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消解的空洞_评华盛顿_欧文的小说_睡谷的传说_

自我消解的空洞_评华盛顿_欧文的小说_睡谷的传说_
自我消解的空洞_评华盛顿_欧文的小说_睡谷的传说_

自我消解的空洞

———评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睡谷的传说》

陈 榕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三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睡谷的传说》是美国短篇小说的经典。虽然它创作于19世纪初,文本内部却孕育着20世纪后现代小说特有的解构特征。作者欧文以超前于他的时代的艺术直觉,通过对小说桃花源式的乌托邦主题、哥特式风格以及叙述真实性等所进行的消解,留给我们一个“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文本世界。

关键词:睡谷的传说;乌托邦;叙述技巧;解构

中图分类号:I712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3)0620073206

A Self 2Dissolving H ollow :W ashington Irving πs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CHEN Rong

(Department Three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Henan Prov.,471003,China )

Abstract :The L egend of Sleepy Hollow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ough it was written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because of its deconstructive stance ,it bears great similarity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postmodern fiction.In the short story ,Washington Irving establishes as well as usurps the utopia theme and frontier motif ,builds up as well as makes a subtle parody of the gothic style.In addition ,he even employs various narrative techniques to expose the fabricating nature of the story.Due to these strategies ,the short story becomes ,as its title suggests ,a “hollow ”where a coherent central meaning is absent.

K ey w ords :The L egend of Sleepy Hollow ;Utopia ;narrative technique ;deconstruction

《睡谷的传说》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

文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出版已经将近两个世纪,其魅力非但丝毫未减,而且正如评论家Greg Smith 所言,“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它作为美国短篇小说发轫之作的地位,成为了我们美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2001:174)然而尽管百年来批评家们围绕这部作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论述,却很少有批评家注意到这篇创作于美国独立初期的作品带有20世纪后现代小说常见的解构特征,文本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消解。本文则将从这一角度出发,就主题、风格以及技巧三个方面对《睡谷的传说》中的解构性进行详细的分析。

1.“桃花源”主题的自我消解

欧文笔下的睡谷,坐落于哈德逊河东岸,山水秀丽,笼罩在一片如烟似雾的梦幻之中,“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安静的地方。”它像是一个桃花源:任

美国革命的风潮涌动,睡谷中的荷兰人后裔们依然

过着自给自足的悠闲生活,的确有“不知秦汉,无论魏晋”的味道。正如叙述者所言,“要是有一天,我想退隐,逃避纷纭的俗世,在恬静的梦中度过烦恼的余生,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会比这个小小的山谷更使我满意的了。”然而,纷纷攘攘的外部世界还是将它的触角伸到了这片世外桃源。伊卡包德?克莱恩来到了睡谷当乡村教师。这个长得像鹤一样的家伙,来自康涅狄格州,是典型的新英格兰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扬基佬”。他特别贪财,爱占小便宜,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才能赚更多的钱,聚敛更多的物质财富。

正是由于伊卡包德?克莱恩的“拜物本性”,(Roth ,1976:162-168)他将爱情也变成了物质的附庸。《睡谷的传说》表面框架是浪漫爱情故事,伊卡

收稿日期:2003-03-23

作者简介:陈 榕(1972-),女,湖北黄岗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第26卷 第6期 2003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26 No.6 Nov.2003

包德?克莱恩对卡特琳娜也算是一往情深,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与其说伊卡包德爱上的是卡特琳娜,不如说是他看上了卡特琳娜将继承的财富。当他来到卡特琳娜家做客,吸引他目光的不是女主人的美貌,而是宽敞的屋子,漂亮的壁炉,墙上挂着的羊毛、玉米、干果以及桌子上热腾腾的美食。每当他想起卡特琳娜,引发的联想都和卡特琳娜的父亲所拥有的田产有关。“他的一对大绿眼珠,骨溜溜地望着凡?塔塞尔这座温暖住宅周围的那些肥沃的草原、丰饶的小麦田、裸麦田、荞麦田和玉米田,以及殷红的果实累累的果园,心里不由思慕着将要继承这一切财产的姑娘。” 伊卡包德?克莱恩是小说讽刺的对象,他小心眼、迷信、缺乏创造力,是睡谷这个自给自足的小天地里的不和谐音,难怪他不仅没有得到美人的芳心,最终还被赶出了荷兰人的领地。离开了睡谷的伊卡包德?克莱恩却找到了施展的天地:他在纽约“得了律师执照,变成了政客,奔走竞选,给报纸写文章,最后终于当上了十镑法庭的法官。”像伊卡包德?克莱恩这样的角色都能发达,我们不难看到作者欧文对变动中的急功近利的美国社会的微妙讽刺。

伊卡包德?克莱恩是外部世界的代表,他被驱逐后,睡谷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从这个层面上看,在抵抗外部渗透的斗争中,睡谷中的荷兰人赢得了胜利。对于这种胜利,许多批评家都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给予了肯定的解读。(Hoffman ,1993:85-93;Plummer ,1993:175-184;Ringe ,1967:455-467)

然而,荷兰人的胜利是否带有明显的积极含义,这一点颇值得商榷。欧文在“破”的同时,即讽刺了

伊卡包德?克莱恩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睡谷所代表的旧传统的审视和批判。

在《睡谷的传说》中,存在一个明显的二项对立:伊卡包德?克莱恩代表的是变化中的美国社会,

布鲁姆代表的是旧传统。美国文学批评大家Daniel Hoffman 认为“伊卡包德?克莱恩与布鲁姆?‘骨头’之间的冲突象征着有着地域特性的扬基佬和边地人之间的冲突———这其后很快成为我们的文学……以及我们的国家历史的一个主题。”(1993:86)常耀信先生认为:伊卡包德“是个城市滑头,[有]一种欲行欺诈的破坏力……布鲁姆则仿佛马克?吐温笔

