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DWIBS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

MR-DWIBS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
MR-DWIBS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

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

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 (采用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TNM分期标准) 原发肿瘤(T) T 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 T1肿瘤侵犯黏膜下层 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3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 T4a肿瘤穿透腹膜脏层 T4b肿瘤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 区域淋巴结(N) N 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a有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b 有2-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c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覆盖结肠/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瘤种植(TD, tumor deposit),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2有4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N2a 4-6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2b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M1a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或部位(如肝,肺,卵巢,非区域淋巴结) M1b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部位或腹膜转移

解剖分期/预后组别 期别T N M Dukes MAC 0 Tis N0M0-- ⅠT1N0M0 A A T2N0M0 A B1 ⅡA T3N0M0 B B2 ⅡB T4a N0M0 B B2 ⅡC T4b N0M0 B B3 ⅢA T1-2N1/N1c M0 C C1 T1N2a M0 C C1 ⅢB T3-4a N1/N1c M0 C C2 T2-3N2a M0 C C1/C2 T1-2N2b M0 C C1 ⅢC T4a N2a M0 C C2 T3-4a N2b M0 C C2 T4b N1-2M0 C C3 ⅣA 任何T 任何N M1a-- ⅣB 任何T 任何N M1b- - 注:1.cTNM是临床分期,pTNM是病理分期;前缀y用于接受新辅助(术前)治疗后的肿瘤分期(如ypTNM),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分期为ypT0N0cM0,可能类似于0期或1期。前缀r用于经治疗获得一段无瘤间期后复发的患者(rTNM)。Dukes B期包括预后较好(T3N0M0)和预后较差(T4N0M0)两类患者,Dukes C期也同样(任何TN1M0和任何TN2M0)。MAC是改良Astler-Coller分期。 2.Tis包括肿瘤细胞局限于腺体基底膜(上皮内)或黏膜固有层(黏膜内),未穿过黏膜肌层到达黏膜下层。 3.T4的直接侵犯包括穿透浆膜侵犯其他肠段,并得到镜下诊断的证实(如盲肠癌侵犯乙状结肠),或者位于腹膜后或腹膜下肠管的肿瘤,穿破肠壁固有基层后直接侵犯其他的脏器或结构,例如降结肠后壁的肿瘤侵犯左肾或侧腹壁,或者中下段直肠癌侵犯前列腺、精囊腺、宫颈或阴道。 4.肿瘤肉眼上与其他器官或结构粘连则分期为cT4b。但是,若显微镜下该粘连处未见肿瘤存在则分期为pT3。V 和L亚分期用于表明是否存在血管和淋巴管浸润,而PN则用以表示神经浸润(可以是部位特异性的)

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

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 目的探究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在直肠癌转移和复发中的意义,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20例,以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K20)表达为研究对象,对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经随访,观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CK20阳性率的关系。结果本组共收入120例直肠癌患者,获取淋巴结1974枚,淋巴结中CK20 阳性表达率为19.96%,48例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中发现表达CK20的细胞,阳性率为40%。在8项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中,仅淋巴管浸润与CK20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存在淋巴管浸润的患者CK20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CK20表达阴性的72例患者中,5年生存率为77.8%(56/72),而存在微转移的48例患者中,5年生存率仅为45.83%(2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与不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来比,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根据患者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选择具体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综合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标签: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预后 隨着疾病谱的改变,大肠癌尤其是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且,由于其转移率较高,所以手术治疗后仍有很大的转移和复发率,限制着患者的5年生存率,使其成为预后比较凶险的肿瘤之一[1]。淋巴转移是直肠癌远处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术中对患者取癌周淋巴结进行组织切片检查肿瘤细胞对手术术式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普通的HE染色不能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而能早期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又对患者预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因此,我组以CK20为研究对象,对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在直肠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20例,患者直肠癌的诊断均按照第七版《外科学》关于直肠癌的诊断标准[3],患者主要有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腹痛、腹胀,大便带血等症状,根据内镜、影像学等手段进行确诊。患者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4~78岁,平均(63±8.5)岁,病理TNM分期Ⅰ期和Ⅱ期,患者由同一手术组医生进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术中共取淋巴结1974枚。 1.2 方法120例患者术中共取1974枚淋巴结,然后将淋巴结进行蜡块包埋,进行连续切片,切片数4张,取其中1张进行HE染色,然后其他三张进行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结果由两位不同的病理科医师进行结果的判定[4],本组直肠癌癌周淋巴结HE染色结果均为阴性,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阳性。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本组应用SP法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应用DAKO公司生产的CK20兔单克隆抗体试剂盒由美国Zymed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5]。

