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淋巴结分布及转移的规律与位置区域图的研究

直肠癌淋巴结分布及转移的规律与位置区域图的研究
直肠癌淋巴结分布及转移的规律与位置区域图的研究

中山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直肠癌淋巴结分布及转移的规律与位置区域图的研究

姓名:郭学峰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外科学

指导教师:汪建平

20090528

直肠癌淋巴结分布及转移的规律与位置区域图的研究引言多问题,临床医生开始考虑如下问题:是否所有的直肠癌患者均需接受Miles术?肿瘤远端肠管切除多少算彻底、安全、不致复发?通过大规模直肠癌病理研究,发现直肠癌向肿瘤远端浸润不超过2cm,并认为肿瘤远端切除2~3cm的肠管是足够的,该结论为直肠癌手术带了划时代的临床意义。1939年Dixon提出前切除术,保留了肛门,给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即Dixon术。此后各种的保肛手术被人们不断的尝试和改进,如局部切除术、会阴部造瘘术、改良Bacon术、Parks术等。鉴于对直肠癌解剖学及临床病理学的深入研究,Heald等【ll】在1982年首先提出了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的概念。直肠在胚胎期有其系膜,发育完成后系膜成为直肠周围脂肪组织,它们借疏松筋膜与周围器官相隔,直肠癌的大部分局部浸润局限于此脂肪组织内,由盆筋膜脏层包绕直肠后方及侧方的的血管、淋巴、脂肪组织,称为直肠系膜,在明视下将直肠“系膜"和直肠一并锐性分离,即全直肠系膜切除。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五年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均有改善,但TME并不增加保肛率。由于对直肠癌淋巴结分布及转移规律的认识的局限性,TME及其它保肛手术仍不能完全取代Miles术,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尚远未达到理想的状况,术后5年生存率并无明显的改善。同时由于直肠癌解剖位置、淋巴引流的特殊性以及直肠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无论手术方式如何改进,直肠癌根治术后仍有相当高的局部复发率。鉴于直肠癌病理学观念的重新认识在直肠癌的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对直肠癌淋巴结分布及转移的规律和位置区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是有望提高直肠癌治疗效果的一个突破点。

直肠癌淋巴结分布及转移的规律与位置区域图的研究引言二、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及其意义

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之间关系也比较复杂【121。目前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较多,对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本课题收集大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及分化程度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从年龄因素看,年龄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而至1]70岁以上又出现一个随年龄增加而转移率越高的趋势。目前的研究仅发现40岁以下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趋势,而未能预测出70岁以上患者转移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一致【13.151。将上述筛选出来的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其中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最主要的因素。

直肠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决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01。临床实践经验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16.171,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60%"-'80%,而有淋巴结转移者其5年生存率为30%左右。因此,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根据临床病理参数,回顾性研究众多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索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从而为确定临床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和理论支持。

三、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概念及意义

肿瘤微转移是1961年由Huvos首次提出,当时用来描述乳腺癌

直肠癌淋巴结分布及转移的规律与位置区域图的研究引言患者淋巴结中直径<2mill的转移灶。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转移的概念已有所扩展。目前微转移一般指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播散并存活于淋巴系统、血循环、骨髓、肝及肺等组织器官中、且应用常规临床和病理学方法不能检出的微小肿瘤病灶【l引。然而,关于微转移病灶的大小仍有不同界定,多数认为病灶直径<2mm即为微转移,而Bruch1191等认为应界定为O.2~2.0mm。最近的研究发现,直径0.2mm的微小肿瘤细胞灶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而不具备转移活性,仅能称之为孤立肿瘤细胞(isolatedtumorcells,ITCs),而不属于微转移【2们。此外,机体各部分每天都有不少细胞发生突变,这些微小病变并非来源于原发灶,故亦不应属于微转移。因此,微转移需具有下列特点:①来源于原发灶;②常无任何临床表现;③能够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并最终发展成肉眼可见的病变;④常规检查方法如CT、MRI及普通病理检查等均难以发现。

目前对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尚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微转移尚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并无指导意义卧231。也有学者认为‘24彩】,直肠癌患者局部原发灶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病变基本可以控制,但术后其复发和转移率高达30%'---50%,特别是无“淋巴结转移”的DucksA期和DucksB期患者,5年内死于局部复发或转移的仍高达30%,这均提示直肠癌患者存在淋巴结微转移。本课题研究研究也显示:在3l例直肠癌标本的系膜内检测到548枚淋巴结,其中转移淋巴结153枚,25.5%转移淋巴结为淋巴结微转移(39枚);而在23例Miles术直肠标本的研究中,共检获415枚淋巴结,其中转移淋巴结169枚,34.9%转移淋巴结为淋巴结微转移(59枚)。两组数据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转移淋巴结为微转移,故我们认为:微转移在直肠癌的病理转归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转移概念的出现将使传统Duck

