不能有哭声,参加葬礼的人不能哭泣,以免招来恶灵,只有过了当日显凶的时辰才可放出声来哭。 第二天,道公会推算出送死者的骨灰或尸体上山的好时辰,由几个死者生前的好友或年轻力壮的中年人将骨灰或尸体扛上山上的安葬处,安葬出一般条在方位坐北朝南干燥的前方视野开阔的高处,此时放的骨灰盒或尸体都是暂时放置,埋葬尸体的羊角坟过了四年或七年等尸体全部腐烂后才请村里的年长的人开坟捡骨,上山捡骨时,妇女和儿童以及生辰犯冲的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气断,全家举哀。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4)着孝孝布白色,。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

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女儿戴孝同儿媳。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5)送汤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6)报丧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8)辞灵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9)送盘缠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广西壮族丧葬风俗中的道公、师公信仰

在广西壮民族的眼里,葬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事死如事生”。壮民族信仰道(公)教、师(公)教,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的各种人生礼仪,贯穿了壮民族每个人的一生。道公、师公信仰是壮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的民间的信仰。 一、壮族的道公、师公信仰 (一)道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广西壮族的道公不像中原传统的道教徒,在广西壮民族中,从事道公这个行业的多半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他们平时下地干活,只有在日常需要超度亡灵、禁压恶鬼和举办丧礼的时候,才作为神职人员出现,举办道场,他们也可以婚娶成家,荤素不忌,只忌狗肉。他们并不是社会宗教的领袖,也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脱离社会,他们是普通的社会人,区别于其他的人为宗教的教徒,他们是壮族民间宗教的鬼神代言人。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但人民并不是教徒。 道公没有成型的宗教组织,没有固定的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但是他们有临时的宗教活动场所,它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专门的,相对固定的,除了师父和徒弟,他们没有更多的级别分类。法师是通过严格的学习、仪式和考核才具有资格的,他们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为道公的,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道公的,一个人在成为道公前,他们要拜师受戒、背诵经文,并用毛笔抄写所有的经文、随师父练习设道场做法事,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他们才能顺利出师。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没有年龄限制,有些人是老了之后才开始学,有些人是少年时候开始学,终身以此为生。道公、师公出师后,要在主持过很多场道场、学过很多经文并在地方上有声望之后,才能带徒弟做师父,他的资格取决于他从事本行业的时间长短,而不取决于年龄。道公有大量的成文经书,有统一的教义,那些经书教义中虽然有伦理的成份,却并不是主要用来指导人们自身行为的,它们更重要的是能超度亡灵,安抚死者。 (二)师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师公跟道公差不多,其神职人员也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也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考核,只是师公在出师前还要学会舞蹈、杂技等“师公”的看家本领。相较道公而言,师公经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笔者仅就所调查的都安、马山、上林、宾阳师教而言),在做道场时他们唱念的主要是师父口头相授的内容,唱颂内容以古代名将的故事为主,有些地方是以现实故事和生活中的人为主(笔者在都安参加的道场中,师公们唱颂的是姜子牙、雷震子、关云长、张飞、诸葛亮的故事),唱颂时并没有很严格的内容规定,师公们可以按照节拍自行添加有益的内容,如孝顺、善良、忠诚等,以教育人们现实伦理道德。 在广西的大多数地方,道公、师公各司其职,并行不悖。师公在壮族的丧礼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壮民族自己话说,道公是文,师公是武。在上林、宾阳、马山一带,丧家都会请师公跟道公一起做丧葬道场,而在都安的绝大部分农村,一般家庭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请师的,一般只有在死者为意外死亡、生前为道公、师公者和做丧品者才会在请道公的同时请师公,当然,有钱人也可以在“平常”丧事时请师公。 (三)道公、师公信仰和“麽教” 广西的壮族,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和小城镇生活的壮族人民中,存在着普遍的道公信仰、师公信仰。道公、师公在壮族的各种有关鬼神的人生礼仪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超度死者亡灵,保佑人们不受鬼魂的侵扰。除了日常的驱鬼逐疫外,在所有的丧葬仪式中,都伴随着道公、师公的唱念做打,壮族人认为只有经过了道公、师公主持的丧葬仪式,人的一生才算圆满结束,死者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生活或者轮回转世,才能保佑其子孙。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的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道公、师公是他们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黄桂秋、何正廷等学者认为壮族中流传“麽教”,就笔者所生活过的都安、上林以及所考察的马山、宾阳一带而言,没有人听说过“麽教”,不过在巴马倒是听说了有

