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四大基本技术

微生物四大基本技术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微生物的生理、生态、遗传、进化及其应用等方面。微生物学中的四大基本技术是鉴定、分离、培养和纯化,下面将详细介绍四个技术及其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鉴定技术

鉴别和分类微生物的目的是确定微生物种属的名称和系统学位置,并集成有关微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生化学与人类学等知识。鉴定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和研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确定食品污染中的病原菌、确定土壤中的益生菌、确定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等。

二、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是将混合物中的微生物单元分开,主要包括单菌分离和纯菌培养两个步骤。单菌分离利用对微生物的生长特点,通过变形培养、酶切和物理分离等手段提取单个菌单元;纯菌培养是将分离出的单个微生物菌单元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育,从而获得单一的纯菌培养物。

分离技术是微生物学中最基础、最原始的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采用分离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可以排除影响微生物研究的干扰因素,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地刻画微生物的特性和生态功能。

三、培养技术

培养技术是指将微生物体系移植至特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育的过程,可分为常规培养和特殊培养两种。常规培养主要是将微生物体系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进行培育,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特殊培养则是指使用特定的培养基和条件对某些微生物进行培养。培养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微生物样品,便于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生态功能。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需要在不同的营养基上进行培养,通过调整培养条件,可以影响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而研究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响应机制。

四、纯化技术

纯化技术是指将杂质和其它污染物从分离出的微生物单元或培养物中去除,使其成为单一的微生物纯种。纯化技术主要包括精细过滤、免疫沉淀、离心沉淀、磁珠分离和柱层析等,其中柱层析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纯化技术对于微生物研究至关重要,可大幅提高微生物的纯度和活性,从而更好地揭示微生物的功能和代谢途径。微生物学的发展与应用十分广泛,涉及食品科学、农业、医

学、环境科学等众多领域。微生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利用微生物制药、微生物修复环境、微生物酿造和微生物肥料等。通过四种基础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特性,为

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支持。

鉴定技术在微生物分类和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微生物种类有着不同的代

谢和功能,鉴定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征。菌落形态和

颜色、生长温度和pH值的试验可根据对微生物的反应进行分类,从而确定微生物的种属。在食品工业中,鉴定技术可用于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病原菌或致病菌,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分离技术可将混合物中的微生物单元分开,这有助于确定某个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之

间的差异以及其自身特性。这种技术可以将微生物分为单个菌落并对其进行单独培养。分

离技术也可以用于微生物的基因工程研究,可随意组合不同的微生物,以获得新的互补

性。

培养技术可帮助人们研究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理和生化特性。培养技术也可以用

来获得大量的微生物,在微生物的工业化生产中广泛应用。例如苏打杆菌的大量培养可用

于生产化学品,香菇的培养则可用于食品加工。

纯化技术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微生物从分离产生的菌落或培养物中提取,从而获得纯净

的微生物。纯化技术对于微生物研究和微生物制品生产十分重要。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使

用纯净的微生物可减少可能会印象研究结果的外部变量。在微生物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纯

净的微生物可使得产品更统一、更安全和更有效。除去四大基础技术,微生物学在实践中

也应用了一系列其他技术来深入探索微生物学。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基于微生物DNA的PCR技术来鉴定微生物物种以及确认其存在水或土壤中的数量;细胞荧光技术可以用来研

究微生物细胞组成结果和微生物代谢过程;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微生物

代谢路径以及鉴定关键的代谢产物和酶系统。

除了基础技术和扩展技术,微生物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现在,微生物

启发的材料、数码技术、太空科技、能源、医疗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现代微生物代谢

工程技术可以用来替代传统的化学反应来生产特定的化学品; 在食品生产中,酸奶、醋和

酵母等微生物也被广泛用来生产食品; 在医疗领域,微生物学被应用来研发新药物、抗微

生物菌剂以及疫苗等。

微生物學通過技術的不斷創新,展現出越來越多的應用價值。微生物研究和運用在當

代生物技術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將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微生物学在如

今的世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微生物的应用已经无处不在。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

是微生物研究。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所扮演的角

色和影响。

微生物的研究在农业、食品、医疗、环保等领域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农业领域中,微生物可通过其酵解过程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和营养物。微生物还能保护农作物免受病原