下的哈克?芬一类,村野之夫,粗鲁、精力充沛、叱责随从,可是心地善良,生在边地自食其力”。(1998:136-137)然而,布鲁姆果真如批评家所言,是“边地拓荒者的先驱”吗?(Piacentino ,1997:40)从文本中的描述,我们发现他的身上有一种“混合气质,寻欢作乐并且傲慢。”他“身材魁梧,喜欢大叫大闹,[是]性情暴躁傲慢的纨绔子弟……是本乡一带的英雄,素以臂力过人同好勇斗狠闻名。”他从来没有下田务农,也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倒是天天领着一伙人,招摇过市:“他有三四个跟他一样脾气的好朋友,他们都把他当做榜样,他总是带头领着他们在乡里乱闯……一到冬天,他总是戴着一顶皮帽子,顶上有一根挺神气的狐狸尾巴,人们一看就认得是他,每逢乡下人在村里集会的时候,远远看到这根熟悉的狐狸尾巴,在一群勇猛的骑手之间飞奔而来,他们就得站在一旁,等他们像一阵风暴似的过去。”他的形象,让人联想到的不是吃苦耐劳的边地拓荒者,倒是依稀可见未来三K 党人的雏形。伊卡包德?克莱恩或许真是如评论家所言,是个投机分子,但是他是小说中惟一想要到西部拓荒的人。他梦寐以求的婚后生活是将卡特琳娜的田产变卖,“把这些东西轻易地变成现款……把钱投资在无边无际的荒野地里,和野地里的大木房里。……鲜花般的卡特琳娜……带着全家儿女坐在载满家用什物的马车顶上,车子下面还摇摇晃晃地挂着许多锅子罐子;他仿佛瞧到自己骑在一匹缓缓跑着的母马背上,后面跟着一匹小马,动身到肯塔基、田纳西,或者天知道的什么地方去。”布鲁姆的胜利宣布着伊卡包德所象征的物质主义美国梦的失败,但他的胜利不应被看做西部精神的胜利。他与伊卡包德?克莱恩之争的实质是男性力量之争。他赢得了胜利,但是很快就会被卡特琳娜所束缚,捆住手脚,成为“像卡特琳娜父亲一样的心满意足的居家男人。”(Plummer ,1993:180)

小说中另一个重点描写的人物是伊卡包德的心上人卡特琳娜。作为睡谷中的女性代表,她的形象也不具有积极含义。她故意对伊卡包德?克莱恩优雅地微笑,“布鲁姆?‘骨头’,却在热恋和嫉妒交迫

的沉重打击下,只好独自坐在一个角落里怀恨不

已。

”她将伊卡包德?克莱恩玩弄于股掌间,只是为了把他的情敌降伏得牢牢的,正如叙述者所言,“

这是一种诡计”

。她并不是不解世事的单纯少女,而是一个“爱卖弄风情”,在爱情上精于算计的女人。由此看来,虽然欧文对伊卡包德?克莱恩所代表

的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却并没有为他树立一个对立的价值体系并进行肯定性的评价。相反,他对旧的传统也进行了微妙的讽刺。在《睡谷的传说》中,消

解后的世界,缺乏统一的价值中心,这反映出了作者

?47?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欧文对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复杂心态。许多批评家都注意到了欧文的作品中流露出浓重的怀旧感。Annette K olodny认为他的两部代表作,《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体现出一种“心理上的青春期”,作者想“逃避和拒绝历史发展所带来的震撼”。(1975:68)但是从本质上看,这两部作品存在明显差异。《瑞普?凡?温克尔》中,瑞普?凡?温克尔避世的选择,也是作者欧文的选择。《睡谷的传说》中透露的信息却是怀疑性的:虽然可以挽住过去,做些残梦,但以布鲁姆为代表的过去,从多大程度上值得依恋?更何况现实就像伊卡包德一样,总是不请自来。如果说欧文在《瑞普?凡?温克尔》中表达的是对过去的无限依恋,在《睡谷的传说》中,欧文的态度要暧昧和中性得多。

2.对哥特式气氛的自我消解

欧文对德国民间传说有特殊的偏爱,《见闻札记》中的《瑞普?凡?温克尔》与《新娘》均脱胎于此,《睡谷的传说》也不例外。它取材于德国无头骑士的传说,整个故事鬼气森森,弥漫着浓厚的哥特式色彩。

哥特式小说起源于18世纪末,兴盛于19世纪初。其发轫之作是霍勒斯?沃波尔于1765年出版的小说《奥特朗托的城堡》。玛丽?雪莱的《弗兰克斯坦》、安?里德克里夫的《尤多弗之谜》等也是这一时期英国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美国小说,从它诞生伊始就带有明显的哥特式色彩。查尔斯?布朗、埃德加?爱伦?坡以及霍桑的小说,无一不带有明显的哥特式特征。而欧文在《睡谷的传说》中,也同样运用了哥特式的描写手法。

根据哥特小说研究专家David Punter在《恐怖的文学:哥特式小说史》中所给出的定义,哥特式小说,有以下一系列特征:“注重描写恐怖事件,通常采用古旧的背景,明显地利用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人物性格程式化,情节充满了精心布置的悬念等。”(1996: 1)《睡谷的传说》首先是在故事情节设置上有浓重的哥特色彩。“无头骑士”代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根据当地居民的传说,在睡谷的林地逡巡着无头骑士的幽灵:“山谷里的人时常会看到它在阴暗的黑夜匆匆驰过,好像乘风飞奔一样。”它生前是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所雇佣的德国赫塞雇佣兵,在独立战争中,头被加农炮炸飞了:“这个骑兵的尸身过去就埋在教堂的墓地里,它的阴魂每天晚上都要骑马出去,到当时的战场上寻找它的头颅。”因此,当伊卡包德?克莱恩和“无头骑士”在漆黑的夜晚在林中相遇,发现无头骑士“那颗原来应该安在肩膀上的脑袋,却给吊在身子前面的鞍头上面”时,小说的诡异恐怖达到了高潮,令人战栗。

其次,《睡谷的传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带有明显哥特式古旧和神秘的色彩。尽管小说发生时,美国已经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但是在这片土地上,仍有历史留下的幽灵在徘徊,不仅有无头骑士,还有一位安德烈少校也于先前的战争中死于非命,葬身在此。当伊卡包德遭到情人拒绝,借酒消愁,喝得醉醺醺地骑马回家时,“夜色越来越黑暗,星星似乎在天空里显得更加深远了,急云有时把它们遮得一点也看不见。”山谷、老树、小溪、独木桥、暗夜、墓地、幽灵,这些元素,把小说高潮部分的睡谷衬托得一片鬼气森森。