丧事应酬--中华传统丧葬礼仪

淮北地区 二〇一五年五月

序 人生一世,不管是穷是富,是贵是贱,大数一到,都会撒手而去的,亲人都会感到痛心的,都要为之举行葬礼。 葬礼就是办丧事、也叫开吊。开吊分两种:一种是是亲都带、来客就受,属满破孝,叫素吊;另一种是只带主要亲戚,庄客不受,叫清吊。不管是素吊还是清吊,礼数都是一样的。这里讲的礼数是指我们本地方的风俗。我国之大,各地的礼数不一样。古人云:离家十里路各地各不同。就我们本地的风俗习惯,供知事者料理丧事的时候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 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 第四节孝布的用法 第二章牌位的写法 第三章丧棚挽联 第四章参考联 第五章怎样写落款 第六章起程前的准备 第七章搭桥板的写法

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 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 1、老人临终前要给老人剃头洗澡剪手脚指甲,以及照相留念。 2、老人临终前一定要把亲人叫到跟前,如果是女的要把娘的亲人叫到跟前,让老人在临走前看上亲人一眼。 3、老人在快要咽气的时候,要给老人穿上送老的衣服,同时,穿上袜子、鞋、带上帽子,裤角和腰部要勒上红线 4、买三尺三寸蓝布做披肩布。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 1、盖上蒙脸纸。 2、用六尺红绸布将老人遗体盖上。 3、烙打狗饼。就是烙一块薄饼,按照死者的年龄切成小块分成两半,用柳枝穿上,放在死者的袖拢里。 4、点上一盏素油灯。因为冥都的天是黑暗的,这叫照明灯。

5、老盆一只。盆里边要放湿青灰,防止烧纸时将盆烧炸掉。 6、砍柳魂枝一根。柳魂枝下边可截哭丧棒,哭丧棒截成四寸长,用草纸裹上,再用麻披勒上。儿子儿媳每人一只。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 1、要立即召集家庭主要成员和当地知名人士包括支客掌帐厨师等来研究如何办好丧事。 2、首先要研究把葬礼的日期定下来,葬礼的日期也就是开门的日期,开门的前一天叫加奠,后一天叫出殡。 3、一切工作都在加奠这一天准备,这一天的工作如果准备不好,那么第二天‘开门’就会手忙脚乱,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 4、开门的日子定下来以后,要把死者家庭需要带的亲友全部写下来,好安排人员各路去带,带亲戚时一定要讲清开门日期,以防误差。 5、顾响手。要向响手说明开门的日期和哪些纸折等。 6、求举重。有棺材的要请八个人,砌墓的少点

美丽的家乡(800字)作文

精选作文:美丽的家乡(800字)作文我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香港、大连、青岛、上海等,但我最喜欢我的家乡丰城市的一座小村庄。那儿一年四季景色诱人,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从土里悄悄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四处张望。草地上的野花五颜六色:红的、绿的、白的、蓝的,形状千奇百怪。山上的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映山红也绽开了红红的笑脸。一团团,一簇簇,就像火红的焰火,格外引人注目。田里的农民伯伯辛苦地插秧,看着绿色的秧苗随风起舞,农民伯伯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夏天,草木茂盛。小草长得格外精神,微风拂过,依然笔挺地立在草地上。树木长得更加葱郁了,原来又嫩又短的小树枝,现在变得又坚硬又粗壮;原来又小又嫩的叶子,现在变得又大又翠绿了。树上的知了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当然,夏天也少不了游泳。每到下午,孩子们一丝不挂地跳进小河里,有的尽情地打水仗,有的在大人的帮助下学游泳,还有的套着游泳圈在狗刨呢!秋天,小草枯黄了,不像春天那么娇嫩,也不像夏天那么顽强,它现在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一个人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生命的终结。秋天也是稻田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又开始忙碌起来收割,打谷,筛选。看着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大米,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果树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柚子树的柚子又大又圆,香甜可口;梨树上的梨子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树上的桔子、柿子你挤我碰,把树爸爸都压弯了腰。冬天,银装素裹。雪花在空中飞舞,落在树上,像给大树穿上了一件雪白的棉袄;落在稻田,像给稻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孩子们堆的雪人可美了!两个雪球一大一小,大的当身子,小的当头,两根树枝当手,一根长长的红萝卜当鼻子,两颗圆溜溜的纽扣当大大的眼睛,一个铁桶当帽子。它的样子既像《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又像《植物大战僵尸》里的铁桶僵尸。孩子们还有的在雪地里滚雪球,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三年级:吴欣然 篇一:美丽的家乡 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很美丽,都有不同的变化。春天,妈妈带我去种菜,我看见田野的旁边有很多的小草和野花最后还有苍天大树。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树叶长得那么绿?”妈妈说:“因为现在是春天,大树新的叶子都长出来了。” 夏天,知了躲在树叶间吵吵闹闹的,很热闹!我们叶要热闹去啦,大家穿上游泳衣,到门前的河边去游泳嬉戏!最惊险的是,到了晚上,我们还可以到外面去捉萤火虫呢,捉回来放到玻璃瓶里,一闪一闪的,真有趣!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沉甸甸的稻穗让农民伯伯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橘园里,橘子的香气扑面而来!我和弟弟来到橘园里,爬到树上,摘了些橘子,高高兴兴的吃了起来!好甜啊,我们真开心啊!! 冬天,雪花飞舞,大地披上了银妆。我和弟弟跑到雪地里堆起了雪人!还打起了雪仗。哇,好冷啊,但是我们还是玩的很开心!湖面上还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我们还在冰上溜冰,天然的溜冰场!!弟弟一上去就滑了一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弟弟也不哭,爬起来又接着滑,开心极了! 我的家乡,就是这样美丽,我爱你—我的家乡! 美丽的家乡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了”;中年人死说“殁了”;小孩死了说“撂了”。