菌和有机化学物质的危害。它们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则主要为生产酸奶、面包、啤酒等食品。

医疗领域中,微生物学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肠道微生物可能会影响人体免疫系

统的健康,微生物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来帮助了解人体健康的状况。

微生物还可以发明新的药物来治疗疾病,如青霉素等。

在环保领域中,微生物学通过利用微生物菌株来分解废物和污染物,使环境得到清洁。微生物的应用使得许多废弃物可以被转化为能源,如用微生物菌株制成的生物柴油。微生

物还被广泛用来监测水和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及研究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仅在生活技术中,微生物学也在生产技术方面得到了应用。通过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在工业生产中用代谢工程方法制备出替代化学反应的生物产品,如生物柴油、生

物基塑料等。

微生物学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必须认识到,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以及

整个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利用

和开发微生物资源。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讲义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一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知识链接】 一、培养基的配制 1.培养基的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培养基,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物。 2.培养基的种类: 3.营养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此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需求。 4.培养基特殊需求: (1)培养乳酸杆菌时,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2)培养霉菌时,将培养基调至酸性。 (3)培养细菌时,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4)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二、无菌技术 1.目的: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杂菌污染(获得纯净培养物);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2.关键:防止杂菌污染。 3.常见方法: (1)概念:

①消毒: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②灭菌: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2)类型与方法: 连一连:将无菌技术类型、常用方法和适用对象用线连起来。 三、微生物的纯培养 1.微生物纯培养的概念: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就是纯培养。 2.酵母菌的纯培养:

3.基于对酵母菌接种过程的理解,下列接种过程正确的顺序是baefcgd。 知识点一培养基的配制 1.培养基的种类、特点及作用的分析: 【特别提醒】 常见选择培养基举例 ①缺少氮源的培养基可以筛选利用大气中N2的微生物。 ②含青霉素的培养基可淘汰细菌,筛选出真菌。 ③无有机碳源的培养基可筛选出自养生物。 2.培养基的成分、功能及来源分析:

微生物检验技术介绍

微生物检验技术介绍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前沿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观察、测定和分析,为疾病诊断、病原体鉴定、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以下是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主要内容: 一、传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传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建立在经典微生物学的基础上,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等特征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该方法具有简单、直观、快速等优点,但易受主观因素和经验限制,且无法对某些微生物进行准确鉴定。 1、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是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对微生物进行初步鉴定。该方法主要用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观察。 2、培养基培养 培养基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通过在培养基中接种