然而如果我们注意欧文的措辞,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的哥特式特征也正在进行着微妙的自我消解。首先是对哥特式背景的质疑。小说虽然笼罩着浓重的神秘氛围,欧文并没有忘记对其进行调侃。主人公伊卡包德?克莱恩是个富于幻想的角色,“大自然发出的每一种声音都会煽动着他那已经激发起来的想像……该有多少次,他一听到自己踏碎了冻结的冰块的声音,便不由吓做一团地缩回去,连回头张望一下也不敢,生怕会瞧到什么狰狞的鬼怪,紧紧跟在他后面!又该有多少次,他碰到一阵狂风横扫过来,在树林里怒嚎,把他吓得魂飞魄散,以为那是骑马奔跑的赫塞人又在黑夜里疾驰。”所谓的哥特式气氛,大半是主人公主观臆造的产物,天一黑,他发达的想像力就会为一切蒙上一层哥特式的色彩。

再者,小说对哥特式情节:人与鬼魂的遭遇也进行了解构。首先是鬼魂的真实性本身就可堪质疑。文本反复指出,睡谷的居民“对各种神怪的迷信都相信得不得了,成天恍恍惚惚,容易发生幻想,而且时常会看到奇怪的现象,听到天空里有音乐同说话的声音”。而叙述者在文本中每每提及无头骑士,前面一定会冠上“迷信”、

“传说”、“故事”、“幻想”等词汇。小说中,只有伊卡包德?克莱恩的确是见到了“无头骑士”,而且“无头骑士”还将自己放在马鞍上的头颅向他掷了过来,不过,第二天人们在事发现场并没有找到什么头颅,看到的只有一个摔碎的南瓜。吓得伊卡包德?克莱恩魂飞魄散的“头颅”只是一个南瓜而已,显然“无头骑士”不过是他的情敌布鲁姆的恶作剧。正如Jeffrey Rubin2Dorsky所言,“在《睡谷的传说》中,我们知道伊卡包德?克莱恩究竟碰到了什么,这里没有悬而未决的谜团或心理层面上的复杂性,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解释。”(1988:118)

?

5

7

?

第6期陈 榕 自我消解的空洞

哥特式小说之所以会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美文坛盛行一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机械的理性主义感到了厌倦,而哥特式小说恰好满足了人们对神秘的向往,源自内心的恐惧和游移代替了18世纪理性主义的笃定和自信,浪漫的想像力和感性认知代替了古典主义倡导的秩序和克制。欧文在《睡谷的传说》中对哥特式元素的利用,表明了他浪漫主义的倾向。然而,在营造哥特式氛围的同时,他又对浪漫主义的想像力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难怪在小说的结尾,哥特式风格受到了现实的挑战。在《睡谷的传说》中存在一种竞争:想像与现实之争。哥特式浪漫传统在美国小说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坡和霍桑等都为蕴涵其间的“黑色力量”着迷,在他们的作品中,无意识的动机和被禁止的欲望,通过想像外化成哥特式的恐惧、神秘和迷惑。而欧文却回避探究这种灵魂的黑暗。尽管他被想像力的无限魅力所吸引,却下意识地想要利用现实主义的平和理性来将它们掩盖,将对神秘的恐惧解释为一种“迷信”,从这个角度看,在《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Haskell Springer 将欧文比做一个“折中主义者”,(1988:230)显然也是不无道理的。

3.对叙述真实性的自我消解《睡谷的传说》是一部结合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与对一切抱有怀疑态度的现代主义作品,对一切采取反讽和戏仿态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有很大差别。然而与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同的是,《睡谷的传说》在叙述策略上运用了后现代作品中常见的解构手法。大多数19世纪末以前的现实主义小说,采取的视角主要有两种,一是主人公作为小说人物的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其代表作是查尔斯?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二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如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尽管随着叙述的展开,小说的聚焦会发生一定的移位,造成这种移位的动因往往是情节的需要,而不是作者在叙述策略上的自觉。作者期待着读者认同他所构筑的文本世界,相信他所虚拟的真实。因此除了极个别的如《项狄传》这样的作品,在大多数传统小说中作者总会尽量避免引起读者对作品真实性的怀疑。

令人惊奇的是创作于19世纪初的《睡谷的传说》,却在叙述结构上采取了多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常用的手法,对叙述的真实性进行了全面解构。《睡谷的传说》的主叙述层,采用的主要是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者“我”却时常加入叙述,插入自己的评论,对主叙述进行叙述干预。“指点干预特别多的叙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觉性’,似

乎叙述者时时提醒叙述接受者注意他在‘讲故事’,

而这故事是他编出来的。”(赵毅衡,1998:31)其结果必然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拉远。

指点干预并不是欧文在《睡谷的传说》中所采用的惟一拉远读者和故事距离的手法。视角的转移也是这篇小说的显著特征。《睡谷的传说》的前半部和大多数18世纪、19世纪的小说一样,采用的是全知视角。尽管这种全知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我们无法感知布鲁姆和卡特琳娜的心理轨迹,但是我们可以透视中心人物伊卡包德?克莱恩的内心,了解他的所见所闻所感。然而随着小说的发展,叙述者对自己进行了明显的权力自限。自从伊卡包德?克莱恩离开卡特琳娜家,骑着瘸马上了路,叙述者就开始从全知视角向第三人称旁观视角转移。虽然叙述者跟踪描述了伊卡包德?克莱恩在森林里的遭遇,保留了对他心理活动的刻画,但是这种细微的心理刻画,到了“无头骑士”提起它的头颅向伊卡包德扔过来,“打得他一头倒栽在尘土里面”就戛然而止。叙述者失去了对事件的控制,从全知沦落为旁观者,故事发展急转直下,伊卡包德?克莱恩自此不知所踪。我们只能靠叙述者提供的一些线索,如一副被踏在烂泥里的马鞍,伊卡包德?克莱恩的帽子,“紧贴着它还有一个摔得稀烂的南瓜”以及布鲁姆提到此事时“一副深知底细的神气”等等来拼凑出事实的真相。至于伊卡包德?克莱恩离开睡谷后的命运,甚至是叙述者从一个到纽约的老农民口中道听途说来的。叙述者由高高在上的全知者迅速变成了一无所知的旁观者,这种机械断裂式的视角转移,不能不使读者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明显的怀疑。