女性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解剖与生理功能

女性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解剖与生理功能淋巴结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当局部感染时,细菌、病毒或癌细胞等可沿淋巴管侵入,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如该淋巴结不能阻止和消灭它们,则病变可沿淋巴管的流注方向扩散和转移。妇科多种恶性肿瘤易在早期发生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所以探讨女性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解剖、淋巴转移的常见途径及常见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女性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解剖 1.1 盆腔淋巴结的解剖为了便于定位,盆腔淋巴结区域可划分为5个具体解剖部位。 1.1.1 髂外区域髂外区域淋巴结的内侧界限是由膀胱侧窝的开放间隙形成的,这一间隙以侧脐韧带为界,外侧界为腰肌,腹侧界限通常定义为旋髂深静脉起始处,但这个血管的起始处有很大变异,此区域部分淋巴结的位置更靠近腹侧,所以有学者认为,腹侧界限应为耻骨升支或股管入口。但是另外一些学者提出:对于髂外远端的淋巴结,肿瘤转移风险低,并且切除这些淋巴结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高,所以建议保留旋髂深静脉远端的脂肪和淋巴组织。髂外区域背侧界限为髂总动脉分叉水平。尾部界限为髂外静脉尾侧边缘。 1.1.2 闭孔区域闭孔区域头侧界限为髂外静脉的尾侧边缘;背侧界限为髂总血管分叉水平;内侧为膀胱侧间隙,由膀胱侧壁形成。腹侧界限由耻骨、肛提肌及闭孔肌组成,闭孔神经由此穿过闭孔管离开骨盆。外侧界限由闭孔内肌形成;尾侧解剖标志为闭孔血管。 1.1.3 髂内区域髂内区域腹侧界限是子宫静脉起始水平;内侧为输尿管系膜(由输尿管向骶骨走行的一层菲薄组织,形成内侧的直肠侧窝与外侧的淋巴脂肪组织及大血管之

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

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 (采用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TNM分期标准) 原发肿瘤(T) T 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 T1肿瘤侵犯黏膜下层 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3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 T4a肿瘤穿透腹膜脏层 T4b肿瘤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 区域淋巴结(N) N 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a有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b 有2-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c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覆盖结肠/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瘤种植(TD, tumor deposit),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2有4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N2a 4-6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2b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M1a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或部位(如肝,肺,卵巢,非区域淋巴结) M1b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部位或腹膜转移

解剖分期/预后组别 期别T N M Dukes MAC 0 Tis N0M0-- ⅠT1N0M0 A A T2N0M0 A B1 ⅡA T3N0M0 B B2 ⅡB T4a N0M0 B B2 ⅡC T4b N0M0 B B3 ⅢA T1-2N1/N1c M0 C C1 T1N2a M0 C C1 ⅢB T3-4a N1/N1c M0 C C2 T2-3N2a M0 C C1/C2 T1-2N2b M0 C C1 ⅢC T4a N2a M0 C C2 T3-4a N2b M0 C C2 T4b N1-2M0 C C3 ⅣA 任何T 任何N M1a-- ⅣB 任何T 任何N M1b- - 注:1.cTNM是临床分期,pTNM是病理分期;前缀y用于接受新辅助(术前)治疗后的肿瘤分期(如ypTNM),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分期为ypT0N0cM0,可能类似于0期或1期。前缀r用于经治疗获得一段无瘤间期后复发的患者(rTNM)。Dukes B期包括预后较好(T3N0M0)和预后较差(T4N0M0)两类患者,Dukes C期也同样(任何TN1M0和任何TN2M0)。MAC是改良Astler-Coller分期。 2.Tis包括肿瘤细胞局限于腺体基底膜(上皮内)或黏膜固有层(黏膜内),未穿过黏膜肌层到达黏膜下层。 3.T4的直接侵犯包括穿透浆膜侵犯其他肠段,并得到镜下诊断的证实(如盲肠癌侵犯乙状结肠),或者位于腹膜后或腹膜下肠管的肿瘤,穿破肠壁固有基层后直接侵犯其他的脏器或结构,例如降结肠后壁的肿瘤侵犯左肾或侧腹壁,或者中下段直肠癌侵犯前列腺、精囊腺、宫颈或阴道。 4.肿瘤肉眼上与其他器官或结构粘连则分期为cT4b。但是,若显微镜下该粘连处未见肿瘤存在则分期为pT3。V 和L亚分期用于表明是否存在血管和淋巴管浸润,而PN则用以表示神经浸润(可以是部位特异性的)