微生物,观察其生长情况,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该方法可用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培养。 3、生化鉴定 生化鉴定是通过测定微生物对各种生化试剂的反应,了解其生理生化特性,从而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该方法可用于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鉴定。 二、现代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快速化和高精度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1、免疫学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通过制备特异性抗体,对样本中的抗原进行检测。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等领域。 2、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DNA或RNA等核酸分子的检测方法,通过分析核酸分子的序列、结构等特征,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教学视频操作方案(文字解说)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一.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coular lens)装于镜筒上端,由两块透镜组成。目镜把物镜造成的像再次放大,不增加分辨力,上面一般标有7×、10×、15×等放大倍数,可根据需要选用。一般可按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为物镜数值孔径的500—700倍,最大也不能超过1000倍的选择。目镜的放大倍数过大,反而影响观察效果 镜座(base)和镜臂(arm) 镜座位于显微镜底部,呈马蹄形,它支持全镜。镜臂有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活动式的镜臂可改变角度。镜臂支持镜筒。 镜筒(body tube)是由金属制成的圆筒,上接目镜,下接转换器。镜筒有单筒和双筒两种,单筒又可分为直立式和后倾式两种。而双筒则都是倾斜式的,倾斜式镜筒倾斜45°。双筒中的一个目镜有屈光度调节装置,以备在两眼视力不同的情况下调节使用。 转换器(nosepiece) 为两个金属碟所合成的一个转盘,其上装3—4个物镜,可使每个物镜通过镜筒与目镜构成一个放大系统。 物镜(objective)物镜安装在镜筒下端的转换器上,因接近被观察的物体,故又称接物镜。其作用是将物体作第一次放大,是决定成像质量和分辨能力的重要部件。物镜上通常标有数值孔径、放大倍数、镜筒长度、焦距等主要参数。如:NA 0.30;10×;160/0.17;16㎜。其中“NA0.30”表示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简写为NA),“10×”表示放大倍数,“160/0.17”分别表示镜筒长度和所需盖玻片厚度(㎜),“16㎜”表示焦距。 载物台(stage) 又称镜台,为方形或圆形的盘,用以载放被检物体,中心有一个通光孔。在载物台上有的装有两个金属压夹称标本夹,用以固定标本;有的装有标本推动器,将标本固定后,能向前后左右推动。有的推动器上还有刻度,能确定标本的位置,便于找到变换的视野。 调焦装置是调节物镜和标本间距离的机件,有粗动螺旋(coarse adjustment)即粗调节器和微动螺旋(fine adjustment)即细调节器,利用它们使镜筒或镜台上下移动,当物体在物镜和目镜焦点上时,则得到清晰的图像。 聚光器(condenser)光源射出的光线通过聚光器汇聚成光锥照射标本,增强明度和造成适宜的光锥角度,提高物镜的分辨力。聚光器由聚光镜和虹彩光圈(iris diaphragm)组成,聚光镜由透镜组成。虹彩光圈由簿金属片组成,中心形成圆孔,推动把手可随意调整透进光的强弱。调节聚光镜的高度和虹彩光圈的大小,可得到适当的光照和清晰的图像。 光源(light source)较新式的显微镜其光源通常是安装在显微镜的镜座内,通过按扭开关来控制;老式的显微镜大多是采用附着在镜臂上的反光镜,反光镜是一个两面镜子,一面是平面,另一面是凹面。在使用低倍和高倍镜观察时,用平面反光镜;使用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无菌操作技术 1、定义 是指在执行实验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无菌操作技术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是保证微生物实验准确和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2、内容 无菌操作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 1)创造无菌的培养环境。包括提供密闭的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灭菌、培养基的灭菌等; 2)在操作和培养过程中防止一切其它微生物的侵入的措施。包括紫外线杀菌、甲醛熏蒸、超净台的消毒与检测、操作工具、器皿灭菌、操作方法等。 3、无菌操作原则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接种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2)在操作前20〜30分钟要先启动超净台和紫外灯,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3次后使用。严禁用手直接拿无菌物品,如瓶塞等,而必须用消毒的钳、镊子等; 3)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能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4)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5)接种环或接种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须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 6)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倾倒平板应在超净台内操作,并且在开启和加盖瓶塞时需反复用酒精灯烧。 二、无菌操作的环境要求 1、无菌室 (1)无菌室的结构:更衣间、缓冲间、操作间;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 一、学习目的 微生物培养技术是研究微生物的基础,也是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基石。微生物培养是生物培养的中的一种。所培养的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培养需要用到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和生活习性来配制特定的培养基。微生物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无菌操作,如果培养器具和培养基不能彻底灭菌、培养的过程中有杂菌污染是很容易失败的。在本章中,同学们将学习与微生物培养相关的技术,如消毒灭菌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和微生物接种、分离纯化技术等。 二、技术介绍 1、消毒灭菌技术: 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消毒剂。灭菌是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灭菌是彻底的消毒,灭菌虽然要求达到无菌,但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一般规定灭菌后微生物生长几率应补高于10-6,工业上一般认为100万个处理对象中仅有一个带菌时可视为无菌。常用的消毒灭菌技术有: (一)加热灭菌 使用加热灭菌法,在温度和压力等规定的灭菌条件下,要达到一定的加热时间,因灭菌物品的性质、灭菌容器的容积大小各异,所以,灭菌时间是从容器内全部达到规定的温度时开始计算。 1、火焰灭菌法,是利用火焰加热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本办法以燃气为主,用于磁制与金属制口及在火焰中不会破损的物品。加热时间通常在喷灯或酒精的火焰中加热秒以上。 2、干热灭菌法,是利用干热空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本办法以燃气为主,用于磁制、金属制若干物品,纤维制物品,矿物油、脂肪、脂肪油、试验药物、固态的医药品等耐高温的物品;利用燃气和电能直接加热空气,将加热的空气进行循环,保持干燥与高温状态。通常,在以下几种条件下进行灭菌。 135℃~145℃3~5小时;160℃~170℃2~4小时;180℃~200℃0.5~1小时;200℃以上0.5小时以上。在密封容器中装入医药品、水溶液等,这些物品属耐高温的物品,可用134℃~138℃的热空气,加热3分钟以上进行灭菌。 3、高压蒸气灭菌法,是利用适当温度和压力的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本办法以燃气为热源,用于磁制、金属制、橡胶制、纸制、纤维制的物品、水、培养基、试验药品、试验液体和液态医药品等的灭菌,总之,用于耐高温高压水蒸气的物品。为确实达到灭菌,灭菌容器中的原有空气在操作中要从排气中排除,进行灭菌时,高压蒸气必须饱满。通常可在以下条件下进行灭菌:121℃(1.0kg/cm2),20分钟。 4、流通蒸气灭菌法,利用直接加热的流通水蒸气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本办法以燃气作为热源,对磁制、金属制、橡胶制、纤维制的物品、水、培养基、试验药品、试验液和液状的医药品等进行灭菌。用干热灭菌法或高压蒸气灭菌法,物品有变质的危险,所以在100℃流通水蒸气中灭菌需30~60分钟。 5、煮沸灭菌法,利用沉没在沸腾水中加热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本办法以燃气为能源,对磁制、金属制、橡胶制、纤维制的物品、水、培养基、试验