除了突兀的视角转移,《睡谷的传说》同时采用了多层叙述嵌套的手法对叙述的真实性进行了全面消解。传统的小说,多采用单层叙述,《睡谷的传说》却有三个不同的叙述层面。第一层叙述是由将文本落实于文字的杰尔弗雷?克雷文所提供。我们可以称它为克雷文的故事。他是《见闻札记》一书贯穿始终的叙述者,他在《见闻札记》的第一章,也就是“作者自述”中,谈到了自己的个性,指出他非常愿意观察生活,“仅仅是别人的命运和历险的旁观者”。综观《见闻札记》的各个篇章,克雷文基本履行了一个恪尽职守的旁观者的角色。尽管有时他会成为作者欧文批判和揶揄的对象,比如在《见闻札记》的“作者自述”一篇中,克雷文声称:“但我却还渴望去拜谒欧洲的伟大人物。因为我从不同的哲学家的著作中读到:一切动物在美

?67?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国都退化了,人也包括在内。因此,我想,欧洲的伟人一定比美国的高超,就像阿尔卑斯山的峰巅远远高于哈德逊高原一样。”这段话暗含戏谑,实则传达了欧文对欧洲中心主义的不满,但总体而言,克雷文的立场与文本隐在作者之间非常接近。在《睡谷的传说》中,他基本没有超越旁观者的角色,尽量保持中立,没有过多参与故事的编撰和发展。

《睡谷的传说》中克雷文的叙述是超文本形式的外层文本,但它并不是这篇小说惟一的超文本。《睡谷的传说》附有一个“后记”,虽然它常常被忽略,比如中文版的《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选》对此后记并不进行翻译,而1996年企鹅书社的《美国哥特式小说集》也没有对其进行收录,(Oates, 1996)事实上,该后记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蛇足,而是这篇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后记看,《睡谷的传说》是克雷文从狄德里希?尼克尔包克尔的故纸堆里翻检出来的。因此小说的第二叙述层面可以称做是尼克尔包克尔的故事。狄德里希?尼克尔包克尔是欧文笔下脍炙人口的角色———《纽约外传》的“作者”:这位先生是个老学究,迂腐呆板,又喜欢钻故纸堆,常常把想像中的事件和历史的真实相混淆,把一部正史写成了滑稽戏尚不自知。然而,在《睡谷的传说》中,狄德里希?尼克尔包克尔却是个客串的角色。与克雷恩一样,他也只是一个记录者,几乎退出主导性的叙述舞台。只有在后记中我们才能辨别出他的声音。作品虽然依然有尼克尔包克尔式的幽默,却少了他特有的夸张滑稽。

在后记中,尼克尔包克尔最重要的作用是介绍小说的内层叙述,也是主层叙述的叙述者。这位叙述者并没有名字,有关伊卡包德?克莱恩的故事,其实是这位不知名的先生讲述的。借助尼克尔包克尔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位“讨人喜欢的,有些寒酸的,颇有绅士风范的老家伙。……他多半很穷———他特别尽力地想讨大家欢心。”在一次市民集会上,他将他所听到的故事拿来和众人分享。而尼克尔包克尔碰巧是当时的听众之一。根据“后记”中的记录,那位“滑稽可爱的绅士”在讲完故事后,马上被一位老夫子诘问,要他谈谈该故事的道德内涵。主叙述者只好杜撰出了类似“绅士莫骑马”等不伦不类的寓意,既而又莞尔一笑:“对这个故事,我自己连一半也不相信,”而《睡谷的传说》也随着叙述者这句虚无的喟叹戛然而止。

《睡谷的传说》有着洋葱头式的结构,剥开一层,又见一层。在这层层叙述嵌套中,作者欧文拉远了自己和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把自己藏在了诸多叙述者的背后。当读者随着叙述发展,深入到故事内核时,欧文却让内层叙述的叙述者自己跳出来,对叙述进行彻底的否定,以凸显文本的非真实性和无意义,这说明欧文已经意识到文本本身是一种虚构,一切不过是一场游戏,而他的这种认识,恰恰和解构主义文本观暗合:“文本是语言活动的领域,文本之外别无他物,文本是一个自我指涉的体系而与其他文本交织,文本间性使终极意义不复存在。”(王岳川,1999:381)

詹姆斯?费伦在《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解构往往意味着消解神秘性……一个特定逻辑在严格解读的时候会颠覆自身。”(费伦,2002:28)当我们细读《睡谷的传说》时,会发现欧文对小说的主题,哥特式风格以及叙述的真实性等都进行了大胆解构,造成了文本意义的非确定性,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文本世界。或许这也是《睡谷的传说》为什么会成为欧文小说中引起最多评论关注的原因之一。欧文似乎在文本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桃花源,但走到近处细细审视,却让人不禁怀疑其真实。小说的英文原名是“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而“Hollow”本身就有“空洞”的意思,在消解了中心之后,不见桃源,只见隐含着后现代式的意义缺失以及无中心性的“空洞”。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136-7.

[2]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9.381.

[3]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8.31.

[4]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

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8.

[5]Hoffman,Daniel.Prefigurations:“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A].In W ashington Irving:The Critical Reac2 tion[C].Ed.James W.Tuttleton.New Y ork:AMS, 1993.85-93.

[6]K olodny,Annette.The L ay of the L and[M].Chapel

Hill:U of North Carolina P,1975.68.

[7]Oates,Joyce Carol.(Ed.)A merican Gothic Tales[C].

New Y ork:Penguin,1996.

[8]Piacentino,Ed.“Sleepy Hollow”Comes S outh:Washington

Irvingπs Influence on Old S outhwestern Humor[J].The Southern L iterary Journal30(1997):40.