小鼠淋巴结位置

Research paper Anatomy and nomenclature of murine lymph nodes:Descriptive study and nomenclatory standardization in BALB/cAnNCrl mice Wim Van den Broeck a,?,Annie Derore b,c ,Paul Simoens a a Department of Morphology,Facul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Ghent University,Salisburylaan 133,B-9820Merelbeke,Belgium b Innogenetics NV ,Industriepark Zwijnaarde 7,B-9052Ghent,Belgium c Flanders Inter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VIB),Technologiepark 927,B-9052Ghent,Belgium Received 21November 2005;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10January 2006;accepted 26January 2006 Available online 6March 2006 Abstract Murine lymph nodes are intensively studied but often assigned incorrectly in scientific papers.In BALB/cAnNCrl mice,we characterized a total of 22different lymph nodes.Peripheral nodes were situated in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 (mandibular,accessory mandibular,superficial parotid,cranial deep cervical nodes),and at the forelimb (proper axillary,accessory axillary nodes)and hindlimb (subiliac,sciatic,popliteal nodes).Intrathoracic lymph nodes included the cranial mediastinal,tracheobronchal and caudal mediastinal nodes.Abdominal lymph nod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astric,pancreaticoduodenal,jejunal,colic,caudal mesenteric nodes)or were located along the major intra-abdominal blood vessels (renal,lumbar aortic,lateral iliac,medial iliac and external iliac nodes).Comparative and nomenclative aspects of murine lymph nodes are discussed.The position of the lymph nodes of BALB/cAnNCrl mice is summarized and illustrated in an anatomical chart containing proposals for both an official nomenclature according to the Nomina Anatomica Veterinaria and English terms.?2006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Keywords:Mouse;Lymph node;Nomenclature 1.Introduction Rodents,and mice in particular,have long been used as laboratory animals in various scientific experiments.The possibility to produce different murine strains and a variety of knock-out mice,the high reproductive rate of these animals,and the ease of their handling have made them the preferential laboratory animal.In immunolog-ical sciences,murine lymph nodes (lnn.)are often used to isolate lymphocytes in order to study fundamental aspects of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The methodology to recognize and dissect these lymph nodes requires at least a basic anatomical knowledge.In numerous studies,however,inaccurate,misleading or even enigmatic terms such as genital nodes (Cain and Rank,1995)or tonsillar nodes (Deaglio et al.,1996)have sometimes been assigned to murine lymph nodes.The ambiguity of murine lymph node (ln.)nomenclature is illustrated by the lymph node at the ear base of mice which has been variably designated by various terms such as parotid ln.(Cuq,1966;Grassé,1972;Popesko et al.,1992),lateral mandibular ln.(Cuq,1966),and facial ln.(Wolvers et al.,1999),while numerous recent studies refer to an allegedly auricular ln.(Anjuère et al.,1999;Dearman et al.,1996;Sailstad et al.,1995)or pre-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312(2006)12– 19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2035651.html,/locate/jim ?Corresponding author.Tel.:+3292747716;fax:+3292647790.E-mail address:wim.vandenbroeck@UGent.be (W.Van den Broeck). 0022-1759/$-see front matter ?2006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doi:10.1016/j.jim.2006.01.022

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方法

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方法 一、实验用品的准备: 1.采血用品:10ml注射器10个;手套20付;15ml离心管10个;20μl枪头、200μl 枪头、1000μl枪头。摄子、剪刀各2把;加样器;70%酒精;5%碘酒; 2.取脾用品:10ml注射器10个;手术器械10套;手套20付,60mm玻璃培养皿10个; 200 目尼龙网,裁成100mm×100mm正方形10块;10mL 玻璃注射器内活塞10个; 5mL刻度吸管、15mL离心管、1640培养基;鼠淋巴细胞分离液;摄子、剪刀各10 把;70%酒精;5%碘酒;移液器、离心机;刀剪浸泡液(新洁尔灭); 注:红色必须灭菌;蓝色可以不灭菌;绿色需特殊处理;黑色不用灭菌。 二、相关实验: (一)实验名称: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 实验目的:获得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为ELISPOT实验做准备。 实验动物:BABALB/c小鼠;雌性 实验材料: 1.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液, 2.60mm玻璃培养皿 3.10mL 玻璃注射器内活塞,灭菌 4.气管切开包 5.5mL刻度吸管、15mL离心管、移液器、离心机 6.1640培养基 实验方法 1. 断颈处死小鼠,浸入75%的乙醇中浸泡1-2分钟。 2. 在超净台中小心剪开小鼠的腹部外皮,用大头针固定,再剪开小鼠的腹腔,用镊子取出小鼠脾脏。注意无菌操作。 3. 在培养皿中放入3mL1640基础培养基,将小鼠脾脏放入培养皿中,用1ml注射器吸取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液,注入小鼠脾脏,直至完全分离。 4. 把悬有脾脏细胞的1640培养基缓慢转移到装有6 m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15 mL离心管中。 5. 3000转离心15分钟。(病毒室离心机) 6.吸出淋巴细胞层,加入5mL 1640培养基洗涤一次,1500转离心10 分钟。 7.倾倒上清液,加入3-5mL5ml5%FCS1640培养基重悬,细胞计数。 8.对获得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进行ELSPOT 检测。

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

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 目的探究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在直肠癌转移和复发中的意义,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20例,以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K20)表达为研究对象,对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经随访,观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CK20阳性率的关系。结果本组共收入120例直肠癌患者,获取淋巴结1974枚,淋巴结中CK20 阳性表达率为19.96%,48例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中发现表达CK20的细胞,阳性率为40%。在8项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中,仅淋巴管浸润与CK20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存在淋巴管浸润的患者CK20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CK20表达阴性的72例患者中,5年生存率为77.8%(56/72),而存在微转移的48例患者中,5年生存率仅为45.83%(2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与不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来比,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根据患者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选择具体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综合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标签: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预后 隨着疾病谱的改变,大肠癌尤其是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且,由于其转移率较高,所以手术治疗后仍有很大的转移和复发率,限制着患者的5年生存率,使其成为预后比较凶险的肿瘤之一[1]。淋巴转移是直肠癌远处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术中对患者取癌周淋巴结进行组织切片检查肿瘤细胞对手术术式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普通的HE染色不能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而能早期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又对患者预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因此,我组以CK20为研究对象,对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在直肠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20例,患者直肠癌的诊断均按照第七版《外科学》关于直肠癌的诊断标准[3],患者主要有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腹痛、腹胀,大便带血等症状,根据内镜、影像学等手段进行确诊。患者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4~78岁,平均(63±8.5)岁,病理TNM分期Ⅰ期和Ⅱ期,患者由同一手术组医生进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术中共取淋巴结1974枚。 1.2 方法120例患者术中共取1974枚淋巴结,然后将淋巴结进行蜡块包埋,进行连续切片,切片数4张,取其中1张进行HE染色,然后其他三张进行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结果由两位不同的病理科医师进行结果的判定[4],本组直肠癌癌周淋巴结HE染色结果均为阴性,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阳性。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本组应用SP法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应用DAKO公司生产的CK20兔单克隆抗体试剂盒由美国Zymed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5]。