微生物四大基本技术

微生物四大基本技术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微生物的生理、生态、遗传、进化及其应用等方面。微生物学中的四大基本技术是鉴定、分离、培养和纯化,下面将详细介绍四个技术及其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鉴定技术 鉴别和分类微生物的目的是确定微生物种属的名称和系统学位置,并集成有关微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生化学与人类学等知识。鉴定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和研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确定食品污染中的病原菌、确定土壤中的益生菌、确定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等。 二、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是将混合物中的微生物单元分开,主要包括单菌分离和纯菌培养两个步骤。单菌分离利用对微生物的生长特点,通过变形培养、酶切和物理分离等手段提取单个菌单元;纯菌培养是将分离出的单个微生物菌单元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育,从而获得单一的纯菌培养物。 分离技术是微生物学中最基础、最原始的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采用分离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可以排除影响微生物研究的干扰因素,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地刻画微生物的特性和生态功能。 三、培养技术 培养技术是指将微生物体系移植至特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育的过程,可分为常规培养和特殊培养两种。常规培养主要是将微生物体系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进行培育,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特殊培养则是指使用特定的培养基和条件对某些微生物进行培养。培养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微生物样品,便于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生态功能。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需要在不同的营养基上进行培养,通过调整培养条件,可以影响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而研究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响应机制。 四、纯化技术 纯化技术是指将杂质和其它污染物从分离出的微生物单元或培养物中去除,使其成为单一的微生物纯种。纯化技术主要包括精细过滤、免疫沉淀、离心沉淀、磁珠分离和柱层析等,其中柱层析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纯化技术对于微生物研究至关重要,可大幅提高微生物的纯度和活性,从而更好地揭示微生物的功能和代谢途径。微生物学的发展与应用十分广泛,涉及食品科学、农业、医