百善孝为先。在老人上了年纪,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们往往轮番侍侯,对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称为“养老”。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儿女就不出远门,在家劳动照顾老人。老人病重时,儿女就守在老人身旁,这叫“守气”。这时就先要给老人洗脸、剃头、净身(温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如果老人病危,儿女就要整天守在老人身旁,在老人咽气

前就要给老人穿好老衣(寿衣)。如果等到老人已经断气才给老人穿上寿衣的话,有两种说法:一是魂走时穿不上新衣即使做鬼也是穷鬼;二是外人会笑话,某某家老人“老了”还是红格溜(赤身),笑话儿女不孝。老人断气后,先用酒精棉球净面(洗脸),以防小虫,再给亡人两只手腕绑打狗饼,准备尸体下坑,找一张床,铺上干草,把尸体放在地上。

用五张麻纸糊一块纸被,把亡人的脸面和全身盖住。为的是好看。铺干草讲究的是,一是为了干澡通风,便于尸体存放;二是即是病人一时休克再复活,一有动静,干草容易发出响声,使儿女便于发觉。此时接着要找一只鸡,亡人是男的,就得找一只母鸡;亡人是女的,就得找一只公鸡。讲究的是阴阳搭配,做鬼也有个伴。在门槛上将鸡头扭下,民间

叫“到头鸡”。把鸡毛拔净,在鸡左右翅膀下各插一根筷子,把鸡放在一个碗里,然后献在亡人前面的祭品桌上。孝子出大门,到十字路口点香给亡人指路。 报丧 报丧,首先把亡人的铺盖卷放在院墙头上,村里人一看到铺盖卷便可知道谁家老人“老了”。其次要挂岁数纸。如果老人八十岁,起码要拿八十几张麻纸。风俗是要多几张,