结直肠癌最新分期

) 第八版TNM分期(结直肠癌 分(远处转移)结直肠癌新版本分期的改变不大,主要的是肿瘤种植的定义及M 期有所改变,具体描述如下。同时提供简单记忆方法供同行参考。 )原发肿瘤(T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x 无原发肿瘤证据T0 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T1 肿瘤侵犯黏膜下层T2 肿瘤侵犯固有肌层T3 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肿瘤穿透腹膜脏层T4a 肿瘤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T4b )区域淋巴结(N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x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0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有1-3N1 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a 有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b 有2-3TD,tumor 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瘤种植(肠系膜、N1c 浆膜下、无腹膜覆盖结肠/),无区域淋巴结转移deposit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有N2 4word 编辑版.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a 4-6N2b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卵巢,非区域淋巴结),但没有腹膜转移 M1a 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如肝,肺,M1b 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M1c 腹膜转移有或没有其他器官转移预后组别/解剖分期

注:用于接受新辅助(术前)治疗后的肿瘤分pTNM是临床分期,是病理分期;前缀y1. cTNM 期。前1,可能类似于ypTNM),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分期为ypT0N0cM00期或期(如期包括预后较好rTNMr缀用于经治疗获得一段无瘤间期后复发的患者()。Dukes B word 编辑版. 和任何期也同样(任何Dukes CTN1M0T3N0M0)和预后较差(T4N0M0)两类患者,(Astler-Coller 分期。TN2M0)。MAC是改良,未穿过黏膜肌层到达黏膜内)上皮内)或黏膜固有层(2. Tis包括肿 瘤细胞局限于腺体基底膜(黏膜下层。如盲肠癌侵犯乙状结的直接侵犯包括穿透浆膜侵犯其他肠段,并得到镜下诊断的证实(3. T4,或者位于腹膜后或腹膜下肠管的肿瘤,穿破肠壁固有基层后 直接侵犯其他的脏器或结肠)构,例如降结肠后壁的肿瘤侵犯左肾或侧腹壁,或者中下段直肠癌 侵犯前列腺、精囊腺、宫颈或阴道。。但是,若显微镜下该粘连处未见肿瘤cT4b4. 肿瘤肉眼上与其他器官或结构粘连则分期为则用以表示PN和L亚分期用于表明是否存在血管和淋巴管浸润,而存在则分期为pT3。V神经浸润(可以是部位特异性的)。结直肠周围淋巴引是宏观或微观不连续的散落在远离原发肿瘤部位、卫星播撒)肿瘤种植5. (流区域脂肪组织内的癌症结节,且组织学证据不支持残余淋巴结或可辨认的血管或神经结或淋巴管(V1/2)弹力或其他染色可辨认出血 管壁,应归类为静脉侵犯构。如果苏木精-伊红、。肿瘤种植的存在不病变应列为神经周围侵犯(Pn1)。同样,如果可辨认出神经结构,(L1)侵犯的分层,如果有肿瘤种植,所有区域淋巴结病但改变了淋 巴结(N)T分层,会改变的原发肿瘤。N1c理检查是阴性的则认为记忆较困难,本人提供一个比较简单的记忆方法,供大家IIIC、IIIB、鉴于很多同行对IIIAT+NN2b=2+1=3; 分期等于N1=1, N2a=2,;为参考。首先规定T1-T4a1-4 ,T4b=4+1=5IIIC期。为IIIC=6-7。例如T3N2b3+3=6,为,,数值之和。IIIA=2-3IIIB=4-5 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word 编辑版.

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实验报告

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淋巴细胞分离的意义和原理 2. 掌握淋巴细胞分离的技术,为进行下一步生物实验奠定基础 二、实验材料 1.淋巴细胞分离液 2.EDTA抗凝剂 常用EDTA的钠盐或钾盐作为抗凝剂,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而是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3.PBS缓冲液 PBS缓冲液一般作为溶剂,起溶解保护试剂的作用 4.戊巴比妥钠溶液 作用与苯巴比妥相同,为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催眠药,作用时间可维持3~6小时,显效较快。用作催眠和麻醉前给药,亦可用于治疗癫痫和破伤风的痉挛。 5.其他实验材料:健康的小白鼠一只、注射器(1ml,10ml)1ml、20ul的枪以及相应的枪头、滴管、水平离心机、医用镊子、EP管(5ml,10ml) 三、实验原理 外周血中各种细胞的密度不同。密度离心法的原理主要根据各类血细胞的比重差异,利用比重介于某两类细胞之间的细胞分离液对血液离心,使一定比重的血细胞依相应的密度梯度分布于不同的独立区带,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第一层为血浆层。第二层为环状乳白色淋巴细胞层。第三层为透明分离液层。第四层为红细胞层