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粘附在载玻片上,避免在水洗过程中被水冲掉;改变细菌对染料的通透性,有利于菌细胞内结构的染色。通常用火焰加热固定,将已干燥的涂片在火焰中迅速通过3次,以手背皮肤接触玻片不烫为佳。 3.染色 根据检验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染色。染色时滴加染液,以复盖标本为度。 4.媒染 凡能增强染料和被染物的亲和力,使染料固定于被染物及能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的物质,称媒染剂。常用的有明矾、鞣酸、金属盐和碘等,也有用加热法促进着色。媒染剂可用于初染与复染之间,也可用于固定之后或含于固定液、染色中。 5.脱色 凡能使已着色的被染物脱去颜色的化学试剂称为脱色剂。常用乙醇、丙酮等作为脱色剂。脱色剂可以查出细菌与染料结合的稳定程度,作为鉴别染色之用。 6.复染 已脱色处理的细菌或其结构常以复染液作复染以便于观察。复染液与初染液的颜色不同而成一鲜明对比。复染不宜太强,以免掩盖初染的颜色。 (二)常用染色法(染液配方见第8章) 单染色法 只用一种染料染色。由于大多数细菌胞浆内含有酸性物质,可与碱性染料结合,故常用吕氏美蓝、结晶紫和稀释石碳酸复红等染液。此法可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与排列,不能显示细菌的结构与染色特性。 2.复染色法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染料可将细菌染成不同的颜色,除可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与排列外,还反应出细菌染色特性,具有鉴别细菌种类的价值。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1)革兰染色:①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染液染1min,清水冲去染液。②加碘液媒染 1min,水洗,甩干。③用95%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约30s,至无紫色洗落为止,水洗,甩干。 ④加稀释石碳酸复红或沙黄染液数滴进行复染,约30s,水洗。 ⑤干后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结果,革兰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阴性菌为红色。 (2)抗酸染色:萋-尼 (Ziehl-Neelse)抗酸染色法:①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石炭酸复红溶液,徐徐加热至有蒸气出现,切不可沸腾。染液因蒸发减少时,应随时补充,防止染液蒸干。持续染5min(奴卡菌需要加长时间),水洗,甩干。②滴加3%盐酸乙醇脱色,不时摇动玻片至无红色脱落为止,水洗,甩干。③加吕氏美蓝复染液数滴复染1min,水洗。④干后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结果,抗酸杆菌染成红色,非抗酸杆菌为蓝色。

无菌操作技术在微生物四项基本实验技术中的应用和意义

无菌操作技术主要是指在微生物实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有关措施,其中包括无菌环境设施、无菌实验器材及无菌操作方法等。 微生物学四项基本实验技术是指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和纯种培养技术。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所用玻璃器皿。不但要像化学实验那样要求清洁,而且还要无菌(玻璃器皿、接种工具、材料要灭菌),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实验结束后若桌面被菌液污染,可用3%来苏尔液擦拭干净,带菌工具(吸管、塑料吸嘴、玻璃刮棒、染色涂片等)洗涤前浸泡在3%来苏尔液中,消毒后再清洗。有微生物污染的废物要集中处理,不能污染环境。 无菌操作一般是在无菌环境条件下,使用无菌器材进行检验或实验过程中,防止微生物污染和干扰的一种常规操作方法。无菌操作的目的,一是保持待检物品不被环境中微生物所污染;二是防止被检微生物在操作中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人员,因而无菌操作在一定意义上讲又是安全操作。 无菌操作技术在微生物四项基本实验技术中的应用和意义从以下四个方面做简要的论述: 一、在显微镜技术中的应用和意义 微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在微生物学的各项实验技术中,显微镜就成为研究者不可缺少的工具。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根据其结构,一般分为光学显微镜和非光学显微镜两大类,在实验室观察微生物形态常用的显微镜,以光学显微镜最为常见。在显微镜技术中必不可少的是涂片、染色等技术,无论是在制片还是染色等过程中,防止杂菌的污染即无菌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被观察的玻片遭到杂菌污染,将使观察结果受到严重偏差和影响。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为保证无菌操作应注意:①在实验室观察平板培养物时,一般不宜开盖观察;检验结果,可以开盖检查。如取菌作涂片染色或移植培养时。培养皿上下盖可适度开缝,但不准完全揭开;②涂片染色时应使用夹子夹持玻片,切勿用手直接拿玻片,以防感染细菌;③用过的玻片应放置消毒液中或直接煮沸消毒,冲洗液也应煮沸或消毒处理后再倒掉以免污染环境。 二、无菌操作技术 在微生物实验中,菌种的移值、接种和分离工作等,都要排除杂菌的污染,才能获得纯的符合要求的微生物纯培养体。为此,除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外,尚需要有一个无杂菌污染的工作环境。通常,可在酒精灯旁进行无菌接种;小规模的操作可以使用无菌箱(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工作量大的使用无菌室(接种室);要求严格的可在无菌室内再结合使用超净工作