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

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 文章目录*一、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三、直肠癌的预防方法 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1、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是指结肠癌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其他途经被带到它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部位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成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成为转移瘤或转移癌。转移是结肠癌恶化的特征。 2、直肠癌如何转移 早期直肠癌多以发生扩散货多发转移,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多不能耐受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一般选择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若患者身体状况较差,难以耐受放化疗严重的副 反应,或者西医治疗手段已起不到治疗作用,也可单纯采用中医 药进行保守治疗,可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3、结肠癌如何转移 而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结肠癌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体形态呈息肉状、溃疡型等。结肠癌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还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

线、切口面扩散转移。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为易感人群。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结直肠癌约60%的患者发生肝转移,而局限于肝的占50%左右,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死亡率降低,能够得到手术完全切除的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29%~39%,有的甚至达到50%,这是化疗以及目前靶向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但毕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能够进行R0切除的患者仅有10%~30%,如何提高手术切除率或使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近来临床关注的热点。 目前研究表明术前新辅助化疗FOLFOX或FOLFIRI等方案化疗可以使10%~30%的不能切除的肝转移患者再次获得R0切除机会,而且三药配合的FOLOXIRI方案可进一步提高肝转移切除率。 直肠癌的预防方法饮食篇 受西方元素影响,如今大部分居民都是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西式饮食,此类食物含大量饱和脂肪酸,易导致大肠 菌群组成紊乱,促使致癌物生成和发展,这也是近年来各种消化 道恶性肿瘤激增的主要原因。 因此,建议每天吃足够果蔬。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天应吃2份水果喝5份蔬菜,可大大降低患肠癌几率。多吃含膳食纤维食

结直肠癌最新分期

) 第八版TNM分期(结直肠癌 分(远处转移)结直肠癌新版本分期的改变不大,主要的是肿瘤种植的定义及M 期有所改变,具体描述如下。同时提供简单记忆方法供同行参考。 )原发肿瘤(T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x 无原发肿瘤证据T0 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T1 肿瘤侵犯黏膜下层T2 肿瘤侵犯固有肌层T3 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肿瘤穿透腹膜脏层T4a 肿瘤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T4b )区域淋巴结(N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x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0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有1-3N1 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a 有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b 有2-3TD,tumor 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瘤种植(肠系膜、N1c 浆膜下、无腹膜覆盖结肠/),无区域淋巴结转移deposit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有N2 4word 编辑版.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a 4-6N2b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卵巢,非区域淋巴结),但没有腹膜转移 M1a 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如肝,肺,M1b 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M1c 腹膜转移有或没有其他器官转移预后组别/解剖分期