图1 小鼠外周血离心前后示意图 四、实验步骤 1.给小鼠注射适量的戊巴比妥钠麻醉剂,使其麻醉 2.用镊子用力拉扯掉麻醉完全小鼠的其中一只眼睛,将血液滴入事先已经加入100ulEDTA抗凝剂的5mlEP管中,取足1ml新鲜血液 3.用滴管将抗凝后的血加入事先加入1mlPBS缓冲液的5ml的EP管中稀释(血液与PBS的比率为1:1) 4.用滴管将稀释后的1ml新鲜血液沿试管壁缓缓(一定要慢)加到含有2ml淋巴细胞分离液(事先要恢复到室温)的10mlEP管中(稀释血液:分离液=1:1),沿管壁流下的稀释血液叠加在分离液之上,并与分离液形成明显的界面 5.经水平式离心机离心(1500r/min)15分钟,小心取出试管 6.用平口滴管小心吸取中层呈白絮状的淋巴细胞,用PBS溶液洗涤两次,每次离心1800r/min,离心10min 7.弃上清液,加入4mlPBS待用

直肠癌淋巴转移发生在几期

日常生活中,不良饮食习惯、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导致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临床上,很多病人在确诊或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淋巴转移,在给病人身心带去巨大痛苦之时,更增加治疗难度,危及病人生命。那么,直肠癌淋巴转移多发生在几期呢? 众所周知,肿瘤都有早期、中期、晚期病理分期,每个病理分期的症状不一样,选择的治疗方法不同,所产生的预后效果也不一样。一般而言,早期与中期的预后好于晚期。肿瘤专家指出,随着直肠癌病情恶化,病人体内的癌细胞,或通过直接浸润、血液或淋巴液等方式出现扩散转移。其中,直肠癌淋巴转移最为常见。 直肠癌淋巴转移多发生在几期?大量研究表明,直肠癌淋巴转移在中后期就有显现,随着病情恶化越趋严重,出现淋巴转移的风险越高。当直肠癌出现淋巴转移后,会出现新的继发性癌灶及诸多并发症,常令病人痛苦不堪,更增加治疗难度,危及病人生命。 临床上,当直肠癌出现淋巴转移后,是否就等于死亡呢? 肿瘤专家指出,直肠癌中晚期淋巴转移,虽然不可避免地给病人身心带去巨大痛苦,甚至危及病人生命,但并不一定等于“绝症”,只能放弃治疗。病人根据自身实际病情,树立积极乐观心态,做好全面周到护理措施,完全能够早日减轻痛苦,实现康复。 直肠癌属于消化类肿瘤疾病,当病人晚期出现淋巴结转移时,病人身体较为虚弱,此时局部治疗的手术与放疗,毒副作用严重,极易给病人造成二次伤害的化疗,都不能帮助病人早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实践表明,此时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中医保守治疗。 中医是临床治癌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药性温和、无毒副作用、注重标本兼治、费用低等特点。中医在治疗中,采用天然中草药,从病人整体入手,一面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修复受损机体,另一面可以改善癌灶生存环境,通过对原发性癌灶的治疗,控制病情继续恶化,进而达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疗效。 中医三联平衡疗法治疗肾肿瘤从整体出发,治疗“肿”、“痛”、“水”这些“标”症的同时,更注重辨病因、病机,重点治疗肿瘤“虚”、“瘀”、“毒”三大本质,并且调整全身的免疫和阴阳平衡,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以及增强患者自身抗癌的能力,改善患者食欲,解决患者不能进食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整体而言,直肠癌在中晚期后都极易出现淋巴转移,此时病人需要摆正心态,积极选择科学合理疗法,来实现早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效果。

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TK基因突变试验预实验方法

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TK基因突变试验 1.目的:在正式试验开始之前需要确定供试品的溶解性并确定适宜的供 试品剂量范围。 2.剂量:剂量设计试验通常不考虑供试品的溶解性,分别在有和无S9 的情况下接受3小时处理,最高浓度可达5mg/ml(即使其溶解度大于5mg/ml,也就是说这是最大的剂量);以2倍稀释度向下设6-10个剂量。 3.溶剂:溶剂的选择按其优先顺序依次是RPMI-0、生理盐水、蒸馏水和 DMSO,要尽量避免悬浮液,如果供试品不可溶,应用RPMI-0将其制成悬浮液。 4.方法: 4.1 收集细胞。细胞总量应达到6×107个,用RPMI-10培养基悬浮备用。 (收集过程中每天应调整细胞的细胞量为2×105/ml,)。 4.2 将10ml RPMI-10培养基(约含107个细胞)分别置于一系列50ml一次 性消毒离心管中。为使处理用培养基中血清含量降至5%(V/V), RPMI-0、溶剂、供试品、1mlS9混合物(代谢活化系统时)或150mM KCL(非代谢活化系统时)加入离心管的总体积应达到20ml(如表 所示)。 表处理时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成分体积 无活化系统有活化系统细胞悬液(106/ml RPMI-10)10ml(107个细胞) 10ml(107个细胞) RPMI-0 8.8ml 8.8ml S9混合物-1ml 150 mM KCL 1ml -- 供试品0.2ml 0.2ml 将离心管塞紧并置于振荡器上,37℃水浴3小时。然后低速离心(1000r.p.m)5分钟,弃去上清液,用PBS(PH7.4)洗涤细胞两次。重新悬浮细胞于50ml