我为家乡丰城点赞

我为家乡丰城点赞 宝剑双蛟龙, 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 雷腾不可冲, 我的家乡丰城历史悠久,自古以“宝气所钟,人文筱萃于豫章”而称之为“江右壮邑。”疆域广袤,人口繁茂,物产丰饶,文化深博,历来位列于江西大县。它有俊伟奇特的名山大川;有历史悠久的古风书院;有颇具风情的传统戏剧;更有各领风骚的名人烈士。 丰城名山大川座座青山秀华夏。 丰城地大物博,山川秀丽。可谓“山川风物铸锦绣,江湖美景耀中华。”其中玉华山,位于丰城东南部荷湖乡境内,以一千一百六十九米的海拔而独冠群山,远远望去,飘然在九霄云间,巍峨壮观。周边有升华山,昭明山,千岁山等十二座山峰拱卫,玉屏环叠,竞相争高,玉华山为丰城市最高点,该山又名“著棋峰”,似二山对弈,十二个山峰为在旁边观望,栩栩如生。“玉华山仙踪”成为丰城十大景观之一。 在玉华山风景区内,可谓是无石不奇,这些石头形状有别,体型不一,千奇百怪,难于尽述。其中颇负盛名的有“月亮石”“官印石”“风功石”“马嘴石”“鸳鸯石”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石景,丰富着游客的想象力,使得人们的游乐妙趣横生。我要为我的家乡丰城美景点赞。丰城古代书院书声琅琅翰墨香。 朱熹有诗言“一道荣光碧光,天风吹雨度云关,树浮空翠名村坞,泉落飞鸣泻石湾。赤岭豹栖朝气隐,剑漂龙起夜光寒”。说的正是丰城龙光书院。龙光书院,在丰城西南部荣塘乡境内,即丰城古县治之地,龙关书院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毁书院改学堂,名为国立学校,长达八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它是县级最高学府,是培养科学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在丰城教育史上具有很高地位,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宋至清代,多有文人学士,达官名流游学,讲授于此。清代陈其璋在《续修族谱序》中云:“吾祖字府公,相他宜耕地创义学,置义田,敦请名儒敷教,四方来学者甚多。”陈自府其人,首继父志,致力于办学,讲学不倦。清代杨锡钹在《荣塘陈氏族谱序》中有言:“自府公豪举于邑基创院,高宗綀匾降以龙光,而一时人文蔚起。从宋名人杰出,甲第相望。”由此可见,龙光书院是丰城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一所书院,在丰城古代史上发出灿烂的光辉。我要为家乡丰城文学的精粹点赞。 丰城地方戏剧浓郁乡音传真情。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东南西北,各有不同。丰城的民俗丰富多彩,各种特色民俗文化,争奇斗艳。也就有了众多颇具特色的戏剧。而在丰城的地方戏剧中,主要是花鼓戏。该戏剧起源于民间小曲小调,号称丰城的“乡村音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全市广泛流传的地方剧种。 清代光绪末年,丰城,民间有许多戏剧宗师。如拖船蛟湖徐莹甫,尚庄夫岭徐桂子等。他们自发传授,互邀成群,唱响于民间各地。花鼓西用丰城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花鼓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我要为家乡丰城传统戏剧点赞。 丰城名人雄才伟业写春秋。 古代丰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灿若星辰。文人骚客自是不少,皆以雄才伟业在青史留名。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们是丰城人永久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丰城人奋发向上。 徐稚——数文人中的佼佼者,自孺子丰城市白土镇隐溪村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 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未成年人夭折,不移。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 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 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 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其他人以房份、亲戚的远近,在孝帽的形状、孝衣、扎孝腿的布条颜色上区别。玄孙可戴红帽,穿红衣。 5、送盘缠 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全族的人员到亡人家中,晚辈戴着孝帽,儿子、女儿、、侄女、侄子、孙女孙子穿着孝衣和白鞋,选一人端着馍盘,馍盘中放置一碗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的小扁食;做一个面灯放油点着(前两样用面必须伸手一下取出,不多不少),及一些纸箔;另一个拿着用白纸糊成的盛有折叠纸元宝的钱褡子。孝子哭着在前,家族人员随后,前行至村外十字路口。用三角架叉开,挂上箔,放上褡子,三角架下放着面灯、扁食,点火焚烧,选一人呼死者已死去晚辈的名字,“×××给××(称呼)扛褡子”,连喊三声,孝子等人不从原路回家。即为“送盘缠”。 6、报丧 老人断气后,若亡人是妇女,必须向娘家报丧;亡人是男的,向其外祖母家报丧。由长子戴孝帽、系孝绳,手持哀悼棍前去报丧。到了目的地,不能进门,有人来接,无论长幼,孝子都要给叩首,叫“跪门”。一般亲友,派族中人去即可。至亲要立即带上箔到丧家烧“倒头纸”,痛哭一场就回去,孝家不招待酒饭(现在随后火化)。 7、哭丧

壮族风俗习惯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

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

民间葬礼习俗

民间葬礼习俗 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开咽喉”。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民间在办理丧事时,通常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生前报病 生前报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辈、父辈等病危期间,晚辈要亲自前往自己的亲戚家(一般指长辈)报病。即报生病时间和患病情况,曾经过哪些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并说明因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很差,现已病危。 (二)、死者入殓 1. 烧落气纸 人死后孝氏或帮工即时在院坝边烧落气纸钱,放落气炮。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

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8、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9、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10.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现代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③宣读悼词。

壮族的丧葬礼仪

壮族的丧葬礼仪 本文是关于壮族的丧葬礼仪,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关于壮族的丧事礼仪,其秩序大致是: 报丧 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入殓 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停丧 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