注:用于接受新辅助(术前)治疗后的肿瘤分pTNM是临床分期,是病理分期;前缀y1. cTNM 期。前1,可能类似于ypTNM),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分期为ypT0N0cM00期或期(如期包括预后较好rTNMr缀用于经治疗获得一段无瘤间期后复发的患者()。Dukes B word 编辑版. 和任何期也同样(任何Dukes CTN1M0T3N0M0)和预后较差(T4N0M0)两类患者,(Astler-Coller 分期。TN2M0)。MAC是改良,未穿过黏膜肌层到达黏膜内)上皮内)或黏膜固有层(2. Tis包括肿 瘤细胞局限于腺体基底膜(黏膜下层。如盲肠癌侵犯乙状结的直接侵犯包括穿透浆膜侵犯其他肠段,并得到镜下诊断的证实(3. T4,或者位于腹膜后或腹膜下肠管的肿瘤,穿破肠壁固有基层后 直接侵犯其他的脏器或结肠)构,例如降结肠后壁的肿瘤侵犯左肾或侧腹壁,或者中下段直肠癌 侵犯前列腺、精囊腺、宫颈或阴道。。但是,若显微镜下该粘连处未见肿瘤cT4b4. 肿瘤肉眼上与其他器官或结构粘连则分期为则用以表示PN和L亚分期用于表明是否存在血管和淋巴管浸润,而存在则分期为pT3。V神经浸润(可以是部位特异性的)。结直肠周围淋巴引是宏观或微观不连续的散落在远离原发肿瘤部位、卫星播撒)肿瘤种植5. (流区域脂肪组织内的癌症结节,且组织学证据不支持残余淋巴结或可辨认的血管或神经结或淋巴管(V1/2)弹力或其他染色可辨认出血 管壁,应归类为静脉侵犯构。如果苏木精-伊红、。肿瘤种植的存在不病变应列为神经周围侵犯(Pn1)。同样,如果可辨认出神经结构,(L1)侵犯的分层,如果有肿瘤种植,所有区域淋巴结病但改变了淋 巴结(N)T分层,会改变的原发肿瘤。N1c理检查是阴性的则认为记忆较困难,本人提供一个比较简单的记忆方法,供大家IIIC、IIIB、鉴于很多同行对IIIAT+NN2b=2+1=3; 分期等于N1=1, N2a=2,;为参考。首先规定T1-T4a1-4 ,T4b=4+1=5IIIC期。为IIIC=6-7。例如T3N2b3+3=6,为,,数值之和。IIIA=2-3IIIB=4-5 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word 编辑版.

直肠癌淋巴转移发生在几期

日常生活中,不良饮食习惯、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导致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临床上,很多病人在确诊或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淋巴转移,在给病人身心带去巨大痛苦之时,更增加治疗难度,危及病人生命。那么,直肠癌淋巴转移多发生在几期呢? 众所周知,肿瘤都有早期、中期、晚期病理分期,每个病理分期的症状不一样,选择的治疗方法不同,所产生的预后效果也不一样。一般而言,早期与中期的预后好于晚期。肿瘤专家指出,随着直肠癌病情恶化,病人体内的癌细胞,或通过直接浸润、血液或淋巴液等方式出现扩散转移。其中,直肠癌淋巴转移最为常见。 直肠癌淋巴转移多发生在几期?大量研究表明,直肠癌淋巴转移在中后期就有显现,随着病情恶化越趋严重,出现淋巴转移的风险越高。当直肠癌出现淋巴转移后,会出现新的继发性癌灶及诸多并发症,常令病人痛苦不堪,更增加治疗难度,危及病人生命。 临床上,当直肠癌出现淋巴转移后,是否就等于死亡呢? 肿瘤专家指出,直肠癌中晚期淋巴转移,虽然不可避免地给病人身心带去巨大痛苦,甚至危及病人生命,但并不一定等于“绝症”,只能放弃治疗。病人根据自身实际病情,树立积极乐观心态,做好全面周到护理措施,完全能够早日减轻痛苦,实现康复。 直肠癌属于消化类肿瘤疾病,当病人晚期出现淋巴结转移时,病人身体较为虚弱,此时局部治疗的手术与放疗,毒副作用严重,极易给病人造成二次伤害的化疗,都不能帮助病人早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实践表明,此时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中医保守治疗。 中医是临床治癌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药性温和、无毒副作用、注重标本兼治、费用低等特点。中医在治疗中,采用天然中草药,从病人整体入手,一面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修复受损机体,另一面可以改善癌灶生存环境,通过对原发性癌灶的治疗,控制病情继续恶化,进而达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疗效。 中医三联平衡疗法治疗肾肿瘤从整体出发,治疗“肿”、“痛”、“水”这些“标”症的同时,更注重辨病因、病机,重点治疗肿瘤“虚”、“瘀”、“毒”三大本质,并且调整全身的免疫和阴阳平衡,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以及增强患者自身抗癌的能力,改善患者食欲,解决患者不能进食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整体而言,直肠癌在中晚期后都极易出现淋巴转移,此时病人需要摆正心态,积极选择科学合理疗法,来实现早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效果。