RPMI-10之中,并调整细胞密度为2×105/ml,,转移至培养瓶中。培养2 天。每天计数细胞生长(DCG),并调细胞密度为2×105/ml左右。 5. 结果 按第1d、第2d的DCG计算相对悬浮生长(RSG). 选择10%-20%RSG作为诱变试验的最高剂量,并以2倍稀释度向下设2-5个剂量。 6. 计算方法 RSG=〔DCG1×DCG2(供试品组)/ DCG1×DCG2(对照组)〕 DCG1为第一天的生长率,DCG2为第二天的生长率。 DCG为:次日细胞密度/ 配制或稀释后的细胞密度。

流式细胞分析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中小鼠脾脏的摘取(图文解说)

流式细胞分析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中 小鼠脾脏的摘取 最近老婆要提取脾脏细胞做流式,我就做个简单的解说,也顺便传到网上供菜鸟理解,如果有大神看到这篇文章,也欢迎指导。大家一起讨论,把实验做得更好。 无论是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或者流式细胞分析都要用到脾脏。小鼠的脾脏摘取颇为简单,但有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此做一个简单的图文讲解。在此讲解不甚详细,具体步骤请同学参照网上已有各种protocol,本文重点在于图文解说,让大家对照图片和其他protocol更好的理解脾脏的摘取。 一,小鼠处死后泡酒精2-3分钟,泡久了细胞会缩水,泡的时间短了起不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二,摆好小鼠体位,取右侧卧位。 三,沿着小鼠左侧肋骨走行方向做切口。准备眼科镊和眼科剪若干(文中笔者使用眼科直镊3把,眼科剪2把)

四,向小鼠左后背方探查,在皮下很浅的地方可见深红色脾脏。脾脏走行向与肋骨方向近似平行 五,用镊子轻轻提起脾脏。脾脏下会连着许多结缔组织,轻轻把它们撕掉。

六,完整摘下脾脏,放于培养皿中【事先在培养皿中放入PBS(混淋)或红裂(流式)和200目的铁丝网】如下右图所示,银色的为本步骤中使用的铁丝网,白色的为后面要用到的过滤膜 七,一把新的眼科剪和一把新的眼科镊(新消毒过的。本文所用的为新高压的),把脾脏在培养皿里剪成小块。然后用2.5ml或5ml注射器柄,把脾脏研磨成细胞。研磨过程要轻柔,否则会损伤脾脏中的细胞。

八,研磨至培养皿中不见整块脾脏,只剩一些不能磨碎的结缔组织为止。

九,再加入4ml红细胞裂解液,冲洗铁丝网,注射器内芯,并用枪头吹打混匀,裂解5min 十,将液体一并转入15ml离心管中,400g,5min,离心 十一,弃去上清,加入5ml含10%FBS的1640 ,重悬, 用装有200目的尼龙滤膜过滤(可过滤两次); 尼龙滤膜就是第六步中右图的白色滤膜。 十二,滤液离心400g,5min,弃上清,加入1ml含10%FBS的1640,重悬混匀,稀释50(20+980)倍计数,; 至此,脾脏细胞就算提取完成了。后面几步没有上图,但做过实验的同学很容易就能理解是怎么回事啦。

人体解剖之淋巴系统

7.3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脉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道内流动着的液体称淋巴。 淋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当血液流动到毛细血管时,部分液体经毛细血管滤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进行物质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被重吸收入静脉血流;小部分渗入毛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在淋巴管内向心流动,最后注入静脉。 淋巴系统不仅能协助静脉进行体液回流,而且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还具有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液和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一、淋巴管道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一)毛细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部分,它以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毛细淋巴管网。其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基膜不完整,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组织液中一些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细菌、癌细胞、异物等易进入毛细淋巴管内。毛细淋巴管分布较广,几乎遍及全身。 (二)淋巴管 由毛细淋巴管合成,管径较细,管壁内面有丰富的瓣膜,以保证淋巴向心流动。淋巴管分浅、深两组:浅淋巴管位于皮下,深淋巴管与深部的神经、血管伴行,两者间借小支广泛交通。淋巴管在向心的行程中常穿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

淋巴系统概观 (三)淋巴干 全身各部的浅、深淋巴管通过一系列的淋巴结后,其最后一群淋巴结的输出管汇合成较大的淋巴干。全身共有9条淋巴干:即左、右颈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腰干和1条肠干。 (四)淋巴导管 全身9条淋巴干最后汇成2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1.胸导管