[9]Plummer,Laura and Michael Nelson.“G irls Can Take

?

7

7

?

第6期陈 榕 自我消解的空洞

Care of Themselves ”:G ender and Storytelling in Washing 2ton Irving πs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J ].S tudies in S hort Fiction 30(1993):175-184.

[10]Punter ,David.The L iterature of Terror :A History of

Gothic Fictions :From 1765to the Present Day [M ].Lon 2

don :Longman Group ,1996. 1.

[11]Ringe ,Donald.New Y ork and New England :Irving πs

Criticism of American S ociety [J ].A merican L iterature 38(1967):455-67.

[12]Roth ,https://www.360docs.net/doc/9616623511.html,edy and A merica :The L ost World of

W ashington Irving [M ].N Y:K ennikat Press ,1976.162

-68.

[13]Rubin 2Dorsky ,Jeffrey.A drif t in the Old World :The

Psychological Pilgrim age of

W ashington Irving [M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118.[14]Smith ,Greg.Supernatural Ambiguity and Possibility in

Irving πs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J ].The Midwest Quarterly 42(2001):174.

[15]Springer ,Haskell.Irving and the Knickerbocker Group

[A ].Columbia L iterary History of the U nited S tates [C].Eds.Emory Elliott ,et al.New Y ork :Columbia U P ,1988.230.

(责任编辑 马为民)

(上接第67页)

也许姬先生是希望加重作品的戏剧性色彩,利用这一时辰上的巧合来使读者受到更大的震动。但笔者以为虽说翻译中并不反对再创造,但是如此的自由发挥是利是弊还需再三斟酌。在原著中,梅尔维尔以“only found another orphan ”结束全文,戛然而止,余韵无穷,因此姬译中的最后一句实有画蛇添足之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杨译保守有余,创新不足;而姬译在创新上又过于自由,有时甚至完全脱离了原著。这也正是等值和再创造容易出现的倾向。等值法往往更容易传达原著的内容、思想和风格,但也容易为之所限而过于拘泥,不敢突破原文的形式进行大胆创新,而再创造则更利于译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但这又会导致与原著在内容、思想和风格上的偏离,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

误导读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前面所提的对“度”的把握。不论是等值还是再创造都要确保“适度”,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参考文献:

[1]姬旭升.白鲸(中译本)[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2]姜秋霞,张柏然.是等值还是再创造?[J ]外语教学与

研究,1996,(4).53-56.

[3]杨善录.白鲸(中译本)[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

[4]Melville ,Herman.Moby Dick [M ].Toronto :Bantam

Books ,1984.

(责任编辑 周光磊)

?87?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英文诗歌赏析

英文诗歌赏析安全B103班 峥 201010044323

Anaiysis on the poem of------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Poet:Tagore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way from birth to the end. It is when I sit near you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 I lov e you.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at you’re not sure I love you. It is when my love is bewildering the soul but I can’t speak it out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at I can’t say I love you. It is after looking into my heart I can’t change my love.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that I’m loving you. It is in our love we are keeping between the distance. The most distant way inthe world is not the distance across us. It is when we’re breaking through the way we deny the existance of love.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in two distant trees. It is the same rooted branches can’t enjoy the co-existance. 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in the being sepearated branches. It is in the blinking stars they can’t burn the light.

文稿_华盛顿欧文的哥特创作手法

华盛顿欧文的哥特创作手法 ——以《睡谷传说》为例 1、Introduction 华盛顿欧文是对美国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作家,被称为美国小说之父,其作品大都幽默风趣,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但也有作品体现了哥特文学的风格,最典型的就是《睡谷传说》。 华盛顿·欧文(1783—1859)是一位享誉国际的文学家,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美国散文家之一。他一七八三年生于纽约,幼年时体弱多病,十六岁辍学学习法律,但他喜爱的是文学,并且读了不少文学作品。一八零四年至一八零六年间他因病赴欧洲修养,回国后取得律师资格。一八零七年,他和哥哥威廉等人共同创办一种不定期刊物《杂拌》,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显露出他的幽默、风趣和含蓄的讽刺才能。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1809)。一八一八年后他留居英国,以写作为生,陆续发表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共三十二篇,于一八二零年结集为《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中的散文《威斯敏斯特教堂》、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继《见闻札记》后,欧文写了体裁相似的《布雷斯布里奇田庄》(1822)和故事集《旅客谈》(1824)。一八二六年,欧文在马德里任美国驻西班牙大使馆馆员。一八二八年,他发表《哥伦布的生平和航行》;一八二九年发表《攻克格拉纳达》,同年又出版游记、随笔集和故事集《阿尔罕伯拉》(1832)。他的晚年是在他曾经描写过的睡谷附近度过的,并写了三部传记:《哥尔德斯密斯传》(1840)、《穆罕默德及其继承者》(1849——1850)和五卷本《华盛顿传》(1855——1859)。欧文的文笔优雅自然,充满浪漫气息,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具有经久不衰的风采和魅力。 《睡谷传说》讲述了教书匠Crane追求漂亮姑娘却被情敌恶整的故事。 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对环境及情节的描写,环境多是阴森恐怖,情节也是曲折离奇,整个故事鬼气森森,弥漫着浓厚的哥特色彩,带给读者极大的感官刺激。 2、哥特式小说的由来及其风格特征 2.1 “哥特”一词的演变 “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即日耳曼民族)的哥特部落。从公元3世纪起,条顿人不断涌向南欧,骠悍的哥特人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经过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征战,条顿民族最终摧毁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而哥特人也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南部以及北非建立了许多王国。然而哥特人被罗马的先进文明迅速同化,很快失去其民族性,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 但哥特人的野蛮善战在南欧人特别是意大利人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痕。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Vasari,151l一1574)在历史的尘埃中又找出哥特一词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在12世纪至16世纪期间盛行于欧洲,主要体现于教堂和城堡,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的绝妙象征。用哥特式来指称这

华盛顿 美国艺术馆 美国历史简介(下).