微生物学

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基本特点: 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 三原界:古细菌原界、真细菌原界、真核生物原界。 微生物研究的四项基础技术:1、显微镜观察技术、2、灭菌技术、3、纯种分离技术、 4、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比面值=表面积/体积= R/3 种类多体现五个方面: 1).物种多样性: 生物200万种,微生物约50万-600万种,已记载20万(1995年)原核3500种,病毒4000种,真菌9万种,原生动物、藻类10万种。每年发现1500个新种(真菌)。 2).生理代谢类型多样性 表现在:对各种物质甚至有毒物质的分解、多种产能方式、生物固氮作用、合成各种次生代谢产物和复杂有机物、对复杂有机分子基团的生物转化、抵抗极端环境的能力等等3.)代谢产物多样性 4).遗传基因多样性 微生物基因组种类多样,基因库资源丰富。2009年8月1日,―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发起及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报告厅召开 5).生态类型多样性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各处及各种极端环境;微生物与微生物或与其它生物间还存在众多的相互依存关系(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等),如此众多的生态系统类型就会产生出各种相应生态型的微生物。 微生物学的应用 1、医疗保健 (1)外科消毒手术的建立 (2)寻找人畜重大传染病的病原体 (3)免疫防治法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4)化学治疗剂的普及 (5)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 (6)遗传工程菌生产多肽类药物

现代微生物学技术1-5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是一门将微生物相关的上游研究技术和下游加工技术紧密联系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全面了解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运用各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和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并建立可行的模式。涉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大家初步掌握运用微生物资源生产发酵产品以及防治有害微生物的原理和方法,为全面学习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奠定基础。 显微技术、检测技术、无菌技术、生长测定技术、培养分离技术、育种技术和保藏技术七大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技术的基础和核心之一。 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等 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 各种环境,包括极端环境 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转化 与农业、工业发酵、医学等有非常密切关系 微生物的应用: 1. 直接利用微生物营养菌体 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 SCP )、酸奶、微生态制剂、疫苗,酵母片、蘑菇和受体菌等 2. 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 包括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生代谢产物,各种氨基酸、有机酸、抗生素、酶类等 3. 利用微生物的基因 主要是不可培养微生物 采样→提取总的DNA →基因克隆→目的基因表达 4. 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修饰作用 5. 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生物防治、生物农药等 应用领域: 1. 在环境污染物治理与修复中的应用 (Bioremediation) 环境污染的发生 综合治理 微生物所起的重要作用 固体废物、污水等 2. 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有机酸:柠檬酸、乳酸、乙酸等 氨基酸:各种氨基酸,如谷氨酸等 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 酶制剂等: 工业用酶: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科研用酶:如限制性内切酶等 3. 在农业中的应用 肥料:固氮菌肥,磷细菌肥料,钾细菌肥料 杀虫剂:病毒杀虫剂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样品的制备与处理 1.样品的选择与采集: 根据检验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样品,并根据采样规范进行取样。 比如,对食品的微生物检验,可以选择不同部位的样品,如表面、内部等;对饮用水的微生物检验,可以选择源头水、管网水等;对环境的微生物检验,可以选择空气、地表水等。 2.样品的保存与运输: 为了避免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和变化,需要将样品保存在适当的条件 下(如低温、暗处等)。同时,在运输过程中,需要避免样品的污染和损坏。 3.样品的处理: 样品处理过程通常包括样品的搅拌、过滤、稀释等。搅拌可以均匀样 品中的微生物分布;过滤可以去除样品中的固体颗粒;稀释可以将样品中 微生物的浓度调整到适宜的浓度范围,以便后续的检测操作。 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微生物培养基的选择: 根据待检微生物的特性和对检测结果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常 用的培养基有通用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特殊培养基。 2.菌落计数:

将经过处理的样品按照一定的稀释倍数进行均匀悬浮,并于培养基平板上进行接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可通过菌落的外观、形状、大小、颜色等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纯化子菌株: 从菌落中选取代表性菌落,通过反复传代培养,最终得到纯种菌株。 三、微生物的鉴定与鉴别 1.形态学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形状、大小、结构等,可以初步鉴定微生物的类别。 2.生理生化试验: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特性进行鉴定。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包括氧需求性试验、酸碱反应试验、温度试验、营养需求试验、代谢产物试验等。 3.分子生物学手段: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序列比对等,对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鉴别。例如,利用16SrRNA基因作为分子标志物,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微生物种类。 四、微生物的计数与统计 1.液体中微生物的计数: 通过在培养基中逐级稀释样品,最后将稀释液接种于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根据培养基中菌落的数量进行计数,以反推样品中微生物的浓度。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是微生物检验的首要步骤,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检验的结果。常见的标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创伤分泌物、粪便、食物等。在采集标本时,应具备无菌操作的技巧,避免污染。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适当的采集容器和传递介质,确保标本保存条件良好。 2.在采集前进行个人卫生,洗手消毒,佩戴口罩和手套。 3.根据不同标本的特点和采集方法进行特殊处理,如清洁皮肤、局部消毒等。 4.采集标本时,要遵循特殊要求,如血液采集要求无菌技术、尿液采集要求取清洁中段尿等。 二、培养 培养是微生物检验的核心步骤,通过培养可以使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常用的培养基主要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1.固体培养基: a.准备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加热熔化溶液并倒入培养皿中。 b.接种:用无菌工具将待检测样品接触至培养基表面,通过环形接种法或点刷法进行接种。 c.储存: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倒置,进行培养条件下的保存。

2.液体培养基: a.准备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利用无菌操作将培 养基分装至具备合适容器中。 b.接种:用无菌工具将待检测样品接触至培养基中,并进行搅拌混合。 c.储存: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置于特定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 三、鉴定 鉴定是微生物检验的关键步骤,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性、生 化特性等进行观察和检测,确定其分类和种属。常用的鉴定技术包括: 1.形态观察: a.观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如菌体大小、形状、颜色等。 b.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细胞形态特征,如细胞形态、生长方式等。 2.生理生化特性检测: a.检测微生物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如生长速度、温度适应 性等。 b.检测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如耐酸碱性、耐盐性等。 c.利用生化试剂对微生物进行化学染色或酶活性检测,如氧化酶试验、白蛋白分解试验等。 四、计数 计数是微生物检验中用于测定微生物数量的重要步骤,通过计数可以 确定微生物的密度和活跃度。常用的计数技术包括:

微生物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与实践应用

微生物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与实践应用 微生物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与实践应用 微生物实验知识总结与实践应用 经过这学期学习和实验操作,我对《微生物实验》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也从中学习到了有用的知识。《微生物学实验》是要求我们掌握实验知识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初步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与迅速发展的科学前沿接轨。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我将我这学期学到的微生物学知识,结合生活和工业当中的一些应用,归纳如下: 在吾尔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1)无菌操作技术:高温对微生物具有致死效应,因此微生物在转接过程中,一般再火焰旁进行,并用火焰直接灼烧接种环,已达到灭菌的目的。在做实验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以后的实验中多数操作都必须再火焰旁进行。 (2)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是人工配置的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自然界中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但是不同的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不同类别的微生物对PH值的要求一般不同。 (3)消毒与灭菌:灭菌是用理化方法杀死一定物质中的微生物的微生物学基本技术。灭菌的彻底程度受灭菌时间与灭菌剂强度的制约。微生物对灭菌剂的抵抗力取决于原始存在的群体密度、菌种或环境赋予菌种的抵抗力。灭菌是获得纯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中必需的技术。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使之达到无菌保障水平。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称无菌物品。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称为无菌区域。 (4)平板分离与活菌计数:平板分离计数法是将待测菌液经适当稀释,涂布在平板上。经培养后在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稀释倍数和取样量计算出样品中细胞密度。平板分离法主要有:1.平板划线分离法。2.稀释涂布平板法。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分析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分析 微生物检验是对于部分产品(只要是人类食用或直接接触使用的产品)进行 细菌污染的定性或定量检验,并对于产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性质及其对于 人类产生的影响等进行检验,又被称为卫生检验。微生物检验主要负责具体样品 的微生物检验工作;检验数据统计、整理、分析并出具检验报告;微生物检验实 验室的日常管理和检验设备的维护工作;负责洁净车间的环境监控。微生物是以 微型原生生物为主的生物群,微生物与人类之间关系密切。同时,微生物还包括 有益和有害两类微生物。 微生物检验是产品检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一,微生物检验工作决定了 产品的卫生质量,是产品安全检验中的重要环节,微生物检验通过检验产品中微 生物的分布及含量,能够有效地展现产品的安全程度;其二,通过微生物检验, 可以使相关人员正确地了解产品的污染卫生程度,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水平,有 效地防治由于微生物中毒造成社会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此外,进行微生物检验工 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有效减少或杜绝微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有效地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其三,微生物检验可以有效地促进产品质量, 确保产品安全。 首先,微生物检验需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无菌操作是微生物检验中的首要 原则,无菌操作是保证微生物检验准确性的重要前提,在微生物检测过程中,检 验人员需要防止其他微生物对于人体造成侵害,同时,还要保证在无菌区或不受 污染的区域进行微生物检验,是保证微生物检验准确性和顺利完成的重要技术。 微生物检验无菌操作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创造无菌的微生物培养环境。包括提供密闭的微生物培养容器、微生物培养容器的灭菌、培养基的灭菌等;另 一方面在操作和培养微生物过程中防止一切其它微生物的侵入的措施。包括紫外 线杀菌、甲醛熏蒸、超净台消毒与检测、操作工具、器皿灭菌、操作方法等。为 了保证微生物检验的无菌操作,1.微生物检验时不应有较大或较快的运动;2.玻 璃器皿要轻拿轻放;3.如果使用火焰,不宜在正火焰以上操作;4.接种设备应在