是一条长而粗、全身最大的淋巴管道,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第一腰椎前方汇合而成。其汇合起始处较膨大,称乳糜池。胸导管起始后,向上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食管的后方,沿脊柱的前面上行,到颈根部呈弓形弯向左,注入左静脉角。胸导管的末端接受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它通过上述6条淋巴干汇集左头颈、左上肢、左半胸、腹、盆和两下肢的淋巴。 2.右淋巴导管 为一短干,在右颈根部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它收集右头颈部,右上肢和右半胸的淋巴。 淋巴干与淋巴导管的行程 第三节淋巴系统 二、淋巴器官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10.置引流、缝合皮下、皮肤。 手术方法:腹股沟淋巴结清扫从髂前上棘开始,向内切开脂肪及筋膜,将需要切除的脂肪等组织由腹外斜肌腱膜表面锐性分离直达腹股沟韧带下缘,切开附着于阔筋膜的腹壁浅筋膜。向内分离时应注意勿损伤精索,但女性可将圆韧带用力向外牵拉后切断结扎。沿股内侧向下,将来自阴囊的淋巴脂肪组织作集束结扎,并沿阔筋膜表面分离至股三角内缘,向下找到大隐静脉后切断结扎,大隐静脉两旁的脂肪组织内有较多的淋巴管,应多做集束结扎以减少术后渗液。牵开外缘皮瓣。将需切除的组织由外向内从阔筋膜表面做锐性分离。股外侧皮神经在腹股沟下缘缝匠肌起端的内下方穿出,应避免损伤。将已分离的组织向上内侧牵开,继续分离缝匠肌内侧并切开阔筋膜,于股三角的内下方切开股动、静脉鞘,将血管向上游离至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切断大隐静脉根部后结扎加缝扎。继续向股静脉内侧分离,剥出Cloquet's淋巴结,即完成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锐性分离皮瓣时皮瓣厚薄视患者胖瘦而定,肥胖者甚至可保留2cm厚的皮下脂肪,瘦者及淋巴结已有明显转移或侵犯周围组织时, 皮瓣可稍薄,甚至需要将腹股沟区的皮肤切除。 结果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常造成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淋巴管瘘等并发症,导致切口延迟愈合。还可有淋巴溢液与血清瘤、感染、疝形seroma形成、出血等并发症,甚至有皮肤坏死感染腐蚀股血管引起致死性出血者,但最常见问题为皮肤坏死,阴囊、下肢水肿及感染。 手术适应证: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手术清扫方式包括浅组淋巴清扫(腹股沟区)及深组(髂窝)两种方式,深组清扫淋巴结手术稍为复杂,应根据手术指征决定是否进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多用于治疗下肢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以往认为根据病情需要确定预防性清扫,同样对于Ⅳ期有远处转移的病例也不需行淋巴结清扫术,实际上对于Ⅱ期患者可试行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而Ⅲ期患者已存在淋巴结转移,则必须行淋巴结清扫术。可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决定是否淋巴结清扫术,有较好的效果。如无条件行淋巴定位及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某些下肢恶性黑色素瘤仍主张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许多Ⅱ期病例,实际上存在未检出的淋巴结转移,因此对某些Ⅱ期病例仍应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临床上常见原发灶不明的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现腹股沟区的转移淋巴结,此种情况下常难以制定治疗措施,美国安德逊肿瘤中心报道,在收治的804例中有71例(8.8%)属于此种情况,均采取了积极的淋巴结清扫术,其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5%及44%,分别高

实验三_小鼠淋巴结分离及淋巴细胞的获取

实验三小鼠淋巴结分离及淋巴细胞的获取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小鼠淋巴结的分布特点 2、熟练掌握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技术和显微观察技术 二、实验原理 淋巴结是外周免疫器官,位于淋 巴管汇集部位,是淋巴细胞定居和 特异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淋巴 结遍布全身,其中以颈部、腋下、 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最容易分离, 是获取淋巴细胞的主要组织之一。 小鼠颈部和腋下淋巴结分布如图3 所示。淋巴结内,T 细胞占淋巴细 胞总数的75%,B 细胞占25%。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1、仪器设备 显微镜、玻片、解剖台、大头针、摄子、剪刀、玻璃平皿、微量移液器、注射器、离心管、筛网等 2、试剂和材料 (1)实验小鼠(2)生理盐水(3)75%酒精 四、实验步骤 1、杀鼠:将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75%酒精喷表面,用大头针将鼠四肢固定在解剖台上。 2、分离淋巴结:用剪刀剪开小鼠皮肤,钝性剥开皮肤,仔细寻找小鼠取颈部和腋下淋巴结,并用镊子取下淋巴结,将淋巴结置于盛有3mL 生理盐水的玻璃平皿中。 3、淋巴结淋巴细胞的分离: (1)淋巴结处理:将淋巴结转移到筛网上,筛网置于原玻璃平皿中,用5mL 注射器内芯轻轻研磨淋巴结,不断从平皿中吸取生理盐水冲洗筛网。 (2)移开筛网,将平皿内的细胞收集于2 个1.5mL 离心管中。 (3)3000rpm 室温离心3min,弃上清。 (4)加入20~100μL 生理盐水,重悬沉淀。 4、显微观察:取出10μL 细胞悬液滴在干净干燥的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离到的淋巴细胞。 五、注意事项 1、要按正确的方法抓小鼠和处死小鼠,避免被小鼠伤害。 2、注意区分淋巴组织和其他组织,取到的淋巴结要足够,至少三个。 3、用注射器内芯研磨淋巴结时,力度一定要准确,避免破坏淋巴细胞。 4、冲洗筛网要干净,避免淋巴浓度过低。 5、装玻片时要记得盖上盖玻片,观察时从低倍镜到高倍镜。 六、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气泡状的小圆点就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布满这个视野,呈均匀分布,且没有其他的杂质细胞,说明试验过程很成功。