G-979-2 (下) 作者:仰望星空

? 《圣女的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作者Nicolas Poussin ( 1594-1665)。 ? 圣女的升天,圣母蒙召升天或者圣母升天之类 都是一个有关圣母玛利亚的神学概念: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结束了今世的生活之后,灵魂和肉身一同被提升到天堂。 ? 这个说法,新教否认,只有天主教和东正教承 认,并创作了很多圣母升天的艺术作品。 1600–1699年的作品

? 《弹琵琶的人》( Lutenist ),作者 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 ? 这幅作品作于1626 年,中国明朝的末年。 ? 关于这幅作品的中文翻译,需要说明一下(见后)。

首先,这里翻译为弹“琵琶”,只是为了适合中国 习惯说法。在英文中,这种乐器叫作lute(鲁特琴) ,鲁特琴定义为:任何带有拨弦,配有曲颈或者直颈, 以及一个共鸣音箱盒的弹拨乐器,都叫作lute:从古代 的埃及,直到现在,从欧洲的lute,到中国的琵琶,均 属于这种乐器。 右图就是古埃及人弹奏lute 的情景:不清楚埃及人怎么称呼这种乐器。 所以,这幅作品的正确名称应该是:《弹鲁特琴的人》。 世界上各个民族,几乎都发明了不同类型的鲁特琴:有拨弦和共鸣音箱。 中国的鲁特琴,来自西域,并非中国发明,当时翻译为“琵琶”。琵琶,二胡等最主要的“民族乐器”并不是中华民族发明的:一个文明是否发明了什么并不重要,只有善于学习借鉴的文明,才是伟大的文明。 同理,中国“四大发明”只是中国人“独立发明”的意思,既不是最早发明(埃及发明造纸比中国早了2500年),也不是唯一发明(罗马人运用“希腊火”一千多年后,宋朝才独立发明火药),也不是真正付诸实用最好的发明(德国的印刷术是成套技术,包括字模铸造到高速滚筒印刷机等)。但是,这些是中国人“独自”发明的。不述。

如何分析英语诗歌

How to Analyze a Poem Going through each poem ask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an order something like this: 1.Who is the speaker? Is the speaker a male or female? Where is he or she? When does this poem take place? What are the circumstances? Sometimes you'll be able to answer all of these questions: For example, the speaker is a Duke, (eg My last Duchess). Sometimes you'll be able to answer only a few, and sometimes only vaguely: The speaker is unnamed, unplaced, and is addressing an audience that's unknown. No matter. You've begun to understand the poem. 2.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poem? That is, what are the parts of the poem and how are they related to each other? What gives the poem its coherence? What are the structural divisions of the poem? Think about the logic of the poem. Does it ask questions, then answer them? Or develop an argument? Or use a series of analogies to prove a point?

关于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英语诗歌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充分调动、发挥语言的各种潜能,使之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读来隽永,富有音韵美。下面是是由带来的关于经典英文诗歌,欢迎阅读! 【篇一】关于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I Started Early - Took My Dog Emily Dickinson (1830-86) I started Early - Took my Dog And visited the Sea The Mermaids in the Basement Came out to look at me And Frigates - in the Upper Floor Extended Hempen Hands Presuming Me to be a Mouse Aground - upon the Sands But no Man moved Me - till the Tide Went past my simple Shoe And past my Apron - and my Belt And past my Bodice - too And made as He would eat me up As wholly as a Dew Upon a Dandelion's Sleeve And then - I started - too And He - He followed - close behind I felt His Silver Heel Upon my Ankle - Then my Shoes

Would overflow with Pearl Until We met the Solid Town No One He seemed to know And bowing - with a Mighty look At me - The Sea withdrew 【篇二】关于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The Wild Swans At Coole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The trees are in their autumn beauty, The woodland paths are dry, Under the October twilight the water Mirror a still sky; Upon the brimming water among the stones Are nine-and-fifty swans. The nineteenth autumn has come upon me Since I first made my count; I saw, before I had well finished, All suddenly mount And scatter wheeling in great broken rings Upon their clamorous wings. I have looked upon those brilliant creatures, And now my heart is sore. All's changed since I, hearing at twilight, The first time on this shore,

小说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一、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2)、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 二、如何区分人物形象与性格 1.人物形象这一概念的内涵大于人物性格的内涵,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因素。 2.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对于第一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对于第二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三、学会用术语答题 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美丽、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认真、慈爱、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 四、概括方法 1、抓情节 2、抓描写 3、找评论词 4、注意作品背景 五、例题示范 练习:《遗璞》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高考例题(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审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

英文诗歌赏析方法

英文诗歌赏析方法 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 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 一、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 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The Tyger 3. 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 4. 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Touch her not / ?scornfully, ?Think of her / ?mournfully. - Thomas Hood 5. 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 ?hush thee / my ?babie / thy ?sire was / a knight. 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二、诗的押韵

华盛顿欧文

华盛顿·欧文(1783-1859)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曾任美国驻伦敦使馆秘书和美国驻西班牙公使。1783年4月3日出生在纽约一个富商家庭。欧文从少年时代起就喜爱阅读英国作家司各特、拜仑和彭斯等人的作品。欧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1820年,欧文的《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后,欧文又创作了多部作品,如:《阿尔罕伯拉》、《攻克格拉纳达》、《哥伦布传》等等。欧文是散文大师,是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文笔优雅自然,清新精致,时常流露出温和的幽默。1859年11月28日,欧文与世长辞,美国人民为了怀念这位在文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在纽约下半旗致哀,而欧文的许多优秀作品则被人们传诵至今,成为珍贵的文学遗产。他本人更被尊为“美国文学之父”。1783年,欧文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富人家庭,他从小喜欢看《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这种历险故事,还常常钻到剧院里去看戏。欧文后来最知名的作品是《见闻札记》,写的就是在外游历的故事,不能不说是幼时受到了读书的影响。 早期翻译名家林纾将《见闻札记》译成中文,取名《拊掌录》,这是欧文作品的第一个中译本。林纾在序中说:“欧文气量宏广,而思致深邃而便敏,行文跳踊变化,匪夷所思。其雅趣高情……又博古,广哀遗典,叩以所有,无不立应。”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1809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纽约外史》以“迪德里希·尼克博克”的笔名出版。这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诙谐之作,充分显露出欧文的幽默才能。《纽约外史》出版后,欧文便成为纽约文坛风靡一时的人物。在这之前,美国虽然获得独立已有三十余年,但在文学方面却始终未能摆脱英国的束缚,创作出足以代表这个新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作品来。欧文运用本国题材写出的《纽约外史》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对于促进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815年,欧文再度赴英。他游遍英国的名胜古迹,怀着对英国古老文明的仰慕和对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向往,写出了著名的《见闻札记》和风格类似的《布雷斯勃列奇田庄》。《见闻札记》是欧文的代表作,包括小说、散文、杂感等32篇(睡谷传说和瑞普·凡·温克尔都在其中),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英国和美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以及善良淳朴的旧式人物。这部作品在