请简述微生物研究的5个基本技术。

请简述微生物研究的5个基本技术。 微生物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内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微生物是指一 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不被肉眼所能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研究的目的是为深入探究微生物的生态、 生理、代谢,进而为人类健康、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基础 和应用研究的支撑。以下将针对微生物研究的5个基本技术进行简述。 一、培养技术 培养技术是微生物研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培养技术通过通过将微生物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通过控制培养条 件(如温度、湿度、气氛、营养物等)使微生物不断繁殖生长,从而 得到微生物的纯种培养。通过纯种培养,可以进一步对微生物的形态、生物化学性质、生理特性等进行研究,也为微生物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细胞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研究中,细胞生物学技术是研究微生物细胞结构、形态、运动、分裂、增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包括细胞培养、细胞 染色、光学显微镜、电镜等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深入了解微生 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从而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三、基因技术

基因技术是现代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基因技术可分为基因克隆、基因测序、基因表达、基因工程等多个方面。通过基因技术,可以对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度研究,为后续的微生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提供实验支持。 四、生化技术 生化技术是微生物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方向。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是生化技术的主要方向之一,包括荧光素醇途径、巴布斯龙烷途径、气体吸收途径等。利用生化技术,可以深入研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为微生物代谢工程和微生物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五、分子学技术 分子学技术包括许多微生物研究领域提到的技术,例如PCR、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流式细胞术、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谱仪分析等。分子学技术通过对微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进行解析,进一步扩展了微生物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分子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之,微生物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在研究微生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微生物纯培养的基本操作要求,进行酵母菌的纯培养。 2.阐明微生物选择培养的原理。 3.进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微生物纯培养的基本操作要求,微生物选择培养的原理。 (2)酵母菌的纯培养。 (3)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 2.教学难点 (1)酵母菌的纯培养。 (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教材“从社会中来”栏目中制作酸奶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的重要性。 二、概述培养基的种类,学习培养基的配置 阅读教学有关内容,结合教材中的“表1-1 1000 mL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分析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的种类和营养构成。引导学生说出培养基中加琼脂的作用,以及按照物理性质划分的培养基的种类。分析讨论培养酵母菌的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组成成分的异同点,归纳培养基的营养构成。 三、明确无菌技术,体验灭菌的操作 结合教材中有关无菌技术的内容,说出消毒和灭菌的原理、主要方法和所需要的设备,填写表格,比较两者对微生物作用效果的差异。认识到消毒和灭菌对微生物作用的效果存在差异,实践中要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无菌操作的方法和设备。 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培养基的配制。并分组对配制好的培养基、培养皿进行分装、标记、包裹,然后将它们与接种工具一起进行灭菌处理。 四、通过进行酵母菌的纯培养,学习倒平板和平板划线的基本技能 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了解掌握微生物的纯培养步骤,以及倒平板及划线的基本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