密度梯度法分离小鼠淋巴细胞

密度梯度法分离小鼠淋巴细胞 一、实验目的 掌握密度梯度法分离单个核淋巴细胞 二、实验原理 红细胞和多核白细胞的比重(1.092左右)比淋巴细胞的比重(1.075-1.090)大,因此利用一种比重介于1.075~1.092之间的等渗溶液(淋巴细胞分离液)作密度梯度离心,使不同比重的细胞按不同的密度梯度分布。 三、实验试剂和器材 Balb/c鼠,1640培养基,淋巴细胞分离液,镊子,剪刀,金属网,研棒,平皿,枪头、15ml离心管、移液器、离心机、白瓷盘、酒精棉球、烧杯。 四、实验步骤 1、对Balb/c鼠先用摘眼球放血并拉脊椎处死。 2、用酒精棉球擦拭小鼠腹部,用剪刀和镊子在腹部剪开一个小口,用手撕开小鼠的皮毛,使肌肉裸露,用剪刀和镊子剪开肌肉,取脾脏。去除血细胞及脂肪组织,用2ml 1640进行清洗。 3、将清洗过的脾脏放到置于平皿中的金属网上,先加入1ml 1640,用研磨棒压碎脾脏成单细胞,补加2ml 1640冲洗金属网。 4、将研磨的单细胞悬液小心的靠壁滴加入5ml体积的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液面上(小心不破坏淋巴细胞分离液液面),2000r/min,离心20min,此时离心管中由上至下细胞分四层。用枪头小心吸取第二层的环状乳白色淋巴细胞层,放入加入了约10ml的PBS的离心管中,充分混匀,15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剩余约100ul PBS,重悬,混匀,即得淋巴细胞悬液。 五、实验结果 1、离心后溶液分为四层,最上层为粉红色澄清液体,第二层处于分界处,稍微发白模糊,第三层为透明状液体,有少量絮状漂浮物,最下层为深红色沉淀。 2、最后得到的淋巴细胞悬液较为浑浊,颜色发白。 六、实验分析及讨论 (一)实验讨论 1、淋巴细胞分离液看起来是无色透明的,实际上由两种糖分构成,具有梯度,故可以对淋巴细胞产生分离作用。 2、再去脾脏前要确保小鼠已被处死,避免小鼠挣扎造成污染。 3、在解剖前用酒精棉球擦拭小鼠腹部,即可起到消毒作用,又可以弄湿鼠毛露出皮肤,方便解剖。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仰卧,分腿或低膀胱截石位,大腿微外旋,暴露腹股沟及股三角部位,消毒、铺盖。 2.沿髂前上棘内侧作8~10cm切口(纵切口或沿腹股沟横弧形切口均可。纵切口:髂前上棘内侧2cm向下经腹股沟勒带内侧1/3达股三角。横切口:沿腹股沟向内达内收肌腱)。切开皮肤皮下3~4mm深。 3.沿腹外斜肌腱膜,由外向内,由上向下清除腹股沟部脂肪肌淋巴组织,集中于股三角处。 4.于股三角顶端(内下方)深筋膜上方切断及双重结扎大隐静脉;切断及结扎股三角淋巴脂肪垫周围各浅静脉分支。 5.切开缝匠肌内侧腱膜,由外向内分离股血管及股三角淋巴、脂肪组织。若需清扫股深部淋巴结可剪开股鞘。 6.切断,双重结扎阴部外动静脉,切断、双重结扎大隐静脉进入股静脉端。 7.游离股血管周围全部淋巴脂肪组织,沿股静脉内侧,腹股沟勒带等下方,切除腹股沟深淋巴结(cloguet’s)并送冰冻病理检查。 8.清除全部腹股沟淋巴脂肪垫并向阴阜集中,切除或留待外阴广泛切除时作整块切除。 9.止血、冲洗、缝合股三角处筋膜缺损以覆盖股血管;或游离缝匠肌,固定于腹股沟勒带上覆盖股三角处股血管。

10.置引流、缝合皮下、皮肤。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及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 潘东升宋建民 730050甘肃省肿瘤医院骨软科 【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极少病例发生炎症,淋巴管炎及下肢水肿,141例中共有60例证实为淋巴结转移,共清扫728枚淋巴结,其中215枚(29.5%)为转移。60例有淋巴结转移组随访,18例健在,42例死亡。结论: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多种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在治疗中通过提高手术技巧以及注意手术适应证,能明显降低多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 资料与方法 1999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恶性黑色素瘤、外阴癌软组织肉瘤等患者141例,均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其中男85例,女56例,临床诊断恶性黑色素瘤70例,软组织肉瘤36例,皮肤鳞癌35例。肿瘤原发部位:足部65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