英文诗歌赏析 To Dorothy

Perfect Relationship in an Imperfect Way Nobody is perfect. Every person has his unique feature. There is no need to change one’s characteristics to fit another person. People in love always want to change each other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better and steadier relationship. But if you love a person, you should love his bright points and drawbacks together. In “To Dorothy”, Marvin Bell talks about this kind of love that you even love each other’s shortcomings. He discusses how he thinks of Dorothy. He discusses what Dorothy did in his life and what his reaction was. He also indicates what he would feel if Dorothy left him. In “To Dorothy”, Marvin Bell tells us we can have a perfect relationship in an imperfect way. This poem obviously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et, Marvin Bell and Dorothy who may be Marvin Bell’s lover, wife, or relative and so on. In the first place, Marvin Bell tells us he thinks Dorothy is not beautiful. I think this may indicate that Dorothy is a not a perfect person in his eyes. “To Dorothy You are not beautiful exactly. You are beautiful, inexactly.” (Marvin Bell, 1) From here on, we can know that Marvin Bell knows clearly that Dorothy is not beautiful and perfect, because he uses two sentences which are the exactly same meaning to express the similar ideas. From anotherperspective, however, maybe there is another meaning that we can conclude from the two sentences. Using two similar sentences may express the poet’s hesitation. In the first sentence, Marvin Bell does think Dorothy is not exactly beautiful, but in the second sentence, in his eyes, Dorothy is

中文稿华盛顿欧文的哥特创作手法

华盛顿欧文的哥特创作手法 以《睡谷传说》为例 1、Introduction 华盛顿欧文是对美国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作家,被称为美国小说之父,其作品 大都幽默风趣,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但也有作品体现了哥特文学的风格,最典型的就是《睡谷传说》。 华盛顿?欧文(1783 —1859)是一位享誉国际的文学家,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美国散文家之 一。他一七八三年生于纽约,幼年时体弱多病,十六岁辍学学习法律,但他喜爱的是文学,并且读了不少文学作品。一八零四年至一八零六年间他因病赴欧洲修养,回国后取得律师资 格。一八零七年,他和哥哥威廉等人共同创办一种不定期刊物《杂拌》,开始了他的文学创 作活动,显露出他的幽默、风趣和含蓄的讽刺才能。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 (1809 )。一八一八年后他留居英国,以写作为生,陆续发表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共三十二篇,于一八二零年结集为《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中的散文《威斯敏斯特教堂》、短篇小说《瑞普?凡?温 克尔》和《睡谷的传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继《见闻札记》后,欧文写了体裁相似的《布雷斯布里奇田庄》 (1822)和故事集《旅客谈》(1824)。一八二六年,欧文在马德里 任美国驻西班牙大使馆馆员。一八二八年,他发表《哥伦布的生平和航行》;一八二九年发 表《攻克格拉纳达》,同年又出版游记、随笔集和故事集《阿尔罕伯拉》(1832)。他的晚年 是在他曾经描写过的睡谷附近度过的,并写了三部传记:《哥尔德斯密斯传》(1840)、《穆罕 默德及其继承者》(1849—— 1850)和五卷本《华盛顿传》(1855—— 1859)。欧文的文笔优 雅自然,充满浪漫气息,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具有经久不衰的风采和魅力。 《睡谷传说》讲述了教书匠Crane追求漂亮姑娘却被情敌恶整的故事。 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对环境及情节的描写,环境多是阴森恐怖,情节也是曲折离奇,整个 故事鬼气森森,弥漫着浓厚的哥特色彩,带给读者极大的感官刺激。 “哥特”(Goth) —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即日耳曼民族)的哥特部落。从公元3世纪起,条顿人不断涌向南欧,骠悍的哥特人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经过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征战,条顿民族最终摧毁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而哥特人也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南部以及北非建立了许多王国。然而哥特人被罗马的先进文明迅速同化,很快失去其民族性,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 但哥特人的野蛮善战在南欧人特别是意大利人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痕。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Vasari , 151l 一1574)在历史的尘埃中又找出 哥特一词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在12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的绝妙象征。用

十二篇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十二篇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大家都来看一下,学习一下吧。 【1】Rain雨 Rain is falling all around, 雨儿在到处降落, It falls on field and tree, 它落在田野和树梢, It rains on the umbrella here, 它落在这边的雨伞上,And on the ships at sea. 又落在航行海上的船只。 by R. L. Stevenson, 1850-1894 【2】What Does The Bee Do? What does the bee do? 蜜蜂做些什么? Bring home honey. 把蜂蜜带回家。 And what does Father do? 父亲做些什么? Bring home money. 把钱带回家。 And what does Mother do? 母亲做些什么? Lay out the money. 把钱用光。 And what does baby do?婴儿做些什么? Eat up the honey. 把蜜吃光。 by C. G. Rossetti, 1830-1894 【3】O Sailor, Come Ashore啊!水手,上岸吧 (Part I) O sailor, come ashore 啊!水手,上岸吧 What have you brought for me? 你给我带来什么? Red coral , white coral, 海里的珊瑚, Coral from the sea. 红的,白的。 (Part II) I did not dig it from the ground 它不是我从地下挖的,Nor pluck it from a tree; 也不是从树上摘的; Feeble insects made it 它是暴风雨的海裹 In the stormy sea. 弱小昆虫做成的。