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应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未经放疗和化疗,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给予伊立替康+奥沙利铂+亚叶酸方案。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60.9%)明显高于对照组(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生存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临床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参考与应用。 关键词伊立替康;结直肠癌;转移性;疗效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1]。尽管有了先进的化疗、放疗技术来辅助手术切除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5年生存率仍很低。盐酸伊立替康是喜树碱衍生物,相比喜树碱有较高的水溶性[2],可在体内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3]。临床试验表明,伊立替康为主的治疗方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有明显改善,使其成为治疗转移性的结直肠癌的关键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确诊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未经放疗和化疗。其中直肠癌19例,结肠癌27例。转移灶部位有肝脏、肺、骨、盆腔、肾上腺、卵巢、脑和淋巴结。初诊即为转移者19例,行姑息造瘘术11例;根治术后复发转移27例,所有患者均有可测量的病灶,患者肝肾功能和骨髓功能均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4例,年龄33~76岁;对照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6~8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第1天盐酸伊立替康180 mg/m2、奥沙利铂10 mg/m2和亚叶酸3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第4周重复1次,共使用6个周期。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10 mg/m2 和亚叶酸3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第l~5天给予5-氟尿嘧啶600 mg/ m2持续静脉滴注。化疗前常规使用格拉司琼止吐,白细胞<3×109/L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腹泻时用易蒙停或奥曲肽治疗。用药后每周观察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情况以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并动态测量病灶大小。 1. 3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RECIST1.0标准行疗效评定: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为完全缓解(C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为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