华盛顿欧文简介

方案一:浅析华盛顿欧文作品奇幻色彩的渲染 浅析欧文作品中的哥特风 一、华盛顿生平 1,家庭生活的影响 2,早期学习经历的影响(喜爱的作家对其的影响、文学的影响) 二、其写作风格、特点(独特的哥特风写作风格) 哥特风里夹杂着讽刺幽默元素,不至于使这种哥特风格单一凝重。 一、华盛顿欧文简介 1、生平及作品 欧文幼年体弱多病,16岁辍学,先后在几个律师事务所学法律,但对法律并没有兴趣,从小喜爱文学,爱看《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这种历险故事,还常常钻到剧院里去看戏。 欧文年轻时曾在《早晨纪事报》上发表了几篇书信体散文,崭露头角。 21岁时因病赴欧洲休养,到过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作了大量旅途笔记,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一度想成为画家。 二、主要作品 两年后回国,在弗吉尼亚州任律师,后帮助他的两个哥哥经营进口生意。他对法律和经商之道都不甚精通。 1807年,他和哥哥威廉等人共同创办一种不定期刊物《杂拌》,沿袭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亨利·菲尔丁以及约瑟夫·艾迪生和理查德·斯梯尔的《旁观者》的传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显露出他的幽默、风趣和含蓄的讽刺才能。 Salmagundi was a moderate success, spreading Irving's name and reputation beyond New York. In its seventeenth issue, dated November 11, 1807, Irving affixed the nickname "Gotham"—an Anglo-Saxon word meaning "Goat's Town"—to New York City.[18] In late 1809, while mourning the death of his seventeen-year-old fiancée Matilda Hoffman, Irving completed work on his first major book, A History of New-York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to the End of the Dutch Dynasty, by Diedrich Knickerbocker (1809), a satire on self-important local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politics. Prior to its publication, Irving started a hoax akin to today's viral marketing campaigns; he placed a series of missing person adverts in New York newspapers seeking information on Diedrich Knickerbocker, a crusty Dutch historian who had allegedly gone missing from his hotel in New York City. As part of the ruse, Irving placed a notice—allegedly from the hotel's

经典英文诗歌赏析(全)

经典英文诗歌赏析(全) 一 nothing gold can stay 1简介:《美景易逝(Nothing Gold Can Stay)》罗伯特弗罗斯特 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于1923年写就,即于当年十月在《耶鲁杂志(The Yale Review)》上刊印出版,随后就被收录到弗罗斯特的一本名为 《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诗集中。 2诗歌翻译: Nothing gold can stay 岁月留金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大自然的第一抹新绿是金,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也是她最无力保留的颜色.。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她初发的叶子如同一朵花,; But only so an hour. 不过只能持续若此一刹那。 Then leaf subsides leaf, 随之如花新叶沦落为旧叶。 So Eden sank to grief. 由是伊甸园陷入忧伤悲切, So down gose down to day, 破晓黎明延续至晃晃白昼。 Nothing gold can stay. 宝贵如金之物岁月难保留。 3诗歌赏析:这首诗揭示了一切真切而美好的事物最终定会逐渐消失的哲理。它同时也使用了独特的技巧来表现了季节的变化。想到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浮世有的仅仅转丸般的 繁华。 二 the road not taken 1诗歌简介:这首名诗《The Road NotTaken》形式是传统的抑扬 格四音步,但音步可变(含有很多抑抑扬的成分);每节的韵式为abaab 。

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1】Rain雨 Rain is falling all around, 雨儿在到处降落, It falls on field and tree, 它落在田野和树梢, It rains on the umbrella here, 它落在这边的雨伞上,And on the ships at sea. 又落在航行海上的船只。 by R. L. Stevenson, 1850-1894 【2】What Does The Bee Do? What does the bee do? 蜜蜂做些什么? Bring home honey. 把蜂蜜带回家。 And what does Father do? 父亲做些什么? Bring home money. 把钱带回家。 And what does Mother do? 母亲做些什么? Lay out the money. 把钱用光。 And what does baby do?婴儿做些什么? Eat up the honey. 把蜜吃光。 by C. G. Rossetti, 1830-1894 【3】O Sailor, Come Ashore啊!水手,上岸吧 (Part I) O sailor, come ashore 啊!水手,上岸吧

What have you brought for me? 你给我带来什么? Red coral , white coral, 海里的珊瑚, Coral from the sea. 红的,白的。 (Part II) I did not dig it from the ground 它不是我从地下挖的,Nor pluck it from a tree; 也不是从树上摘的; Feeble insects made it 它是暴风雨的海裹 In the stormy sea. 弱小昆虫做成的。 by C. G. Rossetti

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小说概括分析形象特点题与分析形象作用题(含解析)

小说概括分析形象特点题与分析形象作用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

关于华盛顿欧文纽约外史的论文摘要

Abstract As the fathe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ashington Irving’s works make sentiment into narration. He also establishes a good reputatio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 famous litterateur, he gives people not only mirth, but also soul-searching.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work of Washington Irving, A History of New Y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style in A History of New York, readers will understand Washington Irving and his works. Some literary critics have criticized that Washington Irving is usually absorbed in the old period, and he ignores the realism, especially the society afte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Most of his excellent works are rewritten from the traditional stories. B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terature, this is the function of real literature. Presently, people in China do not know much about Washington Irving, some scholars in China haven’t analyzed much about Washington Irving and his works.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discusses the writing style in A History of New York. The writer wants to make people know much about Washington Irving and his writing style. In the first part, this paper introduces Washington Irving and his work A History of New York. Through introducing Washington Irving’s life and the background of A History of New York, people have the chance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Washington Irving and the period of Washington Irving’s worl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writer presents the writing style of Washington Irving.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humor in the work of A History of New York, and then exemplifies it in order to make readers have a general idea of Washington Irving’s writing style. Irony and sarcasm are included in this part, for which Washington Irving establishes his particular writing style. Then the writer introduces Irving’s humanitarianism in A History of New York, the narration of Indian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rration which dissociates the master line. Through these, a clear picture is exhibited in front of readers. Through the author’s presentation, readers will know much about how Washington Irving chooses his theme and materials. Final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osition of Washington Irving and his works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