结直肠癌常用化疗方案

每14天重复1次,最多可用24个周期。如果病人仅有2级或2级以下毒性,静注的5-FU 剂量可以在第3周期增加到3000mg/m2

*伊立替康和亚叶酸钙可以通过末端相连的Y型三通实现在两小时内同时输入。奥沙利铂和亚叶酸钙不能加在同一个输液瓶(袋)中,奥沙利铂与生理盐水不兼容,所以不能用生理盐水溶解、稀释或冲管 所有病人应备易蒙停,并指导病人在腹泻出现时怎样服用。 注意事项: 1.腹泻:可以危及生命,需要立刻进行积极治疗。 1)早期腹泻或腹痛性痉挛是指24小时内发生的。用阿托品治疗 0.3-1.2mg IV或SC。在以后的治疗中应预防性应用阿托品。 2)迟发性腹泻开始出现在用药后5~11天,一般持续3~7天,必须给予洛哌丁胺治疗。让病人备用洛哌丁胺,在第1次出现不成形大便或稀便或次数较平时增多时开始服用。 3)首次4mg 4)然后2mg/2h直到最后一次腹泻后12h 5)推荐患者饮用大量含电解质的饮料来代替液体和生理盐水 6)足量的洛哌丁胺治疗后仍持续性腹泻的病人或者患者在腹泻同时伴有发热,即便是没有中性粒细胞的减少都应考虑口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如腹泻持续48小时以上应住院治疗,给予静脉输液治疗 2.其他胆碱能症状:可发生在伊立替康输注期间或之后不久,包括流涕、流涎增多、流泪、面色潮红和出汗,应给予阿托品0.3-0.6mg IV或SC,在医生指导下可重复给予。应监测血压和心率。在随后的疗程中需预防性使用阿托品。 3.中性粒细胞减少:出现发热及其他感染征象时,必须立即评估并做出积极治疗。 4.肝功能异常:伊立替康在血清胆红素>35umol/l、ALT>3×ULN的无肝转移患者或ALT >5×ULN伴有肝转移的患者中未进行研究。对血清胆红素17~35 umol/l的病人可能增加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风险。 5.先前行盆腔放疗或放疗大于15%的承重区骨髓则增加此治疗相关的骨髓抑制的程度,应注意这种情况。有必要密切检测CBC。 10. 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抗惊厥药物及其他诱导细胞色素P450 3A4同工酶活性的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可能会降低伊立替康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在应用伊立替康的当天避免应用甲哌氯丙嗪,以免增加“静坐不能”的发生率。5-FU可能与华法林、苯妥英和磷苯妥英发生相互作用。推荐密切监测(比如:华法林,应用5-FU治疗期间每周检测INR,直至终止5-FU/5-FU治疗后1个月)。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 发表时间:2015-12-16T15:09:45.88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作者:潘海燕李坚张百萌[导读]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目前位居全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的第3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普外科 519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基于分层个体化治疗策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模式的运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治疗患有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综合治疗组与非综合治疗组的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与非综合治疗组在住院总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在围手术期住院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上综合治疗组明显少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手术治疗效果方面,综合治疗组肿瘤手术有效率明显高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方面,综合治疗组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率显著低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而在吻合口漏和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经过5-10个月的随访后,综合治疗组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综合治疗组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非综合治疗组(P<0.05),而术后吻合口狭窄和肠梗阻的发生率,两组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分层个体化治疗策略的综合治疗模式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不仅有利于治疗方案中各科时间的合理分配,而且提高了治疗效果,显著地减少了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肿瘤复发率。【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新辅助治疗【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performance of combined-therapy of colorectal cancer based on individuation within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 Methods: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combined-therapy and non-combined-therapy group by retrospectively analyzing the data of patients who diagnosed colorectal cancer and accepted in-hospital therapy from March 2012 and March 2015.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mbined-therapy and non-combined-therapy group about the total hospitalization time,but the in-hospital days of the combined-therapy group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in the surgical ward were less than that of the non-combined-therapy group(P<0.05). And the combined-therapy group had a higher rate of overall response rate(P<0.05).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anastomotic leakage and bleeding as earl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howed no vari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non-combined-therapy group encountered more early postoperative ileus(P<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ide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P<0.05). During the 5-10 months follow-up,there came out less cancer recurrence rate and longer median survival time(MST)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than the other(P<0.05). And the morbidity of anastomotic stricture and ileus didn’t show any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The combined-therapy strategy of colorectal cancer based on individuation has arranged time for therapy reasonably,made the more satisfied surgical outcomes and reduced incidence of early complications and tumor recurrence. 【Key word】s: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Individualized treatment;Combined-therapy;Neoadjuvant therapy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目前位居全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的第3位。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2位[1]。远处转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近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会转化为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目前随着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患者个体差异,以及患者肿瘤的情况,依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现代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综合病理科、影像科、结直肠外科、肝脏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等多学科专家评估意见,系统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2,3],是转移性结直肠癌规范化诊治的重要形式[4]。过去几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通过开展基于个体化的诊治模式,使综合治疗方案得到全面的推广和应用,在提高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将该方案的临床运行效果进行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1.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从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选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163例,其中男性患者102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范围为23-90岁,平均年龄61.5岁。其中,直肠癌患者95例,升结肠癌(包括结肠肝曲癌)患者39例,降结肠癌(包括结肠脾曲癌)患者7例,横结肠癌患者5例,乙状结肠癌患者24例,回盲部癌患者3例。远端转移情况:肝脏转移81例,肺部转移59例,淋巴结转移17例,骨转移16例。其中,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的患者89例,年龄42-76岁,平均60.83岁;实行非综合治疗模式的患者74例,年龄37-76岁,平均62.18岁。两组组患者的详细情况见患者基本情况表(表1)。 1.2 评价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